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小议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
小议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随着城乡间差距的逐渐扩大,农村小学的教育资源逐渐匮乏,许多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到学校住宿。
尽管这种方式能够解决孩子上下学的交通问题,但是也将农村小学寄宿生的心理状况带来了预料之外的影响。
一、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状况分析1.孤独感:由于长期的分离,小学寄宿生在外的时间过长,和家人分离时间过长,很难避免感到孤独。
2.适应能力差:由于家庭环境稳定、家人关爱,许多农村小学寄宿生在校园中很难适应新的环境,和同伴沟通不畅,不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3.心理压力大:小学生在校内外的生活有很多要求和压力,需要管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许多农村寄宿小学生因远离家庭等原因,无法得到家长的及时关注,心理压力过大。
4.自我管理能力差:寄宿生们在校园内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家人的照顾,他们需要学会自我管理,但是由于年龄太小,自我管理能力明显不足。
5.学习成绩下降:由于孩子长时间离家,无家庭支持,无法得到家庭补课和补习资源的帮助,加之心情压抑,导致许多寄宿生的学习成绩下降。
二、农村小学寄宿生教育对策1.加强心理疏导:学校应该加强其心理咨询师的队伍,为小学寄宿生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服务,当他们感到孤独,心情焦虑时,能够有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帮助,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2.家校沟通:学校应该保持与寄宿生家庭及时沟通,通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加强家校联合教育,帮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平衡两种生活,尽可能缩短家庭之间的距离感。
3.加强寄宿生技能培养:学校应该对小学寄宿生进行必要的技能和自我管理培训,帮助他们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比如日常生活的自我习惯、文化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等能力,以便他们适应学校的生活,避免受到太大的影响。
4.建立有效的督导机制:学校应该建立寄宿生专门的督导机制,制定明确的督导方针,对小学寄宿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进行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保证寄宿生的安全和健康成长。
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问题牵涉到寄宿生的健康成长和整个家族的未来,学校需要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帮助寄宿生渡过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困难,让他们能够悦享校园的美好校园生活。
浅谈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和逐步深入,在关注知识水平、身体素质的基础上,人们越来越关注个人的心理素质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完善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备受人们关注。
然而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却由于各种原因迟迟得不到较好的开展。
笔者曾任教过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在心理健康上的问题尤为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形同虚设。
一、当前农村寄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为了实现师资优化,教育资源公平,我县推行学校合并制,中学全部搬到县区,而零散于各个村落的小学集中合并于乡镇上,小学生寄宿已成为我县农村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农村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普遍存在的问题有:①学习方面的困难,如讨厌上学、注意力不集中、阅读障碍等;②品质与行为方面的问题,如爱撒谎、攀比、嫉妒心强、易自卑、抑郁、多动,甚至有少数的学生会出现极端的行为:玩世不恭,自暴自弃,甚至是厌世轻生,甚而自杀。
经过调查问卷、实地勘察、耐心询问,我们研究其原因如下:1.儿童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我曾任教过的这所寄宿制学校,当时共有寄宿生400人左右,分布于四、五、六年级,年龄10~12岁不等。
而此年龄段的孩子心理发展处于关键期,其发展过程具有极大的不平衡性。
(1)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矛盾此年龄段的孩子希望更多地进行独立活动,他们的自尊性、独立性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此时他们的认知能力特别是独立处事能力还是较弱的,他们还会遇到许多新的不适应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离不开大人的帮助。
(2)旺盛的精力与能力发展水平有限的矛盾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们充满朝气,具有旺盛的精力。
而他们的各项参与能力还有待发展,此时就形成了矛盾,很容易使孩子受到创伤,从而影响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而这种心结,若不加以疏导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3)意志自觉性有所提高与冲动和极易受暗示性并存的矛盾随着学生独立性的增强,其行为的自觉性也有所提高。
但是他们还存在着极易受暗示的特点。
浅谈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浅谈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寄宿制教育在我国逐渐兴起并得到广泛应用。
寄宿制小学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
在这个特殊的教育环境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随之而来。
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空间。
1. 学校与家庭融合不足在寄宿制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将代替了家庭的部分作用,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融合不足,导致学生在情感、关系等方面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怀。
2. 情感困扰因为与家庭分开,导致寄宿制小学生经常感到孤独、焦虑、失落,甚至产生情感困扰。
3. 人际关系问题寄宿制小学生与同学、老师和宿舍管理员的人际关系紧张,会导致学生产生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
4. 学业压力寄宿制小学生在学业上会面临较大的压力,学习时间较长,任务较重,可能引发学习焦虑、心理压力等问题。
5. 生活习惯寄宿制小学生在寄宿制环境中,生活习惯的培养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但是由于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差异,可能导致学生生活习惯的形成出现问题。
6. 自我认知在成长过程中,寄宿制小学生可能面临自我认知不足、自我价值感不足等问题,需要学校和家庭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关注。
二、对策措施1. 加强家校沟通学校应与家庭密切合作,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共同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问题,充分发挥家庭和学校的育人作用。
2.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学会自我调节,增强心理韧性。
3. 加强心理辅导学校应加强心理辅导工作,设立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和师资力量,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4.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应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避免产生学生关系紧张的问题。
农村小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农村小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探究随着农村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农村小学接受寄宿教育,然而,寄宿生活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段经历能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小学教育者需要重视农村小学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
农村小学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孩子面对师生关系上的问题在农村小学寄宿教育中,孩子通常需要与陌生的师生相处。
这需要一段适应时间。
这使孩子们可能面临师生关系上的问题,例如在与陌生的老师建立良好关系方面的挑战,或某些老师可能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或孩子们不能与同学们建立深厚的关系等。
2、情感问题离开了家庭的温暖环境,孩子可能会感到孤独,思念家人;新的同学之间,孩子可能会从未经历过的文化冲突和人际关系问题,造成一些情感问题。
3、学习和考试压力寄宿教育旨在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但也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学习和考试压力。
这样的压力对于一些孩子会导致压力过大,缺乏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率低下。
4、身体和卫生问题寄宿学生生活离开了家庭,可能会下降到基础的日常卫生措施不卫生,甚至可以导致疾病的等问题。
对策1、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为了避免情感问题,可以通过注意教育和引导,让孩子们尽可能地多与同学沟通交流。
学校可以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小组活动,或在周末和寒暑假的时候组织学生去互动交流,这些会增加学生们的家庭感、友谊感。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农村小学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每一个老师都应该以亲切、温暖和关心的态度对待孩子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被关爱的。
3、引导小学生们应对学习压力学校应该对孩子们的学习产生的压力加以关注式并进行引导。
开课前,老师可以轻松点名考试方式和赋予孩子以信心,告知孩子们只要掌握知识点并付出努力,就能拿到优异的成绩。
4、保证身体和卫生寄宿学生的身体和卫生问题影响深远。
学校应该严格规范校内卫生,对寄宿学生进行相关卫生教育,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卫生常识。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也日渐完善。
但是,很多农村地区仍然面临着学校招生和办学的难题,尤其是小学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
在这样的情况下,寄宿制小学成为了很多农村地区解决学生教育问题的主要方式。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愈加突出。
那么,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一、分析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1. 家庭背景因素:农村家庭普遍存在多子女情况,父母忙于务农生计,时间精力不够用于子女的抚养和教育,导致家庭对孩子的情感关注不足;同时,家长对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给孩子过多的要求和限制,使得孩子缺乏尝试和探索的机会,加之长期离家寄宿,使得孩子心理上更加孤独和焦虑。
2. 学校环境因素: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普遍弱于城市学校,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较少,学校的教育环境单调和枯燥,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 生活起居因素: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生生活起居条件相对艰苦,长期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山路崎岖,甚至存在供水和电力不足的情况,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处理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1. 家长陪伴: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加强对孩子的关注和陪伴,适当减少对孩子的限制和要求;加强家校沟通,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生活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
2. 学校教育: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营造积极上进的教育氛围;建设更加宜人的教育环境,提高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
3. 自我关注:加强学生自我心理调适,提高心理抗压能力;注意个人卫生健康,保持健康饮食和生活习惯;参与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培养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经验。
综上所述,对于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处理,需要从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三个层面入手,采取多种综合措施,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儿童流入城市寄宿制小学学习,他们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成长,更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长期影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与父母分离引起的心理问题很多农村的家庭由于各种原因选择将孩子送到寄宿小学,这样孩子与父母分离的时间会比较长,给孩子们的心理造成极大影响。
孩子的心灵需要得到安抚,但是即使是最最温暖的寄宿小学,也不能弥补逝去的时间。
管理能否予以适当安慰,完成心里好受些的过程,不仅需要老师的同情理解,更需要学校的创造性安排。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家庭对孩子习惯的培养通常是以传统习俗或民间习惯为主,而学校则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导向的,这两种教育思想的冲突会对孩子造成困扰。
学校应该与家庭共同合作,尽量创造一种学校家庭合一的环境,使得孩子的成长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缺乏自信在寄宿制小学中,孩子面对同龄人的竞争时,常常会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
特别是房间内人数多,常会出现孤立或者排斥,学心想仅靠周围的人来激发自身的灵感,很有可能会失去方向和动力。
四、学业负担重寄宿制小学一般要求学习成绩在班级内采取排名制,孩子们的学习负担非常重,要抓住好成绩,需要付出比普通小学生更多的努力。
这使得孩子们经常处于压力之下,这些压力不仅来自学业,还来自于远离家人的孤独感,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心理影响。
五、闲暇时间缺乏在寄宿制小学,孩子们除了上学和完成家庭作业外几乎没有闲暇时间,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支持也有所不足。
应寻求合适的方法,使得孩子能够进行丰富多样的活动,例如体育、音乐、艺术等等,让他们自由选择、放松心情,有助于减轻孩子常常处于压力之下的情况。
总的来说,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校和家庭都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应从管理、教学和社会方面加强针对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的服务,让学生生活在一个安全、健康、愉快和充实的环境中,更好地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成长,并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对策分析报告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太阳山镇中心学校德勋摘要:我校实行六年级寄宿制办学一来,在寄宿生中存在着想家、厌学、不良习惯、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孤独、压抑、与同学不能融洽相处等影响心理健康的问题,面对这些复杂的心理问题及成因,作为学校的一名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制定措施,,努力让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教育资源,因材施教促进寄宿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寄宿生心理健康对策我校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部分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有条件的地方创办寄宿制学校”的决定和学校实际,于2010年9月,我校将我镇所辖的15所小学的六年级统一接收到我校,实行寄宿制办学,也是红寺堡区的第一所寄宿制小学。
而寄宿的这些学生,都是来自规模较小的学校,课余的日常生活都由父母照顾,而来到我校学寄宿以后,随着寄宿学生的增加,学校日常管理更加严格,而学生年龄都比较小,过早的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对其心理带来一定影响,更加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教育。
一、六年级寄宿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成因:(一)想家、厌学、怕学校生活,甚至不敢到校。
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说,父母的关怀和情感的交流是抚慰他们心灵的精神食粮,他们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是必然的,正是这种依赖,才能伴随孩子健康成长。
而现在,寄宿让孩子只有到周末才可以回家,过早地、又很突然地隔断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割断了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依恋,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间成为空白,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孩子因过分想念家人而与家人更加亲近,回去后就再也不想来学校了。
女生表现尤为突出,开学前一个月最为严重。
女生夜里十点钟集体因想家而哭鼻子,有几名同学第一周放学就死活不来学校了,无奈家长只能亲自送来,个别严重的学生家长送到学校后又偷偷地跑回家.(二)对学校环境不适应引起的负面心理反应由于寄宿,孩子的生活环境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上这些孩子在寄宿之前,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口”的日子,在家里面简直是皇上,到这里变成小主人一旦离开父母的呵护,他们就不知所措。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太阳山镇中心学校张德勋摘要:我校实行六年级寄宿制办学一来,在寄宿生中存在着想家、厌学、不良习惯、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孤独、压抑、与同学不能融洽相处等影响心理健康的问题,面对这些复杂的心理问题及成因,作为学校的一名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制定措施,,努力让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教育资源,因材施教促进寄宿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寄宿生心理健康对策我校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部分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有条件的地方创办寄宿制学校”的决定和学校实际,于2010年9月,我校将我镇所辖的15所小学的六年级统一接收到我校,实行寄宿制办学,也是红寺堡区的第一所寄宿制小学。
而寄宿的这些学生,都是来自规模较小的学校,课余的日常生活都由父母照顾,而来到我校学寄宿以后,随着寄宿学生的增加,学校日常管理更加严格,而学生年龄都比较小,过早的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对其心理带来一定影响,更加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教育。
一、六年级寄宿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成因:(一)想家、厌学、怕学校生活,甚至不敢到校。
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说,父母的关怀和情感的交流是抚慰他们心灵的精神食粮,他们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是必然的,正是这种依赖,才能伴随孩子健康成长。
而现在,寄宿让孩子只有到周末才可以回家,过早地、又很突然地隔断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割断了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依恋,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间成为空白,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孩子因过分想念家人而与家人更加亲近,回去后就再也不想来学校了。
女生表现尤为突出,开学前一个月最为严重。
女生夜里十点钟集体因想家而哭鼻子,有几名同学第一周放学就死活不来学校了,无奈家长只能亲自送来,个别严重的学生家长送到学校后又偷偷地跑回家.(二)对学校环境不适应引起的负面心理反应由于寄宿,孩子的生活环境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上这些孩子在寄宿之前,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在家里面简直是皇上,到这里变成小主人一旦离开父母的呵护,他们就不知所措。
农村学校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应对的做法
农村学校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应对的做法我们学校是山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半数以上,近年来我们学校有寄宿的学生,现在有寄宿学生200余名,学生年龄都比较小,过早的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对其心理带来一定影响,更加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教育。
我是《农村小学寄宿制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德阳市科研课题的成员,现将我们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应对的做法”汇报如下:一、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1、低龄寄宿导致孩子心灵的情感贫乏像一些人所期望的,也许在全日制寄宿学校就读的孩子独立能力有所增强,可这种独立能力的增强往往是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和感情为代价的。
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说,父母的关怀与情感的交流及抚慰是他们最需要的,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是必然的,正是这种依赖,才能伴随孩子的健康成长。
可如果过早地隔断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过早地割断了孩子与父母的情感,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间成为空白,易导致孩子成为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灵上的情感极其贫乏的“孤儿”。
2、家长监管的远离导致孩子行为习惯出现偏差寄宿的求学方式使孩子远离家长的监管,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较差,攀比和摹仿的心理较强,易出现乱花钱、说脏话、卫生习惯较差等行为。
而随着儿童少年年龄的增长,同辈群体的作用日渐重要,同龄群体对其价值观,行为产生影响。
没有家长的指导和管理,坏的行为习惯养成了,他们的社会化也就出现了偏差。
3、对学校环境不适应引起的负面心理反应孩子无论从家庭进入小学,还是小学进入初中、高中,其学习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方法上都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如果在短期内不能很快适应,就会出现环境适应障碍,有的变为烦躁、不安,有的变为抑郁、喜怒无常;有的学生表现则以行为改变为主要特征,原先活泼好动的变为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等;有的不习惯新任老师的授课方式和寄宿制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习惯学校的饮食;有的学生认为其他同学都比自己强,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失去信心,不能正视新的竞争和分化,产生失落感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反应。
浅谈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浅谈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寄宿制小学是指学生在学校内居住和学习,长期离开家庭生活。
相对于走读制,寄宿制小学会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这是由于寄宿制小学生长期与家人分离,心理压力容易积累,同时也有可能因为学校环境和身边同学的因素导致问题的出现。
本文将就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进行浅谈。
1. 分离焦虑由于寄宿制小学学生与家人生活分离,孩子们往往会感到失落,不安,焦虑。
这种感觉可能会逐渐逼近孩子们的心理底线,最终影响到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2. 適應問題由于环境变化突然,小学生会产生环境不适应的问题,如在新环境中适应不良,与同学之间的感情关系较差等。
这些问题容易导致孩子们产生消极情绪。
3. 压力一般情况下,寄宿制小学生学习压力大,时间紧张,作业繁重。
此外,同学之间的压力也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如考试压力,人际关系等。
4. 自尊心问题在学校生活中,孩子们往往因为成绩,外貌等方面而受到评判。
当孩子们因为一些原因受到评判时,很容易导致孩子们自尊心问题的产生。
二、对策1. 加强心理辅导学校应该在心理方面加强辅导,帮助孩子们主动应对不适应感。
通过讨论、咨询、培训等形式,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有适当地解决方法。
2. 鼓励适应新环境适应寄宿制小学的环境需要时间,学校与家长应该让孩子们知道这是一种正常反应,多加鼓励孩子们尝试生活中的新事物,让其产生融入感,早日适应新环境。
在寄宿制小学的孩子们需要接受更多的学习压力,学校与家长应该在适度的范围内减少学习压力,避免孩子学生超负荷的情况。
学校和家长应该多次提醒孩子们自信,不能因一时的困境感到崩溃失落,帮助他们逐渐建立别信心。
总之,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学校与家长应该密切地关心孩子们的情况,及时排除问题的隐患。
浅谈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浅谈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在寄宿制度下,小学生需要长时间分离家庭,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多重挑战,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的产生。
许多家长和教育者也越来越关注小学生在寄宿制环境下的心理健康状况,认识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性。
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情绪波动大、适应能力较差、人际关系不和谐等方面。
长时间离开家庭,缺乏家庭温暖和安全感,容易使小学生产生孤独和失落感。
学业压力加重、人际关系复杂,也使得他们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容易焦虑、抑郁等。
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加强对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制定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助力他们健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积极应对能力,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共同努力确保小学生健康成长。
2. 正文2.1 寄宿制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长期在寄宿制环境中学生与家人分离,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情感上的缺失。
这种缺失可能导致学生心理上的不稳定,甚至引发抑郁和焦虑等问题。
寄宿制度下学生的生活规律受到限制,时间安排受到严格控制,缺乏自主权和自由度。
长期处于这种高压状态下,学生可能出现压力过大、焦虑不安等心理问题。
由于寄宿生活中同学们相互交往的程度增加,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更加复杂。
可能会出现欺凌、排斥等问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寄宿制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需要引起重视。
学校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从多个角度出发,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度过这一特殊阶段。
2.2 常见的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1. 孤独感:由于长时间与家人分离,寄宿制小学生容易产生孤独感,特别是在晚上独自入睡时会感到特别孤独。
2. 分离焦虑: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分离家人会导致他们产生分离焦虑,担心家人的安全,担心自己无法应对突发情况。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陈涛近年来,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都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部分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在有条件的地方创办寄宿制学校。
越来越多寄宿制小学的出现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
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并校前规模较小的学校,课余的日常生活都由父母照顾,而学校合并之后,随着寄宿学生的增加,学校日常管理更加严格,而学生年龄都比较小,过早的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对其心理带来一定影响,更加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教育。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1、低龄寄宿导致孩子心灵的情感贫乏像一些人所期望的,也许在全日制寄宿学校就读的孩子独立能力有所增强,可这种独立能力的增强往往是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和感情为代价的。
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说,父母的关怀与情感的交流及抚慰是他们最需要的,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是必然的,正是这种依赖,才能伴随孩子的健康成长。
可如果过早地隔断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过早地割断了孩子与父母的情感,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间成为空白,易导致孩子成为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灵上的情感极其贫乏的“孤儿”。
2、家长监管的远离导致孩子行为习惯出现偏差寄宿的求学方式使孩子远离家长的监管,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较差,攀比和摹仿的心理较强,易出现乱花钱、说脏话、卫生习惯较差、偷窃等行为。
而随着儿童少年年龄的增长,同辈群体的作用日渐重要,同龄群体对其价值观,行为产生影响。
没有家长的指导和管理,坏的行为习惯养成了,他们的社会化也就出现了偏差。
3、对学校环境不适应引起的负面心理反应孩子无论从家庭进入小学,还是小学进入初中、高中,其学习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方法上都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如果在短期内不能很快适应,就会出现环境适应障碍,有的变为烦躁、不安,有的变为抑郁、喜怒无常;有的学生表现则以行为改变为主要特征,原先活泼好动的变为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等;有的不习惯新任老师的授课方式和寄宿制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习惯学校的饮食;有的学生认为其他同学都比自己强,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失去信心,不能正视新的竞争和分化,产生失落感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反应。
浅谈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浅谈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随着寄宿制小学的普及,许多家庭选择将孩子送到寄宿制小学就读。
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和对策方面进行讨论。
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家庭分离。
寄宿制小学生与家人分离时间长,无法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
二是适应新环境。
寄宿制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与家庭不同,需要适应新的规则和生活方式,给学生带来压力。
三是同学关系。
孩子们进入寄宿制学校后,需要与新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有些孩子可能因为性格或其他原因与同学产生摩擦,导致心理困扰。
四是学业压力。
寄宿制小学生需要在学业上与同学竞争,长时间的学习压力容易导致他们产生情绪波动和焦虑。
针对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家长在送孩子去寄宿制小学前要先教会孩子自理能力,包括独立完成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任务,以增加孩子的适应能力。
家长应始终保持与孩子的沟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支持和关爱。
寄宿制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关怀。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们相互了解和交流,缓解孤独感和焦虑。
学校应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任务,减少学业压力,让孩子能够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和娱乐,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包括与家庭分离、适应新环境、同学关系和学业压力等方面,而家庭和学校应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沟通、心理健康教育和合理安排学习任务等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保障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近年来,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在农村地区成为了重要的教育模式。
与传统的走读制小学相比,寄宿制小学为农村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然而,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与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
本文将对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方案。
首先,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首要原因是家庭情感支持不足。
由于距离家庭较远,学生无法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长时间的分离会导致学生感到孤独和失落。
他们往往无法得到父母的安抚和鼓励,容易陷入情绪低谷或焦虑状态。
此外,由于缺乏家庭环境的监督,一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自律能力,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其次,学习压力也是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寄宿制小学由于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相对较好,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相应提高。
学生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学业上的压力。
加上长时间的学习和作业任务,使得部分学生容易出现学习倦怠、消极情绪甚至是学习焦虑的问题。
同时,寄宿制小学学生与家人、亲友的关系变得疏远,社交问题也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由于长时间的寄宿,学生与父母、亲友间的交流变得受限,很难得到及时的情感交流和社交支持。
对于一些寄宿制小学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会感到与家庭和社会脱节,缺乏归属感,导致心理上的孤独感和排斥感。
另外,寄宿制小学学生也普遍存在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
长时间寄宿制生活的不规律以及学业上的压力,易导致学生出现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等问题。
长期以往,这些身体问题会进一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为了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家庭支持是关键。
学校和家庭应该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家庭情感支持。
家长要多与孩子保持联系,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提供必要的安慰和鼓励,以增强孩子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其次,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农村小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农村小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探究随着现代农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儿童开始选择到城市上学。
在这样的情况下,寄宿学校成为了一个非常普遍的选择。
寄宿学校的生活与家庭生活有很大的不同,这往往会给小学生带来精神问题。
因此,本文将探究农村小学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小学寄宿学校的心理健康问题1. 分离焦虑孩子离开家庭,来到陌生的环境中,可能会感到孤独、失落、沮丧和无助等情绪。
这些情绪都与分离焦虑有关。
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可能会产生严重的精神问题,如抑郁症。
2. 自尊心受损在寄宿学校中,小学生会与其他同学共同生活,相互交流,比较成绩和品德等方面,从而导致自尊心受损。
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帮助,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
3. 长期孤独感寄宿学生长期处于异乡,长期感到孤独,这些孤独情绪会不断累积,可能导致孩子的自闭情况,而这种状况一旦形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4. 压力过大寄宿学生和家庭离开了许多方面的支持,学习、社交和生活方面的压力会更加重,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些压力,可能将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压力大到无法承受的程度。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寄宿学校和家庭,以及学生本人共同努力缓解压力。
二、农村小学寄宿学校的心理健康问题对策探究1. 制定寄宿学校的心理健康规定在规定和制定寄宿学校的规定时,必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例如,为学校规定心理咨询师职责,并为孩子提供适当的咨询,制定适合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以及合理规划寄宿学校的日常活动和课外活动等等。
2. 建立寄宿学生心理咨询机制农村小学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旦出现,必须立即处理。
因此,为了及时有效地处理心理问题,学校必须建立一套寄宿学生心理咨询机制。
学校可以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根据孩子的个性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方案,使孩子在适当的时间内得到及时的帮助。
3. 周密的家校合作寄宿学校中,家长缺位,因此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尤为重要。
浅谈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浅谈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寄宿制小学在一些地区得到了普及和推广。
寄宿制小学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加严密的教育管理和学习环境,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尤其是对于一些年龄较小的学生,他们需要面对独立生活、人际关系、学业压力等多方面的挑战,这些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就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分离焦虑寄宿制小学生由于离开父母独自生活,面临着分离焦虑的问题。
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长时间与父母分离会引发不安和恐惧的情绪,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2. 人际关系问题寄宿制小学生身处一个与家庭不同的生活环境,需要自己处理和适应新的人际关系。
在与同学和老师相处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人际矛盾和冲突,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困扰。
3. 学业压力寄宿制小学虽然提供更严密的学习管理,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学业压力。
长时间的学习和作业负担会让孩子感到疲惫和焦虑,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4. 自我管理能力寄宿制小学生需要自己处理生活和学习上的事务,需要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但对于一些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还没有掌握自我管理的能力,这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困扰。
二、对策1. 加强家校沟通学校和家长应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学校要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表现和成绩,让家长能够更加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辅导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观,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
3. 营造温馨和谐的寄宿环境学校要营造温馨和谐的寄宿环境,增进师生之间的互信和互动。
在寄宿制小学中,学校和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关爱,培养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融入感。
4. 规范管理制度学校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保障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权益。
浅谈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浅谈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存在着诸多挑战。
部分学生在长时间分离家人后产生思乡情绪,感到孤独和失落;有的学生面临学业压力过大,导致焦虑和抑郁等问题;还有一些学生在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等方面存在困难,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这些问题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威胁,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解决。
本文旨在从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针对实施对策的具体建议,探讨评估对策效果的方法,并最终总结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1.2 研究目的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寻找解决之道,帮助寄宿制小学生更好地应对心理压力,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具体来说,本研究的目的包括:1. 分析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和特点,深入了解其心理健康需求和困境所在;2. 探究导致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从根本上理解问题发生的内在机制;3. 提出针对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对策,旨在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4. 提供实施对策的建议,确保对策能够顺利落地和取得预期效果;5. 评估对策的效果,验证其实际效果和可行性,为今后提升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效参考。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我们旨在为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2. 正文2.1 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1. 分离焦虑:由于长时间离开家庭,寄宿制小学生容易产生分离焦虑,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哭易怒等。
2. 学业压力:寄宿制小学生在学习上面临的压力较大,可能因为适应不良而出现学习困难、成绩下降等问题。
3. 社交问题:与家庭长时间分离导致寄宿制小学生的社交能力不足,可能表现为内向、孤独、与同学关系紧张等情况。
4. 情绪问题:寄宿制小学生面对长期的时间安排和自我管理,可能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波动等问题。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摘要: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被忽视,严重地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
当前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考试焦虑、升学压力等。
其次,还表现在人际关系、青春期等方面。
加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包括:更新教师观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教育研究等。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素质新课程改革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前提。
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为此,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重视。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1.学习方面: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农村寄宿制小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表现有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不高等。
(1)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中已经有一定的普遍性。
(2)考试焦虑,应试教育下的繁忙学业、激烈竞争,也是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3)升学压力,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2.人际关系方面(1)与老师的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
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影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
(2)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
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也缺少了交流和沟通。
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窗情。
(3)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
温暖的家庭能给学生一个新的归属港湾,而专制式家庭中的父母会造成这样的家庭中的学生孤僻、专横的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樊瑞涛
•投稿年第期本文字数:14324 小中大
近年来,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都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部分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在有条件的地方创办寄宿制学校。
越来越多寄宿制小学的出现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
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并校前规模较小的学校,课余的日常生活都由父母照顾,而学校合并之后,随着寄宿学生的增加,学校日常管理更加严格,而学生年龄都比较小,过早的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对其心理带来一定影响,更加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教育。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低龄寄宿导致孩子心灵的情感贫乏
像一些人所期望的,也许在全日制寄宿学校就读的孩子独立能力有所增强,可这种独立能力的增强往往是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和感情为代价的。
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说,父母的关怀与情感的交流及抚慰是他们最需要的,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是必然的,正是这种依赖,才能伴随孩子的健康成长。
可如果过早地隔断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过早地割断了孩子与父母的情感,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间成为空白,易导致孩子成为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灵上的情感极其贫乏的“孤儿”。
2、家长监管的远离导致孩子行为习惯出现偏差
寄宿的求学方式使孩子远离家长的监管,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较差,攀比和摹仿的心理较强,易出现乱花钱、说脏话、卫生习惯较差、偷窃等行为。
而随着儿童少年年龄的增长,同辈群体的作用日渐重要,同龄群体对其价值观,行为产生影响。
没有家长的指导和管理,坏的行为习惯养成了,他们的社会化也就出现了偏差。
3、对学校环境不适应引起的负面心理反应
孩子无论从家庭进入小学,还是小学进入初中、高中,其学习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方法上都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如果在短期内不能很快适应,就会出现环境适应障碍,有的变为烦躁、不安,有的变为抑郁、喜怒无常;有的学生表现则以行为改变为主要特征,原先活泼好动的变为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等;有的不习惯新任老师的授课方式和寄宿制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习惯学校的饮食;有的学生认为其他同学都比自己强,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失去信心,不能正视新的竞争和分化,产生失落感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反应。
4、寄宿制学校更为紧张的学习、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
在目前“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仅仅引起学生的重视,更引起老师、家长、亲友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由于社会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学校、家庭、社会等过分看重升学,因而造成一部分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产生考试焦虑,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
而这一点对寄宿制学生而言危害性更大,因为寄宿制学生绝大部分时间与学校学习、考试等打交道,缺少家庭的缓解渠道,缺少修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寄宿制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求胜心更切,压力更大,心理更敏感脆弱。
二、对策分析
从分析来看,寄宿制小学生产生和形成不良心理的诱因十分复杂,有先天的,但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有客观的,但更多的是主观形成的。
因此,寄宿制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加强教育,提高认识,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心育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标志,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也是班级管理人格化、
科学化的重要标志。
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理健全、发展全面的新一代,是时代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师资队伍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心育队伍是促进学校的心理教育的基础,我们可通过专家培训和校内自我培训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讲座与自学相结合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不断增强教师的心育意识和开展心理教育的自觉性,初步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以宿舍生活指导老师、各科任老师为主题的心育师资队伍。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由于各种主观原因,农村学生很难向老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就要求每一位科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
可通过书面的形式,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向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
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次,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觉不到自尊,对这部分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中批评。
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敞开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3、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学校心育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熏陶作用。
所以,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幢楼房,每一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如给每幢楼起名,设置文化长廊、英语角,张贴家乡名人画像等,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与心灵的净化。
良好的校园、班风建设,尤其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
(2)创造宽松的班级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
除了常规教育之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
营造班级心理环境,班主任是关键人物。
首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
其次,班主任要爱心治班,真正关心每一位学生,真诚地与他们交往。
第三,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让小学生们有相互交流的机会,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有得到认可的机会。
(3)在日常生活与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各科老师与学生接触频繁,因此,学科教学应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阵地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教材,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学科学习中的认知、情意和行动技能:主要有:①通过学习心理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②通过人际关系指导,使学生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等交往原则。
③通过耐挫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困难、解除烦恼。
④通过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帮助学生科学认识自我,在自身发展变化中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心。
(4)开设专题知识讲座,加强心理引导。
由学校派专人或到校外聘请专家为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专题、专班讲座,开展心理咨询,交给他们缓解和消除不良心理的具体方法。
三、结语
农村小学生低龄寄宿,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很重要的现实问题,教育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人的和谐成就社会的和谐。
寄宿制中小学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 其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倍受重视,这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对寄宿制中小学学生的行为和心
理进行及时的把握和引导, 才能使他们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