七年级语文下册《竹影》优美语言赏析
竹影教材解读
父亲——人生的导师——《竹影》赏析丰子恺的《竹影》是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编者将其选入民风民俗章节。
然仔细阅读课文后,我发现这样的安排有失妥当。
因为,《竹影》压根就看不出哪一点与民风民俗有关。
可能编者认为竹子是某些地方才有的,因而描画竹影就应该是某些地方的风俗了。
其实不然。
我们家虽没有竹子,但我可以画树影,还可以画人影。
那么,《竹影》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呢?它是一曲天真的童年歌谣,让我们回到童年,去追忆那天真烂漫、充满求知欲和好奇心、有着丰富想象力的岁月;它更是一曲父亲的赞歌,让我们看到了父亲的循循善诱、可亲可敬、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博学多识的父亲如何抓住有利时机不着痕迹地教育和引领孩子在艺术的天地中翱翔。
《竹影》是轻松的——童年的歌谣。
我们在晚饭后,准备在小院里乘凉,天真的孩子就善于观察天地自然中的一切可能被大人忽视的风景。
那犹如“乏了油的灯”的落日,二者之间的联想是多么的自然;那红光“一跳一跳的”,观察多么仔细;那月光不经意间就放出“清光”,感受多么真切……我们可以惬意地坐在院中,天上是月光朗照,地上是竹影婆娑,这不正是美好童年的象征吗?鲁迅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要求,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但每一项玩的项目中都有对孩子某种能力的训练。
他们猜想人影头上的热气的原因,他们惊奇地发现在地方描画竹影是一种艺术的创作……《竹影》是温馨的——父亲的赞歌。
可以想见,在当下的中国,一个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晚上会在干什么。
成天的书本知识和作业将他们压得抬不起头,仅有的一点想象力早就被老师和家长扼杀在摇篮里,没有时间观察、思考,稍有一点“怪哉是怎么一回事”的疑问,定会遭到家长或教师的呵斥……丰子恺的童年是幸福的,他们可以“惬意”一下,与此同时做一点思维体操、想象力训练、观察力比赛什么的;更幸福的是父亲的宽容和民主。
父亲看到孩子在水泥地上乱画,他没有呵斥,而是远远地、静静地看着,等待时机成熟时,他突然走过来。
中学初一下学期语文第18课竹影
通过对孩子们动作、神态的细腻 描写,表现出他们纯真的心灵和
丰富的想象力。
课文中的竹影不仅是自然之景, 更是孩子们童真童趣的象征,体 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艺术与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课文中通过画竹影这一活动,引导孩 子们去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和艺术。
课文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美和艺术并不 是遥不可及的存在,而是蕴藏在我们的日 常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去发பைடு நூலகம்和创造。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总分总结构
文章首先总述竹影之美,然后分 别从不同角度描绘竹影的特点和 美感,最后再总结竹影的意境和
美感。
情景交融
作者通过对竹影的描绘,将读者带 入一个静谧、幽深的竹林世界,情 景交融,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 受。
语言简练生动
文章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过 形象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生 动地描绘了竹影的形态和美感。
竹文化的起源
竹子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早 在商周时期就已有人工栽培竹林。随 着竹子的广泛应用,逐渐形成了独具 特色的竹文化。
竹文化的发展
在历史长河中,竹文化逐渐渗透到中国 的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等各个领域 。竹子所代表的虚心、坚韧、高洁等品 质,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竹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象征意义
其他人物形象辅助构建故事情节
其他人物形象的作用
课文中除了父亲和孩子们之外,还有一些其他人物形象,如母亲、邻居等。这些 人物形象在故事中起到了辅助构建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
故事情节的构建
其他人物形象的出现和行动,丰富了故事情节,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例如, 母亲对孩子们的观察和父亲的引导给予了肯定和支持,邻居的加入则增加了故事 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这些情节的构建有助于更好地展示主题和意义。
【教育资料】《竹影》课文品析学习精品
《竹影》课文品析吃过晚饭后,天气[还是]闷热。
窗子完全打开了,房间里还[坐不牢]。
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
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
我和弟弟就搬了藤椅子,到屋后的院子里去乘凉。
[“还是”表现了一天来的天气状况及人心中的失望、烦闷。
“坐不牢”“没有黑”是到院外乘凉的原因和条件。
“仿佛电影中的一幕”,这是充满艺术情趣的心灵所构想出的图画,为下文作铺垫。
][第一部分:交代我与弟弟乘凉的原因,为引出下文画竹影,作好了铺垫。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
正在看得出神,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
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
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
来的是弟弟的同学华明。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和“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描写了天空黑暗下来时的情景。
本段主要写晚饭后,太阳下去,月亮出来时的感觉。
]“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
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萧萧的声音来。
这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大家仰起头来向天空看。
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
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
大家赞美了一番之后,我说:“我们[今晚干些什么]呢?”弟弟说:“我们谈天吧。
我先有一个问题给你们猜:[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
这是什么道理?]”我和华明都不相信,于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来看水门汀上的人影。
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见头上有一缕一缕的细烟,好像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
“是口里的热气吧?”“是头上的汗水在那里蒸发吧?”[大家蹲在地上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
苏诗布《竹影》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要多多练习阅读理解,才能提高语文成绩。
下面给大家带来。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竹影苏诗布①我老家的屋门口有一片竹林,显得小巧精致。
小巧是出自于竹子本身,那些竹子不同于井冈山的翠竹,也不像那些张扬的毛竹,是细而软的黄间竹。
精致呢,是其面积不大,也就半亩左右,竹林的边缘有路和田地围着,远远看去像浓浓的一大篼绿意。
②阳光透过那片竹林时,日子丰富了许多。
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成一束,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长挤短。
从家门口探进来的竹子的影子,就可以读懂时间,读懂日子走过的声音。
这种声音母亲最懂,比闹钟更让她清醒。
竹子的影子总能告诉母亲煮饭的时间,或是翻晒衣物的时辰。
③许多年了,那片竹林用它的富有喂养着我们。
谷雨过后,林子里的小竹笋破土而出,一簇簇的,直往上长。
仅在一夜两夜间,就认不出昨夜的同伴了。
于是采撷竹笋就成了母亲让我们回家乡的借口,似乎那竹笋每长一寸,我们回家的日子就近了许多,其实,在外生活的日子总不能让母亲算得那么准确,竹笋长得过高了,家门口那条小路依旧看不见我们兄弟的身影,母亲只好自己来采撷那些竹笋,升灶堂,烧沸水,剥笋皮,一场忙碌,大铁锅便渐渐地积满了竹笋。
母亲坐在灶堂口,面对燃得火热的柴火,心想,孩子们快回家了。
于是母亲笑了,一个人对着灶堂火一样地笑。
每每“这种笑”总能如愿,等到我们到家时,母亲总说,昨天“灶堂火”笑得厉害,我就知道你们要回来了。
在阳光里,母亲的竹笋慢慢地变成了笋干。
阳光越过那片竹林时,母亲像翻晒衣物一样伺弄着那些笋片。
最后,那些笋片几乎成了我们桌上的美味,成了我们咀嚼乡情的依托。
④三年前,母亲生了场大病,手术过后又回到老家那片竹林。
刚开始,母亲总是不习惯,老是把时间弄错,老是把那片竹子的影子看成回家的孩子们。
大概是母亲无法及时采撷那些新长出的小竹笋,那片竹林浓了许多,它的影子几乎就要吞没了老屋的院子。
⑤今年谷雨过后,我早早地回老家了。
竹影阅读参考答案5篇
竹影阅读参考答案5篇《竹影》阅读参考答案篇一(建议安排1课时)【学法导引】《竹影》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散文。
文章按时间的顺序,以“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等活动为线索,引出了孩子们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孩子们借着月光画竹影,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不由自主地走到艺术的殿堂门口。
领路人——“爸爸”出现,给孩子们讲解了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又因势利导地给他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
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美的表现形式,说明了艺术和美有时就蕴含在孩子们的童趣活动中。
真可谓“引入门墙无意中,寓教于乐见匠心”。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做类似的游戏,如用沙造城堡,用石块砌房子,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都是在进行着一种艺术的创造和体验。
【典型例析】例题: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地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
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什么?解析: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充满儿童情趣的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认识。
参考答案:孩子的天性就是对世界表现出无比的好奇,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把孩子的心理和性格描写得细腻、真实。
不需要再加什么修辞词语,以为孩子的一举一动已经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他们的天性了。
【课时训练】一、将各句中的加点字注出拼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我和弟弟就搬了téng()椅子,到屋后的院子里去乘()凉。
2.唉,你们qiè()意得很!3、大家dūn()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4、我学他的口头chán()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支来!”5、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二、指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1、渐渐()2、挽救()3、摇动()4、相信()5、理解()6、姿态()三、文学常识。
《竹影》选自,作者是,原名是,浙江崇德人,现代家、家。
本文写了“我”和小伙伴看、看、看、看。
充满童趣。
四、找出与下列例句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例:“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初一语文《竹影》教案及反思
初一语文《竹影》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竹影》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节。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和情节,并进行深入分析。
•学习运用合适的语言表达情感和审美。
难点:•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意义和内涵。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性的阅读和思考。
三、教学准备•课文《竹影》的复印件•讲台、黑板、粉笔•PPT演示稿1. 导入(5分钟)教师可通过展示一些竹子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竹子的好奇和兴趣,然后引出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2. 导读(10分钟)通过呈现课文的标题和开头几句话,引导学生猜测文章的大致内容,并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感受。
3. 阅读理解(20分钟)在课本上进行课文的阅读,并让学生回答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 分析讨论(2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从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分析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5. 延伸拓展(1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的音频或视频资源,以及展示相关图片,扩展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6. 总结反思(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对自己的收获进行反思,鼓励学生展示个人的见解和感受。
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竹影》,深入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和情节。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增强了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然而,课堂上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首先,课堂时间安排还可以更加合理,目前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花费的时间较长,导致后面的分析讨论和延伸拓展时间不足。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好地控制时间,保证每个环节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
其次,需要更多地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本节课中,教师主要以引导和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参与程度较高,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还可以更具体一些,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和思考课文。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竹影赏析
给孩子插上一双飞翔的翅膀——解读丰子恺《竹影》文章的题目为《竹影》,这是一个很有诗意的题目.它会让我们联想到月光、庭院、夏夜习习的风,以及在竹影中度过的美好的时光.那么,这篇文章是否是写作者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呢? 粗读课文我们知道又是又不完全是.说是,因为文章中的确反映了作者童年时代美好的影子;说不是,准确地说应该不全是,因为作者把笔墨重点集中在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对美的感受,是需要后天的精心教育引导的.作者如何在他的散文中渗透这一想法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设定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天气,太阳虽已下山,虽已吃过晚饭,虽然屋子的窗子全都打开了,但闷热得屋子里依然呆不住人.可想文中的作者该是怎样烦躁不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童年的作者依旧能在窗际寻找到了一种美.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作者从窗口弥漫幽暗的光中获得一丝清凉的慰藉的希望——天逐渐的黑了,凉爽应该离作者越来越近了吧.于是,童年的作者和弟弟赶忙一起搬着竹椅,到屋后的院子里乘凉.院中的作者依然没有放弃寻找美的机会.他把眼睛盯在西天的天际间,守候着夜幕的降临.此时的作者,以一个儿童特有的细腻眼光认真的观察这一变化过程.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作者巧妙的将夜幕的降临和油灯燃尽的过程结合起来,让人仿佛看到那天色一点点地变黑,光线一点点变弱,那光一跳一跳的做着最后的挣扎,但无可挽回的被黑暗吞噬的过程.这些都让作者看得入迷.正当作者为西天感到惋惜的时候,另一种美,却悄然的遛进作者的眼中.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己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一种美的结束,便是另一种美的开始,在儿童的眼中美是永远不会缺少的.那在作者眼中,月色下的庭院又该是怎样的一种美呢?作者注意到此时的院落和刚才的区别,光景由暖色变成寒色,竹影也逐渐的随着月光的明亮,而慢慢变得清晰起来.正当作者比较着两种不同的美带来的感受的时候,一个黑影闯入了作者的视线,作者将这个黑影比作立起来的青蛙,而且是跳将过来,我们可以推断来人也看到自己的影子像只青蛙,于是便学着青蛙的样子一蹦一蹦的,从而引起大家的注意.这应该是一个顽皮活泼的少年所为,事实的确是这样,来人是作者弟弟的同学华明.不是说因为作者有天赋,他的眼能处处发现美,欣赏美.只要是孩子,他的眼随时都在寻找美的事物,表达愉悦的心情.华明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华明进来的头一句话“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惬意是满意;称心舒服的意思.说明了在华明的眼中,作者和弟弟对月色的欣赏是一件惬意的事情,为何不坐在椅子上欣赏,更加舒服呢?不待作者和弟弟回答,华明早已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着他的两脚.引起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发出萧萧的声音来.这是很普通的一种现象,但却吸引三个人的注意,大家注意到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竹叶将月亮分割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这种现象如果被诗人发现,不知会诞生多少脍炙人口的佳句.这种现象如果被画家发现不知会勾画出一幅怎样艺术佳品.这种现象如果被音乐家发现,不知会从指间流动出多少优美的旋律.实在可惜的是,上帝将这种恩赐赏给了三个孩子,虽然他们此时不能用诗句赞颂这一意境.不会用画笔画出这一美景,不能用乐器奏演出这一佳境来.但不能说他们以后没有写出、画出、演凑出的能力.今天对于美、对于艺术的积累,为以后的儿童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个小伙伴在一起做什么呢?作者的弟弟向大家谈到在月亮光底下的奇怪的现象,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会冒出烟气.这立刻吸引了大家的兴趣,是不是这样子的呢?于是大家来到水门汀蹲下来仔细观察,果然看到这一现象.大家对这一现象原因做了许多推测,但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虽没有统一的认识,但他们却能发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奇怪的现象,并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有这一点就足够了.孩子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转变的,这是儿童的特点决定的.华明放弃了研究月下人的影子冒烟,却发现自己的影子很好玩,于是摸出一只半寸长的铅笔在水门汀描起自己的影子来,画好后,站起来一看,果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也被逗乐了.寻找快乐,寻找美,是孩子的天性.正当大家感到乏味,不知道接下来该玩什么的时候,他们却同时发现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且同时地叫起来:“啊!好看啊!中国画!”一个“同时”表现出在作者他们三个人的内心世界中,无时无刻都在寻找美的感受.华明自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好玩的机会,于是拿起笔来去描.作者和他的弟弟也手里痒痒的,不久大家都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不但描,还加以评论:“这一枝很像校长先生房间里的横幅呢!”“这一丛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轴呢!”“这是《芥子园画谱》里的!”“这是吴昌硕的!”看样子,在他们的心中积攒了这么多墨竹美的典范,今天一下子将他们的积累都抖了出来.这仍然说明,孩子不缺乏美,孩子随时都在积攒美的艺术,而这些艺术美是通过孩子的活动积累和展示出来的.面对孩子的与生俱来的财富,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引导呢,使他们的这种天赋不至于泯灭.作者父亲的行为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正当大家玩得起劲,谈得痛快的时候,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作者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作者的父亲显然对大家把水门汀弄脏,没有生气,而是慢慢地说,如果生气的话,应该是厉声质问,明明可以很早的制止,但作者的父亲反背着手用艺术欣赏的眼光看待作者们描竹,不但欣赏,还对提出这个方法的人进行赞扬,且自己也参加到描竹叶当中来.不但描绘竹叶,还给大家讲有关墨竹的知识.父亲说:“这是管夫人的.”是承接前面作者们议论所看到的竹影和自己生活中所看到的画中的竹子外形相似的对话.当大家打消了父亲会责怪大家把水门汀弄脏的顾虑的时候,对作者父亲态度是感激的,是敬重的,父亲所提出的管夫人,自然也会引起他们的兴趣.作者的父亲讲到管夫人是画竹的高手,讲到管夫人的丈夫赵子昂是画马的高手,于是便提出了一个问题?画竹是不是比画马容易呢?在作者们看来应该是这样的,接下来作者的父亲对画竹和画马做了一个分析,作者的父亲指出大家‘依样画葫芦’的方法画竹子,只是好玩,只是追求形似,终究缺少画意,这里的画意应是中国画的审美标准,中国画的审美标准应是后文提到竹要画出一种美,竹要画出一种神.为了突出这一标准,看似绘画简单的竹叶,也是有讲究的,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是要斟酌再三的.虽是画竹也不是照直竹一样画,它要经过选择和布局,在纸上布局的巧妙,就是佳品.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容易.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画法上,竹是一专门部分,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作者的父亲怕大家不理解,又提出了一个当时日常生活中画竹的一个现象,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竹而用墨来画竹呢?可以推想,这个问题一定会引起作者们的兴趣,是呀,墨竹司空见惯,可用绿颜色画竹子相当少见.父亲用西洋画和中国画作比较,强调中国画不像西洋画那样强调像还是不像,而是强调凡画一物闭上眼回想起来得有一种神气,这种神气也就是今天我们理解振奋的精神吧.父亲接着说,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因为追求一种精神,更像一种符号,既然是符号,用墨就够了.而中国人选择用墨来画,也是有讲究的,因为墨也是一种很好的颜料,它是红色、黄色、蓝色等量的时候才构成了墨色,也就是说,墨色不是单一色,而是红黄蓝三色的统一,而红、黄、蓝三种颜色构成了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所以它们被称为三原色.可见墨色在古人的眼里是何等的高贵之色,所以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父亲继续说,为了突出中国画的这种贵在于神气的审美标准,中国人往往打破常规,作者的父亲举了“朱竹”的例子,朱竹是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即美和精神的高度统一.父亲由管夫人、赵子昂,说到画竹与画马,由画马和画竹做比较,认为画竹并不是一件容易事,由中国画和西洋画作比较,再到“朱竹”父亲都在说一个问题,中国画的审美标准不是形似,而是贵在画出一种美,贵在画出一种精神.看似唠唠叨叨,却在完成一个目的,那就是引导孩子们如何欣赏艺术、欣赏美.可见,作者的父亲一方面对绘画颇有研究,另一方面,还对教育孩子,保护和引导孩子的对美的欣赏也很有研究.试想,如果正儿八经的把以上的知识当作一堂课来上的话,又会有多少人喜欢听,记得住呢.作者的父亲高明就高明在此,知道孩子什么时候需要什么,以什么方式给孩子们讲,这既引导保护了孩子的天性,又让孩子学到了很多知识.两全其美.父亲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孩子们,时间不知不觉地流逝,月亮渐渐升高,地上的竹影与瞄着的木炭线开始分离,作者用了一个比喻,比作脱了版的印刷.看样子已经是很晚了.华明这才起身告辞.临走还依依不舍的说“明天白天来看这地上描着的影子,一定更好看.但希望天不要落雨,洗去了我们的‘墨竹',大家明天会!”他说着就出去了.从华明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华明以对今晚的墨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和作者父亲的巧妙引导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这种兴趣得到持久保持和发展的话,那么世界上就会多一个画家或美学家.不仅华明有此感受,作者也有同感.当作者送完华明回来,看到中堂挂着的吴昌硕的墨竹,便仔细欣赏了起来.用作者的话说,似乎更有意味,这意味是什么呢?作者接着写到,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了父亲引导教育已经深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这才是最好的教育.后来作者长大后成为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和父亲的教育引导不无关系.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竹影》这篇文章,文章一开始零零碎碎地叙述,看似杂乱无章,如文章开始写到即便天气闷热到那种程度,作者也能给从窗际间寻找到一种美,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这给作者带来慰藉;在院子乘凉的时候,作者欣赏西天夜幕降临时的美景,欣赏月光下的庭院的景色,华明顽皮的出现,三人欣赏竹叶分割月亮的美,他们在一起研究月夜底下头上冒烟,画竹影等等,其实都在重复这一句同样的话,孩子的眼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现美,欣赏美,积攒着美.这些都反映出孩子有一双发现快乐、发现美的眼睛.但文章没有到此戛然而止,因为作者知道,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对美的感受,是需要后天的教育引导的.如果没有后天的教育引导,就会成为王安石笔下的伤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所以,作者不惜大量的笔墨,把父亲引导作者们如何欣赏墨竹写得绘声绘色,且环环相扣.首先,作者的父亲并没有孩子们弄脏水门汀而去斥责他们,而是带着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的,并且能蹲下身子和孩子们一同画墨竹,拉近了孩子们和父亲的距离,这样,孩子们对父亲就会有一种亲切感.中国有句教育格言,“亲其师信其道”,所以父亲的话就易于孩子们接受.于是父亲便从管夫人、赵子昂谈起, 谈到画竹并不比画马容易,谈到了中西方绘画在什么上的差异,强调中国画贵在美和神气(振奋的精神),为了突出这种审美标准,在画法上,在布局上是很讲究的,为了突出这一审美标准,画竹往往不用绿颜料,而是用墨来画,为了突出这一审美标准,画家往往会打破常规,朱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者的父亲传神的讲解,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文章结尾,孩子们的意犹未尽,华明的依依不舍,和作者送完华明回来后再欣赏挂在中堂吴昌硕的墨竹的感受,都说明了作者的父亲引导教育的成功.这篇文章作者借在月下看竹影、绘竹影、谈竹影,在告诉人们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对美的感受,是需要后天精心的教育引导的.文章对今天的为人父母者和教育工作者也不无裨益,他提出对孩子的教育要因势利导,不能粗暴的干预,对孩子的教育不要居高临下,要以平等精神面对,要认真的观察、倾听孩子的心声,只有这样您的教育才会被孩子认可,你的教育才会有作用.。
七年级下语文教案《竹影》:竹林幽径的诗情画意
七年级下语文教案《竹影》:竹林幽径的诗情画意。
这是一副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象,生动且美丽。
《竹影》,是一首纪念著名诗人鲁迅诞辰九十周年的纪念诗。
诗人以“竹影”为意象,表达了对鲁迅文学、思想和精神遗产的弘扬和传承的深沉感情。
在七年级下语文教学的教案中,《竹影》也被作为教材内容,通过对这首诗歌的解读,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这幅美轮美奂的竹林幽径的画面,更可以了解到诗人严肃的思想、文化和哲学内涵。
竹林幽径,是鲁迅诗歌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
在《竹影》中,他将竹子的生命和人的生命相融合,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唐诗韵律般的赞美。
诗人说:“脉脉竹苔的银蛇,轻翻微拂,细切婆娑”。
这里是在描绘竹子之美,它们纤细柔软,清秀灵动,如同银蛇,同时又像是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在风中舒展婀娜的身体,轻盈地飘荡着。
这种诗意的描绘,深深地体现了鲁迅的温情、细腻和审美趣味。
诗人还说:“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情。
它轻声的说:‘我愿化作阳光和风,永远伴随你们;我愿化作雨露和凝霜,给你们滋润和滋养。
’”这里是在表达竹子之恩,它们为人类提供物质和精神的滋润、支撑和庇护。
而人类则应该尊重大自然,珍惜自然环境,追求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竹影》在语文课堂中的教学和研读,是对学生表达情感和情感写作能力的全面锻炼。
学生们通过对鲁迅的诗歌的学习和理解,更能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提升对生命、自然、环境等价值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同时,教案中的分析和解读,也能够启发学生对美、对艺术的感知和理解,在审美的层面上得到全面提升。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们能够对于语言文字的把握和运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也更为深入地掌握了语文知识的应用方法。
在深入研读《竹影》这首诗歌时,我们可以领略到鲁迅作为一位巨匠在诗歌创作上的功力和魅力,深刻地感受到他对于人文和生命的关切和思考,也更为深入地理解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这样的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觉和审美素养,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竹影》课文品析-word文档
《竹影》课文品析吃过晚饭后,天气[还是]闷热。
窗子完全打开了,房间里还[坐不牢]。
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
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
我和弟弟就搬了藤椅子,到屋后的院子里去乘凉。
[“还是”表现了一天来的天气状况及人心中的失望、烦闷。
“坐不牢”“没有黑”是到院外乘凉的原因和条件。
“仿佛电影中的一幕”,这是充满艺术情趣的心灵所构想出的图画,为下文作铺垫。
][第一部分:交代我与弟弟乘凉的原因,为引出下文画竹影,作好了铺垫。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
正在看得出神,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
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
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
来的是弟弟的同学华明。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和“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描写了天空黑暗下来时的情景。
本段主要写晚饭后,太阳下去,月亮出来时的感觉。
]“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
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萧萧的声音来。
这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大家仰起头来向天空看。
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
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
大家赞美了一番之后,我说:“我们[今晚干些什么]呢?”弟弟说:“我们谈天吧。
我先有一个问题给你们猜:[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
这是什么道理?]”我和华明都不相信,于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来看水门汀上的人影。
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见头上有一缕一缕的细烟,好像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
“是口里的热气吧?”“是头上的汗水在那里蒸发吧?”[大家蹲在地上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
《竹影》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竹影”教学设计思路分析《竹影》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作者王安石以竹林为背景,借景抒怀,表达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人生之理的思考。
此诗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常被选为教学重点之一,本文在剖析诗歌语言特点的同时,探讨如何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审美能力。
一、诗歌语言特点的梳理诗歌是一种高度压缩的文学形式,通常在字面上暗示许多意象和符号,体现出作者严谨的语言表达和深入的思考。
《竹影》诗歌呈现典雅清新、语言简练,其中还融入一些寓意和象征元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和探究的平台。
具体梳理如下:1.画面描写《竹影》中的画面描写非常生动,如“一片孤舟万里程,谁人曾向西湖去;浣花溪驿桥边柳,为问何人不系舟。
”(第一节),“长安古道马迟迟,碧玉楼前乌啼啼;深院度春半如梦,一枝红艳露凝脂。
”(第二节),学生可以通过艺术性阅读的方式感受到画面的美感,并借此了解到景物和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修辞手法《竹影》诗歌中运用了押韵、比喻、拟人等大量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意象,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第三节),通过“竹外”“桃花”“春江”等字眼的运用,概括出整个春季的景象,同时利用“鸭先知”这一意象,将人与自然相连通,熔铸出一种诗意之美。
3.象征元素《竹影》中还融入了许多象征元素,这些元素包括“青山”,“碧玉”,“良弓”,“细雨”,“离宫”等等,这些字眼在文中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呈现画面,同时也寓意了诗歌背后深刻的人生哲理。
如“南陵江上,多少楼台烟雨中。
”(第四节),很好地诠释了人生变幻的道理,这些象征元素能让学生在汲取美感的同时,培养起从多重层面阅读文本的能力。
二、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效果在教学《竹影》课程中,可以运用课堂讲解、互动研讨、情景教学等多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口语表达和审美能力。
1. 课堂讲解在教学过程中,言之有物的课堂讲解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课文竹影赏析参考
语文课文竹影赏析参考语文课文竹影赏析参考《竹影》赏析生平简介丰子恺丰子恺(1898~1975), 原名丰润,又名丰仁,浙江桐乡石门镇人。
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
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艺术概论》、《西洋名画巡礼》等著作。
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
具体请进入作者的词条了解。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
学生回答有困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
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品读课文作好铺垫。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
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时感情就会充沛、真挚。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分段意。
一、⑴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
二、(2-7)描写小孩的童心并叙述获得艺术教育的经过。
三、⑻写“我”受到艺术教育后的感受。
《竹影》的主要内容及其赏析
《竹影》的主要内容及其赏析
《竹影》是丰子恺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几个少年描竹影的游戏,引出了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表现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也表达了作者对艺术的独特见解。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几个少年在月光下描竹影的游戏,充满了童真童趣。
作者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孩子们的快乐和无忧无虑,以及他们对美的敏锐感受。
第二部分则是作者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的阐述。
他通过对中国画的特点和审美观念的分析,表达了自己对艺术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中国画注重神韵和意境,强调自然和人文的统一,这种审美观念与西方绘画有所不同。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回到了孩子们的游戏中,强调了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艺术创作应该源于生活,贴近自然,才能真正表现出美的本质。
《竹影》是一篇充满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的散文,通过孩子们的游戏和作者对中国画的体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和独特见解。
解读丰子恺《竹影》
给孩子插上一双飞翔的翅膀——解读丰子恺《竹影》文章的题目为《竹影》,这是一个很有诗意的题目。
它会让我们联想到月光、庭院、夏夜习习的风,以及在竹影中度过的美好的时光。
那么,这篇文章是否是写作者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呢?粗读课文我们知道又是又不完全是。
说是,因为文章中的确反映了作者童年时代美好的影子;说不是,准确地说应该不全是,因为作者把笔墨重点集中在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对美的感受,是需要后天的精心教育引导的。
作者如何在他的散文中渗透这一想法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设定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天气,太阳虽已下山,虽已吃过晚饭,虽然屋子的窗子全都打开了,但闷热得屋子里依然呆不住人。
可想文中的作者该是怎样烦躁不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童年的作者依旧能在窗际寻找到了一种美。
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
作者从窗口弥漫幽暗的光中获得一丝清凉的慰藉的希望——天逐渐的黑了,凉爽应该离作者越来越近了吧。
于是,童年的作者和弟弟赶忙一起搬着竹椅,到屋后的院子里乘凉。
院中的作者依然没有放弃寻找美的机会。
他把眼睛盯在西天的天际间,守候着夜幕的降临。
此时的作者,以一个儿童特有的细腻眼光认真的观察这一变化过程。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
作者巧妙的将夜幕的降临和油灯燃尽的过程结合起来,让人仿佛看到那天色一点点地变黑,光线一点点变弱,那光一跳一跳的做着最后的挣扎,但无可挽回的被黑暗吞噬的过程。
这些都让作者看得入迷。
正当作者为西天感到惋惜的时候,另一种美,却悄然的遛进作者的眼中。
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己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
一种美的结束,便是另一种美的开始,在儿童的眼中美是永远不会缺少的。
那在作者眼中,月色下的庭院又该是怎样的一种美呢?作者注意到此时的院落和刚才的区别,光景由暖色变成寒色,竹影也逐渐的随着月光的明亮,而慢慢变得清晰起来。
竹影课文赏析
竹影课文赏析竹影课文赏析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他写过很多散文,《竹影》就是其中有名的一篇。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了竹影课文赏析。
《竹影》写的是孩子们画竹影的童真童趣和孩子们与“爸爸”关于竹画、中国画的一段对话,读者可以从中领悟到中国画画艺术的深刻内涵。
文章开头直截了当,几句就交代了时间、环境和人物。
开头并没有触及文章主题,只在做铺垫。
开头很平实,没有抒情、渲染,为整篇的风格定了调子。
“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
”这一句很重要,把暮色描写成一幅画,暗示文章要讨论画。
接下来文章开始写夕阳和暮色。
文章把天空形容成“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然后文章写到:“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
”这是作者的想像,把一个暮色降临的连续过程写成间断的了,生动有趣。
通过“非常微细”说明不容易察觉,作者在“自圆其说”。
作者又通过“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来渲染暮色的来临。
这几句是写月光出现前的夕阳和暮色,写得不多,恰到好处,写多了就喧宾夺主了,月色是“主”。
接着“月色”要登场了。
“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
”这也是作者的想像,但为暮色消失,月色到来做了很好的承接。
下面的描写在点明“月亮”的同时点明了“竹叶”,就像一幕戏,主场呈现在观众面前了,而前面都是序幕。
这里用“清光”、“寒色”形容月光,清光、寒色与夕阳的红光、暖色相对应,突出的月光的特点。
有趣的是,文章还用“长音阶”、“短音阶”来形容白天与夜晚的转换,这是作者的随意发挥,把日月和音乐联系起来了,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下面第三个人物华明登场。
他“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形容其活泼的样子。
华明坐在椅子上摇得竹叶哗哗响,引得大家仰望天空,赞赏月光。
这样写表现了少年儿童的特点:自然地不是预先有准备地欣赏月光。
而成人一般是专门摆酒赏月。
“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
”这里从侧面写出了月亮很圆很大。
月亮是静的,竹叶是动的,动静相映,好一幅美丽的竹影画面。
七年级语文下:《竹影》
七年级语文下:《竹影》一、文学作品简介作品信息•作品名称:《竹影》•作者:未知•作品类型:散文内容概述《竹影》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作品,通过描绘竹子的风姿和神韵,展示了竹子的坚韧与生命力,同时也传达了人生哲理和情感寄托。
这篇散文透过竹子的形象,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人生的态度。
二、文学欣赏1. 题材和主题本文主要以竹子为题材,通过描绘竹子的美丽和特点,展现了竹子独特的生命力和坚韧性。
此外,文章中还融入了人生思考和哲学寓意,以竹子为隐喻,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态度。
2. 文学特点《竹影》具有以下几个文学特点:•描写细腻:作者通过精细的描写,将竹子的形态、风姿和情感表达得非常细腻动人。
•情感寄托:在描绘竹子的同时,文章中还渗透了对生活和人生的情感寄托,凸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向往。
•隐喻运用:作者以竹子为隐喻,通过揭示竹子的生命力和坚韧性,寓意着人生的坚韧与奋斗。
•诗意表达:文章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形象的语言,给予读者一种诗意般的阅读体验。
3. 精彩片段赏析以下是《竹影》中的一些精彩片段赏析:“竹子是有灵的。
在深秋的晚上,微风吹过,竹影婆娑,像是一群优雅的舞者,在微弱的月光下翩翩起舞。
”这一段通过描绘竹子舞动的身姿,展示了竹子的灵动性和优雅之美。
同时,也给人一种宁静与和谐的感觉,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竹影摇曳的美妙。
“竹子从不娇柔,它们高傲地伫立在那里,面对风吹雨打,既不纵容自己软弱,也不怀疑自己的力量。
”这一段表达了竹子的坚韧和自信。
竹子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战胜了自然的风雨,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和勇气。
4. 个人感受《竹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竹子的细腻描写和隐喻运用,让我领略到竹子的美丽和生命力。
同时,文章中融入了人生哲学的思考和情感寄托,使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这篇作品不仅仅是对竹子的赞美,更是对人生的智慧和态度的思考和表达。
三、阅读体验与意义《竹影》通过对竹子的描绘,以及融入人生哲学和情感寄托,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竹影》写景之妙
』 代 』 ), 题 会 刃 解 4 换。 则 就 迎 而 。 来 1 问
解设 J(d则 ( T 慨 , : 。 ),_) l , x 厂 呵
故』 ) 』_ +』 aaI一 - A ’ r似。 =+ =l :t + , c A 即 A + , = = ) 手 := }. } . J 。 孚 ・ = .
实 践 讲 堂
《 影 》 景 之 妙 竹 写
李爱梅 ( 山市龙 泉 中学 , 北 唐 山 唐 河
都 说 苏 东 坡 “ 里 有 画 , 里 有 诗 ” 这 也 是 苏 轼 作 为伟 大 诗 画 , 的 画 家 和 诗 人 的 完美 结 合 。 在初 中语 文第 一 册 里 有 一 篇 丰 子 恺 的 《 影 》 体 现 出 了 一位 画 家 的 风 采 , 章 中 处 处 体 现 出 画 家 竹 也 文 的笔触。 《 影 》 选 在 第 四 单 元 , 一 单 元 主 要 是 在 学 习 课 文 的 竹 人 这 同时 让 学 生 了 解 一 下 文 化 艺 术 。这 篇 课 文 主 要 是 让 学 生 了 解 中 国 画 的 知识 。 章 写 得 深 入 浅 出 , 奥 玄 妙 的 内容 让 七 年 级 文 深 的 学 生 们 读 起 来 浅 显 明 了 . 得 学 生 们 的喜 欢 课 文 除 了 引 入 深 之 妙 .笔 者认 为 丰 子 恺 先 生 在 环 境 描 写 上 也 像 苏 轼 一 样 做 到 了“ 中有 画 ” 文 文 章 从 时 间 写起 ,引 到 两 位 小 绘 画 爱 好 者 上 面 来 画 竹 影 , 再 到 爸 爸 讲 中 国 画 的 知识 。 这 个 过 程 中 为 了 写 到 影 子 的 出 来 在 作 者 抓 住 了 光 与 影 的 律 动 . 我 们 感 受 到 了 其 写 景 之妙 。 让 先 是 “ 阳虽 已落 山 . 还 没 有 黑 . 种 幽 暗 的 光 弥 漫 在 窗 太 天 一 际 . 佛 电影 中 的 一 幕 ” 这 里 写 到 了太 阳 落 山的 光 芒 , 暗 的 仿 . 幽 光 说 明 天 色 已 晚 . 里 不 仅 有 跳 跃 的感 觉 . 时 还 运 用 修 辞 强 这 同 调 出一 种 斑 驳 与 沧 桑 光 与 影 的 律 动 开 始体 现 出来 。 点 一 点 .太 阳 散尽 了它 的光 辉 .天空 好 像 一 盏 乏 了油 的 “ 灯. 红光 渐 渐 地 减 弱 ” 面 向西 方感 受这 夏 天 晚 上 惬 意 的凉 风 , . 观 赏 着 落 日的西 沉 . 是 何 等 闲 适 的 场 面 !“ 见那 光 一 跳 一跳 地 这 看 沉 下 去 . 常 微 细 . 又 非 常迅 速 而 不 可 挽 救 ” 在 我 们 看来 转 瞬 非 但 , 即逝 的 景象 却 让 身 为 画 家 的作 者 体 会 到 了那 么多 在 不 经 意 间跳 动 的美 丽 。 么细 致 的 观察 , 么 有 层 次 的描 写 ! 多 多 “ 方 唱罢我登场” 太阳一点一点 地弱下去 . 阳完成 了 你 . 太 天 的使 命 . 管 怎样 留 恋 都要 退 场 , 作 者 对 它 充满 了感 情 。 不 而
竹影优美句子加赏析
竹影优美句子加赏析1. 《竹影》句子赏析1、月夜几个孩子在院子里乘凉游戏,他们玩了什么,怎么玩,玩得有趣吗?文中哪几段描写了这种童趣?(2、3段)快速阅读课文第2、3两段,找出最能体现小伙伴的童真童趣的语句,结合自己的体验进行赏析。
例: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
这个比喻真是太有趣了。
因为“青蛙”总是一蹦一跳的,而华明是个活泼机灵的孩子,一定也蹦蹦跳跳的吧。
夏天的晚上是属于“青蛙”的晚上,把华明比作“青蛙”,既生动形象,又充满童真童趣。
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
率真、直爽,尽显男孩的顽皮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
这是什么道理?你们知不知道这种现象?是啊,谁又有这样的细心这样的时间去注意月光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你们也许觉得这是无聊的事,可这就是孩子们啊,他们不仅发现了,还一定要追根究底的。
我和华明都不相信,于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来看水门汀上的人影。
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见头上有一缕一缕的细烟,好像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
多有联想力!漫画里表现人气得冒烟了就是这样画的。
现象证实了,原因呢?是热气?是汗水?争论起来。
有没有结果?(没有)为什么?(还没争出个结果来,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
)孩子毕竟是孩子,三心二意也是他们的特点之一啊!(体验:竞猜冒烟的原因,略试一二就收回)他从身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
华明就收藏了他那半寸长的法宝。
孩子看什么都新鲜,什么都当宝贝藏着。
一有木炭就把铅笔留起来以后用,显出华明的机灵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一面谈着:“这一枝很像校长先生房间里的横幅呢!”“这一丛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轴呢!”“这是《芥子园画谱》里的!”“这是吴昌硕的!”善于发现,而且拿自己的画与名家的相比,颇有点自得呢!分组朗读这一节,读出孩子们自我欣赏的童趣,好像你就是里面的一个角色一样。
华明难为情似的站了起来,把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后,似乎害怕爸爸责备他弄脏了我家的水门汀。
七年级下语文教案《竹影》《口技》:语言之美,情感之美
七年级下语文教案《竹影》《口技》:语言之美,情感之美》。
《竹影》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和他的姐姐在某个夏日的竹林游玩的故事。
这个小男孩看到每一根竹子都有自己的影子,他兴奋地辨认、拍打,感受着竹影和阳光的玩耍。
然而,他的姐姐却对此视若无睹,玩得毫无兴致。
小男孩举起身边的一根竹子,对姐姐说:“这我送给你的礼物。
”姐姐始终没有领悟到竹影的美妙,毫不在意的走了。
这篇文章以竹子和阳光交织的竹影为突破口,来展现童心和美好的情感。
正如文章中所写:“这些竹子,它们千姿百态的竹影,融合枝叶,在夏日里伴随着我们成长,原来也可以被赋予一份情感和感悟。
”这句话是对竹影和阳光的集体赋予,也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字里行间蕴涵着童真、自然的美好情感,让人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再来看看《口技》这篇文章。
这是一篇有关传统文化的文章。
话说在那个年代里,民间艺人的传统“口技”表演是大家最期待的节目之一。
而这篇故事的主人公阿财就是一位杂耍训练师,“口技”表演大师。
阿财的“口技”表演技巧独步天下,于是他开始出现在各大城市、各个场馆的表演舞台上,受到广泛的欢迎和赞誉。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阿财开始变老,他的技巧也不如以前了。
最终一天,在一个表演舞台上,阿财邀请自己的徒弟上台来表演,并口授其原来的技巧。
徒弟拿到麻绳、细竹棍等道具,开始进行表演。
人们依然如以往般一阵阵欢呼,却不知道那个嘴里不停念叨各种技巧的老人,已经旁边默默离开了……“口技”是一道传统的艺术,已经在现代逐渐被淘汰。
阿财这个从事“口技”表演行业的老人,在这个故事里具有了极高的代表性。
故事中的阿财运用自己的技巧弘扬了一门传统文化,传承了民间艺术。
也许,在现代,冰火两重天的生活节奏让人们慢慢淡忘了传统的文化艺术,但“口技”这种传统表演,现在依然是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学的。
《竹影》和《口技》这两篇文章,用不同的故事、不同的表现方式,分别展现了语言之美和情感之美。
课文以自然和文化作为切入点,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神韵。
七年级下册《竹影》评课稿
七年级下册《竹影》评课稿七年级下册《竹影》评课稿《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散文作品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
全文叙述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在自家的“水门汀”上游戏,描画映着的竹影,你一笔,我一画,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
孩子的游戏,在成年人眼里也许不屑一颐,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
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今天听了翁卿汇老师的一堂展示课,感觉获益匪浅。
翁老师是一位语文素养高且有个性的教师,在课堂上他能够比较轻松自如地组织教学,教态自然,语言流畅,展示出比较成稳,扎实的教学素养。
令人佩服。
也使这节课在整体上获得了成功。
其中我认为最值得肯定的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构思巧妙。
由丰子恺的介绍导入,“被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怎么会有这么高的成就呢?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紧接着,翁老师并没有急于向学生展示课文,而是让学生回忆以前的'文章《童趣》,让联系以前的知识更深刻的了解童趣和物外之趣的意思。
而整堂课就围绕着这这两点开展,使学生明白重点,仔细观察文本,然后发现文章作者所描绘的童趣和物外之趣。
二、文本细读精彩。
翁老师根据主要问题“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有趣的地方(文中人物觉得有趣的地方、你觉得有趣的地方皆可)”,引导学生品读语言,在阅读过程中,紧紧扣住语言与文本,通过读、赏、悟、析等方式,深入体会童趣。
三、拓展认知强化。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丰富的课堂,不仅仅教授课内知识,更是让学生透过课堂明白语文天地的绚丽。
一位老师的成长,离不开读书。
一位语文老师的成长,不能过多注重课堂技巧,而要每天记点读书笔记。
翁老师,教授这篇文章,让学生细察课文、发现物外之趣,由课内引伸到课外,最后归纳主题,水到渠成。
相信学生通过这堂课以后对中国画的这种艺术形式认识也会加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影》优美语言赏析
1、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这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太阳落山之后,天空中霞光渐渐减弱,天空慢慢变暗的情景表现得十分形象。
2、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
(加点的词极为准确地反映了霞光的动态变化,请你品味它们的含义。
)
“一跳一跳”写出了霞光行将消失的动态;“不可挽救”形容夕阳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以极其快的速度下山的情景,含有不可逆转的意思。
“微细”是指太阳一跳一跳沉下去时跳的幅度小,变化不大。
“迅速”是指太阳下落的节奏快,速度快。
3、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
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这句描写十分生动,请你具体说说它的作用。
)
“暖色变成寒色”是因为“红光”变成“清光”,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竹影的形状随着月亮的渐渐升起,从大到小的变化过程。
“音阶”让人联想到艺术,景色之美与艺术之美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