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人伐燕 原文

合集下载

《公孙丑章句下》原文、译文及注释

《公孙丑章句下》原文、译文及注释

《公孙丑章句下》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公孙丑章句下先秦-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将朝王。

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

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

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

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

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以有为也。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

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齐人伐燕,取之。”阅读答案及译文

“齐人伐燕,取之。”阅读答案及译文

“齐人伐燕,取之。

”阅读答案及译文“齐人伐燕,取之。

”阅读答案及译文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9~11题。

齐人伐燕,取之。

诸侯将谋救燕。

宣王曰:“诸候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事,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展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民大悦。

《书》曰:‘傒我后,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诸侯将谋救燕谋:谋划B.傒我后,后来其苏苏:新生C.诛其君而吊其民吊:哀悼D.系累其子弟系:囚禁9、C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谋于燕众如之何其可也?A.寡人之于国也B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置群而后去之奚为后我C鸟倦飞而知还D身死人乎,为天下笑者,何也?10、C1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做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11、A去征伐他,百姓都以为大王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才“食壶浆以迎王师,这是孟子回答齐宣王的话。

C齐国虽疆土扩大,但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候要出兵攻打齐国。

而不是不用担心诸候的反映。

伐燕文言文翻译

伐燕文言文翻译

原文:燕之君,昏庸无道,政乱国衰,民不聊生。

吾闻之,王者以仁为本,以德为基。

燕君不仁不德,故吾将兴师伐之,以正天下,以安百姓。

吾乃大汉天子,受天命而立,君临四海,抚有万邦。

燕者,吾之藩国,虽远在东北,然亦属我大汉之疆土。

燕君若顺天命,修德政,吾将嘉其功,厚其禄。

若逆天命,行暴政,吾将兴师问罪,以彰天威。

今燕君荒淫无度,沉湎酒色,不恤国事,不怜百姓。

使者数至,燕君不以为意,反加罪于使者。

此乃无道之极,天怒人怨。

吾不忍见生灵涂炭,故兴师讨之。

吾师出有名,义无反顾。

吾将以正义之师,讨伐无道之君,以安天下,以慰苍生。

吾令将士,务必要斩首燕君,以绝后患。

燕之百姓,若能归顺大汉,吾将予以安抚,免其苛政,使安居乐业。

燕之地,虽辽阔千里,然吾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燕君之将,皆为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燕君之兵,皆为饥寒交迫之民,心无斗志。

吾军所到之处,无不望风而降,燕之亡,指日可待。

吾闻之,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慎也。

然燕君之罪,已至于极,吾不得不兴师。

望吾将士,齐心协力,共灭燕国,以彰显大汉之威,以慰天下之望。

今燕君已闻风丧胆,吾军已至燕境。

燕之将士,若能悔过自新,弃暗投明,吾当赦免其罪,录其功。

若执迷不悟,顽抗到底,吾将挥师进击,不留余地。

燕之百姓,勿忧。

吾军到,燕国将不复存在。

大汉之威,将照耀燕土。

燕之贤士,宜速归顺,共谋大汉之繁荣昌盛。

燕君若能悔罪,亦不失为忠臣。

若终不改悔,必将自食其果。

吾望燕之君臣,深思吾言,速作决断。

若能归顺大汉,吾将不吝赐予荣华富贵。

若顽抗到底,必将遭受灭顶之灾。

吾军已至,时不我待,燕之君臣,宜速决断。

翻译:燕国的国君,昏庸无道,政治混乱国家衰败,百姓生活困苦。

我听说,君王应以仁爱为根本,以道德为基石。

燕国的国君既无仁爱又无道德,所以我将出兵讨伐他,以端正天下,以安抚百姓。

我是大汉的天子,受天命而立,统治四海,拥有万邦。

燕国虽然远在东北,但也属于我大汉的疆土。

如果燕国的国君顺应天命,修养德政,我将奖赏他的功绩,增加他的俸禄。

郁离子·齐伐燕原文

郁离子·齐伐燕原文

郁离子·齐伐燕原文齐伐燕,原文及【原文】齐伐燕,用田子之谋,通往来,禁侵掠,释其俘而吊①其民,燕人皆争归之矣。

燕王患之,苏厉曰:齐王非能行仁义者,必有人教之也。

臣知齐王急近功而多猜,不能安受教;其将士又皆贪,不能长受禁。

请以计中之。

乃阴使人道②齐师,要③降者于途,掠其妇人而夺其财,于是降者皆畏,弗敢进。

乃使间④招亡民,亡民首鼠⑤,齐将士久欲掠而惮禁,则因民之道鼠,而言于王曰:燕人叛。

齐王见降者之弗来也。

果大信之,下令尽收拘降民之家。

田之誎,不听,将士因而纵掠,燕人遂不复思降齐。

【注解】①吊(diao):慰问丧家或遭遇不幸者。

②道:从;由。

③要:要挟。

④间:(jian):离间。

⑤首鼠:亦作首敦,踌躇,进退不定。

【译文】齐国讨伐燕国,采子田子的讦谋,保持两国的交通往来,严禁侵占掠夺财物,释放了俘虏,并慰问那些丧家或遭遇不幸的百姓,燕人都争相归附它了。

燕王害怕齐国这一计谋,苏厉说:齐王并不是能行仁义的人,必定是有人教他这样做。

我知道齐王急功近利而多猜疑,不能安心接受别人的指教;他的将士又很贪婪,不能长时间接受禁令,请用计谋打击它。

暗地里派人从齐军中来,在途中要挟燕国投降的人,抢占那些燕国的妇女并掠夺他们的财物,于是要投降的燕人都害怕,不敢前进。

燕国就派人从中离间招收逃亡的百姓,逃亡的百姓进退不定,齐国将士很久就想抢掠但害怕禁令,就借着燕人进退不定为由,便向齐王进言说:燕人背叛了。

齐王见投降的人不来了。

果然非常相信他们的话,下令全部没收、拘留降民的财产和家属。

田子进誎,齐王不听,将士因而纵情抢掠,菩人从此就不再想投降齐国了。

【评语】人心的向背在于谋略,只有政策合乎民情,顺乎民意,才能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否则,必然人心涣散或众叛亲离。

故谋事在人而非天命。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作文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作文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词语注释: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

战国策燕策一原文与解析

战国策燕策一原文与解析

战国策燕策一原文与解析【正文部分】(本文仅提供一种可能的格式,具体格式需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战国策·燕策一》原文与解析战国时期,各国相互征战,政治斗争激烈。

《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历史和策略的重要史书,其中的《燕策一》是对燕国政治斗争的详细描述。

下面将为您呈现《战国策·燕策一》的原文和解析。

【一、原文】「燕王闻魏使,使观之市中,为魏所辱,以易其国貌。

使人视齐,因奸以陷齐弱地,以齐兵四面齐攻。

齐人急,使使走赵告急。

乃令人告崔杼。

杼平王之志士也,发自阳,与魏人共立曹学阏共书,奉之以齐军。

燕日击齐数于楚,楚伐燕,燕请救于魏,魏攻齐,齐、楚争击,数月不息,齐乃益弱。

燕破齐军,韩、燕争焉。

」【二、解析】这一段原文描述了燕国发动政治斗争的过程,展现了各国之间的角力与较量。

首先,描述了燕王受到魏国使节的侮辱,并以此为契机,改变国家面貌。

这一段揭示了燕国对外侮辱的敏感性,以及燕王决心回应的勇气。

接着,燕国谋划陷害齐国的计谋,通过向齐国派遣使者,间接使齐国陷入危机。

这里展现了燕国的狡诈一面,通过挑唆他国来达到自身的利益。

随后,齐国感到危急,派使者向赵国求援,并告诉了崔杼,希望赵国能够援助。

接下来是崔杼的登场,他是赵国平王的志士,自发前往,与魏国共同合作,写下共同的书信,以此来招揽齐国的军队。

这里展现了崔杼的忠诚与胆识,不畏艰险为国家谋划利益。

随后,燕国多次袭击齐国,楚国也参与其中,形成了两国之间的激烈冲突。

在齐国的苦苦支撑下,请求魏国援助,魏国则借机对齐发动攻击。

这一段展示了各国之间的角力与冲突,以及齐国日益衰弱的情况。

最后,燕国成功击败了齐国的军队,与韩国展开争夺。

这段描述了燕国最终战胜齐国并展开新的角力的场景。

通过以上解析,我们可以看到,《战国策·燕策一》以简洁明了的文字,清晰地呈现出了燕国在政治斗争中的各种行动,展现了不同国家间的复杂政治关系。

这一段原文与解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战国时期的历史以及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 ‚诸候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齐人攻打燕国,夺取了它。各国诸侯谋划 着救助燕国。齐宣王说:‚有很多诸侯将 要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 ‛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事,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
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想感 情?(3分) ①感叹后主刘禅的不肖;②对刘备身后事 业消亡的无限嗟悼之情;③总结了古今兴 亡的深刻教训,警策昏庸无能的唐朝统治 者。(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 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1)首联‚千秋尚凛然‛的‚尚‛字有 何妙处?(3分) ①尚,‚尚且‛‚还‛‚依旧、依然‛之 意,先主之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其当年叱 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似存;②境界雄阔,凸 显了先主万古长存的英雄气;③表达了作 者面对先主的崇敬景仰之情。(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
(2)试分析颔、颈两联的表现手法及其各自的 作用。(4分) 分别是用典和对比的手法。颔联用典故颂扬了 刘备兴复汉室的英雄之志,意蕴丰富;颈联用 刘备的长于任贤与他的短于教子和子嗣不肖相 对比,抒发了‚创业难,守业更难‛的感叹。 (每点2分.只答出手法不解析得分不超过2分) )
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
孟子回答道:‚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土地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 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 ‘商汤的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
西夷就埋怨;向南征伐,北狄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 (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最新)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最新)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词语注释: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

②旄倪(máo ní):指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和阅读答案-作文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和阅读答案-作文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和?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词语注释: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

《乐毅报燕王书》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乐毅报燕王书》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乐毅报燕王书》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作品原文昌国君乐(yuè)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1,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

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刦代之将2。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

齐田单诈骑刦3,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

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4,寡人之使骑刦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

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臣不佞5,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自负以不肖之罪6,故不敢为说。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7,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8,而以身得察于燕。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9,而立之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10。

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11,而骤胜之遗事也12。

闲于甲兵,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

赵若许约,楚、魏尽力,四国攻之。

齐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返命,起兵随而攻齐。

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

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13,仅以身免。

《齐宣王好射》阅读答案及翻译

《齐宣王好射》阅读答案及翻译

《齐宣王好射》阅读答案及翻译明史齐泰,溧水人。

初名德。

洪武十七年,举应天乡试第一。

明年成进士。

历礼、兵二部主事。

雷震谨身殿,太祖祷郊庙,择历官九年无过者陪祀,德与焉,赐名泰。

二十八年,以兵部郎中擢左侍郎。

太祖尝问边将姓名,泰历数无遗。

又问诸图籍,出袖中手册以进,简要详密,大奇之。

皇太孙素重泰。

及即位,命与黄子澄同参国政。

寻进尚书。

时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奔丧王国吏民听朝廷节制诸王谓泰矫皇考诏间骨肉皆不悦。

先是,帝为太孙时,诸王多尊属,拥重兵,患之。

至是因密议削藩。

建文元年,周、代、湘、齐、岷五王相继以罪废。

七月,燕王举兵反,师名靖难。

指泰、子澄为奸臣。

事闻,泰请削燕属籍,声罪致讨。

或难之,泰曰:明其为贼,敌乃可克。

遂定议伐燕,布告天下。

时太祖功臣存者甚少,乃拜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帅师分道北伐,至真定为燕所败。

子澄荐曹国公李景隆代将,泰极言不可。

子澄不听,卒命景隆将。

当是时,帝举五十万兵畀景隆,谓燕可旦夕灭。

燕王顾大喜曰:昔汉高止能将十万,景隆何才,其众适足为吾资也!是冬,景隆果败。

帝有惧色,会燕王上书极诋泰、子澄。

帝乃解二人任以谢燕,而阴留之京师,仍参密议。

景隆遗燕王书,言二人已窜,可息兵。

燕王不听。

明年,盛庸捷东昌,帝告庙,命二人任职如故。

及夹河之败,复解二人官求罢兵,燕王曰:此缓我也。

进益急。

始削藩议起,帝入泰、子澄言,谓以天下制一隅甚易。

及屡败,意中悔,是以进退失据。

迨燕兵日逼,复召泰还。

未至,京师已不守,泰走外郡谋兴复。

时购泰急。

泰墨白马走,行稍远,汗出墨脱。

或曰:此齐尚书马也。

遂被执赴京,同子澄、方孝孺不屈死。

泰从兄弟敬宗等皆坐死,叔时永、阳彦等谪戍。

子甫六岁,免死给配,仕宗时赦还。

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九》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其为贼,敌乃可克克: 战胜B.景隆遗燕王书,言二人已窜窜:逃窜C.时购泰急购:重金收买D.泰从兄弟敬宗等皆坐死坐:定罪、连坐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奔丧王/国吏民听朝廷节制/诸王谓泰矫皇考诏/间骨肉/皆不悦B、时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奔丧/王国吏民听朝廷节制诸王/谓泰矫皇考诏间/骨肉皆不悦C、时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奔丧王/国吏民听朝廷节制诸王/谓泰矫皇考诏间/骨肉皆不悦D、时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奔丧/王国吏民听朝廷节制/诸王谓泰矫皇考诏/间骨肉/皆不悦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泰做官多年都没有过失,有一年,天雷震坏了谨身殿,太祖到寺庙祭祀祷告,让他参与,并赐给他名字为齐泰。

先秦-战国策《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战国策《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战国策《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先秦-战国策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不下。

齐田单以即墨破燕,杀骑劫。

初,燕将攻聊城,人或谗之。

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

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鲁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遣燕将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

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故知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

今死生荣辱,尊卑贵贱,此其一时也。

愿公之详计而无与俗同也。

且楚攻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

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之形危。

且弃南阳,断右壤,存济北,计必为之。

今楚、魏交退,燕救不至,齐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弊,即臣见公之不能得也。

齐必决之于聊城,公无再计。

彼燕国大乱,君臣过计,上下迷感,栗腹以百万之众,五折于外,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戮,公闻之乎?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

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

能以见于天下矣。

“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

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

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

矫国革俗於天下,功名可立也。

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与齐乎?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

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

“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

昔管仲射桓公中钩,篡也;遗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桔,辱身也。

此三行者,乡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

使管仲终穷抑,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没寿,不免为辱人贱行矣。

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五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

高二语文文化经典阅读《孟子》专题训练

高二语文文化经典阅读《孟子》专题训练

高二语文文化经典阅读《孟子》专题训练高二文化经典《孟子》专题训练二(二)齐人伐燕。

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

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

彼然而伐之也。

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

’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

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

’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注释】①沈同:齐国大臣。

②为天吏:奉行天命的天子。

(1)从选段看孟子认为讨伐燕国,但必须由“□□”去讨伐,杀人犯该杀,但必须由“□□”去杀,如果一个无道的国家去征伐另一个无道的国家就叫“□□□□”。

(2)孟子是认为燕国可以讨伐,杀人犯可以杀掉么?为什么?(三)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①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③;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④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⑤: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注】①诚:真是。

②熄:同“息”。

他们不活动,则天下平息无事。

③冠:男子承认后戴的帽子,这里用作动词,开始戴上承认的帽子;命之:主持典礼,给予训词。

④女:同“汝”。

⑤淫:乱;移:变;屈:挫抑。

富贵不能乱其心,贫贱不能变其节,威武不能挫其志。

(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称不上“□□□”是因为他们“□□□□,未能“□□□□□□”。

(2)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四)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1)一个人丧失本心叫“□□”,把本心找回来就叫“□□”,“哀哉”指的是“□□□□□□□”(2)孟子的“求放心”和现代人所说的“放心”,意义有无差别?(五)孟子谓戴不胜①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孟子全文及译文注解

孟子全文及译文注解

孟子全文及译文注解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译文:孟子谒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不是说国中要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世代(与国家休戚与共)的臣子。

文言文齐人伐燕翻译

文言文齐人伐燕翻译

齐宣王使人访燕,燕王让位与之。

齐人因说燕王,欲令燕王纳币以请和。

燕王曰:“寡人国贫,安能致币?”齐人曰:“不必多费,但以百金为礼,足以矣。

”燕王从之。

齐人遂使使者持币往燕,燕王迎之。

使者见燕王,燕王设宴款待。

酒酣,使者曰:“大王,齐王欲与燕和,特命某持币为礼,愿大王允纳。

”燕王曰:“寡人自即位以来,未尝有求于齐者。

今齐王欲和,吾何辞焉?然币何在?”使者曰:“齐王有百金之礼,愿大王纳之。

”燕王曰:“百金固少,然吾闻齐王素贤,愿以百金为始,愿大王勿辞。

”使者归报齐王,齐王大悦。

齐王乃命其相国孟尝君,率百金往燕,以成和议。

孟尝君受命,遂往燕。

燕王闻孟尝君至,出郊迎之。

孟尝君入见燕王,燕王设宴款待。

酒酣,孟尝君曰:“齐王欲与燕和,特命某持币为礼,愿大王允纳。

”燕王曰:“寡人本无求于齐,然齐王贤明,愿以百金为始,寡人敢辞?”孟尝君曰:“大王既允,愿以百金为礼,以成和议。

”燕王曰:“百金固少,然寡人闻齐王好士,愿以百金为始,愿大王勿辞。

”孟尝君曰:“大王之言是也,齐王固好士,愿大王勿辞。

”于是燕王纳百金,孟尝君遂成和议。

齐王闻之大悦,遂与燕和。

译文:齐宣王派人访问燕国,燕王将王位让给了他。

齐国人趁机劝说燕王,希望他献上礼物以请求和平。

燕王说:“我国国力贫弱,怎能拿出礼物?”齐国人说:“不必花费太多,只需百金作为礼物,就足够了。

”燕王同意了。

于是齐国人派遣使者带着百金前往燕国,燕王迎接使者。

使者见到燕王后,燕王设宴款待。

酒过三巡,使者说:“大王,齐王希望与燕国和平,特地派遣我带着礼物前来,希望大王能够接受。

”燕王说:“自从我即位以来,从未向齐国提出过要求。

如今齐王希望和平,我有什么理由拒绝呢?然而礼物在哪里?”使者说:“齐王献上了百金,希望大王能够接受。

”燕王说:“百金虽然不多,但我听说齐王是个贤明的君主,愿意以百金为起点,希望大王不要推辞。

”使者说:“大王的话很有道理,齐王确实喜欢贤士,希望大王不要推辞。

”于是燕王接受了百金,孟尝君就完成了和平协议。

齐大胜燕原文及翻译

齐大胜燕原文及翻译

齐大胜燕原文及翻译【原文】燕王哙既立,苏秦死于齐。

苏秦之在燕也,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

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

燕哙三年,与楚、三晋攻秦,不胜而还。

子之相燕,贵重主断。

苏代为齐使于燕,燕王问之曰:齐宣王何如?对曰:必不霸。

燕王曰:何也?对曰:不信其臣。

苏代欲以激燕王以厚任子之也。

于是燕王大信子之。

子之因遗苏代百金,听其所使。

鹿毛寿谓燕王曰:不如以国让子之。

人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由必不受,有让天下之名,实不失天下。

今王以国让相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

燕王因举国属子之[1],子之大重。

或曰: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今王言属国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太子用事。

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

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2],国事皆决子之。

子之三年,燕国大乱,百姓恫怨。

将军市被、太子平谋,将攻子之。

储子谓齐宣王:因而仆之[3],破燕必矣。

王因令人谓太子平曰: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4],正父子之位。

寡人之国小,不足先后。

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

太子因数党聚众,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将军市被及百姓乃反攻太子平。

将军市被死已殉,国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燕人恫怨,百姓离意。

孟轲谓齐宣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

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

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王哙死。

齐大胜燕,子之亡。

二年,燕人立公子平,是为燕昭王。

【翻译】燕王哙即位以后,苏秦在齐国因与大夫争宠被杀死。

苏秦当初在燕国时,与燕相国子之通婚,苏秦的弟弟苏代与子之也有交往。

等到苏秦死后,齐宣王又任用了苏代。

燕王哙三年,燕国与楚国、赵国、魏国、韩国联合攻打秦国,未获胜而归。

子之担任燕国的相国,尊贵专断。

这时,苏代为齐国出使燕国,燕王问苏代说:齐宣王这人怎样?苏代回答说:肯定成不了霸业。

四书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八节齐国伐燕鉴赏

四书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八节齐国伐燕鉴赏

四书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八节齐国伐燕鉴赏《四书?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八节?齐国伐燕》鉴赏一、《孟子?公孙丑章句下?6?1第八节?齐国伐燕》原文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孟子曰:“可。

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

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齐人伐燕。

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

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

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

?今有shā人者,或问之曰…人可shā与?,则将应之曰…可?。

彼如曰…孰可以shā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shā之。

?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二、《孟子?公孙丑章句下?6?1第八节?齐国伐燕》译文沈同以私人的身份问孟子:“燕国可以攻伐吗,”孟子说:“可以~燕王子哙不应该把燕国轻率地交给别人,相国子之也不应该从子哙手中接受燕国。

比方说,有这样一个人,你很喜欢他,便不向国君奏准而自作主张地把你的俸禄官位转让给他;而他呢,也没有得到国君的任命就从你手上接受了俸禄官位,这样行吗,子哙、子之私下互相授受的事和这个例子有什么不同吗,”齐国去讨伐燕国。

有人问:“劝说齐国去攻伐燕国,有这回事吗,”孟子说:“没有~沈同私下问我:…燕国可以攻伐吗,?我回答说:…可以~?他们就这样去攻伐它了。

如果他是问:…谁可以攻伐燕国,?我就会回答说:…只有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员,才可以攻伐燕国。

?比如现在有个shā人犯,有人问道:…犯人可以shā吗,?我将回答说:…可以~?如果他是问:…谁可以shā他呢,?我将回答说:…只有法官才有权shā他。

?今以燕国的残暴去攻伐残暴的燕国,我怎么会劝说他们呢,”三、《孟子?公孙丑章句下?6?1第八节?齐国伐燕》读解虽然是从棺椁的事一下子跳到攻伐燕国的事,但孟子的中心思想是连系着的,仍然在围绕着忠于职守这个问题。

高中文言文阅读:燕,取其财而俘其民,王朝而受俘,喜见于色,谓其大夫曰:“寡人之伐燕,不戮一人焉,

高中文言文阅读:燕,取其财而俘其民,王朝而受俘,喜见于色,谓其大夫曰:“寡人之伐燕,不戮一人焉,

高中文言文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齐人伐燕,取其财而俘其民,王朝而受俘,喜见于色,谓其大夫曰:“寡人之伐燕,不戮一人焉,虽汤、武亦若是而已矣。

”大夫皆顿首贺。

已而,燕人畔,王怒曰:“吾之于燕民尽心焉,一朝而畔,寡人德不足为欤?”淳于髡仰天大笑,王怪而问之,对曰:“臣邻之富叟疾,使巫祷于神,神告之曰:‘若能活物万,吾当为若请于帝,去尔疾,锡尔寿。

’富叟曰:‘诺。

’乃使人搜于山,罗于林,罾于泽,得羽毛鳞介之生者万,言于神而放之。

罔罟所及,铩翅而灭足者,嘈嘈聒聒,蔽野揜①谷。

明日而富叟死,其子往泣于巫曰:‘神亦有诳乎?’问之,以实对。

巫笑曰:‘有是哉?是女实自诳,非神诳女也。

’今燕之君臣相为不道,而民无故也。

君伐而取其财迁其居冤号之声訇殷天地鬼神无所依归帝怒不可解矣而曰不戮一人焉?夫人饥则死,冻则死,不必皆以锋刃而后谓之杀之也。

周诗曰:树怨以为德,君实有焉,而以尤燕民,非臣之所知也。

”(注释)①揜,yǎn,同“掩”,遮盖,遮蔽。

8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夫皆顿首贺顿首:磕头B.罾于泽罾:渔网C.已而,燕人畔畔:叛逃D.明日而富叟死明日:第二天8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君伐而取其财/迁其居/冤号之声訇殷天地/鬼神无所依归/帝怒不可解矣/而曰不戮一人焉B.君伐/而取其财迁其居/冤号之声訇殷天地/鬼神无所依归/帝怒/不可解矣而曰不戮一人焉C.君伐/而取其财迁其居/冤号之声訇殷/天地鬼神无所依归/帝怒不可解矣/而曰不戮一人焉D.君伐而取其财/迁其居/冤号之声訇殷/天地鬼神无所依归/帝怒/不可解矣而曰不戮一人焉8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王在朝堂满脸喜悦地接受俘虏,并认为自己在讨伐燕国时没有杀戮一人,是一个非常圣明仁德的君王。

B.淳于髡并不认为齐王是个仁德的君王,并大声嘲笑齐王,齐王因此非常生气,怪罪他并质问他。

鞍之战文言文翻译

鞍之战文言文翻译

原文:齐宣王之时,燕、赵、韩、魏四国合纵,共击齐。

齐宣王使将军田忌将兵,孙膑为军师,与燕战于鞍。

燕将乐毅以精兵十万,攻齐之南,齐将田忌以兵二十万,迎战于鞍。

孙膑曰:“彼众我寡,不可与战。

请伏兵以待之。

”田忌从之。

燕军至,齐伏兵起,大败燕军,斩首三万,俘获无数。

燕将乐毅败走,齐师遂乘胜追击,至燕境而还。

翻译:在齐宣王时期,燕、赵、韩、魏四国联合,共同攻打齐国。

齐宣王派遣将军田忌率军,孙膑担任军师,与燕国在鞍地展开战斗。

燕国将领乐毅率领十万精兵,进攻齐国的南部地区,齐国将领田忌率领二十万大军,在鞍地迎战。

孙膑说:“敌军人数众多,我军人数较少,不可与他们交战。

请允许我设下伏兵等待他们。

”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

燕军到达时,齐国的伏兵突然发动,大败燕军,斩首三万,俘虏无数。

燕国将领乐毅战败逃跑,齐军趁机追击,一直追到燕国境内才返回。

鞍之战,孙膑运用兵法,以少胜多,充分体现了孙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思想。

此战之后,齐燕两国势力此消彼长,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以下是对鞍之战文言原文的详细翻译:齐宣王之时,燕、赵、韩、魏四国联合,共同攻打齐国。

齐宣王派遣将军田忌率军,孙膑担任军师,与燕国在鞍地展开战斗。

燕国将领乐毅率领十万精兵,进攻齐国的南部地区,齐国将领田忌率领二十万大军,在鞍地迎战。

孙膑说:“敌军人数众多,我军人数较少,不可与他们交战。

请允许我设下伏兵等待他们。

”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

燕军到达时,齐国的伏兵突然发动,大败燕军,斩首三万,俘虏无数。

燕国将领乐毅战败逃跑,齐军趁机追击,一直追到燕国境内才返回。

鞍之战,孙膑运用兵法,以少胜多,充分体现了孙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思想。

此战之后,齐燕两国势力此消彼长,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鞍之战,实乃兵家之典范,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