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构醇油酸皂与乙二胺油酸酯对比

合集下载

手工皂各种油品特性比较

手工皂各种油品特性比较

手工皂各种油品特性比较椰子油手工皂基础油脂之一可做出起泡度高、洗净力强的皂(色泽偏白),而且质地也够硬。

做家事皂时,若搭配芥花油或橄榄油,洗净力更佳,又不会伤手;不过,如果是做沐浴皂,椰子油用量建议控制在20%以内,过高的比例会让肌肤干涩。

冬天时,椰子油容易成固态,需隔水加热后再使用。

棕榈油手工皂基础油脂之一,可让皂更加扎实耐用属于硬性油脂,可提高皂的硬度,作出温和且厚实的手工皂,不易溶化、软烂。

但因为洗起来泡沫较少,通常会搭配椰子油使用,建议用量约10%-20%。

冬天时,棕榈油会变得较为浓稠,需隔水加热后再使用。

橄榄油手工皂基础油脂之一,滋润度高,让肌肤紧致有弹性属于软性油脂,含有天然维生素E及非皂化物成份,可促进胶原蛋白增生,维持肌肤弹性与活力,具有极佳的保湿与滋润度。

除了与其他油脂混合之外,也适合做100%纯橄榄皂,洗起来非常滋润,但泡沫较少,而且油性肌肤不适用(可能会长痘痘)。

白油可提供肥皂的硬度,洗感清爽滋润可做出厚实、硬度够的皂,洗起来温和、清爽、滋润,泡沫也很细致,建议用量约为总油重的20%以内。

因为白油是呈固体奶油状,需隔水加热后再使用。

芥花油软性油脂,保湿度高保湿力强,泡沫温和、细致,洗起来清爽不黏腻。

但因为芥花油属软性油脂,所以用量宜控制在20%以内,并搭配硬性油脂使用(如:椰子油、棕榈油)。

苦茶油对肌肤或头皮都有不错的功效富含维生素A、E,不但保湿度高,适合肌肤使用,还具有促进头皮血液循环、减少落发、增加头发光泽等功效,因此也常用来做洗发皂,属于耐用且安定的油品,建议用量约为30%以内。

芝麻油有助于抗老化,适合做脸部用皂或洗发皂富含钙、铁、维生素E与B1、不饱和脂肪酸,其中维生素E更高达40%以上,可谓天然的抗氧化剂,不但有助于抗老化,它的保湿度也不错,能让肌肤变得更柔滑细致。

蓖麻油软性油脂,兼具皮肤修护与柔软发丝的功用可做出起泡度高、具透明感的皂,保湿度佳、洗感温和,尤其对于有斑点问题的肌肤,有美白、修护的作用。

除蜡效果太差了?如何选择除蜡水添加剂

除蜡效果太差了?如何选择除蜡水添加剂

除蜡效果太差怎么办?工业清洗时,速度非常慢?清洗后金属发生腐蚀?清洗后的工件边角盲孔总有残余的蜡垢?除蜡水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电镀、钟表、工艺品、饰品等五金行业工件的抛光之后的除蜡工艺。

除蜡水主要是由一些表面活性剂、助剂、缓蚀剂、助溶剂等的调配,从而使产品在常温、加温、超声波、浸泡等工艺中迅速、彻底去除蜡垢,对不锈钢、碳钢、锌合金、铝合金、镁合金、铜合金等各种基材不产生腐蚀、氧化等副作用,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和环保性能。

众所周知,除蜡的快慢、除蜡效果对生产非常重要,否则会影响后续的工艺进行。

然而市面上现有的除蜡水虽然也能够除蜡,但对于较复杂的工件,或有盲孔的产品总会出现清洗不彻底的问题。

那么如何选择合适的除蜡水添加剂呢?有机胺皂类化合物具有脱脂能力强、水溶性佳、配伍性好、耐用性好、无磷环保等特点。

适用于除油/蜡水、玻璃清洗剂、金属切削液及金属加工清洗液等体系,可明显提高体系的润湿性和除油、除蜡能力。

特种有机胺油酸酯为特种有机胺与油酸经化合而成的有机化合物,易溶于水,适用于除蜡水、金属加工液及清洗剂。

产品具有超强的除蜡性能和一定的除油效果,绿色环保,对环境无害,具有极好的防锈性、渗透性和一定的润滑性。

异构醇羧酸盐是新型烷基羧酸异构支链醇胺皂类有机化合物,具有脱脂能力强、水溶性佳、配伍性好、耐用性好、无磷环保等特点。

适用于除油/蜡水、玻璃清洗剂、金属切削液及金属加工清洗液等体系,可明显提高体系的润湿性和除油、除蜡能力,是异构醇油酸皂和乙二胺油酸酯最佳的代替品。

除蜡效果对生产非常重要,会影响后续的工艺进行。

因此,选择良好的除蜡水添加剂可以提高除蜡性能,从而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随着工业发展、工业品类的增多、许多工件越来越精细化、多样化,所以会出现工件的夹缝和边角清洗不彻底、工件腐蚀等问题,清洗难度增加。

因此,市场需要清洗力度更大,应用更广泛的清洗剂。

除蜡除油原料异丙醇酰胺DF-21即6508

除蜡除油原料异丙醇酰胺DF-21即6508

异丙醇酰胺DF-21即(6508)
此产品只适用于工业清洗,禁止引用或食用!!!
6508作为新型的表面活性剂,其一般结构为:C11H43CON(CH2CH2OH)2,其结构与乙醇酰胺十分相仿,但在碱性条件下呈现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因而具有优良的性能和广泛的用途,使用前景十分广阔。

性能:该品具有超强分散、净洗、乳化、柔软等性能,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较好的稳泡作用。

是液体洗涤剂、清洗剂、除蜡水剂等各种产品中不可缺少的原料,清洗能力远超NP OP系列。

优异的去污性能,渗透性,油污分散性。

专为清洗行业设计研发。

没有刺激性,对眼睛和皮肤温和优良的润湿性和渗透性以及良好的发泡力和泡沫稳定性,发泡力不受水硬度和PH值的影响;由于分子中含有异构键而具有优良的抗硬水性和钙皂分散力;具有优良的配伍性能,能与阴离子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或者单独使用。

可用于家用及工业清洗剂、化妆品、纺织助剂、以及石油工业中的乳化剂、缓蚀剂、增稠剂等。

相比NP-10 JFC等有明显的去污优势!
与油酸皂一起使用时,耐硬水性好。

并广泛用于除油,印刷油墨,绘图用品,除油剂,脱脂粉等。

在除蜡工业中,作蜡渍的洗涤剂,及具他洗涤剂的配料和增稠剂。

除蜡水所必须材料之一。

与乙二胺油酸酯/异构醇油酸皂按比例即配置为超级除蜡水。

指标:
外观:黄色透明粘稠液体
PH:(1%水溶液)8-9.5 活性物含量(%)99±0.5
包装:200KG铁桶桶包装产地:进口汉姆。

谈谈手工皂油脂所含的脂肪酸

谈谈手工皂油脂所含的脂肪酸

谈谈手工皂油脂所含的脂肪酸做肥皂一定得用油不同的油做出的肥皂有不同的效果这是因为油中所含脂肪酸不同的缘故要透彻地了解油就得先了解脂肪酸油是一种含有碳氢氧的有机化合物脂肪酸是一种长条碳水化合链不同的排列方式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脂肪酸三个脂肪酸连结一个甘油分子所形成的化合物便是油也就是俗称的三酸甘油脂所以当脂肪酸遇碱皂化后就会留下甘油脂肪酸的种类有很多可以分成两大类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在饱和脂肪酸的碳链中连接于碳原子的氢原子数量最多如果其中缺少了某几个氢原子则为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种开放性的碳链其空缺处称为双键这些双键能与其它原子连接因此其活性较强也因此不饱和脂肪酸比较容易氧化变质但反过来说它的好处是透过人体的消化机制能被分解得更细小不饱和脂肪酸还能再分为两大类即单元不饱和脂肪酸及多元不饱和脂肪酸顾名思义如果其分子链中只有一个双键就是单元不饱和脂肪酸如果有两个以上就是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越多它的分子就越不稳定也就更容易被消化吸收所以电视上常常广告说***油含有大量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有益人体健康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多元不饱和脂肪酸能被分解成非常细小的分子就不容易堆积在我们的心脏血管之中回到做肥皂这件事上来看饱和脂肪酸含量越高的油其触感便会较为厚重黏腻因为它的油分子很大不容易被皮肤吸收而它做成肥皂后也会比较硬且不容易变质可长久保存而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越高的油其质地清爽就是因为它的油分子容易被分解成更小的分子所以很快就被皮肤吸收了用它做成的肥皂会比较软而且比较容易产生油酸败的现象了解了脂肪酸的种类后我们要来深入检视与做肥皂关系最密切的十种脂肪酸辛酸和葵酸都是饱和脂肪酸它们没有洗净力却会对皮肤产生刺激性椰子油中含有这两种脂肪酸所以用高比例椰子油做成的肥皂比较刺激皮肤月桂酸和肉荳蔻酸也都是饱和脂肪酸它们对皮肤较温和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保护作用不过对做肥皂来说却很重要因为它们皂化后有很强的起泡力而且能做成质地坚硬的肥皂椰子油和棕榈核仁油中含有大量月桂酸及肉荳蔻酸所以要做出有洗净力的肥皂绝对少不了这两种油棕榈酸和硬脂酸是另两种饱和脂肪酸它们的溶点很高在60~70度C以上因此能做成坚实而不易溶化的肥皂棕榈油含有大量棕榈酸可可脂和乳油木果脂含有大量硬脂酸所以用这些油脂做成的肥皂都比较坚实耐用上述六种脂肪酸都是饱和脂肪酸因此用这些油脂做成的肥皂都比较硬而且有很好的安定性不易氧化且容易保存油酸和棕榈油酸都是单元不饱和脂肪酸这两种脂肪酸对皮肤都非常温和而且有不错的洗净力因此对于做肥皂来说是非常好的脂肪酸缺点是跟饱和脂肪酸比起来氧化安定性稍弱而且比较软容易溶化变形橄榄油, 椿油, 甜杏仁油, 杏桃核仁油, 榛果油, 酪梨油都含有约60~80%的大量油酸因此很适合做成能温合洗净的肥皂棕榈油, 可可脂及乳油木果脂也都含有约40%左右的油酸因此我们这么喜欢用这三种油脂来做肥皂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它们能做出又坚实耐用又能温和清洁的肥皂红棕榈油中的胡萝卜素及乳油木果脂中的大量非皂化成分更让它们加分至于澳洲胡桃油则是因为含有约20%的棕榈油酸和60%的油酸让它成为做肥皂最受欢迎的油品之一现在你知道传统的马赛皂为什么要用橄榄油, 椰子油和棕榈油这三种油来做了吧因为用这三种油做出来的肥皂能在洗净力, 耐用度及温合性上取得最好的平衡而且这三种油取得容易售价低廉是最适合做肥皂的油了亚麻仁油酸和次亚麻仁油酸是两种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因此它们对皮肤都异常温和且质地清爽但致命的缺点便是氧化安定性不佳做成肥皂容易油酸败其中亚麻仁油酸有两个双键而次亚麻仁油酸则有三个双键因此次亚麻仁油酸含量高的油对皮肤来说有顶极的呵护作用但却非常容易氧化变质做成肥皂没多久就变色发臭而且做成的肥皂软趴趴所以不适合大量加入肥皂的配方中甜杏仁油, 杏桃核仁油, 水蜜桃核仁油及酪梨油除了含有约60%的油酸之外还含有约20%的亚麻仁油酸因此用这些油做出来的肥皂会比橄榄油更为清爽温和适合小朋友使用芝麻油和米糠油约含有各40%的油酸及亚麻仁油酸因此用这两种油做成的肥皂更加清爽且油酸及亚麻仁油酸的比例均衡氧化安定性尚佳因此可适度调配在清爽型的肥皂配方中至于像葵花油, 葡萄籽油, 小麦胚芽油, 胡桃油, 月见草油, 玫瑰果油, 大麻籽油, 琉璃苣油等油都含有高量亚麻仁油酸及次亚麻仁油酸虽然能做出清爽又护肤的肥皂但很容易油酸败因此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其实不适合拿来做肥皂尤其小麦胚芽油, 胡桃油, 月见草油, 玫瑰果油, 大麻籽油, 琉璃苣油这六种都含有比较多的次亚麻仁油酸因此都极为清爽且有极佳的护肤效果再加上这些油都高贵无比所费不赀所以与其拿来做肥皂不如直接拿来按摩护肤效果会更好比做成软趴趴又容易酸败的肥皂好得多不过如果你被这些高贵浪漫的油名深深吸引非得把它们加进肥皂里的话记得添加的比例不要太高且做成的肥皂最好密封放进冰箱里保存。

芳疗实验室——手工皂那点事(详解脂肪酸之三)

芳疗实验室——手工皂那点事(详解脂肪酸之三)

芳疗实验室——手工皂那点事(详解脂肪酸之三)文/李奕宣芙葳芳香学院特聘讲师IFA(国际芳香疗法治疗师学会)注册芳疗师独立手工皂师本文大概阅读时间1分20秒之前我们了解了各类饱和脂肪酸以及在手工皂配方中的作用,今天来看看不饱和脂肪酸的情况。

不饱和脂肪酸分为单元不饱和脂肪酸和多元不饱和脂肪酸。

单元不饱和脂肪酸棕榈油酸棕榈油酸有别与棕榈酸,它是一种单元不饱和脂肪酸,在棕榈油,棕榈仁油中并没有存在。

特点是有助于皮肤细胞的再生,防止水分流失,是延缓肌肤老化不可或缺的成分。

棕榈油酸的延展性很好,相对其他不饱和脂肪酸不易氧化,在动物性油脂中存在较多、植物油中的沙棘果油,澳洲胡桃油中含量较高,所以这两种植物油可以组合搭配在一些熟龄肌肤的配方中。

单元不饱和脂肪酸的皂化速度与饱和脂肪酸比会变慢。

油酸油酸又叫顺式十八烯-9-酸,十八烯酸。

是一种植物油中最常见的单元不饱和脂肪酸,它也是不饱和脂肪酸中最稳定的一种脂肪酸。

油酸具有比较高的清洁力,不错的硬度,很好的保湿力和亲肤性,以及相对稳定的特点。

所以在手工皂中经常是以主要的脂肪酸出现,适合皮肤需要一定保湿力和滋润度的配方中,同时因为具有一些膜感,所以大比例添加更适合偏干燥肌肤或者干燥环境中使用。

含量最多的有山茶油、葵花油,橄榄油等。

油酸具有较好的渗透力,在芳香疗法中,也经常被用作于按摩,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平滑肌肤、舒缓安抚等功效。

蓖麻油酸蓖麻油酸顾名思义,主要存在于蓖麻油中,含量大约在86%以上。

我们又叫蓖麻酸;,12-羟基,顺-9-十八碳一烯酸。

它是一种18碳的单元不饱和脂肪酸,与油酸相比,蓖麻油酸在结构上多了一个羟基(-OH),所以亲水性更好,比油酸更具亲肤性,添加在手工皂中,会使皂的洗感更加的通透清爽,具有很好的保湿亲水性,仅次于次亚麻油酸。

同时可以添加在洗发皂中,起到抗静电的作用。

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在脂肪酸分子结构中,含有多个双键C=C的不饱和键,则为多元不饱和脂肪酸。

三乙醇胺油酸皂结构式

三乙醇胺油酸皂结构式

三乙醇胺油酸皂结构式
三乙醇胺油酸皂的结构式可以表示为:C18H33(CO2)3N(CH2CH2OH)3。

该结构式显示了三乙醇胺油酸皂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油酸(C18H33CO2-)和三乙醇胺
(N(CH2CH2OH)3)。

这些成分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三乙醇胺油酸皂。

在结构式中,油酸的部分是由一个长链的烃基(C18H33)和一个羧基(-CO2-)组成。

这个羧基与三乙醇胺的氮原子形成了一个酰胺键,将两者连接在一起。

三乙醇胺的部分则是由三个乙醇基(-CH2CH2OH)和一个氮原子组成。

每个乙醇基都含有两个氧原子,这些氧原子通过氢键与其他乙醇基相互作用,形成了三乙醇胺的分子结构。

整个三乙醇胺油酸皂的结构式显示了其分子内部的相互作用和连接方式,为我们理解其化学性质和用途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几种净洗剂的除油、脱脂、除蜡等效果比较

几种净洗剂的除油、脱脂、除蜡等效果比较

几种净洗剂的除油、脱脂、除蜡等效果比较概述: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各种表面活性剂,包括非离子、阴离子最常用两大类的耐碱、净洗、除油和除蜡性能的比较。

使用单一原料,按照洗衣粉去污力的国标GB13174-2003测试各种原料的净洗去污力,测试方法如下:将各种原料用250ppm硬水配制得到原料浓度为15%的溶液,根据GB/T 13174—2003的“去污洗涤试验方法”进行洗涤,测量洗涤前后各种污布的白度,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去污值R:R(%)=F2-F1式中,F1为污布的洗前白度值(%).F2为污布洗后白度值(%).R值越大,表明净洗能力越强,该测试标准可用来表征表面活性剂对一般污垢的去除,不适用于反映油脂和蜡质的去除能力。

表面活性剂名称 R(%)值脂肪醇聚醚AEO-3 R(%)=3.69脂肪醇聚醚AEO-5 R(%)=3.31脂肪醇聚醚AEO-7 R(%)=9.50脂肪醇聚醚AEO-9 R(%)=12.19烷基酚聚醚TX-10 R(%)=15.77烷基酚聚醚NP-8.6 R(%)=14.98烷基酚聚醚OP-10 R(%)=14.55XL-90 R(%)=12.70XP-90 R(%)=4.30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FMEE R(%)=15.58渗透剂JFC R(%)=2.01快T R(%)=0.77净洗剂209 R(%)=4.98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LAS R(%)=9.12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 R(%)=5.30烯基磺酸钠-AOS R(%)=8.63仲烷基磺酸钠SAS R(%)=5.33脂肪醇醚硫酸盐 AES R(%)=9.91脂肪醇醚羧酸盐 AEC R(%)=6.20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磺酸盐FMES R(%)=10.07脂肪醇的磷酸盐 R(%)=2.08脂肪醇醚的磷酸酯AEP R(%)=5.88各种表面活性剂除油性能对比表面活性剂的去油测试(去油率法)按GB 9985—2000附录B执行,以标准洗涤剂作标准配方.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去油率(C):C=试样去油质量/标准配方去油质量,C值越大,表明表面活性剂的去油能力越强表面活性剂名称 去油C值脂肪醇聚醚AEO-3 去油C值=1.53脂肪醇聚醚AEO-5 去油C值=1.40脂肪醇聚醚AEO-7 去油C值=1.22脂肪醇聚醚AEO-9 去油C值=1.01烷基酚聚醚TX-10 去油C值=1.17烷基酚聚醚NP-8.6 去油C值=1.25烷基酚聚醚OP-10 去油C值=1.37XL-90 去油C值=1.10XP-90 去油C值=0.66TO-90 去油C值=1.40渗透剂JFC 去油C值=0.77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FMEE 去油C值=1.23快T 去油C值=0.35净洗剂209 去油C值=0.76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LAS 去油C值=0.92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 去油C值=0.81烯基磺酸钠-AOS 去油C值=0.73仲烷基磺酸钠SAS 去油C值=0.47脂肪醇醚硫酸盐 AES 去油C值=0.63脂肪醇醚羧酸盐 AEC 去油C值=0.72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磺酸盐FMES 去油C值=1.11脂肪醇的磷酸盐 去油C值=0.32脂肪醇醚的磷酸酯AEP 去油C值=0.46表面活性剂除蜡性能对比表1,标准蜡布的制备将标准蜡块溶解到90度的热水,搅拌均匀后,浸入标准白色洗涤衬布,两分钟后取出,并风干。

GC_FID甲酯化法测定橄榄油中六种脂肪酸

GC_FID甲酯化法测定橄榄油中六种脂肪酸

G C 2FID 甲酯化法测定橄榄油中六种脂肪酸韩 深,卢晓宇,邵瑞婷,徐超一Ξ(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北京100026)摘 要:以K OH 2甲醇为甲酯化试剂对橄榄油中6种主要脂肪酸进行甲酯化,研究酯化K OH 浓度、温度和时间等对脂肪酸甲酯化率的影响,并用G C 2FI D 测定脂肪酸甲酯化物的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

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014m ol ΠL K OH 2甲醇溶液,酯化40min 的甲酯化率最高,该法的回收率范围为9318%~10819%,6种脂肪酸甲酯的最低定量限为1000μg Πkg ,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12%。

应用该方法测定了4个不同国家的22种市售橄榄油样品中的6种主要脂肪酸的含量,并成功的对其进行了品质判定。

该方法快速,灵敏,准确,为鉴别橄榄油的真伪和品质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橄榄油;甲酯化;脂肪酸;G C 2FI D 橄榄油是由新鲜的油橄榄果实直接冷榨而成,不经加热和化学处理,与我们所使用的其它植物油的加工工序差别相当大,这种油保持了其最初的化学结构和天然营养成分,几乎是世界上唯一的天然状态冷餐植物油[1,2]。

根据国际橄榄油理事会2003年颁布的《橄榄油和油橄榄果渣油贸易标准》规定,橄榄油的名称按其等级分为特级原生橄榄油(或特级初榨橄榄油2Extra Virgin Olive Oil )、原生橄榄油(或初榨橄榄油2Virgin Olive Oil )、普通原生橄榄油(或普通初榨橄榄油2Ordinary Virgin OliveOil )、油橄榄果渣油(Olive P omace Oil )等[3]。

橄榄油优越的品质不仅取决于其主要成分,约占55%~83%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油酸能调整人体血浆中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比例;而且其中人体所必须而又无法合成的亚油酸和亚麻油酸的比例恰好符合人体需要量的分配,这是所有植物油中橄榄油所独有的;同时橄榄油富含丰富的维生素A 、D 、E 、F 、K 成分和胡萝卜素等脂溶性维生素及抗氧化物等,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1,2]。

14种基础油脂入皂性能比较

14种基础油脂入皂性能比较

14种基础油脂入皂性能比较转载自网易博客作者:hong6391为了配制出既温和又不长痘,既能洗干净又不刺激的手工皂,偶取出十四种基础油,每种做一块单方皂,来比较每种油的不同入皂性能。

其实做单方油也不是偶一个拉,有些手工皂爱好者会几个人合起来,每人做一种油,然后大家交流。

借鉴这些皂友的经验,容易酸败的油、成皂过分软烂又灭啥营养价值的的油,恢常昂贵的油偶也闪人。

最后进入偶试验范围的基础油是:1)椰子油 coconut oil2)棕榈油 palm oil3)棕榈核油 palm kernel oil4)巴巴苏油 babbasu oil5)芒果脂 mango butter6)特级初榨橄榄油 extra virgin olive oil7)橄榄果渣油 olive pomace oil8)澳洲胡桃油 macadamia oil9)榛果油 hazelnut oil10)甜杏油 sweet almond oil12)鳄梨果油 avocado oil13)芝麻油 sesame oil14)红花油 safflower oil15)杏核油 apricot kernel oil试验内容包括清洁力、硬度、颜色、刺激性、滋润/保湿、稳定性/油斑、溶解度、起泡性。

为了测试油脂的入皂性能,而不是油脂本身的性能,选择减碱仅3%。

另外偶滴实验条件:偶家的水质是软水,一点肥皂能搓出一大堆泡来,也没有皂垢的困扰。

1、椰子油主要脂肪酸成份(%)c8:0 2-9 正辛酸c10:0 5-10 正癸酸c12:0 44-52 月桂酸c14:0 15-25 肉豆蔻酸c16:0 7-12 棕榈酸c18:0 1-3 硬脂酸c18:1 6-10 油酸c18:2 1-3 亚油酸椰子油是肥皂中重要的起泡油,所含月桂酸和肉豆蔻酸皂化反应后是能产生丰富的泡沫,去油脂力强。

但是椰子油放多了容易清洁过度,造成干涩、刺激的感觉。

不少皂书上说手工皂中椰子油的用量不要超过20%。

(转)肥皂与香皂(二)

(转)肥皂与香皂(二)

(转)肥皂与⾹皂(⼆)⼀、洗⾐皂的制备(-)洗⾐皂的组分洗⾐皂(Household soap)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酸钠,根据洗⾐皂的国家标准(GB 8ll-87),洗⾐皂归纳为A型和B型两种。

A型⼲皂脂肪酸含量⼤于43%;B型⼲皂脂肪酸含量⼤于54%,⾼级洗⾐皂中脂肪酸含量也可达到70%以上。

除脂肪酸盐外,为了改进肥皂的性能,提⾼去污能⼒,调整肥皂中脂肪酸的含量,降低肥皂的成本,使织物留⾹,在肥皂配制时还需要加⼊⼀定的填料和⾹精等组分。

1.⽔玻璃⽔玻璃(Sodium silicate)⼜称为泡花碱,是洗⾐皂中添加的填料之⼀,其组成为Na2O∶SiO2为1∶2.44的。

它既可以在洗涤过程中对污垢起到分散和乳化作⽤,⼜能使肥皂光滑细腻,硬度适中。

但是⽔玻璃添加过多会使肥皂收缩变形、冒霜。

据国外资料介绍,如果将碱性的⽔玻璃先⽤等当量的脂肪酸中和,形成肥皂与硅酸的胶体,经研磨分散后加⼊到肥皂中,可制成SiO2含量⾼,质地坚硬、泡沫丰富的肥皂。

2.钛⽩粉钛⽩粉即⼆氧化钛(Titanium oxide),可以增加肥皂的⽩度,改善真空压条皂发暗的现象,为肥皂增加光泽。

同时还能降低肥皂的成本。

⼀般添加量为0.1%~0.2%。

3.碳酸钠碳酸钠(Sodium carbonate)的加⼊可以提⾼肥皂的硬度,⽽它本⾝是碱性盐,也可以中和部分未皂化完的游离酸,⼀般添加量为0.5%~3.0%,应将它与泡花碱溶液混匀后⼀起加⼊。

4.荧光增⽩剂及⾊素荧光增⽩剂(Fluorescer)也是肥皂增⽩的染料之⼀,加⼊量很少,⼀般为0.03%~0.2%;⾊素(Pigment)的加⼊主要是掩盖原料的不洁感。

⾊素以黄⾊为主,有酸性⾦黄G(酸性皂黄),也有加蓝⾊群青的肥皂。

5.钙皂分散剂为了防⽌肥皂在硬⽔中与Ca2、Mg2⽣成不溶于⽔的皂垢,降低表⾯活性;也为了减少皂垢凝聚使织物泛黄发硬,失去光泽和美感,在肥皂中需添加钙皂分散剂(Lime Soap Dispersing Agent)。

三乙醇胺油酸皂技术指标

三乙醇胺油酸皂技术指标

三乙醇胺油酸皂技术指标三乙醇胺油酸皂是一种在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中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清洁和起泡性能。

下面将详细介绍三乙醇胺油酸皂的技术指标。

一、外观和性状三乙醇胺油酸皂应呈现为白色或微黄色均匀粉末,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分散性,不应有异物、结块或凝结现象。

在干燥状态下,三乙醇胺油酸皂应无明显气味,无异味和刺激性气味。

二、物理化学指标1. 有效物含量:三乙醇胺油酸皂的有效物含量一般应在92%以上,确保产品的品质和性能。

2. 水分含量:水分含量是影响三乙醇胺油酸皂性能的重要因素,一般应控制在2%以下。

3. PH值:三乙醇胺油酸皂的PH值应在8.0-10.0之间,这个范围内是比较适合皂类产品的使用和加工。

三、化学成分指标1. 油酸含量:油酸是三乙醇胺油酸皂的主要成分之一,其含量应在65-80%之间,这样能够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表面活性性能。

2. 三乙醇胺含量:三乙醇胺在产品中具有乳化和稳定泡沫的作用,其含量应在10-20%之间。

3. 清洁度:三乙醇胺油酸皂应具有较好的清洁性能,能够有效去除皮肤和头发表面的污垢,并且不残留。

四、微生物指标由于三乙醇胺油酸皂常用于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中,因此微生物指标是至关重要的。

产品应符合相关微生物检验的标准,如细菌总数、霉菌、酵母菌等指标,以确保产品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五、其他指标1. 粒径分布:产品的粒径分布应均匀,一般粒径大小为10-100微米之间。

2. 稳定性:产品的稳定性是产品质量可靠性的重要体现,应能在不同温度下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3. 可溶性:产品应在常见的溶剂中具有良好的可溶性,便于加工和使用。

总结:以上就是对三乙醇胺油酸皂的技术指标进行详细介绍,这些指标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生产厂家和使用者应密切关注相关的技术指标,并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和使用,以保证产品的安全和有效性。

乙二胺油酸酯除蜡无浮油防锈效果好

乙二胺油酸酯除蜡无浮油防锈效果好

乙二胺油酸酯(EDO-86)
一、本品性能:
此原料是2014年最新型替代异构醇油酸皂,三乙醇胺油酸皂既能高效快速清除各类金属、塑胶工件表面打磨蜡、油垢及研磨抛光后其它残留物;也能消除清洗槽表面浮油;具有除蜡去污快速彻底、润湿渗透溶解分解能力超强、配比浓度低、持效时间长、防腐蚀防锈效果优异,使抛光表面光亮无斑及水洗性好等特点;
二、产品用途:
1、与普通表面活性剂或6508(异丙醇酰胺)配置便得快速除蜡水;
2、属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其他表面活性剂配伍性好,溶解力强,俗称强力溶蜡剂;
3、溶液的除蜡效能与速度,远远优于同类三乙醇胺油酸皂6503 等,并且浮油消失;维护
简单味道轻,是生产研磨剂,防锈剂,抛光剂等产品的首选原料!
三﹑包装规格与运输:
塑料桶包装200kg/桶,按一般化学品运输,轻装轻卸,防止重压倒置。

贮于室温下通风处。

油酸骨架异构化支链脂肪酸的研究

油酸骨架异构化支链脂肪酸的研究

油酸骨架异构化支链脂肪酸的研究支链脂肪酸是指在脂肪酸的烷基链上带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碳数为1或1以上的支链烷基的脂肪酸。

支链脂肪酸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天然脂肪酸,例如,在一些水鸟的羽毛、牛的瘤胃以及牛奶中均存在一定量的支链脂肪酸。

自然界中不仅广泛存在着支链脂肪酸,而且支链脂肪酸的种类也较多,包括碳数较低的酸(例如异丁酸,异戊酸)和高碳数的酸(例如异硬脂酸)。

本文主要就长碳链支链脂肪酸(异硬脂酸)的市场价值和研发进展进行综述。

异硬脂酸是一种具有支链结构的饱和C18长碳链脂肪酸,其分子式与硬脂酸相同,为C18H36O2,但其碳链结构与硬脂酸不同,主要是一种单甲基支链脂肪酸,甲基一般在碳链的中部,其他如乙基、丙基、二甲基支链的异硬脂酸也有少量存在。

这一不同的结构造就了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

1.异硬脂酸的性质异硬脂酸具有很低的凝固点和优异的热稳定性、氧化稳定性。

众所周知,被人们广泛应用的C18天然油脂脂肪酸有饱和的硬脂酸和不饱和的油酸。

油酸由于具有较低的凝固点,在常温下为液体,因而具有与硬脂酸不同的应用领域。

例如油酸的多种酯在润滑油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油酸分子结构中的不饱和键使得油酸的氧化稳定性变得较差。

硬脂酸是一种饱和酸,因而具有很好的氧化稳定性,但其凝固点高,使其在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所以,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饱和或不饱和的长链脂肪酸在应用上总存在着一些缺陷而限制了其在一些领域中的应用。

而异硬脂酸是集油酸和硬脂酸两者的优点于一身,从而互补了这两者的缺点的一种长链脂肪酸。

纯度较高的异硬脂酸具有很低的凝固点。

其凝固点可达-15℃,远低于油酸的凝固点。

异硬脂酸又是饱和酸,其热稳定性、氧化稳定性很好。

因此,正是异硬脂酸的这一性质,使其在一些脂肪酸应用领域中具有至今为止其他天然的脂肪酸所无可比拟或无可替代的优点。

异硬脂酸是润滑油生产中的优异的原料。

合成润滑油中,酯类合成润滑油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类别。

相比于聚烯烃、聚醚类合成润滑油,酯类润滑油具有更为优异的性能。

几种植物油透明皂的性能比较

几种植物油透明皂的性能比较

几种植物油透明皂的性能比较作者:蒋蕻来源:《现代盐化工》2018年第01期摘要:文章选用精制葡萄籽油、小麦胚芽油、鳄梨油、玫瑰果油、甜杏仁油、月见草油和霍霍巴油代替目前常用的油脂,分别与碱液在85℃下皂化反应1h,再加入透明剂制备了纯植物油皂。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添加混合脂肪酸得到了植物油透明皂。

比较了几种植物油透明皂的成型效果、透明度、水分和挥发物含量、起泡性能和泡沫稳定陛,考察了植物油用量对皂体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玫瑰果油皂的透明度和泡沫稳定陛最优,甜杏仁油皂的起泡性能最优。

月见草油皂和霍霍巴油皂的成型效果、透明度、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均不理想。

为保证皂体具备足够的硬度,透明皂配方中植物油添加量不宜超过混合脂肪酸用量的2倍。

关键词:透明皂;植物油;透明度;起泡性当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传统肥皂的越来越少了,使用透明皂、手工皂的却越来越多了。

透明皂不仅具备了普通肥皂洗涤、去污的功能,其晶莹剔透的外观,还能够让消费者直观地感受到皂的品质。

皂体内添加的多元醇等物质不仅增加了皂的透明度,还大大提高了皂的保湿性能。

透明皂的生产方法主要有“研压法”和“加入物法”两种。

不论哪一种方法.影响透明皂性能最重要的因素都是制皂用油脂。

目前,国内用于生产透明皂常用的油脂有精制牛羊油、椰子油、棕桐油、棕榈仁油和蓖麻油。

一些天然植物油脂在透明皂配方中的添加很少有文献报道。

这与天然植物油脂在护肤化妆品配方中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吴狄等[1]在传统透明皂配方中加入了橄榄油、玉米油,开发了油橄榄透明皂。

本文选用了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及多重功效的天然葡萄籽油、小麦胚芽油、鳄梨油、甜杏仁油、月见草油、玫瑰果油和霍霍巴油来制备透明皂。

比较了不同种类植物油透明皂在成型效果、透明度、水分和挥发物含量、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等方面的差别。

1 实验部分1.1试剂和仪器葡萄籽油、小麦胚芽油、鳄梨油、玫瑰果油、甜杏仁油、月见草油、霍霍巴油、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氢氧化钠、乙醇、甘油、砂糖、丙二醇、山梨醇。

工业用油酸在纺丝工艺中的应用研究

工业用油酸在纺丝工艺中的应用研究

工业用油酸在纺丝工艺中的应用研究纺丝工艺是将纺织纤维从原材料转变为可供织造的连续纤维束的过程。

在纺丝工艺中,应用适当的添加剂可以改善纤维的加工性能和纺纱质量。

其中,工业用油酸作为一种常见的添加剂,在纺丝工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工业用油酸在纺丝工艺中的应用,并就其使用的效果进行研究与分析。

首先,工业用油酸在纺丝工艺中可以作为润滑剂使用。

润滑剂是纺丝过程中常用的添加剂之一,可以降低纤维之间和纤维与设备之间的摩擦。

油酸的独特化学结构使其具有出色的润滑性能,能够有效减少纤维之间的相互摩擦和静电的产生,从而降低纺纱过程中的断丝率和毛羽的产生。

此外,油酸还能与纤维表面形成一层薄膜,改善纤维的柔软度和顺滑度,提高纱线的质量。

因此,工业用油酸作为润滑剂的应用可以改善纤维的加工性能,提高纺纱效率。

其次,工业用油酸还可以用作抗静电剂。

在纺纱过程中,纤维与设备之间的静电容易产生,导致纤维之间的黏连和缠结,影响纺纱质量。

而油酸具有一定的导电性,可以有效地抑制静电的产生,减少纤维的黏连和缠结。

通过添加适量的油酸作为抗静电剂,可以提高纤维的稳定性和纺纱效果,降低纱线的断丝率和毛羽的产生。

因此,在纺丝工艺中使用工业用油酸作为抗静电剂可以改善纤维的加工性能和纺纱质量。

此外,工业用油酸还可以作为表面活性剂使用。

表面活性剂在纺丝工艺中起到降低纤维表面张力和改善润湿性的作用。

油酸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可以有效降低纤维表面张力,使纤维更容易被湿润和拉伸。

通过添加适当的油酸作为表面活性剂,可以提高纤维的延伸性和拉伸性,减少纤维的断丝率和拉伸力度,改善纺纱过程中纤维的加工性能和纺纱质量。

在进行工业用油酸的应用研究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确定添加油酸的浓度和用量,以保证最佳的使用效果。

过低的浓度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而过高的浓度可能会导致纺纱剂的过度积聚,影响纺纱的正常进行。

其次,需要选择适合的油酸品质和纺纱工艺。

不同品质的油酸在润滑、抗静电和表面活性等方面的效果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纺纱工艺条件选择合适的油酸品质。

超高效合相色谱-质谱法快速检测工业油酸中5种常见的脂肪酸

超高效合相色谱-质谱法快速检测工业油酸中5种常见的脂肪酸

DOI :10.11895/j.issn.0253⁃3820.140740超高效合相色谱⁃质谱法快速检测工业油酸中5种常见的脂肪酸林春花 范乃立1 芮培欣1 夏剑辉*1 廖维林1 杨绍明21(国家单糖化学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昌330027) 2(华东交通大学基础学院化学化工系,南昌330013)摘 要 采用超高效合相色谱⁃质谱(UPC 2⁃MS)技术,建立了工业油酸中5种常见的脂肪酸(软脂酸㊁硬脂酸㊁油酸㊁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快速检测方法㊂样品用正己烷溶解,采用超临界CO 2⁃甲醇/乙腈(1∶1,V /V )梯度洗脱,经Acquity UPC 2BEH 2⁃EP 色谱柱(100mm ×2.1mm,1.7μm)分离,通过质谱检测器在负离子电喷雾模式下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分析,外标法定量㊂通过对UPC 2⁃MS 条件的优化,5种脂肪酸在3min 内实现有效分离,目标物在0.5~100mg /L 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85);在3个添加水平下,5种脂肪酸的回收率在89.3%~106.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8%~3.0%;方法检出限(S /N ≥3)为0.07~0.26mg /L㊂实际样品分析结果表明,本方法不但简单快速,分离效果好,而且无需对脂肪酸样品进行衍生化,同时为UPC 2在油脂类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㊂关键词 超高效合相色谱⁃质谱法;工业油酸;未衍生化;脂肪酸 2014⁃08⁃20收稿;2014⁃10⁃15接受本文系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No.2012BAE07B00)资助*E⁃mail:xjh2168@1 引 言工业油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可用于生产脂肪酸甲酯㊁生物柴油等,市场需求较大[1]㊂它是以植物油脂㊁皂脚为原料,通过水解㊁精馏而得到的一种混合脂肪酸,主要含有5种脂肪酸,其中以油酸(C18∶1)㊁亚油酸(C18∶2)为主,还含有少量的软脂酸(C16∶0)㊁硬脂酸(C18∶0)和亚麻酸(C18∶3)等[2]㊂原料和生产方法的差异会造成工业油酸中5种脂肪酸含量的不同[2],而脂肪酸的不同比例将造成工业油酸的品类不同,因此建立快速㊁准确地检测这5种脂肪酸含量的方法是区分工业油酸品类的必然选择㊂目前,对于脂肪酸的检测方法主要是气相色谱法[3~9]和液相色谱法[10,11]等,这些方法一般都要对样品进行脂肪酸衍生化的前处理[12]㊂近年来,也出现了采用超临界流体色谱法[13,14]㊁超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15]和快速气相色谱法[16,17]直接分析未衍生化脂肪酸的文献报道㊂但是,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不足之处㊂如衍生化不仅操作繁琐耗时,而且衍生化反应是否完全等因素直接影响产物的准确测定;蒸发光散射检测器会降低分析的灵敏度,低浓度样品的分析受到一定的限制[7];气相色谱直接分析脂肪酸样品时,多次进样后高沸点物质的残留会大大降低色谱柱的使用寿命等;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分析油脂类样品虽能得到更好的分离结果[18],但由于其对仪器的硬件要求非常高,使得该技术在很长的时间内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㊂超高效合相色谱(Ultra⁃performance convergence chromatography,UPC 2)技术是Waters 公司于2012年8月新推出的一种分离技术[19,20]㊂该技术基于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原理,其流动相以超临界CO 2为主要组成,辅助少量的有机溶剂,具有粘度低㊁分子扩散快㊁分离效率高㊁绿色环保的优势㊂本研究利用超高效合相色谱⁃质谱技术建立了上述5种结构类似的脂肪酸的简便㊁快速检测方法,为工业油酸中5种重要的脂肪酸的快速分析以及UPC 2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㊂2 实验部分2.1 仪器与试剂Acquity UPC 2系统(美国Waters 公司),配Waters SQD 2质谱检测器㊂Acquity UPC 2BEH 2⁃EP 色第43卷2015年1月分析化学(FENXI HUAXUE) 研究报告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第1期75~80谱柱(100mm ×2.1mm,1.7μm)㊁Acquity UPC 2BEH 色谱柱(100mm ×3mm,1.7μm)㊁Acquity UPC 2HSS C 18SB 色谱柱(100mm ×2.1mm,1.8μm)和Acquity UPC 2CSH TM Fluoro⁃Phenyl Column 色谱柱(100mm ×3mm,1.7μm,美国Waters 公司)㊂TOLEDO AL204型电子天平(瑞士METTLER 公司)㊂PURELAB Ultra MK 2型超纯水仪(英国ELGA 公司)㊂可调式移液器(上海大龙公司)㊂5种脂肪酸标准品:软脂酸(C16∶0)㊁硬脂酸(C18∶0)㊁油酸(C18∶1)㊁亚油酸(C18∶2)和亚麻酸(C18∶3)均购自Sigma Aldrich 公司(纯度大于99%);正己烷㊁甲醇和乙腈(色谱纯,德国Merck 公司);甲酸铵和醋酸铵(色谱纯,美国Agilent 公司)㊂实验用水为超纯水㊂工业油酸(棉籽油酸㊁大豆油酸和菜籽油酸)均来源于湖北天门市诚鑫化工有限公司㊂2.2 实验条件2.2.1 色谱条件 采用Acquity UPC 2BEH 2⁃EP 色谱柱;系统背压为13.78MPa ;色谱柱温度为表1 梯度洗脱程序Table 1 Gradient elution program时间Time (min)A (%)B (%)曲线Curve 初始Initial982初始Initial29646396464901065982650℃;样品室温度为10℃;流动相分别为超临界CO 2(流动相A)和甲醇⁃乙腈(1∶1,V /V ,流动相B);进样量为1μL;柱流速为0.8mL /min;流动相梯度洗脱程序见表1㊂2.2.2 质谱条件 离子源为ESI -;毛细管电压为2.0kV;锥孔电压为40V;源温度为150℃;脱溶剂气温度为500℃;脱溶剂气体流速为850L /h;锥孔气体流速为40L /h;补偿溶剂为甲醇溶液(含1%水),流速为0.2mL /min;SIR 模式下([M-H]-)棕榈酸㊁硬脂酸㊁油酸㊁亚油酸和亚麻酸的m /z 分别为255.42,283.48,281.46,279.45,277.43,图1为 图1 5种脂肪酸标准品在ESI -模式下的UPC 2⁃MS 谱图Fig.1 Ultraperformance convergence chromatography⁃MS(UPC 2⁃MS)chromatograms of the 5fatty acids standards by in ESI -modea.软脂酸(C16∶0);b.硬脂酸(C18∶0);c.油酸(C18∶1);d.亚油酸(C18∶2);e.亚麻酸(C18∶3)㊂a.Palmitic acid (C16∶0);b.Stearic acid (C18∶0);c.Oleic acid (C18∶1);d.Linoleic acid(C18∶2);e.Linolenic acid(C18∶3)㊂5种脂肪酸的提取离子色谱图㊂2.3 混合标准溶液的配制分别准确称取0.05g(精确至0.001g)各种脂肪酸标样,用正己烷溶解并分别定容至50mL,制备成1g /L 的单一标准品储备液;再用正己烷制备成浓度为100mg /L 混合标准溶液,并稀释成系列标准工作溶液㊂2.4 样品制备准确称取0.01g(精确至0.0001g)工业油酸样品,用正己烷溶解并定容至10mL,再稀释至100mg /L,经有机膜过滤后直接进行UPC 2系统分析㊂3 结果与讨论3.1 色谱柱的选择本实验测定的5种脂肪酸,具有结构类似㊁难于分离的特点;另外,UPC 2系统所使用的亚2μm 色谱柱涵盖了正相和反相色谱柱类别㊂本实验考察了4种固定相差异明显的色谱柱,分别为Acquity UPC 2BEH,BEH 2⁃EP,HSS C 18SB 以及CSH TM Fluoro⁃Phenyl㊂从实验结果(图2)可见,本实验条件下Acquity UPC 2BEH 2⁃EP 色谱柱能够更好地实现5种脂肪酸的有效分离㊂3.2 流动相中助溶剂的选择UPC 2系统所使用的流动相主要是CO 2,并以少量有机溶剂作为助溶剂进行分离;不同类别的有机溶剂对目标物的分离也会产生一定影响㊂因本研究是UPC 2系统接入MS 检测器,因此助溶剂以甲醇和67 分析化学第43卷图2 不同色谱柱对5种脂肪酸分离效果的影响Fig.2 Effect of different columns on the separation of 5fatty acids1.软脂酸(C16∶0);2.硬脂酸(C18∶0);3.油酸(C18∶1);4.亚油酸(C18∶2);5.亚麻酸(C18∶3)㊂1.Palmitic acid(C16∶0);2.Stearic acid(C18∶0);3.Oleic acid(C18∶1);4.Linoleic acid(C18∶2);5.Linolenic acid(C18∶3).乙腈为主要研究对象㊂实验考察了3种有机溶剂(甲醇㊁乙腈㊁甲醇⁃乙腈(1∶1,V /V ))对5种脂肪酸的分离影响㊂从图3可见,3种溶剂在本方法中对脂肪酸的洗脱能力为:甲醇﹥甲醇⁃乙腈(1∶1,V /V )﹥乙腈;3种溶剂的选择性存在差异,其中甲醇⁃乙腈(1∶1,V /V )和乙腈分离效果相当,但乙腈保留时间相对较长㊂综合考虑洗脱能力和分离效果,本实验最终采用甲醇⁃乙腈(1∶1,V /V )为有机溶剂辅助流动相㊂图3 不同有机溶剂流动相对5种脂肪酸分离效果的影响Fig.3 Effect of different organic solvent mobile phases on the separation of 5fatty acids峰号同图2(The peak numbers are the same as in Fig.2)㊂3.3 色谱柱温度和系统背压的选择在UPC 2方法开发中,色谱柱温度和系统背压可以作为两个重要的参数进行分离条件的优化㊂改变色谱柱温度和系统背压,就会显著改变以压缩的CO 2为主的流动相的密度和性能,从而改变其洗脱能力和选择性㊂本实验考察了柱温(40,50和60℃)和系统背压(12.41,13.78和14.83MPa)对分离的影响,从图4可见,随着柱温升高和背压降低,脂肪酸的保留值增加㊂当柱温为60℃时,C16∶0和C18∶3的峰形拖尾,展宽明显,而过高的背压易使UPC 2系统压力过大㊂综合考虑分离效果与分析效率,最终确定柱温为50℃,系统背压为13.78MPa㊂3.4 MS 中补偿溶剂的选择在MS 方法开发中,不同的补偿溶剂对目标物的离子化效率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㊂实验考察了3组不同的补偿溶剂甲醇(含1%水)㊁甲醇(含0.1%甲酸铵)㊁甲醇(含0.1%醋酸铵)和不同的流速(0.1,0.2和0.3mL /min)对5种脂肪酸分离的影响㊂在相同的梯度洗脱条件下,甲醇⁃1%水作为补偿溶剂,且流速为0.2mL /min 时,目标物离子化效果最好,色谱峰尖锐㊁对称响应灵敏度高,5种脂肪酸分离效果最好㊂3.5 方法评价配制0.5,5,25,50和100mg /L 的混合标准溶液,在优化的色谱条件下进行检测,以峰面积(Y )对质量浓度(x ,mg /L)进行线性回归,得线性回归方程㊂向已知含量的工业油酸样品中分别添加5种成分的脂肪酸标准品,设置3个添加水平,每个水平重复测定5次,并计算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㊂按信噪77第1期林春花等:超高效合相色谱⁃质谱法快速检测工业油酸中5种常见的脂肪酸 图4 温度(A)和系统背压(B)对5种脂肪酸分离效果的影响Fig.4 Effect of temperature (A)and auto back pressure regulator pressure (B)on the separationof 5fatty acids峰号同图2(The peak numbers are the same as in Fig.2)㊂比S /N ≥3计算得到分析方法的检出限(LOD)㊂结果(表2)表明,5种脂肪酸在0.5~100mg /L 内线性关系良好(R 2≥0.9985),3个加标水平的回收率为89.3%~106.7%,RSD 为0.8%~3.0%,LOD 为0.07~0.26mg /L,可满足实际样品测定的需要㊂表2 5种脂肪酸的方法评价的结果Table 2 Evaluation of the method for the 5fatty acids序号No.脂肪酸Fatty acids 线性方程Linear equation 线性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 2)检出限LOD (mg /L)本底值Background (mg /L)加入值Added (mg /L)回收率Recovery (%)RSD (%,n =5)1C16∶0y =1.323×104x +1.932×1020.99970.09 5.08 6.795.9 2.85.198.82.015.0100.5 2.42C18∶0y =8.083×103x +5.477×1030.99900.26 3.52 1.2106.7 2.93.5102.0 1.710.5101.0 2.63C18∶1y =1.615×104x +1.351×1030.99970.1327.749.599.0 1.927.899.80.9755.5100.21.74C18∶2y =1.804×104x +5.047×1030.99980.1155.86 5.698.7 1.811.299.50.7822.399.5 2.35C18∶3y =2.177×104x -7.898×1030.99850.074.011.489.3 3.04.095.8 2.312.097.4 2.5Y ∶峰面积(Peak area);X :质量浓度(Mass concentration)(mg /L)㊂3.6 实际样品分析采用本方法对棉籽油酸㊁大豆油酸和菜籽油酸3种植物油样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3)表明,3种工业油酸中5种脂肪酸的含量和比例不同㊂其中,棉籽油酸和大豆油酸以亚油酸为主,而菜籽油酸则是以油酸为主㊂但总体而言,以这3种植物油为原料所生产的工业油酸都是以油酸㊁亚油酸为主,且这两种脂肪酸总含量均大于80%㊂典型的样品色谱图如图5所示㊂87 分析化学第43卷表3 实际样品检测结果(单位:mg /L)Table 3 Determination result of 5fatty acids in 3different kinds of oleic oil (unit:mg /L)样品SampleC16∶0Palmitic acidC18∶0Stearic acid C18∶1Oleic acid C18∶2Linoleic acid C18∶3Linolenic acid1#棉籽油酸Cottonseed oleic oil 3.05 2.2525.6561.71 1.532#大豆油酸Soybean oleic oil3.424.1527.4557.27 3.843#菜籽油酸Rapeseed oleic oil 8.001.3558.1026.102.00图5 棉籽油酸(a)㊁大豆油酸(b)㊁菜籽油酸(c)中5种脂肪酸的色谱图Fig.5 UPC 2chromatograms of 5fatty acids in the cottonseed oleic oil (a),soybean oleic oil (b)and rapeseed oleic oil (c)峰号同图2(The peak numbers are the same as in Fig.2)㊂ 通过对色谱柱㊁色谱柱温度㊁系统背压和质谱等条件的优化和考察,建立了超高效合相色谱⁃质谱快速检测工业油酸中5种脂肪酸的分析方法㊂本方法能在3min 内实现5种脂肪酸的有效分离,采用CO 2作主要流动相,实现了高分离度㊁高灵敏度㊁高分析速度㊁低成本的目标㊂References1 WEN Yan⁃Zhuan.Chemical Engineering &Equipment ,2010,(10):39-41温艳转.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10):39-412 LU Li⁃Zhu.Fine and Specialty Chemicals ,2007,1(15):24-28陆蠡珠.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7,1(15):24-283 HUI Rui⁃Hua,HOU Dong⁃Yan,LI Tie⁃Chun,ZHU Yong⁃Qiang,LIU Xiao⁃Yuan.Journal of Chinese Mass SpectrometrySociety ,2005,26(2):90-92回瑞华,候冬岩,李铁纯,朱永强,刘晓媛.质谱学报,2005,26(2):90-924 WU Hui⁃Qing,HUANG Xiao⁃Lan,LIN Xiao⁃Shan,HUANG Fang,ZHU Zhi⁃Xin,MA Ye⁃Fen.Chinese J.Anal.Chem.,2007,35(7):998-1003吴惠勤,黄晓兰,林晓珊,黄芳,朱志鑫,马叶芬.分析化学,2007,35(7):998-10035 XU Gui⁃Zhuan,LIANG Xin,SU Hui,ZHANG Bai⁃Liang.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8,36(28):12090-12091徐桂转,梁新,苏惠,张百良.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8):12090-120916 Ghiaci M,Aghabarari B,Gil A.Gil.Fuel ,2011,90(11):3382-33897 ZENG Jian⁃Li,DU Ze⁃Xue,CHEN Yan⁃Feng.Petroleum Processing and Petrochemicals ,2012,43(7):104-110曾建立,杜泽学,陈艳凤.石油炼制与化工,2012,43(7):104-1108 LI Bin,QIU Li⁃Qun,SONG Shao⁃Fang,GAO Ai⁃Ying,ZHANG Hao.Chinese Journal of Analysis Laboratory ,2014,33(5):528-532李斌,裘立群,宋少芳,高艾英,张昊.分析试验室,2014,33(5):528-5329 Lall R K,Proctor A,Jain V P.Jain.J.Am.Oil Chem.Soc.,2009,86:309-31410 ZHANG Da⁃Hua,LI Li⁃Xia.Cereals &Oils ,2007(12):41-43张大华,李丽霞.粮食与油脂,2007(12):41-4311 LI Kai⁃Xin,CHEN Li,YAN Zong⁃Cheng,WANG Hong⁃Lin.Journal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2010,29(1):39-42李凯欣,陈砺,严宗诚,王红林.分析测试学报,2010,29(1):39-4297第1期林春花等:超高效合相色谱⁃质谱法快速检测工业油酸中5种常见的脂肪酸 08 分析化学第43卷12 SHE Zhu⁃Hua.Grain Processing,2004(6):64-66佘珠花.粮食加工,2004(6):64-6613 Señoráns F J,Ibañez E.Anal.Chim.Acta,2002,465:131-14414 Francois I,Sandra P.J.Chromatogr.A,2009,1216:4005-401215 LI Yi⁃Zhe,BAO Gui⁃Rong,WANG Hua.Chines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2008,26(4):494-498李一哲,包桂蓉,王华.色谱,2008,26(4):494-49816 MENG Zhe,WEN Da⁃Wei,LIAO Yi⁃Ping,LIU Hu⁃Wei.Chines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2007,25(2):254-257孟哲,文大为,廖一平,刘虎威.色谱,2007,25(2):254-25717 Sanches⁃Silva A,Rodríguez⁃Bernaldo de Quirós A,López⁃Hernández J,Paseiro⁃Losada P.J.Chromatogr.A,2004, 1032:7-1518 Mossaba M M,Kramer J K G,Brenna J T,McDonald R E.Lipid Analysis and Lipidomics New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Champaign,Illinois,AOCS Press,200619 XU Yong⁃Wei,SUN Qing⁃Long,HUANG Jing,TAN Xiao⁃Jie.Modern Instruments,2012,18(5):45-48徐永威,孙庆龙,黄静,谭晓杰.现代仪器,2012,18(5):45-4820 LI Zhong⁃Hao,WU Shuai⁃Bin,LIU Shan⁃Shan,FAN Zi⁃Yan,YANG Fei,BIAN Zhao⁃Yang,TANG Gang⁃Ling,CHEN Zai⁃Gen,HU Qing⁃Yuan.Chinese J.Anal.Chem.,2013,41(12):1817-1824李中皓,吴帅宾,刘珊珊,范子彦,杨飞,边照阳,唐纲岭,陈再根,胡清源.分析化学,2013,41(12):1817-1824 Rapid Detection of Five Common Fatty Acids in Industrial OleicAcid Based on Ultra Performance Convergence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IN Chun⁃Hua1,FAN Nai⁃Li1,RUI Pei⁃Xin1,XIA Jian⁃Hui*1,LIAO Wei⁃Lin1,YANG Shao⁃Ming21(National Monosaccharide Chemical Synthesis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Nanchang330027,China)2(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School of Basic Sciences,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Nanchang330013,China)Abstract A rapid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5common fatty acids,palmitic acid,stearic acid,oleic acid,linoleic acid and linolenic acid in industrial oleic acid based on ultra⁃performance convergence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UPC⁃MS).The sample was dissolved by n⁃hexane,followed by clean⁃up of extract using0.22μm organic phase filter.The fatty acids were separated in3min on the column of Acquity UPC2BEH2⁃EP by gradient elution with carbon dioxide and methanol/acetonitrile(1∶1, V/V)system,and finally detected by MS detector in ESI-mode.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of UPC2⁃MS condition,the reasonable linearity was achieved for all the analytes over the range of0.5-100mg/L with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R2)greater than0.9985.The recoveries for five fatty acids at three spiked levels were in the range from89.3%to106.67%with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of0.8%-3.0%.The limits of detection for target compounds in the method ranged from0.07mg/L to0.26mg/L.The real sampl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is method was simple,fast and had a good separation effect.There was no need of derivatization for fatty acid samples.This work would provide a fast and effective detection method for UPC2technology in oil related research field.Keywords Ultra performance convergence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Industrial oleic acid; Underivatization;fatty acids(Received20August2014;accepted15October2014) This article is fund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Project(NO.2012BAE07B00)。

乙二胺油酸酯结构式

乙二胺油酸酯结构式

乙二胺油酸酯结构式乙二胺油酸酯结构式乙二胺油酸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和食品等行业的化合物。

它具有优良的性能,如良好的耐水性、耐热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从乙二胺油酸酯的结构式出发,详细介绍其化学性质、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乙二胺油酸酯的结构式为:```O=C(CH2)4CH(COOH)COO'```其中,O代表氧原子,C代表碳原子,H代表氢原子,'代表酯基团。

乙二胺分子中的两个甲基基团与一个羧基团通过酯键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乙二胺油酸酯分子。

这种结构使得乙二胺油酸酯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同时也使得它在水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

乙二胺油酸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首先,它是一种重要的表面活性剂,可以用于制备各种洗涤剂、皂液和洗发水等个人护理用品。

其次,乙二胺油酸酯还可以用作乳化剂,用于制备各种食品添加剂、涂料和油漆等。

此外,乙二胺油酸酯还具有较好的防锈性能,因此在金属加工行业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除了以上应用领域外,乙二胺油酸酯还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例如,它可以作为一种缓蚀剂使用,可以有效地防止金属的腐蚀。

此外,乙二胺油酸酯还可以作为一种抗氧化剂使用,可以延长食品和其他产品的保质期。

在未来的发展中,乙二胺油酸酯的应用前景仍然十分广阔。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低污染、低毒性的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这种背景下,乙二胺油酸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型产品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技术的不断提高,乙二胺油酸酯的性能也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和完善。

总之,乙二胺油酸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相信它将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异构酯类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及应用

异构酯类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及应用

异构酯类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及应用酯类化合物是重要的表面活性剂品种,因安全性高,广泛用于食品、药品及日用化学品等领域。

化妆品中膏霜和乳液的主要成分一般是矿物油类、油脂、天然的或合成的蜡、乳化剂和水等。

乳液的浓度和在皮肤表面的效果依赖于其成分的浓度和性质,有研究表明,化妆品产品的水- 水汽渗透性越高越好。

大量使用的天然动植物油脂主要是直链脂肪酸的酯,但这些直链脂肪酸的酯(简称正构酸酯类)容易阻碍水汽渗透皮肤,而异构酯类(具有支链的酸或醇形成的酯)在这方面表现出了更好的性能,在个人护理产品中有特殊的作用。

同正构酸酯类相比,异构酯类表面活性剂比类似的正构饱和酸酯熔点低,比正构不饱和酸酯稳定性高,室温下一般为油状液体,是性能优良的新型合成油类化合物。

近年来发现,某些异构酯类表面活性剂可用于日用化学品、农用化学品、树脂和润滑油等的添加剂,以提高产品的延展性、稳定性和润湿性等,具有比其他类似酯更为优越的性能,因而日益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1 异构酸季戊四醇酯季戊四醇酯类化合物随着脂肪酸碳链的增长,季戊四醇酯的许多性能更为优越,但同时其位阻效应更加明显,酯化难度相应加大。

以前使用的季戊四醇酯主要由正构羧酸和季戊四醇反应得到,其中包括四油酸季戊四醇酯、四硬脂酸季戊四醇酯、四壬酸季戊四醇酯、四辛酸季戊四醇酯等。

目前,发现某些异构酸的季戊四醇酯具有比正构酸季戊四醇酯更好的性能,其中,四异硬脂酸季戊四醇酯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油脂,无味,热稳定性好,成膜性好,具有高度的防水性,对粉体分散性及悬浮性好,有助于色料分散,可防沉降,润肤性好,适用于滋润性的膏霜、乳液、防晒产品和彩妆系列。

用于口红可增加亮光度,减少冒汗。

2异构酸甘油酯甘油酯通常指由甘油和脂肪酸(包括饱和的和不饱和的)经酯化所生成的酯类化合物。

高碳数脂肪酸的甘油酯是天然油脂的主要成分,如甘油三油酸酯、甘油三软脂酸酯和甘油三硬脂酸酯。

目前甘油酯的研究热点主要是中碳链脂肪酸和异构酸的甘油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二胺油酸酯(EDO-86)与异构醇油酸皂(DF-20)详细比较说明
此原料是2014年最新型替代异构醇油酸皂,三乙醇胺油酸皂既能高效快速清除各类金属、塑胶工件表面打磨蜡、油垢及研磨抛光后其它残留物;也能消除清洗槽表面浮油;具有除蜡去污快速彻底、润湿渗透溶解分解能力超强、配比浓度低、持效时间长、防腐蚀防锈效果优异,使抛光表面光亮无斑及水洗性好等特点;
乙二胺油酸酯(EDO-86)产品用途:
1、与普通表面活性剂或6508(异丙醇酰胺)配置便得快速除蜡水;
2、属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其他表面活性剂配伍性好,溶解力强,俗称强力溶蜡剂;
3、溶液的除蜡效能与速度,远远优于同类三乙醇胺油酸皂6503 等,并且浮油消失;维护
简单味道轻,是生产研磨剂,防锈剂,抛光剂等产品的首选原料!
异构醇油酸皂(DF-20)性能
此产品是最新型代替三乙醇胺油酸皂高效清除各类金属、塑胶工件表面打磨蜡、油垢及研磨抛光后其它残留物的纯进口原料;具有除蜡去污快速彻底、润湿渗透能力超强、配比浓度低、持效时间长、防腐蚀效果优异,使抛光表面光亮无斑及水洗性好等特点;国内知名除蜡水生产厂商必用此原料!
异构醇油酸皂(DF-20)用途:
1、与普通表面活性剂配置便得快速除蜡水
2、属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其他表面活性剂配伍性好,溶解力强,通常说强力溶蜡剂就是
指此款油酸皂,
3、溶液的除蜡效能与速度,远远优于同类三乙醇胺油酸皂6503等,维护简单味道轻,是
生产研磨剂,防锈剂等产品的首选原料!
总观乙二胺油酸酯(EDO-86)与异构醇油酸皂(DF-20)两者之差别在于乙二胺油酸酯(EDO-86)除蜡无浮油,本身具有一定的除油效果,防锈效果更佳,持久性比异构醇油酸皂(DF-20)要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