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西南联大行思录读后感1500字
西南联大行思录读后感1500字本书是张曼菱十余年来浸润于“西南联大”的成果。
其间,作者走访海峡两岸的西南联大老校友,亲身接触、交谈,拍摄出电视纪录片数部,积累案头笔记、文献等一手材料不计其数,甚至不乏独家所有。
作者寻访西南联大老校友,目的在于寻访“西南联大精神”——在中西合璧下,既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有“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人文精神。
西南联大行思录读后感我想,每个追求进步的中国青年都会有西南联大的情结吧。
我记得大学的第一个暑假,我和几个高中同学特意去了云南,目的有二:联大旧址和国殇墓园。
到昆明已是下午,小憩后找到旧址时夜已深,我们一行五人从简陋的校舍旁匆匆走过,一直找到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前,用手机打着光,轻声读着那块“三绝碑”。
“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
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
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冀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
”在这种历史感下读书的他们,在这种历史感下怀旧的我们。
其实那个时候我们不大知道他们的故事,我只是知道些皮毛,知道他们很好。
于是我便和几个最要好的同学提了提,好在母亲和同学都很支持。
那是至今想来最有情怀最纯粹的一次出游,好在我们仍是最要好的朋友。
辑录数段治学心得于此,籍此勉励自己:一、学识的通透他们自己一生都在里面,他们的言行,一切都是带着他所相信的东西,他走进来跟你谈的时候,就好像一个哲学谈话。
上课是一种师生之间精神的对话,你不感觉他在灌输什么知识。
这种感觉似乎接近了论语里的问答,我总觉得当一个人把自己真的热爱并且掌握透彻的知识拿出来分享时,是极富魅力的,会有种强大的吸引力让你渴望和他交流。
二、知识的系统化西南联大很注意学科的系统化,每个学生都要读中国的通史。
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这样。
教学上是一种纯粹启发的,课程设计都非常系统,每一个文学院的学生一定要念中国通史,这个我们现在没做到,因而丢掉了一个对历史的理解。
你做文科,好像没有一个站脚的地方。
过去做学问,你一进大学,他给你打一个轮廓,然后往里面填空,你特别有兴趣往里面填,你永远有一个大的框架。
西南联大心思录心得
西南联大心思录心得(原创版4篇)目录(篇1)I.西南联大心思录心得II.背景介绍A.西南联大的历史背景B.心思录的由来C.西南联大学生学习的艰苦环境III.西南联大学生的心态和情感A.坚持学习,不怕困难B.乐观向上,不屈不挠C.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IV.心得体会A.对西南联大的怀念B.对学习心态的感悟C.对人生信念的启示正文(篇1)在中国的教育史上,西南联大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它是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抗日战争时期联合创办的一所大学。
这所大学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办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其中,西南联大的心思录成为了当时学生们的精神食粮。
目录(篇2)I.西南联大心思录简介III.西南联大心思录的实践应用IV.西南联大心思录的个人心得正文(篇2)一、西南联大心思录简介西南联大心思录是一本由西南联大师生编写的心理学著作,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掌握应对压力和挑战的方法。
这本书融合了心理学、教育学和哲学等多学科知识,内容丰富、实用。
二、西南联大心思录的核心思想西南联大心思录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人的内心力量对于成长和成功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通过正确的方法和努力,人们可以有效地应对压力和挑战,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这本书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并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三、西南联大心思录的实践应用西南联大心思录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心理学技巧,如放松技巧、情绪调节技巧和思维训练等。
这些技巧可以通过实践训练掌握,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许多成功人士的故事,他们通过心理学的帮助成功地克服了困难,取得了成就。
这些故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西南联大心思录的个人心得阅读西南联大心思录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内心力量的重要性。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曾经遇到过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通过学习这些技巧和方法,我逐渐找到了应对困难的方法,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不得不说,看完《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之后,我被它的氛围感染了。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文人言语之间,描绘出那令人神往的年代,还有时代文人可敬可叹的风骨。
所谓风骨者,置生死于度外,千金不改其志,万难不屈。
国难当头,又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各地爱国青年离开家乡,求学归来。
他们用先进的思想与杰出的才华,挽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华民族。
他们在大学中传播西方先进文化,探索知识,冲击着旧中国的思想、文化、家庭与教育,同时还组织反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为躲避战乱,三所一流大学齐聚昆明。
“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在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等人的带领下,三校团结到了最后。
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情况之下,我们不再是一盘散沙,在有多少困难,都要克服,最后要把它联合到底。
正是这些大师,正是这些民族脊梁,把西南联大办好,培养了一代代像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在学术上有相当成就的人才。
“但我们若着眼于文化的更可贵的一方面,则八年多的西南联大,始终都在雍容和睦的气氛中长成,这非特是我们教育史上的佳话,亦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光辉的事情”。
这部纪录片,最终反映了西南联大为什么如此成功,同时也提现了我们作为大学生的使命。
西南联大与许多优秀的前辈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敬业勤学的精神,现在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认为现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学者之谓也,应有学实也。
我们应该反省自身,坚定信仰,无畏无惧,忍辱负重,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科研立国,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力拼搏!。
精选多篇《西南联大行思录》读后感
精选多篇《西南联大行思录》读后感认真的看完《西南联大行思录》,你会发现在早前人们的思想是什么样的,虽然是很早之前的故事,但是《西南联大行思录》中确实是透露出了很多的正能量。
《西南联大行思录》读后感1抗日战争时期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分别由北京、天津几经辗转颠沛至长沙最后到昆明,联合成立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荟萃了当时中国最可称道的一批知识分子。
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下,仍然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光辉的成绩。
这首校歌词《满江红》是一九三八年联大制定校歌校训时,由校长冯友兰和中文系教授罗庸所作,并几经修正。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
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可以想象当时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唱此校歌,悲愤而又坚决不屈的心情。
张曼菱的《西南联大行思录》原以为只是联大校友一些的追忆,漂泊的历程。
书中内容的会让你的心灵震撼,从汪曾祺的散文里,从一个个片段看到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联大教授们和联大时期的大学生活。
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最困难的物质条件,却产出了大量的学术科技明星。
其中包括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世界上第一个合成出人工胰岛素的邹承鲁,两弹元勋邓稼先,著名数学家数学家陈省身,文史学家季羡林。
这个名单很长很长,星光熠熠。
西南联大维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当时的西南联大的本科教育堪比当今美国最著名大学。
这是中国现代教育史和文化史的骄傲。
为什么会这样,看完这本书,问题就可以得到一一解答。
一什么是好的大学教育西南联大汇集当时中国最精英的学者教授,他们中国文化底蕴深厚,大都从世界著名学府学成归来,是东西方学术荟萃之集大成者。
参照西方著名大学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
一个好的大学,首先要有好的教授。
联大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学生观看《西南联大》观后感
学生观看《西南联大》观后感
闻一多先生一生投身教育,一心救国,最终走向殉道之路。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无数同闻一多先生一样的中国人一心求学,只为了救国、救国、救国、还是救国。
学文,为往圣继绝学,延续中国文化;学理,为国家之兴旺,筑强国之根基。
日军侵华,火烧昆明城,空袭是人们的日常,多么令人无法想象,而在如此环境下,西南联大的教师和学生未曾因此停止过一日学习与工作。
为什么在几乎没有经济支撑的条件下,他们还能有如此卓越的成就?因为那时没有什么自身利益的争夺,只是一心为了国家能够更好,为了国家的未来去潜心读书、潜心研究。
敌人摧残了城市、摧残了乡村、摧残了山川河流,却毁灭不了我们五千年来的文化种子,炮火只会让我们的士气更加刚毅,人民的心更加团结。
中华五千年文化血脉源远流长,岂是一场战争就可以磨灭的。
那时的学者,不仅赓续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同时,在那样抗争的年代下,应该说是一代中华民族精神在非常时期的一种体现。
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群星闪耀的一处所在,也是中国人的血性与风骨展现得最淋漓尽致的时期。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西南联大虽只存在了八年时间,在那段山河破碎,硝烟四起的时代,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学术自由的环境,一群读书人凭一身风骨,守护了国家文脉,为国家日后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供献。
如今,中国再也没有了这样的大学,能彪柄于世界大学之林毫无愧色。
树自由之风气,立独立之思想。
明月清风,傲雪凌霜。
山河沦落处,群星闪耀时!
第 1 页共 1 页。
2023年《西南联大》观后感
2023年《西南联大》观后感2023年《西南联大》观后感1近年来以传统文化、科技创新掀起了一番热潮,也因业务上的需要,寒假时间也特地观看了《西南联大》、《假如国宝会说话》、《书迷》、《创新中国》四部纪录片。
换做平时,我对这些枯燥无味的纪录片是不感兴趣的,因为我此刻正在惬意的享受着安逸的生活,无需忧虑,可仔细看看中国一路走来的艰苦历程,才能真切感受这种安逸的珍贵。
看完,我觉得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有强大祖国的庇护,有稳定的生活和工作。
而当时的老师和学生为了中国的教育甚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不畏艰难,从北平、天津等地先后前往云南,为的就是保存号文化的种子,国家的明天。
西南联大之所以会出现,跟日本的侵略有直接关系。
她的成立当然也离不开那些为了中国教育事业而做出巨大贡献的联大教授。
梅贻琦、蒋梦麟、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等。
这些都是中国近代教育的肱骨,也培养了邓稼先、杨振宁等等一大批著名科学家和新中国的栋梁。
有时候我们总是说,设施条件不好,影响教和学。
西南联大当年却是以几间茅草屋、几支粉笔在日军狂轰滥炸之中培养出无数国之栋梁。
故,物质不是主要的,主要在于教育的理念是否先进,教育的信念是否坚定。
如果你把教书当做一份工作,那你在乎的就是工作条件和薪水;如果你把教书当做一种职业,你就会在乎你的.工作成就,如果你把教书当做一种情怀,你便会用这种情怀去教育每一个孩子。
我想《西南联大》中的教师便是那个有情怀的老师吧。
2023年《西南联大》观后感2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物价飞涨。
师生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却为中华民族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的科学家。
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林、李振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
今天的我们早已不用在那破不成形的屋子里上课,不用再忍饥挨饿。
而有多少人又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呢?西南联大存在的时代虽然离我们已经久远,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欢声与泪水均以化作尘埃随风飘散,但西南联大那些灿若繁星的教授却始终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对学生体贴入微、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他们所倡导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散发出奇目的光芒。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集合6篇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集合6篇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集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看完《西南联大》纪录片后,感触颇深。
是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这样一所优秀且特殊的学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它的诞生无疑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的,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在日本的炮火逼迫下不得不迁校,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来到了长沙成立了临时大学,最后来到了云南昆明,虽然现在已不在,但这所大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在云南师范大学里仍有西南联大的旧址与博物馆,供人们来回忆与纪念。
这部纪录片共有五集——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无一不在向我们讲述着西南联大的历史。
三校联合没有任何分歧,由“寡言君子”梅贻琦担任西南联大的校长,他以清华的教学体制来管理西南联大,成果也是显著的。
当然不少优秀的教授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被称为“好教授”的韩咏华改变院系进入了社会科学院关注教育;国文老师沈从文教学吸引不少学生愿跨过整个昆明城来听一堂课;闻一多在抗日步行中不忘写生,采集素材;虽有助教但仍亲自批改学生作业的朱自清;吴宓,陈寅恪,郑天挺,吴大猷,华罗庚,杨振宁,邓稼先等一批爱国志士为了中国的胜利在默默的付出。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并没有太多资金,学习环境也是非常艰苦,一间茅草房就是一间教室,一把羊椅就是书桌与凳子,40多个人一间宿舍,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教学楼,阶梯教室,四人宿舍,多么舒适的环境,可竟很难再出现像以前那样的教授,我们是否该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而即使如此他们仍坚持着“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从不懈怠。
在他们那个时代时刻都担心着日本人的突袭,只要警报器一响就拿着装满手稿的公文包到处躲避,而金岳霖在一次空袭中忘记跟着人群躲避,仍在教室里手握笔。
《西南联大》五集观后感
《西南联大》五集观后感《西南联大》五集观后感昨天用了较长时间把中央电视台记录片频道播放的《西南联大》五集看了一遍,有许多感慨。
“回首抗战岁月,中国的大地上,由东向西,真是一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大迁徙,这其中有无数读书人高昂着头颅、挺直着腰板在行走。
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有过如此大规模的文化大转移?世界上有哪个民族遭受过这等苦难?世界上又哪有过这么一群读书人,把大学当作捍卫国家荣誉与民族精神的第二战场” ?这就是西南联大带给我们的震撼。
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战开始后1937 年11月1日,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
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
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在中国教育史上只存在了8年,但因其英才辈出,又产生了无数故事与传奇,成为了中国大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
它存在于中国教育史上的特殊时期,所以那里的师生、那里的精神都很特殊。
感慨一、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信念。
在谈论西南联大, 大家一定会想起从那儿走出来的一批优秀中华儿子,女口:闻一多、吴大猷、李政道、邓稼先、钱钟书、费孝通很多很多,那都是有形的,而最最可贵的是在国家危亡时刻、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所凸显现的中国知识分子高贵精神气质,是硝烟弥漫的战火中,众多师生弦歌不辍,坚持到底,稳定人心的力量。
感慨二、精忠报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一大批联大师生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下,克服了许多无法想象的困难,坚持教学育Ao 1100名学生直接参战,他们有的在前线作战,有的服务保障。
记得有一幕,为了战场需要,一批翻译人员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好多就死在了胡康河谷。
更多的人则在后方支援抗战,用科技支援前线,开展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
因为如此联大毕业率不到50%。
感慨三、坚韧不拔,奋发努力的精神。
在吃不饱穿不暖, 天天挨敌机轰炸的环境下,坚持学习,坚持科研、坚持著作, 从不放弃。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条件艰苦得惊人。
联大初建时下无寸土,上无片瓦,只能借用昆明一些学校的校舍。
1939年建立的新校舍全是泥地土坯墙、木格窗的平房,除图书馆是瓦顶,教室是铁皮屋顶外,宿舍则用茅草覆顶。
宿舍由梁思成设计,但因经费严重不足,即便是建筑大师也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教室是土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
教室里夏天犹如蒸笼,冬天则寒风穿堂入室,窗是用棉纸糊的,一刮风,沙沙作响。
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
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因下雨,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
无奈,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
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宿舍是土坯草屋,睡的是上下层双人床,室内灯光暗淡,一个大房子要住40人,那个双人床一排排地排满。
遇上大雨,双层木床上便成“泽国”,油布、脸盆、雨伞全派上了用场。
学生的衣着就更简单了,多数是退了色的黄制服,天气冷了就加一件黑色棉大衣,遮住补了又补、缀着一层层各色补丁的破裤子。
有些同学几个人合用一件长衫,谁进城就谁穿。
在临时大学的时候,发件棉大衣,就这么勉强过冬。
联大学生宿舍全部是借来的,由于人多房少,有时就连盐商仓库也借用来当宿舍。
新校舍是在泥土松软的坟地中开辟的,地上泥泞,床下长草。
一到下雨天就到处是烂泥,路上留下一个个水坑,一双鞋子穿一个雨季就烂了。
当时校图书馆库藏书少,参考书不足,有些教授为了备好一堂课,往往需要四处寻觅有关书刊甚至拿出自己的藏书,常常挑灯夜战赶编讲义。
联大许多教授,如周培源、吴大猷等,为了躲避空袭迁到郊区居住,住得最远的在50多里外的呈贡,远离学校数十里。
由于住得分散,当时流传着一句话:“昆明有多大,西南联大就有多大。
”为了讲课时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他们从不采取连续数小时集中讲授方式,一门3学分课程必按每周三次来校授课,不辞辛劳往返数小时,从不迟到一分钟,并视为当然。
正能量电影观后感五篇
观《西南联大启示录》有感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物价飞涨。
师生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却为中华民族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的科学家。
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林、李振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
今天的我们早已不用在那破不成形的屋子里上课,不用再忍饥挨饿。
而有多少人又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呢?西南联大存在的时代虽然离我们已经久远,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欢声与泪水均以化作尘埃随风飘散,但西南联大那些灿若繁星的教授却始终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对学生体贴入微、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他们所倡导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散发出奇目的光芒。
现在的我们,作为师大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这种刚毅坚卓、学高身正的校训,努力让你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师大人。
当我们在七十多年以后纪念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大学,所有人的感觉还是立足于当代。
我们惊讶,我们感叹,一个物质之匮乏与精神之伟大形成鲜明对比的大学,一个在战火中诞生却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韧性的大学,她让我们仰望。
西南联大坚持精神自由的治学态度,在战争年代仍然主张常态教育,这为当时的学子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学习空间。
历史证明,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创造出教育史上的神话,是因为开放的学术氛围。
我们学习西南联大精神,并不是要重复历史,而是应以一个新的面貌与姿态,塑造全新的有竞争力的大学,从而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作为西南联大的学生,有幸观看西南联大不平凡的历史,感到无比欣慰。
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特殊的学校。
看着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深刻感悟到师大“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
重温西南联大精神,忽然之间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未来不再渺茫,我不再彷徨。
明白了今日大学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造就专业人才的地方,也是塑造完美人格,全方位拓展素质技能的地方,更是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培育先进理念的地方。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最近看了一部关于西南联大的纪录片,这可真是让我感触颇深呐!西南联大,这几个字听起来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
但在这部纪录片里,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充满温情与坚韧的故事。
那时候的中国,战火纷飞,山河破碎。
然而,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西南联大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黑暗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学校的条件之差,超乎想象。
教室简陋得让人揪心,可能是破旧的庙宇,也可能是临时搭建的草棚。
下雨天,雨水滴滴答答地从屋顶漏下来,打在书本上,打在学生们的头上。
可就算是这样,老师和学生们的热情丝毫未减。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位教授,上课的时候外面飞机轰鸣,炸弹声此起彼伏。
但他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在黑板上奋笔疾书,声音洪亮地讲解着知识。
学生们也都全神贯注,眼睛紧紧盯着黑板,仿佛外面的战乱与他们无关。
那种对知识的渴望,那种专注的神情,真的让人感动。
还有那些学生们,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家庭背景各不相同。
有的是富家子弟,有的是贫苦农民的孩子,但在西南联大,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求知者。
他们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吃着简单的饭菜,每天要走好几里路去上课。
但他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充满了朝气。
晚上,没有电灯,他们就点着油灯读书。
那微弱的灯光,照亮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他们心中的理想和希望。
记得有一个场景,是一群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问题。
他们为了一个学术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肯让步。
最后,还是老师出来调解,大家才恍然大悟,相视一笑。
那种学术氛围,那种纯粹的为了追求真理而争论的精神,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真的太难得了。
西南联大的老师们也是各有各的风采。
有的老师幽默风趣,把枯燥的知识讲得生动有趣;有的老师严谨认真,对学生的要求一丝不苟。
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信念。
看着纪录片里的那些画面,我不禁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我们有着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的教学设备,丰富的学习资源。
西南联大启示录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回忆那段艰苦的岁月“万里长征,辞却了五史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别离,绝檄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西南联大校歌耳畔回响起这首雄浑悲壮的旋律,我又再一次地想起了那所存在8年的西南联大,那所世人永不会忘记的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1938年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当年,这三大所大学的优秀教师和莘莘学子用可歌可泣的爱国奋斗事迹感动了我们很久很久``````曾经在战火硝烟中,他们书写了一个个艰苦奋斗的故事;曾经在山河破烂下,他们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
他们是一群代表了国家最出色的学术水平和最优秀的人格魅力的大师级人物——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
他们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高境界。
为此,我敬仰他们——那些乐观进取的学生汪曾琪说过,联大很大部分学生都是呆在茶馆里看书自习,他们在那里“养其浩然之气”,能够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
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条件艰苦得惊人。
教室是土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
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
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因下雨,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无奈,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学校培养出了邓嫁先、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等享誉世界的名人。
从西南联大的勉词“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
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
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中,我已深刻感受到当年学子们刚毅坚卓、报效祖国的高尚品格。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大学的条件比那时候好多了,然而我们不仅没有像他们那样刻苦学习,而且时常为生活锁碎和小困难烦恼。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最近观看了《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在那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西南联大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困境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书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篇章。
西南联大成立于 1937 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南迁合并而成。
当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中华大地,国土沦陷,生灵涂炭。
为了保存中华民族的教育火种,师生们不畏艰险,长途跋涉,辗转来到昆明。
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教学和科研,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毅力。
纪录片中,那简陋的校舍令人印象深刻。
教室是用土坯搭建的,屋顶是茅草铺就的,每逢下雨,屋内便会漏雨。
学生们的宿舍也是拥挤不堪,几十个人挤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
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师生们没有丝毫的抱怨和懈怠。
老师们倾心授课,学生们专心听讲,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超越了一切物质的匮乏。
西南联大的师资力量堪称豪华。
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冯友兰、金岳霖等一大批学术大师云集于此。
他们不仅有着渊博的学识,更有着高尚的人格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在课堂上,他们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在生活中,他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闻一多先生在课堂上慷慨激昂地讲述《楚辞》,他那炽热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感染着每一位学生。
朱自清先生虽然生活拮据,但依然坚守着学术的尊严和道德的底线。
正是这些大师们的辛勤付出,为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西南联大的学生们也是充满了激情和理想。
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在课余时间,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战贡献力量。
有的学生投笔从戎,奔赴前线;有的学生深入基层,宣传抗日。
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
西南联大在学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历史学、文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突破和创新。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doc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doc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篇一:观西南联大观后感参观了西南联大的遗址后让我感触良多,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惭愧的,我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
可是还在抱怨学校这样差那样差,甚至以这些借口来逃避我们应该学的很多专业知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学校里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却不懂得珍惜,还经常想尽各种办法来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要知道,当时联大的学生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依然是那么的渴望学习,甚至连生活都有点令人堪忧,但还是不能阻挡他们学习的决心。
他们在校舍被摧毁后没有就此放弃学习,而是抓住了每一个学习机会。
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旧坚持学习,真的让人十分震撼!古有勾践卧薪尝胆、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都是发人深省的,至近代的联大学生同样在艰苦的时代,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
他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忍辱负重,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
联大师资雄厚,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依然坚守“刚毅坚卓”的校训,培养了不少人才,当时的就有朱自清、梅贻琦,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
联大也因为有这些学富五车、爱国学士的存在,联大也因此蓬荜生辉,联大的莘莘学子也在他们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知识,有所成就,例如:邹承鲁、杨振宇、华罗庚等人才均出于此。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
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盗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
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
然而在看看当下的我们,上大学越来越颓废,当初的理想、抱负都抛之脑后,整天沉迷于游戏中无法自拔,早上睡到日晒三竿,无精打采、萎靡不振,明明每天都没干什么,却觉得很累,身体越来越弱!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时候我经常会这么问自己:“我们这是怎么了?”我们的确该反省反省,但我认为中国的教育制度也有不足之处,应试教育残害了多少人才,学生为了考试而读书,教师为了考试而猛灌知识,慢慢的导致很多学生讨厌读书,自己的兴趣爱好也被不断地消减至无。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关于西南联大的纪录片,感触颇深呐。
说起西南联大,那在当年可是个传奇般的存在。
在那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这所大学汇聚了一群顶尖的学者和充满求知欲的学生,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坚守着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
纪录片里,那一幕幕场景仿佛把我带回到了那个特殊的时代。
当时的教学条件之差,超乎想象。
教室简陋得不行,有时候连个完整的黑板都没有。
下雨天,教室里还会漏雨,滴滴答答的,老师和学生们就这么一边躲着雨,一边继续上课。
可就算是这样,大家的热情那是丝毫未减。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位教文学的老教授。
他总是穿着一身洗得有些发白的长衫,头发有点乱蓬蓬的,但眼睛里却闪着光。
每次上课,他都会捧着厚厚的一摞书,那些书的边边角角都被翻得卷了起来,一看就是被反复研读了好多遍。
他讲起课来,那真是激情澎湃,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的话语之中。
有一回,他讲到李白的诗,整个人都陶醉其中,声音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手还不停地在空中比划着,就好像他真的见到了李白,正在和诗仙一起畅谈呢。
还有那些学生们,一个个也是充满了劲头。
他们每天早早地就起来读书,校园的角落里、树荫下,到处都能看到他们刻苦学习的身影。
有个学生,家里条件特别不好,每天就吃着两个窝头,喝着白开水,但手里永远拿着一本书。
晚上宿舍熄灯了,他就跑到路灯下面接着看,那股子认真劲儿,真让人佩服。
西南联大的老师们不仅教学认真,还特别关心学生。
有个女学生,因为生病耽误了不少课程,心里着急得不行。
她的老师知道后,专门抽时间给她补课,耐心地解答她的每一个问题,还鼓励她不要灰心。
在老师的帮助下,这个女学生最终赶上了进度,成绩还特别优秀。
当时的校园生活虽然艰苦,但也充满了乐趣。
学校会组织各种活动,比如诗歌朗诵会、戏剧表演啥的。
学生们自己编排节目,虽然道具简单,服装也不华丽,但大家都特别投入,演得有模有样。
有一次的诗歌朗诵会上,一个男生朗诵了一首自己写的诗,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祖国的热爱,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
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通用5篇)
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通用5篇)西南联大观后感1“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不得不说,看完《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之后,我被它的氛围感染了。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文人言语之间,描绘出那令人神往的年代,还有时代文人可敬可叹的风骨。
所谓风骨者,置生死于度外,千金不改其志,万难不屈。
国难当头,又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各地爱国青年离开家乡,求学归来。
他们用先进的思想与杰出的才华,挽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华民族。
他们在大学中传播西方先进文化,探索知识,冲击着旧中国的思想、文化、家庭与教育,同时还组织反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为躲避战乱,三所一流大学齐聚昆明。
“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在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等人的带领下,三校团结到了最后。
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情况之下,我们不再是一盘散沙,在有多少困难,都要克服,最后要把它联合到底。
正是这些大师,正是这些民族脊梁,把西南联大办好,培养了一代代像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在学术上有相当成就的人才。
“但我们若着眼于文化的更可贵的一方面,则八年多的西南联大,始终都在雍容和睦的气氛中长成,这非特是我们教育史上的佳话,亦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光辉的事情”。
这部纪录片,最终反映了西南联大为什么如此成功,同时也提现了我们作为大学生的使命。
西南联大与许多优秀的前辈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敬业勤学的精神,现在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认为现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学者之谓也,应有学实也。
我们应该反省自身,坚定信仰,无畏无惧,忍辱负重,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科研立国,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力拼搏!西南联大观后感2观看了《西南联大》历史纪录片之后让我感触良多,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惭愧的,我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
可是还在抱怨学校这样差那样差,甚至以这些借口来逃避我们应该学的很多专业知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学校里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却不懂得珍惜,还经常想尽各种办法来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最新《西南联大》五集观后感
《西南联大》五集观后感昨天用了较长时间把中央电视台记录片频道播放的《西南联大》五集看了一遍,有许多感慨。
“回首抗战岁月,中国的大地上,由东向西,真是一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大迁徙,这其中有无数读书人高昂着头颅、挺直着腰板在行走。
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有过如此大规模的文化大转移?世界上有哪个民族遭受过这等苦难?世界上又哪有过这么一群读书人,把大学当作捍卫国家荣誉与民族精神的第二战场”?这就是西南联大带给我们的震撼。
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战开始后1937年11月1日,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
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
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在中国教育史上只存在了8年,但因其英才辈出,又产生了无数故事与传奇,成为了中国大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
它存在于中国教育史上的特殊时期,所以那里的师生、那里的精神都很特殊。
感慨一、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信念。
在谈论西南联大,大家一定会想起从那儿走出来的一批优秀中华儿子,如:闻一多、吴大猷、李政道、邓稼先、钱钟书、费孝通……很多很多,那都是有形的,而最最可贵的是在国家危亡时刻、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所凸显现的中国知识分子高贵精神气质,是硝烟弥漫的战火中,众多师生弦歌不辍,坚持到底,稳定人心的力量。
感慨二、精忠报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一大批联大师生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下,克服了许多无法想象的困难,坚持教学育人。
1100名学生直接参战,他们有的在前线作战,有的服务保障。
记得有一幕,为了战场需要,一批翻译人员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好多就死在了胡康河谷。
更多的人则在后方支援抗战,用科技支援前线,开展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
因为如此联大毕业率不到50%。
感慨三、坚韧不拔,奋发努力的精神。
在吃不饱穿不暖,天天挨敌机轰炸的环境下,坚持学习,坚持科研、坚持著作,从不放弃。
西南联大观后感1000字
西南联大观后感1000字《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西南联大这所大学的校园状态,这所大学虽然只存在9年,但为我国、为世界创造的价值不可忽视,多少大师都是从这所学校出来,让我们看到一个传奇的时代。
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西南联大观后感1000字。
1看完《西南联大》纪录片后,感触颇深。
是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这样一所优秀且特殊的学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它的诞生无疑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的,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在日本的炮火逼迫下不得不迁校,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来到了长沙成立了临时大学,最后来到了云南昆明,虽然现在已不在,但这所大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在云南师范大学里仍有西南联大的旧址与博物馆,供人们来回忆与纪念。
2这部纪录片共有五集——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无一不在向我们讲述着西南联大的历史。
三校联合没有任何分歧,由“寡言君子”梅贻琦担任西南联大的校长,他以清华的教学体制来管理西南联大,成果也是显著的。
当然不少优秀的教授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被称为“好教授”的韩咏华改变院系进入了社会科学院关注教育;国文老师沈从文教学吸引不少学生愿跨过整个昆明城来听一堂课;闻一多在抗日步行中不忘写生,采集素材;虽有助教但仍亲自批改学生作业的朱自清;吴宓,陈寅恪,郑天挺,吴大猷,华罗庚,杨振宁,邓稼先等一批爱国志士为了中国的胜利在默默的付出。
3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并没有太多资金,学习环境也是非常艰苦,一间茅草房就是一间教室,一把羊椅就是书桌与凳子,40多个人一间宿舍,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教学楼,阶梯教室,四人宿舍,多么舒适的环境,可竟很难再出现像以前那样的教授,我们是否该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而即使如此他们仍坚持着“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从不懈怠。
在他们那个时代时刻都担心着日本人的突袭,只要警报器一响就拿着装满手稿的公文包到处躲避,而金岳霖在一次空袭中忘记跟着人群躲避,仍在教室里手握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核心的东西在于其的民族魂。毫无疑问,构成这一种民族精神,代表民族灵魂的核心是当代的大学生。假如这本应该积极向上,充满理想的激情与活力的自由的灵魂却被外在的物质利益,功利主义所羁绊,这个民族如何发展。大学精神是整个大学的灵魂,崇高的大学精神必然孕育崇高的灵魂。在如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下,希望我们仍然能够继承先辈流传下来的大学精神——刚毅坚卓。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条件艰苦得惊人。联大初建时下无寸土,上无片瓦,只能借用昆明一些学校的校舍。1939年建立的新校舍全是泥地土坯墙、木格窗的平 房,除图书馆是瓦顶,教室是铁皮屋顶外,宿舍则用茅草覆顶。宿舍由梁思成设计,但因经费严重不足,即便是建筑大师也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室是土墙,屋顶 仅盖一层铁皮。教室里夏天犹如蒸笼,冬天则寒风穿堂入室,窗是用棉纸糊的,一刮风,沙沙作响。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提 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因下雨,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无奈,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正所谓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宿舍是土坯草屋,睡的是上下层双人床,室内灯光暗淡,一个大房子要住40人,那个双人床一排排地排满。遇上大雨,双层 木床上便成“泽国”,油布、脸盆、雨伞全派上了用场。学生的衣着就更简单了,多数是退了色的黄制服,天气冷了就加一件黑色棉大衣,遮住补了又补、缀着一层 层各色补丁的破裤子。有些同学几个人合用一件长衫,谁进城就谁穿。在临时大学的时候,发件棉大衣,就这么勉强过冬。联大学生宿舍全部是借来的,由于人多房 少,有时就连盐商仓库也借用来当宿舍。新校舍是在泥土松软的坟地中开辟的,地上泥泞,床下长草。一到下雨天就到处是烂泥,路上留下一个个水坑,一启示录》观后感
浅谈大学精神之消亡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这是一所真正的大学,存在前后不过九年,却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爱国、进步、奉献精神的丰碑。这是一座文化中心,身处边陲,却引领思想、服务社会,开启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绚烂的一页。这就是战火中的西南联合大学。有人把它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一位外国学者甚至认为,“西南联大的历史将为举世学术界追忆与推崇……联大的传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一宗遗产”。是什么让这短暂的九年成为中国教育及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是什么让这座在国难中诞生、于困苦中坚守的特殊学府蜚声中外、名扬四海?尽管时代背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西南联大留下的,更值得今天的我们深深思考。
图书馆座位太少,而且只有煤油灯。每天晚上规定7时开放,但是每每在6时就有学生在门口排队了。当地茶馆晚上有气灯,于是便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好去处,买一 杯茶,可以占着这个位子坐一个晚上,甚至一天。因此学生们看书多半在茶馆,按当时联大学生的说法叫做所谓“泡”一下,只要5分钱就够了,这还只是喝茶,若 是喝白开水只要3分钱。既省得去图书馆与人一道挤了,而且光线也好得多。如果还要更舒服,那就再点上些水果和点心。所以每天晚上都有联大的学生占据着茶 馆,关于这个,还有个名词,叫做“开矿”。昆明街头大小茶馆,都像是为数众多的联大分馆。同学们亲切地称茶馆为“校外的第二学习阵地”。
在那样的环境中却培养出了对国家、民族贡献卓著的杨振林、李政道、朱光亚、王汉斌、邓嫁先、黄昆、任继愈、王瑶等约8000人。
看完本片,我有的只是感慨。感慨如今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大学生是怎么了?是因为我们已不需要奋斗了吗?可是我们离发达国家还很遥远。是因为我们没有奋斗的 本钱了吗?可是我们现在个个身体强壮。我想现在我们缺的是激情。在当时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学生们都满腔爱国热情,他们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他 们能坚忍不拔,他们能用汗水换来可喜的成绩。
当时校图书馆库藏书少,参考书不足,有些教授为了备好一堂课,往往需要四处寻觅有关书刊甚至拿出自己的藏书,常常挑灯夜战赶编讲义。联大许多教授,如周培 源、吴大猷等,为了躲避空袭迁到郊区居住,住得最远的在50多里外的呈贡,远离学校数十里。由于住得分散,当时流传着一句话:“昆明有多大,西南联大就有 多大。”为了讲课时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他们从不采取连续数小时集中讲授方式,一门3学分课程必按每周三次来校授课,不辞辛劳往返数小时,从不迟到一分 钟,并视为当然。这种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深受同学的敬重。
铁皮顶校舍大师云集
抗战背景下学术繁荣
学习条件异常艰苦
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大学,是人们心中的象牙塔,知识和文化在这里汇聚,理想主义在这里栖身,这里是人类精神和文明的摇篮。这里有一群人,他们不食人间烟火,专注于仰望星空,思考终极问题。他们跟随着理想的指引,引领着社会前进。没错,西南联大的学生们确实是这样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怀抱着最高的爱国热情,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潜心研究各种学术问题,探讨科学实验。全力以赴的各种努力,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不为自己,不为家人,只为天下苍生,只求国家富强,振兴民族。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催促联大学子在艰苦的条件下不断努力,刻苦专研,才成就了教育史上的奇迹。
那么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该如何唤起我们心中的激情呢?我想首先得让我们明白现实,回到现实。要让自己明白今天的处境以及明天想去的地方,我一直认为只 有需要才能刺激学习,由需要刺激的学习才是主动的学习,只有主动的学习才能真正学到东西,才能不知疲倦的打破沙锅问到底。
所以我认为现在的大学生缺乏的是认识到自己的需要。我们需要由需要衍变而来的精神支柱,有了精神支柱我们才能做一个激情澎湃的年青人,才能充满激情的学习和工作。
反观今日之大学,一起“黄山门”,让世人看到了如今大学里丑陋一面,也看到了崇高大学精神的日渐消弭。理想主义跌入谷底,功利、市侩之风蔓延,世俗化让犬儒主义大肆横行。理想主义本应是大学精神之所在,而今却在日渐消弭。今天中国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是什么?每个人或许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会是网上流传的那些来自世界名校,关于哲学和艺术的公开课。大家更热衷的是如何赚钱,如何玩弄政治,如何应付社交场所。在权力崇拜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把考公务员当做自己的人生“理想”,把进学生会当做自己的第一个大学“理想”;在物质诱惑下,不断地考取更高的应试分数、获得更多的各种认证,也只不过是为获取找份更赚钱工作的敲门砖。各种各样的学生组织和学生活动,美其名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实际却成了各种社交场所,是精于算计的学生们为以后自己的仕途,钱途打下的基础,做的铺垫。没有自由,没有理想,大学精神在犬儒主义中消亡。总而言之,功利主义和市侩官僚主义已经严重地渗透到了大学校园,而西南联大学子身上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对学术、科研理想的追求早已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