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与古诗之表解
歌行,乐府,古风之区别
乐府·古风·歌行体——古诗体式简谈兼对中学课本两处诗体说法的商榷浙江省嘉兴教育学院徐志平我国古付诗歌体式繁多,在古诗的分类和叫法上也众说纷纭。
尤其是对于乐府、古风、歌行体三类诗,更易混淆。
因为,从形式上看,乐府体与古风都是五言体,七言古诗与歌行体都是七言体,很难区分。
但是,从古付以来,人们比较一致地承认它们在表达内容、手法、风格特色的区别,对它们有约定俗成的称呼。
人教版八年级(下)在《诗五首》的‚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中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
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又九年级(上)知识短文《怎样读书》中说:‚杒甫的《石壕吏》格律教宽,叫古风……‛这里的叫法,不符合习惯。
人们习惯上把杒甫的《茅屋》一诗叫做‚七言古体诗‛,而把岑参的《白雪歌》叫做‚七言歌行体‛,编者也明显看到了两诗的‚异‛,所以出了这样的问题。
而杒甫的《三吏》《三别》虽然在形式上与‚古风‛同为五言,但习惯上人们把《石壕吏》叫做‚新乐府‛,而不叫‚古风‛。
为了说清这个问题,需要对我国古付诗歌体式作一简要回顾。
我国最早的诗体是四言的‚诗经体‛,接着出现了以屈原《离骚》为付表的‚楚辞体‛(也叫‚骚体诗‛),后者用连词‚之‛和语气助词‚兮‛将句式变长,如‚帝高阳之苗裔兮‛(《离骚》)、‚操吴戈兮披犀甲‛(《国殇》),这为后来的五、七言诗提供了先例。
因此,《诗经》与《楚辞》成为我国诗歌之源。
至汉付,出现了专门负责搜集各种诗歌、民歌的机构‚乐府‛,它所搜集的最有影响的是民间诗歌,这就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汉乐府民歌‛。
它最大的特点是现实性强,通俗明快,形式上以五言为主。
如教材八年级(上)中的《长歌行》及高中课本中的《饮马长城窟行》《十五从军征》等,即是‚正宗‛的‚汉乐府‛。
汉乐府民歌的内容体式影响了当时及后世的文人诗歌创作,至东汉末年,付表文人五言诗成熟的《古诗十九首》出现,其中吸收了乐府民歌的许多特点,这对古诗体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异同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异同作者:石碧兰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0期摘要: 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由于创作年代相近,作品有很大的相似处,因此一直受到后人的追捧。
比较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在创作年代、作者、写作手法与艺术特征等方面的异同,有助于我们了解两者之间的继承与创新关系,更加深入地了解汉代文化,以及六朝和盛唐时期等中国其他朝代的文学现象。
关键词: 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相异相似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又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赋物,实五言之冠冕也。
”钟嵘《诗品序》言:“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故是炎汉之治。
”李善《文选》卷二十九注:“五言,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或云枚乘,疑不能明也。
”释皎然《诗式》曰:“李少卿并《古诗十九首》”条中有“《十九首》词精意炳婉而成章,始见作用之功,盖东汉之文体。
”胡应麟《诗·内编》中有:“古诗短体如《十九首》,长体如《孔雀东南飞》,皆不假雕琢,工极天然,百代而下,当无继者。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讨论的热情从来没有冷却过,可见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有极高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
一、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的不同之处“古诗和乐府除了在音乐意义上有所区别外,实际是二而一的东西。
现在乐府古词中,假如哪一篇失去了当时合乐的标题,无所归类,则我们也不得不泛称之为古诗;同样,现存古诗中,假如某一篇被我们发现了原来和乐的标题,则它马上又会变成乐府歌词了”。
[1]由此可见,有无合乐的标题是古诗和乐府诗的区别之一。
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12类,其中汉乐府的民歌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和“杂曲”中,“相和曲”有“丝竹更相和”之意,是流行于北方的民歌;“鼓吹曲”是当时北方的乐曲,主要用于军乐。
“绕歌十八曲”一部分歌词为西汉民歌,也就是说“音乐是汉乐府的灵魂”。
张籍的诗和译文和解析5篇
朝代:唐朝|作者: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古诗简介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是唐代诗人张籍自创的乐府诗。此诗具有双层面的内涵,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全诗以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态度,语言上极富民歌风味,对人物刻画细腻传神,为唐诗中的佳作。
赏析/鉴赏
由于朱庆馀的赠诗《近试上张水部》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籍的答诗也是如此。
诗的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章写得好,但还不够自信。“越女新妆出镜心”,越地出美女,而朱庆馀恰好又是越州人,这简直是天缘巧合,作者把朱庆馀比做一个刚刚经过修饰打扮,从清澈明净,风景优美的鉴湖中走出来的采菱女。这一句,表面上说越女天生丽质,再加上精心的妆饰打扮,自然更加美艳动人,实际上是说朱庆馀有良好的先天素质,再加上后天的刻苦学习,自然是德才兼备,文质彬彬。第二句“自知明艳更沉吟”,表面上是说采菱女自己也知道自己长得漂亮,但因过分爱美,却又自我思量起来,实则是说朱庆馀虽然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文章不错,但还没有足够的信心,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得到考官的赏识。诗的后两句,紧扣“更沉吟”三个字,针对朱庆馀的疑虑,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齐纨未足人间贵”,“齐纨”,齐地产的白色细绢,异常精美,自古有名。这句表面是说,尽管有许多别的姑娘身上穿着齐地出产的精美绸缎做成的衣服,却并不值得世人看重。“齐纨”,在这里比喻表面的、花哨的东西。整句是说,表面的华而不实的东西并不值得看重,言外之意是,朱庆馀并不是一个华而不实、徒有其表的人。便自然引出最后一句“一曲菱歌敌万金”。
乐府诗《江南》赏析: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的融合
乐府诗《江南》赏析: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的融合古诗《江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汉乐府民歌,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绘和清新自然的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2、注释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
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
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可:在这里有“适宜”、“正好”的意思。
三、创作背景《江南》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采莲歌。
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学界有不同的说法。
有人说是一首情歌,“鱼戏莲叶”有暗喻男女欢爱的意思;也有人说这仅仅是写劳动生活的快乐。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首采莲曲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将它们的欢乐之情充分透露了出来。
诗的前三句是主体,后四句只是敷演第三句“鱼戏莲叶间”,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
主体部分的三句,描绘江南采莲风光,实际着重于表现采莲人的快乐。
开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首先把读者引入一个碧叶鲜丽、小舟穿行的画面。
“何田田”流露出感叹、赞美的语气,本身是带有情绪的。
虽然没有写人,人已在其中。
如此良辰美景,旖旎风光,采莲的人们自然免不了一场嬉闹。
何况,采莲的活儿,习惯上总是由年轻的女孩子干的,她们平日拘束得紧,如今似鸟出笼,更兼结伴成群,欣喜活泼,自是如水荡漾。
然而诗在这里逗了一逗,却不再写下去,转笔落到“鱼戏莲叶间”。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一)内容上,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有共同的一面,即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都表现追求人生享乐、及时行乐的生活观;但汉乐府民歌多反映社会面貌,《古诗十九首》多关注人生,题材范围宽窄不同。
艺术上,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的表现方法、诗体、风格、语言等各具特色。
从内容上看,(作者的层次有别)汉乐府民歌出于社会下层群众之口,题材范围很广泛。
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表达了人民自己的心声,道出了人民自己的爱和憎,广泛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痛苦生活,像镜子一样照出了两汉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面貌。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桓灵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极为尖锐,下层人民深受水深火热的痛苦。
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腐败黑暗,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强垄断政治,彼此又争斗不息。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既无社会地位,又无政治前途,他们往往落魄江湖,背井离乡,辛苦辗转,走投无路,失意彷徨。
《古诗十九首》就是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生活的病态反映,它的题材范围比起汉乐府民歌来,就狭窄得多了。
“它所反映的是处于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而已” ,“在《十九首》里,表现这种羁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便是思妇之词,综括起来,有这两种不同题材的分别,但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1](P18)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说:“《十九首》中所流露出的游子思妇的感伤,正是东汉末年封建统治阶级走向没落时期的反映。
”[2](P214)当然这都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文学研究界比较流行的观点。
倪其心指出:“《十九首》的思想特点是封建下层文士从自身地位、利益、处境、遭遇出发充满感伤哀怨,抒写惆怅不满,迸发气愤不平。
为了改善提高地位和待遇,他们不得不放弃家庭生活,奔走仕途,追求功名,谋取富贵,因而造成这一阶层游子思妇的普遍离愁别绪的丛生。
”[3](P264)叶嘉莹认为:“《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引起千百年读者的共鸣,就在于它所写的三类感情:离别、失意、忧虑人生无常,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
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
一、汉乐府的含义
• 1、音乐机关的名称
• 职能:组织文人创作诗歌,广泛收集民歌。
2、诗歌体裁的名称
汉代人把配乐的歌辞叫歌诗,魏晋以后,人们 便将这种在乐府机关合过乐的歌诗直接称为“乐 府”,而将没有入乐的诗歌称为“徒诗”,于是, 乐府便由音乐机关变为一种诗体的名称。 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是收集乐府最完备 的一部总集。
• 考:老也。 • 寿考:犹言老寿。 • 奄忽:急遽。 • 随物化:指死亡。
• 荣名:指荣禄和声名。
• 一说为“美好的名声”。
这首诗从百草的更新,联想到人生寿命的短暂, 因而发出“立身苦不早”的失意慨叹。
小结
• 汉乐府民歌是汉代诗歌的杰出代表,它 标志着四言诗的衰微和五言诗的兴起,《孔 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代表 着汉乐府的最高成就;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在艺 术上的成熟。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 • • • • •
《薤露》 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蒿里》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 • • • • • •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思考题:
1、简述“乐府”含义的演变。
2、什么叫“汉乐府”
3、汉乐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什么特 点?代表汉乐府最高艺术成就的是哪篇作品?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古诗十九首第五讲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二、汉代文人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三、《古诗十九首》选析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1、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把现实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像《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也忠实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的现实。
可以说,《诗经》民歌中反映到的,乐府民歌都有所表现,而《诗经》中没有或较少接触的主题,汉乐府却又有了新的开拓。
例如,对于剥削阶级家庭内部生活的揭露。
《相逢行》、《鸡鸣》、《长安有狭斜行》等揭露了他们奢侈荒淫的生活;《孤儿行》、《淮南王歌》揭露了统治阶级家庭里的兄弟骨肉相残,这都是在《诗经》民歌中少见的主题。
就是相同主题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新的开掘,弃妇诗在《诗经》民歌中往往就事论事,谴责的常只是男子的无情和变化,很少接触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等社会原因。
汉乐府的民歌中的弃妇诗就不仅把矛头指向男子本身的薄情和见异思迁,而更把矛头指向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纲常的社会因素,因而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像《孔雀东南飞》就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制和门第观念,体现了更强烈的现实精神。
汉乐府民歌的一些题目和题材被后世文人反复摹拟过,建安时代直到六朝,出现了大量的拟乐府,唐代大诗人李白几乎写尽了乐府古题,杜甫推陈出新,即事名篇,写出了《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白居易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写作大量揭露社会、反映现实的作品,其精神虽上绍《风》、《雅》,但更近承汉乐府。
这就使现实主义成为一个绵绵不绝的传统。
2、汉乐府的第二个成就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中叙事诗的成熟。
我国的叙事诗萌芽于《诗经》,但其成熟是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诗经》中称得上叙事诗的是《大雅》中的《大明》、《緜》、《皇矣》、《生民》、《公刘》等被称为周族史诗的作品。
其中虽有不少生动的描写,但总的来说还缺少完整的情节和细致的叙述。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一)内容上,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有共同的一面,即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都表现追求人生享乐、及时行乐的生活观;但汉乐府民歌多反映社会面貌,《古诗十九首》多关注人生,题材范围宽窄不同。
艺术上,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的表现方法、诗体、风格、语言等各具特色。
从内容上看,(作者的层次有别)汉乐府民歌出于社会下层群众之口,题材范围很广泛。
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表达了人民自己的心声,道出了人民自己的爱和憎,广泛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痛苦生活,像镜子一样照出了两汉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面貌。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桓灵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极为尖锐,下层人民深受水深火热的痛苦。
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腐败黑暗,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强垄断政治,彼此又争斗不息。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既无社会地位,又无政治前途,他们往往落魄江湖,背井离乡,辛苦辗转,走投无路,失意彷徨。
《古诗十九首》就是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生活的病态反映,它的题材范围比起汉乐府民歌来,就狭窄得多了。
“它所反映的是处于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而已”,“在《十九首》里,表现这种羁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便是思妇之词,综括起来,有这两种不同题材的分别,但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1](P18)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说:“《十九首》中所流露出的游子思妇的感伤,正是东汉末年封建统治阶级走向没落时期的反映。
”[2](P214)当然这都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文学研究界比较流行的观点。
倪其心指出:“《十九首》的思想特点是封建下层文士从自身地位、利益、处境、遭遇出发充满感伤哀怨,抒写惆怅不满,迸发气愤不平。
为了改善提高地位和待遇,他们不得不放弃家庭生活,奔走仕途,追求功名,谋取富贵,因而造成这一阶层游子思妇的普遍离愁别绪的丛生。
”[3](P264)叶嘉莹认为:“《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引起千百年读者的共鸣,就在于它所写的三类感情:离别、失意、忧虑人生无常,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
大学语文第4讲:乐府.古诗
使君出巡有威势——夫婿出则千骑随 使君五马显华贵——夫婿佩剑贵出奇 使君骄横逞权势——夫婿前程岂可比 使君貌丑人格卑——夫婿气度凌于你
场景想象:罗敷越说越神气,越说越得意 使君却是越听越晦气,灰溜溜逃之
“夸婿”乃全诗不可或缺之关键部分, 为烘托人物性格、营造故事情节之需。
采桑女 秦罗敷到底是什么身份?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出行豪华 身份高贵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相貌英俊 风度翩翩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伶牙俐齿 机智聪慧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赏析
罗敷当时为何要讲这番话?意图何在? 罗敷夸婿,完全是有针对性的。
人之于美,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作所言, 实乃避其“难题”,虚处落笔,无中生有,表现其不 可描摹之美。
作品始终于虚处着笔,没有具体的形象勾勒,但却 非常饱满而又耐人寻味地写出了罗敷的美的无与伦比。
写罗敷全须写容貌,令止言服饰之盛耳,偏
无一言及其容貌;特于看罗敷者尽情描写,所谓虚
处著笔,诚妙手也。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但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 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3、艺术特色与影响
1) 现实主义传统的发扬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班 固
《诗经》是汉以前的乐府,乐府就是周以后的《诗经》。——余冠英
日出入
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 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 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泊如四海之池,遍观是耶谓何? 吾知所乐,独乐六龙。 六龙之调,使我心若。 訾,黄其何不俫下!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乐府诗《江南》原文、译文、赏析不分版本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乐府诗《江南》原文、译文、赏析不分版本乐府诗《江南》原文、译文、赏析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注释本篇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
诗歌采用民间情歌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问来暗喻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
风格清新健康。
诗歌的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
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游动为依据,显得活泼、自然、有趣。
句式复沓而略有变化,是《诗经》的传统手法,用在这里,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
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意思是:在江南可以采莲的季节,莲叶是多么的劲秀挺拔。
鱼儿们在莲叶之间嬉戏,一会儿嬉戏在莲叶东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西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南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北面。
“莲〞更多解释是“恋〞。
语境而言,表喻“欢快〞、“兴奋〞与“忐忑〞交织的一种心理状态,亦有时时处处“恋着〞的含义。
赏析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南是水乡泽国,莲的生长极为普遍。
每到夏历7、8月份,莲子成熟了,姑娘们划着小船,穿行在碧荷万倾之间,一边唱歌,一边采莲。
这首采莲歌正艺术地再现了姑娘们的劳动场面。
头两句描写了姑娘们远望见水面上片片碧绿的荷叶相连,心里充满了无限的喜悦,以至于禁不住发出了热情的赞叹。
“可〞在这里是“正好〞的意思,“江南可采莲〞说是江南到处生长着莲,这真是采莲的好地方。
“何〞是“多么〞的意思,“田田〞形容高高挺起而连成一片,“莲叶何田田〞即莲叶多么田田!这是对荷叶极度赞美的语气。
当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不由想起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画面。
是的,有这样温润碧绿的叶子,就一定有夏日里开的那样热烈的荷花;而今,姑娘采摘的莲蓬,也一定各个硕大,掰开它,莲子也一定颗颗硕圆,姑娘们兴高采烈的情绪自然洋溢在字里行间。
乐府诗和唐诗的异同
乐府诗和唐诗的异同乐府诗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是一种以楚声为主的流行曲调。
汉代楚声的流行,对三言和七言诗句的大量出现起了催化作用。
它的作者涵盖了从帝王到平民各阶层,由得作于庙堂,有的采自民间。
像司马相如这样的著名文人也曾参与乐府诗的创作。
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激发乐府诗作者创作的热情和灵感的事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和死的人生态度。
如:贫富悬殊,民间疾苦,战争徭役,下层人民的劳动和互助,普通百姓的爱情婚姻生活,上层社会的残暴和腐朽。
可以说,汉乐府的大多内容都是“敢于哀乐,缘事而发”。
这些和唐诗宋词都是有很大相同的。
唐诗唐诗是中国唐代诗歌的称谓,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发展的全盛时期其影响深远,且流传广泛。
唐代诗歌创作繁荣,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流派众多、体制齐备,作家作品量多质高,据《全唐诗》存录,诗有4.89万余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2200多人。
唐诗成就卓著,是在封建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思想比较开放,艺术文化普遍高涨的推动下,诗人们继承和发扬《诗经》、《楚辞》以来的优良传统,广泛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结果。
它显示出中国古典诗歌已发展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唐诗的形式多种多样。
但古体诗却不外呼两种五言和七言.近体诗也有两种绝句和律诗。
绝句和律诗也不会超出五言和七言。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要求较宽.近体诗对音韵格律要要确严。
一首诗句数有限定。
每句中用字平厌声有规律,韵脚不可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唐诗代表中国古典诗的黄金时代。
其特点为:一、数量众多。
清代康熙年间编定《全唐诗》,收诗48900多首。
唐代书籍主要靠手抄,八个世纪后尚有近五万首作品传世,说明这些作品经受了时代的考验。
汉乐府与_古诗十九首_的异同
经典乐府诗名篇赏析大全
【导语】乐府是古代⾳乐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的管理⾳乐的官署。
西汉设乐府令,公元前112年,正式成⽴于西汉汉武帝时期,收集编纂各地汉族民间⾳乐、整理改编与创作⾳乐、进⾏演唱及演奏等。
下⾯是分享的经典乐府诗名篇赏析⼤全。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乐府诗名篇赏析:江南 两汉: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赏析 这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采莲歌,全诗没有⼀字⼀句直接描写采莲⼈采莲时的愉快⼼情,⽽是通过对莲叶和鱼⼉的描绘,将它们的欢乐之情充分透露了出来,仿佛亲⽿听到和亲眼看见许多采莲男⼥的歌声和笑语声融成⼀⽚,许多⼩伙⼦和采莲姑娘们还在调情求爱。
头两句是写采莲的⼈们望着露出⽔⾯的⼜⼤⼜圆的荷叶,⼼⾥⽆限喜悦,因⽽禁不住发出热烈的赞美。
“可”这⾥有适宜、正好的意思。
“江南可采莲”是说江南到处都⽣长着莲,真是采莲的好地⽅。
“⽥⽥”是形容莲叶圆润鲜碧的样⼦,⼀说是形容莲叶饱满劲秀、挺⽴⽔⾯。
“何⽥⽥”就是“何其⽥⽥”,是极度赞美的语⽓。
这⾥只写叶,我们却可以联想到花。
莲的花期为夏历五⾄七⽉,每朵花可开⼆⾄三天,每⽇清晨开放,下午三、四点⼜逐渐闭合,翌晨再度开放,花开过⼆⼗天,可采收莲蓬⽣⾷,果实(莲⼦)的成熟期在七、⼋⽉间。
清⼈张⽟榖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矣。
”(《古诗赏析》)莲叶茂密,莲花繁盛,不仅景⾊⽆⽐秀丽,还表明莲⼦必然丰收,采莲⼈⾃然⼼⾥⾮常⾼兴。
⼈们在采摘⽔上的莲蓬的时候,必然会看到⽔中的情景。
“鱼戏莲叶间”写鱼在莲叶中间游来游去,宛如在游戏⼀般。
“戏”字写鱼在⽔中的迅捷欢乐神态,⾮常形象。
这⾥既在写鱼,也有以鱼⽐⼈意,采莲⼈划着⼩船在莲叶间穿⾏,互相追逐嬉戏,宛如鱼⼉在⽔中游动,其划船动作之娴熟,船⾏之轻快,采莲⼈⾝姿之轻盈,⼼情之欢快,⾃然浮现在我们眼前。
这⾸歌辞只有七句,明⽩如话,⽽后四句⼜基本上是第三句的重复,它的妙处究主要在于运⽤民歌中常⽤的⽐兴、双关⼿法,把男⼥之间调情求爱的欢乐之情写得极其委婉、含蓄,耐⼈寻味,⽽⽆轻佻、庸俗之弊。
部编语文七下古诗译文及赏析1
部编语文七下古诗译文及赏析11、木兰诗乐府诗集〔南北朝〕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唯一作:惟)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译文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织布梭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在想什么,也没在惦记什么。
昨天晚上看见了征兵的文书,君主在大规模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我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从此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骏马、马鞍、鞍下的垫子、马嚼子、缰绳和马鞭。
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水奔腾流淌的声音。
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胡人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隘,越过一座座的山峰。
夜晚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得胜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
经典汉乐府古诗赏析精选
【篇一】经典汉乐府古诗赏析精选江南两汉: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赏析这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采莲歌,全诗没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写采莲人采莲时的愉快心情,而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将它们的欢乐之情充分透露了出来,仿佛亲耳听到和亲眼看见许多采莲男女的歌声和笑语声融成一片,许多小伙子和采莲姑娘们还在调情求爱。
头两句是写采莲的人们望着露出水面的又大又圆的荷叶,心里无限喜悦,因而禁不住发出热烈的赞美。
“可”这里有适宜、正好的意思。
“江南可采莲”是说江南到处都生长着莲,真是采莲的好地方。
“田田”是形容莲叶圆润鲜碧的样子,一说是形容莲叶饱满劲秀、挺立水面。
“何田田”就是“何其田田”,是极度赞美的语气。
这里只写叶,我们却可以联想到花。
莲的花期为夏历五至七月,每朵花可开二至三天,每日清晨开放,下午三、四点又逐渐闭合,翌晨再度开放,花开过二十天,可采收莲蓬生食,果实(莲子)的成熟期在七、八月间。
清人张玉榖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言矣。
”(《古诗赏析》)莲叶茂密,莲花繁盛,不仅景色无比秀丽,还表明莲子必然丰收,采莲人自然心里非常高兴。
人们在采摘水上的莲蓬的时候,必然会看到水中的情景。
“鱼戏莲叶间”写鱼在莲叶中间游来游去,宛如在游戏一般。
“戏”字写鱼在水中的迅捷欢乐神态,非常形象。
这里既在写鱼,也有以鱼比人意,采莲人划着小船在莲叶间穿行,互相追逐嬉戏,宛如鱼儿在水中游动,其划船动作之娴熟,船行之轻快,采莲人身姿之轻盈,心情之欢快,自然浮现在我们眼前。
这首歌辞只有七句,明白如话,而后四句又基本上是第三句的重复,它的妙处究主要在于运用民歌中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把男女之间调情求爱的欢乐之情写得极其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而无轻佻、庸俗之弊。
全诗一气呵成,但在结构上又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三句揭示题旨;后四句进一步展示采莲时的欢乐情景和广阔场面。
而诗中第三句又在全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相连,不着痕迹。
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
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1、乐府诗乐府原是管理音乐的政府机构,后来把乐府机构收集整理起来的歌辞称为乐府诗。
魏晋以后,文人利用汉乐府旧题创作的徒诗也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2、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无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
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学的题材领域,现在让位于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患患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街衢田畴、物候节气,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
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
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称它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
诗史上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五言古诗之权舆的评论例如,明王世贞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碎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
陆时庸则云“(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3、《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乐府诗与古诗之表解
---------------------------------------------------------------最新资料推荐------------------------------------------------------乐府诗与古诗之表解乐府诗与古诗之比较区别滥觞成立发展性质与形式作品来源代表作乐府诗(歌、行、歌引、引、曲、吟)汉武帝成立「乐府」之官署,职在采民间诗歌,被管弦以入乐凡经乐府采获保存之诗歌,皆称「乐府诗」1.产生于两汉2.发达于南北朝3.没落于隋唐4.变调于中唐1.可被之管弦2.多长短句3.偶数句必押韵4.可以换韵5.不须对仗6.句数、字数均不限制7.多叙事8.贵遒劲1.主要采获自民间诗歌(大抵作者以佚)2.士人之仿制而入乐府者(略可之其作者)1.最有名为西汉李延年「佳人歌」2.佚名「陌上桑」古诗(古风、古体诗)汉代已有古诗,唯「古诗」之名,实始于唐,系别于「近体诗」而言1.五言古诗由乐府演变而来。
班固「咏史诗」,为最早之五言古诗2.七言古诗亦受乐府影响,曹丕「燕歌行」为最早之七言古诗1.以六言、七言为主2.篇幅长3.长句騈语多1.只可颂,不可歌2.多五言、七言(句法整齐)3.用韵较自由,只求韵谐而已4.可以换韵5.不讲究对仗6.句数、字数均不限制7.多言情8.尚温雅多为士大夫所创作1.东汉佚名「古诗十九首」,为最早成熟之五言古诗2.曹丕「燕歌行」,七言古诗正式成立乐府诗渊源「乐府」一官,秦已有之,至汉武帝设乐府官署,采民间诗歌,被以管弦,称为「乐府诗」名称乐府诗的标题仍留有入乐的痕迹,弄、歌、1 / 10行、吟、曲、怨、谣、辞、调、引、张等。
如长干行、饮马长城窟行、琵琶行、短歌行、游子吟、渭城曲、长恨歌、春闺怨等。
作者采民间歌谣者,作者已不可考。
而士人仿制而入乐府者,略可知其作者。
特色内容繁复,形式多变,句型参差,多长短句,但以五言较突出,可被管弦。
演变发展汉乐府 1 与古诗同为汉代诗歌文学的双葩2 精华是汉代民歌,大都是人民的口头创作。
乐府、近体诗、古体诗
1、乐府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
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1976年在秦始皇陵区出土了一件钮钟,上书错金铭文:“乐府”,2000年在西安秦遗址出土“乐府承印”封泥一枚,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史实,而非始于汉武帝时期。
)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乐府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唐代诗人作乐府诗,有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以抒发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关山月》等,也有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自制新题以反映现实生活。
两汉乐府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乐府在西汉哀帝之前是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行政长官是乐府令,隶属于少府,是少府所管辖的十六令丞之一。
西汉朝廷负责管理音乐的还有太乐令,隶属于奉常。
乐府和太乐在行政上分属于两个系统,起初在职能上有大体明确的分工。
太乐主管的郊庙之乐,是前代流传下来的雅公布古乐。
乐府执掌天子及朝廷平时所用的乐章,它不是传统古乐,而是以楚声为主的流行曲调。
最初用楚声演唱的乐府诗是《安世房中歌》17章,另外,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在祭祀沛宫原庙时用楚声演唱,也由乐府机关负责管理。
乐府诗及古体诗
请说出下面诗句中的表现手法: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比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兴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比兴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诗”。
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
府”。魏晋还把用乐府旧题写的诗称为 “乐府”。 唐代把仿照乐府写作的诗,称为“新乐
府”或“系乐府”。
宋元把“乐府”作为词、曲的别称。
汉代文学的主流是文人创作, 文人创作的主流是辞赋。乐府民歌 作为民间的创作,是非主流的存在。 这种非主流的民间创作,以其强大 的生命力逐渐影响了文人的创作, 最终促使诗歌蓬勃兴起,取代了辞 赋对文坛的统治。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
开篇采用的一问一答,
是民歌中常见的。 语言生动质朴,极少雕 饰斧凿,有至今仍是人 们津津乐道的口语 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 自然的口语,也有新奇 幽默的比喻,这都是当 时文人的拟作中所没有 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 猪羊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艺术特征与文学成就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汉乐府民歌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汉乐府民歌中不少作品表现了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哀汉乐府民歌表现了生动活泼的想象力汉乐府民歌使用了新的诗型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乐府诗《江南》原文、译文、赏析
乐府诗《江南》原文、译文、赏析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注释本篇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
诗歌采用民间情歌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问来暗喻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
格调清新健康。
诗歌的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
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游动为依据,显得活泼、自然、有趣。
句式复沓而略有变化,是《诗经》的传统手法,用在这里,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
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意思是:在江南可以采莲的季节,莲叶是多么的劲秀挺拔。
鱼儿们在莲叶之间嬉戏,一会儿嬉戏在莲叶东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西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南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北面。
“莲”更多解释是“恋”。
语境而言,表喻“欢快”、“兴奋”与“忐忑”交织的一种心理状态,亦有时时处处“恋着”的含义。
赏析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南是水乡泽国,莲的生长极为普遍。
每到夏历7、8月份,莲子成熟了,姑娘们划着小船,穿行在碧荷万倾之间,一边唱歌,一边采莲。
这首采莲歌正艺术地再现了姑娘们的劳动场面。
头两句描写了姑娘们远望见水面上片片碧绿的荷叶相连,心里充满了无限的喜悦,以至于禁不住发出了热情的赞叹。
“可”在这里是“正好”的意思,“江南可采莲”说是江南到处生长着莲,这真是采莲的好地方。
“何”是“多么”的意思,“田田”形容高高挺起而连成一片,“莲叶何田田”即莲叶多么田田!这是对荷叶极度赞美的语气。
当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不由想起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画面。
是的,有这样温润碧绿的叶子,就一定有夏日里开的那样热烈的荷花;而今,姑娘采摘的莲蓬,也一定各个硕大,掰开它,莲子也一定颗颗硕圆,姑娘们兴高采烈的情绪自然洋溢在字里行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採民間歌謠者,作者已不可考。采民间歌谣者,作者已不可考。而士人仿製而入樂府者,略可知其作者。而士人仿制而入乐府者,略可知其作者。
特色特色
內容繁複,形式多變,句型參差,多長短句,但以五言較突出,可被管絃。内容繁复,形式多变,句型参差,多长短句,但以五言较突出,可被管弦。
演變發展演变发展
漢樂府汉乐府
乐府诗与古诗之比较
区别
滥觞
成立
发展
性质与形式
作品来源
代表作
乐府诗
(歌、行、歌引、引、曲、吟)
汉武帝成立「乐府」
之官署,职在采民间诗歌,被管弦以入乐
凡经乐府采获保存
之诗歌,皆称「乐
府诗」
.产生于两汉
.发达于南北朝
.没落于隋唐
.变调于中唐
.可被之管弦
.多长短句
.偶数句必押韵
.可以换韵
.不须对仗
.句数、字数均不限制
1與古詩同為漢代詩歌文學的雙葩1与古诗同为汉代诗歌文学的双葩
2精華是漢代民歌,大都是人民的口頭創作。2精华是汉代民歌,大都是人民的口头创作。
3名篇:江南可採蓮、陌上桑、孔雀東南飛3名篇:江南可采莲、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南北朝樂府南北朝乐府
1文人仿作的樂府詩,大多只是沿用舊題,並無入樂。1文人仿作的乐府诗,大多只是沿用旧题,并无入乐。
.以六言、七言为主
.篇幅长
.长句騈语多
.只可颂,不可歌
.多五言、七言(句法整齐)
.用韵较自由,只求韵谐而已
.可以换韵雅
多为士大夫所创作
.东汉佚名「古诗十九首」,为最早成熟之五言古诗
.曹丕「燕歌
行」,七言古诗正式成立
乐府诗
淵源渊源
「樂府」一官,秦已有之,至漢武帝設樂府官署,採民間詩歌,被以管絃,稱為「樂府詩」「乐府」一官,秦已有之,至汉武帝设乐府官署,采民间诗歌,被以管弦,称为「乐府诗」
1絕句:1绝句:
1.又名短句、斷句。又名短句、断句。
2.每首四句,有五言、七言兩種。每首四句,有五言、七言两种。
2律詩:(絕先於律)2律诗:(绝先于律)
(1)每首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亦有五言、七言兩種。(1)每首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亦有五言、七言两种。
格律格律
1體式:以首句第二字之平仄而定,分平起、仄起兩種格律。1体式:以首句第二字之平仄而定,分平起、仄起两种格律。
4對仗工整:4对仗工整:
1.絕句可對仗,可不對仗。绝句可对仗,可不对仗。
2.律詩首尾兩聯不必對仗,中間兩聯(頷聯、頸聯)必須各自為對。律诗首尾两联不必对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必须各自为对。
3.排律除首尾兩聯以外,均需兩兩對仗,排排對偶。排律除首尾两联以外,均需两两对仗,排排对偶。
5用韻嚴格5用韵严格
1.絕句、律詩多用平聲韻,且一韻到底,不能換韻;排律可換韻。绝句、律诗多用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不能换韵;排律可换韵。
2不入樂,也不沿用舊題,另立新題。2不入乐,也不沿用旧题,另立新题。形式上已近於古體詩。形式上已近于古体诗。
3元、白所作的新樂府,以寫時事為主,旨在反映現實。3元、白所作的新乐府,以写时事为主,旨在反映现实。
古詩古诗
淵源渊源
1五言古詩,當由樂府而來。1五言古诗,当由乐府而来。
2七言古詩,也受樂府影響。2七言古诗,也受乐府影响。
2入樂的樂府民歌有南北之異:2入乐的乐府民歌有南北之异:
1.南朝尚婉轉。南朝尚婉转。如:焦仲卿妻、長干曲如:焦仲卿妻、长干曲
2.北朝趨樸實雄渾。北朝趋朴实雄浑。如木蘭詩、敕勒歌如木兰诗、敕勒歌
新樂府新乐府
1形成於初唐,確立於白居易、元稹的「新樂府運動」。1形成于初唐,确立于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
5.首載於昭明文選。首载于昭明文选。
2三曹皆長於樂府詩及古詩。2三曹皆长于乐府诗及古诗。
◎魏晉◎魏晋
陶潛詩風格恬淡自然。陶潜诗风格恬淡自然。東坡謂其「質則實綺,瞿而實腴」為田園詩之宗。东坡谓其「质则实绮,瞿而实腴」为田园诗之宗。
◎南北朝◎南北朝
謝靈運、謝脁為山水詩大家。谢灵运、谢脁为山水诗大家。而山水詩成為宋齊兩代詩人的主要題材。而山水诗成为宋齐两代诗人的主要题材。
名稱名称
樂府詩的標題仍留有入樂的痕跡,弄、歌、行、吟、曲、怨、謠、辭、調、引、張…等。乐府诗的标题仍留有入乐的痕迹,弄、歌、行、吟、曲、怨、谣、辞、调、引、张…等。如長干行、飲馬長城窟行、琵琶行、短歌行、遊子吟、渭城曲、長恨歌、春閨怨等。如长干行、饮马长城窟行、琵琶行、短歌行、游子吟、渭城曲、长恨歌、春闺怨等。
2.乃東漢末期不得志的文人,仿樂府及國風體裁所創作的抒情五言詩。乃东汉末期不得志的文人,仿乐府及国风体裁所创作的抒情五言诗。
3.質樸自然,簡潔生動,對後世五言詩之發展,影響極大。质朴自然,简洁生动,对后世五言诗之发展,影响极大。
4.無格率規定,平仄,句數,字數,無嚴格規定,不被管絃。无格率规定,平仄,句数,字数,无严格规定,不被管弦。
2句數、字數固定。2句数、字数固定。
3嚴定平仄:3严定平仄:
1.每句各字都限平仄聲每句各字都限平仄声
2.俗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但五言詩第三字、七言詩第五字,在音調上有重要關係,不宜改易。俗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但五言诗第三字、七言诗第五字,在音调上有重要关系,不宜改易。
名稱名称
1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2古體詩是相對於近體詩而言。2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
特色特色
多五、七言,只可誦,不可歌。多五、七言,只可诵,不可歌。
作品作家作品作家
◎漢代◎汉代
1古詩十九首1古诗十九首
1.作者多不可考,未著詩名,後以各詩第一句作為詩題。作者多不可考,未着诗名,后以各诗第一句作为诗题。
近體詩近体诗
名稱名称
又名今體詩,為唐代新興詩體和古體詩為相對之詞。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诗体和古体诗为相对之词。
發展发展
1近體詩完成於唐代。1近体诗完成于唐代。是先有絕句,後有律詩。是先有绝句,后有律诗。
2元以後,曲作大興,詩則衰微。2元以后,曲作大兴,诗则衰微。
種類种类
分絕句、律詩兩種(律詩含排律)分绝句、律诗两种(律诗含排律)
.多叙事
.贵遒劲
.主要采获自民
间诗歌(大抵
作者以佚)
.士人之仿制而
入乐府者(略可之其作者)
.最有名为西汉李延年「佳人歌」
.佚名「陌上桑」
古诗
(古风、古体诗)
汉代已有古诗,唯
「古诗」之名,实始于唐,系别于「近体诗」而言
.五言古诗由乐府演变而来。班固「咏史诗」,为最早之五言古诗
.七言古诗亦受乐府影响,曹丕「燕歌行」为最早之七言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