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我怎样教语文》是一本由于永正所撰写的一本教育论文集,全书主要探讨教师如何更好地教授语文,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读完这本书后,深深地感觉到,作者的理论观点非常深刻、认真,对于提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兴趣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整本书贯穿于以“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为主题,作者逐步论述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阅读能力的提升、语文写作的训练等重要主题,深入探讨了语文教学中的瓶颈及如何解决。
书中提到的教学内容不仅仅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局限,更是尝试建立起全新的语文教学方法。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于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和纠结,也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作者在书中强调了“积极互动学习”以及“知识的创造和运用”,这也是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直推崇的理念。
他认为教师应该将学生当作知识的主体,而不是一味灌输知识,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以此来推动他们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的培养。
这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探索意识的方法也应该能够由教师进一步推广,从而推动中国教育教学的发展。
除此之外,作者还着重探讨了如何构建“互助学习”的班级氛围,通过协作和互动,学生彼此学习、共同进步。
这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创新。
在此基础上,作者还尝试使用一些具有创新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如小组讨论、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情景模拟等。
同时,作者也着重介绍了阅读的重要性以及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语用习惯的训练等方面,从而更加全面地考虑了语文教学的具体问题。
语文教育涉及到语言的各个方面,因此全面、多元的教育方式是必须的。
总的来讲,读完于永正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我们可以真正对于语文教育理念这个重要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和瓶颈,从而能够得出更为严谨、科学、系统的语文教学方法。
它有着及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于永正:我这样教语文》读书笔记
于永正:我这样教语文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些什么呢?语文教育的最大成功是要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点燃心中的梦想,使学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
语文老师的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教学时,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美的。
语文老师要留给学生什么呢?于永正老师说,从小学到师范12年,24本语文书,绝大多数的课文可能会忘掉许多课文,可能连题目都记不清,忘的最多的也许是老师的分析讲解,一句都没记住。
那么这么多年的语文课白上了?这么多的语文书白念了?语文老师白交了吗?不是的。
语文学习,留下了语言,认识近4000个汉字,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留下了良好的语感,可以缀字成文,留下了认识和情感,留下了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朗读能力、表达能力,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于永正老师在书中写道,回顾12年的语文学习,最感谢老师,让我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读书写作的习惯。
还要感谢小学老师培养了我的书写能力,对书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是读书、写作和书写的习惯,丰富了我的情感世界,守护了我的精神家园,成就了我的教育人生。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他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而于永正老师说在他读初中和师范的时候,没有练习册,也没有哈达卷,星期天和寒暑假完全属于自己,感谢老师给他留下了读书写作的时间,给他留下了睡眠和锻炼身体的时间,更留下了发展个人爱好的空间。
语文老师告诉我,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用教材教识字教学自交朗读交表达,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繁琐的分析和讲解,没有必要要把字认好,要把字写好,要把读和写抓住,要把语文的根本留住。
第一,要重视朗读,朗读能让学生喜欢,语文是朗读,让他们有了悟性,有了较好的语感;第二,要十分重视写字,学生写不好字是一块心病,写字能让学生体验到书法的成就感。
第三,要多教作文,让学生喜欢写作文。
教师善读,善书善写,能够激发学生爱上学,阅读爱上写作。
语文老师告诉我要善待学生,不断的激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伟大的法宝,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哪怕是一点一滴的,也是稳定保持学生兴趣能够持久的基石。
2024年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近期刚刚读完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记录了于老师四十多年的教学思考,语言平实真切,让人受益良多。
读于老师的这本书时,我采用了摘抄式阅读的方法。
我边读边在觉得重要的句子下画横线,等读完当天的阅读内容就在文档里将这些重要的部分摘录下来,全部记录完才结合内容完成百字读书打卡,这是初读的简单梳理。
整本书读完,摘记的内容已有近一万字,相对整本书来说,这算是把书读薄了一些。
读书笔记放置了一周多,我重新浏览文档试图寻找撰写读书随笔的角度,看看能否将书再读得厚一点。
摘录时我是完全按照本书的行文顺序记录了我觉得有意思的内容:小到某个字的笔画书写注意点,大到习作教学“三位一体”的理念,整体来看笔记很零散,逻辑结构不明朗。
读着读着我看到了“五重”教学(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部分。
尽管这只是于老师这本书中的一篇文章,但却是其教学理念的浓缩,渗透在本书的角角落落。
于是,我决定以“五重”教学为切入点,来梳理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
撰写随笔时,我发现一下说不清楚所有内容,决定这次只谈“五重”教学中的“重情趣”部分,其他的留待后面再写。
小学是培养习惯的黄金时期,是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于老师的“五重”教学第一个谈到的却是“重情趣”,“重情趣”何以如此重要呢?我想这和于老师对“情趣”的解读有关。
于老师认为“情”首先是指教师对学生有情,其次才指教师对教学有情,上课有情;“趣”则是指教师的“课要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
基于以上解读,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需要朝着如下方向修炼自我。
一、做一个有情的老师教学不是冷冰冰的,教学是人学。
人是受情绪驱动的,小学生尤其如此,相较于思想还不成熟的学生而言,教师应该首先抛出善意的橄榄枝,对学生释放善意。
一个班的学生往往千姿百态,社会和大众习惯将其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和潜能生,在看待学生时老师也会在无意识中带上刻板印象来评判学生。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1终于用了差不多两周时间把于永正的《我是怎样教语文》这本书看完,相信读过这本书的同仁都知道这本书真是语文教师的良师,它和那些国外大教育学家的著作不一样:于老师文中提到的语文教学的观点很平实,很接地气。
它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平实的例子,有效的方法。
其中有关朗读和错别字的论述给就让我受益匪浅,因为这两个问题困扰我已经很久了。
今年带的这届学生着实令人头疼:已经是四年级的孩子了,却不能正确流利的读好一篇课文;答起题,写起作文错别字连篇。
语文的本质,说到底是读和写。
读既包括默默地阅读,也包括大声地朗读。
于老师说,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就是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连学过的课文都读不流畅的'学生,语文水平百分之百的低下,究其原因:因为他的语感不好。
文中于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男生刚转到于老师班时,语文水平很差,一个长句子他要分三次才能读完。
后来,于老师给他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每天读课外书,要大声读,每天坚持半个小时。
不到一年,大见成效。
联系到班级学生的朗读情况:每次提问学生读课文,不是加字、减字,就是读错字。
如果不看他读的内容,单听他朗读你根本不知道他读的'内容的到底是什么。
我还发现这些不会读书的孩子都是背书困难户。
即使会背了,也是结结巴巴漏字添字。
他们并没有理解意思,只是在背一些文字的累积。
我一直认为是因为孩子识字量不足,看书太少,所以不断强调多认字,多看书,结果还是收效甚微。
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白纸黑字、清清楚楚,他们作为四年级学生居然把文章读的支离破碎?现在我才明白:他们是语感不好造成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声读书,培养语感。
语感强了理解能力也随之提高,背书速度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字词方面的教学中很多老师更包括我都奇怪:如果孩子下功夫的话,一个词一个词地默写,错别字不多,可是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运用字词时,就会写出成串的错别字。
【读书笔记】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读书笔记】于永正:我怎样教语⽂语⽂姓“语”。
⼩学语⽂除了姓语,还姓“⼩”。
“⼝头为语,书⾯为⽂”可见,语⽂就是语⾔,它是交际的⼯具,阅读教学不但要理解课⽂的内容,⽽且要关注形式意义——课⽂中的语⾔⽂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即不但要“得意”,还要“得⽂”,并且在得意、得⽂的过程中学会阅读,培养阅读能⼒。
这就是阅读教学。
教学⽣学语⾔,⽤语⾔。
⼩学毕业⽣能把字写好,书读好,⽂章写通,并养成了读写的习惯,就可以向家长、中学⽼师、社会做交代了。
课外书是最重要的课外教学资源,凡语⽂⽔平较好的,⽆⼀不是喜欢读书的⼈。
语⽂教学要引导学⽣多读多写,语⽂能⼒是在⼤量的读、写实践中形成的,不是⽼师讲出来的。
学语⽂是个慢功,是⼀辈⼦的事情。
优秀的语⽂⽼师,有远见卓识的语⽂⽼师都有⾃⼰的课程,他们的眼睛绝不只盯着⼀本语⽂课本。
只有在学好课⽂的同时,⼜“海选'⼀些经典进⾏诵读,才能真正提升语⽂教学⽔平。
教朗读的规律是什么?是“跟我读“,是让学⽣听⽼师读、跟⽼师读。
教低年级⼩朋友必须领读,不要怕某些理论家讥笑我们抱着学⽣⾛,该抱不抱是不负责任。
教作⽂也有规律可循,就是“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定要多读,包括朗读,重视语⾔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同时要注重表达。
我们的古⼈对语⽂教学的规律,已经摸得很透了,“熟读、精思、博览、多做”。
⼀个优秀的语⽂⽼师得是个“⽂化⼈”,以“⽂”化“⼰”。
读书可以改变我们的话语⽅式,思维⽅式,甚⾄⾔谈举⽌,以⾄⼼灵状态。
艺术细胞多的⼈,语⽂教学⼀定会充满灵性。
⼀个优秀的语⽂⽼师还得是个“思想者”,前思后想才能长⼼眼⼉,长智慧,把思考所得⾏诸⽂字,可以使思考更缜密、更深刻,⼀定要动笔写东西并养成习惯。
经常读书、读杂志、读报纸也是与别⼈交流的形式。
在教学中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去摘跳⼀跳才能摘得到的桃⼦。
⽼师要珍惜每位学⽣的宝贵时间,“少做题多读书”,这才是正道。
靠读书长⼤的孩⼦,⽣命有根!有“根”的孩⼦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更不怕考试。
《于永正:我如何教语文》读书分享
于永正,全国著名
特级教师,教育部“跨 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 推出的首位名师,1962 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 文教学工作。
于永正: 我怎样教语文
第一辑: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 第二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第三辑: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
第一辑:
语文教育,பைடு நூலகம்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留下了语言——认识了近4000个汉字,积累了较为 丰富的语言材料——词汇。 ●留下了较好的语感,使我能不假思索地缀字成文。 ●留下了认识和情感。 ●留下了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 和表达能力。 ●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 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用教
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点燃心中的梦想,使 学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语文教学的最大成 功,应该在这里。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 还要盯着‘人’。教学时,一只眼睛盯着‘语 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 文教学。”我谨记之!
做仁爱钻研的筑梦者
材教识字、教写字、教读书(包括朗读)、 教表达,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烦琐的分析 和讲解没有必要,要把3500(识字量)和 2500(会写)保住,把读和写抓住,一句话: 要把语文的根本留住。”
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 要善待学生。不断的激励是激发
兴趣的伟大法宝,不断让学生获得成 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一点一 滴的),是稳定并使兴趣持久的基石。
我的语文老师还告诉我: 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教学的确
要‘少做题,多读书’。有远见、有良知的语 文老师,要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救出 来,应试教育是扼杀兴趣、扼杀天才的教育! 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任何天才都是从 小根据兴趣学习的人。没有兴趣,天才难有。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三)读好书
于老师非常重视朗读,他说:“一切讲解在朗读面前 都是苍白无力的”。在朗读中,文本具有双重身份,一 方面,它是信息的载体,是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凭借 它入情入理,接受熏陶;另一方面,朗读时,学生还要 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在朗读教学中,于老师是这样做的, 拿到一篇课文先备朗读,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 韵味,童话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得明白,课文中的 对话要读谁像谁,不论什么课文都要读出标点,学生读 得好的地方,他会给予很高的评价,如果读得不到位, 他会亲自领读、范读,课文读得声情并茂了,很多道理 就会从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这是自发的,而不是 教师长篇累牍地灌输和外在强加。师生都能读得入情入 理,课堂则会充满情趣和灵性。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读书交流
.
生活是个大舞台,于老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从教40余年,他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在阅读教 学、作文教学、音乐、书法、绘画、戏剧等方面 都有很深的造诣。
于老师说语文教学很简单,无外乎是让学生多 读多写。
(一)写好字
识字与写字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 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于老师抓住这个基 础,扎扎实实地教小学生识字和写字。当然,要想学生 把字写好,教师必须自己练字,给学生做好正确的示范, 同时再进行细致的写字指导,效果会更好。写好字是对 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
一个新词让我印象深刻---“消化生活的胃”
对所从事的工作有深切的体察和深刻的认识,才能概 括出规律的东西。现在生活节奏很快,人们被社会逼着往 前走,走着走着,大踏步的往前走就成了习惯,忘记了为 什么出发,一个消化生活的胃是一盏灯塔让我们在繁忙之 中找到心灵栖息的港湾。学会反思自己教学过程的同时要 思考、要感受。
于永正教育文集: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本书目录呈现出一种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的总体结构。从宏观的教育理念到 具体的教学技巧,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到教学方法的运用,全面而深入地展示了语 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各个章节之间的关联紧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语文教学体系。
教育理念篇:本书首先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于先生的教育理念。他强调语文 教育的人文性、工具性,以及二者的统一。他提出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 核心素养为目标,这一理念贯穿全书。
作文教学篇:此章聚焦于作文教学,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 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作文评改。
教师素养篇:最后一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探讨了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和 能力,以及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系统性:本书目录呈现出系统性,各章节之间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 语文教学体系。这种系统性使得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对教学 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人文性:本书在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作 者在书中反复强调语文教育对于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 怀。
启发性: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方法,还能得到深刻 的启示和思考。书中的许多观点和理念能够激发读者的教育热情和创造力,促使 读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学生中心篇:此部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篇:此章详述了于先生独创的“五重教学法”,即重感悟、重积累、 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这五重教学法是于先生多年教学实践的结晶,对语文 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文本解读篇:此部分深入解读了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 列实用的解读技巧,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于永正教育文集:于永正:我怎样 教语文
我想这样教语文——于永正
我想这样教语文浙江省小语会会长沈大安课要上有用的课,而不要上成对学生实际没有好处的课。
一些课上下来的感觉是很好看,但对学生没有一点用。
今天的课,应该越来越向家常课发展。
本人47年的教学经历,实实在在、简简单单、从从容容、轻轻松松教语文一、实实在在教语文1、把握课文基本的人文内涵,进行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训练。
现在有许多老师把语文课越上越深,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应该把握基本的人文内涵。
例如:《棉花姑娘》的人文内涵,一点是科学知识。
例如燕子会捉空中飞的害虫,第二点是请人帮帮要怎么说,要有礼貌。
尽管帮不了别人的忙,也要有个比较好的态度,拒绝也要有礼貌。
是否可以这样设计:树干里的害虫和燕子等图片进行连一线,利用连完的线,说上一句话。
如:燕子会捉空中会飞的害虫。
棉花姑娘燕子树干里的害虫啄木鸟田里的害虫青蛙棉花地里的蚜虫七星瓢虫空中飞的害虫2、了解学生实际,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教学。
我们要想办法,知道学生的基础是什么。
现在许多的课,虽然课前布置了大量的预习作业。
但一开始上课,老师的教师设计又把所有的学生当成了零起点。
今天《全神贯注》一课,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在让学生明白罗丹的全神贯注和孩子的平时全神贯注的区别在哪里?3、希望课堂多安排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有好多的课,是老师和几个好学生的对话。
这样的教学设计最起码是低效的。
《去年的树》寻找板块的决策计较方案1 方案2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小组4个人分角色读同桌分角色两个人读同桌两人读一遍两个轮流读一遍在分角色朗读和分角色表演相比,表演是很热闹,但是一开始就表演,文中鸟儿不像鸟儿。
如果表演不到位,就把鸟儿急于寻找朋友的情绪破坏了。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讲究投入和产出的问题。
同桌分角色两个人读相对来说利多弊少。
为了提高联系的效率,练习的机会更多。
(黑体的方案是建议老师们采用的)4、每节课要安排练习。
练习形式多样化。
学生自我评价、估计的能力还不行。
练习题做过了,老师批改过了,错的订正过了,全部批改过了,这才是懂了表现,教学的质量是做出来的,不是谈谈说说讲出来的。
最新整理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范文.docx
千阳县燕汲小学乔红艳于永正老师是全国着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
于老师自1962年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以来,主要教的是小学语文。
他对小学语文教学情有独钟,说“痴迷”,也不为过。
于老师的导师张庆先生把他的语文教学概括为“五重”一一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本学期我在工作之余读了于永正老师的《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读下来,对于老师的语文教学观点,很有感触。
读于老师的《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不同于其他教学着作,他的文字真实,于平凡中见真知,正如于老师自己在书的序中写道的:我的文章不是在书斋中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我写的,都是我的故事,我的经验、体会和感受。
于老师的这本书每一章都让我学到了很多语文教学的知识技能。
本书分为四辑来写第一辑、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第二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第三辑、语文课堂教学的“两点”在哪里;第四辑、关于作文教学。
在本书的开始于老师还写了“人生留痕——写在前面的话”写的是于老师的教书经历和写作经历。
每一辑都结合了于老师自己在实践中的故事、感想,以及他在观、听青年教师课堂过程中的思考。
其中有几点给我有很深的启发:一、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留下较好的语感,能不假思索的行文,留下认识和情感,留下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兴趣和习惯。
”在多年的低段教学中我越来越觉得语文课堂要走近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留给学生兴趣与习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
在今年的现代经典研讨学习活动中广州的一位老师的关于倾听共同体的学习课堂中,可以充分的让我们知道学生习惯和能力的无限。
文中五重教学法讲到:情感。
它包括两个方面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
我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书不是用来读的,是用来收藏的,这本书也是在半年前进入我的视线范围,现在闲下来,开始看书。
虽然没有教过语文,但由于与语文还要打交道,所以要学习关于语文的知识。
这本书无疑是非常好的一本书。
于老师,我现场听过他的课,印象非常难忘,有声有色的写作文,其作文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几乎在中国,每一位语文老师都知道他。
读这本书前后大概花掉10小时,由于条件所限,没有笔在上面圈画,这里面没一句话都是经典,不像有些书是某些人编组在一起的,这里的每段文字都不舍得跳过。
小学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以下东西:留下认识4000个汉字,留下较好的语感,能不假思索的行文,留下认识和情感,留下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兴趣和习惯。
教学时,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文教学。
写字就如同做人一样重要。
字如其人就是这么来的。
强调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
这种师生关系才是正确的。
中央教科所的张田若提出了四三二一语文评价标准,他把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作为第一条标准,占40%;把字词句是否落实作为第二条标准,占30%,把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解决了,作为第三条标准,占20%,把课文内容是否理解作为第四条标准占10%。
他说:语文课讲的多,分析得多是国际通病,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看来育才小学的语文教学真是走入了教学误区,我们课堂多的是理解分析,少的是读的训练,所以,我们的孩子在读的方面要弱于普通小学,这是不争事实是。
相反我的字词教学,应试教学确实无出其右。
看来我们要改一改了。
于老师强调教学相长,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
看来任何教师都有这种情况发生,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也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在名校工作更是幸运,因为你经常会被学生教育。
季羡林曾经说过,人类共同创造了两个大的文化体系,一个东方,一个西方,再没有第三个了,西方就是分析,东方就是综合,分析出理论,综合出技术。
这也许是中西医之争的一个中医看上去还有那么点道理的跟原吧,虽然我对中医是非常反感。
语文学习的规律是什么?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个规律被很多学校证明了,毋庸置疑。
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育才小学语文教学可能在情趣和感悟方面做的不够好,习惯方面也有待加强,但重积累和重迁移做的非常好。
于老师把语文教学比喻成攒钱和花钱,教语文要有积累的意识,学语文好比攒钱,这钱要天天攒,天天花,一直到老。
他讲到了一个小窍门,如何纠正错别字,就是在上课前听写几句话,易错字都在句子当中辨析出现,这样孩子就不容易出错,语文老师是不是该学习一下呢。
于老师讲:摁是强迫学习,强迫学习是被动的,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强迫学习也是不尊重人的表现。
但我认为,在习惯养成方面就要强迫学生那么去做,让强迫和学生的懒惰,随意做斗争,这样养成习惯之后就不是强迫了。
青年教师备课怎么做?要学会朗读,朗读的如何能够体现出他们专研教材的程度和理解的深浅,教师不是演员,但应该具备演员的某些素质,不懂艺术的老师是不完整的老师。
看来我就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师,音乐不懂美术也不懂。
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入课堂小练笔,于老师称之为造段,这一点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出现,特别是中高年段的课堂几乎成了保留节目。
关于范读:老师的范读也是一种指导,而且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但要选择好时机,一般不在学生读课文前范读,这样做,告诉的成分太多。
当学生读的不好时,除以愤悱状态时,我才范读。
这个我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先让学生读,有需要老师才范读。
关于备课:一是要备课标。
二是要备朗读,至少4遍。
三是要备重难点。
四要做到:把生字写的规范,掌握笔顺,把板书的字练好,力争成为学生的字帖,所有新词都要查字典,凡是哟啊造句的词,要弄明白它有几个义项,并造出几个不同类型的句子,如果要写文章,教师一定要先写一些。
叫下水。
五要有显性教案和隐形教案,备课要备本领,书写的本领,朗读的本领,造句的本领,写的本领,预设的本领,这些隐形备课可以称之为基本功。
六显性备课要有初读课文,精读课文,作业设计三个环节。
七是三年反思成专家。
关于作文教学:小学生在作文中说假话,都是由于教科书和老师的要求不当造成的,出作文题目总是以有意,难忘,有趣,那时不了解学生,学生的童年中哪会有那么多的有意义的事,许多人为了有意义只好胡编乱造。
这本书读完了,我要推荐给我们的老师读一读,关于语文教学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看怎么实施了。
值得再详细读一次。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于永正“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这个看法我是早就有了的,而且好多人都这样认为。
以前只是觉得大家都明白,无须多说,所以没写。
近来听了不少课,又读了报刊上发表的一些文章,才觉得有必要把这个问题说一说。
因为这个结论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所以还是让实践来说明这个问题吧。
一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语文的高考成绩总不尽如人意。
李希贵先生出任校长后,实施了一个名叫“语文实验室计划”。
“计划”规定:高中的每星期的六节语文课,两节由老师讲,四节放手让学生读书(包括读课外书)。
老师只讲教材的精彩之处,表达的方法和语文知识。
一位教高一的语文老师大不以为然,悄悄推开教室门,对读书的学生说:“别听李校长那一套,不讲怎么行呢?”于是又讲起来。
此事被李校长知道了,于是他请高一的老师,出一张语文试卷,让他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和读初中一年级的侄女也参加这次高中一年级的统考。
结果,李的儿子考了83分,侄女考了84分,均高于平均分(那次考试的平均分是80点几)。
李校长笑问:“我们讲了那么多,有用吗?”老师们默然。
这项计划实施以后,高密一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幅度提升,彻底改变了高考时语文成绩低迷的局面。
精讲,多读,居然就成了!教语文是不是很简单?二也许有人会说,这个例子没有典型意义,高中生具有自学能力,当然可以这样做了。
好,我们再举一个一所普通小学的一个普通班的例子吧。
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的中学老师们经常抱怨说,中学教育质量之所以不高,是因为小学老师没有教好。
小学老师当然不认账——你们怎么把责任推到我们小学老师身上来了?为什么不从自身找原因呢?1997年,丰满区教育局决定全区小学毕业班来一次统考,看看小学的教学质量究竟怎么样。
这一考不要紧,考出了个令人注目又令人吃惊的问题——全区3000多名毕业生,语文前17名的学生都是区第二实验小学杨巧云老师班上的,而且,班里的其它学生排名也很靠前!而且,该班数学成绩也不错。
杨巧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她平时几乎没上过什么公开课!这样一位默默无闻的人,怎么能教出语文成绩这么优秀的学生?匪夷所思!这件事惊动了省教研室的邓治安主任。
这位全国有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带人到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去调研,看看杨巧云是怎么教语文的。
杨巧云老师说:六年来,她只抓了两件事,一是读书,大量地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
别的家庭作业基本上没有。
她拿出保留的一部分同学写的日记给邓治安主任看。
学生写的日记,从篇幅上看,有长有短,长到几百个字,上千字,短到只有一、两句话。
从内容上看,包罗万象,有记事的,有状物的,有议论的,也有写读书心得的。
有一位学生写的一篇《论关羽》,让邓老师大为惊叹!学生写道:关羽忠义固然可嘉,但他胸无全局,以至于把刘备的事业葬送了。
日记中,学生把关羽哪里忠义,哪里胸无全局,写得详详尽尽。
一篇日记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在这个班里,日记只是一种形式。
许多日记有题目,实际上是“作文”。
我对邓老师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杨老师的课可能上得没有什么‘彩’,但她按照学语文的规律去教了。
六年来,她坚持引导学生读书、作文,使学生养成了读写的习惯,这是最大的彩!”邓老师接着说:“全区3000名小学生统考,前17名都是她班的学生,这叫大放异彩!”杨老师怎样教语文?两个字:读、写。
说得稍微复杂一点是四个字:多读多写。
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读到小学五年级时,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无学可上了,只好回家务农。
书包里装的一本从学校借来的《三国演义》,成了他唯一的读物。
他不知读了多少遍,以至于许多回目都能背下来了。
他一边务农,一边继续找书读。
其间读了《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名著。
有的似懂非懂。
17岁那年,他在哥哥的支持下,考取了镇上办的中学。
教国文的丁约斋老师说冯读的书比别人多,悟性好,说他肯定是“书香门第”。
冯先生说,他是真正的“稻香门第”,甚至是“饥寒门第”。
丁老师对冯其庸十分器重,这使冯很受鼓舞。
冯先生说,丁老师有三句话深深地影响着他。
一句是:“读书要早,著书要晚。
”冯先生后来虽然又被迫辍学,回家务农,但读书仍不间断。
第二句是:“读书要从识字开始。
”第三句是:“写好了文章自己要多看几遍。
”冯其庸先生说:“我现在快八十岁了,回过头来想想,丁老师的这几句话,仍旧是对的。
我现在无论是读书和写作,总是不敢忘记这几句话。
而且总觉得自己读书太少,自己的古文学得功夫太差,自己写好的文章更要多看几遍,五到十遍才敢放手!”丁约斋老师怎样教语文的?一是赏识学生,二是启发点拨,教给方法。
冯先生的例子,也再次告诉我们,教语文和学语文一样,都是一个“读”字——多读书。
从老师这个角度上说,要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教学生多读书,从学生这个角度上说,自己要多读书。
四《小学语文教师》副主编李振村先生出生在山东沂蒙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
升入小学五年级,教他语文的是一位叫徐宗文的京剧演员。
这位“门外汉”,不会讲解,但会朗读。
这不奇怪,因为他文化底蕴深厚,能说一口流利动听的普通话,又是演员,感情丰富且又善于表达。
山村的孩子们第一次听到这么纯正的普通话,第一次听这样声情并茂的朗读!李振村被徐老师的朗读感动得泪流满面。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让人感受——感受文章中的人、事、物,感受语言文字,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活起来。
这位老师还经常朗读课本以外的优美文章给学生们听。
下雨了,教描写下雨的诗;下雪了,教描写下雪的诗。
学了,就叫背。
李振村痴迷语文了。
徐老师看李振村作文写得好,说:“一个未来的作家将在我们村里诞生!”并偷偷送了几包书给李振村读。
那年头,像茅盾的《林家铺子》、茹志娟的《百合花》都不准看的。
徐老师在李振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梦想、憧憬和向往。
激情和梦想,带着少年李振村一头扎进书堆里而不能自拔。
在那个文化荒漠的时代,他竟读了五十多部长篇小说,包括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1981年高考,李振村数学虽然只考了40多分,但语文成绩优异,被山东大学中文系录取。
现在,他真的成了作家,人刚到中年,便著作等身。
由于长期和语文教学打交道,他还成了一个语文教育家。
李振村深有感触地说:“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