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州承接产业转移相关工作情况汇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州承接产业转移相关工作情况汇报
为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及东部沿海地区加快推进产业转移机遇,我州将立足资源及“交通大发展”带来的区位变化,发挥比较优势,结合国家政策支持,积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发展。
一、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条件和优势
一是经济实力逐步增强。
2006年-2011年,全州生产总值从164亿元增加到384亿元,净增220亿元,年均增长13.7%,经济总量五年翻了一番以上。
财政总收入从15亿元增加到64亿元,净增近50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从9亿元增加到45亿元,净增36亿元,分别实现五年翻两番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211亿元,年均增长38.4%。
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位居全省前列,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是具有良好的区位和便利的交通。
黔东南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长江、珠江上游,东邻湖南省怀化地区,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河池地区,西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义、铜仁两地区,是贵州南下两广、东进两湖的前沿要塞。
贵广高速铁路和厦蓉高速公路纵横跨越黔东南州,为全面实现黔东南州发展突破创造了坚实的基础,使得三大交通干线全部途经黔东南,加上黎平机场的启用通航,形成了黔东南州“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优势,彻底扭转了黔东南州交通落后环境封闭的局面,极大提升了黔东南州在贵州全省发展“南大门”、“开放前沿”、“第一窗口”的战略
地位,显示出巨大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迅速缩短了黔东南州与发达地区、国内国际市场的时空距离。
战略交通条件的根本改善,使得黔东南州已成为贵州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南大门”和“桥头堡”。
三是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黔东南州能源、矿产、生物资源优势十分突出。
现探明的能源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其中原煤远景储量为5580万吨;水能蕴藏量332万千瓦,可开发的水能资源244万千瓦。
已探明的矿产种类也较为丰富,其中重晶石探明储量10952.9万吨,占全国重晶石探明储量的34%;金矿和石灰岩等矿产也极具优势。
现有各类植物2000多种,其中药用野生植物400余种,盛产太子参、松茯苓、五倍子,天麻、杜仲等名贵药材。
四是土地、能源及劳动力成本价格较低。
黔东南州的工业土地价格较为低廉,其十六个市县的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在60元/平方米-120元/平方米之间。
从电网销售电价看,与广西、湖南相比,除农业生产用电的价格略高于广西外,大工业用电、普通工业用电电价都相对较低。
从就业人员的平均劳动报酬分析,除了农、林、牧、渔业和采矿业外,黔东南州主要行业就业人员的平均劳动报酬均低于广东。
可见,黔东南州在基本生产要素方面具有综合成本比较优势,对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另外,在城市服务体系完善、工业基础与转移产业互补、投资软环境优良等多方面优势也十分明显。
目前,黔东南州已有的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7个州级产业园区,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
二、黔东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制约因素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是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对国家贡献最突出的时期。
但这仅是开了一个好头,我州经济总量偏小,与东部地区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基础设施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贫困面广量大、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等状况还没提到根本性改变,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仍然繁重。
产业布局不合理,面临产业趋同和优化升级的双重压力。
凯里城市服务业发展滞后,州内产业雷同,结构相似度高,互补性差,分工协作、联动发展的难度较大。
传统工业、重化工业所占比重偏大,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相对偏小,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研发、营销和品牌创新能力相对不足。
同时行政区划束缚和差异发展问题依然存在,协调机制不健全,生产要素流通渠道不畅,阻碍了劳动力、资金、土地、产权、人才等要素统一市场的形成。
创新体制机制的步伐不快,增创发展新优势的力度不够。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加快构建科学发展新机制,是做强我州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关键所在。
三、我州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定位、方向及布局
1、发展定位。
建成全国西部地区民族自治地方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区,全省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行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导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区。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发挥“一高一快”建成后迅速提升的区位、交通优势,积极有效地利用省内外及州内外的优势资源,以集中建设全国承接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区为突破口,拓展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的整体空间。
以自身具有的生态优势和优势产业,主动并科学的选择对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利用外部资源促进本地资源的加工转化和升值,重点发展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要求的低污染、高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和相关服务业,严格限制技术落后和污染难以治理类项目及产业的进入。
努力建成大西南地区南下两广、东进两湖、全面开放的前沿窗口和对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核心基地。
2、重点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方向。
我州承接产业转移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初步定位为:一是承接轻型材料、中高密度板材、高档办公用品、高档家具、玻璃制品、铝制品等新型材料加工业。
二是承接电子、电器、小五金等制造业。
三是承接服装、鞋帽、皮革制品等轻工业。
四是发展水果、蔬菜、畜禽制品加工贮运业。
五是发展民族医药、保健用品加工业。
六是发展旅游业和民族工艺品加工业。
七是建设地方名特产品交易中心、旅游产品集散中心和中药材产品交易中心。
3、承接产业布局。
充分发挥示范区靠近珠三角的区位优势,依托东南向快速通道,优化产业分工,推进产业集聚,增强中心城市功能,构建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形成产业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形成城市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空间开发格局,依托现实发展态势和已有布局,并根据区域功能性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区域发展能力,强化区域优势,加速区域经济发展。
将凯里城市经济圈打造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主平台,承接中高端产业的主力区,以凯里经济开发区为中心,链接炉碧经济区、金钟经济开发区、革一经济开发区为三大大工业发展平台,融合麻江、丹寨、台江等县域经济,重点
发展现代工业产业金融冶炼、电子、民族医药,承接家俱制造、铝材生产、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
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各县或依托各县市工业园区特别是省级工业园区、以吸引适合的转移产业集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