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典型沉积构造

合集下载

内蒙古二连—阿巴嘎地区晚古生代岩浆岩年代学、岩石组合与构造演化

内蒙古二连—阿巴嘎地区晚古生代岩浆岩年代学、岩石组合与构造演化

内蒙古二连—阿巴嘎地区晚古生代岩浆岩年代学、岩石组合与构造演化本文以近几年在二连—阿巴嘎地区开展的1/25万区调为基础,该地区一个显著特点是广泛发育古生代岩浆岩。

通过详细的野外工作地质及收集前人研究成果和资料基础上,以岩石学与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为基础,结合野外地质特征及同位素年龄资料。

以高精度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初步建立研究区年代学格架;分析厘定了火成岩构造组合:通过研究区侵入岩的时空分布,探讨了大地构造演化,讨论了本区大陆地壳的生长。

按岩浆岩(侵入岩、火山岩)形成的年代学,划分为七个阶段,各个阶段分别对应不同的岩浆岩类,不同的构造环境,得出如下结论:(1)奥陶世(O),岩石组合以玄武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为主,属岛弧阶段。

(2)早—中泥盆世(D1-2),岩石组合以中基性(安山玄武岩、安山岩)为主,属岛弧阶段。

(3)晚泥盆世(D3),岩石组合为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为T1T2G1G2组合,岩石具典型TTG岩类特征,属初始俯冲造山阶段。

(4)早石炭世(C1),岩石组合主要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为G1G2组合,该套花岗岩为高分离Ⅰ型花岗岩,属主期俯冲造山阶段。

(5)晚石炭世(C2),岩石组合为细粒角闪辉长岩→细粒闪长岩、细粒石英闪长岩→、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角闪石英二长岩→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细粒(文象)花岗岩,为T2G2组合,属晚期俯冲造山阶段。

(6)晚石炭世—早二叠世(C2-P1),岩石组合为一套中性—中酸性—酸性火山熔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及其火山碎屑岩为主夹少量正常沉积碎屑岩,属晚期俯冲造山—陆-陆碰撞过渡阶段。

(7)早二叠世侵入岩(P1),中西部以岩石组合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为主,属陆-陆碰撞早阶段;中东部岩石组合为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属钙碱性花岗岩,另发育碱性花岗岩,属后造山阶段。

本研究区造山带内火成岩系列的发育、时空分布及其演化有极性及方向性,完成了从不成熟的洋内岛弧—半成熟的“大陆化”岛弧—成熟的大陆边缘弧—大陆碰撞造山带岩浆弧的整个过程。

二连盆地三种典型构造带岩性油藏形成模式分析

二连盆地三种典型构造带岩性油藏形成模式分析

o e te so e a d t e c m b n t n mo e fa c m u a i n c n i o s o e r s i n z n . I d i o n g n l l p n h o i a i d l c u l t o d t n n d p e so o e n a d t n, o o o i i
Ab t a t s r c :The a n s gs i Eri n la Ba i c n e i i e i o t e ki o t pia s r t a z e sn a b d v d d nt hr e nds f y c l t uc ur l on s: s e p te
圈 闭 成藏 模 式也 不 同 , 此 提 出 3 岩性 油藏 成 藏模 式 ;) 坡 带 自生 自储 型 岩 性 油 藏 成 藏模 式 ,) 坡 带 旁 生 侧储 型岩 性 油 藏 成 据 种 1陡 2缓
藏 模式 ,) 3 洼槽 带 下 主上 储 型 岩性 油 藏 成藏 模 式 。这 3种成 藏 模式 是 目前二 连 盆 地岩 性 油藏 勘 探 突破 的典 型成 藏模 式 。 关 键 词 : 坡 带 ; 坡 带 ; 槽 带 ; 藏 模 式 ; 性 油 藏 ; 连 盆地 陡 缓 洼 成 岩 二 中图 分 类 号 : El2 3 T 2 . 文 献标 识 码 : A
d fe e t uc u a z e ve dif r nt o ma i if r nts r t r l on s ha f e e f r ton mod l o t e iho o c l e e v is The a b e s f h lt l gia r s r o r . ycn e s umme sf lo s d up a o l w :1)t e o l Sge e a i nd pr s r i n s me f r a i n o t e l e,2)t e h i’ n r tng a e e v ng i a o m to n s e p sop h o l Sg ne a i g i or ton a r s r ng i i e r a e nte so i ’ e r tn n a f ma i nd p e e vi n sd wa d l y ron ge l l pe,3) h l Sge r tn n t eoi’ ne a i g i l we or to nd pr s r i n u e neon de e so o .Th h e yp c lmod l fo la c mu— o rf ma i n a e e v ng i pp ro pr s i n z ne e t r e t ia e so i c u

信息化分析二连盆地巴彦花群富火山碎屑物质储集层的成岩特征

信息化分析二连盆地巴彦花群富火山碎屑物质储集层的成岩特征

信息化分析二连盆地巴彦花群富火山碎屑物质储集层的成岩特征摘要成岩作用的概念早在十九世纪就由国外学者提出。

近年来,人们试图找出一个成岩作用规律,建立一个成岩作用模式,来预测有利次生孔隙发育带,以使更有效地寻找隐蔽油气藏。

因受各油气区的构造、沉积、岩性和后期经历的地质事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很难建立一个成岩作用模式。

因此各油气区的成岩特征也各不相同,本文就二连盆地巴彦花群富火山碎屑物质储集层的成岩特征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二连盆地巴彦花群富;火山碎屑物质;储集层;成岩特征1 二连盆地沉积特征我国含油气盆地,尤其是小型山间盆地中的中生界储集层中,含有较多的火山碎屑物质,其成岩作用独具特点。

二连盆地是一个典型的、以富含火山碎屑物质作为超级含油气盆地。

二连盆地实际上是一个盆地群,它是由许多发育在海西褶皱基底之上,以下白垩系巴彦花群生油、含油层系为主体沉积的一群中小规模的断陷型湖盆组合而成的。

二连盆地是一个晚中生代断陷盆地,经历了三次成湖期,具有分割性强、凹陷多、湖盆小和发育时间段的特征。

受古地形的制约,其碎屑沉积物具有多物源、近物源、小水系、粗碎屑、成分杂的特性。

2 二连盆地巴彦花群的成岩特征二连盆地巴彦花群,因经历的构造运动活跃、沉积作用快速、火山活动频繁,加之地层时代老、埋藏浅、古地温高、地下水充分、岩石物质成分杂而不稳定,其成岩作用独具特色。

总的特点是成岩现象丰富,以压实作用、杂基充填作用、化学溶解作用为主,压溶作用和胶结、交代作用较弱、次生储集空间不是碳酸盐的早期胶结后再溶解的产物,而是硅酸盐的直接溶蚀、溶解所形成的。

2.1 机械压实作用影响储集物性明显沉积物有效埋藏后,由于受上覆沉积物和水体的静压,孔隙水不断排出。

为达到新的力平衡,颗粒发生重新排列,小颗粒充填于大颗粒之间,软组分物质挤入孔隙之中,使岩石逐渐变致密,孔隙度降低,渗透率变差。

从颗粒接触关系上看,机械压实作用由浅至深为点接触(腾二段)→点-线接触(腾一段上)→线接触(腾一段下和阿尔善组),呈逐渐加深的线性变化,物性逐渐变差。

二连盆地艾勒格庙地区沉积环境和铀成矿的研究

二连盆地艾勒格庙地区沉积环境和铀成矿的研究

二连盆地艾勒格庙地区沉积环境和铀成矿的研究二连盆地作为我国十大能源盆地,核工业二〇八大队经过对其30多年的不断勘查,陆续发现和探明了一批大、中型泥岩、砂岩型铀矿床。

艾勒格庙地区随着近年工作,陆续发现铀矿化线索。

本文主要通过野外剖面观察、钻孔岩心观察、室内单孔沉积相剖面分析、剖面沉积相对比、沉积相平面展布分析,研究目的层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探讨了铀成矿规律,此研究工作为艾勒格庙地区下一步找矿指出方向。

本文主要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通过对研究区沉积环境特征分析,腾格尔组发育典型的断陷陡坡带扇三角洲的重力流沉积,在断陷缓坡带,也可能发育辫状河三角洲;赛汉组下段可见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

其中辫状河和辫状河三角洲体系为重要的产铀体系,其次为扇三角洲体系。

赛汉组上段主要发育冲积扇沉积,以大面积的冲积扇-泛滥平原红色沉积为特征,东部发育辫状河沉积。

2、根据对研究区铀矿体分类统计,腾格尔组铀成矿主要位于氧化前锋线附近形成潜水—层间氧化带型铀矿。

赋矿岩性主要为灰色中砂岩、细砂岩、含泥细砂岩,富含有机质和黄铁矿。

赛汉组下段铀成矿总体为砂岩型矿体埋深、厚度均大于泥岩型,且品位较低。

铀矿化赋存在赛汉组下段辫状河平原亚相的辫状河道砂体或沼泽相泥岩、粉砂岩或者褐煤中。

赛汉组上段铀成矿主要受古潜水氧化面的控制,其次还有潜水-层间氧化及次生还原作用叠加。

矿体产状平缓,以层状、板状为主,少数透镜状。

3、研究区周边出露丰富的富铀花岗岩体,地表存在大面积的放射性异常点及晕,同时含矿层本身具有丰富的铀含量,这些都为后期成矿提供了主要铀源。

腾格尔组的矿体主要分布于断陷陡坡带扇三角洲,在断陷缓坡带。

赛汉组下段主要的矿体主要分布于辫状河三角洲靠近三角洲前缘的一侧。

赛汉组上段主要的矿体位于古曲流河谷中。

4、通过潜力分析,认为赛汉组上段主要找矿部位在盆地中心,赛汉组下段及腾格尔组主要找矿部位在盆地边缘。

综合分析认为位于乌兰察布坳陷西部的研究区应具备较好成矿的条件,该区赛汉组下段和腾格尔组均为铀矿找矿的目标层位。

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浅层油藏地质特征

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浅层油藏地质特征

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浅层油藏地质特征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是一个富含油气资源的地区。

该地区的浅层油藏地质特征与其他地区有很大差别,具有独特性。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浅层油藏的地质特征。

一、地质背景二连盆地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陆相盆地之一,其面积约为22万km²。

章古特地区位于盆地的南部,北纬42°~43°,东经115°~116°,总面积约为2000km²。

该地区处于盆地的裂谷区,发育了一系列断裂,赋存有丰富的浅层沙岩和泥岩。

该地区受沉积作用较强,沉积物厚度较大,是一处非常适合油气富集的地区。

二、岩性和储层特征章古特地区地质构造成熟度较高,地质时代跨度较大。

岩系主要是二叠系致密砂岩和泥岩,以及三叠系下统的砂岩、泥岩、灰岩等。

其中三叠系下统的陆相砂岩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油气层。

1. 致密砂岩:该地区致密砂岩多数为红色或深红色,呈多层交互分布,砂颗粒以中细粒度为主,粒度排序较好,分散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孔隙度和渗透性。

致密砂岩的孔隙度一般在0.1%~5%之间,渗透率极低,储层性能较差。

2. 陆相砂岩:陆相砂岩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油气层,分布较广。

通常呈灰绿色或黄灰色,石英颗粒为主,沥青质含量较高,孔隙度一般在10%左右,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和储层性能。

3. 泥岩:该地区的泥岩颜色多样,有绿色、灰黑色、褐色等,其中绿色泥岩中的有机质含量较高,是烃源岩。

泥岩属于相对较差的储层,一般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但对陆相砂岩形成漏斗形的收支域具有重大作用。

三、油藏特征1. 富集类型:章古特地区油气富集类型较为复杂,既有岩心、孔隙、微裂缝储层,又有漏斗形储层、岩溶储层等多种类型。

2. 富集时间:浅层油藏的富集时间较短,大约在第三纪晚期 ~ 第四纪早期,属于近地表高温条件下的富集。

3. 富集层位:陆相砂岩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油气层。

富集层位主要包括三叠系下统南四道口组、两岔子组等地层。

二连盆地三种典型构造带岩性油藏形成模式分析_刘震

二连盆地三种典型构造带岩性油藏形成模式分析_刘震

二连盆地三种典型构造带岩性油藏形成模式分析_刘震二连盆地位于中国新疆地区,是一个以古特提斯构造演化为背景的典型深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且多样化。

在二连盆地,存在着多种类型的构造带,其中包括拗陷正断裂带、逆冲断裂带和背斜构造带等。

这些构造带不仅对油气的分布和聚集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同时也对油藏的形成模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首先,拗陷正断裂带是二连盆地最为典型的构造带之一、拗陷正断裂带由近东西向的拗陷构造和沿着断裂面延伸的正断裂构造组成,正断裂构造控制着断块的上升和下降。

在沉积环境中,拗陷正断裂带通常具有较高的沉积速率和沉积物源区紧邻带特点。

沉积物源区的高储量沉积物不仅为油气提供了优质的储集空间,同时也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拗陷正断裂带形成的油藏中,常见的油藏类型包括裂缝型油藏和似断层型油藏等。

其次,逆冲断裂带也是二连盆地重要的构造带之一、逆冲断裂带由沿斜向上推挤的逆冲断层构成,这种构造形态常伴随着剪切和扩张构造的产生。

逆冲断裂带往往对于油气的聚集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在逆冲断裂带形成的油藏中,常见的油藏类型包括背斜型油藏和逆冲断裂型油藏等。

背斜型油藏是在逆冲断层前缘的背斜反向构造中形成的,油藏两侧通常有断层和正断裂构造控制。

逆冲断裂型油藏则是在逆冲断层顶板或底板侧形成的,常伴随着断层蚀变和滑脱带形成。

最后,背斜构造带也是二连盆地典型的构造带之一、背斜构造带主要由背斜构造和伸展断裂构造组成,背斜构造通常形成在前陆盆地的弯曲带或油气圈闭的陷闭带。

在背斜构造带中形成的油藏多为背斜型油藏,油气主要聚集在背斜的褶皱背斜腹部。

综上所述,二连盆地的典型构造带包括拗陷正断裂带、逆冲断裂带和背斜构造带等。

不同类型的构造带对油藏形成模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研究这些构造带的特征和油藏形成模式,对于二连盆地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二连盆地取得新层系油气地质调查重要进展

二连盆地取得新层系油气地质调查重要进展

2019年10月地质装备7统深部探测技术与勘查增储示范》的重点工作内容,也是青藏高原固体矿产调查领域首个3000m科学深钻。

深钻部署于世界级的甲玛超大型斑岩一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床,瞄准甲玛矿床及冈底斯成矿带其他同类型矿床深部富铜矿资源评价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勘查需求。

通过实施深钻和相关配套工作,有望形成一套深部资源勘查技术示范体系,对实现资源发现与储量增长双跨越提供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来源:探矿工程在线2019-06-28)二连盆地取得新层系油气地质调查重要进展不久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先后在内蒙古西乌旗组织二连盆地野外油气调查现场研讨会、在河北燕郊组织“蒙西地1井”下二叠统含油气性现场研讨会,邀请业内专家对资源所承担的地质调查项目进行阶段性成果研讨。

二连盆地及外围地区石炭一二叠系作为潜在的有利含油气层系,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油气运聚条件,资源评价结果表明该层系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但该套地层长期被认为是盆地的基底,地质研究薄弱,投入的勘探程度较低,多年未见较大的油气发现。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安排下,资源所自2007年以来,以二连盆地及外围为主要研究区,先后部署了5个地质调查项目,持续开展石炭一二叠系油气地质调查,累计完成路线地质调查1300km、露头剖面实测49km、1:5万石油地质调查2200km21 :10万石油地质调查5000km21:25万石油地质调查2970km2,取得如下系列重要成果。

一是实施蒙西地1井钻探验证,发现下二叠统巨厚深海一半深海相碳质泥岩。

在上古生界下二叠统寿山沟组二段钻遇巨厚黑色、灰黑色泥岩层段,累计视厚度998m,初步判断部分沉积环境为半深海—深海,证实西乌珠穆沁地区下二叠统寿山沟组二段具有较好的生烃物质基础,是潜在的优质烃源岩层和盖层。

二是查明了兴蒙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具有正常沉积构造特征,初步建立其石炭系一二叠系构造地层格架。

二连盆地下白垩统沉积相及含油性

二连盆地下白垩统沉积相及含油性

⼆连盆地下⽩垩统沉积相及含油性第33卷 第2期1998年4⽉SC IEN T I A GEOLO G I CA S I N I CAV o l .33N o.2A p r .,1998 张⽂朝,男,1951年10⽉⽣,⾼级⼯程师,从事⽯油地质及沉积相研究。

1996211211收稿,1997208225改回,沈丽璞编辑。

⼆连盆地下⽩垩统沉积相及含油性张 ⽂ 朝(华北⽯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任丘 062552)摘 要 根据⼤量钻井剖⾯、地震剖⾯、岩芯观察、野外出露剖⾯和岩⽯分析资料,研究了⼆连盆地近30个凹陷的下⽩垩统沉积相,并以勘探程度较⾼的阿南、吉尔嘎朗图等7个凹陷为重点,恢复了早⽩垩世的岩相古地理环境,总结了下⽩垩统的沉积特征、主要沉积体系和油⽓分布规律,并指出今后的油⽓勘探⽅向。

关键词 ⼆连盆地 沉积特征 砂体成因 沉积相 油⽓分布1 引⾔⼆连盆地是我国⼗⼤含油⽓盆地之⼀,其⼤地构造位置处于亚洲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缝合带上,东西分别与⼤兴安岭隆起和索伦⼭隆起为界,南北挟持在温都尔庙隆起和巴彦宝⼒格隆起之间。

东西长约1000km ,南北宽20—40km ,⾯积约10万km 2,是⼀个发育在海西褶皱基底上的中新⽣代断陷盆地,盆内发育五坳⼀隆,凸凹相间共有49个凹陷,约515万km 2(图1)。

下⽩垩统⾃下⽽上发育有阿尔善组、腾格尔组、都红⽊组和赛汉塔拉组(叶得泉等,1990),主要产油层是腾格尔组、阿尔善组和古⽣界。

⽬前,已在阿南等10个凹陷发现了近20个油藏,展现了⼆连盆地⼴阔的找油前景。

研究结果表明,⼆连盆地不是⼀个统⼀的⼤盆地,⽽是由许多具有相似发育史的、分散的⼩湖盆构成的盆地群。

它的沉积特征、演化历史、储集性能、构造活动特点,以及含油性等⽅⾯独具特⾊,即不同于中国东部第三纪断陷盆地,更不同于中⽣代⼤型坳陷式含油⽓盆地,⽽与蒙古2兴安早⽩垩世盆地具有近的沉积构造性质和⽯油地质条件。

因此,深⼊研究⼆连盆地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对⼆连盆地乃⾄东北裂⾕盆地的油⽓⽥勘探和沉积学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连盆地下白垩统腾格尔组物源分析及沉积特征

二连盆地下白垩统腾格尔组物源分析及沉积特征

二连盆地下白垩统腾格尔组物源分析及沉积特征
马水祥
【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
【年(卷),期】2011(037)023
【摘要】二连盆地下白垩统发育是一套典型的湖底扇沉积,其由补给水道、内扇、中扇和外扇4个部分组成,主要发育有补给水道,内扇主沟道和沟堤,中扇辫状沟道、沟道间和外扇席状浊积砂等微相类型.湖底扇单个扇体规模不大,但往往多期次发育、成群分布,垂向上相互叠置、横向上叠加连片,规模可观.足够的可容纳空间和持续的物源补给是形成厚层湖底扇的2个重要条件,同沉积断裂的下降盘和坡折带是湖底
扇发育的有利部位.湖底扇砂砾岩体具有毗临生油洼槽、易于形成岩性圈闭、易于
油气聚集等优越条件,对岩性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2页(P133-134)
【作者】马水祥
【作者单位】中原石油勘探局测井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2
【相关文献】
1.热水沉积岩岩石学特征:以内蒙古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腾格尔组为例[J], 钟大康;杨喆;孙海涛;张硕
2.内蒙古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达尔其地区下白垩统腾格尔组物源分析及沉积特征
[J], 张志萍;林春明;李艳丽;岳信东;张霞;徐深谋;漆滨汶
3.内蒙古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腾格尔组热水沉积过程中矿物沉淀顺序及其控制因素 [J], 钟大康;苏琛;杨喆;贾晓兰
4.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腾格尔组滑塌-浊流沉积特征——以达49井为例 [J], 高红灿;郑荣才;肖斌;刘云;郑玲;栾艳春;刘虹利
5.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早白垩世腾格尔组沉积特征及物源探讨 [J], 林春明;张志萍;李艳丽;岳信东;徐深谋;张霞;漆滨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连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二连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二连盆地石油地质特征二连盆地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重要油气盆地,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之一、它位于巴彦浩特盆地和呼伦贝尔高原之间,北起黑龙江,南至中国蒙古国边境。

以下是该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

1.地质构造特征:二连盆地属于由新元古代至新生代发育的碰撞造山带内,有着复杂的地质构造。

整个盆地呈弓状,自北向南逐渐闭合,中部为高、东、西两翼为低的构造格局。

盆地内大致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部分。

2.沉积特征:二连盆地的沉积历史悠久,沉积时代自太古宙至二叠纪,历经了堆积、剥蚀、抬升和沉降等多个阶段。

主要的沉积物包括岩屑碎屑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等。

其中,中部主要为陆相碎屑岩和冲积扇沉积,东部和西部为湖相沉积。

3.石油资源特征:二连盆地是中国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之一,盆地内已探明的油气资源储量巨大。

主要的油气藏类型包括构造油气藏、断层油气藏和凹陷盆地油气藏等。

石油油藏主要分布在二叠系和白垩系地层中,邻近地层也有局部油气的存在。

井探结果显示,油气蕴藏形式多样,有浸染型、富集型、岩性型等。

4.勘探开发特征:盆地内的石油勘探开发工作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勘探开发经验。

然而,由于盆地构造复杂,油气藏性差异大,勘探难度较大。

在勘探技术方面,盆地应用了地震勘探、测井、岩心分析、化验分析等多种手段。

近年来,盆地还引进了先进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和油藏开发技术,如三维地震勘探、水平井、多项证明技术等。

其中,水平井技术在二连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5.油气运输特征:二连盆地的油气运输主要依靠管道运输和铁路运输。

盆地内早期的油气运输主要通过铁路和公路进行。

随着盆地油气产量的不断增加,建设规模较大的输油管道已成为主要方式。

以上是二连盆地的主要石油地质特征。

这个盆地具备丰富的石油资源,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勘探开发难度大,需要不断完善勘探技术和提高综合利用水平,以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宝贵的石油资源。

内蒙古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内蒙古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内蒙古矿床地质特征简介YUKI was compil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内蒙古二连矿床地质特征简介联系人:吴铁军电话:E-mail内蒙古二连矿床地质特征简介二连矿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境内,矿床属内蒙古高原二连—苏崩风蚀平台地貌,地势平坦,海拔为910m~1055m,属高原低丘陵草原地貌景观,为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多风少雨,气候干燥。

二连矿床分为努和南和苏北两个矿床,两矿床相距11km。

矿床工作区中新生代沉积盖层有:上侏罗统查干诺尔组(J3c)、下白垩统巴彦花群(K1B)、上白垩统二连组(K2e)、古新统脑木根组(E1n)、下始新统巴彦乌兰组(E2b)、中始新统阿山头组(E2a)和伊尔丁曼哈组(E2y)、渐新统呼尔井组(E3h)、上新统宝格达乌拉组(N2b)和第四系(Q)等,其中二连组(K2e)是努和南和苏北矿床的赋矿层位。

两矿床均为非煤矿床,矿体为层状产出,沉积型矿床,埋藏浅,主矿体形态简单,矿石类型为砂岩、泥岩或泥质砂岩等,两矿床矿石成因相同,矿体的赋存状态相同,矿石的性质相近,只是埋藏深度与矿体厚度略有不同。

所以,请专家在进行矿床地质资料分析时,可比照参考借鉴两矿床的地质资料,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以下是两矿床的地质特征资料,请专家审阅。

一、努和南矿床1、地层及构造二连组地层在本矿床大面积出露,上与古新统脑木根组不整合接触,下与下白垩统巴彦花群不整合接触,该组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主要发育湖泊沉积体系,岩性为绿黄色、灰黄色泥岩,具纹状层理;下段发育冲积扇—湖泊沉积体系,其中下部岩性为砖红色砂质砾岩、砂岩、泥质砂岩、粉砂岩、泥岩,上部岩性为蓝灰色—深灰色细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顶部为膏岩层。

其中,二连组下段是本矿床主要的含矿层位,具有矿床周边薄、中间厚的特点。

根据地层特点划分为4个成因地层单元,现分述如下:Ⅰ亚层:厚度0~32m,平均22m。

二连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二连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二连盆地石油地质特征.二连盆地简介二连盆地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北部,东起大兴安岭,西到乌拉特中后联合旗一带,南界为阴山山脉北麓,北至中蒙边界,东西长约1000km,南北宽20 一220km,总面积10、10 ‘ kmZ,是我国陆上大型沉积盆地之一。

二连盆地地理位置二连盆地是在内蒙古一大兴安岭海西褶皱带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生代陆相陷沉积盆地〔42 ,,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国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缝合线上。

北为前苏联和蒙古境内的贝加尔、加里东和海西褶皱系,南面为东西向的中朝古陆东面为中生代北东向构造系,西面为南北向构造系。

盆地具体的边界是:北界音宝力格隆起原为海西期二连一东乌珠穆沁旗复背斜,走向北东东向,广泛发北东向断裂和巨大的海西、印支期花岗岩带,新生代又受到北西向断裂的改造,沿断裂有玄武岩喷发,是盆地北部的主要母岩区;盆地南界温都尔庙隆起是加东褶皱带基底上发展起来的正向构造,属阴山纬向构造体系,由温都尔庙一多复背斜演化而来,形成于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新生代仍在活动。

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分布有大量的中一酸性火山岩类,为盆地南部的主要母源区;界大兴安岭隆起形成于侏罗纪,属燕山中期北东向大型褶皱体系。

晚侏罗世的山喷发作用造成巨厚的大兴安岭火山岩系,沿断裂堆积了一系列火山碎屑岩体,是白奎纪盆地东部的主要母源区;盆地西界索伦山隆起与银根盆地、河套盆地隔。

从区域上看,二连盆地与其北部的蒙古戈壁盆地、中国的海拉尔盆地、东部的开鲁盆地、赤峰盆地、西部的银根盆地、河套盆地等遥相呼应,在平面上成了向北东方向收敛的、蔚为壮观的中生代沉积盆地群。

一.基本地质特征1.地层特征二连盆地早白垄世地层〔4s] 为典型陆相断陷盆地沉积层序。

大量钻井剖面的岩性组合、测井曲线、古生物资料和大量地震反射剖面研究结果表明,二连盆地是在燕山期多期断陷构造运动作用下,形成的早白奎世断陷湖盆群,接受了厚达5000 余米的山间盆地河湖相含煤、含油粗碎屑岩沉积。

内蒙古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内蒙古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内蒙古二连矿床地质特征简介联系人:吴铁军电话:E-mail内蒙古二连矿床地质特征简介二连矿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境内,矿床属内蒙古高原二连—苏崩风蚀平台地貌,地势平坦,海拔为910m~1055m,属高原低丘陵草原地貌景观,为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多风少雨,气候干燥。

二连矿床分为努和南和苏北两个矿床,两矿床相距11km。

矿床工作区中新生代沉积盖层有:上侏罗统查干诺尔组(J3c)、下白垩统巴彦花群(K1B)、上白垩统二连组(K2e)、古新统脑木根组(E1n)、下始新统巴彦乌兰组(E2b)、中始新统阿山头组(E2a)和伊尔丁曼哈组(E2y)、渐新统呼尔井组(E3h)、上新统宝格达乌拉组(N2b)和第四系(Q)等,其中二连组(K2e)是努和南和苏北矿床的赋矿层位。

两矿床均为非煤矿床,矿体为层状产出,沉积型矿床,埋藏浅,主矿体形态简单,矿石类型为砂岩、泥岩或泥质砂岩等,两矿床矿石成因相同,矿体的赋存状态相同,矿石的性质相近,只是埋藏深度与矿体厚度略有不同。

所以,请专家在进行矿床地质资料分析时,可比照参考借鉴两矿床的地质资料,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以下是两矿床的地质特征资料,请专家审阅。

一、努和南矿床1、地层及构造二连组地层在本矿床大面积出露,上与古新统脑木根组不整合接触,下与下白垩统巴彦花群不整合接触,该组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主要发育湖泊沉积体系,岩性为绿黄色、灰黄色泥岩,具纹状层理;下段发育冲积扇—湖泊沉积体系,其中下部岩性为砖红色砂质砾岩、砂岩、泥质砂岩、粉砂岩、泥岩,上部岩性为蓝灰色—深灰色细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顶部为膏岩层。

其中,二连组下段是本矿床主要的含矿层位,具有矿床周边薄、中间厚的特点。

根据地层特点划分为4个成因地层单元,现分述如下:Ⅰ亚层:厚度0~32m,平均22m。

岩性为砖红色—褐色砂质砾岩、砂岩、泥质砂岩、粉砂岩、泥岩等,构成下粗上细的正韵律层,块状构造,属冲积扇沉积的岩性组合。

二连盆地演化

二连盆地演化

特征1.地壳隆起阶段:古生代晚期地壳区域性抬升,伴随强烈的火山活动。

地幔上隆,地幔的热对流使地壳膨胀隆起。

全区大部分地区缺失三叠系沉积,局部发生印支期花岗岩侵入,地壳隆起产生拉张应力,在地壳减薄处出现张性断裂;2.早期张裂阶段:早-中侏罗世,地壳内部热量散失,地幔隆起区收缩下降,张性破裂扩大形成规模不等的北北东-北东向张性断陷。

晚侏罗世,太平洋板块向亚洲版块俯冲,加强了本区北西-东南向的拉张作用,且沿北东-北北东向断裂频繁火山喷发发育了兴安岭群火山岩,火山活动加速了地壳块段破裂的进程。

3.强烈断陷阶段:早白垩世,随着北西一南东向拉张活动的加剧, 地壳进一步拉开, 在老的张性断裂系基础上, 又形成若干新的张性断裂, 发育了比侏罗系规模大得多的北北东和北东向伸展的l凹陷。

白垩中期,盆地发育进入了高峰期。

4.均衡调整阶段:早白垩世晚欺, 盆地强烈的断裂活劝逐渐被平稳的沉降所代替, 开始向坳陷转化。

在区域性重力均衡调整作用一下, 湖盆不断萎缩, 接受了以河流沼泽相为主的赛汉塔拉组类磨拉石沉积, 填平补齐, 覆盖在早期凹凸不平一的地形之上。

5.挤压上隆阶段:晚白垩世,盆地应力场以挤压为主,东部和北部缓慢隆起遭受剥蚀。

晚白垩世末,晚燕山运动使本区进一步挤压隆起,伴随中基性火山喷发。

二连盆地处于中朝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相互交切相互作用的关键部位,应力经过多起演化:板块超碰撞作用阶段T、构造体制转换阶段J、大陆裂谷伸展阶段k1、走滑-挤压隆升阶段E-Q。

发育早-中侏罗世阿拉坦合力群、早白垩世巴彦花群两期成盆过程。

焦贵浩等(2003)认为早—中侏罗世二连盆地属于天山—兴蒙造山链滞后伸展垮塌作用下的断坳陷盆地,构造特征、沉积类型、生油潜力等方面均可与出油的西北侏罗系盆地类比,且有可能成为二连地区重要的油气勘探新层系。

肖安成2001认为早白垩世库拉-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作用,改变了上地幔物质平衡,且两板块之间发育左旋拉张走滑断裂,为粘度降低的地幔物质上涌提供了通道,由于二连盆地位于隆升中心偏西位置,所以与处于上升中心的松辽盆地相比表现为窄裂陷特征。

二连盆地格日勒敖都凹陷结构构造及其演化特征

二连盆地格日勒敖都凹陷结构构造及其演化特征

2 构造演化特征
格日 勒敖都凹陷经历了前裂谷期、 同裂谷期 和
谭 旺 大 本 在 究院 所 事 质 合 业 学 科,研 外围 从 地 综 研
究。

6・






2 0卷
■ 赛
图 1 格 日勒敖都凹陷构造纲要图
图 2 准 宝 力格 区块 结 构 剖 面 示意 图
积建造为主。在晚侏罗世沉积期 , 中下侏罗统 的烃 源岩进人低成熟一成熟演化阶段 , 并开始 了油气的 生成。在晚侏罗世末期区域性挤压隆升背景下, 开 始发育包饶 断层 , 以逆 冲挤 压为 主 , 区普遍 遭受剥 全 蚀, 凹陷西南部现今残存厚度可大于4 0 m, 00 凹陷内 最大残存厚 度 20 m, 00 总体 向北 东方 向减薄 , 断层 逆 上盘剥蚀更为强烈 , 残存厚度约 601 0 1 左右。伴 随 1 着大规模 的构造运 动 也 发生 油气 运 移 , 向 区为早 指 中侏罗世沉积中心周缘构造高部位的早期形成的圈 闭 。值得 注意 的是 , 晚侏 罗世 末 期强 烈 的构 造 活动 和剥蚀势必 对原生 油气藏有 一定改 造和破坏 作用 。

侏罗系断陷为大型断陷型盆地 , 日勒敖都 凹 格 陷离断陷边界较远 , 中下侏罗统产状较为平缓 , 局部 为侏罗纪末期逆断层和后期正断层切割。白垩系凹 陷发展演化主要受北侧边界断裂控制 , 湖盆发育的 全过 程均保 持 断超 结 构 。 随着 湖 盆扩 大 , 层 由陡 地 坡向缓坡层超覆 , 上倾尖灭 , 洼槽虽继承性发育, 但 沉降中心一直位于边界主断裂根部 , 沉积 中心却相 对于缓坡前移。 2 2 1 侏 罗纪 ..
加里东一海西旋 回为古蒙古洋海相沉积演化阶 段, 在晚古生代海西运动褶皱 隆升为二连盆地的基 底; 印支构造 运动 旋 回 , 地 基底 整 体 抬 升 , 盆 以准平 原化 的剥蚀夷 平 作 用 为 主 , 缺失 三 叠 系 沉积 。相 当

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北洼槽下白垩统构造-沉积响应特征

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北洼槽下白垩统构造-沉积响应特征

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北洼槽下白垩统构造-沉积响应特征高海仁;李云;弓虎军【期刊名称】《西北地质》【年(卷),期】2012(45)1【摘要】通过钻井、地震等资料研究表明,宝勒根陶海凹陷北洼槽发育下白垩统赛汉塔拉组、腾格尔组、阿尔善组及侏罗系为非对称单断箕状凹陷.根据不同区带的沉积构造特点,可将该凹陷划分为东部陡带、中央洼槽带、西部斜坡内带和斜坡外带4个次级构造单元.宝勒根陶海凹陷的断裂系统主要由东部边界大断层控制及其派生出来的二级或三级断层组成,以北东走向断层为主,断层控制了地层沉积和构造形成.宝勒根陶海凹陷东断西超的地质结构控制了沉积相带的展布,多期构造运动形成多期沉积间断和多期湖侵(生油中心),沉积地层具有多物源、近物源和粗碎屑的沉积特点,以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为特色的砂体类型,形成了低成分、低结构成熟度的岩石类型和中低孔、低-特低渗储集类型.北部主洼槽区沉积生烃中心的缓坡带和中央洼槽带,是发现整装工业性油藏的有利区带.%The drilling and earthquake research material shows that Baolegentaohai sag north subsags de-velopt Saihantala Formation, Tengger Formation, Aershan Formation and the Jurassic stratum, Lower Cretaceous, for asymmetric single broken unsymmetrical fault-depression sag. According to different areas of sedimentary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the sag can be divided into eastern steep belt, central subsags belt the west slope inside belt and outside belt count up four subprime onits. Baolegentaohai sag fault sys-tems mainly composed of the eastern boundary large faults controlled andits derived level 2 or 3 fault,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east to north fault, the faults controlled the formation of sediment-ary and struc-ture. The westfaulting east overlapping of Baolegen- taohai sag geologic structure controlled the exhibi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belt , many structural movements formated serial sedimentary break and transgres-sion (source center), sedimentary formations that is nearer provenance, multiple origins and coarse sedi-ment, the sand types were fandelta, braid river deltas and nearshore subaqueous fan, reservoir type was low compositional and textural maturities of turbidites and middle-low porosity and low- low penetrance.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enter of ramp zone and central subsags belt in north lord subsags area are fa-vorable zones for the stand industrial reservoir.【总页数】26页(P324-349)【作者】高海仁;李云;弓虎军【作者单位】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油气勘探公司,陕西延安716000;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油气勘探公司,陕西延安716000;西北大学地质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TE121【相关文献】1.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下白垩统成岩作用研究 [J], 高海仁;李云2.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石油地质构造特征初析 [J], 封银国;林进;王东辉3.吉尔嘎朗图凹陷宝饶洼槽下白垩统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 [J], 易定红;贾义蓉;曹正林;石兰亭;李林波4.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烃源岩特征与资源潜力 [J], 刘护创;李本庆;柳建东;张少清;王文慧;高怡文;陈治军;韩长春5.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与油源对比 [J], 陈治军; 王志伟; 张少清; 高怡文; 韩长春; 李科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腾格尔组二段水下扇沉积特征

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腾格尔组二段水下扇沉积特征

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腾格尔组二段水下扇沉积特征摘要: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腾格尔组二段发育有典型的陆相湖盆水下扇沉积。

论文以系统的岩心观察为基础,根据钻井剖面、测井曲线及地震剖面等,对水下扇进行了沉积学特征的总结,并且结合具体的勘探井位井段对本凹陷存在的水下扇的三种类型进行分析。

关键词:赛汉塔拉凹陷腾格尔组二段水下扇我国是一个以陆相含油气盆地为主的产油国,在陆相湖盆的沉积中心,存在以各类浊积砂体为主要储集体且含一定储量的砂岩油藏。

以胜利油气区为例,现已探明五号桩、梁家楼、渤南、牛庄、大芦湖等以浊积岩岩性油藏为主的油田[1]。

根据方爱民、李继亮等人的研究成果,本文的“浊积扇体”一词用以指一般意义的广义浊积岩[2]。

赛汉塔拉凹陷位于二连盆地中南部(图1),是腾格尔坳陷内最大的凹陷。

凹陷内自上而下钻遇的地层主要为: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群的赛汉组(K1bs)、腾二段(K1bt2)、腾一段(K1bt1)和阿尔善组(K1ba),侏罗系(J)以及古生界(Pz)地层。

该凹陷是在左旋张扭的区域应力场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剪切性质的断陷盆地,以伸展构造样式为主,但具有走滑特征[3]。

1.水下扇的沉积学特征(1)岩性特征水下扇夹于正常沉积作用形成的半深湖—深湖相泥岩、粉砂岩中。

某些地区(如:赛66井,赛83x井附近)见大段的深灰色泥岩,反映出同沉积时期的半深湖—深湖环境,其底部所含有的砂砾岩是具有明显重力流特征的杂基支撑砾岩、颗粒支撑砾岩、块状砂岩、卵石砂岩、叠覆递变砂砾岩、滑塌岩等。

暗色泥岩、页岩页理发育。

(2)结构特征砂岩类型主要为不等粒砂岩或中粗砂岩。

石英含量为30%~65%,一般低于50%,长石含量为17%~40%,岩屑含量多在10~38%。

砂岩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以及长石砂岩,杂基含量较高,分选中等,颗粒以次棱角状或次圆状为主。

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特征均反映了远距离搬运和密度流沉积的特征,是深水重力流沉积的重要标志[4]。

沉积构造:不同沉积环境中的典型原生沉积构造

沉积构造:不同沉积环境中的典型原生沉积构造
⑷生物扰动构造
粉砂岩,泥岩
前Δ
⑴水平纹理;
⑵均匀层理
⑴遗迹化石;⑵生物扰动构造;⑶韵律层理;
⑷偶有递变层理
泥岩,粉砂质泥岩
沉积环境
沉积构造
一般
岩性
典型剖面

亚相or段
典型原生沉积构造
共生的沉积构造








(进积型)
海岸沙丘
⑴风成沙丘交错层理
⑴植物根痕;⑵变形构造
中、细砂岩
后滨
⑴水平纹理
⑴小波痕层理;⑵低角面(于底部);
⑵叠瓦状构造、平行层理(于上部)
砂砾岩,砾岩(底部)

河流






洪泛平原
⑴均匀层理;
⑵水平层理
泥岩,粉砂岩
天然堤
⑴波状层理;
⑵水平纹层
⑴小波痕层理;
⑵透镜状层理;
⑶爬升波痕纹理;
⑷干裂;
⑸植物根痕
粉砂岩,粉砂质泥岩
曲流砂坝
⑴小波痕层理;⑵爬升波痕纹理
粉砂岩
⑴植物根痕;⑵不规则纹理;
⑶结核
泥岩,泥炭or蒸发岩,夹介壳层



高潮坪
⑴水平纹层
⑴强生物扰动;⑵细流痕;⑶干裂;
⑷晶体印痕与假晶;⑸雨痕
泥岩,,偶夹薄层砂岩
中潮坪
⑴脉状、波状、透镜状层理
⑴潮汐层理;⑵小水流波痕;⑶浪成波痕;⑷干涉波痕;⑸改造波痕;⑹孤立波痕;⑺细流痕;⑻旋卷层理;⑼遗迹化石
互层状砂岩和泥岩
;⑶复活面
砂岩,砂砾岩
河床滞留沉积
⑴均匀层理

沉积岩的基本沉积构造总结(有图)

沉积岩的基本沉积构造总结(有图)

沉积构造Section two Sedimentary Structures沉积构造是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的不匀一性而表现出的宏观特征。

根据形成时间可划分为原生沉积构造和次生沉积构造(如周口店八角寨燧石结核)。

原生沉积构造是在沉积物沉积时或沉积后不久、以及其固结以前形成,因而是沉积环境的重要判别标志。

§2.1 物理构造(Physical Structures)层面构造[表面痕迹(surface marks), 底面印痕(bottom imprints)]和层理构造(bedding Structures)1、表面痕迹(Surface marks)——波痕(ripple marks), 雨痕(raindrop mark), 细流痕(rill marks), 泥裂(cracks)(1) 雨痕(Raindrop marks)圆形或椭圆形,在少雨区发育较好。

指示水上环境或半干旱环境,说明沉积物曾经出露水上(暴露标志)。

(2) 泥裂(Cracks)平面上为多边形,剖面上为“V”字形,由泥岩脱水、收缩或干化而成。

指示干旱气候或水上环境(暴露标志) 。

(3) 细流痕(Rill marks)由于细小水流侵蚀沉积物表面所形成的树支状痕迹。

指示水面下降或水上环境。

(4) 其它表面痕迹(The other surface marks)工具痕迹、障碍痕迹、弹跳痕迹等2 底面印痕(Bottom Imprints)底面印痕发育于沉积物(砂层)底部,为表面痕迹的铸型。

(1)槽铸型(Flute imprints): 平行水流方向的瘤状突起,上游端高而窄,下游端低而宽,可以指示水流方向。

(2)纵向脊和沟铸型(Longitudinal furrows and ridge imprints):相间排列的沟和脊,平行水流方向,但不能指示上、下游方向。

(3)沟铸型(Furrow imprint):窄而长的脊,平行水流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HBYT-2008-JS-23 附图册 二连盆地下白垩统典型沉积构造图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地质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2010.5.10二连探区阿尔凹陷地层层序及沉积相研究项目承包方: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项目负责人:吴冲龙 王连进项目参加人:吴冲龙 毛小平 王连进 孔春芳杨绸绸 翁正平 姚 威 程艳清郭向群 陆永旭 陈念伟 焦建军图册编写人:吴冲龙 王连进图册审核人:吴冲龙单位负责人:张锦高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二零一零年五月三日目录1.碎屑颗粒支撑类型2.砾石的圆度与球度3.扁平砾石排列方式4.碎屑物的粒序类型5.块状层理6.水平层理7.交错层理8.冲刷充填构造9.波状层理10.互层层理11.假双粘土层12.滑塌褶皱13.滑塌断层14.砂泥内碎屑15.包卷层理16.砂球构造17.负载构造18.鲍马序列19.其它沉积构造20.生物及其痕迹化石杂基支撑颗粒支撑半杂基支撑半颗粒支撑1.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粗碎屑颗粒的支撑类型阿56井腾一段赛67井腾一段吉34井腾二段淖50井阿四段阿50井腾一段阿尔4井腾一段2.碎屑颗粒的圆度和球度圆度和球度是碎屑沉积物结构成熟度的重要标志。

圆度是指颗粒的棱和角被磨蚀圆化的程度。

圆度一般分为五级,即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圆状、极圆状。

球度是指颗粒整体的长、宽、高比例。

球度一般也分为五级,即扁平状、次扁平状、半球状、次球状、球状。

棱角状(上)次棱角状(下)次圆状极圆状圆状球(极圆)状扁平(圆)状半球(圆)状次扁平(极圆)状次球(圆)状不同圆度和球度颗粒混合堆积扁平砾石倾斜排列扁平砾石直立排列扁平砾石杂乱排列扁平砾石水平排列3.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扁平砾石的排列方式哈353井K 1b t 1洪4井K 1b a 4哈46井K 1b a 4赛67井K 1b t1阿尔1井K 1b t 1阿尔1井K 1b t1扁平砾石的排列方式分为①叠瓦状、②局部叠瓦状、③平行层面状、④杂乱状和⑤扁平直立状等5种。

前三种表明水携特征显著,后两种水携特征不显著。

①和②是砾质辫状河道的特征;③为水下分流河道特征;④为冲积扇或水下扇特征,⑤为泥石流或其它重力流特征。

正递变粒序倒递变粒序多韵律正递变粒序 复合递变粒序双韵律复合粒序 洪37井K1b t1洪24井K1b t1洪105井K1b t1洪37井K1b t1阿尔1井K1b t1阿尔3井K1b t1阿尔2井K1b t1洪110x井K1b t14.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的粒序类型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中砂岩粗砂岩含砾粗砂岩细砾岩细砂岩中砾岩粉砂岩5.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的块状层理吉58井K 1b t 1阿408井K 1b t 1洪283井K 1b a上阿18井K 1b a 上上巴5井K 1b a 上上阿23井K 1b a 上上阿56井K 1b t 1阿尔21井K 1b a 阿尔22井K 1b a6.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的水平层理中砂岩粉砂岩粗砂岩细砂岩 黑色泥岩 含砾粗砂岩细砾岩水平纹理(低流态)平行层理(高流态)平行层理(高流态)平行层理(高流态)小型交错与攀升纹理阿40井K 1b a上小型交错与攀升纹赛66井K 1b t 1小型交错与攀升纹理赛66井K 1b t 1小型交错与攀升纹阿68井K 1b t 1大型交错层理阿36井K 1b t1大型交错层理阿403井K 1b a 上上大型交错层理赛79井K 1b t1大型交错层理赛104井K 1b t 1小型交错层理赛104井K 1b t 17.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的交错层理8.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的冲刷充填构浊流头部冲刷面吉3井K 1b t 1浊流中部冲刷面吉109井K 1b t 2-2阿403井K 1b a 上上浊流远端冲刷面冲刷充填交错层洪106井K 1b t 1阿403井K 1b a冲刷充填交错层阿尔1井K 1b t 1冲刷充填交错层理巴5井K 1b a 上上浊流中部冲刷面浊流头部冲刷面浊流头部冲刷面阿尔3井K 1b t 1 吉109井K 1b t 2-2浊流中部冲刷面阿尔3井K 1b t 19.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的波状层理波状层理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洪24井K 1b t 1洪25井K 1b t 1洪28井K 1b a 上上洪31井K 1b t 1洪105井K 1b t1平参1井K 1b a 上上赛104井K 1b t 1赛66井K 1b t 1洪105井K 1b t 1阿尔1井K 1b t 1阿尔3井K 1b t 1吉109井K 1b t2阿尔6井K 1b t 1阿尔6井K 1b a 上上10.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的互层层理吉109井K 1b t 1吉109井K 1b t 1吉109井K 1b t 1阿尔1井K 1b t 1阿尔1井K 1b t 1阿尔1井K 1b t 1 洪105井K 1b t 1洪4井K 1b a 上上微薄层状微薄层状微薄层状微薄层状微薄层状微薄层状薄层状 薄层状薄层状薄层状薄层状薄层状赛80井K 1b t 1阿尔6井K 1b t 1哈20井K 1b a 上上11.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的假双粘土层理阿31井K 1b t 1阿尔1井K 1b a 上上洪4井K 1b a 上上阿408井K 1b a 上上巴194井K 1b a 上上白6井K 1b a 上上白6井K 1b a 上上洪4井K 1b a 上上阿尔1井K 1b t1阿尔1井K 1b t 1阿尔22井K 1b t 112.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的滑塌褶皱阿18井K 1b t 1哈4井K 1b t 1哈24井K 1b a 上上洪37井K 1b t 1洪37井K 1b t 1洪37井K 1b t 1洪50井K 1b a 上上洪56井K 1b t 1洪37井K 1b t 1赛9井K 1b t 1沙参1井K 1b a 上赛104井K 1b t 1赛67井K 1b t 1欣1井K 1b a 4任参1井K 1b a 上上洪56井K 1b t 113.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的滑塌断层阿408井K 1b a 上上吉109井K 1b t 2洪25井K 1b t 1洪25井K 1b t 1洪31井K 1b t 1洪105井K 1b t 1淖参2井K 1b a 上上洪108井K 1b t 1吉109井K 1b t 2洪105井K 1b t 1欣1井K 1b a 上阿31井K 1b t 1阿3井K 1b t 1阿11井K 1b t 1阿尔4井K 1b t114.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的砂泥内碎屑洪25井K 1b t 1阿尔6井K 1b t 1哈25井K 1b t 1哈315井K 1b t 1洪14井K 1b t 1洪14井K 1b t 1洪14井K 1b t 1洪37井K 1b t 1洪37井K 1b t 1洪108井K 1b t 1淖52井K 1b a 上赛86井K 1b t 1哈25井K 1b t 1哈315井K 1b t 1洪105井K 1b t 1哈4井K 1b t 1阿尔2井K 1b t 1阿尔2井K 1b t 1阿尔6井K 1b t 1阿403井K 1b a 上上15.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的包卷层理赛104井K 1b t 1赛86井K 1b t 1 任参1井K 1b a 上吉109井K 1b t 2 洪24井K 1b t1洪24井K 1b a 上上洪4井K 1b t 1洪4井K 1b a 上上洪4井K 1b a 上上巴5井K 1b a 上上阿31井K 1b t1阿尔2井K 1b t 1阿尔5井K 1b t 116.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中不同类型、不同形态的的砂球构造阿尔11井K 1b t1洪7井K 1b a 上上洪24井K 1b t 1任参1井K 1b a 上上任参1井K 1b a 上上阿尔2井K 1b t 1阿尔6井K 1b t 1阿尔6井K 1b t 1阿尔12井K 1b t 1阿尔2井K 1b t 1沙参1井K 1b a 上上太参2井K 1b t 117.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的负载构造巴5井K1b a上洪24井K1b t1洪36井K1b t1洪37井K1b t1吉109井K1b t2任参1井K1b a上上阿尔2井K1b t1阿尔2井K1b t1阿尔2井K1b t1阿尔2井K1b t t上阿尔2井K1b t1阿尔2井K1b t1阿尔1井K1b t1阿尔3井K1b t1阿尔3井K1b t1阿尔6井K1b t1吉29井K 1b t 2浊积扇远端AA18.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的浊积层序A巴5井K 1b a上阿尔22井K 1b t 1阿尔1井K 1b t 1哈4井K 1b t 1吉109井K 1b t 2吉109井K 1b t 2BCABEABC ED A BE AAB D DB E A浊积扇中段浊积扇中段浊积扇中段A浊积扇中段A浊积扇远端浊积扇远端AA浊积扇中段吉47井K 1b t 2A递变粒序吉106井K 1b t 119.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的其它沉积构造阿尔6井K 1b t 1洪7井K 1b t 1洪9井K 1b t 1 哈41井K 1b t1赛68井K 1b t 1巴19井K 1b a 上上巴19井K 1b a 上上赛44井K 1b t 1火焰构造火焰构造火焰构造火焰构造火焰构造沙岩脉沙岩脉泄水构造层面泥裂20.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的生物与痕迹化石赛7井K 1b t 1阿10井K 1b a 上上阿36井K 1b t 1 阿尔1井K 1b t 1阿尔2井K 1b t 1阿尔2井K 1b t 1阿尔2井K 1b t 1阿403井K 1b a 上哈参1K 1b t 1任参1井K 1b a 上上任参1井K 1b a 上上任参1井K 1b a 上上垂向潜穴斜向潜穴斜向潜穴水平潜穴生物扰动构造生物扰动构造生物扰动构造逃逸迹生物扰动构造叶肢介叶肢介贝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