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癌症分子诊断和治疗研究

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癌症分子诊断和治疗研究

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癌症分子诊断和治疗研究癌症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疾病,它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到基因、蛋白质、细胞、组织等多个层面。

传统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等,但是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限制和缺陷。

近年来,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癌症分子诊断和治疗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它可以更加精准地确定癌症的类型、分级和风险,同时还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包括DNA测序、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细胞组学等,这些技术可以用来研究癌症的发生机制、诊断标志物和靶向治疗靶点等。

DNA测序是一种用来检测基因序列的技术,通过对癌症患者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可以发现与癌症发生有关的基因突变和拷贝数变异等。

这些异常都可以作为癌症的诊断标志物,同时还可以为治疗提供依据。

比如说,EGFR基因突变在肺癌中非常常见,如果检测到了这个基因的突变,就可以选择使用EGFR靶向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DNA测序还可以用来判断癌症的分级、预测预后和监测治疗反应等。

蛋白质组学是一种研究蛋白质表达谱的技术,通过对癌症患者的肿瘤组织或者体液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可以鉴定出与癌症发生和发展有关的蛋白质标志物。

这些标志物不仅可以用来诊断癌症,还可以作为药物研发和治疗评价的依据。

比如说,HER2蛋白在乳腺癌中非常重要,如果HER2表达过量,就可以使用HER2靶向药物进行治疗。

代谢组学是一种研究代谢产物谱的技术,通过对癌症患者的体液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可以发现与癌症发展相关的代谢异常。

这些异常可以作为癌症的诊断标志物,还可以为治疗提供依据。

比如说,癌症患者的血液中会出现一些代谢产物的变化,比如谷氨酸和精氨酸等,这些变化既可以用来判断癌症的类型,也可以用来评估治疗效果。

细胞组学是一种研究细胞形态和结构的技术,通过对癌症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细胞组学分析,可以发现与癌症发生和发展相关的形态学变化。

比如说,肝癌患者的肝细胞会呈现典型的异型增生和不同程度的细胞核异型性,这些变化可以作为癌症的诊断标志物,还可以用来判断癌症的分级和预后。

microRNA在结直肠癌转移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microRNA在结直肠癌转移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microRNA在结直肠癌转移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蔡彦韬【摘要】The metastasis of tumor cells is a pathological process that comprises multiple factors. microRNA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s taking part in the regulation of the process. Complication of metastasis is the major cause of death in colorectal cancer (CRC). Nowadays research of microRNA in metastisis of CRC still remains inefficient and anti-apoptotis,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gain of invation as well as angiogenesis is known to be the major regulation method,positive or negative. This review explores recent development in the role of microRNA and its mechanism of CRC metastases which may provide new insights that could be of therapeutic consequence.%肿瘤细胞转移是由多种因子参与的复杂生物学行为,microRNA (miRNA)作为其中的重要因子,参与转移过程中的调控.结直肠癌患者中,转移引起的并发症是其主要死因.miRNA在结直肠癌转移中作用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已知其参与抗凋亡、上皮细胞间质化、瘤细胞增值侵袭及新生血管生成等步骤的调控,发挥促进或抑制结直肠癌细胞转移效应.本文就近年miRNA在结直肠癌的转移各通路中的作用与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就miRNA在临床诊断治疗的科研提供依据与思路.【期刊名称】《复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3(040)001【总页数】5页(P97-101)【关键词】microRNA (miRNA);结直肠癌;转移【作者】蔡彦韬【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上海20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6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第2位,超过50%的CRC患者最终死于肿瘤远处转移相关的并发症。

结直肠癌临床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临床研究进展
术前分期
M1
任何N
任何T
Ⅳ期
M0
N2
任何T
M0
N1
任何T
Ⅲ期
M0
N0
T4
M0
N0
T3
Ⅱ期
M0
N0
T2
M0
N0
T1
Ⅰ期
M0
N0
Tis
0期
TNM分期(UICC,1997)
术前分期
TNM分期和Dukes分期的比较
发病率与死亡率
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全世界每年以2%速度上升 中国上海每年以4.2%速度上升
发病率与死亡率
15.5%
1990比1985年增加
14.3%
18.4%
1985比1980年增加
>10万
78.3万
1990年
9.12万
67.75万
1985年
7.98万
57.21万
结直肠癌临床研究进展
临床流行病学 术前分期 外科治疗 辅助治疗
内容提要
临床流行病学
发病率与死亡率 发病趋势老龄化 性别构成改变 发病部位趋向近侧大肠 遗传与大肠癌 多原发大肠癌 大肠癌与糖尿病 大肠癌与吸烟
发病率与死亡率
全世界结肠癌平均发病率
直肠癌平均发病率
男: 16.6 / 10万 女:14.7 / 10万
多原发大肠癌
大肠癌与糖尿病
大肠癌高发区糖尿病也高发 —— 病因相似 上海 大肠癌病人糖尿病检出率 17.6% (胃癌伴糖尿病 6.3%)
大肠癌与吸烟
吸烟的前20年与大肠小腺瘤有关 20年以上与大肠大腺瘤有关 妇女吸烟与结肠癌关系——诱发时间35年
结肠癌增加显著,直肠癌也增加

结直肠癌的分子标志物及免疫治疗进展

结直肠癌的分子标志物及免疫治疗进展

结直肠癌的分子标志物及免疫治疗进展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目前,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仍然是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领域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结直肠癌的分子标志物和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将介绍结直肠癌的分子标志物及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

一、结直肠癌的分子标志物1. 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微卫星不稳定性是结直肠癌中最重要的分子标志物之一。

它主要由DNA复制脱落或错配修复系统缺陷引起,导致DNA微卫星区域的不稳定性。

MSI的高频率在结直肠癌中常常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或Lynch综合征相关。

检测MSI状态可以帮助确定结直肠癌的发展风险和预后,以及预测对化疗和免疫治疗的响应。

2. RAS突变RAS基因家族包括KRAS、NRAS和HRAS等,它们在调控细胞增殖和生长方面起重要作用。

RAS突变是结直肠癌中十分常见的分子变异,约占总体患者的40%。

临床研究表明,RAS突变可导致耐药性,并与预后差、复发率高等不良临床结果相关。

3. BRAF突变BRAF是RAS/Raf/MEK/ERK信号通路中的一个关键组分。

BRAF V600E是最常见的BRAF突变形式,约在结直肠癌中出现10%至15%的频率。

BRAF突变与预后不良、化疗耐药性和转移倾向有关。

4. PIK3CA突变PIK3CA基因编码PI3Kα亚单位,它作为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因子在癌症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PIK3CA突变在结直肠癌中的发生频率约为15%至20%。

研究发现PIK3CA突变与化疗敏感性降低、预后恶化等临床特点相关。

二、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进展1. PD-1/PD-L1抑制剂PD-1和PD-L1是免疫检查点中的关键分子,其通过抑制T细胞活化来维持免疫耐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PD-1或PD-L1,恢复T细胞对癌细胞的免疫杀伤作用。

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进展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早期筛查与诊断技术的发展早期发现结直肠癌对于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筛查方法包括粪便隐血试验、结肠镜检查、虚拟结肠镜检查等。

粪便隐血试验是一种简单、无创的筛查方法,但敏感性较低。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直肠癌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的病变,并进行活检和治疗,但该检查具有一定的侵入性,患者接受度相对较低。

近年来,虚拟结肠镜检查技术逐渐受到关注。

这种技术通过对腹部进行 CT 扫描,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重建肠道的三维图像,从而实现对肠道病变的检测。

与传统结肠镜检查相比,虚拟结肠镜检查具有无创、快速等优点,但对于较小的病变可能存在漏诊的风险。

此外,基因检测技术在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中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突变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通过检测这些基因突变,有助于早期发现高危人群,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监测措施。

二、治疗方法的创新(一)手术治疗手术仍然是结直肠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和机器人辅助手术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对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姑息性手术如造瘘术等可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二)化疗化疗是结直肠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化疗药物包括 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伊立替康等。

近年来,随着药物研发的不断推进,新型化疗药物如卡培他滨、替吉奥等的出现,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此外,化疗方案也在不断优化。

联合化疗方案如 FOLFOX(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FOLFIRI(5-氟尿嘧啶+伊立替康)等在提高疗效的同时,也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结直肠癌相关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研究现状及进展

结直肠癌相关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研究现状及进展

结直肠癌相关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研究现状及进展马偲程; 武丽萍; 赵华文; 张定林; 贺建; 舒为群; 周紫垣【期刊名称】《《河北医药》》【年(卷),期】2019(041)014【总页数】6页(P2210-2215)【关键词】结直肠癌; 原癌基因; 抑癌基因【作者】马偲程; 武丽萍; 赵华文; 张定林; 贺建; 舒为群; 周紫垣【作者单位】400038 重庆市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学员四大队; 400038 重庆市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化学教研室; 400038 重庆市陆军军医大学学军事预防医学院环境卫生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3.3结直肠癌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且仍在逐年上升。

结直肠癌种类繁多,根据是否存在遗传背景,可将结直肠癌分为散发性和遗传性两大类,而绝大多数属于前者。

目前研究发现,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主要分子机制有:DNA损伤修复功能缺失、原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突变、微卫星不稳定、端粒酶过表达、信号转导紊乱等[1]。

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复杂,本文主要关注原癌基因的异常活化和抑癌基因的突变失活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深入发展,研究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其相关信号通路与结直肠癌的关系,不仅对全面了解结直肠癌的遗传背景意义重大,而且更有益于发现新的肿瘤标志物,为结直肠癌的靶向治疗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在临床上实现对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诊断、预测及治疗。

本文综述了到目前为止研究相对成熟的与结直肠癌相关的原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分子机制。

与此同时,将近几年发现的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新的易感基因及其信号通路进行了论述。

1 结直肠癌相关的原癌基因研究现状原癌基因是一类可以在突变或过表达条件下成为致癌基因的正常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通常有着加速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增殖、分化,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并参与多种胞内信号通路。

一旦原癌基因突变活化,可使其参与的信号通路发生异常,使细胞发生恶性增殖、转移等,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

2021年肠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进展(全文)

2021年肠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进展(全文)

2021年肠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进展(全文)摘要结直肠癌是全球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国家尤其常见。

结直肠癌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紊乱的现象。

在病理机制方面,结直肠癌相关富集菌如具核梭形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和厌氧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 anaerobius)等被证实具有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作用。

现概述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特点、肠道细菌改变及其致病机制,其他肠道微生物与结直肠癌的关系,以及肠道微生态在结直肠癌诊断、防治方面的应用。

结直肠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列第3位[]。

结直肠癌主要好发于西方人群,发达国家的结直肠癌发病率约为发展中国家的3倍[]。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医疗卫生系统和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

人体肠道微生态是一个大型、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其构成主要有细菌、病毒、真菌、古菌和原虫,其中细菌占绝大多数。

肠道微生态的结构受饮食、药物、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

近年来,肠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得到深入、系统的研究。

肠道微生态的改变全程参与了结直肠黏膜缓慢发展成腺瘤、最终演变成结直肠癌的整个过程[]。

现概述结直肠癌的肠道微生态特点和相关的肠道细菌改变,结直肠癌高度富集细菌的相关致病机制,肠道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真菌、古菌与结直肠癌的关系,以及肠道微生态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结直肠癌的肠道微生态特点肠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相互作用和相关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1997年,Dove等[]发现,无菌Apc min/+小鼠中段小肠肿瘤数量较普通环境下Apc min/+小鼠明显减少,最早明确了肠道微生态与肠道肿瘤发生、发展的关联。

这一发现也构建了肠道菌群可以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假说。

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微生物组学研究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RAS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RAS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23·综述·RAS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于鹤(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 病理科,云南 昆明 650032)摘要:结直肠癌是世界上最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其具有相当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RAS基因作为一种常见的癌基因,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RAS基因的成员之一,K-RAS在该肿瘤的靶向治疗药物疗效评估及预后预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就RAS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结直肠癌 RAS基因;靶向治疗;疗效预测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96.0170 引言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上最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在美国,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第三位[1]。

据统计,2014年美国有71,830名男性和65,000名女性被诊断为CRC,而有26,170名男性和24,040名女性将会死于CRC。

我国的CRC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较高,居所有肿瘤的第四位。

近几十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环境和饮食的改变,我国CRC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2]。

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其已成为发病率居首位的消化道肿瘤[3]。

该病起病隐匿,早期并无症状,20%患者在初诊时即存在远处转移等情况[4]。

其在发病早期易治愈,而在转移后往往预后较差。

因此,了解CRC 的致病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显得十分重要。

然而,其致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主要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致[5]。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多个致病基因及突变已被发现与CRC的发病有关。

RAS基因便是其中之一。

该基因野生型及其突变型在CRC的发生发展、早期诊断及靶向治疗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从这些方法对其进行综述,为RAS基因在CRC中的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2020年结直肠癌的研究新进展(最全版)

2020年结直肠癌的研究新进展(最全版)

2020年结直肠癌的研究新进展(最全版)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有超过193万人被新确诊为结直肠癌,占全球新确诊癌症人数的9.7%。

在2020年,中国有超过55万人新患结直肠癌,占中国新确诊癌症人数的12.2%。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结直肠癌的死亡人数仅次于肺癌,已成为中国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因此,深入了解结直肠癌的研究新进展,对结直肠癌的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笔者就结直肠癌在2020年的研究新进展作简要回顾。

病因学及发病机制新发现结直肠癌的发病是涉及多因素、多步骤参与的复杂过程。

(一)饮食与结直肠癌2020年3月,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的一项研究在动物水平上探讨了西式饮食与结肠癌术后复发的关联。

芝加哥的学者将雄性BALB/c 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西式饮食(高脂、低纤维素、低矿物质和维生素)或者标准饮食持续4周,行结直肠切除术和吻合术。

术后第1天给予含有鼠源性肠球菌(e2株)灌肠,第2天给予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灌肠。

第21天后发现,接受西式饮食干预组中,88%的小鼠发生了结直肠肿瘤,接受标准饮食组中仅30%的小鼠发生结直肠肿瘤。

因此提出西式高脂饮食方式是促进结直肠癌手术后吻合口肿瘤复发的高危因素。

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升高,并且呈年轻化趋势,这与我们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逐渐西方化密不可分。

2020年12月,来自剑桥的Ömer H. Yilmaz团队在Trendsin Endocrinology&Metabolism发表的综述中提出高糖高脂肪的西式饮食通过调节胰岛素/IGF-1及酮体代谢信号通路影响肠道干细胞的数量和功能,进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

高脂肪的西式饮食习惯、吸烟、体重增加和肥胖、糖尿病和大量饮酒,都和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因此,鼓励居民调整饮食方式,避免高脂饮食,增加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和谷类膳食,适量运动等有利于预防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十年治疗史回顾

结直肠癌十年治疗史回顾
Cancer Genome Atlas Network.Nature. 2012 Jul 18;487(7407):330-7.
结直肠癌十年回顾
美国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下降 林奇综合征筛查的开展 人类结直肠癌基因组的测定 结直肠癌的预防 新的筛选工具:大便DNA检查,CT结肠镜 腹腔镜,机器人和肝切除手术 直肠癌术前放疗 药物治疗进展
人类结直肠癌的综合分子生物学特性
研究方法:
276例大肠肿瘤: 外显子全基因组测序、DNA拷贝数,启动子甲基化、mRNA和小RNA的表达
主要发现:
16%超变异,75%MSI-H 结肠和直肠癌的基因改变类似 24个基因出现显著的突变: 预计内:APC,TP53,SMAD4,PIK3CA,KRAS 意外:ARID1A,SOX9,FAM123B,ERBB2 潜在的新的目标:ERBB2,IGF2
结直肠癌患病危险因素
降低风险因素
筛查 锻炼 阿司匹林/NSAIDs 维生素D 绝经后雌激素治疗 钙
增加风险因素
家族史 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 糖尿病 肥胖 红色肉类 西方饮食 烟 酒
不确定因素
他汀类药物 纤维素 血糖 水果/蔬菜 叶酸
Ⅰ~Ⅲ期结直肠癌观察性研究的数据
减少复发因素:
体能锻炼 避免西方模式饮食 避免Ⅱ/Ⅲ级肥胖(BMI>35kg/m2) 阿司匹林或者COX-2抑制剂 较高的维生素D水平
诊断年份
诊断年份 Cancer statistics, 2012.CA Cancer J Clin. 2012 Jan-Feb;62(1)10-29.
结直肠癌十年回顾
美国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下降 林奇综合征筛查的开展 人类结直肠癌基因组的测定 结直肠癌的预防 新的筛选工具:大便DNA检查,CT结肠镜 腹腔镜,机器人和肝切除手术 直肠癌术前放疗 药物治疗进展

结直肠癌黏液腺癌临床病理及治疗进展2024(全文)

结直肠癌黏液腺癌临床病理及治疗进展2024(全文)

结直肠癌黏液腺癌临床病理及治疗进展2024(全文)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常见恶性肿瘤,流行病学数据表明全球CRC总体发病率已经升至第三位,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

在CRC中,黏液腺癌(mucinous carcinoma,MC)是非特异性腺癌(adenocarcinom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AC)中一个独特的组织亚型,其特点是细胞外黏液占肿瘤体积50%以上。

一、黏液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统计数据表明,MC发病率具备一定地域差异,MC的发病率从亚洲国家的3.9%到欧美国家的10%~13.6%不等[2]。

通过对发病部位的研究发现,MC在近端结肠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直肠或远端结肠。

针对相同部位肿瘤进行分层分析后发现,MC常发现于疾病进展期[3]。

对这一现象有两种假说。

其一可能与MC中黏液蛋白物理特性相关,MC中黏液蛋白基因MUC2的过度表达和抑癌基因转录因子HATH1沉默密切相关,与AC中的表达趋势相反[4]。

染色体不稳定可能是MC疾病快速进展的另一种机制,相对于AC,MC出现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频率更高。

高MSI发生率在Lynch综合征患者中也可以观察到,这表明MC与AC可能具备不同的致癌途径[5]。

MC与AC的转移模式存在明显差异,AC常见远处转移器官为肝脏,而MC更容易出现腹膜转移,且MC术后淋巴结阳性率高于AC。

转移模式差异的原因目前认为与黏液组分密切相关[6]。

正常黏液与肠道微生物构成了菌群生物膜。

MC中菌群生物膜的失调导致肠道上皮通透性增强,黏液组分会由肠道向腹腔内移动,导致肿瘤的腹膜转移及对邻近脏器侵犯[7]。

另外,菌群生物膜将诱导肠道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导致大量细胞因子的产生,如TNF-α、IL-22,研究表明此类细胞因子促进肿瘤细胞的黏液分泌。

例如,TNF-α处理的结肠癌细胞ATOH1蛋白的稳定性增强,进而促进黏液分泌。

我国结直肠癌筛查方案的研究进展及筛查困境分析

我国结直肠癌筛查方案的研究进展及筛查困境分析

·4172··结直肠癌筛查专题研究·我国结直肠癌筛查方案的研究进展及筛查困境分析韩西1,刘君2,马麒3,呼圣娟2*【摘要】 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且增长迅速。

大多数结直肠癌从正常肠黏膜到异常增生,再到最终恶性变的发展过程长达数十年,该时机使结直肠癌平均风险个体发生癌变之前就检测和移除早期癌前病变成为可能,这一生物学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在人群中进行筛查的癌症之一。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国家拟通过在人群中进行结直肠癌筛查来改变结直肠癌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早期低诊断率的现状。

本文阐述了常用结直肠癌筛查方法及手段,总结了结直肠癌筛查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癌症早期检测;普查【中图分类号】 R 735.3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480韩西,刘君,马麒,等.我国结直肠癌筛查方案的研究进展及筛查困境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3):4172-4176,4184. []HAN X,LIU J,MA Q,et al.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program in China:recent advances and screening dilemma[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21,24(33):4172-4176,4184.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Program in China :Recent Advances and Screening Dilemma HAN Xi 1,LIU Jun 2,MA Qi 3,HU Shengjuan 2*1.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02,China2.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People 's Hospital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Yinchuan 750002,China3.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30,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HU Shengjuan ,Master supervisor ,Chief physician ;E-mail :【Abstract 】 In recent years,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colorectal cancer (CRC) in China are increasing rapidly.But CRC screening is quite feasible,because its development from normal intestinal mucosa to abnormal growth and to malignancy can last for decades,which makes early screening and removal of precancerous colorectal lesions before cancerization become possible. Increasing countries aim to reduce high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CRC and enhance its current low early diagnosis rate via implementing CRC screening programs. We reviewed recent advances in the common methods and means as well as relevant studies regarding CRC screening,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practice.【Key words 】 Colorectal neoplasms;Early detection of cancer;Mass screening致结直肠癌浸润和转移的整个过程常需花费数十年时间[3]。

miRNA-2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研究

miRNA-2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研究

miRNA-2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研究邱实;孟凡旭;刘念;刘林林【摘要】目的检测MicroRNA-21(miRNA-21)在正常人和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以及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正常人和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以及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miRNA-21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miRNA-21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血清(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miRNA-2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晚期(Ⅲ期和Ⅳ期)结直肠癌组织中miRNA-2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早期(Ⅰ期和Ⅱ期)结直肠癌(P<0.05);低分化肿瘤组织中miRNA-2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中高分化者;有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miRNA-2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结论miRNA-21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及肿瘤组织中呈高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年(卷),期】2014(018)001【总页数】3页(P91-93)【关键词】微小RNAs;结直肠肿瘤;聚合酶链反应【作者】邱实;孟凡旭;刘念;刘林林【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放疗科,吉林,长春13004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放疗科,吉林,长春13004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放疗科,吉林,长春13004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放疗科,吉林,长春13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3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近些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前明显上升[1]。

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与诊断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

microRNA (miRNA)是由Lee等于1993年发现的一类新的长度为19-25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分子,参与了发育、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等一系列重要生命过程。

浅论p53与结肠直肠癌的发生、转移、治疗与预后及筛查关系的研究现状

浅论p53与结肠直肠癌的发生、转移、治疗与预后及筛查关系的研究现状

浅论p53与结肠直肠癌的发生、转移、治疗与预后及筛查关系的研究现状【摘要】 p53是目前公认的重要抑癌基因,在大肠癌中表达率较高,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等各方面关系密切。

本文阐述了p53与大肠癌发生转移、治疗、预后和筛查关系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p53;大肠癌结肠直肠癌是较常见和危害性较大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和转归等是多基因参与、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大肠癌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达成不少共识,但仍存在许多有待探讨的问题。

随着分子实验技术的普及,从分子水平上系统地研究大肠癌,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至今已发现众多基因的异常表达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其中p53表达与大肠癌关系密切且研究颇多,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1 p53概况人类p53基因长度为20303碱基对,定位于染色体,由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组成[1]。

转录成 mRNA,编码由393个氨基酸组成,是分子量为53KD的核酸蛋白。

1979年,Linzer和Levine用SV40抗T抗体的联合免疫沉淀法从SV40转化的细胞提取物中发现一种与T抗原存在的蛋白质,因其分子量为53KD,故名P53。

此后,在各种病毒、化学诱导剂等因素引起的肿瘤中常发现有P53蛋白异常表达,故p53基因一度被认为是癌基因。

但在随后研究细胞转化时发现体内正常存在的p53基因即野生型p53有抑制细胞癌变作用,而发生突变后的p53基因即突变型p53则有促进细胞癌转化作用,从而确认野生型p53基因是抗癌基因。

对其认识经历了肿瘤抗原、癌基因和抗癌基因三个阶段。

由于野生型P53蛋白的半衰期短,免疫组化难以检测到,而突变型P53蛋白因其空间构象改变,半衰期延长,用免疫组化法可检出,因此,当组织中检测到P53蛋白的高表达,则认为有p53基因的突变[2]。

在约50%人类肿瘤中可发现有p53基因的突变,且见于多种类型的肿瘤细胞中[]。

2 p53与大肠癌2.1 p53与大肠癌发生发展早期Vogelstein[5]综合以往的报道,认为大肠癌发生的一般模式为:正常上皮增生性上皮腺瘤腺瘤癌变腺癌。

miRNA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miRNA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mi R N A,参与 N- % 动物 多个 器官发育 ,与多种肿瘤 的发生 密 切 相关 。mi R N A 一 1 7 — 9 2基 因簇 在结 直肠 癌 、 胃癌 、肝 癌 等 多种肿瘤 细胞 中高度表达 。因此精 确调控 这一 m i R N A基 因
簇 ,以及基 因簇 中各 个 mi R N A的相对表 达对于发 育和肿 瘤 相关疾病有重 大作用 。 例 如 ,Z h a n g G等 研 究 发现 … ] ,mi R N A 一 9 2 a在淋 巴结 转移 C R C患者 中表达显著 升高 ,P T E N基 因是其 下游靶基因 之一 ; mi R N A 一 9 2 a 诱 导上皮细胞至 间叶细胞 的转化 ( E MT) ,
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 居世界恶性肿瘤第三位 ,是全球第 四大
癌症 死 因 … 1 。引起 C R C的危 险因素包 括吸烟 、肥胖 、缺 乏 运动 等。2 0 1 5年 的研究 数据显 示 2,早期诊 断 出结直肠 癌 的患者存 活率 约为 6 0 %,高 于 2 0 0 5年至 2 0 0 9年的平均数据
于m i R N A的 问题 引起关 注 ,其在 人体 多种疾病 中扮演 重要 角 色 ,包括 各种癌 症。对 mi R N A的相关研 究将 有助于 阐 明
其 功能及 分子 机制。研究 发现 ,多种 mi R N A在 结直肠 癌患 者 中表 达失 衡 ,参 与癌 症发 生与 发展 过程 。m i R N A是 一类 非 编码小分子 单链 R N A,是一 类重要 的基因表达调控 因子 , 可靶 向结 合 m R N A, 通过沉默癌细胞生长相关基 因的表达 5, - - 促 进或抑制 肿瘤 的生长 。mi R N A可作为结直 肠癌早期诊 断 、

微卫星不稳定与结直肠癌关系

微卫星不稳定与结直肠癌关系

微卫星不稳定与结直肠癌关系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对其发病机制研究的重要性渐为人们认识涉及了多基因改变,微卫星不稳定性,细胞凋亡机能受限,端粒酶活化以及多条信号传导通路异常等。

近期分子学研究发现,DNA修复基因突变引起DNA错配修复系统的功能降低或丧失,从而引起遗传物质不稳定,主要表现为微卫星的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进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研究表明,微卫星不稳定性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一个新发现的重要机制。

现就微卫星不稳定性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1 微卫星不稳定(MSI)1980年Wyman等[2]首先发现了DNA分子中的一个高度多态性位点,其后人们不断发现这一类由一段核苷酸序列多次串连重复所形成的高变区,称为VNTR。

VNTR又进一步分为小卫星和微卫星。

小卫星的特点是重复单位长度为8到数10个核苷酸,不同的基因座位有不同的结构,但一般都拥有一段共同的核心序列。

1981年Miesfeldd等[3]首次发现微卫星DNA,微卫星DNA由2~6个核苷酸组成,常见的有2、3、4核苷酸重复序列,尤以二核苷酸的重复序列(CA/GT)n最为常见。

微卫星广泛存在于原核及真核基因组中,约占真核基因组的5% ,多位于编码区附近,也可以位于内含子、启动子、Alu序列中。

微卫星DNA数目巨大,人类基因组中约有5×104 个(CA)n重复序列,重复次数一般15~60次,重复单位结构相同,其长度一般小于200 bp。

每个特定位点的微卫星DNA均由中间的核心区和外围的侧翼区2部分构成。

核心区含有1个以上称为“重复”的短序列,一般该重复单位的碱基对数目不变,而串连在一起的重复单位数目是随机改变的,如果用一种不切重复单位的限制性内切酶把DNA分子切割成限制性酶,该限制性酶中位于核心区的外围即是侧翼区[4] 。

外泌体介导的microRNA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外泌体介导的microRNA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1 外泌体的生物学特征
1.1 外泌体的形成 外泌体来源于细胞内吞途径中的多泡体 (Multivesicular
body,MVB)。当细胞经过胞吞的形式形成早期核内体 (early endosomes,Ees) 之 后,细 胞 中 可 含 有 外 源 性 抗 原;Ees 的 囊
作者简介 :史雨晨(1993-),女,大学本科,初级技师。
0 引言
外泌体 (Exosomes) 是一种纳米级的双层膜结构囊泡小 体,直径一般在 40~100nm,密度为 1.13~1.21g/mL,通常呈杯 形。1987 年由 Johnstone 等 [1] 首次在羊成熟网织红细胞培养 液中发现分离并命名。随后许多研究发现,人体多种细胞如 T、B 淋巴细胞、血小板、上皮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肥大细胞、 树突状细胞、以及肿瘤细胞 [2] 等都可以通过细胞外分泌的方 式释放外泌体,并且广泛分布于血液、尿液、唾液、胸腹水、乳 汁 等 体 液 中。microRNAs(miRNAs)是 一 种 内 源 性 的 具 有 调控功能的不编码蛋白质的单链 RNAs 分子,通过碱基互补 配对的方式与靶基因 mRNA 的 3’非翻译区(3’UTR)特异 性结合从而诱导其降解或者抑制其翻译能力,最终在转录后 水平有效地使靶基因的蛋白表达沉默。目前众多研究均表 明 miRNAs 与肿瘤发生发展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参与 了肿瘤细胞生长发育、血管形成、凋亡、侵袭及转移等 [3]。
从事医学检验研究工作。
膜 经 过 凹 陷,可 形 成 多 个 小 囊 泡,其 可 选 择 性 接 收 胞 质 内 的 蛋白质和脂类成分,从而构成晚期核内体 (Late endosomes, Les),即 MVB 。 [6,7] 细 胞 中 的 多 泡 体 主 要 存 在 3 种 去 路:(1) 继 续 接 收 胞 浆 中 的 大 分 子 物 质 和 囊 泡 结 构,形 成 内 涵 体,继 而与溶酶体融合,降解其内容物;(2)直接与溶酶体结合使其 内容物被降解;(3)通过钙离子依赖的途径与细胞膜融合,将 其内部含有的囊泡结构释放到细胞外基质中,从而形成外泌 体。外泌体表面存在 CD55 和 CD59 受体,可以防止调理素、 补体和凝血因子的激活 [8],从而可以在体液中稳定存在;同时 因为外泌体体积微小 (<100nm),可以防止被单核巨噬细胞系 统 吞 噬,并 能 较 为 自 由 地 穿 越 血 管 壁 以 及 细 胞 外 基 质,由 此 可以在体液中广泛分布。 1.2 外泌体源性 miRNA

结直肠癌抗EGFR单克隆抗体疗效预测靶标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抗EGFR单克隆抗体疗效预测靶标的研究进展
蝤鏖胜瘤堂盘查垫!Q玺!旦笺!§鲞箍§翅垡塾i望笪!g!i望鲤堂Q坠!尘!盛:丛型:至Q!Q:∑!!:!主:№:兰
。457・
・综述与讲座・
结直肠癌抗EGFR单克隆抗体疗效预测靶标的研究进展
21000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南京
解放军八一医院金军肿瘤中心肿瘤内科
寻琢,王琳1
综述
【摘要】分子靶向治疗成为结真肠癌治疗的新突破,其中包括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克隆抗体。如何寻找 使用抗EGFR单抗的优势人群,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毒副作用和无效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预 测抗EGFR单抗疗效的生物靶标作一综述。 【关键词】 分子靶向治疗;抗EGFR单抗;生物靶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9一0460(2010)05一0457一04
相关㈣。

PTEN基因的表达
其他激活的下游信号传导通路同样可以作为预测抗
EGFR单抗疗效的靶标。第lO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 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hosphatase
on
aJld
t明sion
homolog deleted
chromosome
ten,PrrEN)是一种内源性的抑癌基因,它可以
的113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一J:30%的患者具有K-瑚基
predict e岱・
c鲫y of tlle锄ti_EGFR monoclonal锄tibody tIlempy.
【Key words】
Molecular targeled the髓py;
Anti-EGFR monoclonal锄tibody;
Bionlarl㈣
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的靶向治疗已经成为结直肠 癌治疗的新标准。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克隆抗体 (如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等)是目前结直肠癌分子靶向治疗

结直肠癌肝脏转移标志物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肝脏转移标志物研究进展

发部位脱落侵袭远方 组 织 。多种 不 同 的蛋 白水 解酶 降解
不 同的细胞 外基质成 分释放或 激活多种蛋 白水解酶 , 根据其 催化底物的不 同, 蛋 白水解 酶可以分为基质金属蛋 白酶 、 富 含 半胱氨 酸的酸性 分泌蛋 白、 丝氨酸蛋 白酶及天 冬氨酸蛋 白酶 类等 ; ( 2 ) 调控血 管生 成类 因子 为肿瘤 侵袭 、 转移创 造条 件 。 血管生成 在肿瘤侵袭 转移 中有 重要作用 , 肿瘤 失控 性快速增 殖需要 大量的营养物 质支持 , 而大量 营养物质供应 需要有 相 应 的运输 通道 , 因此肿瘤组 织 中新生 血管是肿瘤 可持续性 长 的基础 。同时 , 新 生血管形 成引发 的细胞粘 附系统 崩溃使 癌细胞脱 离原发组 织也是始 动侵袭转移 的关键 , 肿瘤组织诱 导新生 的血管相 比于正常 血管基底膜薄且 极易断裂 , 肿瘤 细 胞很容 易进入其 中并移动 到靶器官形成转 移灶 , 因此调控 血
学 检 查
中图分类号 : R 7 3 5 . 3+ 5 ; R 7 3 5 . 3+ 7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1 7 0 3 ( 2 0 1 3 ) 叭一 0 0 5 6 — 0 4
d o i : 1 0 . 1 1 7 4 8 / b j my . i s s n . 1 0 0 6— 1 7 0 3 . 2 0 1 3 . O 1 . 0 2 0
最常见的 、 预 后 最 差 的转 移 形 式 。 约 1 5 % ~ 3 5 % 的 结 直 肠 癌
屏障。肿瘤细胞发生转移 必须降解 细胞外 基质 , 肿瘤 细胞通
过其表 面的受体与 细胞外基质成 分相结合 , 降解肿 瘤细胞周 围 的基质形 成可供肿 瘤细胞通 过的移动通 道 , 肿瘤 细胞 自原

肠道菌群微生态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微生态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微生态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杨柳;梁新军【摘要】近年来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宏基因组学的深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微生态及其代谢模式的改变可通过破坏正常组织细胞DNA、激活致癌信号传导途径,产生促肿瘤代谢物和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等多因素来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因此,研究者们尝试利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和预防肿瘤.目前,以益生菌和排泄物移植技术为代表的微生态制剂可调节肠道菌群微生态,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分泌抗肿瘤细胞因子及调节免疫系统来抗肿瘤.微生态制剂为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希望,但目前肠道菌群微生态在结直肠癌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深入探讨.本文就肠道菌群微生态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结直肠癌的诊治探索新的方法.【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18(045)024【总页数】4页(P1239-1242)【关键词】肠道菌群微生态;结直肠癌;研究进展【作者】杨柳;梁新军【作者单位】湖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武汉市430079;湖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武汉市430079【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据2018年中国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肿瘤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居中国居民肿瘤发病率第3位。

目前认为,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宏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发现肠道菌群微生态及其代谢模式的改变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1],年龄、饮食以及生活方式和基因型等因素可引起肠道微生物种群结构和丰度的改变,从而导致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衡,进而破坏细胞DNA、激活致癌信号传导通路,最终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

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合理应用抗生素、补充益生菌等方法可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微生态,为结直肠癌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本文就肠道菌群微生态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结直 肠癌; 肿 瘤标 志物; 综 述文 献
中 图 分 类 号 : R 735. 3
文献标识码: A
结直肠 癌是消化 道中最常 见的恶性 肿瘤, 以 40 ~ 60岁 年龄 段为 高患 病 率年 龄段。 由于 早期 缺乏特异 症 状, 故 常 难以 早 期 发现, 待 有 明 显症 状出现时 多已是肿瘤 中晚 期, 此 时肿瘤 大多 已有 转移。手术 切除是治疗结直肠癌的主要手段。术 后 患 者 常 出 现 局 部 复 发 和 /或 远 处 转 移 , 尤 其 是 肝转移。转移和 复发是影响患者 5年生存率的主 要原因。随 着分子生 物学 技术的 发展, 存在 于结 直肠癌中 的分子事件基因表达已逐渐被认识。本 文就肿瘤 标志物的检测对于结直肠癌的诊断和 治 疗方面的 意义进行综述。
第 4期
王欣, 等: 结直肠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427
表达与结 直肠癌的发展有关。尚杰等 [ 9] 的 研究结 果 也 提 示 Surv iv in 可 能 通 过 抑 制 结 直 肠 癌 细 胞 调 亡 、促 进 肿 瘤 新 生 血 管 生 成 而 参 与 结 直 肠 癌 的 发 生发展, 并有望成为结 直肠 癌基 因治疗 的新 靶点 和生物学 标志物。 1. 2 结 直 肠 癌 的 发 病 机 制
根据文献 报道 [10] , 半 数结 直肠 癌来 自腺 瘤癌 变 , 形 态 学 上 可 见 到 增 生 、腺 瘤 、癌 变 各 阶 段 以 及 相应染色 体改变。在由腺瘤 - 癌序列演进的经历 约为 10~ 15年。在癌 变过 程中, 发 生遗传 突变, 包 括 癌 基 因 激 活 ( K ras, c myc, EGFR ) , 抑 癌 基 因 失 活 ( A PC, DCC, P 5 3 ) , 错 配 修 复 基 因 突 变 ( HM SH I, HLH 1, PM S 1, PM S 2, GTBP ) 及 基 因 过 度 表 达 ( COX 2、CD 4 4 v) 等 。 现 仅 就 近 年 来 发 现 的 与 结 肠直 肠 预 后 有 关 的 分 子 生 物 学 研 究 结 果 简 述 如下 。 1. 2. 1 抑 癌 基 因 失 活 结 肠 腺 瘤 性 息 肉 病 基 因 ( APC )是一种抑 癌基 因, 基 因突 变会引 起家 族性 腺 瘤 性 息 肉 病 和 结 肠 直 肠 癌 变 。 W irtz feld 等 [ 11] 发 现 A PC 基 因 中 含 I 1 3 0 7 k 突 变 子 的 犹 太 人 , 其 结 直 肠 癌 的 发 生 率 为 对 照 组 的 1. 5 ~ 1. 7 倍 , 且 发 病年龄提 前。与不含 该突 变子人 群相 比, 平 均每 个患者 结 肠 腺瘤 数 和 腺癌 数 更多 。癌 缺 失基 因 ( DCC ) 与 腺 瘤 进 展 为 腺 癌 的 过 程 有 关 , 也 是 一 种 抑 癌 基 因 。 Saito 等 [ 12] 分 析 2 3 例 结 直 肠 癌 中 , DCC 基 因 含 量 低 于 邻 近 的 正 常 黏 膜 。 肿 瘤 标 本 中 DCC 蛋 白 阴 性的 患 者 更 易 于 复 发, 其 5年 生 存 率 为 5 8. 3% , 而 DCC 蛋 白 阳 性 患 者 为 9 1. 0% 。 多 因 素 分 析 显 示 DCC 蛋 白 的 表 达 是 决 定 结 直 肠 癌 患 者预后的 一个独立因素。
损伤的细胞 便生存下 来, 细 胞遗传 的不 稳定 性增 加, 核内基因 扩增, 细胞 染色体 倍体发 生改 变, 促 进肿瘤的发生 和发展。 p53抑癌 基因是迄 今发现 与 人 类 肿 瘤 相 关 性 最 高 的 一 种 基 因 , 位 于 人 17号 染 色 体 短 臂 ( 1 7 p 1 3. 1 ) , 全 长 约 1 6 ~ 2 0 kb。 现 已 有 p53 基 因 应用 于 结 直 肠 癌 治 疗 的 报 道, 如 Sp itz[ 14] 采 用 复 制 缺 陷 的 腺 病 毒 A d 5 / CM v / p 5 3 感 染 p 5 3 突 变 的 结 直 肠 癌 细 胞 系 SW 6 2 0 和 KM 1 2 1 4, 感 染 后 的 细 胞 生 长 受 到 显 著 抑 制 。 Sh aw[ 15] 采用 MT 1 调控的野生型 p53 基因转 染人结 肠癌 细 胞 系 EB, 通 过 诱 导 凋 亡 使 已 建 立 的 裸 鼠 肿 瘤 消 退, 为恶性肿 瘤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实验基础。 1. 2. 2 错 配 修 复 基 因 突 变 近 来 发 现 , DNA 错 配 修 复 ( m ism atch repair, MM R ) 基 因 在 结 直 肠 癌 的 发病中起重 要的作用, 在遗 传性非 息肉 性结 直肠 癌 ( HNPCC ) 发 病 中 尤 然 [ 16] 。 MMR 基 因 主 要 有 hM SH 2, hM LH 1, hPM S 1 及 hPM S 2 4 类 。 突 变 后 机 体 不 能 及 时 修 复 DNA 的 复 制 错 误 , 致 细 胞 恶 化 。 在 绝 大 部 分 遗 传 性 非 息 肉 性 结 直 肠 癌 ( HNPCC ) 患 者 和 1 0% ~ 1 5% 的 散 发 性 结 肠 癌 患 者 中 , 发 现 其 DNA 中 存 在 错 配 基 因 突 变 所 致 的 微 卫 星 不 稳 定 性 ( m icrosate llite in stab ility, M S I) , 被 称 为 复 制 错 误 阳 性 ( RER + ) 表 型 , 细 胞 带 有 该 表 型 分 子 的 患 者预后较好 。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可引致转化生长 因 子 受 体 ( TGF R ) 和 胰 岛 素 样 生 长 因 子 受 体 ( IGF R ) 基 因 突 变 和 失 活 。 TGF R 介 导 转 化 生 长 因 子 ( TGF ) 对 细 胞 生 长 和 增 殖 起 作 用 , 可 抑 制 肿 瘤 细 胞 的 生 长 。 TGF R 基 因 主 要 位 于 染 色 体 3 p 2 2, 突 变 后 可 导 致 肿 瘤 细 胞 出 现生长过度, 但 这种 突变 表型 是可 以逆转 的。而 IGF R 介 导 的 IGF 作 用 , 可 调 节 细 胞 增 殖 和 分 化 , 促 进 细 胞 凋 亡 。 IGF R 基 因 突 变 引 起 细 胞 过度生长恶 变。
1 肿瘤标志物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意义
1. 1 结 直 肠 癌 常 见 肿 瘤 标 志 物 的 种 类 1. 1. 1 蛋 白 质 类 癌 胚 抗 原 ( CEA ) 和 细 胞 外 大 抗 原 ( large external an tigen LEA ) 是 目 前 应 用 比 较 广 泛 的 肿 瘤 标 志 物 。 结 直 肠 癌 的 诊 断 中 , CEA 检 测 最 普 遍 , 但 仅 有 4 0% ~ 7 0% 结 直 肠 癌 患 者 血 清 中 CEA 升 高 [ 1] 。 而 LEA 特 别 对 高 分 化 结 直 肠 癌 是 较 特 异 的 蛋 白 抗 原 , 王 曾 蕴 等 [ 2] 研 究 表 明 , LEA 比 CEA 有 更 高 的 灵 敏 度 和 特 异 度 , 可 以 作 为 诊 断 早期结直 肠癌的筛选指标。 1. 1. 2 糖 类 抗 原 CA 5 0, CA 1 25, CA 1 5 3, CA 1 9 9, CA 2 4 2, CA 7 2 4, CD 4 4, CD 4 5, CD 5 4 及 E
结直肠癌 中最常见的其他杂 合性等位 基因缺 失 位 点 被 定 位 在 第 1 8 号 染 色 体 长 臂 ( 5 q ) 、第 17号 染 色 体 短 臂 ( 17 p ) 和 第 1 8 号 染 色 体 长 臂 上 ( 1 8 q ) ; 这 些 可 能 是 p 5 3 基 因 , APC, DCC 基 因 的 位 点 。 T akan ish i 等 [ 13] 的 研 究 提 示 , 1 7 p 等 位 基 因 丢失与肿 瘤的侵袭性有关。他还证实多数结直肠 癌 至 少 存 在 一 个 等 位 基因 缺 失, 发 生 在 染 色 体 17和 1 8 上 的 频 率 高 , 越 是 晚 期 肿 瘤 其 等 位 基 因 缺 失的频 率 越高 。正 常的 p53 蛋 白能 维 持 细胞 的 遗传稳定 性。当 细胞 内基 因受 到损 伤 时, p53 蛋 白会诱导 细胞 凋 亡; 如果 p53 蛋白 功 能 丧失, 受
第 பைடு நூலகம்9卷第 4 期 2010年 4 月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 l of G enera l Surge ry
文章编号: 1005- 6947( 2010) 04- 0426- 04
V o.l 19 N o. 4 A pr. 2010
文献综述
结直肠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王欣 综述 傅仲学 审校
收稿日期: 2009- 04- 22; 修订日期: 2009 - 12- 23。 作者简介: 王欣, 重庆市中山医 院副主任 医师, 主要 从事胃肠 专 业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 王欣 E m ai:l xitong1967@ qq. com
CD 等 。 据 李 海 等 [ 3] 研 究 发 现 CA 2 4 2 是 一 种 唾 液 酸化鞘脂类 消化道肿 瘤相关 抗原, 是结 直肠 癌和 胰腺癌较常 用的标志 物, 在 胰腺癌 和结 直肠 癌患 者均有明显 升高。黏 附分子 是指 由细 胞产 生, 存 在 于 细 胞 表 面 , 介 导 细 胞 与 细 胞 、细 胞 与 细 胞 外 基质之间相 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黏附分子 大多为糖 蛋 白, 少 数 为糖 脂, 与 肿瘤 的 发 展和 转 移 有 关 [ 4] 。 CD 4 4 是 黏 附 分 子 家 族 中 的 重 要 成 员 , 是一类能特 异性得结合基质成分透明质酸和胶原 的细胞表面 跨膜糖蛋 白, 主 要介导 细胞 与基 质的 异 质 黏 附 作 用 [ 5] 。 CD 4 4 基 因 由 1 0 个 组 成 型 外 显 子和 10个 变异 型 外 显子 组 成, 含不 同 变 异体 外 显 子 编 码 序 列 的 CD 4 4 称 为 CD 4 4 拼 接 变 异 体 , CD 4 4V 6 是 CD 4 4 的 一 种 拼 接 变 异 体 , Y am am ich i 等 [ 6] 的 研 究 表 明 , CD 4 4V 6 的 过 度 表 达 与 消 化 道 肿瘤的淋巴 结转移相 关, 并 保护了 血管 内皮 生长 因 子 ( VEGF ) 的 促 内 皮 细 胞 功 能 , 从 而 促 进 了 肿 瘤血管生成 和浸润转移。 1. 1. 3 血 管 内 皮 生 长 因 子 ( VEGF ) 与 su rvivin 黄 远 洁 等 [ 7] 实 验 表 明 , VEGF 与 survivin 表 达 具 有 一致性, 两者 同时表达 时则 结直肠 腺癌 发生 淋巴 结 转 移 率 较 高 ( 6 0% ) 。 说 明 VEGF 与 surv iv in 关 系密切, 且 在 肿瘤 转 移中 起 着 重要 作 用, 其机 制 可 能 为 : VEGF 诱 导 surv iv in 表 达 上 调 , 高 表 达 的 Su rv iv in 抑 制 了 各 种 指 向 caspase 的 凋 亡 机 制 , 从 而 保 护 内 皮 细 胞 逃 避 凋 亡 。 梁 青 春 等 [ 8] 观 察 到 su r v iv in 在 结 直 肠 癌 中 高 表 达 , 在 癌 旁 黏 膜 组 织 中 无 表 达 , 在 低 分 化 腺 癌 、有 淋 巴 结 转 移 组 中 的 表 达 高 于 高 分 化 腺 癌 、无 淋 巴 结 转 移 组 。 提 示 su rv iv 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