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焦树德临床经验
国医大师焦树德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方
国医大师焦树德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方补肾祛寒治尪汤「尪痹」这一新的病名,是我在1981年提出的,主指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具有关节变形、骨质受损的疾病(痹病)而言。
以补充行痹、痛痹、着痹分类的不足。
以下这3张处方都是我治疗尪痹的经验方。
补骨脂9~12克、熟地12~24克、川断12~18克、淫羊藿9~12克、制附片6~12克(用15克时,需先煎10~20分钟)、骨碎补10~20克、桂枝9~15克、赤白芍各9~12克、知母9~15克、羌独活各10~12克、防风10克、麻黄3~6克、苍朮6~10克、威灵仙12~15克、伸筋草30克、牛膝9~15克、松节15克、炙山甲6~9克、地鳖虫6~10克、炙虎骨9~12克(另煎兑入)。
因虎骨已经禁用,可加用透骨草20克、寻骨风15克、自然铜(醋淬,先煎)6~9克以代虎骨。
功能:补肾祛寒,化湿疏风,活瘀通络,强筋壮骨。
主治:尪痹肾虚寒盛证。
其中包括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结核性关节炎、大骨节病等有肢体关节疼痛、变形、骨质损害的疾病。
出现肾虚寒盛证者。
组方医理:本方以《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虎骨散加减化裁而成。
方中以川续断、补骨脂补肾阳、壮筋骨,制附片壮肾阳、祛寒邪,熟地补肾填精、养肝益血,共为主药。
以骨碎补活瘀祛骨风,淫羊藿补肾阳、祛肾风,虎骨祛风壮骨,桂枝、羌独活、威灵仙搜散少阴、太阳经及肢体风寒湿邪,白芍养血荣筋、缓急舒挛,共为辅药。
又以防风散风,麻黄散寒,配熟地可温肌腠,苍朮化湿,赤芍活瘀清热,知母滋肾清热,穿山甲通经散结,地鳖虫活瘀壮筋骨、伸筋草舒筋活络,松节通利关节共为佐药。
其中赤芍、知母、地鳖虫兼具反佐之用,以防温药化热。
牛膝益肾并能引药入肾为使药。
加减运用:上肢病重者,加片姜黄10克。
瘀血明显者,加红花10克,乳香、没药各6克,皂刺6克。
腰腿痛明显者,可去松节、苍朮,加桑寄生30克、杜仲12克,并加重川断、补骨脂用量,吃药时再嚼服胡桃肉(炙)l~2个。
国医大师焦树德临床常用验方
国医大师焦树德临床常用验方1、用麻黄、熟地、白芥子、桂枝、红花、鹿角霜、炙山甲等随证加减,治疗过肢端动脉痉挛病、闭塞性脉管炎等病,确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2、用生大黄配生甘草(大黄甘草汤),结合生赭石、旋覆花、半夏、党参,槟榔等,治疗神经性呕吐,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此外,遇有怵服汤药、每喝汤药即吐者,把汤药煎好后,可先用大黄三分、甘草二分,煎水一小杯,慢慢喝下,服后约过20分钟如不吐,再服原来的汤药即可不吐,已试多人,有效。
前人经验认为芦荟引药入肝的效力最快,用芦荟一分左右,为末,装胶囊中,随汤药(柴胡、黄芬、半夏、焦三仙、槟榔、白蒺藜、皂刺、红花、草豆蔻、炒莱菔子等)吞服,,也可用本品配合胡黄连、柴胡、黄芩、黄连、焦三仙、苍术、槟榔、炒内金、红花、茜草、半夏、枳实等,做为蜜丸服用二、三个月,可渐见好转。
3、泌尿系结石用冬葵子五钱、牛膝五钱、泽、黄柏四钱、泽泻三钱、猪、茯苓各五钱、金钱草一两、扁蓄四钱、生大黄二钱、乌药二钱、瞿麦四钱、黄芩三钱,水煎服。
4、我常用白芍配合生牡蛎、生石决明、生赭石、生地黄、黄芩、香附、夜交藤、远志、茯神、白蒺藜为主随证加减,用于神经衰弱病人表现为阴虚肝旺证者(头痛、头晕、目眩、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轰热、健忘、舌尖红、苔薄黄、脉弦细数等)。
5、用何首乌配人参或党参(何人饮)同用,结合小柴胡汤和白虎汤,随症加减,原因不明的定时寒热病。
6、常以枸杞子、五味子二味合用,代替山萸肉。
7、百合一两配乌药三钱名百合汤,可用于久久难愈的胃痛。
用百合一两、鸟药三钱、丹参一两、檀香二钱(后下)、草蔻三钱、高良姜三钱、香附三钱、川楝子二钱作为基础方,随证加减,对溃疡病所致的长期胃痛,属于虚实并见、寒热夹杂、气血皆病的证候,往往取得满意的效果。
8、淫羊藿配合熟地、山萸、山药、茯苓、附子、肉桂、巴戟天、肉苁蓉、牛膝、续断、杜仲等,用于治疗脊髓痨、脊髓炎等所致的下肢截瘫,或两腿无力,二便失控等症,有一定效果。
焦树德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
焦树德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1、尪痹:RA&AS2、治则:补肾驱寒为主、辅以化湿散风、强筋壮骨、祛瘀通络。
3、经验方:1)补肾驱寒治尪汤:—最常用川断续12-20g、补骨脂9-12g、熟地黄12-24g、淫羊藿9-12g、制附片6-12g、骨碎补1-20g、桂枝9-15g、赤白芍各9-12g、知母9-12g、独活10-12g、防风10g、麻黄3-6g、苍术6-10g、威灵仙12-15g、伸筋草30g、牛膝9-15g、松节15g、炙山甲6-9g、地鳖虫10g、炙虎骨、(透骨草20g、寻骨风15g、自然铜6-9g代虎骨)2)加减补肾治尪汤:—肾虚标热轻症生地15-20g、川断续15-18g、骨碎补15g、桑寄生30g、补骨脂6g、桂枝6-9g、白芍15g、知母12g、酒炒黄柏12g、威灵仙12-15g、炙山甲9g、羌独活各9g、制附片3-5g、忍冬藤30g、络石藤20-30g、地鳖虫9g、伸筋草30g、生薏仁30g。
3)补肾强督治尪汤:—肾虚督寒熟地15-20g、淫羊藿9-12g、制附片10-12g、骨碎补15-20g、羌活12g、独活10g、桂枝15g、赤白芍各12g、知母15g、地鳖虫6-9g、白僵蚕9-12g、防风12g、金狗脊20-40g、鹿角胶9g(或鹿角霜10-12g)、川断15-18g、杜仲15g、麻黄3-6g、炙山甲9g、怀牛膝12-15g、生薏仁30g、伸筋草20-30g4)补肾清化治尪汤:—湿热伤肾骨碎补15-20g、川断10-20g、怀牛膝9-12g、黄柏9-12g、苍术12g、地龙9g、秦艽12-18g、青蒿10-15g、豨莶草30g、络石藤30g、青风藤15-25g、防己10g、威灵仙10-15g、银柴胡10g、茯苓15-30g、羌独活各9g、炙山甲6-9g、生薏仁30g、忍冬藤30g、泽泻10-15g。
本文转载自——《医学实践录》。
焦树德先生治胃病的经验方:三合汤
焦树德先生治胃病的经验方:三合汤案医圣用生姜泻心汤为首选若不克效或用三合汤等方剂。
浅谈焦树德治疗胃病的经验王永文,李国稳.浅谈焦树德治疗胃病的经验[J].新疆中医药,2004,(3) 焦树德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者,北京十大名医之一。
笔者在2001年8月至2002年8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进修期间,有幸跟焦老在东方医院坐诊,学习了焦老治疗胃病的经验及用药特点,焦老自创的“三合汤”,是他治疗胃病的代表方剂,应用此方治疗顽固性胃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此方及笔者运用体会介绍于下。
1 治疗方药1.1 “三合汤”的组成高良姜、香附子各lOg,乌药9g,百合、丹参各15g,檀香、砂仁各3g。
1.2 主治长期难愈的胃脘痛或曾服用其他胃药治疗无效者。
舌苔白或薄白,脉象弦或沉细弦或细滑略弦。
胃脘喜暖,痛处喜按,但又不能重按,大便或干或溏,‘虚实寒证夹杂并见者(包括各种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黏膜脱垂,胃癌所致的胃痛)。
1.3 方解“三合汤”是以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三个药方组成,故名为“三合汤”。
其中良附丸由高良姜、香附子组成,主治肝郁气滞、胃部寒凝所致的胃脘疼痛,良姜本热,温胃散寒,香附子辛平,疏肝理气,二药合用善治寒凝气滞胃痛,偏寒重用高良姜,偏气滞重用制香附子。
百合汤由百合、乌药组成,主治诸气贲郁所致的胃脘痛,百合性味甘平,主人肺胃,降泄部肺胃郁气,肺气降、胃气和则诸气俱调,配以乌药顺气宣通,疏散滞气,又能防止百合平凉之性有碍中运。
丹参饮由丹参、檀香、砂仁等药物组成,是治疗心腹胃脘痛的有效良方。
其中丹参味苦,性微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
《吴普本草》说:“治心腹痛”。
檀香辛温理气、利胸膈、调脾胃。
《日华子诸家本草》说:“治心痛”。
砂仁辛温,行气调中,和胃醒脾,三药相伍,以丹参人血分,再兼效功同四物汤,砂仁兼益肾理元气,引诸药归宿。
以上方药组成,既主气又主血,既主寒又主滞,治疗心腹诸痛,又能益人,功效比较全面。
名老中医焦树德治疗头痛心得
名老中医焦树德治疗头痛心得一、与西医学的联系西医学认为头痛是一个许多人都体验过的症状,一般是指自眉骨以上往后到枕骨结节这些部位的疼痛。
以临床常见为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 血管性头痛2. 紧张性头痛3. 颅内压变化引起的头痛4. 头部外伤性头痛5. 精神疾病导致的头痛6. 全身疾病导致的头痛7.五官疾病引起的头痛可到五官科详细诊治8.药物滥用导致的头痛,经一般戒治无效时,可到解毒中心进行戒断治疗。
二、中医体会(1)额之上痛用川芎,两侧痛用柴胡(或蔓荆子),脑后痛用细辛或羌活、眉骨处及眉棱上痛用白芷(或生石膏)。
(2)头痛必用川芎,不愈,另加各引经药∶太阳经用羌活; 阳明经用白董少阳经用柴胡;少阴经用细辛;太阴经用苍术;厥阴经用吴茱萸。
(3)古人虽有'风药才能上达'之说,但也不可过用风药,要时时想到'治了头风,瞎了眼睛'之戒。
适可而止,主要是辨证论治,不可过用风药,如风、羌活、细辛、川芎、白芷之类。
(4)中医治头痛有丰富的经验,如西医经过各种检查除外了器质性病变的痛,中医采用辨证论治常常取得理想的疗效。
如紧张性头痛、慢性外伤性头痛精神因素所致的头痛、癔症性头痛,中医的疗效还是相当好的,可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
(5)切忌'头痛医头',必须详细辨证,治病求本。
外感头痛一般按外感治疗,内伤头痛:a. 肝郁头痛:宣解肝郁、使气不上逆、常用疏肝降气法如解肝煎、六郁汤等。
b.肝火头痛:治宜清泻肝火,调气降逆。
常用方如龙胆泻肝汤、泻青丸等c. 瘀血头痛:治疗此证要用辛润活瘀之法,常用药方有∶通窍活血汤(王清任方)∶ 赤芍3g,川芎3g,桃仁泥9g,红花9g,大葱白3根(切碎),鲜姜3片(切碎),红枣7枚,麝香(另绢包)0.15g。
以上除麝香外,其余七味用黄酒250ml煎药取1杯,去滓,然后把麝香放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时服,大人每晚服1剂,连服3晚,隔1日再连服3剂,若为小儿则酌减。
【中医验方推荐】著名中医焦树德教授治疗精神分裂症验方
【中医验方推荐】著名中医焦树德教授治疗精神分裂症验方
焦树德是著名中医药教授,治疗疑难杂症有奇效。
曾治一韩姓女中学生,因精神刺激而患精神分裂症,表现为失眠、多疑、幻听,经常听到腹内有人和自己说话,喜独处,少言语,表情痴呆,饮食少,大便秘结,月经后错,舌苔薄白脉沉。
辨证属于气郁不舒、痰气迷心所致的癫证。
焦树德教授治以舒郁开窍、坠痰安神之法。
处方:生香附12克,郁金12克,青礞石20克(先煎),炒黄芩10克,生大黄6克,全栝蒌30克,生白芍12克,生牡蛎30克(先煎),灵磁石25克(先煎),菖蒲10克,远志12克,吴萸2克,乌药10克,炒神曲12克,生赭石25克(先煎),生铁落50克(煎汤代水)。
本方取《内经》生铁落饮之“下气疾”;取《医学心悟》生铁落饮之菖蒲、远志以开心窍;取礞石滚痰丸之青礞石、大黄、黄芩坠痰清火;又加郁金、栝蒌(白金丸变法)、生香附、乌药、吴萸以理气化痰;生牡蛎、灵磁石定魂志、安心神;神曲助金石药品之吸收运化。
治疗效果:此方服后诸证减轻,以后本此方稍事加减(后来去乌药、郁金,加钩藤、生地、川连。
第三次改方去磁石、礞石、菖蒲、牡蛎、吴萸,加珍珠母、天竺黄),共进百余剂而痊愈。
焦树德治疗眩晕症的经验和体会
焦树德治疗眩晕症的经验和体会经验:对任何一位主诉为眩晕的病人,临床医师应从以下3个方面来分析∶(1)鉴别是前庭性眩晕(耳源性眩晕)还是非前庭性眩晕。
前庭性有环境或身旋转感,伴有恶心、呕吐、脸色苍白、出冷汗等。
非前庭性者无上述特点,人多主诉头昏、头胀、头重脚轻、脑内转动等,一般无恶心、呕吐、脸白、出汗等自主神经反应。
(2)如果已判定是前庭性眩晕,还要鉴别是中枢性还是周围性的。
要根据眼图试验和 BAEP (脑干听诱发电位)做鉴别。
(3)不论是哪种眩晕都要做进一步辅助检查,以明确原因。
作为中医师,可请神经科会诊或转神经科诊治。
引起眩晕的常见病,一是梅尼埃病为内耳迷路的膜迷路积水,属耳科疾病,多复发性,间歇期有长有短,有的数月一发,有的一两年犯1次。
本病的发病还不太清楚;二是脑科疾病,脑或神经肿瘤,药物中毒等。
真正来找中医诊疗的多是梅尼埃病,患者常是已经西医院确诊,但因时常复发来找中医治疗。
所以这里仅谈谈该病的中医治疗。
梅尼埃病因有呕吐、恶心、眩晕,中医多辨证为痰浊壅盛,风痰上扰证,多从风痰上扰论治,我的经验是用温胆汤加味,效果颇佳,可资参考。
处方∶半夏10g,化橘红12g,茯苓20~30g,炙甘草3g,炒枳实10g,竹茹 6g,生石决明(先下)30g,钩藤 30g,防风10g,南红花 10g,天麻12g,生龙骨(先下)30g,生牡蛎(先下)30g。
还可临证加减,如肝火旺者可加黄芩,气郁者加香附,胃脱满闷者加厚朴。
另外对眩晕病人,还应注意有无高血压等全身疾病。
至于其他主诉眩晕的疾病,除应劝其到西医院详细检查有无器质性病变,看能否去其原因外,还可以根据前述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进行治疗,往往能取得理想的疗效。
体会:中医治疗眩晕要注意从整体观念出发,虽然中医对眩晕常从肝主风论治,但疾病常因五脏互相影响,证候有虚实不同,实可以转虚,虚可以转实,实又有痰、火、瘀、气之不同,故必须详细辨认以何证为主,治病必求于本,不可只用法风药,仅仅对症处理。
痹病证治——焦树德教授临证经验
⒉痹病的治疗:
⑴行痹:以祛风蠲痹法,常用蠲痹汤、防风汤随证加减。同时根据前人的经验“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在处方中佐以活血之品。还须注意“疏风勿燥血”,处方中用赤白芍、当归以益血。
⑵痛痹的治疗:以散寒除痹法,常用千斤乌头汤、甘草附子汤等随证加减。在选药上要考虑寒邪阴凝闭涩,非大辛大热之品,不能驱散。并应结合古人“真阳煦熙,寒凝可释”的理论,在处方中佐用补肾阳的药物。在用药时,为做到“温散不助火“,如有小便黄、舌尖红者,可加黄柏,既可苦以坚肾,有可防温热药化火。
⒊大偻的常见证候:肾虚督寒证,邪郁化热证,痹连肢节证,邪及肝肺证。
⒋大偻的治疗:以补肾强督为主,佐以祛寒化湿,通活血脉,强壮筋骨。邪郁化热证,佐用苦以坚肾,化湿清热之品;痹连肢节证,加疏风、散寒、通利关节、活血通络之品;邪及肝肺证,佐用调肝理肺之品。
⑴补肾强督治偻汤:适用于肾虚督寒证,骨碎补18g,补骨脂12g,熟地15g,淫羊藿12g,金狗脊30g,鹿角镑(或片、霜)6g,羌活12g,独活10g,川断18g,杜仲20g,川牛膝12g,泽兰15g,地鳖虫6~9g,桂枝15g,赤、白芍各12g,知母15g,制附片12g,炙麻黄6g,干姜6g,白术9~10g,威灵仙15g,白僵蚕12g,炙山甲6g,防风12g,生薏苡仁30g。
⑶着痹的治疗:以化湿蠲痹法,常用补土燥湿汤、薏苡仁散、薏苡仁汤等随证加减。治疗时结合前人“脾健湿邪可去,气旺顽麻自除”的理论,在祛湿疏风散寒之外,还要兼以健脾益气之品。并且风药也有胜湿的作用。
焦树德治疗痰饮病体会
焦树德治疗痰饮病体会痰饮这一疾病,在西医学中,尚未见到专篇论述,所以也很难与西医学中的哪个病相对应。
但是,在我数十年临床工作中,到西医科室或西医院会诊时,也曾遇到一些西医疾病的某个阶段或某种情况下,符合中医学痰饮理论的论述而运用治疗痰饮的方药,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仅就记忆所及,忆述如下,以供同道们参考(1)曾会诊多次治疗符合悬饮的病人,西医诊为胸腔积液,治疗运用椒目瓜萎汤加减取名源堤归壑汤,而收到非常好的疗效(请参看验案部分)。
(2)曾会诊几次符合支饮的病人。
记得有一位老太太患心包积液,不同意做心包穿刺,故请中医治疗,我辨证为支饮,运用桑苏桂苓饮治疗后,病愈出院。
(3)曾有数次治疗支气管扩张患者每晨吐大量痰液,并且有时带血,西医师建议做手术治疗,患者不同意手术治疗,而请中医会诊。
经过辨证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如断其生痰之源则可不吐大量痰液,据此采用了苓桂术甘汤加味。
药后能安卧,晨起不再吐大量的痰,精神、体力都渐恢复。
但应注意,用药不可太温热,曾有一次,药后痰中带血,又加用白茅根、藕节炭、才不吐血。
此亦应注意。
(4)曾治过一中年妇女,西医曾作过多次的各种检查、均无阳性所见,故诊断为胃肠神经官能症,病状是自觉腹部不适,常有水声辅轴作响食欲不振身体日渐瘦弱,体重也慢慢地往下降,吊经几个医院检查均未能确诊,故请中医会诊。
根据《金匮要略》'其人素盛今瘦,腹中沥沥有声,水走肠间,谓之痰饮'的论述,投以苓桂术甘汤随证加减,服药1个多月而愈。
(5)也常用苓桂术甘汤随证加减治愈过胃肠功能紊乱,而表现为痰饮证者。
上面虽然介绍了我治疗痰饮的体会,但是不能说胸腔积液、心包积液、支气管扩张、胃肠功能紊乱、胃肠神经官能症就是痰饮病,可能还会有别的什么西医病会出现痰饮篇所谈的情况。
还要请同道们今后渐渐体会发现。
饮证是偏于阴的证候,一般又都是慢性病,所以在治疗上应采用以∶'温药和之'的法则,这是治本的方法。
焦树德讲方剂即应用经验(一)
焦树德讲方剂即应用经验(一)风引汤大黄、干姜、龙骨各60克、桂枝45克、甘草、牡蛎各30克、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90克,上药共为粗末,每次用4~6克,以水贰小杯煎煮3~4沸,去渣,分两次温服。
大便干燥者,可稍加量。
大便溏泄者,可稍减量,或一日服1次,灵活掌握。
此方古人主治大人风引(风痫掣引)瘫痪,小儿惊痫、瘛疭,日数十发者。
自60年代起我曾用此方治疗血压高、体盛便秘、头昏欲作中风者,可以起到预防中风的作用,也用于治疗脑血管病(中风)后遗半身不遂,并能预防“复中”(第2次或第3次中风),均起到了理想的效果。
此方为镇降清热之剂。
中风之病,原因虽有种种,但多由于风火内生,痰热亢盛逆塞灵窍,故昏倒而人事不省,痰阻经络而肢体不遂等等。
方中以龙骨潜镇安神,牡蛎潜志敛神,桂枝通阳气,甘草缓急迫,四药相合,先安心肾为主药。
内风发动必挟肝木之势侮其脾土,脾气不行,则湿停液聚,又受风火相煽而湿热生痰,可致风痰上犯之证,故又以大黄荡涤湿热风火之邪,活血祛瘀,推陈致新,以杜痰火阻塞之源,为辅药。
又取干姜温脾燥湿,并防寒药伤中;赤、白石脂燥湿健脾;滑石利湿健脾,石膏清肺以制肝,为佐药。
重用寒水石之寒,以壮肾水制火之阴气,紫石英之甘温以镇补已虚之心神,为使药。
诸药相配,使五脏得安,故上述诸症皆能主之。
中风之因虽多,但可归纳为风、火、气、血、痰,五邪相互交错而成。
本方风、火、痰血皆有药所主,并能调整五脏相互平衡,惟治”气”的药似乎缺乏,虽有石膏可以清金制木,牡蛎潜纳肝阳,但对肝气的疏达则无药专主。
所以我用此方时,常常再加入香附45克,不仅能疏肝理气,使气舒火熄,并能行十二经之气,以助气血的循行通畅。
此方出《金匮要略》。
因《千金要方》有紫石煮散、《外台秘要》有紫石汤,与本方相同,故后世有人说风引汤是宋人所附者,有人说为仲景之方者,有说不可轻用者,有深赞其方者等等。
言皆有据,莫衷一是。
然而均未谈到临床应用有无效验。
国医大师焦树德临床常用验方
国医大师焦树德临床常用验方1、用麻黄、熟地、白芥子、桂枝、红花、鹿角霜、炙山甲等随证加减,治疗过肢端动脉痉挛病、闭塞性脉管炎等病,确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2、用生大黄配生甘草(大黄甘草汤),结合生赭石、旋覆花、半夏、党参,槟榔等,治疗神经性呕吐,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此外,遇有怵服汤药、每喝汤药即吐者,把汤药煎好后,可先用大黄三分、甘草二分,煎水一小杯,慢慢喝下,服后约过20分钟如不吐,再服原来的汤药即可不吐,已试多人,有效。
前人经验认为芦荟引药入肝的效力最快,用芦荟一分左右,为末,装胶囊中,随汤药(柴胡、黄芬、半夏、焦三仙、槟榔、白蒺藜、皂刺、红花、草豆蔻、炒莱菔子等)吞服,,也可用本品配合胡黄连、柴胡、黄芩、黄连、焦三仙、苍术、槟榔、炒内金、红花、茜草、半夏、枳实等,做为蜜丸服用二、三个月,可渐见好转。
3、泌尿系结石用冬葵子五钱、牛膝五钱、泽、黄柏四钱、泽泻三钱、猪、茯苓各五钱、金钱草一两、扁蓄四钱、生大黄二钱、乌药二钱、瞿麦四钱、黄芩三钱,水煎服。
4、我常用白芍配合生牡蛎、生石决明、生赭石、生地黄、黄芩、香附、夜交藤、远志、茯神、白蒺藜为主随证加减,用于神经衰弱病人表现为阴虚肝旺证者(头痛、头晕、目眩、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轰热、健忘、舌尖红、苔薄黄、脉弦细数等)。
5、用何首乌配人参或党参(何人饮)同用,结合小柴胡汤和白虎汤,随症加减,原因不明的定时寒热病。
6、常以枸杞子、五味子二味合用,代替山萸肉。
7、百合一两配乌药三钱名百合汤,可用于久久难愈的胃痛。
用百合一两、鸟药三钱、丹参一两、檀香二钱(后下)、草蔻三钱、高良姜三钱、香附三钱、川楝子二钱作为基础方,随证加减,对溃疡病所致的长期胃痛,属于虚实并见、寒热夹杂、气血皆病的证候,往往取得满意的效果。
8、淫羊藿配合熟地、山萸、山药、茯苓、附子、肉桂、巴戟天、肉苁蓉、牛膝、续断、杜仲等,用于治疗脊髓痨、脊髓炎等所致的下肢截瘫,或两腿无力,二便失控等症,有一定效果。
焦树德教授治疗尪痹(类风湿)经验体会之一(概论部分)
焦树德教授治疗尪痹(类风湿)经验体会之一(概论部分)尪痹的辨证论治一、廷痹的名义“尪”字与“尪”、“尩”、通。
其意指足跛不能行、胫曲不能伸、骨质受损、身体羸弱的废疾而言。
例如《辞源》中注解说:“骨骼弯曲症。
胫、背、胸弯曲都叫”。
《金匮要略》中所说:“诸肢节疼痛,身体廷羸……”,就是指关节、肢体弯曲变形,身体羸弱、不能自由行动而渐成的废疾。
“痹”即《内经》“痹论”所谈的痹痛。
对于肢体变形、关节肿大、僵化、筋缩肉卷、不能屈伸、骨质受损的痹痛病,古代医家尚缺乏系统的论述和统一的名称。
有的叫骨痹、肾痹,有的称历节、顽痹,有的则称鹤膝风、骨槌风等。
本人在学习、继承前人各种论述的基础上,参考近代文献,结合多年临床体会,对这种痹病的因、证、脉、治,进行了归纳整理,统称之为“痹”,以区别行痹、痛痹、著痹。
通过临床应用,不但感到应用方便,并且便于深入认识本病的病因病机及发病特点,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找出它的诊治规律。
1981年12月在武汉“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成立暨首届学术交流会”上,焦老以“痹刍议”为题,向全国中医内科同道发表了论文,1983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痹病学组采用了这一新病名,并以论文中提出的药方为主,稍事加减,制成“廷痹冲剂”,组织全国27个省市中医研究单位,进行了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经国家批准由辽宁省本溪市第三制药厂成批生产,现已行销国内外,受到廷痹患者的欢迎,并被评为国优产品,而曾获得“金杯奖”等多种奖励。
从临床实际来看,廷痹不但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而且也可以包括西医学中其他一此有关节疼痛、变形的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大骨节病、结核性关节炎等,但其中以类风湿性关节炎最为多见,故本文所谈的痹主要指类风湿性关节炎而言。
二、前人关于类似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论述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来看,它可以包括在中医学的“痹”病中。
古代中医书、中,有不少类似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论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例如《素问·痹论》中说:“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浅谈焦树德治疗胃病的经验
( 收稿 日 么泊 一 一 ) 期 3 第 3 总第9 期) X ( 期( 1
加味厚朴积实汤肛滴治疗腹部术 后肠麻痹的护理观察
山 省德 市 医 2 1 刘秀凤 张慧琴 东 州 人民 院( 3 4 5 ) 0
为促进腹部手术后患者肠功能的康复, 使病人 及早进食, 减轻肠道毒素的吸收, 改善腹胀及胃 院部 不适等肠抑制症状, 我们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采用行 气导滞、 通里攻下的加味厚朴积实汤, 6 例术后 对8 患者行肛滴治疗, 并设西药组进行对照观察。现将 结果报告如下。
所有数 料的 据资 均数土 标准差( 土 ) 示, 万 :表 组 间比 用t 验扩检 较采 检 验。
2结 果
术后下床 时 间 术后主动 进食时间
8 1 6 .5土1 .1 96
8 . 1 8. 1 5 士1 3 6
表 1 两组息者肠功能恢盆比较‘土 ,, :n%) 组别 n 排气时间
用新斯的明0s , . 肌肉注射, g m 每日2 胃复安 次;
1 统计学 4 . 方法
1堪肌肉 射, n 0 , 注 每日1 两 者均于 排气 次。 组患 肛门 后 止治 疗 一 天。 停 疗, 程1 4
13 观察方法 .
肠鸣音恢复 时 间
8 % 士3。 7 . 1
1 0 士3. 2. 8 6 2
12 香五加 .
本品为毛莫科植 物小木通 C砌之  ̄ 阳 1 肠 臼 口 五
声 人 或绣球藤 C 开“ 龙 川 n B h 乞 的干 施配 . 肠“1 r 的 u 一石 而 5o a c
燥藤茎。淡, 苦寒, 归心、 小肠、 肺、 膀胧经。清热利 尿, 通经下乳。用于水肿, 淋病, 小便不通, 关节痹 痛, 经闭乳少。现代研究, 川木通主含三菇及其贰, 街醇等。川木通所含五环三菇为齐墩果烷型, 主要
焦树德治疗大楼经验
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
中日友好医院焦树德教授根据两病的特征,分别称之为尪痹和大偻,并指出肾虚寒凝入骨是其共同特点,临床以补肾祛寒法治疗两病,取得理想效果。
现将焦教授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尪痹、大偻虽同属痹证,但又有其自身病因病机特点,比一般的风、寒、湿痹更为复杂,病情更重。
焦教授认为尪痹的产生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失养,遗精滑精,房室过度,劳累过极,产后失血,月经过多等而致肾虚。
肾为寒水之脏,寒湿之邪与肾同气相感,深侵入肾。
肾虚不能润养肝木,筋骨失养成骨松筋挛,关节变形不得屈伸,甚或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几成废人;肾旺于冬,寒为冬季主气,冬季寒盛,感受三邪,肾先受之,寒邪伤肾入骨,致骨重不举,疼痛彻骨。
肝肾同源,筋骨失养,久则关节变形,而成尴赢之疾。
痹证迁延不愈,冬春寒冷之季,复感三邪,寒风气胜内舍肝肾,筋骨同病,渐成尪痹。
因此,尪痹主要是风、寒、湿三气杂至之邪,尤其是寒湿之邪,深侵入肾累及肝,而致骨损筋挛。
本病病程较长,寒湿贼风,痰浊瘀血,互为交结,凝聚不散。
经络闭阻,气血不行,又可加重病情发展。
久痹亦可化热,则更为复杂。
其中“寒湿之邪深侵入肾累及肝”是尪痹不同于其他痹证之处。
督脉为人身阳气之海,总督一身之阳,腰为足少阴肾府,又与足太阳相表里,人体肾督正气不足,寒湿风三邪,尤其是寒湿偏重者,最易入侵,寒湿之邪深侵肾督,则阳气不得开阖失于布化;肾受邪则骨失淖泽,且不能养肝,肝失养则血海不足,冲任失调,筋骨失养,肾督两虚,脊背腰胯之阳气失于布化,阴精失于荣养,寒则凝涩而致腰胯疼痛,精血不荣渐致筋脉僵急,督阳失布,气血不化而致脊柱僵硬,形成大偻之疾。
因此,寒邪入侵肾督,阳气不得开闽,是大偻的主要病机特点。
肾虚寒凝入骨是尪痹、大偻的共同特点。
2临床表现及证候特点尴痹以侵犯四肢关节,尤其是小关节为主,而大偻以侵犯脊柱为主。
由于两者有着肾虚寒凝入骨的共同病机特点,因此,临床上两病有共同之处:肾主骨,肾虚寒凝入骨,其痛由骨内发出,状如“虎之啮”,昼轻夜重,并发生骨质改变,如临床表现为关节变形,僵直不能屈伸,x线摄片示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质改变的特异征象。
名老中医经验集-焦树德2
名老中医经验集-焦树德2宣法又分为:(1)辛温宣化法:适用于治疗外感风寒,皮毛束闭,肺气不宣所致的咳嗽,临床常兼见头痛、身痛,恶寒、发热,无汗、咳吐白痰,脉浮等症。
常用方剂如:杏苏散(杏仁、苏叶、桔梗、枳壳、前胡、半夏、陈皮、茯苓、炙草)、止嗽散(荆芥、白前、桔梗、甘草、百部、陈皮、紫菀、生姜)、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生姜)等。
(2)辛凉宣肺法:适用于感冒风温、风热,温邪袭肺,肺气失宣所致的咳嗽,临床常兼见微恶风寒、发热,口渴,脉浮数等症。
常用方剂如: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杏仁、桔梗、甘草、连翘、芦根)、加减银翘散(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芥穗、牛蒡子、浙贝、杏仁、豆豉、生草)。
(3)宣郁理气法:适用于情志不遂,肝气郁滞,胸中气机不得宣畅,影响肺气失宣所致的咳嗽。
症见咳嗽,胸闷,脘胁痛胀,生气时加重,喜长吁,性急躁,脉弦等。
常用方剂如:加减疏气饮子(厚朴、苏梗、青皮、陈皮、大腹皮、栝蒌皮、桔梗、枳壳、半夏、茯苓、香附、炙草)、加减七气汤(厚朴、半夏、茯苓、白芍、紫苏、橘皮、杏仁、桔梗、地骨皮、桑皮、贝母、黄芩)。
此外,其余如常用的疏肺、开肺、宽胸理肺、通宣理肺等,也都属于“宣”的范畴。
甚至吐、涌、取嚏等法亦属宣法之域。
宣法最常用的药物有桔梗、荆芥、苏叶、马勃、防风、陈皮、前胡、麻黄、桂枝、细辛、银花、薄荷、牛蒡子、浙贝、射干、生姜、葱白、豆豉等。
(二)“降”法“降”寓有下降、下顺、下气、下瘀、肃降、降火、降痰、降逆等意。
降法是用肃降下气、降气化痰、降火肃肺、肃降祛瘀等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
因肺主秋令,有肃降功能,喜清虚和降,苦气上逆。
《内经》说:“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
”“苦”即有苦降之意。
肺中如有逆气、痰浊、逆火、瘀血等阻滞气道脉络,导致肺失清肃、气逆不降而生咳嗽,治疗宜用降法。
另外,用力过度,努责伤肺,或胸受跌打,致使肺部瘀血,气道瘀阻,肺失肃降也可发生咳嗽,治疗亦须肃降祛瘀之法。
焦树德老中医治疗强制性脊柱炎的临床经验
焦树德老中医治疗强制性脊柱炎的临床经验对疾病病机的认识强制性脊柱炎在古医籍中虽无此名, 但相关记载却不少, 如《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开阖不得, 寒气从之, 乃生大偻。
”《证治准绳》中说:“若因伤于寒湿, 流注经络, 结滞骨节, 气血不和, 而致腰胯脊疼痛。
”《医学衷中参西录》说:“凡人之腰痛, 皆脊梁处作痛, 此实督脉主之。
……肾虚者 , 其督脉必虚, 是以腰疼。
”焦树德教授则根据其临床表现具有腰骶及脊柱外关节疼痛, 并导致脊柱强直的特点, 冠之以“大尪”。
大尪究其意, 指病情深重, 脊柱弯曲、背俯, 令人羸失去生活能力的疾病而言。
焦老认为“AS(大尪)的病因病机特点是肾、督不足为先, 风寒湿邪深侵入肾、督, 造成骨损、筋挛、腰脊僵痛, 导致形体尪羸。
”换言之, 没有肾、督不足, 没有寒湿深侵入肾、督伤骨, 就形不成大尪。
临床病人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 遗精滑精, 房室过度, 劳累过极, 产后失血, 月经过多等而致肾、督正气不足, 正不胜邪, 风寒湿三邪深侵肾、督。
督脉督一身之阳, 受邪, 则阳气不得开阖失于布化。
寒邪深侵, 肾生髓主骨, 主腰膝和二阴, 肾受邪则髓不能满, 骨失淖泽, 而致骨损。
肝肾同源, 母病及子, 肝木失养, 则血海不足, 冲任失调, 筋骨失养, 痹而不已致筋挛。
肾督两虚, 脊背腰胯之阳气失于布化 , 阴精失于营荣, 寒则凝涩而致腰脊疼痛;督阳失布 , 气血不化而致脊柱僵曲废用, 形成大尪之疾。
病程中由于人的体质有阳性、阴性之不同, 再兼地域、气候、生活、饮食、年龄、受寒轻重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寒湿贼风、痰浊瘀血互为交结, 凝聚不散, 经络闭阻, 气血不行, 又加重病情发展。
立法特点AS 患者病情虽错综复杂, 但肾虚督寒是根本的病因病机, 故而创下“补肾强督”的治疗大法, 辅以祛寒化湿、通活血脉、强壮筋骨。
肝肾同源, 补肾亦可养肝荣筋, 强督助阳, 则诸阳得以开阖布化, 加之祛寒化湿疏风, 促风寒湿三邪温化外出。
【名家医案】焦树德治胃脘痛经验方:四合汤
“痛在心口窝,三合共四合”是著名中医大家焦树德先生治疗胃脘痛经验总结的一句口诀。
“心口窝”指上腹部胃脘处;“三合”是三合汤,“四合”是四合汤。
三合汤是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3个药方组合而成。
四合汤在三合汤中,再加失笑散(蒲黄6~10 g,五灵脂9~12 g),四个药方合用,故名四合汤。
四方合用,既有气药,又有血药,既能祛邪,又兼益人,所以对久治不愈的胃脘痛,能发挥特有的疗效,验之临床,效果显著。
焦树德简介:焦树德教授(1922-2008),河北省辛集市人,早年向外祖父学习中医,攻读历代经典著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并参加天津国学医院、西医专门学校函授学习。
1941年在原籍设济生堂开业行医,屡起沉疴,医名大震。
1950年始悬壶于北京城。
其代表著作有:《用药心得十讲》、《方剂心得十讲》、《从病例谈辨证论治》、《焦树德临床经验辑要》等。
组成高良姜6~10克、制香附6~10克、百合30克、乌药9~12克、丹参30克、檀香6~9克(后下)、砂仁3~5克、五灵脂9~12克、蒲黄6~10克(布包)。
功能温中和胃,活瘀散滞,理气养血。
主治长期难愈的胃脘痛。
症见舌苔白或薄白,脉弦或沉细弦,或细滑略弦,胃脘喜暖、痛处喜按,但又不耐重按,大便或干或溏、虚实寒热症状夹杂并见者。
可用于各种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黏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所致的胃痛。
组方医理本方是在三合汤的基础上加失笑散。
其中蒲黄活血散瘀,《本草纲目》中说:蒲黄“凉血、活血、止心腹诸痛”,加五灵脂行血止痛,《本草纲目》中说它“治男女一切心腹、胁肋、少腹诸痛,疝痛,血痢,肠风腹痛”,二药合用,再配合丹参,活瘀止痛的功效增强,对中焦有瘀血阻络而发生的心腹疼痛有良好疗效。
三合汤加失笑散4方合用,既有气药,又有血药,既能祛邪,又兼益人,所以对久治不愈的胃脘痛能发挥特有的效果。
加减运用若遇寒病重,得暖则舒,苔白脉缓或沉弦,证属胃寒盛者,可减丹参为20克,加砂仁为6克,高良姜用10克,再加吴茱萸5克,干姜3克兼有胸脘发闷、泛恶吐水,喜干食,不欲饮水,可加陈皮10克,半夏9~12克,茯苓1 0~15克,木香6~9克,煅瓦楞子10克兼有右胁或两胁胀痛或隐痛、情绪不佳则胃痛加重,喜长吁、嗳气,大便时干时软,脉沉弦或弦细,证属肝郁犯胃者,可轻用高良姜,重用香附,再加柴胡9克,厚朴、炒川楝子各10克绿萼梅5克,白芍10克,把檀香改为9克兼有口苦,舌苔微黄,虽思冷饮食,但食凉物病又加重,胃中似有灼热感、脉略有数象,证属标热本寒者,减高良姜为5克,加炒黄连6克,炒黄芩9克,千年健12克,去砂仁兼舌红无苔、口干不欲饮水、饭后迟消,大便少而涩,或干燥,证属中焦气化不利,津不上输者,可加知母9克,焦三仙各9克,香稻芽10克,葛根9克大便色黑,潜血阳性者,加白芨9克,生藕节15~20克,茜草炭12克,减良姜为5克舌红无苔,口干、喜稀食、夜间口渴、胃中有灼热感,食欲不振,大便干涩不爽,脉象沉细数,或弦细略数,证属胃阴不足者,可减高良姜为3克,去砂仁,加沙参9克,麦冬6克,知母9克,白梅花3克。
名老中医经验集-焦树德(7)
名老中医经验集-焦树德(7)(二)注意配伍调整用量中药的配伍变化很多,药方中药物配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这是组织处方的又一重要问题。
例如麻黄本为辛温发汗药,如配以适量的生石膏,则可减小其发汗作用,而发挥其宣肺平喘、开肺利水的功能;但若配以桂枝,则其发汗作用大增;若配以白术,则其利水作用显著。
又如荆芥本为辛温解表药,如配以防风、苏叶,则为辛温解表;如配以薄荷、菊花,则为辛凉解表。
防风可治头痛,如配白芷则偏于治前头痛,配羌活则偏于治后头痛,配川芎、蔓荆子则偏于治两侧头痛。
再如黄连配肉桂,可治心肾不交之失眠;半夏配秫米可治胃中不和之失眠。
再从方剂来看,古人许多名方是在前人的方剂中加味组成的,也体现了药物配伍的重要性。
例如四君子汤,为健脾补气之剂,但脾运功能差者,容易产生胸闷胃满的副作用。
宋代名医钱乙,加入陈皮一味,借以理气和中,纠正了壅塞的副作用,更好发挥其健脾补气的功能,成为临床常用的著名方剂。
除了配伍以外,药物的用量对临床疗效也有很大的关系。
例如桂枝配白芍,如桂枝和白芍第二卷15用量相等,为桂枝汤,有和营卫解肌的作用;如白芍用量大桂枝一倍,则为桂枝加芍药汤,用以治疗太阳病误下转属太阴,因而腹满时痛者;若桂枝用量大于白芍,为桂枝加桂汤,成为治疗心阳虚致发奔豚的方剂。
小建中汤,为桂枝加芍药汤再配饴糖组成,用以治疗中焦虚寒、气血不足之证,取其温建中焦、止腹中痛的治疗作用,与桂枝加芍药汤所治之证虽虚不甚,又有不同。
再如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三个药方都是厚朴、枳实、大黄三味药组成,因三药的用量各方不同,就方名不同,治证不同。
再如清瘟败毒饮原方中指出:“生石膏大剂六两至八两,中剂二两至四两,小剂八钱至一两二钱;生地大剂六钱至一两,中剂三钱至五钱,小剂二钱至四钱;川黄连大剂四钱至六钱,中剂二钱至四钱,小剂一钱至一钱半。
”并指出:“六脉沉细而数者即用大剂,沉而数者,即用中剂,浮大而数者用小剂。
名老中医焦树德临床经验
焦树德深研辨证论治的焦树德阎小萍整理编者按焦树德,河北省辛集市人,从事医疗、教学50余年,是全国著名的临床学家。
现任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会委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新药评委会委员,全国科技图书评委会委员。
著有《用药心得十讲》、《从病例谈辨证论治》及学术论文50余篇,荣获北京市“科技之星”光荣称号。
焦氏早年幼承家学,后又亲聆老一辈中医名家教诲,学术根底深厚。
毕生深研辨证论治,并锐意创新,深有心得。
临证强调辨证论治,力求辨证精确,立法精当,选方用药丝丝入扣。
既严格遵循传统组方原则,又注重汲取现代研究成果。
提出临证“四必须”、“五强调”,实为其毕生经验总结。
处方用药既重视成方活用,穿合化裁;又重视药物归经,恰当配伍。
文中选载8例疑难验案以佐证,其精于辨证论治已见一斑。
焦氏临床医疗擅治疑难杂证、危急重证,不但对功能性疾患疗效卓著,对器质性疾病也效果惊人。
本文系统介绍其对痹、心痹、胸痹、咳、喘、哮、肝胆病、脾胃病以及高血压、神衰等病证的独到见解、辨证论治经验和组创方药,很有特色。
焦氏重视中医科研,提出“继承传统,博采众长,突出特色,创新发扬”的科研思路,主张继承与发扬并举,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并用,中医与西医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当代中医科研不失为良好的思路。
总之,纵观全文,焦树德教授学术造诣精深,临床经验丰富,确是我国当代学验俱丰又锐意创新的中医名家。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
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
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
……疾虽久,犹可毕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二卷1####焦树德,男,1922年5月生,河北省辛集市人。
早年向外祖父学习中医,攻读古典医籍,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反复研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对《千金方》、《外台秘要》,以及金、元、明、清等历代医家的代表性著作,均有涉猎研究。
焦树德治疗尪痹经验
我对焦树德治疗尪痹经验的全面整理一、尪痹的临床特点尪痹除有关节疼痛、肿胀、沉重及游走窜痛等风寒湿痹共有的症状外,还具有病程较长,疼痛多表现为昼轻夜重,痛发骨内的特点,古人称之为“其痛彻骨,如虎之啮”。
关节变形,骨质受损,僵直蜷挛,不能屈伸:重者活动功能受限,生活不能自理。
因病邪在里,故脉见沉:因肾虚,故常见尺脉弱小:因痛重,故脉弦。
脉象常见沉弦、沉滑、沉弦滑、尺弱等。
二、尪痹的常见证候1、肾虚寒盛证临床表现为腰膝酸痛,两腿无力,易疲倦,不耐劳作,喜暖怕凉,膝、踝、足趾、肘、腕、手指等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变形。
晨起全身关节(或最疼痛的关节)发僵,筋挛骨重,肢体关节屈伸不利,甚至变形,波及督脉时则脊柱僵弯。
舌苔多白,脉象多见尺部弱、小、沉细,余脉可见沉弦、沉滑、沉细弦等象。
此乃肾虚为本,寒盛为标,本虚标实之证,临床上最多见。
2、肾虚标热轻证此证患者夜间关节疼痛时,自感把患处放到被外,似乎痛轻,但久后又觉疼痛加重,赶紧收入被窝中,手足心也感到发热。
痛剧的关节或微有发热,但皮肤不红,肢体乏力,口干便涩。
舌质微红,舌苔微黄,脉象沉弦细略数。
此为肾虚邪实,寒邪久郁或服热药助阳而邪欲化热之证。
此证虽时有所见,但较肾虚寒盛证少见。
3、肾虚标热重证此证关节疼痛而热,肿大变形,用手扪之,肿痛之处局部可有发热,皮肤也略有发红,因而喜将患处放到被外,虽然在被外放久受凉,仍可加重疼痛,但放回被内后,不久又放到被外。
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小便黄,大便干。
舌质红,舌苔黄厚而腻。
脉象常滑数或弦滑数,尺脉多沉小。
本证乍看起来,可诊为热证,但结合本病的病机特点和病程分析,实为本虚标实,标邪郁久化热或服温肾助阳药后,阳气骤旺,邪气从阳化热之证,与一般的热痹不同(热痹病程短,无关节变形,关节痛处红肿甚剧,皮肤也赤红灼热)。
此证临床上虽也能见到,但较之肾虚寒盛证则属少见之证。
本证有时见于年轻、体壮患者的病情发展转化过程中,但经过治疗后,则多渐渐出现肾虚寒盛之证,再经补肾祛寒、强壮筋骨、通经活络等治法而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幻灯片“动”起来》教学设计
三亚市第三中学张之琼
一.教材分析
《让幻灯片“动”起来》是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编写组编写的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五节中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如何编辑与修饰幻灯片文字、在演示文稿中插入多种媒体信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如何设置动画效果和设置幻灯片切换效果。
这节课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掌握与运用比较困难,因此教师要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的使用有关的资料和图片。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教材的设计上选用“三亚城市名片”揭晓的“美丽三亚浪漫天涯”为主题作为主线贯穿整节课,通过观看教师示范操作与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合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加上一些动画效果,与上节课的知识形式对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者分析
初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相当的电脑操作技能,而且具有学习过PowerPint前几节课的知识,具备学习这一内容的基础。
为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为主题设计出有一定趣味的、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如何为幻灯片中的对象设置动画效果。
②掌握如何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同学及网络的帮助下,学生感受合作交流中学习知识的过程,并善于思考和探索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让幻灯片“动”的理解和运用。
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主题“美丽三亚浪漫天涯”幻灯片实例的制作,学生在进行探索和尝试性学习时,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①掌握如何为幻灯片中的对象设置动画效果。
②掌握如何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
教学难点:
1. 自定义动画效果的设置方法(“自定义动画”的顺序、效果设置及动画的自动播放)。
2. 幻灯片切换方式的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策略与教学准备
教学策略:为使学生能更扎实的掌握知识技能,本节课教学结合学生已掌握知识,我采用示范教学的方法和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合作的学习方法,以任务为驱动方式,为学生学习创设空间,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完成知识的探索与构建,同时激活学生的感情和自信。
教学准备:范例“美丽三亚浪漫天涯”演示文稿,素材(三亚景点图片、声音等)
六、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根据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很容易的理解、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教学中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在“任务”下自主学习来掌握,诱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布置的任务及提出的问题都是为了突
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服务。
目的是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