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和菩萨的关系
罗汉、菩萨、佛有什么区别呢?
罗汉、菩萨、佛有什么区别呢?看过西游记,以及对佛⽂化⽐较感兴趣的伙伴们,都知道有罗汉、菩萨、佛。
但是这三者是怎么区别的呢?他们之间修⾏会有什么不⼀样的要求呢?今天我们⼀起看看?有句话说师傅领进门,修⾏靠个⼈。
原来因为每个⼈性格和看红尘的眼界不⼀样,就是不同的修⾏结果。
⼀、罗汉全称阿罗汉,即⾃觉者,在⼤乘佛教中罗汉是低于佛,菩萨。
⼩乘佛教中罗汉则是修⾏所能达到的最⾼果位。
佛教认为,获得罗汉这⼀果位即断尽⼀切烦恼,应受天⼈的供应,不再⽣死轮回。
看了南怀瑾先⽣的书:罗汉觉悟但⽆情,是⽐较注重个⼈修持和觉悟。
就像我们⽣活中有的⼈就喜欢有着⾃⼰的世界,他们不背离⽣活,但是他们与⽣活有着⼀定距离,做好⾃⼰的事或许使他们的准则。
⼆、菩萨:是⾃觉和觉他两个境界,尚未达到觉⾏圆满修⾏者,觉悟尚有情⾃⼰觉悟了,⼜有善⼼救世救难的活菩萨。
“⾃⽴,⾃觉,⼜能牺牲⾃我。
“⾃未得度,先度他⼈,菩萨发⼼。
”菩萨已经悟透了“五蕴皆空”,因为“有情”,尚未到⼀切皆空的境界,只是接近佛境,还没有成佛,但他们却发愿将众⽣超度到更⾼的层次,也就是让众⽣成佛。
⾃⼰还未成佛,却想让众⽣成佛,这是⼀种什么样的境界?度⼰度⼈,⽅能修成正果,很多时候我们帮助别⼈就是在帮助⾃⼰,因为这也是我们⾃⼰成长的过程。
或许你帮别⼈解决了,这个问题,下次⾃⼰就会遇上。
三、佛:佛乃佛陀也,觉⾏者。
佛教中,觉有三种意思:⾃觉,觉他,觉⾏圆满。
南怀瑾先⽣在的⼀本书是这样说的,佛思维是:处于有情和⽆情之间对芸芸众⽣,能不能度化⾛上正途,佛是引导者。
度与不度之间,佛只是⽤⼀⽚佛光引导我们⾃度。
这就为什么会说佛光普照众⽣,众⽣平等呢。
因为还需⾃⼰去修⾏,就像我们不管⼲什么事,需⾃⼰“觉”。
⾄于说最后怎么个境界就看⾃⼰了。
佛教不是我们中国的本⼟宗教,但是佛教在中国也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在佛教中把佛家果位分为⽐丘尼、罗汉、⾦刚、护法、菩萨和佛祖,可以说这是佛家的修炼体系,在道家之中也有练神返虚、炼精反神⼀说,实际上菩萨、罗汉、佛就是三个不同的等级,佛是⼀切,是他们的信仰。
为什么男戴观音女戴佛
为什么男戴观音女戴佛佛教在东方文化中,甚至在人类文明进程中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华。
佛法无边,平等和谐,最有用。
它的药方是:每个人都要淡定,幸福不在外界,幸福在自己心里。
只有通过冥想,减少对满足的渴望,自我牺牲,他们才能快乐,所有的烦恼都会熄灭。
据佛经记载,每个人从先天一生下来就有位菩萨或佛在守护你。
所以,在中国传统中有“男戴观音,女戴佛”的这么一个说法。
这个说法的根源有三种,您可知道吗?【说法一】过去经商的、赶考的等等都是男子,常年出门在外,最要紧的是平安。
观音可保平安,同时人们也希望在其保护下,生活顺利、事业顺心、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玉文化中的观音是经过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提炼以佛教中的观音大士与道教中的王母娘娘和融合所形成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女身形态。
佛也就是弥勒佛——未来之佛,能带给人们福气、祥和之气,以祈盼美好的明天。
男人多佩戴观音,是为了让男人少一些残忍和暴戾,多一些观音般的慈悲和温柔,让他们自然有观音保佑平安如意。
女人佩戴弥勒佛更多的是为了让女人少一些嫉妒和狭隘,少一些是非,多一些包容。
他们要像弥勒菩萨一样慷慨,自然菩萨会保佑他们幸福自由。
总的来说,男戴观音女戴佛也就是男女互补的意思,男人可以吸取一些女性的优点来弥补男性的缺点,而女性则可以吸取男性的一些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说法二】男带观音是因男的心都比较狠,观音有善心,就是人常说的菩萨心肠,带上他就是让他们要有善心,遇事不冲动。
女带佛是因为女的心眼小,遇事爱计较,佛是心胸开阔,女的带上佛就是让她们要有博大胸怀去面对生活。
不知道说的对不对,当然不能一概而论。
什么是佛?佛就是大我的修行,是真善美的化石,是来自凡人又超凡人的大智慧、大觉悟。
佛是人类智慧的集大成者,是时代智慧的大终结者,是从死到生的认识论,是人类的自我矛盾和自我完善,是智慧光明的执着追求,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学问,是时代的智者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永远的否定之否定!看一看佛教的十二因缘吧,这里可以找到与共产主义学说的认识论相通的东西,也是理解佛学心经的关键所在,五蕴十八界,不即亦不离,万物因缘起,率性悟佛心。
释迦牟尼佛和弥勒菩萨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和弥勒菩萨的故事释迦牟尼佛和弥勒菩萨是佛教中两位重要的菩萨或佛陀。
释迦牟尼佛,又称为佛陀或如来,是佛教的创始人。
他的故事
始于公元前6世纪,他出生在尼泊尔的兰姆尼迦附近的一个王族家
庭中,名叫悉达多(Siddhartha)。
他在年轻时感受到人间的苦难,于是离开了王宫,四处寻求真理。
经过长时间的修行和苦行,他在
菩提树下达到了悟道的境地,成为了佛陀。
佛陀的教导包括四圣谛、八正道、无我等核心教义,他的教导被称为佛法(Dharma),他也
建立了佛教僧团,为人们指引迷途的灵魂,带来智慧与觉醒。
弥勒菩萨,又称弥勒佛,是佛教中未来的一位佛陀。
据传,弥
勒菩萨将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衰落之后出现,带来新的教法,拯救
众生。
弥勒菩萨的故事源自《弥勒下生经》,讲述了他在过去的一
生中的修行和菩提心。
据说,他曾经是一个印度王子,名叫阿育王
子(Prince Ajita),在他的一生中,他修行慈悲和智慧,成为了
一位菩萨。
弥勒菩萨被描述为拥有无比的智慧和慈悲心,他将在未
来的时代中降临,带来和平与救赎。
这两位伟大的菩萨或佛陀的故事都寓意着智慧、慈悲和觉醒的
力量。
他们的教导和故事激励着佛教徒和信众们,引导他们走向解脱和幸福的道路。
他们的故事也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释迦牟尼佛还是弥勒菩萨,他们都代表着佛教中最高的境地和理想,是佛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知识:佛教-关于菩萨
;菩萨是立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又经过一定程度的修行才获得的果位。
大乘佛教中菩萨的地位很高仅次于佛。
而且菩萨将来都是要成佛的。
所以他们是处于佛的候补地位。
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佛一起教化众生,传播佛法,普渡众生。
大乘佛教有时又把凡是立下宏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者都称之为菩萨,这就大大扩展了菩萨的范围。
在佛教中佛的地位十分崇高,是真理的代表,信仰的化身无处不在,无所不能。
但有时却使人觉得佛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及,难以接近,神秘而缺乏亲切感。
与此相比,被宣称为具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而留住人间的菩萨则更具有人情味。
他们在世间普渡众生,以种种化身来到众生之间解救众生的苦难,因此使人倍感亲切。
佛教传入中国后,这种菩萨信仰特别符合中国民众的心理。
因此对菩萨的崇敬也很快发展起来。
中国的佛教徒还通过种种比附,把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分别说成是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的说法道场形成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大乘佛教经典中经常出现许多菩萨,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菩萨有弥勒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地藏菩萨等。
观音菩萨在中国民间受到最普遍、最广泛的信仰,在佛教各种图像或造像中观音菩萨的像也最为常见,而且种类繁多,变化也极大。
因此观音菩萨单独列出。
观音又作观世音、观自在、光世音等。
在佛教中,他是西方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
当世间众生在碰到各种困厄灾难时,只要信奉观世音菩萨,诵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这时他就会“观其音声”而前来解救,使受难众生即时得以脱困,所以这位菩萨的名号就称为“观世音”。
佛教中有关观世音菩萨的经典很多,最流行的是《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这一品集中叙述了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度众生的功德和能力,因此这部经译出不久,这一品就被人广泛传抄,单独流行,并且被称为《观世音经》。
按照佛教的说法,观世音菩萨是一位救苦救难的大菩萨在《观无量寿经》等宣传西方净土思想的佛经中,还说到观音菩萨会随同阿弥陀佛一起接引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
佛和菩萨的区别
佛和菩萨的区别
佛,是“佛陀”的简称,也有译作佛驮、浮陀、浮图、浮屠的,在梵文中,其意为“觉者”、“知者”、“觉”。
“觉”又有三层含义。
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和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佛教认为,凡夫俗子,上述三项都缺,毫无觉悟可言;声闻(闻听佛陀言教而觉悟者)和缘觉者(因前世修行的因缘或观十二因缘之理自行觉悟者),缺后二项;只有佛陀才俱备上述三项。
小乘讲的“佛”,一般是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多得象恒河沙子,不可计算。
比如:管过去的有七佛、燃灯佛;管未来的有弥勒佛;管东方的有药师佛;管西方的有阿弥陀佛等。
从佛身说,又有法身佛、报身佛和应身佛等。
菩萨,是“菩提萨”的略称。
在梵文中,意为“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指成就众生,有天上觉悟的慈悲者。
按大乘佛教修行并于将来可以成就佛果位的修行者,亦称菩萨。
其修行只有“自觉”和“觉他”二品位,缺“觉行圆满”,成就次于佛。
佛典上常提到的菩萨有:弥勒、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等。
对大乘僧侣或居士,有时也可以尊称为菩萨,如印度大乘佛教学者龙树、世亲等,也被称作菩萨。
佛是经历了从众生-->罗汉-->菩萨-->佛的过程,最圆满。
佛和菩萨的区别是什么
佛和菩萨的区别是:
1、二者的含义不同
佛:意思是“觉者”。
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
菩萨:菩提萨埵”之略称,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或扶萨,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
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
2、二者的称呼的阶段不同
佛:是菩萨最终要达成的境界,只有菩萨修炼得道以后,才能成为佛。
菩萨:是众生成佛的必经身份,众生要成佛,必须先发大愿心,最主要的有四条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
3、二者的地位不同
佛:在佛教初创的小乘时期,仅把释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未成佛的悉达多王子称为菩萨。
大乘佛教创立后,根据“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论,把凡是立下宏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都称之为菩萨。
菩萨:后来菩萨这个名称更加扩大化、世俗化,人们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众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称作菩萨。
菩萨的任务是将所有轮回中的众生度化成佛。
佛教人物关系和中国佛教分类
佛教人物关系和中国佛教分类一、人物关系释迦摩尼原是印度的王子,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为多宝道人,后得升大道开创佛教,为如来佛祖。
释迦牟尼出家前的名字叫乔达摩悉达多,结过婚。
如来实际意义为: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
“如”在佛经中称真如,就是绝对真理,如来,是说佛是掌握着绝对真理来到世上说法以普渡众生的圣者,而佛的中文意思就是觉悟。
佛有十大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菩萨与佛是学校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区别,菩萨还未成就圆满。
观音是佛门的女弟子,但观音,佛,菩萨等等皆是男身,女身是有业力的,不能成佛,化为女相是为了渡女人们。
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胁侍,也是阿弥陀佛的继任者,候补佛。
其实观世音菩萨早就已经成佛,但不居佛位,而是以菩萨的身份普度众生。
达摩祖师是印度佛教的第二十八位尊者,中国禅宗创始人。
二、中国佛教分类在印度主要是中观、唯识、经部和有部四宗。
传到中国成为中国佛教大乘、小乘两宗,大乘为主要的。
大乘包括:●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创始人达摩祖师)小乘包括:●俱舍宗●成实宗1. 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
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
“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
“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原为大乘佛教(Mahayana,音读“摩诃衍那”)出现后(约公元一世纪左右),对以前原始佛教(指公元前六世纪至四世纪时期,释迦牟尼及其三、四传弟子时的佛教)和部派佛教(指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一世纪时期上座部、大众部各部派佛教)的贬称,而“大乘”则为该派对自己的褒誉。
如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各国,所传为小乘系统佛教,但至今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号。
观音菩萨和佛陀的关系是怎样的
观音菩萨和佛陀的关系是怎样的观音菩萨和佛陀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佛教中的两位神灵。
观音菩萨一般被认为是救苦救难的神灵,能够救济世间各种疾苦;而佛陀则是佛教的创始人,被视为宇宙间最伟大的智者之一。
关于这两位神灵之间的关系,人们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和看法。
在传统上,观音菩萨被看作是佛陀的护法神,帮助佛陀抵御各种邪恶势力和魔障。
同时,观音菩萨也被视为佛陀的弟子之一,根据佛教教义,她曾经在佛陀的指导下修行,智慧得到了开发,最终成为了一位净业菩萨。
因此,观音菩萨和佛陀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
在佛教中,观音菩萨和佛陀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师生关系。
观音菩萨作为佛陀的弟子,要认真学习佛陀的教诲,同时要传承佛陀的经典和法义。
在佛教中,佛陀被视作诸佛之上的领袖,而观音菩萨则是所有菩萨当中的领袖。
观音菩萨学习佛陀的教诲,并将其传承下去,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于佛法,实现自身的修行之路。
除此之外,观音菩萨和佛陀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其他的方面。
比如,观音菩萨被认为是佛陀中的“法身”,她具有佛陀的智慧和慈悲,能够援助众生脱离苦海。
在佛教经典中,观音菩萨和佛陀之间还存在着一个特殊的关系,那就是“一分身化千百化,千百化中复一化,一化复化自不爽,无量微尘化像容”。
这说明观音菩萨有时会为了救助众生,化身成千百种形态,但最终都会回归到一个本体,这个本体也是佛陀所在的境界。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观音菩萨和佛陀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种合一的关系。
总的来说,观音菩萨和佛陀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观音菩萨是佛陀的弟子之一,也是佛教中最高的神灵之一。
观音菩萨在佛陀的指导下修行,获得了智慧和慈悲,同时也是佛教中的修行者和救助者。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观音菩萨和佛陀都是密不可分的。
当我们沉浸于佛教中的时候,可以从观音菩萨和佛陀的关系中找到更多的信仰和启示。
神、仙、佛、圣、菩萨、罗汉都是神仙,他们有什么区别?
神、仙、佛、圣、菩萨、罗汉都是神仙,他们有什么区别?我可以从客观的角度解答一下这个提问。
首先,神是自然界不存在的东西,是人类在大脑之中虚构的一种想象,来源于古代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迷信。
只要是具有超自然力量的个体,都可以冠之为神。
仙,佛,圣,菩萨,罗汉,这些称谓无论有什么样的不同,也不管信徒是不是承认,其实它们都是指的是神一类的超自然个体。
仙,就是“山里的人”,在道家理论之中,指的是远离俗世修炼得道者。
通常情况下,仙人是由人类修炼而成,动物修炼则是为妖。
道教认为,动物也是可以修炼成仙的,但需要先修炼成人,再从人修炼为仙。
少数动物修炼后虽然也称之为仙,比如“狐仙”,那是一种美誉,是对“狐妖”的美化。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虽然神和仙都可以统称为神,但仙是修炼自然法则,而神是修炼的力量。
菩萨和佛,是佛教的说法,本来仅仅指的是觉悟和脱离烦恼的人类,并不具有任何神通,但从公元5世纪开始,出于传教的需要,为了让知识匮乏和无知愚昧的劳苦大众更容易接受佛教,就需要对佛教教义改造,提升了菩萨和佛的“神性”。
菩萨和佛开始越来越具有神通,菩萨和佛,就是佛教之中的神。
与基督教这样的一神教不同的是,一神教强调“神创造了自然法则,神需要我做什么”,而佛教认为“神也需要服从自然法则;我如何摆脱苦难”。
佛教认为,人的苦难来源于人的欲望,为了消除欲望,就要设计一种淬炼心灵的冥想技巧,通过冥想感悟事物的本质是空虚的,既然是空虚的,就没有必要追求物质欲望,没有了物质欲望,人类就可以脱离苦难。
而菩萨和佛,则对应了感悟的不同阶段,佛家称之为“果位”。
佛是最高果位(无上正等正觉),可以觉悟因果(但依然不能彻底摆脱因果),而菩萨要弱一点。
这当然是错误的悲观主义思想,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
需要指出,原始佛教即释迦牟尼认为,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其他任何人不能成佛。
这样的说法自然不能满足传教的需要,所以大乘派否认了释迦牟尼的说法,特别夸大了佛法的作用,强调一切众生皆可为佛。
佛教里的佛、菩萨、罗汉等的等级以及它们的关系?
佛教里的佛、菩萨、罗汉等的等级以及它们的关系?佛教里的佛、菩萨、罗汉等的等级以及它们的关系?这个问题要先说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因为在两者中,对待这个问题是有区别的。
1.大约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乘,是承载或道路的意思,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佛教教义的解释和理解有分歧。
小乘,保持原来的教义,以释迦牟尼为教主,以《阿含经》为主要经典;大乘,则对原来的教义有所修改和发展,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的佛,并已《般若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为主要经典,小乘派认为自己是正统,大乘派则认为自己有创新。
2.(1)佛的含义佛,佛陀的简称,意思是觉,觉者,和知者。
佛教认为,觉有三种涵义:自觉,觉他(使众生顿悟),和觉行圆满。
其中,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佛就是达到这种最高境界的觉者。
另外,小乘佛教所说的佛,一般是专用做对释迦牟尼的尊称;而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
(2)佛分类A.释迦牟尼三身佛,法身佛,居中;报身佛,居左;应身佛,居右。
B.三世佛,佛教的说法,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横三世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居左,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居中,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居右),竖三世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过去佛燃灯佛,未来佛弥勒佛)之分。
注:1.佛释迦牟尼佛左胁侍文殊菩萨,右胁侍普贤菩萨,此三者合称“释家三尊”2.药师佛左胁侍日光菩萨,右胁侍月光菩萨,此三者合称“东方三圣”或“药师三尊”3.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或“阿弥陀三尊”3.菩萨是只达到自觉和觉他两个境界,尚未达到觉行圆满需到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寺院中常供奉的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大势至菩萨。
4.罗汉全称阿罗汉,即自觉者,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菩萨,为第三等,而在小乘佛教中罗汉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
佛教中佛、菩萨、罗汉有什么区别?
佛教中佛、菩萨、罗汉有什么区别?一般人的意识中大概认为这三者是佛家修炼众的地位高低。
人世间的修者,即和尚。
到了罗汉,就有了金身和法术,就好像少林寺十八铜人一样,而且各自带了属性。
比如“降龙罗汉”、“伏虎罗汉”、“睡梦罗汉”等等。
再高一级别,就是“菩萨”,菩萨貌似中层领导,但是观世音菩萨干事情也是经常亲力亲为,并不见得去差遣罗汉——由此可以看出,这其中并没有领导关系。
而菩萨、罗汉都听命于佛。
其实从佛教义理来说,“满天神佛”是不对的,“满天神仙”是正确的,因为道教是多神论。
对于佛教来说,和西方基督教一样,属于一神论。
也就是说,在佛教的领域中,只有一尊佛。
现世来说就是如来佛,即释迦牟尼佛,乔达摩悉达多。
其实“如来”也只是佛的一种称号,我们可以称释迦牟尼为“如来佛”,并不代表“如来佛”就是释迦牟尼一人。
大乘佛教认为人人皆可成佛,在大乘佛教那里,“佛”只是一种果位,通过修行就可以获得。
于小乘佛教中,“佛”是一个领导职位,是佛教的开创者和最高领导。
这种具有实际领导权的官职,并不是谁都能得到的。
在释迦牟尼的中央婆娑世界(也就是我们现在处的世界之中),真正的佛只有三位——过去之佛,燃灯古佛;现在之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之佛,弥勒佛。
据《菩萨处胎经》的记载,释迦牟尼佛说:“弥勒当知:汝复受记,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于此树下成无上等正觉。
”也就是说在释迦牟尼佛说了这番话以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现世佛教将灭,而弥勒佛会接过重建佛教的大旗,成为下一世的“佛”。
这对于那些追求成佛的大乘佛教教众来说,无疑是残酷的。
不管你怎么修炼,你也没有办法成佛,即使到了五十六亿年之后,佛的接班人都早已指定。
所以大乘佛教对这一教义进行了延展,反正翻译、传达、糅杂中国文化中改动的地方多了去了,老百姓也不知道什么才是原始教义,这才出现了诸多佛祖。
所以,佛实际上是佛教的创立者,于思想上是觉悟者。
那么,佛、菩萨、罗汉是不是在思想觉悟上的高低来区别他们呢?并不是。
为什么民间常说男戴观音女戴佛?这尊佛,其实指的是大肚弥勒佛!
为什么民间常说男戴观音女戴佛?这尊佛,其实指的是大肚弥勒佛!展开全文佛就是真善美的化身,是来自凡人又超凡人的大智慧、大觉悟。
佛是觉者,是人类智慧的集大成者,是从死到生的认识论,是人类的自我矛盾和自我完善,是智慧光明的执着追求,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学问。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
是中国数千年来慈善与救赎的化身,是真善美的代名词。
佛像题材在玉雕中十分常见,生活中也经常会有人说“男戴观音女戴佛”,并奉此为准。
“男戴观音女戴佛”实际上是民间的一种祈愿,一种风俗。
其实这种说法主要是意在互补,实为祝愿。
在过去经商的、赶考的等等都是男子,常年出门在外。
并且男子性格较为暴躁。
“男戴观音”则是希望男子能够柔和,多一些观音一样的慈悲与柔和,自然就得观音保佑平安如意。
“女戴佛”的“佛”指的并不是佛陀释迦牟尼,而是弥勒菩萨,并且是大肚弥勒菩萨的造型像。
因为古人认为女人比较小心眼,而大肚弥勒菩萨的造型像是笑脸大肚,寓意快乐有度量,因此“女戴佛”则是希望女人能够多一些平心静气,豁达心胸,快乐生活。
像弥勒佛一样能大肚容人容事。
总的来说,男戴观音女戴佛也就是男女互补的意思。
男人可以吸取一些女性的优点来弥补男性的缺点,而女性则可以吸取男性的一些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其实观音玉佛男女都可以佩戴,玉讲究的就是缘分。
观音菩萨和佛都是男女信徒祈求吉祥幸福、消灾免难的神,有些不信仰神的男士也喜欢佩戴笑口常开的大肚佛,因为他“笑对人生,包容大肚”,戴着佛从容应对种种局面!不管是观音还是佛,都是人们祈福消灾的守护神,体现的都是一种逢凶化吉、招财招福的美好祝愿,一种心灵的寄托。
只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眼缘来选择就可以,不必拘泥。
只不过在佩戴佛像的时候,最好不要贴身佩戴。
因为佛经上说人体是污浊的,并且空气中也有许多灰尘,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场所不适合露出佛像。
观音是不是佛?菩萨和佛有什么区别?
观音是不是佛?菩萨和佛有什么区别?这里涉及两个问题。
第一,按照佛教的经典教义,佛是出家人,而菩萨是未受戒的在家修行者菩萨和佛在佛教中是有严格区别的,菩萨不是出家人,一般泛指信仰佛教但没有出家受戒的人。
把菩萨和佛混为一谈的现象,主要出现在大陆民间,实际在佛教界内部,这个区别还是很严格的。
而在台湾寺庙中,对于菩萨的理解还是坚持佛教本来的定义,就是用来称呼在家修行的人。
台湾寺庙的和尚,对于到庙中随喜的香客和一般的游客,就是是用菩萨的称呼。
顺便多说一句,在佛教的寺庙中,佛和菩萨的塑像,从塑像所做的装饰就可以一目了然。
佛像的身上,没有任何装饰,而菩萨的塑像,身上装饰华丽,有宝石簪缨等等饰物,是常人的装束。
这也是佛与菩萨区别的一个证明。
第二,观音信仰属于中国特有的民间信仰佛教在中国流传近两千年,这中间除了佛教自己的发展演变之外,佛教经典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也衍生出一些独特的信仰,宗教研究把这种信仰称为民间信仰。
观音的信仰就属于这种宗教现象。
观音信仰源于佛教,因为佛教中有观音这个人物,但民间信仰的观音,又不同于佛教的观音。
佛教的观音是男身,佛教寺庙中的佛像,无一例外都是男身。
这是佛教的教义所规定的。
而中国民间信仰的观音是女身,与佛教的经典教义有区别。
总之,菩萨不是佛,指的是在家修行的人。
观音是中国民间信仰,也不是佛教的佛。
补充一点我的看法:按照佛教的经典,女身是不能成佛的,因此,女身要成佛,要再经过一次轮回,转为男身才能成佛。
中国由于民俗的特点,没有裸体的佛像,而在印度,你可以看到裸体的佛像无一不是男身。
之所以说是男身,因为其佛的塑像上男人的器官一个不少。
其实,在佛像的塑造规则中,就对男人“那话”有具体规定。
我举这些事例想说明的是,如果佛非男非女,那么佛教在塑造佛像时就不会刻意强调这些。
同样,佛是菩萨,菩萨是佛,则是非男非女这种思辨形式的另一种表达。
如果佛和菩萨是一回事,最好干脆直接称呼观音佛。
至今对观音称呼不能改口,就是因为佛教对佛和菩萨的定义不可逾越。
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的关系
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的关系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有什么关系呢?通常来讲,观音菩萨是如来佛祖的弟子。
倘若真要讲清楚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有什么区别,就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佛”,什么是“菩萨”。
“佛”,在佛学中是指正确的认知以及对世间大彻大悟者;“观音”则被称为观世音菩萨,意思就是救助众生脱离苦海。
观音菩萨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的不同,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职称”不同,“菩萨”在修行中在大彻大悟方面还有所欠缺,这是针对佛来讲的,也就是说“佛”对世间的领悟更加的透彻,只不过观音菩萨更多的是保持了一颗救苦救难,慈悲为怀的心。
那么“观音菩萨”到底是什么来历呢?其实观音菩萨在无量劫之前就已经成佛,只不过他与我们这个世间有缘,决定以菩萨的身份协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去西方极乐世界。
还有一点需要提到的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被称为“西方三圣”,而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两个儿子。
在阿弥陀佛成佛之前是妙喜国的国王,在那时出现了一尊佛,叫世自在王佛,也就是因为他,阿弥陀佛渐渐地踏上修行之路,儿子观音菩萨也承袭修行佛法。
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在《西游记》中的模样也说明了“佛”“菩萨”之间的距离,“菩萨”离“佛”只有一步之差,观音菩萨就是等觉菩萨,在佛教中排第二位,而如来佛祖则是第一位。
大日如来和如来佛祖是一个佛吗大日如来和如来佛祖有什么关系呢?大日如来和如来佛祖虽然都是佛,但大日如来是法身佛,如来佛祖是应身佛,这是最本质的区别。
大日如来佛大日如来又叫做比卢遮那佛,是密宗最崇高的佛,当然这也就意味着大日如来是一切佛法的根本。
“如来”就是“佛”的意思,人们平时说起的大日如来出现在公园七世纪,出自《大日经》中,而“大日”又是什么意思呢?是除却一切黑暗照耀宇宙万物,所谓的大日之光,就是永生永灭。
除此之外,在《大日轻疏》中有这样的记载:大日如来普照法界,能开发众生的慧根,使得世间事业得以成功。
那么如来佛祖又是怎样的呢?如来佛祖其实就是佛教的教祖释迦摩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被后世尊称为佛陀世尊等等。
佛和菩萨是什么关系?哪个地位更高一些
佛和菩萨是什么关系?哪个地位更高一些本文导读:学术定义【菩萨】(术语)具名菩提萨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萨埵,摩诃菩提质帝萨埵。
旧译为大道心众生,道众生等,新译曰大觉有情,觉有情等。
谓是求佛道之大心人。
故曰道心众生,求道求大觉之人,故曰道众生,大觉有情。
又萨埵者勇猛之义,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萨埵。
又译作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
义译也。
总名求佛果之大乘众。
《注维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
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
”《大乘义章》十四曰:“菩萨胡语,此方翻译为道众生。
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众生。
”《法华文句》二曰:“菩提此言道,萨埵此言心。
”《法华经》(隋代嘉祥疏)一曰:“菩提云道,是无上正遍知果道也。
萨埵言众生,为求果道故名道众生也。
”《法华玄赞》二曰:“菩提觉义,是所求果。
萨埵有情义,是自身也。
求菩提之有情者。
故名菩萨。
”《佛地论》二曰:“缘菩提萨埵为境,故名菩萨。
具足自利利他大愿。
求大菩提利有情故。
”又曰:“萨埵者是勇猛义。
精进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萨。
”《净名疏》一曰:“菩提为无上道。
萨埵名大心。
谓无上道大心。
此人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
故名菩萨。
安师云开士始士。
又翻云大道心众生。
古本翻为高士。
既异翻不定。
须留梵音。
今依大论释。
菩提名佛道。
萨埵名成众生。
用诸佛道成就众生故。
名菩提萨埵。
又菩提是自行。
萨埵是化他。
自修佛道又用化他,故名菩萨。
”《天台戒经义疏》上曰:“天竺梵音摩诃菩提质帝萨埵。
今言菩萨。
略其余字。
译云大道心成众生。
”《等不等观杂录》一曰:“菩萨之萨字,说文无之。
今有人改作[萨-产+夆],谓是薛字之假借也。
又有写作杀,更可骇也。
考字典从萨,与古经不符。
经中从廿从阝从立从生,当是译经时所撰,良有以也。
”①柬埔寨西部的省。
西邻泰国。
面积 1.3 万平方公里。
人口22 万。
省会菩萨。
西部的豆蔻山,占全省三分之一,森林茂密,拥有全国最大的天然保护林。
北部和东部高度稍降。
佛、菩萨、罗汉的区别
佛、菩萨、罗汉的区别人们走进佛寺看到许多塑像,往往分不清哪些是佛,哪些是菩萨,哪些是罗汉,而常常将佛、菩萨以及罗汉统称为“佛像”。
其实,在佛教中佛、菩萨、罗汉是有区别的。
就像一个人的天赋有高低,觉悟有先后,智能有大小,根性有优劣一样,是由智慧和悟性所达到的程度来区分的。
那么佛、菩萨、罗汉有什么区别呢?1、佛:是“佛陀”的简称,在梵语的意思“知者”、“觉”、“觉悟者”。
被称做佛的是指无论智慧与悟性都已达到最高境界的觉悟者。
他不仅自己觉悟,而且帮助他人觉悟,使自已和他人觉行共同得到圆满。
2、菩萨:自觉、觉他。
被称做菩萨的,仅次于佛,是因为菩萨虽能自觉,并发大心愿为众生求最高的觉悟方法与觉悟的道理,但却没能使自己与众生的觉悟、行为一起圆满。
所以,他们所达到的不过是大乘佛教中的上乘境界。
菩萨又称“缘觉’或“独觉”者,比如因见飞花落叶等外缘,触动内心,独自感通生死无常的道理,而进人觉悟的境地。
3、罗汉:自觉。
被称做罗汉的,又次于菩萨,因为他们比较注重自我觉悟,自我解脱,而较少把佛教的教义扩大化。
通常人们称他们为“自了汉”。
所以,他们到达的只是小乘佛教中的最高境界。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音译(Arhat)。
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
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
是伟大的佛陀得法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
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
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无生)。
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
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罗汉,又称“声闻”者,是当他听到释边牟尼佛等宜讲佛法的声音,受到启发后才有所觉悟的。
只有佛,他是丝毫不借助外力,完全依靠自身的智慧与悟性,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苦思冥想去彻底洞察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的。
因此,这三种境界是大不相同的。
三者之中佛的境界最高,已功德圆满;菩萨次之,罗汉最低。
各种佛和菩萨的介绍
各种佛和菩萨的介绍佛教中鲜有像基督教那样的神明,而是有各种“佛”和“菩萨”。
这些概念有时候令人感到混乱,因为它们被广泛使用且涉及许多层面。
每个佛和菩萨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和意义。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佛和菩萨,以及它们的含义。
佛佛是“觉者”的意思。
佛教中的佛是指获得了完全的觉悟,即无私无我,不再受苦的人。
他们被认为是完美、无缺的,以至于他们的教导和方法被认为是道德和智慧的最高水平。
佛教中最有名的佛是释迦牟尼佛,也称为“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
其他受人尊敬的佛还包括阿弥陀佛、药师佛、弥勒佛、地藏王菩萨等。
菩萨菩萨是指追求成为一位佛的人,他们为此必须修行十分健全,勇气可嘉。
然而,菩萨并不直接意味着成为佛,而是修行者的阶段。
在佛教中,菩萨的终极目标是成为佛。
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利用他们的善德,帮助世间的生灵,走上升华的道路。
因此,菩萨通常被描述为善良和慈悲的化身或象征。
在佛教中,菩萨有许多,其中最知名的包括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
观音菩萨,是佛教最受欢迎的菩萨之一。
观音菩萨通常被描述为慈爱与慈悲之神,显现出无尽的博爱之心,被视为最具神圣性质的菩萨之一,很受信徒尊敬和爱戴。
观世音菩萨在佛教中也被称为“大慈大悲、庄严无边、智慧无尽、歌舞娟雅的贤女菩萨”。
在唐朝时,一份由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共同修订的《观音菩萨普门品》逐步成为佛教经典。
掌握观音菩萨的智慧可以抚平痛苦,消除疾病,带来平静和幸福。
文殊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被视为知识和智慧的神明。
文殊菩萨在佛教中以“教授金刚经、慧极而光”的身份出现,也被认为是各种智慧的源头和最高表现。
文殊菩萨有六位大弟子,这些弟子在佛教教义中被描述为典型的伟人。
据说文殊菩萨是主持智慧和学识的守护神,也是智慧的象征者,同时也是保护自己、护卫法门等的神明。
普贤菩萨也称为大愿菩萨,以“行愿发心、即含十方、一切众生”为怜爱之典型。
普贤菩萨被视为菩萨中最完美、最高贵的典范,他的奉献式样特别表现出慈爱与慷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版权人:未知
摘录于浅草导游俱乐部
佛和菩萨有否差别?
“佛”是梵文“佛陀”的音译之略,也有译作“浮屠”、“浮图”、“勃驮”、“没驮”的,汉语意思是“觉者”、“知者”、“觉”。
佛教徒将“佛”作为对释迦牟尼的尊称。
小乘之佛,专指释迦牟尼,大乘之佛,泛指一切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除释迦牟尼外,如过去有七佛、燃灯佛,未来有弥勒佛,东方香积世界有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有宝相佛,西方安乐世界有无量寿佛,北方莲华庄严世界有微妙声佛等。
佛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成佛的途径有四种,
1.信满成佛。
依种性地的决定,坚信诸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这就能信满成佛。
2.解满成佛。
依解行地,深刻理解法性无造无作,不起生死之想,不起涅槃之想,心无所怖,亦无所欣,这就能解满成佛。
3.行满成佛。
依究竟之菩萨地,能除一切无明法障,菩提的愿行,都能具足,这就能行满成佛。
4.证满成佛。
依净心地,得五分别的寂静法智,及不可思议胜妙的功德,这就能证满成佛。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捶”的音译之略,汉语意思是“大觉有情”,即“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的人,有的译作“大道心众生”、“道众生”等。
这些词太拗口了,有人就简略地意译为“开士”、“始士”、“高士”、“大土”,即“发大心的人”。
多数人还是习惯用译音的略称——“菩萨”。
“菩萨”原是释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的称号,后广泛用作对大乘思想的实行者的称呼。
有人对崇拜的神像,也称为菩萨。
菩萨有五智:一,通达智。
能通达觉梦诸法。
二,随念智。
能忆持过去的事情而不忘记。
三,安立智。
能建立正行并修习其他。
四、和合智。
能观一切法道随缘和合。
五,如意智。
能随意之所欲而无不满足。
菩萨虽然神通广大,但毕竟只具备“自觉”、“觉他‟,尚缺“觉行圆满”,因此在佛界居第二等级。
比如像著名的地藏菩萨,前身曾是一个名叫…光目‟的女子,每逢其母亡日,供养一尊罗汉。
后来知道母亲堕在恶趣,便发誓愿说:“我自今救拔一切众生,一切尽成佛后,我方成正觉。
”依此大誓愿,得以救拔母亲出苦海。
而地藏自己,则因人世尚有受苦众生,地狱尚有各种磨难,自感“觉行尚未圆满”,所以至今尚未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