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规程题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矿安全规程题库

1、修订后的《煤矿安全规程》已经2015年(B)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13次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

A、10月22日

B、12月22日

C、10月31日

D、12月31日

2、修订后的《煤矿安全规程》,自2016年( C )起施行。A、5月1日 B、8月1日 C、10月1日 D、12月1日

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 B )活动,必须遵守本规程。

A、煤炭生产

B、煤炭生产和煤矿建设

C、煤矿建设

D、矿山建设

4、井工煤矿必须制定停工停产期间的安全技术措施,保证矿井供电、通风、排水和安全监控系统正常运行,落实(C)值班制度。A、8h B、12h C、24h

5、煤矿必须编制年度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修改。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由( A )负责组织实施。A、矿长 B、总工程师C、通风副总 D、党委书记

6、煤炭生产与煤矿建设的安全投入和职业病危害防治费用提取、使用必须符合(A)有关规定。A、国家 B、行业 C、省 D、企业

7入井(场)人员必须戴安全帽等个体防护用品,穿带有反光标识的工作服。入井(场)前(B)饮酒A、可以 B、严禁

C、适当

D、少量

8、入井人员必须随身携带自救器、(A)和矿灯,严禁携带烟草和点火物品,严禁穿化纤衣服。A、标识卡 B、饭卡 C、考勤卡 D、信息卡

9、煤矿必须建立入井检身制度和出入井人员清点制度;必须掌握井下人员(B)、位置等实时信息。A、结构 B、数量 C、工种 D、工作性质

10、煤矿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和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C)A、审批B、登记C、投入使用D、监管

11、煤矿闭坑前,煤矿企业必须编制闭坑报告,并报(B)煤炭行业管理部门批准。A、国家 B、省级 C、市级 D、企业

12、煤矿发生事故后,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和(A)必须立即采取措施组织抢救,矿长负责抢救指挥,并按有关规定及时上报。A、技术负责人 B、党委负责人 C、生产负责人 D、安全负责人

13、当煤矿地质资料不能满足设计需要时,不得进行煤矿(B)。A、生产 B、设计 C、建设 D、规划

14、立井井筒检查孔距井筒中心不得超过(A)m,且不得布置在井筒范围内。A、25 B、30 C、35D、40

15、立井井筒检查孔孔深应当不小于井筒设计深度以下(B)m。地质条件复杂时,应当增加检查孔数量。A、20 B、30 C、40 D、50

16、斜井井筒检查孔距井筒纵向中心线不大于(A)m,且不得布置在井筒范围内。A、25 B、30 C、35D、40

17、斜井井筒检查孔孔深应当不小于该孔所处斜井底板以下(B)m。A、20 B、30 C、40 D、50

18、煤矿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开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或探测工作,并提出报告,由(B)组织审定。井工开采形成的老空区威胁露天煤矿安全时,煤矿应当制定安全措施。A、矿长 B、矿总工程师C、地质副总 D、地质科长

19、相邻的两条斜井或者平硐施工时,应当及时按(A)要求贯通联络巷。A、设计 B、生产 C、安全D、通风

20、开凿平硐、斜井和立井时,井口与坚硬岩层之间的井巷必须砌碹或者用混凝土砌(浇)筑,并向坚硬岩层内至少延深(D)m。A、2 B、3 C、4 D、5

21、采用冻结法开凿立井井筒时,冻结深度应当穿过风化带延深至稳定的基岩(D)m 以上。A、7 B、8 C、9 D、10

22、采用冻结法开凿立井井筒时,钻进冻结孔时,必须测定钻孔的方向和偏斜度,测斜的最大间隔不得超过(A)m,并绘制冻结孔实际偏斜平面位置图。A、30 B、35 C、40 D、45

23、采用冻结法开凿立井井筒时,冻结深度小于(A)m 时,在永久井壁施工全部完成后方可停止冻结。A、300 B、320 C、350 D、380

24、采用冻结法开凿立井井筒时,冻结深度大于(A)m 时,停止冻结的时间由建设、冻结、掘砌和监理单位根据冻结温度场观测资料共同研究确定。A、300 B、320 C、350 D、380

25、施工(D)以上斜井(巷)时,应当制定防止设备、轨道、管路等下滑的专项措施。A、20° B、18° C、16° D、15°

26、由下向上施工(A)以上的斜巷时,必须将溜矸(煤)道与人行道分开。人行道应当设扶手、梯子和信号装置。A、25°B、28° C、26°D、30°

27、上山施工倾角大于(A)时,在耙装机司机前方必须设护身柱或者挡板,并在耙装机前方增设固定装置。倾斜井巷使用耙装机时,必须有防止机身下滑的措施。A、20° B、22° C、24° D、26°

28、立井凿井期间的局部通风机的安装位置距井口不得小于(D)m,且位于井口主导风向上风侧。A、10 B、12 C、18 D、20

29、矿井采用临时通风机通风时,必须设置备用通风机,备用通风机必须能在(A)min内启动。A、10 B、12 C、18 D、20

30、总粉尘浓度,井工煤矿每月测定(B)次;露天煤矿每月测定1次。粉尘分散度每6个月测定1次。A、1 B、2 C、3 D、4

31、呼吸性粉尘浓度每月测定(A)次。A、1 B、2 C、3 D、4

32、粉尘中游离SiO2 含量每(A)个月测定1次,在变更工作面时也必须测定1次。A、6 B、2 C、8 D、4

33、矿井必须建立消防防尘供水系统,应当在地面建永久性消防防尘储水池,储水池必须经常保持不少于(B)m3 的水量。备用水池贮水量不得小于储水池的一半。A、100 B、200 C、300 D、400

34、防尘用水水质悬浮物的含量不得超过(C)mg/L,粒径不大于0.3mm,水的pH 值在6~9范围内,水的碳酸盐硬度不超过3mmol/L。

A、10

B、20

C、30

D、40

35、采煤机必须安装内、外喷雾装置。割煤时必须喷雾降尘,内喷雾工作压力不得小于(B)MPa 。A、1 B、2 C、3 D、4

36、采煤机必须安装内、外喷雾装置。割煤时必须喷雾降尘,外喷雾工作压力不得小于(D)MPa。A、1 B、2 C、3

D、4

37、喷射混凝土时,应当采用潮喷或者湿喷工艺,并配备除尘装置对上料口、余气口除尘。距离喷浆作业点下风流(A)m 内,应当设置风流净化水幕。A、100 B、200 C、150 D、300

38、当采掘工作面空气温度超过(B)℃,必须缩短超温地点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并给予高温保健待遇。A、27 B、26 C、29 D、28

39、当机电设备硐室超过(D)℃时,必须缩短超温地点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并给予高温保健待遇。A、27 B、28

C、29

D、30

40、作业人员每天连续接触噪声时间达到或者超过8h的,噪声声级限值为(D)dB(A)。A、70 B、75 C、80 D、85

41、氧化氮、一氧化碳、氨、二氧化硫至少每(C)个月监测1次。A、1 B、2 C、3 D、4

42、硫化氢至少每月监测(A)次。A、1 B、2 C、3 D、4

43、接触职业病危害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周期按下列规定执行:接触粉尘以煤尘为主的在岗人员,每(B)年1次。A、1 B、2 C、3 D、4

44、接触职业病危害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周期按下列规定执行:接触粉尘以矽尘为主的在岗人员,每年、(A)次。A、1 B、2 C、3 D、4

45、接触职业病危害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周期按下列规定执行:经诊断的观察对象和尘肺患者,每年(A)次。

A、1

B、2

C、3

D、4

46、接触职业病危害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周期按下列规定执行:接触噪声、高温、毒物、放射线的在岗人员,每年(A)次。A、1 B、2 C、3 D、4

47、患有高血压、心脏病、高度近视等病症以及其他不适应高空(B)m 以上作业者,不得从事高空作业。A、1 B、2 C、3 D、4

48、矿山救护队在接到事故报告电话、值班人员发出警报后,必须在(A)min内出动救援。A、1 B、2 C、3 D、4

49、入井人员必须随身携带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C)min的隔绝式自救器。A、10 B、20 C、30 D、40

50、采区避灾路线上应当设置压风管路,主管路直径不小于(A)mm。A、100 B、120 C、130 D、140

51、采区避灾路线上应当设置压风管路,采掘工作面管路直径不小于(A)mm。A、50 B、20 C、30 D、40

52、采区避灾路线上应当设置压风管路,压风管路上设置的供气阀门间隔不大于(B)m。A、100 B、200 C、300 D、400

53、突出矿井必须建设采区避难硐室,采区避难硐室必须接入矿井压风管路和供水管路,满足避险人员的避险需要,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C)h。A、100 B、98 C、96 D、94

54、突出煤层的掘进巷道长度及采煤工作面推进长度超过(A)m时,应当在距离工作面500m 范围内建设临时避难硐室或者其他临时避险设施。A、500 B、200 C、300 D、400

55、其他矿井应当建设采区避难硐室,或者在距离采掘工作面(D)m 范围内建设临时避难硐室或者其他临时避险设施。A、500 B700 C900 D、1000

56、每组压风自救装置应当可供5~8人使用,平均每人空气供给量不得少于(A)m3/min。A、0.1 B、0.2 C、0.3

D、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