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读后感
鲁迅《故乡》优秀读后感(精选12篇)
![鲁迅《故乡》优秀读后感(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9e2430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ad.png)
鲁迅《故乡》优秀读后感鲁迅《故乡》优秀读后感(精选12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鲁迅《故乡》优秀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鲁迅《故乡》优秀读后感篇1看了鲁迅的《故乡》这篇小说,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闰土了。
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无非就是他那少年与中年两个年龄阶段的巨大差异和变化了。
首先,鲁迅先生在回忆少年闰土的时候,描绘了一个乡村孩子活泼可爱能干的形象,闰土知道乡下很多趣事,也使鲁迅先生对乡下产生了向往。
在少年时代,鲁迅和闰土的意识中根本没有少爷和仆人之分,都是哥弟称呼。
而鲁迅在这次回乡途中所见到的二十年后的中年闰土,却没有一点儿时的活泼了,甚至从他身上看不到一丝少年闰土的影子。
在鲁迅先生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中年的闰土十分贫穷,贫穷使他不像一个中年人,而更象一位老年人,生活的重担压得他抬不起头来。
鲁迅先生是这样描写中年闰土的:“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从这几句话中,我看出他长大之后为自己的贫穷而非常自悲,他从心里自然地感受到自己与鲁迅的距离,完全没有了儿时与鲁迅先生的兄弟情谊,成年闰土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
从鲁迅的《故乡》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尘封的大院。
童年的鲁迅,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魔鬼,丰衣足食却寸步难行;而闰土则是生活在地狱的天使,生活艰辛但充满快乐。
闰土的童年必须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乐。
鲁迅的童年虽丰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
闰土还可以去做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看无边无际的海洋;而鲁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没有了自由,多少财富都是破铜烂铁。
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可那毕竟是几十年前的封建社会,离现在已经有那么漫长而浩瀚的一段历史。
可是,到了现在的社会,大人们还是大同小异、异曲同工地为我们打造一个标准童年:束缚。
《故乡》名著读后感六篇
![《故乡》名著读后感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67cf076e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aa.png)
《故乡》名著读后感六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故乡》名著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故乡》名著读后感1
想必大家都明白这本《故乡》是鲁迅先生写的。
在那里,每一个灵动的文字都是一节美妙的音符,每一篇动人的文章都是一道永驻心底的风景。
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树,后改名周树人,自豫山、豫亭,然后改名鲁迅。
此书中,有很多文章。
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阿长与《山海经》了。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这篇文章记叙了“我”儿时和长妈妈相处的七件事,刻画了一位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热心帮忙孩子解决问题的保姆形象,我觉得鲁迅先生对她充满了尊敬、感激和还念之情。
还有鲁迅与儿时闰土的喜爱,可真趣味!但中年闰土可不一样了,闰土说出来的第一句话就是:“老爷!……”我们就明白,他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变化真大。
在那里还有许多著名的文章:琐记、呐喊,狂人日记、阿q正传、仿徨……这本书使我印象深刻。
《故乡》名著读后感2
读了《故乡》这本书,我有许多感触。
鲁迅短篇小说《故乡》读后感5篇_读后感_
![鲁迅短篇小说《故乡》读后感5篇_读后感_](https://img.taocdn.com/s3/m/417b3f4e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2d.png)
鲁迅短篇小说《故乡》读后感5篇《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0xx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故乡》的,欢迎阅读。
《故乡》读后感【一】看完鲁迅先生的《故乡》,我顿时觉得有些失落。
鲁迅的儿时好朋友闰土,经过漫长的时间不见,竟与鲁迅存在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刚要与闰土再见面时,鲁迅是多么期待!而使他沉在心中多年美好的记忆又从新浮起。
可见到闰土后,却发现闰土与他疏远了,鲁迅感到非常难过,也为这个间隔而感到失望。
我想,闰土也并没忘记和鲁迅儿时的快乐时光,只是他觉得不能像儿时那样“不懂事”,他们有着阶级的差异,在那时,他们有着大人们所没有的天真。
仔细品味他们的话,小时候的“闰土哥”“迅哥儿”以及长大后的“闰土哥”“老爷”这其中有着多么微妙的变化啊!变的是闰土,他忘记了童年的真诚的友谊,这样,他就失去了一件宝贵的东西。
在我的抽屉里,有一张全家福,是在我五岁时候在家乡照的,在这张照片里全家都站着台阶上,唯有我一人坐在最前面坐着哭,这是多么戏剧的一幕!这里面还有个故事:小时候我在家乡,没几天就和一个小孩混熟了,当我们要去照全家福时,我想带他一起去,大人们不同意,原因很简单,他和我不是亲戚。
但是我偏要带他去,最后我被大人们硬拉到那里,而我的伙伴也被他的父母留在家里,在照相的时候我坐着大哭,偏不站起来。
于是,这一幕就被留在了相片里。
后来听大人们说起这个故事,我暗自冷笑,没想到那时的我竟会这么“仗义”。
有一次,爸爸想带我去见这个儿时的伙伴,我提不起兴致,更不想去见他。
过去这么久了,现在的我对于这个儿时的伙伴,早已不认得了,虽然这在我的脑海有留下几个残碎的模糊的画面,但我们也好像有一道看不见的墙给挡住了。
这比起鲁迅来,我真感到惭愧。
我就如后来的闰土,但我可以猜出,就算现在见面,他也不认得我了,两人见面,还能像小时后那无话不谈吗?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鲁迅那时的阶级差别,但是我依然也忘却了一个儿时的伙伴,因为我不能像鲁迅一样对朋友念念不忘?还是我变得冷漠了?后来我才明白,我在心中没有一个美好的回忆,我就只记得曾经有个玩伴。
《故乡》读后感 9篇
![《故乡》读后感 9篇](https://img.taocdn.com/s3/m/a6a24c05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dc.png)
《故乡》读后感 9篇《故乡》读后感1以前读书时语文课本中总有很多鲁迅的__,那时都觉得枯燥乏味。
长大后很多年也没有再看过鲁迅的__了。
最近,女儿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开始看鲁迅的各种文集,《呐喊》、《朝花夕拾》、《狂人日记》等等,我也跟着重拾三十年前的课本,重新阅读了鲁迅的诸多经典__,甚至还认真地全文摘抄了《故乡》一文。
儿时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对这篇__并无什么感触,甚至都不太理解文中的有些内容和词句。
现在人到中年,再重新读,却觉得有很多感触和体会。
文中主要写到了两个人物,主要刻画了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一个是少年闰土,一个是豆腐西施杨二嫂。
闰土是鲁迅儿时要好的伙伴,也是鲁迅家的长工的儿子。
他们俩第一次见面时,闰土“紫红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脖子上挂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通过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一个活泼灵动的乡村男孩就跃然纸上。
闰土给鲁迅讲了很多好玩的事情,比如海边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贝壳,比如怎样在西瓜地里逮猹这种动物,比如怎样在雪地里捕鸟,等等。
总之,闰土懂得很多鲁迅不懂得的有趣好玩的事,两个少年之间建立了纯洁无暇的友谊。
后来,长大了,两人有了各自的生活,鲁迅离开家乡出来读书求学,后来又到日本仙台学医,再后来又回到北平生活。
而闰土一直呆在绍兴老家,在海边种地,两人就再没有联系了。
再见面已是三十年后。
三十年后,鲁迅回到老家卖祖屋,这才又见到了闰土。
此时的闰土已是一个沧桑憔悴的中年人,“脸色变作灰黄,眼睛周围都是很深的皱纹,手冻得裂开了,仿佛松树皮一样。
头上戴着一顶破毡帽,一件薄棉衣,在寒冬中瑟缩发抖”。
这一段外貌描写,与少年时代的闰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这都是那时封建的旧中国旧社会,萧条贫瘠的中国农村,经济上的贫困和压力带给无数个闰土一样的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折磨和压迫啊!而且见到鲁迅,闰土不再像以前亲密无间地叫“迅哥儿”,而是分明地恭敬地喊着“老爷”。
这一声“老爷”,让鲁迅顿时感到他和闰土之间筑起了一条深深的鸿沟,不可跨越。
故乡读后感(精选20篇)
![故乡读后感(精选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70ade2b07e21af45b207a8c6.png)
故乡读后感(精选20篇)故乡读后感(精选20篇)故乡读后感(一):当我读完了鲁迅先生写的《故乡》时,真正的体会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而鲁迅先生又是怎样费劲力气要唤醒人们被麻木的心灵。
我们学习了《少年闰土》,从中我们明白了闰土是一个健康欢乐、见多识广的孩子,可几十年后,闰土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小时侯的闰土有一张紫色的圆脸,一双机灵的眼睛和红活圆实的手。
中年时的闰土是一个十足的穷苦农民,他的脸色灰黄,眼睛周围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并且开裂,和小时的他构成了鲜明的比较。
这时他的景况十分糟糕:饥荒、多子、苛税、当时社会的腐败把他折磨得像块僵硬的石头。
鲁迅写这一切的原因,不都是想要将沉睡已久的中国人唤醒。
那时,中国人都在遭受着帝国主义的压迫,却没有人能够去反抗,只是默默的忍受,容忍那些强盗在我们的国土上肆虐。
闰土的心灵就已经麻木了,许多人如闰土一样,在艰苦的生活下茫然的生存着。
但也有如鲁迅先生一样的反帝国主义的人,这些人都有着清醒的头脑。
人民学会去反抗,就不怕那些帝国主义,只要人民有打倒帝国主义的信心,没有不能成的事情。
鲁迅没有健壮的身材,但他能够用自我所写的文章去让人们复苏,不少人看了他的文章后都意识到了要坚强的去与敌人斗争,不能懦弱的等待被残杀。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是什么日子-----在战争时期。
如果不是中国人觉醒了,至今日空还是没有小鸟的影子,到处是硝烟战火。
故乡读后感(二):橫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许多中国人心中的鲁迅。
然而,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鲁迅绝不是短短一句诗就能概括的了的。
小时候,我对这些所谓大作家是很不感兴趣的。
记得最害怕的两位作家,一是朱自清,再就是鲁迅,写了那么多好长的课文还要背全篇,何况这些课文一点也不好玩,简直是受罪!一向到初中,鲁迅留给我的印象,便仅仅是那一篇删改过的《故乡》《少年闰土》。
随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接连给了我数次重新认识鲁迅的机会。
故乡读后感10篇
![故乡读后感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1e591d33c5da50e2524d7f39.png)
《故乡读后感》故乡读后感(一):寒假中,我之后空余的时间读了一本鲁迅先生的名著《呐喊》,在《呐喊》中我读到一篇小说《故乡》,读完《故乡》后,我颇有感触。
《故乡》这篇小说讲的是鲁迅因为搬家回到了自我离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
在故乡中见到了闰土、杨二嫂等人,感到闰土变得麻木了,杨二嫂变得刻薄了,一切都变了。
最后,作者在回去的船上想到期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正如这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在《故乡》里让我感触最深的人就是闰土,在六年级上学期里,我们曾学过《少年闰土》一文,我们学过的少年闰土见多识广,活波开朗而又机智勇敢,并且还会看瓜刺猹、雪地捕鸟等技能,是鲁迅先生的偶像;而我看完《故乡》,里面的中年闰土真是让我大跌眼镜,中年时的闰土的脸已经灰黄,手又粗又笨,像是松树皮。
儿时的闰土和中年的闰土构成了鲜明的比较。
我觉人在二十的时光是最快乐的,最无忧无虑,最自由自在的,你看鲁迅和闰土小的时候是多么好的朋友啊!可等他们长大之后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分析是因为小的时候不用挑起家庭的重担,但是此刻闰土长大了,闰土务必挑起家庭的重任,体会生活的艰辛了,加上那时人吃人的社会,闰土已经被逼的,被压迫的麻木了,已经对生活没有过多的期望了,所以他和鲁迅先生之间就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想到那里,我才意识到旧社会的黑暗,意识到旧社会是多么的可怕了。
我觉得我们此刻的生活比旧社会要好的多。
所以,就应更加地珍惜这天的生活,要有一颗职责心,趁此刻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自我的微薄之力。
故乡读后感(二):故乡,多么富有诗意的一个名字啊!但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在你长大离开家乡,20年后再回到家乡的时候,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当你遇到儿时伙伴,他或她又是怎样一副形象呢?想必各位小学生们都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吧?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也没有想过这,他,就看着苍黄的天空和远近几处萧索的荒村,泪流满面。
《故乡》读后感(14篇)
![《故乡》读后感(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1c425163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9c.png)
《故乡》读后感(14篇)《故乡》读后感(14篇)《故乡》读后感篇1这本书是爸爸给我买的,这本书是著名的美国作家威尔逊。
罗尔斯写的,这本书是讲了一个小男孩和一对猎犬的故事。
现在就让我来介绍这本书的内容吧!男孩比利最大的心愿就是拥有一对心爱的猎犬。
凭着艰辛的劳作和顽强的毅力,他最终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老丹和小安。
比利与爱犬形影不离,一起穿越山头・,寻踪冰河,捕捉浣熊,结下生死与共的情谊。
勇敢忠诚的老丹和小安获得捕猎比赛的金奖杯,追踪到了最为狡猾的浣熊鬼,在奥沙克山区,为比利赢得崇高的声誉。
然而一次狩猎中,比利遭遇恶狮,生命危在旦夕,勇敢的老丹用生命守护了小主人,深情地小安也不愿再独活于世。
当自由天真的童年走向尽头,比利心中留下的,不仅有老丹与小安,还有他们坟头充满传奇色彩的红色羊齿草,以及那美丽红叶下掩埋的`童年记忆。
读了这本书,我最佩服的猎犬老丹,因为它用生命保护了自己的主人,所以这是我佩服的猎犬。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有困难必须勇敢面对,不能退缩。
听了我的介绍,一定是动心了吧,心动不如行动,快来问我借吧!《故乡》读后感篇2寒假里,我读了《红色羊齿草的故乡》这本书。
讲的是一个住在奥沙克山区名叫比利的小男孩,一直梦想着拥有自己的两只浣熊小猎犬,但比利家很穷,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可是执着的比利通过自己辛苦的劳动,虽然很累,有时还会受伤,可比利从未放弃,用了两年的时间,攒够了50美元,终于买回了两只小猎犬:公的叫老丹,母的叫小安。
小安机智聪明,老丹勇敢善战,它们是捕捉浣熊的最佳组合。
比利和两只小猎犬一起度过了一段共同捕猎的美好时光,在共同的生活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
在比利的训练下,老丹和小安也成长为出色的捕猎高手,在与纯种的猎犬比赛捕猎中,骄傲的为小主人赢回了金奖杯和银奖杯。
但是在一次狩猎中,比利遭遇了山狮,生命危在旦夕,勇敢的老丹用生命守护了小主人,深情的小安失去伙伴,不再进食,最后死在了老丹的坟墓上。
故乡读后感共8篇
![故乡读后感共8篇](https://img.taocdn.com/s3/m/842692d4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6d.png)
故乡读后感共篇一:故乡读后感看了《故乡》这本书后,长妈妈、闰土、孔乙己……这些人物都让我无法忘怀,特别是《故乡》这篇文章中的闰土,让我对他无法忘怀的原因当然是他童年与中年的差异。
童年的鲁迅,因为家境不错,是个小少爷。
他虽然丰衣足食,但却是寸步难行,哪儿都不准去,童年的闰土家境不太好,所以必须要去看马跑泉。
他生活艰辛,但充满快乐。
茅盾虽然丰衣足食,但他失去行走的自由言论。
而闰土没有被限制自由,他可以去做难事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看看那广阔无边的海洋法,而鲁迅只能在院子里看那“四角的天空”。
在《故乡》这本书中,鲁迅的童年没有自由。
我觉得没有自由和无穷无尽的学习,与监狱相比也相差不了多少。
大人总觉得吃得好、穿得暖、讲授好就是一个最好的人,而这些一般来说是我们低估最忽略的。
《故乡》,这是一部令我回味无穷的书。
鲁迅先生把可能一生所经历的那些让他一辈子都不它忘记的人、事、物全部都记录到了这本书中,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的人生经历。
这本书非常好看,想大家也去看看。
;篇二:故乡读后感最近拜读了鲁迅先生的著名剧作《故乡》。
写完之后感受甚多故写下此文!本文主要围绕了三个人物来十个展开描写,四组是进步的知识分子“我”,普通的农名闰土和平庸的小市民杨二嫂。
他们三个分别代表了三种等级不同身份领袖的人,在他们身上也展现出了不同的稳重。
说“我”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是因为我是一个对生活又思想有希望的人,“我”希望我的小辈们可以有好的生活,不像我和闰土彼此之间产生隔膜。
人活在世上就一定要人文精神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人没有了思想就相当于一个植物人,他的思想会慢慢禁锢麻木,所以人贵在精神!另外,我们应该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希望,有所目标。
但我们又不容把目标定在“月亮”上太不切实际,俗话说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所以我们要定制合理的目标,在完成目标之后再继续定制目标,这样我们才可以革新自我,突破自我,让自己尽可能的做得更快!润土的思想可以说道是已经完全的麻木麻木和呆滞,在他社会制度的眼中更多的是等级封建制度的约束。
读鲁迅的《故乡》读后感7篇
![读鲁迅的《故乡》读后感7篇](https://img.taocdn.com/s3/m/8d825c7d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ec.png)
读鲁迅的《故乡》读后感7篇写读后感能够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促进更多的阅读和思考,写读后感是我锻炼写作技巧和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读鲁迅的《故乡》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读鲁迅的《故乡》读后感篇1《故乡》这本书写了鲁迅回到故乡绍兴准备搬家到北京。
描绘了少年的时候朋友和邻居的变化,从中体会到思念可以改变人的性格。
少年时的闰土非常勇敢。
帮着爸爸看西瓜地,经常遇到獾,而獾的习性十分残暴,全身上下都是刺,它还是杂食动物,很可能会咬人,可是小闰土不怕,勇敢地拿叉子与獾打斗,不怕刺伤,最后獾慌忙离开了,从此再也没有来过。
少年时的闰土非常聪明,因为我与他聊天怎么捕鸟的时候,他迅速而流利地说出了捕鸟的方法要在下雪过后,扫出一块空地,用短棒支起一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长大后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有着十分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他说话的时候吞吞吐吐,断断续续,结结巴巴的,显得让人感到他十分的麻木,跟以前活泼勇敢的闰土完全不同了,这让作者感到十分苦恼,非常伤心。
看到原先活泼开朗的少年闰土变成了麻木的闰土,真让我失望,心情与着作者一样,我真想现在的闰土变回原先活泼开朗的闰土呀!读鲁迅的《故乡》读后感篇2读完鲁迅先生的《故乡》这篇文章,我最想说说文中的闰土了。
鲁迅在文中回忆闰土时讲了一个活泼能干的少年形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借下逃走了。
是一个典型的南方英俊少年形象。
在家族的一次大祭祀中,闰土和鲁迅认识了,并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虽然他们家境不同,那时,闰土的家境虽然不是很好,但是他知道许多事,见多识广。
故乡读后感(优秀10篇)
![故乡读后感(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0b6e9e68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f7.png)
故乡读后感(优秀10篇)故乡读后感篇一作者对“故乡”的感情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一般的感情,同时还是带有个人色彩的特殊感情。
在对“故乡”没有任何理性的思考之前,一个人就已经与它有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精神联系。
童年、少年与“故乡”建立起的这种精神联系是一个人一生也不可能完全摆脱的。
后来的印象不论多么强烈都只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发生的,而不可能完全摆脱开这种感情的藤蔓。
具体到《故乡》这篇小说中来说,“我”对“故乡”现实的所有感受都是在少年时已经产生的感情关系的基础上发生的。
“我”已经不可能忘掉少年闰土那可爱的形象,已经不可能完全忘掉少年时形成的那个美好故乡的回忆。
此后的感受和印象是同少年时形成的这种印象叠加胶合在一起的。
这就形成了多种情感的汇合、混合和化合。
这样的感情不是单纯的,而是复杂的;不是色彩鲜明的,而是浑浊不清的。
这样的感情是一种哭不出来也笑不出来的感情,不是通过抒情的语言就可以表达清楚的。
它要从心灵中一丝一丝地往外抽,慌不得也急不得。
它需要时间,需要长度,需要让读者会慢慢地咀嚼、慢慢地感受和体验。
这种没有鲜明色彩而又复杂的情感,在我们的感受中就是忧郁。
忧郁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和情绪,是一种不强烈们又轻易摆脱不掉的悠长而又悠长的情感和情绪的状态。
《故乡》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忧郁的美,忧郁是悠长的,这种美也是悠长的。
《故乡》读后感篇二自从学了《少年闰土》这一课,又听过老师的介绍后,我就一直想买《故乡》这本书看。
放寒假了,有时间看书了,我就和妈妈一起到新华书店买下了这本书。
《故乡》的作者是鲁迅先生。
这本书有三个部分,分别是散文篇、小说篇和杂文篇。
这三部分中的文章都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优秀名篇。
虽然年代与我们似乎有些久远,然而今天读起来仍觉得鞭辟入里、生动幽默、深邃犀利。
在《故乡》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文章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它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被编在了散文部分,旁边还附有一张真实的三味书屋图片。
《故乡》读后感(通用15篇)
![《故乡》读后感(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75c10c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7a.png)
《故乡》读后感(通用15篇)《故乡》读后感1我读了季羡林先生《月是故乡明》这篇__,对作者所表达思念故乡的真情实感感触很深。
在情景描写时,让我感到身临其境。
他捡到鸭子蛋时的快乐,他在故乡乐此不疲地玩耍,这让我感同身受、印象深刻。
__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让意思表达得更加清楚、突出重点,使用过渡句能承上启下等等,这都值得我学以致用。
虽然作者去过许多的地方游玩,他看到许许多多的月亮,但还是比不过故乡的月亮,“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字里行间中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也让我想到了我美丽的家乡——浏阳!现在秋天来了,桂花散发出迷人的清香,银杏树上的“黄色小扇子”和枫树上的“红色小手掌”在微凉的秋风中飞舞。
一簇簇粉紫色的木芙蓉不再害羞,走近一看,它的花瓣是围绕着黄色的花蕊向外生长的,在秋姑娘的照料下花开正艳。
此时进去果园里瞧一瞧,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棵硕大的柚子树,树上硕果累累,这果肉鲜嫩多汁、甜而不酸,还开胃消食呢。
还有又大又圆的橙子,在阳光的照射下光泽夺目,十分的诱人……我爱我的家乡!这里诗情画意,这里山清水秀,这里柳绿花红,这里空气清新……我现在要刻苦学习、珍惜时间,长大后为家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故乡》读后感2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瓜地,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想一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当“我”记起童年时的“故乡”,浮现在脑海里的首先是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沙地上的碧绿西瓜,整个大自然是那么静谧,那么安详,但在这个静谧的世界上,却有着活泼的生命。
这活泼的生命给这个幽静的世界带来了动态的感觉。
“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捏一柄,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胯下逃走了。
”它幽静而沉闷,活泼——而不杂乱。
和谐自然,是一个另人心旷怡的世界。
故乡读后感(13篇)
![故乡读后感(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0be15ca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28.png)
故乡读后感(13篇)故乡读后感篇1今天,我读了我国有名的大文豪鲁迅先生写的短篇小说《故乡》,看完后,我有无尽的感想,那个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闰土,那个为生活麻木生活着的章闰水,那个说话直言直语地林祥嫂,在我的脑海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故乡》这篇短篇小说主要写了鲁迅先生二十年后回到故乡,见到闰土后大吃一惊——闰土早已被生活折磨的失去了童年那种稚气、活泼了,引起鲁迅的深思,也引起了我的深思。
我觉得,现在我们虽然是共同坐在一个教室里读书,似乎没有任何差别,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迟,十年后,不!五年后,我们就会出现明显的分歧,有的开始为生活奔波,有的走进了高中门。
想走哪一条路,就靠现在——六年级的`自己!六年级是小学毕业班,是最美最关键的一年,为初中打好基础,初中学不好,你肯定考不上高中,考不上高中,你就比更别想进大学的校门了,实际上就比人家矮了一大截了。
这篇《故乡》,使我受益无穷,鞭策我前进,我决定在这一年里,更加努力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为以后的人生道路垫好基础。
故乡读后感篇2这本书是爸爸给我买的,这本书是著名的美国作家威尔逊。
罗尔斯写的,这本书是讲了一个小男孩和一对猎犬的故事。
现在就让我来介绍这本书的内容吧!男孩比利最大的心愿就是拥有一对心爱的猎犬。
凭着艰辛的劳作和顽强的毅力,他最终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老丹和小安。
比利与爱犬形影不离,一起穿越山头·,寻踪冰河,捕捉浣熊,结下生死与共的情谊。
勇敢忠诚的老丹和小安获得捕猎比赛的金奖杯,追踪到了最为狡猾的浣熊鬼,在奥沙克山区,为比利赢得崇高的'声誉。
然而一次狩猎中,比利遭遇恶狮,生命危在旦夕,勇敢的老丹用生命守护了小主人,深情地小安也不愿再独活于世。
当自由天真的童年走向尽头,比利心中留下的,不仅有老丹与小安,还有他们坟头充满传奇色彩的红色羊齿草,以及那美丽红叶下掩埋的童年记忆。
读了这本书,我最佩服的猎犬老丹,因为它用生命保护了自己的主人,所以这是我佩服的猎犬。
《故乡》读后感
![《故乡》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3c79064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34.png)
《故乡》读后感《故乡》读后感精选15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故乡》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故乡》读后感1从鲁迅的《故乡》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尘封的大院。
童年的鲁迅,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魔鬼,丰衣足食却寸步难行;而闰土则是生活在地狱的天使,生活艰辛但充满快乐。
闰土的童年必须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乐。
鲁迅的童年虽丰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
闰土还可以去做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看无边无际的海洋;而鲁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没有了自由,多少财富都是破铜烂铁。
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看完《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剧中主人公从小一起玩到大的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鲁迅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
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瞧,这就是鲁迅先生的名言。
让我们把它作为座右铭吧!《故乡》读后感2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写了杨梅树和杨梅果,重点写了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热爱故乡杨梅的思想感情。
文章脉络清晰,词句优美,耐人回味。
正好,我爸爸的一个朋友从温州给我带来了那里的最有名的水果“杨梅”。
杨梅圆圆的,满身都是尖尖的刺,浑身都是紫红色的,闻一闻,就会感觉一阵酸酸的甜甜的香味迎面扑来,会让你胃口大开。
我拿一个放进了嘴里,当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啊真甜啊!我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上了鲜红的汁水。
我刚吃了一个,感觉杨梅很酸,我就不吃了。
妈妈对我说:“杨梅的营养十分丰富,郑州可是非常少见的哦。
”在妈妈的诱惑下,我拿起杨梅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我吃了一个又一个感觉不酸反而变甜了,我渐渐地喜欢吃杨梅了。
我品味其中的喜爱之情。
而体会作者思念故乡,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
《故乡》读后感13篇
![《故乡》读后感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1fdf3c4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ee.png)
《故乡》读后感13篇《故乡》读后感1最近几天看了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读完这篇__后,我颇有感触。
《故乡》这篇__以叙述主人公“我”回到家乡迁居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描写了旧中国农民悲惨生活和精神病苦,抒写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存在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__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闰土。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少年闰土的形象与中年闰土的形象有很大差异。
少年闰土是天真、活泼、勤劳、勇敢、机灵的小英雄,而中年闰土的形象是迷信、麻木、好不觉醒的木偶人。
“他站住了,脸上显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这几句话可以看出闰土见到童年好友是高兴的,但是二十几年的世态炎凉使他感到痛苦、难堪。
“终于恭敬起来”蕴含深沉的悲哀。
“厚障壁”比喻人与之间的隔膜,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
从中可以看出中年闰土的性格是封建社会压迫,扭曲的结果,值得同情。
从闰土身上,可以看出旧社会的黑暗和劳动人民苦难的生活,我为我生活在一个新中国,一个新的社会而感到幸福。
鲁迅先生在__最后说道:“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说明了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就没有希望。
虽然实现“希望”困难很大,但是只要去不断的探索,实践,就有可能实现“希望”。
我也在想:我们在生活中何尝没有呢?《故乡》读后感2第一开始,故乡是是每个人快乐的回忆地,但鲁迅写的《故乡》这篇__中的闰土,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我们小学有一篇叫做少年闰土的课文。
他小时候与长大后那是截然不同的。
小时候的鲁迅,因为家境不错,是个小少爷。
他虽然吃不愁穿也不愁,但却不快乐的,童年的闰土家境不太好,所以必须要去看瓜田。
他生活虽然艰辛,但充满快乐。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是相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读后感
导读:本文是关于故乡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
篇一:故乡读后感
《故乡》这篇小说中,给我印像最深的是人物的描写。
闰土当之无愧是重点人物。
20 年的转变,使得他从一个勇敢机智、见多识广的小男孩成为一个庸俗、卑躬屈膝的下人。
到底是什么使他的改变如此之大呢?是贫穷?还是……这是我们所不能得知的。
但是从鲁迅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知道,在鲁迅的心里,闰土一直是一个勇猛聪明活泼的人,要不然不会一提到闰土就会想起他在刺猹的场面。
可是,当闰土与鲁迅说话的时候,第一个词竟然是“老爷”。
我相信当时鲁迅的内心震动肯定是很大的,他也许料想过千百种交谈方式,但是肯定惟独没有料到这种。
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来说,闰土是应该叫鲁迅老爷,但是,从20 年前的迅哥儿到20 年后的老爷,跨度是不是太大了一点?闰土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岁月在他的脸上,手上,都留下了沧桑的痕迹。
但是,容貌的改变并不是他最大的改变,他最大的改变就是心理上的改变。
也许,他的心里还是把鲁迅当成迅哥儿的,但是当时的社会不允许;也许,他的心里还是想和鲁迅一起玩耍,但是他知道,他和鲁迅之间还有主仆关系。
一声“老爷”又包含了闰土多少的感情?是懦弱?是卑怯?还是因为久久不见不熟识的陌生?这,也许只有闰土知道了。
另一个人物杨二嫂,不知看过《故乡》的朋友们注意过没有,
虽然杨二嫂是一个配角,但是她也是其中一个改变很大的人物。
20 年前,她曾经有豆腐西施的美名,可是在20 年后,她的样子简直让鲁迅认不出来了。
对于她的样子,鲁迅只找到了一个形容词――“圆规”。
如果单纯是外貌上的改变也就算了,杨二嫂成为现在这副“丑模样”也是因为她的内心在渐渐地改变。
她去鲁迅家的时候,居然提出了要一些旧家具的要求,被他拒绝后大放厥词,说什么“越富越一毫不肯放松,一毫不肯放松便越有钱”。
如此尖锐的语句,简直不像是一个“西施”所能说出的话,倒像是一个混着菜味和尖酸刻薄话的中年妇女。
不仅如此,杨二嫂离开的时候,还拿了鲁迅母亲的一副手套。
如此种种,此人的改变也是巨大的。
《故乡》中,鲁迅不仅点到了家乡的改变给人一种惆怅的感觉,更用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证明一个词――改变。
不论是家乡的改变还是人物的改变,鲁迅的文章总是给人一种微言大义的感觉,特别是最后一句:世上本是无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
篇二:故乡读后感
几周前牟老师就推荐《故乡》这篇文章让我们读,文章的作者就是被称之为“民魂”的鲁迅先生。
《故乡》讲述了鲁迅先生回故乡的故事。
在寒冷的冬季里,鲁迅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只为告别自己的老屋。
而作者所见的故乡已经不是记忆里美丽的故乡,本文描述了鲁迅先生与故乡难以割舍的乡情,对少年闰土的
美好回忆,杨二嫂的刻薄冷漠,到鲁迅先生再见到分别三十多年的闰土的感慨,最后描述了鲁迅先生远离故乡,内心的悲哀和希望。
鲁迅先生对闰土的描写用了很多的笔墨,先是详尽的回忆作者少年时与闰土在一起的快乐,天真的少年不会因为身份的不同影响他们纯真的友谊。
再讲述作者三十年后见到闰土时的情景,鲁迅涌在心头的那些快乐的事儿还未连珠炮的吐出来,就被闰土的一声“老爷”给生生压回去了,从惊喜到悲哀,他知道,他和闰土的心灵已经隔上了一层可悲的厚壁。
我相信,这一声毕恭毕敬的称谓对鲁迅的打击是巨大的,从少年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到低下头来叫“老爷”,再到为了生计在草灰里埋盘子,机智勇敢的少年变成了辛苦麻木的闰土,这让鲁迅倍觉世态的炎凉,和底层人民的无奈。
这是人性的悲哀,是时代的悲哀。
文章还描写了二十年前卖豆腐的杨二娘,从“豆腐西施”到现在的高颧骨薄嘴唇,圆规式的站姿,尤其是刻薄的语言,自私的行为,无不让作者感到悲凉,故乡对他再也没有了什么留恋。
在当时那种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和官绅的社会背景和压力下,人们的心灵都被摧残成什么样子了啊?
作者内心气闷,但又从后辈身上看到了希望,希望他们的将来能真正好起来。
我想,在任何时候人都不能失去希望,倘若失去了希望,一切就都没有意义了,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有了希望,并不懈的为之努力,成功就会在不远处。
篇三:故乡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故乡》。
这本书是由着名作家鲁迅写的,书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由着名白话文《狂人日记》,还有着名小说《阿Q正传》,而令我最欣赏的,便是新编小说《奔月》。
《奔月》这个故事,主要写的,不是嫦娥,而是她的丈夫后羿的故事。
它没有赞扬后羿的功绩,而是续写了他的婚后生活。
后羿的婚后生活,十分艰苦。
因为长期的大量捕猎,最后只剩下了乌鸦、麻雀等小鸟。
因此,后羿一家只得餐餐吃乌鸦炸酱面。
为此,妻子嫦娥经常白眼儿他,除了家人外,大家几乎要把它忘记。
我觉得,后羿现在的生活真算得上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同时,我也觉得后羿十分可怜,因为他每天几乎不吃早饭就去打猎了,而给他的回报却是几匹老乌鸦;回到家里,他还要受妻子的埋怨和白眼儿,他的生活真算得上是“苦不堪言”。
后来,他的弟子逢蒙又在外造谣,竟说九个太阳是他逢蒙射下的。
后来,他又出去打猎,结果误伤了老太婆的黑母鸡。
老太婆硬让他赔,还问了他是谁。
后羿说,他就是射日英雄。
老太婆听过了逢蒙的造谣,自然不信后羿,不仅把后羿骂了一顿,又让他赔十个炊饼。
看到这里,我真是义愤填膺,觉得自己仿佛变成了后羿,赔了炊饼又挨了骂,心中无比失落。
后来,那个老婆子把黑母鸡给了后羿也答应用十个炊饼来交
换。
这下,我心中的不满情绪总算减轻了一些。
正当后羿带着黑母鸡回到家时,他的妻子嫦娥却不见了。
后羿惊慌无比,马上差人去找,折腾了半天,后羿才知道:原来是妻子不想再过这样的生活,吃了法师给他的仙药,去了月亮。
接着,后羿便心痛不已。
我也为后羿伤心,因为他的弟子忘恩负义,妻子背信弃义,人们将他淡忘。
我相信,现在他的心也是落寞、疲倦的了。
这也许就是一个英雄的悲剧吧。
当我读完这个故事时,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凄凉。
同时,我也品尝了一个人一生的苦与难。
我也懂得了什么叫背信弃义,什么叫忘恩负义,在这时,我的心灵也在文学的魅力中受到了洗礼,得到了人生真谛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