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大事记年表(二)
中华天文发展史概要简表
中华天文发展史概要简表{含部分西方天文记事}之一蔺长旺根据网络文章整理“就有,天乙,太乙,天帝,纽星等一系列曾经使用过而随时间的退移逐渐被放弃了的极星,由此可见中国天面遗留下一条与水平方向成交角的隧道。
当年,从金字塔的中心,通过隧道,要望天空,恰好可以看到一夜之间几乎不动的天龙座星。
埃及1BC2100-BC1900仲康日食记录{国际上有争议,无结论。
} BC2000春秋时期成书《夏小正》的天象年代为BC2000BC1600殷商甲骨文中的""意思是立表以测日影;“昴”太阳从东方升起,表示方位。
BC1800--BC1500据说在发现的泥板上,有BC1100年亚述人采用的古巴比伦(约BC1800至BC1500)历的12个月的月名。
BC1400-BC776大约公元前1400年-中国已有规律的记录日食与月食,并有两颗新星的记录(七日己巳夕有新大星并火,辛未酉殳新星)。
传说公元前11世纪中国周朝建立测景台,最早测定黄赤交角,与测出春分点。
懿王元年(前899年4月21日)天再旦于郑(《竹书纪年》)公元前776年,中国《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蚀之……”,是世界可靠的日食记事。
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铸在铜器(钟、鼎等)上的金文。
金文中有大量关于月相的记载,但无朔字。
最常出现的是:初吉、既生霸(魄)既望、既死霸(魄)。
人们对这些名称有着种种不同的解释。
但除初吉以外,其他几个词都与月相有关,则无异仪。
《诗经》中还有许多别的天文知识。
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他列举的四件事中,有三件都出自《诗经》,就是“七月流火”、“三星在户”和“月离于毕”。
《诗经》中还记载了金星和银河,以及利用土圭测定方向。
如果认为《周礼》也反映西周的情况,那么在西周时代应该已经使用漏壶记时,而且按照二十八宿和十二干来划分天区了。
到了西周末期,中国天文学已经初具规模了。
大事记-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doc
大事记(1912-1982)1912年5月民国政府教育部设立中央观象台,接收清政府钦天监外署(泡子河观象台)作为台址。
1912年民国政府接管清政府所属的军谘府改组为参谋本部。
对军谘府所属创设不久的陆军测量总局和陆军测量学堂(后改称学校)充实人员、设备,在三角科中培养一批实用天文人才。
1915年中央观象台天文工作者筹组天文学会,先以中国天文学会名义出版《观象丛报》,希望能扩大学术影响,引起重视,从读者中发现、培养和吸收会员。
1922年10月30日中国天文学会正式成立,在北京中央观象台召开成立大会,会上选举了以高鲁为会长,秦汾为副会长的第一届评议会,按月举行演讲、学术报告。
1923年中国天文学会接受捐助,设立“隐名奖金”,奖励天文科普作品。
1923年10月28日中国天文学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年会,宣读了论文2篇,选举第二届评议会。
1924年民国政府接管了原由德国建立的青岛天测所,改名为青岛观象台。
1925年2月中国天文学会在北京举行第二届年会,选举第三届评议会。
1925年中国天文学会接受已故名誉会员柯鸿年捐助,设立“淡园奖金”,资助出席国际天文联合会(IAU)的旅差费用和奖励研究中国古代天文著作的奖金。
1925年7月中国天文学会委派张云列席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天文联合会。
1925年10月25-27日中国天文学会在北京举行第三届年会,宣读论文3篇,选举第四届评议会。
1926年原广州中山大学设立数学天文系。
1926年10月31日中国天文学会在北京举行第四届年会,选举第五届评议会。
1927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在教育行政委员会下设立时政委员会,负责编制历书工作。
1927年8月南京民国政府撤销教育行政委员会,另立大学院,管理全国教育行政,并主管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下设立各研究机构,其中之一是观象台筹备委员会,并将原时政委员会也并入其内。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参谋本部,接管原江苏省陆军测量局,改组为陆地测量总局。
天文学年表
公元1900年,光绪26年,美国基勒用92厘米口径的反射望远镜拍摄了上百个星云,发现拍照星云用反射望远镜更优越,他还在照片上发现了十万个以上的星云,旋涡星云是普遍存在的,对制造大型反射望远镜是一个促进;俄国列别捷夫证明了光压的事实;美国的张伯伦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子假说;法国克劳德和德延古发明棱镜等高仪。
公元1901年,光绪27年,英仙座新星成为全天第三亮星,从视差估计距离为100光年,天文学家用它与1885年仙女座大星云中新星作对比研究;荷兰卡普因发现银河系恒星运动的“二流”现象,并提出解释;美国纽康提出计算黄赤交角公式。
公元1902年,光绪28年,法国试播短波无线电时号。
公元1903年,光绪29年,俄国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液体燃料火箭最适合于宇航。
公元1904年,光绪30年,经卡普因的归算处理,吉尔拍摄的南天恒星的好望角星表发表,有星454000颗;美国建成帕洛马天文台。
公元1905年,光绪31年,美国海尔太阳单色光照相仪安装于威尔逊山帕萨迪纳;美国开始无线电授时;爱因斯坦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提出狭义相对论。
公元1906年,光绪32年,德国沃尔夫发现属于脱罗央群的一颗小行星;美国海福德根据重力确定地球为椭球体;美国洛厄尔根据他的火星观测写成《火星和它的运河》,1908年又写出《火星,生命的居住地》。
公元1907年,光绪33年,丹麦赫兹普龙发现巨星和矮星;美国波特伍德提出测定地球年龄的铀蜕变规律法。
公元1908年,光绪34年,通古斯大陨石落在西伯利亚;美国弗罗斯特发现开阳星是四合星;美国海尔利用谱线的塞曼效应发现了黑子磁场;美国威尔逊山1.53米反射望远镜投入工作,并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太阳塔。
公元1909年,宣统元年,英国达维特发现地磁南极。
公元1910年,宣统二年,德国威尔森、席纳尔和法国诺德曼测定恒星温度,进而计算恒星直径;德国史瓦西提出恒星运动速度的椭球分布。
公元1911-1912年,宣统三年,奥地利海斯发现宇宙射线;美国勒维特发现造父变星的周期与光度之间的关系;美国罗素建立食双星理论;丹麦赫兹普龙估算了造父变星的距离;美国斯莱弗发现仙女座星系谱线紫移。
天文学大事年表
·中国留存最早的新星记录
·埃及留存最古的漏壶
公元前十世纪
·埃及留存最古的日晷
公元前687年
·中国留存世界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的记载
公元前七世纪
·巴比伦发现日食和月食重复出现的沙罗周期
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
·中国创立十九年七闰的阴阳历置闰法
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
·中国定一回归年为
公元前十四世纪
·埃及留存最古的漏壶
公元前十世纪
·埃及留存最古的日晷
公元前687年
·中国留存世界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的记载
公元前七世纪
·巴比伦发现日食和月食重复出现的沙罗周期
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
·中国创立十九年七闰的阴阳历置闰法
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
·中国定一回归年为
公元前十四世纪
·中国留存最早的新星记录
·埃及留存最古的漏壶
·中国留存最早的新星记录
·埃及留存最古的漏壶
公元前十世纪
·埃及留存最古的日晷
公元前687年
·中国留存世界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的记载
公元前七世纪
·巴比伦发现日食和月食重复出现的沙罗周期
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
·中国创立十九年七闰的阴阳历置闰法
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
·中国定一回归年为
公元前十四世纪
·中国留存最早的新星记录
公元前687年
·中国留存世界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的记载
公元前七世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巴比伦发现日食和月食重复出现的沙罗周期
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
·中国创立十九年七闰的阴阳历置闰法
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
·中国定一回归年为
中国天文学历史
中国天文学历史中国天文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秦时期。
在古代的中国,天文学主要是用来预测天文现象和农业活动的,它在政治、军事和宗教等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夏代到明清时期,概述中国天文学历史的重要内容。
在夏代(公元前约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开始得到正式记录和研究。
当时的天文学主要是根据天象预测皇帝的政绩和国家的命运,被视为政治官员的重要职务。
夏代时期的《河图洛书》和《乾纲研舆》是中国最古老的有关天文学的文献,其中描述了天文的观测方法和天文学的重要地位。
在商周时期(公元前约1600年-公元前256年),天文学在中国得到了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发展。
古代中国人开始使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来纪年,并建立了一个以北辰为中心的天球坐标系统。
同样在这一时期,《易经》和《西谷星历》的出现,进一步扩充了中国天文学的知识体系。
到了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中国的天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期间,古代帝国政权的稳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天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著名的天文学家和历法制定者张衡发明了一个重要的天文仪器——地动仪,用于观测地震和测定方位。
同样在这一时期,希腊的天文学和数学思想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天文学的知识和理论。
到了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中国的天文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当时的中国天文学以朱革为代表,制作了一系列优秀的历法和天文仪器。
这一时期的成就包括制订了准确的历法、编写了诸多天体观测手册、完善了天文观测方法等。
宋代的《太初历象》和《大衍历象》是中国天文学最重要和最完整的著作之一。
进入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2年),中国天文学的研究逐渐转向西方,并吸收了一些西方天文学的成果。
明代的郭守敬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负责修订了《授时历象》,为中国天文学带来了新的发展。
清朝时期的哲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朱载垕在《辽东天文历法述要》中提出了一种以开普勒定律为基础的行星运动模型。
现代天文学历史大事记
现代天文学历史大事记
王青
【期刊名称】《天文爱好者》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公元前28年的今天,即西汉汉成帝河平元年的今天,《汉书·五行志》
记载了观察到的太阳黑色斑点,这是世界公认的人类观察到的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以后许多世纪里,西方人不仅不知道这种天文现象,甚至不承认有这种现象的存在。
中国对太阳黑子的记录,比西方要早1400年!这是我国古代天文观察在世界上领
先的光辉例证。
为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总页数】3页(P23-25)
【作者】王青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1
【相关文献】
1.天文学其他学科: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推动素质教育—天文学公共选修课所想到的
2.事实述说历史历史成就未来--河北省农业产业协会十一年大事记正式成册
3.“天文学的历史与文化”专题课程设计
4.中朝两国历史上的天文学交往(一)
5.现
代中国天文学大事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文学年谱资料31
天文学年谱公元前〜公元元年中国《书经》有世界最早(公元前2137 年)的日食记录,公元前2000 年左右,中国测定木星绕天一周的周期为12 年。
公元前十四世纪,中国殷朝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中已有日食和月食的常规记录,以及世界上最古的日珥记事。
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国殷末周初采用二十八宿划分天区。
公元前十一世纪,传说中国周朝建立测景台,最早测定黄赤交角。
中国《诗经•小雅》上有世界最早(公元前776年)的可靠的日食记事。
自公元前722 年起,直至清末,中国用干支记日,从未间断。
这是世界上最长久的记日法。
公元前约700年,中国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上已有彗星观察的记载。
公元前七世纪,中国用土圭测定冬至和夏至,划分四季。
公元前687 年,中国有天琴座流星群的最早记录。
公元前611 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这个彗星即后来得名的哈雷彗星。
公元前七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月食循环的沙罗周期。
公元前六世纪,中国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公元前585年,发生第一次被预测的日全食(古希腊泰勒斯)。
公元前440年,发现月球的位相以19 年为周期重复出现在阳历的同一日期(古希腊默冬)公元前五世纪,提出日月星辰绕地球作同心圆运动的主张(古希腊欧多克斯)。
公元前五世纪,论证大地是球形的,认为晨星和昏星是同一颗金星。
并提出银河是由许多恒星密集而成的(古希腊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五世纪,提出月食的成因,并认为月球因反射太阳光而明亮(古希腊阿那萨古腊)。
公元前350 年左右,战国时代,编制了第一个星表,后称“甘石星表”(中国甘德、石申)。
公元前350 年左右,战国时,已认识到日月食是天体之间的相互遮掩现象(中国石申)。
公元前四世纪,《天论》一书发表,提出地球中心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四世纪,提出宇宙的原子旋动说,认为宇宙是在空虚的空间中,由无数个旋动着的、看不见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三世纪,第一次用天文观测推算地球的大小(古希腊埃拉托色尼)。
天文史上的今天
天文史上的1年1962年7月22日,美国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的火箭偏离轨道,后由人工控制在大西洋上空的大气层中烧毁,美国首次尝试探索金星的活动失败。
1976年7月22日,美国“海盗-1号”宇宙飞船从距地球7854万公里的火星上发回天气报告说,火星上有一级风,气温在华氏122度-22度之间。
1972年7月23日,美国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陆地卫星1号”。
1995年7月23日,两位美国天文爱好者海尔和波普各自独立发现一颗新的彗星,后被命名为“海尔—波普彗星”。
1975年7月24日,美国三名宇航员在在太平洋安全溅落,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就此宣告结束。
1987年7月25日,前苏联女宇航员斯韦特兰娜·维次卡娅成为第一个在太空作业的女宇航员,她走出“礼炮2号”宇宙飞船,并进行了长达三个多小时的金属切割、焊接等作业。
#天文历史上的今天# 【出生】1575年7月25日克里斯托夫·沙伊纳出生:克里斯托夫·沙伊纳,德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
1575年7月25日生于明杰里海姆市附近的瓦尔德。
1595年为基督教神甫。
1622年任尼斯神学院院长。
1650年7月18日逝世于尼斯。
沙伊纳主要致力于天文观测。
1963年7月26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迅卫星“辛康2号”。
#天文历史上的今天# 1969年7月26日科学家们第一次看到阿波罗11号宇航员从月球带回来的月球岩石样本。
拍摄日期:1969年8月4日,7月26日“阿波罗11号”飞行统计,绕月30圈,宇航员在月面停留共21小时36分17秒#天文历史上的今天# 1971年7月26日阿波罗15号发射,阿波罗15号(Apollo 15)是阿波罗计划(Project Apollo)中的第九次载人任务,也是人类第四次成功登月的载人登月任务。
阿波罗15号还是阿波罗计划中首次J任务——与前几次任务相比在月球上停留更久,科学研究的比例更大。
2014-2015最重大天文大事件
2015天文大事一览表天文现象向来都是历来比较受到欢迎的一大事件,古时曾有“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这一类占星说。
可以见得,古人对天象的研究极其苛刻,也很有底蕴。
现代人对于天文事件的观测已经没有了古时候的那种智慧和内涵,多数情况下,观测天文现象只是为了过一下“眼瘾”。
但无论如何,它们历来都是比较壮观和浪漫的,每一年,这些现象都吸引无数天文爱好者。
对于今年来说,奇妙多端的现象无疑更像是一场盛宴,小编在这里放出比较重要的大事件,为Hoper们提前预知。
2015年重大天象有如下时间和事件提示:1. 食象今年全球发生2次日食与2次月食,日食为2015年3月20日全食与9月13日的日偏食,两次台湾均不能得见。
2次月食为4月4日月全食与9月28日月全食,台湾地区能见4月4日的月出带食。
2. 流星群今年流星群预测ZHR值超过20的计有:1月4日的象限仪座流星群极大(已经过去了哦)!ZHR~120,月相上弦月,届时观察条件不是很好哦。
5月6日的宝瓶座流星群极大!ZHR~65。
届时近满月,所以观测条件不佳。
2015年8月13日的英仙座流星群极大!ZHR~100,近朔观测条件极佳;2015年12月14日的双子座流星群。
ZHR~120,当天月相为上弦,接近午夜时观测条件较好。
3. 行星动态观察太阳系各行星的好时机,对内行星而言是东、西大距,对外行星而言则是冲。
今年水星分别于1月15日、5月7日、9月4日、12月29日位在东大距;2月25日、6月25日、10月16日位在西大距。
金星则在6月7日东大距;10月26日西大距,并在9月17日至23日到达-4.8等,是今年最亮的阶段。
4,地日之间2015年1月4日地球过近日点,7月7日地球过远日点。
5,金星与火星2015年2月22日金火相伴!金星与火星都是明亮的天体,两星将于2月22日4时相合。
在前一日日末时,可见金星与火星相距0.5o内,初三眉月亦在附近相映成趣。
天文大事
一、天文大事1、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在名著《天文学大成》阐述了地心说2、1543年波兰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3、1609年,意大利伽里略第一次用望远镜观测天象,发现月亮上的山和谷:发现木星的四个最大卫星,发现金星的盈亏,发现太阳黑子和太阳的自转。
认识到银河是由无数星体所构成,为哥白尼学说提供了一系列有力的明证。
4、1609—1619年,德国开普勒根据第谷·布拉赫观测行星位置的数据,发现行星运动的三个定律5、1687年,英国牛顿在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由开普勒定律导出万有引力定律6、20世纪初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二、天球的基本概念1、地理坐标系:大地是球体称地球为了定位人为画出了经线和纬线,垂直地轴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是纬线(东西向)通过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是经线(南北向)定位:横坐标以赤道为起点向南北分为南北纬(S、N)0—90度;纵坐标以本初子午线(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为起点向东西分为东西经(E、W)0—180度北京地理坐标:40。
N,116。
E(黑板手立体图)2、天球:各种天体都好像是与我们等距地,分布在一个球面上,因此我们假想一个球体天球;第一天球以地球为中心,第二半径任意(黑板手立体图)天穹:天球一半在地平之上,一半在地平之下,地平之上的半个天空天球周日运动:由于地球自转,各天体盖无例外的以与地球自转相反的方向(自东向西)运动,越近天极周日圈越小北极星:北半球天球的绕转中心是北天极,靠近北天极一颗较亮的恒星太阳周年运动:由于地球公转,太阳以与地球公转相同的方向和周期,在众星间巡天一周(黑板手示意图)。
夜半中星的变化证明太阳周年运动;这种运动使太阳周日运动的速度比恒星每日延缓1度,周期延长4分钟,昼夜24小时,星空以23时56分(恒星日)轮转(黑板手图)3、天球上的圈和点地平圈:通过地心且垂直于当地铅垂线的平面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地平圈的两级为天顶(Z)和天底(Z’)天赤道:地球赤道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他两极为天北极(P)和天南极(P’)黄道:地球公转的轨道面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他两极为黄北极(K)和黄南极(K’)东点、西点、南点、北点、春分点、秋分点,夏至点、冬至点,上点,下点4、天球上的方向和距离方向:地球上方向的延伸,赤纬方向是东西,赤经方向是南北距离:天球上只有角距离没有线距离(黑板手图解释线距离在天球上没办法读出)4、天球坐标地平坐标系:基圈是地平圈,原点是南点(解释),向西度量,地平纬度称为高度(h:0—±90),地平经度称方位(A:0—360)。
天文学发展史
行星皆以本轮的轨迹运动,而本轮中心依附均轮的大正圆绕地球转动水星、金星的本轮中心和地球及太阳的中心永远连成一条直线 水星、金星与太阳几乎同升同落,但不能解释金星的圆缺 众星则依附在一个最外层的大天球上
本轮
西方思想停滞的中世纪
托勒密于公元150年在长达13卷名为Almagest (The Greatest《天文学大成》/《至大论》)的巨著中发表了他的地球中心说这个理论所预测的行星位置和实际位置的误差在数度之内,因此主宰西方世界约1500年之久!*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兴起*
所有行星皆以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运行,而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在地球绕太阳公转过程中,日地距离连续变化
perihelion 近日点 aphelion 远日点
开普勒第二定律:行星速度
行星和太阳的(假想)连线在相同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行星越接近太阳则运行速度越快
近日点,运动最快 远日点,运动最慢
望远镜不是伽利略发明的,荷兰商人发明了望远镜伽利略是“第一个”(1609年)使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的人,首次利用仪器增强人类的天文观测能力
伽利略与望远镜
伽利略的主要天文发现
月球上有山脉地形,有陨坑,命名环形山太阳黑子,且运动 太阳自转这两个发现证明天空并非完美绕木星旋转的4颗卫星(现称为伽利略卫星),表明宇宙有其它“中心”,地球不是唯一的转动中心金星亦有盈亏(~月相),证明它必绕太阳运行,而不是本轮。因此支持哥白尼体系,否定托勒密体系
本轮
均轮
*需要多个本轮*
在某些情况下,本轮套本轮实际模型:本轮中心作匀速圆周运动,但不围绕均轮的中心,其围绕中心偏离均轮的中心
Ptolemy‘s Geocentric Universe
天文学大事记年表(四)
天文学大事记年表(四)1801年,发现第一个小行星“谷神星”。
1802年,发现双星有互相绕转的周期运动。
1809年,《天体按照圆锥曲线运动理论》一书出版,提出了行星轨道的计算方法。
1815年,创用直光管、三棱镜、望远镜组成的分光镜,从此产生“天文分光学”,并发现太阳光谱中的黑吸收线。
1823年,提出经典宇宙学的“光度佯谬”。
1833-1847年,发现了3,347对双星和825个星云。
1837年,利用游丝测微计精密测量双星的位置,并发现许多新双星。
1837年,首次测量了太阳的辐射热量。
1838-1839年,初次测定恒星的周年视差,为地球公转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843年,发现太阳黑子数以约11年为周期的变化。
1844年,发现观测变星的亮度等级法,促使变星研究迅速发展。
1844年,根据天狼星和南河三运动的不规则变化,预见它们都有暗伴星。
1845年,首次拍摄到可供研究日面活动的太阳照片。
1845年,根据天王星运动的不规则性,预测到有一个新行星存在。
1846年,根据行星轨道摄动理论计算的预示,发现海王星,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证实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
1846年,发现海王星的第一个卫星——海王卫一。
1847-1877年,考虑各大行星间的相互摄动,重编大行星运动表,并发现水星近日点进动的超差现象。
1848年,发现土星的一个卫星——土卫七。
1849年,提出卫星的稳定性理论,由此证明土星的光环不是一个连续固体,而是无数小质点组成。
1850年,发现一些星云具有旋涡结构。
1851年,发现天王星的两个卫星——天王卫一和天王卫二。
1851年,发现地磁和磁暴也有同太阳黑子数变化完全相对应的11年周期变化。
1852年,编制波恩星表。
1854年,提出太阳能源的引力收缩假说,认为太阳因自身的引力作用而逐渐收缩,位能转化为热能,维持了它向外辐射的能量。
1857年,第一次成功拍出恒星的照片,开始了恒星照相术。
1857-1859年,首次拍到细节清晰的月球照相。
天文学大事年表
天文学大事年表<中文名称>=天文学大事年表<正文>=公元前十四世纪 ?中国留存最早的新星记录?埃及留存最古的漏壶公元前十世纪 ?埃及留存最古的日晷公元前687年 ?中国留存世界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的记载公元前七世纪 ?巴比伦发现日食和月食重复出现的沙罗周期公元前七世纪至公 ?中国创立十九年七闰的阴阳历元前六世纪置闰法公元前六世纪至公 ?中国定一回归年为365日1/4日元前五世纪公元前五世纪 ?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论证大地为球形,提出地球每天绕地轴自转的思想?希腊的阿那萨古腊认识到月亮反射日光,月食是月亮进入地影的缘故公元前四世纪 ?中国的石申测编星表约公元前四世纪末 ?高卢的披塞斯最先注意到月亮和潮汐的关系公元前三世纪 ?希腊的阿利斯塔克提出早期的日心地动说?希腊的埃拉托斯特尼测估地球周长约公元前170年 ?中国留存最早的彗星形态图公元前二世纪 ?希腊的喜帕恰斯测定岁差、黄白交角,发现白道拱点和黄白交点的运动,测定月球视差,编制日月运行表,推算日月食,测定850颗星的位置和亮度星表,划分恒星亮度为6等?希腊的波西东尼乌斯发现大气折射对测量的影响公元前104年 ?中国的落下闳改进赤道式仪器,定下赤道式浑仪的基本结构公元前46年 ?罗马颁行儒略历公元前28年 ?中国留存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公元二世纪 ?中国的张衡发明水运浑象,称漏水转浑天仪?希腊的托勒密撰《天文学大成》,是希腊古典天文学的总结,论证地心体系,发现大气折射和天球北极在星空间位置的变化约公元500年 ?印度的阿耶波多,第一,应用代数学研究几何学和天文学,支持地球自转说公元604年 ?中国的刘焯创《皇极历》,发明二次差等间距内插法公元724年 ?中国的一行、南宫说等实测地球子午线一度之长公元725年 ?中国的一行、梁令瓒等发明有报时装置的水运浑象(名开元水运浑天俯视图) 公元十世纪 ?阿拉伯的巴塔尼发现太阳远地点的进动?阿拉伯的苏菲著《恒星图像》公元1054年 ?中国、日本等国天文学家先后作天关客星(超新星金牛座CM)出现的详细记录公元1086,1092年 ?中国的苏颂、韩公廉等建造水运仪象台,其中有转仪钟的雏形,观测室屋顶可以自由卸除,并有复杂的报时装置,据苏颂著《新仪象法要》可知这座仪象台具有类似锚状擒纵器的机构公元1199年 ?中国的杨忠辅创《统天历》,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当前世界通用的公历的平均历年长度相等,他还发现回归年长度有消长现象公元1252年 ?西班牙刊布《阿尔方斯天文表》公元1259年 ?伊尔汗国始建马拉盖天文台。
2021世纪中国天文学史
20 21世纪中国天文学史20-21世纪中国天文学史001900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将北京古观象台洗劫一空。
后迫于舆论,法国于1902年将地平经纬仪、象限仪、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和简仪等五架仪器归还中国。
德国劫去了天体仪、纪限仪、玑衡抚辰仪、地平经仪和浑仪,被安放在柏林皇家花园的橙园前的草坪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归还被掠夺的天文仪器,1920年6月10日这五架仪器始起运回国,1921年10月9日回抵北京。
1911年1911年前后,高鲁、竺可桢、朱文鑫等由海外学成归来的天文学家在《国粹学报》、《观象丛报》等刊物上陆续发表阐述或介绍中外天文学的文章。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发布“改用阳历纪元令”。
5月民国政府教育部设立中央观象台,接收原清政府钦天监外署 (泡子河观象台) 作为台址。
民国政府接管原清政府所属的军谘府改组为参谋本部。
对军谘府所属创设不久的陆军测量总局和陆军测量学堂(后改称学校)充实人员、设备、在三角科中培养一批实用天文人才。
1915年7月《观象丛报》月刊出版。
该刊以中国天文学会 (在筹建中) 名义出版,刊载天文气象专业性论文及普及性文章(至1921年10月第7卷第3期停刊。
1923年7月曾出版《观象汇刊》一期)。
中央观象台出版《观象岁书》 (1915)。
1917年也出版一册。
1922年10月30日中国天文学会正式成立。
在北京中央观象台召开成立大会,会上选举了以高鲁为会长,秦汾为副会长的第一届评议会,举行演讲、学术报告。
1923年10月28日中国天文学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年会,宣读论文2篇,选举第二届评议会。
1924年民国政府正式接管原由德国建立的青岛天测所,改名为青岛观象台。
开展天文、气象、地磁等多学科观测。
(1898年3月1日德国在青岛建气象台,1900年定名为气象天测所。
1914年被日本接管,1922年由北洋政府接管。
)《中国天文学会会报》出版,年出一期,至1933年第9期停刊。
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历程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
我国天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在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观测和观察,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知识。
通过对历史上重大的天文事件和时间节点进行梳理,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我国天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夏代至周代1. 夏代时期: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据传说是在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
在这个时期,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开始观察天象,积累了一些天文知识。
2. 商代时期:商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据传说是在公元前16世纪建立的。
在这个时期,我国的天文学家开始编制了一些观测天文现象的天文历法。
3. 周代时期:周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据传说是在公元前11世纪建立的。
周代的天文学家继承和发扬了商代的天文知识,积累了更多的天文观测资料。
二、秦汉时期1. 秦朝时期: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建立于公元前221年。
在这个时期,我国的天文学家开始编制了一些重要的天文观测记录,并提出了一些天文学的理论。
2. 汉朝时期:汉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一统朝代,建立于公元前206年。
在这个时期,我国的天文学家继续积累了大量的天文观测资料,对天文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唐宋时期1. 唐朝时期: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朝代之一,建立于公元618年。
在这个时期,我国的天文学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编制了更加完备的天文历法,并且对一些天文现象有了更精确的观测记录。
2. 宋朝时期: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朝代之一,建立于公元960年。
在这个时期,我国的天文学家在继承和发扬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天文观测技术,提出了更多的天文学理论。
四、明清时期1. 明朝时期:明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大一统朝代,建立于1368年。
在这个时期,我国的天文学家在继承和发扬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重要的天文观测,提出了一些新的天文理论。
2. 清朝时期: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于1644年。
在这个时期,我国的天文学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天文观测技术,并且对一些天文现象有了更加精确的认识。
天文学史
??? 公元1687年,康熙26年,牛顿出版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有引力理论,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从引力论证了地球为椭球体。
??? 公元1704年,康熙43年,牛顿的
??? 公元1668年,康熙7年,牛顿制成第一台牛顿式反射望远镜,镜身长13厘米。
??? 公元1669年,康熙8年,卡西尼应邀去法国领导巴黎天文台;英国胡克首创天顶仪;蒙塔那利发现大陵五亮度的变化;丹麦巴托林发现光经过方解石的双折射现象。
??? 公元1670年,康熙9年,法国皮卡尔测出地球子午线每度弧长为111.21公里。
??? 公元1666年,康熙5年,英国牛顿从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推出万有引力定律;卡西尼测出火星自转周期为24小时40分。法国奥佐独立设计出一种有动丝的目镜测微器,胡克也自己制成目镜测微器;牛顿发现阳光经棱镜折射后的色散现象。
??? 公元1667年,康熙6年,法国建立巴黎天文台,皮卡尔在巴黎附近完成精确的三角测量。
??? 公元1647年,顺治4年,波兰赫韦吕斯在四年观测研究基础上发表了第一幅为现代天文学家公认比较详尽的月面图和每天月相图。
??? 公元1651年,顺治8年,意大利里希奥利发表《新至大论》,用已故天文学家和科学家名字命名月球环行山体系。
??? 公元1655年,顺治12年,荷兰惠更斯造出直径5cm,镜身长3.6m的折射望远镜;3月25日发现土星卫星泰坦土卫六。
??? 公元1745年,乾隆10年,法国布丰提出太阳系是由彗星撞击太阳而产生的“灾变说”。
??? 公元1748年,乾隆13年,布拉德确认1727-1747年间观测发现的地轴章动;此后几年间,瑞士的欧拉在德国创任意常数变易法,标志着分析天体力学的诞生。
现代天文学历史大事记
现代天文学历史大事记
王青
【期刊名称】《天文爱好者》
【年(卷),期】2010(000)010
【摘要】在前苏联革命50周年纪念日之时,前苏联把一颗卫星送入环绕地球的轨道,从而在“太空竞赛”中战胜了美国。
这颗卫星为周长56厘米的球状体,发射用的火箭是仿照二战期间“纳粹”用来环球远距离运载H型炸弹的V2武器制作的。
这颗人造卫星名为“旅行者”或音译为“史泼尼克”,
【总页数】3页(P55-57)
【作者】王青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1
【相关文献】
1.天文学其他学科: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推动素质教育—天文学公共选修课所想到的
2.事实述说历史历史成就未来--河北省农业产业协会十一年大事记正式成册
3.“天文学的历史与文化”专题课程设计
4.中朝两国历史上的天文学交往(一)
5.现代中国天文学大事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文学大事记年表(二)
一世纪东汉时期,创制黄道铜仪,并发现月球运行有快慢,测定了近点月。
一至二世纪东汉时期,创制成水运浑天仪,测出太阳和月球的角直径都是半度,黄赤交角为24度。
提出月光是日光反照的看法。
在《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中,总结了当时的“浑天说”。
二世纪,编制成当时较完备的星表,并首先发现大气折射星光现象。
二世纪,《伟大论》中用本轮和均轮的复杂系统,详细阐述“地球中心说”。
230年前后,三国魏时发现日、月食发生的食限,并推算月食分数和初亏的方位角。
330年前后,晋朝发现岁差,测定冬至点西移为每五十年一度,比西方准确。
并作《安天论》,认为天之高不可量,但仍有其极限,诸天体自由运动于此极限之下。
四世纪,后秦时发现大气折射星光的现象,并给予正确解释。
五世纪南齐时,编制了《大明历》,首次把岁差计算在内,并精确测定了交点月和木星一周天的时间,是中国历法的第二次大改革。
六世纪,北齐时发现冬夏太阳运行有快慢。
中国民间流传隋朝丹元子著《步天歌》七卷,对当时普及天文知识起了很大作用。
七世纪,唐初王希明纂汉晋志以释之。
619年,唐朝编造了《戊寅元历》,改平朔为定朔,是中国历法的第三次大改革。
725年,进行世界上第一次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八世纪初唐代,用梁令瓒造的黄铜浑仪测量星宿位置,发现星的黄道坐标和古代不同。
814年,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哈利发阿尔·马蒙组织下,在美索不达米亚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
十世纪,精确测量了黄赤交角,改进了岁差常数,编制成更为精确的日月运行表。
十世纪,编制哈卡米特天文表。
1054年,中国《宋史》中,有超新星爆发的第一次记载,该超新星的残骸形成了现在所见的蟹状星云。
据《梦溪笔谈》,1067-1077年,宋朝卫朴等制订一种完全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历法“奉元历”。
1088年,宋朝制造水运仪象台,是现代钟表的先驱。
1092年,宋朝的《新仪象法要》,是天文仪器制造方法的专著。
1247年,宋朝石刻天文图是中国现存最古的星图。
十三世纪,编制伊儿汗星表。
1252年,编制阿耳方梭星行表。
1276年,元朝制造了简仪等天文仪器十三种,全凭实测创制《授时历》,废除古代历元,是中国历法的第四次大改革,该历己和现代公历性质基本一样,于1281年颁布,施行达四百年左右。
1276年,元朝制造了天文仪器近20种。
1385年,中国明朝在南京建立观象台,是世界上最早的设备完善的天文台。
1420年,根据实测编制了恒星表和行星运行表。
[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