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通量量子化实验及超导BCS理论
BCS理论(BCS—“Bardeen,Cooper,Schrieffer”theory)物理中学百科
BCS理论(BCS—“Bardeen,Cooper,Schrieffer”theory)物理中学百科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
古人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
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
这篇BCS理论(BCSBardeen,Cooper,Schrieffertheory)物理中学百科,希望可以加强你的基础。
BCS理论(BCSBardeen,Cooper,Schrieffertheory)BCS理论(BCSBardeen,Cooper,Schrieffertheory)这是美国物理学家巴丁(J.Bardeen),库珀(L.N.Cooper)和徐瑞弗(J.R.Schrieffer)(简称BCS)于1957年提出的、后为公认的超导电性微观理论,用电-声子机制解释了超导电性的成因和一系列物性,为此,他们于197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指出,晶体中电子和声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基础,并对超导电性起主要作用,这个基础即电-声子机制的所在。
当有关电子态间的能量差小于声子能量`hbaromega`时,电子间由于交换虚声子所产生的相互作用是吸引的,这种吸引超过电子间排斥的屏蔽库仑作用时仍有净的有效吸引,这就有利于形成超导相,且在费米面(海)附近形成束缚的库珀电子对时(参见库珀电子对),电子间具有最强的净吸引力。
按此,晶体电子系统由BCS理论给出的对近似配对哈密顿(BCS哈密顿)可表示为:$fr{H}=sum_{bb{K}sigma}epsilon_bb{K}n_{bb{K}sigma}-sum_{bb{KK'}}$VKK'CK C-KC-KCK',而BCS基态波函数|〉0=$prod_bb{K}$(uK vKCK C-K |0〉式中K,分别为电子的波矢和自旋,,为两个相反方向自旋,K是以费米面为零点的电子动能,nK=CK CK为粒子数算符,C 和C分别为产生和湮灭算符,VKK'0表示为净相互作用吸引势矩阵元,|0〉为真空态,uK和vK分别表示对态(K,-K)空着的和占有的概率振幅,并由|〉0的归一化要求给出uK2vK2=1,且有:$u_bb{K}^2=1/2(1 frac{epsilon_bb{K}}{E_bb{K}})$$v_bb{K}^2=1/2(1-frac{epsilon_bb{K}}{E_bb{K}})$这里,$E_bb{K}=(epsilon_bb{K}^2 Delta^2)^{1/2}$为准粒子(正常电子)能量,也称激发能,其对应的态称激发态,(T)为与温度T有关的能隙参量,同时系统在T=0K时的基态能量为:$E_s(0)=sum_bb{K}[epsilon_bb{K}-(epsilon_bb{K} Delta^2(0))^{1/2}]$$ frac{Delta^2(0)}{V}$这里用了常量(平均)近似VKK'=V,而$fr{H}$中的V包括电-声子吸引相互作用势Vph和屏蔽库仑排斥的相互作用势(-Vc)。
物理学中的超导电磁场理论
物理学中的超导电磁场理论超导电磁场理论是物理学中研究超导现象的重要理论之一。
超导现象是指当某些物质在低温下接受电流后会表现出极低的电阻和强磁场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现代电子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超导电磁场理论在物理学领域中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超导电磁场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超导的特性超导电性最初在1911年被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梅林架的实验室中发现,这个发现引起了世界各地科学家的强烈兴趣。
超导现象在许多物质中都表现出来,但是大多数物质都需要在接近绝对零度(-273.15°C)的低温下才能显示出来,这限制了超导应用的范围。
超导的特性主要包括零电阻和磁场驱动(磁通量量子化)两个方面。
零电阻是超导的最重要特性之一,它暗示着电流可以在超导材料中自由流动,而没有损失。
磁场驱动现象是指一个外加引入弱磁场H的磁体,它产生了一个周期性磁通量Φ = nΦ0,Φ0是一个基本点电荷电磁作用下的磁通量值,n是一个整数,称为磁量子数。
这意味着磁通量是量子化的,是由整数倍的基本单位Φ0来表示的。
超导现象的起源超导现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费米液体论和BCS理论。
物质中的费米子是遵循费米-狄拉克统计的粒子,液体中的电子也是费米子。
由于电子之间存在库伦作用和电子-晶格作用,导致在液体静态电场中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在缺少冷却的情况下,液体的内部存在大量的能隙。
BCS理论基于两个假设:电子具有自旋1/2,液体中的费米子具有晶格的相互作用。
理论中的激元对于金属或其他电导体中的超导机制起到关键的作用。
保守准则是BCS机制的基础,它实质上指出了电子配对的条件。
超导电磁场理论的发展超导电磁场理论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需要涉及量子力学、电动力学、统计力学等多个学科。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人们逐渐深入理解了超导现象的本质,并发展出了一系列相关的理论。
在超导电磁场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超导带隙,它指的是超导体的电子在费米面附近的能量间隔。
超导现象的理论研究
超导现象的理论研究超导现象是指某些物质在极低温下(通常在绝对零度以下的数十个开尔文)具有零电阻和完全电磁感应排斥的现象。
这个现象被广泛应用在许多领域,如磁共振成像、高能物理、能源传输等,因此对于超导现象的理论研究至关重要。
超导现象的发现和基础理论在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梅伦林发现了水银在低温下的电阻减小的现象,并且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研究。
他发现,当水银的温度降到4.2K时,它的电阻几乎为零。
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因为这种现象被后来的研究证明是超导现象的最初观测。
1940年代初期,超导理论的基础被奠定。
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约瑟夫森提出了BSC(Bardeen-Cooper-Schrieffer)理论,这个理论解释了超导物质在低温下具有零电阻和完全电磁感应排斥的原因。
BSC理论基于一种称为“超导电子对”的东西,这是一对电子,它们通过晶格的振动相互吸引形成。
这个理论现在被称为BCS理论,被广泛认为是超导理论的基础。
超导现象的应用超导现象的应用领域包括:1.磁共振成像:医学领域中的MRI技术就是基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
在MRI技术中,使用强磁场对人体内的原子进行磁共振激发,然后再根据激发后产生的信号来对人体内部进行成像。
超导材料被用作MRI设备中的磁体,以产生超强的磁场。
2.高能物理:超导磁体最早是在高能物理实验中应用的。
这是因为制造非常巨大的磁场(比如10万高斯以上)的唯一实际方法是使用超导磁体。
高能粒子加速器、带电粒子碰撞的实验等领域都需要很大的磁场。
3.能源传输:超导现象可以被用来输送大量电能。
电力传输通常会带来大量损失,然而,如果使用超导线来传送电力,则会大大降低能量的损失。
这是因为超导材料具有零电阻,电力能够完全无损地传输到目标地点。
未来对超导现象的研究虽然超导理论的基础已经奠定,但是在很多方面超导的理论仍然是尚未完全解决的谜题。
这包括:1.高温超导理论:目前能被制造出的超导材料只有在特定温度下才能表现出超导现象,这也就限制了其实际应用的范围。
超导相变的BCS理论
超导相变的BCS理论超导相变的BCS理论超导现象是指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某些材料的电阻突然变为零,电流可以在其中无阻碍地流动。
超导材料的研究对于电力输送和储存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超导现象的解释和理解离不开BCS理论,本文将对超导相变的BCS理论进行探讨。
1. 超导现象的历史超导现象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海兹·昂涛冯·伊德霍芬(Heike Kamerlingh Onnes)在研究汞的性质时偶然发现了超导现象。
他发现,当汞降到低温时,电阻突然变为零,电流可以无阻碍地通过。
这一发现开启了超导研究的大门。
2. 超导相变的基本原理超导相变是指材料从正常态转变为超导态的过程。
BCS理论是解释超导相变的重要理论之一。
BCS理论由约翰·巴丁、莱昂·库珀和约翰·斯奈德于1957年提出。
BCS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在超导材料中,电子会通过作用力相互耦合形成库珀对,这是一对自旋相反、动量互补的电子对。
这些库珀对的形成是由于晶格的振动引起的。
库珀对中的电子会产生一种被称为“库珀对波函数”的共同波函数,该波函数具有由于电子间相互吸引而导致的长程排斥行为。
3. 超导相变的关键机制BCS理论的关键机制是库珀对和电子-晶格相互作用之间的耦合。
当超导材料的温度降低到超导转变温度(临界温度)以下时,电子间的库珀对耦合将变得更加稳定,并且形成一个与库珀对波函数耦合的玻色凝聚态。
这种玻色凝聚态的出现导致了超导态的电阻为零。
BCS理论还解释了超导材料的两个重要特性:能隙和迈斯纳效应。
能隙是指在超导态下,电子在能量上的分布中存在一个缺口,这个缺口使得电子无法通过原本应该可通过的能级。
迈斯纳效应是指在超导材料中加入外加磁场时,电阻随着磁场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4. BCS理论的实验证据BCS理论提出以来,经过多年的实验证据积累证实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其中最重要的实验证据是超导体的磁通量量子化现象。
超导体原理
超导体原理超导体是一种具有零电阻和完全磁通排斥的物质,它的发现和应用引起了科学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
超导体的研究和应用在电力、电子、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介绍超导体的基本原理、发现历史、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一、超导体的基本原理超导体是指在低温下电阻消失的物质。
在超导状态下,电流可以在超导体内部无阻力地流动,因此,超导体具有非常高的电导率。
在超导状态下,磁场也会受到排斥,并且磁通量量子化,即磁通量只能取2.07×10^-15 Wb的整数倍。
这些特性使得超导体在电力传输、磁共振成像、磁悬浮列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超导体的基本原理可以通过BCS理论来解释。
BCS理论是由约翰·巴丁、利昂·库珀和约翰·施里弗在1957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在超导体中存在一种称为库珀对的电子对,它们可以在晶格中形成一种称为布洛赫波的电子波。
这些布洛赫波会相互干涉,导致电子对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变化。
在低温下,这种相互作用会导致电子对之间形成一种称为玻色凝聚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电子对可以无阻力地流动,从而导致电阻消失。
二、超导体的历史超导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1年,当时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发现,当汞被冷却到4.2K以下时,它的电阻消失。
这是第一次发现超导现象。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其他的超导体,如铅、铝等金属。
然而,这些超导体只能在极低的温度下工作,因此它们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在1957年,BCS理论的提出使得超导体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科学家们开始探索更高温度下的超导体。
在1986年,两个独立的研究小组几乎同时地发现了一种新型的高温超导体,它的临界温度高达30K以上。
这个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轰动,并且使得高温超导体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三、超导体的应用超导体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电力传输方面,超导体可以用于制造超导电缆,它可以将电力传输效率提高到极高的水平。
物理学中的超导现象研究
物理学中的超导现象研究超导现象是指一些物质在低温下电阻突然消失,并展示出其他特殊的电磁性质。
这一现象的发现引起了物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且对于理解和应用材料科学和电磁学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介绍物理学中超导现象的研究。
超导现象的研究始于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康斯坦发现一种金属铅在低温下的电阻突然消失。
这一发现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人们发现了更多的超导材料,其中包括铝、汞、锡等。
这些材料在极低的温度下表现出了超导性,并显示出其他独特的电磁特性。
超导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超导态的性质:超导材料在超导态下展示出一些特殊的性质,如零电阻、零电磁感应、准粒子等。
超导材料的电流流动没有任何耗散,因此可以在不断地维持电流而不损失能量。
此外,超导材料在外加磁场下会发生磁通量量子化现象,即磁通量只能取一定的离散值,而不能连续变化。
2.超导材料的结构和化学特性:研究超导材料的结构和化学特性有助于理解超导机制以及寻找更好的超导材料。
通过对超导材料进行晶体结构分析、化学成分分析,并研究其制备工艺,科学家们可以发现材料中的电子和晶格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从而深入理解超导机制。
3.超导材料的应用:超导材料具有许多实际应用的潜力。
例如,超导电缆可以传输更高电流而不损失能量,有助于提高能源传输的效率。
超导量子干涉器件可以用于高灵敏度的传感器和精密测量。
超导磁体在核磁共振成像、高能物理实验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4.超导机制的研究:理解超导机制对于寻找更高温超导材料以及更深入地理解物理学规律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经提出了多种超导机制的理论模型,包括BCS理论和BEC-BCS拼合理论等。
超导机制的研究需要在理论和实验上进行结合,以验证和推动理论的进展。
总之,超导现象的研究对于理解和应用材料科学和电磁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超导态的性质、超导材料的结构和化学特性、超导材料的应用以及超导机制,人们可以探索新的物理现象,寻找更好的超导材料,并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超导的量子原理
超导的量子原理超导是一种特殊的电性材料,具有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的特性。
它的量子原理可以从宏观的电阻和磁通量量子化两个方面来解释。
在电性方面,超导材料在低温下会出现超导态,其电阻为零。
这是由于超导材料中的电子以库伯对形式耦合成对,形成了一种称为Cooper对的复合粒子。
Cooper对是由两个电子通过晶格中的声子相互吸引而形成的,它们通过同时占据一个能态来耦合。
在超导材料中,存在一个称为超导能隙的能级间隙,当体系的温度低于超导临界温度时,该能级间隙会打开,电子只能在两个能态之间跃迁,从而形成了超导态,电阻消失。
超导材料的电阻零这一现象可以通过BCS理论来解释。
BCS理论是由约翰·巴丁与利奥纳德·库珀以及约翰·罗伯特·施里弗共同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超导电性是由于电子在超导材料中形成了库珀对,并通过与晶格振动相互作用消耗能量的过程中达到热平衡。
在超导材料中,库珀对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它们通过交换声子来相互吸引并结合在一起。
库珀对的形成对于超导性的产生至关重要,因为在库珀对存在时,电子将不再与材料中的离子相散射,减少了电阻现象的发生。
另一方面,超导现象还与磁通量的量子化有关。
在超导材料中,磁感应强度在材料内部是完全抗磁性的,称为迈斯纳效应。
这意味着超导材料内部的磁场是稳定的,不存在磁场的渗透。
当外部磁场施加在超导材料上时,它会导致磁通量的进入,但这些磁通量在材料中会形成细小的环流,称为磁通量量子。
磁通量量子化是由于磁通量在超导材料内部的禁闭性。
当磁通量量子的整数倍通过超导环时,磁通量会被完全排斥,导致磁感应强度为零。
这是由于磁通量在环路内部的闭合性要求,在整数倍时电子在闭合的环路上会形成稳定的能态,并排斥外部磁场。
这种磁通量量子化现象是超导材料的一个独特特性,也是与其他常规导体有所不同的现象。
超导的量子原理是通过研究超导材料的电阻和磁通量两个方面来解释的。
在电性方面,超导材料中的库珀对形成导致电子运动无阻碍,电阻降为零。
物理学中的高温超导理论
物理学中的高温超导理论高温超导是一项让世界瞩目的研究领域,它的背后涉及了原子物理、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
高温超导理论的研究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从高温超导的定义、发现、现象以及理论推导等几个方面来探究高温超导的基本原理。
一、高温超导的定义与发现高温超导最早是指在较高温度下出现超导现象的情况。
一般来说,当温度低至绝对零度时(即温度为0K),一些材料会表现出完美的电性能,这被称为超导现象。
然而,这种现象只能在极低温下观察到,限制了它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而高温超导则指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下(如液氮温度以下),出现了超导现象。
1986年,苏黎世大学的J.G. Bednorz和K.A. Müller发现了一种新型氧化物材料——铁酸盐,这种材料在液氮温度下(77K)就表现出了超导现象。
这被视为高温超导的发现,因为在此之前,人们只在极低温下发现了超导现象。
二、高温超导的现象高温超导的现象包括零电阻和迈斯纳效应。
零电阻是指在超导材料中,电流能够毫无阻碍地通过,而且在电流通过时材料根本不会发热。
这种现象被认为是由于材料内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电流状态而导致的。
这个状态能够使得电子在材料内部自由流动,而且不会受到任何阻碍。
而迈斯纳效应则是指在高磁场下,高温超导体中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电子排布规律。
这种规律被称为磁通量量子化,它会产生一个周期性的电阻率变化。
这种现象在实验上非常稳定,可以用于制造高精度的测量仪器。
三、高温超导理论的推导迄今为止,高温超导的理论仍然有很多争议。
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BCS理论、费米液体理论、强关联电子系统理论等。
- BCS理论BCS理论是最基本的高温超导理论之一。
它是由Bardeen、Cooper和Schrieffer三个物理学家于1957年提出的。
这个理论是描述普通超导的一种非常成功的理论,但是在高温超导下,它遇到了困难。
BCS理论把超导态看成一种电子配对的状态,称为双电子凝聚态。
凝聚态物理学中的超导理论与实验
凝聚态物理学中的超导理论与实验凝聚态物理学是物理学一个重要且活跃的分支。
它主要研究材料在低温,高压及磁场等条件下的物理学性质以及电子,原子和分子的互作用。
其中超导现象是凝聚态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超导现象最先是在1911年被荷兰物理学家海克·昂恩顿发现的。
他在实验室中将水银样品冷却至几度开尔文以下时,发现它的电阻突然消失了。
其后,科学家们发现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水银中,还存在于更多的物质中。
超导现象的发现,催生了超导理论的研究。
超导理论虽然存在了近百年,但仍然是物理学中的研究热点之一,尤其在今天的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信的基础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超导现象的解释可以追溯到康德拉什和巴瑞的BCS理论,它认为超导现象的发生是由于在低温下,电子与固体晶格中的正电荷离子发生了“电子-原子核”的库伯配对,这就是所谓的配对机制。
相邻的配对电子有一个“相对运动”,这种相对运动可以形成等离子体激发,与其对应的能量就是超导体的“能隙”。
最近十多年来,实验上也已经证明了各种超导理论的预言:例如高温超导,磁通量量子化,量子霍尔效应等。
高温超导是指在高于低温临界温度时,某些材料的电阻率突然消失。
由于高温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较低,因此这些材料更易于加工。
磁通量量子化是指在某些材料中,当外加磁场强度达到一定值时,磁通量只能取某些特定值,而不能取任何其他值。
量子霍尔效应是指在两个特定的磁通量下,金属的电阻率非常小,以至于接近于零。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实验结果也可以为超导理论提供支持,例如基于本征相干性的约瑟夫森效应,符合双层晶体结构的洛伦兹花样,精细的磁力显微镜成像等。
虽然超导现象已经被证明是可以真正地被实验验证的,但其本质原因仍然存在一些未知的问题。
例如,我们不完全理解BCS配对现象的基本机制,以及对配对机制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解释。
对于信号和噪声源的无限制和有关电子态和能量的真实本质的更深入的了解将有助于理解这一问题。
传统超导的基本性质和理论
临沂师范学院理学院 2010 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目
录
引言: ................................................ 6 一 关于超导的几个唯象理论: .......................... 6
1 二流体模型........................................................................................................................... 6 2 London 方程......................................................................................................................... 7 3 超导与对称性自发破却(金兹堡-朗道理论) ................................................................. 7
3 超导与对称性自发破却(金兹堡-朗道理论)
二 超导态微观图像(BCS 理论) ....................... 10 三 第二类超导体 ..................................... 12 小结 ................................................ 15 参 考 文 献 ......................................... 16 致 谢 .............................................. 17
量子力学中的超导性理论
量子力学中的超导性理论超导性是一种奇特的物质性质,它在量子力学的框架下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和理解。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的理论,它通过波函数和算符等数学工具描述了微观粒子的行为。
而超导性则是一种在低温下材料表现出的完全电阻为零的性质,这在经典物理学中是无法解释的。
本文将介绍量子力学中的超导性理论,包括超导态的形成机制、超导电流的输运以及超导材料的应用。
超导态的形成机制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超导态中,电子会以电子对的形式结合,形成一种被称为库珀对的粒子。
库珀对的形成是由于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
在超导材料中,晶格振动引起的电子间相互吸引会克服库伦排斥力,使电子能够以配对的方式存在。
这种配对是量子力学中的一种集体现象,被称为BCS理论,是由约翰·巴丁、利奥·科普尔和约翰·施里弗于1957年提出的。
BCS理论通过引入一个被称为BCS波函数的概念,成功地解释了超导态的形成机制。
超导电流的输运是超导性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在超导态中,电流的传输是通过库珀对的运动完成的。
由于库珀对的形成,电子之间不存在散射,因此电流可以在超导材料中无阻力地传输。
这种无阻力的电流传输被称为超导电流。
超导电流的输运是通过一个被称为迈斯纳效应的现象实现的。
迈斯纳效应是由于超导材料中存在的能隙,使得电子只能以能隙的整数倍的能量进行跃迁。
这种能量的限制导致了电流的量子化,即超导材料中的电流只能取离散的值。
迈斯纳效应的发现为量子力学中的超导性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证据。
超导材料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超导材料在磁共振成像、能量传输和量子计算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磁共振成像中,超导材料的零电阻性能可以提供高灵敏度的探测器,从而实现对微弱磁场的测量。
在能量传输中,超导材料的低电阻性能可以大大提高能量传输的效率,减少能量的损耗。
在量子计算中,超导材料的量子态可以作为量子比特来存储和处理信息,从而实现超高速的计算能力。
超导物理学中的磁通量量子化
超导物理学中的磁通量量子化超导物理学是一门重要的物理学分支,它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现象和理论,其中磁通量量子化是一个重要的现象。
在超导材料中,磁通量的值只能取整数倍的基本单位,这个基本单位就是磁通量量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磁通量量子化的现象。
超导的基本原理超导物理学是一门关注材料在低温下特有行为的学科,与其他物理学分支不同,它不仅涉及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还涉及到激发态的能级结构和超导现象的某些细节。
超导材料的超导是一种特殊的电性质,当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即超导临界温度Tc) 时,电阻突然消失,就像魔法一样。
这是因为在超导温度下电子的激发能量降低到一定程度,他们就可以形成一对"库珀"电子对,和普通电子不同的是库珀电子对有一个独特的性质,它们可以在没有电阻的情况下自由移动。
超导材料的磁通量量子化在超导材料中,磁通量量子化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它是指当材料被置于外磁场中时,磁通量的值只能取整数倍的基本单位。
这个基本单位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约为2.07 x 10-15韦伯(Wb),它被称为磁通量量子(Φ0),并被认为是量子物理时代中最重要的常数之一。
此外,当材料被置于磁场中时,磁感应强度的分布也会发生变化,会出现渐进趋近的三角形棱锥形的磁场状态。
超导材料的Meissner效应超导磁体中存在的常见现象之一是Meissner效应。
当超导物体被放置在外部磁场中时,外部磁场会被完全驱除,这意味着这个物体在内部没有磁场。
这种现象可以通过深入了解超导物理学的原理来解释,由于超导材料的超导电子对可以在没有电阻的情况下自由移动,因此它们可以自由地调节材料中的磁场。
当磁场通过超导电子对时,它们会引起磁通量子化的现象,这样就可以制止超导电子对在磁场中的自由移动。
这个过程可以保证磁场不被材料吸收,而被完全驱除。
超导磁体的应用超导物理学的磁通量量子化现象不仅仅是一个基本物理学问题,它同时带来了许多实用的应用。
超导磁体的应用包括MRI和核聚变装置中的超导磁体等。
BCS理论
2.BCS理论的建立
• 1957年在伊利诺大学的B.D.Bardeen、L.N.Cooper和 J.R.Schrieffer为了正确解释超导现象,发表了著名并且完整的 超导微观理论,称为BCS理论, • BCS理论由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库珀和施里弗于1957年首先 提出,以这三位科学家姓名的第一个大写字母命名这一理论。
图中实线为电子,波纹线为声子
k+q
-k-q k+q -k-q
e1
-q
k
-k e2
k
q e1 e2 -k
图(a)表示波矢为k的电子e1发射一个声子-q,跃迁到波矢为 k+q的状态。波矢为-k的电子e2吸收这一声子,波矢变为-k-q状态 的过程。 图(b)表示波矢为-k的电子e2发射一个波矢为q的声子,跃迁到 波矢为-k-q的状态。波矢为k的电子e1吸收这一声子,波矢变为k+q 状态的过程。 这种有效的相互作用的能量可以通过二阶微扰理论进行计算。 2 具体结果为: 2 D
2 2 2 (1 2 ) V (r1 r2 ) (r1 , r2 ) E (r1 , r2 ) 2m
考虑一对电子(r1,r2),其余电子仍按自由电子气处理,用Ψ(r1,r2) 表示其波函数。只考虑电子对质心静止的情况,则Ψ只是相对位置 r1-r2的函数,可以展开成 ak表示一个电子处在k态,另一个电子处在-k态时的概率幅。因为费 米面内的状态已填满,所以当k<kF 时有:ak=0。将上式代入薛定谔 方程后可得:
3.2.超导能隙
对超导态电子比热容的精确测量,发现电子比比热呈现很好的 指数关系。实验证明,超导态的电子能谱与正常态不同,在费米能 EF(最低激发态与基态之间)附近出现了一个半宽度为Δ能量间隙。
BCS理论(BCS“BardeenCooperSchrieffer”theory)物理中学百科
BCS理论(BCS—“Bardeen,Cooper,Schrieffer”theory)物理中学百科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
古人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
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
这篇BCS理论(BCSBardeen,Cooper,Schrieffertheory)物理中学百科,希望可以加强你的基础。
BCS理论(BCSBardeen,Cooper,Schrieffertheory)BCS理论(BCSBardeen,Cooper,Schrieffertheory)这是美国物理学家巴丁(J.Bardeen),库珀(L.N.Cooper)和徐瑞弗(J.R.Schrieffer)(简称BCS)于1957年提出的、后为公认的超导电性微观理论,用电-声子机制解释了超导电性的成因和一系列物性,为此,他们于197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指出,晶体中电子和声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基础,并对超导电性起主要作用,这个基础即电-声子机制的所在。
当有关电子态间的能量差小于声子能量`hbaromega`时,电子间由于交换虚声子所产生的相互作用是吸引的,这种吸引超过电子间排斥的屏蔽库仑作用时仍有净的有效吸引,这就有利于形成超导相,且在费米面(海)附近形成束缚的库珀电子对时(参见库珀电子对),电子间具有最强的净吸引力。
按此,晶体电子系统由BCS理论给出的对近似配对哈密顿(BCS哈密顿)可表示为:$fr{H}=sum_{bb{K}sigma}epsilon_bb{K}n_{bb{K}sigma}-sum_{bb{ KK'}}$VKK'CK C-KC-KCK',而BCS基态波函数|〉0=$prod_bb{K}$(uK vKCK C-K |0〉式中K,分别为电子的波矢和自旋,,为两个相反方向自旋,K是以费米面为零点的电子动能,nK=CK CK为粒子数算符,C 和C分别为产生和湮灭算符,VKK'0表示为净相互作用吸引势矩阵元,|0〉为真空态,uK和vK分别表示对态(K,-K)空着的和占有的概率振幅,并由|〉0的归一化要求给出uK2 vK2=1,且有:$u_bb{K}^2=1/2(1 frac{epsilon_bb{K}}{E_bb{K}})$$v_bb{K}^2=1/2(1-frac{epsilon_bb{K}}{E_bb{K}})$这里,$E_bb{K}=(epsilon_bb{K}^2 Delta^2)^{1/2}$为准粒子(正常电子)能量,也称激发能,其对应的态称激发态,(T)为与温度T有关的能隙参量,同时系统在T=0K时的基态能量为:$E_s(0)=sum_bb{K}[epsilon_bb{K}-(epsilon_bb{K}Delta^2(0))^{1/2}]$$ frac{Delta^2(0)}{V}$这里用了常量(平均)近似VKK'=V,而$fr{H}$中的V包括电-声子吸引相互作用势Vph和屏蔽库仑排斥的相互作用势(-Vc)。
超导材料中的磁通量量子化现象
超导材料中的磁通量量子化现象超导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电性质的材料,其在低温下可以表现出零电阻和磁场排斥效应。
这些特性可以归因于超导材料中的磁通量量子化现象。
本文将探讨超导材料中的磁通量量子化现象,包括其背景知识、重要理论和实验观测。
一、超导材料的背景知识超导现象的首次发现可以追溯到1911年,当时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发现在低温下汞的电阻突然消失。
这一现象被称为超导现象,并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随后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陆续发现了更多的超导材料,并发展出了对超导现象的理论解释。
二、磁通量量子化的理论解释磁通量量子化是指在超导材料中,磁通量的取值只能是磁通量量子的整数倍。
这个现象由两个关键理论解释:格林函数和BCS理论。
1. 格林函数格林函数是研究固体材料中电子行为的重要数学工具。
在超导材料中,通过格林函数的计算可以揭示电子和晶格振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导致电子在超导材料中形成配对,从而产生了超导现象。
2. BCS理论BCS理论(即巴丁-柯珀-施里弗理论)是对超导现象最有影响力的理论解释之一。
该理论由约翰·巴丁、约瑟夫·柯珀和罗伯特·施里弗在1957年提出。
BCS理论认为,超导体中的电子由于库仑相互作用和晶格振动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一对成为“库珀对”的超导电子。
这些库珀对可以通过与晶格振动相互作用来克服库仑斥力,从而在低温下导致电阻的消失。
三、实验观测磁通量量子化现象的实验观测是对理论解释的重要验证。
在20世纪80年代初,法国物理学家康斯坦丁·罗穆什科发现了超导材料中的磁通量量子化现象。
他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技术观测到了磁通量量子化的结构。
通过这些实验观测,科学家们进一步验证了磁通量量子化是超导材料中的普遍现象。
四、应用前景磁通量量子化现象的发现为研究和发展超导材料提供了新的方向。
超导材料的磁通量量子化性质使其在磁传感器、量子计算和高速磁共振成像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超导体的磁通量子化效应
超导体的磁通量子化效应超导体是一种在低温下能够完全消除电阻的材料。
在超导体中,电子形成了一对所谓的库珀对,这些库珀对可以无阻力地通过材料中的晶格。
超导体的磁通量子化效应是指在超导体中存在特殊的磁通量量子化现象。
磁通是指通过闭合电路的磁场穿过的面积。
在普通材料中,磁通可以连续地变化,而在超导体中,磁通呈现出分立的量子化状态。
这是由于超导体中的电子形成的库珀对遵循一种量子约束,即每一对库珀对需要承载一个整数倍的磁通。
这个磁通量子化效应的重要性体现在超导电子器件的设计和制造中。
超导电子器件需要准确控制材料中的磁通,以实现所需的功能。
通过磁通量子化效应,人们可以利用超导体材料来实现高灵敏度的磁场测量和磁传感器。
同时,在超导量子比特的研究中,磁通量子化效应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帮助实现量子计算中的精确操作。
在实际应用中,超导量子干涉器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子。
这种器件通过将超导材料制成一条薄丝,然后将其折叠成环形,并注入适当的磁通,实现量子干涉效应。
当环中的磁通量达到一个量子化的数值时,器件的电阻会突然变化,这被称为磁通量子化跃迁。
利用这种效应,可以制造高精度的磁通计量器。
超导器件中的磁通量子化效应还可以应用在磁共振成像(MRI)领域。
MRI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医学诊断技术。
在MRI 中,利用超导线圈产生强磁场来激发被测体内的核自旋,然后通过测量其回波信号来重建图像。
超导线圈中的磁通量子化效应可以帮助准确控制磁场强度和稳定性,提高磁共振成像的质量和分辨率。
此外,磁通量子化效应还在电磁波吸收和辐射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用超导材料中的磁通量子化特性,可以制造出高效率的电磁波吸收器和辐射器。
这些器件对于太赫兹波谱学、雷达技术和无线通信中的高频电磁场测量具有广泛应用。
总之,超导体的磁通量子化效应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已经在各种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充分理解和利用磁通量子化效应,人们可以设计出更加精确和高效的超导电子器件,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超导体的原理与应用
超导体的原理与应用前言超导体是一种在低温条件下,电阻为零的材料。
自从超导体的发现以来,它们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超导体的原理和一些应用领域。
超导体的原理超导现象最早于1911年被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发现。
他观察到了汞在接近绝对零度时的电阻突然消失。
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并且随后在其他材料上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
超导体的原理可以用两个主要的理论来解释:BCS理论和Ginzburg-Landau理论。
BCS理论BCS理论是由约翰·巴丁、列昂尼德·康多罗夫和约翰·斯特尔林·巴拉德在1957年提出的。
该理论解释了超导体的电阻为零的现象。
根据BCS理论,超导体中的电阻为零是由于电子之间存在一种称为库珀对的配对。
在超导体中,晶格中存在着正电荷的空穴,这些空穴可以吸引电子形成稳定的配对。
当温度降低到超导临界温度以下,库珀对形成并能够在超导体中自由流动,因此电阻消失。
Ginzburg-Landau理论Ginzburg-Landau理论是由列昂尼德·金斯堡和费欧多尔·朗道在195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描述了超导体的宏观行为,如磁性和能量耗散。
根据Ginzburg-Landau理论,超导体中的磁场会被超导电流所抵消,从而形成磁场的排斥现象。
此外,该理论还解释了超导体在磁场中出现的磁通量量子化现象。
超导体的应用由于超导体具有零电阻和磁场排斥等特性,因此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医学影像技术,使用超导磁体产生极强的磁场,使人体组织的核磁共振信号可以被检测并转换成图像。
超导磁体能够产生稳定的高磁场,从而提高了磁共振成像的分辨率。
磁悬浮列车磁悬浮列车利用超导体产生的强磁场与轨道上的磁力相互作用,从而实现无接触悬浮和高速运行。
由于超导体零电阻的特性,磁悬浮列车可以减小动力损失,提高效率,并且拥有更高的安全性。
量子力学中的超导现象
量子力学中的超导现象量子力学是一门研究微观粒子行为的科学,而其中的超导现象是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超导现象指的是某些物质在低温下电阻消失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在很多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超导现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1年,当时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发现,在氦的温度降低到4.2K以下时,汞的电阻突然消失,并完全呈现出超导现象。
自此之后,科学家们对超导现象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经典物理学中,电阻是电流流经物质时所遇到的阻碍,然而超导现象却颠覆了这一观点。
在超导材料中,电子通过配对成所谓的库珀对,它们能够越过材料中的各种散射中心而不发生能量损失,从而导致电流的无阻碍传输。
这种特殊的超导态被称为BCS超导态,得名于它的三位创始人巴丁、库珀和施里费尔。
超导材料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质。
首先是临界温度,即超导现象开始出现的温度。
在早期的超导材料中,临界温度非常低,需要将材料冷却到几个开尔文以下才能观察到超导现象。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已经能够制备出临界温度高达-70°C以上的超导材料,这使超导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更具可行性。
其次是迈斯纳效应和伦敦方程,它们描述了超导电流和磁场之间的关系。
迈斯纳效应是指在超导体中施加磁场时,磁通量会被量子化的现象,这为超导磁体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而伦敦方程则描述了超导电流与磁场的关系,它表明超导体内的电流会沿着磁场的方向流动,并抵制磁场的侵入。
超导材料还可以进一步分为I型和II型超导体。
I型超导体在外界磁场下会完全排斥磁场,而II型超导体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容纳磁通穿过它们。
这使得II型超导体在实际应用中更加灵活,可以用于制备超导电缆、超导磁体等。
超导技术在很多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磁共振成像(MRI)中,超导磁体被用于产生强磁场,以便观测人体内部的结构。
此外,超导材料还可以用于制造超导电缆,传输电能的损耗极小;在科学研究中,超导量子比特被用于构建量子计算机,提供了更加稳定的量子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通量量子化实验
由于 0 B0 S 2 , S 2 为样品2的磁通面积, B0 为 外加场场强。因此前图斜线与上式(*)相符,图 中斜线在纵轴的截距可以看出应是:
hc n 2e
而在横轴的截距正好为:
hc 1 n 2e S 2
磁通量量子化实验
因此,实验又证明了,在未撤去外加磁场 时,超导环仍然维持系统量子化的特性。
BCS理论简介
由于库伯对中电子自旋相反,库伯对的自 旋为零,整体可以看作为一个玻色子。超 导体中的库伯对,可以看作在超导体内的 超流,由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解释。
磁通量量子化理论推导
可以认为超导体内载流子的波函数为
为载流子的数密度。 其中 为波函数相位, 根据电磁场中带电粒子的量子理论以及上式可得:
05级量子力学电子作业 刘鹏翃 0510233 二班 物理学
磁通量量子化实验及超导 BCS理论
内容概要
磁通量量子化实验 超导BCS理论简介及磁通量量子化理论推导 超导BCS理论的困难 高温超导材料展望
磁通量量子化实验
1961年由斯坦福大学的B. 迪沃与W. 费尔班 柯完成了超导环内磁通量量子化假设的验 证试验。 其证明了,超导环内的磁通量总是 hc/2e的 整数倍,而非先前伦敦所预言的hc/e。其分 母上电荷量为2e而不是e间接证明了BCS理 论,即超导电流的载流子为库伯电子对, 其电量为2e。
磁通量量子化实验
可以计算,若超导环内存在磁通量量子化效应, 其量子单位:
hc 7 2 2.07 10 gauss cm 2e
为测量此微小磁通量,超导环内的磁通面积应较 小,以使其磁场强在能够人为准确产生与测量的 范围内。
磁通量量子化实验
此实验中,超导环材质为金属锡(Sn), 其超导转变温度约为3.7K。超导环由在细 铜丝外电镀锡制成,而铜丝直径约为13微 米。 实验中制作了两个超导环样品。 样品1超导锡环内直径为13.3微米,外直径 为2.33微米。 样品2超导锡环内直径为13.5微米,外直径 为16.4微米。
( r , t ) ( r , t )ei ( r ,t )
h q j ( A) 2 c
q
其中q为电流载流子电荷量 称为伦敦方程,其不依赖于BCS理论。
磁通量量子化理论推导
对于超导体,其电流始终分布于其表面。 因此对于超导环,其内部电流为0。有:
h q j ( A) 0 2 c
磁通量量子化实验
前图中,纵轴为未撤去外磁场时超导环为保证总 磁通量子化而产生的磁通量,也即在超导环外相 同面积内磁通量与超导环内磁通量的差值。(也 称为净通量) 按磁通量量子化假设,有下式:
其中 0为相同面积内外加场的磁通, s 为净磁 通。
hc 0 s n 2e
………..式(*)
磁通量量子化实验
两样品均由铜丝电度锡制得,最后在最外 层再电镀铜包层至总直径达到80微米,以 保护内层超导体。(如下图)
磁通量量子化实验
实验中使用铜作为环芯与包层的原因是:铜不是 超导元素,同时,铜也不是磁介质,在磁场作用 下不会产生磁极化,进而影响磁通量的测量。
锡与铜在接触部位混合降低了此部位的超导转变 温度,据此修正了超导环尺寸后,所得到两样品 的磁通面积分别为:
磁通量量子化实验
对于1号样品的数据,问题在于,由于测量 系统的误差与噪声,由图中可以看出,其 磁通量的数据分布实际上是连续的,只是 其平均值为量子单位的整数倍,说服性不 强。 而对于2号样品的测量,可看出其单个点的 分布即为量子单位的整数倍。(如下图)
磁通量量子化实验
图片引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 1961(7) 43
上图,样品2所得数据,横轴为初始外加磁场,纵轴为撤去 磁场后超导环所保持的磁通。
磁通量量子化实验
样品2,未撤 去外磁场时的 磁通量量子化, 右图:横轴为 外加磁场强, 纵轴为未撤去 外磁场时超导 环为保证总磁 通量子化而产 生的磁通量。
图片引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 1961(7) 43
磁通量量子化实验
本实验,对于1号样品的测量数据如下图:
图中,横轴 为外加磁场 磁感应强, 纵轴为撤去 磁场后超导 环内仍维持 的磁通。 实心点为此 外加磁场下 所得剩余磁 通量的平均 值。
图片引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 1961(7) 43
磁通量量子化实验
此实验指出,当外加磁场在教小范围内时, 撤去磁场后,环内磁通为零。 当外加磁场大于一值(由图看大约为0.05高 斯)时,撤去磁场后的剩余磁通为1个磁通 量子单位(hc/2e)。而1个磁通量子单位 对应的磁场强约为0.125高斯,约为起始产 生剩余磁通的外场强的两倍。 由图中可以看出,磁通量平均值为一些分 立的值。
1.65 10 6 cm 2 与 1.70 10 6 cm 2
磁通量量子化实验
对磁场的测量 方法是:令超 导环沿其轴向 (同时为外加 磁场方向)上 作振动,测量 在圆柱形样品 两端放置的线 圈中的感应电 动势。
磁通量量子化实验
整个实验进行在磁屏蔽环境内。
实验中,在有外加轴向均匀磁场的条件下, 将超导体降温至超导转变温度以下,此后 撤掉外加磁场,而后测量超导环内保持的 磁通量。
总结:磁通量量子化实验证实了超导环的 磁通量总是量子化的,并且量子化单位为 hc/2e。
BCS理论简介
BCS理论在1957年由巴丁、库伯、施里弗 三个人共同建立,其名称以三个人姓氏的 第一个字母组成(Bardeen、Cooper、 Schrieffer)。
BCS理论简介
BCS对超导现象的解释为:在低温下,电 子之间依靠与超导物晶格的相互作用,产 生相互吸引力。两电子依靠此吸引力,结 合成一体系,称为库伯对。库伯对中两个 电子的自旋相反,动量相反。一个电子吸 收或发射的声子将被另一个电子获得,从 而维持整体的动量不变,实现超导。
q
因此有:
h q 环内对上式两边做环路积分, 右边,由斯托克斯定理与麦克斯韦方程组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