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玄奘自己撰写的《大唐西域记》。可以和
这部巨著媲美的是玄奘弟子慧立、颜惊合著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
传》。
玄奘回国时,带回了梵文佛经六百多部。在唐太宗和唐高宗
的支持下,他组织了一个由十几名从全国各地挑选出的僧人和既
通佛学、又精文字的官员组成的译经班子。这个译经班子,在中国
古代历史上是空前的。玄奘生前的十九年中能系统译出篇幅巨大
的七十三部佛经,与这个班子极有关系。翻译时由玄奘亲自译出
大意,其他僧人写成经文,再由官员做文字润色,所以译出的佛经
既不失原意,又明白流畅,成为翻译史上的佳话。
译经之余,玄奘免不了要和那些朝夕相处的僧人讲述西天取
经的经历。对玄奘来说,这些经历既值得回忆又不堪回首;对僧人
们来说,则不免有惊心动魂、无限艳羡之感。一位叫慧立的僧人颇
有心计地将玄奘的这些经历深深地印入了自己的脑海。二十年
后,为了纪念玄奘,他把当初听来的内容形成了文字,这就是《大慈
恩寺三藏法师传》的前五卷。慧立写成后,并没有立即公布于众,
而是藏在地穴中,自己随时修改增补,力求完善,直到他逝世时,才
令门徒从地穴中取出公开。这五卷记载触动了玄奘另一门徒颜惊
的灵感,他对这五卷作了一些补充后,又将玄奘回国后译经的过程
写成另五卷。两者合并,就成了完整的玄奘法师传。
由于《大唐西域记》主要是写给唐太宗作参考的,所以玄奘以
介绍各国的地理、政治、文化为主;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是
为了纪念、表彰玄奘的业绩,所以以玄奘本人的行动为中心线索,
写得更生动、更细致,当然更丰富。它除了在研究方面和《大唐西
域记》有几乎同样的价值外,还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近代著名
学者梁启超在评价这部书时说:“古今所有名人传谱中,价值应推第一”。

我们关注的当然还不止这些。
经比较我们发现,《大唐西域记》写得很“实”,即书中内容都是
玄奘听到的、见到的,即使有些神话故事,玄奘也都表明是当地流
传自己听来的;而这本《传》中,“虚”的东西就多了起来,出现了许
多围绕玄奘本人的神话。比如,玄奘在出嘉裕关后,曾在大沙漠中
迷路四天五夜,滴水未沾,一度连人带马昏迷在地上,到第五夜半
夜才被冷风吹醒。他骑的那匹老马醒来后,突然狂奔起来,终于把
他带到了一块绿洲边。大家知道,老马识途,玄奘骑的这匹老马已
经在沙漠中往返了三十多次,虽然由于狂风一时迷路,但它被凉风
吹醒后立即从风中闻到小草

的味道,也就马上知道正路应在何方。
老马救了玄奘在现代已成了常识,但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
却被写成是观音慈悲,特意安排了一块小草,还派了一名身长数丈
的巨神对昏迷中的玄奘大喝:还不快走,睡在这儿更有何用。
类似的神化了的故事出现在书中,对于作者来说,也许仅仅是
出于崇拜,但对于后来演化出的《西游记》这一部文学作品,却起了
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成了几百年来唐僧取经故事的源头。
下面举个更直接的例子:
《西游记》第十九回说唐僧和孙悟空收伏了猪八戒后,由猪八
戒介绍认识了一位高深莫测的乌巢禅师。唐僧向禅师请教路途,
禅师说“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我有《多心
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
经,自无伤害。”此后途中,果然如此,遇上些小妖小怪,小山小水,
唐僧念念《多心经》,也确有效验。
这则故事就来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原文如下:
初,法师在蜀,见一病人,身疱臭秽,衣服破污,怜将向寺
施与衣服饮食之值。病者惭愧,乃授法师此经,因常诵习。至
沙河间,逢诸恶鬼,奇状异类,绕入前后,虽念观音不得全去,
即颂此经,发声皆散,在危获济,实所凭焉。
这里所说的“经”,就是乌巢禅师教给唐僧的《多心经》(全称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本什么样的书
所谓“诗话”,即指书中有诗有话。
北宋的民间艺术形式中,有一种叫“说话”的,即后世的说书、
评话和评书。
当时说话人为了不让先到的顾客久等厌烦,总是在大致固定
的时刻“啪”地一声拍一下醒木,叫声“各位看官”,然后开讲,但他
内心却还希望等一等迟到的听众,所以开讲之初,总是插上一段小
故事或吟几首诗解释几句,拖延一点时间。这在说话的术语中叫
“入话”。对于篇幅较短当日讲完的,以穿插小故事为主;对于需多
日连讲才能结束的,则多采用吟诗的方式,所以有的就被称为“诗
话”。
当然,这部书本身也还是云遮雾罩。
一是这本书本身方面的。第一,这本书的原本最后有“中瓦子
张家印”六字。中瓦子是南宋临安的一处勾栏瓦子的名称,而其地
又确有一处张家书店,因此这部书印于南宋应是毫无疑义的。但
印于南宋只表示它至迟于那时已经出现,究竟写成于什么时期还
难以确定。有的研究者认为它就是南宋作品,是说话人留下的底
本;也有的研究者认为它各节长短不一、详略不一,有些根本谈不
上情节。即使最长的一节,也不够说话

人讲一两个小时。如果拿
这样的故事讲给听众,恐怕听众早就跑光了,因此不可能是说话人
的底本。从形制上看,倒更像晚唐或北宋寺庙里对普通香客讲的
故事。
二是这部书与《西游记》的关系方面。它显然是玄奘取经的历
史事实向神话小说《西游记》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但它的佛
教气息浓厚,与《西游记》那种挂着佛教幌子而本质上几无相关的
神话小说在性质上相去甚远。这部书的有些情节虽然在《西游记》
中有所反映,但从总体上看,相同的并不算多。这给我们提出了新
的问题:从宋代到明代的漫长岁月里,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
《西游记》之间还有哪些秘密?
吴本、扬本、朱本是怎么回事
南宋时期,福建建阳有一户姓余的人家开始了刻书生涯。经
过几百年的发展,到明代,余家书坊已成了当时屈指可数的书坊,
在南京等大都市都开设了分号。明代万历时余家书坊的主人叫余
象斗,此人极善经营,自经手书坊后,把刻书的重点转向了深受世
俗百姓欢迎的通俗小说,当时流行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列国
志传》,余家书坊均有刻本。余象斗本人尽管文笔一般,但一旦看
准了商业价值之后,他也亲自动笔编书,所以在古代小说中,有几
种留下了余象斗的名字。
本来余象斗编的书不会与我们发生什么关系,他的书一般没
有什么文学价值,仅仅是保留了一些民间传说,但他刊刻的一套
《四游记》却使我们不得不把他重新提了起来。
《四游记》是东、南、西、北四种游记的合称。这四种游记都是
神魔小说。 ’
《东游记》全名为《八仙1ti处东游记》,又名《东游记上洞八仙
传》,吴元泰编著,全书上下卷,共五十六回。回数不少,但均很简
单,每回平均一千字左右,主要讲述铁拐李、钟离权、吕洞宾、韩湘
子、曹国舅、张果老、兰采和、何仙姑如何得道,及八仙共赴蟠桃会
途经东海,与东海龙王大战一场的故事,民间俗语“八仙过海,各显
神通”即源出于此。
《南游记》又名《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余象斗编。讲述
华光原为如来座下吉祥童子,后因妄开杀戒被贬。几次投胎,又数
次被降伏,最后,投生萧家庄取名华光,其生母本是吉芝陀圣母变
化,性喜食人,被上天捉拿锁人丰都鬼城。华光上闹天宫,下闹地
府,终于救出母亲,又扮作齐天大圣上天偷来蟠桃,治好母亲食人
之病。华光后仍归佛座下,又被玉皇大帝封为神。旧时民间有戏
曲《华光救母》,就是演的这个故事。
《北游记》全名为《北方真武祖师玄天上帝出身志传》,又名

《北
游记玄帝出身传》,余象斗编,讲述武当山真武大帝修行得道及降
妖伏怪事情。真武大帝在旧时有一定影响,有些地方香火很盛。
吴承恩《西游记》里也曾提到孙悟空向真武大帝求救兵的情节。
这前三部都很一般,够不上什么名著,也就没有人关心其版本
但第四种《西游记传》却惹出了事端。因为它虽然题作“扬志
和编”,却和吴承恩的《西游记》同名同书,只是简略一些,共四十
回。从这本署名扬志和的《西游记传》,人们很容易认为它是吴承
恩《西游记》的祖本,所以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有“又有一百
回本《西游记》,盖出于四十一回本《西游记传》之后,,的说法(后来
鲁迅接受了郑振铎的说法,改认为两者前后关系应颠倒一下)。
无独有偶,也就在明代万历前后,又出现了一种朱鼎臣编辑的
十卷本《唐三藏西游释厄传》,而且和吴承恩《西游记》也是同一种
书,只是简略不同。它当然也被引进了关于《西游记》祖本的讨论
中。
为了显示区别,人们通常把它们分别称为扬本、朱本,把百回
本称为吴本或世本(即世德堂本)。从文字内容看,十卷本的朱本
《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前七卷和吴本的前十五回基本相等,只是少
了一些铺张性的描写,多了一卷唐僧出生的故事,篇幅上差距不
大。但朱本的后三卷却十分古怪地把相当于吴本八十五回内容的
故事大砍大削地全塞了进去,故事几乎一个不少,但篇幅相差惊
人,有时三二百字就交待一个故事,根本没有描写。四十回的扬本
《西游记传》从总体上看和吴本的篇幅差距也很大,甚至比朱本还
要少一半左右,但它比较平均地浓缩了唐僧取经故事,首尾比较一
致,文字明显与吴本有所不同,文学性生动性都逊色得多,但和朱
本的后三卷又大致相同。
这三种版本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由于这三种本子大致上
出现于同一时期而又无法精确地判断它们孰先孰后,所以对它们
之问的关系只能是猜,而猜的难度又很大。目前,在研究者们的笔
下,三种版本可能出现的六种组合都已出现:
扬本——朱本——吴本
朱本——扬本——吴本
扬本——吴本——朱本
朱本——吴本——扬本
吴本——朱本——扬本 .
吴本——扬本——朱本
每一种证明都有一定的道理。举例说吧:
假如我们确定吴本在前,扬本、朱本在后,那么既然有了精美
的吴本,还要粗糙的扬本、朱本干什么?刻这种书的书坊主人还能
赚钱吗?假如为了将书弄小点让读者买得起而加以删节,那么也
应该是吴本流行之后的事,怎么说也得和

吴本有几十年的间隔,在
当时那种印刷、传播条件下,怎么可能三种本子后脚跟前脚一个个
接着就登场了呢?而且也应该搞得更好才是。
假如我们确定扬本、朱本在前,吴本在后,那么扬本、朱本虽然
不那么精美,仍应保留着自己的面貌。但现在的朱本脑袋像狮子,
身体像猫狗,尾巴像老鼠,怎么看都是个怪物;扬本又显得过于纤
细,故事一串串多得与整个篇幅不相称,每个故事都只剩筋骨,一
点血肉也没有,怎么看也像是人工照模子脱出来的。
难猜,还得猜。因为这确是比较重要的问题。
吴承恩为什么被称为“写定者”
我们通常将吴承恩称为《西游记》的作者,但在学术界还有一
个更科学一点的说法:写定者。
之所以将吴承恩说成写定者,一方面因为在他之前取经故事
已经出现,吴承恩依照了一定的蓝本,并非全部出于自己的创作;
另一方面又表示以前的故事庞杂粗糙,变化不定,经过吴承恩之手
后才得以定型,才成为传世的通行本。
切莫以为这是贬低吴承恩。要知道,仅是这样一位写定者就
够伟大的了。
首先,在吴承恩之前,根本就没有创作长篇小说的人出现。由
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正统的文人一般不屑于介人小说创作,因而中
国小说主要是在市民阶层中成长的,往往是借助于某一自然发生
的故事,由许多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参与创作,让雪球越滚越大,然
后再等待一个杰出人物出现将其定型。如果这个人物不出现,那
么雪球也可能就自生自灭地溶化消失了。《三国演义》、《水浒传》
都是这样成熟起来的,罗贯中、施耐庵都是写定者,第一部主要由
个人创作的长篇小说是比《西游记》晚出的《金瓶梅》。这正是学者
们为何特别重视《金瓶梅》的重要原因之一。像《红楼梦》、《儒林外
史》那样完全由个人创作的长篇小说要到清代才大量出现。
其次,从前的取经故事充其量只是一具骨骼,是吴承恩赋予了
它血和肉。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从前的取经故事究竟有多大规模,
但从现存资料来看,与《西游记》远远不能相比。比如《永乐大典》
中保存的“梦斩泾河龙”片断约1200字,在《西游记》里已达7000
多字,增加了五倍,增加的部分,则主要用于人物刻划和细节的描
写上。所以郑振铎说:“唯那么古拙的《西游记》,被吴改造得那么
神骏丰腴,逸趣横生,几乎另外成了一部新作,其功力的壮健,文彩
的秀丽,言谈的幽默,却确在罗氏(罗贯中)改作《三国》,冯氏(冯梦
龙)改作《列国志传》之上。”这是很精彩的评价。在从前的取经故
事中,绝对读不出如今的韵味

。经过吴承恩之手后,取经故事已有
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另外,从前的取经故事只是一段热闹的故事,除了宣扬佛法无
边外,谈不上思想性,是吴承恩赋予了它以灵魂。经吴承恩之手改
造后,原先只有打打杀杀的故事里有了惩恶扬善,有了伸张正义,
有了对宗教虚伪性的嘲讽,有了对统治者敬贤爱民的劝告,有了对
不合理制度的反抗,也有了崇尚个性自由的呼吁……我们在阅读
《西游记》时,也许不会专门关注这些,但正是这些丰富的内涵让我
们感觉到,《西游记》有一种无穷的魅力。


2.恶人先告状 反成座上宾
黄袍怪强占百花羞十三年,一直不被外人知道。现
在唐僧师徒从波月洞经过,使宝象国的君臣知道了真
像,这就如同一下子将黄袍怪置于被告席上。此时的黄
袍怪如果消极等待,在舆论上将十分不利。这时他便来
了一个恶人先告状。
恶人往往也自知其恶,所以他们绝对不会以恶人的
形象去“告状”。为了混淆视听,迷惑人心,他们总要
先把自己打扮一番,给人以正人君子、良善公民的印
象。
黄袍怪也是这样。他在去宝象国认亲之前,先变化
成一个“形容典雅,体段峥嵘”的美男子。果然,宝象
国的国王及文武百官见了他那俊丽的相貌,都“舞蹈山
呼地行礼”,把他看成是“济世之梁栋”。接着他又“巧
语花言,虚情假意”地编造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果然使
那个“愚迷肉眼”的国王“当了真实”,于是便盛情款
待,在光禄寺大排筵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恶人一般都有两副嘴脸:一
副嘴脸是凶恶的嘴脸,这副嘴脸是他们的本来面目一在
他们做坏事的时候,常常会毫不掩饰地拿出凶恶的嘴脸
来;另一副嘴脸是漂亮的嘴脸,这是一副伪装出的嘴
脸,常常在干了坏事之后用来蒙蔽人。恶人一般很善于
变化,需要什么样的嘴脸,他们就会拿出什么嘴脸。恶
人还有两种手段:一种是为自己辩解,坏人干坏事,总
要千方百计地找出一个理由来,让人相信他是有道理
的;另一种是诬陷别人,通过打击别人来抬高自己,或
者在别人的痛苦中寻求某种精神上的刺激。
假的就是假的,不可能永远地伪装下去,即使不被
别人揭露,自己也会将自己的本性暴露出来。那黄袍怪
开始时尽管装得很儒雅,但是在喝醉了酒的时候便“忍
不住胡为”起来,在大庭广众之下,竞把一个宫女的头
一口咬掉,吓得前来服侍他的宫女们四散而逃。这时人
们才认清他是个真正的妖怪。不过,这时已经付出了惨
痛的代价。
3.抛出金钢琢诱入圈套来
若论妖魔独角兕的本事,并不

比孙悟空强多少,但
是,它手中的那个圈子“金钢琢”,却十分了得。它不
但套走了孙悟空的金箍棒,而且还套走了哪吒的六件神
兵、火德星君的火具、十八罗汉的“金丹沙”。原来这
个圈子就是当年暗中帮助二郎神打中孙悟空的那个圈
子。因为有了这个圈子,使得妖魔独角兕平添了许多本
领。其实,为妖魔独角兕增添本领的还有另外的一个
“圈子”,即妖魔独角兕所惯用的圈套。如果说一个是有
形的圈子,那么另一个就是无形的圈子。而无形的圈子
同样十分厉害。
妖魔独角兕在大路上点化楼房,就是他所设的一个
圈套。他就是靠这个点化的楼房,“终日在此拿人”。俗
话说:“明枪好躲,暗箭难防。”这种十分隐蔽的“圈
套”,一般人很难识破,因此,孙悟空说:“此意害人最
重。”我们也可把这个圈套称为“陷阱”。
妖魔独角兕在他点化的仙庄内放上了三件纳锦绵装
背心,就是它所设的另一个圈套。妖魔独角兕根据天气
寒冷的特定条件,事先放好了三件纳绵绵背心让人来偷
穿,可以看出它是很懂得人们心理的。如果这时它放上
的是一件绸缎单背心,就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我们可
以把这个圈套称为“诱饵”。
如果说“陷阱”要你自己去踏,“诱饵”要你自己
去吞的话,那么,它的“金钢琢”就可称得上是公开的
“抢”了。它用那个有形的圈子,当着你的面,把你的
兵器强行套走,实在是有些霸道。眼睁睁地让人把手中
的东西给套了去,实在有些憋气窝火。制服妖魔独角兕
的惟一武器,就是太上老君的“芭蕉扇儿”,扇一下妖
魔便“将圈子丢来”,又一扇,他便“力软筋麻,现了
本相”。
其实,妖魔独角兕的这一套并不是什么新鲜货色。
古往今来都有人在用,并且越是用在头脑高度进化的现
代人身上,就越是灵验。据说,有一位老太太就受过这
样的蒙骗。一天,她正在街上走,有个神色慌张的人来

二 自以为是不听苦劝错拜假佛
如果说六耳猕猴假冒孙悟空是西天取经路上所遇到
的难度最大的假冒,那么,这次黄眉怪假冒如来佛祖,
就是西天取经路上所遇到的层次最高的假冒。如来佛祖
在三界之中是至高无上的尊神,他的权力最大,法力也
最高。他在神仙谱系中位居金字塔的顶尖。在那个世界
中,连如来佛祖都有假的,还有什么东西不可以假呢?
1.听苦心劝错拜假如来
唐僧曾一次又一次地被妖怪捉去,孙悟空也一次又
一次地去搭救。在先前的历次“救援”行动中,孙悟空
虽然也都是出生入死,但是从来没听他抱怨过。然而,
这次唐僧被捉,

在妖怪洞府中受苦时,孙悟空却一反常
态,竞对五方揭谛、六丁六甲们说: “就弄死他也不
亏!,,(见第六十回)可以看得出,孙悟空对唐僧的怨气
还不小。
那么,孙悟空此时此地生出如此情绪,是不是因为
他在金铙里“燥”得昏了头,说起了胡话呢?不是的。
这时的孙悟空头脑清醒得很。原来,这是孙悟空说的气
话。他因唐僧屡次不听自己的劝告,以致招来了这次大
难,心里极为恼火。
当他们来到小西天,见到黄眉怪点化的这座“雷音
寺,,时,孙悟空发现在禅光瑞蔼之中又有些凶气,就觉
得不对劲,于是郑重其事地告诫大家:“~-fi]到那厢,
决不可擅人,恐遭毒手。”而唐僧却说:“既有雷音之
景,莫不就是灵山?你休误了我诚心,耽搁了我来意。”
唐僧对孙悟空的高度警觉不但不以为然,反而还拿什么
“诚心”和“来意”相要挟。可见,唐僧这时一点“防
人之心”都没有。
因为孙悟空在这之前曾经几次到过雷音寺,所以他
很快认出这里的“路途”与雷音寺完全不同,据此他很
快断定,这里绝对不是雷音寺,于是才连连说出“不
是,不是!,,
孙悟空已经认定这里不是雷音寺,并且来到近前
时,看那山门上写的也不是“雷音寺”三个字。但是,
唐僧却瞪着眼睛非要把这里认作是雷音寺不可,自己错
了不说,还要反过来骂孙悟空:“泼猢狲!害杀我也!
现是雷音寺,还哄我哩!”这实在是有点自作聪明。
当孙悟空向唐僧指出“山门上乃四个字,你怎么只
念出三个来,倒还怪我”时,唐僧从地上爬起来,仔细
再看,才知果真是“小雷音寺”四个字。自己弄错了,
承认下来,老老实实地听别人的劝告,远远地离开这个
是非之地,也就没事了。然而,唐僧还要强词夺理,非
要坚持“就是小雷音寺,必定也有个佛祖在内”,“我们
可进去来。”不知唐僧是因为放不下自己的面子,还是
另外有什么别的目的?
孙悟空见唐僧仍然坚持要进这个是非之地,就再次
阻拦道:“不可进去。此处少吉多凶。若有祸患,你莫
怪我。”这时孙悟空已经把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哪知
唐僧越来越固执,竟然说道:“就是无佛,也必有个佛
像。我弟子心愿,遇佛拜佛,如何怪你。”这真是固执
到了顽固不化的程度。
俗话说:“不听好人言,吃亏在眼前。”唐僧就是一
个不肯听“好人言”的人。当别人说这里不是灵山时,
他偏说你不要“耽搁了我的来意”;当别人说这里不是
雷音寺时,他偏说即使不是雷音寺,“必定也有个佛祖
在内”;当别人说这里没有佛祖时,他偏说“就是无佛,

必有个佛像”;当别人说这里绝不可进去时,他偏要
“取袈裟,换僧帽,结事业束了衣冠,举步前进”。从唐
僧这一系列的言行举止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固执已
见、听不进一句劝告的人。
由于唐僧不肯听“好人言”,他当然也免不了“吃
亏在眼前”。他刚走进佛殿,就被黄眉怪捉住,立即
“享受…绳穿索绑、紧缚牢拴之苦。不但如此,他还连
累孙悟空及诸天神跟着受苦。唐僧是见了棺材方落泪,
在一切不该发生的事都发生了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错
误,他独自说道: “自恨当时不听伊,致令今日受灾
危。”唐僧的这一认识,虽然对他自己已经晚了,但是
却给我们留下了有益的启示。
俗话又说:“听人劝,吃饱饭。”接受别人劝告,无
论是对于高高在上的皇帝,还是对于街头巷尾的百姓,
都是非常重要的。皇帝接受别人的劝告,称为纳谏;百
姓接受别人的劝告,称为从善。纳谏也好,从善也好,
其性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利用别人的智力来补充自
己经验和能力的不足。古人常说:“智者千虑,必有一
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所以,无论是聪明人,还
是不聪明的人,都有接受别人劝告的必要。我们知道,
唐朝皇帝李世民,就是靠善于“纳谏”,才创下了“贞
观之治”这样的政绩。
不肯接受别人劝告的人,有的是放不下自己的架
子,有的是丢不掉自己的面子,也有的是怕别人占了自
己的功劳,失了自己的位子。其实,这些顾虑都是掩耳
盗铃,自欺欺人。要知道,如果因不听别人的良言而遭
至失败的话,那将会更塌架子,更丢面子。只要别人的
劝告是对的,有可取之处,我们就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
“照办”。
当然,我们提倡从善如流,并不是谁说了什么话,
我们都要一概照办。如果那样的话,就会成为一个没有
主见的人,就会失去自我而被别人所左右。要知道,一
个人的“耳朵软”与“耳朵硬”是同样有害的。有一个
祖孙骑驴的寓言,故事中的祖孙俩,就是因为谁的劝告
他们都照办,最后只好抬着驴走路。
只有聪明的人,才肯于接受别人的劝告;也只有聪
明的人,才知道怎样去接受别人的劝告。对别人的劝
告,先要虚心听取,彻底弄明白其真正用意,不要一知
半解,更不要有任何误解,听取之后再进行谨慎的选
择。对于一时无法判定的劝告,既不可当面一口拒绝,
也不可当面轻率承诺。另外,有些不可从正面接受的东
西,也可以从侧面或者是反面来利用,这就叫作“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