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灯谜与对联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趣谈灯谜与对联

对联在中国出现的年代很久远了,灯谜就更远了。今天先讲讲对联,再讲灯谜,最后我们大家搞一个小的活动,给点小小的纪念品让大家猜一猜。

一、关于对联

对联源于五代后蜀皇帝孟昶那两句话“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今天之所以把对联提前讲了,是因为最近我发现很多商业企业开张的日子,大家送的花篮上面不是对联,就是贺词,但好多都挂反了。贺联和对联一样,右边是上联,左边是下联,而且要记住关键的一点是,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一定要是第三声、四声的字。像“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庆”、“尽”都是第四声。在这方面,我们千万不要搞错。对联俗称“对子”,春联有特殊含义,就是春节用的。现在外面卖的对联良莠不齐,有的对,有的不对。有的上联下联有重复的字,这个犯忌讳。现在书店有好多小册子介绍对联的基本知识,大家看一看,就解决这个基本问题了。在全世界的语系当中,只有汉语有对联和灯谜,这点值得我们骄傲,但这也要求我们身为中华民族的成员之一,对二者的基本常识应该粗知浅懂,知道一点起码的知识。首先是要把上下联分清楚,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应是第三声、四声――仄声的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的字。这个不能任意改。为什么?因为对子集文学、书法、语言、音乐四大特点为一身,它是一种艺术,我们应该把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继承下来。现在有一本书,叫《笠翁对韵》,它从一个字两个字一直到对十一个字,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对联基本知识,相当好。还有,就是过去私塾里面念的“老三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过去的读书就是死记硬背,为什么?你给他讲也不懂,虚岁五岁就上私塾了,好多东西就只能先背,背到滚瓜烂熟以后再给讲,他才能够接受,这叫死学用活,我认为这个适用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下面说说楹联。楹联要庄严一些,楹指的是门庭前面的柱子,楹联可以说是对联更高层次的表现,楹联是刻在木板上的,就是桃符。王安石的《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刻在板上的对子。现在,故宫及北京其他文化名胜处的对联基本上都是楹联,下面也有落款。各个庙宇基本上也都是楹联。楹联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应该含义很深,文字很美,经过多少年以后,都不感觉陈旧,能很好的体现汉语的功能。现在有人把故宫和北京市所有的楹联专门收集在一个集子里面,写景的、抒情的等,都有,文学意味很深,大家有时间可以看一看。下面讲讲平仄。对联的规矩主要体现在“实对实,虚对虚,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先说“实对实,虚对虚,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怎么讲呢?就是说,对联起码得有四个字,多的有上百个字。如“忠厚传家,诗书济世”,也可以是“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楹联、春联一般都是单数字,因为单数字对音韵来说念起来上口。长联就要用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了。怎么不论呢?不是说了要“平对仄,仄对平”吗?这是说长联的单数字可对可不对,就是第一个字、第三个字、第五个字、第七个字,跟下联对的时候可对可不对,而双数字就一定要对。例如第二个字,上联是平声,下联一定要是仄声,这个要求很严格。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第一句“白日依山尽”是平仄平平仄,第二句“黄河入海流”,就是平平仄仄平。这样,除去字词描写很美以外,念起来还有文字搭配的音韵之美。下面两句也是这样的,“欲穷千里目”,“欲”仄声,“穷、千”这两个字是平声,“里、目”两个仄声;“更上一层楼”,关键的“一”字,念平声还是仄声?是平声,上联是仄平平仄仄,“更”跟“上”都是仄声,“一三五不论”,可对可不对,“一层楼”是平平平,我觉得对得很好。对联如果你念着不顺嘴,那就可能是平仄有问题了。对联的平仄相对从哪里来的呢?从唐朝的律诗来的。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中间那四句也有个说法,前两句可对可不对,中间四句必须两两相对,最后两句一律不对。所以说,对联有它的规则。这个规则是谁定的?是多年发展下来并得到人们认同的,就这么定下来了。有个小伙子说那要改改,我跟他开玩笑:你不能叫你爸爸儿子吧?对联的规则也一样不能改。大家

要按照这个规矩办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下面给大家介绍几幅绝联,大家拿笔记一记。第一个联是北京灯谜协会的一个老先生写的,他是解放前北平市邮局的副局长,叫黄也禅。他留了一幅联,这个联很绝,可做上联,也可做下联,对的余地很大。此联是“满城杨柳青无极”,共七个字,看大家怎么断?断读就是“满城杨柳青,无极”,而不断读前面六个字提到河北省的三个地名。关键是这个“极”字怎么处理,如果按古音念成“仄”声,就应该是上联,如果念成“平”声“无极”,就是河北的无极县,就应该作为下联。黄老先生给我留下这个联和一本词语的文学分册,说将来有人对中,就请我代他把词语分册赠给他。遗憾的是,黄老先生已经作古了,他的遗愿到现在还没有人完成。“满城杨柳青无极”,杨柳青是天津郊区的一个地名,满城是河北省的一个县名,无极县也是,这三个地名按照灯谜对,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另外一幅绝联,也有一个故事: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东北有一个日本军阀头子叫本庄繁,他在东北打麻将牌时利用了两个姓张的、一个姓万的汉奸的姓,出了这么一个联,“本庄打出两张一万”。你看多妙,从打牌的角度看,刚才打了个一万,现在又打了个一万,张不是量词了,是姓氏,而且本庄是日本的军阀头子。这个是个绝对,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现在还没有人对上。

对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比如在春节或者书法爱好者聚会的时候,你自个儿写、自个儿编最好,切合自己的实际。在这方面,每个人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平以后,针对家庭的变化、社会的变化、经济的变化,每年可以编自己的联。大家一看,喔,这是这家独有的。买的对联都是通用的,是大路货,谁贴都成,贴哪儿都可以。春联贴在自家门上,应该有针对性,有个性,体现出这家对于过去的一种回忆,或者对于新的一年的一种向往。对联字数没有规定,一般七个字最常见,五个字更简练,九个字也可以,贴在门上,合辙押韵就更好了。

二、关于灯谜

先说一说灯谜的历史渊源。灯谜最早叫?C词,或隐语,?C就是藏起来的意思。?C词在战国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有记载曰:“有客?C词于朝,无人对也”。但是非常遗憾,记录这个的人可能对?C词不太了解,没记录下“客”说的究竟是什么。后来,人们用它来干什么呢?文人用它来表达自己的观念、观点,说服君王。比如说,像“鹬蚌相争”、“螳螂捕蝉”、“画蛇添足”这些先秦的寓言,都是当时文人表达自己观点,说服君主按照其观点去治国的方法。例如,有一个国家要打另一个国家,这个人去了,不能直接说不能打,要打的话会怎么怎么样。他就讲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说臣在半路见到一个螳螂在捕蝉,但是逮住蝉以后,后面还有一个黄鸟,把它俩一块吃了。皇上一听,喔,原来是这么一回事,你的意思是不是我跟他一打,强国来了,就把我们俩都灭了。这个人说,对了。他就用这种方法,话不直接说,而是转个弯,从而达到目的。所以,先秦寓言里面道理很深。一直发展到后来,到了宋朝,就有谜语了。据说第一条谜语是“为字欠两角,不做木字猜”,打一个字。还有,“木字加两角,不做被字猜”。这些说的都是繁体字,简化字看不出来。据资料看,这是王安石做的。什么字呢?“合”字。谜语就是这么来的,是文人在对字形进行推敲以后琢磨出来,叫大家猜的。一直到明朝的徐文长,特别是到清朝,文人就自己做了,这就出现了现代的谜语。谜语大多数都吸收了民间的口头流传,少部分是字,大部分都是指东西。比如现在的儿童谜语,“千条线,万条线,掉进河里都不见”,说的是“下雨”。当然,谜语跟灯谜还是有区别的。怎么区别?下面我举两个例子大家看看。

大家看第一个例子,谜面是“四四方方一座城,城内埋伏火头兵,打开城门调兵将,擦破头皮冒火星。”打一个生活用物。大家都知道这指的是“火柴”,即便不认识字,也能够猜到。为什么?生活中就用到这个,大人小孩都接触过火柴。四方方方的城里有一根一根的东西,打开用的时候拿了一根,把头一擦,就冒火了。这是标准的谜语,把火柴的形象、特色、功能表现得非常好。将来的人可能不知道是什么了,因为可能没火柴了,没有这种生活经验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