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小说阅读名家作品精炼:梁晓声专练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家名作精练:梁晓声

高中语文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家名作精练:梁晓声

2020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家名作精练——梁晓声(瑞鑫教研院编制)作家简介梁晓声,原名梁绍生。

当代著名作家。

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成市泊于镇温泉寨。

中国现当代以知青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

2019年 8月16日,凭借作品《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2019年9月23日,梁晓声长篇小说《雪城》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兵梁晓声天黑了。

暴风雪呼啸得更加狂怒。

一辆客车,已经被困在公路上六七个小时。

车上二十几名乘客中,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她的孩子刚刚两岁多一点儿。

还有一个兵,他入伍不久。

他那张脸看去怪稚气的,让人觉得似乎还是个少年呐。

那时车厢里的温度,由白天的零下三十摄氏度左右,渐渐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左右了。

车窗全被厚厚的雪花一层层“裱”严了。

车厢里伸手不见五指。

每个人都快冻僵了。

那个兵自然也不例外。

不知从哪一年起,中国人开始将兵叫做“大兵”。

其实,普通的大兵们,实在都是些小战士。

那个兵,原本是乘客中穿得最保暖的人:棉袄、棉裤,冻不透的大头鞋,羊剪绒的帽子和里边是羊剪绒的棉手套,还有一件厚厚的羊皮军大衣。

但此刻,他肯定是最感寒冷的一个人。

他的大衣让司机穿走了。

只有司机知道应该到哪儿去求援。

可司机不肯去,怕离开车后,被冻死在路上。

于是兵就毫不犹豫地将大衣脱下来了……他见一个老汉只戴一顶毡帽,冻得不停地淌清鼻涕,挂了一胡子,样子非常可怜。

于是他摘下羊剪绒帽子,给老汉戴了。

老汉见兵剃的是平头,不忍接受。

兵憨厚地笑笑说:“大爷您戴着吧!我年轻,火力旺,没事儿。

”人们认为他是兵,他完全应该那么做。

他自己当然也这么认为。

后来他又将他的棉手套送给一个少女戴。

她接受时对他说:“谢谢。

”他说:“不用谢。

这有什么可谢的?我是兵嘛,应该的。

”后来那年轻的母亲哭了。

她发现她的孩子已经冻得嘴唇发青。

尽管她一直紧紧抱着孩子。

于是有人叹气……于是有人抱怨司机怎么还没找来救援的人们……于是有人骂娘、骂天、骂地,骂那年轻的母亲哭得自已心烦心慌……于是,兵又默默地脱自己的棉袄,走到那位年轻母亲身边。

梁晓声《人世间(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梁晓声《人世间(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梁晓声《人世间(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人世间(节选)梁晓声马赛的夏季气候宜人。

下午四点多钟时,夕阳高悬在老港口的上方,余晖洒满码头,湛蓝的海水变成了槟榔红,被凉爽的海风吹抚起红鲤鱼鳞片似的波纹。

老人们照例在广场上散步,有互相牵手的老夫妇,也有牵着大狗小狗踽踽独行的老人。

卡努比埃尔大街上,三三两两的游人持着相机或画夹信步走来。

当地的老人们是他们乐见的一道风景,老人们同样乐得看到来自国内外的游人。

夕阳即将没入海中,海里仍有恋水的泳者。

躺在沙滩上的泳者仍不愿离去,为的是再多享受一会儿。

周蓉从车站宽阔的大理石台阶上缓缓走下。

她的头发中有了不少白发,显然超过了她的实际年龄。

容颜、体形却并没有发生多大改变,胖瘦适中。

长年辛劳,促使她善于调节压力,防止压垮了身体。

她的脸庞依然动人,只不过一笑起来眼角就显出鱼尾纹。

她很少笑,因为值得高兴的事情还是太少。

那样一张脸与头顶隐隐的白发搭配在一起不大协调,女儿曾劝她染发,她也曾动过染发之念,但知道自己属于过敏体质,未敢轻举妄动。

玥玥说法国的染发剂很高级,不会让皮肤过敏,当然得请专业技师操作。

玥玥说服她并陪去了一次,她一听价格转身便走。

她觉得太贵了,绝对不能接受。

但她没说价格问题。

玥玥哭了,对她说:“对不起妈妈,太对不起你了,都是我不好,把妈妈拖累到了这种地步!”当时,母女二人住在离巴黎不远的小城鲁昂,周蓉在那里一家最大的瓷器店做推梢员。

很快脱颖而出。

除了她的英法两种语言水平和知识分子气质,还因为她来自瓷器的故乡中国,颇能讲出一套鉴赏瓷器的知识。

其实,那些来自鲁昂市周边小镇和乡下的女推梢员,对她相当排斥,但她的业绩受到老板的公开肯定,而她的亲和力也成功地团结了她们。

她们后来赞叹说,如果只听声不见人,外国游客会误以为她是法语广播员转行,而她们自己只不过是普通法国人了!后来她们来到马赛。

她应聘到一家国际旅游公司做导游。

公司原本安排她在亚洲区。

她坚持做欧洲区导游。

强烈的自尊心,让她太怕见到国内的熟人了。

文学类文本梁晓声《回家》阅读练习及答案(四川遂宁2023学年高三上10月)

文学类文本梁晓声《回家》阅读练习及答案(四川遂宁2023学年高三上10月)

4.遂宁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文本一:回家梁晓声周秉昆从郑娟手中接过楠楠的骨灰盒,紧紧抱在胸前,泪如雨下,“楠楠,楠楠,爸的好儿子,爸没去接你……”他泣不成声。

周蓉朝周聪使了个眼色,周聪要从父亲手中接回骨灰盒。

周秉昆不松手。

周聪小声说:“爸,妈更需要你抱抱她。

”秉昆这才松开了手。

周聪将骨灰盒轻放在靠墙的长方桌上时,秉昆已将郑娟抱在怀中了。

郑娟的脸贴在周秉昆胸前,呜呜哭得像个孩子。

周蓉周聪互相看看,都流下眼泪。

在楠楠遇害这件事上,郑娟的表现与秉昆相反。

因为秉昆当时吐血昏过去,住院了,她表现得相当坚强,大大出乎朋友们的预料,也令周聪、周蓉特别敬佩。

“作为母亲,一个文化程度很低的中国母亲,我对儿子唯一的教育,就是希望他长大后是一个好人。

如果他不是一个好人,那么不管他多么出人头地,都会让我伤心。

现在,他用行动证明了我的希望没有落空。

我有多么悲伤,同时就有多么欣慰……”郑娟在大学里为周楠举行的追思仪式上说。

周蓉、冬梅和周聪,他们都想为郑娟写好讲话稿,让她事先背下来。

郑娟问:“需要我说很多吗?”亲人们说不用,又不是演讲,几句就行。

如果她实在不想说什么,其他亲人也可以代替讲话。

郑娟说:“我想说,话多了我说不好,就几句话我还是说得来的。

”周聪说:“妈,你如果想好了说什么,最好先说给我们听听。

”郑娟却说:“不用,妈又不是小孩子。

”郑娟在台上讲话时,只流泪,没有哭,甚至都没抽泣一声。

周蓉为她做翻译。

她刚说了前两句,周蓉便猜到她接下来会怎么说。

她的样子那么镇定,那么从容不迫,亲人们完全放心了。

周蓉的英语口译水平是一流的,表现也无可挑剔。

参加追思仪式的师生们为她们鼓掌,那是不同寻常的,人们情不自禁地为她们的真诚破例了。

事后,有电视台和报社记者要采访。

他们对周蓉郑娟姑嫂二人很有兴趣,两人中,一个是举止优雅、学养深厚的学者,而另一个是粗服乱头、笨拙淳朴的家庭主妇。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梁晓声作品练习:母亲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梁晓声作品练习:母亲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梁晓声作品练习:母亲①我的家搬到光仁街,已经是1963年了。

那地方,一条条小胡同仿佛烟鬼的黑牙缝,一片片低矮的破房子仿佛是一片片疥疮。

但饥饿对于普通人们的严重威胁毕竟开始缓解。

②我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了。

买粮、煤、劈柴回来,我总能得到几毛钱。

母亲给我,因为知道我不会乱花,只会买小人书。

我已经有三十多本小人书。

③我还经常去出租小人书,在电影院门口、公园里、火车站。

有一次火车站派出所一位年轻的警察,没收了我全部的小人书,说我影响了站内秩序。

我一回到家就号啕大哭。

我那可怜的样子,使母亲为之动容。

于是她带我去讨还我的小人书。

④“不给!出去出去!”车站派出所年轻的警察,大檐帽微微歪戴着,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

母亲代我向他承认错误,代我向他保证以后不再到火车站出租小人书,话说了很多,他烦了,粗鲁地将母亲和我从派出所推出来。

母亲对他说:“不给,我就坐在台阶上不走。

”他说:“谁管你!”砰——地将门关上了。

⑤“妈,咱们走吧,我不要了……”我仰起脸望着母亲,心里一阵难过。

⑥“不走,妈一定给你要回来!”母亲说着,就在台阶上坐了下去,并且扯我坐在她身旁,一条手臂搂着我。

⑦天渐黑了。

我和母亲坐在那儿已经近四个小时。

我觉得母亲似乎一动也没动过,我想我不能再对母亲说“妈,我们回家吧!”那意味着我失去的是三十几本小人书,而母亲失去的是被极端轻蔑的尊严。

⑧终于,年轻警察走出来了。

“嗨,我说你们想睡在这儿呀?”母亲不看他,不回答,望着远处的什么。

“给你们吧!……”他将我的小人书连同书包扔在我怀里。

母亲低声对我说:“数数。

”语调很平静。

我数了一遍,告诉母亲:“缺三本《水浒》。

”母亲这才抬起头来,仰望着年轻警察,清清楚楚地说:“缺三本《水浒》。

”他笑了,从衣兜里掏出三本小人书扔给我,咕哝道:“哟哈,还跟我来这一套……”母亲终于拉着我起身,昂然走下台阶。

⑨“站住!”年轻警察跑下了台阶,向我们走来。

他走到母亲跟前,用一根手指将大檐帽往上捅了一下,接着抹他的一撇小胡子。

202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精读精练:梁晓声《崇文书店》

202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精读精练:梁晓声《崇文书店》

202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精读精练:梁晓声《崇文书店》肯德基,是满足人们食欲的洋餐馆;书店,是供给人们精神食粮的地方。

随着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人们多了些浮躁,少了些沉静;多了些物质,少了些精神。

读书,尤其是读纸质书的人越来越少,传统书店日益式微。

对于这种现象,有人担忧国民素质,有人喜获商业良机。

请大家欣赏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崇文书店》,体会其精巧的艺术构思,感受作者对国民阅读的忧患意识吧!文本研读(注:>>>处为文章精析)崇文书店作者:梁晓声孙赶超开车来到新区,后备厢装了一个大果篮,说要把周秉昆拉到市立一院去。

邵敬文感冒后转成肺炎,住院了。

(开篇写邵敬文住院,设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你外甥女周玥不知从哪儿听说到的。

因为老邵是你朋友,她觉得应该告诉你,特意让我开她这辆宝马车来接你。

”那是周秉昆平生第一次坐上了宝马车。

(突出强调“第一次”。

)老邵说,他是因为到秉昆家那天出了两次汗,回到家里冲澡时热水器又出了毛病,结果被凉水一激感冒了。

秉昆说:“老邵,书店的事太对不起你了。

”老邵说:“你没有什么对不起我的,是中国人太对不起书店了。

中国都快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哪一个阶层的人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中国人的阅读率在世界上排名却非常靠后。

”(老邵的话,带有嘲讽口吻与调侃情绪,夹杂着一点点失望,表达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秉昆说:“水自流所以才希望能为这个时代做件好事。

”(水自流这个人物只出现一次,但他代表那些有责任担当的人。

)老邵叹道:“世负斯人,世负斯人,他死前的愿望是好的。

”赶超也说:“人各有命,许多人一死,连儿女都不念叨。

他死了,还有你俩这么念叨,命不错了。

”>>>场景一:写周秉昆与老邵在医院的谈话。

写二人对书店转型的忧虑和水自流生前的愿望。

崇文书店里里外外早在“五一节”前就改造成肯德基店了。

“五一节”却没有什么动作,到了“六一”那天才开张,场面煞是热闹,祝贺的花篮摆满了门两侧的人行道。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梁晓声小说(含答案)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梁晓声小说(含答案)

小说专题训练-------梁晓声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午休的父亲梁晓声八月的北京,与全国许多省市一样,无可奈何地处于近年少有的高温时节。

月末那几天,官方预报达到三十二三度;人们说实际气温还要高一两度。

特别是中午,一丝风也没有,每一片树叶都静止着,看上去皱巴巴的,水分被大量蒸发必然如此。

人若置身户外,如在桑拿房中,片刻便会出汗,会感到缺氧似的,仿佛空气中的氧分也被蒸发着。

医生们提醒民众做好防暑降温的自我保护。

我住的小区从六月份就开始进行老旧小区的楼房改造了,我家住的那幢楼刚搭完脚手架。

我因颈椎病重,不敢享受空调,所以不但开窗,连头道门也开着,那样会使空气最大程度地对流,感觉能稍微凉快点儿。

“嗨,吃了没?我也吃过了!大中午的还能干啥?歇着呗!好好好,小声点儿……住户屋里开着电视呢,我不是怕我说话声小你听不清嘛……”一天中午,我在家边吃饭边看电视。

今年我有点儿耳背了,不知不觉便将电视声调得挺大。

不过楼上楼下都是三口之家,白天大人上班,孩子上学,两家亦无老人,不至于扰邻。

然而我竟听到了门外一个男人大声所说的话,遂将电视声调小。

受好奇心驱使,起身走到门口,探头向外看了一次——但见一个裸着上身的四十余岁的男人仰躺在二楼和三楼之间的拐角那儿,身下垫着片由废旧纸箱拆成的纸板,纸板上铺着脏兮兮的工作服。

他头枕一块泡沫,一手拿手机,一手扇风凉,一小片扇形的纸板,分明是从身上那块大纸板上撕下来的。

他那同样脏兮兮的裤子的裤筒卷到了膝部,小腿布满褐红色的墙漆点子。

他支起着他的膝,双脚放胶鞋上。

他躺着的地方的确是稍微凉快点儿的地方。

而他周围,遍地碎墙渣子。

上午有工人钻过孔,工作尚未结束,下午还得接着干,没有清扫的必要。

他一边的额角贴着创可贴,不是那种窄窄的小长条形的,而是有三四个那么宽的方形的。

我缩回头,关了电视,继续吃饭。

“老婆,那什么,我那摩托,你要推到棚子里,以防下雨淋了它。

不会下雨?这什么话?老天爷听你的?万一半夜下了场大雨呢?再旧不是还能骑吗?不也是钱买的吗?钱是大风刮来的?别啰嗦了!我也想家行了吧?女儿在左右吗?快让女儿跟我通话……”走廊拢音,那男人的话声,我听得更清楚了。

2020届高考小说阅读名家作品精炼:梁晓声专练

2020届高考小说阅读名家作品精炼:梁晓声专练

2020届高考小说阅读名家作品精炼:梁晓声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箫之韵梁晓声时下,文化人士的这个协会那个协会,都搬入文化局新盖的机关楼里了,腾出的那些房子,租作酒楼、洗浴中心什么的。

美术家协会的房子由一位五十几岁的副主席承包,改造成了画廊。

前不久,我应友人相邀,前往画廊,赴茶聚,幸会了那位副主席。

他姓谭,留髯,穿唐装,着布鞋,形象特古代。

一隅,有白发翁抚古琴,仙风道骨,其调袅宛。

友人言:“今日谭先生高兴。

”问何故?答曰:“近来售画频频。

”谭先生忽然问我:“怎么不发高论?”我笑道:“听琴。

”谭先生神情郁悒,轻叹一声,正欲开口,有人制止:“万勿再提小穆。

”众人一时默然,各动怀想之容……友人送我归至宾馆。

我忍不住问小穆何人?友人说,谭先生创办画廊之初,公开招聘善箫者,结果一下子就吸引了近百名应聘者,但都难令谭先生满意。

这过程中谭先生收到一封求职信——写信人声明,自己是个只哑不聋的哑巴。

因为都不满意,谭先生就想起了那封信。

即日下午,一个面容清秀的小青年出现在谭先生面前。

谭先生给了他一支笔,两页纸。

先问青年姓甚名谁,何方人氏,青年写出自己的名字“穆小小”,接着写了“保密”二字。

又问师从,笔答“父亲”。

其字娟小,笔画工整。

再问其父艺从何来?似有所讳。

半页纸没写满,谭先生已无心多问,命吹来。

青年唇触之际,箫音悄起。

但觉五声曼妙,缠绵低回,如诉如泣,似怨似慕。

欣录之。

谭先生刚刚创业,急于收回投资,处处精打细算。

对于小穆的薪水,也不例外,月付三百元而已。

每到一小时另付50元。

小穆默然认可。

且要求不论早晚,随传随到。

自用小穆,谭先生的财运,一月旺过一月,却连为小穆定做的一套服装,也从定薪里照单扣钱。

画家画商,凡听过小穆吹箫的,无不大加称赞。

谭先生得意,小穆知足。

两周后,不知从哪儿来了一个修鞋的老头儿,在画廊门旁摆开了摊位。

谭先生命手下捧人。

老头儿作揖打躬,苦苦哀求。

恰逢小穆前来赶场。

老头儿求小穆乞情。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梁晓声作品练习:清名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梁晓声作品练习:清名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梁晓声作品练习:清名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是我学生,他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茶村。

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

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

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

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

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

我见那老妪,一米六七、八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

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或为儿子,或欲纳妾;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

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

然知识化了的男人,比不上普通农民那么能耐得住山村的寂寞生活,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

当年当地,农村人大抵文盲,连黄历也看不懂的。

她丈夫有超强记忆,一部黄历倒背如流。

“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

但一般告诉,则不能算是“说春”。

“说春人”之“说春”,基本上是以唱代说。

不仅要记忆好,还要嗓子好。

她的丈夫嗓子也好。

还有另一本事,便是脱口成秀。

“说”得兴浓,别人随意指点什么,意能说什么唱出一套套合辙押韵的掌故来,百难不倒,像是现今的“R&P歌手”。

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

在人们,那是享受了娱乐的回报。

在他自己,是一种个人价值体现的满足。

所谓与人乐乐,其乐无穷。

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

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的还。

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

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人生三命(天命、实命与自修命)(含解析)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人生三命(天命、实命与自修命)(含解析)

作文主题训练-------人生三命(天命、实命与自修命)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梁晓声说:人有三命,天命、实命与自修命。

父母给的是天命,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和出生的家庭。

生活经历给每个人的是实命,生活是蜜汁,还是苦酒,只能自己领受。

何为“自修命”呢?生命其实就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每个人的修养,除了来自先天继承与家庭教育之外,更重要的莫过于个人的修为。

显然,潜心于阅读属于最大的捷径。

读几本好书,就是与很多灵魂高尚的人畅谈。

一本好书能传授很多优良品质,比如,智慧、坚韧、达观、善良、宽容……在书籍的润泽下,我们的修养将不断加强,内心世界也会变得更加美好和丰富。

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以“读书与成长”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梁晓声在小说《我和我的命》里讲,人有“三命”:一是父母给的,原生家庭给的,叫“天命”;二是由自己生活经历决定的,叫“实命”;三是文化给的,叫“自修命”。

人生显然与这三命有密切的关系。

梁晓声在小说中对“命运”倾注了最深切的关怀,他写出了命运之不可违拗的作用,也写出了人的奋斗和自修自悟能够改变命运的强大力量。

作为新时代青年,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说“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几乎获得最大程度的彰显。

但人类对自然本身的价值、需求的关注依然极为有限,使得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和生态环境问题,以海啸、地震、物种灭绝、资源枯竭乃至各种疫病肆虐横行的形式爆发出来。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再次提醒并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的生态文明理念。

[高考化学](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家名作精练:梁晓声

[高考化学](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家名作精练:梁晓声

2020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家名作精练——梁晓声(瑞鑫教研院编制)作家简介梁晓声,原名梁绍生。

当代著名作家。

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成市泊于镇温泉寨。

中国现当代以知青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

2019年 8月16日,凭借作品《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2019年9月23日,梁晓声长篇小说《雪城》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兵梁晓声天黑了。

暴风雪呼啸得更加狂怒。

一辆客车,已经被困在公路上六七个小时。

车上二十几名乘客中,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她的孩子刚刚两岁多一点儿。

还有一个兵,他入伍不久。

他那张脸看去怪稚气的,让人觉得似乎还是个少年呐。

那时车厢里的温度,由白天的零下三十摄氏度左右,渐渐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左右了。

车窗全被厚厚的雪花一层层“裱”严了。

车厢里伸手不见五指。

每个人都快冻僵了。

那个兵自然也不例外。

不知从哪一年起,中国人开始将兵叫做“大兵”。

其实,普通的大兵们,实在都是些小战士。

那个兵,原本是乘客中穿得最保暖的人:棉袄、棉裤,冻不透的大头鞋,羊剪绒的帽子和里边是羊剪绒的棉手套,还有一件厚厚的羊皮军大衣。

但此刻,他肯定是最感寒冷的一个人。

他的大衣让司机穿走了。

只有司机知道应该到哪儿去求援。

可司机不肯去,怕离开车后,被冻死在路上。

于是兵就毫不犹豫地将大衣脱下来了……他见一个老汉只戴一顶毡帽,冻得不停地淌清鼻涕,挂了一胡子,样子非常可怜。

于是他摘下羊剪绒帽子,给老汉戴了。

老汉见兵剃的是平头,不忍接受。

兵憨厚地笑笑说:“大爷您戴着吧!我年轻,火力旺,没事儿。

”人们认为他是兵,他完全应该那么做。

他自己当然也这么认为。

后来他又将他的棉手套送给一个少女戴。

她接受时对他说:“谢谢。

”他说:“不用谢。

这有什么可谢的?我是兵嘛,应该的。

”后来那年轻的母亲哭了。

她发现她的孩子已经冻得嘴唇发青。

尽管她一直紧紧抱着孩子。

于是有人叹气……于是有人抱怨司机怎么还没找来救援的人们……于是有人骂娘、骂天、骂地,骂那年轻的母亲哭得自已心烦心慌……于是,兵又默默地脱自己的棉袄,走到那位年轻母亲身边。

2020年高考 语文二轮 文学类文本专题复习--梁晓声作品精选精练

2020年高考  语文二轮  文学类文本专题复习--梁晓声作品精选精练
第二件事是有位老职工回原籍探家,请我住到他家替他看家。那是在春季,刚下过几场雨。他家灶间漏雨,雨滴顺墙淌入了一口粗糙的木箱里。我知那木箱里只不过装了满满一箱喂鸡喂猪的麦子,殊不在意。十几天后的深夜,一声闷响,如土地雷爆炸,将我从梦中惊醒。骇然奔入灶间,但见那木箱被鼓散了几块板,箱盖也被鼓开,压在箱盖上的,腌咸菜用的几块压缸石滚落地上,膨胀并且发出了长芽的麦子泻出箱外,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
于是我始信老人们的经验说法--谁如果打算生一缸豆芽,其实只泡半缸豆子足矣。万勿盖了缸盖,并在盖上压石头。谁如果不信这经验,膨胀的豆子鼓裂谁家的缸,是必然的。
我们兵团大面积耕种的经验是--种子入土,三天内须用拖拉机拉着石碾碾一遍,叫“镇压”。未经“镇压”的麦种,长势不旺。
人心也可视为一片土。
因而有词叫“心地”,或“心田”。
梁晓声作品精选精练
双琴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梁晓声
(1)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2)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首先是,人自己不要往“心地”里种下坏的种子;其次是,别人如果将一粒坏的种播在我们心里了,那我们就得赶紧操起我们理性的锄了……
“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方。--古人在理之言也。
4.联系上下文,分析首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5.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
6.“种子的力量”,结合文本,你能梳理出文章中提到的植物种子的几种力量吗?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梁晓声作品练习:康熙字典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梁晓声作品练习:康熙字典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梁晓声作品练习:康熙字典集市,即便在小镇,也还是热闹的。

少年面前的地上铺一张白纸,特白,闪着好纸的光芒。

那是旧挂历的一页,是在集市上花一角钱买的——他自然舍不得花一角钱买,但馄饨铺的老板娘无论如何不肯白给他。

“都是去年的挂历了,你就扯一张给我,也不是什么损失。

”“不是什么损失?损失大了!你看那明星,结婚了,息影了。

息影,知道怎么回事吗?就是再也看不到她演的影视剧了!一册挂历上全是她一个人,有收藏价值的。

扯一张给你,不完整了,不完整了还有屁价值!”老板娘从挂历上扯下那一页时,表现得十分不情愿,仿佛真吃了极大的亏。

午后三点多,集市的热闹像戏剧的高潮过去一般退去了。

少年仍蹲在那页白纸旁。

白纸正中,摆着一部纸页破损、颜色像陈年谷子似的字典。

1949年以后,全中国再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出版过那种字典。

它已没了原先的封皮,后贴上去的封皮上写着“康熙字典”。

笔迹工整又拘束,是少年写上去的。

他的左边,是卖肉的摊位,从上午到此刻,买肉的人络绎不绝,卖肉的汉子忙得不亦乐乎。

右边,是卖油条的,生意也不错,农村人一年四季自家是炸不了几次的。

跟着大人们赶集的小孩子,十之八九要央求大人给买了吃。

城乡差别,至今仍明明白白地体现在细微处。

而且,越是体现在细微处,越使农村的少男少女们做梦都想成为城里人。

这少年也有那样的梦。

真的梦是无逻辑的,人生的梦却须循着某种规律。

少年凭着刻苦学习的一股韧劲考上县重点高中,那是他实现人生之梦的关键一步。

拮据的家庭负担不起住校费用,为了圆梦,他想买辆旧自行车骑车上学,尽管每天要走几十里的路有些辛苦。

可他靠卖废品才存下二十元,要拥有旧货店中那辆状况还算好的自行车,得先卖掉这部《康熙字典》。

父亲病故了,母亲在南方打工。

他清楚妈妈挣钱的辛苦,不忍向妈妈要;并且他也清楚,妈妈正省吃俭用地攒钱,以备他将来考上大学的花费。

集市渐渐冷清,卖肉的和炸油条的,在他的巴望之下先后离去。

他和那页旧挂历纸的存在,总算是比较显眼了。

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增分精练辑小说阅读单文精练二不速之客

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增分精练辑小说阅读单文精练二不速之客

单文精练二 不速之客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阅读文签:小说+无私奉献的石油工人不速之客梁晓声①在我们寻常的或不寻常的世俗生活之中,有些事情听来似乎太戏剧化,使人怀疑其意义究竟何在。

然而细细一想,你的心灵不能不为之感动,你会不禁潸然泪下……②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1985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

吃过饭,他吞吞吐吐地请求:梁老师,我想住在你家,只住一宿,明天一早就走。

③当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

我爽快地说:当然可以,好不容易见上一面,你住下,在北京玩几天吧!④他笑了,摇头:那可不行。

只有半个月的假。

在沧州住三五天,还想回家见我母亲呢。

⑤我奇怪地问: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⑥他又摇了摇头:您忘了我家在大庆?到沧州农村去,是探望我奶奶。

我父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

我们一起去沧州。

⑦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

在我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

⑧他见我困惑,于是娓娓道来:梁老师,您是知道的,我们石油人中,有不少父子兵。

别人以为,父子可以天天在一起似的。

其实不尽然。

有时调令一下,一走就是几千里,一别就是七八年!⑨他问我:您还记得我们队上的小侯么?我说:记得,那个下了班就抱着吉他弹起来没完,外号叫观赏猴的小伙子,对不对?他说:对。

就是他。

人们都说我俩长得像双胞胎。

但去年他死了。

我不禁一怔,不知道小侯为什么死,更不知和到沧州去探望奶奶之间有什么联系。

⑩他吸了两口烟,说:小侯是在大风暴中,为了保护十几万美金进口的器材而死的,他用外衣保护好器材,自己却被沙暴埋住了。

人们从一米多深的沙丘下把他扒出来,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信,是他父亲写给他的。

他父亲是胜利油田的一位老工人,父子俩九年没见面了。

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希望可以在兰州站见上一面。

火车在兰州停车二十分钟,可以叙叙父子情。

队友们传看了那封信,都哭了。

大家都觉得,还是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

自然而然的,大家将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

⑪我也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去找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侯一次。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梁晓声《人世间》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梁晓声《人世间》

小说专题训练••…梁晓声《人世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世间(节选)【注】梁晓声郑家只有一间住屋,十五六平方米,火坑占去了一半地方。

地上,锅台和碗橱占去了另一半面积。

坑上铺着几张报纸,报纸上堆着山楂,一个穿件红毛衣的二十一二岁的姑娘不对,确切地说是小寡妇,坐在炕上,正用竹杆穿山楂。

她的毛衣很旧了,只穿条旧的花布衬裤,也没穿袜子。

来昆进门后,小寡妇停止了正做着的事,极为吃惊地瞪着他。

郑母消除女儿顾虑说:“这小伙子心眼好,见我推着箱下坡,跑过去替我,还扶着我下的坡。

要不,我连人带箱子栽到沟里了。

我要是摔伤了,咱们一家的日子可怎么往下过啊……”他忍不住要打断郑母的话时,郑娟的弟弟开口了。

那盲少年说:“姐,妈的话太啰唆了,还是听我来说吧。

别人托这个人转交给你东西,所以这个人才来找咱家的。

他在门口见到了我,我正替你问他是什么东西,他还没告诉我呢,正巧咱妈回来了。

”郑母为了使屋里暖和些,起身去捅炉火,一边絮叨:“不让她把棉裤拆了,偏拆了,可倒好,又来了活儿。

穿两串糖葫芦挣一分钱,为赶在春节前挣几元钱,顾不上做自己的棉裤了……”“妈,你别絮叨些没用的了。

”郑娟目光与话题同时一转,看着周秉昆问,“谁派你来的?” 秉昆苦笑道:“倒也不是谁派我来的,是我自己有几分情愿才容许了的事。

”他简单地将痛子二人托付他的经过讲了一遍,省略了几乎是被劫持的细节,讲出他们苦苦相求的意味。

最后他掏出信封,放在小布包旁,总结说:“这信封里就是他们让我给你送来的钱,十个鸡蛋是我从自己家带来的。

毕竟,我与涂志强哥们儿了一场,快过春节了,算是我的一点儿心意。

”“是鸡蛋啊,那大娘谢你了啊!”郑母本已又坐在椅子上了,听完周乘昆的话,立即起身拎过去布包想放在别处。

郑娟喝道“妈,你别”郑母竟很顺从,坐下嘟哝着,双手仍捧着布包。

郑娟弟弟也说:“姐,鸡蛋是可以留下的。

”郑娟又喝道:“没你插嘴的份儿!”弟弟噤假设寒蝉,摸摸索索地躲到门斗去了。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梁晓声作品练习:窃秋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梁晓声作品练习:窃秋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梁晓声作品练习:窃秋①窃其实就是偷的意思。

老百姓说同一行径是偷,而文人雅士说成是窃。

溜门撬锁谓之盗,探囊取物于他人的衣袋儿谓之扒,这些事在文人雅士们做了则谓之为窃。

比如偷了别人的文章或构思,我们说是“剽窃”;我常想这乃是我们的小小的狡猾,为了被指斥的时候以一个“窃”字企图强调与偷的行为有所区别。

②我家近处有公园。

每年秋至,菊花便耀眼地盛开了。

我养过花,总也养不活。

又很爱花,这就是一个矛盾。

看了别人家花养得好,我羡慕。

看了满公因的花盛开着,我常产生占为己有的强烈沖动。

有了矛盾就得想办法解决。

不解决矛盾便总是矛盾着。

想来想去,那解决纠缠着我的矛盾的办法似乎只有一个,便是“窃”。

这也可以说别无选择。

③白天我到公园去散步,去散步与别的散步者有不同之目的,或曰:“心怀鬼胎”也未尝不可。

留连忘返之间,我早已记住哪一处的哪几林花更值得一窃。

挨到晚上——自然是很晚的时候,十点钟以前,纳秋凉的人还是不少的——我便揣把小剪刀前往,有时我怂恿儿子和我一块儿去“散步”,可是儿子知道我去干什么,也知道他去了充当的会是什么角色,坚决地摇头。

搞把小剪刀的同时我总不忘揣一记者证什么的。

万一被管理花园的或专爱管闲亊的人逮住,记者证什么的便于搪塞过关或者乞讨下不为例的面子。

④总是绕着我白天记住的地方先缓缓走一遭,细心观察附近有无人影。

如果有单个的人影我便不敢贸然,因为无法判定他或她是干什么的,也许正是个管理公园的或专爱管闲亊的。

如果是成双成对的我便没了顾虑,因为我知道他们不论是什么人和正在干什么,即使是平常专爱管闲事的,也肯定分不出心思来干涉我。

于是行动极其敏捷,一两分钟内已剪下离开……当然也有空着手回到家里的时候,我便会觉得极其沮丧和气恼,诅咒些使我目的不遂的那个人很恶毒的话。

⑤刮风下雨天我是一定要出去“散步”的,每次收获颇丰。

我所窃的是些欲开未开的花,插于瓶中,置于案旁,看着觉得太美了,欣賞的满足混杂着占有的喜悦。

小说百练:偷砖(梁晓声)

小说百练:偷砖(梁晓声)

小说百练:偷砖(梁晓声)偷砖梁晓声春天来了。

①春天,到底还是来了。

某一个季节会姍姗来迟,却从没有哪一个季节能蓄意不至。

细想想,海誓山盟不大靠谱——沧海桑田往往也是瞬间之事,地老天荒可谓永恒,但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变化真是不可阻遏。

春天是地球上所有生命期盼的季节,夏季烂漫热烈,牵着的可是春姐姐的手。

踏春也是觅夏的另一种说法。

A市的春天比历年都来得迟,三月下旬居然降了一场大雪,有几天气温又冷到了零下二十四五度。

那几天一过去,天气一下子变暖了。

如同一列晚点的列车突然提速想要正点抵达终点站似的,人们还没从多雪寒冷的冬季缓过神来,春季便以猝然到眼前的方式无言地宣布——我来了!从三月下旬到四月中旬,天气一日比一日暖和。

A市冰雪融化的积水到处都是,对人们出行造成了极大妨碍。

学生,都不得不穿上了夏季大雨后才穿的防水靴。

光字片②的情形比往年更糟。

光字片的泥泞程度,甚至超过了“二战”纪录片中德军曾在苏联大地上经历的泥泞。

光字片人家的大人和孩子,这二十多天里生活得也很狼狈。

小孩子还好说,吃喝拉撒全在家里,不出门就是了。

中小学生也好说,几所学校临时放假。

大人们却不能不上班,一回到家里就不出门也太失家长的尊严。

即使出门上厕所,几处东倒西歪的公厕经过冰雪水灌,都满得忽悠忽悠的,上公厕对大人们来说也成了一件危险事。

许多光字片的大人穿的防水靴那些日子里根本就没弄干净过,一出门全是泥靴。

市政府调给共乐区几辆卡车,特批了一批砖。

有些区干部跟着满载新砖的卡车到处转,见着哪些地方泥泞得不成样子,便命车停住,指挥跟车的环卫工人往泥泞中垫砖。

往光字片的泥泞中垫的砖最多,因为光字片的街道坑凹多,有的地方需要垫两层砖。

共乐区的群众很感激。

春天来了。

严寒终于过去,天气逐渐暖和,人们的情绪也变好了。

至于泥泞,与刚刚度过的严寒相比,那又算得了什么呢?何况党和政府并没有坐视不管,而是在积极主动地想办法。

一天,秉昆回到家里,郑娟背着两个儿子悄悄问他:“别人家一到了晚上就偷外边那些砖,咱家也把近的砖往回搬几块行不行?”秉昆说:“不许。

梁晓声《人间烟火》阅读训练及答案

梁晓声《人间烟火》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人间烟火梁晓声消失的月光和渐显的曙光交织在一起,被窗上薄薄的霜花过滤了,被窗帘遮幅成窄帘的一长条微亮,腼腆地渗到屋里来,屋里影影绰綽地看得见东西了。

葛秀娟醒了,偎在被窩里懶得动。

她翻过身,闭上眼睛,还想再睡一会儿,却怎么也睡不着。

她瞪大了眼晴瞧着屋顶,屋顶有一处漏雨的地方。

雨水黃褐色的髒跡,在沉凸的屋顶画了一幅怪诞的“图画”,像收缩的猫皮,又像姓娃鱼。

自从她在同学家里看见过一尊叫作什么丘比特的雕塑以后,她总希望把屋顶上那幅“图画”想象成同学家里那个带翅膀的石膏孩子,却无论怎么想象都无济于事。

看来再想象百次,那“圖画”也只能或是张收缩的猫皮,或是丑八怪似的娃娃鱼了。

除非今年夏天屋顶再漏雨,才可能给地美好的想象提供斷的依据。

遺憾的是大哥玉明早已上房将漏雨之处补过油毡纸了。

开春后,一定得把房子里里外外刷一遍白灰。

肮脏的屋顶,抹了几大块黄泥“补丁”的倾斜的墙壁,低矮的窗子,破旧的桌椅,她的家太不像样了。

每次有生人迈进家门,她脸上就发烧。

刷房子,这本该是两个哥哥的事。

她一提起,大哥总说:“刷,一定刷,下一个星期日就刷!”说说而已。

她并不为此責怪大哥。

大哥没工作那会儿,哪有心思刷房子!到施工队上班后,早出晚归,很少休息一天。

二哥玉龙有一次被她说烦了,大为恼火地训斥地:“你像个老太婆似的唠叨什么!二十三岁了,连个工作都没有,还得靠爸的退休金养活你,不为自己操点心,倒为屋子操不够的心!就咱家这破房子,值得粉刷吗?你要是住得委屈了,趁早结婚,谁有好房子嫁给谁!家里少了你,我们也住得方便些……"她气得哭了一场,两顿没吃饭。

从那以后再不提刷房子的事。

今天这念头又一次在她头脑中产生,她很有志气地想:为什么非要依赖哥哥们呢?我就不能自己动手刷么?我已经二十三岁7呀!我不久就要参加工作了呀!一想到自己就要参加工作了,她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再做这个家中事事依赣哥哥们和父母的人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考小说阅读名家作品精炼:梁晓声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箫之韵梁晓声时下,文化人士的这个协会那个协会,都搬入文化局新盖的机关楼里了,腾出的那些房子,租作酒楼、洗浴中心什么的。

美术家协会的房子由一位五十几岁的副主席承包,改造成了画廊。

前不久,我应友人相邀,前往画廊,赴茶聚,幸会了那位副主席。

他姓谭,留髯,穿唐装,着布鞋,形象特古代。

一隅,有白发翁抚古琴,仙风道骨,其调袅宛。

友人言:“今日谭先生高兴。

”问何故?答曰:“近来售画频频。

”谭先生忽然问我:“怎么不发高论?”我笑道:“听琴。

”谭先生神情郁悒,轻叹一声,正欲开口,有人制止:“万勿再提小穆。

”众人一时默然,各动怀想之容……友人送我归至宾馆。

我忍不住问小穆何人?友人说,谭先生创办画廊之初,公开招聘善箫者,结果一下子就吸引了近百名应聘者,但都难令谭先生满意。

这过程中谭先生收到一封求职信——写信人声明,自己是个只哑不聋的哑巴。

因为都不满意,谭先生就想起了那封信。

即日下午,一个面容清秀的小青年出现在谭先生面前。

谭先生给了他一支笔,两页纸。

先问青年姓甚名谁,何方人氏,青年写出自己的名字“穆小小”,接着写了“保密”二字。

又问师从,笔答“父亲”。

其字娟小,笔画工整。

再问其父艺从何来?似有所讳。

半页纸没写满,谭先生已无心多问,命吹来。

青年唇触之际,箫音悄起。

但觉五声曼妙,缠绵低回,如诉如泣,似怨似慕。

欣录之。

谭先生刚刚创业,急于收回投资,处处精打细算。

对于小穆的薪水,也不例外,月付三百元而已。

每到一小时另付50元。

小穆默然认可。

且要求不论早晚,随传随到。

自用小穆,谭先生的财运,一月旺过一月,却连为小穆定做的一套服装,也从定薪里照单扣钱。

画家画商,凡听过小穆吹箫的,无不大加称赞。

谭先生得意,小穆知足。

两周后,不知从哪儿来了一个修鞋的老头儿,在画廊门旁摆开了摊位。

谭先生命手下捧人。

老头儿作揖打躬,苦苦哀求。

恰逢小穆前来赶场。

老头儿求小穆乞情。

小穆自然没开口,凝视谭先生。

谭先生禁不住那凝视,说好吧好吧。

从此,画廊门前也多了一道“风景”。

修鞋摊与画廊自是很不和谐的,但人们的眼渐渐看惯了,也就接受了。

那老头儿,有点儿怪。

小穆不到,不见他的影子。

小穆来,他也出现。

不知不觉到了冬季。

有天晚上,飘降大雪。

那老头儿袖着双手,缩着颈,冻得咝咝哈哈的还自说自话:“雪正下着呢,我可不走……”谭先生睁一眼闭一眼地装没看见。

小穆塞给他一纸条,上面写着:“老板,我可以给那大爷一杯热茶吗?”谭先生愣了愣才答应。

春节前几天,有位美籍华人画家,慕名前来办画展。

剪彩之后,箫声幽幽。

画家说,这才像画展。

突然马路上传来刺耳的急刹车声,有人喊:修鞋的老头儿被轧了!箫声顿停,小穆尖叫着不顾一切冲出了画廊哭喊:“爸呀!爸呀!”人们正疑惑,墙根那儿有一个苍老的声音也喊:“女儿!那不是我呀!我在这儿呢,好好的。

小心你自己别被车撞了呀!”小穆抱紧他,一通哭……几分钟后,父女二人,一个背着修鞋的破箱子,一个抹着泪。

在人们怀疑的目光注视下相伴而去……谭先生愤怒极了,深觉自己大丢面子,遗落笑柄……数日后谭先生收到了小穆的信。

她承认自己欺骗了他,说她的姐姐患了癌,她和父亲背井离乡四处闯荡,实指望能挣到替姐姐治病的钱……最后请求原谅……谭先生不相信,撕了。

仅隔一夜,却又信了。

再隔一夜,竟自我谴责得不行。

后悔有时月入数万元,怎么对一个女孩儿那等小气……他经常拨“小穆”的手机号,发了几十条短信,再也联系不上了。

友人最后讲,谭先生的画廊里,还会有人弹古筝、古琴,甚至吹萨克斯,但再也听不到箫音了。

因为谭先生觉得,别人吹得都不如“小穆”好,尽管有人的水平比“小穆”高多了……友人吐尽一口烟后,问:“也有人认为,世道不古,人心诡诈。

那父女二人没将画廊的画盗走批,已算谭先生幸运。

你怎么看?”我想了半天,老实回答:“不好说。

”是的,对于世道,对于人心。

我近年来也每每难以判断了……那天夜里我连续做梦:先梦见自己变成了谭先生,并且找到了“小穆”,将她接回画廊,从此好生对待。

又梦见自己变成一位富商,获得了“小穆”的下落,暗中向她父女二人捐了一大笔款。

或者,接着做下去会是那父女二人盗画的梦,还没开始做,却醒了……(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一段交代了时代背景,为下文美术家协会谭副主席一心经营画廊谋取利益而忽视了小穆的艰难做了铺垫。

B.文中“万勿再提小穆”一句产生了悬念,既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自然引出对小穆故事的叙述。

C.小说多处运用了伏笔手法,如“面容清秀的小青年”“其字娟小,笔画工整”等,都为下文揭示其女性身份埋下伏笔。

D.谭先生“经常拨‘小穆’的手机号,发了几十条短信”,因为他还心存疑虑,想确定小穆信上所写的内容是否真实。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本题中,D项,“因为他还心存疑虑,想确定小穆信上所写的内容是否真实”分析错误,从文中“竟自我谴责得不行……怎么对一个女孩儿那等小气”来看,谭先生想找到小穆的目的在于想表达自己的内疚之情,对小穆进行帮扶。

故选D。

2.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穆”这一人物形象。

(6分)【答案】①技艺高超。

“但觉五声曼妙,缠绵低回,如诉如泣,似怨似慕”“凡听过小穆吹箫的,无不大加称赞”可以看出,小穆吹箫技艺水平的高超。

②自强自立。

面对家庭的困境,她默然认可不高的薪酬,且不论早晚,随传随到。

③珍爱亲情。

姐姐患病以后,她和父亲背井离乡四处闯荡,为姐姐筹集药费。

(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文中的小穆是一个生活艰辛但希望考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困境的年轻人。

从正面描写“但觉五声曼妙,缠绵低回,如诉如泣,似怨似慕”和侧面衬托“画家画商,凡听过小穆吹箫的”概括出小穆吹箫技艺高超;从“对于小穆的薪水,也不例外,月付三百元而已。

每到一小时另付50元。

小穆默然认可。

且要求不论早晚,随传随到”“小穆知足”概括出自强自立;从“箫声顿停,小穆尖叫着不顾一切冲出了画廊”“小穆抱紧他,一通哭”“说她的姐姐患了癌,她和父亲背井离乡四处闯荡,实指望能挣到替姐姐治病的钱”概括出小穆珍视亲情。

3.小说用“我”的梦境作结,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答案】①给读者留下了自由想象的空间。

而对朋友提出的问题,,小说并没有直接作答,而是虚写梦境,既巧妙地回答了朋友的问题,又不落俗套,给读者以思考空间。

②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所做的梦只有捐助而盗画的梦还没做就醒了,巧妙地暗示了作者的倾向,使文章含蓄有致、委婉动人。

③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通过这一梦境表达出“我”对小穆父女可贵亲情以及美好人性的认同,提醒我们要关注生活中的弱势人群。

(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小说结尾的能力。

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

解答此题,首先理解小说的主题,小说讴歌小穆父女的可贵亲情以及美好人性,同时提醒我们要对生活中的弱势人群多些同情和关爱;然后分析小说结尾的内容,结尾是一种虚写的手法,“那天夜里我连续做梦”“先梦见自己变成了谭先生”“又梦见自己变成一位富商”“接着做下去会是那父女二人盗画的梦,还没开始做,却醒了”这样以梦境的形式,表达对小穆父女的可贵亲情以及美好人性的肯定与赞赏,深化了小说主题,使文章委婉含蓄,更加感动人。

这种虚写梦境的方式扩大了小说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自由想象的广阔空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题。

(15分)清名梁晓声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是我以前的学生,关系近好。

今年清明后,约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区的茶村玩。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

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

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

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

我见那老妪,近一米七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

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

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各村“说春”。

“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

她丈夫以唱代说,出口成章。

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

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丈夫进了学习班。

“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已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

乡亲们过意不去,说她太过认真。

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

对我们,清名最重要。

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儿子病故,媳妇带着孙子改嫁。

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可怎么活呢?”“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办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认养她的那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

病好后,开始替人家采茶,一天也就挣个五六元钱。

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啊!”我一时失语。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

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仍然省吃俭用,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

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

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

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她说,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