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探讨
艾灸神阙和足三里对老年冠心病心功能影响35例
经 R i d i t 分析 ( 两 样本 比较) ,u值 = 2 . 0 5 8 4 , P <
0 . O 5 ,治疗组显效率明显优 于对照组 。
功 能分 级 疗 效方 面 优 于对 照 组 ,可 以 降低 患 者的 心 率 、氨 基 末端 脑 钠肽 前 体 ( N T p r o B N P ) 浓度 ,提 高 患者 的每 分 输 出量 ( ) ) 和 左 心 室
射血分数 ( L Ⅵ ) ,治疗组优 于对照组 。结论
关 键 词 : 灸法 ;老 年 冠 心 病 ;慢 性 心 力 衰 竭 d o i : 1 0 3 9 6 9 / j i s s n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3 1 9 0 6 1
2 结 果
例 ,心功能 I I I 级 1 8例,心功能 I V级 2例 。对 照组年龄 平均 ( 8 4 . 6 8 ±8 . 6 2 )岁 ;病 程 平 均 ( 2 4 . 6 9±1 9 . 6 2 )年; 心功能 I I 级1 6 例 ,心功能 I I I 级1 7 例,心功能 I V级 2 例。 两组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艾灸神阙和足三里穴可以改善老年冠心痛患者的心功能,安全且 易操作。
文章编号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3 )1 9 0 0 8 6 0 2
慢性心力衰 竭 足老年 冠心病 患者 的 主要 临床表 现 , 在发达国家的人群 或临床 随访 研究认 为 ,冠 心病 占心 力 衰竭病因 的 6 0 % ( 男性 )与 5 0 % ( 女性 ) ¨ 1 ] ,即使 控 制 了心绞 痛 、血压 、血糖 等诱 发心 衰 的因素 ,患者 心悸 、 胸 闷、憋气 、乏 力 、下 肢 浮肿等 心衰 表现 也难 以消 除, 并且成为老年冠心病 患者 的主要死 因。 自 2 0 1 0年 1 1 月 至2 0 1 3年 1 月 ,笔者在常规疗法 的基础上加用艾灸神 阙 和足三里穴治疗老年冠心病伴慢性心力衰竭 3 5 例取得较 好疗效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来 自本院保健科病房 ,共选取 7 O 例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 ,年龄 7 5  ̄9 0岁 ,随机分 为治 疗组 和对 照组 各 3 5例。其 中治 疗组 年龄平 均 ( 8 5 . 3 7±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心力衰竭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慢性心力衰竭1 范围本《指南》目标:规定了中医关于慢性心力衰竭治未病的术语、定义、适用人群、指导原则、康复指导、注意事项等。
本《指南》目的:为医务工作者提供慢性心力衰竭治未病的可参考标准。
本《指南》适用人群:慢性心力衰竭未病状态人群。
本《指南》适用疾病:慢性心力衰竭未病状态,包括心力衰竭B/C期,和/或慢性心力衰竭稳定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12346-2006 经穴名称与定位• GB/T13016 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 GB/T13017 标准化工作指南• GB/T20348-2006 中医基础理论术语• GB/T16751.2-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 ZY/T001.1-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3.1 慢性心力衰竭定义:是因心室充盈或射血的任何结构或功能受损所致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疾病终末阶段的临床表现。
中医学的“心衰病”与之相对应,临床可表现心悸、喘、水肿等。
3.2 慢性心力衰竭未病状态定义:有导致心衰的基础疾病,但临床无心衰症状,无论是否有左室肥厚和(或)左心室功能受损或心腔变形即心力衰竭B/C期,和(或)慢性心衰经治疗后的稳定期。
3.3 慢性心力衰竭分期标准:根据2009年美国/成人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更新指南将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分为4期:A期:存在明显可诱导心衰发生的危险因子的患者。
例如,尚无明确左心室(LV)功能受损、心室肥厚或心腔变形的冠心病、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
B期:临床无症状、但确实存在左室肥厚和(或)左心室功能受损的患者则属B期。
C期:期是现有或曾有心衰症状伴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
D期:期指可能需要接受先进专业治疗的顽固性心衰患者。
3.4 美国纽约心脏学会(NYHA)1994年修订的心功能分级标准: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活动不引起明显的疲乏、气促或心悸,属于心功能代偿期。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摘要]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治疗慢性心衰,整体审查、辨证施治,拥有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逆转心衰进程、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延长寿命以及减少西药的副作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西医治疗现状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各种病因导致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使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以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危重和终末阶段[1]。
全世界有心力衰竭患者约2600万[2],我国约450万,心衰患病率与年龄相关,超过65岁的老年群体是主要的发病人群[3],<60岁人群患病率<2%,≥70岁以上将高达10%[4]。
有研究表明,未来20年内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将增加25%[5],死亡率占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率的40%-50%,已成为慢性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内容。
各种心脏病、遗传性缺陷和全身性疾病都可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差异,引起心衰的主要病因也不尽相同,但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6]。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心力衰竭调查研究结果[7]显示,心力衰竭患者中高血压占54.6%、冠心病占49.4%,位于发病因素的前2位,并认为感染(45.9%)、劳累或应激反应(26.0%)和心肌缺血(23.1%)是引起心力衰竭加重的主要诱因。
在CHF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也不断发生着改变,但心肌重塑是最基本机制。
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自噬等)的发生,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衡,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RAAS)系统激活,加强血管收缩,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加重心功能恶化,最终导致心衰[8],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全身外周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多,导致心肌肥厚,使心衰加重[9]。
10 心血管科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1)以胸闷气喘、心悸、水肿为主症。
(2)早期表现为劳累后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喘咳惊悸、端坐后缓解。
随着病情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水肿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
常伴乏力、腹胀等。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心瘅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1)主要条件: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②颈静脉怒张;③肺部罗音;④心脏扩大;⑤急性肺水肿;⑥第三心音奔马律;⑦静脉压增高>1.57kpa(16cmH2O);⑧循环时间>25秒;⑨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2)次要条件:①踝部水肿;②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③肝肿大;④胸腔积液;⑤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1/3;⑥心动过速;⑦治疗后5天内体重减轻>4.5kg。
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指标: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实用。
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
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
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
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I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I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中医治疗心衰医案
中医治疗心衰医案心衰是由于心脏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来满足身体需要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包括疲劳、呼吸急促、水肿等。
中医认为,心衰与肾虚、阴虚等有关。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位中医师的成功治疗心衰的医案。
患者是一名60岁的女性,她一直感到疲惫乏力,呼吸困难,胸部有压迫感,夜间出汗,并且有时会出现手脚发凉,腰膝酸软等症状。
她有高血压病史,已经服用了多年的降压药,但效果并不好。
经过中医师仔细询问和检查,发现该患者肾虚、心阴虚,以及经络不畅。
医师根据中医诊断,制定了具体的治疗方案。
首先,医师从药膳方面入手,给患者开了一剂补肾养心的药膳,包括枸杞、红枣、淮山、山药等。
这些食材具有滋阴补肾、益气健脾的功效,可以帮助患者恢复体力,补充失去的能量和营养。
另外,在中药治疗方面,医师开了一剂心脾气药方,包括人参、黄芪、白术、麦冬等。
这些中药不仅可以调和脾胃,增强免疫力,还可以滋润心脏,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帮助患者恢复心血管功能。
此外,在针灸方面,医师采用了“四神针”的针灸疗法。
通过针刺患者的足三里、关元、太溪、神阙等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的能量平衡,促进血液循环,达到增强身体免疫力和恢复心脏功能的目的。
经过数次的中医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得到了改善。
她的疲劳感减轻了,呼吸也变得容易了,胸部的压迫感也消失了。
患者感到非常满意和感激,并且坚持继续中医治疗。
总之,中医治疗心衰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从整体的角度来调节人体机能,恢复身体健康。
同时,中医诊疗也强调因人而异,因病制宜,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较好地解决了各类患者的病症问题。
因此,患者在治疗心衰时可以考虑中医治疗,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中医治疗心衰的优势和特色有哪些
中医治疗心衰的优势和特色有哪些今年59岁的高先生,2020年3月2日因为突发急性左心衰急救于我们医院,经积极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不久便康复出院。
而出院后的他经常会疲乏无力、出虚汗,期间他虽然应用抗心衰的药物,但症状始终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于是他便来到我们医院的中医科选择中医治疗;中医大夫通过中医诊断方法发现,高先生存在有气阴两虚与痰瘀互结的情况,于是便开了一些汤药让高先生回家服用,3天后,高先生的症状得到显著改善;而在第三次复诊时,他能从到停车场走到五楼的诊室都不会感到心慌了,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可见,中医治疗心衰是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那么,中医治疗心衰究竟都有哪些特色与优势呢?先来了解下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指的便是“心衰”,顾名思义这种疾病是以心脏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减退或障碍为特征的心脏疾病。
现代医学研究指出,心衰是多种心脏疾病导致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心衰的患者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活动受限以及体液潴留的情况,绝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最终结果便是心力衰竭。
并且心力衰竭还有等级划分,具体根据心脏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四个级别:Ⅰ级心功患者虽然患有心脏病,但一般的体力活动并不受影响且无心悸、呼吸困难等心衰症状与体征出现;Ⅱ级心功患者则会出现轻微的活动受限,通常在休息时并无明显的症状,但在进行一定的体力活动后,患者则会出现呼吸困难、疲乏、心悸、乏力等症状;Ⅲ级心功患者,体力活动会受到很大限制,即便是轻微体力活动也会导致心悸、呼吸困难、水肿的情况;Ⅳ级心功患者无法进行任何活动,哪怕是在静卧休息的时候也会出现乏力、心慌、呼吸困难的情况,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截至目前,西医在治疗此病的过程中,主要应用的就是洋地黄制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抑制剂等。
首先是洋地黄制剂,采用这个药物可以起到强心的功效,并能促进心肌收缩力的增强,使人体血液搏出增加;其次就是借助利尿剂进行治疗,这种方法可以显著减少全身血液的总容量,使人体的心脏泵血负荷减轻,进而促进心衰的改善。
慢性心衰的中医临床辨治
慢性心衰的中医临床辨治慢性心衰是一种心力衰竭的类型,是指心脏在长期的负荷和损伤下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其主要特点是心功能逐渐减退,导致出现疲乏、气促、心悸、水肿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慢性心衰被称为“水心病”,主要是由于心脏受到慢性病变和病理因素的影响,导致气血运行失常,水液代谢紊乱,最终导致心功能不全。
在中医临床上,针对慢性心衰的治疗主要采用中药和针灸等传统中医疗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长期配合中医医生进行治疗和调理。
一、中医认识慢性心衰的病因病机根据中医理论,慢性心衰是由于多种病理因素导致的心脏功能紊乱和气血失调所致。
慢性心衰的发病原因可以是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感受风寒湿邪等引起的内因和外感病邪所致。
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抑郁、不良饮食、生活方式不规律等引起心脏气血失调,导致心脏功能逐渐衰退。
外感病邪则是指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受到风寒湿邪的侵袭,导致心脏功能异常,最终发展为慢性心衰。
根据中医理论,慢性心衰的病机主要包括气血运行失常和水液代谢紊乱。
气血运行失常是指心脏的气机不畅,导致心血不足,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水液代谢紊乱是指患者体内水液代谢异常,表现为水气内停,导致水液循环不畅,最终形成水肿、肺水、心包积液等症状。
在中医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理气血、祛风散寒,并且调节水液代谢,从而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
二、中医临床辨治慢性心衰的方法中医临床治疗慢性心衰主要采用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慢性心衰的中药治疗主要是通过选用具有活血化瘀、益气补血、健脾化湿、祛痰利水等功效的中药制剂,进行中医药物治疗。
其治疗原则包括疏通气血、调畅心阳、健脾化湿、清热解毒等。
在具体用药上,可选用脉管通、复方丹参片、鼻酸清颗粒等中药进行治疗,以促进患者气血畅通,恢复心脏功能。
针灸疗法也是中医治疗慢性心衰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采用穴位刺激、针刺、温针、艾灸等方法,促进患者气血流通,调节心脏功能。
针灸治疗的原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选取经络穴位进行刺激,以及配合适当的调理方法,如掌揉、拔罐、刮痧等,加强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由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变化,使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发生障碍。
患者在患病之后会表现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等症状,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终末期的表现,若不及时治疗,会增大患者死亡的概率。
在对心衰患者治疗时,应以防止和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为目标,帮助患者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实现优势互补,满足临床个体化诊疗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心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一、慢性心力衰竭的危害心衰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直接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心力衰竭好发于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冠心病、心肌缺血、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患有心力衰竭的概率更高。
而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治疗不当等都有可能诱发心力衰竭疾病发病。
患者在患病之后会出现左心衰竭、右心衰、全心衰等症状,多数老年慢性患者还会表现出咳嗽乏力、疲倦、肾功能异常等症状。
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比如肾功能不全、肝功能异常、血栓形成等,直接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从中西医的角度看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西医学认为:心肌病理性重构是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心肌死亡事件的发生以及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的系统反应,会使心衰进一步发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较多,其中包括心肌本身疾病带来的影响,比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脏负荷过重、心室前负荷不足有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
①心肌损害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性心肌损害,包括由冠状功脉疾病而导致的缺血性心肌损害、炎症心肌损害、遗传性心肌病等。
另一种是继发性心肌损害,具体包括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系统性沁润性疾病。
②心脏负荷过重:压力负荷过重多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疾病。
容量负荷过重常见于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患者中。
患者可能还会存在全身循环血量增多的疾病,比如慢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中医学中提出的“心水”“心衰”与心力衰竭类似,慢性心衰属本虚标识之证,心衰的病机可用虚、瘀、水概括。
艾灸治疗儿童心脏病的原理
艾灸治疗儿童心脏病的原理
艾灸是一种中医疗法,其原理在于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热量和特殊的草药成分,作用于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起到调整气血运行和调节身体功能的作用。
但是,儿童心脏病通常是一种结构性心脏异常或功能障碍导致的疾病,并非能够通过艾灸进行直接治疗的疾病。
儿童心脏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脏结构性缺陷等,一般需要通过药物治疗、手术矫正或其他医疗手段进行干预。
艾灸作为中医辅助疗法,不具备对这些心脏病的直接治疗作用。
然而,艾灸对于一些与心脏病有关的症状可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例如:焦虑、不安、失眠等。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促进气血流通,有可能缓解一些心脏病患儿的相关症状。
但是,为了确保儿童的安全与有效性,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结合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综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护理联合穴位贴敷在心衰中的应用
中医护理联合穴位贴敷在心衰中的应用一、基本原理中医护理联合穴位贴敷是中医学中的一种手法,通过在穴位上局部敷贴制成的药物或艾灸等药温联合治疗不同的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有经络与穴位,而经络是气血通行的通道,穴位则是经络上的特定部位,它们与人体器官、身体各部位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医护理联合穴位贴敷的作用就是在利用穴位通达气血,疏通经络,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基础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穴位选择中医认为,人体有365个穴位,其中有一些穴位与心血管系统有着重要的联系。
治疗心衰时,应当选择以下穴位:1、涌泉穴:起气补肾、安神、定志之功,具有益阳固泻、定志神清的作用。
2、大椎穴:起推胸、通窍、定志、伸筋、血路之功,适用于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头痛等症状。
3、足太阴肺经上合穴(灵道):有疏肝利胆、平肝欲抑的作用,适用于肝郁气滞型心衰患者。
4、足少阴心经合穴(气海):原本就是心经穴位之一,有补益心脏、增强心脏功能的作用,适用于心阳虚弱型和中气下陷型的心衰患者。
三、操作方法中医护理联合穴位贴敷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选择穴位:针对患者的不同症状,选择合适的穴位。
2、准备药物:将所选药物制成穴位贴敷药膏,或准备好艾叶。
3、消毒穴位:用酒精棉球或消毒液清洁穴位。
4、敷贴药膏/艾叶:将药膏均匀地涂敷在穴位上,密封后用胶布或绷带固定;或将艾叶燃烧后控制好火候,然后将艾叶敷于穴位上。
5、定时更换:每次敷贴后,应根据情况定时更换药膏或艾叶。
四、临床研究目前,许多中医学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医护理联合穴位贴敷对心衰的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例如,一项对64例心衰患者进行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医护理联合穴位贴敷能够减轻患者中度或重度心力衰竭的症状,降低患者的NT-proBNP水平,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从长期的角度出发,中医护理联合穴位贴敷也可以改善病患的心衰症状及心功能。
因此,对于心衰的患者,中医护理联合穴位贴敷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艾灸疗法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研究
艾灸疗法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研究艾灸疗法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通过燃烧艾绒或艾条,将热量传导到人体特定穴位,以达到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目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艾灸疗法在肾脏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艾灸疗法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研究现状。
一、艾灸疗法对慢性肾脏疾病的疗效研究多项研究表明,艾灸疗法对慢性肾脏疾病的疗效显著。
一项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肿瘤医院进行的研究发现,艾灸疗法可以改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肾功能,降低尿蛋白和尿常规异常等肾功能指标,以及减轻相关的症状,如水肿和腰痛。
此外,艾灸疗法还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因此,艾灸疗法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可在慢性肾脏疾病的综合治疗中应用。
二、艾灸疗法对肾功能衰竭的影响研究肾功能衰竭是肾脏疾病的严重阶段,也是最需要治疗的阶段。
研究发现,艾灸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肾功能指标。
一项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肾功能衰竭患者艾灸疗法,可以明显降低血清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并减轻尿毒症综合征相关症状。
此外,艾灸疗法还能够改善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
三、艾灸疗法对肾病综合征的治疗研究肾病综合征是一种以大量蛋白尿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常常导致肾功能损害和其他相关并发症。
一些研究发现,艾灸疗法对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在一项由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将艾灸疗法应用于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现艾灸疗法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尿蛋白水平和尿蛋白/肌酐比值,改善肾功能。
此外,艾灸疗法还可以减轻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水肿、高血压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结起来,艾灸疗法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研究表明,艾灸疗法可以改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肾功能,降低尿蛋白和其他肾功能指标的异常,减轻相关症状。
此外,艾灸疗法对肾功能衰竭和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也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研究》第12卷(2020年)总目次
《中西医结合研究》第12卷(2020年)总目次(说明:括号内数字为期,括号外数字为页码)GCS/N1HSS评分的关系研究临床研究节气灸对阳虚体质亚健康状态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谢家祥程飞彭麒等(1):1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邢京禹(1):5活血祛瘀续骨汤联合倍他米松对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常海亮(1):9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总结罗秀丽教授治疗胃癌临床经验王琦苑李成银朱晶等(1):12昆仙胶囊治疗肾病综合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刘亚飞张哲涂胜豪等(2):73益气生津方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胰岛功能的影响王梅霞孙梅菊郭清影(2):82柴胡承气汤结合奥曲肽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孟海涛(2):85自拟疏风凉血方治疗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研究王小素马腾江霞等(2):88艾灸配合健康教育对女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氧化应激的影响田甜雷杰(3):145热毒宁注射液联合西医治疗对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宋唤唤马灵草岳红(3):149基于iRhom2/ADAM17信号通路探讨益气活血方治疗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的作用机制卢芙蓉秦铀沈霖等(4):217伊伐布雷定联合益心舒片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朱改针谢国旗卫世强(4):222加味散结座疮丸联合复方木尼孜其颗粒治疗轻中度寻常座疮的临床研究李婧(4):225自拟健脾通窍汤治疗肺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患儿的临床研究刘园张圆任勤(4):229益肺消积方联合GP化疗方案对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蔺婷婷周明慧(4)233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分布与头颅DWI/MRA影像表现及阮洪光郑关毅刘文威等(5):289涤痰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血栓弹力图的影响苗亚南(5):295补虚涤痰汤治疗老年气虚痰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研究任莎莎(5):299加减保和丸干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性血脂异常临床研究邱进寿吴雅云刘琛(5):303活血通络汤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张慧永刘良敏(6):361加味清肺化痰汤辅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临床研究徐海斌陈伟斌文静(6):365耳穴压豆治疗呼吸机依赖重症患者临床研究冯博吴进兵李正兴等(6):368仙连颗粒联合XEIOX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临床研究刘伟志(6):371活血壮骨汤辅助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分析蔡创涛(6):375实验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黄芪化学成分的影响李曼曼刘永(1):17从AMPK/PKC信号通路探讨盐酸药根碱促进NCI-H716细胞分泌GLP-1的作用机制刘谦魏世超徐丽君等(3):154不同浓度黄芪总黄酮对高糖诱导人脐静脉系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唐静许娟娟袁秀芝(3):160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女贞子化学成分的影响李曼曼刘永(3):165加味神术散雾化剂抗流感病毒的实验研究李继庭梁虹宇苏立芬(4):237寒冷刺激引起关节损伤实验研究李靖董宇飞李斌等(5):308复方山药提取物制剂增强免疫力功能实验研究陈垚(5):313基于“肠脑轴”理论探讨针刺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内炎症反应影响郑之俊肖伟梁发俊等(6)=79特别报道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诊疗方案及预防方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医科(1)=0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预防方案的思考刘艳娟涂胜豪杨明炜等(1)=2蒿苓清胆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思考成哲李伶俐董若兰等(1)=5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理解罗树星(1)=8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之我见陶秀良(1)=0专家共识喘息性支气管炎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共识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中西医结合治疗学组(1)=2临床报道血脂康胶囊对不同体质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水平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林萃才陈润华(1)=6益肠通秘方联合中药热奄包及生物反馈治疗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疗效观察肖文洁林爱珍鲍新坤等(1)=9自拟方糖痹消封包治疗糖尿病性膝骨关节病疗效观察金娜李象辉(1):42独活寄生汤联合小针刀松解术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观察李付礼阎亮李无阴等(1):44芍倍注射液治疗老年出血性混合痔28例黄成龙汪俊芳涂林毅等(1):46六味五灵片治疗海洛因性肝损伤疗效观察马敬彪李兆武(1)=8补肺活血汤配合艾灸治疗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观察刘洁华黄灿均(2)=1加味益气聪明汤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周光莹(2)=4加味逍遥散联合乳果糖治疗功能性便秘伴焦虑的临床观察曾华罗玮(2)=7建中化湿汤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刘文清(2):100不同黄芪剂量补阳还五汤对中枢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刘立群彭敏红吴海霞等(2):102针刺灵骨、大白结合颈夹脊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陈秋帆李煜汉李思均等(2):105电针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肛门坠胀的临床观察杜燕红焦刚林爱珍(2):107清肺通络汤辅助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观察曹晓倩刘贻驹关英妹(2):110葛根苓连汤加减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的临床观察方一珺杭金玉(2):112中药熏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肌性斜颈患儿的临床观察张雪艳付杰娜高莉娟(2):114苍附导痰汤结合西药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王虹徐滢林菁等(3):168温灸刮痧疗法配合感冒退热合剂治疗乙型流感的疗效观察胡亚丹(3):171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患者中医体质调查及相关指标分析杨彬婕刘松岩(3):173中药临床药师在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临床路径中的应用价值许冬霞张杏芬(3):177不同毫针针刺手法配合透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高嘉营(3):180针灸推拿联合早期认知语言康复对语言发育迟缓患儿Gc-scll评分的影响芦斐(4)=42黄连温胆汤对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沈正艳(4)=45加味汉防己汤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翟永治(4)=4益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型高血压的临床观察吴瑞华郑文辉刘雪娜(4)=49二胎孕前妇女中医体质类型分析及对备孕期的影响郑銮英马哲河马红等(4)=52血管性痴呆不同中医证型对SYNTAX评分的影响郭小庆(4)=54COPD)稳定期中医证型对BODE指数及MNA评分的影响张艳董滟(4)=56养血祛风止痒方治疗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症的临床观察陈佳(4)=59针灸联合现代康复疗法治疗膝关节损伤关节镜术后的临床观察张岩李莉王刚等(4)=62艾箱灸联合神经干刺激疗法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刘明阳李洁清谢丽娜等(4):264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观察汪冬梅熊利红(4):266电针联合艾灸治疗中老年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观察张齐娟张琴段婉娥等(4):269益气祛瘀化浊方联合西药治疗前临床心衰疗效观察黄磊(5):319五苓散加减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郝丽娜(5):321耳穴压豆疗法对呼吸机依赖重症患者镇痛镇静药物使用的影响冯博吴进兵李正兴等(5):324穴位注射治疗尿毒症不安腿综合征临床观察刘成福(5):327探究对肿瘤患者实施中药药学服务的可行性唐旭倩(5):330中药和胃通腹贴配合指针点穴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便秘临床观察孟丽娜张博(5):332盐酸米诺环素联合连翘控油祛痘精华液治疗寻常座疮临床观察尚智伟夏丽晔(5):335夏金乳康丸治疗乳腺增生疗效观察赵茹萍郑鑫宾靳玉峰等(5):338穴位压丸按摩联合盐包热敷用于分娩镇痛临床观察王美兰张莉萍林景慧等(5):3彳0金叶败毒颗粒和连花清瘟胶囊治疗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回顾性分析许啸虎董慧涂胜豪等(6):383穴位敷贴联合中药药枕治疗慢性胃炎伴失眠临床观察王碧云郑之俊梁发俊(6):387补阳还五汤加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TIJF术后康复的影响熊龙谢添袁俊(6):390文献研究中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用药规律分析陆雪痕(1):50文献综述肝细胞核因子仏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李灵丽胡倩彭泽等(2)117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中医治疗进展李万云殷世鹏王韶康(3):183浅析癌性疼痛的中西医治疗邹银水杨杰谈欣一(5)312四物汤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刘霞李凡宋屿璠等(6):392胰岛素抵抗与妇产科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胡亦然李蕴蔡平平(6):396学术探讨《金匮要略》温经汤在中医妇科临床中的运用王丽君姚颖杰姜丽娟(1):52根据疏泄理论从古中医经方角度解读桂枝汤陈弼沧吴秋英赵能江(1):54浅析“分消走泄法”在湿热型脾胃病临床中的应用黄蓓张喆(1):56从《血证论》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医治疗王寒陈斌(1):58从太阴脾湿肺闭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巩静董慧罗树星等()122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应用刘晓婷辛江山(2):126《疡科心得集》痔病辨治思想探析孟丽娜张博(3):187从温病学理论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证治规律汤婷范恒胡德胜等(3):189金叶败毒颗粒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中的作用探讨方珂董慧陆付耳等(3):192活血化瘀药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治疗的可行性分析熊繁龚萍刘艳娟等(4):272浅谈从“脾-胃-肠”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楚思范恒(5)315三因制宜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实践和思考陈志红李廷荃杨丽芳(5):3彳7李平教授治疗恶性肿瘤学术思想探讨张锋利李平(5):351阳明与脑之关系浅析吕慧一王朝霞(5):354中医大师叶望云教授治疗便秘学术思想探讨李灵丽黄召谊李井彬等(6):400范恒教授运用金羌宣肺解毒合剂辨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经验陈倩云冷雪媛范恒(6):403杨丽芳教授从痰瘀论治恶性肿瘤经验陈晓静赵如意杨丽芳(6):406取类比象思维在放化疗后口腔溃疡治疗中的应用张炜简爱萍高元喜等(6):409经验交流金志春教授防治宫腔粘连经验总结郭家勇王亚东张硕等(1):61王小琴治疗肾病水肿经验探析李云鹏王小琴(1):64金志春教授治疗产后身痛经验总结王亚东郭家勇金志春(2):129林爱珍教授从脾肾阳虚论治中老年慢传输型便秘经验潘姣林爱珍(3):196曹志群从中焦脾胃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李娅曹志群王永森(4):276从“抑肝和胃”论治妇人“妊娠恶阻”邹聪刘形鸥(5):356韩金凤教授应用龙砂开阖六气针法验案举隅高艳华韩金凤(5):358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验案四则张勇刘辉周文锋等(6):412运用敦煌医方大补肾汤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总结李万云殷世鹏王兴鸿等(6):416李安源教授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验案举隅曲淑玉赵林(6):418个案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1例董浩旭龚萍李婧等(2):132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李水桥吴朋高学文等(3):199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输血相关性铁过载1例及文献复习曾滟车虹刘松山(4):278中西医结合治疗多系统萎缩1例报告符蓉庞伟冰(4):282黄连温胆汤合桃核承气汤治疗大脑脚幻觉1例邱红秀潘德祥(6):420教学园地短期交流德国留学生中医科见习教学模式的思考董浩旭吴笑李鑫等(1):66古代名医师承教育思想对现代中医教育的借鉴意义汤婷胡德胜张喆等(2):136PBL在实习阶段教学病历讨论中的应用分析林惠碧卢廷贵(3):202常态化抗疫形势下中医教学难点及调整思路分析宋坤琨赵炎许啸虎等(6):423公卫园地武汉市中、西医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王健黄勉冷安丽等(3):204疫情时代中医药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创新路径探讨雷威(3):208护理园地足三里穴位贴敷护理对胃癌开腹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董华平(1):68预见性护理对乳腺癌患者P1CC置管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区结球(1):71复方黄柏液对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疗效观察宁洁(2):139个体化中医护理干预内伤发热的疗效观察高荣(2):142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聂晓芬(3):212中医护理在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中的应用李瑞丹张曼(3):214中医辨证施护在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心脏康复早期的应用与评价唐秀珍吴佳(4):284健康教育联合中医情志干预护理乳腺增生症患者的疗效观察杨伟珍李清勤李巧玲等(4):287会议纪要第八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会议纪要许啸虎整理(6):426。
穴位贴敷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与进展
•1368•光明中医2021 年4 月第36 卷第8 期CJGMCM April 2021. Vol 36. 8穴位贴敷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与进展佟泉金崔秀珍A摘要:穴位贴敷疗法因其简单便捷、价廉安全、效果明显以及可以居家实施等特点,深受广大心力衰竭患者及其家属喜爱,也是心血管疾病临床医生经常选择的一种治疗手段。
本文作者通过查阅近年来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将不同的穴位贴敷用药对治疗、预防和缓解慢性心力衰竭(以下本文简称慢性心衰)的临床症状及效果予以总结,同时对其临床理论依据、作用机制、取穴用药等方法 和内容加以梳理、分析和归纳,为临床应用穴位贴敷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
关键词:穴位贴敷;心力衰竭;心悸;研究进展doi : 10. 3969/j. issn. 1003-8914. 2021.08.065 文章编号:1003-8914(2021) -08-1368-03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是由于各种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能力低下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
其 主要临床表现是呼吸困难、疲乏无力、液体潴留,严重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穴位贴敷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以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和方法为主要治疗指导,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本原则,以经络、穴位等方法为主要治疗依据;将各种中药原料碾碎成细末,并通 过与醋、姜汁、蜂蜜或少量白酒等中药调和剂充分搅拌融合,最终调成黏稠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植物油脂调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直接贴敷于机体表面的特定穴位,通过调整和维持机体脏腑、寒热、气血平衡、疏通机体经络气血,帮助患者排水利尿,消肿止喘,以达到改善和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2]。
1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依据及作用机制1.1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依据穴位贴敷疗法最初见于《五十二病方》,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录了 穴位贴敷疗法的外用膏药及制法,如续断膏、雄黄膏等。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难点分析及优化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难点分析
及优化
我科自2010年实施心衰病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以来,根据临床实施情况,不断总结经验,补充新的治疗措施。
对该方案进行全科培训,要求全科充分了解和掌握。
严格按照诊疗方案实施临床诊断、治疗等。
在临床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疗效,积累经验。
1)疗效评价及分析
根据中医证候疗效制定标准,2010年用此方案诊治病人65例,随访1个月时间,疗效总结如下:
1.心衰较重者,伴有纳差、腹胀、呕吐等症状,中药汤剂依从性
差。
2.心衰在祖国医学称为喘证、心悸、水肿等,易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存在辩证困难。
因此我们应从以下着手:1.对于心衰较重伴有纳差、腹呕吐等症状者,我们可选择中成药、或中药注射剂。
2.在遇到喘证、心悸、水肿等患者时应进行全面的理化检查以明确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
2)中医难点分析及解题思路
难点分析:
1.心衰病反复发作,如何有效地减少发作次数,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一直是我们困惑的地方.
解题思路:
对于心衰病反复发作的问题,一直是心血管病科面临的挑战,尤其是我们拥有传统医学方面的优势,更好的发挥传统医学的特长,如:增加特色疗法,如:足浴、穴位贴敷,更好的改进方案,同时加强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养生指导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为此方案优化中应注重这方面的内容。
3)方案优化
根据近一年的临床应用,现将方案进一步优化,并制定下一年诊疗方
案。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最终表现,其能够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健康安全。
目前临床上对慢性心力衰竭进行治疗时,多会采取西医治疗,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单纯进行西医治疗无法取得良好成效,且难以实现个体化治疗,导致病人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为应对上述问题,本文将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为切入点,并围绕中西医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展开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1.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要性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虽然西医治疗能够取得一定成效,但该种治疗方案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例如β受体阻滞剂可能导致病人出现低血压;在长期使用利尿剂时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从而影响病人身心健康。
因此需要对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方案进行革新,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对心力衰竭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其能够根据病人具体表现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且中医能够改善预后,增效减毒。
此外,中医与西医能够进行结合使用,实现进一步提高整体疗效。
由此可见,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较强的必要性。
2.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2.1.西医治疗西医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一般治疗。
首先,保证充足休息。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结合病情对病人体力活动进行限制,以控制病情。
其次,应根据病情对患者实施持续低流量吸氧。
最后,调整饮食方案。
应确保病人饮食清淡、低盐,并加大微量元素、维生素的摄入量,将普食调整成半流食、流食。
(二)药物治疗。
依照病情与适应症等为病人提供相应药物,常见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
这种药物的典型代表是沙库巴曲缬沙坦片,其能够改善病人的血清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且能够减少病人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此外,据相关报道显示,该种药物能够提高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且在联合使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的前提下,整体疗效将进一步提升;②β受体阻滞剂。
这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属于常见药物,其能够积极影响整体疗效,改善病人的心功能。
心衰中医治疗方法
心衰中医治疗方法心衰,又称心力衰竭,是一种以心脏泵血功能减退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在现代医学中,心衰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
然而,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衰的治疗中也有独特的优势和方法。
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和中药调理等。
首先,中医药在治疗心衰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调理气血、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等方法,可以改善心脏的功能,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和舒张力,从而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
其次,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在心衰的治疗中也有着独特的作用。
针灸可以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心脏的供血和排血功能,从而改善心衰的症状和预后。
此外,中药调理也是中医治疗心衰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等作用,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在中医治疗心衰的过程中,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的选择、针灸的穴位和中药的配伍等。
此外,中医治疗心衰还注重患者的平时调理,包括饮食调理、起居调养、情志调摄等。
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和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
当然,中医治疗心衰也需要在现代医学的基础上,结合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因此,中医治疗心衰是一种值得重视和发展的治疗方法,它在改善心衰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预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希望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为心衰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心力衰竭的针炙治疗方案
摘要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脏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特点。
针灸作为中医特色疗法,具有调节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等作用,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
本文将从针灸治疗心力衰竭的原理、治疗原则、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针灸治疗心力衰竭的原理1. 调节阴阳: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全身。
心力衰竭患者多表现为心气虚弱、心阳不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阴阳平衡,恢复心气、心阳,促进气血运行。
2. 调和气血: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通过针刺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心脏功能,缓解心力衰竭症状。
3. 疏通经络:针灸可疏通经络,消除瘀阻,改善心脏供血。
通过刺激相关穴位,促进心脏血液循环,降低心脏负荷。
4. 调节内分泌:针灸可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降低心衰患者体内儿茶酚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物质的水平,减轻心脏负担。
二、针灸治疗心力衰竭的原则1. 标本兼治:针对心力衰竭的病因和症状,既要治疗心脏本身的病变,又要调理全身功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2. 调气活血:针灸治疗心力衰竭应注重调气活血,恢复心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
3. 强心利尿:针对心衰患者心脏负荷加重、水肿等症状,针灸治疗应强心利尿,减轻心脏负担。
4. 调整体质:针对心衰患者的体质特点,针灸治疗应调整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复发。
三、针灸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1. 穴位选择:根据心衰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常用穴位包括:(1)心俞、膻中、巨阙:调理心气,强心利尿。
(2)内关、神门、通里: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3)三阴交、复溜、太冲:强心利尿,调节内分泌。
(4)肺俞、肾俞、足三里:调节肺肾功能,提高免疫力。
2. 针刺方法:采用针刺、电针、艾灸等方法进行治疗。
具体操作如下:(1)针刺:选用毫针,快速刺入穴位,行针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
(2)电针:选用电针仪,将电流调至适宜强度,针刺穴位,持续刺激20-30分钟。
艾灸在心衰护理中的应用
艾灸在心衰护理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4-06-09T11:20:20.810Z 来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年5月15期作者:刘丽杰王肖萍王坤温鹏[导读] 对照组及艾灸治疗组均能改善患者心功能各项指标,相较于对照组,艾灸治疗组疗效更好。
刘丽杰王肖萍王坤温鹏[摘要]目的:观察艾灸在慢性心力衰竭护理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标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艾灸,2组疗程2周,出院时观察2组患者心功能各项指标改善情况。
结果:对照组及艾灸治疗组均能改善患者心功能各项指标,相较于对照组,艾灸治疗组疗效更好。
结论:采用艾灸护理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艾灸中医药心力衰竭慢性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4.15.32 作者单位:050068,河北石家庄,石家庄市中医院心病二科 [作者简介] 刘丽杰(1978—),中南大学本科,主管护师;王肖萍(1978—),承德医学院本科,主管护师;王坤(1978—),承德医学院专科,护师;温鹏,河北省省委党校2012级在职研究生,经济管理专业。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最终阶段,发病率高,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现代医学主要是针对其病理生理机制进行干预治疗,用药包括洋地黄类、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虽临床疗效确切,但药物不良反应等弊端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且部分患者单纯西药治疗不能达到满意疗效。
祖国医学在此病的治疗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药内服、艾灸、针刺等疗法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稳定病情、减少住院次数,提高生活质量。
笔者在西药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 60例患者均来自我院心病二科病房,心功能分级属Ⅱ或Ⅲ级(NYHA分级)。
艾灸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探讨
艾灸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探讨摘要】艾灸疗法作为一种易学、易操作的中医疗法,其有温煦阳气、温通气血、温经散寒的功效。
艾灸的中医治疗作用机理和心衰病的中医治疗机理十分相符。
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抗心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艾灸治疗,已在医学理论和临床试验及临床经验等方面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但在目前的临床应用中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如临床医师对艾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视不足,普及度不高,心衰患者知晓率低,科研与临床脱节等。
【关键词】艾灸;慢性心力衰竭;机制【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6-0140-02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因心室收缩或舒张功能受损导致的,表现为胸闷、水肿等症状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它见于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
目前西医的治疗方案虽在临床中获得了一些疗效,但仍有临床效果不尽如人意,患者仍胸闷、活动量下降,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
艾灸治疗作为一种中医疗法,简单易操作,患者通过学习可以在家中完成治疗,是一种很好治疗慢性心衰的辅助疗法。
近年以来对加用艾灸治疗慢性心衰的研究日渐增多,并逐渐深入,并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本文通过对中医古籍艾灸治疗疾病和近代艾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文献的整理分析,以期对今后艾灸治疗慢性心衰的试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在中医古医书中很早就有了“心衰”的记载,但字同意不同,其与西医的“心力衰竭”并不统一,而在各朝各代医家的医书中,却发现对很多病证的描述和现代西医的“心力衰竭”的症状很相符。
根据西医“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可将其归属中医古医籍中的“心胀”、“心痹”、“喘咳”等病症。
1997年的中医内科疾病诊疗规范正式提出了病名:“心衰”,将中医的“心衰”与现代医学的“心力衰竭”相对应。
2012年的《中医内科学》(张伯礼、薛博瑜主编)将“心衰病”首次加入了心系疾病中进行论述。
在中医古医书中并没有对心衰病病因病机的直接论述,只是散见于各朝各代医家对不同疾病的论述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灸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9-01-10T14:26:41.13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36期作者:张燕
[导读]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因心室收缩或舒张功能受损导致的,表现为胸闷、水肿等症状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 250011)
【摘要】艾灸疗法作为一种易学、易操作的中医疗法,其有温煦阳气、温通气血、温经散寒的功效。
艾灸的中医治疗作用机理和心衰病的中医治疗机理十分相符。
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抗心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艾灸治疗,已在医学理论和临床试验及临床经验等方面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但在目前的临床应用中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如临床医师对艾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视不足,普及度不高,心衰患者知晓率低,科研与临床脱节等。
【关键词】艾灸;慢性心力衰竭;机制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6-0140-02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因心室收缩或舒张功能受损导致的,表现为胸闷、水肿等症状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它见于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
目前西医的治疗方案虽在临床中获得了一些疗效,但仍有临床效果不尽如人意,患者仍胸闷、活动量下降,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
艾灸治疗作为一种中医疗法,简单易操作,患者通过学习可以在家中完成治疗,是一种很好治疗慢性心衰的辅助疗法。
近年以来对加用艾灸治疗慢性心衰的研究日渐增多,并逐渐深入,并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本文通过对中医古籍艾灸治疗疾病和近代艾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文献的整理分析,以期对今后艾灸治疗慢性心衰的试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在中医古医书中很早就有了“心衰”的记载,但字同意不同,其与西医的“心力衰竭”并不统一,而在各朝各代医家的医书中,却发现对很多病证的描述和现代西医的“心力衰竭”的症状很相符。
根据西医“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可将其归属中医古医籍中的“心胀”、“心痹”、“喘咳”等病症。
1997年的中医内科疾病诊疗规范正式提出了病名:“心衰”,将中医的“心衰”与现代医学的“心力衰竭”相对应。
2012年的《中医内科学》(张伯礼、薛博瑜主编)将“心衰病”首次加入了心系疾病中进行论述。
在中医古医书中并没有对心衰病病因病机的直接论述,只是散见于各朝各代医家对不同疾病的论述中。
近现代医家对心衰病的认识虽有所偏重,各有推崇,但多数医家认同心衰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心阳虚或心气虚为本,血瘀、水停等实邪为标,在临床上多以气虚血瘀水停、阳虚水泛为表现[1-3]。
故临床对心衰病的治疗多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治疗原则,且临床收效显著。
2.艾灸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
艾灸治疗是将艾绒或艾条点燃,作用于穴位或体表病变部位,发生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借助人体的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传入体内,产生气血阴阳的调节作用,达到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目的。
艾灸是《内经》中最主要的外治法之一。
《内经》中记录了艾灸可治寒证和虚证;可治内科病、神志病、外科病等。
经过各代医家的发展应用,唐代医家王焘提出艾灸可治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多学科的多种疾病;唐代医家孙思邈和宋朝医家王怀隐都在自己的书中记载了艾灸可以治疗热证。
宋朝医家陈自明用艾灸治疗痈疽。
在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中对艾灸的应用可以看出,艾灸不但可以治疗内外妇儿等多学科的多种疾病,还涉及寒热虚实四证。
3.艾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依据
《内经》记载“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其中详细讲解了如何运用艾灸辩证治疗人体的疾病。
《素问》中有“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讲北方人以游牧为生,喜欢吃牲畜的乳汁,而牲畜的乳汁性凉味甘,多食易致阴寒过多,阴寒凝于中焦伤于脾胃,脾胃之阳伤于内则运化失司而生胀满之病。
这里的满指的就是水肿,灸焫指的就是艾灸,即在《素问》中已提出治疗水肿用艾灸。
《神灸经纶·卷一·说原》有“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是逆者得顺,滞者得通”。
其概括了艾灸的作用在于温通,使气血运行通畅。
《医学入门》“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阐述艾灸疗法可以调整人体气血阴阳,对人体产生或扶正或驱邪的作用。
在古医籍中的记载阐述中,可以得出,艾灸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根据人体的特点、疾病特点可以辩证应用艾灸治疗疾病,艾灸具有温通的作用,可驱邪可扶正。
《素问》中还提出艾灸可治“满病”(满即是水肿)。
现代中医概括艾灸具有温煦阳气、温通气血、温经散寒的功效[4]。
而心衰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或气虚或阳虚,有血瘀有水停,临床多表现为胸闷和水肿,治以温阳益气,活血利水。
可见艾灸的中医治疗作用机理和心衰病的中医治疗机理十分相符。
所以在临床治疗慢性心衰时,除了常规治疗,再辅以艾灸治疗,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
现代文献的研究、动物实验、临床试验也十分支持这一观点。
在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大鼠用艾灸治疗的实验中发现:艾灸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心脏功能和降低血浆ET水平[5]。
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配合艾灸肺俞、心俞,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心衰的相关指标,比单用西药优势明显[6]。
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常规西医抗心衰治疗组与加用艾灸治疗组的临床对比中发现:气虚血瘀水停型和阳虚水泛型心衰水肿的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中脘、气海、关元及双三阴交穴可更快得消除水肿,更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7]。
4.结语
艾灸疗法治疗慢性心衰从理论、应用经验、临床试验、动物实验各方面表明,艾灸疗法辅助治疗心力衰竭有其临床价值和疗效,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但目前艾灸疗法在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中仍存在许多未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医师重视不够,临床应用率低,心衰患者知晓率低,临床与科研脱节等。
因此,提醒我们,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应在中医传统理论的指导下,采用标准化、多系统的方法,做多中心、大样本的科研实验和临床治疗的研究,甄选出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的穴位组合,制订出合理规范的临床操作方案,以期减少慢性心衰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熊丽辉.心衰常见证型的诊断性症状构成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6):1456-1457.
[2]解海宁,张艳,胡晓虹.气虚血瘀水停在慢性心衰实质研究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2603.
[3]潘光明,邹旭,盛小刚,等.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构建与实施的经验与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154-155.
[4]周恩华,吴焕淦.艾灸疗法的思考及运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8):1695-1696.
[5]王茎,曾永蕾.艾灸对慢性心衰模型大鼠心功能及ET的影响[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4):326-328.
[6]王茎,曾永蕾.艾灸肺俞、心俞治疗慢性心衰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2):91-93.
[7]唐波炎,马碧茹.艾灸治疗心功能衰竭水肿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3,45(8):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