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大潮诗句及图片赏析
钱塘观潮诗词鉴赏
钱塘观潮诗词鉴赏钱塘观潮诗词鉴赏《十七日观潮》(三首之三)陈师道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钱塘观潮》施闰章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
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自古以来,钱塘江潮被誉为“壮观天下无”的一大胜景。
每年农历八月中旬,尤其是八月十七日、十八日,钱塘江口形成涌潮,高达数米的波涛,宛若“玉城雪岭”,直立江面,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如此天下胜景,吸引了一代代人,也造就了不少传世诗篇。
宋代诗人陈师道的七绝《十七日观潮》(三首之三)与清代诗人施闰章的五律《钱塘观潮》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这两首诗均描绘了钱塘江潮动人心魄的声势,也都造语新妙,但又各具特色,各尽其妙。
先看陈师道的《十七日观潮》(之三)。
前两句巧比妙喻,以一概万。
“漫漫平沙走白虹”,写钱塘江潮像白虹似的朝着宽阔平坦的江岸奔腾而来。
诗人以奔腾的白虹比喻江潮掀起的冲天巨浪,这至少有三妙。
虹是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色圆弧,诗人以之喻江潮,突出其水急浪高,此一妙也;虹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而诗人却偏偏以“白虹”来作比,舍虹之原色,而取其气势,此二妙也;虹本来是静止的,诗人却将它写成动态的,用以比喻奔腾的潮水,新颖别致,此三妙也。
“瑶台失手玉杯空”这句以传说中居住在瑶台里的神仙失手倒空了玉杯里的琼浆比喻波浪翻滚、汹涌奔腾的江潮,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后两句“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以倒映在钱塘江中的“晴天”与“晚日”来续写江潮。
这里,诗人不明言江潮波浪起伏,汹涌澎湃,而写明朗的天空和灿烂的夕阳映在江水中的倒影,一在摆来荡去,一在时浮时沉,仿佛是江潮在摇动蓝天,浮沉夕阳,形象生动。
尤其是“摇动”、“浮沉”诸语下得精妙,才使整个画面动了、活了。
再看施闰章的《钱塘观潮》。
此诗写诗人雨中观潮所见所感。
首联,紧扣雨中观潮之特点,以雨为背景,突出“涛飞江上台”,为下文进一步描绘钱塘江潮的磅礴声势作铺垫。
部编版小学语文《观潮》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观潮》课文原文及赏析
《观潮》课文原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最佳时期。
这一天,我们早早地来到了江边,等待着大潮的到来。
起初,江面上风平浪静,只有远处的船只在水面上缓缓移动。
突然,有人喊道:“潮来了!”我们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条白线从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显现出来。
那白线越来越近,越来越粗,像一堵移动的墙向我们扑来。
伴随着轰隆隆的巨响,大潮如同千军万马奔腾而来,气势磅礴,令人震撼。
潮头高达数米,犹如一座移动的山峰,汹涌澎湃。
江水翻滚,白浪滔天,一片壮观的景象。
大潮过后,江面又恢复了平静。
但人们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被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深深打动。
赏析:
《观潮》这篇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致的描绘,展现了钱塘江大潮这一自然奇观的壮观景象。
首先,课文通过描述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时间和地点,为读者设定了一个具体的场景。
接着,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先描绘江面的平静,再描绘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描绘大潮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将潮水比喻为“一堵移动的墙”、“一座移动的山峰”,形象地表现了大潮的气势和力量;将大潮的声音比喻为“轰隆隆的巨响”,生动地描绘了大潮的震撼效果。
最后,课文以人们对大潮的深深感动作为结尾,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总的来说,《观潮》这篇课文以其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成功地展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同时也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落日照钱塘江,红日满江面。
山木掩映中,潮流满河谷。
百里长江秋声,每逢潮起处。
汹涌澎湃,层峦叠嶂,潮声汹汹。
风和云来,海潮拍岸,湖面千里无痕。
海潮变幻,荡漾着璀璨的波浪,打破了一片平静,如自由自在的舞蹈。
湖泊与江水交织,浩浩荡荡,不断冲击着滩头,将沙细细地撒满湖面,排成一条条潮汐痕。
潮水山峦间奔腾,浩气蓬勃,波光粼粼,变幻不绝,一派壮观的景象。
茫茫水流,苍茫人间,潮汐时刻消逝。
天地变迁,潮声汹汹,一派苍茫的浩瀚,层峦叠嶂,百里潮声乍起,水龙万里归燕,江潮滚滚涌。
太古时期,钱塘江潮汐壮观,连长三百里,由杭州到海口,动情奔腾不绝,无限壮观。
风景多变,潮起处,潮落处,河水袅袅,盘旋蜿蜒,涨潮兴奋,落潮平伏,沃野渐起,涓滴不绝。
江水涌动,汹涌澎湃,清澈的水晶在晚霞下泛起绚丽的五彩,梦幻般的画面。
钱塘江大潮,源远流长,曲折蜿蜒,气势恢弘。
潮声汹汹,层峦叠嶂,潮起处,潮落处,涨潮兴奋,落潮平伏,沃野渐起,涓滴不绝。
湖面如镜,波光粼粼,波涛起伏,浩浩荡荡,潮起潮落,永不止息。
无论多风雨,暴雨蹈激流,钱塘江潮水依旧动人心魄。
浩浩汤汤的潮水,淙淙曲曲的江流,沙沙的河流涌动,丝丝风中的涓涓,这就是江潮的喧嚣,丝丝流淌,唤醒沉睡的潮水,铿锵的潮声,凝聚在钱塘江边所有的绚丽灿烂。
钱塘江大潮,曼妙动人,涛声响彻,萦绕耳畔。
潮起潮落,如此壮丽。
它不论是在清晨、夕阳、繁花、密雨,还是在雾蒙蒙、潮平、潮汐,都是一派壮观。
江水无限奔腾,波涛起伏,潮汐汹涌,迎接着美丽的夕阳。
钱塘江大潮,绝美宏伟,是浩渺无边的河流文化的象征。
人教版小学语文《观潮》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观潮》课文原文及赏析《观潮》课文原文: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最佳时期。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准备观看一年一度的潮水盛宴。
远处,江面上一片平静,只有几只白鹭在悠闲地觅食。
然而,岸边的人群却早已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大家都翘首期盼着大潮的到来。
突然,有人喊道:“来了!来了!”我们顺着他的手指望去,只见远方的江面上出现了一条白线,越来越近,越来越宽。
那白线像一堵移动的墙,带着雷霆万钧之势向我们扑来。
这就是著名的“一线潮”。
随着潮水的逼近,声音也越来越大。
如同万马奔腾,如同雷霆轰鸣,那种震撼人心的气势让人无法忘怀。
潮水撞击岸边,溅起十几米高的水花,场面壮观至极。
然后,潮水开始缓缓退去,留下的是满地的贝壳和淤泥,以及人们惊叹不已的表情。
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让人既敬畏又赞叹。
赏析:《观潮》这篇课文通过生动细致的描绘,展现了钱塘江大潮这一自然奇观的壮丽景象和磅礴气势。
作者以时间为线索,从清晨的平静到潮水的到来、高潮的展现再到潮水的退去,层次分明,节奏紧凑。
课文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将潮水比喻为“移动的墙”、“一线潮”,形象地表现了潮水的形态和动态;将潮水的声音比喻为“万马奔腾”、“雷霆轰鸣”,生动地传达了潮水的震撼力和冲击力。
同时,课文也寓含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叹之情。
通过对潮水壮观景象的描绘,作者引导读者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力量,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总的来说,《观潮》是一篇富有诗意和哲理的散文,不仅让读者领略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美,也启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远看钱塘江水,一波三折起伏;山青水碧地静,墨绿的水流滚荡。
钱塘江大潮聚集,大潮汹涌滚滚,涛声高涨,岸上烟火氤氲。
千堆雪,万点松,更有日月定高明。
江面之上,游鱼嬉戏飞舞,白鸟纷飞,波光潋滟,浪花跳跃,水景灿烂。
山色苍苍,山路曲折,山上偶尔有村庄,渔船停泊,一片生机勃勃,渔民成群在江中来回活动,标志着大潮的来临。
急流湍急,水中碧藻蔚蓝,纳百川,岸上树木苍翠。
古老的石桥上,林登的船只停泊,渔夫们在船上劳作。
夕阳西下,夕霞缭绕,岸上的妇女挑水婆娑,一片朝暮回荡。
金色的潮水收至最高峰,汹涌澎湃,潮头跃起犹如滚滚热情。
波谲云诡,潮水大潮涌过岸边,拍打在沙滩上,层层叠叠,波声清脆,水流楚楚,落日余辉,色彩绚烂。
大潮起伏,波涛奔腾,汪洋大海上的景色是如此的壮观。
钱塘江大潮就像一首激情的曲子,传唱着动人的故事,把每一个人都深深地吸引进江里来。
钱塘江的大潮浩浩汤汤,滚滚潮水,威力无穷,令人叹为观止。
- 1 -。
描写钱塘大潮的诗文
描写钱塘大潮的诗文《浪淘沙·其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一、衍生注释:1. “八月涛声吼地来”中的“八月”指农历八月,是钱塘江大潮最壮观的时候。
“涛声吼地来”生动地描绘出潮水汹涌奔腾而来时发出的巨大声响,仿佛要将大地都震动起来。
2. “头高数丈触山回”里的“头”指潮头,潮水涌起数丈之高,撞击到山(这里的山可能是江边的山或者堤岸)后又折返回来。
3. “须臾却入海门去”的“须臾”表示极短的时间,潮水很快又退回海门(地名,是钱塘江入海口)。
4. “卷起沙堆似雪堆”是说潮水退去时卷起的沙堆像雪堆一样洁白。
二、赏析:这首诗短短四句,就把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的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
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先声夺人,一个“吼”字,将潮水的来势凶猛表现得活灵活现,让读者仿佛听到了如雷鸣般的涛声。
接着“头高数丈触山回”,写出了潮头的高大和撞击的力量,潮水遇到阻碍后折返,更显示出它的力量巨大。
然后“须臾却入海门去”,又写出了潮水退去的迅速,瞬息万变。
最后“卷起沙堆似雪堆”,用“雪堆”来比喻潮水卷走的沙堆,不仅颜色相似,更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仿佛能看到潮水退去后沙滩上那一堆堆像雪一样的沙堆。
整首诗画面感极强,从潮水的到来、撞击、退去,层层递进,让读者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三、作者介绍:刘禹锡(772 - 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等名篇。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一起去看钱塘江大潮。
当潮水涌来的时候,我突然就想起了刘禹锡的“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那潮水的声音真的就像在怒吼一样,轰隆隆的,潮头又高又大,感觉就像一个巨大的怪兽朝着我们扑来,太震撼了。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阅读链接:钱塘江大潮诗文赏析 课件(共12张PPT)
浪淘沙(其七) 钱塘江待潮
唐 刘禹锡
宋 胡仲弓
八月涛声吼地来, 潮至千艘动,涛喧万鼓鸣。
头高数丈触山回。 江翻晴雪卷,海涨石塘平。
须臾却入海门去, 帆影林端见,波光屋上明。
卷起沙堆似雪堆。 青山自吴越,相峙两含情。
十七日观潮 宋 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 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 晚日浮沉急浪中。
由远及近 侧面烘托
《钱塘潮》节选 乐维华
“来了!潮来了! ……”人们惊叫起来,翘首东望,乱云飞度,白光微微 形态 的泛起,有细小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嘤嘤的如同蚊蝇嗡叫,是真的!人们
左呼右喊,携老扶幼,跳的,跑的,滚的,爬的,一起涌到江边,啊!黑 蒙蒙的水天之间,一条雪白的素练乍合乍散的横江而来,月碎云散,寒气 声音 逼人,人们惊吧未已,潮头已经挟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 惊湍跳沫,大者如瓜,小者如豆,似满江的碎银在狂泻,后浪推着前浪, 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 空,沙欧惊窜,鱼鳖哀号,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 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 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 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天地间三分是水,三分是云,还有三分 是阔大的气派!
动静结合
声形生动
虚实交织
钱塘江待潮 宋 胡仲弓 潮至千艘动,涛喧万鼓鸣。 江翻晴雪卷,海涨石塘平。 帆影林端见,波光屋上明。 青山自吴越,相峙两含情。
钱塘江待潮 宋 胡仲弓 潮至千艘动,涛喧万鼓鸣。 声音 江翻晴雪卷,海涨石塘平。 帆影林端见,波光屋上明。 青山自吴越,相峙两含情。
钱塘江待潮 宋 胡仲弓 潮至千艘动,涛喧万鼓鸣。 声音 江翻晴雪卷,海涨石塘平。 形态 帆影林端见,波光屋上明。 青山自吴越,相峙两含情。
形容钱塘江大潮的诗
形容钱塘江大潮的诗形容钱塘江大潮的诗 1《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钱塘江潮》宋诗—释文珦初闻万马声,渐觉似长城。
远自三山起,高连两岸平。
凌风添怒势,映日作虚明。
若是吴胥魄,如何渡越兵。
《钱塘江上》宋诗—杨蟠一气连江色,寥寥万古清。
客心兼浪涌,时事与潮生。
路转青山出,沙空白鸟行。
几年沧海梦,吟罢独含情。
《钱塘江》宋诗—朱继芳极浦无高树,苍茫只远空。
潮来江水黑,日出海门红。
两岸东西浙,千帆来去风。
中原山色外,残梦逐归鸿。
《秋过钱塘江》贯休巨浸东隅极,山吞大野平。
因知吴相恨,不尽海涛声。
黑气腾蛟窟,秋云入战城。
游人千万里,过此白髭生。
《酒泉子(十之十)》潘阆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
万面鼓声中。
弄涛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
梦觉尚心寒。
《十七日观潮》(宋)陈师道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塘江待潮》宋诗—胡仲弓潮至千艘动,涛喧万鼓鸣。
江翻晴雪卷,海涨石塘平。
帆影林端见,波光屋上明。
青山自吴越,相峙两含情。
钱塘观潮全宋诗—刘黻此是东南形胜地,子胥祠下步周遭。
不知几点英雄泪,翻作千年愤怒涛。
雷鼓远惊江怪蛰,雪车横驾海门高。
吴儿视命轻犹叶,争舞潮头意气豪。
《望海潮(八月十五日钱塘观潮)》赵鼎双峰遥促,回波奔注,茫茫溅雨飞沙。
霜凉剑戈,风生阵马,如闻万鼓齐挝。
儿戏笑夫差。
谩水犀强弩,一战鱼虾。
依旧群龙,怒卷银汉下天涯。
雷驱电炽雄夸。
似云垂鹏背,雪喷鲸牙。
须臾变灭,天容水色,琼田万顷无瑕。
俗眼但惊嗟。
试望中仿佛,三岛烟霞。
旧隐依然,几时归去泛灵槎。
形容钱塘江大潮的诗 2《杂曲歌辞·浪淘沙》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钱塘江潮》宋诗—释文珦初闻万马声,渐觉似长城。
远自三山起,高连两岸平。
钱塘江观潮赏析
钱塘江观潮赏析钱塘江观潮赏析钱塘江潮是一大胜景。
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
钱塘江大潮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
其二,是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我国古代的墨客词人多以钱塘大潮作描写对象,例如宋朝柳永著名的词《望海潮》中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周密的《观潮》则是用散文的形式,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
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点出题旨,揭示描写对象。
行文吐墨,亦饱含着激赏之意。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收拢文势,以示集中写此。
接写潮来之状,进入直接描写。
作者观察细微,而又大笔淋漓,由远及近,渐次写来。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水天相接之处,如银线一丝,触入眼帘。
以“银线”为喻,显示出作者极目远眺之态,立足点高,视线远,方能看清潮起之时的景况。
以“银线”为喻,又写出潮来之前的情境,很有生活实感。
不亲临其境,亲睹其状,是决计写不得如此逼真的。
“既而渐近”,因潮头奔卷而来,描写由远镜头,骤然跳成特写。
“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文势突兀而起,如山峦陡耸,文墨则横泼纵洒,恣肆淋漓。
作者倾万丈狂澜于卷面,声、色、形、势四者俱佳。
有其色:“玉城雪岭”,见其“白”,托喻新颖,环扣上文的“银”字,比喻城、岭,亦见其形;有其声:“声如雷霆”,比譬形象,显其声威激壮,撼人心魄;有其势:“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如同自天际压将下来,飞腾激卷,喷玉溅珠,极富动态,蔚为奇观。
“吞天沃日”,欲给焰焰红日洗澡,欲将浩浩苍天吞下,尽夸张之能事,又该多大笔力!这是极写雪涛之威猛,气派之壮阔。
《七绝·观潮》原文及赏析
《七绝·观潮》原文及赏析《七绝·观潮》原文及赏析1原文:七绝·观潮[近现代]毛泽东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译文及注释:译文钱塘江的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溅起的浪花拍赞向钓鱼台。
到处人山人海,大家一边观潮一边赞叹江潮阵容壮阔,犹如铁甲战马从容杀敌后回返。
注释雪花:浪花。
鱼台:即钓台,在钱塘江中段的富春江边,相传为东汉严光(子陵)隐居垂钓处。
人山纷赞:聚集观潮的人很多,大家一边观潮一边赞叹阵。
容阔:指江潮像千军万马排列成的阵容,非常壮阔。
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借喻雄师劲旅。
赏析:诗人写的这首《七绝·观潮》中,从头至尾,气势如虹,这不但写出了钱塘潮的气势,也写出了诗人自己内心的一贯的气势。
内气与外景同时耦合,可谓真正的天成。
江山的大气碰上了一个真正能理解它的知音,当然这个知音(即是诗人)胸中的风云也只有万里江山才能容纳。
诗人眼中的钱塘潮阵容壮阔,来回奔腾,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势。
如此气壮山河的气魄的确也只有毛主席这样的大诗人才能胜任愉悦,一气呵成。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诗人紧扣题目“观潮”中之“观”字,具体描绘钱塘江潮涌的气势:“千里”指水域之宽;“滚滚来”指波浪之急,唐代诗人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其中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
“千里”,写波涛水域的面积;“滚滚来”,写波涛的速度和气势。
实现了多角度、多侧面地壮写涌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钱塘江的人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江身小,涨潮时,海水从宽达百余里的江口涌入,却受到江身小的狭窄的江岸挤压,形成涌潮。
而后面的涌潮又与前面的涌潮互相撞击,后浪推,前浪阻,浪峰壁立,江面奇观。
浪潮高达三五米,落差可达八九米,惊心动魄,势极雄豪。
“千里波涛滚滚来”恰好写出了钱塘江特殊地形的潮涌。
钱塘江大潮诗句
精心整理
钱塘江大潮诗句
1、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
《钱塘江潮》罗隐
2、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王师道《十七日观潮》
3 4《七 5[元] 6《钱 7 8潮》
9卸了,海门急鼓声初发。
似万群风马骤银鞍,争超越。
《满江红钱塘观潮》清曹溶
10、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李白《横江词》
11、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王在晋《望江台》
精心整理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12、顾兔盈虚端不爽,神龙变化竟何如。
须臾落日明江练,东逝滔滔泄尾闾。
[元]钱惟善《八月望日登江楼观潮》
13、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凌生寒。
──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14、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15。
《观潮》词句解析
《观潮》词句解析《观潮》词句解析一、对句子的理解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
战国时庄子在《南华经》中写道:“浙江之水,涛山滚屋,雷击霆碎,有吞天沃日之势。
”这是历史上有关钱塘江的最早记载。
观潮的习俗起源于汉魏六朝,唐代形成观潮之风,沿袭至宋,盛况空前。
历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曾描绘过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和观潮的风俗。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出现了一条白线”,意味着江潮开始从远处过来了。
这时,宽阔的潮头激起白色的水花,远远望去,好像是一条白线。
宋朝诗人杨万里在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中,把这条“白线”比作了钱塘江上的一条白玉腰带。
3、再近些,只见白浪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丈”是长度单位,1丈约等于3.33米。
文中把水浪比作“水墙”,形容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
二、对词语的理解笼罩:指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鼎沸:用来形容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观潮原文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钱塘江大潮的诗句钱塘江大潮,唤醒江湖浪涛。
江边芦苇倚,江水空拍舞。
滚滚涛声响,波涛起伏漫漫。
群山入水秀,九江翻腾鼎沸。
钱塘江,乃浙江得名河,在这条江中,有一段浩瀚的江河,叫做钱塘江大潮。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浪涛巨大,随着潮水汹涌澎湃,像一只怒目而视的巨龙,时而抚摸江岸,时而折翅冲天。
滔滔的江水,将大潮带向远方,络绎江流,交织万道花火,把这块热闹的天地,充满朝气和活力。
潮声恢宏响,惊起百鸟翔,波涛滚滚来,像一把无尽的绣毯,轻轻抚摸着江岸;满江映照着芦苇,绿茸茸的芦苇,在江水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秀美;群山分明,奇峰突兀,江水空拍舞,照耀着江岸,把一切景物美化着,让人感受到这片神奇的天地。
在这荡气回肠的钱塘江大潮中,每当晚上,江岸上更是热闹,游客纷至沓来,船只穿梭于江面,让钱塘江更多一份神采。
游客们把自己藏进江水的浪潮中,随潮前行,仿佛潮水带走了他们的心情,把烦恼都洗去,久久不能自拔。
钱塘江的大潮如此的动听,可以说是一曲惊艳的乐曲,让人沉醉其中,让人充满着心灵的舒畅和情感的愉悦,让心情变得美好,每当这里的大潮流过,就像把大地的灵感,洗去一切世俗的尘埃,令人神往,体味着江湖的喧嚣和美丽。
钱塘江,传说有千年江神,倾注着对这片江域的爱慕之情,人们常常到这里来景仰传说,这是一条古老浩瀚的江河,有着超越时间的神奇。
那么,诗人们也为钱塘江大潮而倾注着诗篇,写出的诗句中,有充满着诗人洗礼之情的高深哲理,更有深深的情感缠绕,当然,对于许多诗人来说,写字不如钓鱼,持钓竿出游,俯视着湖面上变幻莫测的潮水,也许就是钱塘江大潮最宝贵的文化吧。
在钱塘江大潮里,每一条江河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每一片江流拥有着不同的风景,这都是来自大自然的一种无穷美好,这是每一位游客真切体验到的,让人极乐的一种享受。
总而言之,钱塘江大潮的独特之美,在于它的汹涌澎湃,在于它如歌般的声音;在于它的古老历史,在于它的无尽浩瀚,在于它的神奇魅力,让人拥有了一份深沉的情感,是美好的一种态度,是一种无穷的热情,希望这条浩瀚的江河,能够永远流淌下去,保护我们这里的美丽!。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古诗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古诗一、《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王之涣二、《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白居易三、《杂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 杨万里四、《江夜》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五、《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红树青山时见证,白云黄鹤不知处。
人生如梦无常惊,风景依旧年年好。
―― 张若虚六、《满江红·登科后》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辛弃疾注意:以上古诗均选自中国的唐代、宋代文人,通过各自独特的艺术手法表达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美丽。
这些诗句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灵,令人不禁为之动容。
通过阅读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大潮汹涌的气势和江水的宽广。
钱塘江大潮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这些描写大潮的古诗更是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观潮》原文及赏析
观潮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将自然美、人情美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观潮》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更多内容请关注。
观潮宋代·周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译文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
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潮水是最壮观的。
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看)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
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几百艘战船分列两岸;不久水军的战船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安稳。
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像山崩塌一样。
(等到)烟雾消散,水波平静,就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波而去。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鼓足勇气,逆流迎着潮水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钱塘江大潮滔滔不绝,满江中央跃看秋水色。
浊流汹涌犹接天涯,江河翻滚击破秋空隙。
大潮奔涌势力起,汹涌滚滚无穷力量;浩浩湖畔若有诗,一片钱塘素雅水裳。
这片江水把风雨搅,波浪扬起明月依旧;一望无际秋色浓,满江滚滚声声唤。
钱塘大潮洪水越,浊流滚滚把云拖;翻滚湖波余涟漪,一派清净水荡漾。
浩渺江底秋风吹,破晓汹涌浪花飞;夜夜潮落映满江,滔滔江水蔚蓝天地。
钱塘江大潮浩浩汤,漫天悬梁拍打兰花;漂浮溪上沙沙响,江水碧波游动古今。
滔滔江水有黄沙,萧瑟沙丘映空谷;洪波滚滚舞浪激,夜夜秋风响江山。
秋天钱塘江水怒,愁云漫漫情怀浩;江潮翻滚莫知处,江水滚滚秋色新。
滚滚江水把梦然,所有烦恼洗尽更新;满江灯火把月照,秋景如画溪边看。
钱塘江大潮把景改,一片淼淼水风清;滚滚江水把心摆,江声清脆水中行。
滔滔钱塘江水波,凝眸望去芳草晨;江面秋色自古今,潮声浩浩
把心旋。
千里湖岸物阜新,晴空万里碧色真;秋潮江光蔚碧海,滚滚大潮把心歆。
滔滔钱塘江水怒,一派江景秋色浓;翻滚化作沙沙响,漫天浩浩把云飘。
汹涌大潮洗尽沧桑,江声潮落重续编;满眼秋色无际远,彩霞月光如画封。
钱塘江大潮声声唤,破晓江潮奔而至;看秋江色憔悴芳,滚滚江水把梦然。
钱塘江大潮滚雪浪,但见江上拍打桨;江面如银莹润处,波涛飞溅满江映。
江河汹涌溅成霞,冉冉秋风吹江山;钱塘夜市灯火熠,映照江底青石滩。
浩浩大潮把星拖,秋潮翻滚隐处隐;眩眩晚霞染江岸,江水滚滚蓝云天。
钱塘大潮沿家乡,怀念满江缤纷时;滔滔江水把梦连,把心旋旋泪洒秋天。
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山河湖海水乐,钱塘江大潮飞花。
千山万壑赴朝潮,岭头江底最明媚。
激流汹涌波浪翻,每片花瓣满河声。
浪激空城记平生,江天烟波对流波。
钱塘江在中国著名的杭州,早在汉朝时,就受到了历代的喜爱。
千古绝美的诗句“山河湖海水乐,钱塘江大潮飞花”,纪录了它的风光秀美,动人心魄。
钱塘江更是中国十大名潮之一,源头位于浙江绍兴市,经过三江口,流入杭州湾,绵延于杭州城市八百里,串联西湖群山、拱墅区等名胜古迹。
在钱塘江上游,见证着滔滔江水冲击着山岩,万壑之上,有一片无比宁静的气息。
那里的汽艇穿梭,河谷峡谷曲折,让人心情放松安宁;而江下游的江天烟波,斑驳的岸边滩头,犹如一幅画,盛装激烈的活力。
钱塘江也留下了众多的美丽传说。
临安崇文林,西湖吴山仙,尤其是著名的“十八潭”,全都发源于钱塘江。
在这里,会看到传说中封爷西游的蓝田玉,见证西湖六月初六传说中的游仙,听着江上船夫们演唱的海歌,让人充满喜悦。
在这里,游客可以乘船漫游,感受江流湍急的威力;可以在宁静的山林间漫步,感受着古建筑的影子;也可以坐在观景台上,看着蓝天白云,袅袅炊烟中游鱼翻腾到处,叹为观止。
眼前的这一切,相信让大家的心情一派祥和舒爽,钱塘江的狂潮,真的是一派惊艳的景象,它的最美之处,只有亲身来感受,才能把它真正体会出来。
《十七日观潮》赏析
《十七日观潮》赏析《十七日观潮》赏析《十七日观潮》是北宋诗人陈师道创作的七言绝句。
诗歌用比喻、想象、烘托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的势和力。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十七日观潮》赏析。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十七日观潮朝代:宋代作者:陈师道原文: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译文一望无垠的沙滩上,潮水涌上来了,像一道白色的长虹;我猜想,是不是瑶台仙人,失手把玉杯中的琼浆泼向了人间,如此奔腾汹涌。
澎湃的潮水中,蓝天的倒影在水里颠簸摇动;夕阳西坠,浮沉出没在湍急的洪波巨浪中。
注释⑴十七日: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是钱塘江潮最为壮观的日子,潮水最大的日子。
⑵漫漫平沙:广阔无边的江边平坦的沙滩。
⑶走白虹:走,奔跑和滚动;白虹:指钱塘江潮。
⑷瑶台:传说中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
⑸失手:因没拿住(玉杯)而倒翻。
⑹晴天:因滚动的钱塘江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蓝天也摇动不止。
⑺晚日:因奔腾起伏的浪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落日沉下又浮起。
赏析钱塘江在浙江省,江口是个虎口的形状。
海水涨潮倒灌进来,受到河床的约束,就会掀起巨大波澜,这便是自古有名的钱塘江大潮。
大潮每年八月十六到十八日水势最猛,诗人观潮选在十七这一天,正为欣赏那雄伟奇丽的壮观。
诗起笔就描摹了一派极其雄壮的场面。
首句写潮水方起,仅如银线,被江岸约束,渐渐隆起,中高边低的情况。
形容潮头似白虹,形象地道出了外观、颜色与气势,已道人所未道;又用了“走”字,描绘远处潮水逼近的情况,不是身临其境,感受不出它的妙处。
第二句写潮水涌到面前,人间的物象已不足以形容,所以改用神话想象,说天神倾翻了玉杯,所以造成了这样气势浩大的潮水。
这一手法,与李白咏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极为相似。
三、四句,写潮头过后的情况。
诗写江面汹涌的波涛,却不直接写水怎么样,而说天空在水中的倒影颠簸起伏,西落的太阳忽上忽下,进一步渲染了水势、浪头的巨大。
两个动词“摇动”、“沉浮”,都有震动人心的作用。
关于潮涛的诗词
关于潮涛的诗词原文: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一、衍生注释:1. “八月涛声吼地来”中的“八月涛”指的是浙江省钱塘江大潮,每年农历八月潮水最大。
“吼地来”形象地描绘出潮水汹涌奔腾、发出巨大声响的样子,就好像是从地下吼叫着冲出来一样。
2. “头高数丈触山回”,这里的“头”指的是潮头,形容潮头涌起数丈之高,撞击到山(这里的山可能是江边的山或者是泛指阻挡潮水的障碍物)后又折返回来。
3. “须臾却入海门去”,“须臾”表示很短的时间,潮水很快就又退回海门(地名,一般认为是钱塘江入海口)。
4. “卷起沙堆似雪堆”,潮水退去时卷起的沙堆像雪堆一样,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潮水退去时的景象。
二、赏析:这首诗短短四句,就把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描写得淋漓尽致。
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一个“吼”字,先声夺人,让人仿佛听到了潮水如万马奔腾般的怒吼声,那种磅礴的气势扑面而来。
第二句“头高数丈触山回”,进一步描写潮头的高大,“触山回”则写出了潮水的力量感,好像它是一个有生命的、充满力量的巨兽。
接着“须臾却入海门去”,又写出了潮水来去匆匆的特点。
最后“卷起沙堆似雪堆”,这个比喻用得十分巧妙,将潮水退去时卷起的沙堆比作雪堆,既写出了沙堆的颜色洁白,又有一种宁静与之前潮水汹涌的对比,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三、作者介绍: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
他的诗风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题材广泛,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也有描写自然风光的佳作。
他的一生经历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他的诗歌也往往蕴含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一起去看钱塘江大潮,当潮水涌来的时候,我大喊道:“这不就是刘禹锡笔下的‘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吗?这潮水就像千军万马一样,太壮观了!”朋友也激动地说:“是啊,真的是太震撼了,感觉这潮水都能把岸边的一切都卷走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塘江大潮诗句及图片赏析
《钱塘观潮》 清 汤金钊
一声初转海门雷,万叠真如雪作堆。
盛气已吞文种墓,余波犹上子陵台。
底教金寇全师去,合借钱王射手来。
欲写壮观愁笔弱,银山饱看只空回。
《八月望日登江楼观潮》 元 钱惟善 白马涛头驾素车,至今犹是诧灵胥。
千年元气淋漓后,八月长风震荡初。
顾兔盈虚端不爽,神龙变化竟何如。
须臾落日明江练,东逝滔滔泄尾闾。
《观潮》 宋 齐唐
何意滔天苦作威?狂驱海若走冯夷。
因看平地波翻起,知是沧浪鼎沸时。
初似长平万瓦震,忽如员峤六螯移。
直应待得澄如练,会有安流往济时。
《十八日观潮》 宋 陈师道
一年壮观尽今朝,水伯何知故晚潮。
海浪肯随山俯仰,风帆常共客飘飘。
《钱塘江潮》 唐 罗隐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复向平流。
狂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似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向阳候。
《满江红·钱塘观潮》 清 曹溶 浪涌蓬莱,高飞撼、宋家宫阙。
谁荡激,灵胥一怒,惹冠冲发。
点点征帆都卸了,海门急鼓声初发。
似万群风马骤银鞍,争超越。
江妃笑,堆成雪; 鲛人舞,圆如月。
正危楼湍转,晚来愁绝。
城上吴山遮不住,乱涛穿到严滩歇。
是英雄末死报仇心,秋时节。
《钱塘观潮》 元 仇远
一痕初见海门生,顷刻长驱作怒声。
万马突围天鼓碎,六鳌翻背雪山倾。
远朝魏阙心犹在,直上严滩势始平。
寄语吴儿休踏浪,天吴罔象正纵横。
《钱塘观潮记》吴儆
钱塘江潮,视天下为独大。
然至八月既望,观者特盛。
弄潮之人,率常先一月,立帜通衢,书其名氏以自表。
市井之人相与裒金帛张饮,其至观潮日会江上,视登潮之高下者,次第给与之。
潮至海门,与山争势,其声震地。
弄潮之人,解衣露体,各执其物,搴旗张盖,吹笛鸣钲,若无所挟持,徒手而附者,以次成列。
潮益近,声益震,前驱如山,绝江而上,观者震掉不自禁。
弄潮之人,方且贾勇争进。
有一跃而登,出乎众人之上者;有随波逐流,与之上下者。
潮退策勋。
一跃而登,出乎众人之上者,率常醉饱自得,且厚持金帛以归,志气扬扬,市井之人甚宠善之;其随波上下者,亦以次受金帛饮食之赏。
有士人者,雅善士,一日移于习俗之所宠,心顾乐之,然畏其徒议己,且一跃而上,方随波上下者,有时而沉溺也,隐其身于众人之后,一能出其首于平波之间,则急引而退,亦预金帛饮食之赏,而终无溺沉不测之患,其乡人号最善弄潮者,久之,海神若怒,曰:“钱塘之潮,天下至大而不可犯者,顾今嗜利之徒,娱弄以徼利,独不污我潮乎”乃下令水府惩治禁绝之。
前以弄潮致厚利者颇溺死。
自是始无敢有弄潮者。
《杭州观潮》唐姚合
楼有樟亭号,涛来自古今。
势连沧海阔,色比白云深。
怒雪驱寒气,狂雷散大音。
浪高风更起,波急石难沉。
鸟惧多遥村,龙惊不敢吟。
坳如开玉穴,危似走琼岑。
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
岸摧连古道,洲涨踣丛林。
跳沫山皆湿,当江日半阴。
天然与禹凿,此理遣谁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