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5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一个故事引发的数学家
小学阶段数学家和故事介绍

小学阶段数学家和故事介绍工作到最后一天的华罗庚(1910--1985)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从小喜欢数学,而且非常聪明。
一天老师出了一道数学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23!" 老师的话音刚落,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老师连连点头称赞他的运算能力。
可惜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他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一边工作,一边自学。
18岁时,他又染上伤寒病,与死神搏斗半年,虽然活了下来,但却留下终身残疾——右腿瘸了。
1930年,19岁的华罗庚写了一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不成立的理由》,发表在上海《科学》杂志上。
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从文章中看到了作者的数学才华,便问周围的人,“他是哪国留学的?在哪个大学任教?”当他知道华罗庚原来是一个19岁的小店员时,很受感动,主动把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
华罗庚在清华四年中,在熊庆来教授的指导下,刻苦学习, 一连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后来又被派到英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
他对数论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
抗日战争时期,华罗庚白天在西南联大任教,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研究。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华罗庚写出了20多篇论文和厚厚的一本书《堆垒素数论》。
他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1958年以后,他走遍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动员群众把优选法用于农业生产。
记者在一次采访时问他:“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后一天。
”他的确为科学辛劳工作到最后一天,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轰动日本列岛的中国数学家——陈建功中国著名数学家陈建功(1893--1971) , 1929年获得日本理学博士学位时,他的指导老师藤原教授在庆祝会上说:”我一生以教书为业,没有多少成就。
不过,我有一个中国学生,名叫陈建功,这是我一生的最大光荣。
获沃尔夫奖唯一华人数学家——陈省身(1911 ~2004)在数学领域,沃尔夫奖与菲尔兹奖是公认的能与诺贝尔奖相媲美的数学大奖。
人教版5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关于2的倍数的小故事

关于2的倍数的小故事
在古老的印度,连年征战,屡战屡败。
国王为此事伤透脑筋,国臣建议延请地方有名的术士,来为国王解忧。
国王见到术士,大为欢喜,言明战胜之后必有重赏,术士却跟国王说,我不要金银珠宝,我只要米就好了。
国王很纳闷,米这事太简单了,很爽快的答应了。
术士跟国王说,我要在棋盘上第一小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第四格放八粒,第五格放十六粒,以此类推,放到格子用完为止。
国王一想,这还不简单,米多的是。
答应的很干脆。
结果,战事果然为之逆转,术士凯旋归来,国王依约给米,才发现不得了了,若依约给米,整个粮仓,包括国库都不够给呢?这就是倍数增加的威力……。
五年级讲数学家的故事

五年级讲数学家的故事
华罗庚上小学时,一个老师对新上任的老师介绍学校的情况时,说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多数是笨蛋……这话深深刺痛了华罗庚的心,他决心要以优异的成绩回敬那位老师。
一天,数学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难题给大家:“有一样东西不知道有多少数量,三个三个地数剩下二个,五个五个地数剩下三个,七个七个地数剩下二个,问这样东西到底有多少?”
全班同学面面相觑答不上来,唯有华罗庚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是‘23’。
”全班同学都震惊了,老师也点头称赞。
从此,他便爱上了数学课。
正当他求学时,父亲店铺生意日见萧条,无力供他继续读书了,他只好辍学看柜台。
他利用一本代数、一本几何、一本只剩下50页的微积分开始了自学。
白天没有时间,晚上守着小油灯一遍遍地演算。
父亲说他是个“书呆子”,几次逼他把书烧掉,邻居也劝他好好做买卖。
不幸的是,他又患上了可怕的伤寒,医生摇头叹息地叫家人为他准备“后事”。
他向死神发起挑战,挣扎着下地干活,左腿又被摔成残废。
他还是不气馁,拄着拐杖忍着疼痛进行锻炼。
练得能走了,就到一所中学去干杂务,给老师打水、削铅笔,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自学。
就在中学工作不久,他开始向报刊投寄数学论文,多次退稿也不灰心。
后来他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
由》一文,得到了数学泰斗熊庆来的赏识,很快把他介绍到清华园,安置在自己身边。
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一):陈景润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
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
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
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搞笑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
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能够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
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
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
……”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余时光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
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
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老师,我没有胡闹”数学家的故事(二):华罗庚有一次,他跟邻居家的孩子一齐出城去玩,他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旁有座荒坟,坟旁有许多石人、石马。
这立刻引起了华罗庚的好奇心,他十分想去看个究竟。
于是他就对邻居家的孩子说:“那边可能有好玩的,我们过去看看好吗?”邻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会儿,我有点害怕。
”胆大的华罗庚笑着说:“不用怕,世间是没有鬼的。
”说完,他首先向荒坟跑去。
两个孩子来到坟前,仔细端详着那些石人、石马,用手摸摸这儿,摸摸那儿,觉得十分搞笑。
爱动脑筋的华罗庚突然问邻居家的孩子:“这些石人、石马各有多重?”邻居家的孩子迷惑地望着他说:"我怎样能明白呢?你怎样会问出这样的傻问题,难怪人家都叫你‘罗呆子’。
数学小故事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小明是个喜欢问问题的孩子。
有一天,他对0-9这几个数字产生了兴趣:为什么它们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呢?于是他就去问他的当数学老师的妈妈:“0-9既然叫…阿拉伯数字‟,那么肯定是阿拉伯人发明的了,妈妈对吗?”妈妈摇摇头,说:“阿拉伯数字实际是印度人发明的。
大约在1500年以前,印度人就已经用一种特殊的字来表示数目,这些字有10个,只要一笔两笔就可以写成。
后来,由于各国之间的接触,这些数字传入阿拉伯,阿拉伯人觉得它们很简单,于是在自己的国家开始广泛使用并且把他传到全欧洲。
就这样,它们慢慢地就成了我们今天使用的数字。
因为阿拉伯人在传播这种数字方面,起的作用很大,人们也就习惯了称这种数字为…阿拉伯数字‟。
”小明高兴地说:“原来是这样。
妈妈,这可不可以叫做…将错就错‟呢?”小明和妈妈都笑了。
儿歌比赛数学学校举行儿歌比赛,大象老师做裁判。
小猴聪聪第一个举手。
聪聪清了清嗓子,开始朗诵道:“进位加法我会算,数位对齐才能加。
个位对齐个位加,满十要向十位进。
十位相加再加一,得数算得快又准。
”聪聪刚刚说完,小狗佳佳兴起手,说:“我的儿歌和聪聪的很相似。
”大象老师说:“好!那我们听听你的儿歌。
”佳佳大方地走上台,朗诵道:“退位减法并不难,数位对齐才能减。
个位数小不够减,要向十位借个一。
十位退一是一十,退了以后少个一。
十位数字怎么减,十位退一再去减。
”大家为他们的精彩表演鼓掌。
大象老师说:“他们的儿歌主我们明白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所以,我们觉得他们两个人都得冠军,好不好?”大家同意老师的意见,高兴的鼓掌祝贺他们俩。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1967年8月23日,苏联的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在返回大气层时,突然发生了恶性事故——减速降落伞无法打开。
苏联中央领导研究后决定:向全国实况转播这次事故。
当电视台的播音员用沉重的语调宣布,宇宙飞船在两小时后将坠毁,观众将目睹宇航员弗拉迪米·科马洛夫殉难的消息后,举国上下顿时被震撼了,人们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数学家陈景润的小故事

数学家陈景润的小故事
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
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
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
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 5+23,100=11+89。
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
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
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
……”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
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
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五年级数学小报数学家的故事

五年级数学小报数学家的故事一、祖冲之的故事同学们!今天咱们先来讲讲祖冲之的故事。
祖冲之可是咱中国古代超级厉害的数学家呢!祖冲之生活在南北朝时期,那时候可没有咱们现在这么高级的计算器哦。
他就靠着自己的大脑和一些很简陋的计算工具,算出了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这是啥概念呢?就好比在一个全是迷雾的数学大森林里,他硬是凭借着自己的智慧,找到了一条非常精确的小路。
他为啥要这么拼命算圆周率呢?因为这圆周率在很多地方都超级有用。
比如说做车轮子,要是不知道圆周率,那做出来的车轮可能就不是圆的啦,马车跑起来就会一颠一颠的,像个喝醉了酒的小老头。
祖冲之算圆周率可不容易啊,他得不停地画圆,切割成好多小块,然后计算这些小块的面积啥的,经过无数次的计算,才得到这么精确的结果。
他的这个成果可比西方早了好多年呢,就像在一场数学长跑比赛里,他遥遥领先,让全世界都对咱中国古代的数学刮目相看。
二、阿基米德的故事再来说说阿基米德吧,他是古希腊的大数学家。
阿基米德这人可有趣了。
有一次,国王让他看看自己的王冠是不是纯金的。
阿基米德想啊想啊,想破了脑袋。
有一天,他在洗澡的时候,发现自己一进入浴缸,水就往外溢。
他突然就像被电到了一样,大喊:“我发现了!我发现了!”然后光着身子就跑到大街上去了,估计路人都被他吓了一跳。
他发现了啥呢?他发现了可以通过测量物体浸入水中排出水的体积,来算出物体的体积。
他就用这个办法算出了王冠的体积,再和相同重量纯金的体积一比较,就知道王冠有没有被掺假啦。
阿基米德还特别擅长计算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
他就像一个数学魔法师,不管是三角形、圆形还是各种奇奇怪怪的立体图形,在他手里都能乖乖地把自己的秘密(面积和体积)给暴露出来。
而且他在战争中还利用数学知识,制造了一些很厉害的武器,帮助自己的城市抵御外敌呢。
三、高斯的故事最后来讲讲高斯的故事吧。
高斯小时候就是个数学小天才。
在他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把1到100的所有数加起来。
小学数学故事会之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时候,教授送我⼀颗明珠 20多年前,⼀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位数学奇才⼀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
在⼀定程度上,这个⼈的事迹甚⾄还推动了⼀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才的伟⼤时代早⽇到来。
他的名字叫做陈景润。
不善⾔谈,他曾是⼀个“丑⼩鸭”。
通常,⼀个先天的聋⼦⽬光会特别犀利,⼀个先天的盲⼈听觉会⼗分敏锐,⽽⼀个从⼩不被⼈注意、不受⼈欢迎的“丑⼩鸭”式的⼈物,常常也会⾝不由⼰或者说百般⽆奈之下穷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万物间重新去寻求⼀个适合⾃⼰的位置,发展⾃⼰的潜能潜质。
你可以说这是被逼的,但这么⼀“逼”往往也就“逼”出来不少伟⼈。
⽐如童年时代的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出⽣在⼀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刚满4岁,抗⽇战争开始了。
不久,⽇寇的狼烟烧⾄他的家乡福建,全家⼈仓皇逃⼊⼭区,孩⼦们进了⼭区学校。
⽗亲疲于奔波谋⽣,⽆暇顾及⼦⼥的教育;母亲是⼀个劳碌终⾝的旧式家庭妇⼥,先后育有12个⼦⼥,但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6个。
陈景润排⾏⽼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国的⽼话,“中间⼩囡轧扁头“,加上他长得瘦⼩孱弱,其不受⽗母欢喜、⼿⾜善待可想⽽知。
在学校,沉默寡⾔、不善辞令的他处境也好不到哪⾥去。
不受欢迎、遭⼈欺负,时时⽆端挨⼈打骂。
可偏偏他⼜⽣性倔强,从不曲意讨饶,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觉地便形成了⼀种⾃我封闭的内向性格。
⼈总是需要交流的,特别是孩⼦。
禀赋⼀般的孩⼦⾯对这种困境可能就此变成了⾏为乖张的⽊讷之⼈,但陈景润没有。
对数字、符号那种天⽣的热情,使得他忘却了⼈⽣的艰难和⽣活的烦恼,⼀门⼼思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他要寻求突破,要到那⾥⾯去觅取⼈⽣的快乐。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通过⼀定的教育教学⽅法和⼿段,为每⼀个学⽣创造⼀个根据⾃⼰的特点充分得到发展的空间。
⼩⼩陈景润,⾃⼰对⾃⼰因材施教着。
⼀⽣⼤幸,⼩学⽣邂逅⼤教授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
除了埋头书卷,他还需要⾯对⾯、⼿把⼿的引导。
陈景润励志故事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

陈景润励志故事篇一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自己是个姑娘呢。
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
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
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
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
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
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
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
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
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
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
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
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
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
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
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陈景润励志故事篇二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着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
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
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
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
数学家及他们的数学故事简介五年级人教版

数学家及他们的数学故事简介五年级人教版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19xx年8月23日,苏联的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在返回大气层时,突然发生了恶性事故——减速降落伞无法打开。
苏联中央领导研究后决定:向全国实况转播这次事故。
当电视台的播音员用沉重的语调宣布,宇宙飞船在两小时后将坠毁,观众将目睹宇航员弗拉迪米·科马洛夫殉难的消息后,举国上下顿时被震撼了,人们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在电视上,观众们看到了宇航员科马洛夫镇定自若的形象。
他面带微笑叮嘱女儿说:“你学习时,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小数点。
联盟一号今天发生的一切,就是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即使是一个小数点的错误,也会导致永远无法弥补的悲壮告别。
二、有一天,数字卡片在一起吃午饭的时候,最小的一位说起话来了。
0弟弟说:“我们大家伙儿,一起拍几张合影吧,你们觉得怎么样?”0的兄弟姐妹们一口齐声的说:“好啊。
”8哥哥说:“0弟弟的主意可真不错,我就做一回好人吧,我老8供应照相机和胶卷,好吧?”老4说话了:“8哥,好是好,就是太麻烦了一点,到不如用我的数码照相机,就这么定了吧。
”于是,它们变忙了起来,终于+号帮它们拍好了,就立刻把数码照相机送往冲印店,冲是冲好了,电脑姐姐身手想它们要钱,可它们到底谁付钱呢?它们一个个呆呆的望着对方,这是电脑姐姐说:“一共5元钱,你们一共十一个兄弟姐妹,平均一人付多少元钱?”在它们十一个人中,就数老六最聪明,这回它还是第一个算出了结果,你知道它是怎么算出来的吗?三、唐僧师徒摘桃子一天,唐僧命徒弟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去花果山摘些桃子。
不长时间,徒弟三人摘完桃子高高兴兴回来。
师父唐僧问:你们每人各摘回多少个桃子?八戒憨笑着说:师父,我来考考你。
我们每人摘的一样多,我筐里的桃子不到100个,如果3个3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
你算算,我们每人摘了多少个?沙僧神秘地说:师父,我也来考考你。
我筐里的桃子,如果4个4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
五年级数学手抄报数学家的故事

五年级数学手抄报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的世界博大精深,古今中外有许多数学家,他们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同时他们的故事也为数学文化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以下是一些关于数学家的故事:
•祖冲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他创制编撰的《大明历》是中国第二次较大的历法改革。
祖冲之还首次将圆周率精
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提出
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
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
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也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
国际上
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
方法”等。
•陈景润:中国现代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景润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成果非常突出,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
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这些数学家的故事展示了他们对数学的热情和执着,他们的精神和毅力也激励着我们。
数学名人励志故事_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数学名人励志故事_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想必有很多小伙伴都会时不时地找一些数学名人励志故事来看,那么数学名人励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名人励志故事篇1:陈景润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
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
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
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 5+23,100=11+89。
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
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
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
……”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
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
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老师,我没有胡闹”数学名人励志故事篇2:数学家的墓志铭一些数学家生前献身于数学,死后在他们的墓碑上,刻着代表着他们生平业绩的标志。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
)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人教五下五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关于质数和合数的小故事

关于质数和合数的小故事
在厄拉多塞发明筛法不久,希腊数学界出现了一场关于质数是有限个还是无限个的辩论。
那时,希腊的知识份子很喜欢辩论,而且喜欢通过数学家证明来确定谁胜谁负。
一时之间,持质数个数无限的观点似乎占了上风,但是却没人能证明这个观点的正确性。
一天,亚历山大里亚大学数学教授欧几里得宣布,他发现了一个证明,而且十分简单。
这就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人们纷纷前来观看欧几里得的证明方法。
欧几里得证明的方法确实十分巧妙。
他说,如果质数个数有限,那么我们可将它一一写出来,比如P1, P2…… P n,此外再也没别的更大的质数了。
但是你们看, P1, P2…… P n
这个数,它显然不能被P1,
+1
P2……, P n中的任一个整除;这个数,或者是质数或者是合数。
是质数,则说明除P1, P2…… P n这n个质数外,还有比P1, P2…… P n这些质数更大的质数存在;若是合数,则它必被另一个质数k整除,而这个质数k不会是前面n个质数中的一个;无论那种情况,都与质数仅有n个相矛盾,所以质数个数无限。
欧几里得以十分简明的形式,有力地论证了质数个数无限,全场人听了都赞叹不已,连原来持质数个数有限的观点的人也连连称赞这个证明“漂亮,漂亮”。
五年级数学家的故事

五年级数学家的故事
有很多五年级学生展现出了惊人的数学天赋,以下是一个关于五年级学生小明的数学故事:
小明是一个五年级的学生,他非常喜欢数学。
他的老师发现了他对数学的热情,于是开始给他提供一些更具挑战性的数学问题。
其中一个问题是关于排列组合的,小明之前没有接触过这类问题,但是他很快就理解了问题的核心,并且开始用纸笔计算起来。
他用了很长的时间来计算,但是他并不感到疲倦,反而很兴奋。
他发现排列组合的原理非常有趣,可以用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他花了几个小时计算出正确答案,并且还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解释了他如何得出这个答案。
小明的老师对他的努力感到非常惊讶和赞赏。
她向小明推荐了一些更高级的数学书籍,让他继续深入学习。
小明也非常高兴,他觉得自己在数学上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对数学充满热情和耐心,就能够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
五年级的学生也可以成为数学家,只要他们愿意付出努力和时间来学习。
数学家的名人故事

数学家的名人故事精选数学家的名人故事华罗庚巧解《孙子算经》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学习中,既肯下苦功,又善动脑筋。
他十四岁的时候,有一次,数学老师王维克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此题出自古代的《孙子算经》,意思是说:有一种东西,不知道数量,如果三个三个地去数它,最后剩二;五个五个地去数它,最后剩三;七个七个地去数它,最后剩二。
问这种东西共有多少。
王老师刚把题读完,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了:“二十三!”“怎么,你看过《孙子算经》?”王老师惊诧地问。
华罗庚回答说:“我不知道《孙子算经》这本书,更没有看过。
”“那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王老师又问。
华罗庚有板有眼地答道:“我是这样想的,三个三个地数,余二,七个七个地数,余二,余数都是二,那么,总数就可能是三乘七加二,等于二十三,二十三用五去除,余数又正好是三,所以,二十三就是所求的数了。
”“啊——”王老师简直被惊呆了,“算得巧,算得巧!”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祖冲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
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
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
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
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
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
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
人教版5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一个故事引发的数学家

一个故事引发的数学家
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
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
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
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答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
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
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
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
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
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故事引发的数学家
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
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
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
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答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
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
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
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
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
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