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罗贯中)基础知识大全

合集下载

8《三顾茅庐》笔记

8《三顾茅庐》笔记

8、《三顾茅庐》笔记一、字词:1、多音字:塞sāi(塞车)觉jiào(睡觉)处chù(住处)sài(塞外) jué(感觉) chǔ(处理)sè(塞责)2、近义词:辅助(辅佐)茂密(茂盛)悠然(悠闲)诚心诚意(真心实意)策略(方略)尊重(尊敬)时机(机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3、反义词:同意(反对)蜿蜒(笔直)清澈(浑浊)诚心诚意(虚情假意)二、中心思想: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三、课文内容填空:1、分段:(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刘备两次去隆中见诸葛亮,都没有见着,失望而归。

第二段(第2——4自然段)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这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段(第5自然段)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3、本文是根据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关内容改写的,讲的是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故事。

4、本文叙写了刘备三顾茅庐,侧重描写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从文中对刘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他对诸葛亮是诚心诚意的,他是一个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人。

他请诸葛亮的目的是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这既反映出刘备是个胸怀大业的人,也暗衬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诸葛亮是个才华横溢、料事如神的人,他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5、本文的写作特点:①鲜明的对比:写了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的两种不同的态度。

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②精妙的比喻:(1)诸葛亮的住地是隆中,那里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这里的“卧龙”既是用来比喻山冈的形状,也是暗指诸葛亮。

(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刘备把自己比作鱼儿,把诸葛先生比作水,可以用成语“如鱼得水”来形容他们的关系。

三顾茅庐的课文讲解

三顾茅庐的课文讲解

三顾茅庐的课文讲解一、背景知识。

1. 出处。

2. 时代背景。

-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朝政腐败,宦官与外戚争权,导致天下大乱。

各地豪强并起,纷纷割据一方,形成了众多的军事集团。

在这种形势下,许多有识之士都渴望能有明主出现,结束战乱,恢复汉室的安定与繁荣。

刘备就是其中一位胸怀大志、欲兴复汉室的英雄人物。

二、课文内容分析。

1. 人物形象。

- 刘备。

- 求贤若渴: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相助,不惜三次亲自前往隆中拜访。

第一次去的时候,刘备就表明自己对诸葛亮的敬重,“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种行为体现了他对贤才的尊重。

第二次前往时,虽值隆冬季节,天气严寒,但刘备仍不畏艰难前往,可见他求贤之心的急切。

第三次前往,刘备斋戒三日,沐浴更衣,态度极为虔诚。

- 礼贤下士: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非常谦逊。

在见到诸葛亮之前,他对童子都是彬彬有礼,称诸葛亮为“先生”。

见到诸葛亮后,刘备更是恭敬地行大礼,“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他不以自己皇叔的身份自居,而是以低微的姿态恳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 诸葛亮。

- 才能出众:课文通过徐庶的推荐侧面烘托出诸葛亮的才能。

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卧龙”这一称号暗示诸葛亮有非凡的才能,如同潜伏着等待时机腾飞的蛟龙。

而且从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渴望得到他的辅佐,也能看出诸葛亮必定是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

- 淡泊名利:诸葛亮在刘备前两次拜访时都不在家,并非故意躲避,而是他原本过着隐居的生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他不追求功名利禄,只希望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但同时也心怀天下,等待着明主的到来。

2. 故事情节。

- 一顾茅庐: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到了诸葛亮的住处,只见“松篁交翠,溪流潺潺”,环境清幽。

诸葛亮出门闲游去了,刘备只能失望而回。

部编版语文九上第23课 《三顾茅庐》

部编版语文九上第23课 《三顾茅庐》

5.张飞说诸葛亮“推睡不起”,诸葛亮到底有 没有睡着?诸葛亮的用意是什么?【P85练1】
没睡着。
他在试探刘备是否诚心诚意, 在考验刘备的耐心。刘备明明知道 诸葛亮装睡,还是恭恭敬敬地站在 台阶下等,可见其对人才的尊重。
6.诸葛亮在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及有关策略 之后,为什么没有立即答应刘备要他出山的 请求?这又说明了什么?【P86练2】
整体感知
(刘备)三 顾(诸葛亮的)茅 庐
三次 拜访
茅草屋
(诸葛亮在 隆中的住所)
文题直截了当地交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描述的是汉末刘备三次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整体感知
• 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这篇课文 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刘备第三次来到隆中草庐, 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向 刘备阐述了“天下三分”的形 势。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拜诸 葛亮为军师。
因为此时诸葛亮对刘备并没有完全 放心,对刘备的诚意有所怀疑,所以仍 然以拒绝的态度试探。
由此可见诸葛亮极为谨慎,对自己 将要辅佐的人需要深入了解、必须完全 信任,才能托付。
7.小结: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 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从刘备的动作(下马步行、等候、 徐步而入等)、神态(拱立阶下), 语言(其时刘备已年过40,孔明才27, 刘备却称孔明为“大贤”并称“拜 见”)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 的“诚心诚意”。
本课记叙的便是刘备带着关羽、张飞第三次拜访诸葛 亮的情景。
拜谒 yè
失礼 lǐ
傲慢 ào
疏懒 lǎn 愧赧 nǎn 鄙贱 bǐ jiàn
如雷贯耳 guàn
经世奇才 jīng
思贤如渴 xián
箪食壶浆 dān shí hú jiāng 顿开茅塞 sè
齐桓公 huán 鹤氅 chǎnɡ 迄无所就 qì 吴会 kuài 荒芜 wú 璋 zhānɡ

23.三顾茅庐 2019

23.三顾茅庐 2019

分清敌友
——团结孙权,作为后援
P129,“荆州北据汉、沔……将军岂有意乎”
——列举荆州的有利条件,可夺做外围
指出优势
P129,“益州险塞……思得明君”
夺作基础
——列举益州的有利条件,可夺做根据地
P129,“将军既帝室之胄……汉室可兴矣” ——分析刘备优势,阐述施政策略
归纳策略 指出前景
——体现诸葛亮才华横溢、有战略远见
人物形象
7.小说在叙述玄德第三次前往茅庐拜见诸
题目解读
三顾茅庐
顾:拜访。 茅庐:草房。 “三顾茅庐”指的 是汉末刘备去卧龙 岗访聘诸葛亮的故 事。
文题意思:文题
既概括了本文的主 要故事。又点明了 刘备求贤若渴,一 再邀请诸葛亮出山 的诚心。
人物形象
1.圈画出文中与刘备相关的描写,思考: 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体现出 刘备的哪些品质?
三顾 茅庐 罗贯中
作品简介
《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 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东汉 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 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 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反映了当时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 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
背景简介
本文节选自名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 仇”。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 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向刘备推 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 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 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诸葛亮这天出去了, 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冒大风雪二顾茅庐,不料又出外闲游, 留信表达敬佩和邀请。过了一段时间,刘备斋戒后,准备三顾 茅庐。本文即是写刘备第三次前往草庐请诸葛亮的情景。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三顾茅庐》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三顾茅庐》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三顾茅庐》重要知识点总结文学常识✧ 作者档案重点字词✧ 生难字拜谒.(yè) 半shǎng(晌) shì(侍)立纶.巾(guān ) 鹤氅.(chǎng) 疏懒.(lǎn) 愧赧.(nǎn) 鄙.贱(bǐ) 顿开茅塞.(sè) 倾颓.(tuí) 帝室之zhòu(胄)存恤.(xù) 箪.食壶浆(dān) dǐng(鼎)足之势✧ 多音字塞⎩⎪⎨⎪⎧sè(顿开茅塞)sài(塞翁失马)sāi(瓶塞)纶⎩⎪⎨⎪⎧lún(经纶世务)guān(羽扇纶巾) ✧ 形近字⎩⎪⎨⎪⎧殆(dài)百战不殆怠(dài)怠慢抬(tái)抬举 ⎩⎪⎨⎪⎧谒(yè)拜谒竭(jié)尽心竭力歇(xiē)歇息✧ 重点词拜谒:拜见。

侥幸: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或免去灾难。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倾颓:衰败。

存恤:爱惜,体恤。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请隐居在隆中草舍的诸葛亮出来运筹划策,去了三次才见到。

后用来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顿开茅塞: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

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综合素养✧ 素材积淀:《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是根据中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

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

分别是: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度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24 三顾茅庐【考点精讲版】

24 三顾茅庐【考点精讲版】

一顾茅庐:刘备带着厚礼与关羽、张飞二人去 卧龙冈拜访诸葛亮,童子告知他们诸葛亮已于早上 外出,归期不定,三人失望而归。
二顾茅庐:一个下雪的寒冬日。刘关张三人再 次去拜访诸葛亮。诸葛均(诸葛亮之弟)说诸葛亮 跟崔州平出外闲游,不知去所,刘备留下一封书信 让交给诸葛亮,再次失望而归。
字词学习 yè
拜谒
课文精讲
快速阅读课文,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
梳理、概括本文的情节。 考点 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
力排非议,三顾茅庐
发展
孔明高卧,侍立敬候
高潮
终见孔明,隆中献策
结局
真诚恳请,出山相助
学习任务单
本文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作者是怎么设置“起伏” 以推进故事向前发展的?

听说诸葛 亮在家
拜见受阻(发展) 隆中献策(高潮) 纳贤成功(结局)
遇诸葛均 侍立候寝 再立静候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西和诸戎,南抚彝、越 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刘备真诚相邀 孔明接受拜请
主旨归纳
本文讲述了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诚心诚意 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 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 展示了诸葛亮卓绝的智慧,以及他在成就蜀汉大 业中将要起到的巨大作用。
张飞
关羽
人物 形象特点
分析
张飞
直爽、莽撞 讲义气
他不满刘备谦恭耐心地去拜见诸葛亮,直率扬言要 将诸葛亮绑过来;在刘备恭敬等候诸葛亮时,他气 得扬言要去屋后放一把火
尽管他认为见诸葛亮没有益处,当刘备,执意要去 时,他又出言要同去,可见他很讲义气
关羽
稳重、顾 全大局
虽然他同样不满刘备对诸葛亮的礼遇,但在劝说刘 备时语气委婉;在张飞说要放火时,能“再三劝住”

23《三顾茅庐》罗贯中

23《三顾茅庐》罗贯中

作品简介
《三国志演义》所用的语言是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 近文言。《三国演义》三绝: 智绝诸葛亮,字孔明;奸绝曹 操,字孟德(治世之能臣,乱 世之奸雄);义绝关羽,字云 长。
题目解说
“三”,三次;“顾”,拜访; “茅庐”,茅草屋。传统的 “三顾茅庐”,是指刘备三次 拜访诸葛亮,本课写的是刘备 第三次拜访诸葛亮。题目交代 了文章叙述的主要内容,表现 了刘备的礼贤下士。
课文意。 第一部分(①):写第三次顾茅庐之前, 关张持有不同态度,刘备力排众议,决 定前往。 第二部分(②③):写刘备第三次拜谒 诸葛亮得以成功遇见,诸葛亮隆中三分 天下,为其谋兴邦定国之策。 第三部分(④):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 相助。
课文详解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通过什么方法 来描写张飞的?张飞具有怎样的性 格特征?本文写张飞对表现刘备的 性格特征有什么作用? 通过语言、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 张飞的粗暴和急躁。用张飞的粗暴 和急躁来衬托刘备求贤的真诚和谦 恭。
课文详解
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概括刘 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有政治抱负。 关羽:稳重、顾全大局。 张飞:鲁莽、直爽。
课文详解
刘备—刘玄德 笼络豪杰,深得人心 识人善用,君臣融洽 坚忍不拔,终成大事 宽以待人,心胸广阔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 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词语解析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 形容人的名声大。贯:贯穿,进入。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 屏:使回避。促:靠近。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 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 地方。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 机会。
词语解析
作者信息

九上语文《三顾茅庐》知识点梳理

九上语文《三顾茅庐》知识点梳理

第23课《三顾茅庐》罗贯中一、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 -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二、故事背景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

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

司马徽说:“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刘备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于是专程去拜访,便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

本文讲述的是刘备协同关羽、张飞第三次拜见诸葛亮的故事。

三、理解词义1. 犹然:仍然。

2. 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3. 冠玉:原指装饰帽子的美玉,这里形容男子貌美。

4. 纶巾:古代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

5. 鹤氅:用鸟羽制成的外套。

6.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7. 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

屏,使回避。

促,靠近。

8. 汉室倾颓:汉朝(的统治)衰败。

9. 用武之地:用兵之地。

指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10.存恤:爱惜,体恤。

11.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12.避席:古人席地而坐,起身离席,表示敬意。

四、问题解疑1.关羽和刘备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关羽劝说刘备不要再去拜访诸葛亮了,刘备坚决的态度表现了他思贤如渴的诚心和实意。

2.如何理解“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一举动?“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一举动,表现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谦恭和诚意。

3.作者多次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谦恭态度,有什么作用?一方面写出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诚心和态度,另一方面从侧面交代了诸葛亮的“不俗”。

4.诸葛亮为什么称刘备为“俗客”?诸葛亮故意称刘备为“俗客”,是为了再次对刘备进行考验。

5.“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

三顾茅庐课文笔记

三顾茅庐课文笔记

三顾茅庐课文笔记
《三顾茅庐》是一篇经典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到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

以下是我对这篇课文的笔记:
1. 背景介绍:课文背景是东汉末年,刘备听说诸葛亮是个天才,便决定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2. 第一次拜访: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第一次来到茅庐,得知诸葛亮不在家,只好离去。

3. 第二次拜访:刘备再次带着关羽和张飞来到茅庐,但诸葛亮仍不在家。

此时,刘备有些不耐烦了。

4. 第三次拜访:刘备第三次带着关羽和张飞来到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

刘备向诸葛亮请教天下大势,诸葛亮分析了形势,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

5. 故事主题:故事主题是刘备三次到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和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6. 人物形象:刘备是一个有远见、有耐心、尊重人才的人,诸葛亮则是一个卓越的谋士和政治家。

7. 语言特点:课文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对话形式,表现了人物的特点和情感。

8. 个人观点:我认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尊重人才、有耐心和远见,才能成功。

同时,人才也需要有明智的领导来发掘和利用。

9. 总结:总之,《三顾茅庐》是一个经典的课文,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和领导的艺术。

23三顾茅庐

23三顾茅庐
【思贤如渴】 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顿开茅塞】 比喻受到启发,思想豁然开窍,立刻明 白了某个道理。
整体感知
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适逢诸葛亮正在 午睡,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
第二部分:诸葛亮醒后,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邀之 出山辅助的过程。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部分。
3.与所学课文《智取生辰纲》相比,本文的语言并不是纯粹
的白话语言,而是通俗语,请你说说为何《三国演义》的语
言不用白话语。
涉及史料,难以用白话演绎。
主旨: 课文记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请其出山辅
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 礼贤下士的精神和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拓展延伸
探究《三顾茅庐》故事经久不衰之秘:
人物形象
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各自有怎样的 性格特征?
诸葛亮:
一个胸怀经天纬地之才、志存高远的贤士。
①高风亮节;诸葛亮有一身才华,却甘心做“南阳野人”,刘皇叔若非一片 赤诚,不能邀其出山,可见其本心也不愿流落世俗,是高风亮节之行。 ②仁心爱人;刘皇叔为天下苍生计,诸葛亮方表示愿效犬马之劳,这是儒者 大义,足见其一片仁义。 ③聪睿过人;一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智慧的宣言,不出茅庐, 而已知“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之智。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写出了诸葛亮 淡泊这名四利句。诗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2.为什么作者安排通过刘备的视线写诸葛亮的相貌?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 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一方面写出诸葛亮的气宇轩昂、神异不 凡,另一方面更加坚定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 任,确实有将相之才,又为下文的一再邀请 做了铺垫。

《三顾茅庐》学习资料

《三顾茅庐》学习资料

《三顾茅庐》学习资料一、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二、故事背景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

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

司马徽说:“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刘备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于是专程去拜访,便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

本文讲述的是刘备协同关羽、张飞第三次拜见诸葛亮的故事。

三、理解词义1.犹然:仍然。

2.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3.冠玉:原指装饰帽子的美玉,这里形容男子貌美。

4.纶巾:古代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

5.鹤氅:用鸟羽制成的外套。

6.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7.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

屏,使回避。

促,靠近。

8.汉室倾颓:汉朝(的统治)衰败。

9.用武之地:用兵之地。

指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10.存恤:爱惜,体恤。

11.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12.避席:古人席地而坐,起身离席,表示敬意。

四、问题解疑1.关羽和刘备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关羽劝说刘备不要再去拜访诸葛亮了,刘备坚决的态度表现了他思贤如渴的诚心和实意。

2.如何理解“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一举动?“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一举动,表现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谦恭和诚意。

3.作者多次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谦恭态度,有什么作用?一方面写出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诚心和态度,另一方面从侧面交代了诸葛亮的“不俗”。

4.诸葛亮为什么称刘备为“俗客”?诸葛亮故意称刘备为“俗客”,是为了再次对刘备进行考验。

5.“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

《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课时1.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的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的生字词。

2.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一共有几个出来人物?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你从哪里看出来?1·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的文学常识和生字词。

罗贯中(1330-1400)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

他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故事,把魏、蜀、吴三国的兴亡,写成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书中塑造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典型人物,例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勇猛粗犷的张飞、机智好胜的周瑜等等。

内容虽然不尽符合历史事实,但作为文学作品则十分生动引人。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杰作,流传极广。

简介:《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读课文1.标画出不会读的生字词。

2.理清文章脉络。

字词朗读谒()倥偬()殷馗()寰()愕然()惆怅()篁()斡旋()言讫()叱()彤云()翱翔()谙()韬略()裘() 悒怏()字词朗读荏苒()揲蓍()纶巾()鹤氅()胄()愧赧()谬()厄()沔()存恤()箪()茅塞顿开()2.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

提示:按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顺序分即可。

第一部分(1——5)写刘备等人一顾茅庐,未见孔明,(失望而归)归途中遇崔州平,与崔州平长谈。

第二部分(6——10)刘备一行二顾茅庐,遇见诸葛均和黄承彦,仍未见诸葛亮(怏怏而回)。

第三部分(11——15)写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见到诸葛亮并成功邀请他出山,共展宏图。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体会“三顾茅庐”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完成下列表格。

去时到时回时次数一顾二顾三顾农夫田间歌唱、引路风雪严寒诸葛均冷漠;亮沉睡不醒;醒而复睡;更衣戴冠半响不出择吉日、斋戒三日、熏沐更衣步行数里童子答不在,告知归期不定其诚感亮,请亮出山错认诸葛均,并留下信笺错认崔州平(不赞成请亮出山)错认黄承彦(踏雪而歌)拜访三次三次茅草屋顾:拜访;茅庐:草屋。

九年级语文三顾茅庐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三顾茅庐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三顾茅庐知识点《九年级语文三顾茅庐知识点》一、背景介绍茅庐,即指刘备因寻求诸葛亮就聘而博、琼屋三次三取,以示自己决心坚定。

而“三顾茅庐”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更成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二、故事内容《演义》中记载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当时刘备凭借自己的雄心壮志,志在建功立业。

在他玩一直致力于寻找贤能之士来助自己一臂之力。

听说许贡荐了一个名叫诸葛亮的人,刘备知道他具有深厚的学问和聪慧才智便收服了他。

此后的美好计划都是与他共同策划并完成。

三、人物形象1.刘备:刘备本身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在《三国演义》里被描述为仁爱和谦逊的领袖。

2.诸葛亮:被尊为卧龙神算,被尊为古代中国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士,诸葛亮为刘备的脚踏实地的智囊,也是朝代里的一位伟大人物。

四、情感描写《演义》中刘备三次往诸葛亮住处三拜,这一举动表明了他对诸葛亮才华和谦虚态度的钦佩和崇拜之情。

刘备并不自大狂妄,而是知道自己缺乏政治智慧和文化素养,需要有谋略和才情的人来辅佐自己。

他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对自己“事业”的渴望,使他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帝王形象。

五、文化价值1.铭记历史:《演义》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记载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帮助我们了解历史,感受历史人物的智慧和品德。

2.智慧与才情:诸葛亮的聪慧和伟大智慧让人们回味无穷,也让我们意识到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灵感和创造力不仅仅是事业的成功因素,同时也是一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体现。

3.团队合作与择才之道:《三国演义》揭示了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即领导者要有择才的能力,并且要善于团结各方人才,共同为事业而努力。

六、积极启示1.追求智慧:我们应该向刘备一样培养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

2.德才兼备:了解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是多么的吸引人和值得敬仰。

三顾茅庐课堂笔记

三顾茅庐课堂笔记

三顾茅庐课堂笔记
摘要:
1.三顾茅庐背景
2.三顾茅庐的主人公
3.三顾茅庐的过程
4.三顾茅庐的意义
正文:
【三顾茅庐背景】
三顾茅庐,是指我国古代蜀汉建立者刘备为请到卧龙诸葛亮,亲自到草庐中去拜访诸葛亮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天下大乱,英雄豪杰并起,各路诸侯争霸。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刘备为了实现天下统一、民生安定的大业,急需一位贤能之士辅佐。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主要有两位,一位是刘备,另一位是诸葛亮。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是东汉末年蜀汉的建立者,号称仁德之君。

诸葛亮,字孔明,阳新(今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他博学多才,擅长谋略,被誉为“卧龙”。

【三顾茅庐的过程】
三顾茅庐的过程可以分为三次。

第一次,刘备听说诸葛亮的名声后,便派遣张飞、关羽率军去请诸葛亮。

然而诸葛亮恰好出游,未能一见。

第二次,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但诸葛亮仍然不在家。

第三次,刘备再次带着关羽、张
飞来到诸葛亮家中,终于在茅庐中见到了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答应跟随刘备,共图一番事业。

【三顾茅庐的意义】
三顾茅庐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展现了刘备真诚求贤的精神,还体现出诸葛亮忠诚报国的品质。

这个故事传颂了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九年级三顾茅庐知识点

九年级三顾茅庐知识点

九年级三顾茅庐知识点茅庐位于今天的安徽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而“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则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故事,成为了一种形容人们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不懈努力的词语。

在九年级的历史课程中,学生们也会学到这个故事,并且理解其中的知识点。

首先,这个故事以刘备的三次拜访草庐为起点。

刘备一直梦想统一中国,但他并不具备强大的军队和政治势力,因此他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

刘备听说草庐中有一位智者,名叫诸葛亮,他有着卓越的才智和谋略。

为了能够得到诸葛亮的协助,刘备决定前往草庐拜访三次。

其次,这个故事揭示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刘备虽然不是天生的统治者,但他懂得通过与各方势力的合作来实现他的目标。

他主动拜访诸葛亮,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并且一再请求他加入自己的事业。

通过刘备的努力和诸葛亮的智慧,最终形成了一个铜墙铁壁的联盟,为刘备实现统一中国的梦想奠定了基础。

这一点在历史中反复出现,都表明了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通过合作可以实现更大的目标。

此外,这个故事也提醒了人们要有耐心和坚持的品质。

刘备三次拜访草庐,但诸葛亮并没有立刻答应加入刘备的事业。

相反,他先是设下了一个试探的难题给刘备解决,以考察刘备的智慧和决心。

刘备在面临各种困境和挑战时绝不放弃,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难题,获得了诸葛亮的认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才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最后,这个故事给予了学生们对历史人物的启示。

刘备和诸葛亮被后世誉为忠义之人,他们的伟大不仅在于他们个人的才智和勇气,更在于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甘愿忍受艰辛和挫折,并不断努力追求理想和目标。

这对于九年级的学生们来说,是一种宝贵的教育和激励,激发他们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期待。

总结起来,九年级的历史课程中,学生们学习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并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点的启发。

通过刘备的努力、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坚持不懈的品质和历史人物的启示,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奋斗。

第24课三顾茅庐(解析版)

第24课三顾茅庐(解析版)

第24课三顾茅庐一、夯实基础1.识音拜谒.( ) 纶.巾( ) 末胄.( ) 愧赧.( ) 倾颓.( ) 存恤.( ) 殆.尽( )疏懒.( ) 鄙.贱()如雷贯.耳()顿开茅.塞()【答案】拜谒(yè) 纶巾(guān)末胄(zhòu)愧赧(nǎn) 倾颓(tuí)存恤(xù)殆尽(dài)疏懒(lǎn)鄙贱(bǐ)如雷贯耳(guàn) 顿开茅塞(máo)【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窗外日迟迟..(2)未审.得入览否(3)不胜愧赧..(4)屏人促.席(5)奸臣窃命..(6)而不知存恤..(7)总揽..英雄(8)惟将军图.之【答案】(1)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2)审:明白,知道(3)愧赧:因羞惭而脸红(4)促:靠近(5)窃命:篡夺国家权力(6)存恤:爱惜,体恤(7)总览:广为延揽(8)图:考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

3.文学常识填空。

《三顾茅庐》选自,作者,名,号湖海散人,人,该小说以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

【答案】《三国演义》罗贯中本元末明初三国矛盾斗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掌握。

二、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拜谒.(jié)侥.幸(jiǎo)应诺.(nuò)昼寝.(qǐn)B.拱.立(gǒng) 傲.慢(ào) 侍.立(sì) 半晌.(shǎng)C.纶.巾(lún) 鹤氅.(chǎng) 愧赧.(nǎn) 鄙.贱(bǐ)D.金帛.(bó) 箪.食(dān) 存恤.(xù) 倾颓.(tuí)【答案】D【解析】A.谒yè。

B.侍shì。

《三顾茅庐》 1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 1三顾茅庐
“如雷贯耳”要与”震耳欲聋”区分开来: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一、魔法背知识
3.快乐背句子 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
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点评:环境和人物是相互映衬的,人物的形象特征可以借由环境凸显 出来。
4.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来描写张飞的?张飞具有怎样的性格特 征?本文写张飞对表现刘备的性格特征有什么作用?
答疑: 通过语言、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张飞的粗暴和急躁。用张飞的粗暴和急 躁来衬托刘备求贤的真诚和谦恭。
二、答疑全频道
5.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答疑:从刘备的动作(下马步行、等候、徐步而入等)、神态(拱立阶 下),语言(其时刘备已年过40,孔明才27,刘备却称孔明为“大贤”并 称“拜见”)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三顾茅庐
学习路线图
必背字词 拜谒 半晌 纶巾 迄无所就 鹤氅 末胄 愧赧 谬举 箪食壶浆
必背句子
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 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 梅花瘦。
疑难问题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掌握文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探究领会人物精神品质。品 味文章具有的独特人物语言。
二、答疑全频道
6. 第3自然段中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分析天下形势的?
答疑: 曹操占有天时,不能与之争锋。 孙权占有地利,可为援而不可图。 刘备占有人和,大业可成。 天的见面,却多次写到张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呢?
答疑: 文章多次写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是通过写张飞的急躁、鲁莽来反衬刘备三 顾茅庐的耐心与诚心,表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美好品质,突出了 文章的中心。

九年级三顾茅庐课文笔记

九年级三顾茅庐课文笔记

九年级《三顾茅庐》课文课堂笔记一、导入本课讲述的是三国时期刘备三次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的故事。

这个故事体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和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作家作品1.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名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2.《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三国时期为背景,通过叙述各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展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

三、课文分析1.情节梳理第一次: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前往隆中,未见诸葛亮。

第二次:正值风雪交加,刘备仍前往拜访,仍未见到诸葛亮,但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

第三次:刘备再次前往,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大势,提出了著名的《出师表》。

1.人物形象(1)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2)诸葛亮:聪明睿智,隐居山林,但心系天下。

(3)关羽、张飞:忠诚勇猛,对刘备忠心耿耿。

1.主题思想— 1 —本课通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表现了古代英雄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智慧,同时也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只有真诚待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四、课堂互动1.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2.小组讨论: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3.分享与交流:你最喜欢的三国英雄是谁?为什么?五、课后作业1.复述本课故事情节,尽量使用自己的语言。

2.阅读《三国演义》原著或相关评注本,了解更多关于三国时期的故事和人物。

六、课文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和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对话。

2.难点:理解古代的社会背景和人物的思想观念,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七、课堂小结本课我们学习了《三顾茅庐》的故事,了解了刘备的求贤若渴和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真诚待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刘备和诸— 2 —葛亮的精神,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三、三顾茅庐(罗贯中)1、易读错的字玄(xuán)德何惑(huò)今番(fān)缚(fù)将叱(chì)曰侥(jiǎo)幸昼寝(qǐn)侍(shì)立先觉(jiào)时辰(chen)冠(guān)玉纶(guān)巾末胄(zhòu)涿(zhuó)郡愧赧(nǎn)鹤氅(chǎng)才疏(shū)鄙贱(jiàn)教诲(huì)赐(cì)教谬(miù)举矣屏(bǐng)人倾颓(tuí)迄(qì)今厄(è)运拯(zhěng)救吴会(kuài)汉沔(miǎn)刘璋(zhāng)民殷(yīn)存恤(xù)殆(dài)天总揽(lǎn)诸戎(róng)彝(yí)越荆(jīng)州箪(dān)食鼎(dǐng)足茅塞(sè)衣襟(jīn)袍(páo)袖金帛(bó)躬(gōng)耕拱(gǒng)手豫(yù)州2、多音字chà(差矣) cī(参差)luò(落后) qiǎng(相强)差差落 là(落下)强 qiáng(坚强) chā(差别) chāi(出差) lào (落枕) jiàng(倔强) jiāng(将来) jiào(先觉) jiào(赐教) bǐng (屏退)将觉(大梦谁先觉)教屏(屏人促席) jiàng(将领) jué(觉醒) jiāo(教书) píng (屏幕) guān (衣冠) jī(几席之上) liàng(量力) kuài (吴会)冠几量会guàn (冠军) jǐ(几何) liáng(测量) huì(会议) yīn(民殷国富) hé(人和) huó(和面) guān(观天象)殷和和huò(和药)观yān (殷红) hè(随声附和) hú(和牌) guàn (道观) báo(名微德薄) sù(共宿一宵) xiāng(相助) lóng (隆中)薄bó(鄙薄)宿相隆(黑咕隆咚)bò(薄荷) xiù(星宿) xiàng(宰相) lōng (隆咚)3、形近字谒yè(拜谒)喝hē(喝茶)桓huán(齐桓公)绳shéng(麻绳)竭jié(枯竭)垣yuán (墙垣)蝇yíng (苍蝇)褐hè(褐色)渴kě(渴望)恒héng (永恒)渑miǎn (渑池)缚fù(束缚)诺nuò(飞应诺)侥jiǎo (侥幸)娆ráo (妖娆)博bó(博大)喏nuò(喏喏连声)饶ráo (富饶)晓xiǎo (揭晓)搏bó(拼搏)偌ruò(偌大)挠náo(百折不挠)绕rào (环绕)施shī(施礼)咐fù(吩咐)驸fù(驸马)俗sú(俗客)拖tuō(拖拉机)附fù(附近)拊fǔ(拊掌)浴yù(洗浴)裕yù(富裕)晌shǎng(半晌)冠guān(衣冠)氅chǎng(鹤氅)响xiǎng(响亮)耄mào(耄耋dié)峪yù(嘉峪关)垧shǎng(一垧地)寇kòu (日寇)髦máo (时髦)涿zhuó(涿郡)琢zhuó(琢磨)诲huì(教诲)悔huǐ(悔恨)(风雨如晦)梅méi (梅花)啄zhuó(啄木鸟)豚tún (海豚)晦huì(晦气)侮wǔ(侮辱)援yuán(援助)殆dài(百战不殆)佁yǐ(佁然不动)璋zhāng(刘璋)缓huǎn(缓慢)媛yuán(张媛媛)怡yí(心旷神怡)贻yí(贻笑大方)樟zhāng(樟脑)zhàng(叠嶂)宵xiāo(一宵)聘pìn (聘请)隐yǐn (归隐)(重峦叠嶂)(共宿一宵)(非聘大贤之礼)zhàng(屏障)霄xiāo(云霄)骋chěng(驰骋)稳wěn (稳定)4、解词顾:拜访。

犹然:仍然。

如何:怎么。

方:才。

强:勉强。

觉:睡醒。

迟迟:形容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罢:结束。

纶巾:古代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

审:明白、知道。

鹤氅:用鸟羽制成的外套。

胄:帝王或贵族的后代。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才疏:才能低,学识浅(多用于自谦)。

恨:遗憾。

拱听:认真而恭敬地听取。

谬:错误。

开:启发。

窃命:篡夺国家权力诚:确实。

殷:富裕。

存恤:爱惜,体恤。

总揽:广为延揽。

政理:政治。

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侥幸: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

冠玉:原指装饰帽子的美玉,这里形容男子貌美。

林泉:山林和泉水,这里引申为隐居之地。

屏人促席:屏:使回避。

促:靠近。

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

汉室倾颓:汉室:汉朝。

倾颓:衰败。

汉朝(的统治)衰败。

奸臣窃命: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

窃命:篡(cuàn)夺国家权力。

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国险而民附:吴国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席站立,表示敬意。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此:这(指孙权)。

图:谋取。

可以把他(孙权)作为外缘,而不可谋取。

利尽南海:意思是一直到南海的收益都能得到。

南海:泛指南方近海的地方。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此:这。

殆:大概。

资:资助、供给。

这大概是天拿来资助将军的。

惟将军图之:惟:希望。

图:考虑。

希望将军考虑这些建议。

如苍生何:如……何:把……怎么样;把……怎么办。

苍生:指百姓。

老百姓怎么办。

5、成语如雷贯耳:贯:贯穿,进入。

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

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经世奇才:经世:治理世事。

奇才:奇特的才能。

指有治理国事,整治天下的才干(才能)。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

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用武之地:用武:用兵。

用兵之地。

指兵家都要争的地方。

后来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

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思贤如渴: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非常迫切。

形容急于寻求人才的迫切心情。

茅塞顿开: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

原来心里好象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

现在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事物的内在含义或某个道理。

名微德薄:道行和才能都很差。

多作谦辞。

犬马之劳:愿象犬马那样为君主奔走效力。

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

三顾茅庐:顾:拜访。

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6、读一读,写一写拜谒失礼傲慢疏懒愧赧鄙贱侥幸存恤如雷贯耳经世奇才思贤如渴箪食壶浆顿开茅塞三顾茅庐犬马之劳用武之地挟天子以令诸侯7、辨析近义词(1)鄙贱——卑微:【相同点】两者都含有“地位低下”的意思。

【不同点】“鄙贱”侧重于“贱”,地位卑下。

如:那些经常受人鄙贱的老百姓在旧社会里生活得非常艰辛困苦。

“卑微”侧重于“微”,即“小”的意思。

如:人类与广阔的大自然相比,显得多么卑微啊!(2)愧赧——羞赧:【相同点】二者都有“脸红”的意思。

【不同点】“愧赧”指因羞愧而脸红。

如: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

“羞赧”指单纯因为害羞而脸红。

如:一个羞赧的失败比一个骄傲的成功还要高贵。

(3)顿开茅塞——恍然大悟:【相同点】都含有“突然明白”的意思。

【不同点】“顿开茅塞”是指自己不明白,经别人点拨而猛然理解、明白。

如:王教授三言两语的指点,使我顿开茅塞,找到了研究工作难于突破的关键所在。

“恍然大悟”是指自己理解错了,经过指点后才懂得、理解。

也可用于经过自己学习思索而突然明白。

如:聪明的蠢才就是这样没有自知之明,自以为名满天下,恍然大悟时方才知道自己的名声仅仅限于蚁家范围而已。

8、作家作品简介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9、主题这篇小说采用烘托手法,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展示了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晓天下事的雄才伟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