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颞骨

合集下载

耳-颞骨病变的CT诊断

耳-颞骨病变的CT诊断

等可减轻。
全身价状一般不明显。
临床检查可见鼻粘膜慢性充血、肿胀增厚,中、
下鼻甲肥大。可息肉样变。



1、主要特点为窦腔骨壁的硬化增厚。 2、还可发现鼻腔内鼻甲肥厚,可呈息肉样改变, 相应的鼻道狭窄;鼻道内可见中低密度的脓性 分泌物。 3、窦壁粘膜肥厚可致窦腔狭窄,严重者可致窦 腔闭塞,窦腔内充满中低混合密度的软组织影; 窦腔内脓性分泌物和部分残留的窦腔内的空气 形成气—液平;窦腔内可形成粘膜囊肿或息肉。



全身症状可有畏寒、发热、乏力、食 欲不振。 在儿童可有恶心、呕吐、腹泻、咳嗽。 局部症状以鼻塞、多脓涕和头痛为主。
临床检查可发现鼻腔粘膜充血、肿胀, 鼻甲红肿,鼻腔内大量粘脓涕等。
1、鼻腔内可见粘膜肿胀、增厚明显,鼻甲肿大,鼻腔、 鼻道狭窄鼻道内伴有气泡的中低密度的粘脓性分泌物。 2、鼻旁窦内粘膜肿胀增厚,呈中低密度影,增厚粘膜 多与鼻旁窦骨壁平行。相应的窦腔变小。可与窦腔内 的分泌物形成气—液平面。 3、C+:黏膜可有强化。 4、少数毒力强的感染可致骨壁轻度吸收,此征象小儿 多见。


①中耳腔积液时,CT可见中
耳腔内密度增高,亦可出现 气-液平面。

②乳突气房积脓时,CT可见
乳突气房密度增高,亦可出
现液平面。



严重时可并发骨髓炎和脓肿,或乙状突周围脓肿及岩 尖炎等并发症。CT可见相应的变化。 乳突骨髓炎时,CT可见乳突内大区域性骨破坏,呈边 界不清的透光区,甚至 可产生死骨 乙状窦周围脓肿,即乳突内侧 乙状窦骨板被侵蚀.可见窦壁 轮廓模糊不清、不完整。

由于细菌直接侵入中耳及乳突部 的急性亚急性感染性炎症改变,

耳颞部CT影像解剖

耳颞部CT影像解剖

01
耳颞部CT影像在矢状面上 清晰可见
03
颞骨岩部、乳突、外耳道等 结构在矢状面上可测量其大 小、形状和位置
02
颞骨岩部、乳突、外耳道等 结构在矢状面上清晰可见
04
矢状面影像有助于诊断耳颞 部疾病,如中耳炎、乳突炎 等
3
耳颞部CT影像诊 断
颞骨骨折
诊断依据:CT影像显示颞骨骨 折线、骨折碎片、骨折移位等
和肌腱组成
04
临床意义:颞肌疼痛、
颞肌痉挛等疾病与颞
肌有关
2
耳颞部CT影像特 点
横断面影像
01 02 03 04
01
耳颞部CT横断面影像可以清晰 地显示耳颞部的解剖结构
02
横断面影像可以显示颞骨、中 耳、内耳等结构的位置和形态
03
横断面影像可以显示耳颞部软 组织、血管和神经的分布
04
横断面影像有助于诊断耳颞部 疾病,如中耳炎、颞骨骨折等
治疗方法:保守治疗、手术治 疗等
临床表现:头痛、眩晕、耳鸣、 听力下降等
预后: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 发生率等
颞下颌关节紊乱
颞下颌关节紊乱是一种常见的颞下颌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颞下 颌关节疼痛、张口受限等症状。
颞下颌关节紊乱的诊断主要依赖于CT影像检查,可以清晰地显 示颞下颌关节的结构和病变情况。
CT影像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的方法主要包括:关节间隙测量、 关节盘位置判断、关节骨赘形成等。
冠状面影像
01 耳颞部冠状面影像可以清晰地显示颞骨、 中耳、内耳等结构。
02 冠状面影像有助于观察颞骨岩部、乳突、 鼓室、咽鼓管等结构的形态和位置。
03 冠状面影像可以清晰地显示中耳腔、内耳 迷路、前庭、半规管等结构的形态和位置。

1颞骨

1颞骨

后缘
颈 外动 口脉 管
颈静脉球窝
上缘
关闭
耳鼻咽喉解剖生理学
多媒体教学
颞岩的解剖意义
1. 尖端有颈内动脉管的内口,腭帆提肌及咽鼓管 软骨附着其尖端下面的粗糙面。尖端切迹有三叉神 经半月节和外展神经经过,当岩尖炎症时,可致外 展神经麻痹或三叉神经痛。 2. 中央有颈内动脉管外口及颈静脉球体窝,其间 为薄骨嵴分隔。嵴上有鼓室小管的开口,内有舌咽 神经鼓室支通过。颈静脉窝内的外壁,有茎突小管 口,容迷走神经耳支通过。在颈静脉窝的内侧前方 ,内耳门之下,有漏斗形的耳蜗小管的开口,内容 蜗小管,使耳蜗与蛛网膜下腔的外淋巴沟通。
为乳突长轴的垂线 与颞线相交, 该线 即为乙状窦的体表 投影位置, 其垂直 线距外耳道后缘的 距离约1.5cm,小 于该数即表示乙状 窦有前移,手术时 应加小心。
乙状窦投影
距离1.5cm
关闭
耳鼻咽喉解剖生理学
多媒体教学
乳突的内部骨质
为大小不等的气房组织,其气房的多少,依气化程度 而定,一般分为气化、板障、硬化、混合四型。
颞骨鳞部的外面
颞线
颞中动脉沟
筛区
道上棘
其中颞线为颅中窝底的高度的重要手术标志。筛区其
下由浅而深,适有鼓窦,半规管,内淋巴囊,由此筛区 是乳突手术时寻找鼓窦的重要标志,乳突炎症时亦可穿 破形成乳突骨膜下脓肿。
关闭
耳鼻咽喉解剖生理学
多媒体教学
颞骨鳞部的内面
向外凹陷,为 颅面,内面光 滑,主要有大 脑沟回的压迹 和脑膜中动脉 沟。
颞岩三面
前面
2.后面:构成颅后窝的前 3.下面:岩部下面粗糙 1.前面(上面):为颅中
壁。由三个静脉窦(岩上 窝后部、自内向外,依次 且不规则,是构成颅 、岩下、乙状窦壁)共同 有颈动管切迹,三叉神经 底下面的一部分。 围成的三角形骨面组成, 压迹(容V.N.S半月结) 并与孔突的内面相连续。 、岩浅大神经沟(容同名 神经)、面神经管裂孔、 岩浅小神经沟(容同名神 经)至岩线小神经内口( 鼓室小孔)内耳道顶壁、 迷路盖、鼓室盖,弓形隆 起(上半规管位于其下) ,鼓窦盖。

耳部-颞骨轴位(

耳部-颞骨轴位(

图9.耳蜗中旋出现。颈内动脉管水平部初现,面 神经鼓室段向后延伸至水平半规管。
图10.在面神经鼓室段的外侧可见有小的隆起为匙 突。同一平面出现开放的面神经外膝部,又称锥 曲部,由于骨壁薄,呈向鼓室的开放状,文献报 道此处面神经的自然裸露率达17~37%。后鼓室 显示内侧的鼓室窦(sinus tympani)和外侧的 面隐窝(facial recess)。鼓室内锤骨柄和砧骨长 突可见。
图 20.-图 21 中耳仅有下鼓室,内耳已不再出现。颈静 脉孔仍分为二部分,并逐渐与颈动脉管升段接近。面神经 乳突段呈小圆形管腔。逐渐向颈静脉孔靠近。 图 22.颈静脉孔区融合成一个开放状腔,其前方颈动脉管 也呈一个开放状的管腔。中耳已不再出现,外耳道接近底 部。面神经乳突段接近茎乳孔开始向内侧有开放倾向。
图 27 外耳道软骨部仅有部分显示,向耳道口呈 喇叭状开放。颈动脉已离开颞骨,在颞骨前内侧 仅可见到颈内静脉的半弧形切迹。斜坡与枕骨髁 融合,舌下神经管呈浅喇叭状开口,朝向后内方。 二腹肌沟为浅切迹,其内侧为二腹肌嵴。乙状窦 为长椭圆形管状结构,后外方为开放状。 图 28 低于外耳道软骨部,仅见耳道口二腹肌沟 出现,二腹肌嵴明显。舌下神经管消失,枕骨髁 与斜坡骨连成一片。乙状窦椭圆形管状结构的后 内开放口变小,有闭合的趋势。面神经已接近颈 内静脉处。
图 23.外耳道到达骨性底壁,颈静脉孔区 前方颈动脉管附着开放的管腔变浅,舌下 神经孔呈半开放管腔。面神经乳突段接近 颈静脉管附着管壁。
图 24.由于面神经乳突段在下端向前下茎 乳孔方向移行。舌下神经管呈前后开放状。 骨性外耳道消失,软骨段外耳道仍可见。 颈静脉孔与颈动脉管附着处仍接近。
图 25 软骨段外耳道仍宽阔,低于骨性耳道平面。颈静脉 球外缘呈半弧形,其前内相连的浅半弧形切迹为颈动脉附 着处。在颈静脉球内侧可见舌下神经管呈管状裂隙,由前 外向后内方向。舌下神经管内侧骨为斜坡。乙状窦切迹渐 变大,沿颞骨岩部内缘由外到内行走。面神经乳突段逐渐 向颈静脉球方向移行。 图 26 耳道软骨部变窄接近耳道底部。此平面已离开颈静 脉球,更开放的半弧形为颈内静脉,在其前内的颈动脉切 迹变小,颈动脉渐离开颅底骨。斜坡外侧的舌下神经管由 于从后内上向前外下行走,在该平面呈向后内开放的喇叭 状裂隙。乙状窦沿颞骨岩部呈开放的管状结构。面神经乳 突段与图 25 相似。

颞骨及耳部高分辨CT成像及应用ppt

颞骨及耳部高分辨CT成像及应用ppt
03
颞骨与大脑、小脑和脑干等重要结构相邻,对维持 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耳部解剖
耳部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 分组成。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 负责收集声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耳包括鼓膜、听骨链和鼓室 等结构,主要负责传音和增压 。
内耳包括耳蜗和前庭器官,主 要负责感音和平衡。
颞骨与耳部的相互关系
颞骨和耳部在解剖结构上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颞骨及耳部高分辨CT 成像及应用
汇报人:可编辑
xx年xx月xx日
• 引言 • 颞骨及耳部解剖结构 • 高分辨CT成像技术 • 颞骨及耳部高分辨CT成像结果展
示 • 高分辨CT成像在颞骨及耳部疾病
诊断中的应用 • 结论与展望
目录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研究颞骨及耳部高分辨CT成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 据。
依赖医生的专业技

高分辨CT成像的结果解读需要医 生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否则可能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THANKS
感谢观看
先天性耳部畸形的诊断
先天性耳部畸形是一种常见的出生缺陷,高分辨CT成像可 以清晰地显示耳部畸形的情况,如外耳道闭锁、中耳畸形 、内耳畸形等,有助于医生准确诊断畸形的类型和程度。
高分辨CT成像可以观察到畸形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和影响, 如面神经受压、听骨链畸形等,有助于医生制定个性化的 治疗方案。
06
无创、无痛
高分辨CT成像是一种无创 、无痛检查方式,对颞骨 及耳部疾病的诊断具有重 要价值。
高分辨CT成像在颞骨及耳部中的应用
颞骨骨折的诊断
高分辨CT能够清晰地显示颞骨骨折部位、范 围和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耳部-颞骨冠状位HRCT解剖(图文)PPT

耳部-颞骨冠状位HRCT解剖(图文)PPT

图49 耳蜗的前部结构显示清晰,可见底旋和中旋。在耳蜗的正下方为颈动脉,颈动脉外侧的间隙为 下鼓室。耳蜗的外侧缘是鼓岬,紧贴鼓岬伸向中耳腔的软组织阴影是鼓膜张肌(tensor tympani)。 在鼓膜张肌上方耳蜗的外侧有一缺口,其中软组织为面神经水平段(鼓室段),在面神经鼓室段内侧 耳蜗上方有一圆孔结构内含面神经迷路段。在上鼓室内可见锤骨头(head of malleus)、锤骨颈 (neck of malleus) 。在锤骨颈下方鼓膜将外耳道和中耳腔分隔。在耳蜗内侧内听道出现,在颞骨内侧 出现一骨性缺口。 图50 耳蜗底旋变小,中旋依然清晰。耳蜗外上方面神经水平段呈圆形管腔,由于外侧骨壁薄,似呈 开放状。原圆形面神经迷路段向内延伸为一细缝隙,上界为内听道顶部,下界为内听道横膈。内听道 形态出现,由于部分前壁的因素,内听道有模糊的骨质影。锤骨头和锤骨颈的外侧为上鼓室外侧壁呈 盾板(scutum),影像学又称鼓膜嵴。在盾板与锤骨颈之间的间隙(prussak space)是后天原发性 胆脂瘤的好发部位。外耳道由于弯曲的缘故,耳道口尚未出现。鼓岬外侧仍可见鼓膜张肌。乳突气房 逐渐增多。
图59 水平半规管管腔变小,其后上方为后半规管上端,后下方为后半规管壶腹终端。面 神经仍呈圆形管腔提示尚未完全进入垂直段。其前后下均为气房包裹。耳蜗导水管变浅,
颈静脉球窝宽大,茎突消失。鼓室腔消失,舌下神经管管径变大。外耳道软骨部逐渐变窄 提示外耳道主轴是由前内向后外。i7q影像园 图60 水平半规管管腔消失,后半规管呈上下两个类圆形管腔,在后半规管上管腔的内下 方有一很小的类圆形管腔为前庭导水管(vestibular aqueduct),内含内淋巴管 (endolymphatic duct)。面神经已进入到垂直段,位于内耳外侧缘的下方,呈外上内下方 向的长圆形管腔。在大部分情况下只有在水平半规管消失仅存后半规管的层面上能够找到

颞骨与耳断层解剖

颞骨与耳断层解剖

中耳的断层解剖结构包括 鼓室、咽鼓管和乳突小房。
鼓室是中耳的主要部分, 包含听骨和听小骨,能够 将声音从外耳传递到内耳。
咽鼓管连接鼓室和鼻咽部, 能够调节中耳内的压力。
乳突小房是位于乳突表面 的气腔,能够收集中耳内 的气体。
内耳的断层解剖
内耳的断层解剖结构 包括半规管、耳蜗和
前庭器官。
半规管能够感受机体 姿势和运动状态,维
03 耳聋
根据听力测试结果,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诊 断。
颞骨与耳联合疾病的诊断
颞骨肿瘤累及耳部
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进行诊断。
颞骨骨折合并耳损伤
根据骨折部位和程度,采用X线、CT等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同时 观察耳部损伤情况。
颞骨炎性疾病合并耳部感染
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合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同时观察 耳部感染情况。
颞骨与耳断层解剖
目录
• 颞骨解剖 • 耳断层解剖 • 颞骨与耳的相互关系 • 颞骨与耳的疾病诊断 • 颞骨与耳断层解剖的临床应用
01
颞骨解剖
颞骨的形态
颞骨呈弯曲的三角形,由鳞部、鼓部和岩 部组成。 颞骨的鼓部呈弯曲的拱形,与外耳道相连。
颞骨的鳞部呈鳞片状,覆盖在大脑颞叶的 表面。
颞骨的岩部呈锥形,内部包含中耳和内耳 结构。
对于涉及颞骨和耳部的肿瘤,可以通过联合手术切除,以恢复结 构和功能。
颞骨与耳联合畸形矫正
对于同时涉及颞骨和耳部的畸形,联合手术可以同时矫正多个部位 的畸形。
颞骨与耳联合感染治疗
对于同时涉及颞骨和耳部的感染,联合手术可以清除多个部位的感 染病灶,促进愈合。
THANKS
感谢观看
颞骨与耳断层解剖的临床应

耳及颞骨的应用解剖及生理学

耳及颞骨的应用解剖及生理学

五部分: 鳞部 、乳突部 、鼓部 、茎突 、岩部
鼓 部
从前上向后方卷曲的四方形簿骨板,它构成外耳道骨部的前、下及后壁的一部分。 (1)鼓沟:内侧端的窄沟,鼓膜附着。 (2)岩鼓裂:鼓索神经、鼓室动脉、静脉通过。 (3)鼓乳裂:该裂内侧投影为面神经乳突段,乳突手术 及面神经手术的解剖标志。 (4)茎突:位于鼓部的下面。 (5)茎乳孔:位于茎突的后面。
乳突部
似园锥形,可分为内外两面 1、外侧面:粗糙 (1)乳突切迹:位尖部内侧【二腹肌】 (2)枕动脉沟:位乳突切迹的内侧。 2、内侧面:光滑而凹陷 乙状窦
岩 部
岩部似三面锥体形,故称岩锥位于枕骨与蝶骨之间的夹角内。分为锥基底,尖部、三面和三缘。内耳迷路位于其内。尖部与枕骨和蝶骨构成一裂隙,称破裂孔。
颅底和侧壁一部分, 参与组成:颅中窝 middle cranial fossa, 颅后窝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第二节 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耳廓
1. 耳廓的正常位置:【整形】 耳廓长轴与鼻梁平行 耳廓上缘在眼眉水平线上 耳廓下缘在鼻小柱根部水平线上 2. 正常耳廓的外部解剖标志
外耳 external ear →收集、传导声波
茎突位于鼓部下方的中段,乳突之前。茎突呈细长形,伸向前下方.平均长约2.5cm。茎突近端被鼓部的鞘突所包绕、远端有茎突咽肌、茎突舌肌、茎突舌骨肌、茎突舌骨韧带和茎突下颌韧带附着。在茎突与乳突之间有茎乳孔,面神经管由此出颅骨。
耳应用解剖
外耳—鼓膜以外的部分 中耳—鼓膜-鼓室内壁 内耳—颞骨岩部的部分
鳞 部
一、内侧面:重直位、鳞状骨板,内面有脑膜中动脉的深沟,脑的沟和回印迹。 二、外侧面:光滑,外耳门的前方有呈水平位的颧突,其根部分前、中、后三个根,前根呈结节状,中根为园锥形隆起,后根向后移行为颞线,颞线在外耳门上方的骨嵴,称乳突上嵴,与外耳道上棘之间的三角形浅凹,称筛区【道上三角】,相当于鼓窦的外侧壁,为乳突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

耳解剖

耳解剖

内耳结构----半规管
每侧有3个半规管:上(前)半规 管、后半规管、外(水平)半规管
内耳解剖 --骨迷路 耳蜗
cochlear
▪ 由中央的蜗轴和周围的骨蜗
管组 成,骨蜗管围绕蜗轴2
1/2—2 ¾ 周,底周相当于鼓

▪ 蜗轴伸出骨螺旋板将骨蜗管
分成
▪ 上下二腔,上腔又由前庭膜
分成
2腔,故蜗管内共有:
镫骨肌:受面神经支配,收缩时牵拉镫骨头向后,减少 内耳压力,声刺激的兴奋阈值为70~90dB
中耳
鼓室 咽鼓管 鼓窦 乳突
咽鼓管(ear tube)
部位:位于颞骨鼓部与岩部交界处 毗邻:内:颈内动脉
上:鼓膜张肌半管 分部:外1/3为骨部,内2/3为软骨部 开口:内低外高
鼓室口:鼓室前壁上部 咽口:鼻咽侧壁
咽鼓管 Eustachian tube
咽鼓管 是沟通鼓室与鼻咽部的管
道 ▪ 起--止,长约35mm ▪ 静止时咽鼓管呈闭合状 态,其主要功能是调节中 耳内外之压力,引流中耳 之分泌物 ▪ 小儿的咽鼓管特点?
平、短、宽
咽鼓管
小儿咽鼓管的特点: 短14mm 平 宽
小儿咽部感染易经此管侵入鼓室
中耳
(骨-软骨交界;鼓膜外0.5cm) ▪ 外耳道皮下组织甚少 ▪ 外耳道皮肤是耳廓皮肤的延续
— 软骨部皮肤富有毛囊, 皮脂 腺及耵聍腺-厚 — 骨部皮肤缺乏毛囊结构--菲薄
耳部解剖
外耳
耳的组成 中 耳
内耳
耳廓 外耳道
鼓室 咽鼓管 鼓窦 乳突
耳蜗 前庭 半规管
中耳(middle ear)
鼓室 咽鼓管 鼓窦 乳突
内耳又称为迷路(labyrinth)
▪ 位于颞骨岩部,有 听觉和位觉 功能

颞骨的正常解剖

颞骨的正常解剖
进入内耳门; • 第二段为内耳道段即从内耳门到内耳道底的一段,该神经经过水
平嵴之上,垂直嵴前的面神经区域进入面神经管。
面神经第三段
• 第三段为迷路段,面神经进入面神经管后,向外略偏前走行,介 于耳蜗与半规管之间,到达膝神经节。此段是面神经在颞骨内最 短最细的部分。
面神经第四段
• 第四段为水平段。又称鼓室段,自膝神经节处向后,经前庭窗上 方,水平半规管下方到达锥隆起的后上方时向下转弯,移行为面 神经垂直段。
• 鼓室内有听小骨、韧带、肌肉及行经其中的鼓索。
鼓室上壁
• 鼓室:鼓室分六壁,①上壁由颞骨岩部的鼓室盖构成,即鼓室的顶, 将鼓室与颅中窝分开,厚3~4mm,2岁以前岩鳞裂由于骨化不完 全,则鼓室黏膜与硬脑膜直接相贴,个别情况鼓室静脉通过此裂 注入岩鳞窦和岩上窦,因此是鼓室内炎症感染颅内的通路。
鼓室下壁
分由颞骨鳞部构成,其中前下壁可有骨质缺损(Huschke孔),4岁 、咽鼓管、鼓膜和乳突小房四部。 • 鼓室居颞骨内,位于鼓膜与内耳外侧壁之间, • 前方借咽鼓管与咽相通,后方借鼓室与乳突小房相通。
中耳
• 鼓室容积1~2mm3 鼓膜紧张部上缘水平以上的部分称上鼓室,鼓 膜紧张部下缘水平以下的部分为下鼓室,鼓膜紧张部上、下缘水 平之间的鼓室为中鼓室(图2-2-7)。
2.前庭
• 2.前庭位于骨迷路中部略似椭圆形腔隙,直径约4mm.其外侧构成 鼓室内壁,壁上有前庭窗和蜗窗;前庭的内侧壁正对内耳道,构 成内耳道底。
2.前庭
• 2.前庭小管为颞骨内的弯形小管,长约8.5mm,直径约0.35mm, 内有内淋巴管,内淋巴管经前庭小管外口与内淋巴囊相通。
• 前庭小管外口又称内淋巴囊裂,前庭小管外口多位于外半规管之 下约2.8mm 处,与后半规管有后缘距4mm左右。

耳部和颞骨恶性上皮性肿瘤-腺样囊性癌的影像诊断

耳部和颞骨恶性上皮性肿瘤-腺样囊性癌的影像诊断

耳部和颞骨恶性上皮性肿瘤-腺样囊性癌的影像诊断[概述]腺样囊性癌主要发生在腮腺等大涎腺和口腔等处黏膜的小涎腺,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来源于耵聍腺,中耳腺样囊性癌可能来自中耳黏膜上皮或者来自异位的涎腺组织。

近年才报道的内淋巴囊腺样囊性癌可能来源于内淋巴囊黏膜上皮,过去曾被误认为是中耳腺癌、桥小脑角耵聍腺癌等,现在被证实为内淋巴囊腺癌,部分为腺样囊性癌。

外耳道腺样囊性癌发病率仅次于鳞癌。

年龄为25岁-80岁,40-50岁居多。

[病理学表现和生物学行为](1)病理表现:肿瘤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切面呈灰白色,有小囊腔。

组织学表现与其它部位的腺样囊性癌相同。

(2)生物学行为:耳腺样囊性癌浸润性很强,呈浸润性生长,外耳腺样囊性癌早期就可侵破鼓膜累及中耳乳突,晚期可侵犯颞骨岩部,进入颅内。

腺样囊性癌可经Santorini缝或软骨与骨交界处浸润到腮腺、下颌关节、翼肌间隙、颞下窝、颞窝等部位。

中耳乳突腺样囊性癌可在中耳乳突扩散外,还可侵入外耳道。

内淋巴囊腺样囊性癌早期发生于颞骨岩部后方前庭水管(内淋巴囊)区,肿瘤增大可累及迷路上和迷路下结构、中耳腔、面神经和外耳道等结构,常有出血并形成出血性囊肿。

耳腺样囊性癌可局部转移至颈淋巴结,常可沿神经浸润蔓延,或直接发生远处转移如肺、骨和脑等部位,肺转移最常见。

虽然耳腺样囊性癌浸润性很强,但其生长缓慢,自然病程可达10年到30年,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死亡,但也可在转移后生存很长时间。

[临床表现]外耳道腺样囊性癌好发于中年以上患者,女性较多,早期即有疼痛,为本病特点,初为间歇性,随着病情发展,可转为持续性剧痛,肿瘤常位于外耳道软骨部,结节状,质硬,表面皮肤正常,无清楚界限,有触痛。

肿瘤浸润性生长,向外生长,可累及耳廓及其周围组织,常继发感染,出现水样或脓性耳漏,如溃破,可有血性耳漏。

中耳乳突腺样囊性癌常有慢性中耳炎症状、传导性耳聋,但最突出的是疼痛,因为早期就侵犯神经。

内淋巴囊腺样囊性癌表现为听力丧失,并常有面瘫。

耳颞的影像诊断学(泰山医学院)

耳颞的影像诊断学(泰山医学院)

咽鼓管造影
引流法
加压法
双侧咽鼓管造影法
CT检查方法



横断扫描:自外耳道下缘向头侧连续扫描至岩骨上缘。 使用高分辨力CT、靶技术、薄层扫描和骨算法重建。 冠状扫描:用于观察耳蜗、鼓室盖和面神经管等。扫 描基线垂直于眶耳线,自外耳道后1cm向前连续扫描。 气池CT扫描:经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注入2~4ml消毒空 气,通过体位改变使空气充盈病侧桥脑小脑池,行薄 层扫描。
外耳道神经鞘瘤

外耳道底部见软组织团块,来自外耳道软骨段的前壁,密度较 低,并进入骨性外耳道,达鼓膜嵴。鼓室和乳突正常。
神经鞘膜瘤

右侧内 听道扩大, 内可见较高密度 的软组织增生, 达内听道开口和 桥小脑角池。内 耳结构和中耳乳 突无异常。
神经鞘膜瘤

右侧听神经明显增粗(箭1示),与其相邻的桥小脑角区有一软组织 肿块(箭2示)
鼓窦胆脂瘤

右乳突硬化型,上鼓 室、鼓窦入口和鼓窦 区有膨胀性破坏腔, 边缘硬化锐利,骨桥 存在(箭头示)。
胆脂瘤肉芽

左乳突硬化型,骨 质增生硬化。上鼓 室、鼓窦入口和鼓 窦区有骨质吸收破 坏腔,边缘模糊不 清。
胆脂瘤肉芽
左侧乳突硬化,中耳腔透亮度减低,听小骨吸收破坏,鼓窦区骨 质破坏,向后破坏乙状窦前壁。
神经纤维瘤病

双乳突气化型, 内听道扩大, 骨壁吸收(箭 示)。前庭和 半规管无涉及。
听小骨脱位

宽锤右 。骨侧 头上 和鼓 砧室 骨内 头锤 之砧 间关 间节 隙脱 增位 ,
外耳道并乙状窦前壁骨折

壁房 1 双 骨透)侧 折亮,外 (度有耳 箭减错道 头低位骨 2 ,。折 )乙左( 。状乳箭 窦突头 前气

耳-颞骨CT扫描常规

耳-颞骨CT扫描常规

耳-颞骨的CT扫描常规1扫描前的准备1.1按一般步骤准备。

1.2 颞骨岩锥的结构复杂而精细,扫描时多采用薄层或高分辨率重建。

扫描中保持不动是关键所在。

因此一定要取得病人的良好配合,保持头部固定不动。

1.3 注意去除病人头上的发卡和耳环等。

2耳-颞骨的扫描技术2.1 轴位扫描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一致,下颌稍收,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嘱病人保持不动或采用必要的固定,使整个扫描过程中两侧岩锥的内部结构能对称的显示在一个平面上。

扫描基线:常规采用听眶线垂直台面,自外耳孔中心向上20mm。

2.2 冠状位扫描2.2.1患者仰卧或俯卧在检查床上,头置于扫描架上,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一致,头尽量后仰或前伸,摆成颏顶位或顶颏位。

2.2.2扫描基线:常规先扫一副定位片,根据观察的侧重点,常用与听眶线呈105o角的扫描基线,也有用与枕骨斜坡平行的改良冠状位,即与听眶线呈70o角的扫描基线。

自外耳孔前缘开始以2mm层厚向后扫描。

3 扫描参数同头部扫描参数,扫描层厚可采用薄层1-2mm。

若重点观察外耳道或中耳软组织结构或内耳听道时,则需要用层厚、层距3-5mm,软组织重建算法,同时观察软组织窗及骨窗。

对于桥小脑角区的听神经瘤,可采用8-10mm层厚扫描。

颞骨的高分辨率CT扫描参数扫描野:16-20cm矩阵:512×512层厚:用超薄层厚1-2mm层间距:1-2mm电压:120-130kv电流:100-120mA重建算法:用骨重建算法4 耳部CT图像的摄影技术4.1若重点观察骨结构时,必要的骨窗单侧照片;重点看软组织结构时,必要的软组织窗单侧照片。

4.2如果做了CT定位扫描,则定位片一定要拍摄下来,供分析图象时参考。

4.3对于高分辨率图象,必须用骨窗(W:4000,L:600-1000)和软组织窗显示拍摄。

若用颅脑参数扫描的图象,则用一般的软组织窗。

耳部-颞骨轴位(水平位)HRCT解剖

耳部-颞骨轴位(水平位)HRCT解剖

耳部-颞骨轴位(水平位)HRCT解剖(图文)耳部疾病的诊断除了临床体格检查、听力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外,影像学检查越来越成为诊断治疗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随着CT、MR I 的普及,耳和颞骨影像学检查已成为耳和侧颅底临床常规的辅助诊断项目。

CT对骨和钙化组织显影清晰,可兼顾骨与软组织的显示,在一般耳部疾病的应用中价值较高。

MR I 可多轴向成像以提供全面观察;可避免骨质干扰骨管腔内细小软组织结构的显示,而且对软组织特性反映较好,故常用于耳、内听道、侧颅底肿瘤的软组织病变检查。

CT观察骨结构以骨算法扫描最为清晰,如用普通扫描则应加骨窗(扩大窗宽,提高窗平)显示,以利观察细小骨质改变。

耳部CT常用轴位和冠位,本期重点介绍耳部轴位CT检查。

耳部轴位又称水平位,病人仰卧,取听-毗线,于外耳孔上方10mm 处,可用130KV、100MA、3-6S、1-3MM 层厚和间距用骨质窗位条件,往下连续扫描,要求扫完整个岩锥。

横断面CT对于外耳道前后壁、中耳前后内外壁、听小骨、内耳道前后壁、内耳迷路、面神经膝部和垂直段、乙状窦、静脉孔及颈动脉管等结构显示较清楚。

由于头位的关系,显示的结构有时二侧不对称,需要以同一平面进行对比。

这里仅就典型的层面进行讨论。

图1.-图4.显示岩尖部和上半规管。

图5.起出现内听道。

图6.出现耳蜗顶旋,同时在内听道外侧有一通向上鼓室的通道,是面神经迷路段。

内听道的听神经到达耳蜗为止,前庭神经止于前庭和半规管,唯有面神经向鼓室方向延伸,形成面神经迷路段。

图7.的重要结构为面神经出迷路段后有一膨大区,为膝状神经节,由此向前有一分支为岩大浅神经,向后为面神经鼓室段,此结构呈“T”型,垂直于岩大浅神经和面神经鼓室段的是面神经迷路段。

前庭和后半规管在此层面出现,同时出现颈内动脉的升段。

图8.为典型的前庭层面。

在上鼓室出现锤砧关节,呈冰淇淋(Ice-cream)样结构,前端似冰淇淋的是锤骨头,后方似蛋桶状的为砧骨体。

耳部和颞骨恶性上皮性肿瘤-鳞状细胞癌的影像诊断

耳部和颞骨恶性上皮性肿瘤-鳞状细胞癌的影像诊断

耳部和颞骨恶性上皮性肿瘤-鳞状细胞癌的影像诊断[概述]鳞状细胞癌是耳部和颞骨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鳞状细胞癌发生比例各家报道不一。

鳞状细胞癌可发生在外耳、中耳和乳突,以耳廓最多,其余依次为外耳道、中耳和乳突。

发病年龄:16岁-98岁,平均年龄68岁,60岁—70岁最多。

男性多于女性。

[病理表现和生物学行为](1)病理表现:肿瘤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切面呈磁白色,部分肿瘤内包埋有耳软骨;组织学类型有鳞癌、腺样鳞癌、基底细胞样鳞癌和梭形细胞鳞癌,大部分为鳞癌。

外耳鳞状细胞癌中91%为高分化鳞癌,低分化鳞癌占2%,梭形细胞鳞癌1.5%,腺样鳞癌5%,基底细胞鳞癌0.5%。

中耳乳突鳞状细胞癌发生于中耳腔黏膜上皮。

(2)生物学行为:耳部和颞骨鳞状细胞癌为侵袭性肿瘤,但各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耳廓和外耳道鳞状细胞癌一般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后才扩散,耳廓鳞状细胞癌扩散的方向与耳廓的胚胎发育有关系,耳前癌可向耳垂方向、耳轮和耳屏浸润,并可进—步向对耳轮浸润。

外耳道软骨和骨有一定的屏障作用,但外耳道癌可以通过外耳道的Santorini缝隙或骨和软骨部交界处浸润到耳周软组织和腮腺组织,向内破坏鼓膜、中耳乳突,甚至破坏颞骨岩部进入颅内。

中耳乳突鳞状细胞癌很容易蔓延到下鼓室、迷路周围和乳突气房,可破坏中耳乳突并波及颞骨岩部进入颅内,可侵犯内耳和外耳道,并象外耳道鳞状细胞癌一样进一步扩展。

晚期出现耳前或上颈部淋巴结转移。

经过手术、放疗和化疗后,鳞癌的5年生存率约为25%。

[ITNM分期]耳部和颞骨恶性上皮性肿瘤的分期主要根据肿瘤的大小和浸润深度进行分类原发肿瘤(T)T0无肿瘤存在T1 肿瘤最大直径小于2cm,位于浅表组织或外生性T2 肿瘤最大直径大于2cm但不超过5cm;或无论肿瘤有多大,只要肿瘤浸润真皮浅层T3 肿瘤最大直径大于5cm:或无论肿瘤有多大,只要肿瘤浸润真皮深层T4 肿瘤累及其它结构如软骨、肌肉或骨质淋巴结受累(N)N0 淋巴结不受累Nl 同侧局部淋巴结受累,可活动N2 对侧或双侧局部淋巴结受累,可活动N3 局部淋巴结受累、固定远处转移(M)M0 无远处转移M1 远处转移[临床表现]外耳鳞癌的临床表现:外耳鳞癌发生于耳轮缘最多,为53%,对耳轮和三角窝19%,耳廓后14%,耳垂5%,耳甲腔5%,耳屏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耳-颞骨 (Ear and Temporal Bone)
第一节 检查技术 一 轴位:扫描基线为眶耳线,
层厚、层距1.0-1.5mm 二 冠状位
第二节 正常CT解剖
颞骨的组成 鼓部 乳突部 岩部锥体 鳞部 茎突
一、 外耳道(external auditory canal)
外1/3为软骨部,内2/3是骨性外耳道。
三 粘膜下囊肿(submucous cyst):
是一种潴留性囊肿,一般由于 窦腔内粘液腺分泌梗阻,继发囊肿 形成,一般只累及窦腔的一部分, 表现为圆形外凸的囊肿外缘,液性 密度,以上颌窦内最常见.
submucous cyst
differential diagnosis: mucous cyst submucous cyst paranasal sinusitis
二 内 翻 乳 头 状 瘤 ( Inverting
Papilloma)
这种肿瘤的发生与粘膜的浆液性 或粘液性腺体内管道系统鳞状上皮细 胞化生有关,为良性肿瘤,但具局部 浸润性,可引起骨质破坏
CT表现:
1.鼻腔内软组织肿块,可有鼻甲或 窦壁骨质破坏
2.肿瘤若累及副鼻窦,常沿窦腔表 面粘膜蔓延
细胞癌 4. 转移瘤
二 中耳
1. 血管球瘤(Glomus Tumor) 也称化学感受器瘤或非嗜铬性副
神经节瘤。颈部化学感受器瘤根据好 发部位可分为:
(1) 鼓室型 (2) 颈静脉型 (3) 迷走神经型 (4) 颈动脉体型
鼓室内血管球瘤
CT表现为中耳鼓室内小的软组织肿 物,显著增强。
鼓室型和颈静脉型常见有搏动性耳鸣, 蓝色鼓膜,传导性耳聋和颅神经损害。
nasal meatus) 下壁:硬腭
二 副鼻窦
1. 额窦(frontal sinus):开口于中鼻道 2. 筛窦(ethmoid sinus):分前、中、后三组,前、 中小房开口于中鼻道,后小房开口于上鼻道 3. 蝶窦(sphenoid sinus):开口于蝶筛隐窝(上鼻 甲后方) 4. 上颌窦(maxillary sinus):窦口经半月裂孔进入 中鼻道
3.中耳癌:
CT表现为中耳腔内软组织肿物 并有骨质破坏,与炎性骨质破坏不 易鉴别
三 内耳: 主要为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inoma)
bone window
plain scan
enhancement
acoustic neurinoma
Enlargement of internal acoustic meatus
一 副鼻窦癌(carcinoma of sinuses)
以上颌窦癌最常见,多为鳞状细胞癌
1.上颌窦癌: CT特征性表现是窦腔内软组织肿物合并 骨质破坏。上颌窦癌可向四周蔓延或侵 犯,如口腔、眼眶和筛窦、颞下窝和翼 腭窝等
carcinoma of maxillary sinus
carcinoma of maxillary sinus
carcinoma of maxillary sinus
2.筛窦癌少见,蝶窦癌和额窦癌非常罕见
二 副鼻窦其他恶性肿瘤 软骨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淋巴瘤、横纹肌肉瘤
三 副鼻窦转移瘤 十分罕见
第四节 良性肿瘤
一 血管纤维瘤(Angiofibroma) 是良性的局部浸润性的无包膜的血源 性肿瘤,起源于鼻咽顶部或翼腭窝。 多见于男性青少年 CT表现: 翼腭窝软组织肿块,压迫上颌窦后壁 弯曲变形,并向前移,扩大翼腭窝, 呈显著,均匀的强化。这是本病的特 征性表现
四 翼腭窝(pterygopalatine fossa)
位于蝶骨翼突和上颌骨的裂隙内,是 颞下窝向下内的延伸。翼腭窝含蝶腭 神经节,向上经眶下裂入眶内;向外 通向颧弓以下的颞下窝,向内经蝶腭 孔进入鼻腔,向后经圆孔进入海绵窦 和中颅窝 。
第三节 恶性肿瘤
CT对于鼻腔和副鼻窦恶性肿瘤的诊断 价值是能够发现轻微骨质破坏和明确 病变范围
frontal sinus
frontal sinus
ethmoid sinus
sphenoid sinus
nasolacrimal canal
maxillary sinus
MPR(Coronal)
MPR(Sagittal)
Middle Nasal concha
Inferior nasal concha
第一节 检查方法 1.轴位:基线为下眶耳线,
层厚、层距5mm 2.冠状位:层厚、层距5mm
第二节 正常解剖
一 鼻腔:(nasal cavity) 顶壁:由鼻骨、额骨、筛骨、蝶骨等构成,
由筛板与前颅窝相隔 内壁:鼻中隔由骨部(筛骨垂直板和梨骨)
和膜部构成 外壁:有三到四个鼻甲和鼻道(concha and
外耳道棘:外耳和中耳分界的骨性标 志,鼓膜附丽处。
二中耳(middle ear):
是充满空气的空腔,以鼓膜(drum membrane)为标志,其内侧为中鼓室 (tympanic cavity),其上为上鼓室,其 下为下鼓室。
耳咽管(auditory tube)位于下鼓室,与 鼻咽腔相通。
听骨链(ossicular chain)由锤骨、砧骨、 镫骨组成。
aberration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第四节 外伤
颞骨骨折分为纵形(longitudinal) 和横行(transverse)两类,可引起脑脊 液漏,气脑及听小骨脱位或骨折
Longitudinal fracture
第五节 肿瘤
一 外耳和乳突 1. 外生骨疣(exostosis):常为多发,两侧性 2. 叮咛腺瘤和叮咛腺癌 3.外耳道原发性恶性肿瘤中常见的有鳞状
三 内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nternal ear):
位于颞骨岩部的骨质内,由耳蜗、前 庭和半规管组成,也称迷路(分骨迷 路和膜迷路)
内听道:内有面神经和听神经通过
颈静脉窝:有颈静脉球,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副神经通过。
锤骨
砧骨
镫骨
Reconstruction of Ossicular chain
4D-angio
二 中耳胆脂瘤(Cholesteatoma)
胆脂瘤是一种内衬鳞状上皮的囊肿, 一般是炎症性疾病的并发症,但极 个别可为先天性
CT表现为中耳内软组织和骨质破坏。 特征性表现是鼓棘或外耳道棘骨质破 坏,听小骨破坏消失。胆脂瘤可引起 颅内并发症,如脑脓肿和侧窦脓肿等
Cholesteatoma
Cholesteatoma
四 息肉(Polyp)
是炎症而不是肿瘤,软组织密 度,外形光滑,常表现为双侧病变, 可阻塞副鼻窦口,引起粘液囊肿.
第六节 外伤
CT检查一般作为颌面部外伤常 规X线检查的补充,最好采用轴位 和冠状位两个方向的CT扫描 .
第七节 先天畸形
1. 后鼻孔闭锁 2. 先天性颅骨缺损和/或脑膜脑膨出
粘液囊肿好发于额窦及筛窦,蝶窦 和上颌窦少见
CT表现:
窦腔扩大,窦壁均匀变薄,呈 气球样。囊肿可突入眼眶、鼻腔和 前颅窝。囊肿一般为液性密度,不 强化,但长期脱水浓缩,或继发感 染成粘液脓性,此时密度较高,其 CT值与软组织相似
Mucous cyst of ethmoid sinus
mucous cyst
Tumor enhancement
第六节 炎症性疾病
一 恶性外耳道炎(Maliganant External Otitis)
是指老年性糖尿病患者和免疫抑制状 态的患者,假单孢绿脓杆菌的感染
CT表现为外耳道、中耳和乳突内的软 组织异常,外耳道和颅底骨质破坏, 鼻咽部和颞下窝软组织肿胀
Maliganant External Otitis
3.增强扫描部分强化
4.鼻窦口梗阻,可继发粘液囊肿
inverting papilloma
三 与牙齿有关的肿瘤和囊肿: 如牙源性囊肿、造釉细胞瘤
四 骨瘤(Osteoma): 最常见于额窦,其次为筛窦,上颌窦 及蝶窦少见
Osteoma of left ethmoid sinus
adamantinoblastoma
岩骨炎: 岩骨尖气房的感染
第七节 其他颞骨病变
一 耳硬化症(Otosclerosis): 原因不明引起听力丧失和耳鸣,病变主 要影响耳迷路
二 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 颞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表现为骨质均 匀性致密增厚,可以累及外耳道和中耳 乃至骨迷路
第三章 鼻和副鼻窦 (Nose and Nasal Sinuses)
一 鼻窦炎(nasosinusitis):CT检查 主要了解炎症范围,是否向眶内或 颅内蔓延. CT表现为粘膜肥厚.
nasosinusitis
二 粘液囊肿(mucous cyst):副鼻窦 口因炎症或肿瘤阻塞,引起副鼻窦腔 无气,并有大量粘液潴留,继而窦腔 内压力增高,使窦腔扩大,窦壁变薄, 呈气球样变
中耳腔内肿物并有搏动性耳鸣的包括: 血管球瘤
迷走颈内动脉
颈静脉裸露
2. 面神经鞘瘤
(Facial Nerve Neurinoma)
生长于内听道内的面神经鞘瘤与 听神经瘤不能鉴别。而位于内听道外 的颞骨内的面神经鞘瘤主要引起面神 经管扩大,软组织肿物和骨质破坏
Facial nerve neurinoma
Congenital cholesteatoma
Cholesteatoma
MPR(Coronal)
Axial image
cholesteatoma of right middle ear
MPR(Sagittal)
三 内耳感染
骨化性迷路炎: 常见原因是化脓性迷路炎。特征
性表现是骨迷路腔隙减小或消失,周 围骨质硬化。受累一侧的听觉和前庭 功能丧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