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2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68263f5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9d.png)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xxx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3、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了解全文内容,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四、教具准备:龟、兔、蜗牛、蚯蚓的图片各1张。
五、教学过程:1、激情导入:(1)老师拿出龟、兔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呀?”学子回答:“乌龟、兔子。
”师:“看到这两个小动物,你们想到了什么故事?”学子:“龟、兔赛跑的故事。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生:讲故事。
师:“为什么结局是乌龟胜利,而小兔失败了呢?”生:“因为小兔自以为是,而乌龟能坚持不懈地努力。
”(2)师拿出蜗牛和蚯蚓的图片问:大家还记得这两个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吗?(请学子讲一讲)生:讲故事。
(师引导:蜗牛要干什么,蚯蚓对蜗牛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呢?引导学子说出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跟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很类似,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要把两座大山移走,这表面看似可笑的事情,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谁又对这件事报以嘲笑和反对呢,愚公面对打击有没有停止行动呢,现在请大家快速读一遍14课:愚公移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师:板书课题)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之后,请一名同学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2)组内互读,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语气。
3、细读感悟。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后,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生:用文中的话回答。
(2)师:愚公跟谁商讨的呢?请同学读第2—6自然段,读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5a50e78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f4.png)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设计三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设计一一、设计思路自主学习落实文言词句,反复朗读感知故事情节,合作学习探究形象寓意。
二、教材分析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
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它告诉我们要克服困难就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
本文描写生动、形象,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三、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大意。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四、教学重难点1.积累常用文言实词,了解文言虚词“之”“其”“而”的用法。
2.准确翻译、理解课文。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借助工具书及书本注释自读课文,通过生生、师生的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导入新课1课前可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
2这支振奋人心的歌曲,歌名叫《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的寓言故事,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学就熟知这个故事,有谁愿意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呢?(学生讲好后,教师从鼓励角度进行评价,板书课题,介绍相关知识:《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名寇,又名列御寇,战国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俗话说,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读原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尝出独特的滋味。
(二)自读感知1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同座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听读,根据要求相互评价。
)2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
(自读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打上问号,准备向同学、老师求助。
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的进展情况。
)(三)合作解疑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工具书解决,或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88f3fca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a7.png)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愚公移山》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2.了解寓言的特点。
理解故事的对话、情节、悬念等知识。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信心和毅力。
难点:对愚公的评价,对愚公精神的认识。
课前准备:教学方法:以讨论为主,加强朗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示例。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四、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补充注释的字词:1.面山而居面:面对。
2.损魁父之丘损:减少、削减。
3.叩石垦壤垦:挖。
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简直。
5.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竟然。
6.而山不加增加:增加。
(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
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
(三)学生讨论,找出课文中与现代汉语表达不同的句子,说说现代汉语中是怎样表达的。
若学生找不出,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讨论。
1.聚室而谋。
(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里商量。
(省略句)2.杂然相许。
(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
(省略句)3.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山王屋山能怎么样呢(固定句式)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3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9f671c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65.png)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3篇《愚公移山》优秀教案篇一【教学构想】《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
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能够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
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
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
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来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这一步无疑是个好的起点。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832f84fc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3.png)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有条理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发展过程,下面是作者为您分享的《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感谢您的参阅。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
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
请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章1、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学生质疑,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答: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
这样写的作用可以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62377a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83.png)
《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愚公移山》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能够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来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2)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愚公移山》原文内容。
(2)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时代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愚公移山》的背景及作者。
(2)引发学生对愚公移山故事的思考,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小组讨论,解决生字词和难以理解的文言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总结愚公移山精神。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如何坚持信念,勇往直前。
(2)讨论如何在集体中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克服困难。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五、教学反思1. 课堂导入是否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3. 学生是否能深入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4. 课堂讨论和情感体验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教学内容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愚公移山》,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寓意和特点。
(2)能够运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愚公移山》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愚公移山》教案(11篇)
![《愚公移山》教案(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230c47f5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12.png)
《愚公移山》教案(优秀11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这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新课标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的各环节都应紧扣单元主题。
课文教学过程结束后,目标的达成度高。
教材分析《愚公移山》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古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的问题,所选课文都需师生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这部很有趣的著作,同学们已学过《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等作品,对这篇文章也饶有阅读兴趣。
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借助解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因此,执教这篇课文,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大意,积累词语,并悟出寓言的深层寓意,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发散思维、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提升的关键阶段,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较强,已基本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古诗文学习,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实词虚词感知能力,因此,我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独立思考,通过集体智慧了解文章大意,从中感悟愚公精神为主要内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通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结合解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诵读训练,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培养文言语感;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并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1、结合解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2、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教学难点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点评法、归纳法。
愚公移山教学教案
![愚公移山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c63cc6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29.png)
愚公移山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默写《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并阐述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
(3)能够运用愚公移山的精神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愚公移山的故事。
(3)培养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评价和反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愚公移山的精神,培养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努力奋斗的重要性。
(3)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民族复兴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及其寓意。
2. 愚公移山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对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愚公移山》。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相关愚公移山的故事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愚公移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吗?愚公是如何移山的?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愚公移山》,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对比分析愚公移山的故事。
例如:从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寓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4. 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教师总结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感悟愚公移山的精神。
5. 拓展延伸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愚公移山的精神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完成一篇关于自己目标的行动计划。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案例分析:精选现实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学以致用。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精选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57648551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44.png)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精选11篇《愚公移山》教案1教学目标:一、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二、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寓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熟读并背诵课文。
四、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设想: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
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第一教时: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理解词性活用现象和古字通假。
讲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在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比较人物性格。
第二教时:拓展阅读与实践。
在深化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古为今用,推成出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教时一、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二、导入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三、简介《列子》及作者《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
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四、通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1、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a、“方”七百里(方圆,指面积。
这里周围的意思。
)b、“指”通豫南(通“直”一直)c 、“阳”(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d 、“阴”(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e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削减)f、“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g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h、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指山上的草木)i、汝心之“固”(固执、顽固)j、“虽”我之死(即使)k 、“何”苦而不平(愁)2、词性活用、一词多意、通假字a、词性活用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北师版《愚公移山》教案
![北师版《愚公移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35934fb0717fd5370cdcbf.png)
北师版《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 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⑵ 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⑶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⑷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⑴ 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讨论。
⑵ 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理读法、延伸拓展法⑶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发扬寓公精神,克服困难、勤奋进取,移走学习中的“太行、王屋山”。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5、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
下面请看动画──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2、对加粗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惩山北之塞A、处罚B、警戒C、苦于出入之迂也A、绕远B、迂腐C、困难指通豫南A、指向B、手指C、一直杂然相许A、允许B、赞成C、答应且焉置土石A、哪里B、乃、才C、语气助词3、翻译下列句子。
《愚公移山》教案11篇
![《愚公移山》教案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087b7b60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e2.png)
《愚公移山》教案11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演讲稿、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教学总结、事迹材料、优秀作文、教学设计、合同范文、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summaries, deeds materials, excellent essays, teaching designs, contract sampl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愚公移山》教案11篇《愚公移山》教案1一、教学目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2(两课时)-教学教案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2(两课时)-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927c611711cc7931b71699.png)
第一课时一、介绍文学常识1.简介有关寓言的知识。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非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散文中有不少此类作品,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2.简介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
今本《列子》是东晋太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一百三十四则,题材较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二、阅读分析(课文内容)1.学习第一自然段。
本段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即写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的特点和本来的地理位置。
为愚公移山之难设伏,以此反衬愚公移山的决心很大,其精神可嘉。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词:方(见方,指面积)仞(古代以六尺或八尺为一仞)河阳(黄河北岸。
河,黄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2.学习第二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部分,写愚公移山,得到全家人和遗男的支持帮助。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同:惩(苦于)汝(你,文中作“你们”之义)许(赞许)易(交换)曾(乃,并)此(换牙)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指——直反——返本段应掌握的文言虚词:且:年且九十(副词,将近)且焉置土石(副词,况且)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语气助词)诸:(兼词,之于)以:(介词,凭)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句式。
习惯句式。
(“如……何”,其意思是“把……怎么样”。
)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高潮,写愚公面对智史的嘲笑,理直气壮地驳斥智史的观点。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词:彻(通)苦(愁)匮(尽)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惠——慧亡—一无本段应掌握的修辞手法:顶针(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6.学习第四自然段。
愚公移山教案8篇
![愚公移山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bda6b325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23.png)
愚公移山教案8篇愚公移山教案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的1.反复朗读,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的思想好处。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播放背景音乐——《愚公移山》的歌曲。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这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愚公移山,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二.正课1.朗读(放录音),注意揣摩语气。
2.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1)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讨论:(板书:太行王屋方七百里高万仞)(2)齐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板书:愚公移豫南汉阴)(3)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客观困难呢齐读第三段.讨论归纳:年老将少路途遥远工具简单(4)分主角朗读第二.三段。
(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讨论归纳: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4)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讨论归纳.(板书:帝令背走)3.移山成功说明了什么讨论归纳: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透过某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它能够以古喻今,也能够远喻近,还能够小喻大。
本文以移山成功结尾,就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完美愿望,是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
4.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讨论,小结: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
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
《愚公移山》的优秀教案范文(精选6篇)
![《愚公移山》的优秀教案范文(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88494aa1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24.png)
《愚公移山》的优秀教案范文(精选6篇)《愚公移山》的优秀教案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愚公移山》的优秀教案范文(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愚公移山》的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一重点学习下列文言词句: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二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教学设想: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
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以语言学习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四“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五安排三教时(包括课内自读。
如自读放在课外进行,只需要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解题,了解“寓言”的体裁特点。
二学生自读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解题。
(一)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二)布置学生看本文题注,了解文章出处。
(三)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查词典,先说明“寓”字的含义,然后根据词典中“寓言”的条目说明这是一种什么体裁。
)(四)教师小结,同时布置自读:大家查了词典,知道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4ee84d57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76.png)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p :1、教材地位:在前四册分散学习文言文的根底上,初中语文第五册将各篇相对独立的文言文集中编排在第八单元学习,旨在培养诵读习惯,增强文言语感,进一步进步阅读欣赏才能,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根底。
故教学要求侧重于朗读和背诵。
2、教材特点:《愚公移山》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根底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化,理论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侧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3、教材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诵读课文第三段;认识愚公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材难点:神话结尾的作用,重新认识“智叟”。
4、教学目的: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特点,努力施行素质教育,本课目的确定如下:①知识目的:积累文言词汇,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诵读课文第三段。
②才能目的:在比照中认识愚公形象及神话结尾的作用,理解故事的寓意。
③创新目的:“智叟也智”。
④德育目的:教育学生发扬愚公精神,克制困难,勤奋进取,移走学习中的“太行、王屋山”。
二、教法学法:为充分表达“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训练主线”原那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导读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
学法那么以诵读、讨论为主。
诵读分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及背诵。
讨论也可采用分组方式。
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手段、技巧的运用运用自制课件及教学插图,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强化视听感受,既提快乐趣,又丰富教学内容,起到拓展迁移的作用,从而实现“小课堂”与“大语文”的有机组合。
四、教学程序:〔一〕、激趣启思,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观察比照,提问考虑,然后让其带着问题学习新课,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28ccf56bd97f192379e915.png)
篇一: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通过观故事、讲故事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继续学习收集数字成语,感受数字成语的奇妙。
2、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书写和收集整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学生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会取得成功。
教学重点: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黑板。
教学过程:一、习旧引新:师:同学们,谁还记得我们校本课学习的主题?(指名说)白板出示:趣学成语弘美德。
(学生齐读一遍)师:上节课我们新学了那个成语呀?(齐说“井底之蛙”,强调“底”的写法)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故事的内容。
白板出示:《井底之蛙》讲的是一只青蛙,住在一口井里,只能看见井口的一小片天,却认为自己生活的地方最大最好。
通过小河狸贝瓦的介绍,青蛙才知道,井外还有那么大的天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要做一个放眼世界、博学多才的人。
二、学习新知:1、观故事,明其意。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多媒体播放成语故事《愚公移山》,学生观看。
师板书课题。
喜欢这个故事吗?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故事讲了谁做的什么事?2、讲故事,练表达。
出示内容提示: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他的名字叫作愚公。
愚公家的门口有两座好高好高的山,正好挡在愚公家的门口,让愚公每天出门都要绕好远好远的路!愚公跟家人商量后,全家人一起扛着锄头,挑着扁担,到山边开始挖。
这时候,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先生,嘲笑他们说:”愚公呀!你实在太糊涂了。
你这么老了,还要去移什么山?就算搬到你死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走啊可是愚公却说:”我虽然很老,我还有儿子可以继续去做呀;儿子还会生孙子,孙子还会再生儿子,我们的子子孙孙可以一直搬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把这两座山搬走,天底下哪儿有不能克服的困难呢?”智叟没有话好说,只好走开了。
后来天帝被愚公的恒心感动了,就派了两个神仙去把王屋山与太行山背走,放到别的地方去了。
学生自由读一读。
[专题范文]愚公移山教案8篇
![[专题范文]愚公移山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73b7369c69dc5022aaea007c.png)
[专题范文]愚公移山教案8篇愚公移山教案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的1.反复朗读,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的思想好处。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播放背景音乐——《愚公移山》的歌曲。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这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愚公移山,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二.正课1.朗读,注意揣摩语气。
2.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讨论:齐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客观困难呢齐读第三段.讨论归纳:年老将少路途遥远工具简单分主角朗读第二.三段。
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讨论归纳: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讨论归纳.3.移山成功说明了什么讨论归纳: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透过某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它能够以古喻今,也能够远喻近,还能够小喻大。
本文以移山成功结尾,就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完美愿望,是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
4.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讨论,小结: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
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
“洪水无情人有情”,正是广大军民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
而搬家或绕道似乎是明智之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不可改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
2024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神话传说第33课中国古代神话三则《愚公移山》教案2沪教版五四制
![2024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神话传说第33课中国古代神话三则《愚公移山》教案2沪教版五四制](https://img.taocdn.com/s3/m/4be3493f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74.png)
5.例题五:《愚公移山》中,愚公最终实现了移山的愿望吗?为什么?
答案:愚公最终实现了移山的愿望。因为他的坚持和努力感动了天神,天神派来两位大力神帮助他完成了移山任务。
八、典型例题讲解
1.例题一:《愚公移山》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
过程:
讲解神话传说的定Βιβλιοθήκη ,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详细介绍神话传说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神话传说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神话传说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神话传说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神话传说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14.如何传承和弘扬神话传说:要通过教育、文化活动和媒体传播等方式,传承和弘扬神话传说,使其在当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5.神话传说与个人成长的关系:神话传说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培养个人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人生观。
内容逻辑关系
①神话传说的定义与特点:
-神话传说是一种古老的口头传统,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解释。
3.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操作,故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布置为分组讨论区和课堂讲授区。在分组讨论区,设置若干个小组讨论桌,每个小组配备必要的文具和笔记本。在课堂讲授区,布置一些与神话传说相关的装饰,如中国古代神话的挂图、愚公移山的典故海报等,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5.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确保多媒体资源的正常展示和使用。同时,准备教学PPT,内容包括课文文本、问题引导、讨论话题等,以便于课堂讲授和学生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固镇三中集体备课专用稿纸
主备人:杨卫东
时间
12月24日
地点
初三B办公室
召集人
孟凡强
课题
愚公移山
课时
第2课时
(总第课时)
科任
教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过程与方法: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年老力衰坚韧不拔的毅力
工具简陋顽强改造大自然
路途遥远智叟“不智”的精神。
(2)对移山,妻子、智叟、孙子和“遗男”态度各怎样?(妻子是“献疑”,智叟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的。)
(3)对待移山,愚公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智叟认为人力有限,不能改变自然,愚公认为人定胜天;智叟用短浅、停滞观点看问题;愚公用长远、发展观点看问题。)
2、出示学习目标
(1)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3)理解“愚公”、“智叟“人物形象。(4)理解本文的神话结尾。
(5)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
1、出示自学提纲
(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2)对移山,妻子、智叟、孙子和“遗男”态度各怎样?
(3)对待移山,愚公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4).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5)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6)概括故事的寓意。(7)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6)概括故事的寓意。(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7)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①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②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③语言简练得体。④细节描写。)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左右)
1、解释下列词语,为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荷担()箕畚()()孀妻()始龀()穷匮()智叟()雍南()朔东()
2、学生按自学提纲自学。3、教师检查学情。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组内互探2、师生互探
(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①两座山非常高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
②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程Βιβλιοθήκη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左右)
1、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词语,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的内容和写作特色。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左右)
1、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2、课后练习一、二、三。3、背诵课文。
教师小结(1分钟)
讨论补充
记录
讨论补充
记录
板书
设计
愚公移山《列子》
山高且大愚公“不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2、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并说明它们的词义。
争论不__移风__俗诉__法律原形__露付__实施鞠躬尽瘁,死而后__
3、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B、何陋之有?C、何以为计?D、如太行、王屋何?
4、下面各句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