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课程设计安排与要求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
换热器设计是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下面将为您介绍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设计步骤:
1. 确定换热器类型:根据工艺要求及介质性质,选择适合的换热器类型,如管壳式、板式、螺旋板式等。
2. 估算传热系数:根据换热器类型、流体类型、流量、温度等因素,估算出传热系数。
3. 计算传热面积:根据所需传热量和传热系数,计算指定温度下需求的传热面积。
4. 选择换热器管径及壳体规格:根据所需传热面积和换热器类型,选择合适的换热器管径及壳体规格。
5. 设计热损失:根据换热器使用环境,计算换热器热损失量,以确保能量转化的高效。
6. 设计流路:结合工艺流程及介质性质,确定换热器内部介质的流路和流速,
以确保传热效率。
二、注意事项:
1. 选用合适的换热器类型,以确保传热效率和占用空间的合理性。
2. 估算传热系数要考虑介质性质、流量、温度等因素,更加科学地估算传热系数。
3. 所需传热面积要根据实际需要,同时结合换热器的大小、材质等因素做出合理的选择。
4. 选择换热器管径及壳体规格要遵循一定的社会标准及安全规范,以确保换热器使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5. 设计热损失要考虑换热器使用环境,以确保能量转化的高效。
同时,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换热器课程设计文档

换热器课程设计文档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结构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知识目标:(1)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和作用;(2)了解不同类型的换热器及其特点;(3)熟悉换热器的结构组成和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换热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换热器;(2)能够运用换热器计算方法,准确计算换热器的性能参数;(3)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能源工程领域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换热器的基本原理:介绍换热器的工作原理、热传递方式及换热效果的影响因素。
2.换热器的类型: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换热器,如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等,并分析其优缺点。
3.换热器的结构组成:详细讲解换热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壳体、管束、换热管、支架等,以及它们的作用和选型依据。
4.换热器计算方法:介绍换热器的传热计算、阻力计算和面积计算等方面的方法。
5.换热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分析换热器在能源、化工、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和计算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换热器应用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3.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换热器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换热器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换热器结构原理课程设计

换热器结构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理解不同类型换热器的特点与应用场景。
2. 使学生了解换热过程中的热量传递机制,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
3. 帮助学生理解换热器在设计过程中涉及的参数计算,如传热系数、温差、流体流量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换热器案例,提出优化方案的能力。
2. 让学生掌握换热器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具备一定的换热器选型、设计和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专业软件或工具进行换热器性能模拟和优化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换热器及热交换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关注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认识到换热器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其在换热器设计过程中能够与他人有效合作。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换热器结构原理的学科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换热器相关知识,提升其专业技能,同时培养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换热器基本概念:介绍换热器的定义、分类及用途,分析各类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
教材章节:第一章 换热器概述2. 热量传递机制:讲解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量传递方式在换热过程中的作用和计算方法。
教材章节:第二章 热量传递基础3. 换热器设计参数:阐述换热器设计中所涉及的主要参数,如传热系数、温差、流体流量等,并进行相关计算。
教材章节:第三章 换热器设计参数及计算4. 换热器选型与设计:介绍换热器选型原则、设计方法和步骤,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教材章节:第四章 换热器选型与设计5. 换热器性能模拟与优化:教授学生运用专业软件或工具对换热器性能进行模拟和优化,提高换热效率。
教材章节:第五章 换热器性能模拟与优化6. 换热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分析换热器在能源、化工、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案例,探讨换热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课程设计换热器的设计

课程设计换热器的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设计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计算技巧。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换热器的类型、工作原理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传热学的基本原理,进行换热器的设计和计算;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及其设计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换热器的基本概念、传热基本方程、对流传热、换热器类型(包括空气冷却器、水冷却器、热交换器等)、换热器的设计方法及计算技巧。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在讲授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的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换热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手实践,加深对换热器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材和参考书将用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拓展,多媒体资料将用于形象地展示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实验设备则用于学生的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作业则是对学生学习进度的实时跟踪,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试则是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
通过这些评估方式,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将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教学进度将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所有教学任务,教学时间将合理安排,既不过于紧张,也不过于宽松。
教学地点将选择适合进行课程教学的环境,如教室、实验室等。
同时,教学安排还将考虑学生的作息时间、兴趣爱好等因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差异化教学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本课程将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水平进行差异化教学。
发生相变换热器课程设计

发生相变换热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发生相变换热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分类。
2. 学生能够描述发生相变换热器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场景。
3. 学生能够解释发生相变换热过程中的热量传递机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设计简单的发生相变换热器系统。
2.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计算发生相变换热过程中的热量传递。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或模拟,观察并分析发生相变换热器的运行状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热力学和工程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原理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在团队中共同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新的解决方案。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中物理选修课程,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可能对工程实践了解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中。
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目标的设定旨在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具体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发生相变换热器的基本概念:- 相变换热器的定义及作用- 相变换热过程中的热量传递方式2. 发生相变换热器的工作原理:- 汽化、冷凝过程的原理- 不同类型发生相变换热器的特点3. 发生相变换热器的分类及应用:- 按工作原理分类:如直接接触式、间壁式等- 按应用领域分类:如制冷、化工、能源等4. 热量传递机理:- 传热的基本方式:导热、对流、辐射- 发生相变换热过程中的热量传递计算5. 发生相变换热器的设计与计算:- 设计原则和步骤- 热力学和流体力学在换热器设计中的应用6.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模拟实验:观察和分析发生相变换热器运行状况-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例,总结经验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介绍发生相变换热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分类第二课时:讲解热量传递机理,引导学生进行传热计算第三课时:学习发生相变换热器的设计与计算方法第四课时: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巩固所学知识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章节内容与教材中关于热力学、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相关章节紧密相关,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发生相变换热器的相关知识。
氮肥厂换热器课程设计

氮肥厂换热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理解其在氮肥厂中的作用。
2. 使学生了解换热器的设计参数,如传热系数、换热面积等,并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帮助学生了解氮肥生产过程中涉及的热能转换和热量平衡的基本概念。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工程中换热器相关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进行换热器设计计算、绘制工程图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能够协同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工设备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2. 培养学生关注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念。
3.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工程意识,了解实际工程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强实践能力。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应用性较强的工程课程,以实际工程案例为背景,结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已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的具体分解,使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换热器原理与分类:讲解换热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对比不同类型的换热器结构及其应用场景,结合氮肥厂实际案例,分析各类换热器的优缺点。
教材章节:第二章换热器原理与设计。
2. 换热器设计参数:介绍换热器设计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如传热系数、换热面积、流体流速等,讲解相关计算公式和选取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换热器设计参数及计算。
3. 换热器工程图绘制:教授如何使用CAD等软件绘制换热器工程图,包括图纸规范、比例、标注等,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材章节:第四章换热器工程图绘制。
4. 氮肥厂换热器案例分析:分析氮肥厂实际换热器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换热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模板换热器

课程设计模板换热器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原理、类型和应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换热器的基本原理进行热交换计算和设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换热器技术和节能减排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描述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和类型;2.分析换热器的工作过程和性能指标;3.应用换热器的基本原理进行热交换计算和设计;4.探讨换热器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5.培养对换热器技术和节能减排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换热器的原理、类型和应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热传递方式、换热器的工作过程和性能指标;2.换热器的类型:板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空气冷却器等;3.换热器的应用:热交换计算、设计方法和实例分析;4.换热器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热泵技术、余热回收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换热器技术;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换热器的工作过程和性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换热器技术》等相关教材;2.参考书:国内外相关论文、技术手册等;3.多媒体资料:PPT课件、视频资料、图片等;4.实验设备:换热器实验装置、热流量计等。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我们将为学生提供全面、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换热器技术。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换热器课程设计

目录1.设计任务书-------------------32.概述与设计方案简介-----------43.工艺及设备设计计算-----------94.辅助设备的计算及选型--------115.设计结果汇总表--------------156.设计评述--------------------157.参考资料--------------------168.主要符号说明----------------169.致谢------------------------161.设计任务书2.概述与设计方案简介换热器的类型列管式换热器又称为管壳式换热器,是最典型的间壁式换热器,历史悠久,占据主导作用,主要有壳体、管束、管板、折流挡板和封头等组成。
一种流体在关内流动,其行程称为管程;另一种流体在管外流动,其行程称为壳程。
管束的壁面即为传热面。
其主要优点是单位体积所具有的传热面积大,传热效果好,结构坚固,可选用的结构材料范围宽广,操作弹性大,因此在高温、高压和大型装置上多采用列管式换热器。
为提高壳程流体流速,往往在壳体内安装一定数目与管束相互垂直的折流挡板。
折流挡板不仅可防止流体短路、增加流体流速,还迫使流体按规定路径多次错流通过管束,使湍流程度大为增加。
列管式换热器中,由于两流体的温度不同,使管束和壳体的温度也不相同,因此它们的热膨胀程度也有差别。
若两流体温差较大(50℃以上)时,就可能由于热应力而引起设备的变形,甚至弯曲或破裂,因此必须考虑这种热膨胀的影响。
2.1换热器换热器是化工、石油、食品及其他许多工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生产规模、物料的性质、传热的要求等各不相同,故换热器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
按用途它可分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
根据冷、热流体热量交换的原理和方式可分为三大类:混合式、蓄热式、间壁式。
间壁式换热器又称表面式换热器或间接式换热器。
在这类换热器中,冷、热流体被固体壁面隔开,互不接触,热量从热流体穿过壁面传给冷流体。
换热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换热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及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化工原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换热器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化工工艺中的应用;(2)掌握换热器的传热原理,包括对流传热、热传导和热辐射;(3)熟悉不同类型的换热器结构及其特点;(4)学会换热器面积计算、热负荷计算和效率评价。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分析实际工程问题;(2)熟练运用相关软件进行换热器设计和模拟;(3)具备换热器操作和维护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对化工行业的兴趣,树立正确的职业观;(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持续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换热器的基本原理:介绍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对流传热、热传导和热辐射的基本概念。
2.换热器的类型:讲解不同类型的换热器,如平板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空气冷却器等,及其特点和应用。
3.换热器计算方法:教授换热器面积计算、热负荷计算和效率评价的方法。
4.换热器实际应用:分析换热器在化工工艺中的应用案例,讲解换热器操作和维护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和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换热器应用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学生进行换热器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换热器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化工原理、热力学等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换热器课程设计

换热器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性能及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理解换热器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掌握换热器的各种类型及其特点;(3)熟悉换热器的性能评价指标;(4)学会换热器的计算方法和步骤。
2.技能目标:(1)能够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换热器类型;(2)能够运用换热器计算方法进行分析;(3)具备绘制换热器原理图和流程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2)增强学生对工程实践的认知和兴趣;(3)培养学生关注环保、节能等社会责任。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性能及计算方法。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换热器概述(1)换热器的定义和作用;(2)换热器的分类及特点;(3)换热器的基本性能评价指标。
2.第二章:换热器类型(1)表面式换热器;(2)对流换热器;(3)混合换热器;(4)蓄热换热器。
3.第三章:换热器性能(1)换热器的热传导方程;(2)换热器的传热系数;(3)换热器的效能和热损失。
4.第四章:换热器计算方法(1)换热器的尺寸计算;(2)换热器的流动阻力计算;(3)换热器的热负荷计算;(4)换热器的效率计算。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换热器应用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换热器的理解;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换热器原理与应用》;2.参考书: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和书籍;3.多媒体资料:PPT课件、视频教程等;4.实验设备:换热器实验装置,流动阻力测试设备等。
课程设计单管程换热器

课程设计单管程换热器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单管程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结构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热工科学的兴趣,增强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我们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首先,学生需要了解单管程换热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其基本组成部分,如壳体、管束、换热介质等。
其次,学生应能熟练运用相关公式和图表计算换热器的性能参数,如热交换效率、温差等。
此外,学生还需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进行换热器实验,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单管程换热器的原理、结构和应用。
首先,介绍换热器的基本概念,解释单管程换热器的工作原理。
其次,详细讲解单管程换热器的结构组成,包括壳体、管束、换热介质等,并通过实物图片和模型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然后,介绍单管程换热器在工程中的应用,如空调系统、加热器等,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换热器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换热器的原理、结构和应用。
其次,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换热器在实际工程中的优缺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此外,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了解换热器在工程中的应用。
最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运用实验法,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教材和参考书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多媒体资料则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实验设备则是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重要工具,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换热器的原理和性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换热器的设计课程设计

换热器的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计算步骤,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换热器的设计和分析。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1)理解换热器的分类和基本原理;(2)掌握换热器的设计方法和计算步骤;(3)了解换热器在工程中的应用和前景。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换热器的设计和分析;(2)具备查阅相关资料和规范的能力;(3)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工程技术的热爱和敬业精神;(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3)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换热器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计算步骤。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换热器概述(1)换热器的分类和基本原理;(2)换热器的设计方法和计算步骤;(3)换热器在工程中的应用和前景。
2.第二章:换热器的设计(1)换热器设计的基本原理;(2)换热器设计的计算方法;(3)换热器设计的注意事项。
3.第三章:换热器的计算(1)换热器计算的基本公式;(2)换热器计算的案例分析;(3)换热器计算的软件应用。
4.第四章:换热器在工程中的应用(1)换热器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2)换热器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3)换热器在制冷空调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
具体应用如下:1.讲授法:用于传授换热器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计算步骤;2.讨论法:用于探讨换热器设计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3.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换热器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4.实验法:用于验证换热器的设计和计算结果。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具体准备如下: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的换热器设计教材;2.参考书:收集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和专著;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教学课件;4.实验设备:准备换热器实验装置,用于实践教学。
气液板式换热器课程设计

气液板式换热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气液板式换热器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2. 学生能够描述气液板式换热器在工业中的应用及重要性;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液板式换热器中的热量传递过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换热器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换热器设计计算;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或模拟实验,能够分析和解决气液板式换热器中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3. 学生能够运用技术图纸和相关软件,绘制气液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换热器在节能和环保方面的重要作用,培养其节能环保意识;2. 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换热器设计任务,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3.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应用性较强的工程技术课程,结合实际工业应用,培养学生具备实际操作和设计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板式换热器原理及结构- 换热器基本概念与分类- 板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与特点- 板式换热器的主要结构及组成部分2. 气液板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换热器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热力学基础及热量传递原理- 气液板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方法3. 换热器中的流动与传热分析- 流体力学基础- 换热器内部流动特性- 传热学原理在换热器中的应用4. 气液板式换热器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换热器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案例- 换热器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换热器在节能与环保方面的作用5. 气液板式换热器的操作与维护- 换热器操作规程与注意事项- 换热器维护保养方法- 换热器故障排除与维修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板式换热器原理及结构第二周:气液板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第三周:换热器中的流动与传热分析第四周:气液板式换热器的应用与案例分析第五周:气液板式换热器的操作与维护本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编排,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实际操作和设计能力。
换热器温度课程设计

换热器温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换热器的基本原理,掌握换热器在热力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应用。
2. 学生能够掌握温度作为热力学过程关键参数的重要性,并学会读取、分析换热器温度数据。
3.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公式和物理概念,计算换热器中的热量传递。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换热器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热量传递过程的理解。
2. 学生能够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和仪表,进行换热器温度的准确测量。
3. 学生通过数据分析,能够解决实际换热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特别是在热力学和能量转换领域。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团队合作意识,尊重他人意见,学会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学生能够意识到科学技术在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理解换热器技术对于节能减排的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特点:假设学生为八年级,已具备基本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对实际应用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课程需结合教材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注重学习成果的可衡量性,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换热器原理:介绍换热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工作原理。
- 热量传递方式:深入讲解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量传递方式在换热器中的应用。
- 温度测量:讲解温度测量方法、仪表选择和使用注意事项。
2. 实践操作:- 换热器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设计简单的换热器实验,观察和记录温度变化。
-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练习使用温度计、热像仪等工具进行温度测量。
- 数据分析:指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影响换热器温度变化的因素。
3. 教学安排与进度:- 第一课时:介绍换热器原理,讲解热量传递方式。
标准式换热器课程设计

标准式换热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换热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工作原理;2. 学生能掌握标准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和设计参数;3. 学生能了解换热器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换热器在设计、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 学生能通过计算和绘图,完成标准式换热器的设计;3. 学生能运用相关软件对换热器进行模拟和分析,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换热器知识,培养对热能转换和利用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3. 学生认识到换热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理论、设计和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高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对工程实际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3. 结合实际工程背景,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换热器基本概念:包括换热器定义、分类、工作原理及在工程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换热器概述2. 标准式换热器结构及特点:详细讲解板式、管式、壳管式等换热器的结构、设计参数及性能特点;- 教材章节:第二章 换热器结构及类型3. 换热器设计原理与方法:介绍换热器设计的基本原理,结合实例讲解换热器设计步骤及计算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换热器设计原理与计算4. 换热器选型与应用:分析不同工况下换热器选型的原则,介绍换热器在典型行业中的应用案例;- 教材章节:第四章 换热器选型与应用5. 换热器仿真与优化:运用相关软件对换热器进行模拟分析,探讨换热器性能优化方法;- 教材章节:第五章 换热器仿真与优化6. 换热器实验与操作:结合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教材章节:第六章 换热器实验与操作教学安排与进度:1. 第1周:换热器基本概念及分类;2. 第2周:标准式换热器结构及特点;3. 第3-4周:换热器设计原理与计算方法;4. 第5周:换热器选型与应用案例分析;5. 第6周:换热器仿真与优化;6. 第7周:换热器实验与操作。
换热器课程设计煤油

换热器课程设计煤油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具体包括换热器的传热过程、各种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和性能比较、换热器的设计和计算方法等。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
具体包括换热器选型、换热器设计计算、换热器性能评估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热能工程领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和类型:介绍换热器的定义、作用、传热过程及其分类。
2.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和性能比较:详细讲解不同类型换热器(如管式、板式、壳式等)的结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3.换热器的设计和计算方法:阐述换热器的设计原则、计算方法和步骤,并以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4.换热器的运行维护和管理:介绍换热器的运行条件、维护要点和安全管理措施。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设计计算等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换热器的应用和运行维护。
3.实验法:学生进行换热器实验,加深对换热器性能和运行特性的认识。
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换热器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课件,配合动画、图片等直观展示换热器的原理和结构。
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实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来,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换热器课程设计摘要部分

换热器课程设计摘要部分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及性能,能够运用换热器进行热交换计算,并理解换热器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换热器的分类、工作原理、性能参数及热交换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换热器进行热交换计算,并分析评价换热器的设计与性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热交换技术的兴趣,使其认识到换热器在工程实际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性能及热交换计算。
具体安排如下:1.换热器的基本原理:介绍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包括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导热、对流、辐射)。
2.换热器的类型:讲解不同类型的换热器(如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壳式换热器等)的结构特点及应用场合。
3.换热器的性能:介绍换热器的性能评价指标,如热效率、传热速率等,并分析影响换热器性能的因素。
4.热交换计算:教授换热器的热交换计算方法,包括稳态传热方程、换热器的热负荷计算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性能及热交换计算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换热器应用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3.实验法:学生进行换热器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换热器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课后深入学习。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课件,辅助讲解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性能及热交换计算。
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换热器实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

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换热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类型,掌握换热器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2. 使学生掌握换热器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如传热系数、换热面积等。
3. 帮助学生了解换热器材料的选择原则及影响换热效果的因素。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换热器设计的能力,包括计算、选材和绘图。
2. 提高学生分析实际工程问题,运用换热器设计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换热器设计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
2. 引导学生关注换热器在节能、环保等方面的作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在团队中分工与协作,共同完成设计任务。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换热器设计课程的性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使学生掌握换热器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后续学习和工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换热器原理与分类:讲解换热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介绍常见的换热器类型及其特点,如管壳式、板式、翅片式等。
2. 换热器设计流程:阐述换热器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需求分析、选型、计算、选材、绘图等。
3. 换热器主要参数计算:详细讲解传热系数、换热面积、流体流速等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
4. 换热器材料选择:分析各种常用换热器材料的特点,讲解选材原则及影响换热效果的因素。
5. 换热器设计实例分析: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换热器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系统地组织,按照以下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换热器原理与分类,了解各种换热器的优缺点。
2. 第3-4课时:换热器设计流程,明确设计步骤和要求。
3. 第5-6课时:换热器主要参数计算,掌握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
4. 第7-8课时:换热器材料选择,了解选材原则及影响换热效果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换热器课程设计安排与要求:一、时间安排:1、初稿完成时间:检查设计图纸及说明书初稿,要求打印稿,图纸装配图初稿用A3纸打印,零件图可用A4纸。
2、最终上交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图纸时间:二、换热器课程设计说明书撰写规范、CAD图纸要求、课程设计说明书及任务书格式、内容要求见附件1、附件2、附件3。
附件1换热器课程设计说明书撰写规范1、说明书(论文)格式(1) 纸型:A4纸,单面打印;(2) 页边距:上2cm,下2cm,左3cm、右2 cm;(3) 字体:正文全部宋体、小四;(4) 行距:1.5倍,段前、段后均为0,取消网格对齐选项。
2、说明书结构及要求(1)封面(2)目录(3)任务书目录要层次清晰,要给出标题及页次,目录的最后一项是无序号的“参考文献”,标题“目录”,字体:黑体,字号:小三,章、节标题和页码,字体:宋体,字号:小四。
(4)正文正文用小四号宋体字;每章的大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加粗,留出上下间距为:段前0.5行,段后0.5行;二级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加粗;其余小标题用小四号黑体,不加粗。
论文正文部分包括:引言(或前言)论文主体结论引言的内容应包括该项研究的目的和范围,以及该项研究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本研究课题范围内国内外己有文献的综述;理论依据和实验设备条件;论文内容安排等。
正文是主体,其内容一般应包括:理论分析、计算方法、实验装置和测试方法。
正文应准确、完整、清晰、通顺、实事求是、简短精练。
所有直接引用的文字、数字、事实以及转述他人的观点都应加标注说明其出处,避免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
结论做为单独一章排列,结论是整篇论文的总结,应该精练准确,不得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结论中应认真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
正文中的图、表、附注、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编号。
如图1.2,表2.3,附注4.5,式6.7等。
图的位置①图居中排列。
②图与上文应留一行空格。
图的版式①“设置图片格式”的“版式”为“上下型”或“嵌入型”,不得“浮于文字之上”。
②图的大小尽量以一页的页面为限,不要超限,一旦超限要加续图。
图名的写法①图名居中并位于图下,编号应分章编号,如图2.1、图2.2。
②图及其名称要放在同一页中,不能跨接两页, 名称与下文留一空行。
③图内文字清晰、美观。
④中文图名设置为宋体,五号,居中。
表的格式说明表格:三线表三线表通常只有3条线,即顶线、底线和栏目线(注意:没有竖线)。
其中顶线和底线为粗线,栏目线为细线。
表要用WORD绘制,不要粘贴。
表的位置①表格居中排列。
②表格与下文应留一行空格。
③表中若有附注,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和右半圆括号按顺序编排,如注1),附注写在表的下方。
表的版式①表的大小尽量以一页的页面为限,不要超限,一旦超限要加续表。
10) 表名的写法①表名应当在表的上方并且居中。
编号应分章编号,如表2.1、表2.2。
②表名与上文留一空行。
③表及其名称要放在同一页中,不能跨接两页。
④表内文字全文统一,设置为宋体,五号。
⑤中文表名设置为宋体,五号,且居中。
公式的格式说明①公式缩进2个汉字。
②公式序号应按章编号,公式编号在行末列出,如(2.1)、(2.2)。
(5)参考文献(资料)参考文献必须是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真正阅读过和运用过的,要求不少于10篇。
附件2CAD图边框及线条粗细要求粗实线0.6mm,细实线按默认(0.25mm),边框内线1.0mm,边框外线0.6mm,标题栏外线0.6mm,文字标注用细线层,边框以图纸大小为限,例:标题栏:(仅供参考)注:标题栏和明细表线条粗细边框用0.6mm,其余中间线条按默认。
其中加括号的为自己所填写内容,其余不变,填写时不加括号。
装配图纸张大小:A3;零件图纸张大小:A4。
图纸注意美观(字体及引注字号不要太大或太小)。
图纸绘制补充要求:1、查阅文献:(1)相关国家设计标准。
清楚产品包括的结构部件及尺寸,如壳体、管箱、支座、、接管、管板布置等。
主要参考《管壳式换热器》GB151-1999、《换热器设计手册》(钱颂文)及相关资料。
(2)校园网电子图书馆:CNKI、超星、万方、维普等。
(3)查看相关产品图片。
2、装配图图纸格式参看课本《机械制图》,零件图要求画出至少两个零部件(其中管板布管图必画零件图之一)。
零件图重要尺寸如壁厚可做放大处理以表征清楚各结构层,或采用局部剖视方法。
3、CAD绘图,要求图纸美观,图纸比例务必标清,不允许出现图纸图形一样而改动尺寸现象。
附件3:本次课程设计说明书及任务书模版如下,请每位同学根据题目及内容要求自己填写任务书内容。
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名称:换热器原理与设计设计题目:系别: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起止日期: 2015年12月21日——2016年1月3日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日期: 2015年12月21日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任务书目录(4号黑体,居中)1 引言(或绪论)(作为正文第1章,小4号宋体,行距1.5倍,下同) (1)2 ××××××(正文第2章)…………………………………………………Y 2.1 ××××××(正文第2章第1条)………………………………………Y 2.1.1××××××(三级标题)………………………………………Y 2.1.2××××××(三级标题)………………………………………Y2 X ××××××(正文第2章第X条)………………………………………Y3 ×××××(正文第3章)………………………………………………Y ………………………………………(略)X ×××××(正文第X章)………………………………………………………Y X 结论……………………………………………………………………………Y 附录 A ××××(必要时)………………………………………………………Y 附录 B ××××(必要时)………………………………………………………Y 参考文献………………………………………………………………………………Y注:1. 目录中一般写到只写到三级标题;2.X、Y表示具体的阿拉伯数字;1 引言(或绪论)(可作为正文第1章标题,用小3号黑体,加粗,0.5行,段后0.5行)(作为正文2级标题,用小4号黑体,加粗)×××××××××(小4号宋体)××××××…………1.1.1 ××××(作为正文3级标题,用小4号黑体,不加粗)×××××××××(小4号宋体,行距1.5倍)×××××××××××××××××××××××××××………2 ×××××××(作为正文第2章标题,用小3号黑体,加粗,并留出上下间距为:段前0.5行,段后0.5行)×××××××××(小4号宋体)×××××××××××××××××××××××××××××××××××………注:1.正文中表格与插图的字体一律用5号宋体;2.正文各页的格式请以此页为标准复制,页脚中的页码用阿拉伯数字表示;3.为保证打印效果,学生在打印前,请将全文字体的颜色统一设置成黑色。
参考文献(小3号黑体,加粗,居中)[1] ×××××××(小4号宋体,行距1.5倍)×××××[2] ××××××××××××××××××××××××××××××××××××××××××[3] ××××××××××××××××××××××……………………参考文献注释格式:作者不超过3人的姓名都写,用逗号分隔,超过3人的,余者写“,等”或“, et al”;专著:[序号]著者.专著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1]陈欢林.新型分离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CHEN Huanlin. New separation techniques[M].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5.[2]Mirzaev G G, Protosenya A G, Yu N Dgorodnikov, et al. Support systems of deep mines[M]. Nedra: Moscow, 1984.期刊:[序号]作者名.文题名[J].期刊名,出版年,卷(期):起始页码-终止页码.[3]王旭锋,张东升,马立强,等.河下采煤覆岩采动裂隙分布特征的数值分析[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8,28(5):61-63.WANG Xufeng, ZHANG Dongsheng, MA Liqiang, et al. Numerical analysis on distributing features of under-river mining induced fissures in Overburden rocks[J]. Min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8,28(5):61-63.[4]Shemyakin E I, Fisenko G L, Kurlenya M V, et. al. Zonal disintegration of around underground workings, part Ⅱ: rock fracture simulated in equivalent materials[J].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1986,22(4):223-232.论文集:[序号]作者名.文题名[C]//(编著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5]钱七虎.非线性岩石力学的新进展——深部岩体力学的若干关键问题[C]//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QIAN Qihu.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nonlinear rock mechanics: the mechanics problems of deep rock mass[C]// Chinese Society for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ed. Proceedings of the 8th Conference on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文题名[D].学校所在城市名:学校名,答辩时间(年).[6]菬大林.膨胀岩侧限膨胀本构关系试验研究及其在红山窑工程中的应用[D].南京:河海大学,2004.FAN Dalin. Research on swelling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 of confined swelling rock and its application in Hongshanyao Hydraulic Engineering[D]. Nanjing: Hohai University, 2004.[7]冒海军.板岩水理特性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武汉: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MAO Haijun. Experiment studies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water-weakening properties of slates[D]. Wuhan: Institute of Rock&Soil Mechanics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Wuhan, China May, 2006.国际、国家标准规范:[序号]著者(任选).规范编号,规范名称[S].出版地(任选):出版者(任选),年份(任选).[8]AQ 2006-2005,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S].AQ 2006-2005, Safety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tailing pond[S].专利:[序号]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编号[P].公告日期或公布日期. [9]黄采伦,应文亮.地下磁流体检测仪:中国,98230684.9[P].1999-05-12.HUANG Cailun, YING Wenliang. Underground magneto fluid detector: China, 98230684.9[P]. 1999-05-12.10篇以上,格式参照设计说明书的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如(仅供参考):[1]C.C.Gentry,R.K.young and W.M.Small. National Heat Transfer Conference[J]. Denver, Colorado ,August.1985.5-8.[2]E.U.施林德.换热器设计手册(第3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3]余建祖.换热器原理与设计[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4]吴德荣.化工工艺设计手册(第四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5]钱颂文.换热器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2002.[6]吴业正,小型制冷装置设计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7]史美中,王中铮.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8]GB150—1999,钢质压力容器[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9]JB/T4715—1992,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型式与基本参数[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2.[10]JB/T4709—1992,钢制压力容器焊接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11]GB13296—2007,锅炉、热交换器用不锈钢无缝钢管[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12]JB/T4737—1995,椭圆形封头[S].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13]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S].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14]龙天渝,蔡增基.流体力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5]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商业部设计院.冷库制冷设计手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