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中医基础知识一
中医基础知识(一)——中医护理学发展史中医学的形成,虽源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但必须以人类求生本能为先导,而中医理论的形成,必脱胎于医疗经验。
其中“医学经验”与“哲学思想”,构成了中医理论的两大支柱。
中医学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其中“七分养”的实践就是护理。
中医护理学的形成大至经历了以下九个时期:一、原始社会时期(远古)人类为了生存,在与大自然的拼挣中,必然会遭到外界的伤害。
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学会了用草茎、泥土、树叶对伤口进行涂裹包扎,这是最早的外科包扎止血法;对四肢的损伤部位进行抚摸揉按,起到消肿散瘀止痛作用,形成了最原始的按摩术。
《史记·补三皇本记》说:神农氏教民播种,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二、夏至春秋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夏至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
这一时期有关医学知识的记载已包含有护理的内容。
关于中医学的起源,在现今可见的文献中最早见于《礼记·曲礼》中的“三世医学”三、战国至东汉时期(公元前475~公元220年)战国至东汉时期,科学文化发展迅速。
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对医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础。
此期出现的《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及《伤寒杂病论》将秦汉时期的医学推向了巅峰。
(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下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医学古籍,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尤其是《内经》的正邪学说,比十九世纪英国的南丁格尔提出的学说要早2千多年。
1、天人合一学说指导生活护理2、《内经》在疾病饮食宜忌中亦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3、《内经》与情志护理《灵枢·师传》指出:“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
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服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
强调了应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尽量顺从患者意愿。
顺从患者之所愿以取得患者的合作,是施行各种治疗护理的前提。
《内经》提出“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此时应“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护理学
一、中医护理学
★二、中医护理学发展过程
(一)医药起源阶段(原始社会时期)
(二)中医护理的起源阶段(夏 -春秋时期)
• 1、个人卫生保健 • 2、改善环境卫生 • 3、饮食方面 • 4、重视情志 • 5、认识疾病方面等
▲ (三)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
(战国-东汉时期)
1、《黄帝内经》
关于《内经》
饮食护理 生活起居 心理护理 疾病护理
中医护理技初步形成阶段
3、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三)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
4、华佗
▲ (四)中医护理学的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
1、孙思邈
• (1)医德高尚 • (2)重视妇、儿科的护理 • (3)重视食疗 • (4)饮食护理 • (5)生活起居 • (6)用药护理 • (7)精神调养 • (8)老年人养生 • (9)护理技术 首创细葱导尿法
(七)当代中医护理学的蓬勃发展阶段 ——(建国到至今)
▲ (四)中医护理学的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
2、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3、王焘与《外治秘要》 4、专科护理发展
(五)中医护理学的充实阶段(宋 金元时期)
(六)中医护理学成熟阶段 (明清时期)
1、李时珍 《本草纲目》
2、温病护理 (1)吴有性:《温疫论》 (2)吴鞠通: 口腔护理 (3)叶天士:《温热论》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发展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这⼀时期是中医护理理论与专科护理开始全⾯发展时期。
东晋葛洪的《肘后救急⽅》是集中医急救、传染病、内、外、妇、五官、精神、伤科等的总论述,书中⼴泛涉及了护理要求。
另外,巢元⽅在《诸病源候论》中主要阐述了病源学,同时也论述了各种疾病的护理,如外科、妇产科护理等。
可见在中医护理学⽅⾯已有了⼀套较全⾯的论述。
孙思邈与《千⾦⽅》 孙思邈认为“⼈命⾄重,有贵千⾦,⼀⽅济之,德逾于此”,因⽽将⾃⼰的两部著作冠以“千⾦”,《千⾦要⽅》和《千⾦翼⽅》。
孙思邈有着多⽅⾯的贡献,主要有: 1.⾼尚的医德; 2.重视妇、⼉科疾病的诊治与护理。
3.重视⾷疗。
4.重视着养⽣。
5.重视⽣活起居,预防疾病。
6.重视⽤药护理。
总之,两部《千⾦⽅》不仅全⾯地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且为中医护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
《外台秘要》与病情观察 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对于临证护理中的病情观察很有创见。
如对黄疸病的观察曾指出:“每夜⼩便⾥浸少许帛,各书记⽇,⾊渐退⽩则瘥。
”即⽤⽩帛每夜浸在病者的⼩便⾥以染⾊,然后按⽇期顺序记录下来,对⽐每⽇帛上黄⾊之深浅,以此来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如果黄⾊渐退为⽩,则表⽰病愈。
这⼀记载,可谓是世界上最早的实验观察法,也说明我国早在唐代就开始有了简单的护理记录。
另外,还注意到了消渴病⼈的尿是甜的,并对消渴病治疗采取饮⾷疗法和⽣活起居禁忌的调护。
出现了⾷疗专著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唐代出现了⼏部有关饮⾷疗法和护理的专著。
其中孟诜的《⾷疗本草》收录了可供实⽤⼜兼有治疗作⽤的⽠果、蔬菜、⽶⾕、鸟兽、⾍鱼以及加⼊制品等200余种,系统总结了⾷疗治病之效,不仅内容丰富,⽽且⼤都切合实⽤,对中医营养学及饮⾷护理的发展具有重⼤影响。
《理伤续断⽅》与创伤护理 此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部中医⾻伤科专著,乃唐代蔺道⼈所著,书中记载了创伤的护理。
第一章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史
第一章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古代中医护理学中医护理同中医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疾病,就有了医和护,医护是同源的,所以护理实践与人类社会发展紧紧相连,护理学是在人类祖先自我防护本能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抗病害斗争和劳动实践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中医学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其中“七分养”的实践就是护理,中医护理学的实质就是研究这“七分养”的科学内涵。
随着祖国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医护理学也在不断的总结、研究与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
中医护理学的形成大至经历了以下九个时期:一、原始社会时期(远古)人类为了生存,在与大自然的拼挣中,必然会遭到外界的伤害。
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学会了用草茎、泥土、树叶对伤口进行涂裹包扎,这是最早的外科包扎止血法;对四肢的跌仆损伤部位进行抚摸揉按,起到消肿散瘀止痛作用,形成了最原始的按摩术。
为了避免暴雨雷击及野兽的袭击,他们过着“六巢而居”的生活;为了防寒避邪用兽皮或树皮作衣;他们定居下来后,通过对动、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认识了更多的动、植物,懂得了哪些动、植物食后可充饥或治病,哪些会致病或中毒等。
例如《史记·补三皇本记》说:“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这样便出现了药物的内服,外敷及动物的内脏、骨骼、甲壳的运用。
中医护理技术方面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和《五十二病方》分别记载了热熨和针刺,这些都是最早的中医护理技术之一。
二、夏至春秋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夏至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随着经济思想及科学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医药卫生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医学逐渐摆脱了宗教的羁绊,开始走独立发展的道路。
例如医学分科,专职医生的出现,最早的医学制度建立等。
又如早期病因学说及疾病诊疗的产生,为医学理论的形成作了准备。
这一时期有关医学知识的记载已包含有护理的内容。
中医护理发展史
◎普及中医护理基础课程。
◎从二级学科成为一级学科,并向各个发展方向
发展为专业,学历教育不断提高。
◎临床护理向专科化编辑发版p展pt 。
34
孙思邈曰:“ 凡大 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 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 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 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 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 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 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生
编辑版ppt
26
八、清代时期
《温热论》 《治疫全书》 《侍疾要语》
编辑版ppt情志护理 2、 生活护理 3、 病情观察 4、 投药护理
现存最早古籍中医护理专书
编辑版ppt
28
九、当代
❖ 1958年江苏省中医院编写了首部中医护 理专著《中医护理学》,创办了第一所 中医护校 。
❖ 198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率先成立了中医 护理系 ,招收大专生。
❖ 1999年我国首届中医护理本科在广州中 医药大学护理系招生 。
❖ 2003年9月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在 中医学招生(护理方向硕士)。
编辑版ppt
29
中医护理的现状
1、中医护理适合现代护理的发展方向
2、中医护理的效果渐渐得到肯定
3、中医护理在社区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中医护理拥有巨大的国际市场。
编辑版ppt
30
中医护理的展望
❖中医护理要发展,要走向世界,就 必须要走科学研究的道路。
❖中医护理要发展,要走向世界,就 必须要走继续教育的道路。
编辑版ppt
31
❖ 近10年来中医护理研究方向:
1.开展中医护理高等教育研究 2. 开展中医整体护理模式的研究; 3.开展中药外用药护理的研究; 4.开展中医护理技术与方法在社区保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护理学
一、中医护理学
★二、中医护理学发展过程
(一)医药起源阶段(原始社会时期)
(二)中医护理的起源阶段(夏 -春秋时期)
• 1、个人卫生保健 • 2、改善环境卫生 • 3、饮食方面 • 4、重视情志 • 5、认识疾病方面等
▲ (三)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
(战国-东汉时期)
1、《黄帝内经》
关于《内经》
饮食护理 生活起居 心理护理 疾病护理
中医护理技术
2、《神农本草经》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三)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
3、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三)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
4、华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四)中医护理学的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
(五)中医护理学的充实阶段(宋 金元时期)
(六)中医护理学成熟阶段 (明清时期)
1、李时珍 《本草纲目》
2、温病护理 (1)吴有性:《温疫论》 (2)吴鞠通: 口腔护理 (3)叶天士:《温热论》
(七)当代中医护理学的蓬勃发展阶段 ——(建国到至今)
•
感 谢 阅
读感 谢 阅
读
1、孙思邈
• (1)医德高尚 • (2)重视妇、儿科的护理 • (3)重视食疗 • (4)饮食护理 • (5)生活起居 • (6)用药护理 • (7)精神调养 • (8)老年人养生 • (9)护理技术 首创细葱导尿法
▲ (四)中医护理学的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
2、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3、王焘与《外治秘要》 4、专科护理发展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01
健康教育
通过开展中医健康教育活动, 提高公众对中医护理学的认识 和了解。
02
预防保健
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开展预 防保健工作,提高公众健康水 平。
03
康复护理
针对慢性病和伤残患者,采用 中医护理技术进行康复训练和 指导。
04
社区护理
将中医护理学融入社区卫生服 务,为居民提供便捷、有效的 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和传播
科研合作
国际学术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中医护理学术交 流活动,推动中医护理学的国 际发展。
跨国医疗服务
向海外提供中医护理服务,满 足国际市场对中医护理的需求 。
培训与教育
开展国际中医护理培训和教育 项目,培养国际化的中医护理 人才。
与国际研究机构合作开展中医 护理科学研究,共同探索中医 护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中医护理学在临床的应用
针灸护理
通过针灸刺激穴位,调 节人体气血,缓解疼痛
和不适感。
推拿护理
运用手法推拿,舒缓肌 肉紧张和疲劳,促进血
液循环。
中药护理
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采用中 药内服或外敷,以调理
身体和治疗疾病。
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 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调节身体机能。
中医护理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目录
• 中医护理学起源 •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历程 • 中医护理学的特色与优势 • 中医护理学在现代的应用 • 中医护理学的未来展望
01
中医护理学起源
古代中医护理
古代中医护理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人 们已经开始注重疾病的预防和养生,提倡“ 治未病”的理念。
古代中医护理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 ”为核心思想,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 注重个体差异和疾病的特殊性。
中医护理学基础1
中医护理学基础期末复习材料第一章中医护理学发展史教学目标:识记:1、能复述中医护理学的概念2、能明确个历史阶段著名医学的著作、护理观点及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理解:能概述中医护理发展的沿革(7个阶段)。
一、中医护理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医疗活动,对病人及老、幼、弱、残、中青年健康等人群,加以照顾和指导,你、并施以独特的护理技术。
以保护和维护、促进人们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二、中医护理学发展过程(一)、医药起源阶段(原始社会时期):卫生保健起源、药物起源、外治起源、针灸起源(二)、中医护理的起源阶段((夏-春秋时期):1)、个人卫生保健2)、改善环境卫生3)、饮食方面4)、重视情志5)、认识疾病方面等《周礼.天官》中“徒”就兼有护理职能(三)、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战国-东汉时期):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包括《素问》和《灵枢》。
饮食护理、生活起居、心理护理、疾病护理、中医护理技术2、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也为临床辨证施护开创了先河。
药物灌肠法;急救护理。
3、华佗;五禽戏(虎、鹿、熊、猿、鸟);麻沸散(四)中医护理学的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1、孙思邈(1)医德高尚(2)重视妇、儿科的护理(3)重视食疗(4)饮食护理(5)生活起居(6)用药护理(7)精神调养(8)老年人养生(9)护理技术首创细葱导尿法2、巢元方《诸病源候论》3、王焘与《外治秘要》4、专科护理发展(五)中医护理学的充实阶段(宋金元时期)1、东轩居士《卫济宝书》:对外科手术器械进行煮沸消毒;用香料药粉作香料药粉作灭菌贮藏备用的最早文字记载。
2.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营养学专书3、金元四大家(六)中医护理学成熟阶段(明清时期)1、李时珍《本草纲目》2、温病护理:(1)吴有性:《温疫论》(2)吴鞠通:口腔护理(3)叶天士:《温热论》(七)当代中医护理学的蓬勃发展(建国至今)第三章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教学目标:识记:1.以下定义:辨证施护、同病异护、异病同护2.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理解:1、人体是有机整体2、症、证、病的区别与联系3、理解中医思维特点(自学)应用:能简述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第二节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一、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整体护理和辨证施护(一)整体护理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1)组织结构方面(2)生理功能方面(3)病理变化方面(4)诊疗方面(5)精神因素2、人和自然界的关系(1)从时间方面:旦慧昼安,夕加夜甚(2)从空间方面二、辨证施护1、定义: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四诊的方法,全面收集患者的有资料,加以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证候属性,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具体护理措施。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护理学
一、中医护理学
★二、中医护理学发展过程
(一)医药起源阶段(原始社会时期)
(二)中医护理的起源阶段(夏 -春秋时期)
• 1、个人卫生保健 • 2、改善环境卫生 • 3、饮食方面 • 4、重视情志 • 5、认识疾病方面等
▲
(三)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 (战国-东汉时期)
(1)医德高尚 (2)重视妇、儿科的护理 (3)重视食疗 (4)饮食护理 (5)生活起居 (6)用药护理 (7)精神调养 (8)老年人养生 (9)护理技术 首创细葱导尿法
▲ (四)中医护理学的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外治秘要》
4、专科护理发展
关于《内经》
1、《黄帝内经》
饮食护理 生活起居 心理护理 疾病护理 中医护理技术
2、《神农本草经》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三)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
3、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三)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
4、华佗
▲ (四)中医护理学的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
1、孙思邈
• • • • • • • • •
(五)中医护理学的充实阶段(宋 金元时期)
(六)中医护理学成熟阶段 (明清时期)
1、李时珍 《本草纲目》 2、温病护理
(1)吴有性:《温疫论》 (2)吴鞠通:
口腔护理 (3)叶天士:《温热论》
(七)当代中医护理学的蓬勃发展阶段 ——(建国到至今)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国际化发展
人才培养
中医护理学专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 不断完善,为中医护理事业培养了大 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中医护理学逐渐走向国际化,与国际 护理界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为世 界各地提供中医护理服务和技术支持。
现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特点
强调整体观念
现代中医护理学注重整体观念,从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 进行全面评估和护理,以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突出辨证施护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和手段,体 现了中医护理个性化的特点。
融合现代科技
中医护理学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如信 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提升中医护理的科技含量和临床应用价值。
现代中医护理学的代表人物与著作
代表人物
现代中医护理学的代表人物包括李时中 、张仲景等,他们为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文献记载与传承
中医护理学的早期发展也体现在相关文献的记载和传承上。古代医家通过著书 立说等方式,将护理实践经验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整理,为后世中医护理学的 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早期护理实践与理论
整体护理观念
中医护理学强调整体护理观念,认为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因此护理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采取综合措施进行调理。
融合中西
中医护理学在近代发展中,积极吸收和融合 了西方医学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形成了独特 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实践创新
近代中医护理学注重实践和创新,不断探索 和总结临床经验,为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和实 践提供了有力支持。
学术交流
近代中医护理学在发展中,积极开展学术交 流和合作,促进了学科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发 展。
VS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及相关知识培训
中药调理
02
根据小儿的体质和病情,采用适当的中药治疗方法,如中药汤
剂、中成药等。
饮食调理
03
根据小儿的生长发育需求和病情,指导家长合理安排饮食,促
进小儿健康成长。
05
中医护理学的前景与展望
中医护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现代化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升中医护理的精准 性和效率。
国际化
推动中医护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中医护理的理念和方法传播到 世界各地。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采用中药汤剂、 中成药等药物治疗方法。
非药物治疗
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 非药物治疗手段,以及食疗、运 动疗法等自然疗法。
中医护理学的常用药物
01
02
03
04
解表药
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等外感病 症。
清热药
用于治疗发热、上火等热性病 症。
温里药
用于治疗虚寒、腹痛等寒性病 症。
利水渗湿药
用于治疗水肿、黄疸等湿性病 症。
03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古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01
02
03
起源
中医护理学起源于古代中 国的医疗实践,最早可追 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理论基础
古代中医护理学以阴阳五 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等 中医理论为基础,强调整 体观念和辨证施护。
实践应用
古代中医护理学在临床实 践中注重情志护理、饮食 调理、起居调理和养生保 健等方面。
推拿按摩
通过手法按摩,促进气血 流通,缓解内科疾病的症 状。
中药调理
根据患者病情,采用中药 汤剂、中成药等方法,调 理身体,治疗内科疾病。
中医护理学在外科的应用
第一章 中医护理绪论
第一章绪论一、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一)远古至春秋时期远古时期,人类为了生存,需要不断在恶劣的环境下应对诸多疾病和意外伤害。
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身体的不适可以通过按压揉捏等手法得以缓解,或用草茎、树叶等进行涂裹包扎后疼痛碱轻或消失。
由此逐渐了解到推拿按摩等治疗方式和许多动植物的药用价值。
随着劳动工具及火的使用,人们学会了打造医用砭石,由此促生了灸法和热熨法。
原始人类的这些出于生存本能而发现的自我保护技能,后来被人们有目的地用于实践,可以说是中医护理学的最初雏形。
进人奴隶社会以后,预防保健的方法有了很大发展。
周代已出现“食医”“疡医”等医学分科,并有了饮食、环境和情志等方面护理方法的记载。
(二)战国至东汉时期战国至东汉时期,多部具有深远意义的医学典籍相继问世,其中也不乏对中医护理学的阐述。
《黄帝内经》的出现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基础。
书中重视疾病的防护,论述了饮食、起居、情志、心理、用药等多方面的护理内容,以及针灸推拿、导引、热熨等实用护理技术。
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辨证论治的医学体系,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书中记载了许多新的中医护理方法,如药物灌肠法、坐浴法、灌耳法、熏洗法等护治一体疗法,同时将人工呼吸、体外心脏按摩等急救护理技术一并纳入,是世界上最早提及急诊复苏护理技术的著作。
同时,书中对中药用药法及饮食护理禁忌原则也做了详细论述。
东汉华佗发明了“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姿态动作,把养生、医护和体育锻炼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
(三)魏晋至隋唐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医护理学,尤其是专科护理发展的重要时期。
东晋葛洪的《时后备急方》,集中医各科之大成,涉及了大量的护理内容,尤其对老年人养生和护理方法的阐述,在护理学界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
隋唐时期是中医护理学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
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各种疾病的护理,尤其是护理过程中的病情观察有了很大的发展与补充。
书中有详细的温热病病情观察记录,提倡以脉象来观察病情,对外科术后和妇产科病证的饮食、起居、情志护理均作了阐述。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及基本特点时间:2015年5月6日地点:六楼会议室主讲人:姜艳华主讲内容:中医护理学发展史一、古代中医护理学得形成与发展1、早在远古时代期,原始人类为了生存,以植物和野兽为食,用兽皮或树叶遮体,是过着“巢穴而居” 的生活。
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偶然受伤便设法涂裹包,身体疼痛不适便揉捏按压,天气变化则趋避寒温,并通过对动物、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逐渐熟悉和认识了动、植物的营养、毒性和药用价值。
原始人类这些本能的保护自身、减轻痛苦的自疗和互动活动,即是医护的开始。
当人们发现一些本能的方法具有预防疾病和康复的作用,从而有目的地去实施时,即形成了护理学的萌芽。
2、战国至东汉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为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础。
初步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皇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也为中医护理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杰出医家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外科和医疗体育的奠基人,他不仅创造性地使用酒服麻沸散作为外科手术的麻醉剂,还吸取前人“引导”的精华,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姿态,创造了五禽戏,使头、身、腰等各个关节都得到运动,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
动摇则谷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把体育和医疗护理结合起来。
这是最早的康复护理的方法,也对体育保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晋隋唐时期是中医护理理论和专科护理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医学理论和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众多名医著作,促进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5、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救卒方》集中医急救、传染病、内、外、妇、五官、精神、骨伤各科之大成,书中对各科护理均有详细的阐述6、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和《备急千金要方》是两本以记载处方和其他各种治病手段为主的方书《备急千金要方》一书载方5300首,较系统地总结和反应了自《皇帝内经》以后至唐代初期的医学成就,并详细论述了临床各科的临证护理、投药、食疗及养生、婴幼儿保健、护理等内容,对妇女怀孕、养胎、分娩乃至产褥期的护理作了详细的叙述,同时还记载了许多小儿喂养和护理方法7、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医学发展迅速,流派纷呈&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是这一时期饮食营养学得代表作9、明清时期是中国医药学深化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诸多医家在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哲学研究成果,经过反复探讨,提出了许多创见, 大大提高了中医学对正常人体和疾病的认识水平,使中医理论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医护理
•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是著名 医家张仲景所著。 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 的基本理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 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 证论治原则,结合实践确立了辨证论治, 使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 合起来,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 体系,也为临床辨证施护开了先河,为后 世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儿科护理方面:在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一书中,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常 见病的辨证施护都有独特的创见。刘防 的《幼幼新书》,对小儿消化系统疾病 的重视和护理,对小儿脐风以烧灼脐带 预防之法为世界首创。
• 宋金元期的学术争鸣,促进了医学发展,丰富了中医 护理学的内容。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 朱震亨四位医家各有特点,代表了四个不同学派。刘 完素主张“火热致病”,善用寒凉药物,故称作“主 火派”或“寒凉派”;张从正主张“病由邪生”善用 “汗”、“吐”、“下”攻邪法,故称作“攻下派”; 李杲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用“益气升 阳”,故称作“脾胃派”或“补土学派”;朱震亨主 张“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善用养阴降火, 故称作“养阴派”。补土派重视对脾胃的调养护理; 滋阴派重视老年护理。
夏商周时期:护理学的雏形阶段
• 夏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专职医生,有了早期 医事制度与医学分科,人们对预防治疗疾病及 维护健康有了更多的认识。 • 《周礼》是一部记载周代王室的官职、执掌、 和施政要领的典籍,其中记载医生分为“食 医”、“疾医”、疡医”、“兽医”,食医掌 管调味与配食,类似于营养师,说明当时已注 重饮食调护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六)、近代及现代
•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医学的逐渐 传人,医院、医护学校的设立,中医护理开始 吸收了新的科学知识,但由于北洋军阀和国民 党政府妄图消灭中医,致使传统的中医护理受 到严重摧残并停滞不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 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时期, 中医及中医护理学处于停滞不前阶段。中医护 理发展到清代,虽趋向成熟时期,但由于历史 条件的限制,长期处在医护不分的状态,使中 医未能形成一支专门的护理队伍。
中医护理的发展历史
中医护理的发展历史1.中医护理同中医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疾病,就有了医和护,医护是同源的。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史可分七个时期。
萌芽时期约距17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活和生存,在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积累了不少护理知识。
如从西安半坡村发掘的带有门户通道房屋的遗址,说明上古人已懂得筑房可避狂风暴雨和野兽的袭击。
用兽皮和树皮作衣可避寒防邪等护理。
氏族公社后,随着部落间斗争,当受伤后采用泥土、树叶、草茎等涂裹伤口的外用护理法。
定居下来后,通过对动、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认识到更多的动、植物和药物,并用于病人,《史记》中记载有神农氏尝百草的例证。
护理学基本形成时期夏、商、周至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护理学也得到相应发展。
如河南安阳殷王墓中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记载的“沐”字,很像人在盆中用水洗澡,说明当时人们已有定期沐浴的卫生习惯。
周代,人们已懂得凿井和饮食护理。
如《左传》记载:“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和“土薄水浅……其恶易觏”的论述,说明当时已知水土等居住条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并开始进行灭鼠、除虫、改善环境卫生等防病调护等活动。
春秋时期,人们已了解四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如《周礼》记载四季发病:“春时有病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咳上气”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影响人体的健康,气候失常导致疾病的流行。
它提示人们要做好气象、起居等护理,顺应四时气候避免疾病的发生。
从《周记·天官》中有:“凡民之疾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医师。
”说明当时已开始分科治疗和护理,并已建立了治疗、书写死亡报告等医疗文件的记录制度。
这一时期护理学基本形成的另一标志,是护理和治疗病人不再求助于巫术占卜,而是通过客观检查和观察来判断疾病的吉凶。
如《周记》记载以五音(角、徵、宫、商、羽五个音阶)、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色(青、紫、蓝、白、黑)来判断疾病的吉凶。
这是运用中医五音、五声和五色配肝、心、脾、肺、肾五脏的学说,通过声音和面色观察来推测五脏病变和吉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及基本特点
时间:2015年5月6日地点:六楼会议室主讲人:姜艳华
主讲内容: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一、古代中医护理学得形成与发展
1、早在远古时代期,原始人类为了生存,以植物和野兽为食,用兽皮或树叶遮体,是过着“巢穴而居”的生活。
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偶然受伤便设法涂裹包,身体疼痛不适便揉捏按压,天气变化则趋避寒温,并通过对动物、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逐渐熟悉和认识了动、植物的营养、毒性和药用价值。
原始人类这些本能的保护自身、减轻痛苦的自疗和互动活动,即是医护的开始。
当人们发现一些本能的方法具有预防疾病和康复的作用,从而有目的地去实施时,即形成了护理学的萌芽。
2、战国至东汉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为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础。
初步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皇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也为中医护理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杰出医家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外科和医疗体育的奠基人,他不仅创造性地使用酒服麻沸散作为外科手术的麻醉剂,还吸取前人“引导”的精华,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姿态,创造了五禽戏,使头、身、腰等各个关节都得到运动,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
动摇则谷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把体育和医疗护理结合起来。
这是最早的康复护理的方法,也对体育保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晋隋唐时期是中医护理理论和专科护理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医学理论和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众多名医著作,促进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5、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救卒方》集中医急救、传染病、内、外、妇、五官、精神、骨伤各科之大成,书中对各科护理均有详细的阐述
6、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和《备急千金要方》是两本以记载处方和其他各种治病手段为主的方书
《备急千金要方》一书载方5300首,较系统地总结和反应了自《皇帝内经》以后至唐代初期的医学成就,并详细论述了临床各科的临证护理、投药、食疗及养生、婴幼儿保健、护理等内容,对妇女怀孕、养胎、分娩乃至产褥期的护理作了详细的叙述,同时还记载了许多小儿喂养和护理方法
7、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医学发展迅速,流派纷呈
8、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是这一时期饮食营养学得代表作
9、明清时期是中国医药学深化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诸多医家在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哲学研究成果,经过反复探讨,提出了许多创见,
大大提高了中医学对正常人体和疾病的认识水平,使中医理论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清时期中医学的另一大成就为温病学说的形成,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温病学家
二、近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封建社会
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西方科学文化的传人,中西文化出现了碰撞与交融,西医逐渐为广大民众所了解,这时期中医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
1:走收集继承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
如《理瀹骈文》一书总结了数十余种中医外治法为中医护理提供了许多简便实用的操作技术。
2: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理论科学化的思潮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医,促进中医的进一步发展。
三、现代中医护理学得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扶植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尤其是近些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工作,积极支持和推进中医药的学术进步和发展。
中医教学、科研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不断得到健全。
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促进了中医药科学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及条件。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护理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硕士、本科、专科、中专、成人教育、网络教学、短期培训班等多层次、多形式的中医护理教育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
1、20世纪50年代,北京、南京、上海等多地率先开办了中医护士学校及中医护理培训班。
1958年江苏省中医院出版了新中国第一步中医护理专著《中医护理学》,接着修订编写了《中医护理学概要》
2、20世纪80年代初,各类各种中医护理专著相继问世
1999年以后全国各中医院校相继开始招收培养中西医结合护理本科学生,至今全国有23所中医院校开设了本科护理专业,已为社会培养了具有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优势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两万余人。
3、2003年以后各中医院校在发展本科教育基础上,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相继开始培养护理硕士研究生,使护理人才的培养层次不断提高,培养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
一批高学历、高职称、年轻化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已经活跃在临床、教学和科研岗位上。
各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护理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也日趋合理。
4、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和出版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为规范和推动中医临床护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近些年来,中医护理临床实践得到进一步发展,各级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院在临床实施辨证施护和健康教育,并运用中医护理技术和方法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康复。
6、近年来护理人员不断挖掘、整理、总结和发展中医护理理论,将现代护理学与中医护理学相结合。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进行研究与实践使中医护理理论更加完善、系统、丰富,为繁荣中医护理学术,推动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四、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辨证施护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工作的基本法则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之一。
“症”“证”“病”是中医学中三个不同的概念
“症”即是症状是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如:发热、咳嗽、头痛等
“证”即是证候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
“病”是对疾病发展全过程中特点与规律的概括如感冒、中风等一病可以有数证,而一证又可见于多病之中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髓
所谓辨证就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病情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而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施护是辨证的目的,辨证施护是护理原则和方法
辨证是实施护理措施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辨证的目的,辨证与施护是护理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指临床中医护理工作的基本法则
3、防护结合
防护即预防与护理
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学在总结劳动人民与疾病斗争的经验中,已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强调防护结合。
4、未病先防
养生以固护正气:顺应自然、调摄情志、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锻炼健身。
5、即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疾病既然发生,应力求早诊断、早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五、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意义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呢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创新文化的潜质。
中医护理学历史悠久,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它根植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土壤中。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健康观念的改变,社会对中医药的需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医护理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得到认可。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源远留长,其内容丰富,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疗效确切,与现代护理有着相同性和一致性。
根据我国的国情,继承和发展中医护理学并吸取西医新的理论、新方法,使中医护理理论更加系统、科学、全面,积极开展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护理研究,发展中医护理学术,占为今用,洋为今用,将中医护理理论与现代护理理论相互渗透,使两者从理论和方法上结合起来。
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加以提高,创造具有中国特色(本土化)的护理模式,并逐渐走向国际化,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是中医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