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意味的形式”看现代主义建筑视野下“形式追随功能”
形式追随功能
1,
当建筑学艰难的从古典时代走出来,发出“形式追随功能”的呐喊(美国沙利文,1880年代),工业革命都已经走了一大半了;又经几十年之后欧洲才醒过来说“住宅是居住的机器”(柯布西埃,1920年代),此时美国工业已经进入大规模生产时代,欧洲建筑学界短暂活动了一下又倒回到希特勒钦定的古典风格时代;最终到1950年代美国潮水般的跨国企业将玻璃盒子的“世界风”建筑设计风格带到全世界,才完成了建筑设计的现代化,此时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进入信息社会。
至于中国,当代正在轰轰烈烈的上演这一历程。
建筑形式所追随的功能,到底是指什么?
一个建筑物,一个房间,一套暖通系统和一台锅炉,它们的功能是什么?
在一个建筑物被运营之前(即设计和施工阶段),建筑物能够发挥它的功能吗?
一个没有被运营的建筑设施(operational facility)有功能吗?
一项没有考虑功能的设计(只剩下形式的设计),有价值吗?(不考虑作为艺术品的建筑)
形式追随功能 = 运营融入设计
2,
BIM技术带着巨大的特有的潜力闯入了中国当代的建筑业,是否能够将设计回归到设计的本源(the nature of design)?
支持的证据是:BIM技术能够轻而易举的在设计阶段模拟运营场景,即考虑运营的功能需要。
反对的证据是:无论多么厉害的技术,都离不开人。
即需要懂得运营的人介入到设计过程中,否则也无法实现运营融入设计。
聪明的开发商已经在这样做了:物业前置,对设计进行专门管理,长线持有型不动产投资,订单地产,在开发商内部进行项目的整合管理,三维模拟审议,多专业会诊,等等。
这些最佳做法正在不断的被职业经理人和工程师们带到全国各地的工程项目中。
建筑的功能与形式之争
建筑的功能与形式之争“实用、坚固、美观” 是建筑三要素:建筑的形式要如实地反映其功能、结构和材料。
这个观点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成为西方传统建筑美学的基本评价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功能主义”也一直被作为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
然而在建筑历史的长河中,最引人注目的往往是建筑风格的交迭更替。
正如英国建筑历史学家帕瑞克•纽金斯所说:“对于追赶潮流的建筑师来说,中心的问题和常有的情况,是要找到一种反映时代变更的风格” 。
本文要分析论述一下建筑的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1.建筑的功能和形式建筑功能是指建筑体现使用价值的本质内容。
即包括建筑应当提供的各种使用要求及人在使用建筑中产生的艺术审美方面的精神要求。
是建筑设计的最直接的设计目的。
不同类的建筑因其各自的目标人群和使用性质的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功能目标和要求。
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的功能要求,并保证这些功能要求的实现。
任何事物都有形式,形式是与内容相对的概念,是内容各部分的组合方式。
美学中的形式,是指审美对象的整个感觉实在,也就是视、听或触觉感知的实体,是内容美的存在方式。
它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不是一个内容就只有一个形式,往往同一内容具有多种形式,例如相同用途的灯具其形式就是多样化的。
建筑形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创造与建筑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要求密不可分。
相互依托,彼此关联,共同成就一个完美的外部空间形式。
建筑的形象离不开整体意识。
它应具有鲜明简洁的形体,严谨的比例推敲,精细的细部处理以及形式与功能的完善统一。
2.建筑的功能和形式之辩2.1功能决定形式希腊先哲苏格拉底的“金盾与粪篮”’的比喻可以说开创了“形式与内容”两分法美学体系的源头:任何没有用处的事物,哪怕是金盾,都是丑陋的,任何有用的事物,哪怕是粪篮,都是美丽的。
此后的种种学说无不效仿于此。
早在两千多年前,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其著作《建筑十书》中提出了“坚固、适用、美观”的建筑方针,建筑的形式要如实地反映其功能、结构和材料的观点就已成为西方传统建筑美学的基本评价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路易斯 沙利文的形式追随功能
从渊源上讲,机器美学乃至"新建筑"的预兆和先驱,可以追溯到19世纪美国的芝加哥学派,路易斯·沙利文(Louis H.Sullivan,1856-1924)是芝加哥学派的中坚人物。
沙利文早年就学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巴黎美术学院,当过绘图员,合开事务所,设计了100多幢摩天大楼。
但是在这里,我并不想讲述他在建筑上的成就,我更愿意阐述他的理论观点。
在设计史上,沙利文第一个提出了著名的"形式追随功能"的思想,这一简明扼要的短语,几乎成为在美国所听到、看到的设计哲学的唯一陈述,也成为日后德国包豪思索信赖的教义。
沙利文说:"自然界中的一切东西都具有一种形状,也就是说由一种形式,一种外观造型,于是就告诉我们,这是些什么以及如何和别的东西区分开来","哪里功能不变,形式就不变"。
他认为"装饰是精神上的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恰恰是为了美学利益,他要完全避免壮实的使用,一是人们高度集中于体态裸露、完美的建筑,就想那些强劲有力的体育健儿般的简单形式给我们带来梦寐以求的自然从容感。
对沙利文来说,大自然通过结构和装饰而不需要人为添加就能显示出自己的艺术美来。
这些观点,后来由他的学生莱特进一步发挥,成为20世纪前半叶工业设计的主流--功能主义的主要依据。
战后到60年代是功能主义时期,一些设计师开始用功能决定性时,并导�"自然美"的注释来寻求指导方针,推测产品究竟有哪些方面决定其外表,得出的结论是使用对形态影响很大,如水壶需要把手、壶嘴和容器来盛水,电吹风需要排热,许多基本工具由它们必须操作的狭隘功能决定其形式。
但主张功能影响意见产品的形态与形式,与主张功能决定最终设计不是一回事。
功能主义是这样一种观念:"有用物品的美是由其材料和结构的是实效和率真来界定的"。
用当前的观点来看,形式追随功能的概念还需要加以限定。
世界现代设计史笔记(1)
世界现代设计史笔记(1)世界现代设计史知识点梳理(王受之)第⼀部分世界现代设计史笔记现代设计的概念:以现代主义的理念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设计活动简称现代设计。
它是基于现代社会、现代⽣活的计划内容,受现代市场营销、⼀般⼼理学、⼈体⼯程学约束,具有⾼度应⽤性的设计活动。
内容包括:1、现代建筑设计2、现代产品设计3、现代平⾯设计4、⼴告设计5、服装设计6、纺织品设计7、为平⾯设计和⼴告设计服务的⼏个特殊的技术部门,摄影,电影与电视制作,商业插图现代设计不仅仅提供⼈类以良好的⼈机关系,提供舒适、安全、美观的⼯作环境和⽣活环境,提供⼈类以⽅便的⼯具,同时,也是促进⼈类在现代社会中能够⽅便⾃然交流的重要活动。
现代设计是⼀个不太准确的称谓,与其说是⼀个设计风格概念,还不如说是⼀个时间概念来得准确。
应该说是它是现代建筑、现代⼯业产品、现代平⾯设计的总称。
⼯业设计史(没有现代⼯业设计史,因为⼯业设计本⾝就是在⼯业⾰命之后的新事物,本⾝就是现代的)⼤多数设计史都是以建筑为主线,兼顾⼀些家具⽽成书的。
现代主义的定义:时间上定义:20世纪初期开始,到第⼆次世界⼤战以后相当长⼀个时期内的运动。
意识形态上:⾰命性,**性,个⼈性,主观性,形式主义性,都⾮常典型和鲜明。
现代主义是⼀个对于传统意识形态的⾰命,⼏乎意识形态的所有范畴,从哲学、⼼理学、美学、艺术、⽂学、⾳乐、舞蹈、诗歌等等都被涉及。
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想基础在20世纪形成,它的组成⾮常庞杂,既有实⽤主义、理性主义的内容,也有乌托邦主义的成分,重要⼈物:勒?科布西耶、沃尔特?格罗佩斯、⽶斯?凡德洛、弗兰克?赖特、阿尔⽡?阿图。
奠定了现代设计思想的基础,影响到全世界设计的发展。
勒?科布西耶勒?柯布西耶出⽣于瑞⼠,1917年定居巴黎,柯布西耶是现代主义⼤师中著书⽴说最丰富的⼀个。
他的现代主义思想理论集中反映在它的重要论⽂集《⾛向新建筑》中代表了他的总体设计思想。
这本著作的⽂章,前后跨越⼏⼗年,因此难免有些前后⽭盾之处,内容也⽐较庞杂,但是在否定设计上的复古主义和折衷主义,在强调设计的功能⾄上⽅⾯,他的观点与格罗佩斯基本是⼀致的。
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解
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解1. 现代主义建筑的起源与发展现代主义建筑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建筑风格,它在建筑设计、材料选择、结构构造等方面与传统建筑风格有着明显的区别。
现代主义建筑起源于欧洲,特别是德国和荷兰等国家,随后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
它在设计理念上追求简洁、功能性和实用性,注重材料的新颖性和先进性,以及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现代主义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理念对当时传统建筑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理念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形式追随功能”,注重实用性与功能性。
它摒弃了繁琐复杂、装饰华丽的传统装饰风格,采用简洁明了、线条简练的设计语言。
现代主义建筑概念上提出“空间即形式”的观点,即空间本身就是一种形式。
3. 现代主义建筑与材料选择现代主义对于材料选择有着独特的追求。
它追求新颖、先进的材料,如钢、玻璃、混凝土等。
这些材料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施工方便等特点,使得现代主义建筑能够实现更大的空间自由度和创造力。
4. 现代主义建筑与结构构造现代主义建筑强调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它采用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等新型结构体系,使得建筑能够实现更大跨度和高度。
这种新型结构体系不仅提高了建筑的空间利用率,还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5. 现代主义建筑与城市规划现代主义建筑对于城市规划有着重要影响。
它提倡将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注重功能分区和交通便利。
现代主义建筑倡导将人类活动空间分为不同功能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并通过良好的交通网络将这些功能区域连接起来。
6. 现代主义建筑在世界各地的发展自20世纪初以来,现代主义建筑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在欧洲,现代主义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理念对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德国包豪斯学派和荷兰“新建筑”运动。
在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发展迅猛,如芝加哥学派和国际风格等。
在亚洲,现代主义建筑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日本的“新陈列馆”等。
7. 现代主义建筑的争议与反思尽管现代主义建筑在设计理念、材料选择、结构构造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创新与突破,但它也面临着许多争议与反思。
探讨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对现代住宅室内设计的影响
探讨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对现代住宅室内设计的影响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建筑设计理念,它以简洁、功能性为主要特征。
这一思潮对于现代住宅室内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人们创造了更加舒适、实用、美观的居住环境。
本文将详细探讨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对现代住宅室内设计的影响。
首先要说的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强调的是“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理念。
这一理念也被应用到了室内设计中。
在现代住宅室内设计中,设计师会首先关注住宅使用的功能,然后再进行设计。
例如,在现代住宅中,厨房被设计成了一个实用性很强的空间,而不再是过去那种重视装饰的格调品味的空间。
这样的设计风格为人们创造了更加舒适、实用的生活空间。
其次,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强调的是线条的简单、明快和清晰。
这一特点同样被运用到了室内设计中。
现代住宅的室内设计非常注重线条,尤其是直线和几何形状的设计。
这种设计风格冷静、简洁,使得家居空间更加现代化、时尚。
相对于过去繁复的装饰和复杂的线条,这种设计更加适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再次,现代主义建筑思潮追求的是材料的真实呈现和表现。
现代住宅室内设计也同样注重材料的质感和表现。
在现代住宅家具的设计中,木质、金属等材料的选择和运用非常重要。
例如,现在流行的混搭风格中,家具的选择和材料相互搭配,可以很好地展现出不同材料的质感和表现。
这种设计风格更加真实、自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最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强调的是空间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
现代住宅室内设计中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现代住宅设计注重空间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例如客厅可以兼顾娱乐和休息、书房可以变身成为儿童房,在面积不大的住宅中尤为突出。
这种设计风格增强了住宅使用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对现代住宅室内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们创造了更加舒适、实用、美观的居住环境。
现代住宅室内设计不再依赖于品味装饰,而是注重实用性、线条的简洁明快和材料的真实呈现。
现代建筑中的形式美与功能需求
现代建筑中的形式美与功能需求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建筑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形式美。
然而,形式美与功能需求之间往往产生矛盾。
本文将以现代建筑中形式美与功能需求的关系为主题,探讨二者如何相互影响并如何在实践中得以协调。
一、形式美与功能需求的矛盾现代建筑在追求形式美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其功能需求。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设计师可能过于追求独特和奇特的形式,忽略了建筑的实用性。
例如,一座外表迷人的建筑,却因内部空间利用不合理而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建筑形式受限,设计师可能受到了过多的限制,难以在形式美与功能需求之间取得平衡。
这种矛盾常常导致了设计上的妥协,使建筑失去了原本的魅力和独特性。
二、形式美与功能需求的相辅相成然而,形式美与功能需求并非水火不相容,相反,它们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形式美不仅仅美在建筑外表的吸引力,更关键的是它对内部空间的创造和使用如何提供帮助。
例如,在设计一座办公楼时,外观的形式美可以吸引更多的租户,而内部的合理布局和舒适的办公环境则有助于提高租户的工作效率。
形式美与功能需求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促进和协调的。
三、现代建筑中形式美与功能需求的实践在现代建筑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将形式美与功能需求联系起来,通过创新设计来寻求二者的平衡。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巴塞罗那有名的圣家族大教堂。
该教堂的外观形式极具独特性和创意,但内部空间的布局考虑了礼拜仪式的需要,使它既醒目又具有实际价值。
类似的例子还有现代博物馆和艺术中心,它们既具有令人惊叹的外观,又能为观众提供良好的展示和参观环境。
此外,新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形式美与功能需求之间的平衡更加容易实现。
例如,现代建筑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来模拟和优化建筑方案,从而实现形式和功能之间的最佳平衡。
同时,材料的创新也为建筑师提供了更多的设计空间和创造力,使得形式美与功能需求可以更好地结合。
请解释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理念和风格特征
请解释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理念和风格特征现代主义建筑,这个话题说起来可能有点“高大上”,但其实你了解之后会发现,它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比你想象中的还要接地气。
要是你去过那些现代的高楼大厦,或者曾经在一些老式建筑里走过,那你就不难发现,现代主义建筑和传统的那些老旧建筑差别有多大。
你可能会觉得:“这些大楼怎么看起来像一堆冷冰冰的方块堆在一起?”那就是现代主义建筑的“魅力”所在——它的重点就是简洁、功能至上,不搞花里胡哨的装饰,什么花纹啊、雕刻啊、砖雕石刻啊,在它眼里,都是多余的。
就好像现在的衣服,大家都喜欢简单一点,不用那些复杂的花边和配饰,纯粹舒服就好。
说到现代主义建筑的特点,它的设计理念基本可以归结为“形式跟随功能”,这句话可能听起来有点抽象,但是其实意思就是:建筑的外形得为使用的功能服务。
比如说,这个建筑是办公大楼,那就得保证里面的空间宽敞,功能布局清晰,外面也不需要过多的装饰,讲究的是最直接的实用性。
这样一来,建筑看起来就会非常简洁,甚至有点冷淡,但是它的美感就是来源于这种“去掉不必要的东西”之后,保留下来的纯粹的线条和形状。
再说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喜欢用一些新型的材料,像钢铁、玻璃、混凝土这些材料。
你仔细观察一下,很多现代的大楼都有着光滑的外表,反射着阳光的玻璃窗,给人一种冷冽但又很帅气的感觉。
这其实也跟现代主义强调的“科技感”有关。
早些年,人们造房子基本上就是用砖石、木材什么的,而现代主义建筑恰恰是站在工业革命之后,利用新的材料和技术,打造出更加高效、更加现代的建筑。
想象一下,钢铁和玻璃结合在一起,能做到超高的建筑,简直像是超现实的未来世界。
这种突破常规的设计方式,刚开始大家可能觉得“这玩意儿看起来像个大盒子”,但久而久之,大家习惯了这种“工业风”,反而觉得挺酷的。
哦对了,大家可能还听说过“无装饰”的设计理念,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个标志。
传统建筑喜欢在墙面上做各种装饰,搞得像个大花园似的,但是现代主义建筑可不这么干,它更讲究简洁、干净,表面没有多余的修饰,所有的结构都直接暴露在外。
建筑的功能与形式之争
建筑的功能与形式之争作者:周蓓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第02期“实用、坚固、美观” 是建筑三要素:建筑的形式要如实地反映其功能、结构和材料。
这个观点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成为西方传统建筑美学的基本评价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功能主义”也一直被作为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
然而在建筑历史的长河中,最引人注目的往往是建筑风格的交迭更替。
正如英国建筑历史学家帕瑞克•纽金斯所说:“对于追赶潮流的建筑师来说,中心的问题和常有的情况,是要找到一种反映时代变更的风格” 。
本文要分析论述一下建筑的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1.建筑的功能和形式建筑功能是指建筑体现使用价值的本质内容。
即包括建筑应当提供的各种使用要求及人在使用建筑中产生的艺术审美方面的精神要求。
是建筑设计的最直接的设计目的。
不同类的建筑因其各自的目标人群和使用性质的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功能目标和要求。
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的功能要求,并保证这些功能要求的实现。
任何事物都有形式,形式是与内容相对的概念,是内容各部分的组合方式。
美学中的形式,是指审美对象的整个感觉实在,也就是视、听或触觉感知的实体,是内容美的存在方式。
它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不是一个内容就只有一个形式,往往同一内容具有多种形式,例如相同用途的灯具其形式就是多样化的。
建筑形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创造与建筑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要求密不可分。
相互依托,彼此关联,共同成就一个完美的外部空间形式。
建筑的形象离不开整体意识。
它应具有鲜明简洁的形体,严谨的比例推敲,精细的细部处理以及形式与功能的完善统一。
2.建筑的功能和形式之辩2.1功能决定形式希腊先哲苏格拉底的“金盾与粪篮”‟的比喻可以说开创了“形式与内容”两分法美学体系的源头:任何没有用处的事物,哪怕是金盾,都是丑陋的,任何有用的事物,哪怕是粪篮,都是美丽的。
此后的种种学说无不效仿于此。
早在两千多年前,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其著作《建筑十书》中提出了“坚固、适用、美观”的建筑方针,建筑的形式要如实地反映其功能、结构和材料的观点就已成为西方传统建筑美学的基本评价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探索现代主义建筑建筑师的创新理念
探索现代主义建筑建筑师的创新理念现代主义建筑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建筑风格,以其前卫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的建筑技术而著名。
在这种风格的建筑中,建筑师们挑战了传统的建筑观念,采用了新的材料、形式和空间组织方式。
本文将探索现代主义建筑师们的创新理念,并分析其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一、功能至上现代主义建筑的核心理念是“功能至上”。
建筑师们认为建筑的设计应该以其功能为基础,而不是仅仅追求装饰性。
他们通过深入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和空间的功能要求,来进行设计。
这一理念强调了建筑与功能之间的紧密联系,建筑应该为使用者提供便利、舒适和高效的空间。
二、简约而精确的形式现代主义建筑倡导简约而精确的形式,追求“形式应由功能决定”。
建筑师们采用了几何形状和直线构造,强调建筑的结构和空间的明确性。
他们摒弃了装饰性的繁琐细节,追求建筑的纯粹性和现代感。
这种简约的形式语言在当代建筑设计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三、材料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现代主义建筑强调材料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
建筑师们使用大量的钢、玻璃和混凝土等新材料,强调材料的本质和纹理。
他们避免使用虚假的装饰,追求材料的真实性和坦诚。
同时,现代主义建筑也注重使用可持续性材料,推崇环境友好的建筑设计。
四、开放的空间与自然光线现代主义建筑倡导开放的空间和充足的自然光线。
建筑师们通过大量使用落地窗、天窗和开放式平面布局,创造了通风、明亮的室内环境。
他们追求与自然的连接,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五、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建筑的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
建筑师们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为特定的使用者服务,更应该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
他们通过设计功能齐全且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建筑,为社会提供良好的公共空间。
六、创新的技术和结构现代主义建筑师们致力于使用创新的技术和结构来实现他们的设计理念。
他们利用新的材料、钢结构和混凝土框架等技术,实现了大跨度和巨大高度的建筑。
这种技术的应用使得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成为了超越传统的一种风格。
论现代建筑的形式与功能
论现代建筑的形式与功能Discuss form and function of modernarchitecture作者:郁建宁单位:淮安市清浦中学前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给建筑在其施工以及表现方面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
于是有了高技派、现代主义的诞生,楼层在其尺度和空间上也打破了传统的高度,在其形式上面也有了新的变化。
混凝土钢结构以及一些新型材料的运用更给现代建筑在其表现上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世界建筑业有了一个崭新的面貌。
生活、工作以及建筑自身的功能上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代替了几千年以来的传统木石结构的建筑空间。
然而在此又引发了一些新的争议,建筑的形式与功能……!现代建筑的功能和形式是建筑设计理论的核心问题;两者的相互关系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最为广泛;“形式必须符合功能,而功能则应创造形式”。
针对两者这种不可分割的主次关系本文作了重点阐述。
关键词:建筑/形式/功能/环境/气候/风格/运用目录引言 (3)第1章建筑概述 (3)1.1 形式的内涵 (3)1.2 形式的体现 (4)1.3 功能的因素 (5)1.4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6)1.5 气候对建筑功能与形式的影响 (6)第2章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特点 (7)2.1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以及设计风格 (7)2.2现代主义设计趋向 (8)2.3现代主义的室内设计特点 (8)第3章功能与形式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9)结语 (11)参考文献 (12)中文摘要 (13)英文摘要 (14)引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
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由此开展了一系列建筑观点与思潮的争议。
第1章建筑概述建筑,它历来被视为艺术的一个门类,以其重实、坚固的材料堆砌而成,并与一定的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空间,达到基本的实用功能的目的,是人们遮风避雨、抵御烈日的必要生活设施。
形式追随共享:当代建筑的新表达
形式追随共享:当代建筑的新表达一、形式追随共享的理念形式追随共享,是当代建筑新表达的重要理念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包括城市资源的紧张和不平等分配。
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师们开始思考如何通过共享资源的概念来影响建筑的设计,并使建筑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和社会。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建筑师们开始将建筑设计中的共享概念融入到建筑形式之中。
他们通过创新性的设计和建造方法,实现了建筑与城市环境的融合,以及建筑内外部空间之间的延伸和联系。
这种共享的理念不仅促进了城市资源的更好利用,也使人们更加关注城市空间的公共性和社会责任,从而创造出更加美好和宜居的城市环境。
二、当代建筑的新表达1. 高效节能和环保在当代建筑的新表达中,高效节能和环保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全球资源的紧张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人们对于建筑的节能和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
当代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更加注重节能材料的选择、建筑外墙的隔热保温、以及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他们还将绿色植被引入到建筑中,通过绿化屋顶、垂直绿化等手段,实现了建筑与环境的良好互动,降低了建筑的能耗和环境对建筑的影响。
2. 开放共享的空间设计在当代建筑的新表达中,开放共享的空间设计也是其一个重要特点。
建筑师们开始将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进行有效地整合和共享,通过独特的设计手法,创造出多功能的开放空间。
这种设计理念既可以促进市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率,为城市增添了更多的活力和魅力。
3. 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设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设计和施工中的数字化技术也日趋成熟和普及。
当代建筑师们开始将先进的数字化设计和制造技术融入到建筑设计中,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3D打印等手段,创造出更加创新和个性化的建筑形式。
这种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建筑的设计质量和效率,也为建筑师们提供了更多的设计可能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美感和功能需求的追求。
形式追随共享:当代建筑的新表达
形式追随共享:当代建筑的新表达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人类生活和活动的场所,更是对社会、文化、科技和艺术的集大成者。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建筑的形式和表达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当代建筑正日益关注人类的共享和可持续发展,这也催生了一种新的建筑表达方式——形式追随共享。
在这种表达方式中,建筑师以共享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设计建筑,形式则是相应而生,成为表达这一理念的载体。
形式追随共享的理念源于对当代社会和城市问题的思考。
当代社会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城市化问题等,而传统的建筑形式往往并不能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
建筑师开始思考如何通过建筑的形式和空间来促进共享和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理念的驱动下,形式追随共享的建筑开始出现。
形式追随共享的建筑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会运用新型的材料和技术,通过优化建筑结构、节能降耗等手段来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形式追随共享的建筑还注重建筑空间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建筑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实现空间的共享和可持续利用。
形式追随共享的建筑也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和互动。
建筑不再是孤立存在的物体,而是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一部分。
建筑在设计上会考虑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将其融入建筑中,创造出更具品质和人文关怀的建筑空间。
这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和互动,使建筑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和文化,实现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形式追随共享的建筑在当代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实践案例。
荷兰鹿特丹的马卡斯塔大厦是一座以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出发点的建筑,其独特的形式和空间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该建筑采用了悬臂式结构和太阳能发电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友好。
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水房子项目也是形式追随共享的典范。
该项目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进行了巧妙的融合,利用大型的水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式,同时也实现了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达到了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形式追随共享:当代建筑的新表达
形式追随共享:当代建筑的新表达形式追随共享是一种当代建筑的新表达方式,它突破了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注重与环境和社会的共享和互动。
这种表达方式主张建筑与环境相融合,并通过共享空间与社会相连接,创造出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建筑。
下面将探讨形式追随共享的定义、特点以及在当代建筑中的实际应用。
形式追随共享首先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在传统建筑中,建筑师通常会以建筑自身的形式为设计的首要目标,而忽视了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形式追随共享则意味着建筑的形式应该与周围的环境相配合,尽可能地融入自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在山区建造的建筑应该考虑山地起伏、坡度等因素,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并与自然景观相融合。
形式追随共享也注重共享空间的创造。
传统建筑往往以私人空间为重,注重个体的隐私和独立性,而忽视了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形式追随共享则提倡共享空间的创建,为人们提供集体活动和交流的场所。
在城市中心建造一个开放式的广场,提供一个集会和社交的场所,满足人们的社交和活动需求。
形式追随共享还重视建筑与社会的连接。
在传统建筑中,建筑往往是被动的接受社会需求,而形式追随共享则主张建筑应该主动地与社会互动,并响应社会的需求。
建筑师应该通过与用户的合作和交流来了解用户的需求,并将其反映到设计中。
在设计一个公共图书馆时,建筑师应该考虑到读者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一个舒适、安静而又具有社交功能的空间。
在当代建筑中,形式追随共享的思想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许多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注重环境问题,力求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
荷兰建筑师阿尔贝托·皮伊设计了一个悬浮在阳光下的环形建筑,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太阳能,并为使用者提供一个与自然互动的空间。
共享空间的创造也成为当代建筑的重要课题。
在城市中心,许多建筑师致力于创建开放而多功能的公共场所,以满足人们的社交和娱乐需求。
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一个具有共享空间的典型例子,每天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市民聚集于此。
形式追随共享:当代建筑的新表达
形式追随共享:当代建筑的新表达当代建筑的发展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形式追随共享的理念也随之而来。
共享经济的兴起,让人们越来越关注资源的共享与重复利用,因此,在当代建筑中,设计师也开始尝试将共享的思想融入到建筑设计中,进一步推动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设计中,形式和功能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一对紧密相连的关系,但是共享经济让这种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设计师们越来越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希望通过设计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而不再是单纯的追求审美表现。
因此,在当代建筑中,大量的建筑都采用了类似的设计风格,如简洁、实用、灵活等,从而在不同的场景中能够适应不同的需求。
在功能实用的前提下,形式的设计也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场景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设计,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
例如,在城市中,高楼大厦的设计不再是简单的立方体或矩形,而是在形状、材质、色彩等方面融入不同的元素,让人们在城市景观中感受到建筑的美感,从而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除了形式设计,当代建筑也开展了一系列新的实践,在共享的思想下探索建筑的新表达。
例如,在建筑中融入社交元素,让人们在使用建筑的过程中产生交流,增加社交的机会。
在城市中,共享空间的概念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如公园、广场、自行车道等,这些共享空间不仅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互动,而且可以提高城市的绿化率和空气质量。
在技术方面,当代建筑也开发了一些新的技术手段,从而实现建筑与人的互动。
例如,通过智能建筑的设计,建筑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们的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
同时,智能建筑也可以通过数据共享和分析,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提高建筑的效益。
总的来说,当代建筑的新表达是在形式追随共享的理念下形成的。
通过注重功能实用和形式美感的平衡,探索建筑的新表达,希望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形式追随“真实”
形式追随“真实”摘要:本文论证有关“形式追随功能”概念具有多义性,其本质是现代建筑哲学观的重要部分,是推动创新的积极动力。
关键词:功能、形式、真实、哲学观。
“建筑是一种艺术,它要求推理多于灵感,要求更真实的知识多于热情” ——博格尼《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建筑创作中有关“形式”的构思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形式追随什么”的问题,由于关系到建筑形式构思的核心理论概念,又是建筑理论的重要基础,因而成为建筑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
不可否认只有在建立这个形式概念(不论是清晰的或是模糊的)基础上,才可能在建筑创作中有方向、有目的、有追求,才可能有所创新、有所成就,甚至可以说,只有清晰的建立这个概念后才可能建立建筑有关的全部理论。
有人认为,世界的任何工作都可分为“造型”与“造物”两个部分。
现实中多数的工作与艺术创作都是在“造型”的同时必然“造物”,只不过在不同艺术门类之间“造型”与“造物”两者关系并不完全相同。
比如,有少数的艺术门类的创作中仅仅存在“造型”而没有“造物”。
例如:舞蹈——仅仅是人体的造型、音乐——仅仅是声音的造型、戏剧——舞蹈与音乐的结合体…,这种种不同的特殊性展现了不同艺术门类的特殊特征。
建筑当然属于既“造型”又“造物”的范畴,但是建筑的“造型”与“造物”的关系却有着非常特殊的特征。
其特殊性表现在两者关系极为紧密、并具有其“造型”受到“造物”的条件影响与制约极大。
这种制约几乎是决定性的,因而致使有人将建筑看作是仅仅是一门科学,进而提出建筑不属于艺术范畴,这个观点目前在国内还相当普遍。
建筑的“造型”与“造物”的这种特殊的关系是在其诞生与发展的历史现实中,以及当代世界建筑创作的现实中所证实。
功能性与技术性历来是建筑的重要决定因素,这就使得建筑在造型艺术中成为一个极为特殊的门类。
相比之下,绘画、雕刻等艺术几千年来用来造型的物质条件少有变化,但其造型趋势与表现却有着无法概括的、浩瀚如海般变化,显然与建筑有着重大区别。
现代建筑的隐喻主义观
现代建筑的隐喻主义建筑观摘要:隐喻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时期出现的,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种设计方法。
由于它不拘泥于后现代,所以将后现代向前推进了一步。
隐喻主义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在后现代主义派别中出现的国际式建筑反传统、隔断历史、与环境没有对话、建筑语言贫乏等现象。
许多建筑师都用多种手法来创造建筑隐喻,他们强调建筑意义,建筑语言及符号功能,利用符号功能创造出生动而意味深长的建筑形象。
隐喻主义手法可以丰富建筑,使建筑易于亲近和熟悉,使建筑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1隐喻主义建筑观的产生与发展隐喻主义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提出的,但隐喻这种思想很早就存在于建筑中了。
广义上说,建筑是一种形式语言,它是通过形式上的象征向人们暗示建筑的内涵。
但我们所说的隐喻不是指这种广义上的象征,而是指建筑师通过特殊的建筑造型和空间处理方法,或者引用历史片断来暗示建筑与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历史的关系。
古埃及时期的建筑中有许多隐喻的思想,当时人们多是通过形象思维来认识世界的。
古代埃及因受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影响,居民需要不断合作和保持严格的作息制度,因而特别强调秩序,并且认为一切都是永恒不变的。
金字塔就隐喻了这种思想。
到了古希腊时期,建筑则象征了人的个性与生机勃勃的万物之间相互关系,希腊古典柱式隐喻了人体,突出体现了希腊人对人性的重视、对人体的赞美。
比如多利克柱式体现了男性美,它具有男子粗壮、刚劲的比例,充满了力量感;而爱奥尼柱式被赋予了女性的苗条,其漩涡式的柱头形成了优美的卷发,宛如朴实、典雅、亭亭玉立的少女。
罗马的记功柱、凯旋门则隐喻了罗马皇帝神圣的权利,后者更被视为通天之门和奥林匹亚众神住所的象征。
中世纪哥特教堂的隐喻性更耐人寻味,教堂的拱顶隐喻了宇宙和上天,拉丁十字平面隐喻了基督主宰着宇宙或是象征基督的受难,玫瑰花窗隐喻了春天、希望和福音。
文艺复兴时期结束了中世纪神权的统治,人与上帝的关系得到了新的解释。
古典柱式不仅隐喻人体,还隐喻着古典的人本主义思想,是一种神圣美的象征。
形式追随共享:当代建筑的新表达
形式追随共享:当代建筑的新表达
形式追随共享是当代建筑的一种新表达方式,它注重建筑形式与空间共享的关系,打
破了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建筑体验。
形式追随共享注重建筑形式与空间共享的关系。
在传统建筑中,形式往往是建筑设计
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空间则常常被忽视。
形式追随共享则认为,形式和空间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割裂开来。
建筑的形式要能够服务于空间的使用,使用户能够感受到空间的舒适和美感。
现代的公共建筑往往采用开放的空间设计,让人们可以自由地流动和交流,形式和空
间之间形成了共享的关系。
形式追随共享打破了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
传统的建筑形式往往是基于某种特定的设
计风格或建筑风格的,它们在设计中有一定的限制和规定。
形式追随共享则更加灵活和自由,不受传统形式的束缚。
它不拘泥于特定的风格,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使用目的来灵
活地设计建筑形式。
一些现代的建筑形式采用了流线型的设计,符合现代化的审美观念,
并能够提供更好的空间体验。
形式追随共享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建筑体验。
因为形式追随共享注重建筑形式与空间
共享的关系,并且打破了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所以它给人们带来了更加自由和开放的建
筑体验。
人们可以在建筑中感受到更加舒适和自然的空间,同时也能够享受到现代化的建
筑造型和设计理念带来的美感。
一些现代化的文化建筑和艺术馆往往采用了形式追随共享
的设计理念,给人们带来了艺术与空间的共享体验。
形式追随共享:当代建筑的新表达
形式追随共享:当代建筑的新表达共享是当代社会的趋势,而建筑作为人类的重要创造物,也在追随共享的潮流,不断创新建筑设计,将共享理念应用到建筑空间中。
因此,在当代建筑中,形式正在追随共享,成为建筑新的表达形式。
首先,共享经济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建筑也不例外。
共享住宅成为了当下热门的建筑类型。
比如,在一些高耸的城市中,由于地价昂贵,房价高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共享住宅。
共享住宅为城市居住更好的利用了空间,并且让人们更加紧密地生活在一起。
设计师们也在积极探索这一领域的设计,将共享空间变得更加温馨、更加人性化。
形式上,共享住宅的建筑呈多层架构,将房间的安排紧凑在一起,最大化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确保每个住户都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
其次,“共享城市”也成为了当下的热词,建筑承担了其中重要的职责。
共享城市的概念是指小区和社区间的互联性,人们可以通过共享的方式获得更多的福利。
一些新兴城市,为了鼓励人们更好地利用空间和资源,也开始大力发展联合办公、车辆共享、自行车道等服务。
设计师也在为这些共享设施探索既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案,又要注意建筑空间设计概念上的创新。
在形式上,共享城市的建筑特点是开放性的,通透的建筑将不同的空间有机地连接在一起,让建筑成为一个庞大的整体。
此外,人们对“绿色共享”愈发注重,建筑也在积极践行这一理念。
绿色共享指的是通过建筑的一系列设计和建造,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比如,在一些绿色建筑中,利用太阳能发电、深层净化空气、开放式规划等方式,建筑空间成为了环保资源共享的环境。
形式上,绿色共享建筑丰富多彩,纯净的色彩、光线的充分利用和土地的最大化分配,让建筑也在积极推进可持续的发展。
总之,当前建筑中的形式正在追随共享成为一种新的表达形式,这证明建筑正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趋势不断进步。
未来,我们相信建筑将持续以更加人性化、可持续的方式表达共享理念,创造更加智能、灵活和生态友好的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有意味的形式”看现代主义建筑视野下“形式追随功能”
摘要:“有意味的形式”作为启蒙之作,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
供了广博的视野与理论,其在艺术史的地位无可置疑。
以其对于“形式”的特殊认知来诠释现代主义建筑中的“形式附着功能”,其背
后的矛盾与隐喻对于建筑文脉的把握充满着新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形式功能建筑空间
一、建筑之中“有意味的形式”
克莱夫·贝尔认为“通过某种对象激起观者独特的情感,称之
为艺术作品…视觉艺术作品可以激发起关注的特殊情感,称之为审
美情感…线条和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组合,给人以审美感受的形式,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1.建筑的要素——点、线、面、体
建筑要素之中的“点”,作为体块的运动单位,它与作画的“点”有着根本的不同。
“点的运动形成了线,得到第一个维度。
如果线
移动,则形成面…在面向空间的运动中,面面相叠形成体。
”[1]两
个点的组合成为了第二中纬度之下的“线”。
在有强度的材料支持下,线发挥了结构的作用。
线通过在空间之中的运动,成为空间之
中的有力支点,为顶面提供支撑。
在起作用下,形成了三维的结构
框架空间以包容建筑空间。
面的作用是其限定了体量与空间,面所
限定的空间关系,决定了其形式所具有的视觉特征和空间质量。
在点、线、面三者共同的作用下,构成了具有建筑的场域与精神的“体”。
2.建筑的形式类型
建筑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其形体与平面分布排列,大致可以区分为9种,分别是削减的形式、削减的和增加的形势、增加的形式、集中形式、线式形式、放射形式、组团形式、网格形式、形式的组合等等。
二、形式与功能的相遇
1.功能主义与式样主义
1.1 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着重解决形式和功能、美和效用的关系问题…提倡简约理性的设计,通过机器时代技术与设计的统一,达到生产的标准化和高效率,反对过度装饰。
”[2]功能主义主要集中于德国,从“德国艺术工业联盟”的成立一直延续到包豪斯。
其产生与德国与日耳曼民族的民族特性相关,独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滋生的不安全感使德国人谨慎、不冒进、深思熟虑,是日耳曼人与生俱来的坚毅性格的体现。
1.2 式样主义
当商业进入设计领域时,如何刺激消费与缩短使用周期成为了式样主义的产生动因。
式样主义主要集中于美国,直接与商业挂钩,形式的制造引发了对于“式样”的追求。
“美国机器的主要特点是,细节很精巧,最大限度的利用零部件,高速度和易损坏,结构上追求时髦经济。
制造每一件东西都是为了加快步伐。
”[3]
2.形式追随功能
美国建筑师萨利文首先提出了建筑设计的原则,即“形式遵循功能”。
他成为包豪斯“功能主义”设计的主要指导原则。
在“形式追随功能”之前,设计师一直从过去来寻找可以借鉴的形式,繁缛的装饰与纯技巧性的艺术空间的展示,使得形式本身雍容而庞杂。
自从这个概念风行后,产品和建筑物都试图不再雷同,原材料和表面处理的利用率降到了最低。
机械构成可以一览无遗,在这样的背景下,“形式等同于内容”。
勒·柯布西耶把房子称作“居住的机器”(machine for living),并出现了“模数”的概念。
根据人体的尺寸,进行了模具化的处理,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生产效率,适应了工厂下的机器生产,住宅面积严格按照与人比例相适,更提出了“我们可以把面积精确到平方厘米,建4平米的卫生间,就是犯罪”的口号,将功能化的设计发挥到了极致。
三、形式与功能在新语境下的契合
1.“有意味的形式”的复兴
现代主义建筑之中,对于形式的象征含义与其本身的精神价值予以消减甚至清除。
关注于形式本身的塑造,将建筑体的精神价值与以重塑,使之不仅拥有机器的住宅框架,同时具有爱和温暖蕴含其中。
形式的发展,将带人进入高尚的、心醉神迷的世界,空间通过形式的构建进入到纯粹的场域之中。
有意味的形式并不等同于形式本身的泛滥,形式与功能的合理化发展,建筑的“人性化”设计本身就是其中一个重要体现。
2.有机的美好生活
勒·柯布西耶的“美好生活”为其机器住宅提供了合理的理想。
随着商业社会自身的成型与发展,新式的“美好生活”成为可能,赖特在有机建筑之中提到了与之相关的九种要素,其中三种理念与美好的生活创造相互关联,户外空间的的发展为人与自然的互动构筑了桥梁;有机的建筑观念为创造生活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保障;[4](有机:局部与整体如同整体对局部一样,作为整体的统一体。
)人性化的设计使得“浪漫”本身成为可能,人情味的表达方式,形式的诗意,如树叶与树,花朵与植物一般密不可分,形式与功能相互衬托。
3.历史文脉的梳理
向过去学习,不仅仅向过去的建筑学习,亦向成功的设计理念学习。
建筑形式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历史基础,对于建筑体的历史文脉梳理与文化的传承,使得其形式有章可循。
建筑形式的历史文脉并不是简单地形式挪移,其实内部的建筑观念与文化理念的探索与应用。
同时,好的设计不论其时间有多长久,其设计理念依然可以作为设计的依据之一得到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