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名词解释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名词解释
1、内环境(environmentalism):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存环境,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称为内环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和组织液等。
2、稳态(homeostasis):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称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3、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反馈信号作用的结果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称为负反馈。
4、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在反馈控制系统中,若反馈信号能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5、前馈(feed-forward):前馈是指受控部分接受控制部分的指令进行活动之前,控制系统又及时通过另一快捷途径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号,使其活动更加准确,并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
6、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自身调节。
7、单纯扩散(simplediffusion):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称单纯扩散,属于一种简单物理扩散,转运物质有O2、N2、CO2、乙醇、尿素等。
8、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不溶于脂质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由细胞膜上蛋白质帮助所实现的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物质跨膜扩散称为易化扩散。
9、原发主动转运(primaryactive transport):原发主动转运是由细胞膜或内膜上具有ATP酶活性的特殊泵蛋白,直接水解ATP提供能量而将一种或多种物质逆着各自浓度梯度或者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它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方式。
10、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active transport):间接性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形成的浓度差或电位差将物质逆电位梯度或浓度梯度进行跨膜主动转运的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11、同向转运(symport):同向转运是指转运体同时向同一方向转运两种或更多离子或分子的过程,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
12、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ly-gatedchannel):化学门控通道是由化学物质控制其开、闭的通道,如骨骼肌终板膜上的N2型Ach受体。
13、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channel):电压门控通道是通道的开关受膜两侧电位差控制的离子通道,如Na+通道、K+通道等。
14、机械门控通道(mechanicallly-gatedchannel):机械门控通道是指能感受机械刺激并引起细胞功能改变的通道样结构,如内耳毛细胞顶部的听毛。
15、兴奋性(excitability):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16、阈值(thresholdintensity):将刺激持续时间固定,测量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值(阈强度)。
它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重要指标。
17、阈电位(thresholdmembrane potential):能诱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18、静息电位(RP,resting potential):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19、动作电位(AP,action potential):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受到一个适当刺激时,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短暂可逆的、扩布性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20电紧张电位(electrotonicpotential):细胞膜的电学特性相当于并联的阻容耦合电路,跨膜电流随着距原点距离的增加而逐渐衰减,膜电位也逐渐衰减,形成一个规律的膜电位分布,这种由膜的被动电学特性决定其空间分布的膜电位称为电紧张电位。
21、局部电位(localpotentia,局部反应,local response):阈下刺激或化学门控通道开放,使局部细胞膜对Na+通透性轻度增加,出现一个较小的膜去极化,称为局部反应,由于此时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近,使局部细胞兴奋性增高。
22、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在乙酰胆碱作用下,终板膜Ach受体阳离子通道开放,终板膜发生去极化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23、跳跃式传导(saltatoryconduction):在有髓鞘神经纤维,局部电流仅在发生动作电位的郎飞结与静息电位的郎飞结之间产生,这种传导方式称为跳跃式传导,有髓神经纤维及其跳跃式传导是生物进化的产物。
24、去极化(depolarization):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少称为去极化。
25、超极化(hyperporization阿):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称为超极化。
26、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potential):将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其结构基础为肌管系统,关键部位为三联管结构。
27、横桥周期(cross-bridgecycling):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摆动、解离、复位和再结合所完成的一次肌肉收缩的基本过程,称为一个横桥周期。
28、量子释放(quantalrelease):每个突触小泡中储存的神经递质量通常是相当恒定的,释放时是通过出胞作用,以囊泡为单位倾囊释放,称为量子释放。
29、钙触发钙释放(calcium-inducedCa2+ release,CICR):由少量Ca2+的内流引起细胞内Ca2+库释放大量Ca2+的过程,称为钙触发钙释放。
30、等张收缩(isotoniccontraction):收缩时只发生肌肉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称为等张收缩。
31、等长收缩(isometriccontraction):肌肉收缩时长度保持不变而只产生张力增加称为等长收缩。
32、前负荷(preload):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前负荷决定肌肉的初长度。
33、后负荷(afterload):在肌肉开始收缩时才能遇到的负荷和阻力,称为后负荷。
34、强直收缩(tetanus):骨骼肌受到频率较高的连续刺激时,可出现收缩过程中与前次尚未结束的收缩过程发生总和,称为强直收缩。
35、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正常值:成年男性约40%-50%,成年女性约37%-48%,新生儿约55%。
36、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stability):将盛有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尽管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但正常时红细胞下沉缓慢,表明红细胞能相对稳定的悬浮于血浆中,这一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
37、红细胞的渗透脆性(osmoticfragility):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红细胞渗透脆性越大,表示其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越小,反之亦反。
38、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 rate,ESR):将盛有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通常以红细胞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正常值在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
39、血液凝固(bloodcoagulation):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凝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是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酶解过程。
40、生理性止血(hemostasis):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几分钟内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41、最大复极电位(maximalrepolarization potential):心肌自律细胞动作电位复极3期末所达到的最大膜电位值,称最大复极电位。
42、心动周期(cardiaccycle):心动周期是指心室或者心房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可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通常指心室的活动周期。
43、有效不应期(effectiverefractory peiiod):从心肌动作电位0期始到3期复极化至-60mv 时期内,任何刺激不会使心肌产生动作电位称为有效不应期。
44、心指数(cardiacindex):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安静和空腹情况下的心指数称静息心指数。
正常成人的静息心指数为3.0~3.5L/(min•m2)。
45、心输出量(cardiacoutput):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正常人安静时的心输出量平均约4.5~6.0L/min。
46、射血分数(ejectionfraction,EF):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约为55%~65%。
47、收缩压(systolicpressure,SP):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快速上升,所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健康青年人安静状态下收缩压约为100-120mmHg。
48、舒张压(diastolicpressure,DP):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降低,在心舒末期所达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健康青年人安静状态下舒张压约为60-80mmHg。
49、脉压(pulsepressure):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压。
健康青年人安静状态下脉压约为30-40mmHg。
50、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meancirculatiory filling pressure):平均充盈压指让心脏暂时停止跳动,血流暂停,循环系统各段血管压力取得平衡,此时循环系统各处压力相等,正常人约为7mmHg。
51、平均动脉压(meanarterial pressure,MAP):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
约等于舒张压+1/3脉压,我国正常青年人安静时约为100mmHg。
52、中心静脉压(centralvenous pressure,CVP):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与心脏射血能力呈反变,与静脉回心血量呈正变,判断心功能的指标之一。
一般为4~12 cmH2O。
53、期前收缩(prematuresystole):在心室肌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之前,心室受到一次人工或窦房结以外的刺激,而产生的一次提前出现的兴奋和收缩,分别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
54、代偿间歇(compensatorypause):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出现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55、窦性节律(sinusrhythm):由窦房结自律性兴奋所形成的心脏节律,称为窦性节律。
56、抢先占领(preoccupation):窦房结的自动兴奋频率高于其它潜在起搏点,故在潜在起搏点4期自动去极化尚未到达阈电位之前,它们已经受到从窦房结发出,并依次传来的兴奋刺激作用而产生动作电位,这一过程称为抢先占领。
57.超速驱动压抑(overdrivesuppression):当自律心肌细胞受到高于其固有频率的刺激时,按外加刺激的频率发生兴奋,称为超速驱动。
在外来超速驱动刺激停止后,自律细胞不能立即表现其固有的自律性活动,需经一段静止期后才逐渐恢复其自律性,这种现象称为超速驱动压抑。
58、房室延搁(atrioventriculardelay):房室交界部位兴奋传导速度缓慢,使兴奋在该部延搁一段时间称为房室延搁。
59、异长调节(heterometricregulation):异长调节指由心肌细胞初长度的改变引起心肌收缩强度改变的调节。
60、正性变时作用(positivechronotropic action):心交感神经兴奋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膜上的β受体结合引起的心率增加,称为正性变时作用。
61、内向整流(inwardrectification):Ik1通道对超极化时的K+内流比去极化时K+外流具有更大通透性,有如一个整流的二极管,Ik1通道对K+的通透性因膜去极化而降低的现象称为内向整流。
62、减压发射(depressorreflex,压力感受性反射,baroreceptor reflex):当动脉血压升高时,牵张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动脉血压下降,称为减压反射。
63.轴突反射(axonreflex):当某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感觉冲动一方面沿着传入神经纤维向中枢传导,另一方面可在末梢分叉处沿其它分支到达受刺激部位的微动脉,使微动脉舒张,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这种仅通过轴突外周部位完成的反射,称为轴突反射。
64、内呼吸(internalrespiration):血液或组织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内呼吸。
65、外呼吸(externalrespiration):外呼吸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肺通气)和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肺换气)。
66、表面活性物质(surfaceactive substance,surfactant):肺泡Ⅱ型细胞产生的脂蛋白以单分子层形式覆盖在肺泡液体表面,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系数稳定肺泡内压的化学物质,称为肺表面活性物质。
67、肺的顺应性(complianceof lung):在外力作用下肺的可扩张性称顺应性,用单位跨肺压的变化所导致的肺容量变化来表示:C=⊿V/⊿P。
68、弹性阻力(elasticresistance):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时,有对抗变形和弹性回缩的倾向,这种阻力称为弹性阻力。
在呼吸系,则源于肺、胸廓的弹性组织,是平静呼吸时的主要阻力。
69、滞后现象(hysteresis):滞后现象指呼气和吸气时的肺顺应性曲线并不重叠的现象,产生原因是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
70、潮气量(tidalvolume,TV):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潮气量。
正常成年人平静呼吸时平均为500 mL。
71、补吸气量(inspiratoryreserve volume,IRV):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吸入的气量称为补呼气量,正常成年人为1500-2000 mL。
72、补呼气量(expiratoryreserve volume,ERV):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补呼气量,正常成年人为900-1000 mL。
73、深吸气量(inspiratoryvolume,IC):平静呼气末作最大吸气时所能吸入的气量称为深吸气量,深吸气量=潮气量+补吸气量。
74、残气量(residualvolume,RV):残气量指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不能呼出的气体量。
正常成年人约为1000-1500 mL。
75、功能残气量(functionalresidual volume,FRC):功能残气量指平静呼气末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是指补吸气量和残气量之和,正常成年人约为2500 mL。
76、肺活量(vitalcapacity,VC):肺活量是一次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反映了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可作为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正常男性平均约3500mL,女性平均约2500mL。
77、肺通气量(ventilationvolume):肺通气量是每分钟吸入或呼出肺的气体总量,等于潮气量×呼吸频率。
正常成年人在平静呼吸时每分钟呼吸12~18次,潮气量平均500mL,肺通气量约为6-9L。
78、肺泡通气量(alveolarventilation):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解剖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79、通气/血流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VA/Q):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肺泡通气量(VA)和每分肺血流量(Q)之间的比值,简写为VA/Q。
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约为0.84。
80、何尔登效应(Haldaneeffect):O2与Hb的结合促使了CO2的释放,而去氧的Hb则容易与CO2结合,这一效应称为何尔登效应。
81.肺牵张反射(pulmonarystretch reflex,黑-伯反射,Hering-Breuerreflex):吸气时支气管、细支气管被扩张,管壁平滑肌层内的牵张感受器受到牵拉刺激而兴奋。
牵张感受器的兴奋导致吸气抑制,促使吸气向呼气转化。
而肺萎陷或从肺内抽气则引起吸气加强。
这一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
82.生理无效腔(physiologicaldead space):每次吸入的气体,一部分将留在从上呼吸道至细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内,这部分气体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解剖无效腔,因血流在肺内分布不均而未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这一部分肺泡容量,称为肺泡无效腔。
两者统称生理无效腔。
83、解剖无效腔(anatomicaldead space):每次呼入的气体,一部分将留在从上呼吸道至呼吸性细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内,这部分气体不参与以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故这部分呼吸道容积称为解剖无效腔,其容积约为150mL。
84、慢波(slow wave,基本电节律,basic electrical rhythm,BER):胃肠平滑肌细胞可在静
息电位基础上,引起电位缓慢起伏波动,即周期性去极化和复极化,其频率较慢,称为慢波,也称为基本电节律。
慢波决定消化道平滑肌的收缩节律。
85、粘液-碳酸氢盐屏障(mucus-bicarbonate barrier):单独的黏液或碳酸氢盐的分泌都不能有效地保护胃黏膜免受胃腔内盐酸或胃蛋白酶的损伤,而由黏液和碳酸氢盐共同构成的一个厚约0.5~1.0mm的抗胃黏膜损伤屏障称为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86、胃肠激素(guthormones,胃肠肽,gastrointestinal peptides):胃肠激素由胃肠道粘膜下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或胃肠壁的神经末梢释放的多种活性物质的总称。
87.分节运动(segmentationcontraction):当小肠被食糜充盈时,肠壁的牵张刺激可引起该段肠管一定间隔距离的环形肌同时收缩,将小肠分成许多邻接的小节段,随后原来收缩的部位发生舒张,而原来舒张的部位发生收缩,如此反复进行,将小肠的食糜不断被分割,又不断混合,这种运动方式称为分节运动。
88、肠-胃反射(entero-gastric reflex):十二指肠内酸、脂肪、渗透压和机械扩张刺激十二指肠壁多种化学或机械感受器,使迷走-迷走长发射或壁内神经丛短反射通过肠抑胃素的作用抑制胃运动和胃酸分泌,使胃排空减慢称为肠-胃反射。
89.容受性舒张(receptiverelaxation):进食时,由于食物对咽、食管等部位感受器的刺激,使胃头区肌肉舒张,胃容量增加,有利于胃容纳食物,这种舒张形式称为容受性舒张。
90.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pecificdynamic effect):进食后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h开始持续到7-8h),机体处于安静状态,产热量比进食前有所增加,食物这种使机体产生额外的热量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91、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equivalent of oxygen):通常把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释放的热量,称为该食物的氧热价。
92、基础代谢率(basalmetabolism rate,BMR):在基础状态下,体内能量消耗只用于维持一些基本生命活动,能量代谢较稳定,基础代谢率为单位时间内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耗氧量×氧热价/体表面积×100%。
93.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reoptic-anterior hypoththalamus area,PO/AH):PO/AH在体温调节中占有重要作用,该部位热敏神经元居多,不仅能感受局部脑温变化,尚能对下丘脑以外的部位发生反应。
PO/AH是体温调节中枢整合机构的中心部位,按照设定的调定点进行体温调节。
94、自主性体温调节(autonomicthermoregulaton):自主性体温调节是机体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调控机制,增减皮肤血液、出汗、战栗及改变代谢率,产热与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95、不感蒸发(insensibleperspiration):人即使处在低温环境中,皮肤和呼吸道也不断有水
分渗出而被蒸发掉,这种水分蒸发叫不感蒸发。
96、发汗(sweating,sensible evaporation):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称为发汗,通过汗液蒸发可有效带走大量体热,发汗可被意识到,是一种反射性活动,中枢位于下丘脑,亦称可感蒸发。
97、调定点(set point):视前区-下去脑前部PO/AH神经元的活动设定了一个调定点(set point),即规定的温度值,如37.C。
PO/AH部位的体温调节中枢就是按照这个设定温度来调整体温。
98、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 rate,GFR):肾小球滤过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正常成人肾小球滤过率均为125ml/min。
99、滤过分数(filtrationfraction,FF):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正常成年人约为19%。
100.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EFP):肾小球滤过的净动力,为有效滤过压,EFP=(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小囊内压)
101、滤过平衡(filtration equilibrium):血浆中胶体渗透压升高,使滤过阻力逐渐增大,因而有效滤过压的值就逐渐减少,当滤过阻力等于滤过动力时,有效滤过压降为零,滤过便停止,达到滤过平衡。
102、水利尿(water diuresis):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加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临床上可用它来检测肾的稀释能力。
103、渗透性利尿(ossmotic diuresis):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加大,渗透梯度随之升高,阻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增多。
104、重吸收(reabsorption):肾小管上皮细胞将物质从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去的过程称为重吸收。
105、肾糖域(renal threshold for glucose):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过160-180mg/100ml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到极限,尿液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称为肾糖域。
106、球-管平衡(tubulogomerularfeedback):正常情况时无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或减少,近端小管对Na+ 、水的重吸收率也随之增大或减少,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左右,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107、视敏度(visual acuity):视敏度指眼睛对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即分辨物体两点间最小距离,大致相当于视网膜中央凹处一个视锥细胞的平均直径。
108、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当人长时间在暗处而突然进入明亮处时,最初感到一片耀
眼的光亮,不能看清物体,稍待片刻后才能恢复视觉,这种现象称为明适应。
109、暗适应(dark adaptation):人突然从亮处进入暗处,最初眼前一片漆黑,看不清物体,但经过一定时间后,逐渐恢复了暗处的视力,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
110、昼光觉(明视觉,photopic vision):视椎系统由视锥细胞与它相关联的双极细胞以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它们对光的敏感性较差,只有在强光条件下才能被激活,但视物时可辨别颜色,且对被视物体的细节具有较高分辨能力。
111、晚光觉(暗视觉,scotopic vision):视杆系统由视杆细胞与它相关联的双极细胞以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它们对光的敏感性较高,能在昏暗环境中感受弱光刺激,而引起的暗视觉,但无色觉,对被视物体的细节分辨能力较差。
112、近点(near point):近点指经过眼的充分调节后,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
113、耳蜗微音器电位(cochlear microphonic potential,CMP):耳蜗受到声音剌激后,在耳蜗或其附近结构记录到与声波频率和振幅完全一致的电位变化,称为耳蜗微音器电位。
114、听阈(hearing threshold):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在20-20000Hz之间,感受声波压强范围为0.0002-1000dyn/cm2,对于其中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称为听阈。
115、突触(synapse):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之间形成的一种传递信息的特殊结构称为突触。
116、轴浆运输(axoplasmic transport):神经元轴突中,借助轴浆流动,在胞体与末梢之间进行的物质运输与交换称为轴浆运输。
117.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长时程增强指突触前神经元短时间受到快速重复刺激后,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快速形成的突触后电位持续增强,并且持续时间大大长于强直后增强,可达数天或更长。
机制:突触后神经元中Ca2+蓄积,神经元代谢变化。
118、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119、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由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产生局部去极化性电位变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EPSP。
120、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下,突触后膜膜电位发生超极化,神经元的兴奋性减低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121、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突触前末梢受轴突—轴突式突触传递的影响,而释放递质量减少,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去极化程度减少而产生的机制称为突触前抑制。
122、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突触传递时,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IPSP,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称为突触后抑制。
123.传入侧支性抑制(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交互性抑制reciprocal inhibition):传入纤维进入中枢后,通过突触联系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同时再经侧支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递质,使另一个中枢神经元发生抑制的现象,称为交互性抑制。
124、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中枢神经元兴奋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的同时,又发出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发出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它神经元称为回返性抑制。
125、特异性投射中枢(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SPS):丘脑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发出的纤维向皮层特定区域点对点投射的神经传导通路称为特异性投射中枢。
126、非特异性投射系统(no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NPS):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是丘脑髓板内核群发出的纤维,经多突触换元后,弥散地向大脑皮层广泛区域投射。
127、牵涉痛(referred pain):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如心肌缺血时可发生心前区、左肩和左上臂的疼痛。
128、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会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
129、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去大脑僵直是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在抗重力肌紧张方面表现亢进现象,动物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
130.脊休克(spinal shock):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在手术后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称为脊休克。
主要表现为:在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低甚至消失,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不出现,直肠和膀胱中粪尿积聚。
131、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既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也存在于胃肠道内的这种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为脑—肠肽,已知的脑—肠肽有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生长激素,神经降压素等20余种。
132、运动单位(motor unit):运动单位是由一个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其大小决定于神经元轴突末梢分支数目的多少;同一运动单位的肌纤维可以和其它运动单位的肌纤维交叉分布,增大其面积。
133、激素(hormone):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传递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