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31-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中外民俗》课程标准一、前言(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中外民俗2.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3.课程编码:0810314.学时:共60学时5.适应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二)课程性质《中外民俗》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将使学生初步掌握民俗的基本知识和内容,同时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作铺垫。
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具备一定民俗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本门课程完整、系统地介绍并阐述了中国民族宗教世俗信仰、民族服饰、饮食特点、社交礼仪和传统节日。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现象,提高学生的旅游品位,培养学生的文化情趣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认识能力和开发、挖掘能力。
本课程为学生从事民俗导游、旅游管理打下深厚的知识与理论基础。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1.课程设置的依据根据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职业能力分析,中外民俗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必须的职业能力,该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酒店工作时,根据宾客的习惯、信仰、宗教等特殊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
因此,在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中外民俗课程。
2.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①课程目标能力化: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预期成果。
包括职业业务范围内的技能、知识及态度。
②课程结构过程化、项目化:按照“工学结合”课程设计的思想,在分析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按照工作任务的过程设计课程内容体系;以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为参照点,将课程内容组成 7 个模块,根据每个项目工作任务中技能与知识关系,构建项目内容体系。
③课程内容综合化:以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群)工作任务的具体工作内容为载体,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理论知识不再是抽象无物的东西,实践教学也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理论支持下的职业实践活动;学习与工作一体化,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脱离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实际过程,实现学习内容与企业实际运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同步,学习与工作的同步;同时理论知识根据行业发展适当延伸,如增强高职学生运筹帷幄能力。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外民俗课程代码:00199I课程的性质及其设置目的本课程是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之一。
从民俗学和旅游学交叉的的角度论述民俗的定义与种类,民俗与旅游关系,民俗的旅游价值;阐释民俗诸方面的特性,以及应注意事项;探索民俗旅游区的划分,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理论思考。
对民俗、服饰民俗旅游、饮食民俗旅游、居住民俗旅游、交通民俗旅游、节日民俗旅游、游艺民俗旅游、农业民俗旅游、民俗资源、民俗开发、民俗旅游区划等进行了全面阐述。
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中国民俗旅游这一主题,致力于体现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在结构、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给学生提出更多、更新、更系统、更富于指导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自考学生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国民俗的基本知识。
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什么事民俗旅游,在对民俗了解基础之上,对民俗、民俗旅游类型进行分类1、重点: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2、难点:民俗与旅游的关系3、学习应注意:本章是基础环节的学习章节,通晓本章的基本内容,对民俗旅游特点、民俗旅游框架和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对可以有深刻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民俗的定义及相关概念一、民俗二、风俗三、习俗与礼俗四、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第二节民俗的类型划分一、物质民俗二、社会民俗三、意识民俗第三节民俗旅游的诠释一、民俗旅游的含义二、民俗旅游的类型三、民俗旅游特点第四节民俗旅游框架一、民俗旅游的构成二、民俗旅游系统第五节民俗与旅游关系一、旅游为民俗资料的传承做出了贡献二、旅游丰富了民俗内容三、察风观俗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四、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五、民俗能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三、考核知识点1、民俗具体内容2、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3、民俗旅游的架构4、民俗旅游特点四、考核要求1、识记:民俗、风俗、习俗、礼俗、民俗旅游的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2、领会:民俗、民俗旅游的类型划分3、简单应用:。
《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3页
探索人类多元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通过对比和分析世界各地民俗形式 的异同,全面认知不同文明的精神内核。
by
课程简介
课程概述
本课程旨在全面介绍中外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分类体系。
教学方式
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参考资料
推荐多种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学术论文,丰富学习内容。
非洲国家的丧葬礼俗
丧礼仪式
非洲国家的丧礼仪式通常持续几天到几周不等,充满了歌舞、祭祀等悼念和庆祝活动。
服饰习俗
在丧礼期间,遗属通常身穿黑色或其他暗色服饰,并戴头巾或帽子表示哀悼。
葬礼方式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葬礼方式,如土葬、火葬,以及将死者安葬在家中等。
中外民俗比较
通过对比分析中外民俗文化的特点和差异,深入认识民俗的共性与个性,促进不同 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民俗概论
民俗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包含着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习俗和信仰 。本单元将全面介绍民俗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体系,以及民俗学的研究方法。
民俗的定义及特点
广泛性
民俗是一个广泛涵盖日常生活中各种习俗 和传统文化的概念,是人类活动的多样化缩 影。
传统性
民俗源于古老的传统,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形 式,体现了一个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
文化交流与融合
相互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俗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借鉴,形成新的文化融合 现象。这种跨文化的相互融合有助于民俗文化的持续发展。
创新发展
民俗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会产生创新,吸收外来元素,融合成新的文化 形式。这种创新发展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造。
民俗保护与传承
记录与整理
系统记录和整理民俗文化资料,建 立完善的档案数据库,为后续保护 和传承奠定基础。
中外民俗教案范文
中外民俗教案范文一、教材分析本教案是针对中外民俗的一堂社会科学课进行教学设计。
通过学习中外民俗,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外民俗的概念和特点。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三、教学重点1.掌握中外民俗的概念和特点。
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四、教学难点如何进行跨文化交流,尊重不同文化。
五、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展示一些中外民俗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猜测这些图片与什么相关。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民俗习惯。
Step 2 讲授1.介绍中外民俗的概念和特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比如,普通话年夜饭、美国感恩节、日本的節分等。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民俗,它们对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有什么影响。
Step 3 学习1.学生自学分配的材料,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一两个民俗习惯,包括其由来、形式和意义。
2.学生分组,互相讨论自己了解的民俗习惯,并列举几个例子。
Step 4 分享1.随机抽取小组进行分享,介绍他们了解的民俗习惯。
2.全班互动,学生对其他小组介绍的民俗习惯进行提问和评论。
Step 5 复习总结1.整理学生分享的民俗习惯,让学生总结中外民俗的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对不同文化的民俗习惯应持何种态度。
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中外民俗的概念和特点,增强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
在小组讨论和分享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并对其他小组的介绍进行提问和评论,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
但是,考虑到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的能力有限,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相关的知识和情感目标的培养。
此外,由于课时有限,学生了解的民俗习俗比较有限,需要在后续课堂中继续学习和了解。
中西民间艺术教学大纲
《中外民间艺术》课程总结中外民间艺术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选修课。
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可以探寻到传统民俗文化中古老而神秘的理念,并将产生的灵感应用到艺术设计专业学习,开拓设计思维与创新思维,把设计理念和多角度探讨新设计的表达方式相结合,从而达到设计创意目的。
它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将不同艺术领域的形式传达,楔入设计思考,并使之更富有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此课程的教学中学习到中西两个方面相同领域但不同艺术手法的工艺制作。
通过对中外民间艺术的分析、研究,了解中外民间艺术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趋势,熟悉中外民间艺术的艺术概念和艺术特征。
本课程从中国剪纸的历史沿革、制作工艺与艺术特色、中国民间编织历史文化渊源制作工艺与艺术特色到中外陶瓷的历史文化渊源和艺术特色、到中外民间玩具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制作工艺和艺术特色。
介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艺术种类存在的时代文化背景、审美特征,技法特征、代表作品、代表人物、及其艺术风格、艺术成就和影响,并关注到每个时期的发展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意义与审美价值。
本课程具体的目的要求在于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中外民间艺术史的基础知识,对若干历史时期民间艺术发展的审美特征、重要流派、代表人物的艺术思想和其具体的代表作品能够进行较为深入的评价,从而较为科学清晰地梳理出一条民间艺术史发展的线索。
通过系统学习比较全面地把握对民间艺术史的发展流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认识力、审美力、表现力、创新力,开阔活跃的艺术思维。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对自己严格要求,针对选修本课程学生的具体情况,仔细安排教学计划,并认真执行和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上坚持“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方针,秉持“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影像资料、ppt、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在规定学时内,有效完成了教学任务。
首先是认真备课。
在备课过程中,围绕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有条不紊地安排教学步骤,抓住教学内容中的重点,突出教学难点,并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做到有的放矢。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一、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类型:专业课总学时: 40学时学分:2.5分适用专业:新闻采编与写作开课系:语言媒体系二、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性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民族文化积淀异常丰厚。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作为编辑或记者,都必须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因此《中外民俗》是新闻采编与写作专业学生所必修的一门专业课。
任务:通过学习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民族民俗遗产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1、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概况。
2、掌握各民族具有特色的风俗习惯。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学生在掌握新闻采编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为更好的服务于不同民族大众,使得不同民族的精神风貌都能得以传承而开设的一门专业课。
五、本课程授课内容导论 2学时第一章汉族 2学时第二章华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2学时第三章东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2学时第四章华东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2学时第五章中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4学时第六章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11学时第七章西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5学时第八章信仰佛教的部分外国国家民俗 4学时第九章信仰基督教的部分外国国家民俗 4学时第十章信仰伊斯兰教的部分外国国家民俗 2学时六、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1、本课程的重点:掌握各民族的特色风俗。
2、本课程的难点:在掌握各民族特色风俗的基础上,如何更好的遵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七、本课程的实践性环节无八、本课程推荐教材及参考书1、推荐教材:方澜、孙廷忠等中外民俗[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2、参考书:石应平中外民俗概论[M] 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阿克斯特尔礼仪与禁忌[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中外民俗学教案
中外民俗学教案教案一课题:中外民俗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外民俗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2. 培养学生对不同民俗文化的尊重和欣赏。
3. 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民俗现象的基本方法。
4.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不同国家和地区民俗的特点和差异。
教学难点:理解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案例分析、情境模拟。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展示世界各地不同民俗风情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对民俗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景象,那大家说说看,什么是民俗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民俗就是民间风俗,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二、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进行深入研究。
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资料:比如日本的茶道、美国的圣诞节、中国的春节等。
问题:该民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反映了当地人民怎样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民俗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小组讨论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三、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具体的民俗案例,如中国的婚礼习俗、印度的宗教仪式等,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教师:大家看这个中国传统婚礼的案例,从婚礼的仪式、服饰等方面,我们能看出哪些文化元素呢?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婚礼习俗体现了中国人对婚姻的重视、对家庭的责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情境模拟设置一些跨文化交流的情境,让学生模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进行交流,体验民俗差异带来的影响。
情境:比如在国际会议上,不同国家的代表对于会议的礼仪和习惯有不同的看法。
学生分角色扮演,进行情境模拟。
五、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民俗的重要性和多样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多关注和了解不同的民俗文化。
教材分析:本课程的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世界各地的民俗现象和文化内涵。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doc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中外民俗课程编号:2、课程类别:专业选修3、课程学时:总学时724、学分:5、修读对象:旅游管理专业6、大纲执笔人:彭红碧7、大纲审定单位:8、修订时间: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要从学习方法、基本知识点、基础理论考核和有关民俗实例等儿个方面综合起来,对民俗学全面加以把握。
在本科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民俗学,强调其中基本知识点是主体,学习与考核的目标是对其的阐述与说明。
(一)学习要求学习要求是对知识点所应掌握的深度的概况。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目标,对考核知识点的深度掌握,了解、理解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
(二)基本知识点基本知识点是对课程知识体系在广度上的概括。
根据课程的特殊性而言,其知识广度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础知识。
本课程的基本理论,是指构建民俗学的一些基础理论;基本方法是指运用民俗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指导旅游实践活动的方法论;基础知识是指中外民俗的一些典型例子,其既是基础的知识点,又是扩展知识面的重要一环。
本课程主要限于讲授民俗学的理论、方法和中外民俗的一些基础知识。
三、基本要求(一)旅游概述1.了解旅游的属性、旅游组织。
2.理解旅游的定义和内容。
3.理解旅游的特点。
4.掌握旅游的类型。
(二)旅游简史1.了解世界旅游历史发展的概况和各时期旅游的特点。
2.了解中国旅游历史的沿革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联系。
3.理解世界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4.理解我国近代旅游的特点。
(三)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1.了解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2.理解旅游资源的类型、旅游业的特点和作用。
3.掌握旅游者的概念、必备条件和基本要求。
4.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
5.掌握旅游业的概念。
(四)旅游业的构成1.了解旅游商场的作用。
2.了解旅游娱乐的作用。
3.理解旅行社质量保证。
4.理解旅游者对旅游饭店的基本要求。
5.理解旅游景区(点)的概述和等级情况。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纲《中外民俗》教学⼤纲课程名称:中外民俗授课时数:72学时(课内理论教学64学时,课内实训8学时)适⽤专业:旅游管理⼀、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外民俗》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民俗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课程主要从民族与宗教两个⾓度对中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民俗进⾏介绍,旨在通过学习让学⽣了解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饮⾷民俗、服饰民俗、节⽇民俗、⼈⽣礼仪民俗、宗教信仰民俗和禁忌民俗,了解国外信仰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部分国家的民俗民风。
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渗透职业素质与社交礼仪的重要性。
运⽤⼀些案例和资料中有教育意义与专业相关的有价值的东西对学⽣进⾏潜移默化的引导与教育,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让学⽣了解社会⼤的⽅向以及健康向上的社会现象,展现社会的阳光⾯。
引导学⽣树⽴正确的⼈⽣观和价值观。
因为学⽣是旅游专业,是导游的预备军,在教学当中随时渗透导游职业的道德取向,引导学⽣换位思考,从⼀个旅客的⾓度思考如何去做⼀名合格的导游,培养学⽣良好的道德修养与职业素质。
⼆、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三、课程的教学要求(⼀)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本课程从旅游⾏业⾃⾝性质与特点出发,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的职业能⼒为⽬的,在教学中,理论以够⽤为主,知识以适⽤为度,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以教师讲授、指导与学⽣实训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式,充分利⽤数据、图⽚、案例分析、讨论等⽅法,突出应⽤性特点,⼒求精讲博收,培养学⽣的基础理论⽔平与应⽤能⼒,提⾼学⽣的综合素质。
导论部分主要让学⽣了解民俗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掌握民俗的分类分类,同时理解民俗,在旅游中所起的作⽤以及旅游对民俗的影响。
教学的重点是民俗的概念、民俗的特征、民俗的分类、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在教学中应注意运⽤具体的民俗事象进⾏分析,利于学⽣的理解与掌握。
第⼀章主要让学⽣了解汉族的形成历史与基本情况,熟悉汉族的语⾔⽂字、⽂学艺术和主要社会成就,掌握汉族的居住民俗、饮⾷民俗、服饰民俗、⼈⽣礼仪民俗、宗教信仰及禁忌民俗等。
《中外民俗》教案
《中外民俗》教案目录第1章民俗概述第2章1.1民俗的定义及分类第3章1.2民俗的基本特征第4章1.3民俗的社会功能第5章1.4民俗的形成第6章1.5民俗与旅游第7章第8章第2章服饰民俗2.1服饰民俗概述2.2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2.3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2.4外国服饰民俗第3章饮食民俗3.1饮食民俗概述3.2中国汉族饮食民俗3.3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民俗3.4中国港澳台地区饮食民俗3.5外国饮食民俗第4章居住民俗4.1居住民俗概述4.2中国汉族居住民俗4.3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民俗4.4中国港澳台地区居住民俗4.5外国居住民俗第5章交通民俗5.1交通民俗概述5.2中国交通民俗5.3外国交通民俗第6章农业民俗6.1农业民俗概述6.2中国汉族农业民俗6.3中国少数民族农业民俗6.4中国港澳台地区农业民俗6.5外国农业民俗6.6农业民俗与旅游第7章工艺美术民俗7.1工艺美术民俗概述7.2中国工艺美术民俗7.3外国工艺美术民俗第8章人际礼仪民俗8.1人际礼仪民俗概述8.2中国人际礼仪民俗8.3外国人际礼仪民俗8.4旅游交际礼仪第9章岁时节日民俗9.1岁时节日民俗概述9.2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9.3中国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9.4中国港澳台地区岁时节日民俗9.5外国岁时节日民俗第10章游艺民俗10.1游艺民俗概述10.2中国汉族游艺民俗10.3中国少数民族游艺民俗10.4中国港澳台地区游艺民俗10.5外国游艺民俗第11章世界主要宗教11.1宗教概述11.2佛教11.3基督教11.4伊斯兰教11.5其他宗教第12章我国主要民俗村和民俗博物馆12.1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12.2云南海埂民俗村12.3北京民俗博物馆12.4南京民俗博物馆12.5天津民俗博物馆。
中外民俗旅游-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旅游》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数千年来,曾有许多民族活跃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舞台上,经过长期的分化、融合和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今天56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和民族问题,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立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了一个空前的各民族平等、团结的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
《中外民俗旅游》课程重点介绍世界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特征、民族历史、民族问题以及人文地理、风俗礼仪、宗教信仰等有关问题,通过本课程使同学们世界民族的历史、文化等知识。
从加强学生素质教育角度出发,通过课程教学使同学们了解中华民族和世界民族的语言、文学、艺术、宗教、风俗、传统节日等民族文化,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通过学习认识到坚持和发展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重要性,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教学目标:1、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外各国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外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
为从事客运乘务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2、思想教育目标:让学生了解个民族的新理论,有效地树立起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团队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
3、知识教育目标:全面了解民族的基本原理、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农业民俗、传统民俗、传统节日、宗教信仰等。
4、技能培养目标:结合实例进行分析、通过讨论、辩论获得对相关知识点的深入知识,并能更好的解决日常工作所遇到的难题。
大学中外民俗教案
课程名称:民俗学授课对象: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中外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及研究方法。
2. 掌握中外民俗文化的代表性内容,如节日、庆典、民间艺术等。
3. 比较中外民俗文化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外民俗文化的代表性内容。
2. 中外民俗文化的比较分析。
教学难点:1. 中外民俗文化的跨文化理解。
2. 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民俗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民俗文化对于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此重要?二、讲授新课1. 民俗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解释民俗文化的定义、内涵和范围。
- 分析民俗文化的特点,如传承性、地域性、民族性等。
2. 中外民俗文化的代表性内容- 以节日为例,介绍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以及外国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
- 以民间艺术为例,介绍中国的剪纸、年画、皮影戏等,以及外国的狂欢节、斗牛节、赛龙舟等。
3. 中外民俗文化的比较分析- 比较中外节日习俗的异同,如春节与圣诞节、中秋节与情人节等。
- 比较中外民间艺术的异同,如剪纸与圣诞节装饰、皮影戏与斗牛节等。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本民族的民俗文化?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民俗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五、作业布置1. 查阅资料,了解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撰写一篇简短的介绍文章。
2. 收集中外民俗文化的图片或视频,进行展示和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授、讨论、作业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了中外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代表性内容和比较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1. 引导学生关注民俗文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3. 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为今后的跨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中外民俗教学大纲民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习惯。
因此,对于中外民俗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外民俗教学的大纲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传授这一重要的文化知识。
一、民俗的定义与分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民俗的定义和分类。
民俗是指一定地域和社会群体内人们长期遵循的、具有特定意义的行为方式和文化传统。
它可以分为宗教民俗、婚俗、丧葬俗、节日俗等。
教学大纲应包括对民俗的整体概念的介绍,以及各类民俗的具体内容和特点的介绍。
二、中外民俗的对比研究其次,我们需要进行中外民俗的对比研究。
通过对比中外民俗的异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例如,中西方婚俗的对比可以揭示出婚姻观念的差异,中外节日俗的对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对于时间和节日的重视程度。
三、民俗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在教学大纲中,我们还需要明确民俗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民俗教学应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参观实地、观察实物、体验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和参与其中。
同时,结合多媒体技术,可以运用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和讲解,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除了传授具体的民俗知识,民俗教学还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俗进行学习和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大纲应包括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和方法的明确规定。
五、评估与反馈最后,教学大纲还应包括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和反馈机制。
评估可以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书面作业等方式进行,以确保学生对民俗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总结起来,中外民俗教学大纲应包括民俗的定义与分类、中外民俗的对比研究、民俗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及评估与反馈等内容。
通过系统的教学大纲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民俗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跨文化意识。
《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中外民俗》课程标准一、课程属性1.课程归属:航空服务与管理学院空中乘务教研室2.适用专业:航空服务类专业(包括空中乘务、机场运行、民航安全技术管理、民航运输、通用航空航务技术等专业)3.课程学时:40学时4.课程类型:理论5.课程代码: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中外民俗》是院航空服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主要包含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熟悉常见民俗事象、理解文化内涵、尊重中外民俗文化差异的能力。
课程的设置对应航空服务类专业职业岗位的所有岗位群。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为《社交礼仪》、《客源国概况》,后续课程无。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民俗的概念、特征、类型;(2)熟悉主要国家和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3)掌握主要国家和民族的饮食习惯与饮食禁忌;(4)了解主要国家和民族不同风格民居的特点;(5)熟悉主要国家和民族主要的交通工具与交通方式;(6)熟悉主要国家和民族的特色工艺品;(7)熟悉主要国家和民族的游艺活动项目;(8)熟悉主要国家和民族婚丧的主要内容;(9)熟悉主要国家和民族岁时节日的主要内容;(10)熟悉原始信仰和宗教信仰的一般内容。
2.能力目标(1)具有一定的辨认民俗事象的能力;(2)具有一定的理解主要国家和民族服饰内涵的能力;(3)具有一定的理解主要国家和民族饮食文化的能力;(4)具有一定认知主要国家和民族民居文化的能力;(5)能辨别主要国家和民族的交通工具与方式;(6)具有一定的认知主要国家和民族的工艺美术作品的能力;(7)具有一定的认知主要国家和民族游艺活动的能力;(8)具有一定的分析中外主要国家和民族主要传统人生礼仪民俗文化内涵的能力;(9)具有辨识中外主要国家和民族主要传统节日的能力;(10)能辨别不同宗教信仰教徒的宗教习惯与禁忌。
3.素质目标(1)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认同感;(2)培养自信、平等、开放、接纳的心态;(3)培养沟通协调的意识;(4)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课程名称:中外民俗课程代码:00199I课程的性质及其设置目的本课程是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之一。
从民俗学和旅游学交叉的的角度论述民俗的定义与种类,民俗与旅游关系,民俗的旅游价值;阐释民俗诸方面的特性,以及应注意事项;探索民俗旅游区的划分,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理论思考。
对民俗、服饰民俗旅游、饮食民俗旅游、居住民俗旅游、交通民俗旅游、节日民俗旅游、游艺民俗旅游、农业民俗旅游、民俗资源、民俗开发、民俗旅游区划等进行了全面阐述。
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中国民俗旅游这一主题,致力于体现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在结构、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给学生提出更多、更新、更系统、更富于指导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自考学生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国民俗的基本知识。
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什么事民俗旅游,在对民俗了解基础之上,对民俗、民俗旅游类型进行分类1、重点: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2、难点:民俗与旅游的关系3、学习应注意:本章是基础环节的学习章节,通晓本章的基本内容,对民俗旅游特点、民俗旅游框架和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对可以有深刻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民俗的定义及相关概念一、民俗二、风俗三、习俗与礼俗四、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第二节民俗的类型划分一、物质民俗二、社会民俗三、意识民俗第三节民俗旅游的诠释一、民俗旅游的含义二、民俗旅游的类型三、民俗旅游特点第四节民俗旅游框架一、民俗旅游的构成二、民俗旅游系统第五节民俗与旅游关系一、旅游为民俗资料的传承做出了贡献二、旅游丰富了民俗内容三、察风观俗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四、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五、民俗能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三、考核知识点1、民俗具体内容2、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3、民俗旅游的架构4、民俗旅游特点四、考核要求1、识记:民俗、风俗、习俗、礼俗、民俗旅游的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2、领会:民俗、民俗旅游的类型划分3、简单应用:。
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4、综合应用:民俗旅游分类及其对发展旅游的意义第二章服饰民俗旅游一、学习目的和要求1. 了解服饰的构成。
2. 掌握形成服饰民俗差异的因素。
3. 熟悉各朝代代表民俗服饰。
4. 学会从旅游地理的角度论述某些民族服饰特色以及服饰民俗的旅游价值。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服饰民俗概说一、服饰及其构成二、服饰民俗的多维成因第二节民俗服饰的流变一、先秦时期二、秦汉时期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隋唐时期五、宋元时期六、明清时期七、民国时期第三节民族服饰巡礼一、东北三省朝鲜、满等族服饰二、蒙、新地区蒙古、回、维吾尔等族服饰三、青藏高原的藏族服饰四、川、黔苗、彝等族服饰五、云南傣、白、哈尼等族服饰六、南岭南北状、瑶、黎等族服饰七、敏浙惠安女、畲族服饰八、高山族服饰第四节服饰民俗与旅游一、服饰民俗的旅游文化内涵二、服饰民俗的旅游资源学分类三、服饰民俗可供旅游开发的思路三、考核知识点1、服饰民俗概念2、各民族的民族服饰特点3、服饰民俗的旅游文化内涵4、服饰民俗可供旅游开发的思路四、考核要求1、识记:服饰民俗概念及形成的原因。
2、领会:各民族的民族服饰特点。
3、简单应用:服饰民俗的旅游文化内涵。
4、综合应用:服饰民俗可供旅游开发的思路。
第三章饮食民俗旅游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 了解中国饮食民俗的发展2. 熟悉中国饮食主要内容及其变迁。
3. 掌握中国地方风味和菜系的特色以及中国的茶饮与饮酒习俗。
4. 学会阐述饮食民俗的旅游价值。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饮食民俗略一、饮食民俗及其特征二、饮食结构与类型三、饮食的惯制第二节地方风味与菜系一、京菜、鲁菜二、素菜、徽菜三、川菜、湘菜四、粤菜、闽菜五、少数民族的风味饮食第三节中华茶俗一、饮茶的历史与传统二、茶叶的品类和饮茶方式三、饮茶游艺四、茶的礼俗五、饮茶的文化意蕴第四节饮酒的习尚一、酒的起源与发展二、酒的种类和名酒三、饮酒习俗四、饮酒的情趣第五节饮食民俗与旅游一、饮食是旅游业存在、发展的基础之一二、风味饮食是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三、必须尊重游客与旅游地各自的饮食习惯四、以旅游促进饮食民俗的发展三、考核知识点1、饮食民俗的特征2、八大菜系及其特点及其代表菜3、菜叶的品类和饮茶方式4、酒的种类及名酒5、饮食与旅游业的关系四、考核要求1、识记:饮食结构与类型。
2、领会:茶叶、酒种类。
3、简单应用:饮食民俗及与旅游业的关系。
4、综合应用:中国的各大菜系特点及代表菜。
第四章居住民俗旅游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 了解居住的基本内涵,住宅的选址、布局方式方法2. 熟悉房屋建筑程序、建造礼仪、迁居仪式与居住习惯3. 掌握民居种类与特点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居住民俗的一般理论一、什么是居住民俗二、居住民俗的制约因子三、人、居、环境第二节民居的建筑与居住一、“风水”和民居二、建房流程与礼仪三、入住仪式与居住惯制四、民居装饰与家具陈设第三节民居类型一、干栏式二、庭院式三、洞穴式四、穹庐式五、井干式六、堡垒式七、近代民居第四节居住民俗与旅游一、传统民居——民俗旅游吸引力的基础二、居住方式——旅游者体验生活的源泉三、传统民居保护——旅游永续发展的需要三、考核知识点1、民俗的建筑与居住礼仪2、民居的类型3、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四、考核要求1、识记:风水对民居影响、建房流程与礼仪入住仪式与居住惯制。
2、领会:民居有哪些类型。
3、简单应用:各民族民居的类型及代表作。
4、综合应用:居住民俗与旅游关系。
第五章交通民俗旅游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 了解交通民俗产生的原因。
2. 熟悉陆路民俗包括内容、水路交通民俗内容。
3. 掌握交通民俗交通信仰、水路交通民俗交通信仰4. 学会交通民俗旅游怎么开发才能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交通民俗概述一、什么是交通民俗二、交通民俗产生的原因第二节陆路交通民俗一、交通设施二、交通工具三、陆路交通信仰与习惯第三节水陆交通民俗一、水道及其交通设施二、舟船、筏三、水陆交通信仰第三节交通民俗与旅游一、交通民俗与旅游交通二、交通民俗旅游资源的分类及特点三、交通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三、考核知识点1、交通民俗产生的原因2、交通民俗内容、各民族特色交通设施3、交通民俗与旅游关系四、考核要求1、识记:交通民俗概念。
2、领会:。
各地区特色交通设施3、简单应用:交通民俗产生的原因。
4、综合应用:交通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第六章人生礼俗民俗旅游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 了解婚礼、寿礼、葬礼的内容。
2. 熟悉寿庆物语包含的内容。
3. 掌握各民族对婚礼、寿礼、葬礼的不同理解及要进行各种仪式。
4. 学会应用人生礼仪民俗的旅游应用——博物馆。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婚姻民俗一、婚姻状态二、传统婚姻观念三、“六礼”第二节传统寿庆礼俗一、祈寿礼俗二、寿诞礼俗三、寿庆物语第三节悬棺之谜一、悬棺葬的起源二、悬棺葬的地理分布三、悬棺葬的葬式与葬法第四节人生礼仪民俗的旅游应用——博物馆一、博物馆:重要的文化旅游设施二、婚姻博物馆三、寿庆博物馆四、墓葬博物馆三、考核知识点1、各民族独特婚姻民俗内容2、寿庆的各种习俗内容3、各民族丧葬民俗内容四、考核要求1、识记:婚姻博物馆概念。
2、领会:我国寿庆物语包含的内容。
3、简单应用:各种人生礼仪民俗资源利用及开发。
第七章节日民俗旅游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 了解节日民俗产生原因及其内涵。
2. 熟悉节日民俗的类型。
3. 掌握中国五大传统节日的演变。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节日民俗概说一、节日的定义二、民俗节日与节日民俗三、节日民俗的形成原因四、节日民俗特征第二节节日民俗的分类一、按节日的来历分类二、按节日的族属分类三、按节日的时代分类四、按节日的注特分类第三节传统节日的流变一、春节二、元宵节三、清明节四、端午节五、中秋节第四节节日民俗的与旅游一、节日是旅游大载体二、节日是最吸引旅游者的旅游佳期三、旅游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活力四、旅游促进新兴节日产生于发展五、节日民俗旅游的开发——以春节为例三、考核知识点1、节日民俗定义及内容2、民俗节日的分类3、传统节日的流变四、考核要求1、识记:节日民俗定义及内容。
2、领会:节日民俗形成原因、节日民俗特征、。
3、简单应用:民俗节日的各种分类。
4、综合应用:传统节日的流变、节日民俗旅游的开发——以春节为例。
第八章游艺民俗旅游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 了解游艺民俗包含内容。
2. 熟悉年画、花鼓、山歌、赛马与斗牛这几种特色游艺民俗文化内涵。
3. 掌握游艺民俗的旅游价值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游艺民俗概况一、游艺民俗的概念二、游艺民俗的类别三、游艺民俗的特点第二节特色游艺之旅一、年画二、花鼓三、山歌四、赛马与斗牛第三节游艺民俗的旅游价值一、游艺民俗的旅游特性二、丰富旅游生活、增加旅游情趣三、游艺民俗的旅游资源挖掘三、考核知识点1、游艺民俗内容2、各种特色游艺民俗文化内涵四、考核要求1、识记:游艺民俗定义。
2、领会:游艺民俗类别、游艺民俗的特色、游艺民俗的旅游特性3、简单应用:年画、花鼓、山歌、赛马与斗牛这几种特色游艺民俗文化内涵。
4、综合应用:如何利用及开发游艺民俗的旅游价值。
第九章农业民俗旅游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 了解农业民俗的概念。
2. 熟悉农业区的区划和农业民俗的主要特征。
3. 掌握稻作生产农业规范和民间习俗;小麦、玉米生产习惯和风俗;南方的蚕桑生产习俗。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民俗的基本原理一、农业民俗的定义二、农业民俗区三、农业民俗的特征第二节稻作生产民俗一、稻作选留与储存二、稻禾的栽种与田间管理三、稻作工具四、稻作的民俗信仰第三节小麦玉米生产民俗一、小麦生产布局二、小麦生产惯制三、玉米生产民俗第四节蚕桑生产民俗一、蚕桑业的历史二、惯种桑树三、育蚕程式四、蚕事禁忌五、蚕神信仰第五节农业民俗与旅游一、农业民俗旅游是现代旅游的新天地二、农业民俗旅游的开发三、农业民俗旅游的分类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民俗的基本原理2、稻作、小麦、蚕桑生产习俗3、农业民俗与利用关系四、考核要求1、识记:农业民俗概念、龙骨水车概念、农业区划分。
2、领会:农业民俗的特征。
3、简单应用:农业民俗旅游额分类。
第十章民俗旅游资源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 了解民俗旅游资源概念。
2. 熟悉民俗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
3. 掌握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型。
4. 学会民俗旅游资源的评估。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民俗旅游资源的概念一、民俗旅游资源的界定二、民俗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三、民俗旅游资源在旅游业中的地位第二节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一、世界性与丰富多彩性二、朴实性与无季节性三、吸引力的定向性与易逝性四、不可根移性与不可仿制性五、组合性与群体性第三节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型一、按民俗旅游资源的本体属性分类二、按民俗旅游者的需求方式分类三、按旅游者的体验分类四、按民俗旅游资源的价值分类第四节民俗旅游资源的评估一、民俗旅游资源的评估的意义与目标二、民俗旅游资源的评估原则三、民俗旅游资源的评估体系三、考核知识点1、民俗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2、民俗旅游资源类型、民俗旅游资源评估四、考核要求1、识记:什么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旅游资源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