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九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检测含解析
2020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 专题九 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业水平过关
专题九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业水平过关(九)一、单项选择题Ⅰ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河北省设立雄安新区(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县、安新县及周边部分区域),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雄安新区距离北京、天津等城市较近。
立足于承载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据此完成1~3题。
1.雄安新区选址在开发程度较低的地区,主要考虑的是( )A.建设成本B.技术水平C.产业基础D.气候条件2.设立雄安新区最有利于北京( )A.扩大服务范围B.增加城市职能C.提高市民素质D.改善城市环境3.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 )A.促进三地资源优势互补B.根治三地交通拥堵问题C.缓解三地用水紧张状况D.引导三地产业结构趋同解析:第1题,开发程度较低的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土地租金低,建设成本低,成为大型建设或新区的首选地,选A。
第2题,京“非首都功能”主要是指各类较为低端产业或污染工业、占地大的资源型产业等,这类产业的移出,有利于保护北京市的城区环境,选D。
第3题,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促进三地资源优势互补,但不能根治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引导三地产业结构各具特色、优势并存,不能缓解三地用水紧张状况,选A。
答案:1.A 2.D 3.A下图为2015年1~6月我国某能源产量位居前6位的省区统计图,读图,完成4~6题。
4.该能源是( )A.煤炭B.石油C.天然气D.水能5.为解决该能源生产与消费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状况,我国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北煤南运B.南水北调C.西电东送D.西气东输6.该能源对输入地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A.优化能源消费结构B.完善城市功能分区C.减轻沙尘暴危害程度D.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该能源产量以陕西、新疆、四川最多,应为天然气。
第5题,我国东部地区天然气消费量大但生产量小,西部地区天然气生产量大且消费量小,因此,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解决天然气生产与消费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状况。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强化:(十三)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强化(十三):区域生态环境建设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我国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已达267万平方千米,并以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草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的面积占草地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⑴.我国草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A.温带地区气温升高,蒸发旺盛B.冬季风势力增强,影响的范围扩大C.人们的过度垦殖、放牧、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D.扬尘和沙尘暴天气多发⑵.防治荒漠化的重点应放在( )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威胁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D.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⑶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主要有( )①大量外迁人口,以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积极营造护田林网③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水能,解决农村能源问题④扩大植被覆盖率,设置沙障,封育固沙⑤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⑥合理分配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④⑤⑥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美国航空航天局使用卫星第一次以三维方式量化了非洲撒哈拉沙漠尘埃被搬运到南美洲亚马孙雨林的数量,这些尘埃中包括沙子和南美洲亚马孙雨林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磷等。
⑴.撒哈拉沙漠尘埃中的沙子、磷进入亚马孙雨林生态系统,可( )A.促进岩石风化,释放养分B.随雨水形成可溶性养分C.促进地表径流,带走养分D.促进土壤的淋溶作用⑵.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其所指的生态环境效应是( )A.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水平衡B.调节全球气候,维护生态平衡C.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大量氧气D.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甘肃省定西市属于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地区。
多年来定西人总结了“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还草披褂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山下花膜建棚挣票子,沟底筑坝蓄水穿靴子”的治理开发模式(知下图)。
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9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讲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案
第一讲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纲展示考情汇总备考指导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本专题考查点在荒漠化成因及防治、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防治、森林的开发与保护等几种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上可通过图表、资料分析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发生过程、成因、危害,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及次生盐渍地。
2.荒漠化的原因(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①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②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2)人为因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3.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存环境。
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防治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防治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2017·广东学业水平考试)若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化面积扩大,可能导致( )A.长江出海口出现咸潮B.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缓C.华北地区沙尘暴加剧D.塔里木河出现水体污染C[内蒙古自治区荒漠面积扩大,沙尘暴发生的沙源增多,导致华北地区沙尘暴加剧。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过度樵采(2)过度放牧(3)过度开垦[最新模拟快练](2019·广东省普宁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下图示意某国家部分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该国西部及西南部为温带荒漠。
读图,完成1~2题。
1.该国西南部形成温带荒漠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距海洋较远,受海洋影响小B.地处背风坡,焚风效应显著C.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蒸发旺盛D.太阳辐射强,地表土质疏松2.近年来,该国甲地区草地退化日趋严重,针对这一问题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①建设人工草场②控制载畜量③实施退耕还草④发展草原旅游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B 2.A[第1题,根据图示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国为南美洲的阿根廷,阿根廷地处安第斯山的东侧,该国西部及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地处盛行西风带的背风坡,安第斯山脉对西风带的阻挡作用显著,导致降水较少,形成雨影区,气候干旱,这是形成土地沙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2020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九第2讲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课件(共22张PPT)
名师助学
1.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 问题的防治;中国的环境 问题与环境保护。 2.人地关系的演变;可持 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中 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体系构建
环境问题的发生机制(根本原因)
(1)环境问题因人类活动而产生,但并不 是所有的人类活动都会产生环境问题。只有当人类活 动对环境的破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我调控能 力时才会产生环境问题。 (2)追求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之间存在一定的联 系,但并非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 时,注意环境保护,则一般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2013·南宁一模)读渤海海域水污染分布情况图,回 答(1)~(2)题。
(1)关于图中海域水污染及其分布特点与成因的说法,正确的
是( C ) A.港口附近进出船舶多,海运交通繁忙,故水污染最严重
B.河口附近有河流带来的农业污水、沿河城市的生活污水
和工业废水,故污染最严重
C.海湾地区海域较封闭、海水流动性差,加之沿海城市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正确理解关联图中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是解答本 题组的关键。第(1)题,根据农产品的分布进行空间定位。从 图上看,该地区种植甘蔗、水稻,还能养鱼,应位于较低纬 度的水乡。选项中的河套平原、黄淮平原、辽东丘陵位于我 国北方地区,热量不能满足甘蔗种植的需求,只有D项闽浙 丘陵符合题目要求。第(2)题,解答本题时要看每一个选项是 否符合图示的意思,图中各要素间的循环实现了资源的合理 有效利用,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图中有沼气提供能源,而沼 气属于清洁能源。因此B选项是正确的。②和④的意思没有 蕴含在图中,不符合题意,应该排除。
污染。大量含有氮、磷等营养物的废水排入海水中,使海水
2022年(旧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9生态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专题九生态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构建网络整体认知考点一从“人地协调观”角度认识生态环境问题[考情报告]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是高考的必考点。
其考查方式主要以具体案例为背景,结合区域图、表格等进行综合考查。
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
题型灵活多样。
(2016·海南高考)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量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思维流程尝试作答(1)C(2)B(3)D1.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区域特征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的地区荒漠化丘陵地区、季风气候下的高原地区、降水集中且植被稀疏的地区水土流失山地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平原耕作区水土流失、湿地减少、盐碱化干旱、半干旱草原区土地荒漠化2.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3.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退: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建: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走廊、草方格沙障、森林公园、淤地坝工程等。
改:改变经济结构,改坡为梯。
法:健全环保法律和法规;加强管理和执法力度。
考向1根据区域特征判断生态环境问题下图为我国某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统计图。
读图,完成1~2题。
1.该生态环境问题最可能是()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C.臭氧层破坏D.生物多样性减少答案 B解析水土流失发生在地表植被破坏严重且坡度大、降水多的地区,图示该生态环境问题集中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地区降水少,加之过度的经济活动,地表植被大量减少,荒漠化严重,A项错误,B项正确;臭氧层破坏是人为排放的氟氯烃消耗了臭氧形成的,主要发生在两极上空及青藏高原上空,C项错误;新疆并不是生物多样性减少最多的区域,D项错误。
2020学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 专题九 区域可持续发展 考点3
解析:水力发电由于受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的影响, 发电量也有季节的变化;工期较长,投资较多不属于水力 发电的优势。
答案:AC
8.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有利于( ) A.航运、发电和灌溉 B.防治水污染,净化水源 C.鱼类洄游产卵,保护流域生态环境 D.调节河川径流的季节变化,抵御洪水 解析:本题考查流域开发的方向。长江流域是我国 主要的农业基础,也是我国水电资源最丰富的流域,
2.(2015 年 6 月·广东学考)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减少 长江三峡库区泥沙淤积的是( )
A.上游大力植树造林 B.增加库区航运船只 C.扩大库区养殖面积 D.就近安置库区灾民 解析:若要减少入库泥沙量,必须加强坝址上游流域 内水土保持工作,故选 A。 答案:A
3.(2015 年 6 月·广东学考)(双选)长江流域不同地区 合理开发利用的方向是( )
是我国“黄金水道”;但受季风气候影响,多发水旱 灾害。长江三峡的建设主要为了防洪、发电、航运和灌 溉,但不利于鱼类洄游产卵,故选 AD。
答案:AD
A.源头——规定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B.上游——开发坡耕地,发展水稻种植 C.中游——依托天然航道,发展内河航运 D.河口——利用巨大流量,开发水能
解析:长江上游应注意保持水土,开发水能资源;河 口地带落差小,水流平缓,适宜利用巨大流量,发展航运。
答案:AC
4.(2016 年 6 月·广东学考)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最丰 富的地区是( )
A.增加水库下游洪峰流量 B.调节库区周边地区气温 C.阻塞鱼类洄游通道 D.增加水库下游河川径流总量
解析:水库建设可蓄水防洪、发展养殖、航运旅游 等产业,同时对当地气候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水库建设可 能阻塞鱼类洄游、诱发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突破9-1 区域生态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含解析)
9-1 区域生态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系统【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2019年8月,亚马孙雨林遭受严重火灾,截至8月23日,在巴西境内着火点达4.1万余处,为2011年以来同期最高纪录。
整个亚马孙雨林烟雾浓重,远在千里之外的圣保罗甚至出现了白昼如夜的景象(如图)。
完成1-2题。
1.亚马孙雨林大火,可能引发当地A.水资源短缺加剧B.沙漠化加重C.河流径流量减小D.河流含沙量增大2.关于圣保罗白昼如夜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是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形成的B.是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而形成的C.会导致白天气温的上升D.会增大气温日较差【答案】1.D 2.B【解析】1.雨林大火后森林面积减少,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减弱,河流含沙量增大,下渗减弱,河流径流量增加,D正确;亚马孙雨林地区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不会出现水资源短缺和沙漠化问题;2.由材料“整个亚马孙雨林烟雾浓重”可知,圣保罗白昼如夜的现象,是因烟雾反射了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而形成的,B正确;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很少;会导致白天气温下降,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夜间气温升高,减少大气温日较差。
【河南省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高寒荒漠地带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生态环境为弱。
该地区出现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日趋凸显,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面积扩大、草地生物量减少和生产力下降。
下图示意青藏高原高荒漠地带位置。
据此完成3—4题。
课后巩固3.图示地区原生高寒荒漠带的主要成因是A.寒冷干早,风力侵蚀强B.湖水蒸发,湖床裸露C.基岩裸露,土壤发育差D.临近沙漠,沙尘暴频发4.导致图示地区土地沙化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有①降水变率减小②过度樵采③全球气候变暖④过度放牧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3.A 4.D【解析】本题考查青藏高原原生荒漠化的成因及荒漠化扩张的原因的分析。
3.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风力强盛,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强,导致原生高寒荒漠面积广,A正确。
高考地理 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篇 九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2讲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水土流失问题 (1)水土流失的一般原因
地形:地形崎岖的山地、丘陵区 气候:多暴雨且降水集中
自然原因 植被:植被稀少 土质:土质疏松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人为原因毁林开荒、乱砍滥伐
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和开矿
工程措施:护坡工程等 (2)一般治理措施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等
农业技术措施:改变农业种植模式等
3.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 (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放牧”等词语,则初 步判断是荒漠化;如果出现与“植被破坏”“过度樵采”有 关的人类活动,则可能是水土流失;如果出现与“围湖造田” 类似的词语,则可能是湿地破坏等。
[变式训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 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 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 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有人通过观察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沙丘,绘制了一幅沙丘 剖面图,你认为正确的是( )D
专题九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2讲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考点一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1.荒漠化→类型、分布、成因→解决措施。 2.水土流失→分布、成因、危害→解决措施。
专题九 区域可持续发展
栏目 导引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5分)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6分)
动力因素:大风日数多,风力大
②人为原因 a.根本原因:一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大;二是人 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b.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
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程专题九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检测
专题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2019·云南昆明摸底)乌鲁米耶湖(下图)位于伊朗西北部,是世界第三大咸水湖,春季湖水相对较深.近年来,该湖面积迅速缩小,面临消失。
据此完成1~3题。
1.该湖春季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A.雨水B.冰川融水C.地下水D.季节性积雪融水答案D解析乌鲁米耶湖位于伊朗西北部,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小,降水少,A项错误;该湖泊流域内春季气温相对较低,冰川融水少,但春季会有季节性积雪融化,B项错误,D项正确;当地气候干旱,地下水埋藏深,春季湖水水位高于地下水位,地下水不可能补给湖泊,C项错误.2.该湖面积迅速缩小的自然原因是( )A.全球变暖,降水变率增大B.蒸发加剧,入湖水量减少C.植被破坏,坡面径流增加D.引水灌溉,水位迅速下降答案B解析降水变率增大,对该湖泊补给的总水量影响不大,A项错误;全球变暖,蒸发加剧,入湖水量减少,B项正确;根据题干“自然原因”可直接排除C、D两项。
3.伊朗政府计划拯救乌鲁米耶湖,可行的措施有()①湖区发展渔业生产②湖区实施人工降雨③增加高山冰雪融水④发展节水农业⑤跨流域调水A.①③④ B.①②⑤C.②④⑤ D.②③④答案C解析乌鲁米耶湖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补给水源不足,可行的措施应该包括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实施人工降雨和跨流域调水属于开源措施,发展节水农业属于节流措施,②④⑤正确;发展渔业生产既不属于开源措施也不属于节流措施,①错误;乌鲁米耶湖流域内高山冰雪融水有限,难以增加,③错误.(2019·湖北联考)土地荒漠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有旱灾发生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退化的现象.土地退化的强度可以通过植被指数来衡量,植被减少或增加的趋势是土地退化处于加剧或改善过程的反映。
下图是我国不同地区土地退化情况示意图。
据此完成4~5题。
4.影响土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干湿状况B.温度C.地形D.土地生产力答案A解析从图上可以看出,植被覆盖度和土地生产力从湿润区向极端干旱区降低,由此可见影响土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干湿状况。
2020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专题九 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九区域可持续发展读我国西北地区沙漠、沙地分布及内蒙古某县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统计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1~2题。
1.有关荒漠和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荒漠就是沙漠B.荒漠化都是由自然原因形成的C.我国荒漠化只发生在西北内陆地区D.荒漠化不仅仅表现为沙漠化2.根据图中信息分析,该县荒漠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干旱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开采矿产D.过度开垦答案1.D 2.D解析第1题,沙漠是荒漠的一种。
荒漠化大部分都是由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造成的。
荒漠化在我国其他地区也会发生。
第2题,读图可知,该地区人口和耕地面积逐年增长,因此过度开垦是该县荒漠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
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
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
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
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
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畜牧业区。
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
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种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衍。
读图,完成第3~4题。
3.下列关于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A.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B.地势崎岖,排水不畅C.补给水源充足,河流众多D.气温较低,蒸发微弱4.下列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说法错误的是( )A.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B.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C.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D.加强对湿地的管理,禁止放牧答案3.B 4.D解析第3题,主要考虑水源补给、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等方面。
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且河流众多,C项正确;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B项错误;气温低,蒸发弱,D项正确;地下冻土层发育,阻滞水分下渗,A项正确。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九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专题九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构建网络整体认知考点一从“人地协调观”角度,认识荒漠化与水土流失[考情报告]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主要危害和治理措施是高考的必考点。
多以区域图、具体案例为依托,通过图文材料呈现生态环境问题,侧重考查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
以综合题考查为主。
(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起伏B.流域面积C.兴修水库D.水土保持思维流程尝试作答(1)B (2)C1.结合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落实人地协调观,系统认识水土流失问题(1)水土流失的一般原因2.结合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落实人地协调观,系统认识荒漠化问题(1)荒漠化在我国的分布①土地荒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②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
③次生盐渍化——华北半湿润地区、西北干旱灌溉地区。
(2)土地荒漠化的原因②人为原因a.根本原因:一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二是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b.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
(3)防治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在牧区减少水井数量;在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设置沙障工考向 1 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2018·海南高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附解答 区域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专题12区域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0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点1土地退化考查角度1▶以全球气候变暖为背景,考查土地资源的退化(2019年全国Ⅲ卷)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解析▶第1题,读材料可知,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说明积雪融化增多,故首要原因是气温升高;降水增多会使越年积雪面积增大;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洼地上有浅水出露地表,洼地积水增多,降水减少。
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地表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可知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洪水暴涨、退耕还湿和地面沉降。
第3题,由前两题的分析可知,气候变暖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但平地上较洼地地势高,积水较少,不会有大量的浅水出露地表,减少的耕地不会主要转化为湿地,地表水分增加,适合草类植被生长,故主要转化为草地;由题干“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可知,该地热量不足,难以形成林地植被;气温上升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会使植被覆盖增多,不会转化为寒漠。
答案▶ 1.A 2.D 3.C考查角度2▶以河流水文特点为背景,考查水土流失的治理(2018年海南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据此完成1~3题。
2020人教高考地理二轮优编:可持续发展专题练习含答案
2020人教高考地理二轮优编:可持续发展专题练习含答案专题:可持续发展一、选择题(一)下图为某河流域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以下关于图示流域综合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①ab段应效仿cf段和be段,大力发展灌溉农业②bc段应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和旅游业③流域内应进行西电东送,促进东部发展炼铝工业④bc段的梯级开发促进了cf段灌溉农业的发展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为治理该流域内的生态环境问题,当地政府计划在流域内大力植树造林,这主要是利用了森林的哪种生态功能?()A.防风固沙,保护农田B.消除污染,美化环境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D.调节气候解析:第1题,ab段位于河流上游,由于地形地势等原因,不应大力发展灌溉农业;cf 段灌溉农业的发展与bc段的梯级开发关系不大;bc段的梯级开发应是综合性的开发,利用水库的优势可以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和旅游业;bc段的梯级开发会产生较多的电能,而东部有铝矿,因而可以进行西电东送,促进东部发展炼铝工业。
第2题,图示河流的中上游地区农业面积较大,水土流失可能较严重,故流域内植树造林的主要目的应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答案:1.D 2.C(二)如图示意挪威位置和地形。
挪威是世界上水能资源开发较充分的国家。
该国大型水电站多为高水头(电站水库水位与发电机组所在位置高差大)电站。
据此完成1~3题。
1.挪威大型水电站多为高水头电站的主要原因是该国()A.海岸线曲折,多峡湾B.多山地,河流落差大C.地形平坦,水网密布D.河湖众多,少泥沙2.挪威为建高水头电站而修建的水库()A.很少引发库区移民B.水位季节波动较小C.占用大量耕地D.可以保护鱼类和其他野生动物3.挪威消耗民用电最多的是()A.照明B.制冷C.取暖D.烹饪解析:1.B 2.A 3.C第1题,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挪威的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的落差大,因此水电站的水库水位与发电机组所在位置高差大,即多为高水头电站,故B选项正确。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热点考点附解答: 区域可持续发展
专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1.结合区域图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以某区域资源开发与利用为背景,考查区域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3.结合区域规划,考查区域工农业发展区位因素、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4.结合图表材料,考查区域产业转移或资源调配的原因、影响。
知识点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生态问题分布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解决措施 荒漠化防治(撒哈拉、南美洲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区干旱—处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高原面积广大、高山环绕盆地、青藏高原隆起,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异常,降水变化大;地表物质松散;大风吹扬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不合理利用防治荒漠化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营造三北防护林;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关系,制定草场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采取综合措施解决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水土流失治理(南方低山丘陵)黄土高原①降水:变率大,集中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①毁林开荒;②过度樵采;③轮荒—不合理①退耕还林、还草: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因地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③植被: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④土壤: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的耕作制度;④开矿制宜营造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③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④开矿时要有计划地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森林破坏(中国东北、西南地区)亚马孙平原雨林全球环境效应:调节碳氧平衡;促进水循环、调节水平衡;全球生物基因宝库。
生态脆弱性:雨林生长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植物体内直接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人类的开发保护第一,开发第二(中国: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湿地萎缩(三江源)三江平原气温低,蒸发弱,夏秋降水多,气候湿润;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土质粘重,地下有永久冻土层,地下水位高;河网密集排水过度开垦成耕地(围湖造田)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生物多样性减少林区草原自然环境恶化森林草地和湿地破坏,狩猎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近海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土壤盐碱化(宁夏平原、河套平原、西北地区)黄淮海平原①地形—低洼(地势低平,岗洼相间洼地排水不畅);②气候—春秋季节干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蒸发量旺盛;③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附解答 区域可持续发展
热点专题区域可持续发展森林界线简称林线,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由于低温(月平均气温最高在7 ℃以下)和风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
下图是我国局部地区林线海拔高度分布图。
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我国东北地区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B.地形C.夏季风D.海陆位置【答案】A【解析】影响林线的主要因素是低温(月平均最高温在7 ℃以下),其次是风及土壤等条件,而影响温度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纬度等。
读图可知,东北地区林线分布的主要特征是向北逐渐降低,且与纬线大致平行,所以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A正确。
2.下列有关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主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石漠化B.乙地——沙漠化C.丙地——水土流失D.丁地——土壤盐碱化【答案】C【解析】读图并结合中国地形图可知,甲地位于内蒙古高原,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乙地位于华北平原,主要环境问题是旱涝、风沙、土地盐碱化;丙地位于黄土高原,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丁地位于三江平原,主要环境问题是湿地减少、水土流失。
故答案选C。
下图为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字母A 、B 、C 分别表示 ( )A .海洋污染 海水入侵 全球变暖B .海水入侵 海洋污染 全球变暖C .全球变暖 海水入侵 海洋污染D .海水入侵 全球变暖 海洋污染【答案】D【解析】超采地下水、引用水过量,会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在内陆地区引起地面下沉,在沿海地区会引起海水入侵;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进而引起海平面上升;超标排放污水等,超出海水的自净能力,会引起海洋污染。
4.该海岸带侵蚀后退的最主要原因是( )A .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B .入海径流、泥沙量减少C .大面积围垦滩涂湿地D .过量排放、倾倒废弃物【答案】B【解析】由示意图可以确定,海岸带侵蚀后退是由于入海泥沙减少,海浪侵蚀加强及近岸泥沙减少造成的。
二战以来,全球已出现过三次产业转移,目前第四次产业转移正在进行中,制造业全球布局具有寻“成本洼地”而生的特点。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一、选择题读某市生态功能区划图,回答1~2题。
1.造成A、B两区域生态功能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 B.水源C.地形 D.植被2.据《某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30年该市城市化水平将达85%。
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该市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可能有(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地表径流变化幅度减小③地下水水位下降④城市热岛环流影响范围扩大A.①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区域为平原水网生态区,其功能主要是河流湿地带来生态效益,而B区域为丘陵森林生态区,其功能主要是森林植被带来生态效益,因此A、B两区域生态功能存在差异主要是由地形不同造成的。
第2题,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来的自然环境,使生物栖息地发生改变,生物多样性可能减少;城市化水平提高,地面被硬化,原有植被遭到破坏,使得地表径流的变化幅度可能增大;大量地面被硬化,使得地表水的下渗减少,地下水水位可能下降;城市工业、交通、生活等排放各种气体,改变了城市的气温状况,使得城市热岛环流影响范围可能扩大。
答案:1.C 2.A读我国某时段雾霾分布图,完成3~4题。
3.雾霾的分布特征为( )A.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B.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带C.西部地区无重霾分布D.地势越低,雾霾越严重4.重霾天,人们期盼冷空气来临,是因为( )A.降温能消霾B.大风能消霾C.高压能消霾D.干冷能消霾解析:第3题,根据我国的区域划分可知,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的东南部为东部季风区,图中的重霾和轻霾区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中部和西部地区也有重霾;由图可知,雾霾的分布并非地势越低越严重。
第4题,重霾天主要是由大气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而形成的;冷空气来临时会带来大风,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霾的消散。
答案:3.A 4.B读下图,完成第5--6题。
【高考专题】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区域可持续发展(含答案)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一、选择题1.洋垃圾,指进口固体废弃物,有时又特指以走私、夹带等方式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弃物或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固体废弃物。
中国曾是全球最大的“洋垃圾”进口国,洋垃圾的进口热潮开始于20世纪末。
2017年7月18日,中国正式通知世界贸易组织,从2017年年底开始将不再接收外来垃圾,包括废弃塑胶、纸类、废弃炉渣与纺织品。
面对中国的禁令,英美两国正在积极制定政策彻底解决塑料垃圾问题,但是在相关技术研制成功以及政策出台前,英美两国在塑料等垃圾处理上仍以寻找替代中国的垃圾出口“接盘侠”为主。
据此完成1~2题。
1.中国曾大量进口“洋垃圾”的主要原因是( )A.废弃物处理能力强B.弥补工业原料短缺C.产业结构调整需要D.环境承载力大2.最有可能成为替代中国的垃圾出口“接盘侠”的国家是( )A.加拿大B.乌克兰C.新加坡D.印度尼西亚2.安徽宏村位于黄山余脉南部,被誉为“画里的乡村”,宏村背山面水,村中建筑密集排布,小巷狭仄,且巷中遍布水道,民居白墙黑瓦,房屋山墙多采用“马头墙”的形式。
读安徽宏村实景图,完成1~3题。
1.“背山”“面水”的区位对宏村的影响是( )A.“背山”利于冬季通风B.“背山”利于冬季降水C.“面水”利于夏季通风D.“面水”利于增大温差2.宏村的民居风格能反映出当地的气候特征是( )A.春季多风B.夏季炎热C.秋季多雨D.冬季寒冷3.宏村民居采用“马头墙”的作用不包括( )A.收集雨水B.增加遮阴C.防范火灾D.增加美感3.当地时间2017年1月3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威胁通用汽车公司(GM):“要么把雪佛兰科鲁兹车型从墨西哥迁回美国制造,要么就等着高额的边境交易税。
”美国制造业的从业人口在2000~2010年的10年间,制造业岗位数从1 730万急速下跌到1 150万。
目前美国政府大力推进“再工业化”战略,一些制造业相继从外国迁回本土,制造业出现明显的“回巢”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2019·云南昆明摸底)乌鲁米耶湖(下图)位于伊朗西北部,是世界第三大咸水湖,春季湖水相对较深。
近年来,该湖面积迅速缩小,面临消失。
据此完成1~3题。
1.该湖春季的主要补给水源是()A.雨水B.冰川融水C.地下水D.季节性积雪融水答案 D解析乌鲁米耶湖位于伊朗西北部,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小,降水少,A项错误;该湖泊流域内春季气温相对较低,冰川融水少,但春季会有季节性积雪融化,B项错误,D项正确;当地气候干旱,地下水埋藏深,春季湖水水位高于地下水位,地下水不可能补给湖泊,C项错误。
2.该湖面积迅速缩小的自然原因是()A.全球变暖,降水变率增大B.蒸发加剧,入湖水量减少C.植被破坏,坡面径流增加D.引水灌溉,水位迅速下降答案 B解析降水变率增大,对该湖泊补给的总水量影响不大,A项错误;全球变暖,蒸发加剧,入湖水量减少,B项正确;根据题干“自然原因”可直接排除C、D两项。
3.伊朗政府计划拯救乌鲁米耶湖,可行的措施有()①湖区发展渔业生产②湖区实施人工降雨③增加高山冰雪融水④发展节水农业⑤跨流域调水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④⑤D.②③④答案 C解析乌鲁米耶湖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补给水源不足,可行的措施应该包括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实施人工降雨和跨流域调水属于开源措施,发展节水农业属于节流措施,②④⑤正确;发展渔业生产既不属于开源措施也不属于节流措施,①错误;乌鲁米耶湖流域内高山冰雪融水有限,难以增加,③错误。
(2019·湖北联考)土地荒漠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有旱灾发生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退化的现象。
土地退化的强度可以通过植被指数来衡量,植被减少或增加的趋势是土地退化处于加剧或改善过程的反映。
下图是我国不同地区土地退化情况示意图。
据此完成4~5题。
4.影响土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干湿状况B.温度C.地形D.土地生产力答案 A解析从图上可以看出,植被覆盖度和土地生产力从湿润区向极端干旱区降低,由此可见影响土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干湿状况。
5.下列地区中土地退化强度最大的是()A.极端干旱区B.干旱区C.半湿润区D.湿润区答案 C解析据图中初始基准面和终极基准面的差异判断土地退化强度即可,二者相差越大土地退化强度越大,由图可知半湿润区二者差异最大。
(2019·四川自贡一诊)重庆某大学的“沙变土”技术,是在沙子中掺入植物纤维黏合剂和水,搅拌后让沙子具有类似土壤的功能。
该项技术已在乌兰布和沙漠东部推广运用,3 000亩试验地农作物长势喜人。
下图为该试验地位置示意图。
读图,完成6~8题。
6.与土壤比较,沙地缺少的功能主要是()A.固定根系B.保水保肥C.保热保气D.团粒结构答案 B解析由材料可知,“沙变土”技术,是在沙子中掺入植物纤维黏合剂和水,搅拌后让沙子具有类似土壤的功能,在掺入植物纤维和水之后,试验地农作物长势喜人,说明沙地缺少保水保肥的功能,故B项正确。
7.最适合推广该技术来发展农业生产的沙漠化地区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 B解析读图可知,图中②位于黄河附近,有灌溉水源可以利用,推广该技术可以发展农业生产,且可以防止沙漠向东蔓延,故B项正确。
8.植物根系在“沙变土”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的首要作用是()A.稳定沙丘B.减弱蒸发C.提供有机质D.滋生微生物答案 A解析在山区、沙漠地区,植物根须可以保持水土,避免及减少土壤表面层的沙化及流失,植物根系首要作用为稳定沙丘,A项正确。
(2019·四川遂宁诊测三)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发现,一些热带森林树木附近的土壤中存在自己的天敌,包括真菌和节肢动物等,它们会有选择地攻击和杀死宿主的种子及幼苗,致使同种树木无法在同一片区域过度聚集。
啮齿类动物、哺乳动物或鸟类等“种子扩散者”也在这种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们可以把树木的种子带到较远的地方,新落脚点的真菌和节肢动物攻击的是不同树种,从而让远道而来的树种生存下来。
据此完成9~11题。
9.热带森林树木的天敌()A.使局部森林难以生长B.种类包括鸟类等C.攻击具有专一性D.地域流动性强答案 C解析“它们会有选择地攻击和杀死宿主的种子及幼苗,致使同种树木无法在同一片区域过度聚集”说明真菌、节肢动物等树木天敌对宿主的专一性,故C 项正确。
天敌攻击的只是宿主,攻击结果是减少宿主的数量,使森林中同时存在大量树种,但每个种类的数目不大;对森林影响不大,故A项错误。
由材料可知热带森林树木的天敌为真菌和节肢动物,它们的地域流动性较弱,故B、D两项错误。
10.依据材料可以得出,热带森林中树木的天敌对森林的总体影响是()A.种子无法生长B.生物多样性增加C.森林面积缩小D.土壤肥力下降答案 B解析天敌攻击的只是宿主,攻击结果是减少宿主的数量,使森林中同时存在大量树种,但每个种类的数目不大,因此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增加,但不会使森林面积减少,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显示天敌杀死的是宿主的种子及幼苗,故A项错误;热带森林中树木的天敌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故D项错误。
11.热带森林的这种机制对热带农业发展的启示是()A.作物播种前必须毒杀天敌B.专业化种植能提高生产效率C.捕捉鸟类等能改善农业生态D.农田多种经营会降低风险答案 D解析由材料可知热带森林树木的天敌攻击具有专一性,因此农田多种经营会降低风险,故D项正确;作物播种前必须毒杀天敌、捕捉鸟类等行为会破坏生态平衡,故A、C两项错误;材料中内容与专业化种植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
二、综合题(共56分)12.(2019·河南安阳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6分)土库曼斯坦位于中亚,全境大部分是低地,平原多在海拔200米以下,80%的国土被世界第四大沙漠——卡拉库姆沙漠覆盖,国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硫磺等矿产资源。
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目前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国内河流、湖泊稀少;大部分地区以放牧为主,牲畜数量连年增多;只有在河流附近有绿洲,以种植棉花为主,并且是土库曼斯坦最著名的优质棉花产区。
下图为土库曼斯坦土地荒漠化分布图。
(1)分析土库曼斯坦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的气候原因。
(8分)(2)请从农业生产活动角度,分析土库曼斯坦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
(6分)(3)针对土库曼斯坦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的问题,指出该国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12分)答案(1)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土壤缺水,干裂严重;(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地表物质风化严重;(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大风日数多,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强烈。
(2)农业生产活动以放牧为主,过度放牧导致地表植被严重破坏;棉花种植区大量引水灌溉导致地表水源严重短缺。
(3)合理控制草地载畜量,禁止超载放牧;规划轮牧休牧区,保障现有草地正常更新;积极开展种草活动,扩大人工草地面积(建设人工草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退牧还草;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政府出台退耕退牧政策,并对农牧民进行经济补贴;严格矿区开采审批管理,合理规划矿区用地和矿区覆土工作等。
解析第(1)题,荒漠化日趋严重的气候原因从降水、蒸发、昼夜温差、大风日数等方面分析。
第(2)题,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主要分析人为原因,主要考虑农牧业生产对植被的破坏、水资源的过度利用。
第(3)题,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主要从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政府管理等方面分析。
13.(2019·重庆诊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30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具有形式多样、地表受侵蚀时间集中的特点,主要侵蚀力包括流水侵蚀、风力侵蚀等。
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区各级沟道内修建的以滞洪拦泥、淤地造田为目的的水土保持工程。
它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在长期水土保持实践中独创的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
图a为陕北小流域典型治理措施剖面示意图,图b为淤地坝不同时期的变化图。
(1)从气候因素角度,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什么具有侵蚀时间相对集中的特点。
(6分)(2)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资源损失。
(8分)(3)简述沟道中修建多座淤地坝所起的作用。
(8分)(4)分析黄土高原开展的防护林、经济林、人工草地建设产生的生态效益。
(8分)答案(1)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一年中的土壤侵蚀常由几次大暴雨造成;冬春季北方冷空气南下,风力强劲,土壤遭风蚀。
(2)大量泥沙淤积于干流的水电站,导致其库容减小,削弱水电站的发电能力;为减轻河床和库区泥沙淤积,需大量水用于冲沙入海(或水土流失导致下渗量减少,水资源通过地表径流流入海洋),导致水资源的浪费;耕地面积缩减,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环境脆弱,生物资源减少。
(3)拦泥保土,蓄积地表径流;淤地造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以坝代桥,改善交通(坝顶成为连接沟壑两岸的桥梁,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利于沟谷防灾减灾,保护下游生产生活安全。
(4)拦截降水,涵养水源,调节地表径流;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固结土壤;改善小气候,促进农林牧多种经营。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主要侵蚀力包括流水侵蚀、风力侵蚀等”信息入手,考虑风力和流水的侵蚀作用。
黄土高原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此时流水侵蚀严重;冬季受西北风影响以风蚀为主。
第(2)题,资源损失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水土流失造成的资源损失主要是水资源、土地资源的损失及由水土资源损失造成的进一步损失。
水土流失使下渗减少,更多水资源直接注入海洋,造成水资源损失;搬运走大量泥沙,沟壑增多,土地面积减少,表层肥沃的土壤被冲走,土壤更贫瘠;水资源的减少会影响生物生存,损失生物资源;下游河道含沙量增大,使下游水库库容减小,发电功能受损。
第(3)题,通过淤地坝拦水拦泥沙,拦水有利于蓄积更多水分,增加水资源;拦泥沙有利于减少下游河道含沙量,从而减轻洪涝灾害,也可以增强当地防洪抗旱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淤地坝后期淤泥处变成了耕地,说明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坝顶平坦,利于车辆通行。
第(4)题,植被(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