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问题:德育的概念
德育论名词解释
1德育论一、名词解释1、德育:德育即育德,也就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
2、思想品德: 个体按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等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
3、德育课程:是具有育德性质和功能因而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有影响作用的教育因素,是整个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4、德育网络:是整合校内外各种德育力量,由各种社会组织及其沟通渠道构成的组织体系。
所谓各种德育力量,包括学校的、家庭的、社会的三个方面。
5、德育评价: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德育工作及其效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它是德育过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二、简答题1、简述教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的关系①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
目标都是由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决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是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德育目标又是实现教育目的或教育目标的保证。
②教育目标、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是内在一致的,有其共同特征:都具有历史性、阶级性;都具有超前性或理想性。
2、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是如何解释“道德”概念的?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史上,“道”与“德”本是两个概念。
一般认为,“道”是行为应当遵循的原则,德是实行原则而有所得,亦即道的实际体现。
起先,道与德分开使用,“道”指的是社会行为规范及相应的意识,它包容了今天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与道德”,是社会现象;“德”是指个体德行,即社会的思想、政治与道德要求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后来在儒家著作中相连并提,逐渐连接成一个词。
“道德”就把社会现象与个体现象都包容进来。
3、简述德育发生与人性、德性的关系德育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立发生的。
①德育的发生顺应了德性的要求,德性在人类发展中要求越来越高,但德性的好坏依个人而定,这样不能相互统一,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发展,故德育便发生了。
②德育的发生与人性之间也有间接的关系。
因为在实践中,人类逐渐产生了人性,不再是兽性,相互之间有了关爱等,但这仅是各自的低一级的,此时德性便产生了,而德性与德育是直接的,因此德育与人性、德性的发生之间的关系是在实践中,人性间接产生了德育,人性直接产生了德性,德性直接产生了德育,人性包含了德育与德性,德性包含了德育。
德育论的名词解释
德育论的名词解释德育,作为中文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而德育论,则是对德育这一概念进行深入讨论和研究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对德育论的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并探讨德育的含义、目标以及实施方法。
一、德育的含义德育,通常指的是对人们品德、道德素养以及道德观念的培养与指导。
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并使他们在社会中能够遵守道德规范、尊重他人、具备社会责任感。
德育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使其成为为社会和集体贡献力量的人。
通过德育的教育实践,人们能够提升自身的道德观念,增强自律意识,并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去面对挑战和诱惑。
二、德育的目标德育的目标是培养道德人格和完善人的个性。
通过德育教育,学生能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自我约束力和共同体意识,成为有道德情操、有责任感、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
从学生个体来看,德育旨在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在道德、智力和身体各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
德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传授道德知识和规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选择正确行为的能力,并在实践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三、德育的实施方法德育的实施方法多种多样,既可以在学校里进行,也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来实施。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德育实施方法:1. 课堂教学:学校作为德育的重要阵地,通过课堂上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对道德问题产生共鸣,明确正确的态度和行为。
2. 活动组织:学校组织各类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通过实践和亲身经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并锻炼他们的道德行为。
3. 个案分析:通过讲解道德故事、分析道德案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4. 建立激励机制:学校可以设立德育奖励制度,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表彰,激励他们继续发扬正面的道德行为。
5.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道德修养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父母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尊重他人、感恩的态度等。
四、德育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德育不仅对个人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社会的健康稳定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育名词解释教育学2024
引言概述: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的过程,是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
德育涉及伦理道德、人际关系、家庭教育等方面,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德育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德育教育学的概念和原理。
正文内容:一、德育(Moral Education)1. 自律(Self-discipline):指个体通过独立思考和自我约束的方式,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
2. 道德判断(Moral Judgment):指个体在面临道德问题时,基于价值观和道德原则作出的决策和判断。
3. 道德感(Moral Sentiment):指个体对于道德问题和行为的情感反应,包括喜悦、愤怒、悔恨等。
4. 道德动机(Moral Motivation):指个体行为的出发点和推动力,基于道德准则和原则。
5. 道德价值观(Moral Values):指个体对于道德问题和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和信念,包括公平、正义、真实等。
二、教育学(Educational Science)1. 教育目标(Educational Goals):指教育工作者设计的、针对学生的期望发展方向,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各个方面。
2. 教育方法(Educational Methods):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各种手段和策略,以实现教育目标。
3. 教育评价(Educational Evaluation):指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估和判断。
4. 教育理论(Educational Theory):指教育学领域的一系列原则和规律,以指导教育实践的思考和决策。
5. 教育改革(Educational Reform):指教育系统和教育政策的调整和改进,以适应社会变革和教育需求的发展。
三、德育教育学的原理和方法1. 示例引导法:通过举例和故事来引导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和判断。
2. 课程整合法: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使得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科中理解和应用道德知识。
第四讲德育——精选推荐
第四讲德育《教育学》第四讲德育考点精讲⼀、德育概述(⼀)德育的概念德育,也即是道德教育。
学校德育,⼀般来说,是指学⽣在教师的教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常⽣活、⼈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类⽂化,特别是⼀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为规范相互作⽤,经过⾃⼰的感受、判断、体验,从⽽⽣成道德品质、⼈⽣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德育具有以下特点:1.德育旨在培养学⽣的道德信念和⼈⽣观,形成学⽣的道德⾏为习惯,主要属于伦理领域;2.德育要解决的主要⽭盾是求善、知善、⾏善,回答世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3.品德是个性素质结构的重要要素,在个性素质结构中起着价值定向的作⽤。
(⼆)德育的功能1.培养学⽣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向2.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3.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4.德育的最基本功能是塑造⼈格。
德育的功能,简单地说就是育德,即能满⾜学⽣的道德需要,启发学⽣的道德觉醒,规范学⽣的道德实践,引导学⽣的道德成长,培养学⽣的健全⼈格,提升学⽣的⼈⽣价值与社会理想。
学校德育在青少年学⽣发展中的导向作⽤极其重要。
学校德育不仅有对学⽣的育德功能,促进学⽣个性的全⾯发展;⽽且通过育⼈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德育不仅有正功能,⽽且可能出现负功能。
)(三)新时期青少年学⽣思想的特点1.青少年学⽣思想的年龄特征(11、12岁—17、18岁)(1)迅速过渡(过渡期)。
即⼀⽅⾯,他们还带有⼉童的特点:天真、单纯、幼稚、有依赖性、缺乏⾃觉性和⾃我教育的能⼒;另⼀⽅⾯,他们⼜渴望向成⼈看齐,⼒求懂事达理,要求别⼈尊重,希望成为独⽴⾃主的⼈,他们的独⽴性和⾃我教育能⼒在不断提⾼。
教育者要掌握青少年的过渡性特点,因势利导,使他们顺利地完成过渡,获得提⾼。
(2)逐步涉世(青春期)。
他们渴望更多地了解社会、关⼼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变化乃⾄国家⼤事,考虑⾃⼰的理想、职业和追求;但思想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辨别是⾮能⼒差,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为的影响。
德育知识点整理
德育知识点整理一、名词解释1、德育:狭义专指道德教育;广义指的是培养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活动。
2、德育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对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要求,也可以是一项具体的德育活动对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要求。
或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3、班级管理: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采取适当的方法,组织、指导、协调各种因素,为构建良好的班集体以及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全面发展。
4、班级活动: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以班级为单位,重点在于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活动。
班级活动是班级建设的必要条件,是个体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5、班主任的自我管理:(1)班主任的自我管理是完成班级管理任务、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要求;(2)班主任的自我管理是班级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3)班主任的管理素养是班级管理的要素;(4)班主任自我管理的过程也是班主任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
6、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主要指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等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7、班级授课制: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8、班集体:是指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及良好纪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所组成的活动共同体。
9、班级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四种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和目标管理。
10、班级目标管理:是班级管理者根据班级工作的目标进行的管理。
它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目标设置来规定集体活动的方向,以目标达成度来评价其贡献的大小,用目标来激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1、说服教育: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的方式,使学生改变某种既有的品德认识和价值观念,而接受某种新的品德要求,并用以指导自己行为的一种德育方法。
12、情感陶冶法:自觉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维情操方面受到感染、陶冶、熏陶。
德育概论
德育概论第一章概论1、德育概念狭义:德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广义:从思想、政治、法制、心理方面来看。
(德育的概念暂无定论,广义主要包含以上四个方面,以下是一些人的观点。
)德育是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原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的参与和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纪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2、德育的功能政治功能:学校的德育在①促进再生产一定的政治(阶级)关系发展,②巩固一定的政治制度与秩序,③引导一定的政治行动,④形成一定的政治意识以及发展一定的政治机构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功能。
经济功能:综述从作用的层次来看,德育可以表现于宏观层次,也即是通过德育形成(或变革)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其中最主要的是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思想、经济道德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
在学校德育参与下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意识形态总是以其独特的方式对经济的发展或延缓起着导向作用。
每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总是一方面从思想上调节和控制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影响人们观察、认识自然与社会的立场和方法;另一方面,又通过意识形态对政治上层建筑的作用,影响各种经济的决策、经济的运行,从而最后影响整个社会有机体的发展。
微观层面对经济的发展直接发生作用。
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生活受到学校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影响。
德育在各个经济生活领域中的功能P234(一)生产领域①劳动者②科学技术;(二)经济形态领域①政治是经济是集中表现,学校德育通过政治功能简介对经济产生影响②通过生产力和科技功能的充分实现而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形态、制度。
③通过形成符合一定的意识形态、经济道德以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经济形态。
(三)生活与消费领域①引导人们的需要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人性问题(选择)选择题就随便看看赖~~~性善恶的代表人物(一)古希腊理性至上1.苏格拉底的人性论(1)人是理性的存在物(2)善良、公正、节制、勇敢是人的品质(3)人要通过不断追求知识而发现善2.柏拉图的人性论(1)人性理论理念论回忆说(2)人性由三个不同部分组成情欲意志理性3.亚里士多德的人性论(1)理性论(2)群性论(3)中道论(4)完人论(二)中世纪1.奥古斯丁的救赎人性论(本性是善)2.阿奎那的双重人性论人的本质是人性和神性的结合;强调人在依归上帝的前提下,可以最大限度地追求现世的感性生活和尘世幸福(三)西方近代哲学家过渡时期培根的双重人性论:人性中有善的倾向也有恶的倾向霍布斯的经验人性论: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这种本性表现为财富欲、名誉欲、权力欲、知识欲等。
德育(教师资格考试)
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概念、意义、目标和内容德育的概念一般来说,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相对于体育、智育而言,它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的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德育的目标的概念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德育目标的依据: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总要求:有系统、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使广大中小学生掌握基本的现代政治、思想、法律和道德知识、培养他们积极的政治、法律和道德责任感、荣誉感,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法律和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为最终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牢固的基础。
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
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常识。
初步具有惜时守信、重视质量、讲求效益、优质服务等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知法、守法。
立志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学习,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陈陋习俗。
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组他人。
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
积极参加劳动,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
山香版--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第七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与其意义(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二)德育的性质德育的性质是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1)社会性: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历史性:德育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3)阶级性和民族性。
(4)继承性:德育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与那里、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三)德育的意义(二级简答题)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障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是吸纳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证二、德育目标(一)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二)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简答与多选)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民族文化和道德传统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第二节德育内容一、德育内容的概念学校德育的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学校教育目标所选择的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德育目标必须落实到德育内容上,才能进行有效的德育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德育内容的选择和依据(多选)德育目标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文化传统学校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生各方面的辅导)我国德育的内容:(了解就好)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集体主义教育、三是社会主义教育、四是理想教育、五是道德教育、六是劳动教育七是社会主义XX和遵纪守法教育、八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内涵与基本矛盾(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第一章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第一节德育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活动。
中学德育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小学德育应该以培养小学生的基础性品格为主要目标。
所谓基础性品格也就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第二节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及其分类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
德育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
德育总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指针,是德育的总方向.(一)德育目标的内容分层包含了道德、思想、政治、法制和心理教育四个方面.(二)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我国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是:小学德育目标、初中德育目标、高中德育目标和大学德育目标。
二、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一)新时期德育目标的规定(二)新时期德育目标的特征1、强调基础性2、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3、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4、具有全面性5、注重稳定性与变革性第三节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
选择什么样的德育内容,其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二是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它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三是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它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爱国主义教育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区分开来.第二,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
第三,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
第四,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理性爱国.第五,爱国主义要体现层次性。
二、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
在开展集体主义教育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集体”是“真集体”,而非“假集体”。
第二,集体主义并不排斥个人利益。
第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肯定个人主义道德价值。
三、民主与法制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是指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础知识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当家作主、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意识与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反对极端民主化与无政府主义。
德育原理分栏
德育原理第一章1.德育的概念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构建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构建的价值引导活动2各阶段的特点习俗性德育:第一,道德教育是维护社会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时的道德教育是教的核心内容,同时具有人人参与的全民性。
第二,道德教育在习俗中存在,并且是以习俗的传承为主要内容的。
第三,生活化,有趣有效但具有强制性,缺乏挑战性。
古代的德育:是一个神秘性,等级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等级性是指在古代社会,道德教育从教育者,受教育者到整个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都是受制于上流社会或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的。
神秘性是指包括德育在内的全部学校在世界的许多地区完全从属于宗教组织,还指道德教育内容和方式上的宗教性。
经验性是指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基本是采取不成规模的师徒授受方式进行的,而且,由于心理学,教育学时代尚未到来,道德教育的思想虽然很多,却是不分化,非专门的,理念和猜想的成分很多,缺乏科学的证明。
德育的近代化:第一是学校德育的民主化,第二是学校德育的世俗化,第三是学校的德育的科学化,第四是学校德育的组织化(具体见书11)德育的现代化:理论与探索的时代,寻求平衡的时代,全球化德育的时代(见书21)第二章1品德的概念: 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道德动机、道德理想等。
2品德结构的基本成分及其相互关系静态的结构成分分析:最主要的是品德心理因素说二因素:道德认识,道德意向三因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四因素:知,情,行,意志五因素:知情行意,信念六因素:知情行意,道德动机,道德评价动态的动能系统分析:品德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构成的综合体。
德育的概念及内容是
德育的概念及内容是德育是指通过教育和培养个体修养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和内容。
它是全面培养人的思想道德、感情品质、行为习惯、审美情趣和意志品质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
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它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的重要内容。
在道德教育中,学生学习到如何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心社会、遵守法律等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
2. 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示范良好的道德行为,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3. 社会人文教育:社会人文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社会科学知识、文学艺术作品等,学生能够了解社会规则、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4.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状态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
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会正确的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5. 身体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重要内容。
通过体育锻炼和体验式教学,学生能够培养自律、合作、竞争的精神,提高身体素质和全面发展。
6. 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具备公民意识和良好社会行为的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学习公民责任、法律意识、公共道德品质等,逐步成长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的公民。
总之,德育是一项系统的、全面的教育活动,其内容涉及道德教育、家庭教育、社会人文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些教育内容的综合实施和深入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成长为能够积极投身社会的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公民。
德育的概念和要求
德育的概念和要求德育是指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提高人的道德修养的过程,其目的是培养出具有高尚品质和良好道德准则的人才。
德育要求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他们的德性和道德判断力,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能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德育的概念和要求。
首先,德育的概念是指通过教育和培养来提高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使他们具备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德育涉及到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等方面的培养,旨在使其成为有良好道德修养和高尚品质的公民。
其次,德育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价值观的塑造。
德育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纪律意识等。
通过灌输这些价值观,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正确的、美好的,懂得如何评价和选择道德行为。
2. 德性的培养。
德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德性,包括品德、思想道德、情操等方面。
学生需要具备诚信、勤奋、友善、守纪律等良好的品质,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道德判断力的提高。
德育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评价道德行为。
通过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敏感性和思考能力,使其具备独立、全面、辩证的道德判断能力,能够正确地区别善恶、美丑和真假。
4. 道德情感的培养。
德育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他们具备爱国、集体主义、公平正义等良好的道德情感。
通过培养学生的爱与敬畏、礼貌与谦逊、友善与感恩等道德情感,使他们具有高尚的情操和道德格局。
5. 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
德育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使他们能够按照正确的价值概念和行为准则来做人、做事。
通过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道德实践中,形成积极的、经常的、坚定的行为习惯。
总之,德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德性和道德判断力,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能力。
《德育原理》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第一节德育概念1、德育的概念: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德育即道德教育。
2、对德育概念具体理解的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二是如何理解德育过程.3、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在西方,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
4、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除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包括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5、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①传统思想的影响②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③中国政治革命的历史轨迹使然。
6、过于广泛的德育界定有以下几大弊端:①将德育视为无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就取消了这一概念本身②在理论体系上存在致命的逻辑问题③使人无法一个共同的语境下讨论德育问题。
④在实践中让德育承担其所不能承担的任务,却忘却最根本的目标。
⑤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及其教育问题在性质上相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误判而误诊。
应遵循“守一而望多"原则。
8、“转化理论”:是指将德育过程看做“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内化说”仍是转化理论的一种改良形式。
9、德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自主建构的过程。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第二节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1、现代德育的基本特征:商品性、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发展性和革命性。
最本质特征应当是现代教育的民主性与科学性.故教育的现代化最本质的内涵应当是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2、德育历程(1)习俗性德育使之人类社会早起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区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2)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是一个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牺牲理解、强调记诵是全部教育也是这一时期德育的特征。
什么是德育
如何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一个概念:就是什么是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指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代人关注道德进步、关注青少年儿童道德的成长的大背景下、德育如何调整和改革, 是我们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走向心灵的德育, 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理想。
走向心灵的德育, 就是要求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上, 以关注儿童心灵成长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反对目中无“ 人”的教育, 反对把教养与教育割裂开来, 反对不能激起学生感受体验的形式主义的活动, 要求教师成为有情感素养和能力, 能走进学生心灵的人。
走向心灵的德育, 包含着三个重要的命题:首先, 情感是道德发生的基础。
情感的培养不应被视为局部的狭隘的培养目标与教育任务,而是儿童道德面貌形成过程的本质。
人的同情心、善良、怜悯、敏感性、友谊、义务感、责任感等情感力量微妙地交织在一起。
只有在儿童体验着这些道德情感, 进而达到高尚的情感激动时, 道德概念才能变为道德信念。
情感的培育不是靠理论的灌输, 故意的和人为的做法, 而是需要营造丰富的情感环境。
情感环境的实质在于, 人用心灵来感觉别人内心的极其细腻的活动并通过自己的精神活动来回答它们, 表现为精神激奋的一种活动反映出情感环境的特点。
其次, 德育是心灵沟通与精神建构的过程。
长期以来, 德育过程被等同于德育工作, 德育活动, 注重活动形式和外在化的行为表现等等, 这是非常不妥的。
德育的过程首先是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过程, 当教师用心灵去感受学生, 甚至把全部心灵献给孩子的时候, 学生精神建构的过程才成为可能。
最后, 教师要成为善于走进学生心灵的人。
教师教育力量是学校道德生活中最重要的力量。
教师教育力量的源泉则是教师的行为和个性。
教师利用人们关系中丰富多样的生活环境, 有意识地创造培养情感素养的环境, 这是最细腻的教育艺术的领域, 是教师素养的本质。
德育的概念名词解释
德育的概念名词解释德育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和方式,培养和提高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它旨在培养人们积极向上、善良正直的品格,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本文将尝试对德育的概念进行深入解释,从它的内涵、目标和实施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德育的内涵:德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它涉及到个体的思想、言行和品格等多个方面。
具体来说,德育关注的是培养人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塑造个体的品德、修养和价值取向。
德育注重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使其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二、德育的目标:1.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当代青年的身心健康,以及道德品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通过德育,个体能够获得自我认知、识别社会规范、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养成素质,进而形成独立、自信和有思想的个体。
2.塑造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德育致力于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个体通过德育教育,能够理解社会的发展需求,建立正确的公私分寸和义务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3.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德育的目标还在于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个体通过德育的熏陶,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备正确的伦理判断能力并遵循社会公德,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和行为方式。
三、德育的实施手段:1.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关于道德伦理、公民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课程,使学生了解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
同时,课堂上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讨论社会现象和价值问题,培养自主的思考能力。
2.社团活动:参与社团活动是培养德育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加入社会实践、义工服务等社团活动,学生能够提高自我认知、感受社会需求,从而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并通过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
3.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的重要环节。
学校可以通过校训、校规等制度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精品课程《教育学》_第五章 德育
4、强调纪律,约束行为。
(四)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 中,要发扬和依靠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即优点、长处、 先进因素,克服学生身上的消极因素,即缺点、短处、落 后因素。
贯彻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要求做到: 1、对学生要有全面的、发展的观点。 2、注意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作用。
2、善于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六)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对 学生既要尊重、爱护和信任,又要提出合理的要求,进行严格管理, 把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结合起来。
贯彻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做到: 1、尊重学生人格,信任学生的能力。 2、要敢于、善于严格要求学生。 马卡连柯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教 育经验的本质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
二、德育方法 (二)榜样示范法 运用榜样示范法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选择学习的榜样 2、树立榜样的威信 3、激发学习榜样的动机,见之行动
二、德育方法
(三)情感陶冶法 为更好地利用情感陶冶法,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提高教育者自身修养
2、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3、与说理相结合
4、引导学生参与情境建设
第一节
四、德育的内容
德育的概述
德育内容是指在德育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和道德准则去教育培养青少年的问题。正确选择德育内
容,对德育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至关重要。 (一)德育内容的制定依据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的本质
(一)德育过程的一般概念
德育原理,讲义第二章 德育的概念与功能
第二章德育的概念与功能第一节什么是德育一、德育的概念(一)德育的内涵1、德育转化说2、德育内话说3、德育内外化说4、德育建构说二、德育本质1、大德育观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在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的活动。
这种德育界定后来包括更大的范畴,除了政治、思想、法制、道德方面的教育外,心理、纪律、环境、人口、劳动、国防、审美、理想、青春期教育等也归属德育的范畴,致使德育外延不断膨胀。
学校德育承担其所难以承担的辅助任务,导致效率低下。
2、守一而望多“守一”:指严格意义上的德育或德育的基本内涵只能指道德教育,也就是道德教育是大德育的根本,教育要守住最基础做人的问题。
“望多”:一是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等本身是重要的,所以要“望多”,要进行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等与道德教育即狭义的德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从其他教育中吸取合理而有益的经验,从而加强学校道德教育本身。
第二节德育的主要功能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德育功能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型。
从作用的对象看,德育功能可以划分为个体性功能与社会性力能: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的品德发展客观具有的影响和作用,它是德育的本体性功能。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包括个体品德发展功能、智能发展功能和享用性功能。
个体的品德发展功能是德育的根本功能和第一位的,智能发展功能是其副产品,享用功能作为一种人生境界,并非每个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的每个阶段都有这种体验,它属于个体性功能的较高层次。
(一)德育的个体品德发展功能个体的品德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品德的形式、内容能力三大维度,每一维度之中又包括若干因素。
德育对个体品德结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是德育功能体系的基础,也是德育最基本的功能。
德育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
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 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 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区别 从受教育者角度 从教育者角度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 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
包含以下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 ◆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体现者 主导作用 直接与间接的 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 对象 既是客体也是主体 ◆德育内容:社会思想政治准则 法纪道德规范 客体 学校德育 具有一定范围和层次 ◆德育方法:活动方式 凭借手段进行
※ 围绕道德两难问题及其
◆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 ●教育意义: 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使其更自觉意识到可能存在的矛盾与冲突 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抉择能力 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其道德认识 ●设计应遵循的要求:情境必须真实或可信,可理解的;情境有且 只有两条道德规范;两道德规范不可避免的发生冲突。 ●道德两难问题的素材的来源:虚构;以学科内容为基础;真实或 实际发生。 ◆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 小组讨论:起始阶段和深入阶段 教师提问:引入性提问和深入性提问 作用与策略 ◆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升华性问题、突出相邻阶段的论点、澄 清与总结、角色扮演问题与策略
※ 德育过程的矛盾:过程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和各要素、各部分
内部各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 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最一般、最普遍的矛 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问题:德育的概念
德育概念的综述
摘要:“德育”这个名词自出现至今,对于其概念的界定一直就是个存在争议的问题。
在教育界对其概念的界定,主要分为两个区域,国外的教育家认定“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另一区域则是以中国的中国特色的德育为概念界定依据,而其中又分为两派:一方教育家与西方德育概念的界定相同,而另一方则认为“德育”包含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等广义的教育。
从根本上说,即是被泛化的“德育”. 而笔者认为就从其实施的效度、概念泛化的弊端而言,德育即道德教育更为合理。
关键词:德育概念泛化
自17世纪70~80年代,康德提出“德育”这一名词,虽然康德所言的“德育”仅仅是指道德教育,即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成为道德教育。
但是,究其根本而言,康德首次把“德育”这个词纳入了人们的视野。
1860年英国学者斯宾塞在其《教育论》一书中, 把教育明确划分智育、德育、体育。
从此,德育逐步被纳入教育的领域并成为了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一)国内对“德育”概念的界定
在中国,由于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环境,以及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影响,国内的教育家们都试图使“德育”的概念逐步完善并期待获得最终确立。
1、在这里,且当作狭义的“德育”即指的是道德教育。
而国内有名望的教育家持此观点的不乏其人。
就时间顺序而言,钟启泉与黄志诚认为“德育是培育人的德性的教育, 亦即通过培养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力、道德实践动机与态度, 提高道德实践的能力与素质的教育, 谓之德育,一般与道德教育同义。
”而班华理解的“德育”即育德, 也就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 或者说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
至于檀传宝则把“德育”定义为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 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2、教育界的其他教育家则不能完全认同所谓“德育即道德教育”的狭义论断,并以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赵翰章认为“德育的实质归根结底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和态度以及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
”与此相似,胡守棻提出“德育即是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刘惊铎和权利霞认为“德育就是一定社会的教育者运用该社会的品德规范,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自觉系统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教育。
分析地看, 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等一切专门培养人的品德的教育。
”鲁洁和王逢贤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 遵循品德形成规律, 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 通过内化和外化, 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而王汉澜和王道俊则主张“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
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影响, 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 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简而言之,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
(二)国外对“德育”概念的界定
“德育”一词自提出到现今,经过了几个世纪,教育界仍旧未对其概念作出明确且获得公认的界定。
在国内外都对其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在英语国家,虽然存在个别教育家把心理教育的内容也逐步融会进德育的教育内容之中,但“德育”概念的主线仍被定义为道德教育。
在日本和新加坡也同样如此,只是道德教育的内容有所差异而已。
(三)、“德育”概念之个人观点
面对各个教育家对“德育”繁多的解释,终究还是没能形成定论。
真可谓“百家雄辩”的时期。
而国内与国外对“德育”的概念界定最大的区别即在于德育概念的泛化。
而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认同狭义的“德育”概念即把“德育”理解为道德教育。
(1)“德育”概念的泛化,使得其内涵不断增加,“德育”逐渐失去了其真正的内涵
“中国特色的德育”,无疑出现了一种泛化的现象。
而持这一主张的教育家们,把政治教育、法纪教育,甚至是青春期教育、环保教育、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纳入“德育”范畴。
虽说,斯宾塞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德育、体育。
有些教育家把这种划分认定为,除了智育和体育,其他的一切都应归入“德育”范畴。
故而,斯宾塞的这一分类,给“德育”概念的泛化,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而与此同时,“德育”的
效度却被弱化,乃至使得“德育”概念失去了界定的意义。
(2)“德育”的实施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
“德育”概念泛化之后,就从我国的学校教育和课程结构而言,学校和教育者对于学生的德育无从下手。
所谓的高升学率要求和给学生减负等原则,德育的部分往往被忽视,从而进一步导致德育被束之高阁,不能真正给孩子的道德教育、成长和发展带来可观的效果。
社会的道德普遍弱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追溯到20世纪初,国外就对“德育”进行了“直接道德教学”和“间接道德教学”的分类。
就“道德课”作为“直接道德教学”表现形式而言,都没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更何谈其他渠道去对其进行道德教育。
由此可见,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应寓于各科课程之中,但“德育”的“泛化”却使得德育内容在各科中不见其踪的现象。
(3)“德育”应作为独立的环节而存在,即应将德育界定为道德教育
按照国内广义“德育”观的教育家所界定的“德育”中类似政治教育、法纪教育等各个类别的解释均应归类为教育这一大类,并应建立一个新的概念将其进行归纳、总结。
“德育”作为独立环节而存在,并不代表将其与其他的教育割裂,而是形成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关系。
从相互促进的角度、德育实施效果的角度,以及“德育”概念明确化的角度而言,“德育”作为道德教育进行开展,对于我国的道德教育和国民素质的有效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不是单纯的全盘糅杂和综合,“德育”不应被无限放大化,若要使得其
有针对性的制定德育策略、有明确教育目的、教育目标以及教育的方法,德育就必须认定自身的内涵,即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