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校史
南开大学校史
南开大学校史南开大学创办于1919年,创办人是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1876-1951)和严范孙(1860-1920)。
南开大学成立时,设文、理、商三科,招收学生96人,周恩来为文科第一期学生(学号62号)。
1920年增设矿科(1926年停办)。
1927年成立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后改称经济研究所)和满蒙研究会(后改称东北研究会),经济研究所趋重实地调查和以物价指数为主的经济统计工作,其出版的《经济周刊》、《南开指数年刊》等多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借重。
1929年改科为院,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及医预科,共13个系。
1931年,商学院与文学院经济系及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合并成立经济学院;创办化学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附属于理学院;1932年设立应用化学研究所。
早期的南开大学作为私立大学,其经费除政府少许补贴和学费及校产收入外,基本赖于基金团体和私人捐赠。
本着“贵精不贵多,重质不重量”的原则以及投资所限,学校规模一直较小,1937年在校学生仅429人,但师资力量较强,凌冰(教育)、姜立夫、刘晋年(数学)、饶毓泰(物理)、邱宗岳、杨石先(化学)、李继侗、熊大仕(生物)、蒋廷(历史)、李济(人类学)、肖公权、徐谟(政治学)、何廉、方显廷、陈序经、李卓敏(经济)、黄钰生(心理学)、张彭春(教育学)、柳无忌(英文)、司徒月兰(英文)、冯文潜(哲学)、张克忠、张洪元(化工)等。
竺可桢(气象、地理)、汤用彤(哲学)、范文澜(历史)、罗隆基(政治)、吴大猷(物理)等也都曾在南开短期任教。
经过长期的艰苦创业,南开大学终以优越的学术环境、严谨的科学训练方针以及崇尚务实的精神而名驰南北,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等是其杰出代表。
1937年7月,正处于成熟发展时期的南开大学不幸惨遭日本侵略军狂轰烂炸,三分之二的校舍被毁。
同年8月,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三校校长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为常务委员,共主校务。
nankai
nankaiNankai: 一个优雅而历史悠久的大学南开大学,简称“南开”,是中国的一所著名综合性大学,位于天津市河西区南开大学城,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现代学科体系之一。
南开大学创办于1919年,是我国重点支持的高水平大学之一,也是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之一。
南开大学创建于近百年前,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的前身为盘石津太学堂,1898年开办于天津,是大清时期的一所著名学堂。
1919年,这所学堂被改组为南开大学,南开这个名称取自于她的所在地。
南开大学的校园占地面积广阔,环境优美。
校园内有各种树木和花草,人们经常在校园里散步和休闲。
而主教学区有许多古老的建筑,看上去沧桑而庄重,散发着历史的气息。
这些古老的建筑不仅留下了南开大学的历史足迹,也是学生们读书和学习的地方。
南开大学的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医学等各个领域。
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南开大学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致力于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秉持“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
南开大学的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众多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和专家。
这些教师在各自的领域里具有很高的研究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以榜样的力量影响着学生们。
同时,南开大学也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和教学资源。
南开大学凭借坚实的学术实力和严谨的教学管理,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和国际上的优秀学生。
这里的学生们纷纷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华和潜力,他们积极参与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为南开大学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南开大学还与国内外众多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积极推进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为学校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总之,南开大学是一所充满着历史底蕴和学术氛围的大学。
她以其优雅的校园环境、严谨的教学管理和卓越的教学质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不仅培养了无数优秀的人才,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南开大学是我心中的一所理想学府,也是中国教育界的一颗明星。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介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介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前身溯源于1902年建立的三江师范学堂国史科,你对这个学院了解多少呢?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介绍资料,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介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成立于2000年10月。
下设3系、3所、3中心,即历史学系、世界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历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古籍与文化研究所、日本史研究中心,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中心。
系、所、中心之下又有若干个教研室、研究室。
上述9个单位,皆与历史系有着渊源关系,脱胎于历史系。
现任院长为江沛教授。
2010年,按教育部规定,历史学一级学科分成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
本院三个一级学科均获得教育部认定。
在2005年和2008年由教育部主持的学科评估活动中,历史学科均名列全国第二。
1952年院系调整时,由原中央大学历史学院、边疆政治系和金陵大学历史学院合并而成的南京大学历史学系。
2014年12月撤销历史学系建制,成立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下设中国历史系、世界历史系、考古文物系、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边政研究所。
百余年来,经过几代学者的辛勤努力,本院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
全系设有历史学、考古学、考古学(文物鉴定)三本科生专业方向;以及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国际关系史、边疆学、考古学7个博士点;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国际关系、民族学7个硕士点。
1995年,本院被确定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文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1996年,经国家人事部评审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并成为首批进入国家工程的单位。
1998年,本院经国务院学位办评审,获准按历史学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生。
本院世界史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为江苏省重点学科,该专业科研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苏省学科优秀梯队。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新近成立的国际关系研究院,也已开始招收研究生。
《南开大学史话》读后感
《南开大学史话》读后感《南开大学史话》读后感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南开"二字于我们,就已不仅仅只是一个代号这么简单了。
在对这二字的溯本求源中,我们不禁发问:100年风风雨雨,南开都经历了什么?何为南开魂?每一位继往开来的南开人,又背负了怎样的使命?​《旧唐书▪魏徵传》一书中李世民讲: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
我辈之后人,虽知南开大学之名声昭著,不读其史话,却难以深刻的理解,光荣背后的峥嵘岁月。
南开大学创办的前身为一所私立学校,肇端于威海"国帜三易"之后张伯苓校长所执教的严氏家族,诞生于甲午战败十周年之际,开办于因"外争国权"而掀起的五四运动大潮之中,立世之艰难却树立了培养"爱国爱群之功德""服务社会之能力"之才的远大抱负,勇敢的肩负起了"兴学强国"的责任使命。
根基虽小,却立志高远。
张伯苓校长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在威海亲历了"国帜三易"的奇耻大辱后,深感"自强之道,端在教育"。
在结识热心教育,倡导新学的翰林严修后,毅然投身教育,于是南开大学的雏形便朦胧的诞生在严氏家塾之中。
1904年,翰林严修携同张伯苓校长东渡日本考察教育,拓宽了眼界,决定先行创办中学,然后徐图扩充。
接着着手将严氏家塾变为了公学,初名中学堂,不久又更名为敬业中学堂,第一中学堂,1907年又更名为南开中学堂,1912年起称南开学校。
在此基础上,大学部经过多年筹备,于1919年正式成立,自此闻名遐迩的南开大学,卓越而生,滥觞于一个仅有六人学生的私塾家馆,"南开"二字取自地名,把培养救国,强国的人才作为教育目标。
学校初创几年,艰难异常。
办学经费极度缺乏,办学条件较为落后。
陈省身先生回忆道:"南开的数学系那时以脚踏实地见长。
姜立夫先生教书是极为认真的,每课必留习题,每题必经评阅。
"当时的南开大学:厚基础、博知识、强能力、高素质、严要求。
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南开人在一片荒野之地建立了幽静、整洁的校园,图书馆藏书达20万册,教学设施配备在当时的私立大学中名列前茅,甚至超过北京大学等一批国立大学。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相关内容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相关内容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成立于2000年10月。
下设3系、3所、3中心,即历史学系、世界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历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古籍与文化研究所、日本史研究中心,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中心。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学院简介1919年南开大学建校之初,便设有历史学门,世纪20年代初期,著名社会活动家和历史学家梁启超来南开大学讲学,《历史研究法》就是在其授课讲义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
1952年教育部进行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原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郑天挺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雷海宗教授相继调至南开,分别担任历史系主任和世界史教研室主任。
不久,原北大历史系教师杨翼骧、武汉大学吴廷璆等先生也加盟南开历史系,从而奠定了南开历史系在全国高校历史学科中的重要地位。
历史学一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
二.专业学科历史学院下有历史学、世界历史、博物馆学三个本科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九个硕士授权点,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六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二级学科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历史学科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三.师资力量历史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断代史、专门史、国别史人员齐全、结构合理的科研教学队伍。
全院现有在岗教师和科研人员共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4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1人,讲师12人,博士生导师39人(其中9人兼职),具有博士学位者67人。
在这支教学科研队伍中,有老一辈著名历史学家杨生茂、来新夏、魏宏运、刘泽华、冯尔康、范曾、俞辛焞、王敦书、陈振江、张友伦等。
中国近代史专家李喜所教授,著名明史专家南炳文教授,美国史专家李剑鸣教授、王晓德教授,拜占庭陈志强教授,日本史专家杨栋梁教授、米庆余教授,还有相关领域的专家王先明教授、白新良教授、赵伯雄教授、杜家骥教授、常建华教授、乔治忠教授、许檀教授、李卓教授、韩铁教授、马世力教授等等。
“土货”校长张伯苓
“土货”校长张伯苓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5年第6期张伯苓(1876-1951 年),名寿春,天津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
1894 年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
1898 年在天津爱国士绅、清末翰林严修家设馆,1904 年,在严修的协助下,创办了南开学校(南开中学前身),1919 年创办了南开大学,以后相继创办了南开女中、南开小学、重庆南渝中学等,使南开成为一个系列完整的著名学府。
1948 年辞去南开校长。
后来将私立南开全部交给国家。
文/ 储召生他本一介武夫,没有名校教育背景,却让私立南开大学成为国内一流名校;他几乎没有教育理论著述,很多名人却愿意把孩子送进他的学校。
1904 年8 月3 日,花了两个多月时间考察日本学校教育的清末翰林、直隶学校司督办严修,刚登上开往中国的轮船就大发感慨:“吾安得于吾津试办民立中学一处,以作中学之模范?”陪同考察的严家私塾教师张伯苓回答道:“是不难,所虑者无地与钱耳。
苟有此二者,吾极愿效绵薄。
”一诺千金。
此后40 多年,张伯苓一直为“学校之模范”而操劳,终成一代教育大家;慧眼识才的严修,也被尊为“南开之父”。
“对教育之信心”南开学校“私立而非私有”,从严修到张伯苓,都没有把它当作自己的私产年轻的张伯苓并非一帆风顺:19 岁以优等生第一名的成绩从北洋水师学堂毕业,正赶上甲午海战,中国海军已没有可供训练的舰船,他彻底无事可做了;20 岁他回天津结婚,没过几天新媳妇便因病去世;22 岁随海军同济轮到威海卫,亲历了“国帜三易”的耻辱,刚从日本人手里收回的港口,第二天又被迫租借给英国人。
张伯苓感到整个国家已腐败透顶,习武救国之梦彻底破灭。
1898 年11 月,严修邀请22岁的张伯苓担任家塾的新学教师。
两年后,张伯苓又受天津盐商王奎章之请,到王家塾馆教西学。
这样的家庭教师角色持续到1904 年。
严修和张伯苓从日本考察归来后,一直为在天津建立一所日式的民立中学而奔忙。
1904 年农历九月初八,在合并严、王两馆的基础上,天津第一所民立中学堂成立。
南开大学简介
南开简介南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
南开大学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
1937年校园遭侵华日军炸毁,学校南迁。
1938年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
1946年回津复校并改为国立。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高等教育院系调整,成为文理并重的全国重点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对外贸易学院、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相继并入,经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支持,学校发展成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2015年9月新校区建成启用后,南开大学初步形成了八里台校区、津南校区、泰达学院“一校三区”办学格局。
南开大学坚持“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传统和“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理念,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宗旨,以杰出校友周恩来为楷模,作育英才,繁荣学术,强国兴邦,传承文明,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南开大学占地455.18万平方米,其中八里台校区占地122.50万平方米,津南校区占地245.89万平方米,泰达学院占地6.72万平方米。
校舍建筑总面积195.88万平方米。
按照“独立办学、紧密合作”的原则,与天津大学全面合作办学。
南开大学是国内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
有专业学院24个,学科门类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等。
学校积极构建和发展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有本科专业84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8个)。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不在一级学科覆盖下的二级博士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
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覆盖3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32个。
百年树人天津卫——南开大学
知名校友
风华正茂 苦寻真理(1898年--1921年)
少年时他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苦读,青年时,他为寻求真理 而远渡重洋,虽历经坎坷依然意气风发。他说:“一帆风顺是不能 磨练人的”。
知名校友
北伐长征 上下求索(1922年--1935年)
面对剧烈动荡的革命年代,他没有留意个人的得失,他说:“我们在 死难的烈士前面,不需要流泪的悲哀,而需要更痛切更坚决地继续着死难 烈士的遗志,踏着死难烈士的血迹,一直向前努力,一直向前斗。
校训
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南开办学理念的凝结,治校传统的升华,体现了南开
人特殊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质,正如喻传鉴先生所说:“‘公,能’二字,为全
校精神之所寄,先生之所施教,本此二字,学生之所努力,也本此二字。” “允公允能”这种话语形式,语本《诗经· 鲁颂· 泮水》:“允文允武,昭假烈 祖。”允,即文言语首助词。允公允能,意即既有公德,又有能力,德才兼备。 张伯苓本意是,要使南开学生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 “日新月异”,语本《礼记· 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 新’。”意即与时俱进,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迅速。
百年树人 天津卫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 NKU
① ② ③
学校概况 校史介绍 知名校友
南开大学(Nankai University, NKU),简称南开 ,肇始于1904年, 正式成立于1919年,是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的综合性 大学。1937年校园遭侵华日军炸毁,学校南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在湖南长沙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往云南昆明,长沙临时大 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为中华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作出了不可磨 灭的重要贡献。1946年回天津复校并改为国立。新中国成立后,经历高
描写南开大学古今的文章
描写南开大学古今的文章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南开精神;作育英才,传承文明,泱泱学府北辰。
自1919年五四大潮中建校至今,南开大学已经走过了100年不平凡的历程。
它承载着中国大学的初心与梦想,记录着中国大学的苦难与荣光,见证了中国大学的奋斗与辉煌。
100年风雨兼程,100年砥砺奋进,南开大学在中国大地上深深扎下了爱国之根、教育之根、学问之根、文化之根,矗立起“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巍峨丰碑。
有智勇真纯之精神,有刚毅坚卓之风骨,有英彦蔚起之栋梁,有璀璨辉煌之硕果,生机勃勃,桃李繁盛,初心不改,我自芳华。
百年来,南开焕发出充满朝气、面向未来的青春精神。
脚踏祖国大地,勇立时代潮头,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奋斗历程,包容开放、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蓬勃进取、永远年轻的精神风貌,激励着一代代南开人在时代大潮中贡献青春力量,书写灿烂篇章!
杨xx表示:“南开大学是由一群不服输的中国人建立的,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相偕行。
筚路蓝缕,淬砺奋发,铸就了刚毅坚卓、‘越难越开’的气度风骨。
新百年,南开人要以爱国奋斗、建功立业的卓越作为,书写一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南开‘答卷’。
”
星转斗移,沧海横流,百年南开的发展无有止境;放眼未来,任重道远,新百年南开的奋斗更无穷期。
南开园内无数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组成了一个闪耀的星群,永挂苍穹,熠熠生辉,回
应了百年前老校长“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的殷殷期许。
百年南开,风华正茂!。
张伯苓,南开的“巍巍大校长”
张伯苓,南开的“巍巍大校长”作者:郑心仪来源:《领导文萃》2020年第18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1898年11月,赋闲在家的张伯苓迎来了一位重要的客人——被后世誉为“南开校父”的天津名绅严修。
严修想在严氏家馆里推行新式教育。
他听说张伯苓曾在北洋水师学堂学习,便想聘请其为家馆老师,教授英文、数学等“洋书”。
两人一见如故,张伯苓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从教之路。
未来闻名于世的南开学校便滥觞于这个仅有6个学生的家馆。
在严氏家馆,学生除了要读半日经书和半日“洋书”,还接触了当时罕见的近代体育。
当士大夫、读书人还是宽袍博带、迈着方步时,张伯苓已经带着学生跳远、踢球、赛跑。
新式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开一时风气之先,很快让他声名鹊起。
随着他声誉日隆,想求教于他的学生逐年增加,他感到力不从心。
其时,日本教育正蓬勃发展,吸引众多国内教育人士去取经。
于是,严修和他两次东渡日本。
1904年从日本回来后,他们就以家馆为基础,成立了“私立中学堂”,面向社会招生,张伯苓担任监督(即校长)。
私立中学堂起初仍设在严宅。
1907年学校迁至天津“南开洼”,改名为“私立南开中学堂”,后又按照南京临时政府的规定于1912年改名为“南开学校”。
民国的成立,让张伯苓备受鼓舞,更坚定了他教育救国的信念。
他连年增添经费,修建校园,学生从几十人增加到数百人。
1919年,严修和张伯苓共同开办了南开大学。
此后,二人分别在1923年、1928年又开办了南开女中、南开小学。
“南开,难开,越难越开。
”张伯苓常用这句话鼓舞师生知难而进。
因时局动荡,国立的北京大学等都因資金不足而拖欠老师工资,创办一所经费主要来源于社会捐款的私立大学更不容易。
南开大学建校后,钱的难题始终困扰着张伯苓。
他的三子张锡祚曾在为父亲所作的传略中写道:“历年来在各个政权的交替统治下,先生都要想尽办法找他们给拨助些经费,但是一经政局变迁,就要重新打鼓另开张,另找门路。
他经常出入北京各个政权的教育部大门,人们都在背后指着他说,这个化缘的老和尚又来了。
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读后感
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读后感张伯苓(1876--1951),名寿春,生于天津。
教育家,毕业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接受西方近代科学知识,怀抱教育教国的梦想,从严修家馆教授西学开始,致力于新式教育成为配立南开学校、南开大学创办人。
1937 年日军炸毁南开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合组国立西通联合大学,与梅贻琦,蒋梦麟共同担任联大常务委员。
1936 年,在四川重庆成立南渝中学(后改名重庆南开中学),南开培养了几代人,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是作者1944年纪念南开创校四十年时所写。
国人自私心太重,公德心太弱,所见所谋,短小浅近。
只顾眼前,忽视将来,知有个人,不知团体。
其流弊所及,遂至民族思想缺乏,国家观念薄弱,良可慨也。
右述五病(张伯苓先生指出中华民族的“五病”: 一曰“愚”,二曰“弱”,三曰“贫”,四曰“散”,五曰“私”),实为我民族衰弱招侮之主因。
苓有见及此,深感国家缺乏积极奋发、振作有为之人才,故追随严范孙先生倡导教育救国,创办南开学校;其消极目的,在矫正上述民族五病;其积极目的,为培养救国建国人才,以雪国耻,以图自强。
南开学校为实现教育救国之目的,对于学生训练方针,特注意下列五点:一曰:重视体育。
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
国民体魄衰弱,精神萎靡。
工作效率低落,服务年龄短促,原因固属多端,要以国人不重体育为其主要原因。
南开学校自成立以来,即以重视体育,为国人倡,以期个个学生有坚强之体魄,及健全之精神,故对于体育设备、运动场地力求完善;体育组织,运动比赛,力求普遍。
学生先后参加华北、全国及远东运动会者,均有良好之成绩表现。
但苓提倡运动目的,不仅在学校而在社会;不仅在少数选手,而在全体学生。
学生在校,固应有良好运动习惯,学生出校,亦应能促进社会运动风气。
少数学生之运动技术,固应提高,全体学生之身体锻炼,尤应注意。
最要者学校体育不仅在技术之专长,尤重在体德之兼进,体与育并重,庶不致发生流弊,故体育道德,及运动精神,尤之致意焉。
“我是爱南开的”
“我是爱南开的”
作者:路云
来源:《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2019年第11期
秋高气爽的一天,我们来到了天津,一起去拜访周恩来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
从八里台校区的东门进入,一条笔直的大中路贯穿东西。
一路西去,便能看到马蹄湖。
湖心岛上的白色大理石纪念碑,镶嵌着周总理的金色头像和他的手迹“我是爱南开的”。
哈哈,我这么快就找到了总理的手迹了!
主楼后广场上有一架大钟,就是南开校钟了。
钟正面的“南开”两个大字,由书法家康殷先生书写;钟上还铸有南开的校训(金文)、校歌(篆书)和铭文(隶书)。
每逢学校开学、学生毕业等重要日子,都要鸣钟庆贺呢。
绕到主楼前,我第一眼就看到了广场正中的周总理雕像,庄重又慈祥,这是南开为缅(miǎn)怀这位伟大的校友设立的。
基座上同样镌刻着那句“我是爱南开的”,金色的字在秋日的阳光下熠(yì)熠生辉,衬得整个南开都温暖、有爱。
大家好,我是南开的吉祥物,南小开,今年五歲啦!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我是只羊咩咩呢?哈哈,告诉你吧,南开创办于1919年,这一年是己未羊年,所以我化身成一只咩咩兽,是为了彰显我们校史悠长呢!
在南开大学100岁寿辰之际,我也来沾沾寿星的喜气!下面我给你介绍下南开大学吧!。
南开人,你一定要知道的6个南开标志
南开人,你一定要知道的6个南开标志南开人,你一定要知道的6个南开标志2014-04-19 往事出品南开往事(1)南开校名1904年8月,严修、张伯苓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即将严氏家馆和王益孙家馆合并,招收新生,并于当年10月17日正式成立中学。
校舍在严宅偏院,规模狭小,当时校名初称“私立中学堂”,不久先后易名“敬业中学堂”、“私立第一中学堂”。
此后得邑绅郑菊如捐城西南“南开洼”地10亩,几经周折,起建校舍。
1907年秋,由严宅迁入新校舍,学校因所在地名改称“南开中学堂”,后改称“私立南开学校”。
在南开大学的校门上镌刻着四个大字“南开大学”,金光闪闪、苍劲有力、飘逸挥洒。
每一个南开人都知道,这是毛泽东主席题写的校名。
这几个大字已经成为南开的重要标识。
它记录着一位伟人与一所著名学府的交往。
那是1950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南开园里百废待兴。
自昆明复员后,学校一片瓦砾,还没有正式的校门牌,学生会的同学们便开会商议请人题写学校门牌。
会上,有人提议“让最敬爱的领袖毛主席为南开题写校名”,这立即得到大家一致的赞成。
于是,南开大学学生会的同学们给毛泽东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期盼他为南开大学题写校名。
想不到很快毛主席就回信了,同学们禁不住欣喜若狂!毛主席特地题写了好几幅“南开大学”,有横幅也有竖幅,他在信中嘱托同学们挑选一幅最满意的使用。
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仔细挑选,最终确定了现在使用的这幅题名。
领袖的关怀让南开师生备受鼓舞,“我们的校名是毛主席题写的!”每当看到这几个大字,南开人就充满了骄傲与自豪。
(2)南开校徽我们常见的这一版校徽,是为纪念南开系列学校百年校庆,2004年10月17日,南开大学启用的新校徽。
南开大学标志形象的基本元素由标志和宇体标志两部分构成。
其中,图形标志是其核心元素,在实际应用中也称为“校标”。
南开大学校标的核心图像为八角形,它既是南开大学校标的原始形态,也是其核心形态。
八角星行由两个正方行叠加、结合而成,八个角皆为直角,分别指向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
“知中国,服务中国”:张伯苓的南开大学办学之路
“知中国,服务中国”:张伯苓的南开大学办学之路张伯苓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大学校长,从事教育事业长达50年之久。
他在建立中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南开大学和小学,构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他推陈出新,锐意改革,在创办南开大学的过程中,经过缜密的思考、艰苦的探索,把南开大学发展基石牢固地建立在中国社会深厚的土壤中,“知中国,服务中国”成为南开大学鲜明的办学特色。
本文探讨了这一办学特色的形成、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对当下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标签:张伯苓; 知中国,服务中国; 南开大学; 高等教育强国进入21世纪,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呼声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强音。
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此,我国政府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积极鼓动、言说、探索与实践。
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做强、做大,其中一项重要指标便是高等教育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陈平原先生曾指出:“今天谈论大学改革者,缺少的不是‘国际视野’,而是对‘传统’中国以及‘现代中国’的理解和尊重。
”[1]2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蔡克勇教授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也如是说:“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提供的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能够基本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在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中所出现的重大理论和重大实践问题,我认为,这样的国家称得上高等教育强国”[2]。
时代的重任与企盼,需要我们再次反观历史,从中汲取营养与智慧。
陈平原在《中国大学十讲》中认为,“作为中国最著名的私立大学,‘南开之路’非同寻常。
如果说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有什么‘奇迹’的话,那么,很可能不是国立大学北大、清华的‘得天独厚’,也不是教会大学燕大、辅仁的‘养尊处优’,而是私立学校南开的迅速崛起。
”[3]237陈平原先生对南开之路的高度评价,使我们对上个世纪南开之父张伯苓所开创的南开之路有了强烈的探求兴趣,南开之路的精髓到底是什么?何以形成?它的现实魅力又在哪里?当我们带着这一系列疑问走进南开办学历史实绩中,“知中国,服务中国”7个大字的丰富意蕴令我们玩味无穷。
颂百年南开故事,用青春答爱国三问征文
颂百年南开故事,用青春答爱国三问征文颂百年南开故事,用青春答爱国三问一、引言百年南开,是一部承载着我国近现代史风云变幻、激荡奋进的重要篇章。
南开大学作为我国近现代大学教育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和情感,是一座见证我国变革的历史丰碑。
而正是这座丰碑,承载了无数青年的梦想和奋斗,引领他们向着远方前行。
作为一名南开大学的学子,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用青春去回答爱国三问,用笔尖去颂扬百年南开故事。
二、百年南开的传承与发展1.百年校史南开大学的百年校史源远流长,她的成长离不开一代代南开人的努力奋斗。
百年校史浓缩了一代代南开人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精神,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
2. 人才培养南开大学一直以来坚持“求是创新”的校训,注重人才的培养和社会责任的承担。
在南开,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社会的建设者和未来的领导者。
3. 社会影响南开大学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丰硕成果,更在社会公益、人文关怀等领域有着突出的贡献。
她所培养的学子也在各行各业中不断作出卓越的贡献,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青春答爱国三问1.如何用青春书写爱国情怀?在南开,爱国情怀不仅仅是口号,更是一种精神。
南开人要用实际行动来书写爱国情怀,用青春的汗水浇灌祖国的未来。
2.如何让青春在奋斗中闪耀光芒?南开人在追求个人价值的也要牢记对国家的责任。
只有在不断奋斗的过程中,我们的青春才能真正闪耀光芒。
3.如何在今天的奋斗中承载百年南开的荣光?百年南开的荣光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南开人的奋斗和拼搏,作为当代的南开学子,我们更应该为传承百年南开的荣光而不懈奋斗。
四、结语百年南开,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情感和梦想。
作为当代的南开人,我们应该怀揣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南开的骄傲,用青春去回答爱国的三问。
愿百年南开的故事永远被传承,愿我们的青春能让这座丰碑更加璀璨!百年南开故事,是一部带着国家兴衰历程的珍贵历史,是一部写满奋斗与拼搏的壮丽史诗,更是一部承载着青年梦想和追求的浪漫诗篇。
南开大学简介(图文并茂)
学术界 南开大学校友中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物理学家、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第六任院长、 物理学家吴大猷,数学家、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化学家杨石先,中国空气动力学家郭永 怀,数学家姜立夫、江泽涵,物理学家饶毓泰,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植物生理学 家殷宏章,环境地质学家刘东生,光学家母国光,核物理学家何国柱等。 南开大学校友中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学者有历史学家、中国明史专家黄仁宇,经济学 家、南开大学首任经济系主任何廉,经济学家方显廷、王赣愚、李锐、李卓敏,政治学家 张纯明,历史学家陈序经、蒋廷黻、范文澜、郑天挺、雷海宗,人类学家,中国考古学之 父李济,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汤用彤,人权理论家、政治活动家罗隆基,国学家叶嘉莹。 文艺体育界 南开大学校友中著名的文艺工作者有剧作家曹禺,画家范曾,作家龙一,女中音歌唱 家关牧村。 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尹畅,南开大学体育界的校友有国际奥委会第一副主席 于再清,国际象棋男子国际特级大师王玥、章钟等。 商界
金融界中著名的南开大学校友有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明生, 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郑之杰,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滨,中国工商银行 副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王丽丽,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李振江,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张文才,天津天狮集团 董事长兼总裁李金元,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建华等。
南开大学本部行政楼前的日晷
南开大学第二主教学楼
泰达学院
联合研究大厦(药学院等)
陈省身墓园
思源堂
南开大学周恩来雕像
数学家陈省身
南开学校创始人和首任校长张伯苓
南开大学早期建筑木斋图书馆
1919年9月25日南开大学开学纪念照(最后排左一即为周恩来)
南开大学第一、第二宿舍
南开大学校史读后感
南开大学校史读后感一、允公允能指明人生方向南开大学建校伊始就把塑造兼具“爱国爱群之公德”“服务社会之能力”的治国、强国、富国之才为目标,足见张伯苓先生对国情、民情认识之深刻之高远。
愚、弱、贫、散、私之弊病,在当今之中国亦不同程度存在,仔细想想舆论热议的社会乱象,皆与这五字有关。
作为一名普通的南开大学学生,虽无张伯苓先生般真知灼见,亦不能如南开名人般影响深远,却可以做好自己,以允公允能为指引,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的事情。
我相信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好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社会能够安定和谐,国家亦能繁荣富强。
书中还进一步介绍了张伯苓先生的提出的如何向允公允能目标迈进的方针,即重视体育,提倡科学,团体组织,道德训练和培养救国力量。
立足自身,学以致用,我认为就是要锻炼强健身体,学习科学知识,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反思反省不断提高道德修养,至于救国力量在于今天在于个人,应是强国的信念与行动,今天之中国早已脱离自救的沼泽,而是在自强的征途中生生不息。
相信有此指引,无论是在南开大学的学习生活中,亦或是以后的人生道路中,我都能步步向前,成为一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之人。
二、越难越开阐明人生态度回顾南开大学的发展历史,可谓历经磨难,从严氏家塾一步步发展为今天的国内知名学府,经历了日寇毁院、护校斗争、政治冲击、自然灾害、经费紧张等一系列挫折苦难,其中艰辛不言而喻,然而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南开人靠着越难越开的精神,一路顽强前进,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得到的比别人少,做的不比别人差”,南开大学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个人发展也是要处处克服困难的,但相比之下,个人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大多情况下是微不足道的,既然有幸在南开大学学习,就必然应该传承越难越开的顽强品质,把越难越开作为一种人生态度,面对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委屈、压力甚至是失败,尽力克服畏难情绪,迎难而上,勇敢面对,正所谓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三、服务中国实现人生价值“知中国、服务中国”是南开大学的学术指导方针,也是我们每一名南开学子的学习指导方针,学习不是为了一纸文凭,而是求真务实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开大学校史
南开大学创办于1919年,创办人是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1876-1951)和严范孙(1860-1920)。
南开大学成立时,设文、理、商三科,招收学生96人,周恩来为文科第一期学生(学号62号)。
1920年增设矿科(1926年停办)。
1927年成立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后改称经济研究所)和满蒙研究会(后改称东北研究会),经济研究所趋重实地调查和以物价指数为主的经济统计工作,其出版的《经济周刊》、《南开指数年刊》等多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借重。
1929年改科为院,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及医预科,共13个系。
1931年,商学院与文学院经济系及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合并成立经济学院;创办化学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附属于理学院;1932年设立应用化学研究所。
早期的南开大学作为私立大学,其经费除政府少许补贴和学费及校产收入外,基本赖于基金团体和私人捐赠。
本着“贵精不贵多,重质不重量”的原则以及投资所限,学校规模一直较小,1937年在校学生仅429人,但师资力量较强,凌冰(教育)、姜立夫、刘晋年(数学)、饶毓泰(物理)、邱宗岳、杨石先(化学)、李继侗、熊大仕(生物)、蒋廷(历史)、李济(人类学)、肖公权、徐谟(政治学)、何廉、方显廷、陈序经、李卓敏(经济)、黄钰生(心理学)、张彭春(教育学)、柳无忌(英文)、司徒月兰(英文)、冯文潜(哲学)、张
克忠、张洪元(化工)等。
竺可桢(气象、地理)、汤用彤(哲学)、范文澜(历史)、罗隆基(政治)、吴大猷(物理)等也都曾在南开短期任教。
经过长期的艰苦创业,南开大学终以优越的学术环境、严谨的科学训练方针以及崇尚务实的精神而名驰南北,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等是其杰出代表。
1937年7月,正处于成熟发展时期的南开大学不幸惨遭日本侵略军狂轰烂炸,三分之二的校舍被毁。
同年8月,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三校校长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为常务委员,共主校务。
翌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
1939年南开经济研究所迁至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内,继续开展研究工作,并招收研究生;1942年7月,南开在昆明成立“边疆人文研究室”,并出版《边疆人文》刊物。
联大期间,三校风云际会,艰苦创业,和衷共济,为国家民族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人才和革命志士,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三校复员北归,1946年南开大学迁回天津并改为国立。
复校后设文学院、理学院、政治经济学院和工学院,计16个系,另设有经济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及边疆人文研究室。
师资力量有了加强,一批学者如吴大任、卞之琳、肖采瑜、傅筑夫、高振衡、李广田、罗大冈、汪德熙、谢国桢、张
清常、王玉哲、杨生茂、司徒月兰等来校任教。
张伯苓在担任校长长达30年之后,于1948年离任,由何廉代理校长。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南开大学开始了新的历程。
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南开大学的发展,周恩来总理于1951年、1957年和1959年三次回母校视察;1958年毛泽东主席莅校视察;1994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南开;李鹏、朱鎔基等也曾先后视察南开,党和国家领导人给南开师生以极大的鼓舞。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南开大学由一所学科比较齐全的大学变成了一所仅拥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设有14个系,3个专修科。
院系调整后,郑天挺、雷海宗、吴廷璆、李何林、朱维之、李霁野、季陶达、顾昌栋、温公颐、陈仁烈、江安才、曾鼎禾、杨宗磐调入南开;王赣愚、何炳林、陈荣悌、陈茹玉、陈天池、王积涛、严志达、崔等一批国外留学者纷纷回归,相继加入南开教席。
1958年,南开大学的贸易、企业管理、会计、金融、财政、统计等系转入新组建的天津财经学院。
1960年设立地质地理系(1961年停办)、物理二系(1961年转入兰州大学)和哲学系。
80年代前,长期停滞于9个系的设置,即数学、物理、生物、化学、中文、外文、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等系。
1966年至1976年,南开大学正常教学秩序被破坏。
1966年至1971年教学、科研工作完全瘫痪,五年之久不招生、上课。
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学校大部分校舍遭到不同程度损坏。
改革开放以来,南开大学焕发青春活力。
1980年以后,南开大学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利用老专业基础好的优势,建立了一批新的专业和研究机构。
文科重点增设了以财经类为主的应用性专业,并在此基础上于1983年恢复了经济学院,理科重点增设了交叉、边缘和高新科技类专业。
到80年代中后期,南开大学发展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及艺术等多学科的综合大学。
1994年,成立于1983年的天津对外贸易学院并入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