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急管理从事后救援向事前预防转变示范文本
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
• 通常是指应急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也就是综合 性应急管理机构、各专项应急管理机构以及各地 区、各部门的应急管理机构各自的法律地位、相 互间的权力分配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等。应急管理 体制是一个由横向机构和纵向机构、政府机构与 社会组织相结合的复杂系统,包括应急管理的领 导指挥机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以及日常办事机 构等不同层次。
Grade-Ⅳ Disasters response
Office of SDRC (Department of Disaster and Social Relief,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Death: 30-50 Evacuation: 100,000-300,000 Collapsed houses: 10,000-100,000
中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
国务院 总理 专家组
国务院常务会议
国务院应急管 理办公室
国家相关突发公共事件 应急指挥机构
52 个国务院所属的部、 委、局
22个省*, 5个自治区和4 个直辖市政府
领导机构 办事机构 工作机构 地方机构
333 市级地方政府 **
2860 县级地方政府 **
41040 乡级地方政府 ** 专家组
• 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指导、协助 下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应部门做好有关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二)应急管理机制
• 第二条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 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 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法。 • 应急管理机制可以界定为:突发事件预防 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 援以及善后回复与重建等全过程中各种制 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
企业应急管理
企业社会安全应急案例
总结词
企业需要针对可能发生的社会安 全事件制定应急预案,以减轻事 件对员工和社会的影响。
美国校园枪击案
美国在多次校园枪击案发生后, 政府和企业界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提供心理辅导、安全防范和危 机干预等方面的支持。
美国波音737 MAX 空难
波音公司在空难发生后,立即组 织力量进行调查和整改,并对外 公布调查结果和改进措施,以增 强公众的信任度。
根据损失评估结果,企业应采取相应措施恢 复生产运营,如修复损坏设施、调配资源等 。
重建受损系统
总结经验教训
对于受损的系统、网络等基础设施,企业应 进行重建,确保企业恢复正常运营。
在恢复与重建过程中,企业应总结经验教训 ,对应急管理流程进行优化改进,提高未来 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总结与评估
分析应急管理过程
数字化预案编制与管理技术
采用数字化预案编制与管理技术,实现预案的快速生成、灵活调整和可视化展示,提高预 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企业应急管理与社会责任
企业应急管理与社会公共安全
企业应急管理与社会公共安全紧密相连,企业应积极履行社 会责任,保障社会公共安全。
企业应急管理与环境保护
在应急管理中,企业应注重环境保护,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 保护环境,防止次生环境灾害的发生。
04
企业应急管理案例分析
企业自然灾害应急案例
总结词
企业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急管 理,需要重点考虑如何有效规避 和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三峡大坝防洪能力 提升
三峡大坝在2000年进行了首次 大规模的整修和加固,提高了防 洪能力。
2012年长虹集团在 地震中的应…
长虹集团在地震发生后,立即启 动应急预案,确保员工安全,并 组织生产自救。
安全生产重点应从事后处理转向事前防范
安全生产重点应从事后处理转向事前防范据有关报道,中国将从今年起把安全工作重点从事后处理转到事前防范上来,这是我国在安全生产管理上迈出了关键的一大步,也是真正落实“安全生产,预防为主”宗旨的最完全体现。
事前防范不足主要体现在安全意识淡漠、安全知识不足,也是导致伤亡事故发生和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当前安全工作领域最大的隐患。
从2003年全国发生的几起重大事故中就显露出,许多事故都出在事前防范的不足上;2004年2月5日,北京市密云县在举办迎春灯展过程中,由于对现场安全隐患的预料不足和责任制落实不严,导致虹桥上人员拥挤、踩踏,造成37人死亡、37人受伤的重大责任事故。
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经查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它的事前防范不足,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严和工作人员失职。
北京市密云县“2.5”特大伤亡事故虽然是一起责任事故,但也是事前防范上出现漏洞,安全保卫部门根本未预测到存在的严重隐患和造成的严重后果,工作人员失职渎职,安全保卫小组没有制订细化的安全保卫方案或防范措施等,透过事故的种种本质分析,还是在事前防范上没有做好工作,假如安全保卫部门事先预测到导致事故的严重后果,我想也不会出现安全保卫人员的失职和渎职,是他们的麻痹思想直接导致了对事件的预料不足。
而12·23重庆特大井喷事故也说明了事前的防范不力造成的严重后果,如果责任人能正确预料和事前防范得当,事故造成的灾难起码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小,发生事故后公司人员没有立即点火,甚至错过了三次的点火机会,导致了事故扩大造成243人中毒死亡的特大伤亡事故。
事故后责任领导得到了严厉的查处,但造成的灾难让人们永远难以忘怀,从事实上看来,这次事故在安全管理上明显带有准备不足的惶恐,才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新闻发言人黄毅2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重庆开县川东北气矿井喷事故对我们的最大触动就是:必须尽快建立起国家级的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预警机制和应急救援体系。
如何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如何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如何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应急管理部:以“四化”前移安全关口1月5日召开的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强调,做好2023年应急管理工作,大力推动安全关口前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必须在工作重心上更加注重防的工作,善于把安全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主动塑造有利于发展的安全环境。
——制度化源头管控。
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科学划定灾害设防标准,探索建立自然灾害红线约束机制。
坚持从源头上把好安全准入关,进一步健全重大工程和项目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制度、部门联审联查机制。
严防化工产业转移安全风险,持续开展重点县和重点园区专家指导服务。
——常态化风险管控。
发挥各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进一步健全安全形势分析研判和风险联合会商机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季节变化、重大节日和活动特点,推动有针对性落实防范应对措施。
组织好各大流域汛前检查、重点地区汛中督导,落细直达基层责任人的预警“叫应”机制,及时组织群众转移避险。
综合运用人防、技防等措施,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和巡查监控。
推动加强火源管控、野外巡查和隐患治理,坚决防止火灾高发重发。
继续落实安全生产风险常抓严管工作机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矿山、危化品、建筑、交通、渔船等行业领域风险跟踪分析,深入剖析苗头性事故暴露出的问题,及时组织开展专项治理,确保安全形势稳定。
——信息化监测预警。
突出重点领域,加快建设国家灾害事件、安全事故电子地图,建好用好矿山安全风险监测“一张网”,推进危化品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功能融合升级,推广应用粉尘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提升安全风险预警精准性、有效性。
总结推广试点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经验。
加快推动多层大体量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员密集场所“智慧消防”建设,出现火情早发现、早预警、早疏散。
推进灾害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加快整合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森林草原等监测基础数据,综合利用空天地人一体化监测手段,分析研判各灾种叠加和灾害链风险变化,及时向影响地区发布预警信息。
浅谈突发公共事件过程的应急财政资金管理
浅谈突发公共事件过程的应急财政资金管理发布时间:2022-02-15T02:15:39.688Z 来源:《中国经济评论》2021年第12期作者:冯毅[导读] 在近些年,我国接连遭受了2003年“非典”事件、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以及2020年初爆发至今还未结束的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为了对这些事件以财政资金救助的方式进行应急管理,因此形成了应急财政资金。
湖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430062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一再发生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急切需要政府以及各类社会资源进行救助,这给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
本文从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的过程出发,指出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存在预备费管理不合理,事权责权不统一、使用不规范、缺乏有效监督等问题,并提出一系列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财政、应急管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财政资金在近些年,我国接连遭受了2003年“非典”事件、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以及2020年初爆发至今还未结束的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为了对这些事件以财政资金救助的方式进行应急管理,因此形成了应急财政资金。
为了加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和社会经济秩序的维护,就要加强对应急财政资金的管理。
因此文章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过程,将应急财政资金管理分为预防与准备、应对、恢复与重建三个阶段,并且从这些阶段出发,指出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建议。
一、文献回顾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阶段来看,突发公共事件通常会经历预防、应对与恢复重建三个阶段,相应的,应急财政资金在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的管理也会因为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方式。
(一)预防与准备阶段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的研究我国的应急财政资金来源主要是预备费,政府从每年的财政支出中提取1%~3%设置预备费。
浅析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关键词:应急管理现状问题对策建议论文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自然灾害,流行疾病等公共性突发事件频频发生,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也因此对我国政府的应急管理体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当前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中央与地方以及各个部门的协调不顺、职责不清问题;危机意识淡薄和预警机制薄弱,信息的准确性、公开性不够;社会自我组织、自我救助能力弱;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等等,这些问题在近几年充分的暴露出来,因此,我国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体制的建设。
从建国以来,我国的应急管理范围逐渐扩大为从以自然灾害为主逐渐扩大到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平安事件这四个方面。
近年来,由于我国自然灾害,流行疾病等公共性突发事件频频发生,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也因此对我国政府的应急管理体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所谓的应急管理体制就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蔼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平安;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开展的有关活动。
因此在我国建立健全合理的应急管理体系显得尤为的重要,虽然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虽不能杜绝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但可以起到预防作用,同时降低政府的损失和人民的伤亡,并且提高政府执政部门的威信度。
一、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现状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社会的不断开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同时由于我国粗放性经济的开展带来了诸多问题,比方生态环境日益脆弱,突发事件爆发频繁,自然和人为灾害正在严重的威胁人们生活。
经过2003年的“非典〞、2005年的“禽流感〞到2021年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我国已相继公布了有关应急管理的法律35件,行政法规36件,部门规章55件,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公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趋于完备。
在近年来发生了众多紧急重大突发事件之后,国务院承当了直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职责的部门,并均建有相应的应急指挥机构、信息通讯系统、防灾设施装备、应急救援队伍,以及监测预报体系、组织指挥体系和救援救助体系。
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转变方向
转变方向
事故易发、多发是我国现阶段的实情,减少伤亡是最大的民生,减少事故及其造成的损失就是促进发展和正增长。
“为此,我们必须从事后救援向事前预防转变,从不惜一切代价应急处置向千方百计做好应急准备和科学处置转变,由政府包揽向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社会广泛协同、公民积极参与转变。
“按照底线思维的方法,立足应对重特大事故,立足应对巨灾造成的次生、衍生事故,进一步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本着布局合理、专兼结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国家、区域和地方、行业(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改进和优化企业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志愿者队伍构成,形成结构合理、互为补充、协调联动、满足需要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大力发展应急产业,进一步加强应急信息化建设,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备,充分发挥专业人士作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
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开展应急技术装备研究与开发,加快制定有关基础标准、行业标准和应急装备技术标准。
加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学科建设及复合型、交叉型的专门人才培养。
实施全民安全文化建设工程,增强从业人员和公众的忧患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使安全知识真正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家庭。
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如何推动消防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型转变前瞻
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如何推动消防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型转变前瞻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这一论述明确提出了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的战略要求,部署了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由以事后处置为主向以事前预防为主转型的战略任务。
消防安全作为公共安全,一头连着人民群众安全,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消防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文从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为引,对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消防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型转变的优势进行了初探,并深入分析了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推动消防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型转变的对策,以供参考。
当前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复苏带来的复工复产导致火灾风险隐患逐渐增大。
推动消防安全治理模式转变可以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从而将消防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关注和保障,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消防安全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强。
可以说推动消防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型转变既是满足公众对消防安全的现实需求,也是保障公众安全的必然要求。
一、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消防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型转变的优势1.1具有更加高效的预防水平。
一是事前预防型消防安全治理模式鼓励对消防设施和装备进行维护、保养和更新,以确保其可靠性和有效性,通过定期的维修和更新,可以提高设施和装备工作性能,降低因设施故障引发的火灾风险。
二是事前预防型的消防安全治理模式强调加强消防管理和培训,社会单位主体要制定相应的消防安全制度与规章制度,确保消防措施的贯彻执行。
同时,组织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增强单位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使其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火灾突发事件。
三是事前预防型消防安全治理模式促进综合消防安全治理体系的建设,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消防安全防线,最大限度减少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安全生产重点应从事后处理转向事前防范
安全生产的重点应从事后处理转向事前预防据有关报道,从今年起,中国将把安全工作的重点从事后处理转向事前预防,这是我国在安全生产管理上迈出了关键的一大步,也是真正落实“安全生产,预防为主”宗旨的最完全体现。
事前防范不足主要体现在安全意识淡漠、安全知识不足,也是导致伤亡事故发生和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当前安全工作领域最大的隐患。
从2003年全国发生的几起重大事故中就显露出,许多事故都出在事前防范的不足上;2004年2月5日,北京市密云县在举办迎春灯展过程中,由于对现场安全隐患的预料不足和责任制落实不严,导致虹桥上人员拥挤、踩踏,造成37人死亡、37人受伤的重大责任事故。
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经查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它的事前防范不足,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严和工作人员失职。
北京市密云县“2.5”特大伤亡事故虽然是一起责任事故,但也是事前防范上出现漏洞,安全保卫部门根本未预测到存在的严重隐患和造成的严重后果,工作人员失职渎职,安全保卫小组没有制订细化的安全保卫方案或防范措施等,透过事故的种种本质分析,还是在事前防范上没有做好工作,假如安全保卫部门事先预测到导致事故的严重后果,我想也不会出现安全保卫人员的失职和渎职,是他们的麻痹思想直接导致了对事件的预料不足。
而12·23重庆特大井喷事故也说明了事前的防范不力造成的严重后果,如果责任人能正确预料和事前防范得当,事故造成的灾难起码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小,发生事故后公司人员没有立即点火,甚至错过了三次的点火机会,导致了事故扩大造成243人中毒死亡的特大伤亡事故。
事故后责任领导得到了严厉的查处,但造成的灾难让人们永远难以忘怀,从事实上看来,这次事故在安全管理上明显带有准备不足的惶恐,才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新闻发言人黄毅2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重庆开县川东北气矿井喷事故对我们的最大触动就是:必须尽快建立起国家级的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预警机制和应急救援体系。
浅析如何推动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浅析如何推动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作者:莫萃华来源:《消防界》2023年第06期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推动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通过分析传统模式的局限性和强调事前预防的重要性,提出关键因素,包括技术创新、规范建设与监管、公众参与和意识提升。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府、行业和公众层面的策略和措施,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为推动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提供启示和指导。
关键词:消防公共安全;公共消防;安全治理;事前预防消防公共安全是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当前的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大多处于事后应对和灾后恢复阶段,事前预防工作相对较薄弱。
面对日益复杂的火灾和灾害风险,我们迫切需要推动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传统的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主要侧重于火灾事故的扑灭和灾后救援,对于事前预防和风险控制的措施较为有限。
因此,我们应认识到事前预防在消防工作中的关键作用,它能够降低灾害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推动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我们需要关注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技术创新在消防领域的应用是推动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如智能化消防设备和系统的发展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运用。
其次,规范建设与完善监管是保障事前预防的重要保证,需要建立健全消防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并加强监管力度。
此外,公众参与和意识提升也不可或缺,包括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和宣传、鼓励社区和企业参与消防公共安全治理。
本文将就以上关键因素展开讨论,探索如何推动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通过深入分析和实证案例引用,为推动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提供智力支持[1]。
一、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的现状(一)传统的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传统的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主要侧重于事故扑救和灾后救援,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火灾扑灭和救援:当火灾发生时,消防救援部门会迅速出动扑灭火源,并进行灾后救援,包括救援被困人员和灾后清理工作。
常见灾害事后救援向事前预防转变的思路分析
常见灾害事后救援向事前预防转变的思路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模式也逐步开始转变。
从以往的灾后快速应急处理转向现在的灾前事故预防,大力整合地区范围内各方面的资源力量,努力将工作的重心“前置”,加快推进灾害情况风险监测工作、风险预警、应急指挥、精准救援等一体化建设,在积累经验的同时,还要协同增强自身和周边地区的应急管理工作水平,推进应急管理思路向事前预防转变。
关键词:灾害;事后救援;事前预防引言一直以来各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都围绕着关于防災、减灾、救灾三方面来切实开展,在统筹发展自身经济和安全的同时,着力于提高对灾害风险的防范和应对能力。
各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也强化底线思维,紧绷高压线,在提高组织保障能力的同时,增强对于灾害的综合防控机制,力争做到“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将灾害防治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一、我国灾害救援难点及现状(一)我国灾害救援的难点1.灾害的事后救援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灾害发生后的首要重任。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南北地质差异较大,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我国的灾害救援工作也需要“因地制宜”进行,并且需要充分结合当地的救灾经验进行工作的开展。
以我国西南省份为例,雨季和汛期的到来,使得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量也大大增加,泥石流灾害也频发于这个季节。
2.地形复杂,搜救难度大。
这类灾害发生的区域地质情况一般较为复杂,山洪带来的冲击力将地形复杂度进一步加剧,很多当地居民在这种灾害后都不一定能分清以前的参照点在哪,更何况救援人员。
3.通讯问题严重。
比如在青海、四川等地的牧区或山区,信号经常是处于“时有时无”的状态,一旦有灾害发生,当地的通讯情况基本就等同于失联,只能通过卫星等设备进行应急通讯,对于救援调度及救援人员的信息获取和反馈都有较大影响。
(二)我国灾害救援的现状1.各级领导挂帅指挥,统筹组织规划救援。
在灾前就建立行政首长责任制,对于所划定区域可能出现的灾害情况进行现场调研和考察,切实做好防灾、减灾相关工作。
应急救援预案法
应急救援预案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应急救援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应急救援预案,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而事先制定的组织、程序、措施、资源等应对方案。
第三条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实施和监督管理,应当遵循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快速反应、协同救援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第二章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第五条国务院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全国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制定本部门和单位的应急救援预案,明确突发事件应急组织体系、应急任务、应急措施、应急资源等。
第八条应急救援预案应当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危害程度、可能波及的范围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地制定。
第九条应急救援预案制定完成后,应当进行评审和修订。
评审和修订结果应当报送原制定部门和单位。
第三章应急救援预案的实施第十条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组织开展应急救援预案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应急救援意识和能力。
第十一条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检验应急救援预案的实际效果。
第十二条突发事件发生时,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第十三条应急救援预案实施过程中,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应急救援预案,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章应急救援预案的监督管理第十四条国务院应急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全国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预案的档案管理制度,妥善保管应急救援预案相关资料。
第十七条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对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应急救援预案。
我国现行的应急管理体系
我国现行的应急管理体系首先,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负责的。
中央政府层面,国务院设立了国家应急管理部,作为应急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全国应急工作,制定应急管理政策和法规。
地方政府层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设立了相应的应急管理机构,负责本地区的应急管理工作。
其次,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是多部门协同合作的。
除了国家应急管理部,还有公安、消防、卫生健康、交通运输、气象等多个部门参与应急管理工作。
各部门在突发事件和灾害发生时,根据各自职责和任务,进行信息共享、资源调配、协同行动,形成了一个紧密配合的体系。
第三,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注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我国强调预防为主,即通过加强事前的防范和准备工作,尽量避免和减少突发事件和灾害的发生。
同时,也注重防治结合,即在突发事件和灾害发生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救援和灾后恢复,以减少损失和影响。
第四,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强调全民参与。
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我国鼓励广大公民积极参与,提高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政府通过开展应急演练、宣传教育等活动,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
同时,也鼓励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的合力。
最后,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政府加强对应急管理的投入,提高应急管理的科技水平和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总的来说,我国现行的应急管理体系是一个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负责、多部门协同合作、注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民参与的体系。
它的建立和发展旨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应急救援预案暂行规定
应急救援预案暂行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应急救援工作,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应急救援预案(以下简称预案),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预先制定的,采取组织、指挥、调度、资源调配、应急救援等措施的工作方案。
第三条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和实施,应当遵循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资源共享、快速反应的原则。
第四条国务院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全国应急救援预案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应急救援预案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预案的制定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六条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可以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并报所在地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备案。
第七条应急救援预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及其职责;(二)应急救援预警和信息报告机制;(三)应急救援措施和处置程序;(四)应急救援资源和物资保障;(五)应急救援演练和培训;(六)应急救援责任追究机制。
第八条应急救援预案制定机关应当定期评估应急救援预案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
第三章预案的实施第九条应急救援预案实施过程中,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应当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条应急救援预警和信息报告机制应当建立健全,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完整。
第十一条应急救援措施和处置程序应当明确具体,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第十二条应急救援资源和物资保障应当充足可靠,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提供必要的救援物资和支持。
模板-关于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报告
关于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报告关于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报告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贯彻实施情况专项检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要求,领导高度重视,把全面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作为当前重要任务,把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把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综合能力建设作为大力推进平安**建设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应急管理工作,较好地落实了各项工作任务。
现将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如下:一、围绕一个工作目标,完善应急管理工作的体系建设XXX党委历来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把构建一个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目标。
在体制上,努力完善应急管理指挥体系,按照应急预案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和各单位直接负责的原则,分级设置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协调组织相关单位和部门按照应急预案迅速开展处置工作,形成有效的指挥调度平台;在机制上,着力构建协调有序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要求各单位和相关部门按照预案要求,落实应急物资储备。
根据突发事件性质、严重程度、事态发展趋势实行分级响应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采取相应措施。
一旦遭遇突发事件,要求应急处置工作做到领导干部、防御措施、抢险队伍、抢险物资、宣传发动“五个先到位”;在制度上,不断健全切实可行的应急管理规章制度,注重制度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制定实施了《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评估制度》等,落实了应急值守、行领导带班和突发事件定期报送等制度。
二、把握两个关键环节,促进应急管理工作的被动应对向源头管理注意把强化隐患排查和风险预控作为建立应急管理长效机制的重要手段,力求做到为之于未有,防患于未然,推动应急管理工作由事后处置向事前综合防治的转变。
一是抓源头控制,把隐患排查作为应急管理工作在超前预防方面的主要内容。
着手探索以内审部门风险点排查为基础,要求各部门结合应急预案管理需要对风险点进行普查,对突发事件风险源进行识别、评估和分级,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灾害的类型、危害程度,建立风险隐患源管理台账,建立应急预案风险源库,努力实现从应急预案的制定、执行,到监督、改进的全过程管理,坚持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置。
应急管理概论
(一)沟通问题:信息失真
(二)协调问题:部门间的责任及利益协调
(三)监督问题:监督及评价
★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内涵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各个部门、企业和公众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合作与参与,形成共同治理的局面
★应急管理中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的实现路径
(一)管理主体的转变
(二)管理方式与管理手段的转变
★应急管理的外延
(一)应急管理重在思想而不单是手段
(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应急管理的研究视角
(一)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学的视角
(二)公共关系与传播学的视角
(三)心理学的视角
(四)社会学的视角
(五)政治学的视角
(六)信息管理学的视角
(七)法律视角
(八)自然科学视角
★应急管理
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
1、综合集成、系统配套
2、平战一体、常备不懈
3、多元参与、动态更新
4、军民合作、军地协同
(三)人力资源保障
主要包括专职应急管理人员、应急专家、专职应急队伍和辅助应急人员、社会应急组织、企事业单位、志愿者队伍、社区、国际组织以及军队与武警等
(四)资金、物资保障
应急资金是指应对突发事件时,确保应急工作开展的应急救援专项资金、应急储备资金
(四)地方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五)专家组
★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具体描述
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
★统一领导 综合协调的内涵
(一)统一领导的内涵
指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国务院是全国层面上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统一负责全国范围内的应急管理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与责任主体,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应急管理从事后救援向事前预防转变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我国应急管理从事后救援向事前预防转
变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解决方案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从事后救援向事前预防转变——我国安全生产应急管
理实践与探索
“目前,包括消防队伍在内的全国各类安全生产专业
应急救援队伍规模达到35万余人,形成了覆盖各领域、功
能综合、优势互补、上下贯通、纵横衔接的网络化应急救
援体系。
”这是记者在6月25日从第四届中国国际安全生
产应急管理论坛上获悉的。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转型转
轨转变时期、快速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又是自然灾害多
发国家。
为实现安全发展,我国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的同
时,也不断加大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救援
装备的研发力度,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经过多年努力,在中央财政支持下,依托国有大中型企业,建设了横跨矿山、危化、铁路、卫生、水上搜救等八大行业领域的52支国家级应急救援队伍。
这些队伍已成为全国范围内重特大事故救援的中坚力量。
同时,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也逐渐走上了政企联建、专兼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之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成绩不俗
20xx年以来,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突发事件应对法》《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等行政法规,以及《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等9项专项预案。
国家安监总局等制定了一系列部门规章,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健
全完善各类规章制度130多项,制定修订了300多万件预案,为依法、有序、有效应对事故灾难提供了保障。
各级政府及安全生产监管、公安、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部门都建立了应急管理机构和专业救援队伍。
国家安监总局与解放军总参作战部、气象、地震等方面建立了合作联动机制,使信息共享、一体响应、协同指挥等制度得到落实。
同时,各级政府大力开展了应急救援宣传和培训工作。
数据显示,全国县级以上应急机构在岗人员培训率达到92.6%,特别是实案化演练,使应急管理和救援人员的综合素质、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20xx年至20xx年,各类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共参与412.1万起事故救援,抢救遇险人员132.85万人,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其中,矿山救护队共参与23077起事故的救援工作,抢救遇险人员41232人;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参与48270起事故
的救援工作,疏散和抢救遇险人员129878人;公安消防出动403.6万次,疏散和抢救遇险人员1016932人;海(水)上救援队伍参与13670次救援行动,抢救遇险人员140486人。
问题不少
自20xx年以来,尽管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实现了连续10年事故起数和事故死亡人数“双下降”,但全国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仍处于高位,总量依然很大,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面临严峻挑战。
在我国,一些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特别是大量民营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和应急能力更为薄弱,从业人员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救技能。
统计显示,20xx年至20xx年,较大以上因施救不当导致损失扩大的事故共发生257起,由最初遇险的426人,最终导致1013人死亡。
受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限制,一些企业虽然制定了应急预案,但这些预案针对性、可操
作性和科学性不强,一旦发生事故,不能有效实施救援。
同时,应急救援队伍自身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我国应急救援队伍,尤其是各地各部门的应急救援队伍中懂救援、能指挥的骨干人才较为缺乏,基层救援队指战员的技战术水平亟待提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新产品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新设备、新技术不断增加,新情况、新问题也随之出现,这些都为应急救援的监测预警和技术装备提出了新要求。
为了适应新形势,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亟待修订。
转变方向
事故易发、多发是我国现阶段的实情,减少伤亡是最大的民生,减少事故及其造成的损失就是促进发展和正增长。
“为此,我们必须从事后救援向事前预防转变,从不
惜一切代价应急处置向千方百计做好应急准备和科学处置转变,由政府包揽向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社会广泛协同、公民积极参与转变。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说。
“按照底线思维的方法,立足应对重特大事故,立足应对巨灾造成的次生、衍生事故,进一步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本着布局合理、专兼结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国家、区域和地方、行业(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改进和优化企业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志愿者队伍构成,形成结构合理、互为补充、协调联动、满足需要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大力发展应急产业,进一步加强应急信息化建设,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备,充分发挥专业人士作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
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
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开展应急技术装备研究与开发,加快制定有关基础标准、行业标准和应急装备技术标准。
加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学科建设及复合型、交叉型的专门人才培养。
实施全民安全文化建设工程,增强从业人员和公众的忧患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使安全知识真正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家庭。
”闪淳昌建议。
请在此位置输入品牌名/标语/slogan
Please Enter The Brand Name / Slogan / Slogan In This Position, Such As Foo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