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郭沫若早期的诗歌特征

合集下载

郭沫若前后诗的变化及原因

郭沫若前后诗的变化及原因

郭沫若前后诗的变化及原因郭沫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他的诗歌风格前后发生了一些变化。

下面将分析郭沫若前后诗的变化及原因。

郭沫若早年的诗歌作品以热情、激昂和激情澎湃的情感为特点。

他的早期作品充满了革命热血和憧憬未来的豪情壮志。

这些作品以批判社会不公、呼吁民族解放和强调个人主义为主题。

例如《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和《女神》等都是表达了他对民族自由与独立、个人力量的无限向往。

这些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思潮和郭沫若年轻时的激情和理想主义。

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和经历的积累,郭沫若的诗歌风格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后期的诗作更加成熟稳重,反映了他对生活和艺术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他开始将目光转向个体的内心世界,注重抒发个人的情感和哲学思考。

他的诗作也变得更加宽广、多样化,包含了对人生、自然、艺术和宇宙的思索。

比如《登高》和《守株待兔》等作品,展现了他对人生意义和存在的思考。

这些后期的作品较之早期更加深沉和内省。

郭沫若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他的个人成长和思想境界的提高是导致诗歌风格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自己的阅历丰富和文化修养的提高,他对于诗歌创作的追求也发生了变化。

其次,社会环境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也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社会从革命年代进入了建设年代,这使得郭沫若从一个革命诗人逐渐转向了更加深入的内心思考。

最后,文学的发展和潮流也对他的诗歌风格产生了影响。

郭沫若受到了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这使得他在创作上更加注重形式和内涵的完美结合。

综上所述,郭沫若前后诗的变化是他个人成长和社会环境变迁的结果。

他早期的诗作充满了豪情壮志和激情澎湃,而后期的诗作则更加深沉和内省。

这种诗歌风格的转变使得他的创作更加丰富多样,也让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人物。

郭沫若在三四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诗歌风格的比较

郭沫若在三四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诗歌风格的比较

郭沫若在三四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诗歌风格的比较
郭沫若诗歌有着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使诗歌的含蕴丰富、深厚。

在三四十年代,他早期的诗歌带有浓厚的文学革命后白话文的特色,而且由于年轻,诗歌中充满了激情,这种激情是来自一个青年人的内心,虽然在现在看来,在艺术上并不成熟,但是呐喊出了当时在山河破碎的国难中的年轻人的心声。

所以,会受到大众的欢迎。

比如《涅磐》,《女神》等。

五六十年代后,为了联合文艺界,中国共产党扶植郭沫若为文坛“领袖”。

从此以后,他的诗歌带上了浓厚的意识形态的色彩。

尤其是在1949年之后的岁月里,他的诗歌无不与当时的政治运动联系在一起,基本失去了个人的色彩,只是一个政治传声筒而已,这时的诗歌是没什么价值的。

也正是由于这些充满谄媚语言的诗歌,使郭沫若其人的身后有无上的政治荣誉,却被众多的知识分子弃置如敝履。

郭沫若 我的作诗的经过

郭沫若 我的作诗的经过

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一、认识郭沫若郭沫若(1892年-1978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历史学家、外交家、美术家、文化人等多重身份的持有者。

他以其浓郁的革命情怀和多产的文学创作而被世人所津津乐道。

郭沫若的作诗经过可以追溯到他年轻时期,而他的诗歌才华也在此期间得以展露。

二、青年时期的郭沫若1. 独立个性的形成年轻的郭沫若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接触到了各种不同的文学流派和思潮,吸取了他们的精华,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个性。

2. 文化素养的积累郭沫若热爱阅读,广泛涉猎中外文学作品,深入研究文化艺术,培养了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素养。

他对于诗歌的形式和技巧有着深刻的理解,并能够熟练地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3. 创作环境的塑造郭沫若青年时期经历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他参与到了各种文化和艺术活动中。

他的创作环境充满了激励和启示,这对他的诗歌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郭沫若的作诗风格1. 雄浑豪放的叙事诗郭沫若善于运用宏大的叙事手法,将诗歌与历史、人物等元素相结合,创作出雄浑豪放的叙事诗。

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澎湃的表现力,通过对历史和人物的描绘,展现出了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追求真理的决心。

2. 壮丽磅礴的抒情诗郭沫若的抒情诗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和艺术张力,他善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他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抒情诗常常以壮丽磅礴的场景为背景,使得诗歌具备了史诗般的气势和韵味。

3. 理性细腻的哲思诗除了具备雄浑豪迈和壮丽磅礴的特点外,郭沫若的诗歌还展现出了他对于哲学和思考的深刻洞察力。

他的诗作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以及对于人生和宇宙的思考,使得他的诗歌更加富有内涵和文化意蕴。

四、郭沫若的创作思路1. 以人民为中心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始终紧紧围绕着人民群众这一核心进行。

他对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奋斗和悲欢的描写,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亲切感和感染力。

2. 追求真理和进步郭沫若的诗歌中融入了对于真理和进步的追求。

论郭沫若早期诗歌中死亡意识

论郭沫若早期诗歌中死亡意识

论郭沫若早期诗歌中的死亡意识摘要郭沫若早期诗歌具有浓郁的死亡意识。

这种在诗行中反复闪现的死亡意识,不仅强化了诗歌的情绪表达,对诗歌的内在结构进行赋形,还深深影响了郭沫若早期诗歌的美学风格。

当然,死亡意识的形成根源于风云激荡的时代氛围和作家不幸的爱情经历,而它的升华则得益于作家早期浪漫唯美的美学趣味与泛神论的思想底蕴。

关键词:郭沫若早期诗歌死亡意识情绪结构风格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在郭沫若早期诗歌中,死亡意识如同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不断闪现,反复回响。

如在《凤凰涅》中,那凤鸟与凰鸟又是“起舞”,又是“歌唱”,然而它们所有的匆忙恰是在筹备一场盛大的火葬;在《天狗》一诗中,那吞食一切的天狗,最终又在疯狂自虐中爆裂消亡;在《死》一诗中,抒情主体把现实世界中恐怖冰冷的死比喻成“我的情郎”;而在《死的诱惑》中,死亡又化身为多情的女郎;等等。

那么,在早期的诗歌创作中,郭沫若为什么如此青睐死亡这一意象?郭沫若的诗歌是崇尚情绪表现的,在对死亡主题的不断强化、对死亡意象的反复渲染中,诗人究竟意欲传达怎样的情绪?再者,郭沫若的早期诗歌,以激昂的情绪、瑰丽的想象、宏伟的构思与悲壮的风格于“五四”诗坛横空出世,那么,这种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与诗人浓郁的死亡意识是否存在内在的关联?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加以探析。

一死亡意识对郭沫若诗歌早期情绪表达的强化郭沫若早期诗歌特别重视情绪的酝酿与传达,他认为,“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底纯真的表现,命泉中流出来的strain,心琴上弹出来的molody,生底颤动,灵底喊叫,那便是真诗,好诗。

”他甚至更直接地用公式来表达对诗的理解:“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在这些阐释中,郭沫若把情绪放置到诗歌本体的地位。

因为直觉是情绪激发的门户,想象是情绪飞翔的翅膀,它们和“适当的文字”一起,共同导向诗意情绪的传达。

郭沫若早期诗歌中的情绪指向非常明确,呈现出两极对立的爱恨情绪。

郭沫若早期诗歌情感抒发的浪漫主义特点

郭沫若早期诗歌情感抒发的浪漫主义特点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郭沫若早期诗歌情感抒发的浪漫主义特点系别: 文学与新闻系姓名: 张江楠学号: 20091201485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 姜宗伦教授2013年月日郭沫若早期诗歌情感抒发的浪漫主义特点摘要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堪称是那个时代的风向标志,也是当时理想青年的内心喷发。

作为白话诗的最早践行者之一,郭沫若的诗歌及其理论在现代诗歌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郭沫若早期诗论的核心是主情主义。

他认为“诗的本质专在抒情。

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诗”①。

郭沫若把情感当成了诗之成为诗的首要因素,实在是抓住了诗的本质内涵。

在郭沫若的诗里,独特的浪漫主义特色,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对郭沫若诗歌的研究,现代流行的文学史只谈它们的社会象征意义,为其诗歌罩上了过多的政治色彩,这无意中淡化了诗人的主观体验和情感。

本文试图从郭沫若的诗学思想入手,探讨其早期诗歌在情感抒发上所具有的浪漫主义特点。

关键字:郭沫若早期诗歌诗学思想情感特点浪漫主义Guo Moruo early poetry emotion expresses the romanticcharacteristicsAbstract:Guo Moruo is one of the great romantic poets in Chin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his poetry is wind marks of the era, and it is also ideal youth heart eruption. As one of the earliest practitioners of the vernacular poems, Guo Moruo heory of poetry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poetry theory. Guo Moruo early poetics is the core of the main doctrine. He believes that "the essence of the poem in the lyric. Lyric text is collecting them, also does not lose his poems."Guo Moruo the emotion as the first element of poetry into poetry, is really captures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the poem. In Guo Moruo poetry, the unique romantic features, give a person with infinite imaginary space and emotional strong resonance. Studies of Guo Moruo poetry, modern popular literature only talk about their social symbolic meanings, its poetry hood for political color, it inadvertently played down the poet's subjective experience and emotion. From Guo Moruo poetic thoughts,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early poems characteristics of romanticism in emotion expressing.Keywords:Guo Moruo early poetry poetics thought 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romantic①田汉.宗白华.郭沫若.三叶集[C].上海:亚东图书馆,1982绪论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自由体诗歌的出现,结束了早期新诗文白参杂的局面。

论郭沫若早期诗歌叙述的定型反复性

论郭沫若早期诗歌叙述的定型反复性

收稿日期:2019-01-25作者简介:杨四平(1968- ),男,安徽宿松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魏文文(1988- ),女,安徽蒙城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郭沫若以“主情”主义把初期白话新诗从粗糙的“以物观物”的模仿阶段推向了崇尚“情绪”的“以心观物”的创造阶段,建立了新的诗歌美学观。

他提倡情感的“自然流露说”和诗歌的“内在韵律说”,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

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诗。

……情绪的吕律,情绪的色彩便是诗。

诗的文字便是情绪自身的表现(不是用人力去表示情绪的)。

我看到这体相一如的境地时,才有真诗好诗出现。

”[1]13-16诗的本职在抒情,但是“情缘何处”“情因何起”呢?实际上,诗歌的抒情和叙述是相辅相成的,所有的情感都要落实到诗歌文本中,只有依附于形式的情感或情绪,才能称为“诗”的情感。

“无论这样的‘事’如何细微,都会具有情——事发生发展的逻辑过程,以及情——事萌发、变化的时间进程,这当中可能既包含因果与逻辑关系,也可能暗含着时间的关系。

”[2]郭沫若曾经用一个公式表示诗,即“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前者被称为“Inhalt”(内容),后者被称为“Form”(形式),[1]13-16无论抒发情绪的内容还是落到纸上的诗形都离不开叙述,它们是诗之所以为之的充分必要条件。

纵观郭沫若早期诗歌的叙述,无论是抒情叙述主体、叙述结构、叙述时空,还是诗歌意象,都具有一个明显的叙述特征,即定型反复性。

它是郭沫若早期诗歌叙述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一如果说叙事文本中存在叙事主体(叙述者),那么抒情文本包括抒情诗中也应该包含抒情主体(抒情者)。

从文学符号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抒情主论郭沫若早期诗歌叙述的定型反复性杨四平,魏文文(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摘 要:郭沫若诗歌不仅以独特的抒情将初期白话新诗从粗糙的“以物观物”的模仿阶段推向了崇尚“情绪”的“以心观物”的创造阶段,而且在诗歌叙述上也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定型反复性特征,彻底摆脱了“非诗化”倾向,在内容和形式上为中国新诗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创作经验。

郭沫若早期诗歌的艺术特色

郭沫若早期诗歌的艺术特色

早期诗歌的艺术特色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手法,是郭沫若早期诗歌、特别是《女神》的艺术特色。

不同于鲁迅那对现实社会作深刻的观察之后给以尖锐的揭露、细致的剖析,郭沫若是以诗人自己奔放的热情,对旧制度旧传统的背叛和诅咒,以及对自由理想和进步事物的激情赞颂、放怀高歌为特色的。

郭沫若早期诗歌中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同时又是具有继承性的。

十月革命的启示,“五四”精神的冲击,使诗人把山岳一般的民族积愤、个人积愤,在爱国主义精神的统摄下,火山似的爆发出来。

这种浪漫主义激情,不但跟“五四”精神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也继承了中外的积极浪漫主义传统。

《女神》中,那种无情地否定黑暗现实,努力地追求光明的精神,以及奔放不羁、纵横驰骋的风格,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古代诗人屈原和外国诗人惠特曼、拜伦等的影响。

正是“五四”精神的培育,民族的和外国的积极浪漫主义传统对诗人的影响,并通过他的爱国主义激情的融铸,使《女神》和早期诗歌开放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崭新的革命浪漫主义的奇花。

郭沫若早期的诗歌中,革命浪漫主义是突出的、主导的方面,但又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例如《凤凰涅槃》中,对自由、和谐、华美、芬芳的歌颂,对新生和理想的追求,正是基于对屠场、囚牢、坟墓、地狱的旧中国的认识和否定。

否定是追求的开端,他的浪漫主义的烈火,是燃烧在现实的土壤上的。

随着郭沫若的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变化,《星空》和《瓶》这两部诗集里所反映出来的思想上的矛盾和消极因素,使这时的浪漫主义带有复杂、矛盾的内容。

在《前茅》和《恢复》中,现实主义成分逐渐增加了,主观感情的抒发相对地减少。

但它们基本上还是以抒发诗人的感受、理想为主要内容的。

因而从创作方法上看,它们都应该属于革命浪漫主义的范围。

郭沫著诗歌的艺术特点是非常鲜明突出的。

首先,诗中充满火山爆发似的激情,顶天立地般的气势。

那磅礴的气派,像狂涛巨浪一般,荡涤一切污泥浊水;那高昂的基调,似洪钟急撞,春雷顿发,摇撼山岳,振奋心灵。

郭沫若早期诗歌情感抒发的浪漫主义特点

郭沫若早期诗歌情感抒发的浪漫主义特点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郭沫若早期诗歌情感抒发的浪漫主义特点系别: 文学与新闻系姓名: 张江楠学号: 20091201485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 姜宗伦教授2013年月日郭沫若早期诗歌情感抒发的浪漫主义特点摘要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堪称是那个时代的风向标志,也是当时理想青年的内心喷发。

作为白话诗的最早践行者之一,郭沫若的诗歌及其理论在现代诗歌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郭沫若早期诗论的核心是主情主义。

他认为“诗的本质专在抒情。

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诗”①。

郭沫若把情感当成了诗之成为诗的首要因素,实在是抓住了诗的本质内涵。

在郭沫若的诗里,独特的浪漫主义特色,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对郭沫若诗歌的研究,现代流行的文学史只谈它们的社会象征意义,为其诗歌罩上了过多的政治色彩,这无意中淡化了诗人的主观体验和情感。

本文试图从郭沫若的诗学思想入手,探讨其早期诗歌在情感抒发上所具有的浪漫主义特点。

关键字:郭沫若早期诗歌诗学思想情感特点浪漫主义Guo Moruo early poetry emotion expresses the romanticcharacteristicsAbstract:Guo Moruo is one of the great romantic poets in Chin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his poetry is wind marks of the era, and it is also ideal youth heart eruption. As one of the earliest practitioners of the vernacular poems, Guo Moruo heory of poetry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poetry theory. Guo Moruo early poetics is the core of the main doctrine. He believes that "the essence of the poem in the lyric. Lyric text is collecting them, also does not lose his poems."Guo Moruo the emotion as the first element of poetry into poetry, is really captures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the poem. In Guo Moruo poetry, the unique romantic features, give a person with infinite imaginary space and emotional strong resonance. Studies of Guo Moruo poetry, modern popular literature only talk about their social symbolic meanings, its poetry hood for political color, it inadvertently played down the poet's subjective experience and emotion. From Guo Moruo poetic thoughts,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early poems characteristics of romanticism in emotion expressing.Keywords:Guo Moruo early poetry poetics thought 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romantic①田汉.宗白华.郭沫若.三叶集[C].上海:亚东图书馆,1982绪论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自由体诗歌的出现,结束了早期新诗文白参杂的局面。

郭沫若古体诗精选

郭沫若古体诗精选

郭沫若古体诗精选
(最新版)
目录
1.郭沫若简介
2.郭沫若古体诗的特点
3.郭沫若古体诗精选赏析
4.郭沫若古体诗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和书法家,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的诗歌风格多样,其中古体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郭沫若的古体诗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古体诗以豪放、奔放、婉约为特点,融合了古典诗歌的优美韵律和现代诗歌的自由奔放。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活、爱情、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富有哲理性和思想性。

郭沫若的古体诗精选作品包括《天上的街市》、《春晓》、《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这些作品语言优美、韵律悠扬、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郭沫若的古体诗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诗歌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的诗歌作品也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第1页共1页。

浅谈郭沫若早期自然诗的色彩特点

浅谈郭沫若早期自然诗的色彩特点

浅谈郭沫若早期自然诗的色彩特点摘要:在郭沫若早期的诗歌创作中,描写和歌咏自然的诗歌数量很多,特别是《女神》和《星空》两本诗集中,自然诗所占比重更大。

这些诗,构思精巧,精彩迭出,既有生动的画意,又有浓郁的诗情,而且灌注着生活的哲理,闪耀着时代的精神火花,具有郭沫若式的独创性和浪漫主义色彩。

关键词:抒情感情真挚热烈奇特想象对自由的热爱和渴望郭沫若曾经说过,他青年时代“对于自然的感念,是以纯粹东方情调为基音的”这种“东方情调”无疑也构成了他早期自然诗的“基音”。

所谓“东方情调”是指什么呢?这里主要指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庄子思想和陶渊明、王维、孟浩然、李白等人的诗歌的影响,同时也包含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影响。

所以,谈到郭沫若自然诗的色彩即艺术特点,我认为第一点就是它注重抒情。

“诗的本职专在抒情”,郭沫若所揭示和强调的诗歌艺术的这一基本特点在他的自然诗中表现十分突出。

他的自然诗,不只是对自然的客观描摹,也不是对风花雪月的静止的观赏,而是处处表现了诗人的纯真的情感和真实的人格。

浓郁的抒情色彩给郭沫若的自然诗穿上了一件最动人的外衣,使得这个窈窕的美人更美,更有风韵。

一:自然地抒情,真挚热烈郭沫若对自然的爱是深沉的,浓厚的,也是多方面的。

他爱自然的壮美,也爱自然的幽远;爱自然的欢乐、奔腾,也爱自然的恬适、清宁,而且都含有深远的寄托和真挚的情感。

他的自然诗着力表现的就是这个。

如《海舟中望日出》,在这首诗里,诗人绝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观赏日出,而是把自己的整个身心和全部热情都倾注进去,“我的心儿,好像醉了一般模样”;他同即将升起的太阳融为一体,共同为光明和新生而进行拼搏。

当太阳终于跃出海面,他感到这也是自己的胜利,向太阳欢呼:“你请替我唱着凯旋歌哟!我今朝可算是战胜了海洋!”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感情是多么强烈,他是在用整个生命唱赞歌,他的全部热血和爱都凝聚在这里,因而不能不使人从内心发生震颤和共鸣。

又如《晨兴》和《夜步十里松原》,两首诗都是写诗人在十里松原漫步,不同的是一个在清晨,一个在夜晚;一个是朝夕初上,“远远的海中岛影昏昏,好像是,还在恋着他昨宵的梦境”,一个是海已安眠,“远望去,只看见白茫茫一片幽光,听不出丝毫的涛声波语”,一个是“耳琴中交响着鸡声、鸟声”,诗人的“心琴也微微地起了共鸣”,一个是眼见得“无数的古松,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而诗人的心灵也同“他们”融汇在一起。

《中国现代文学史》郭沫若的诗歌理念、创作特色、和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郭沫若的诗歌理念、创作特色、和影响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理念、创作特色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诗歌理念:郭沫若认为,诗歌是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传达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
命感的重要途径。

他强调诗歌要关注现实、批判社会,同时也要体现个人的精神追求和美学理想。

2. 创作特色:郭沫若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和时代特征。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节奏感强,注重形象的
描绘和比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他的诗歌也充满了对自由、民主、人权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3. 影响:郭沫若的诗歌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
讨论,而且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诗歌风格和理念也影响了许多后来的诗人和文学家,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的来说,郭沫若的诗歌理念、创作特色和影响都体现出了他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巨匠的卓越才华和独特思想。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历史变革和文化转型。

郭沫若现代诗词

郭沫若现代诗词

郭沫若现代诗词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现代诗词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本文将从郭沫若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以及代表作品等方面来介绍他的现代诗词。

一、创作背景郭沫若生于20世纪初,正值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

他的成长经历深受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等重大事件的影响,这些事件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思想基础。

同时,郭沫若在青年时期接触到西方文化和诗歌,对于现代主义的艺术观念有了深刻理解和接纳。

这些背景使得他的诗词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色。

二、风格特点郭沫若的现代诗词具有独特的鲜明风格和丰富的内涵。

首先,他注重形象的生动和意象的独特,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使得诗词充满了强烈的感官冲击力和震撼力。

其次,他注重节奏和韵律的运用,使得诗词有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同时,他也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词更加丰富多样。

最后,他的诗词常常反映社会现象和人民情感,抒发对于社会的关注和对于人民的深情厚意。

三、代表作品郭沫若的现代诗词有许多经典之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七律·长征》、《七律·青春之歌》等。

《七律·长征》是郭沫若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以磅礴的气势和豪情激昂的语言,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壮丽景象和英勇斗争的精神。

这首诗词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热情。

《七律·青春之歌》则是郭沫若的另一首经典之作,它以慷慨激昂的语言和雄浑的意境,赞颂了青年一代的奋斗和追求。

这首诗词道出了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逐,充满了梦想和希望。

四、对后世的影响郭沫若的现代诗词对于中国文学发展和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开拓了现代诗歌的创作路径,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他的现代诗词探索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主义的结合,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和风格。

论郭沫若的抒情短诗的艺术特色诗

论郭沫若的抒情短诗的艺术特色诗

《品味郭沫若的抒情短诗》宽甸函授站(汉语言文学)2009级班论郭沫若抒情短诗的艺术特色摘要:在郭沫若的卷帙浩繁的诗歌创作中,有许多亮点值得品味。

本文从分析品评作品入手,分别从别具一格的冲淡美;浪漫含蓄的真情美;寓意深刻的哲理美这三方面阐述他的抒情诗在艺术魅力和艺术特色。

关键词:郭沫若抒情短诗美我国几千年的诗坛,好似广漠而灿烂的星空。

星空中有一颗光芒四射的新星,便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诗人郭沫若。

在他的创作中,一首首抒情短诗犹如一朵朵美丽的花朵开放在读者的心中,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歌,反抗黑暗,追求光明,读着那些闪光的篇章,好像捏着一团熊熊的烈火,给我们增添了热力和勇气,给我们增添了奋勇前进的力量。

他的诗歌,想象丰富,热情奔放,浪漫主义激情汹涌澎湃,读着这些动人心弦的诗章,犹如漫步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之滨,遥望那汪洋万顷的碧绿碧绿的波涛,使我们心胸开阔,怡然自乐。

他的诗歌,题材十分广泛,形式多样灵活,真是丰富多彩,婀娜多姿,读着这些耀眼的诗篇,就像在春光明媚的时节,走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下面,就让我们在群芳之中撷取几朵,来分析、欣赏、评论、探索。

一、别具一格的“冲淡”美郭沫若诗歌中的冲淡诗别具一格,他在将恬静悠远的情思表达得自然而有情趣的基础上,能将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渗透在这些诗的意境中,甚至强烈到人与自然融合为一,呈现出清新开阔而又宁静幽深的诗境。

郭沫若前期的诗,正如他自己所说,随着情思的变化,“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 ∙∙∙∙∙∙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

”如:《夜步十里松原》海已安眠了。

远望去,只见得白茫茫一片幽光,听不出丝毫的涛声波语。

哦,太空!怎样那样的高超,自由,雄浑,清寥!无数的明星正圆睁着他们的眼儿,在眺望这美丽的夜景。

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

他们一枝枝的手儿在空中战栗。

郭沫若诗歌的主情主义

郭沫若诗歌的主情主义

郭沫若诗歌的主情主义 ]郭沫若 是我国新诗歌 运动的奠基者与领袖。

他的诗集《女神》“开一代诗风”。

不仅在思想内容 上成功地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而且在艺术上有伟大的创造性, 是中国现 代文学 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郭沫若诗歌的主情主义, 欢迎 阅读。

郭沫若诗歌的主情主义 1 一、诗集所体现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我国新诗以及现代文学中,诗人 1920 年出版的《女神》率先举起浪漫主 义的大旗,产生了深刻长远的影响。

而后的《星空》和《瓶》也被浪漫主义气息 所围绕。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诗歌的选材上看,《女神》《星空》和《瓶》往往以神话传说、自 然万物、历史故事 等为题材,突破了传统的束缚,根据主题需要,创造性地运用各种题材,充 分表达诗人的情感。

其次,从作品的自我形象看,《女神》《星空》以及《瓶》中的自我形象都 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女神》中的自我形象基本上是受泛神论的影响而塑造的, “个体”不再消融在“类”之中, 而是凸现在世界万物之上得到肯定和尊重, 是 顶天立地、所向无敌的英雄,是披着神话外衣的自我形象。

《星空》中的自我形 象虽然或多或少受到了泛神论的影响,但是《星空》中的“我”已不是那个“开 辟鸿荒的大我”,而是“带的雁鹅”,“受了伤的勇士”。

而《瓶》中的“我” 则是一个狂热追求爱情,多愁善感,终于觉醒奋起,投身正义事业的形象。

郭沫 若通过自我形象来传达自己的心路历程, 抒发自己的理想, 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 界的追求。

最后,从艺术手法的采用上看,神奇的想象、大胆夸张以及在形式上打破了 传统的束缚,也体现了《女神》《星空》和《瓶》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凤凰 涅梁》《立在地球边上的放号》《天上的市街》《洪水时代》等都充分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虚构才能和想象力。

二、诗集所蕴含的情感真实 被浪漫气息和狂飙突进精神包裹着的郭沫若, 他的感情自然比一般人丰富多 彩,对人生的追求也富有层次。

浅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

浅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

浅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摘要: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之一,对于文学创作和艺术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作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郭沫若先生在中国浪漫主义新诗创作方面具有开创性的巨大作用。

本文首先从四个方面介绍了郭沫若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过程,然后论述了郭沫若浪漫主义诗风的四个主要特征,最后表达了对郭沫若浪漫主义诗风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浪漫主义郭沫若文学艺术一、引言浪漫主义是人类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段高峰,它应时代的需求而生,又推动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它引领了一个属于自由和浪漫的时代,又在不断的自我丰富和完善之中走向更加自由和浪漫。

在法国大革命的浪潮中诞生之后,浪漫主义就不可避免烙下了革命的印记,一方面是对传统社会封建礼教的憎恶和反抗,同时也在“自由、平等、博爱”的呼喊下催生着一种更加和谐的人类文明体制。

当威廉•华兹华斯在英国西北湖区吟诵着《序曲》时,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没有封建礼教束缚的无比自由、清晰的美丽画卷,而听着乔治•拜伦高歌着“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们内心澎湃起的是一股针对社会黑暗现实的亟待爆发的强大力量。

毫无疑问,这样一种标榜自由和主张革命的浪漫主义思潮对于正处在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

所以当郭沫若等一批资产阶级革命派人借着欧洲浪漫主义的东风创立新诗体系,并将自由和解放的愿望吹向中华大地时,中国文坛震惊了,中国社会震动了,中国人民震醒了!虽然郭沫若并没有在文学理论上提倡过浪漫主义,但是他却毫无疑问是那个时代浪漫主义的领导者,其很多诗歌作品也正是对浪漫主义的最好诠释。

二、郭沫若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一)战斗者和弱者的对决对决是一切新事物在诞生初期必须要面对的残酷现实,也是新事物宣告自己存在的最为直接、最为有力的途径。

在惠特曼和歌德等人作品的深深影响下,浪漫主义的文学创作理念已经在郭沫若的心中悄然形成,他渴求更为直截了当、更为强烈奔放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传统的诗歌体制显然不能满足这一内心诉求的,反而会进一步压制内心情感的爆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1892年~1978年)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

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

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剧作家、革命家。

郭沫若的早期诗歌理论与他的早期诗歌创作的时间基本重合,是指五四到二十年代中后期。

作为现代诗歌的领军人物,白话诗歌的最早践行者之一,在现代诗歌史上拥有重要的作用。

而他的诗歌评论以他本身的诗歌创作为基石,融汇东西,博古通今,自成一家,在许多问题上有许多自己的独到而精辟的见解。

一.诗歌内核的情绪特征
郭沫若认为诗歌的起因是感性的创造,诗歌的内涵也包含着感性的因素,感性在诗歌的创造和诗歌的内容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是诗歌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首先,对什么是诗进行了新的定义。

郭沫若对诗歌的独到见解集中体现在他最著名的一个公式中,这个公式对什么是诗进行了新的阐释和解读。

即: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在这个公式中,可以清晰的看出,郭沫若认为,直觉,情调,想象是组成诗歌的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是诗歌的主要组成内容,而直觉,情绪是属于感性因素,这与中国传统诗歌以诗言志为核心的诗歌本质的看法大相径庭,而这与他吸收西方歌德式的浪漫主义有关,也是其倡导的主情主义在诗歌创作领域的具体表现。

而在这个著名的公式之后,郭沫若还进行了补充和更为详细的解释,诗人底利器只有纯粹的直观诗人是感情的宠儿,诗的原始细胞是些单纯的直觉,浑然的情绪。

因此,我们可以清晰的找到其中的关键词即直觉,情绪,想象类的关于思维活动的词语。

从这些词语的反复出现中可见郭沫若十分重视直觉,情绪等感性情感,并且把这些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位置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不同于古代诗歌理论对诗歌创造持有缘志抒情的功利性的取向,而是把自身的情思融入其中,提出诗歌创作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因情而发非因志而发,从而形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诗歌理论体系,那就是以直觉为核心的诗歌本质的感性内核说。

这种思想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就是如《女神》那般狂飙突进的爆发式的感情,从《女神》的组诗中,可以轻易的在文字的表象下找到作者深刻激昂的的情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感性的爆发中,疯狂的宣泄着自己无比激动热烈的感情。

其次,对诗歌创作中灵感的重视也从另一方面展示了他对诗歌创作中感性因素的重视。

他认为,诗人的努力到应该是怎样诱发伟大的灵感吧。

强调灵感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甚至把诗歌的起因归于灵感的迸发。

而灵感在本质上是属于感性的范畴的,它与直觉,情绪有着同样的本质,所以对灵感的重视实际上也就是对感性的重视,也就是对情绪的重视。

在郭沫若的诗歌理论中,他强调直觉、灵感、情绪等非理性因素对创作尤其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表现出鲜明的感性倾向。

二、文学本质的诗性内涵
郭沫若以壮美的组诗《女神》登上文坛,技惊四座,他的一生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诗歌的探索,所以可以说诗歌是郭沫若的生命,因此他怀着对诗歌的极大的深情,而郭沫若以他独特的创作经验出发,鲜明的提出诗歌是文学的本质,赋予了文学本质浪漫而丰富的诗兴特征,这既与西方浪漫主义强调主观性、抒情性相一致,也吸收了古典文学以诗歌为正统的观点。

关于文学的本质问题,他提出:1.诗是文学的本质,小说和戏剧是诗的分化;2.文学的本质是有节奏的情绪的世界;3.诗是情绪的直写,小说和戏剧是构成情绪的素材的再现。

如此鲜明直观的提出诗歌是文学的本质,而诗歌又是情绪的直写,最终把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归在情绪二字上,这也是其倡导的主情主义的内核。

而不论是对文学的本质的看法还是他所提倡的主情主义都带有明显的感性特点。

而以诗歌为中心的文学本质论也赋予了文学浪漫而丰富的诗性特征,即使这种文学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浪漫主义文学才具有的特点,但是这一点也不妨碍郭沫若独特的理论见解以及这种理论的深度和广度。

郭沫若把对诗歌本质的认识扩展到全部的文学领域,提出文学的本质是情绪的世界,用自己的观点回答了文学的本质是什么,大胆而坚决的态度,对文学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和解读,具有开拓性的价值和意义。

三.诗歌内在律的情感特征
郭沫若提出诗歌节奏的内在律的观点,认为优秀的诗歌的节奏应该是内在的,是情绪的涨落,也就是把诗歌的节奏全部寄托在诗歌中情感的流露,情感的喷发,情感的轨迹,实际上这种认知也是对诗歌情绪内核说的扩展和升华,因为特别崇尚情绪,崇尚情感,所以就对一种纯感情流露的无任何矫饰的诗歌特别推崇,也就推崇诗歌的内在律。

那么什么是诗的内在律,它与外在律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郭沫若对内在律进行了自己的阐述。

这种诗的波澜有它自然的周期,振幅(Rhythm),不容你写诗的人有一毫的造作,一刹那的犹豫&&内在旋律(或曰无形律)不是什么平上去入,高下抑扬,强弱长短,宫商徽羽,也不是什么双声叠韵,什么押在句中的韵文,这些都是外在韵律或曰有形律(ExtraneousRhythm)。

内在的律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

在这里郭沫若明确的提出了内在律与外在律的不同的特征,并用一句话精辟的概括了内在律的主要特征即是情绪的消涨。

然后他又具体的阐释了这种情绪的特点:抒情诗是情绪的直写,情绪的进行自有他的一种波状的形式,或者先抑而后扬,或者先扬而后抑,或者抑扬相间,这发泄出来变成了诗的节奏。

说明即使是内在律也是有其自己的特点,而内在律的核心依然是他所崇尚的情绪,而且这种诗歌中得情绪有自己的组成和流动方式,具有和外在律一样的节奏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