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扬子新元古代沉积盆地演化与古地理(汪正江等)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及其编制

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及其编制

%
综上所述 " 我 国 古 地 理 学 研 究 历 史 悠 久" 虽然 不同时期不 同 学 者 以 不 同 的 理 论 & 观 点 和 方 法" 以 不同的目的 和 侧 重 点 " 以 不 同 的 资 料 依 据" 对不同 地区不同地质时期的古地理 进行 了 研 究 " 推动了我 国古地理研究的发展 " 但上 述诸方 法 仍 存 在 共 同 的 不足
万方数据 古地理格局 " 缺 乏 相 对 具 体 的 地 质 体" 因而其勘探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 第 & ’卷
表6
万方数据
第 ! 期 !!!!!!!!!!!!!! 田景春 " 等( 层序 & 岩相古地理图及其编制
第& ’卷 第!期 &%%# 年 ( 月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B 3 > 2 . F8 2 3 A E9 D < ; > D ; @2 > C8 > P < 3 > = ; > A! !‘
, .4 & ’0 -4 ! 1 2 3 4& % % #
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及其编制
& & 田景春!, ,陈洪德!, ,覃建雄!,侯中健!,侯明才!,彭 ! 军!
# ! !$
’ 一是 怎 样 编 制 反 映 活 动 论 的 岩 相 古 地 理
图( 二是在二维平面图上怎 样反映 特 定 时 间 间 隔 内 某地区的 四 维 沉 积 发 育 史 % 前 者 涉 及 如 何 恢 复 古 海洋 & 古大陆 的 位 置 及 其 变 化 历 程 " 后者除涉及成 图单元的划 分 & 对 比 外" 尚存若干工作方法上的问 题" 其焦点是怎样选择等时 地质体 或 等 时 面 来 编 制 真正等 时 的 岩 相 古 地 理 图 " 即 层 序)岩 相 古 地 理 图 % 所谓层 序 ) 岩 相 古 地 理 图 就 是 以 层 序 地 层 学 理论为指导 "以体系域或相关界面为编 图 单 元 "所 编制的具等时性 & 成因连续性和 实 用 性 的 岩 相 古 地 理图 %

第四章 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

第四章 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
1)古生物标志
根据生物化石组合可以分析其生活环境的盐度。 窄盐性的生物群如钙质红藻、钙质绿藻、钙质有孔虫、钙质海绵、珊瑚、 苔藓虫、腕足类、棘皮类、头足类等反映海水的盐度正常;
典型的半咸水、咸水生物群有双壳类、腹足类、介形虫、硅藻、蠕虫及蓝藻等。
淡水生物群常见的有蓝藻、硅藻、轮藻、普通海绵等
在盐度增高的情况下,窄盐性生物减少,广盐度的双壳类、腹足类和介形虫类等增加,在 超盐度水中,只剩下少数的喜盐生物如鱼类中的棘鱼。
精品PPT
第一节、沉积(chénjī)盆地古地理分析 四、水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tiáojiàn)分 析 2、确定古盐度的标志
2)沉积标志 随着盆地内水介质含盐度的增加,而形成一系列化学成因矿物,其沉积顺序为:
方解石→白云石→天青石→石膏→石盐。
特别是含自生天青石、萤石、重晶石的白云岩,与蒸发岩共生的玉髓为形成于超 盐度条件下的指示物。
海绿石、胶磷矿物形成于正常含盐度的海水中。
精品PPT
第一节、沉积(chénjī)盆地古地理分析 五、古气候分析 六、古水深分析 七、古构造(gòuzào)分析 另单独讲
精品PPT
沉积(chénjī)盆地 分析
第四章 沉积盆地(péndì)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分析 第二节、沉积盆地古气候分析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各种气候要素如降水量、气 温、风力和风向等的综合;
精品PPT
第四章 沉积盆地(péndì)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分 析
第一节、沉积(chénjī)盆地古地理分析 一、陆源区的分析
1、判断古陆或侵蚀区的存在 ③根据沉积相变来判断古陆的存在,由侵蚀区至沉积区的相变是有规律的, 靠近陆源区海(湖)相沉积物减少,而被陆相沉积物代替,这样可以根据 对某时代地层的相剖面的对比,按照相变的规律追索确定侵蚀区的位置。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优质课件(共34张) (2)(共34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优质课件(共34张) (2)(共34张)
第三页,共34页。
发育(fāyù) 初期
横剖面成 V 型
(河谷深而窄)
向下(xiànɡ xià)侵蚀 向源头侵蚀
第四页,共34页。
河谷 (hégǔ)加 河深谷延长
A
B
发育(fāyù) A中凹岸期侵蚀
B凸岸堆积
连续的河湾
向河谷(hégǔ)两 岸侵蚀
第五页,共34页。
河谷(hégǔ) 展宽
成熟期 横剖面成 U 型
三 角 洲
河流(héliú)输沙量、入海口潮差、海水的顶拖、入海处水
下地势状况
第十八页,共34页。
三角洲平原 (p入í海ng处y水uá下n坡) 度平缓—水流(shuǐliú)速度减慢—泥沙
—三角洲。
第十九页,共34页。
活动(huó dòng)四:我们为什么住在这 些地方?
展示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回答下面的问题 我们主要住在什么地方? 我们为什么要住在这些地方? 这些地方有什么缺点(quēdiǎn),怎样避免?
河谷虽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但也离不开地壳的抬
升作用
-------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sùzào)着地
表形态
第八页,共34页。
三峡的成因
西
陵 峡
地壳运动导致构造裂 隙
湍急的水流顺裂隙,
强烈下切侵蚀,地
壳不断抬升,下切
深度也不断加深,
使河床(héchuáng)
不断加深,河谷向
第九页,共34页。
平原 (píngyuán)低 地
趋利避害(qū lì bì hài)
加高加固河堤
聚落要高于洪水
位,而且要避开 (bì kāi)滑坡、 泥石流等自然灾 害
第二十八页,共34页。

高中地理2019版新教材第一册(地理1)全套思维导图彩版

高中地理2019版新教材第一册(地理1)全套思维导图彩版

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的概念1天体的类型2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人造天体宇宙飞船,空间站天体系统的层次3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行星地球普通行星八大行星的共性同向性1逆时针共面性2黄道平面近圆性3椭圆轨道八大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1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2木星,土星远日行星3天王星,海王星特殊行星存在生命内部原因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公转和自转周期适当)1适宜生物生存的大气2体积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臭氧层的保护液态水3来自地球内部原始海洋外部原因安全的宇宙环境1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的太阳光照2天文现象观测月相的观测月亮位置的逐日变化月亮形状的逐日变化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能量(光和热)1维持地表温度2水体,大气运动的动力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积累下来的太阳能3日常生活的能量来源4光电转换太阳能发电光热转换太阳灶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1扰乱磁场,出现磁暴2极地出现极光3与自然灾害有相关性4太阳辐射的分布纬度地带性变化太阳大气层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冕层太阳风地球的历史化石和地质年代表地球的演化历程研究地层是最主要的途经地层: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地质年代沉积岩层理构造含有化石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时地质年代表前寒武纪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约占地球历史的90%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冥古宙:有机质太古宙:蓝藻等原核生物出现元古宙:蓝藻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由此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特点:成矿时期——Fe Au Ni Cr古生代时间:距今5.41亿年——2.52亿年包括: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联合古陆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例:三叶虫、笔石、鹦鹉螺后期陆地上出现低等植物脊椎动物发展早期:鱼类中期:两栖类晚期:爬行动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繁盛,成煤期末期发生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约95%物种灭绝中生代时间: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特点:爬行动物的时代,裸子植物兴盛,成煤期中后期: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末期发生物种大灭绝事件,恐龙等物种灭绝新生代时间:距今6600万年至今包括: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联合古陆解体,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形成,地势起伏面貌形成(高大山脉)三叠纪晚期:联合古陆开始解体被子植物高度繁盛,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了人类,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地球历史的书页动植物化石及化石能源(煤油气)自下而上由简单到复杂自下而上地层由老到新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3层)地壳地幔地核大气圈地球的外部圈层(3层)水圈生物圈外核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为氮气和氧气出现各种天气现象地表各种水体的总称存在形式多样含义: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圈层范围: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地壳上层非常活跃的地理圈层地球表面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上地幔下地幔软流层(上地幔上部)为岩浆发源地熔融状的金属物质,形成了地球磁场铁镍金属组成内核压力极大,是一个固态金属球。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

扬子板块构造演化 四川盆地三叠纪构造沉积相演化
泸州-开江隆起
时期:三叠纪早-中期
四川盆地 碳酸盐台地,西北通过龙门 山岛链与边缘海部分隔绝 古太平洋板块西北推挤,形成泸州-开 江隆起
时期:三叠纪晚期
四川盆地上升内陆湖盆 须家河组 印支运动使滇青藏洋一特提斯板 块向北和北东方向推挤,使龙门山 岛链一康镇古陆抬升;松潘甘孜边缘 海转变为山系
海西末东吴运动形成 须二再次发展
是浊流沉积的海相地层。其特征是厚度大,通常很少含化石,具有薄层的递变层理。它主要由泥灰岩、砂质、钙质页 岩、泥岩,与砾岩、砂岩和硬砂岩等组成具有明显韵律层的岩石组合,它形成于海洋浊流环境。构造地质界将复理石 视为一个广泛发育的前造山阶段沉积组合,它形成于一个地槽演化的晚期阶段,造山作用主幕发生之前,由毗邻隆升 山区快速侵蚀提供物源,而在槽地内沉积的具有明显韵律层的沉积岩系。例如中国秦岭造山带的三叠系留凤关群。有 人根据它与地槽演化过程的关系,将其进一步分为下复理石和上复理石,前者形成于地槽沉降阶段,后者形成于地槽 回返阶段。
秦岭海槽收缩
复理石
X1:龙门山逆冲带还未形成 X2:龙门山逆冲带川西推进,部分出水
时期:海西运动
滇青藏洋板块最早沿着西秦岭南缘消 减带和东昆仑一略阳消减带相继俯冲 海西晚期,沿着怒江消减带活动 康滇古陆内部张性断裂,玄武岩喷发
时期:印支运动早期
滇青藏洋板块沿着金沙江深断裂消减 形成松潘甘孜边缘海西南边界 龙门山边缘受到推挤形成岛链 四川盆地与边缘海部分隔绝,半封闭 海盆,大量蒸发岩 古太平洋板块西北推挤,形成泸州开江隆起
时期:三叠纪晚期
四川盆地上升内陆湖盆 须家河组 松潘甘孜边缘海转变为山系 物源
时期:燕山期
太平洋板块和滇青藏板块继续俯冲 浙、闽、粤火山岛弧系 怒江俯冲消减带

五大盆地综合柱状图

五大盆地综合柱状图

系统

度 段 (m)
剖面
岩性简述
生储盖组合 烃源 储集 盖层 组合
第四系 100
+

第三系 380

汉 50


拉 472

二 400

段 1500 △



白 垩 系
下 统

一 50

段 1000
黄灰色及灰色砂、砾岩
杂色泥岩、砂砾岩, 底部为砂砾岩夹泥岩 灰—深灰色泥岩, 夹少量砂岩及粉砂岩
灰色细砂岩、粉砂岩与 深灰色、灰色泥岩不等厚互层
And
中 涟源、 组 邵阳两 合 个凹陷
下 涟源、 组 邵阳两 合 个凹陷
9
思茅坳陷地层综合柱状图
2021/6/16
10
2021/6/16
11
塔里木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图
2021/6/16
12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地层综合柱状图
2021/6/16
13
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地层综合柱状图
2021/6/16
楚雄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图
中西部坳陷
东部坳陷
地层系统 岩性柱
统组 E 赵家店组 K2 江底河组 K1 普昌河组
高峰寺组 J3 妥甸组
蛇店组 J2 张河组
储盖组合 组合 地层系统 岩性柱 储层 盖层 划分 统 组
E 赵家店组 K2 江底河组
缺失
Ⅰ J2 张河组
储盖组合 组合 储层 盖层 划分

J1 冯家河组
上部:粉砂质泥岩、泥灰岩;下部:砂岩为 主、泥岩及煤层
在黑色钙质泥页岩、偶夹砂岩
P1m:以灰岩为主,夹硅质灰 岩 P1d:灰黑色~ 棕色含铁硅质岩夹硅质灰岩

沉积学与古地理

沉积学与古地理

第二节 沉积相标志
3.沉积地球化学标志 应用岩石中或生物介壳中的微量元素(如B、B/Ga、Sr/Ba、Br、 Br/Cl…)、同位素(O、C、S、H等)及有机地球化学资料来判断沉积环境。 4.地球物理学标志 包括地球物理测井(自然电位、自然伽玛、视电阻率等)曲线和地震 地层学(地震相)标志。 5.沉积岩层体的形态标志 包括地层厚度、岩体形态、接触关系及剖面结构(即剖面层序)、相 序相模式等方面来判断沉积相。其中,最重要的是剖面结构—它是综合 研究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和厚度等在剖面上的变化层序。不同沉积相 在剖面上的变化层序是一样的,如向上变细的剖面结构见于河流相、潮 坪相、河口湾相、浊积岩相、风暴岩相等。而向上变粗的剖面结构见于 三角洲相、湖泊相、无障壁海岸相、海滩亚相等。 应该指出,以上几方面的判别标志,应综合考虑,不能仅据某一点 作结论,因某些不同的相可出现一些相似的特征。
2)粒级划分-伍登-温特沃思标准 3)粒度曲线-直方图、频率图、累积曲线图、概率累积曲线图 4)粒度参数-平均粒度、标准偏差、偏度、峰态 5)粒度参数散点图 6)C-M图 7)粒度参数的环境判别公式
第三节 岩性(沉积)标志
第三节 岩性(沉积)标志
三、沉积岩的结构 4、粒度分析
第三节 岩性(沉积)标志
第三节 岩性(沉积)标志
二、沉积岩的碎屑成分和岩石类型 沉积岩的物质成分包括化学成分和矿物成
分。
组成沉积岩的物质主要是母岩(主要是岩 浆岩)的风化产物,因此,沉积岩的化学成分 和矿物成分与母岩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经 过风化、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
对母岩物质的改造,沉积岩的化学成分和矿物
成分具有自己的特征。
第三节 岩性(沉积)标志
二、沉积岩的碎屑成分和岩石类型

我国含油气盆地的分布格局及演化

我国含油气盆地的分布格局及演化

我国含油气盆地的分布格局及演化(转载)已有 2118 次阅读2009-11-25 18:16|个人分类:石油地质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含油气盆地,构造,盆地演化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地质发展是中国地质构造史的一部分。

有四期演化阶段:贺兰山裂陷旋回(中、晚元古代);祁连裂陷旋回(早古生代);天山裂陷旋回(晚古生代);中新生代裂陷旋回与上叠盆地形成。

中新生代以后,从古中国大陆形成并与古亚洲大陆联合以后,这一规模巨大的大陆板块,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同相邻的板块发生了明显的构造地质作用,并在中新生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主要是表现为太平洋板块向西北的B型俯冲和印度洋板块的向北挤压碰撞,所以中国中新生代以来的中国大陆构造,主要表现为陆相裂陷沉积盆地星罗棋布,极为发育及其在东西方向上的差异。

以贺兰山—龙门山—衰牢山一线和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为界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即东部地区的裂陷盆地、西部地区的挤压盆地、中部克拉通盆地的演化。

1、太平洋板块俯冲形成东部地区的裂陷盆地中生代起,板块俯冲带即存在,新生代俯冲带大致沿深海沟分布,台湾为其岛弧,向北与琉球—日本相连,向南与菲律宾相接。

使中国东部自元古代、古生代以来南北分异转变为北北东北东构造格局。

同时,自古生代以来存在的东西向构造走向,仍穿插在北北东—北东构造之间,起着明显的分隔作用的复合作用。

随着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向东迁移以阴山深断裂带,秦岭深断裂带和南岭深断裂带,分为四段:松辽断坳盆地区、华北—渤海湾裂谷盆地区、江汉裂谷盆地区和北部湾裂谷盆地。

属弧后裂谷盆地。

油气聚集特征:构造体系:1. 正断层组成的地堑、地垒和断阶构造形式;2. 正断层上升盘形成屋脊断块,下降盘上常发育披盖背斜;3. 发育岩盐等可塑性岩层,可形成盐构造。

圈闭类型:断层、披盖背斜、滚动背斜、盐丘构造古潜山。

2、印度板块碰撞形成西部地区的挤压盆地印度板块不同地质时期向北的移动形成了西部中新生代的沉积盆地,三叠纪至中侏罗世,羌塘地块与塔里木—柴达木盆地南缘的碰撞,造成西北诸盆地陆相碎屑岩建造,富含有机质的泥岩和含煤建造;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冈底斯地块北移,继续发展了西北诸盆地边缘逆冲断层带,并形成巨厚的陆相红色碎屑岩沉积。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2)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2)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2)胡经国三、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1、古生代以前阶段在古生代以前,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⑴、太古-早元古代即前震旦阶段主要是中朝准地台的形成(终止于距今17亿年左右)。

⑵、晚元古即震旦亚代阶段主要是扬子准地台和塔里木地台的形成(终止于距今7~8亿年左右)。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扬子旋回的重要性。

扬子旋回是指元古代末的一个构造旋回,以滇东为代表,主要的构造运动称为晋宁运动,年龄值为距今8亿年左右;另一个重要的构造运动称为澄江运动,年龄值为距今7亿年左右。

现有一些资料说明,扬子造山旋回形成的地台的范围远不限于扬子准地台和塔里木地台。

柴达木北缘、东昆仑、秦岭、阿尔金等地均发现相当于震旦系的地台型沉积不整合于经受褶皱变质的震旦亚界或前震旦亚界之上。

而在天山、北山等地则可见和扬子、中朝南部、塔里木等地一样的地台型早、中寒武世含磷岩系。

说明这些地方当时还不是处于活动的地槽状态,而是处于稳定的地台状态。

这也就是说,经过扬子造山旋回,曾在中国境内形成了一个范围辽阔的地台,暂称其为古中国地台。

这个地台在震旦系和下寒武统沉积时,经历了差不多2亿年的发展。

2、古生代以来阶段古生代以来,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明显地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古生代阶段和中、新生代阶段。

在空间上,发展成为三大构造域,即:古亚洲构造域、滨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

⑴、古生代阶段古生代阶段,主要是古亚洲构造域的形成。

古亚洲构造域经历了兴凯、加里东、华力西三个旋回的发展。

早寒武世末,当萨彦-北蒙古-额尔古纳地槽褶皱隆起时,中国境内扬子构造旋回形成的古中国地台开始解体,形成昆仑、秦岭等中国中、西部的古生代地槽。

经过加里东旋回,到华力西旋回之后,随着中亚蒙古地槽的完全封闭,西北利亚地台和塔里木、中朝、扬子等地台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巨大的克拉通,即古亚洲。

⑵、中、新生代阶段中、新生代阶段,中国主要处于滨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控制之下。

沉积古地理学PPT课件

沉积古地理学PPT课件
42
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3
各种沉积环境
1)潮湿气候平原沉积相类型
气候潮湿、地形起伏微弱、平原广布,
在热带和温带地区都有发育。多雨、生物繁
盛、河网密集,湖泊发育,沉积类型多样。
A、蛇曲河(曲流河)沉积类型
在平原区,河谷宽,流速小,河床坡度
小,蛇曲现象发育。
河道(床)沉积
蛇曲河具二元结构
洪泛平原沉积(河漫滩)
37
3、生物门类及其生态组合的环境意义
A、不同的生物门类生活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之中。
因此,可以依据一些特有的生物种类及其保存特
征来鉴别其生存环境。如:珊瑚、腕足、菊石、
三叶虫等都生活在海洋环境;陆生植物和淡水软
体动物等生活在大陆环境。
B、还可根据某些生物判断海水的盐度及古气候。
如:广盐度生物,狭盐度生物,喜暖生物,陆生
67
68
69
70
B、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中,水很深,无强大的水流活动,以
悬浮物缓慢的垂向加积而形成远洋沉积。
a、深海软泥:生物残骸含量大于30%。根据所含
生物成分可区分为:硅质放射虫软泥、钙质抱球
3
4
1 沉积环境— 一个具有独特的 物理、化学和生 物 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
2 沉积相——反映沉积记录成因(环境、条件和沉积作用)的岩
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即沉积记录成因的物质表现。
5
生物相
岩相
3 相变——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 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在空间(横向)上的变化。
Carbonate facies
59
B、无障壁的海岸
滨海带较宽广,且平坦,形 成潮坪环境(有沉积作用),无沉 积作用的称为潮浦。以潮汐作用为 主。可进一步划分为潮上、潮间和 潮下(0—50m,为亚浅海)三个带。

新教材中图版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课件第章第节地球的演化过程

新教材中图版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课件第章第节地球的演化过程
1
第一章 宇宙(yǔzhòu)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dìqiú)的演化过程
第一页,共49页。
2
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地质历史的年代划分。(重点)2.理解地层 与化石研究对地球历史认识的主要作用。(重点) 3.能结合地质年代 表,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重难点)
第二页,共49页。
3
自主预 习 探新知
40
题组2 地球的演化史
3.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往往存在的地层是( )
A.前寒武纪地层
B.古生代地层
C.中生代地层
D.新生代地层
A [许多金属矿藏多出现在前寒武纪的地层中。]
第四十页,共49页。
41
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回答4~5题。
第四十一页,共49页。
4.图中化石形成年代最早的是( )
太古代
造运动剧烈,形成了原 铁矿的重要 二氧化碳含量较高,
始地壳,地表水体广泛 形成时期 大气处于缺氧状态
分布,后期形成小规模
的陆地
第二十五页,共49页。
26
铁矿的重要形 成时期,中期 元古 陆地面积扩大,到后期形成 开始出现紫红 代 了许多稳定的古陆地 色石英砂岩和 赤铁矿
藻类通过光合 作用,吸收二 氧化碳,释放 氧气,大气含 有较多游离氧
第十页,共49页。
11
三、地球的演化史 3.古生代(距今 5.41 亿~2.5217 亿年) (1)海陆演化:构造运动使一些地区褶皱隆起,陆地面积扩大, 北方形成 劳亚 古陆,南方形成 冈瓦纳 古陆。
第十一页,共49页。
12
三、地球的演化史 (2)生物演化 ①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_无__脊_椎__ 动物时代”,后期出现 鱼类 。

19第十九章相分析和古地理重建 2

19第十九章相分析和古地理重建 2

粒度累计曲线
河道与滨海沙的粒度累计曲线
• 3.原生沉积构造 • 主要包括层面构造、层理构造、准同生变形构造、生物
及化学成因构造。
• (1)层面构造 • 层面构造主要包括反映介质流动状态的波痕、冲刷痕、
压刻痕及各种暴露标志。
浪成波痕
流水波痕
• (2)层理构造 • 层理构造是指垂直岩层层面方向上由沉积物成分、颜色、
第十九章 相分析和古地理重建
袁晏明
2017年07月30日
• 本章共有四个知识点 • 一、一般既念 • 二、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相标志 • 三、主要沉积环境及其沉积相特征 • 四、古地理分析及古地理图
• 知识点2:


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相标志
地层是沉积环境的产物,它包含了形成时的各种 信息,因此我们将这种能反映原始沉积环境条件的原生 生物特征和沉积特征的标志称之为相标志。
结束
• (3)准同生变形构造 准同生变形构造是指沉积物沉积 之后、固结之前发生塑性变形形成的构造。如包卷层理
主要内容
一、生物标志 二、物理标志 三、岩矿标志 四、其它相标志
三、岩矿标志
一定的沉积环境往往可以形成某一特定的矿 物(自生矿物—沉积盆地生成的矿物)及岩石。例 如,黄铁矿为还原条件下的产物,而卤化物(膏盐 类)则代表了干旱气候环境条件下沉积,煤层,炭 质泥岩代表了温暖环境条件的湖泊或沼泽沉积等。
3、鸟眼构造
亦是碳酸盐岩内的一种沉积构造,它是泥晶灰岩 (或白云岩)内,成群出现、大体顺纹层分布的长形 不规则状小孔,有的形状似鸟眼故得此名。孔内通 常充填有清亮粗大的方解石(或白云石),且有孔 缘粒细小、孔中心粒粗大的趋势。一般认为这种孔 隙的产生与藻纹层的腐烂有关,为潮间、潮上带环 境常见的一种沉积构造。

1.4 地球的演化 知识梳理 课件-湘教版(2019)必修一地理(共35张PPT)2精选优质 PPT

1.4 地球的演化 知识梳理 课件-湘教版(2019)必修一地理(共35张PPT)2精选优质 PPT
从寒武纪开始,大量海生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 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
知识梳理:古生代
古生代是地壳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
沉。到了中后期,陆地面积大大增加,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
形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
,是海生
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海水中出现了许多种动物,如三叶
知识梳理:中生代恐龙灭绝的证据——陨石
在美洲尤卡坦半岛的北部海岸,地质学家发现了一个部分淹 没在海水中的陨石坑,直径 180~200 千米。这是中生代小行星毁 灭性撞击地球最可能发生的地点。
科学家推测,这次撞击事件发生 了强烈的爆炸,并造成超级火山喷发, 大量烟尘弥漫天空,使得太阳光难以 到达地表,植物也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大气中氧气的含量变得极低。这些因 素综合作用,造成了恐龙的灭绝。
知识梳理:中生代恐龙灭绝的证据——陨石
在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中生代末期的地层内,科学家发现铱元 素含量异常,高出相邻岩层平均值的 30 倍左右,这成为支持小 行星撞击地球假说的证据。因为铱元素在地球表面并不常见,而 陨石中却经常存在铱含量较高的现象。有些地质学家认为,如果 一颗足够大的富含铱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并发生爆炸,那么,大量 富含铱的尘埃颗粒就会散发到大气层中,在地球表面就会覆盖一 层富含铱的尘土层,最后形成的地层铱元素含量就会异常高。经 计算,含铱泥土里存在的铱,需要一颗直径大约 10千米的小行 星撞击才能产生。
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植物孢粉是植物在繁殖期间撒出的 孢子和花粉的总称。当孢粉离开母体撒 落在地面,就会被一层层地掩埋在土层 或泥炭层中。孢粉数量巨大(例如,一 棵山毛榉树一年可撒出 4 亿粒花粉), 在与空气隔绝的情况下,一部分孢粉可 长期存留下来。因而,可根据孢粉的形 态来判别母体植物的种属,这成为推测 地质时期植被及其相应气候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