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城市建设发展思路
对城市规划实施“十四五”规划时的五大建议
对城市规划实施“十四五”规划时的五大建议随着国家发展的进步,城市规划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面,我提出了对于实施“十四五”规划时城市规划的五大建议:1.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城市规划应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原则。
在“十四五”规划中,应加强对城市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估,重视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推动新能源和清洁技术的应用,并鼓励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
通过制定可持续城市规划,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 注重人民居住和就业条件城市规划应放在人们居住和就业条件的关键位置。
增加住房供应,提高住房质量,并注重开发适合各个群体的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设施。
此外,城市规划也应重视优化就业环境,促进就业机会的平衡分布,尤其是关注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
3. 提升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运输系统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规划的重要方面。
加强公共交通网络的建设,促进交通的便捷性和可达性,减少车辆拥堵和空气污染。
此外,要注重提升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稳定、高效和可持续的基础设施服务。
4. 加强社区治理和公众参与加强社区治理和公众参与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增加居民对城市规划决策的满意度。
此外,加强社区治理,提倡自治、法治和公平,打造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
5. 促进城市文化和创新发展保护和发展城市文化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任务。
鼓励城市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文化设施和活动的供应,提高文化服务的质量和多样性。
通过促进城市文化的繁荣,可以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和吸引力。
综上所述,实施“十四五”规划时,城市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注重人民居住和就业条件,提升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区治理和公众参与,促进城市文化和创新发展。
这些建议有助于实现城市的健康、宜居和可持续发展。
成都市十四五城市建设规划
成都市十四五城市建设规划作为成都“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指导成都城市建设领域发展的重要依据,《成都市“十四五”城市建设规划》正式出炉。
这也是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规划。
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发展导向,《规划》提出重点抓好住房供给侧结构改革、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等重点任务,积极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建设新路径。
【目标】到2025年,新增改造老旧小区2555个、快速路里程达到约315公里十五分钟公服圈覆盖率达到100%……《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具体目标。
到2025年末,全面构建“现代化建设、绿色化转型、数字化赋能、智慧化运行、全周期管理”的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模式。
具体而言有10个领域目标。
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形成“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市域空间结构。
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质量稳步提升。
到2025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0%。
高质量住房供给体系较为完善。
“十四五”期间新增供应商品住房100万套(间),其中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30万套(间)。
到2025年末,保障性住房常住人口覆盖面达到100%。
城市有机更新全面实施。
“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进173个老旧片区有机更新,新增改造老旧小区2555个,打造特色街区100条。
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基本形成。
到2025年末,十五分钟公服圈覆盖率达到100%,建成天府文化地标130处、国家级博物馆23座,新增三甲医疗机构10家以上,新增三级乙等县级疾控中心5个以上。
轨道交通为主体的都市圈出行交通体系基本形成。
到2025年末,实现地铁开通运营及在建里程达850公里以上,铁路公交化达560公里。
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60%,轨道占公交出行比重达65%。
关于“十四五”期间发展的基本思路(镇)
关于“十四五”期间发展的基本思路(镇)xx镇位于xx县最北部,面积xx平方公里,辖x个行政村x个居委会,人口x 人,耕地x万亩,林地x万亩,人均耕地面积x亩,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乡镇。
xx镇属丘陵地带,平均海拔xx米,最高峰为者高大坡,年平均降水量为x毫米,年平均气温x℃,年日照对数为xx小时,具有显著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
距xx县城x公里,距xx公里,与xx相邻,x县道贯穿境内,xx高速途径xx并在境内开设匝道口、建设高速延伸段直达xx县城,交通发达,地理条件优越,素有xx北大门之称。
一、十三五期间社会发展基本情况(一)城镇功能更加完善。
十三五以来,xx镇聘请专业团队进行规划设计,突出xx特色,着力打造乡镇城镇建设升级板。
以幸福新城的建设为载体,以便民利民服务中心、市政广场、山体休闲公园,移民安置点、路网建设为主体,进一步完善城镇路网、给排水、绿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电力设施等基础配套设施,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城镇,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率。
目前,设计并完成5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2000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中心、52亩山体休闲公园、市政主次干道、人行步道、污水处理管网、生活垃圾转运系统、绿化树、垃圾箱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二)农业农村加速发展。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实施农村公路组组通项目13.38公里、户户连项目39.26公里、公路建设撤并建项目16.1公里。
修建村民活动广场29个自然寨、3.45万平方米;完善路灯10个自然寨293盏;改坝54个自然寨、4.8万平方米。
完成55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全镇65个村民组83个自然寨已全部完成安全饮水工程,新民水库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二是农村产业发展迅速。
养殖业方面:5万羽蛋鸡养殖场1个、现存栏1.2万羽;建成生猪养殖场2个(黔聚园养殖场和同心养殖场);x众志鹏缘肉牛养殖场1个。
种植业方面:建成500亩农业产业坝区一个;镇所辖四个村均建有百亩以上蔬菜种植示范基地(豇豆种植728亩、辣椒种植120亩);建成50亩以上烤烟种植基地7个、种植面积1250亩;刺梨种植12600亩(其中300亩以上的刺梨种植基地5个);葡萄种植基地1个,种植面积100亩;建成油茶种植基地一个,种植面积1100亩,年产油茶果160吨,按照县委县政府"xx油茶看xx"发展定位,目前全镇万亩油茶基地建设项目已正式启动,项目实施后,xx将建成以乐邦为中心、以沙坡寨至乐邦四组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3个村发展多个200以上相对集中连片的油茶产业基地,在xx全镇形成"一带多基地"的1.5万亩油茶种植产业布局。
“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
“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2021年—2025年)目录前言一、“十四五”发展背景(一)发展基础(二)发展环境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二)发展定位(三)战略路径(四)奋斗目标(五)亟待突破的关键问题三、重点任务(一)加快培育工业经济新业态,构建优势工业产业体系(二)持续推进商贸活县战略,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三)提升特色优势产业规模效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四)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强力推进山地特色城镇化,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六)深入实施大开放战略,构筑开放前沿发展新高地(七)深入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八)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构建多层次人才支撑体系(九)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十)深入实施改革创新战略,不断激发发展活力和动力(十一)加快基础支撑能力建设,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十二)强化政府服务建设,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二)强化发展环境优化(三)强化要素支撑保障(四)强化规划实施机制前言“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
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明确总体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和战略举措,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对促进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认真总结“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情况,分析“十四五”面临的发展环境,提出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奋斗目标、重要任务、保障措施。
基本思路成果,为我县编制高质量、高水平的“十四五”规划提供重要支撑。
一、“十四五”发展背景(一)发展基础1、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三五”初的45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55亿元,增长了1.22倍,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0:24.5:52.2。
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方案
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方案目录一、概述 (2)1. 发展背景和意义 (2)2. 基本思路和原则 (4)3. 主要目标任务 (5)二、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6)1. 低收入住房保障 (8)2. 中低收入住房保障 (8)3. 保障机制创新 (9)三、住房市场调控和发展 (11)1. 市场供需结构优化 (12)2. 规范市场秩序 (13)3. 促进住房交易健康发展 (15)4. 推进租赁市场发展 (16)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 (17)1. 公共住房设施完善 (19)2. 城市基础设施优化升级 (20)3.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 (21)五、特色小镇和旅游度假区建设 (23)1. 推动特色小镇发展 (25)2. 建设未来型旅游度假区 (26)六、区域协调发展和住房城乡一体化 (27)1. 加强农村经济发展 (28)2. 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29)七、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30)1. 绿色建筑发展 (32)2. 节能减排和资源回收利用 (33)八、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创新 (34)1. 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 (36)2.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37)九、预算和保障 (38)十、风险防控和保障责任 (39)一、概述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人民群众居住条件、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十三五”我国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住房供应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五年,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本规划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推进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居住品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本规划方案旨在通过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改善住房供应体系,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提升建筑品质和安全性,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构建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中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年关于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2024年关于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2024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城镇化建设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有效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订并实施全面科学的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二、总体目标到202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5%,城市人口质量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差距明显缩小。
三、重点任务1. 推动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在城镇化建设中,要注重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农村产业向城市集聚,以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有序迁移和农村产业向城市集聚,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在同步推进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注重维护乡村的特色和生态环境,避免因城镇化建设而破坏农村的生态和环境。
2. 健全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规划。
合理规划和布局城市空间,建立科学的城市规划体系,统筹城市发展和资源配置。
加强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协调,避免城市规划与实际发展之间出现脱节,确保城镇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3. 发展高品质城市,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以提升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建设的品质和水平。
注重改善城市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4.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强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加强城乡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协调,推进城乡之间的互联互通,缩小城乡差距。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支持和政策扶持,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的获得感。
5. 构建现代城市治理体系。
建立健全城市治理体系,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城市治理的效能和水平。
加强城市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府与市场、社会多主体参与城市治理。
注重推动城市智能化建设,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
国家十四五规划全文原文
国家十四五规划全文原文国家十四五规划全文原文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经济总量达到全球前三名,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现代化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在新时代展现出了广阔前景和深刻内涵,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战略方向(一)创新驱动发展。
以系统创新为核心,推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二)高质量发展。
发展要质量更高、效益更好、更可持续,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绿色低碳发展。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开展碳达峰和碳中和行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
(四)开放融合发展。
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内外市场两个市场联通、两种资源优势互补、两个制度机制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五)共享发展。
确保发展公平、普惠、有质量,保障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正,提高社会远离满意度。
三、宏观经济政策(一)城乡区域发展协调等基本政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三区三州”协同发展,支持沿海地区率先发展。
(二)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三)财政政策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做好中央和地方财权和财力改革。
(四)统筹防风险和促增长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完善监管体制,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
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原始创新、前沿交叉、基础共性研究,集聚高端科学家和科研团队,建立全链条研究体系和协同创新平台,集聚全球创新资源。
(二)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把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作为战略性,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强化攻关项目管理,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
十四五规划的城市建设规划
十四五规划的城市建设规划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十四五规划中的城市建设规划。
该规划旨在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并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繁荣。
规划目标1. 优化城市布局: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提高城市的功能性和可达性,促进城市的均衡发展。
2. 促进城市绿色转型:推动城市建设绿色低碳,加大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力度,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能源、水务等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效率。
4. 增强城市创新能力:鼓励城市创新发展,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培育创新型企业和创新人才,推动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实施策略1. 优化土地利用:合理划定城市用地、建设用地和保护用地的范围,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2. 加强城市管理能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制度,加强城市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 推动城市智能化: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城市的智能化建设,提高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4. 鼓励民间投资: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提高城市建设的投资效益。
实施路径1. 制定明确的实施计划:明确城市建设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时间表。
2. 加强监督和评估:建立健全城市建设规划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3. 推动协同发展: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协同合作,形成城市建设的合力。
结论通过实施十四五规划中的城市建设规划,我们有信心推动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和美丽化。
同时,这也将为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繁荣提供良好的支撑和保障。
“十四五”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47卷第3期2021年5月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f J i a n g s uN o r m a lU n i .(P h i l o s o p h y a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 )V o l .47,N o .3M a y,2021[收稿日期]2020-08-19[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扩大内需的新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13B J Y 052)㊁2017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城乡一体化条件下苏北公共资源公平配置研究 (项目编号:2017S J B 0963)的阶段性成果㊂[作者简介]石淑华,女,辽宁辽阳人,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王曦,女,江苏连云港人,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㊂十四五 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石淑华 王 曦(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农民工市民化[摘 要]十三五 期间,国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和纲领性文件,修改了对推进城镇化建设至关重要的‘土地管理法“,建立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完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并取得了显著成效㊂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速度不快㊁质量不高㊁城镇化的空间布局整体协调性不强㊁城市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仍然存在㊂ 十四五 时期,应该加快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顶层设计,集中力量解决超大城市的农民工落户问题;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构建 城市群 都市圈 中心城市 大中小城市 小城镇 乡村 全尺度㊁链条式城镇化格局;以防治 城市病 为重点,实现城市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㊂[中图分类号] F 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70(2021)03-0098-12 长时间以来,城镇化问题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㊂特别是自2001年 城镇化 一词首次出现在 十五 计划以来,城镇化的有关内容就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彰显了城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㊂ 十三五 规划中城镇化的有关内容是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为蓝本且高度重合,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㊁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进行规划㊂当前有必要根据新形势,把握新特点,提出新策略㊂一㊁ 十三五 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成效 十三五 期间,国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和专项改革政策,修改了对推进城镇化建设至关重要的‘土地管理法“,建立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完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㊂(一)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基本完成1.新型城镇化建设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纵深调整战略布局十三五 期间,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成为国家极其重要的政治话语,而且对其功能认识不断深化,实现了从人口迁移向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㊂中共十九大之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是解决进城农民转移人口 市民化 问题㊂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 十三五 规划建议的说明“中专门从供需两端阐释了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重大意义㊂2016年2月,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速度缓慢㊁质量不高㊁对扩大内需的主动力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等问题,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㊂在此背景下,同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通过了‘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的通知“,提出 十三五 期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年均转户1300万人以上㊂与此同时,围绕户籍㊁土地㊁财税㊁住房㊁公共服务等颁布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持续推进相关领域改革(详见表1)㊂当前,结合我国实际㊁阶段性发展特征以及新时代主要矛盾,城镇化不仅要解决人口迁移问题,更要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㊂其一,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㊂中共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建设,并相继发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㊂其二,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㊂新时期以来,全国经济呈现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㊁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的新态势㊂这就要求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要承载更多的人口,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并向优势地区聚集,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㊂为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拆除大城市人口流动的门槛限制,加快推进大城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相继出台㊂这表明,国家已经从更广的视野和更大的格局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㊂2.新型城镇化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从法律体系建设来看, 十三五 之前,与城镇化建设相关的各项改革处于推进过程中,上升到法律层面的时机还不成熟, 十三五 时期,相继颁布和修订了一些法律法规99(详见表1),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㊂表1 十三五 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主要领域发布时间文件名称纲领性文件2016.02‘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2018.01‘关于印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8]6号)土地制度2016.10‘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中办发[2016]61号)2016.10‘关于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的实施意见“(国土资发[2016]123号)2018.03‘关于印发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8]16号)2019.0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次修正版)户籍制度2016.01‘居住证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663号)2016.09‘关于印发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72号)财税制度2016.07‘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国发[2016]44号)教育制度2016.07‘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0号)医疗制度2016.01‘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3号)2016.12‘关于做好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6]120号)设市制度2018.10‘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04号)城乡关系2018.09‘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国发[2018]29号)2019.04‘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19]14号)区域经济2018.11‘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国发[2018]35号)2020.03‘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国发[2020]11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规主要有三项:一是2016年开始实施的‘居住证暂行条例“,首次规定进城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凭借居住证在居住地依法享受三项权利㊁六项01基本公共服务和七项便利,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了法律依据;二是2018年颁布的‘行政区划管理条例“,率先提出行政区划调整应该坚持四个方针,即与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㊁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标志着构建合理的城市体系结构㊁扩大城市发展空间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从此有法可依;三是2019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首次确认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同等入市,明确规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条件与方式,此外,该法还首次界定了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范围,明确了征收补偿的基本原则㊁土地征收程序,使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得到了有效保障㊂3.新型城镇化推进工作制度化、常态化2014年7月,我国建立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的 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这一常态化工作机制,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总结上一年度新型城镇化推进工作,部署本年度的工作任务,对有效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㊁协调解决城镇化的重大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㊂尤其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㊁优化城镇化空间结构㊁提升城市功能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等领域持续深入改革,滚动发展㊂城与乡是融合发展的统一体,考虑到今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是塑造新型城乡关系,2019年7月成立 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代替 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在更广的视野下夯实了新型城镇化的组织基础㊂(二)主要成效经过几年努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深入人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基本实现有关规划和政策提出的 十三五 目标㊂具体表现为: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城镇化治理水平不断提高,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化绿色发展初具规模㊂一是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㊂2019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达到60.6%,超过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年)“中提出的2020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的目标㊂户籍城镇化率为44.38%㊂如果按照2015 2019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速1%左右推算,那么完成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5%的目标难度并不大㊂两个城镇化率(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为16.22个百分点,比2014年缩小了2.6个百分点,提前完成了二者缩小2个百分点的任务㊂2014 2018年累计进城落户的人口已达1.05亿人,提前两年实现了 一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的预期规划目标 1 ㊂二是市民化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㊂2019年,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1 魏后凯㊁李玏㊁年猛:‘ 十四五 时期中国城镇化战略与政策“,‘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20年第4期㊂101比例㊁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超过99%㊁90%㊁98%,提前一年完成预期目标㊂三是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不断优化㊂目前,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在 两横三纵 城镇化轴带内形成的19个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㊂四是城镇治理水平显著提高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为90%,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为95%,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超过50M b p s,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为100%㊂2018年,这些指标全部提前实现㊂二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性矛盾和问题,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㊂(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速度不快㊁质量不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速度不快是指户籍城镇化率提高速度比较缓慢㊂自2015年以来,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一直徘徊在16%以上,且有不断扩大趋势,人口流入较为集中的东部发达省市尤为突出㊂这是户籍制度改革滞后㊁城市生活成本较高㊁农民工落户意愿降低等多种原因所致㊂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根本改变,就意味着城镇里一直存在着2亿多没有户籍的流动人口㊂这不符合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不高主要体现为:一是落户重点人群有偏差㊂国家旨在重点解决进城时间较长㊁就业能力较强的农业转移人口,兼顾农村籍高校毕业生㊂但从各地户改的实践来看,各类城市重视后者,基本上取消了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才落户门槛;而大城市对农民工落户的显性门槛虽然降低了,但隐性门槛依然存在㊂另外,各地加快了县改市㊁乡改镇㊁村改居等行政区划调整步伐,农民就地转户数量剧增㊂城市新增人口主要来自当地农业人口就地落户和普通高校农村籍新生,二者占比分别为41%㊁19%,而农民工的贡献占比仅为16% 1 ㊂也有专家认为,农业人口就地落户的占比为53%,农民工的贡献占比为26% 2 ㊂这种统计意义上的市民化虽然使得大批农业人口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城镇户籍,但没有实现城镇非农就业,没有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㊂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差异㊂当前,我国已全面推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因财力有限仍推行城乡有别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 农转居 的新市201 12魏后凯㊁李玏㊁年猛:‘ 十四五 时期中国城镇化战略与政策“,‘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20年第4期㊂邹一南:‘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再认识与城镇化转型 基于新增城镇人口的来源结构角度“,‘东岳论丛“,2016年第11期㊂民不能享有与老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14.3%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无法参加本地高考,绝大多数农民工享受不到住房保障㊂(二)城镇化空间布局出现分化,整体协调性不强首先,超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㊂2010年以来,我国外出人口不断流向东部地区尤其是北㊁上㊁广㊁深4个城市,这4个城市外来常住人口之和占我国外出总人口的22%以上㊂近年来,北京外来人口有所减少,但其他3个城市外来人口仍保持较快增长势头㊂这些城市人口主要聚集在主城区,空间聚集比较明显㊂2018年,北京城六区的人口密度为8418,但是市区人口密度仅为1313㊂其中,延庆㊁怀柔两区人口密度不足200㊂上海㊁深圳的主城区人口密度都超过了10000,但也都存在人口密度刚刚超过500的辖区㊂表年我国个重点城市人口与资源承载力基本情况(单位:人/平方公里㊁万元)301其次,大城市数量较少,资源承载能力不足,经济效益不高㊂2018年,我国常住人口200万以上的城市共62个,占城市总数的9%㊂以包括省会城市㊁计划单列市在内的40个重点城市为例,从城区人口密度来看,达到40个城市均值3236人/平方公里的有24个城市,刚刚超过半数㊂排名前10位的多数是中部城市,东部城市只有2个㊂在低于均值的16个城市中,东部城市占据了半壁江山(见表2)㊂如果按照均值来衡量,这些城市至少还能容纳7800万人口,尤其是北京㊁重庆㊁南京㊁青岛㊁长春㊁大连㊁济南㊁苏州㊁无锡等城市有更大的人口容纳空间(见表3)㊂从人均G D P 来看,只有15个城市超过了均值,仅占37%;且绝大部分位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只有长沙和武汉㊂在低于均值的25个城市中,多数位于中西部,东部只有4个㊂如果按照40个重点城市人均生产总值11.13万元来衡量,这25个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至少可以增加58308亿元,经济效益能够提高26%(见表4)㊂这表明,我国重要城市的经济发展存在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东部城市如何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承载更多的劳动力?二是中西部城市如何把现有人口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换言之,我国重要城市都面临人口要素与经济效益的空间配置和利用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这一难题㊂表3 2018年我国低于40个重点城市均值的城市人口承载力(单位:人/平方公里㊁万人)城市城区人口密度排位城区面积(1)(2)(1)-(2)长沙3121251199.84374.43388.27-13.84东莞2779262465.00685.03797.69-112.66大连2501271523.00380.83492.85-112.02济南2494281665.87415.49539.08-123.59贵阳2376291230.00292.24398.03-105.79苏州2344301523.88357.25493.14-135.89昆明2233311782.60397.97576.86-178.89无锡2052321261.26258.84408.15-149.31重庆2026337440.001507.662407.63-899.97乌鲁木齐1874341528.80286.47494.73-208.26青岛1660353089.18512.70999.68-486.98南京1555364226.41657.201367.69-710.49长春1332373427.42456.401109.13-652.73北京11363816410.001863.405310.37-3446.97拉萨106439505.4253.80163.56-109.76银川895401773.50158.70573.91-415.21 数据来源:2018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注:(1)是2018年各市城区人口规模;(2)是按照40个重点城市人口密度均值计算的各市城区人口规模㊂401表42018年我国低于40个重点城市均值的城市经济效益比较(单位:万元/人㊁亿元)城市人均G D P排位(1)(2)(1)-(2)大连10.96167668.57784.32-115.82福州10.15177856.88614.62-757.82郑州10.001810143.311281.37-1138.07东莞9.86198278.599340.52-1061.93拉萨9.75208278.599340.52-1061.93合肥9.67217822.99000.83-1177.93长春9.55227175.78361.97-1186.27南昌9.51235274.76172.14-897.44成都9.392415342.818175.29-2832.49呼和浩特9.28252903.53479.24-575.74太原9.20263884.54698.42-813.92济南9.03277856.69683.10-1826.50乌鲁木齐8.84283099.83901.96-802.16银川8.44291901.52504.81-603.31西安8.34308349.911134.12-2784.22贵阳7.78313798.55433.55-1635.05昆明7.60325206.97624.05-2417.15沈阳7.56336292.49255.71-2963.31兰州7.20342732.94219.27-1486.37重庆6.563520363.234522.92-14159.72海口6.56361510.52562.46-1051.96西宁6.20371286.42308.14-1021.74哈尔滨5.80386300.512084.95-5784.45石家庄5.55396082.612189.13-6106.53南宁5.55404026.98073.81-4046.91数据来源:(1)各城G D P规模来自于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注:(1)是40个重点城市实际G P D总量;(2)是按照40个重点城市人均G D P标准计算的各城市G D P规模㊂再次,小城镇数量过多,聚集人口能力较弱㊂2018年,我国县城共有1518个,是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总数(970个)的1.5倍,是城市总数(673个)的2.2倍㊂县城人口5011.57亿,仅占城镇常住人口的19%㊂近年来,很多外出务工人员返回了家乡所在地的县城,就近城镇化速度加快㊂然而,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状况堪忧㊂自2012年以来,县城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018年仅占全国城镇的13%㊂县城用水普及率和燃气普及率分别比城市低5%和13%,污水处理率和建成区绿地率分别低4%和6%㊂显然,县城公用事业的低水平供给无法满足规模不断扩大的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㊂(三) 城市病 集中爆发,城市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了60%,城镇化进程进入中后期阶段,是 城市病 集中爆发时期㊂从土地使用来看,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㊂2015-2018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从52012平方公里增加到58456平方公里,增长了12.4%;城镇常住人口数量从71116万人提高到83137万人,增长了7.8%㊂这直接导致全国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从14826人/平方公里减至14222人/平方公里,降低了4.1%㊂从环境污染来看,城市空气污染很严重㊂‘2019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告“显示,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180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53.4%㊂很多城市的P M2.5㊁O3等大气污染物严重超标㊂从能源消耗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是依靠大量的能源消耗来支撑的㊂2018年,我国G D P占世界经济的15.8%,能源消耗却占世界的23%,单位G D P能耗是世界水平的2.5倍㊂我国水资源不足,但我国单位G D P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倍㊂从交通状况来看,高德地图‘2019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全国50个主要城市中有23个城市的 交通健康指数 低于健康水平线,近半数处于亚健康状态㊂造成 城市病 的根本原因并非城市人口增多,人口增多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根本的原因是对经济与社会问题治理不善㊂人口向大城市流动本身说明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㊂当大量人口聚集城市时,城市政府就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来实现必要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及时提供外来人口所需的各种公共产品,否则 城市病 就会爆发㊂因此, 城市病 不是市场行为,而是政府行为㊂三㊁ 十四五 时期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我国城镇人口超过8亿,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社会,高质量发展将是今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㊂新时期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围绕提高农民工市民化㊁发展城市群㊁防治 城市病 等内容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㊂(一)加快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顶层设计以往规划和政策强调的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挤压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规模和质量,而且缺少具体解决方案㊂目前是重点解决进城就业生活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㊁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落户的重要窗口期㊂这主要基于以下判断:第一,城镇化进入中后期阶段,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速开始放缓,此时恰好601是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进而缩小两种城镇化率差距的最佳时机㊂这不仅关系到这部分群体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落实情况,更关系到这部分人口可能返乡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规模效应和专业化分工效应造成的损失㊂第二,消除农民工进城落户的后顾之忧㊂新修改的‘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农民工进城落户不能以失去农村承包地㊁宅基地㊁集体经济利益为代价,保护了进城落户农民工的农村 三权 ㊂为此,要加强农民工城镇落户的顶层设计,鼓励不同地区探索各具特点的农民工户籍城镇化路径,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㊂1.要重新界定城镇户籍人口,应该将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情况作为重要指标㊂因此,加快制定基本公共服务的国家标准和区域标准,进一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㊂2.以省为单位,结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的国家目标和各类城市的具体要求,对各省市两种城镇化率的差距进行排名㊂除个别超大城市外,凡是两种城镇化率差距较大的省市要分析其存在的实际困难,制定解决问题的专属 菜单 ,使更多的农民工尽快落户㊂3.集中力量解决北㊁上㊁广㊁深4个超大城市的农民工落户问题㊂这4个超大城市人户矛盾最为突出㊁农民工落户愿望最为强烈㊂2019年,这4个城市外来常住(非户籍)人口规模分别达到了745.6万人㊁977.71万人㊁576.87万人㊁849.10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分别为34.6%㊁40.3%㊁37.7%㊁63.2%㊂这4个城市不能只是允许各类人才落户,还应该让农民工的重点人群落户㊂4.切实解决进城农民工的家庭安居问题㊂工业化引领下的城镇化过程只是把农业转移人口当作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农民工进城是个人迁移而不是家庭迁移㊂2019年我国进城农民工13500万人,有配偶的占68.8%,举家外出农民工占比仅为20%,这就意味着7400多万进城农民工与家人分离㊂如果按照三口之家来计算,这些农民工进城安家至少可以带动1.5亿的增量人口,这是提高我国城镇化率的动力所在㊂因此,在不妨碍城市发展的前提下,城市应该为这部分群体提供合法的栖身之所,尽最大努力将他们纳入保障房㊁廉租房范围内,为他们创造低成本的安居条件 1 ㊂(二)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构建 城市群 都市圈 中心城市 大中小城市 小城镇 乡村 全尺度㊁链条式城镇化格局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打破大城小镇独立发展模式,构建 城市群 都市圈 中心城市 大中小城市 小城镇 乡村 全尺度㊁链条式发展格局㊂既要研究城市群㊁都市圈等宏观问题,还要研究中心城市中观问题,更要研究小城市㊁小城镇㊁乡村发展等微观问题,形成链条紧凑㊁整体协调㊁形态多样的城镇化布局㊂这是顺应国内外经济发展 1 蔡昉:‘如何让新型城镇化走得更远“,‘学习时报“,2018年4月27日㊂701。
十四五厦门城市发展目标
十四五厦门城市发展目标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地纷纷制定了自己的发展目标。
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厦门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制定了自己的城市发展目标。
首先,厦门将继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厦门需要更好的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来支撑城市的发展。
在“十四五”期间,厦门将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城市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其次,厦门将进一步推进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
作为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在未来五年,厦门将继续加大对绿化和生态建设的力度,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打造更多的绿色公园和生态景区,让市民和游客都能享受到更好的自然环境。
第三,厦门将加强创新和科技发展。
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厦门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在“十四五”期间,厦门将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培育更多的科技企业和创新团队,推动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第四,厦门将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厦门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
在未来五年,厦门将进一步挖掘和保护文化遗产,打造更多的文化景点和旅游项目,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旅游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第五,厦门将加强城市治理和社会建设。
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厦门需要更好的城市治理和社会建设来保障市民的权益和福祉。
在“十四五”期间,厦门将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打造一个更加和谐、宜居的城市。
总之,厦门在“十四五”期间将继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加强创新和科技发展,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加强城市治理和社会建设。
相信在未来五年,厦门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
2021--2025年对于“十四五”规划几点思考范文和某县领导在全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会讲话
2021--2025年对于“十四五”规划几点思考范文和某县领导在全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会讲话稿合编2021--2025年对于“十四五”规划几点思考5000字范文提纲一、“十四五”规划要充分体现时代特点第一,要有鲜明的指导思想第二,要充分体现时代特色第三,要突出解决发展的主要矛盾第四,要充分体现融入经济全球化第五,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二、“十四五”规划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第一,坚持高质量发展第二,坚持开放发展第三,坚持创新发展第四,坚持协调发展三、“十四五”规划在战略举措上要有新突破第一,在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上有新突破,加快形成对区域特色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在城市化上有新突破,积极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载体第三,在改革开放上有新突破,努力推进区域经济全球化融合第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有新突破,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新贡献第五,在社会事业上有新突破,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发展福祉十四五”规划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编制好“十四五”规划,对正确分析新中国建立 70 周年、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认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决心,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形势下把握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导向,具有新时代、新起点里程碑意义。
一、“十四五”规划要充分体现时代特点从规划的属性上分析,“十四五”规划属于宏观性、全局性、综合性、引领性中期规划。
从规划的战略定位上看,必须要有坚定正确的发展导向,体现生产力发展的时代特色,统一人民群众意志的发展目标。
按照党的十九大制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蓝图,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要牢固确立“五要”的战略定位。
第一,要有鲜明的指导思想。
“十四五”规划是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要和行动指南。
编制规划的前提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规划编制的总依据和主线,贯穿在规划的全过程。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理,深化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认识,用“五大”理念研判当前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确立未来发展目标、任务和路径。
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中心城区集约发展
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中心城区集约发展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把全生命周期理念贯穿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彰显城市个性魅力。
一、高起点规划城市完善“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强化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约束并严格管控,适时修订国土空间规划地方性标准。
高质量规划标志性区域,科学规划、提升改造“两江四岸”,打造防汛岸线、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推进“江、园、城”有机融合。
持续建设东湖城市生态绿心,打造山水相依、城湖相融、人文相映的城市亮点区块。
优化城市设计,强化城市色彩、整体风格、建筑造型管控,推进地标建筑群建设,形成“错落有致、疏密有度、高低起伏”的城市天际线,构建和谐有序、层次分明的城市空间界面。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安全治理有机衔接,注重空间留白,优化生态空间、避难空间和安全生产空间布局。
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
二、高标准建设城市修订提升城市建设标准,突出安全、立体、多元、高效,推进地上地下分工明确、功能互补。
促进地下各系统之间相互协调、集约利用,在确保地下资源保护红线和工程安全底线的基础上,科学安排轨道交通、停车、人防、管线管廊、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以及地下深层轨道、地下隧道、地下物流系统等大型交通市政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严格保护深层地下空间,为城市长远发展预留空间。
因地制宜进行“微规划”“微改造”和“留改拆”,有序推动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改造。
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未来社区建设,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和传承地域文化。
开展“擦亮小城镇”行动,推进新城区街、乡、镇更新改造和功能提升。
加强工程设计建造管理,创建建筑品质示范工程。
住建行业十四五规划思路(市级)
住建行业十四五规划思路(市级)
1. 推进房地产市场调控,保障市民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3. 推动城市更新改造,提高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
4. 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优化城市布局和功能结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5. 推进住房租赁市场建设,提高住房租赁供给和价格透明度;
6. 推动公租房和保障房建设,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
7. 深化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城乡融合发展;
8. 推动住房供应和物业管理创新,提高住房服务水平;
9. 加强住房金融服务,提高住房财务支持能力;
10. 促进住房技术创新和绿色建筑发展,提高住房能源效率和环保水平。
浙江“十四五”新型城市化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
/“十四五”至中长期,努力向城市更加美好、更具活力、更高效率、更加共享的更高发展目标迈进,是浙江新型城市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浙江“十四五”新型城市化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课题组推进新型城市化,是浙江经济走在全国前列的创新举措和重要支撑。
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首创“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十余年来,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城市化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全省城市化水平牢牢居于全国第一方阵。
2018年,全省常住人口5737万人,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68.9%,仅次于广东省(70.7%)、江苏(69.6%),居全国各省(区)第三位。
当前,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与浙江长期形成的多层面问题交织,对新型城市化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国际国内及浙江发展趋势,推动浙江新型城市化在新时代努力谋好新篇、持续走在前列,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和提早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新型城市化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浙江新型城市化呈“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内涵提升”的阶段性特征。
迈入城市化增长放慢、结构优化新阶段。
近年来,浙江城市化水平呈高位放缓态势,2010-2018年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比2001-2010年收窄0.2个百分点。
这一状况符合城市化水平增长的“S”型曲线规律,亦与日韩及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化水平在达到60%-70%之后增速放缓大体一致。
预测“十四五”时期,浙江城市化进入“S”型曲线第二拐点70%以后增长相对趋缓阶段,大概率降至年均1个百分点以内。
同时,人口集聚和城市化重心持续向大都市区、大湾区转移,杭宁城市化水平有望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迈入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阶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
2019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兰州、上海调研时强调,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十四五”时期,浙江人均GDP超过15000美元,领先全国迈入高收入国家地区门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对城市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完整版)十四五规划(宜城城市规划)
(完整版)十四五规划(宜城城市规划)十四五规划(宜城城市规划)
简介
本文档旨在介绍宜城市的十四五规划,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指导和规划。
规划目标
1. 经济发展:推动宜城市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创新发展。
2. 生态环境:保护宜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景观质量和环境可持续性。
3. 城市建设:改善宜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品质。
4. 文化传承:传承和弘扬宜城市的历史文化,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和文化软实力提升。
实施策略
1. 产业发展:推动高新技术、现代制造、文化创意等优势产业的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2. 环境保护:加强生态保护,实施“绿色发展、低碳生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3. 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建设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和城市配套设施。
4. 人才培养: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升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5. 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区。
前景展望
通过实施十四五规划,宜城市将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品质。
同时,生态环境将得到保护和改善,文化传承和创新将成为城市的亮点。
宜城市有望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请注意:本文档内容来源于息,具体实施细节可能会有调整,请以官方发布文件为准。
(8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四五”规划城市建设发展思路
一、总体思路
“十四五”期间,县域城市的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城镇化发展质量还不高,面临着城镇化推进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城乡二元分割与城镇规模结构失调;各地城镇建设缺乏特色和个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滞后等问题。
另一方面,城市建设需要有机更新、城市迭代,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同时城市人群也出现反向“归田”的意愿,城市、城镇、乡村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为此,“十四五”期间,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按照“补短板、抓提升、强管理”总体思路,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精细化管理为保障,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丰富城市元素、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通过城市双修等工作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城市发展和管理模式转型,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塑造整洁、美丽、精致的城市空间环境,着力将宁国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精美城市典范。
二、发展原则
第一,市民化与城镇化同步;
第二,既要提高城市发展质量,还要提高镇区发展质量;
第三,全面提升城镇的可持续性,降低资源消耗,增强生态环境建设,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住房发展、房地产市场调控、建筑业改革等领域的严重战略问题;
第四,合理布局城镇化格局,形成新型城乡关系。
三、重点工作
结合实际,拟出我市“十四五”住建系统重点建设想划。
主要分为城市功能提升、民生保障、环境整治提升等。
(一)开展城市创建。
1、积极启动国家“智慧城市”等城市创建试点,在更高层次上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新时期幸福宁国。
(二)实施城市功能提升工程。
研究谋划符合市情、具有可操纵性的严重建设项目和重点发展任务,重点安排项目3项:
2、新建(改造)汇德路、建业路、山门路、宁阳路等主次干道,进一步改善城区道路通行条件,提高交通出行能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3、按照我市城市“十四五”总体发展,启动实施高铁新区、东部新城基础办法建设。
4、加快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推进星河、小南河治理进度。
加速推进小南河四期和星河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对接铁路部门,启动小南河迎宾路段铁路杆线迁改工作,完成南门桥农贸市场
内部排水改造工作,解决农贸市场内部污水垃圾污染河道问题;推进提标改造工作,启动城北污水处理厂建设。
对照提标改造时间节点要求,完成城北污水处理厂招标工作,启动项目建设。
(三)实施民生保障工程。
5、围绕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继续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棚户区、“城中村”和城市危房的改造步伐,每年继续启动实施一批棚户区改造项目,加快建设河沥新城。
6、完善公租房运营机制。
开展好公租房管理政府购买服务试点工作,提高公租房保障和管理水平。
7、争取完成60余个城市老旧小区整治,大力推进城市生态停车场及背街小巷改造民生项目,让城市更靓丽。
(四)实施环境整治提升工程。
计划安排项目2项。
经由过程实施城市湿地公园、城市内河生态修复项目,进一步改良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档次。
完善环西津河、东津河绿道的连续性和整体性,结合我市特色山体水体自然环境实施城市精品线路打造。
(五)推进人防事业高质量发展。
抓紧抓实人防指挥通信建设,完善人防专业队伍认真履行战时防空、平常服务、应急支援的使命任务。
运用信息化、智能化办法手段,增强人防工程维护管理,实在提高人防办法维护管理程度。
狠抓人防工程质量监督检查。
(六)推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依照促消费,调结构,扩投资,防风险的要求,继续出台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相关政策,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步伐,实现城市计划、出让土地、房地产发展相互联动,推动房地产业持续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