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恢复高考40年:打破“一考定终
恢复高考40年的发展与变化
恢复高考40年的发展与变化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这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次全国性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
经过40年的发展与变化,高考已成为中国教育体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回顾高考恢复40年来的发展轨迹,探讨其变化并对未来提出展望。
回顾恢复高考的40年,最初的几年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由于历史的特殊因素,整个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异常旺盛,考生数量激增。
此外,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和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也使得高考的开展面临困难。
然而,高考始终保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公开、透明的选拔方式,为广大考生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
在高考的推动下,中国的高等教育逐渐得到了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40年来,高考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从最初的选拔学术能力,到逐渐引入多元化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不断地完善。
如今的高考已经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检验,还充分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变化使得高考更具有包容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另一个关键的变化是高考试题的难度逐渐提高。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考试题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升级。
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础,还需要他们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对不同场景的能力。
此外,高考试题的改革也使得学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除了改革高考评价方式和试题难度外,教育主管部门还积极推动高考改革。
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提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并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变。
随后,各地相继出台政策配套改革,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开展社会实践等。
这些改革为高考评价体系的变革提供了基础,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展望未来,高考的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任务。
首先,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仍然是一个关键问题。
高考的公正性需要建立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之上,需要更多的扩大教育资源的投入,缩小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难忘,恢复高考的那些重要时刻
望、民之所求的大事。 8月8日,邓小平在科教座谈会上果断拍板“: 今年
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 要再搞群众推荐。”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历史时刻。 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原主任赵亮宏介绍,根据邓小平的 这一精神,教育部于当年8月13日再次召开全国高校 招生会议,修正了之前于6月召开的年度招生工作会 议精神。
邓小平拍板恢复高考
摆在记者面前的,是几份泛黄的科教工作座谈会 简报,它的刊出日期为1977年8月,由中国科学院与 教育部编。这些普通的简报记载了当年“ 科学和教育 工作座谈会”上,专家们“ 改进招生办法,保证新生 质量”的呼声与建议。
在那个年代,高校是如何招生的?“ 文革”开始后, 以考试选拔新生的招生办法被废除。从1970年起,虽 然高校陆续恢复招生,但实行所谓“ 自愿报名,群众 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其结果是录取 新生没有客观标准,“ 走后门”上学成风,学校新生 文化水平下降,学校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考成绩都非常优秀,一位是北京市文科第二名,另 一位是县里的文科“ 状元”。但县里扣住了她们的 档案。关于理由,一是她们在民办教师岗位做得好, 是县里的紧缺人才;二是两个人的直系亲属和主要社 会关系中,有所谓的历史问题。
接 待她们 后,招生 处 作了认真 研 究,认 为她们 是老三届高中毕业生,出生在新社会,一直受党的 教育培养,政治历史清楚,工作表现突出,高考成绩 优秀,应予录取,并把这一情况报告了教育部领导。 随 后,按 部里指 示,招生 处当即发函并 派专人 赴北 京市招办。最后,两位女青年分别被北京师范大学 和北京师范学院录取。
2017全国3卷下水作文
2017全国3卷下水作文5篇【作文原题】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
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要求: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且不少于800字。
8、沧海横渡,何惧怒涛霜雪——我看高考1977年,作为时代拐点标志的高考,为中国梦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劈开了一条康庄大道。
40年来,高考在变革和完善中迤逦前行,虽有风雨,但也常伴虹霓。
于国于人,高考肩负的意义都不言而喻。
此刻,接受考验的900多万学子正可谓沧海横渡竞风流。
我想,不管能否抵达彼岸,都要有“何惧怒涛霜雪”的气魄。
高考是为国选才的重要通道,但绝不是唯一通道。
毕竟,“自古华山一条路”的时代已往矣,“条条大道通罗马”的今朝正当时。
技工学校里也能走出巨匠,保安队伍中也能产生才俊,创业天地的弄潮儿,绿色军营的报国心,只要向上,处处都是垫脚石。
君不见,北大学子卖猪肉,海归高才隐山林,伟大的时代,总是带给人无限的可能。
高考是十年寒窗的馈赠,但分数绝不是唯一的收获。
学习,是知识的激增,更是品性的历练。
“书橱”式的呆子并不会因为撞进了象牙塔就成就了金刚身。
那些一言不合就拎刀的大学生,不就是分数障目的可怜虫吗?当初心被分数的子弹击得千疮百孔,那就把高考的意义狭隘化了。
哪怕待到放榜日,未遂凌云志,只要问心无愧,又有何憾?“上国每年春草芳”,沧波还在,何需惆怅!高考是圆梦时刻,但绝不是梦碎就万劫不复的泥淖。
莘莘学子,背负师长重托,胸怀少年意气,跌倒了都要抹着泪奔跑,面对没有硝烟的战场,有人笑傲群雄就有人折戟沉沙。
既然如此,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蒲松龄屡试不第,还不是画狐状妖自成一家。
以情怀为论点的论据:“花式高考题”
以情怀为论点的论据:“花式高考题”以情怀为论点的论据:“花式高考题”导语: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帷幕,各类花式高考题亦在此间走红网络。
众网友何以对"花式高考题"有如此兴致?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花式高考题"何以走红网络?适用话题:情怀、生活、历史等为了让湖南省岳阳市市民也能在高考期间,再次感受高考,《岳阳日报》8日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为市民出了份"岳阳版高考题"。
考试内容包括岳阳市古人事迹、经济现状、政府政策措施等。
"岳阳市现任市委书记、市长是谁?"、"在岳阳,流传着一位古人的事迹,他的事迹让全国人民可以享受3天假期,请问这位古人是谁?"......这些题目吸引了众多网友答题并展开讨论,答对了所有题目的前5名网友还获得了奖励。
环顾四周,不只是岳阳版高考题,还有陶瓷版高考题、方言版高考题、川大版高考题、陕西美食版高考题、王者荣耀版高考题......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帷幕,各类花式高考题亦在此间走红网络。
众网友何以对"花式高考题"有如此兴致?笔者感到,恐怕主要源于"三种情怀"。
一是"高考情怀"。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40周年。
可以说,现实中有太多人对自己曾亲历过的这场考试回味与感慨良多,而没有参加高考的人其实也有着一种"痛失"之憾。
面对让人眼前一亮的"花式高考题",网友们像真正参加高考的考生那样认真作答并展开讨论,某种意义上,或是追溯曾经青春的记忆,或是为圆自己一场高考梦。
这样的.情怀,值得我们尊重。
二是"家国情怀"。
从"花式高考题"的内容来看,每一个人都可以作答。
比如岳阳版高考题,既有"政治的""历史的",也有"经济的""文化的",都是市民高度关注或应知应会的知识。
高考回归四十年感悟
高考回归四十年感悟20XX25504019 15统计学班陈馨怡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生了许许多多值得纪念的重大事件。
高考,自然也是广大莘莘学子的深刻记忆。
1977年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邓小平提议恢复高考,是一个掀起巨大波澜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其划时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恢复高考不仅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成为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
它是历久弥新的记忆,是值得珍藏的历史。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古语说“四十不惑”,于不惑之年回望当年的恢复高考,更有沉郁厚重之感。
回想自己的高考那年,那一天天气很好,可是心情却丝毫不受天气影响,满脑子只有静止烦闷和忧郁。
到达考场陪同学去洗手间时还不小心打碎了手表,感觉什么都不顺利。
可是如今想到那时候坐在考场的自己,对未来是迷茫,耳边只有轰隆隆的风扇声,音响放出的考试注意事项和老师严肃的脸。
那时候的自己一心只有好好考试,因为自己的命运仿佛就交代给这四张卷子了。
考完试的同学们相互庆祝,嘴角是微笑,眼里是疲惫,辛苦了那么久,终于结束了,再见了高中同学,新的生活马上就到来了。
大学,既然叫做大学,它就必须具有高等文化水平,这个水平是客观的,而且是世界性的。
为了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择优录取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它在整个教育工作链条中的一个影响全局的重大环节上,异常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的教育方针,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
同时调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回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唏嘘。
让一代迷惘七年顿时感受到生命的机会与希望,也一扫当时的“读书无用论”的阴霾,使全社会迅速形成一股空前规模的大复习大学习的热潮。
但是恢复高考的40年来,我国的高考适度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调整,但始终未发生根本的变化,自身的弊端也日益显现。
首先,高考制度在受到外部社会条件的制约或者影响是,其公平公正性明显弱化。
其次,于社会经济利益的驱动严重影响高考制度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矛盾凸显。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作者:王莉来源:《祖国》2019年第10期摘要: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40年的光辉历程,我国在高等教育层面取得了一系列的伟大成就。
40年间我国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内涵式和外延式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储备和知识基础。
本文分析改革开放40年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历史意义,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教育事业继续前进而不懈奋斗。
关键词:高等教育 ; 教育体制改革 ; 民族复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40年,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其发展历程关系着我国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的发展,梳理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和历史经验至关重要。
一、40年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使得中国社会停滞不前,1966年国家决定停止高等教育招生工作,高考制度由此作废。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科教战线的知识分子长期被“两个估计”错误思想所压制,站在百废待兴的历史关头,小平同志在恢复工作后,首先抓文化教育事业。
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外延式到内涵式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既注重增加我国高等学校的数量,又在高校内部不断实行扩招政策,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1977-1985年,以恢复高考为起点的拨乱反正式快速发展随着“四人帮”被粉碎,国家何去何从成为党和国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百年大计,教育先行,教育问题成为积重难返的中国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邓小平恢复工作后,把各领域有重要贡献的专家们邀请到北京召开全国科教工作座谈会。
在会议期间,小平同志与专家学者们深刻总结文革十年给我国科教工作带来的惨重后果以及探讨如何使我国科教工作早日步入正轨。
小平同志在听取与会人员的建议下,做出恢复高考的重要决策,国务院并于1977年10月正式通过。
1983年,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①。
高考40年:科目改革探索的历程及反思
岭南学术客家文化研究㊀㊀㊀学术观察㊀㊀㊀⦾﹃一带一路﹄战略研究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教育学/心理学论坛㊀㊀㊀㊀㊀㊀㊀⦾中国恢复高考40年专题讨论高考40年:科目改革探索的历程及反思刘希伟㊀㊀全国新一轮高考改革,通过必考加选考 3+3科目及考试时间设置,不仅带来了高中教育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而且为激活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注入了一股强劲动力㊂选择性作为贯穿新一轮高考科目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官网,2014-09-03,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9/174543.html),以及浙江㊁上海两试点省市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发布后,得到了全国教育学界的普遍称赞与肯定㊂其实,某种意义上,选择性这一理念基本上贯穿了1977年制度恢复以来的整个高考科目改革历程㊂2017年,既是浙江㊁上海首批试点高中学生参加新高考的年份,同时又是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㊂在这样一个重要年份,回顾高考科目改革探索历程,反思高考科目设置内在矛盾,廓清新一轮高考科目改革所存问题,无疑具有特别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㊂从一种宏观视野来看,自1977年高考制度重新恢复以来,高考在科目方面先后进行过三次大的改革尝试㊂其中,第一次改革尝试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㊂当时改革意见的出台十分谨慎,其研究工作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有关高考科目改革的一场大讨论,而这一讨论是缘于中学阶段的 片面追求升学率 问题㊂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之后,中学教育很快出现 片追 现象,甚至存在文科生不学理㊁化㊁生,理科生不学史㊁地的极端情况,由此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偏狭㊁残缺的严重问题㊂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高考改革研讨至少包括两条线索:一条是1984年‘人民教育“杂志在第1至第7期开设了高考改革专栏,专门讨论高考分类㊁科目设置及计分比例问题;另一条是教育部委托北京㊁上海㊁陕西㊁湖北㊁四川㊁吉林六省市分别会同北京师范大学㊁华东师范大学㊁陕西师范大学㊁华中师范学院㊁西南师范学院㊁东北师范大学研究高考改革办法㊂(教育部学生管理司㊁本刊编辑部:‘ 改革高考分类㊁科目设置与计分比例讨论⓪结束语“,载‘人民教育“1984年第7期㊂)之后,国家采用了在高中毕业会考基础上改革高考的思路㊂不过,当时只有上海地区结合会考进行了试点改革,其他各省的高考科目暂不调整,仍是原来的 文六理七 模式㊂从高考制度变迁史来看,增加科目设置类别及选择性的改革思路成为当时的一种基本共识,并进一步演变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一种试点改革㊂1990年10月,‘国家教委关于改革高考科目设置的通知“发布,根据通知所附‘关于改革高考科目设置及录取新生办法的意见(试行)“,高考科目分为四组,第一组:政治㊁语文㊁历史㊁外语;第二组:数学㊁语文㊁物理㊁外语;第三组:数学㊁化学㊁生物㊁外语;第四组:数学㊁语文㊁地理㊁外语㊂(杨学为:‘高考文献(下)“,第457 459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㊂)这一改革方案,较之当时各省正在采用的 文六理七 二元分科模式,大大增加了科目的选择性㊂高校及系科㊁专业根据高考科目组的设置情况及各自特点选择一组作为考生的应考科目,考生则根据高校及系科㊁专业所要求的考试科目组以及本人的志向与兴趣选择一组参加考试㊂1991年,湖南㊁云南和海南三省开始作为试点试行这种科目设置,即所谓的 三南方案 ㊂若是抛开上海高考科目改革不论,那么 三南方案 可以说是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之后在科目方面进行的第一次重大改革尝试㊂然而,由于方案设计的内在不足等原因,湖南㊁云南和海南三个省份仅过了一年便停止了尝试,经过国家教委几年系统研究而形成的‘关于改革高考科目设置及录取新生办法的意见(试行)“只是昙花一现,随后被完全搁置㊂在今天看来,这一改革似乎有点 浅尝辄止 ,但实际上主要还是国家对于高考改革的态度比较慎重㊂既然 三南方案 的基本改革指向存在无法克服的固有弊端,那么自然应该及时 回头 或者再转向㊂其后,全国各省普遍采用了 3+2 高考2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2017年第5期岭南学术客家文化研究㊀㊀㊀学术观察㊀㊀㊀⦾﹃一带一路﹄战略研究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教育学/心理学论坛㊀㊀㊀㊀㊀㊀㊀⦾中国恢复高考40年专题讨论模式,即高考分文㊁理两大类,语㊁数㊁外为共同必考科目,在此基础上文科类加考政治㊁历史,理科类加考物理㊁化学㊂较之 文六理七 模式,20世纪90年代的 3+2 科目设置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㊂然而, 一法立,一弊生 ,高考取消生物和地理给这两门学科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㊂不难预见,将生物与地理排除在外的 3+2 高考模式势必被新的模式所替代㊂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 3+X 模式是1977年以来高考在科目方面所进行的第二次大的改革尝试㊂1999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发布,强调高考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为 三个有助于 ,即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㊁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㊁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㊂在高考科目方面,提出用三年左右时间推行 3+X 科目设置方案㊂(杨学为:‘高考文献(下)“,第627 629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㊂) 3 指语㊁数㊁外为每个考生的必考科目,英语逐步增加听力测试,数学不再分文㊁理科; X 指由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层次㊁特点的要求,从理㊁化㊁生㊁政㊁史㊁地六个科目或综合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所报志愿参加高等学校(专业)所确定科目的考试㊂就制度设计而言,较之1990年原国家教委‘关于改革高考科目设置及录取新生办法的意见(试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通过 X 科目在更大范围内赋予了学生与高校更多的选择权与选择空间㊂在 3+X 高考改革背景下,全国多数省份采用 3+文综/理综 模式,少数省份实行 3+文理综合 或 3+文理综合+1 模式㊂但截至2005年,多数试行 3+文理综合 或 3+文理综合+1 模式的省份,纷纷调整为 3+文综/理综 模式㊂如果说 3+X 高考在综合科目方面大体实现了改革目标,那么,其在增加科目选择性㊁增加高校及学生选择权与选择空间方面则无疑是失败了㊂各试点省份最终不约而同地取消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某一门或两门高考单科科目的制度设计这一事实,折射出 3+X 高考改革在增加科目选择性方面还存在难以克服的障碍㊂究其原因,选择性意味着多元性㊁多样性,多元性㊁多样性意味着复杂性㊁不可比性;考生与高校的选择权与选择空间越多,高考招生制度也就越多元化㊁多样化,越多元化㊁多样化也就越复杂㊁异质,越复杂㊁异质也就越不可比㊂(刘希伟:‘新试点高考招生制度:价值㊁问题及政策建议“,载‘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第10期㊂)同时,增加学生选择权意味着赋予了其忽略甚至近乎放弃学习某些科目的自由,由此,势必造成应试主义风气;尤其在避难趋易这一基本人性前提下,出于高考收益最大化的考量,大量考生纷纷 弃理选文 ,由此造成文理人才需求与培养㊁供给的 倒挂 问题,并且对物理㊁化学等理科顶级人才的培养与选拔造成巨大影响㊂全国第三次即最新一轮高考科目大改革,根据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在科目方面实行 3+3 模式㊂在 实施意见 中明确地提出 增加学生的选择权 ,规定考生高校入学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㊁数㊁外三个科目的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三个科目的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科目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㊂计入总成绩的学考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院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政㊁史㊁地㊁理㊁化㊁生等科目中自主选择㊂ 实施意见 的另一重要改革意见是提出了 应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学考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 ㊂根据改革规划,新一轮高考改革自2014年启动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㊂作为先行试点的上海与浙江,两地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既然都是以国务院 实施意见 为基本依据,必然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㊂但在科目与分值设置方面,两地存在着若干差异㊂上海新高考成绩由语㊁数㊁外三门统一高考成绩和学生自主选择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作为高等学校录取的基本依据㊂高考成绩总分660分,其中语㊁数㊁外每门满分150分,三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70分㊂就选考科目组合而言,上海考生共有20种选择㊂浙江新高考必考科目语㊁数㊁外每门分值同样均为150分;其选考科目则是从政㊁史㊁地㊁理㊁化㊁生㊁技(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七门中选择三门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㊂这样,浙江新高考考生总成绩满分为750分㊂在选考科目组合方面,浙江考生共有35种选择㊂上海与浙江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发布之后,引起教育学界及社会人士的广泛热议与普遍肯定㊂36刘希伟:高考40年:科目改革探索的历程及反思岭南学术客家文化研究㊀㊀㊀学术观察㊀㊀㊀⦾﹃一带一路﹄战略研究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教育学/心理学论坛㊀㊀㊀㊀㊀㊀㊀⦾中国恢复高考40年专题讨论但随着两地改革实践的推进,方案的利弊效应也逐渐显现㊂两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应试主义教育问题㊁学科专业录取要求与考生知识基础匹配问题㊁分数不等值问题㊁考试效度与区分度问题㊂尤其是浙江方案,由于制度设计更为复杂,因而所面临的问题也相对更加复杂㊂事实上,新一轮高考科目改革与之前 3+X 模式具有一定相似之处㊂当前,上海与浙江新试点高考综合改革所出现的问题,包括应试主义问题㊁分数等值问题㊁考试区分度问题以及考生基于高考收益最大化的 弃理选文 行为等,在以往 3+X 改革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㊂广东之前的 3+X 实行时间较长,江苏省 2008年高考方案 也与当前新一轮 3+3 改革具有诸多类似之处,因此,两省可以为全国新一轮高考改革提供若干有益启示㊂但新一轮高考科目改革也遇到某些新问题,比如时间维度上的 一考定终身 与 多考定终身 问题㊁选考科目考试次数的 一 与 多 问题等㊂再比如,上海㊁浙江两地新学考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也启发我们重新思考学考与高考两者的功能以及如何实现良性互动㊂而浙江新试点学考㊁选考科目两次考试的制度设计,又可为其他省份,尤其是将为考生提供学考或选考两次考试机会的省份,提供十分有益的经验㊂从这一意义上说,上海与浙江先行试验两种不同的改革方案,已经彰显出重要的试点价值㊂高考制度一端连接基础教育,一端连接高等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点,而且是社会矛盾的一个聚集点㊂尤其在中国,高考是民众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其改革高度敏感且 牵一发而动全身 ㊂因此,各省在推进新高考综合改革的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可能出现的新困境,预研预判并及时作出应对与调整,力争以稳健节奏取得高考改革的最大共识与成效㊂[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我国新高考招生制度试点改革跟踪与评价研究 (16CGL059)资助㊂](作者简介:刘希伟,山东栖霞人,教育学博士,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㊂)从教育测量学的角度反思新高考的科目设置胡中锋,董㊀标㊀㊀自1952年8月首次实行全国统一高考制度以来,65年间,数不清考试科目变换了多少次㊂前25年,以 文革 起落为界,在时间段上,有若干不可比之处㊂后40年与前25年,也有一些不可比的时间段㊂所以,今天论高考科目改革,往往只是讨论近40年来的情况㊂也是在这40年间,学界和社会各界,对高考科目设置等方面的认识,显著提高了㊂一些深层次的沉珂积弊逐渐暴露,引发关注㊂到了把问题明确化㊁尖锐化,剪除榛莽,兼治标本的时候了㊂长此以往,持之以恒,势必推进高考制度愈发合理㊂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只是从教育测量学角度出发,论列现行中国大陆高考科目设置的突出问题,不涉及高考实际存在的其他问题,也与港澳台的高考模式无涉㊂40年来,高考科目组合模式历经多种变化㊂比如, 文六理七 模式(理科考七门㊁文科考六门的模式,1981年起实行); 3+2 模式(理科不考生物㊁政治,文科不考地理,1993年开始实施); 3+X 模式(又有多种组合, 3+综合 模式,综合又分文综㊁理综和大综合等,1999年最先在广东实行)㊂2017年,浙江省高考采用的是 3+3 模式,不分文理科,第一个 3 指语文㊁数学㊁英语三科(全国统一高考),后面的 3 是从其他七科(包括物理㊁化学㊁生物㊁政治㊁历史㊁地理㊁技术等)中任选三科(由省组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可考两次,取其中成绩最好的一次作为最终成绩㊂同年,上海市的高考也实行了 3+3 (语㊁数㊁英,加上从物理㊁化学㊁生物㊁历史㊁地理和政治六科中任选三科)模式㊂㊀㊀这两种新的高考模式(以下简称 新高考 ),刚一实行就引起很大的争议㊂ 人民不满意 ,我们就必须探究并尝试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 新高考4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2017年第5期。
【恢复高考40周年】任子朝 陈昂:发挥学科特点 坚持改革创新——恢复高考40年数学科命题评析
【恢复高考40周年(3)】任子朝陈昂:发挥学科特点坚持改革创新——恢复高考40年数学科命题评析作者:任子朝,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陈昂,教育部考试中心,助理研究员。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17年第2期。
摘要:恢复高考40年来,数学科考试经历了突出“双基”、探索加强能力考查、更新考试内容、能力立意命题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数学科高考坚持改革创新,以基础知识为载体,发挥学科特点,加强理性思维、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在人才选拔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对中学数学教学产生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恢复高考;高考改革;高考数学;高考命题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数学在为高考选拔优秀人才、引导中学教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
40年间,高考数学经历突出“双基”考查、探索能力考查、更新考查内容、加强能力立意考查等阶段。
本文分阶段对高考数学考查内容的历史进行梳理,以期总结经验,更好发挥数学在高考中的作用,为后续的高考改革提供借鉴。
1 恢复高考的初期(1978—1982年):确定考试范围,突出“双基”1977年,教育部组织编写《1978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复习大纲》(以下简称《复习大纲》)。
《复习大纲》规定了高考命题的范围,并且指出考生在复习时应注意各部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它们的综合运用,特别应着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复习大纲》中关于数学的考试内容以初等数学知识(包括平面几何、解三角形、初等函数等)为主,同时指出,考虑到各地区教学内容不同的实际情况,反三角函数、复数、排列组合、参数方程、极限等知识都没有列入高考范围。
1978年的高考数学试题比较简单、直白,如直接要求分解因式等。
1980年,随着各地试行全日制十年制教学大纲和试用全国统编教材,《复习大纲》就没有再出版。
在之后的几年里,参加高考的人数增加,为了区分考生,数学试题的要求有所提高,逐渐向深、难方向发展,有的试题内容甚至涉及高等数学里的微积分等知识。
社会实践报告新高考
一、引言近年来,我国高考改革持续推进,新高考制度应运而生。
新高考制度旨在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升学路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有幸亲身经历这一历史性的变革。
本报告将围绕新高考改革,探讨其背景、特点、挑战与机遇,以期为我国高考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与特点1. 背景我国高考制度自恢复以来,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
在这期间,高考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现行高考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如“一考定终身”、应试教育倾向严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为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我国启动了新一轮高考改革。
2. 特点(1)选择性:新高考实行“3+3”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考生可从物理、历史、化学、生物、地理、政治等6门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选考科目。
(2)分类考试:新高考将高中毕业生分为文科类、理科类和艺术类、体育类,不同类别学生在选考科目和录取批次上有所区别。
(3)综合素质评价:新高考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录取参考,注重考察学生的道德品质、身心健康、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
三、新高考改革面临的挑战1. 学生方面(1)选科压力:面对多样的选科组合,学生需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选择,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心理压力:新高考改革对学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应对考试压力、心理调适成为一大难题。
2. 学校方面(1)师资力量:新高考改革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教学能力,这对学校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2)教学资源:新高考改革要求学校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3. 社会方面(1)家长观念:部分家长对高考改革存在误解,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导致应试教育现象依然存在。
(2)教育资源分配:新高考改革要求教育资源更加均衡,但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依然存在。
大数据看高考作文40年:材料题是主流 出题方式创新
大数据看高考作文40年:材料题是主流出题方式创新1977年,中断了十余年的高考制度恢复。
当年采取分省考试的形式,北京卷的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了高考恢复40年以来,超过200道全国或地方命制的高考作文题,发现历经变革至今,“材料题”是常客。
2000年开始,传统文化和时政热点逐渐走上试卷。
而在出题方式上,也出现了诸如半命题作文、“微写作”的创新。
专家指出,这意味着教育部门对于语文学科的定位发生了转变,正在从纯粹的文学科目逐渐转变为现实性、基础性科目,出题人的眼光在移向当代,从更高的格局引领学生心智更加健全发展。
24/44连续十年出现材料题是主流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高考40年来,全国卷一共44套试题中,一共有24套试题使用了材料作文的形式,占比约55%;高考40年来,各地自主命题192套,其中有75套为材料作文,占比近40%。
记者发现,材料作文最早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1980年,要求考生们读《画蛋》,写一篇读后感。
随后,材料作文频繁出现在高考试卷上。
从1999年至2009年,全国卷均为材料作文,掀起材料作文新高潮。
案例:1995年全国卷:给出阅读材料寓言诗《鸟的评说》,要求任选寓言诗中的两种鸟,展开想象,以《××与××的对话》为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对话片断。
2013年福建高考卷:要求根据顾城的《忧天》作文。
分析:网校高考研究中心向欧分析,材料作文是“主流”,体现出对学生综合水平的注重。
“汉语是母语,读得多才有可能写得好”,而这两者存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个考试形式能够同步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输出”的表达水平。
北京市教委校园促动项目中学组特聘专家、新东方集团培训师及语文项目创建主管杨洋分析,“命题作文范围比较大,写作的难度系数较大,评分的要求也会更高”。
他解释说,而材料作文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框架内实行创作,更有利于实行比较,所以是更为“主流的选择”,“毕竟高考要在尊重命题的合理性基础上,照顾到学生的发挥和创新”。
张志勇:高考改革核心在于打破“一考定终身”
高考 改革 核心在 于打 破 “ 一考定 终
身” 在今年2 月2 O H召 开 的 全 省 教 育工 作 会 上 , 省教 育 厅 提 到 根据 国 家 高考 改革 的 总 体 方 案 和 具 体 要 求 ,结 合 山 东 实 际 ,
2 0 1 4 年 山 台 山东 省 高 学 改 革 方 案 , 充分 发
很 多人 关注 的是考 试科 目的改革 ,其 实 是 整 个 招 生制 度 的大 变 革 。 按照 山 东 省教
育厅 2 0 1 4 年_ T 作要 点 ,夏 季 高 考 科 E l 将 进 行 优 化 , 涮 时还 要 制 定 多元 录 取 的 模 式 。 张 志 勇表 示 , 高 中学 业 水 平 考试 成绩 将 成 为 高 考 综 合评 价 、 多元 录 取 的 重 要 参 考 , “ 要保证学考 的公平 公 ,必须将学考上 升 为 国家 考 试。 ” 张 志 勇 分 析 , 目前 , 高 中 学 > l k 水 平 考试 巾各省单 独组 织 ,以 I h东 省 为 例 ,
一
制度 ,青少年受教育程度距离进一步实现
教 公 甲 以及 我 围产 业 升 级 所 需 的 劳动 首
育法》及其实施条例 ,将现行的九年义务
教 育 制 度 延 长为十 二年 义 务 教 育 ,推 行 高
。
( 据L } | 围网 )
张志勇:高考改革核心在于打破 “ 一考定终身’ ’
“ 这 次高 考改革 ,我认 为是 继1 9 7 7
次 改 革 。 ”张 志 勇 说 ,这 次 改 革 的 核心
双向选择激发高校改革活力 目前 ,高校在招 生 时并没 有太 多的 自主 权 ,基 本 _ l 二 足 省 级 招 生考 试 部 门按 照
1977—2017恢复高考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
停 滞 十 年之
久的 高考得 以恢 复,一个新的时代从此开启—~
难 忘 ,恢 复高考 的那 重要 时刻
文 I 本T I J  ̄ 2 , 者 姜 乃强
2 ( 1 l 7 年7 月高校 求l 仪季 . 1 于 肃残疾 乍魏 祥被 消
华大学 求瞅 了!魏 卞 羊 的命运 , 囚高 考迎 柬了新的转折 。
E D U C A T O R教育家
2 4 恢艇岛学 4 D 年・ 时刻
1 9 7 7 年8 月8日,邓 小平作 出了一项决定 中国未来前途 命运的伟 大决 策: “ 今年就要 下
决 心 , 恢 复 从 高 中 毕 业 生 中 直 接 招 考 学 生 , 不要 再 搞 群 众 推 荐 ” 这 一 年
、
之所 求的大 ’ J
8 J l j 8 H,邓小 、 科教 座谈会
康 尤 要 卜 决心 ,恢复从
断 拍板 : “ 今年
消息不
走 ,多 少人为之欣喜感动?1 4 ( ) 年来 ,『 岛
毕业生 l { 】 ^接 招考学 生 ,小
考 仅硝助普通学子 』 梦校 ,更带给这些特殊 学生
我们这个国家的命运 。
4 0 年 来 ,高考始终都是 备受人们 关注的热门话题 。高 考让年轻人获得 了 公平地 改变命运 的机会 ,高 考让人才 的选拔有 了~ 个公ZA 9 标 尺 。而从那个 涌动着春意的冬天开始 , 尊重知识 、 尊重人才的春风 就一直荡漾在大江南北 。 恢复后 的高 考已经走过了4 0 个年 头 , 4 0 年是短暂的 、 是厚重的 。 恢复高考 , 改变了人才的选拔机制 , 改变了我们 民族的风气 , 在举国上下形成了尊重知识 、 尊重人才的新风 尚 。从 那时起 ,高考成为整个 国家一年一 度的盛大社会活动 ,
新高考改革“新”的体现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新高考改革“新”的体现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新高考改革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旧格局;使学生自主选择权大大增加;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录取模式有了新的格局;为招生取向带来新的变化。
这些充分证明了新高考改革的价值所在。
一、新高考制度的基本精神和举措(一)基本精神新高考制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基本精神主要表现在:一是取消加分事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
一定程度上将弄虚作假、徇私舞弊、钱权交易的存在扼殺在摇篮中。
高考公平关系千万考生的切身利益,关乎着无数家庭的喜怒哀乐。
二是走班制实行尊重了学生个性发展。
新高考要求选课走班制是学校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也为每个学生发展特长方面提供了可能性,也鼓励了学生能够很好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取其学生所长,进行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出大量的具有个性化的创新型人才。
三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培养,这也刚好迎合素质教育的倡导,也是对核心素养的充分表达。
四是新高考方案的提出,加重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并向农村和边远地区靠拢。
(二)重要举措1.一考定终身的旧格局已被打破。
自从1977年高考恢复至今已41年,现今是知识、信息技术爆炸时代,传统的高考制度已满足不了当今时代的发展。
传统高考模式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考试是教师教学的法宝,分成了学生学习的命根,大多数学校唯“升学率”是图,家长拿孩子的“分数”是问,社会唯“名牌高学历”是追。
唯分数论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得学校家长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
2.学生自主选择权大大增加。
新高考改革意见中,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这一环节,打破了传统文科考“政史地”,理科考“理化生”模式。
新高考做到了文理科不分家,考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自行选择所要考取科目,这样赋予了考生更大的选择权,给予学生更多的“学其所好,考取所长”的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产生自我效能感。
「高考四十年」永远的回忆——1977年高考之后的回忆
「高考四十年」永远的回忆——1977年高考之后的回忆按语: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四十周年,本栏特推出“高考四十年”专栏。
欢迎大家撰写回忆自己的高考岁月、讨论我国的高考制度、人才培养及选拔体制等文章。
今特刊廊坊师范学院中文专业78级校友周纪鸿先生的文章,以做首启,期待大家支持。
自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以来,每年的高考录取阶段都是我最后悔的时期。
40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
自己已从当年的青葱岁月逐步进入老年阶段了。
然而,当年高考填报志愿的一刹那,竞然一想起来就心里难过,而且也难对外人讲述。
也许写到纸上变成文字,那被揉搓过的心仿佛书页一样会慢慢舒展开来。
其实,我参加了两次高考,第一次即在1977年。
那时我正在山海关老仓小学任教并兼任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1972年,我从秦皇岛柳江高中毕业,因成绩很好且在毕业考试作文时,写了《我最喜爱的职业——教师》一文,被当时的语文老师王桂菁大加赏识,而且嘱人将该文抄写成大字报形式,在校园文化长廊的墙上张贴。
一时间围观的人很多,我也很洋洋得意。
毕业分配时,我就似乎顺理成章地分配到学校当教师。
在干了几个月临时工后,我确感不适应建筑小工的重体力劳动,便于当年的12月26日这个吉祥的日子到教育局报到上班了。
整整5年,我在美丽的小学校园工作。
边教学,边练习手风琴,后来达到能够演奏手风琴独奏《打虎上山》的地步。
想当年经常登台演出,也下乡到农村或部队慰问联欢。
在当时不正常的社会环境中,一架黑色的鹦鹉牌手风琴,给我的青年时代增添了几许甜蜜的回忆和几抹浪漫的色彩。
1977年,听到全国将恢复高考制度的消息,给我极大的鼓舞和震动。
那年我正是大病初癒的疗养阶段。
发病原因似乎也缘自于上大学。
我有两个叔叔都曾经是名牌大学生,六叔在北京航空学院,即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七叔在唐山铁道学院,即今西南交通大学。
我小的时候,父亲还给叔叔寄些钱供他们上大学。
这儿时的印象恒久地强化了我也要上大学的愿望。
1976年,山海关教育系统有一、两个“工农兵学员”的名额,那是最后一届推荐“工农兵学员”了,机会难得。
老照片见证了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一)
老照片见证了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一)作者:刘善文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7年第6期今年是恢复高考招生制度40周年。
也许很多人对电影《高考1977年》还记忆犹新。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至。
对于即将走上考场的莘莘学子,如果说高考是煎熬、是考验,那么,曾经参加过高考的人心中留下的则是记忆和感慨。
1977年7月召开的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
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主动要求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
同年8月4日至8日,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座谈会邀请吴文俊、王大珩、童第周、邹承鲁、周培源、苏步青、何东昌等33位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以及科研部门负责人畅谈教育。
就是在这次座谈会上,邓小平听取了多位专家的意见后一锤定音:“今年就恢复高考。
”犹如一声春雷,震撼了人们冰封已久的心,一下子点燃了千百万学子渴望已久的梦想。
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结束后,10月6日,教育部向国务院呈报了《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12日,国务院向全国报转了这个《意见》。
《意见》提出全国统一考试、择优录取。
1977年12月,全国570万考生在同一时刻走进了考场,“文化大革命”中断了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终于得到恢复。
瞧,照片上呈现岀的踊跃报名、考场答题、阅卷现场、喜迎新生、开学典礼、认真听课、交流学习那一幕幕,被定格成一个个永恒瞬间,它标示着一段历史的结束,同时也是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
40年前,1977年刚刚摆脱“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神州大地,万物凋敝,百废待兴。
恢复高考制度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大事,极大地调动了广大青年学习科学文化的积极性,再度向社会传递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的清新风尚,重构了教育公平的起点,唤醒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信心,推动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
恢复高考的那段日子
恢复高考的那段日子程宏(山东省实验中学1974届校友)时任五连连长林明朴曾经对我们说:你们遇上“文革”不考试就进入实验中学实属一大幸运,如果参加考试入学,你们很大一部分人可能会考不进来。
但是一旦进来,只要你努力了,不管你的成绩如何,你都将从中获得其他一般学校所不能相比的受益。
若干年后,在我们闯荡了半辈子社会后,再回想林老师这段话,倍感内容丰富。
事实的确如此,当今社会上虽然缺乏按毕业学校统计学生平均水平和成绩的评价指标,但是每一个实验中学的学生都会觉察到与同一代人相比较,实验中学学生的平均水平和成绩总是略高一点,即便是“文革”期间在校的我们这一代同学也不例外,都会因自己曾经是实验中学的学生而感到自豪。
这种感觉来自哪里?答案只有一个:虽然我们在实验中学渡过了人生之路中短暂的一段,但是几年的校园生活,却是我们在初等教育中知识增长最快最多的时期,实验中学在艰难的“文革”时期,不仅给我们积累了难能可贵的知识,更给我们传播了优秀传统文化,并对我们成年后,在工作事业中的积极向上、不懈努力发挥了潜移默化的动力作用,使我们本固枝荣,终生受益。
中国人常说老师是一根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而我们更愿意说母校老师们将教育之火照亮了自己,传给了别人。
我们当年心中被老师引燃的火种,如今又在我们下一代心中燃起知识之火、文明之光,我们相信,这火种会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事实上我们这代很多人当年没有机会接受更高学历教育的愿望已经在下一代身上实现了,他们正在接替我们去建设一个现代文明社会。
虽然我们这一级同学在非正常时期非正常地“毕业”,但是我们没能忘记,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发自肺腑地大声疾呼:同学们,你们要相信,读书绝不会无用。
个别老师,甚至直言教诲一些坚持学习的同学:你们如果想上大学,就要坚持读书学习,只要有耐心恒心韧心,就会走进大学的课堂。
我们许多同学的大学梦,不管以后实现了没有,都是在那时种下的。
1977年秋天恢复高考时,复习资料奇缺,“文革”中的教材显然不够用,于是各种手抄本的练习题和模拟试题成为了争相传阅和传抄的宝贝。
恢复高考40年的发展与变化
Forty Years'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covery of
Gaokao and Its Changes
作者: 刘海峰;刘亮
作者机构: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出版物刊名: 高等教育研究
页码: 1-9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0期
主题词: 高考制度 恢复高考 高考改革
摘要:1977年恢复高考既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转折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40年来,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大概可以分为制度恢复期、改革调整期、扩招发展期、试点深化期四个时期。
40年间,高考在考试时间和组织形式、报考年龄和婚姻限制、考试题型和科目、录取方式等方面都有许多变化,但高考总分录取模式、分省定额录取模式、竞争激烈程度、高考制度的重要性没有变。
高考改革应以“不
变”应“万变”,以“不变”之公平原则应“万变”之考试内容与形式。
高考恢复40年那时没人怀疑“知识改变命运”
高考恢复40年那时没人怀疑“知识改变命运”
杨津涛
【期刊名称】《青年与社会:上》
【年(卷),期】2017(000)007
【摘要】我们绝大部分人都经历过高考,也往往觉得,高中生活太枯燥无味,整日除了背书,就是做题。
然而,在1966到1977年高考废除期间,许多知青在艰辛劳作之余,依旧坚守着对知识价值的认可,瞎自盼望着“高考”这一公平竞争机会的来临。
【总页数】6页(P48-53)
【作者】杨津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2.3
【相关文献】
1.恢复高考40年的历史回顾和现实启示 [J], 刘超;
2.发挥学科特点坚持改革创新——恢复高考40年数学科命题评析 [J], 任子朝;陈昂
3.恢复高考4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科的回顾与思考 [J], 徐连清
4.观点、数量、方法——恢复高考40年来高考政策公平性研究述评 [J], 王新凤;
5.无愧于时代馈赠的栋梁——评《在历史转折点——恢复高考40年纪实》 [J], 周纪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恢复高考40年:打破“一考定终
身”改革何
往?
梁如霞(前排中),山东财经大学退休教授,1977年参加高考,之前为工厂女工。
这是她在上学前和工友的合影留念。
1977年,关闭十余年的高考考场从头开启,也从头开启了无数人的命运。
恢复高考40年,伴随着全国高考制度改革的步伐,山东的高考改革也在探索中前行。
高考改革,更加尊崇教育公平。
2017年,山东启动新高考改革,被称为高考改革新元年,选考科目不断调整,探索多元录取的评价方式,考生的自主选择权也在慢慢扩大。
恢复高考
迎来改变命运之机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十年中积压下来的570多万二三十岁的青壮年男女,从车间、农田、军营……走进了改变自己和国家命运的考场。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彭欣,是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级学生。
他18岁高中毕业后下乡当过知青,进厂当过工人。
“如果没有高考,我顶多算一个优异的中药炮制工。
”而现在的他,是德高望重的中医教授,治病救人,传道授徒。
彭欣的大学毕业照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守森更是坦言,“我祖辈皆农民,对于一个身处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之子来说,高考确确实实改变了我的命运……”
谈起现在的高考制度,彭欣禁不住想对当下的年轻人说几句话。
“考大学是发奋成才的最佳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不过,读大学和不读大学完全不一样,高考制度还是当今社会竞争体系中最公平、最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上这么多的岗位竞争与人员选拔机制,最周密最公平的还是它。
”
从考查知识点
到注重解决问题
山东高考40年,也是不断变革的40年。
40年来,高考在从考查“知识记忆”转向考查“能力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2004年,教育部将山东、宁夏、广东、海南四省区列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
2007年,山东高考考试科目全部自主命题,实行“3+X+1”,即语文、数学、英语+理科综合(或文科综合)+基本能力测试模式。
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高考,不但在命题主体上打破了全国统一的传统,而且在命题思想由过去比较强调注重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在内容设计上增加了应用题和能力题,在试卷类型和结构上由以往的以单科知识和能力测试为主导向以综合能力、综合素质测试转变,初步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
山师附中高三历史备课组组长侯新磊从事教学工作已近16年。
“以历史科目为例,说实在的,这几年来高考越来越难了,难在哪里呢?更加关注对历史学科素养的考查,以及用历史眼光解决问题的能力。
”侯新磊是1998年参加高考的,“那时候我们只要背诵知识点就行,课本上的细枝末节都要背到,现在这种思路已经完全行不通,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考生的时空意识、大历史观、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严重,这也迎合了时代对人才发展的需求。
”
科目不断调整
学生自主权更大了
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各省自主命题。
理工类考语文、政治、数学、理化等四科,文史类考语文、政治、数学、史地四科。
到了1994年,山东高考在减少考试科目上进行了改革,开始推行“3+2”考试方案,即将高中毕业会考后的高考科目分为文史、理工两大类,并将理工类7门、文科类6门的考试科目都减为5门。
所有的考生都必须考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理工类加考物理、化学,文史类加考政治、历史。
自此,山东高考科目不断调整。
2001年山东高考中首次加入英语听力;2002年实行“3+X”,“3”指语文、数学、外语,“X”指文综或理综;2007年山东高考考试科目全部自主命题,实行“3+X+1”模式;2014年,由“3+x+1”调整为实行“3+综合”模式,外语考试科目中的听力考试不再作为夏季高考内容;2015年,英语使用全国卷,恢复听力,计入总分。
今年启动的高考改革,也被称作“新高考”,科目改革被称为是最大的亮点。
按照新高考改革方案,高考科目调整为3+“6选3”,除语文、数学、外语所有考生必考之外,考生可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中自由选择3门,6选3有20种组合。
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学生科目选择权,随之也要求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管理改革,实行选课走班,满足学生选科、选课的要求。
根据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自2017年秋季高中入学新生开始,考生夏季高考考试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和考生选考的3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组成,即“3+3”。
其中语文、数学、外语为全国统考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2次考试机会。
综合素质评价
试点院校不断扩大
“现行高校招生制度存在不合理之处,其中,最不合理的是高中教师没有发言权。
就能力评价而言,再好的考试也不如教师对学生的长期观察更确凿,更不用说非智力方面的评价。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谢小庆提到。
他建议,在招生中需要降低一次性笔试的比重,给那些与学生相处一年或几年的高中教师一定的发言权,给那些将要在大学与学生相处的大学教师一定的发言权。
根据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到2020年,山东省的高考录取模式为:两依据一参考。
两依据,是指依据高考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指考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作为高校录取的严重参考。
自2017年秋季高中阶段入学新生开始,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科学设计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建立规范的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要包
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是学生毕业、升学的严重参考依据。
在录取方式上,近几年,山东省不断探索多元录取方式,自2016年起,在部分高校,选择部分专业开展综合评价招生改革,探索“统一高考+学业水平考试+学校考核(综合素质评价+面试)”的招生方式。
高校依据考生的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学校考核成绩,按比例形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今年,综合评价试点院校规模进一步扩大,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坚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