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 23三顾茅庐

合集下载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共25张PPT)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共25张PPT)
关羽
关羽比张飞稳重得多,他听到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认为太 过,对几次远访诸葛亮也很有意 见,但是他不像张飞那样鲁莽。 刘备第三次要去卧龙岗,他和张 飞一致反对,但他的话却委婉得 多,不像张飞那样直爽。他虽然 对诸葛亮的昼眠也不耐烦,但张 飞大怒要去放火的时候,他却能 “再三劝住”,这些都表现他的 稳重。
语言描写 张飞
鲁莽、直爽。扬言将诸葛亮“用一条 麻绳缚将来”,“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 看他起不起”。尽管他认为见诸葛亮没 有益处,但刘备执意要去,他也无条件 随同去:“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 何落后”。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整体感知
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适逢诸 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
第二部分:诸葛亮醒后,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邀 之出山辅助的过程。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部 分。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读准字音
拜谒( yè ) 纶(guān)巾 鹤氅( chǎng ) 胄(zhòu) 疏( shū)懒 愧赧(nǎn)吴会( kuài ) 殆(dài ) 存恤( xù ) 箪( dān)食壶浆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分析人物形象
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各自有怎 样的性格特征?

部编教材九年级(上)第23课《三顾茅庐》

部编教材九年级(上)第23课《三顾茅庐》

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
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 史演义小说,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 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 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 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
(1)做好准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 政理。 (2)等待时机:天下有变。 (3)起兵出伐: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 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三、品析人物
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 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刘备:
①仁心爱人;刘备求贤 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 在诸葛亮未应出山时,刘备 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 何”,是为苍生计,以此可 见其仁人之心。
第23课《三顾茅庐》
罗贯中
蜀 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史诗。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 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 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 情怀。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 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②仁心爱人;刘皇叔为天下苍生计,诸 葛亮方表示愿效犬马之劳,这是儒者大义, 足见其一片仁义。 ③聪睿过人;一句“大梦谁先觉?平生 我自知”是智慧的宣言,不出茅庐,而已知
“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之智。
张飞:
鲁莽、直爽,直扬言将诸葛亮 “用一条麻绳缚将来”,足见其行事 鲁莽。
四、艺术特色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三顾茅庐PPT课文课件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三顾茅庐PPT课文课件
缺宾语,在句末加“的政治抱负”。
缺缺个宾宾语 语…,,在在…句句末末(加加性““的的格政政治治品抱抱负负质””。。)的人(身份),从……中,可以看出。
缺宾语,在句末加“的政治抱负”。 缺宾语,在句末加“的政治抱负”。
【习题链接】见本课第 7 题。 缺宾语,在句末加“的政治抱负”。
缺宾语,在句末加“的政治抱负”。 缺宾语,在句末加“的政治抱负”。 缺宾语,在句末加“的政治抱负”。 并以姜子牙“若非贤君,义士至死而不仕”的话自勉。 缺宾语,在句末加“的政治抱负”。 缺宾语,在句末加“的政治抱负”。 缺宾语,在句末加“的政治抱负”。
③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 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 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 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 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 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 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
【示例】过五关斩六将、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三英战吕布等。 (任选三个即可)
(2)诸葛亮忠于刘备,缘于刘备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的职责。请用自己的语言 描述刘备“白帝城托孤”这一故事情节。(150 字左右)
【示例】关羽兵败荆州被杀,刘备报仇心切,不听诸葛亮劝告, 亲率出征,攻打东吴,结果大败,病倒在白帝城,便派人请诸葛亮 来嘱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以阁下才干定能办成大事,使国 家安定,如果刘禅可以辅佐就辅佐,如果不行,你就做两川之主。” 诸葛亮听到这话,立即哭拜在地说:“臣一定会全心全意辅佐太子 刘禅,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初中语文 部编版 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3 罗贯中《三顾茅庐》

初中语文 部编版 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3 罗贯中《三顾茅庐》

不胜愧赧: 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 靠近。
奸臣窃命: 篡夺国家权力。
而不知存恤:爱惜,体恤。
惟将军图之:考虑。
7
整体感知 T
“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茅庐在哪里, 里面住着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的?结 果怎样?
“三顾茅庐”是三次拜访茅庐的意思,“顾”的意思是拜访。
刘备三顾茅庐,茅庐在隆中,里面住着诸葛孔明。
诸葛亮
T
1.外貌描写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诸葛亮 T
2.语言描写
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 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 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 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 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诸葛亮
T
3.动作描写
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诸葛亮
T
4、侧面烘托
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 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小结
T
文章突出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及侧面描写,塑造了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刘备以及淡泊名利、雄才大略、足 智多谋的诸葛亮,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三国演义》 T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 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 以描写战争为主,叙述了魏、蜀、吴三国兴亡的故事。全书再现了军 阀混战、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颠沛流离的现实,反映了封 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作者善于把历史上重大 事件巧妙地通过艺术形象表达出来。书中400多个人物。主要人物各具 个性,成了不朽的典型

九年级三顾茅庐原文及翻译

九年级三顾茅庐原文及翻译

九年级三顾茅庐原文及翻译却说玄德正安排礼物,欲往隆中谒诸葛亮,忽人报:“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

”玄德曰:“此莫非即孔明否?”遂整衣出迎。

视之,乃司马徽也。

玄德大喜,请入后堂高坐,拜问曰:“备自别仙颜,因军务倥偬,有失拜访。

今得光降,大慰仰慕之私。

”徽曰:“闻徐元直在此,特来一会。

”玄德曰:“近因曹操囚其母,似母遣人驰书,唤回许昌去矣。

”徽曰:“此中曹操之计矣!吾素闻徐母最贤,虽为操所囚,必不肯驰书召其子;此书必诈也。

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母必死矣!”玄德惊问其故,徽曰:“徐母高义,必羞见其子也。

”玄德曰:“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玄德曰:“先生何出此言?”徽曰:“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

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

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

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

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

”玄德曰:“何颍川之多贤乎!”徽曰:“昔有殷馗善观天文,尝谓群星聚于颍分,其地必多贤士。

”时云长在侧曰:“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徽笑曰:“以吾观之,不当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出之。

”云长问:“那二人?”徽曰:“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

”众皆愕然。

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

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

玄德叹曰:“真隐居贤士也!”次日,玄德同关、张并从人等来隆中。

遥望山畔数人,荷锄耕于田间,而作歌曰:“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

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玄德闻歌,勒马唤农夫问曰:“此歌何人所作?”答曰:“乃卧龙先生所作也。

”玄德曰:“卧龙先生住何处?”农夫曰:“自此山之南,一带高冈,乃卧龙冈也。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一、文学常识1.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

2.作品:《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

二、字词积累1.拜谒(yè):拜访谒见。

2.愧赧(nǎn):因羞惭而脸红。

3.存恤(xù):慰问、救济。

4.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5.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

形容人的名声大。

6.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三、内容理解1.情节梳理:-刘备一顾茅庐,只见到诸葛亮的朋友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以及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和岳父黄承彦,未能见到诸葛亮。

-刘备二顾茅庐,遇到诸葛亮的朋友诸葛均和门童,得知诸葛亮外出闲游,归期不定,刘备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后离去。

-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见到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打动,出山相助。

2.人物形象:-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远大抱负。

三次拜访诸葛亮,坚持不懈,体现了他的诚意和决心。

在与诸葛亮的交谈中,表现出对天下局势的深刻洞察和远大志向。

-诸葛亮:有济世之才、淡泊名利、睿智聪慧。

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在与刘备的对话中,展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谋略。

四、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也表现了诸葛亮的济世之才和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

同时,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才的重要性和人们对贤才的渴望。

五、写作特色1.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对刘备和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两人的性格特点。

2.情节跌宕起伏:三次拜访诸葛亮,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3.环境描写烘托气氛:文中对隆中景色的描写,烘托出诸葛亮的高雅志趣和超凡脱俗的气质。

九年级语文上册23三顾茅庐

九年级语文上册23三顾茅庐
本课记叙的便是刘备带着关羽、张飞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景。
知识链接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 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 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 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 理回目、修正文辞、更换诗文。
【赏析】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 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 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 称赞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 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 人的情怀。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 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 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 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 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23 三顾茅庐
学习目标
1.掌握“迨”“拜谒”“疏懒”等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 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能理清文脉结构, 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3.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 会刘备的诚心诚心。 4.学习刘备的诚心诚心、礼贤下士的品质。
②张飞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 的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 刘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诸葛亮的敬重。
③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前”“等了半 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刘备是当时汉献帝的叔父,是皇叔, 是皇亲国戚,而诸葛亮是一介草民;当时刘备47岁,诸葛亮只 有27岁,一个是长辈,一个是晚辈。就这样,刘备“恭恭敬敬 地站在草堂的台阶前”“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从 而刻画了刘备的诚心诚心、尊重人才的人物形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共46张PPT)(完美版课件)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共46张PPT)(完美版课件)
思贤如渴:形容寻求贤才的心情非常迫切。也说求 贤若渴。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顿开茅塞: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 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也说茅塞顿开。
词语巧辨 愧——羞赧
相同点:都含有“脸红”的意思。 不同点“愧赧”指羞愧而脸红之意:
“羞赧”指单纯因为害羞而脸红。 例句:1.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 2.山里很静,春光拂擦过的地方,桃花于枝头羞赧地闪过 一缕温柔的殷红。
作品简介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
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封建社 会的腐朽黑暗,统治阶级的凶狠残暴以及人民的流离疾苦。小说展现 了许多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揭示了许多战争规律,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小说还通过错综复杂的斗争,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具有 惊人智慧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品格的诸葛亮,刚烈勇敢的 关羽,阴险凶残而又颇具雄才的曹操等。由于“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部小说长期以来深受读者的 喜爱。它的出现,对后来长篇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过,由 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三国演义》也存在一些缺陷,如书中宣扬封建 正统和封建迷信思想,这些都是应该批判的。
课文详解
①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 照应:“两次”“再”表明此次是第三次拜访孔明,与标
题“三顾”照应,表现玄德求贤心切。 关公日:“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 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
语言描写:写出了关公对玄德的关心以及对诸葛亮“避 而不见”的不满,意在为下文凸显诸葛亮的才华横溢作铺垫。 玄德日:“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 况吾欲见大贤耶?"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三顾茅庐》选⾃我国古典长篇⼩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刘⽞德三顾茅庐”改写的。

课⽂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诚意请诸葛亮出⼭,辅佐他完成统⼀国家⼤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的精神。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备同关⽻、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诸葛亮住的茅草屋。

刘备上前敲门,⾥⾯⾛出⼀个书童,说:“先⽣今天早晨出门了。

”刘备问:“上哪⼉去了?”书童说:“我家先⽣⾏踪不定,不知道上哪⼉去了。

”刘备⼜问:“什么时候回来?”书童说:“那更说不定了。

或者三五⽇,或者⼗⼏天,没准⼉。

”刘备、关⽻、张飞失望地回去了。

回到住地新野,刘备派⼈去隆中打听。

过了⼏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

刘备叫⼈⽴即备马。

张飞说:“⼀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去呢?派个⼈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贤。

怎么可以随便派个⼈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

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

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你怕冷,⾃⼰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

三⼈冒雪⾛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童。

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请⾛了。

三⼈只得怏怏⽽回。

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

刘备打算三访孔明。

关⽻、张飞都不耐烦了。

张飞说:“哥哥不⽤去了,我⽤⼀条绳⼦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礼?这回不⽤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起去。

”张飞说:“既然⼆位哥哥都去,⼩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起去也⾏,但要懂得礼节。

”张飞满⼝答应。

三⼈第三次到了隆中,⾼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多地,刘备就下马步⾏。

刘备⾛到柴门前,刚⼀敲门,那书童⼜出来了。

书童告诉刘备,先⽣正在睡午觉。

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轻轻⾛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3.三顾茅庐-课件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3.三顾茅庐-课件
刘备,为什么作者还多
次写到关羽和张飞?
人物形象
导思3.刘备和诸葛 亮分别是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1.关羽和刘备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关羽劝说刘备不要再去拜访诸葛亮了,刘备 坚决的态度表现了他思贤如渴的诚心和实意。
2.为了进一步证明论点,作者又列举了哪些事例? 【答案】张飞的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本题运用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法。张飞的这句话反映 了他粗暴、鲁莽、急躁的性格特点。
3.如何理解“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 一举动?
【答案】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一 举动,表现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谦恭和诚意。
4. 作者多次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谦恭态度,有什么作用? 【答案】一方面写出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诚心和态度, 另一方面从侧面交代了诸葛亮的“不俗”。
5. 诸葛亮为什么称刘备为“俗客”? 【答案】诸葛亮故意称刘备为“俗客”,是为了再次 对刘备进行考验。
2.【难点探究】试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的形象。 【答案】刘备:有兴复汉室的抱负,能放下架子,诚心诚意 地请诸葛亮出山,具有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善于发 现、重用人才。 诸葛亮:具有远大的抱负,希望辅佐明君,成就一番事业。 他清高自许,原则性很强。他眼光敏锐,对当前的形势看得 非常透彻。他深谋远虑,对今后形势的发展了如指掌。
23 三顾茅庐
小 说
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它是由根据《三 国演义》第37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 中的部分内容改编而成。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共36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共36张PPT)

做了铺垫。
当堂练习
刘备在阶下等候近三个时辰这一情节的作用是 什么?
刘备的耐心等候,不去惊醒先生,是心 诚的表现,【人物塑造】体现了刘备的礼 贤下士的诚意;【结构】使小说的情节发 展富有波澜。
英雄
第3自然段中,怎么突出诸葛亮这个形象的?
吟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自信聪明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淡泊名利
英雄的书写者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山西并州太 原府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 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其它 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 代史演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历史演义小说】


用通俗的语言,将王朝兴废,朝代更替
等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
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 竟自去了!
这先生如何傲慢……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 看他起不起!
暴躁、鲁莽
三顾茅庐汇英雄•刘备
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 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 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 玄德徐步而入 玄德拱立阶下。 求贤若渴 礼贤下士 恭敬诚恳
三顾茅庐汇英雄•孔明
三顾茅庐
罗贯中
使君 若称英雄 必 须胸怀大志 腹有 良谋 有包含宇宙 之机 吞吐天地之 志 上知天文 下知 地理 方为英雄也
青梅煮酒论
英雄
三 顾 茅庐
(刘备) 拜访 茅草屋 (诸葛亮)
文题直截了当地交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描述的是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后比喻诚心诚意的邀请人。
1.知识与技能:了解历史演义小说的相关 知识,把握故事情节。(重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 等刻画方法,分析人物形象。(难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历代英雄,争做 当代英雄。

九上人教版《三顾茅庐》原文及翻译

九上人教版《三顾茅庐》原文及翻译

九上人教版《三顾茅庐》原文及翻译一、原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二、翻译: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共44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共44张PPT)

学习目标
1、疏通文义,把握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 力。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 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 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 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 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 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 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 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 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 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 小说家。
合作探究
主旨
本文记叙了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拜访 诸葛亮,诸葛亮隆中对策并答应出山相助 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的品质,也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
合作探究
刘备三顾茅庐,几经波折才见到诸葛亮, 这样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
本文在故事情节安排上一波三折。刘备 第三次拜谒孔明,好不容易遇到他在家里, 没想到他还在睡觉,刘备只好继续等候。见 孔明翻身以为是醒了,没想到他又侧身睡着 了,起来后更衣又花掉“半晌”。这样千呼 万唤孔明才露出真容。曲折的故事,处处设 置悬念,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
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 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
检查预习
拜谒(yè)
字音字形
今番(fān) 叱(chì)
侥幸(jiǎo) 岂可相强(qiǎng)
犹然(yóu) 纶巾(guān) 鹤氅(chǎng)
末胄(zhòu) 愧赧(nǎn) 谬(miù)
倾颓(tuí) 窃命(qiè) 沔(miǎn)
倾颓:衰败。
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诸侯,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3 三顾茅庐(共12张PPT)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3 三顾茅庐(共12张PPT)

)
②徐庶进曹营——(
)
③张飞穿针 —— (
)
“桃园结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请 结合下面的材料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结交朋友。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
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 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 ,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 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 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何婷玲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关键词 语,感悟张飞的性格特点。
3、学习用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方法。
4、学习刘备以诚待人、礼贤下士、

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品质。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仁心爱人、聪睿过人
张飞: 言行鲁莽、性格直爽
拓展延伸
课堂检测
学习了本文后,班级举行了“读名著,知三国” 的语文学习活动: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含有数字的故事,如三
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你在平时阅读
中积累了哪些呢?请再写出三个。
根据《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补出下面的歇
后语。
①刘备借荆州——(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三 顾茅庐》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山东东原(今山东东 平)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 说的鼻祖。作品有:
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 《三平章死哭蜚虎子》;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6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6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6篇)顾茅庐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贤、辅佐”等词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1、谈话。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

时代。

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2、揭题。

3、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2、交流反馈: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呢?3、教师小结。

4、教学复姓。

5、介绍古人名号中的“字”。

三、细读课文,推敲重点1、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随机教学。

主要抓词:“立即”、“斥责”、“大声斥责”、“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谒见”。

句:“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昌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你怕冷,自己回支吧!”“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来理解刘备在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训练点:1)、抓住人物对话进行朗读训练。

2)、抓重点句进行思维训练。

3)、写话训练。

四、小结过渡。

五、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

课件并深情朗读)“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六、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_0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_0
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张飞满口答应。
7.全班交流。
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这里的全班交流,不能停留在前面两个层次上,否则就不能获得个体有效的发展。这里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点拨学生不太到位的模糊认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1)引导学生把自己表述的内容概括成一个词语,并在黑板上恰当的位置板书出来,做到说要到点;
二、作家作品简介
三、导读
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
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理解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

(全)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范进中举》课文字词+批注

(全)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范进中举》课文字词+批注

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范进中举》课文字词+批注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批注]罗贯中(1320年-1400年),名本,字彥直,另⼀字贯中,以字⼀,号湖海散⼀,元末明初通俗小说家,四⼀名著之⼀《三国演义》的作者。

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

[批注]“太过”,关羽的不满,折射出刘备的诚意。

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

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

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

况吾欲见大贤耶?”[批注]引经据典,自比齐桓,可见有襟怀抱负。

张飞曰:“哥哥差矣。

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批注]张飞鲁莽性格可见一斑。

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

”[批注]再引先贤故事,以表诚心。

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

”飞应诺。

于是三人乘马引从者往隆中。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批注]诚心诚意,一如西天取经的唐三藏。

正遇诸葛均。

玄德忙施礼,[批注]礼数周到。

问曰:“令兄在庄否?”均曰:“昨暮方归。

将军今日可与相见。

”言罢,飘然自去。

玄德曰:“今番侥幸得见先生矣!”张飞曰:“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玄德曰:“彼各有事,岂可相强。

”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出问。

玄德曰:“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

”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醒。

”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报。

”吩咐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

玄德徐步而入,[批注]不忍打扰。

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

玄德拱立阶下。

[批注]恭候,一如程门立雪。

半晌,先生未醒。

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

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批注]翼德为处处反衬刘备做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三顾茅庐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顾茅庐》视频
刚刚所播放的小视频,正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故事——“三顾茅庐”。

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

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教学提示】
“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何久传不衰?点出此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该故事的来龙去脉,关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导入视频资源见光盘)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的喜爱,所以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中形容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目标导学二:梳理课文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并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做简要概括。

明确: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

因前两次拜谒不遇,关、张二人颇为恼怒,第三次适逢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

这是三顾
茅庐中的第三顾。

第二部分讲诸葛亮醒后,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邀之出山辅助的过程。

二人对话中已经策划出未来的三分天下局面。

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部分。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探究:本文篇幅不长,但人物个性却十分鲜明,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诸葛亮:(1)高风亮节。

诸葛亮有一身才华,却甘心做“南阳野人”,刘皇叔若非一片赤诚,不能邀其出山,可见其本心也不愿流落世俗,是高风亮节之行。

(2)仁心爱人。

刘皇叔以天下苍生为念,诸葛亮方表示愿效犬马之劳,这是儒者大义,足见其一片仁义。

(3)聪睿过人。

一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智慧的宣言,不出茅庐,而已知“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之智。

刘备:(1)仁心爱人。

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诸葛亮未应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是以苍生为念,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

(2)诚心求贤。

刘备为见得诸葛亮,不顾帝王身份,“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

(3)虚心求教。

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葛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请教虚心。

(4)待人宽和有耐心。

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

(5)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张飞:鲁莽、直爽,直扬言将诸葛亮“用一条麻绳缚将来”,足见其行事鲁莽。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在理清人物性格之后,可分角色扮演,还原三顾茅庐情景。

角色表演时注意引导学生表现出角色的独特性格。

目标导学四:精彩段落研读,解说“隆中对”内容
精读“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完成以下问题。

1.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明确:“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暗示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雄才大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写出了诸葛亮淡泊名利。

这四句诗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2.为什么作者安排通过刘备的视线写诸葛亮的相貌?
相貌描写片段: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明确:一方面写出诸葛亮气宇轩昂,神异不凡,另一方面更加坚定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确实有将相之才,又为下文的一再邀请做了铺垫。

3.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内容被后人称作“隆中对”,请你说说,“隆中对”是如何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隆中对”的内容有何作用。

明确:对曹操,诚不可与争锋。

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对荆州,可争,作为根据地。

对益州,可图,作为根据地。

最终目标:成霸业,兴汉室。

“隆中对”的内容,其实也是整本《三国演义》的总纲,诸葛亮出山之后的情节,恰如“隆中对”中所对出的内容,都一一上演。

【教学提示】
“隆中对”的内容极具谋略性,可引导学生对此战略布局做详细分析,绘制地图,感受诸葛亮之智,体会运用军事谋略的趣味。

4.课文写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兴复汉室有了可能性。

目标导学五:欣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1.人物出场的艺术
小说人物常见的出场方式:一、“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出场);二、“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三、“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属于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例如,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诸葛亮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又过了一个时辰才醒。

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仿佛东云现鳞,西云现爪,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三、四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诗句: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明确:作者善用诗句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评点,又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目标导学六:拓展延伸,探究《三顾茅庐》故事经久不衰之秘
试探究为何《三国演义》经千年传唱成为佳话且经久不衰?
明确:1.《三顾茅庐》的情节在史书中仅有寥寥几笔,但在罗贯中的笔下,这个故事丰润起来,并随着《三国演义》的感染力一同为人悉知。

2.《三顾茅庐》的“隆中对”部分,表现了诸葛亮之智,又类似于总纲内容,给人深刻印象,因此经久不衰。

3.古代士人都有一个择主而事的梦,求贤若渴也是贤君的表现,这正是士大夫乃至平民百姓的理想,因此经久不衰。

【教学提示】
该部分照应教学导入,教师可提供适量材料,方便学生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发挥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三、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求贤若渴志向远大
诸葛亮:才略高超淡泊名利
张飞:言行鲁莽性格直爽
可取之处1.介绍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了有效的铺垫,降低了难度。

2.重视学法的指导,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
的特色等方面培养了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1.由于部分学生对名著本身未进行全文阅读,对“隆中对”中的
谋略不能详尽知悉,是一大遗憾。

2.对于本文语言特征,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可做更细致的
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