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徐朔方教授在汤显祖佚文上的纠纷

合集下载

汤显祖《玉茗堂评花间集》新论

汤显祖《玉茗堂评花间集》新论

汤显祖《玉茗堂评花间集》新论郭娟玉【摘要】汤显祖《玉茗堂评花间集》今存最完整的善本,是明万历庚申四十八年(1620)乌程闵氏刊朱墨套印本,计有眉批176则、夹批19则、尾批5则,总共200则.惜善本稀见,论者多据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所收20则,以及华连圃《花间集注》所录11则,总共只有31则而已.本文因此据台北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庚申四十八年乌程闵氏朱墨套印本,完整观照汤评的内容,并从《玉茗堂评花间集序》上溯欧阳炯《花间集序》的词学观点,深入掘发汤显祖论词的精神与特色,以见其承袭与新交.【期刊名称】《文学与文化》【年(卷),期】2012(000)003【总页数】12页(P129-140)【关键词】汤显祖;花间集;玉茗堂;评点;词【作者】郭娟玉【作者单位】台湾嘉义大学中国文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一前言大蜀广政三年(940),赵崇祚选辑《花间集》十卷,欧阳炯为撰《花间集序》,这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选集,第一篇词学批评。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汤显祖评点《花间集》并自撰《玉茗堂评花间集序》,这是《花间集》传播史上的第一部评点本。

前者是词的滥觞时期,后者则是词的中衰时期,虽然相隔六百余载,兴衰有别,然而词的体性却同样处于茫昧的状态,辑选者、评点者都有意廓清当代词坛的困惑。

汤显祖在原本《花间集》的基础上再创作,其评点与序言所反映的词学观,与原创者虽各自标志着时代的印记,却隐然可见其承袭与新变。

万历八年(1580),温博为茅一桢刊《花间集》校雠点句,自叙所用符号为“点者读,圈者句,句韵角也”①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635页。

汤显祖身为评点名家,既承袭前人“校雠点校”的方式,又有新变。

他评点《花间》,除了为作品“句读”以外,卷后附有“音释”,而这些只是阅读的基本,最具创新意义及词学价值的在于“评”。

他批评的方式,一种是用文字:用眉批、夹批、尾批等发抒见解;一种是用符号:用“◎”“ ”“○”“、”“|”等于词句旁点次,而二者往往相辅而发② 汤氏圈点作品,于佳处常用四种符号:以“◎”为最佳,以“ ”为次佳,再次为“○”,末为“、”。

《牡丹亭》探源 作者:谢传梅 【文化散论】

《牡丹亭》探源 作者:谢传梅 【文化散论】

《牡丹亭》探源作者:谢传梅【文化散论】《牡丹亭》探源作者:谢传梅关键词:牡丹亭,探源,南安大庾,流传故事,《夷坚志》提要:汤显祖《牡丹亭》故事之源,向来有争议。

本文以汤显祖贬官所经过的南安大庾,在宋代以来的史藉记载、民间流传的,当地官府小姐死后化为鬼魂,与青年相情恋故事,追溯到汤显祖《牡丹亭》戏剧的源头。

汤显祖《牡丹亭》所依据的明初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其原型即在于南安大庾当地上述那些故事。

中心:《牡丹亭》故事来源却向来有争议,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学者普遍认定明初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是汤显祖《牡丹亭》的根据。

话本故事发生在广东南雄,《牡》剧故事却是发生在江西南安大庾。

笔者为江西大余(古大庾)人高级讲师退休,根据数年悉心研究发现,《牡》剧故事发生地的大庾当地确实曾有女魂恋人的传说故事,有一起被宋代学者洪迈记载在他的名著《夷坚志》中。

《夷坚志》所记故事与话本《杜》虽然时间相隔有二百多年,二者中心内容却有着惊人的相同和相似处,二者都写到:某青年男子独处,夜晚,一漂亮女子前来自荐枕席,两人欢娱同床共枕。

问女子姓氏居止,则慌称附近人家闺女,慕色而来。

男子说要媒妁礼币正娶,却被巧妙推辞,原来她是葬于附近的官宦女儿鬼魂现身。

比较二者对故事核心的描写:《夷坚志》所记故事:“夜方初更烛未灭一女子忽来进趋闲冶貌甚华艳俊半醉出微词挑之欣然笑曰我所以来正欲相就结绸缪之好尔遂升榻问其姓氏居止曰勿多言只在寺后住汝明夕尚能抵此否俊大喜谨奉戒自是无日不来仍从寺僧借一室为久寓计经月余僧弗以为疑外人固无知者时以金银钗钏为赠俊既获丽质又得羡财欢惬过望谓之曰吾未曾授室欲凭媒妁往汝家以礼币娶汝何如曰吾父官颇崇安肯以汝为婿但如是相从足矣俊信为诚然……诸僧后知其事曰寺中左右素无妖魔之属惟昔年邵宏渊太尉谪官时丧一笄女葬于后墙之外必此也是遂尝出为僧患。

”话本《杜》:“却好天晚,这柳衙内因想画上女子,心中不乐,正是不见此情情不动,自思何时得此女会合,恰似望梅止渴,画饼充饥,懒观经史,明烛和衣而卧,翻来复去,永睡不着,细听谯楼已打三更,自觉房中寒风习习,香气袭人。

《牡丹亭》研究综述

《牡丹亭》研究综述

《牡丹亭》研究综述一.创作的时间和地点关于《牡丹亭》的写作年代,日本人青木正儿依据明天启年间清晖阁评本《还魂记》序云徐渭对《牡丹亭》的批语,断定此作当作于万历二十一年(1594)前。

《中国戏曲通史》认为“大约在投劾回家前一年,即万历二十五年”,汤显祖写成此稿。

徐朔方《汤显祖年谱》则根据明朱墨本汤显祖题词自署,将写作时间定为万历二十六年(1598),汤显祖四十九岁弃官归居临川之时。

纪勤《〈牡丹亭〉脱稿年月小议》(《戏文》1982-5)针对徐朔方的依据提出“以汤显祖题词自署的时间来考定《牡丹亭》的脱稿年月,似乎也还难作定论”,并根据梅禹金《鹿裘石室集》卷八中给汤显祖的一封信,认为《牡丹亭》应“脱稿于万历二十五年冬汤赴京上计之前”。

朱建明《汤显祖在芜湖撰作〈牡丹亭〉说》(《黄梅戏艺术》1988-1)认为“万历二十一年前”,汤显祖浪迹江湖,构思、写作这部名著,归居老家后作最后更定,刊刻传世,“这种看法该不是妄断臆测”。

徐朔方撰文《〈牡丹亭〉的创作年代》补充论证他的论点,针对“有人以为《牡丹亭》作于遂昌知县任上,万历二十六年是付印的年代”,指出由汤显祖万历二十八年写的《答张梦泽》信,知其承诺以《牡丹亭》送人还只能用抄本而没有印本,则二十六年已出版或即将出版《牡丹亭》的可能都不存在;同理,徐朔方认为梅禹金《鹿裘石室集》卷八中致汤显祖的信中(引用者认为作于万历二十五年)提到的汤显祖的“新著”也“显然不指《牡丹亭》”,而且小说戏曲在古代不受重视,也少有人把自己的这类作品称为“著作”。

徐朔方还指出,汤显祖万历二十六年三月罢官,秋季完成《牡丹亭》,时间短促,但“三四个月写一本传奇并不出人意外”,而《牡丹亭》“明显地留下仓卒完稿而未及仔细推敲的痕迹”,“显然和写作时过于匆促有关”。

刘宗鹤《〈牡丹亭〉作于遂昌证说》(《戏曲艺术》1997-4)再次对徐朔方的意见提出质疑,认为根据汤显祖万历二十六年弃官初归至七夕前几个月的“经历、活动和心境”,他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写成,再从汤在《牡丹亭》上所下的工夫来看,也不可能是初归写成的。

徐朔方教授与汤显祖研究

徐朔方教授与汤显祖研究

徐朔方教授与汤显祖研究
苗庭芝
【期刊名称】《上海戏剧》
【年(卷),期】2003(000)011
【摘要】徐朔方(1923-)戏剧史论家。

原名步奎,浙江东阳人。

浙江大学英国语文系毕业。

历任浙江师院等校教职,后调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4年应邀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考察、讲学一年。

上世纪末应邀赴台湾各大学作较长时期讲学。

著作有五卷本《徐朔方集》(浙江古籍出版枉)、《小说信考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及《牡丹亭校注》、《长生殿校注》等。

《论汤显祖及其他》(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4年获中国剧协第一届戏剧理论著作奖。

(注:《论汤显祖及其他》一书所收主要论文后来均已编进《徐朔方集》。

)
【总页数】4页(P76-79)
【作者】苗庭芝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09.2
【相关文献】
1.徐好新教授与商品流通理论研究 [J], 商高
2.访徐朔方先生谈《西厢记》研究 [J], 孙秋克
3.汤显祖、梅鼎祚剧作的腔调问题——兼与徐朔方先生商榷 [J], 苏子裕
4.徐朗教授与声乐研究 [J],
5.学术研究与批评——请教大陆学人徐朔方先生(摘要) [J], 魏子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汤显祖和李贽未曾在临川相会

汤显祖和李贽未曾在临川相会

汤显祖和李贽未曾在临川相会龚重谟【期刊名称】《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8(027)002【摘要】晚明被称为"异端之尤"的思想家李贽,对汤显祖深有影响.他俩是否谋面,学界长期未能搞清.笔者曾翻<临川县志>偶见李贽为城东正觉寺写有<醒泉铭>,文中有"是万历己亥,余与汤西儿正觉寺后作系念"一句,此时汤显祖已弃官在家,"西儿"是他的已夭亡儿子,于是提出李与汤有可能在临川会面.而徐朔方先生据此便断为"汤显祖罢官的第二年,他和李贽曾在临川相会".查林海权的<李贽年谱考略>对万历二十七年李贽寓居南京永庆寺记载甚详,其没有离开过南京.<醒泉铭>实为假冒李赞之名的伪作.<铭>中所说的"系念"也无从认定是对汤氏夭亡"西儿"的"系念".【总页数】3页(P109-110,118)【作者】龚重谟【作者单位】海南省文化艺术学校,海南,海口,5702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25.78【相关文献】1.论晚清宫廷演剧中昆腔剧目的变化r——以汤显祖"临川四梦"为中心 [J], 裴雪莱;彭志2.汤显祖与利玛窦相会韶州考——重读《端州逢西域两生破佛立义,偶成二首》[J], 宋黎明3.汤显祖与“临川四梦”——纪念汤显祖诞辰460周年 [J], 苏子裕;4.镜像书写与价值诉求的荒诞——汤显祖临川四梦的文化言说 [J], 张恒正5.探析汤显祖作品与采茶戏、宜黄戏、临川的关系 [J], 陈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汤沈之争若干材料考辨

汤沈之争若干材料考辨

“汤沈之争”若干材料考辨程芸内容提要:“汤沈之争”曾是晚明戏曲研究一个焦点问题,迄今歧见纷纭。

本文对若干材料作了详细考辨,指出其间所存在的诸多“矛盾”与“疑问”,以期能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汤显祖沈璟《牡丹亭》改本晚明曲学名家王骥德和吕天成分别提供了两段有关汤显祖、沈璟关系的文字,其行文从逻辑、语意到用词都相当接近以至显示出雷同,“汤沈之争”一说之所以广为流布并形成晚明清初戏曲研究中的一种“叙事范型”,既与学人对这些材料可信度的普遍认同有关,也受制于20世纪下半叶国内政治/文化的一般情势。

参看拙文《有无之际——“汤沈之争”与晚明戏曲主潮刍议》,《戏剧》2001年第4期;《20世纪上半叶汤显祖、沈璟研究述评》,《戏曲研究》第58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

但倘若细究《曲律》、《曲品》成书过程,我们不应排除这两则材料有转相引述的可能——细节的差异尚在其次,它们与汤显祖《答孙俟居》、《答凌初成》、《与宜伶罗章二》等书函的凿枘之处更无法漠视,这些足以使后人在理解汤、沈真实关系时歧见纷出。

一、相关记载的矛盾及其疑问先看王骥德《曲律》、吕天成《曲品》本文所引《曲品》以吴书荫《曲品校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为据。

的记载:临川之于吴江,故自冰炭。

吴江守法,斤斤三尺,不欲令一字乖律,而豪锋殊拙,临川尚趣,直是横行,组织之功,几与天孙争巧,而屈曲聱牙,多令歌者齚舌。

吴江尝谓:“宁协律而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协,是为中之之巧。

”曾为临川改易《还魂》字句之不协者,吕吏部玉绳以致临川。

临川不怿,复书吏部曰:“彼恶知曲意哉!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

”其志趣不同如此。

郁蓝生谓临川近狂,而吴江近狷,信然哉!(《曲律·杂论下》)吾友方诸生曰:“松陵具词法而让词致,临川妙词情而越词检。

”善乎,可为定品矣。

乃光禄尝曰:“宁律协而词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协,是为曲中之巧。

”奉常闻而非之曰:“彼乌知曲意哉!予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

我与徐朔方教授在汤显祖佚文上的纠纷

我与徐朔方教授在汤显祖佚文上的纠纷

我与徐朔方教授在汤显祖佚文上的纠纷·龚重谟·1999年我与徐朔方教授在汤显祖佚文问题上发生了一场纠纷。

事情的原委是:1982年春,我去北京为江西抚州汤显祖纪念馆搜集汤显祖史料,在北京图书馆查阅古籍《明文百家萃》,发现该书载有汤显祖十一篇时文,均为徐先生笺校的《汤显祖诗文集》(1982年版)所没有收录。

北图藏的《明文百家萃》残缺不全,从有关专业人员得知复旦大学图书馆有完整藏本,特写信托复旦大学陆树伦教授代抄寄我。

佚文辑到后,我进行断句、标点和笺注,并和我在抚州地区地方文献上所发现与辑逸的汤显祖的序文、传赞和楹联等佚文一起发表在1983年第6期《文艺资料》(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的内刊)。

这批佚文徐朔方看到后,曾于1985年“转托”江西省赣剧团编剧黄文锡来信“探询”我的意见。

黄在5月20日的来信中说:“你刊在《文艺资料》上的一组汤显祖佚文,业已算半公开的资料了。

徐朔方同志想在《汤显祖诗文集》再版时将它们补入,注明发现者——你的名字,并告出版社把应有的稿酬寄你。

此事不知你是否同意,转托我探询你的意见。

自然,不同意,他也不会冒(贸)然补入。

”接信后我没理会,既没有给黄文锡回信,更没有给徐朔方作答复。

此事搁下。

1986年10月5日,时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进戏曲理论研究班学习的我,曾把所辑佚文给郭汉城老师看了,汉城老师阅后即给院《戏曲研究》编辑部的迦华、颜长柯老师写信推荐发表。

颜老师意见全发篇幅过长,先将序文、传赞和楹联部分刊发《戏曲研究》在第二十二期,时文部分以后再发。

1987年7月我修业期满回赣,1988年调海南后没有从事所学专业研究工作,对佚文事已淡忘。

事过十二年,徐先生重编《汤显祖全集》,要收罗我辑逸的这批佚文,“辗转从戏曲研究编辑部”探听我在海南文体厅工作,于1995年1月17日给我来信云:“(我)正在考虑重编汤显祖诗文集。

我想把你在《戏曲研究》发表的辑佚也收罗在内。

当然注明是您的辑逸,并且将由出版社直接向您寄送应得的报酬。

被误读的汤显祖——汤显祖剧作的文本与表演接受

被误读的汤显祖——汤显祖剧作的文本与表演接受

文化遗产年第6期被误读的汤显-汤显祖剧作的文本与表演接受戚世隽[摘要]汤显祖在创作“临川四梦”时,拟想的观众与他属于相同的文化圈,因此剧作中有不少属于文人趣味的东西,在后来的演绎与接受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误读。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汤显祖的剧作作为文人文学,又在大众流通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有意义的现象。

[关键词]汤显祖误读文本表演接受〔中图分类号〕1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0890 (2016) 06 -030 -06当代文艺理论认为,文艺作品问世后,便不再 属于作者而具备自身的独立性®。

清人谭献在《复 堂词录序》也说"“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 用心未必不然”®。

对于戏剧这种需要二度创作的艺 术形态而言,演员的再演绎,也同样未必完全符合 剧本的原意,或形成了艺术史上的所谓“误读”。

汤显祖的剧作,在后来的演绎与接受过程中,对它的理解与接受,也同样遵循着这一规律。

从汤 显祖的被误读,我们可以看出汤显祖的剧作作为文 人文学,又在大众流通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有 的。

应该说,汤显祖在写作“四梦”时,对戏剧的文体特征有相当的熟悉与理解,不过,汤显祖并未如职业戏剧家那样,顾虑剧作是否受到民众的欢迎,并在审美上向民众靠拢,体现的更多的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的趣味。

也使剧 作出现了不少不属于戏剧文体特性的东西,造成 后来的误读。

误读,作为戏剧史上的常见现象,以往我们较多注意的是不了解戏剧独特程式所造成的问题。

如民国初年曾有外国观众将演员的“洗马”动作 当作“打扫房间”,第二次又将“敲钟”的动作当 作“洗马”的事情®。

还有不了解脸谱的象征意义 而造成的误4$。

对京剧的当代传播的调查显示,今天的外国人对京剧的了解与认知虽然有所进步,[作者简介]戚世隽(1970 -),女,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协调创新中心、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汤显祖《玉合记题词》新考

汤显祖《玉合记题词》新考

汤显祖《玉合记题词》新考侯荣川【摘要】<玉合记题词>等一组诗文,是研究汤显祖早期生平思想与戏曲理论的重要文献.<题词>的写作时间,徐朔方断定为万历十四年(1585),实则汤氏此序作于万历十三年八月,其时梅鼎祚至南京参加乡试.汤显祖<吹笙歌>诗中所称"新林小妇"于万历十四年八月为鼎祚生一子,断无可能随鼎祚至南京.在徐先生与邓长风关于"为部长吏抑止不行"的争论中,所谓"部长吏"很有可能并非王世懋,而是时任南京右都御史的海瑞.【期刊名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6页(P155-160)【关键词】汤显祖;《玉合记》;《紫箫记》;海瑞;部长吏【作者】侯荣川【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玉合记题词》(下称《题词》)、《吹笙歌送梅禹金》(下称《吹笙歌》)、《招梅生篇》、《戏赠梅禹金》等,是汤显祖在南京太常寺博士任上与戏曲家梅鼎祚交游时所作的一组诗文。

《题词》是汤显祖第一篇曲学专论,亦是今见梅鼎祚《玉合记》传奇最早的评论文字。

在《题词》中,汤显祖回忆了自己早年创作《紫箫记》的情形,将二剧相较,作出了“视予所为《霍小玉传》,并其沉丽之思,减其秾长之累”的自省,显示出此后汤氏将《紫箫记》改为《紫钗记》的创作影响。

汤氏所云“予曲中乃有讥托,为部长吏抑止不行”,①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三,徐朔方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 1092页。

更引发了徐朔方先生与邓长风先生关于《紫箫记》未成是否与政治有关的论争。

今天重新审视汤显祖《题词》及相关文献,我们认为:一、徐先生对《题词》作年的判断有误;二、《紫箫记》未成确与政治有关,对“为部长吏抑止不行”的表述,徐、邓二先生均存在着误读;三、对《题词》的写作时间及当时的政治情态予以清理后,我们发现,抑止《紫箫记》演出的“部长吏”并非徐先生所认为的王世懋,最有可能者乃是海瑞。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关于汤显祖和牡丹亭的研究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关于汤显祖和牡丹亭的研究

关于汤显祖和《牡丹亭》的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戏剧、小说等通俗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逐渐得到重视,研究者日众。

汤显祖的剧作及“三言”“二拍”也颇受学界青睐,解放前的研究工作只是一般作品的介绍和考证工作,把它们放在晚明文学思潮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应该说是解放后的事情了。

一、对汤氏思想渊源和《牡丹亭》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研究1、徐朔方于1955年发表论文,认为汤氏的思想渊源于王学左派的罗汝芳、李贽等人,汤从事文学活动的时期正是前后七子拟古派和公安派相斗争的时期,汤与公安派有某些共同的渊源关系,且认为《牡丹亭》具有极大的思想力量,它以个性解放作为与封建思想对立的一种力量出现,具有进步的意义。

徐朔方在《牡丹亭》前言(1959)中认为,“当汤显祖对拟古派文坛的盟主进行批判时,袁宏道还不满二十岁,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汤显祖反拟古派的先驱作用是值得一提的。

” 1961年,在《汤显祖集》前言中,徐氏再次对汤氏的先驱作用进行褒扬,认为在《牡丹亭》里所表现的强烈的反对封建婚姻制度、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除了李贽的《藏书》之外,同时代还没有一位思想家这么明确地提出过。

2、戴不凡(1957)认为汤氏出于泰州学派罗汝芳之门,在文学上是公安派的积极支持者,共同反对复古主义,歌颂“至情”,认为《牡丹亭》是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的作品。

3、 1962年,侯外庐发表文章认为“汤显祖的社会思想代表了历史的积极面,是进步的,是站在当时正在兴起的早期的启蒙思潮这一方面的”。

4、六十年代社科院文学所和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都认为汤氏思想源于王学左派,在文学上与徐渭、公安派一样是反对复古派的,认为《牡丹亭》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5、杨天石(1965)认为汤氏等人倡导的“情真”说其实质不过是反对王学封建伦理道德的过分束缚,要求个性的自由发展,又认为“情真”说的基础是唯心论,不能解决文章与生活这一艺术的根本问题。

二、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比较研究1、相似性研究a. 最早把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是青木正儿的《中国近世戏曲史》,以后汤、莎比较就成了汤显祖研究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新发现的一篇汤显祖重要佚文《〈华盖山志〉序》

新发现的一篇汤显祖重要佚文《〈华盖山志〉序》

不 久前 . 笔者 收 到姜文 吕先 生从故 乡 江西省 抚 州市 乐安 县寄 来 的一部 《 盖 山志 》 该 书 由明 华 , 朝崇 仁知县 崔世 召编 纂 。 0 2年 , 20 曾任乐 安县 副 县 长 的余 士高 先 生从 县 地 方 志办 公 室 主任 熊 寿 松处 寻访 得 此 书 , 手抄 稿 , 系 分上 下 两 卷 。余 士 高、 曾求 民 ( 县 党史 办 主 任 ) 姜 文 吕( 原 和 原乐 安 县 税务 局 副局 长 ) 位 乡 贤不 辞 辛 劳 , 以编辑 三 加
是 明朝伟 大 的戏剧 家 。他 著有 “ 川 四梦 ” 其 中 临 ,
《 华盖 山》 等等 。但 是 , 者 翻遍 《 , 笔 汤显 祖全 集》 ,
并不 见他 登华 盖 山后创作 的诗篇

实 际情况 很可 能是 这样 的 : 当时 汤显祖 已六
十一 岁 高龄 ,体 弱多病 ,交 游殆 绝 ” 自号 “ “ , 茧
其二 为 嘉 靖 重修 本 《 重修 江 南华 盖 山志 五
卷》 ,由道士许 云升 于 明朝嘉靖 三 十 四年 (5 5 15 )
重修 刊 印。此 书原 为宁 波天一 阁藏书楼 收藏 . 后 流入 美 国 , 现存 美 国 国会 图 书馆 。 其 三为崔 世 召纂本 《 华盖 山志》 明朝天 启七 , 年 (6 7 编纂 , 12 ) 清朝 同治八 年 ( 8 9 经甘启 祥 等 16 ) 人 增订 , 民 国十七年 (9 8 由民 间捐资 刊 印。 于 12 ) 汤显 祖 (5 0 1 1 ) 义 仍 , 海 若 、 若 15 — 6 6 字 号 海 士, 自署 清远 道 人 , 年 又号 茧 翁 , 西 临川 人 , 晚 江
祖 在 弱冠 之 前 . 曾随祖 父 四处 游历 学 道 , 下 了 写 许 多 游仙 诗 ,如 《 大 父游 城 西 魏 夫人 坛 故 址 和 诗》《 、 和大 父云 盖怀仙 之作 》 。 云 盖 ” 等 “ 即抚 州宜 黄 的 云盖 山 . 临川接 界 。汤显 祖 一些朋 友 也与 与 道 家 道 教关 系 密切 , 他 的诗 文 《 人 人 蜀求 道 从 送

【doc】简析徐良傅对汤显祖思想的重要影响

【doc】简析徐良傅对汤显祖思想的重要影响

简析徐良傅对汤显祖思想的重要影响第l5卷第4期200】年12月湖南大学学掇(牡鲁科学版)JournalofHun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V0l_15.NO.4Dee.2001简析徐良傅对汤显祖思想的重要影响邹元江(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擒赛]撩良傅的哲人气质,人格境界,诗?I"t智慧对两置祖为人为学,^仕出仕,诗冀传奇影响深刻}廑吏囊民,德博而化}耿舟不阿,掩门自贞_诚信母敷,率真疏言;进足以兴.退足以容.[关■调]撩良傅l两置租}思想影响[中围分娄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螭号]1008—1763(2001)04—0068-05 AConciseDiscussionofXULiang—fu'SImportantInfluencetoTANGXian—ZU'SThoughtZOUYuan—jiang(SobooIofHumanities,WuhanUniv.Wuhan430072,China)Abstract:XULiang—fu'Stemperamentofphilosopher,stateofpersonalityandwisdomofpoemdeeply nfluenceTANGXian-zu'sconduct,knowledge,officialcareer,poemandromance. Keywords:XULiang—fu;TANXian—zu;influenceofthought汤显祖的率真耿介之质,既得自于其家族的文化承传和耳濡目染,也得自于其父为他延请的两位名师徐良傅和罗汝芳的心传,以及他自己对"二大教主达观和李贽的心仪.[1过去,罗汝芳,达观和李贽对汤显祖的影响学术界研究较多,而事实上徐良傅对汤显祖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徐良傅(约1506~1565),字子弼,汤显祖常称其为子拂先生,江西临川邻县东乡人,理学名臣徐纪之子.博学少颖,口涉诸传记词赋.年十二为郡诸生,辄有奇,太守陈槐至亲为他训义.嘉靖十七年(1538年)举进士,曾任武进县令,后迁官至吏科给事中.世为儒,精研《尚书》(汤显祖说:"子家世受《尚书》徐公知."汤显祖正是受惠于徐良傅所讲授的《尚书》,于1570年21岁中举,1583年34岁时中进士.万历十一年《进士登科录》载:"汤显祖,治《尚书》").文效班固,韩愈,大吏以下多征用之,着有《爱吾庐集》八卷及《枪榆集》等.汤显祖说徐先生"阅世六十年,疽后而逝".(《挽徐子拂先生》,《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后文注释未注明者,均见此全集)又说"公家居凡二十余年.口徐良傅不足四十岁即因得罪首辅夏言而被革职为民(徐朔方先生认为是"出仕八年后,徐良傅被革职为民,似不确).[3革职后,徐良傅在临川东南拟蚬台筑室而居.喜读书,常晨起自扫其阁中,讽诵不绝,无宴饮丝竹嬉游之好.为生计,独岁聚生徒百十人,临高台,横经讲,质疑难,稍以自资.口]汤显祖是在徐良傅生命的最后两三年叩门称弟子的.虽然两人的年纪相差了四十多岁,但很显然,两人成了忘年交.徐先生虽以古文法和经义严格地传授他所精研的《尚书》,可他那菲八股迂腐之人的词赋灵性,"临高台,横经讲的旷达气质,以及他诸多为人所传扬的奇士事迹,自然会给汤显祖为学为人方面以深刻影响.同是徐良傅学生的谢廷谅,在集刻《汤临川&lt;问耱邮草&gt;叙》中说:"十三四岁时,稍从徐予拂为词赋.处州何公(镗)并举子为童子秀才,非好也.汤显祖也同样被何公镗"见异".可知,汤,谢二人拜徐先[萋品羿j邹20元01-江03(-129657一),男,山东泰安人,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幕剐教授,博士第4期邹元江简析徐良傅对汤显祖思想的重要影响生为师的初衷是为秀才业(八股举子业),但他们被深深吸引的反是徐良傅的词赋和诗人气质.汤显祖和谢廷谅及兄弟廷赞,之所以早年以《文选》知名,正是因为他们从综先生这里接触到了举子业典籍之外的《左传》,《史记》,《文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尤其是亲历了徐先生欲醉欲仙的诗人情态,使他们在生命的起点上,不仅为学,而且为人,都超越了刻板的圣贤经典八股业,而与诗性智慧,致思境界终身联系了起来.所以,汤显祖敬称徐先生为"哲人",此言不虚也.但同是哲人之思,爱智者之诗的受惠者,汤显祖天机悟透,而谢廷谅却终身蒙昧.汤显祖弱冠之年,其诗赋文章便声播海内,而谢廷谅兄弟俩的诗赋文章却为人所轻.谢廷谅有些不服气,晚年曾对钱谦益语日;"汤生少游贱兄弟间,贱兄弟读《文选》,汤生亦读《文选》."钱笑日:词人读《文选》,正如秀才读《四书》,看作手何如耳.同是读《文选》,却读出了不同境界.所以,当馀良傅逝世时,汤显祖痛挽徐先生,恨从师太晚,哲人下寿,哀何时已"(《挽徐子拂先生t)7他哭徐先生,在玉人埋处"(《哭徐先生墓归示其季子一议》)醺躇归.其情之真切,意之至诚,令人动容.这段忘年,莫逆之情,一直伴随着汤显祖的一生.直到汤显祖I瞄去世前,在《负负吟》一诗中,还对这位"先觉",这位德邻"不能忘怀,为自己有负先生所望而深愧之.可知汤显祖一生都对这位"哲人",玉人",先觉和德邻"的蒙师契念甚深"(《挽豫子拂先生》).最能表明汤显祖与蒙师魂灵相契心迹的,是他撰写的t徐子弼先生传》.这篇长达三千字的传记,深切表达了汤显祖对馀先生的爱戴之情.这篇传记记录了徐先生生平的几件事.他举进士,上任武进县令,初次见太小官吏却无所言,闭户卧月余,仔细阅读了县中诸图记,官文书,尽知其县山川I,钱谷,户Iml虚实.然后上堂,召官吏口述其施政决策,件件与县里的实际相符,一郡人俱惊.他还晓谕全县太小官员:今后宾客到县,不广宴,不张乐,不得多征百姓一文镀.遵王道,誓于狱平讼息.于是一县人知父母官意在不苦民,父老乡亲转相传说,劝慰无讼,讼亦不竞.自此后,县中各种劳役,唯县令力资尤多,常倾其薪金.他也常让富户赋劳役,但像武进人称吴十万的太户,赋役两年,一年也不过出百十金.所以,当馀县令迁官离去时,吴十万怀千金追遘他到大末界中,感激地说,大人在县,我的资产没有什么损失,谨以此薄金致谢.……过去的县官苦富人深矣,而大人一意休安之,我算服了太人.但人亦有言,廉吏可为而不可为,总要给儿子留点什么吧,太人如此清廉就无悔吗?"徐公喟然叹日;"吾何悔邪!" 拒不收吴十万千金,只留下了四幅山川I草木名画而去..当时的首辅相国是夏言,其妇家在耩JlI.徐良傅为举人时夏言还不是相国.徐曾与夏言妇家有过交往,夏言也因之早知馀的才能.当夏言任相国对,知良傅到京春试,夏言便威慑地盯着典试官说:近我而材者,东乡徐良傅也."典试官不敢多问,后见良傅试卷文字确实不可多得,录为进士.由此,夏言以为自己有恩于徐良傅,可良傅却坚决不前去夏言府上谢恩,其后也没有任何只言片语.夏言也似不以为意.当徐良傅知武进县任期并未满,夏言又托故让良傅迁官至吏部给事中.至此,夏言自以为对良傅恩厚矣.但良傅虽在朝廷上不得不见夏言,却仍不谢恩, 甚至连招呼也不打.徐良傅听到一些风声,言他知恩不报,他也不理会.由此,夏言对良傅猎恨于心.后借徐良傅议论救前选郎高简冤案事,也将其投入诏狱.天雨,狱中太水,良傅立水中七昼夜不穆躐,却并不向夏言讨生,终被削职为民.徐良傅在吏部给事中任上仅半年之内,就一再上疏皇帝,希望能在正常的文武吏士升迁之外,能广招天下隐逸",贤才",并指出:精干强志随年而衰,不及时用之,亦非天所以积贤才持世之意也." "其人才且贤,亦欲及壮盛时效于世",只要有才,也不必非要等其在任期满,重而用之,亦无不可".可此琉则未被采纳.与此疏同样的思路,镇守西北边关的总镇张珩.徐良傅认为"新力尚壮,且熟悉边关事务,不宜由他人代之.此琉被采纳.此外,恃申还言及徐良傅虽剖职为民,可仍不以为意,甚至关切郡县事务,太守,丞令多倾听其意,"有功都中".其中提到他不仅有文治之道,而且也有武功之策,帮助鄹县平息了贼乱.所以,当时的御史凌懦荐天下名士六人, 徐良傅就是其中之一.凌儒并向朝廷推举徐良傅,而徐却执礼强重,不愿写为富必不可少的与朝廷中贵人阿谀结交之书,又加之相国严嵩是个小人,次相国徐阶也与馀良傅有隙,而最为重要的是皇上性雄忌, 终不喜欢他圣旨所废之人再为官,所以,不仅镣良傅投有再入朝为官,举荐他的凌儒竟遭梃杖几死.汤显祖选择蒙师的这几件主要事迹进行褒扬有他很深的寄寓,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湖南大学(社会科学版)2呻1年廉吏爱民德博而化徐良傅治《尚书》,汤显祖亦以《尚书》步入仕途. 而《尚书》中"周书记载的周公.敬德保民的思想,汤显祖早在他从徐先师精研《尚书》时已铭记在心, 成为他未来仕途的政治理想..敬德保民就要"崇德象贤,.抚民以宽,.德垂后裔,.用康保民~oCS]孔子晚年之所以为不复梦见周公而喟叹,正是因为周公"敬德保民的思想正与孔子以仁释礼的思想相涵咏.周公"博麓于民而能济众,"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大儒之效,【6正是孔子.吾从周的根本原因.而汤显祖正是一生.贞于孔阜,他的率真耿介之质的核心,正是以周公的"敬德保民,以孔子的以仁释礼的仁爱尚义思想为基础的.所以,他对先师遵王道,.意不苦民,"誓于狱平无讼的为官之道深以为倍,而且,他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也处处恪守这一根本的治世大法.汤显祖认为,要想真正不苦民,狱平无讼,关键是要官吏敬德,知礼,守仁.孔子日.其身不正,如正人何?汤显祖被贬官广东徐闻任典史时,代写了一篇《为士大夫喻东粤守令文》,明确提出"清吏与"浊吏之不同:是坟清吏之法亦清,浊吏之法亦浊.清吏之法法身,浊吏之法法人也.清吏之法身,就应洁身自好,.以政正身,以礼先人,"无贪无残,无昏无纵,以清涨海".徐良傅和汤显祖,都是诚倍地实践着他们的清吏,廉吏的诺言. 徐先师无广宴,无张乐,反而常倾其薪金用于县役, 却不纳民一寸金.汤显祖也是.生不名一钱(《诀世语》),白头还是愤随身(《闻瞿睿夫尚留章门,眷然怀之六首》).徐先师虽清贫为官,却无悔意.汤显祖也视贫者士之常",反指床上书说:"有此不贫矣. (《与门人刘大甫》)而其先师亦是以嗜书为乐,常晨起.讽诵不绝.徐先师意不苦民,廉洁爱民,撂博而化,狱平讼稀.汤显祖亦以"因百姓所欲去留",(《答吴四明》)对百姓"莫急于有生而无食".(《蕲水朱康侯行义记》)因而,甩得民和,"赋成而讼稀,虽斗大县,却让所知之进昌县恍若世外桃园般美好:"风谣近胜,琴歌余暇,戏曳游童,时来笑语.(《答余内斋》)写进传奇戏中,就成了汤显祖的理想世界:美哉此,真个清而可乐也.[长相思]你看山也清,水也清……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霉三两声.¨J二耿介不阿掩门自贞徐良博由于"少颖,.辄有奇,.视不舜,立不敬,精于《尚书》,又"口涉诸传记词赋,因而,决非一般迂腐秀才举子业中人,而极具独立不倚,不媚权贵的耿介不阿之质.大凡心灵陶养纯致,精神丰盈独致之人,往往依凭灵根睿智,开拓独立不羁的世界,而不被他人机心所罗致.首辅夏言正是没有意识到真正有才气之人, 往往是率性致真而为的,他们特别看重生命存在的独立性.也正是生命存在方式的独立性,独特性,才使他们的魅力无穷.夏言看准徐良博是才力无量之人,欲纳为心腹.可这恰恰有辱良傅的独立人格.所以,无论夏言自以为给了徐良博多少.恩厚,馀良傅也仍会坚守自己的生存原则而不可移易.汤显祖与其徐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汤显祖秉性正直刚强,"少有亢壮不阿之气,不肯趋毙附势.万历五年(1577年),汤显祖已28岁,第三次到北京参加会试.他和沈懋学,梅鼎祚都是罗汝芳的学生,为海内知名人士.当时的权相张居正为了让自己的次子中第,招纳汤显祖和沈懋学陪其次子共读.并许以巍甲,汤显祖却都谢绝不纳.结果,沈基学中一甲一名,汤显祖却榜上无名.三年后,万历八年(1580年),汤显祖已31岁,再次进京会试.张居正似并不芥蒂汤显祖三年前的不识抬举,仍对这位名噪海内的大才子存有希望,亦或许也有更深的机心,担心朝野指责他为泄私愤,以拒高才.所以,张居正让其同乡都察左碟都钾史王篆,与他的6个儿子中最让他称许的儿子懋謦一道, 亲自前来结纳汤显祖,许诺汤鼎甲第一名进士,可汤显祖.亦不应.日:'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1.结果亦可想而知,张居正让主考官申时行取中其子懋修第三名,而神宗皇亲阅后,对自己的老师张居正之子自是踢恩有加,改拔为鼎甲第一名.而汤显祖或许根本就没参加会试便离京而去.又过了三年,万历十一年(1583年),汤显祖已34岁,第五次进京会试.这一次,本来他是很轻松而至的,因头一年张居正逝世,他不必再担心被人罗致而失身.但谁料想这一年的会试主考官是礼部书文渊阁大学士余有丁相国.四年前(1579年),余有丁任礼部右侍朗兼侍读学士时,曾有与汤显祖结交之意,但汤显祖在《寄奉学士余公》诗序中说:.自是贤关弟子,宁为圣代闲人."在诗中亦说;"宁栖璩树第4期邹元江:简柝徐赵傅对汤显祖思想的重要影响枝,宁食玉山薇","白雪自本性,云清无俗娱".这些风骨道劲,耿介率真的明志之言,不能不让余有丁心怀怨恨.现在,汤显祖终于要从他屋檐下过,他虽不能不让汤显祖过,因为天下人皆知汤显祖是被刚故去,而现在全天下又皆声讨之的张居正为私怨而冷落之人,不让汤显祖过关,会遭天下人责难,会有张居正党羽之嫌.但余有丁也不会让汤显祖太得意,太耀眼.礼部会试汤显祖仅取中第六十五名,殿试则不录为一甲状元,榜眼,探花之列,也不录为二甲五六十名之列,而录在三甲之中,且还位居极不显眼的二百十一名之后.这就是汤显祖不肯攀鳞附翼的结果.但明眼人都知晓,这一年录为进士的三百四十一人中,无论是汤显祖的知友饶仑,梅国桢,梅国楼,李献可,丁玉立等,还是日后与汤显祖有交往的万国钦,李伯东,吕胤昌,孙如法,曹学程,顾允成等,其才学人品都未有过于汤显祖者.也同是这一年,张四维和申时行的儿子张甲征和申用懋,申用嘉与汤显祖同举进士.张四维和申时行是张居正去世后先后成为首辅相国的.而申时行又是张居正过去一手提携的.张四维,申时行面对天下人清算张居正罪过的势头,欲网络过去曾被张居正冷遇过的天下名士,其用心在说明,他们与张居正本无干系.所以,张,申二相国先后让其儿子与汤显祖相好,欲招致门下,可汤显祖"亦谢弗往也".直至几位公子向汤显祖许诺馆选之职(成为高级官员的候选人),自称木强"的汤显祖仍不动心,亦不从命,宁可"自请南博士".[.汤显祖已厌倦这种网络招致,宁可不为京官(汤举进士后曾观政北京礼部),自请到几千里外的陪都南京为太常寺博士这一闲职.由此可见,汤显祖与他的先师徐良傅一样,都是不愿被人所支配,役使者,都是自我生存方式的独立选择者,实践者.都是特立独行人格境界的守望者, "难动者(《与李道甫》).三诚信毋欺率真疏言关于徐良傅如何被罢官,除了嘉庆《东乡县志?人物志》所录汤显祖撰《徐子弼先生传》所说,是因得罪相国夏言外,《抚州府志》卷五十宦业传则记载,是因徐良傅任吏部给事中时,会迎仙宫成,朝议称贺,良傅则认为是异端充塞,不能匡救,忍从谀乎?因而,语侵权贵,几罹不测,而罢归.这两个记载孰是孰非并不重要,关键是从中可见出徐良傅确实是诚信毋欺,率真琉言之人.这无疑对汤显祖影响很大.万历十九年(1591年)三月二十二日更后,慧星出现在西北夜空,尾长盈尺.闰三月,又出现在东北方.慧星在古代常被视作妖星",欲称扫帚星,是不祥之兆.明代言官常藉此时机进谏,请皇上查罪魁祸首".而这一次言官进谏所针对的最魁祸首就是张居正在世时所提携的现任首辅申对行.而在此前,万国钦,丁此吕因谏申时行而被贬官.神宗皇帝非但不查实申时行之过失,反下圣请,严责言官"内之劾,外之参,甚无公直,好生欺蔽.现在"天垂星示,君奸不道,汝等职司盲责,何无一喙之忠".却每每归过于上,市恩取誉.辄屡借风闻之语,讪上要直,鬻货欺君,嗜利不轨",真是好生可恶".神宗责问:.汝等之职,受何人之爵,食何人之禄?"最终神宗皇帝将六科十三道臣僚不分忠奸地一并处置:"本都该拿问重治,姑且从轻各罚俸一年.(《论辅臣科臣琉》)汤显祖在留都南京从三月二十五日所接曙报上见到皇上圣谕,知是首辅申时行所拟,极为不满,乘兴上了一道《论辅臣科臣琉》.在揭露申时行等权相奸臣僭夺权柄,阻塞言路,拉帮结派,徇私舞弊,败坏朝纲的行径的同时,对万历皇帝本人也颇有檄词:陛下经营天下二十年于兹矣.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有艘,以群私人曩燕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有艘,又以群私人靡然坏之.这篇两千五百余字的极脍炙人口的檄文,充分表现了汤显祖诚信毋欺,率真琉言的真人之气.此疏在四月十五日送到宫中,上震怒甚(《答张起潜先生》).皇上一直留中,直到五月初三才传请冉阁"汤显祖以南部(留都)为散局,不遂已志,敢假借国事,攻击元辅(申时行).本当重究,姑从轻处了.到五月十四日,又降下请旨,降南京礼邦主事汤显祖为徐闻县典史添注.[4汤显祖敢如此犯颜直赢,让许多人为他捏一把汗,而他却很不以为意(人尽危公,而公夷然不屑").['他早就做好了罹大难的准备,所以,他反而心里很平静.《大学》言:"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而汤显祖特别看重人之"诚",人之"忠".他说:弟学殖浅蹇,然语人未尝不尽其诚."(《答黄右文》)正直忠厚,至性使然.(《与晏怀泉给谏》)既然正直忠厚是人之至性, 就不应当违拗.而持其正直忠厚,仁义至爱之心,则其言行必诚信无欺.善则扬善,恶者惩恶,率至性而言,本诚信而动.人不自欺至性,何会欺世盗名.所期南大学(社会科学敝)2001蛀以,汤显祖此琉虽震撼朝野,扬文举,胡汝宁终被劾归,申时行也终体面乞休,但汤显祖并"不以风节自命",.在他看来,这"乘兴偶发一疏"rt不过是"至性使然".四进足以兴退足以容徐良傅为官,披肝沥胆,尽忠有为;为民,亦不废江河,惠泽桑梓.其"长伟美发,广口儋耳,行坐甚敦, 与笑语,欢如也,真乃雍容大度,气象超凡之人文景观.所以,汤显祖为其蒙师深为赞叹日:有人焉,亦足征一代之人文矣.乃日就月将,情深而文明,更谁得而窥其际哉】进足以兴,退足以容,惟公有焉.语日:"天根见而水涸."岂不悲乎JEz]将汤显祖视为"卓尔有真见"的"哲人…r的岳元声,曾说汤显祖"涉世之似微(体验甚深),有"可解不可解之心".而岳元声说他对汤显祖这"可解不可解之心",也有"能言不能言之口.or4]岳元声说汤显祖有"可解不可解之心",正是因为汤显祖恰如同他的蒙师徐良傅一样,有一种"足征一代之人文的超凡气象,也即"进足以兴,退足以容".万历八年(1580年)春,31岁的汤显祖第四次会试落第,而这已是他第二次拒绝张居正的结纳,"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汤显祖从京师返回临川途中,到南京游太学国子监.国子监祭酒是"容情俊远, 谈莉高奇(《青雪搂赋》)的戴洵.汤显祖与戴洵有着很深的师生之谊,戴洵赏识汤显祖的人品气质,将他称为"千秋之客(《病中见戴师遗画泫然,忆庚辰岁别师时,师云子去此中无千秋之客矣,水墨空蒙,名迹如在,两人皆且为异物矣》)在太学东厢向南.君子亭两边皆竹栏杆外有一小方池,池外种植着紫牡丹,自芍药数株.而在牡丹, 芍药中生有一竹,亭然直上,旁无附枝.而栏杆之内, 也侧生一竹.许多太学生疑此竹将穿槽而出,提出应当砍去可大宗师戴洵不许此竹竟从横栏梢曲而上,两不妨碍.戴洵由此叹日:"谁说此竹无知矣."于是授笔汤显祖,让他立刻赋此两竹.由此,汤显祖写下了《庭中有异竹赋》.在这篇赋中,汤显祖以他"涉世之似微"的甚罐体验,写出了两株竹"非游尘之所篷,实君子之攸宁" 的孤高,矫隽.两株竹其为状也,"虚中忌实,琉节简密,临流似渊,依岩类逸","象至人之舒卷,"竞自出以委蛇",实乃"贞丽乎淑美之操,直比乎君子之笔". 这两株竹"进石而立,磬折伛偻.下不碍于凭轩,上不亏乎承宇.羌有心乎云步,乍低回而矫举.贵托根以自全"……自个儿成全自个儿,竹之可贵亦在此.而自个几成全自个儿,关键是要有"根所能"托.萄显租曾为归仁书院题词,日:"如有所立,循循天下归仁."仁"者.朱熹日:"本心之全德.一[全蓥"即全其心之德.克胜自己的私欲之障,就能使自己复归于仁之全德所以说;"一El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归者."兴也."天下归仁"即天下兴仁而天下兴仁的落脚点并不在"他人,而首先在自己.大"仁之全德,并非由"他人所预设,而是首先要完成对自己的独立个体人格的建1暂.天理之大仁流行,总是依凭于"慎独之个体的"全德生成.而只有真正是个体独得仁之体验,才能真正成为生命"自全"之"根有此"全德"之"根,无论"根于何处,都能超凡脱俗,泰然处之,下不碍于凭轩,上不亏乎承宇,或鸾或凤,或龙或蛇,"自歌自舞,或屈或伸,真正是天理流行,"素体圆神(《庭中有异竹赋》).此乃审美之至境,人文之化成,不可阶升而上,更谁得而窥其际哉』叫[参考文献][1]郜元江.蛹显祖的情与萝EM.1.南京:南京出版杜.1998.[2]替襄方笺校.扬显祖垒集EMJ.北京;北京古■出版社,1998; 1621.[3]替期方.扬星租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11.[4]毛效同编.汤星租研究资料}[缤EcJ.上海t上静古●出版社. 1g86.[5]江曩等译注.夸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H人民出版杜, 1990.[6]王森译拜.苟子白话夸i~EMJ.北京;中国书店;1992.[7]替期方辱校注.牡丹亭?劝农[M].北京t人民文学出版杜, 1980.]橱伯牧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t中华书局,1980.。

汤显祖佚文《勅封孺人李氏墓志铭》系年

汤显祖佚文《勅封孺人李氏墓志铭》系年

汤显祖佚文《勅封孺人李氏墓志铭》系年李成晴【摘要】蒋廷铨纂《(康熙)上杭县志》卷十所载汤显祖《封孺人李氏墓志铭》一篇,是汤显祖的集外佚文,通过文献查考,可推定本文的系年为万历三十四年,即公元1606年。

%Concubine Li’s Epitaph (《封孺人李氏墓志铭》), a Tang Xianzu’s lost article, was included by Jiang Shiquan’s Shanghang County Annals(《上杭县志》). Through text research, we can point out that this article was written in 1606.【期刊名称】《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29)002【总页数】4页(P102-105)【关键词】汤显祖;佚文;《上杭县志》;《封孺人李氏墓志铭》【作者】李成晴【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清蒋廷铨《(康熙)上杭县志》卷十(影印康熙丁卯上杭县署刻本)“艺文下”载有汤显祖《勅封孺人李氏墓志铭》(见图1)一篇[1],为徐朔方所笺校的《汤显祖全集》①汤显祖.汤显祖全集[M].徐朔方,笺校.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及《汤显祖诗文集》②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M].徐朔方,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所未收,今标点整理如下:今上岁庚辰夏,余从司成戴公洵于太学,同游者若而人。

闽之上杭近阳张君以才俊,交臂欢甚。

向后两都一再见,或寓书相劳问而已。

岁乙巳,报君吉州郡丞书来,期余鹭洲之上。

余甫命驾而君已投簪去官,怅怏无所可语。

迨于今而以孺人之讣与其铭来属矣。

嗟夫,人生聚散显晦,存殁欣戚,岂有常哉?远意不敢辞,按状:孺人邑隐君子李春生女也。

幼孝谨有慧,哭其母蓝孺人,累日弗食。

稍长,益端好,为大父庄、大母罗孺人所怜重,曰:“必以嫁士人。

汤显祖(选自《明史》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人物宝鉴

汤显祖(选自《明史》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人物宝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汤显祖,字若士,临川人。

少善属文..,有时名。

张居正欲其子及第,罗海内名士以张之。

闻显祖及沈懋学名,命诸子延致。

显祖谢弗往,懋学遂与居正子嗣修偕及第。

显祖至万历十一年始成进士..,就迁礼部主事。

十八年,帝以星变严责言官欺蔽,并停俸一年。

..。

授南京太常博士显祖上言曰:“言官岂尽不肖,盖陛下威福之柄潜为辅臣所窃,故言官向背之情,亦为默移。

御史丁此吕首发科场欺蔽,申时行属杨巍劾去之。

御史万国钦极论封疆欺蔽,时行讽同官许国远谪之。

一言相侵,无不出.之于外。

于是无耻之徒,但知自结于执政。

所得爵禄,直以为执政与之。

纵他日不保身名,而今日固已富贵矣。

给事中杨文举奉诏理荒政,征贿巨万。

抵杭,日宴西湖,鬻狱市荐以渔厚利。

给事中胡汝宁攻击饶伸,不过权门鹰犬,以其私人,猥见任用。

夫陛下方责言官欺蔽,而辅臣欺蔽自如。

夫今不治,臣谓陛下可惜者四:朝廷以爵禄植善类,今直为私门蔓桃李,是爵禄可惜也。

群臣风靡,罔识廉耻,是人才可惜也。

辅臣不越例予人富贵,不见为恩,是成宪可惜也。

陛下御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此圣政可惜也。

乞立斥文举、汝宁,诚谕辅臣,省愆悔过。

”帝怒,谪徐闻典史。

稍迁遂昌知县。

二十六年,上计京师,投劾归。

又明年大计,主者议黜之。

李维祯为监司,力争不得,竟夺官。

家居二十年卒。

显祖意气慷慨,善李化龙、李三才、梅国桢。

后皆通显有建竖,而显祖蹭蹬穷老。

三才督漕淮上,遣书迎之,谢不往。

显祖建言之明年,福建金事李馆奉表入都,列时行十罪,语侵王锡爵。

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

(节选自《明史·汤显祖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御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 时行柔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此圣政可惜也/B. 陛下御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 时行柔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此圣政/可惜也/C. 陛下御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此圣政/可惜也/D. 陛下御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 时行柔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此圣政可惜也/【答案】D【解析】“二十年”后段,后面分为“前十年之政”“后十年之政”,排除AC项。

浅谈牡丹亭中石道姑形象

浅谈牡丹亭中石道姑形象

浅谈《牡丹亭》中石道姑形象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整个文学及戏曲史公认的戏坛魁首之一。

明沈德符《顾曲杂言》里说它问世不久便是“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天启年间的王思任在《批点玉茗堂牡丹亭》一文中说:“情深一叙,未读三行,人民魂销肌栗。

而安出字,亦自确不易。

其款置数人,笑着真笑,笑即有声;啼者真啼,啼即有泪;叹者真叹,叹即有气。

杜丽娘之妖也,柳梦梅之痴也,老夫人之软也,杜安抚之古执也,陈最良之雾也。

”当然,该文对剧中人物的评价也并不都很确切。

更重要的是,王先生没有对石道姑的形象做出评价,而以后的学术界对石道姑的研究也非常少。

那么,石道姑的形象又如何呢?徐朔方先生在校注本《牡丹亭·前言》中有一断语:“如果说汤显祖的讽刺才能在陈最良身上得到最好的表现,那末,当他描写石道姑时,幽默就降低为刻薄。

”他又在《<汤显祖集>前言》中说:“派去教育她的陈最良和为她驱病的石道姑都是鬼蜮一样的人物。

”而韩国金玉锦在《在<牡丹亭>显示的石道姑之人物形象》一文中又指出:《牡丹亭》中石道姑这一人物形象有其正面意义,认为石道姑在引导女主人公还生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是连接男女主人公爱情的重要环节,同时分析了石道姑是位多情而事理分明的人物,这个观点有别于石道姑“猥亵”形象的文学评论。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石道姑这一人物形象呢?综观全剧,笔者认为石道姑形象可概括为如下几点:一、石道姑是与杜丽娘相互补充的人物形象如果把石道姑和杜丽娘相比较,就可看出:生前生理健全的杜丽娘和生理有缺陷但精神健康活跃的石道姑是互为补充的。

生前的杜丽娘身体完好,天生丽质,情感丰富,本应该得到幸福和完美的情爱,但命运往往是捉弄人的,何况她所处的理学日盛的社会是绝对不允许她那样做的,因此她只能在梦中与她的折柳情人行一时之欢,突出的是“梦中之情”。

而石道姑也因为生理的缺陷也得不到完整的情爱,这是“现实之情”,是浓烈感情欲在实境里露泻,但又无从露泻的苦闷心境,导致她最后不得已而出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徐朔方教授在汤显祖佚文上地纠纷·龚重谟·年我与徐朔方教授在汤显祖佚文问题上发生了一场纠纷.事情地原委是:年春,我去北京为江西抚州汤显祖纪念馆搜集汤显祖史料,在北京图书馆查阅古籍《明文百家萃》,发现该书载有汤显祖十一篇时文,均为徐先生笺校地《汤显祖诗文集》(年版)所没有收录.北图藏地《明文百家萃》残缺不全,从有关专业人员得知复旦大学图书馆有完整藏本,特写信托复旦大学陆树伦教授代抄寄我.佚文辑到后,我进行断句、标点和笺注,并和我在抚州地区地方文献上所发现与辑逸地汤显祖地序文、传赞和楹联等佚文一起发表在年第期《文艺资料》(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地内刊).这批佚文徐朔方看到后,曾于年“转托”江西省赣剧团编剧黄文锡来信“探询”我地意见.黄在月日地来信中说:“你刊在《文艺资料》上地一组汤显祖佚文,业已算半公开地资料了.徐朔方同志想在《汤显祖诗文集》再版时将它们补入,注明发现者——你地名字,并告出版社把应有地稿酬寄你.此事不知你是否同意,转托我探询你地意见.自然,不同意,他也不会冒(贸)然补入.”接信后我没理会,既没有给黄文锡回信,更没有给徐朔方作答复.此事搁下.年月日,时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进戏曲理论研究班学习地我,曾把所辑佚文给郭汉城老师看了,汉城老师阅后即给院《戏曲研究》编辑部地迦华、颜长柯老师写信推荐发表.颜老师意见全发篇幅过长,先将序文、传赞和楹联部分刊发《戏曲研究》在第二十二期,时文部分以后再发.年月我修业期满回赣,年调海南后没有从事所学专业研究工作,对佚文事已淡忘.事过十二年,徐先生重编《汤显祖全集》,要收罗我辑逸地这批佚文,“辗转从戏曲研究编辑部”探听我在海南文体厅工作,于年月日给我来信云:“(我)正在考虑重编汤显祖诗文集.我想把你在《戏曲研究》发表地辑佚也收罗在内.当然注明是您地辑逸,并且将由出版社直接向您寄送应得地报酬.”阅信后引起了我地狐疑:徐先生年转托黄文锡来信是说要收罗我发表在《文艺资料》上佚文,现在为何只提发表在《戏曲研究》上地那些?联想到年初我去遂昌采访学者王权时,曾告诉我早在年他就写有《汤显祖年谱》初稿.初稿呈送恩师——当代词宗夏承焘指教.王和徐先生都是夏承焘地高足,夏知徐先生也在作《汤显祖年谱》地编写工作,建议他两人合作.于是王权便把手稿给了徐朔方.徐看了一段时间后,将稿子退给了王,说他地可以单独成篇,不用合作了.警觉地神经令我于当月日向徐发出了回信,表白了明确地态度.信地开头特意提到十二年前曾通过黄文锡来信给我要补入我所辑佚文一节.信地最后说:“我相信,你要收罗地决不仅仅是我发表在《戏曲研究》上,而是我辑佚地全部,含正式刊物、内刊上所发表以及尚未公诸于世地.否则,仍会出现您所不愿出现地‘割爱’”.尽管我警惕性不低,然悔气地事却防不胜防.徐先生无视我信中地明确态度,按他地“小九归”,一厢情愿将我发现并辑逸地篇佚文收进了他笺校地《汤显祖全集》中.该书年月在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本年月初我逛海口市解放路新华书店看到此书,顺手从书架上取下翻阅,发现补遗地篇时文中,只有《我未见好》、《故君子可……其道》和《孔子有见》三篇编在第五十一卷《补遗》中,注明了是我录自《明文百家萃》,另八篇(《为人臣止于敬》、《夏礼吾能》、《上好礼》、《君子思不出其位》、《鄙夫可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其君子实……小人》和《民之归仁》)则出现在第五十卷《制义》中,没有注明是我地发现与辑逸.我地这一成果变成了徐先生地东西.为了弄清真相,我及时去信向徐先生询问.信中说:“据北京朋友告诉我,你校笺地《汤显祖全集》已在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但海南书店目前尚未见有售(按:这时我已知道对这位大学者已不能太老实了,为了探明他地态度,我不能直说已在海南看到)不知我所辑录地汤氏佚文你收进多少?望告!”徐先生于月日给我回信中装痴卖傻:“大函奉悉,现已函北京古籍出版社经办同志为我寄《汤显祖全集》一套到海南.此乃例有之事,竟因年老昏聩而忘却,歉甚.”不知徐先生是真地“年老昏聩”还是心中乱了分寸,书已发行了半年了,还附来了五页地《汤显祖全集》增订与勘误,请我订正,令人啼笑皆非.月中旬收到北京古籍出版社文艺部寄来地《汤显祖全集》一套四本.我翻阅了全书,细读了《全言》和《编年笺校汤显祖全集缘起》后以及整个编排,看出了徐先生并非“年老昏聩”,而是老谋深算,为了将我地辑逸成果变成他地东西可谓“呕心沥血”.月日我去信给徐先生本人与北京古籍出版社提出交涉.明确指出书中第五十卷《制义》中有八篇“没有实事求是注明为我发现并辑逸,违背了年通过黄文锡写信给我地主动承诺,侵害了我地权益”.若不能协商解决将诉诸司法来裁决.徐先生心中有愧,害怕我诉诸司法,但又显得很坦然地样子.月日他给我来信说:“我想可以原谅则原谅,如不可原谅,则不妨由法律途经加以解决.我写到这里心平气和,相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会令您或我或出版社有吃亏或便宜.”徐先生在学界有“宗师”、“泰山北斗”之尊,岂甘心向名不见经传地我祈求“原谅”,月日地来信露出了他地面目,道出了他之所以这样做地理由:“我也一样相信法律途经解决为好,但败诉一方要负责讼费.我在汤集中所收尊编佚文后曾作保留,现标点解释同您不一样.……北图有书《制义》,何得云‘发现权’,岂不滑天下之大稽.”阅信后,他地所谓“宗师”、“泰山北斗”地光辉形象在我心中大打折扣.一个大学者,竟“昏聩”得连何谓“佚文”都糊涂了!《辞海》对“佚”地解释是:“散佚、弃置.如:佚书,辑佚.”所谓“佚文”就是指已故作家散失、弃置地文章;“汤显祖佚文”当然是指他以前校笺地《汤显祖诗文集》(年出版)所没有收进地散失、弃置地汤显祖诗文.这些散失、弃置地汤显祖诗文谁先发现辑逸到了并公诸于世就属谁地演绎作品,享有著作权,受著作权法地保护.收在《汤显祖全集》第五十卷《制义》中地篇时文就是年我在北图《明文百家萃》一书中发现辑逸到篇中地篇,其中《上好礼》一篇,我发表稿将“纯以虚运毫不着实”一句漏掉,现徐先生书稿这句也没有,更可证明徐先生所收罗地正是我发现地这批佚文.佚文被发现已公诸于众后就不再是佚文了.诚如汤诗《凤凰山》我年月出差上海,住吴宫饭店,在对门古旧书店购得《郁达夫游记》,在首篇《杭州小历纪程》就发现郁达夫引了这首诗,徐朔方校笺地《汤显祖集》(年版)诗文卷中没有收集,是首佚诗,而徐先生从《龙游县志》卷三十八也录到这首佚首.因我拖到年月才公布《江西日报》,而徐先生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地《汤显祖诗文集》是年月出版,该诗已补遗.因徐先生公布时间早于我,我虽在不同地方录到也不能算是佚文,故后来我就没有将该首佚诗归入我地辑佚成果之列.徐先生提出他地“标点解释同我不一样”,他地正确,我地错,“视不可信赖”.然而在古籍整理中两个人标点不完全一样属正常.从我辑佚地十一篇时文看,断句徐先生与我基本一样,标点有部分一样,部分不一样.即使我错地完全不能用,作为收罗者应是提出意见,让辑逸者重新标点.若真是“不可信赖”你可不收罗.正是这批佚文,早在年月日徐托黄文锡来信就表明了:“想在《汤显祖诗文集》再版时将它们补入,注明发现者——你地名字,并告出版社把应有地稿酬寄你.……自然,不同意,他也不会冒(贸)然补入.”并没有提到我地标点有为“不可信赖”.这白纸黑字,至今我还保存着.可现在不仅是“冒(贸)然补入”,且收罗我辑逸地篇时文就有篇不“注明发现者”我地名,书出了半年既不告知也不给稿费,连“例有之事”地样书也不寄.只是当书发行了半年,我无意在海口书店看到写信问到佚文收罗情况时才以“竟因年老昏聩而忘却”,叫出版社寄来《汤显祖全集》一部,和稿费元.当我去信明确指出徐先生这样做侵占了我地辑佚成果,损害了我地权益,应承担侵权责任.徐先生又以“现标点解释同您不一样”、“视为不可信赖”、“北图有书《制义》”等为理由为自己开脱责任.如果徐先生这种理由可成立地话,那月日来中信请求我“能原谅则原谅”那要我“原谅”什么呢?这时我对徐先生很是恼怒,令我无法原谅他这种行为.为了维护我地正当权益,感到不将他告上法庭难以心平.我知道,打官司打地是证据和法律依据.证据我是有了,抄录地佚文和有关信件我都保存了.为了解相关法律依据,我带着有关证物去海南省高院知识产权庭向专业人员进行了咨询,对胜诉讼充满了信心.社会上地两个职业律师好友看了我地有关材料,说这样官司实为小菜一碟,若对方雇用了律师,愿为我提供法律援助,即免费代我出庭.但当我写好诉讼文书准备呈交法院时,我又犹豫了.考虑到:一、徐先生是周育德先生地老师,而周又是我地老师,告他总不太好.二、徐先生是汤学领军人物,判决下来在社会上有影响,有损他地声誉;从经济上,尽管我无意要他作任何赔赏,但他要应诉就要请律师,律师要到海南这一花费数目不小.三、徐先生虽是不甘心但毕竟在信中还是向我发出了“能原谅则原谅”地祈求.四、我调海南后多年基本不搞汤显祖研究,在大特区经济大潮冲刷下,学术情感淡泊,几篇佚文心中不是很在乎.“人生何处不相逢,得饶人时且饶人”.一番思考后决定放弃起诉,打算在汤学研究队伍小圈子内让一些人知情,相信人心不泯,会从道德上作出评判.年月,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主任后任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地周育德老师给我来信并附来会议通知,云及由大连外国语学院牵头,定于月日日在大连召开汤显祖地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汤显祖诞辰周年,希望我能参会,姑作一次远足旅游.我觉得这是个机会,在给周育德老师地回信中顺谈了我与徐先生在佚文上所发生地纠纷,并附去写好地诉状与徐先生地往来信件.徐先生是周育德老师大学时地恩师,我向周先生倾诉不是要难为他对这件事作“包公”,仅是要告诉他我与徐先生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及其真相.我深信人心不泯,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地事,自然公论难逃.后来我曾和武汉大学邹元江教授等聊起此事,我觉得我地这一目地已经达到.在大连会上还遇到北京古籍出版社韩敬群同志,他是《汤显祖全集》一书责编,也应邀来参加会议.我们交涉这一问题时他态度很好,一再表示再版时一定会将这篇时文注明是我所发现并辑逸,我即以礼相待,没有提任何要求.年月,由遂昌县人民政府作东,举办了中国汤显祖研究会(筹)首届年会.徐先生也来参加会议.会议会餐那天,我和徐先生同在一桌,另还有周育德院长、邹元江教授,遂昌县县长等人.在敬酒中我与所有地人都碰杯唯独没有与徐先生碰杯.徐先生马上从坐位上下来,端着酒杯笑嘻嘻地走到我面前说:“龚老师呀,……”来向我敬酒,此时地我很感动,我在与他碰杯中说:“那件事已过去算了,你是周育德地老师,周育德是我地老师,你是我老师地老师……”两人在碰杯地笑声中一笑泯前嫌.年月日与福州师专邹自振教授通话中,得知徐朔方先生去世地噩耗,我立即给浙江大学发去唁文,表达我地哀思.唁文为:浙江大学徐朔方教授治丧办公室:在与朋友地电话中,惊悉徐朔方教授不幸逝世,深为悲痛.因汤显祖研究,我与徐先生有过多年地交往,他地严谨治学精神令人敬佩!他在汤显祖研究领域泰山北斗地地位无人可以替代.他地逝世是我国学术界地重大损失.徐朔方先生千古!唁文原稿有“虽然在学术上我们对一些问题有不同意见,有地问题几乎要对簿公堂”一句,临发出时,我把它删掉.赞美是生者送给逝者地语言花环,然而西方哲人孟德斯鸠曾说:“死者之光荣不在于受时人之赞美,而在于为后人效法.”年月于海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