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实践论》
实践论读书笔记3篇

练习笔记练习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作为基本线索,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动态的,革命性的反思理论。
毛泽东在实践理论中存在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2认知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理解的过程,也从认识过程到实践。
(3批判理论和经验主义。
(4改变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之间的关系毛泽东在实践理论中总结出来,通过实践,发现真理,也通过实践,确认真理的真相和发展。
从感性知识和动态发展到理性知识,也从理性知识,积极引导革命实践,转变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理解,再实践,再理解,这种形式,循环,甚至无限,和真实而且每个循环的内容知识,都更上一层楼。
这是整个认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它是知识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
在过去的大学入学考试教科书中,我们大多数人正在学习以应付考试,对于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习这些理论相当于纸,即使它是非常监狱,但如果没有实践,你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不形成共鸣,知识和经验掌握主要是从实践的手中。
现在你想想大学入学考试你知道的记忆多少。
如果现在是这样,我们可以重新测试,不能测试原始分数?所以练习很重要。
实践,理解,再实践,再理解,这种形式,循环的无限,以及对每个循环内容的实践和理解,都更上一层楼。
这是整个认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它是知识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
这是正确的实践观。
意识到加入社会实践去,我相信这是为我们的年轻人提出的一个要求,而且我们的进步是一个最好的手段。
所以,在实践中,从现在开始的你要知道梨的味道,你要换梨,吃一顿。
你必须知道原子的同一性质的组成,你必须实现物理和化学实验,改变原子状况。
你必须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必须参与革命。
一切都源于直接的原始经验。
但是人们不能有直接的经验,其实,大部分的知识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是所有的古代和外部的知识领域。
实践,无论什么样的工作都与实践不可分割,实践真实的知识!实践还要求我们有一个统一的时间和空间,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要求我们执行不同的做法,在整个实践中,你也可以看到很多具体例子的历史背景,用这些例子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使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间段,开展不同的实践。
实践论读书笔记范文

实践论读书笔记范文《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
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践论,希望大家喜欢!实践论读书笔记篇一这是一个众人追求政治正确却不免陷入认知迷茫的时代,重读《实践论》,我虽无意于表现政治正确,却亦不免陷入同样的认知迷茫。
《实践论》的副标题为:“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而文中写道:“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通观全文,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从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统一如何转变为和为何必须发展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知和行的统一了。
如果说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还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认识论的话,那么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统一则确实远远已经超出此一意义上的认识论,进而探讨某种社会实践及其与此种认识论获致的结论之间的关系了。
因此,编注中特意写道:“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
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为《实践论》。
”言下之意,本文就其核心内容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的阐释,并进而以这种认识论来揭露某些问题。
但是,阐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只是本文前半部分的内容,而此文后半部分的内容却不如编注中所说的那样,是为了用这种认识论对某种主观主义进行揭露,而是提出了认识论之后和之上的实践理论,这种实践理论的出现并不是对某种不看重实践的错误做法的纠正和强调,而毋宁是一种应需的和具有自身特质的实践逻辑,因此,文章题作《实践论》,恰契其旨。
文章不长,但可分三个部分来看,第一部分是总论,这总论中的一句话或许可以概括文章的逻辑与走向:“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实践论》读书笔记范文1)认识是受条件制约的认识是受社会和历史因素的制约的,所以要获得客观的、指导意义的认识,对人、对社会和对历史都应该有所了解,结合这些制约因素下进行实践而得到的认识才是接近客观和具有指导意义的。
2)实践修正认识人们通过社会实践产生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预期的结果,认识才被正式。
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结果,人们会从失败中修正认识,“吃一堑长一智”。
3)认识的过程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认识先从感性阶段开始,待感性认识丰富到一定程度,对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产生概念、判断和推理,进入认识的理性阶段,逐步了解事物的客观规律和内部联系。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
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做,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4)知识源于直接经验知识来源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但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
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了一个时期,他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
5)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取得了理性的认识,能够解释世界,且能利用认识能动的改造世界。
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
6)认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由于客观世界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不能直接套用过去的认识来指导现在,也不能把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的认识用于指导现在。
附:怎样读书收获最大——读毛选实践论所想马克思说过:实践出真知。
如今人们通过本人实践获取真知的情况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得到间接经验产生认识,比如人与人的交流,读书,互联网。
《实践论》读书笔记_心得体会五篇范文

《实践论》读书笔记_心得体会五篇范文《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
现在结合自身情况,谈谈个人的读书心得。
本文是《实践论》读后感,欢迎阅读。
【第1篇】初看毛泽东的实践论,我看了很久,不是因为难懂,而是里面的许多观点让我联系到了自己的人生发展中遇到的一切及自己将来发展的道路。
是啊!人生的发展道路又何尝不象一个社会的发展,只是范围缩小了,复杂程度减小了。
其实人生的发展也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活动决定一切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我们不访这么认为我们的学习活动决定一切日常活动,是最基本的行为活动。
高尔基谈到,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既然学习活动对我们这么重要,那么书自然要成为我们自身发展的源泉。
现在大学里很多学长学姐及老师说学习要摆在首要地位,这一说法原来是有依据的。
然而进入到大学我们的日常生活形式多样化了。
不仅要学习课内的,更要参加社团活动来锻炼自己。
有的学生重在校内发展自我,有的相反。
在校内校外的发展形式又有很多种。
因此,基于发展自我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就形同于实践论中所说的,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活动。
然而根据我本人的发展情况来看,与以前相比,已经形成了一个和有主见很有勇气很有思想的大学生。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从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书本中学到的。
校内参加过各种面试,干过多个社团活动,校外做各种促销活动和宣传活动,而且从书上学到许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
不仅仅自己,而且发现班上其他许多同学比刚来学校都要强。
因此我认为并且更坚定而亲身体验到了,生活活动是有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终人的能力达到一定高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的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还是社会,也是一步一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
认识到这一点,并与人生发展类比,使我更有勇气去发展自我,因为这里有哲学的观点做支撑,无论在发展的道路上遇到多少困难,发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只要把握好每一个经历和体会,善于实践人生。
实践论读书笔记摘抄

实践论读书笔记摘抄实践论读书笔记摘抄(精品5篇)实践论读书笔记摘抄篇1标题:实践论读书笔记-《实践论》1.背景介绍:《实践论》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著作,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所写。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实践在人类认识论中的重要性,强调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深入分析:《实践论》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真理。
作者认为,实践不仅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是我们检验知识的途径。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掌握真理。
3.个人观点:我个人非常认同《实践论》的观点。
在我看来,实践是获取知识的最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掌握真理。
而且,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检验知识的正确性。
4.对比与参照:与《实践论》相比,其他一些哲学著作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例如,黑格尔的《逻辑学》也强调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重要性。
但是,《实践论》更加注重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地位,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真理。
总结:《实践论》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哲学著作,它强调了实践在人类认识论中的重要性。
我认为,这本书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实践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更好地掌握真理。
实践论读书笔记摘抄篇2好的,以下是关于《实践论》的一些摘抄:1.读书愈多,思想就愈明确,而我们的工作能力也就愈强了。
2.科学是到处为家的,不过,在任何不播种的地方,是决不会得到结果的。
3.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
4.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自尝一尝。
5.要想获得高超的技巧,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加练习。
6.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不仅要看重人的主观努力,而且要看重客观对于主观的条件的制约。
7.科学精神是在于热爱和好奇,而不在于年龄和自由。
8.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到达第一阶段(参加实践)是理论的或辩护士的阶段。
《实践论》读书笔记(15篇)

《实践论》读书笔记(15篇)《实践论》读书笔记1在高中时,政治哲学课学过关于实践的一些理论,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现在经李老师的介绍,又读了《实践论》,对实践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该文不仅系统的阐述了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与实践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精辟地论述。
“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贯穿这篇论文的主线和内在实质。
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决定了认识,认识又指导着实践。
认识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在认识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收集资料、进行试验,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事物现象和外在联系产生认识,这种认识只是感性的,人们还不能得出深刻的概念,无法给出定论。
只有再通过实践去验证,得出事物的本质及内部联系,才能使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得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二阶段。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和规律,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无不透露着实践对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但实践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本身,认识最终还是要为实践服务的,就好比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将其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一样,我们学习专业理论是为了以后工作的实践。
实践就是要照搬理论吗?当然不是。
当我们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失败时,就完全否定理论的正确性吗?肯定不是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一个理论是否正确是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的;同时,在用理论指导实践时,不能完全照搬,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实事求是,否则就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学习《实践论》,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很有用的。
就比如学英语,如果你只是会读会,因为害怕而不开口说,面对老外是不敢与他们交流(即实践),你的口语是无法提高的。
特别对我们会计专业来说,学好专业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书本上没有的问题,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对企业财务的把握才会更到位。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第1篇】《实践论》读书笔记众所周知,《实践论》是毛泽东著作中非常具有现实和实践意义的一部。
它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
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
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所以,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应该是由点到面,再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然后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己的经验认识,用自己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来对事物进行判断,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
实践论中还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
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
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这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它强调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反复经过这两次飞跃,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
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
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想要取得革命胜利“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优秀书籍《实践论》的读书笔记3篇

优秀书籍《实践论》的读书笔记3篇优秀书籍《实践论》的读书笔记1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深刻理解《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
毛泽东以马克思辩证主义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具体社会实践,深刻揭示了认识和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说:“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外部世界了解的真理标准。
”用于指导实践,实践用于验证理论。
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
”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无论是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从点到面,单方面到更多方面。
只有结合理论,用实践积累自己的经验认识,把自己的直接实践经验与别人的经验(学到的知识)相结合来判断事物,才能更加科学客观地认识事物,开展工作。
我们可以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积累一定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即规律。
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达到了理论水平。
当然,理论要经过实践的验证。
也就是说,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所有的认识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实践论》表示:“只有感觉到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不管谁需要知道什么,除了接触那个事物,即生活在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没有办法解决。
“这个看法看起来很平淡,但实际上是很多人忽视的真理。
《实践论》说:“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整个宇宙发展过程中,各具体过程的发展是相对的。
因此,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承认对各发展阶段具体过程的认识只有相对真实性。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是绝对的真理。
”绝对的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单独识别,不能用任何一句话来说明。
因为人们对每个发展阶段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有相对的真理。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实践的正确和系统的看法,对指导当时中国革命,指导当前和未来的各种实践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优秀书籍《实践论》的读书笔记2仔细地读了《矛盾论》几次,虽然对其中的理论只能理解部分,但是依然觉得毛泽东的这片文章的深深的哲理性,还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革命状况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实践论》的读书笔记

《实践论》的读书笔记《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此刻、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好处。
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实践论》的读书笔记,欢迎参考!《实践论》的读书笔记一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让我深刻的了解到,《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维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
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
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我的经验认识,用自我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学习来的知识)来对事物进行决定,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
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透过理解外部信息,透过主动观察,构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必须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
构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
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毛泽东实践论读书笔记大学生(合集四篇)

毛泽东实践论读书笔记大学生(合集四篇)毛选。
一本绝对被低估了的高大上的书,读完以后我成为了__的忠实粉丝。
诸如如何为人处世、如何过好这一生、如何做好事、如何学习如何工作一系列难以解答的问题,看完以后你就可以明白该如何去解答这些问题。
它不会告诉你答案,但是你看完了以后你就知道如何寻找答案,正确的答案。
我看过很多书,醍醐灌顶过很多次。
但是唯独这一本,给了我一种走到另外一个世界的感觉,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终极的醍醐灌顶。
不久之前,我觉得这世界困惑如此之多,看了很多书看了很多鸡汤看了很多大V的文章,思考了经年之久还是怀疑很多东西。
但是读毛选以后,我震惊了,越读越感觉整个人都在变化。
可能会有很多没读过或者只是扫过几眼的人出来怼我说我吹之类。
我很理解。
因为一开始对这本书我也根本不在意,听人说很厉害但拿来随便翻来扫了几页以后觉得无趣也就丢下。
我真正看进去然后被折服的那一次,是玩MOBA游戏想看点关于战争策略的兵书做参考的时候,在网上搜到了有人推荐论持久战这篇文章。
我点进去认真看完,瞬间对整个MOBA游戏理解上了一个层次。
一下子觉得__这人真的强。
(看《毛选》的某一天中我已经放弃了打游戏)然后跑去读《毛选》,一开始很枯燥,很有不想看下去的欲望,因为这本书比起小说等等来讲,很费脑子,字字句句都蕴含着道理,几行字就会看很久才理解,然后还会想想他为什么这么分析,很累。
当然你如果草草看过去肯定是连讲什么都不知道,更别提学到什么东西。
但是你一直这样坚持着看,不知不觉某种潜移默化的东西和思维就会被吸收从而影响到你,你看的越久,思考的越多,就越是通透。
至于更高层次的理解,我还没有达到,不过相信诸君会有自己的更好的领悟。
再来说说它为什么会这么牛,我会如此推崇。
用另外一种语言来描述吧。
一个几乎是白手起家的人,面对拥有优良的数百万级的军队、统zhi着整个国家、强大的死敌、无数难以揣测的人心、极其强大的帝国主义势力及入侵、无数的土匪反D分子、明争暗斗的党内形式、革M失败了好多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农村,带领一开始几百号人、几百杆枪的武装,被多倍于己的敌人打的东奔西逃,手下的人惶惶不可终日,失败了好几回的时候,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活着的时候,你觉得他还能坚持下来,心中还想着统一四万万人的中国,打倒强大的国民党和帝国主义吗?换个人,早就奔溃了,这种几乎看不到未来的随时可能丧命的日子,有几个人可以挺下?但是__做到了,不但做到了,还从根本没有实权没有工厂没有财力的农村出发,团结蒋口中的那些“泥腿子”,最后奇迹,不,应该说神迹般的打败了国民党、赶跑了帝国主义、完成了革M,一统天下建立新中国。
实践论读书笔记900字5篇

实践论读书笔记900字5篇《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实践论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实践论读后感1在老师的要求下读了《实践论》.感觉真是半晕半懂,大约是个人水平实在有限吧,在这里我就随便说说第一感想好了,请读者多多包涵.《实践论》,顾名思义以实践为中心展开论述.开篇先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然后又详细的从各方面分析〝实践〞这个词语.全篇当中引用了许多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打了一些比方使得论证更为具体.这是主席的代表作之一,上网搜索便可知道这篇文章还有着很强的政治地位,在革命中起了引导思想的重要作用等等.几十年过去它依旧被人们传送着,以科技的手段出现在我面前的电脑上供人研读,自然也是对它价值的无声肯定.但是对于我来说,假若没有人告诉我它的价值,可以确定,我是根本看不出它有这么高的社会地位的,因为我很少接触这么专业的哲学,通俗的说,就是不懂行情,所以发现不了它的价值所在.它是俞伯牙,可我却不是钟子期;它是千里良驹,可我却不是它的伯乐.让人有一种悲哀的感觉啊.人世间千千万万的人,又有多少只是生命的过客,匆匆的来,匆匆的去,何以匆匆,奈何匆匆.实践论读后感不过,幸好,世界上还是有许多可以理解你的人的,要不然,又怎会有那么多人称颂这《实践论》呢?《实践论》也不会有如此高的地位了吧.再回过头来,谈谈我对〝实践〞的看法吧.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想要知道某件事是否可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实践.所以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辨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辨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就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可见实践的重要性.然而面对不同的事,实践的方式和遇到的困难也不同.我们应当理性.智慧地实践.实践前先考虑一下执行之后是否会带来伤害和不必要的损失,不可为了好奇心而实践所有的事情,例如抽烟吸毒等是万万不能尝试的;实践过程中还要细心谨慎,认真执行,不要因为细小的疏忽而使得结果差以千里;也不可半途而废,坚定了目标就没有放弃的道理;实践完成后,应该认真总结,让这次实践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实践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不如意,但是,应该尽力去克服解决,才能有所收获.请大胆的去实践吧!实践论读后感2《实践论》是______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______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______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问题.《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实践论》是______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实践论读后感3〝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众所周知,在所有思想的前提下,必须要有所行动自己的目地才能够达成,那便谈谈毛的《实践论》中〝实践〞二字.《实践论》写成于_37年,是______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书中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在当时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它坚持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论述革命的能动性的反应论;同时也具体论述实践对于认识的作用和影响.其中看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过来是实践的产物;实践决定着认识,而认识的意义在于所谓〝回到实践去〞;认识的〝正确〞需要它来验证.这样看来,实践和认识就是两种不同的事物.而从认识是实践的产物这一方面来说,实践必然会产生认识(认识是实践的必然结果).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实践就是一个运动的过程.认识作为实践的结果,它对于实践的意义在于,实践不仅产生了认识,还是要以认识为其存在的必要条件.这本书还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区别,认识过程中的飞跃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或者说在实践中获得理性认识最后再返回去指导实践,以此不断反复.《实践论》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特别强调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马列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等言论,即都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通过实践产生的经验指导我们:首先,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从不同方面进行解读;其次,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多列举其中各个要素;再者,观察事物变化过程,划分其阶段特性;然后就是观察它的内在与外在联系,描述其相互影响和依存的要素联系;最后再进行假设与求证.实践论的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______的《实践论》,在当时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而对于当代也同样存在相应意义.所以我们在实践之时认识事物需要由表及里.全方位观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从实际出发,知行统一.实践论读后感4《实践论》是______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的一篇著作.《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______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______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接触到这部分的内容还要追溯到大学时期,在《______概论》的课程上有所接触.但是大学时代的我们,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就像好多帖子上所说的,大致意思就是:高中大学时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比如:各种物理定律,数学上微积分或是函数,能被用到的机率是少之又少.反倒是一些最基础的算术和一些基本的概念,在生活中被用到的机率很大.归根到底体现出了实践是很重要的.对于平时的生活也是一样,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______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对于我们从事的这个行业,从事的这种技术行当来说,流行着一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就好比像我们都经历的初始改装一样,师傅交给两个或是三个徒弟的知识是一样的,可能有些人接受的快一些,有些人接受的慢一些,通过两三课的学习,就能感受到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在接下去继续的训练中,自己该知道在那些方面进行强化,知道自己在接下去的学习可能要花多一点的时间去理解,去模拟,以便跟的上师傅教学的节奏.在新学习的开始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有着理论作为支撑,师傅讲解的经验作为指导,最终才能迈向成功的彼岸.对于飞行这个职业来说,我们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顺着机长教员走过的路,在他们的指点教导之下,技术慢慢走向成熟,经历慢慢走向成功.试想一下,如果光有理论作为支撑,没有在平时飞行中机长教员给我们创造锻炼实践的机会,我们也许不会领悟这些理论的高深,不会对飞行有更深刻的认识,就像前面提到的高中大学学习的理论一样,最终还是由于使用的机率太少,最终都还给老师了.理论固然重要,没有经历过实践的考验,我们也无从辨别其正确性,只有经过实践考证过的理论,我们才能相信它的存在性,当我们解释或是运用时,又多了一份自信.但是,光有实践,没有理论作为支撑,当操作起来时,那叫盲目.〝飞行无小事〞,你的每一个操作如果没有理论提供保证,带来的后果可能是意想不到的,或是不可逆的.在平时飞行的教学中,机长教员的教学也是有理论作为支撑的.如果你对某些理论存在疑惑或是对某个操作看起来畏首畏脚,缺乏自信,他就会以理论操作手册为基准,告诉你想了解的内容是什么样的,然后对应的操作流程,在他们的监督下,实践一下.帮住我们解惑答疑.这就是飞行,也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往复循环的过程.通过《实践论》的阅读,也给自己今后的学习指明了一个方向,首先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平时要多学习,多总结;对于存在的疑问,也应该第一时间寻求解决.同时在平时的飞行准备过程中,也要做到充分.当机会来临时,有能力也有自信能够把握住.通过不断的实践让自己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满足一名飞行员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保障飞行的安全顺利!实践论读后感5现在经李老师的介绍,又读了毛主席写的《实践论》,对实践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该文不仅系统的阐述了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与实践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精辟地论述.〝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贯穿这篇论文的主线和内在实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决定了认识,认识又指导着实践.认识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认识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收集资料.进行试验,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事物现象和外在联系产生认识,这种认识只是感性的,人们还不能得出深刻的概念,无法给出定论.只有再通过实践去验证,得出事物的本质及内部联系,才能使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得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二阶段.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和规律,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无不透露着实践对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但实践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本身,认识最终还是要为实践服务的,就好比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将其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一样,我们学习专业理论是为了以后工作的实践.实践就是要照搬理论吗?当然不是.当我们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失败时,就完全否定理论的正确性吗?肯定不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一个理论是否正确是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的;同时,在用理论指导实践时,不能完全照搬,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实事求是,否则就犯了教条主义错误.学习《实践论》,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很有用的.就比如学英语,如果你只是会读会写,因为害怕而不开口说,面对老外是不敢与他们交流(即实践),你的口语是无法提高的.特别对我们会计专业来说,学好专业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书本上没有的问题,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对企业财务的把握才会更到位.无论做什么事情,以旁观者的心态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只有亲力亲为,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心得体会,再去应用于实践,才会有收获.实践论读书笔记900字。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于1937 年 7 月。
这篇文章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毛泽东在文中指出,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
而且在我看来,在两者之中,直接经验是更为重要的。
就如同我们想要学会游泳,只在书本上学习理论知识,而不下水实践,是永远也学不会游泳的。
直接经验是自己亲身经历所获得的认识,它更真实、更具体、更能让人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
而间接经验则是通过他人的传授或者书本等途径获取的,但这也是建立在前人的实践基础之上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这就促使人们去探索、去研究,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例如,在工业生产中,对于提高生产效率的需求,促使人们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从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医疗领域,对于治疗各种疾病的需求,促使医学研究者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从而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愿决定的,而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
只有在实践中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种认识才是正确的。
读书笔记---《实践论》要点

(4)第一次飞跃的实现条件 首先感性材料必须确实可靠,并且十分丰富; 其次必须对确实、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改造制作,
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 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实践论》强调:“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 到了理性认识,还须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 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 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 的实践这一飞跃。”
《实践论》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 问题。它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树 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为延安 整风运动作了理论准备,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 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
三、内容简介
(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四)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
1、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感官对认识对象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反映
形式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其反映的内容是对客 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特点是生动、直观、 具体、形象。 理性认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形式是概念、判断、 推理等,它所反映的内容已不再是现象和事物的外部 联系,而是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理性认识阶段的 特点主要是表现出其抽象性和深刻性。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为 (1)这首先是因为认识产生于实践的
什
么 需要。
说
实 践
(2)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其前
是 认
提是实践,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
识 的
中介。
基 础
(3)只有通过对客观对象的改造实践,
实践论读书笔记(精选6篇)

实践论读书笔记(精选6篇)实践论读书笔记(精选6篇) 细细品味⼀本名著后,相信⼤家的视野⼀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篇读书笔记了。
可能你现在毫⽆头绪吧,下⾯是⼩编收集整理的实践论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实践论读书笔记篇1 此次阅读学习,我主要拜读了⽑主席的《实践论》,读后获益良多,也有⾃⼰的⼀些感想。
《实践论》是⽑泽东哲学代表著作,运⽤了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有⼒地批判了当时党内严重错误的教条主义。
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为中⼼,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命的反映论。
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名为《实践论》。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强调⼈类的⽣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原动⼒;只有⼈们的社会实践,才是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主要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的,⽆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该著作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章指出,通过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穷,⽽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较地进⼊到了⾼⼀级的程度。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也是辩证唯物论的知⾏统⼀观。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产阶级服务的;再⼀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感觉如何⽽定,⽽是依据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定。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于 1937 年 7 月所著,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著作。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深受启发,对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开篇就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这让我明白,认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的实践活动紧密相连。
我们的认识必须置于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才能真正把握其本质和规律。
毛泽东同志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逐渐认识了自然的现象、性质和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同时,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也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的生产关系。
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和拓展。
这使我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我们的知识和观念,最初都是从直接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比如,农民通过长期的种地实践,了解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掌握了机器的操作和维护技术。
没有这些实践,我们就无法获得关于这些方面的真实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社会的需要推动着人们不断去探索和认识新的事物。
当社会出现新的问题和需求时,人们就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满足这些需求而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推动认识的发展。
例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促使人们去研究和开发新的能源技术,从而推动了对能源领域的认识不断深入。
实践还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不是由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
一种理论或观点,只有在实践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被证明是正确的。
反之,如果在实践中失败了,那就说明这种认识存在错误或不足,需要进行修正和完善。
比如,一种新的医疗方法,只有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验证,证明其确实能够有效治疗疾病,才能被广泛应用和推广。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运用了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党内严重错误的教条主义。
下面是实践论,也许对你有帮助哦。
实践论读书笔记范文一:这篇《实践论》仿佛又重新上了一堂思政课,感触颇多,既是对历史的一种感悟,也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思考,更是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的一种深思,一种领悟。
也许是今日无事,也许是出于想尽快完成任务的目的便从百度搜来读了一下,没想到为完成一个任务却让自己感触颇深。
从客观的角度,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个人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初步的了解及把握了《实践论》的基本内涵。
总的来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著作,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系统地论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学文的都知道: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辨证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实践。
因此,认识的辩证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在感性认识中获得的丰富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整理,将符合实际的部分上升为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活动和接受实践的检验。
《实践论》对主义的批判实践论。
学了中国近代史及现代史的都能了解经验主义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举例来说,如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
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
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
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
这个例子能够极好的说明,好的经验可以给我们的实践带来益处,但经验主义是却会在不经意中令你万劫不复从字面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是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
实践论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实践论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实践论》是毛泽东1937年7月撰写的,他曾以这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
1951年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2011年收入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
文章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
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
全文论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指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它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
这篇文章我学过好多次,每次都有不同的领悟。
每次读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像站在伟人毛泽东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分析问题。
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并且用简单明了的词句进行了论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够真正地理解事物,才能够真正地掌握真理。
我们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管我们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才能够真正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工作中,我们也需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要只是纸上谈兵,要真正地去尝试、去做,才能够真正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事物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的认识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提高。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人们的认识是一步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我们在工作中也需要不断地学习、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是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理论转变为行动的指导思想和行 动方案等; 三是用理论动员和武装起广大群众,成为群众改造世界 的有利武器,使精神力量变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的物 质力量。
…实践
认识
感性认识
再实践…
理性认识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3、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总 过程和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 复以至我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 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读书笔记:《实践论》
—毛泽东(1937年7月)
《毛泽东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演讲者:李坚
目录
一、写作背景 二、中心思想
三、内容简介
四、历史地位
毛泽东《实践论》
《实践论》、《矛盾论》发表于70年前。70年来,中国面 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两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
1、旧唯物反映论是直观、消极反映论
2、马克思主义是能动反映论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和实践是对立统一关系。其对立主要表现在认识 和实践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认识是主体反映客体
的观念性活动 ,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物质性活动。 其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二者相互作用上,即实践产生认 识,认识指导实践。但从全部认识过程来看,实践对 认识起着决定性作用,实践自始至终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论》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 问题。它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树 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为延安 整风运动作了理论准备,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 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
三、内容简介
(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四)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
的统一
(五)结论:揭示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和无 限发展,科学地概括出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实践论》一开头就明确提出:“马克思以前的唯 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发展,去观察认识 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 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二)现实意义 认真学习《实践论》,对于坚持和发扬一切从实际出 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非常现 实的指导意义。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 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就是我读毛 泽东同志《实践论》的心得,也是我所领悟 到《实践论》的精华内容!
再认识
再实践 第二次飞跃 认识 实践 第一次飞跃
4、从相对真理逐步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在真理上的表现就是相对 真理逐步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认识过程,就是 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下和发展 真理的过程。
(四)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
《实践论》具体提出了任务: 1、改造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及阻碍社会进步和 人类发展的一切反动势力。改造主观世界包括改造自己 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2、它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 史使命。 3、提高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是实现共产主 义远大理想所必需。
它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永远不会过时。 “两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原 则,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一系列重要结论,诸如“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具 体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做好矛盾转化工作”等等,不仅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 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取得胜利的思想法宝,也是新 时期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须遵循 的理论原则。 ---十七大报告
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理性认识, 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把握,感性认识也就失去了 它的认识论意义。
(4)第一次飞跃的实现条件 首先感性材料必须确实可靠,并且十分丰富; 其次必须对确实、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改造制作, 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 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五)结论
《实践论》最后以深邃的语言对全书作了总结: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 展真下。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 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 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 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4)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了解人与实践 客体的关系。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 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 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 就得亲口吃一吃。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 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6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为 什 么 说 实 践 是 认 识 的 基 础 ?
(1)认识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这两个认识的飞
为 什 么 说 实 践 是 认 识 的 基 础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这首先是因为认识产生于实践的 需要。 (2)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其前 提是实践,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
中介。
(3)只有通过对客观对象的改造实践, 才能暴露事物的内在(非感性)本质,
使我们了解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二、中心思想
揭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
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论》是一部认识论著作,也是一部辩证法著作。 ①阐明了人类认识的过程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 决的无限辩证发展的过程; ②论述和发展了认识领域中的量变质变规律 ③论证了理论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论述了辩证法和 认识论的一致性,即功能的一致、认识运动公式的一致。
1、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感官对认识对象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反映 形式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其反映的内容是对客 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特点是生动、直观、 具体、形象。 理性认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形式是概念、判断、 推理等,它所反映的内容已不再是现象和事物的外部
联系,而是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理性认识阶段的
跃过程是在实践推动下完成的。
(2)人的认识中存在的错误、片面性、肤浅性、非充分性 等都是靠实践来纠正、补充、丰富和深化的。 (3) 为人的认识开拓出新领域、提出新任务,推动认识 不断向更广、更深层次发展。
(4)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手段和可能,使人的
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实践论》强调:“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 到了理性认识,还须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 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 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 的实践这一飞跃。”
(1)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第二次飞跃和第一次飞跃一样,同样是认识过程的 质的变化,也是有条件的:
特点主要是表现出其抽象性和深刻性。
(2)第一次飞跃的实质 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个过程 是变客观的东西为主观的东西的过程,是物质变精神的过程,
是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这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飞跃。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可分割
的阶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
为 什 么 说 实 践 是 认 识 的 基 础 ?
《实践论》指出:“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 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 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 基本的观点。”它认为认 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列宁 把这个过程概括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 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实践论》具体分析了认识 发展的过程。
四、历史地位
(一)科学价值
《实践论》紧紧围绕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系统 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不 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而且在批 判党内长期存在的主观主义思潮,加强党的思想建 设方面,奠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传统的 基础。它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 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基础。
谢 谢 观 看 !
一、写作背景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 著作。写成于1937年 7月。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 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 遭受极大的损失。 《实践论》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 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 写的。这篇著作原是作者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 哲学时的讲义中的一部分。1951年收入《毛泽东选集》 第 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