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然辨证法来认识中医

合集下载

【精品】中药药性的自然辨证法思想

【精品】中药药性的自然辨证法思想

【关键字】精品中药药性的自然辨证法思想刘卓2014级研究生六班学号5010[摘要] 中药药性是中药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正确理解中药药性的概念和思想,对开展中药药性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古代文献和现代认识的梳理,进而从全面的角度论述中药药性的概念及其自然辩证法思想,指出中药药性的思想与自然辩证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中药秉承自然环境因素之变化,结合自然辩证法思想,在中医根底理论的指导下,调整机体状态,便于临床辨证使用。

从自然辩证法高度阐述中药药性这一认识对明确和拓展中药药性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 中药药性、自然辨证法思想、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医理论是建立在中国特有的自然哲学观根底上的,表现为天人相应的世界观,阴阳五行的辨证方法,取类比相的认识论等诸多方面。

而中药药性理论也与中医理论一脉相承,广泛地应用各种自然哲学的思辨方法认识中药、解释药理、指导用药。

同中国医学一样,中药药性理论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几千年来,它为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健康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至今在人类生产生活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播和重视。

作为一个民族的传统药学理,它为什么能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呢?我认为,中药药性理论科学的、合乎自然规律的认识论是其赖以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其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

下面,本文即就自然科学方法论与中药药性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粗浅的探论。

1.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药学经过以《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草创期, 到魏晋六朝得到充实发展, 在唐代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药典式药学体系)---《新修本草》。

宋代的《证类本草》更是资料丰富,内容广泛,体例完备,但关于中药药性药理方面的论述却相对较少,尚停留在经验用药的水平,未形成有完整理论的中药药性、药理体系。

随着北宋后期医学理论探讨风气的开展和运气学说的广泛应用,金元时期的医家便对经验用药进行整理,转化为理论指导下的用药。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从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谈中医药的应用中医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受古代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的影响,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治疗等方面的认识独具特色,逐渐形成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主要特点的理论体系。

结合本人专业知识,本文将从以下几点谈谈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1、从整体性谈中医药1.1人是一个整体:人体由众多器官和组织组成,每一个器官和组织都是“人体”这个系统的要素,这些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人体这个有机整体,从而是个脏器和组织之间,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机变化上也相互影响。

中医认为人体内脏主要由“五脏”、“六腑”、“经络”、“气血津液”组成,五脏”、“六腑”、“经络”、“气血津液”对人体发挥的生理功能并不是某一“脏”或“腑”孤立状态下各自性质或对人体发挥的生理作用的简单加合。

而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将六腑、五官、五体等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

如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开窍于舌,在体合脉;肝与胆互为表里,开窍于目,在体合筋;脾与胃互为表里,开窍于口,在体合肉;肺与大肠互为表里,开窍于鼻,在体合皮;肾与膀胱相为表里,开窍于耳,在体合骨。

在生理上相互之间协调配合,共同维持人体正常功能活动,如在血液循环过程中,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统血,肝藏血等。

当出现病理情况时,脏腑功能的失常也可以通过经络传递反应到体表及其他组成要素上,如心火上炎可见舌红绛,肝经湿热可熏蒸胆汁导致黄疸等。

1.2人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昼夜晨昏以及地域差异特点等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人体,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如:白天人体阳气盛,夜晚则阴气盛;《素问》中曾指出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这段话指的就是季节变化对人体脉象变化的影响;地域对人体的影响表现在南方多湿热,故而人体腠理多疏松,而北方偏于寒冷,故而人体腠理偏于紧密,腠理疏松开泄得以散热,紧密则得以御寒。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辩证方法思考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辩证方法思考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辩证方法思考作者:指导教师:2012年10月26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辩证方法思考(医学院)摘要: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从研究对象、思维方式、理论基础、科学底蕴、治疗用药等方面比较分析了中西医的差异,进而从辩证法的角度,总结思考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三种辩证方法,即交叉兼容、互补增强与集成创新。

关键词:中医西医结合治疗辩证方法0 引言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既有传统的中医药学,又有现代的西医药学的特定环境和条件下,从我国国情和民情的实际出发,以及人民群众防治疾病和卫生保健社会需要而提出的。

中西医结台医学作为我国独特的医学学科,同中医、西医一起组成了我国的医学科学体系[1]。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坚持中西医结合方法”,并进一步提出“中西并重,发展中医药”和中西医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中西医结合的方针[1][2]。

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正确应用中西医结合,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出中西医结合的强大作用,为人类健康带来前所未有的益处。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西医的主要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实现中西医有效结合的三种辩证方法。

1 中西医差异比较分析中医是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

在研究方法上,中医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西医大都需要借助仪器设备来诊断,同时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等方法或借助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体温表等简单工具对人体进行局部检查来诊断患者的疾病。

中西医在研究对象、思维方式、理论基础、科学底蕴、治疗用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3][4]。

2.1研究对象中医学之研究对象偏重于人与自然之关系,中国古代先哲认为人类生存的目的是适应自然,而不是关心是否能认识到物质世界之深层结构、形态,并不离开实际情况去思考问题。

浅谈我对中医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医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医的认识在中医类院校里学习,虽然我不是中医类专业的学生,但是因为我对中医十分的感兴趣,所以我有意识地多接触了一些关于中医的知识和课程,并且又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中医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于中医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也许每个人对于中医的看法都不尽相同,但是对于它的基本思想都大体是一致的,我想分享一下我对中医的认识,以及要如何学习好中医。

要想学习好中医,就要对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医是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法,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首先,通过中医与西医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特点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医主要是以人的整体观为主导思想,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就如同自然界的万物运行一样,只有每个部分每个环节都相互协调,相互统一才能维持自然界的正常有序的运行,而对于我们人体亦是如此,只有我们各个脏腑各个器官的共同配合才能保证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谐的进行下去,我们的身体才不会出现异常。

所以我觉得中医最重要的是把一种自然的思想融入到我们平时的诊治中来。

其次,中医的发展史和我国古代的文化发展是分不开的。

古代的医学是人们在不断尝试和探索而总结出来的,从我们针灸最初使用的砭石,人们在通过对一些身体部位的刺激而产生出来的治疗效果,然后把它们记载下来,最后有后来的医家把他们不断地总结补充,就形成了我们现在学习的比较权威的针灸学。

与此同时,各种学说的形成也要归功于我们的不断探索。

例如阴阳学说,我们认为阴阳是宇宙中互相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它源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观察和总结。

又比如说五行学说,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并不仅仅是代表五种物质,而是五种属性。

五行在中医中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互相关系,通过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而是身体达到和谐和平衡。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中医与自然辩证法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联系和相似之处。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中汲取营养,以研究自然界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基础、能力和限度。

本文将从自然辩证法的视角审视中医,从多个方面论述中医理论和实践充分体现了自然辩证法的思想。

中医注重从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预防为主的生活方式,以及注重实践检验的思维方式。

这些都与自然辩证法的原则和精神相一致。

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医具有科学性,是值得研究和信赖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承载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人民在漫长岁月中与疾病不断抗争的生动见证。

它汇聚了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智慧,为医疗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经过长期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医学逐渐形成了完善独特的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中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中医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中医学是一门涵盖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等领域的综合科学,拥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理论体系受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黄帝内经》这一重要的医学文献,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此外,《难经》作为一部古典医籍,由秦越人撰写,成书于汉之前,内容涵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之处。

同样重要的是,张仲景在两汉时期写成了《伤寒论》,这是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辩证论的第一部专书,为后世临床实践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后,还有一些流传后世的医学专著相继问世。

这些典籍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以及经络学说等。

浅谈中医学的认识

浅谈中医学的认识

浅谈中医学的认识祖国传统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人类在生产活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的经验的积累而发展出来的一门经验科学,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几位丰富的经验总结,同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经过一段学习,我的中医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中医学的自然观—天人相应东方文明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相应关系,所以说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

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学说正是根植于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和文化母体之上,从而构成了中医学有别于西方医学的一大特质.中医学把天人相应的观念渗透到中医学的方方面面.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人全形论》)强调欲想健康长寿,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篇》).“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大恐”(《灵枢·口问篇》)。

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西方文明却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演化成人们普遍的理念和追求,西方医学必然也是将人与自然看作是各自独立的实体对立存在,故生物医学模式的形成则是将征服自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科学成就应用于医学领域的结果。

中医学的整体观—形神统一《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把握“道”,就能够明察万物,从而奠定了中医学的整体观。

这种以察同为特点的思维模式不会重视差异的实体,而是强调通过体验、灵感、顿悟、直观等非理性的方法,去把握事物整体间共同拥有的规律性关系,彰显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即天人合一;又把人自身也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形神统一、身心一元。

在对疾病的认识、预防、治疗、转归、预后等方面,非常重视“神明”、“情志”的状态,注重形神统一、身心和谐的整体。

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察异,在对事物的认识上着力寻求事物间的本质区别,故原子论、还原论是西方科学研究的立论基础,分析法、归纳法成为西方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中医科学性的内涵

中医科学性的内涵

中医科学性的内涵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医疗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的科学性越来越受到。

本文将探讨中医科学性的内涵,以及如何保障中医科学性的措施,并展望中医科学性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医科学性的内涵1、中医科学性的概念和内涵中医科学性是指中医理论和实践所蕴含的具有科学特征的知识和技能。

中医理论体系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搜集病情资料,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进行分析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中医的治疗方法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和预防保健。

2、中医科学性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特点中医科学性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和道家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技能。

中医的科学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系统性思维,将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研究;其次,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最后,中医疾病的预防和保健,通过调理身体、改善生活习惯等方式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3、中医科学性的内在逻辑和理论基础中医科学性的内在逻辑在于其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自洽性。

中医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作是阴阳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有机整体。

通过五行养生法,调节人体内五脏六腑的平衡,以达到维持健康的目的。

此外,中医还强调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沟通内外的重要通道,通过针灸、按摩等方法可以调整经络气血,治疗疾病。

4、中医科学性对于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的意义中医科学性对于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医强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不谋而合,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中医对于疾病的预防和保健思想符合现代医学“预防为主”的观念,对于推动现代医学由治疗向预防的转变具有积极作用。

最后,中医对于生命科学的贡献体现在其对于人体生命过程的独特见解,为深入理解人体生命活动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的理解与感悟

中医的理解与感悟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自然界就是圆运动形式,对应人体就是“一气周流,如环无端”
中医之理论
人体使用手册:《黄帝内经》 是中医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养生学标准 中药使用手册:《神农本草经》
是中医药物使用标准
中医处方使用手册:《伤寒论》、《金匮要略》 是中医处方标准
中医之辩证
收集病情:望闻问切 诊断病情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 八纲辨证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病因辨证 外因:风寒暑湿燥火 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 不内不外:饮食、劳倦、外伤
心之阳以温脾——火生土
脾散精以充肺——土生金
肺肃降以助肾——金生水
肾藏精以养肝——水生木
五行之人体应用
解释病理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 母病及子(顺传):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如肾病及肝。 子病犯母(逆传):指病变由子脏波及到母脏,如心病及肝。 2.相克关系的传变: 是指病变顺着或逆着五行相克次序的传变。
中医之阴阳
智慧的古人在观察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大 自然现象的过程中,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对立与统一的 “阴阳”概念。(相对论)
阴阳之特性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 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 也。”
五声





中医之人体构成
气、血、津液 气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精微物质,具有 无形而不断运动的特性。拥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 营养六种功能。气运行的通路为经络。 血是运行于血管内的红色液体,主要是营养和滋润全身脏腑器 官、排出垃圾的作用。 津液人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 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在内,如胃液、肠液、同气血一样,也是构成 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主要是滋润和濡养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中医

自然辩证法中医

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界限问题。

此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其核心是科学划界标准。

关于科学划界问题大致形成以下四种观点,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观点、科学历史主义观点与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问题。

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者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为经验总是个别的,所以他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者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和伪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

科学本质属性包括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主体际性。

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

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形式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

不可检验性和伪装是伪科学的基本特征。

中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它是具有系统和体系的一门学科。

它的知识博大精深,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也就是说中医是经过千年实践检验的结晶,是科学的医学体系。

所谓“阴阳”、“五行”之说,是一种“取象比类”的方法。

该方法源于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直观、整体、思辨的认识。

古代希腊人和古代中国人都采取这种方法认识世界,但其思维方式有根本差别。

古希腊人把世界归结为“火”、“气”、“水”、“土”四大元素,但这四种元素是具体物质形态的指称,而中国的阴阳五行则是一种抽象概念,不是具体物质,在当时条件下,这种选取无疑非常高明。

综观中医典籍可以看到,阴阳的本质含义就是一分为二,可以通过对立统一两种力量的作用来把握人体的生理活动。

中医诊断以观察色脉为主,审视阴阳,区别柔刚。

阴阳关系又渗透在五行的相互作用之间体现,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关系和乘侮胜复变化。

经络学说与脏腑学说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系。

在分析性思维极不发达的古代,中医理论对人体的把握,不可能像现代科学这样去选取参量,只能用自然界可视的一些因素来进行类比。

关于对中医的认识

关于对中医的认识

关于对中医的认识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体系。

它以“整体观念”和“平衡调节”为核心思想,通过辨证施治的方式来维护人体的健康。

一、中医的起源与历史中医起源于中国远古时期,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最早的中医典籍是《黄帝内经》和《难经》,这些经典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石。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理论逐渐丰富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

二、中医的理论基础⒈五行学说:中医的五行学说是对自然界万物相互关系的总结和概括,包括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以及与人体脏腑、经络和疾病的关联。

⒉阴阳学说:中医的阴阳学说是用来描述事物相对性和相互作用的概念,其中阴阳代表了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如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⒊气血理论:中医认为人体的功能活动和疾病变化都离不开气和血的运行,气为生命之根本,血为物质基础。

⒋脏腑理论:中医将人体内部的功能器官划分为五脏六腑,每个脏腑都有特定的功能和相应的病变表现。

三、中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⒈望诊:通过观察舌苔、面色、舌质等来判断病情和体质状态。

⒉闻诊:医生通过听诊病人的呼吸、咳嗽、腹泻声音等来判断病情。

⒊问诊:医生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过去病史等来了解疾病的原因和发展情况。

⒋切诊:医生通过按摩和拍打等方式来了解病人的脉搏情况,从而判断病情。

⒌针灸疗法:中医的针灸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流通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⒍中药疗法:中医的中药疗法通过使用草药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治疗疾病。

中药的制取、配伍和用药规律都有详细的记载和研究。

四、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中医和现代医学都是用来治疗疾病和保护健康的学科,虽然两者的理论和方法有所不同,但都侧重于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在实践中,中医和现代医学可以相互融合、互相补充,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附件:⒈中医相关的典籍和参考书籍列表。

⒉中医治疗常见疾病的处方参考。

⒊中医治疗技术(如针灸、拔罐、艾灸等)的操作手册。

用自然辩证法审视中医的科学性

用自然辩证法审视中医的科学性

用自然辩证法审视中医的科学性用自然辩证法审视中医的科学性回顾中医在近现代的曲折发展史:距离鲁迅先生把中医定性为“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已有80年。

再向前追溯,距离中西医汇通派的形成已有150年。

如果从近代医学史上第一个接受西医学说的医家——王宏翰(约卒于1700年)所处的时代算起,关于中医的存废之争已经经历了整整3个世纪。

可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将来可能也不会出现一门学科——像中医这样备受争议。

由于中医学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水乳交融,使得它始终在科学与伪科学之间徘徊。

又由于人体的高度复杂性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渗透和影响,使得中医的认识充满随机性、灵活性、模糊性等不确定[1]。

有鉴于此,中医能否归属于“科学”的范畴,理所当然成为历来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科学,或称为“科学理论”。

它来源于拉丁语,意为“知识”、“学问”。

科学界和哲学界目前对此词并无严格统一的定义。

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科学理论”被阐释为:“由人类的想象力构想出的广阔领域的系统性概念化结构,它包括关于物体和事件内在规律性的经验定律的体系;这些物体和事件既可以是所观察到的,也可以是假定的;由这些定律所提出的结构并设计用科学的合乎理性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事物。

” 自然辩证法认为:科学可分为古代科学、近代科学、现代科学三个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之间在科学水平上存在着时代性差距。

古代科学的突出特点是:以直接观察为基础,采取直观思辨的方法,探索自然的奥秘,缺乏科学实验的论证,对自然现象只能做出猜测或主观臆测的说明[2]。

它与现代科学之间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但是,这种差距只是科学水平的差异。

只能说古代科学“没有达到现代科学的水准”,不能说古代科学“不科学”。

我们不否认中医更多的是立足于古代科学,相对侧重现象描述、经验总结、提出假说、研究假说。

这与现代科学的一些特征确实有不相符合的地方,但这并不是科学与不科学的区别。

盲目地用“是科学的还是不科学的”这种二选一的判断来界定中医是欠公允的。

浅谈《老子》辩证法思想与中医学

浅谈《老子》辩证法思想与中医学

浅谈《老子》辩证法思想与中医学中华民族是当之无愧的富有辩证法思想的民族,中国古代哲学最耀眼的明珠便是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老子》是论述古代辩证法的杰出代表,纵观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可知,《老子》的思想对传统文化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具有许多明显的优点,这是由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学受到诸如《老子》辩证法思想等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吸收其中精华,并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简要分析《老子》辩证法思想与中医学的关系。

1 辩证自然观与中医学《老子》的自然观体现着古代辩证法的思想。

老子把宇宙看作是永恒存在与永恒变化的自然,它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

老子认为一切有形的具体的物都不是永恒的,万物都是不断变化消亡的。

而这种永恒存在与永恒变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道即自然内部的矛盾性。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内部矛盾着的正(阳)与反(阴)两个方面的对立与统一是万物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与动力。

阴阳矛盾的规律虽然暗不可见,但却是万物生存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老子认为道即阴阳冲气以为和是自然的总规律,是天地万物产生、发展、变化、消亡的总根源[1]。

这种辩证的自然观对中医学阴阳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引用阴阳学说来阐释医学中的诸多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使阴阳学说与医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它是中医学的理论工具和方法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养生和临床的诊断与治疗[2]。

可以说阴阳学说正是辩证自然观在中医学中的反映,对于人体这一特殊的“物”,当然也符合“万物”的规律,那么人体的存在与各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正是人体内部的阴阳两个方面的对立与统一。

从组织结构上来看,《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谈中医学中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谈中医学中的辩证法

浅谈中医学中的辩证法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

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是自然哲学性质的医学,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概念直接构成中医的理论概念,中医理论的辩证施治原则充分体现了古代自然哲学的辩证法性质。

自然辩证法与中医学有着一定的联系。

关键字:中医学,唯物观,辩证观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到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黄帝内经》,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其中包括藏象、经络、病机、诊法、辩证、治则及针灸和汤液治疗等。

《黄帝内经》中许多内容已大大超越了当时的世界水平。

《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系秦越人所著,成书于汉之前,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与《黄帝内经》一样,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两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写成了《伤寒论》,它是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辩证论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此后,在上述几部医学典籍的基础上,后人又写出了一些流传后世的医学专著。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总还是在哲学的支配下。

”中医学和其它自然科学一样,总要受一定的世界观的支配和影响。

由于中医学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又受着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因而在它的理论体系中,始终贯穿着唯物辩证的观点。

中医是否是科学――自然辩证法角度论述

中医是否是科学――自然辩证法角度论述

中医是否是科学――自然辩证法角度论述我认为,中医不是伪科学,但也并非完美的科学。

1.科学是什么?科学的首要主旨是认识世界,获取知识,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

科学,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一方面,它反映和揭示了客观世界的现象、本质和规律。

另一方面,科学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是一个反复、发展、运动的过程。

1999年版《不列颠百科全书》“科学”条目称“科学涉及一种对知识的追求,包括追求各种普遍真理或各种基本规律的作用”;最近英国科学委员会为“科学”一词下了新定义,认为:“科学是以日常现象为基础,用系统的方法对知识的追求、对大自然的理解以及对社会的理解。

”在谈到新定义的意义时,英国哲学家AC·格雷琳说:“因为‘科学’涵盖的领域很广,所以对它的定义也应很宽泛,需要说到自然科学的研究,也要说到社会科学的研究;需要用到‘系统’和‘现象’这样的词语2中医不是伪科学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是我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几千年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这些都体现了中医的科学性。

3.中医并非完美的科学然而,中医理论以及治疗手段和方法也有不尽科学之处。

例如中医理论草创于秦汉,有浓厚的思辨与经验色彩,笼统模糊有余,而精细准确不足。

另外,有很多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现象极其复杂,用现代科学无法解释。

中医理论存在不完美,恰是科学发展的常态。

人类认识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科学的历史,就是这种荒谬思想逐渐被排除的历史”(恩格斯语),是一个不断告别谬误、纠错的历史,是一个不断由相对走向绝对的历史。

总之,我们不能笼统的断定中医是伪科学,也要认识到中医在科学上的不足之处。

中医的科学性之自然辩证法ppt课件

中医的科学性之自然辩证法ppt课件
总之,有很多人不认同中医学的科学性,大概就是因为中医学 具有浓厚的人文哲学色彩,从内在本质到外在表述都和现代自 然科学有较大的差异。但是,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中 医学无疑是具有其科学性的,并且在特定的条件下,具有无可 争辩的正确性,几千年来的实践,其疗效证实了这一点。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医学也是在不断发展完善的,最为令人敬 佩的发展莫过于近代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总结和完善。
中医的理论基础
中 医 理 论 整体观念 揭示疾病的证侯规律 正气与邪气是构成疾病的基本矛盾
按理说这应该是中医确定病名的理论依据。然而,由于其几乎 丧失了阴阳五行理论对其的指导作用与价值,必然就分不清 “病因”与“证因”的区别与联系,意识到“病”和“证”是 构成疾病的基本要素。中医正是因为缺乏这种能够确切的说明 其规律的理论,使得它的发展举步维艰,甚至受到排斥和诽谤。
中医含有的科学性
例如《中药药效大全》中对很多药草的功效进行了说明 1).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咳生津,调营养胃。 2). 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3). 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4). 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5). 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6). 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中医的特点
中医诊治疾病讲究对人的整个身体进行调理,不像西 医那样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中医在对一种疾病治 疗过程中同时调理好患者多方面的身体疾患。 中医所使用的药品完全来自自然,都是些植物熬制 而成。
中医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是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 究人体生理病理药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 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 是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 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探求病 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 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 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 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 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 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认识中医(一)

认识中医(一)

认识中医(一)胶州王情义中医综合诊所王情义中医是医道,是祖国的文化瑰宝,是以自然之力为自然之事。

何谓中医之大医(即真中医)?借用真人孙思邈的话: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中医用药、针、灸简单方便,取自自然,顺应自然,只要理法正确辩证清晰,顺手拈来即可治病。

以天、地、人的自然变化为纲;以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为目;以药物的寒热温凉来调整人体的偏盛偏衰,愈病多验。

中医就是通过宏观立体的思维,针对某个个体选择最优化的理、法、方、药,一人一方进行精细治疗。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保健需求不断提高,近些年来各类养生方法,各类中医理论层出不穷,各说各是,良莠不齐,令人无所适从。

大多也是中西思想混淆,少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悬壶济世的作用即成空谈,所以普遍对中医药的误解很大。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认为中医治病慢认为中医只适合某些慢性病,甚至认为只是安慰剂。

外感病,急病,就很少用中医中药。

某些绝症西医西药无计可施时方才求助中医,稍有不瘥,便道中医无能。

医圣仲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发热恶寒,鼻鸣干呕,时自汗出),以桂枝汤服一升(东汉时期一升约现在的200ml)须臾啜热稀粥待全身微汗出则愈,不必尽剂。

若一服汗未出,一时后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半日许令三服尽,遍身微汗必瘥。

外感风寒是现在普通感冒的一个证型,病程一般五天左右,而医圣治疗半日则已。

中医慢吗?余曾以伤寒理论治疗多例原因不明发热,也都经西医检查治疗过,病程都在一月以上,中药治疗都在一周内痊愈。

举一典型病例:任某,青岛市人,年三十,发热四月有余,经各大医院检查输液不效,且病因不明。

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浅谈中医的科学性

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浅谈中医的科学性

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浅谈中医的科学性近年来有许多人对中医存在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有人写文章批判中医的科学性,有人在网上发起告别中医的征集签名。

究其原因,是由于一些人没有真正弄清中医的科学性,还有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打着“老中医”、“祖传中医”的虚假口号,利用人们对中医了解不深的漏洞,使用中医行骗,这严重损害了中医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以致于歪曲了人们对中医的看法。

但给中医贴上伪科学的标签是不合理的,因为中西医的哲学基础是异质性的,而且科学的评价标准理应是非绝对唯一性的。

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中医的探索角度和其在治疗疾病中所起到的医学价值。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是我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如今很多人喜欢利用西医学的标准去评价中医,当中医很多理论无法用西医学的观念去解释和理解时,他们便对中医产生质疑,认为中医是不科学的。

比如当前流行的观点认为脏腑理论不科学,因为脏腑找不到现实的实体结构作为对应。

而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则是按照一个个有形的实体单位来追溯它的功能,但是每一个实体结构单位真的能独立完成它所谓的功能吗,如胃的功能是消化食物,但仅靠胃能消化食物吗,当然不能,它必须依赖内分泌、神经等等其它机制的协助。

由此推而广之,其实人体任何功能的完成都不可能靠某一个独立的形体结构单位来实现,而是依赖一个统一的机制来完成。

而中医脏腑理论中心、肝、脾、肺、肾实质上是人体五个大的功能系统,它们超越了单一的形体结构单位,是多个形体结构单位相互协作的结果。

勿容置疑,每个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不同的时代和科技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事物即使是为同一目的服务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不同的事物,同样把一个事物的衡量标准用于去衡量另一事物也是不合理的。

中医的辩证法思想

中医的辩证法思想

中医的辩证法思想辩证观念的含义:中医学不仅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着共同的物质根源,而且还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个事物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把生命尸健康和疾病看作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变化着的。

生命的生长壮老已,健康和疾病的变化是机体自身所固有的阴阳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

中医学用矛盾的、整体的和运动的观点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思想,称之为中医学辩证观念。

辩证观念的内容:"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为辩证法的核心"(《毛泽东选集》)。

阴阳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根本规律。

生命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高度发展,是阴阳二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命的本质就是机体内部的阴阳矛盾,"阳化气"与"阴成形"的对立统一,以及机体同周围环境的矛盾统一。

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人体的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

"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自然辩证法》)。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社会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人的生理病理与自然、社会有着密切联系。

人体自身的结构、机能,也是形神合一的有机整体,在生理病理上也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中医学强调从联系的观点去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去处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属性。

中医学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整个人体,都是永恒运动着的。

其运动形式为升、降、出、入。

人体生命过程就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在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之中,显示出人体生命过程的生、长、壮、老、已的各个阶段。

上述中医学辩证法思想的三个主要观点,贯穿在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各个方面。

①生理学的辩证法思想:它主要表现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脏象学说的整体观;脏腑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观;气血津液等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与脏腑生理功能、精神活动与生理活动之间的辩证统一观等。

②病理学的辩证法思想:它表现为邪气伤人,非常则变,既注意内因又不排斥外因的病因学观点;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调内因的发病学观点;五脏相通,病变互传,移皆有次,注重整体联系的病理学观点等。

自然辨证与中医学

自然辨证与中医学

自然辨证与中医学摘要: 中医学是世界医学的独秀, 是科学的并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 它以阴阳学说为指导。

根据哲学关于现象与实在、可能世界等的论述,并结合科学史的具体事例,分析中医理论的科学属性。

面对相同的经验现象,中医运用多个公理系统作为解释经验现象的结构框架( 如阴阳五行学说中的基本原理) ,并引进不同的范畴( 如空间位置、物质、时间、能量等) 来规约经验现象的要素特征。

关键字:辨证中医学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以自然界的整体为研究对象,其内容不仅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基本问题的深层考察,以及对具体科学方法的细致研究,还有对整个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及方法论的宏观探索。

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生、老、病、死的生命规律,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在中医学中,也蕴藏着不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深刻地认识这些辩证法思想,有利于我们掌握治法原则和组方规律,从而灵活运用于临床,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等等,其实质都是对立的统一,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体现。

它如一根红线,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始终。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它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思想。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

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应该是“阴平阳秘”,也就是人体内在阴阳矛盾处于相对平衡的协调状态。

通过对治疗虚、实二证的一些著名方剂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的组方无不体现出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思想。

加之,疾病的证候往往是错综复杂的,立方用药,必须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不可有所偏执,许多著名方剂的可贵之处,就是在其方药的组成结构上贯穿了这一对立统一的全面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载)专家简介:杨玉辉 医学学士,哲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后,现任西南师范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自然辨证法研究会生物哲学委员会委员。
语出惊人一:从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来看,中医学并不比西医学水平低,至少它是真正的人体医学,而西医学严格地说在理论和方法水平上还是生物医学、动物医学或兽医学。
记:站在现代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角度,您认为中医的优势或者说合理性都有哪些?
杨:我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中医学实现了对人体完整系统的把握,它更科学地揭示了人体的本质。可以说,迄今为止,真正能够从本质上说明人体的本质特征并将其与其他东西明确区别开来的只有中医学,而现代医学最多也就是能够把生命体与非生命体区别开,人仍然被当作生命体或动物看待。
记:那您认为中医的第二个优势是什么?
杨:中医的另一个优越性体现在脏腑理论上。当前流行的观点认为脏腑理论不科学,因为脏腑找不到现实的实体结构作为对应。可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现代医学就科学吗?西医是按照一个个有形的实体单位来追溯它的功能的,但是每一个实体结构单位真的能独立完成它所谓的功能吗?比如说胃的功能是消化食物,但仅靠胃能消化食物吗?当然不能。它必须依赖内分泌、神经等等其它机制的协助。由此推而广之,其实人体任何功能的完成都不可能靠某一个独立的形体结构单位实现,而是依赖一个统一的机制来完成。在这一点上,人体和计算机很相似,即都是通过程序机制来工作的,也就是说人体的任何功能活动都是由程序来完成,这些程序通过遗传发育和后天学习建立,并通过启动运行而完成它的功能作用。因此人体的功能单位应该是一个个程序系统,而不是单一的结构单位。治病其实主要是调整人体功能,所以也应该从程序、功能单位的角度来把握。再看中医的脏腑理论,虽然五脏也有它的结构基础,但在实质上五脏并不是以独立的形体结构为单元的存在,而是以功能活动为单元的存在,心、肝、脾、肺、肾实质上是人体五个大的功能系统,它们超越了单一的形体结构单位,而是多个形体结构单位相互协作的结果。事实已经越来越清楚,作为对人体功能程序系统本质概括的脏腑理论是一种比之器官功能理论更能反映人体生活实质过程的理论。这也是中医学比现代医学更科学、更完整地揭示人体本质的另一个突出表现。
而且长期以来,在中医的研究过程中,对科学标准的理解过于狭隘,基本上是按照物理、化学这种物质科学的标准来理解中医。但是随着科学向更高层次的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意识科学和人体科学方向的发展,原来的这种科学标准已经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了,必须进行改变。比如现在很多人把缺乏可重复性作为说明中医不科学的依据,但在我看来,可重复性只是科学的一个因素,做物理、化学实验肯定要讲可重复性,但随着研究对象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在加入了人的精神因素后,可重复性必然会降低。比如在治疗某些精神疾病时,安慰剂有效,这是大家公认的,但是这种有效能实现像化学实验那样的可重复吗?可是我们能说这种治疗方法不科学吗?
记:可是从表面上来看,中医学与西医学的研究对象都是人体啊?
杨:但是两种医学对人体本质的认识并不相同。中医学在本质上是将人体看成是形气神的统一体,就像《内经》中所说的,“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那么用现在的观点来解释,中医所谓的形气神其实与现代科学揭示的物质、信息、意识大体上是一致的。而今天,随着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发展和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与心理科学的突飞猛进,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人体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物质存在,而是物质、信息与意识的统一。因此在对人体本质的认识上,现代人越来越倾向于中国古代医学的观点,也就是说,形气神的统一才是最符合我们人体本质的存在。可西医学到目前为止基本上还是把人看作生物体,忽略了意识对人体的主导性和根本性作用。而中医学从“神”的角度把人与普通生物体区分开,所以无论是从思想方法上还是从基本的理论价值判断上,我们都应该肯定中医学比西医学要高明,因为她是人的医学,而西医学还不是人的医学,只是动物医学,兽医学,当然说得学术一点,是生命医学。
记:那么中医的局限性或不足又有哪些呢?
杨:我想主要是中医对许多问题缺乏具体化的研究,比如一些基本概念模糊不清,缺乏清晰明确的定义;还有逻辑论证不太严密,理论阐述缺乏逻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这与古代技术条件的限制有关,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在理论上的普遍问题。而且即使是现代科学对精神、意识领域的认识也仍不完整。不过正是这种局限性,使我们看到了中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从纵向的物质-信息-意识的角度和横向的功能程序系统的角度去进一步深入研究形气神和脏腑,以现代的观点来诠释形气神理论和脏腑理论。我相信,如果我们能从现代的角度揭示这两个理论的奥秘,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我们就不需要完全按照西医现有科学的路子来走,中医会有自己新的发展之路。
记: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目前对中医学研究或理解的态度总是要把它纳入到西医学的框架中去,而我们其实应该做的把西医学的系统打碎,把它纳入到中医学的框架中来?
杨:也不能说是把西医的东西打碎。首先我们要把两个体系划清,中医和西医,必须要明确,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两种思维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讲中医学的发展,就要遵守“中医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把西医学的知识、方法,有机地、按照我们的思维模式、按照我们的原则标准把它吸取过来。而现在我们所做的基本上是把西医作为唯一的科学标准,来衡量、看待中医学,并以之来规范中医学研究的方法。对中医学失去信心,这才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语出惊人二:当代自然科学看似科学,实际上并不科学,至少并不比中国古代道家和医家更科学。
记:您认为今天我们在中医研究中所固守的对“科学”的认识到底有哪些误区?
杨:今天在许多人的潜意识中,科学已经被当作一种绝对化的东西了,也就是说,科学就是绝对真理。但实际上,任何科学都是相对真理,只不过它对一个对象的说明相对更为合理,更为正确而已。从这样的角度说,中医学也是科学,它是对人的生理、病理的理论说明和解释,而这种说明和解释在今天来看,在一定或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符合人的生理、病理规律的,进一步说,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来治疗疾病能够取得相应的效果。所以我说中医学比西医学更科学,就是强调中医学是人的科学,是对人的完整的认识和理解,而西医学至少还没有把人看作人,从这个角度讲,它的理论和方法的局限性就要比中医学大。
记:但是那些目前寻找不到生长点的理论该怎么办?抛弃它们吗?
杨:我认为,中医学发展更重要的是继承。对于那些能现代转化的理论我们可以先转化,不能转化的就搁置在那儿,但仍把它作为这个理论体系的一部分保留,到未来也许我们又可以有新的发现,找到这一部分的生长点。对于中医的理论我想强调的是,我们绝不能轻易地抛弃,也不要轻易地否定,除非有足够的证据。应该在整体继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她的现代转化,而且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太快了反而会出问题,应该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来。传统就是根,丢掉了传统,也就丢掉了根,更不会有真正的发展。
语出惊人四:中医学的现代化首先应该是其本身理论和方法的现代化,而其理论和方法的现代化则不能脱离它的历史和传统,必须是其历史和传统的逻辑发展。从这一点上看,中医学的现代化决不应是某些人认为的当代科学化。将中医学现代化理解为当代科学化不是真正的现代化,只能是中医学的西医化、兽医化,是中医学的倒退,而不是真正的现代化和进步。
记:您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提法,“越是古典和传统的,也就越是现代和时尚的”,为什么?
杨:现代和古代,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把它们对立起来看的。一说到现代,我们就认为它是好的、绝对正确的;反之一提到古代,就意味愚昧落后,必须要否定。其实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本不应该是对立的,就像阴和阳,两者相对而生,没有此也就无彼。我主要是从价值的角度提出这个看法的。因为古代的东西之所以能够历经几千年而保留下来,就说明它在今天有现代的价值,否则人们早就把它抛弃了。而且这样的现代价值恐怕比我们今天流行的、时尚的价值更有生命力,因为它经过了几千年的检验。而时尚、流行的东西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会消失,它们本身未必有生命力,价值也就不大。当然古典的东西保留到今也必须适应今天的现实,必须适应人们特定的、变化了的需要,改变自己,才能有更长远地发展。
记:您认为中医学应该怎样现代化?
杨:对于传统事物的现代发展,台湾一位叫林毓生的学者提出了一种方法叫“创造性转化”。就是在传统的理论中寻找其现代的生长点――即传统理论中与现代更接近、更能联系起来的一些因素,并以此为根,让它发芽结果、茁壮成长,我觉得这也许同样适合中医学。中医学的发展不能够否定传统,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寻找其现代发展之根,比如形与物质、神与意识的联系就是中医学的现代之根,如果我们在中医学的研究中引进现代物质科学、意识科学的理论来解释、说明形、神,并进一步使它具体化,也就自然推进了中医学理论在这些方面的现代化。
记:其实这些年我们对中医理论进行了很深入的研究,比如说脾的功能已经研究到了“人身无处不是脾”的程度,可以说很现代了,但是我们的感觉却没有因此好起来,因为中医已经变得支离破碎,似乎这些研究结果无法实现在中医学框架之内的重新整合。
杨:这就要求我们用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首先,一想到脾,很多现代中医脑子里浮现出来的是解剖学里的脾,这就不对。中医学的脾从结构的角度上绝不是西医的那个肉脾,我们必须要超越解剖学的概念,把它作为中医的功能体系或者说是功能单位。必须按照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指导思想,用中医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有些时候,中医的模式看起来非常直观,没有复杂的科学术语,但正是这种直观、这种经验本身蕴含着非常深刻的科学道理。爱因斯坦说:科学就是具有简单性。简单性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简单化,而是指人们完全可以从经验的角度加以理解和把握。
பைடு நூலகம்
杨:我想产生这种困惑最基本的原因是我们在判断中医的价值时,失去了对中医学最基本的尊重,失去了对中医学基本价值和其科学性、合理性的认同,失去了自身的标准。今天许多人都是站在当代科学(主要是物理化学,最多是生命科学)的角度来理解、评判中医,而不是从真正人体科学的角度来理解、评判中医,这就使我们迷失了对中医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另外在具体的研究上,我们又失去了对中医自身理论的探索,没有坚持自身传统的、更能体现中医特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比如现在搞肾阴虚、肾阳虚模型,研究者更多地是按现代科学的方法、理念来设计实验,最后得到的结果也只是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就是证明中医所说的肾阴虚、肾阳虚证型是有科学性的。但我以为,肾阴虚、肾阳虚的研究应该是通过寻找一些更具体化的、并可以按现代角度来理解的指征、标准来更准确地辨别它们,同时说明它们对人体进一步的影响;然后从现代的角度寻找到导致肾阴虚、肾阳虚的原因,并从治疗上找到更有效的方法,这样的研究才符合中医自身的发展方向,也才更有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