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浅谈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浅谈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和顺幼儿园迟娜【摘要】在幼儿园里,不管是哪个年龄班都能够常常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幼儿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抢夺、动手打人等行为,有的幼儿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让给其他小朋友玩等等。
这些都说明了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
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幼儿园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
分享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分享小班幼儿玩具意识培养家庭分享行为【正文】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指南》中也提到学会“设身处地”地了解他人的感受使幼儿形成良好社会行为的认知基础。
因此,对小班幼儿进行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培养,十分必要。
一、小班幼儿现下所存在的问题现在大部分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有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一大群人的宠爱,特殊的家庭地位让很多孩子表现的很任性、很自私、很霸道。
尤其是小班幼儿,在入园前生活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没有分享的意识,所以,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尤为突出。
例如:我班的晨晨,他在上幼儿园之前大部分时间都是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来到幼儿园还有些不太适应。
记得有一次在自由活动时,晨晨和他们组的小朋友一起玩玩具,我在一旁观看了一会儿,见小朋友们玩的都很好我就去其他的小组看看别的小朋友玩的怎么样,就在我走到另一组跟小朋友说话时,就听见晨晨对着他组里的一个小朋友轩轩大喊“这个给我,是我的。
”边喊边抢轩轩手里的玩具,我赶紧走到他们的小组,蹲在他们的身边询问发生了为什么事情,晨晨说:“他拿了我的玩具,我想盖楼房,他还不给我。
”我又问轩轩,轩轩说:“我没拿,是他抢我的。
”看得出来是晨晨想用玩具盖楼房,而他需要小朋友手里的那个玩具,所以,就动手去抢了。
我又对晨晨说:“晨晨,如果你需要小朋友手里的玩具你可以跟小朋友借,你可以跟他说,‘你能把玩具借我玩会吗?’你要是跟他好好商量他会同意把玩具借给你的。
浅谈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策略
教师可以引导社会参与幼儿的分享教育,如邀请社区、警察、消防员等职业 人士来园进行分享教育活动。
04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训练方法
情境模拟法
总结词
通过模拟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帮助幼儿学会分享。
详细描述
情境模拟法是通过模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如分享玩具、食物等,帮助幼儿 理解和实践分享的行为。这种方法可以引导幼儿在情境中学会分享,提高他们的 分享意识。
促进亲社会行为
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实践,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亲社 会行为,让他们更加关心他人,表现出更多的友 善行为。
实践反思与总结
坚持长期培养
注意个体差异
不断完善培养方式
家长参与是关键
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是一个长 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引导和强 化,不能急于求成。
针对不同幼儿的性格特点和发展 水平,需要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 和策略,以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得 到适当的发展。
鼓励幼儿模仿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模仿 正面榜样的行为,让他 们逐渐形成自己的分享 意识和行为。
引导幼儿自我评价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自 己的分享行为进行自我 评价,让他们了解自己 的进步和不足之处。
鼓励幼儿参与分享活动
提供多样化的分享物品
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物品,如玩具、图书、食物等,让幼儿 有机会参与到分享活动中。
,而忽略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03
缺乏责任感
有些小班幼儿缺乏责任感,他们不愿意承担分享自己物品的责任,因
此不愿意分享。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培养的重要影响因 素。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都会影响幼儿的分享 行为。
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教育也是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培养的重要影 响因素。幼儿园通过教育活动、日常活动等方式引导幼 儿学会分享。
浅谈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策略
•分享意识与行为的重要性•小班幼儿分享意识与行为的现状•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策略•培养策略的实践与效果•结论与展望目录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增强幼儿的社交技能03培养幼儿的诚实守信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01培养幼儿的慷慨大方02增强幼儿的爱心和同情心增强幼儿的幸福感增加幼儿的快乐体验通过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感受,幼儿可以获得更多的快乐体验和满足感。
增强幼儿的自尊心通过分享自己的成就和经验,幼儿可以获得更多的认可和赞扬,增强自尊心。
培养幼儿的同理心通过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幼儿可以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感受,增强同理心。
通过对小班幼儿进行观察和调查,发现大部分幼儿在家庭中缺乏分享的意识,表现为不愿意与他人分享食物、玩具等物品。
在幼儿园中,部分幼儿能够主动与同伴分享玩具和食物,但仍有部分幼儿不愿意分享,甚至出现争抢行为。
分享意识与行为的调查情况分享意识与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享意识与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家庭教育中成人对幼儿过于溺爱,包办代替,导致幼儿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从而影响其分享意识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对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激励措施。
社会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中独生子女较多,缺乏与同伴相处的机会和经验,从而影响其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发展。
1创设分享的氛围23教师们应努力营造一个温馨、轻松的班级氛围,使幼儿们感到放松和自在,从而更容易产生分享的意愿。
营造温馨的班级氛围鼓励幼儿们之间建立互助友爱的关系,让他们感受到分享是一种互利共赢的行为,而不是单方面的付出。
建立互助友爱的关系可以定期组织分享日活动,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物品或经验,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
定期举行分享日活动故事讲述活动可以通过讲述一些关于分享的故事,让幼儿们从故事中领悟到分享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
开展分享活动举办玩具交换活动可以鼓励幼儿们拿出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进行交换,让他们体验到分享带来的快乐和友谊。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教研(3篇)
第1篇一、引言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幼儿道德水平的重要指标。
小班幼儿正处于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的分享行为对于其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研活动旨在通过探讨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教育策略,提升教师对幼儿分享行为的认识,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二、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1. 分享意愿较低:小班幼儿的分享意愿普遍较低,他们更倾向于将物品保留给自己。
2. 分享行为不主动:幼儿在分享时,往往需要成人的引导和提醒。
3. 分享范围有限:幼儿的分享行为主要限于同伴之间,与成人的分享较少。
4. 分享内容单一:幼儿分享的物品多为玩具、零食等实物,情感分享较少。
三、影响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主要因素1. 家庭教育: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第一个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幼儿的分享行为有重要影响。
2. 同伴关系:同伴之间的互动对幼儿的分享行为有直接影响,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3. 教师引导:教师的教育策略和引导方式对幼儿的分享行为有重要作用。
4. 社会文化:社会文化背景对幼儿的分享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谦让”、“礼让”等价值观。
四、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1. 创设分享情境: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幼儿参与集体活动、角色扮演等形式,创设分享情境,引导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
2. 引导幼儿表达: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我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我很高兴和大家分享我的玩具”等,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3. 培养幼儿的同情心:通过讲述故事、观看动画片等方式,让幼儿了解分享的意义,培养幼儿的同情心。
4. 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互助,共同完成任务,增进同伴之间的友谊,促进分享行为的发生。
5. 家园共育: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分享行为,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6. 评价与激励:对幼儿的分享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教研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教研一、引言小班幼儿是幼儿园的宝贝,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关爱。
在这个过程中,分享行为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那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分享的重要性1.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分享是一种互动,通过分享,幼儿可以与同伴建立友谊,增进彼此的感情。
分享还能帮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体谅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2. 提高自信心分享能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当他们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时,会感到快乐和自豪。
这种快乐和自豪感会激发幼儿的自信心,让他们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3. 培养合作精神分享需要双方或多方的合作,通过分享,幼儿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一件事情。
这种合作精神对于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也是他们未来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
三、培养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策略1. 以身作则家长和老师是孩子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孩子。
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分享。
2. 创设分享的环境在家庭和幼儿园中,要创设一个充满爱和关怀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可以通过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玩具交换会、手工制作等,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分享。
3. 引导孩子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让孩子们更直观地理解分享的意义。
例如,可以让孩子们扮演买家和卖家的角色,通过买卖过程来体验分享的乐趣。
4. 表扬和鼓励当孩子们愿意与别人分享时,家长和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分享的价值。
也要告诉孩子,分享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美,更重要的是为了帮助别人。
5. 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意愿在培养孩子分享行为的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意愿。
有时候,孩子可能不愿意分享自己的东西,这时家长和老师要耐心引导,让孩子理解到分享的意义。
四、结语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
只有让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分享习惯,他们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更好地融入团队,与人和谐相处。
浅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5则范文
浅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5则范文第一篇:浅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浅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论文摘要】: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针对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及所处的环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进行了培养,使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转变成内化的自觉行为。
【关键词】: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一、问题的提出: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期,强调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不愿理解也无法理解他人的想法。
加上家庭生活的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虽然生活环境得以优化,但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及互爱互让的经验和相应的训练。
孩子在家中是一颗星六人捧,孩子想要什么大人就给什么,好吃的东西总是先让孩子吃,好玩的东西也是想要什么大人就给买什么。
而且幼儿在上幼儿园之前,接触较多的都是比之年长的人,大人都有一种“让让他,他还小!”的心理。
于是幼儿这种“唯我独享”“唯我独尊”的心理在得到成人的默认之下“茁壮”成长,从而形成了“我的东西是我的,别人的东西也是我的!”矛盾心理,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
到了幼儿园也表现的和在家一样,把玩具占为己有,看到喜欢吃的就自个儿吃,根本不会想到与别人一起分享。
有时就为了拥有一个玩具,大家都相互不肯谦让而发生争执,这种现象如不加以纠正,是不利于孩子发展的。
在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了更新的内容,除了要求智商,更要求情商,其中与周围人的关系处理能力,是它的重要指标。
而分享是其中的一个品质,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
幼儿的分享既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也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的手段。
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有利于幼儿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
分享是幼儿的一种亲社会行为,这种行为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从小培养。
浅谈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策略
浅谈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策略小班幼儿正处于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阶段,对于他们来说,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尤为重要。
通过分享,幼儿能够增强团体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增进友谊,提升自我认知和情商。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策略。
首先,从家庭教育方面入手。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
家长可以通过给予孩子一定自主权的方式来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例如,在家庭中,可以鼓励孩子向家人分享自己的喜悦和快乐,同时也要教育他们懂得分享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示范给孩子看,主动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将他们培养成一个愿意和他人分享的人。
其次,从幼儿园教育入手。
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在这个环境中,老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老师可以通过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分享经历、感受和思考。
例如,在幼儿园的活动中,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作品,让他们感受到分享的乐趣和收获。
同时,老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孩子们合作完成任务,在合作中学会分享资源和经验。
此外,老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分享玩具、食物等物品,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再次,从社交互动中培养。
小班幼儿正处于社交发展的阶段,他们与同伴的互动对于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可以创造一种积极、友好的氛围,鼓励孩子真诚地与同伴分享。
例如,在班级中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交流分享会、小组合作等,让孩子们主动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想法。
同时,学校还可以设置一些分享的机制,例如每周选出一位“优秀分享者”,给予表扬和奖励,激发孩子们的分享愿望和动力。
最后,从成人的示范中培养。
成人在幼儿面前起着榜样作用,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巨大。
成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灌输给孩子正确的分享观念和行为。
例如,在家庭和幼儿园中,成人可以主动与孩子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让孩子看到分享的力量和美好。
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成人还应该积极地倾听孩子的分享,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让他们感受到分享的价值和意义。
关于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
关于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引言:分享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和道德行为。
幼儿期是培养社会化特征的关键阶段,分享行为在幼儿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
分享行为的定义:分享是指一个个体以自愿的形式将自己的物质、情感或知识等资源与他人共享。
幼儿时期的分享主要表现为玩具或食物的分享,以及对同伴的关心和支持。
幼儿分享行为的心理机制:分享行为是幼儿道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幼儿发展心理学中,有两个主要的理论解释了分享行为的心理机制。
一个是共享社会经验理论,该理论认为幼儿分享的动机源于他们希望与他人交往和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
另一个是感受到他人痛苦的助人理论,该理论认为幼儿分享的背后是出于关心他人并希望减轻他人的痛苦。
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幼儿分享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研究发现,性别是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一个因素。
女孩在分享行为上比男孩更积极。
家庭环境也对幼儿的分享行为产生影响,支持性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此外,幼儿的社会参照机制和家庭社会化方式也会对分享行为产生影响。
分享行为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分享行为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分享行为能够增强幼儿的社交技能和沟通能力。
通过分享,幼儿能够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并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其次,分享行为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及早培养幼儿的分享习惯,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互助精神。
最后,分享行为还能够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通过分享,幼儿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
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为了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策略。
首先,教师和家长可以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他们应该给予幼儿正面的示范,在与幼儿互动时展现分享行为。
其次,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奖励机制来增强幼儿的分享行为。
给予幼儿鼓励和奖励,可以让他们更加乐意分享。
同时,教师和家长也要及时给予幼儿反馈,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分享行为的意义。
分析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策略应用
分析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策略应用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班幼儿阶段,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发展尤为关键,因此,我们需要探索一些有效的培养策略,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分享。
我们需要通过游戏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游戏是幼儿最自然、最愉悦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利用游戏的情境来引导幼儿理解和体验分享的意义。
例如,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分享和被分享的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
我们还需要给幼儿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能够亲身体验分享的行为。
我们可以组织一些分享活动,如分享食物、分享玩具等,让幼儿亲自参与,感受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
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幼儿的个人意愿,不能强迫他们分享,要让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体验分享的行为。
我们需要对幼儿的分享行为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当幼儿表现出分享的行为时,我们要立即给予赞赏和肯定,让他们感受到分享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我们也要及时纠正幼儿不分享的行为,让他们明白不分享是不被赞赏的。
在小班幼儿阶段,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发展尤为关键。
我们需要探索一些有效的培养策略,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分享。
游戏是幼儿最自然、最愉悦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利用游戏的情境来引导幼儿理解和体验分享的意义。
例如,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分享和被分享的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
我们还需要给幼儿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能够亲身体验分享的行为。
我们可以组织一些分享活动,如分享食物、分享玩具等,让幼儿亲自参与,感受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
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幼儿的个人意愿,不能强迫他们分享,要让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体验分享的行为。
当幼儿表现出分享的行为时,我们要立即给予赞赏和肯定,让他们感受到分享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我们也要及时纠正幼儿不分享的行为,让他们明白不分享是不被赞赏的。
分析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策略实践
分析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策略实践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分享意识和行为是指幼儿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能够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快乐等,并能够关心他人的需要和感受。
这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自我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将从实际工作出发,分析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策略实践。
一、家庭教育的引导1.家长的榜样作用: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行对幼儿具有强烈的示范性。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主动与他人分享,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
2.创设分享的机会: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幼儿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例如,在家庭聚会时,让幼儿将自己的零食分给客人,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和关爱。
3.鼓励和表扬:当幼儿表现出分享行为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幼儿感受到分享的意义和价值,增强他们的分享意识。
二、幼儿园教育的实施1.教育内容的渗透:教师要将分享意识和行为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让幼儿了解分享的重要性。
2.创设分享环境:幼儿园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分享的环境,如设置共享玩具区、食物分享角等,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分享。
3.组织分享活动: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分享活动,如“玩具分享日”、“美食分享会”等,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4.引导幼儿换位思考: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换位思考,让他们理解分享是与他人共同享受,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同理心。
三、社会教育的配合1.社会资源的利用:幼儿园可以与社会机构合作,开展一些分享活动,如访问孤寡老人、参与公益活动等,让幼儿学会关爱他人。
2.媒体宣传: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分享的重要性和优秀典型,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3.社区环境的营造:社区要营造一个和谐、友善的氛围,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分享的价值。
分析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策略实践家庭教育的引导,无疑是培养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关键。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教研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教研一、引言分享是人类社会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为,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促进我们的成长和发展。
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促进他们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理论基础1.1 分享的意义分享是指将自己拥有的东西与他人共享,这种行为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对于幼儿来说,分享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促进他们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
例如,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时,他们需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理解别人的需求,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同理心。
分享还能够帮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1.2 分享的类型分享可以分为物质分享和非物质分享两种类型。
物质分享主要是指将自己的物品与他人共享,如分享玩具、食物等;非物质分享则是指将自己的知识、经验、感受等与他人共享,如分享故事、经验等。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该鼓励孩子进行各种类型的分享,以培养他们的全面发展。
1.3 分享的条件分享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顺利进行。
分享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这样才能够愿意将自己的东西与他人共享。
分享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同理心,这样才能够理解别人的需求,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分享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感,这样才能够在分享过程中互相支持,共同进步。
三、实践策略2.1 创设良好的环境为了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教师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集体活动,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
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奖励机制,鼓励孩子进行积极的分享行为。
例如,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时,教师可以给予表扬和奖励,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动力。
2.2 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分享教师在引导孩子进行分享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教师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强迫孩子进行分享。
浅谈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策略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样本量不够 大,研究时间不够长等。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和内容,例如增加不同年龄段、不同 背景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以更全面地探讨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问题
。
此外,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心理机制,以 便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发展需求,为其提供更加适宜的指导和支持。
注重评价与反馈
在幼儿表现出分享行为时,应及 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 到自己的行为得到了认可和赞赏
。
对于幼儿在分享过程中出现的错 误行为或不良习惯,应给予耐心 指导和纠正,避免过于严厉的批
评或惩罚。
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过程中, 应注重家园合作,让家长了解幼 儿园的教育方式,共同配合培养
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THANKS
感谢观看
提高幼儿的自尊和自信
通过分享,幼儿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赏,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尊 和自信。
促进幼儿的快乐成长
分享可以带给幼儿积极的情绪体验,让他们感受到快乐和满足,进 而促进他们的快乐成长。
02
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 的现状
幼儿在分享方面的表现
01
02
03
自我中心
小班幼儿在分享方面往往 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 为特征,缺乏对他人的关 注和关心。
邀请家长参与园内分享活动,如家长助教、亲子读书会等,通过家长的参与和示范,让幼儿 更加理解和接受分享的行为。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不乖的小猪
总结词
通过故事《不乖的小猪》引导幼儿理解分享的意义,培养分 享意识。
详细描述
教师讲述故事,引导幼儿了解小猪因为不愿意分享而失去了 朋友和快乐,从而培养幼儿初步的分享意识。
科研论文: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初探
科研论文: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初探科研论文: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初探【摘要】分享行为是幼儿亲社会性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实施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让他们从充满童趣的分享活动中真切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这对他们正确理解分享以及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和家长应针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特点,在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中通过培养“心中有他人,愿与人分享”的观念,创造分享机会,树立榜样示范,强化分享行为来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为其一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班幼儿分享行为教育初探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或示范的观察而习得的。
道德行为可以通过社会学习获得,并且是可以改变的。
他的理论还强调环境影响儿童道德的发展,环境包括文化背景、生活条件、成人榜样及强化作用。
显然,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学会分享的有效资源,应给幼儿创设自由交往与分享合作的环境、创设主动交往与分享合作的机会,来促进幼儿的交往。
目前,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他们觉得接受别人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而自己的东西却是自己个人的,也是自己向同伴炫耀的资本,任何人都无法得到。
因此现在的幼儿分享意识非常的薄弱,现今社会对如何培养幼儿分享行为也越来越重视。
一、分享行为的概念分享是把属于自己的东西,慷慨地分给别人,让别人共享,包括自己的财富、权利、智慧、思想和感情。
在幼儿园发生的分享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物质上的分享,如食品、玩具、用具等、这是幼儿园比较常见的;另外是一种精神上的分享,如愿意把快乐、伤心、委屈、生气等各种情绪体验与他人分享。
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有利于其健全人格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小班幼儿能把自己的物品完全与他人分享很少,而超过半数的儿童没有表现出任何分享行为。
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发展研究
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分享,作为一种社会性行为,对于幼儿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发展过程,以期为幼儿教育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本文首先将对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定义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和目标。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梳理国内外关于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发展的相关研究,以了解当前研究的现状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结合实证研究,探讨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机制。
本文还将关注家庭、幼儿园等环境对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发展的影响,以期为优化幼儿成长环境、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幼儿教育实践提供更为具体、可行的指导,促进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和儿童发展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早期研究主要关注幼儿分享意识的形成和分享行为的起源。
Piaget(1932)认为,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在他们的物权观念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
随着幼儿对物品归属权的认知发展,他们开始理解到物品可以属于他人,从而逐渐形成了分享意识。
而Kohlberg(1969)的道德发展理论则指出,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其道德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他们通过分享来展现自己的公正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研究更加关注影响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发展的多种因素。
家庭环境被普遍认为是对幼儿分享行为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
例如,父母的育儿方式、家庭氛围、兄弟姐妹间的互动等都可能对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Eisenberg et al., 1998)。
同伴关系也是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因素。
幼儿在与同伴的互动中,通过模仿、学习和社交反馈等机制,不断调整自己的分享行为(Brownell & Bierman, 1986)。
浅谈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
浅谈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发布时间:2021-05-14T07:41:15.355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2期作者:洪水莲[导读] 刘徐婉如带来一个可爱的洋娃娃,并告诉我说:“洪老师,这个洋娃娃是我带来的,是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的”。
自由活动时,刘徐婉如很兴奋地拿出自己的洋娃娃,但她只愿意让小朋友看,不准小朋友摸她的娃娃,更别提玩了。
我说:“刘徐婉如今天真乖,把这么好的玩具带来和小朋友分享,你让别的小朋友玩一下好吗?”刘徐婉如不同意。
过了一会,洪悦晗带来一个洋娃娃。
洋娃娃很漂亮,吸引了刘徐婉如的注意。
洪水莲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展望幼儿园浙江绍兴 312030一、案例及背景刘徐婉如带来一个可爱的洋娃娃,并告诉我说:“洪老师,这个洋娃娃是我带来的,是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的”。
自由活动时,刘徐婉如很兴奋地拿出自己的洋娃娃,但她只愿意让小朋友看,不准小朋友摸她的娃娃,更别提玩了。
我说:“刘徐婉如今天真乖,把这么好的玩具带来和小朋友分享,你让别的小朋友玩一下好吗?”刘徐婉如不同意。
过了一会,洪悦晗带来一个洋娃娃。
洋娃娃很漂亮,吸引了刘徐婉如的注意。
刘徐婉如主动和悦晗套近乎,想和她交换玩。
悦晗同意了。
刘徐婉如很小心地把玩具递给悦晗,并和她商量好彼此的玩具不给别的小朋友玩。
二、原因及分析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刘徐婉如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她长期的百依百顺造成了她强烈的占有欲,最终导致了她不爱和别人分享东西.针对刘徐婉如的这种情况,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刘徐婉如进行了帮助:1.为幼儿减轻压力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需要生动、活泼。
为了帮助刘徐婉如,我们为幼儿营造了轻松的活动环境,使刘徐婉如心情放松、无压力。
在一次谈话活动中,我拿出刘徐婉如妈妈带来的照片,上面是刘徐婉如和妹妹游玩时分给妹妹玩具的景象,我遮住照片上孩子的脸,对全体小朋友说:“这是咱们班一个小朋友分给妹妹玩具的照片,大家猜猜她是谁?”小朋友开始猜,我看了看刘徐婉如,她也正在努力的猜,当我把照片亮出时,小朋友都愣住了,刘徐婉如也愣住了,我大声的说道:“刘徐婉如把玩具分给妹妹来玩,小朋友说她做的好不好?”“好”,小朋友大声的说道,我回过头看着刘徐婉如,只见刘徐婉如眼中噙着泪花,“做的好,刘徐婉如,以后也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你的快乐和你喜欢的东西,好吗?”刘徐婉如使劲的点了点头,我知道,刘徐婉如的心开始融化了。
小班教研分享行为(3篇)
第1篇一、引言在我国,幼儿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为了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
本文将针对小班教研分享行为,探讨如何通过教研活动,探索幼儿教育的新思路。
二、小班教研分享行为的意义1.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研分享,教师可以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2.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教研活动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针对幼儿的需求,制定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3. 增强教师团队凝聚力教研分享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教师团队协作,增强团队凝聚力。
4. 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通过教研活动,幼儿园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方案,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三、小班教研分享行为的内容1. 教育理念分享教研活动首先应关注教育理念,分享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以幼儿为本”、“游戏化教学”等,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 教学方法分享针对小班幼儿的特点,分享适合小班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教学、情境教学、操作教学等,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 教育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教师了解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教育理论,提高教学效果。
4. 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分享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经验,如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家长资源等,拓宽教师的教育视野。
5. 教育评价分享探讨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技巧,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
四、小班教研分享行为的实施策略1. 制定教研计划幼儿园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研计划,明确教研目标、内容、时间、地点等。
2. 创设教研氛围营造宽松、和谐、包容的教研氛围,让教师敢于发言、勇于交流。
3. 邀请专家指导邀请教育专家、教研员等参与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专业指导。
4.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观摩课、案例研讨、经验交流等,丰富教研活动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
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摘要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为此,应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帮助孩子们学会分享,可以健全幼儿人格,促进幼儿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
小班幼儿正处在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候,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他们涉世不深,想法单纯、美好。
此时,对他们进行分享意识和行为的教育,可以健全他们的人格,促进幼儿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激励幼儿对分享行为的学习。
1、帮助幼儿树立分享意识
要让幼儿学会分享,首先要克服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
而要克服这种不良的心理倾向,并非教师言语说教就可以做到的。
社会领域的教育本身就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
比如:玩滚动游戏中,多名幼儿可以共同使用一个皮球,只有轮流推动皮球,游戏才能得以继续;在画画时,一组幼儿使用同一盒中的一种油画棒;餐前,还可以让几名幼儿合作分发小勺子;午睡前后,让小朋友之间互相帮助穿脱衣服、鞋子等。
同时,还可以组织幼儿开展“认识我们的物品、玩具”活动,让孩子了解班上的各种物品、玩具,要让幼儿知道这些物品、玩具是大家共同拥有的,每个成员都有使用的权利。
通过这些方式,幼儿会意识到这些东西我可以玩,大家都可以玩。
学会怎样与他人分享,懂得只有和大家一起游戏、共同分享快乐,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2、教师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
优秀的榜样会在孩子心目中产生很高的威信。
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以,我们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和细节为幼儿做好行为、语言示范。
如在教学活动前分发图书时,我有意识地将图书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发放;当幼儿在进行游戏活动时,我会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他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做出类似的行为。
同伴也可以成为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班级中发现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或者是老师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也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
陈鹤琴先生说:“儿童教儿童,比成人教儿童效果更大,更能教学相长,为儿童获得发展才能的机会。
”在游戏中,幼儿会不自觉地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分享行为,当我们引导那些分享意识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时,也是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二、创造机会,鼓励幼儿进行分享
1、在日常活动中,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引导他们与同伴分享
《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我是好宝宝”中,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从家里带来了小时候的衣物和相片等。
活动中,我们鼓励孩子在交往中学会分享,孩子们互相介绍小时候的衣物,让同伴试穿、互相讲着小时候的故事、互相体验,高兴之情洋溢脸上,这时,没有“你的、我的”,没有争抢,处处洋溢着互帮互助的欢声笑语,充分体验到了分享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平时,我们还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幼儿去面对矛盾,解决问题。
如:有一次,我新添了一个“小猫钓鱼”的玩具,班上很多同学都想玩,但鱼杆只有
四个,所以小朋友们都围住玩具,都争着要先玩。
这时,我就请小朋友县起来,大家一起想办法,最后大家决定把小朋友分成四组,按组来玩,而且各组比赛,看谁先把鱼钓完。
通过引导幼儿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矛盾,不但使孩子们在活动中享受到乐趣,而且也提高了幼儿的分享技能。
2、抓住时机,移情推动分享
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都进入了自己喜欢的区角。
很多孩子在科学区玩,刘千瑜小朋友带来了一件非常好玩的玩具——电动轨道火车,小朋友见了十分羡慕,都想玩玩,而刘千瑜却害怕被别的小朋友弄坏,不愿借给他们,孩子们都挺失望,我一看,见正是对孩子们进行分享教育的有利时机。
于是,我当着孩子们的面迎上前去,对他说:“这个火车真神奇呀,可以接老师玩一下吗?”他点了点头。
我拿过电动火车,对刘千瑜说:“如果这个电动火车是我的,那你想玩,该怎么办?”“问你借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
“可是,我不借给你玩,你现在心里怎么想啊?”我摆出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他想了想说:“好像有点难过。
”“那你们大家呢?”“我也有点难过!”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
“刘千瑜,你看,小朋友现在心里都和你一样难过,你知道为什么吗?”刘千瑜不说话了,他拿过电动火车塞到小朋友手中,示意大家一起来拼出轨道,大伙儿高兴地和他一起玩了起来。
孩子们在短时间内接触到了两种角色,体验到了羡慕时的迫不及待、被人拒绝时的失望、与人分享时的满足感等多种内在的情感,从而拜摆脱了自我中心,提高了自我意识地水平。
正如霍夫曼所指出的那样,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力。
因此,我们应善于抓住幼儿情感状态,以此培养分享等亲社会行为。
三、正面强化,稳定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在日常游戏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班上一位幼儿带来一个新型玩具,当别的幼儿想与他玩却遭到一次次拒绝时,别的幼儿就会说:“以后不跟你好了。
”这时,带玩具者马上感到如果不与别人分享玩具,他就可能失去小伙伴,于是就同意将玩具给小伙伴玩。
这时,我就抓住这一教育时机进行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你看因为你把玩具分给小伙伴玩,所以你们在一起才玩得那么高兴,你真了不起!”类似的情景出现后,如果我们老师都能注意及时强化,幼儿在今后就会逐渐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
孩子总喜欢老师的表扬。
因此,当他们一旦有了分享行为时,我们就应该及时鼓励、赞许、奖励,不管是物质还是情感,都可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使他们愉快和满足。
四、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种及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的。
”新《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耳朵合作伙伴。
”为此,我们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一本“家中的好宝宝”记事本,请家长们将孩子在家的表现记录下来,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教育。
老师有意在班中表扬在家表现出色的幼儿,树立榜样作用。
同时,还要求家长也要做好榜样,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幼儿,让幼儿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能感受到分享所带来的快乐。
当买了好吃的东西,家中老、少一起品尝,感受一家人在一起分享其乐融融的感觉。
当家中来了客人,家长主动把好吃的拿出来给客人吃,把好玩的玩具给小客人玩等。
如此,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分享意识和行为也不例外,需要经过长期引导和教育。
所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和尝试,不断增强幼儿的分享意识,从而使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由被动分享、诱发分享上升到自发分享、自觉分享,最终形成稳定的分享品质,为其一生良好社会性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