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试题

合集下载

油气藏描述复习试题

油气藏描述复习试题

油气藏描述复习试题《油气藏描述》课程复习题(CDUT)1、在油藏描述中使用的基础资料有哪几类?岩心资料描述的主要容?答: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开发地震资料、测试资料岩心观察描述的容:☆收获率描述☆岩心编号☆ 沉积现象☆ 对比标准层☆ 油气水产状及流体性质☆ 四性关系的感性认识☆ 裂缝、断层、地层产状等构造现象2、简述如何运用钻井资料编绘油藏构造图?答:油气藏构造图是反映地下油层或油层附近标准层构造形态起伏的等高线图。

课件:油气藏描述3-13、断层封闭性与哪些因素有关?除机理研究,现场一般研究的方法?答:断层封闭性影响因素:①与断层的形成机理、断层发生的时间和油气运移时间、断层活动性有关;一般压性断层封闭性较好,性断层封闭性较差。

② 与断层两盘相接触岩层的物质成分有关;③ 与断层两侧渗透层中流体的毛管压力有关。

断层封闭性研究的方法:① 根据各种手段得到断层两侧的流体性质(油、水样分析)② 油水界面③ 断层两侧的压力系数④岩性对接关系4、简述全油藏裂缝分布描述和预测的方法?(PPT5-1:75页)答:描述与预测裂缝分布与发育程度方法:编制裂缝分布平面图以储层构造井位图为底图,编制各种裂缝平面分布图(P48:图3.15 )裂缝产状平面图( P49:图3.16 )① 以岩心及裂缝识别测井资料为基础编图;② 分井作裂缝走向玫瑰图,置于构造井位图上;裂缝密度平面图① 分井作各岩类平均裂缝密度直方图( P50:图3.17 ),置于构造井位图上;② 分井作各组系平均裂缝密度直方图,置于构造井位图上。

5、除运用岩心直接描述裂缝,其他获得地下裂缝信息的方法有哪些?答:利用现代测井技术;试井技术确定井孔钻遇裂缝特点;通过区域性及局部构造现象(露头调查);恢复古构造发育史与古构造应力场的演化;结合沉积成岩史,分析裂缝成因及在油藏的分布规律。

另外开采动态是识别裂缝的非常有效的手段。

6、层组划分和对比是油气藏描述的最基础工作之一,说明划分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流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典型考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典型考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典型考题1 什么是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石油地质学:又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答:成盆、成烃、成藏研究是石油地质学的三大主要内容。

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可归纳为:生、储、盖、圈、运、保,所以本课程根据由浅到深可归纳为以下四部分内容:油气藏的基本要素:流体、生储盖层、圈闭。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生成、运移、聚集。

油气藏成藏分析:成藏条件、保存与破坏。

含油气盆地及油气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

3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馏分及组分。

答:石油的主要元素组成是C、H 其次是O、S、N,此外,还有其它微量元素。

石油的馏分: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加热蒸馏,将石油切割成不同沸点范围(即馏程)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

馏分:分为轻馏分如石油气、汽油,中馏分如煤油、柴油、重瓦斯油,重馏分如润滑油、渣油,等。

石油的组分:石油化合物的不同组分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分别为油质、苯胶质、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

1)油质:凡能溶解于中性有机溶剂,不被硅胶所吸附,浅黄色粘性油状物。

2)胶质:能溶解于中性有机溶剂,被硅胶所吸附,主要溶于苯,属暗色的油状物。

3)沥青质:用石油醚分离,得到一种不溶于石油醚的物质暗黑色-黑色沥青状无定形的固体。

4)碳质:石油中不溶于有机溶剂的非烃化合物。

4 描述石油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答:1.颜色,2 密度和相对密度,3 粘度,4 凝固点,5 导电性,6 溶解性,7 荧光性,8 旋光性。

5 简述天然气在地壳中的产出类型及分布特征。

答:1.聚集型:指呈游离状态的天然气聚集成藏的天然气。

包括纯气藏气、气顶气和凝析气。

2.分散型:在地下呈分散状态的天然气。

包括油溶气、水溶气、煤层气(吸附气)和固态气水合物。

油藏描述习题总结

油藏描述习题总结

15.流动单元 16.原油的馏分 17.压力系数 18.水敏、速敏 19.储能参数 20.压力系统 21.区域化变量 22.夹层频率 23.夹层密度 24.钻遇率 25.砂体配位数 26.分层系数 27.砂岩密度 28.夹层频数
29.有效厚度系数 30.颗粒填集密度 31.压实率 32.胶结率 33.成岩系数 34.面孔率 35.岩石地层单元 36.间断沉积旋回 37.生物地层单元 38.化石 39.波阻抗 40.天然热释光 41.人工热释光 42. 相序 43. 相序定律
13.在组合断层时必须使断层上下盘的地层层序符合( ), 即( )的上盘下降,( )的上盘相对是上升的。同 一区域构造中断层往往以某种性质为主。 14.构造发育剖面图是反映某地区各沉积阶段( )的一系列 剖面图。这一系列构造剖面图( ),反映出该地区构造 形态和断层在各时期的变化过程也就是( )。这种图件 对研究地区构造的形成、断层的发生、断层的活动和结束时 期及与( )的关系等都是很有用的研究图件。 15.碎屑岩主要由( ),( )和( )三部分物质组 成。 16.碎屑储集岩所处的成岩阶段是反映( )、( )、 ( )等多种因素( )的结果,它与有机质的成熟度、 岩石的组成、结构、储集性能及其他许多特点有着直接的联 系。 17.砂体接触面连通性应通过( )加以验证。

8. 在古生物学方法中,( )的应用范围比标准化石法更广泛。 这种方法不是考虑单个标准化石的有无,而是主要考虑( ) 的一致性或相似性。 9. 地层对比古生物学方法是以某种动、植物化石或某些生物群 落作为地层对比标志的一系列方法,其划分单元为( )。 它是勘探阶段( )的基本依据。 10.因生物发展演化的( )和( ),地层对比古生物学 方法是最有效的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 11.沉积岩石发光性质与( )、( )、岩石及岩石的( ) 等因素有关,符合随地层年代增加而( )原理,在外部因 素作用下( )。 12.根据沉积岩的特征恢复其沉积时的环境即称为( )。那 些用来恢复沉积环境的沉积岩的一系列特征称为( )。

《储层地质学与油藏描述》思考题

《储层地质学与油藏描述》思考题

《储层地质学与油藏描述》思考题思考题:1.储集层按岩性可分为哪些类型?按物性、按储集空间可分为⼏种类型?岩性分类⽅案碎屑岩储集层:砾岩、砂岩等碳酸盐岩储集层:灰岩、⽩云岩等特殊岩性储集层:⽕⼭岩、变质岩、泥岩等物性分类⽅案孔隙性:⾼孔隙度、中孔隙度、低孔隙度、特低孔隙度储层渗透性:⾼渗透率、中渗透率、低渗透率、特低神偷了呢储层储集空间分类孔隙型储集层裂缝型储集层溶洞—裂缝型储集层孔隙—裂缝型储集层孔、洞、缝型储集层按孔隙结构的分类六种类型:A型--粗孔粗喉结构B型--粗孔中喉结构C型--中孔中喉结构D型--细孔细喉结构E型--杂基充填的微孔结构F型--紧密胶结微孔结构2.碎屑岩储层按成因可分为哪些类型?砾岩、砂岩、粉砂岩3.碎屑岩、⽕⼭岩、碳酸盐岩、泥质岩的孔隙空间类型、.孔隙结构类型是什么。

第三章2碎屑岩—空隙——孔隙型,碳酸盐—裂缝、溶洞--——缝-洞性,⽕⼭岩—裂缝_——裂缝型,泥质岩(1.裂缝型2.孔隙型3.孔—缝复合型)4 ⽑细管压⼒曲线形态所代表的孔隙结构的含义分选好,粗歪度分选好,细歪度5、致密储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孔渗性⽐较低<0.1×10-3um2只能作为储⽓层(⾮常规⽓层),标准岩⼼分析和测井解释不能提供可靠的资料,需进⾏⼤型压裂等措施才能获得⼯业产能6. 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储层的成岩作⽤有⼏种?什么是成岩相?各什么特点。

成岩作⽤有:压实、压溶、胶结作⽤、交代作⽤、溶解(溶蚀)作⽤、⾃⽣矿物的形成与充填作⽤、重结晶作⽤成岩相:成岩相是指成岩环境和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成岩产物的总和。

分类以及特点:(1)、弱压实成岩相常形成于中、浅埋藏的砂岩中。

砂岩杂基含量低,具颗粒⽀撑结构,机械压实作⽤减弱,⽽压溶作⽤增强,颗粒间多为点接触和线接触。

胶结物含量低,具较⾼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常构成⾼渗或中渗储层。

砂岩多为平⾏层理及块状层理砂岩,含油性好,常见于河道砂、三⾓洲前缘砂及扇三⾓洲前缘砂体。

油藏工程试题后附答案doc

油藏工程试题后附答案doc

油藏工程试题(后附答案).doc 油藏工程试题(后附答案)1.什么是油藏工程?答案:油藏工程是研究和开发油气田的工程学科,主要包括油气地质学、油气储层学、油气开发工程和油气田管理等内容。

它涉及到油气田的勘探、开发、生产和管理等方面,旨在实现高效、可持续的油气资源开发和生产。

2.什么是油气储层?答案:油气储层是指地下岩石中富含油气的岩石层,是油气田的主要产能层。

油气储层主要由孔隙和裂缝组成,孔隙是岩石中的空隙,裂缝是岩石中的裂缝或裂隙。

油气储层的物性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等对油气的储存和流动有重要影响。

3.什么是油气藏?答案:油气藏是指地下岩石中富含可开采油气的地层。

油气藏通常由油气储层、封盖层和构造圈闭等要素组成。

油气藏的形成需要适当的沉积环境、有机质丰度和保存条件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4.油气田的勘探方法有哪些?答案:油气田的勘探方法主要包括地质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化学勘探等。

地质勘探主要通过地质剖面和地质钻探等手段来研究地层的性质和构造特征。

地球物理勘探主要利用重力、地震、电磁等物理现象来探测地下油气藏的存在和性质。

地球化学勘探则通过分析地下水、土壤和岩石中的化学组分来判断油气藏的存在和类型。

5.油气田的开发方法有哪些?答案:油气田的开发方法主要包括常规开发和非常规开发两种。

常规开发是指利用传统的钻井、采油和注水等方式来开采油气田。

非常规开发是指利用水平井、压裂和煤层气抽采等技术来开采难以开发的油气资源,如页岩气、煤层气和油砂等。

6.油气田的生产方法有哪些?答案:油气田的生产方法主要包括自然流动和人工增产两种。

自然流动是指利用油气藏内部的压力差来推动油气流向井筒,从而实现油气的生产。

人工增产是指通过注水、压裂和提高采收率等方式来增加油气田的产量。

7.油气田的管理方法有哪些?答案:油气田的管理方法主要包括生产管理、工艺管理和环境管理等。

生产管理主要是对油气田的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控,以保证油气田的高效、安全和可持续生产。

中国石油大学《油藏描述》在线考试模拟题-5

中国石油大学《油藏描述》在线考试模拟题-5

秋季学期《油藏描述》在线考试补考(适用于4月份考试)
油藏静态描述的核心是对储集体()进行研究和评价。

A:空间展布
B:构造特征
C:沉积相变化
D:非均质性
参考选项:D
()是控制成岩作用的关键因素。

A:岩性
B:流体
C:温度
D:压力
参考选项:D
精细构造描述的重点是要描述对油气田开发有重要影响的()。

A:构造演化机制
B:断裂体系
C:地应力
D:低级序构造
参考选项:D
地震相分析的关键就是根据(),并结合其它资料将地震相转为相应的沉积相。

A:地震相参数
B:沉积特征
C:测井响应特征
D:地震相特征
参考选项:D
()是降低孔隙利用系数的主要因素。

A:孔道非均质
B:层内非均质
C:孔间非均质
D:表面非均质
参考选项:C
()模拟即是要模拟物体点及其性质在三维空间的联合分布。

A:示性点过程
B:布尔
C:高斯
D:指示
参考选项:A
1。

储层地质学试题

储层地质学试题

《储层地质学》期中测验答案班级:姓名:一、选择题(每选对一个1分,选错一个倒扣1分):1、以下有关储层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油、气、水)的岩层B、油气勘探和开发的直接目的层C、油气藏的核心D、决定储能和产能,是勘探和开发方案的依据2、储层研究的方向或趋势是:A、从宏观向微观方向发展B、从定性向定量方向发展C、从单学科向多学科一体化综合性研究发展D、从大量的手工分析向依靠储层综合研究软件进行研究3、广义的孔隙又称空隙,以下有关空隙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空隙是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充填的空间B、空隙包括狭义的孔隙、洞穴和裂缝C、空隙是岩石中固体颗粒所围限的空间部分D、原始空隙大小主要与颗粒的分选有关,而与颗粒大小无关4、在储层原始状态,空隙充填物可以有以下几种充填方式:A、孔隙充填式,B、孔隙衬边式,C、孔隙桥塞式,D、自生加大式5、原生孔隙发育带主要处于:A、早成岩A期,B、早成岩B期,C、中成岩A期,D、中成岩B期,E、晚成岩期6、次生孔隙最发育时期为:A、早成岩A期,B、早成岩B期,C、中成岩A期,D、中成岩B期,E、晚成岩期8、储层变得非常致密,基质孔隙很低,主要发育深层裂缝,储层为干气层,这是哪个时期:A、早成岩A期,B、早成岩B期,C、中成岩A期,D、中成岩B期,E、晚成岩期9、近地表水流体作用带包括:A、淡水渗流带,B、淡水潜流带,C、海水潜流带,D、深层潜流带,E、混合水作用带二、填空题(每空1分):1、空隙按大小可划分为: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微毛细管孔隙2、假设Sw代表储层含水饱和度,Swirr代表储层束缚水饱和度,So代表储层含油饱和度,Soi代表储层原始含油饱和度,Sor代表储层残余油饱和度,Sg代表储层含气饱和度,Sgi 代表储层原始含气饱和度,则:储层原始状态:Sw=100%储层成藏状态:So:0↗Soi,Sg:0↗Sgi,Sw:100%↘Swirr储层开采状态:So:Soi↘Sor,Sg:Sgi↘0,Sw:Swirr↗[1-Sor]但无论何种状态,So+Sw+Sg=100%3、对于次生孔隙发育带的形成,开放成岩体系与封闭成岩体系的主要差别是:封闭体系的酸是仅由体系内的烃源岩提供,而开放体系则有三种酸的来源,分别是体系内的烃源岩、地表淡水和深层酸性流体。

油藏描述考试内容

油藏描述考试内容

油藏描述考试内容《油藏描述》课程考查试卷(A卷) 是决定开发战略、划分开发层系及开采方式的重要依据。

一名词解释这种模型重点表征的是各砂体及其间的宏观非均质特征,1、储层表征(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定量地确特别是储层的连通性及层间非均质性,这是驱油效率的主定储层的性质、识别地质信息及空间变化的过程控因素,因而模型包括以下四个主要内容: (ke, 1986)。

(1)各种沉积环境的砂体在剖面上交互出现的规律性、2、油藏地质模型是将油藏各种地质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平面延展性及三维分布特征;化及分布定量表述出来的地质模型。

(2)各砂体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 3、储层静态模型,即将储层网块化后,把各网块参数按3)各层间隔层的岩性、厚度、纵向上和平面上的分布; (三维空间分布位置存人计算机内,形成三维数据体,进行(4)构造裂缝的发育情况及分布。

储层的三维显示,可以任意切片,并进行各种运算和分析。

3(简述关键井的研究及多井评价内容 4、储层参数分布模型,储层参数(孔隙度、渗透率、泥(1)测井曲线的深度校正,岩芯资料的数字化与深度的质含量等)在三维空间变化和分布的表征模型。

匹配,保证同一口井的所有测井和地质资料都有准确的深5、确定性建模: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度和深度对应关系。

即试图从已知确定性资料的控制点如井点出发,推测出点(2)测井资料的环境校正及数据标准化。

3)关键井分析,确定井剖面地层的岩相。

间确定的、唯一的、真实的储层参数。

(6、胶结率来定量表示胶结作用对砂体孔隙性的影响: (4)弄清研究区目的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及电性的基本特征。

胶结物含量,100%原始孔隙体积胶结率= (5)分析研究区储层四性间的内在联系,弄清影响储层参数的各种地质因素。

(7、油层组:为岩性、电性和物性、地震反射结构特征相6)确定适合于全油田的测井解释模型、解释方法及解同或相似的砂层组的组合,是一相对的“不等时同亚相”释参数,包括岩性模型(骨架成分及其测井参数)、反映沉积复合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试题专业年级姓名学号院(系)考试日期 2008年6月20日1、请论述现代油藏描述技术特点。

(20分)。

答:现代油藏描述技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1)发展单项技术水平,促进油藏描述水平的提高不断提供和发展单项技术水平,促进整个油藏描述水平的提高。

比如发展水平技术,为确定性建模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发展和建立最优化的数据库,从中可进行地球物理和地质建模及生产模拟。

目前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如历史拟合和建模等主题已引起世界各石油公司的关注。

总之,各学科描述技术紧密适应地质描述及建模的需求发展。

(2)地质统计学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现代油藏描述的直接目的在于准确提供油藏数值模型,为勘探开发奠定基础。

传统的油藏模型是以少量确定性参数(钻井取芯及测井),以常规统计学方法进行参数求取及空间分布内插。

结果所提供模型不能准确反映地质体变化的非均质性及随机性。

由于地质变量在空间具有随机性和结构化的特点,为了准确求取油藏各项特征参数,仅二十年来发展的区域化变量理论和随机模拟理论为油藏描述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使油藏非均质性特征得以更准确地描述,可以建立较符合地下实际情况的模型。

地质统计学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数估计,地址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就是应用线性加权的方法对地质变量进行局部的最优化估计。

二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储层非均质性对勘探开发都有重要影响,储层模型中对非均质性的描述与表征是关键。

地质统计学中的随机建模技术就是针对非均质性研究提出来的,随机技术是联系观察点和未采样点之间的桥梁。

其目的是以真实和高效的方法在储层模型中引入小型和大范围的非均质性参数。

三是各种资料的综合应用。

油藏描述涉及多学科、多类型资料信息,如何系统的匹配使用好各种资料信息至关重要,地质统计学为此提供了许多方法,如指示克里金技术可将定性的信息进行系统编码,将定性的概念定量化。

协同克里金可综合多种类型的信息,给出未采样的参数值落入任一给定范围的概率分布。

通过定量回归处理出的模型与多种信息资料取得一致,而不是地质模型、地球物理模型、生产模型自成系统无法综合在一起。

四是不确定性描述,静态、动态的确定性模型很难反映油藏地下复杂的变化,只有通过不确定性描述,从地质统计观点概括和综合地质模型,才能真实地反映复杂的油藏模型,而不会导致传统油藏模型把控制流体在油藏中运动的复杂地质现象过于简单化,如“蛋糕层模型”,用这种模型模拟的历史表明,往往给出了过于乐观的油藏动态预测,造成开发过程的低效益。

(3)建立了多学科综合研究管理系统①地质、地震、测井、岩石物理、地球化学、工程(钻井、完井、开发、采油)等学科的资料及成果是油藏描述的基础,它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映地下油藏特点。

以井为出发点的测井、岩石物理、地球化学、工程等学科,能提供油藏的各种精细参数,但是在空间上的分布的尺度较小,尤其是勘探早期,探井很少,在如此稀疏的空间上所采集到的数据,难以代表整个油藏,它们的数据与油藏参数也有某种相关性,但却无法直接求出油藏各种参数的精确值。

这主要是地震资料本身的分辨率不高,而且还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存在。

若把这些学科的资料与成果综合起来用于油藏描述,肯定比只依靠单门学科好,所建立的油藏模型一定更为可信。

②现阶段,油气勘探综合研究是以地质、地震、测井地球化学、油藏工程及计算机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为依据。

它必须通过各学科研究人员的相互配合,把各方面研究成果互相渗透、综合利用,才能提高油田勘探开发效益。

目前我们在油藏描述研究中,还存在着主要依靠单一学科研究,多学科不能有机结合的问题。

同国外石油公司多学科协同作战、科学严密的管理方法相比,我们的管理手段明显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该系统应该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拥有一支由油藏地质和油藏工程相关的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专家队伍,并且这支队伍从油田发现直到废弃之日,自始至终在工作上密切进行合作。

二是强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必须打破各部门间的界限,充分发挥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的优势。

三是强调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充分利用最新技术,切实保证油田在开采期间实现最经济开采,不断延长油田开采期限。

四是强调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技术因素和油藏信息在油藏管理中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在进行油藏管理的决策时,必须综合考虑三者,才能最终实现油藏管理的设计目标。

五是所有的油田开发和作业决策都应由熟悉整个生产系统与油藏特性和动态关系的多学科专家队伍决定。

不能所有的决策都由一个油工程师做出,只有考虑整个系统的专家队伍中的成员才能成为有效决策的制定者。

六是强调油藏管理的多学科专家队伍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培养对整个生产系统负责的意识,不断具备油藏工程、开发地质、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完井、油井生产动态及地面设备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有关整个生产系统各个环节的技术措施。

七是在具体实施油藏管理总体方案时,主张建立一支由各学科人员组成的专职联合小组,逐个地对老油田进行分析,确定进一步开发的方案。

2、请举例论述低渗透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及关键技术。

(20分)。

低渗透油藏最显著的特征是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和介质变形现象,这使其在开发过程中渗流阻力增大、单井产量降低,递减速度加快,稳产难度加大,并降低最终采收率。

(1)主要研究内容以储层地质学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岩心、地震、测井和测试资料,对储集岩的类型、性质和分布进行研究,对沉积相和储层岩石学及成岩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储层孔隙有利相带的保存和演化规律;通过流体历史分析,研究油气注入的期次、时间、运移方向,总结有利于油气储层形成的沉积地质背景和控制因素,建立沉积—成岩—成藏综合模式。

在对储层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和油藏工程方法对油气藏进行描述和表征。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储集岩的岩石类型:可以作为油气藏储集岩的岩石类型主要是碎屑岩类和碳酸盐岩类,其他还有火山碎屑岩、岩浆岩、变质岩、泥岩、硅质岩等。

②储集岩的岩石学特征:岩石学特征是储集岩的基本特征,不同成因的储集岩具有不同的组分,结构、构造特征各不相同,区别很大。

③储集岩的主要含油物性:含油物性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

④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研究:储层孔隙类型是控制其储集性的因素之一,成岩作用在孔隙演化过程中对孔隙的保存、发育或破坏起决定性作用。

⑤储集岩的微观特征研究:储层的孔隙、喉道类型以及孔喉的配置关系直接影响其储集性,所以研究储集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对储集岩的分类评价及提高采收率有重要意义。

⑥储集岩的形态、分布及连续性研究:不同成因的储层的储集岩的形态不同,其形成机理及控制因素不同,研究储集岩的形态、分布及连续性对探井及开发井网布置关系重大。

⑦储层形成条件:构造背景、构造作用,储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及沉积介质特征,岩性、物性、古气候的影响。

⑧储集岩非均质性、储层评价与预测。

⑨储层综合研究方法及储层描述。

⑩储层伤害的地质因素探讨、储层地质模型。

(2)关键技术在此以欢北杜家台低渗透油层为例讨论低渗透油藏描述的关键技术。

①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单元划分技术。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和对比是在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及地震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在不同规模上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该方法最大限度地应用了地震、测井、岩心及岩屑录井资料进行三维层序单元划分和对比,建立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

应用高分辨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和对比技术在欢北杜家台识别出微相内部的层理面、不同岩类之间的接触面、侵蚀面和区域不整合面共4类界面,将目的层划分为一个体系域(沙四上段杜家台油层),3个准层序组(油层组)、9个准层序(砂岩组)、29个岩层组(小层),建立了研究区杜家台油层小层级地层地质模型。

②薄互层低渗储层地质建模技术。

以齐9-欢50、欢8和新杜1断块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测井资料二次数字处理结果,以地层格架模型、构造模型、沉积模型为控制,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将已知储层参数作为具有一定分布范围的区域化变量,根据已知井点储层数据计算实验变差函数,应用理论变差函数模型拟合得到适当的变差函数模型,并通过不同参数的模拟方法的适用性分析,优选不同参数的模拟方法,对井间储层参数进行预测,从而得到储层参数的三维数据体,达到建立储层三维地质模型的目的。

③储层非均质表征技术。

以往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主要针对渗透率变异表征,而由岩石类型差异造成了岩石与流体相互作用关系差异的表征并不多,因此需要建立各类毛管压力和相对渗透率资料的类属方法;将储层非均质性从对渗透率变异表征延伸到岩石与流体相互作用关系的表征。

④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技术。

剩余油是油田开发调整和提高采收率的物质基础。

油藏描述最终目的是更加准确地认识油藏的地下形态、储层物性,定量确定油藏的剩余油。

研究剩余油分布必须进行多学科联合攻关,应用地震、钻井、测井、地质、开发等多方面信息资料,多种方法相结合定量分析剩余油饱和度大小及分布状况,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a微型构造研究剩余油微型构造是油层顶底面普遍存在的局部变化,变化的幅度和范围都很小,面积在0.3km2以内,构造幅度一般不超过20m,这些局部的起伏称为微型构造。

主要表现为油层微构造和断层。

研究和实践表明:微型构造高点一般为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区域;高含水期,油层微型构造对油井生产具有控制作用,微型圈闭控制了剩余油的分布,在原始油藏边缘,微型断层圈闭、砂岩尖灭圈闭是剩余油富集区;在原始油藏范围内,单砂体顶面形成的微型圈闭条件与底面的构造形态、厚度相配合,控制了剩余油分布。

b应用流动单元描述剩余油流动单元是一个垂向上和横向上连续的储集带。

在该储集带内,不同部位的岩性特点及影响流体流动的岩石物性特征相似。

一个储集体可划分为若干个岩性、岩石物理性质各异的流动单元块体。

在块体内部,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参数相似,流动单元间表现了岩性和岩石物理性质的差异性。

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定性法和定量法。

定性法首先建立岩石物性参数与沉积微相和岩石相的关系,再根据不同的沉积微相和岩石相来确定流动单元;定量法则是对各井进行系统的参数解释,然后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如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判别分析)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

其中应用孔隙几何学进行流动单元研究,即应用流动带指标(FZI)来划分流动单元,是目前流动单元划分的主要方法。

流动单元相关计算公式为:1g H RQI=lgΦz+1g K FZI式中:H RQI为油藏品质指数;Φz为孔隙度;K FZI为流动带指标。

根据FZI概率累计图,将欢北杜家台油层流动单元分为4种类型,即E(极好型),G(较好型),F(一般型)和P(差型)。

在单层划分和砂体展布及井点储层流动单元分类的基础上,结合砂体尖灭线、断层及沉积微相等因素,在平面上对连续砂体进行细分,又将同一砂体划分为若干个流动单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