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防疫免疫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第一章 动物防疫与检疫

第一章   动物防疫与检疫
鼠类、蜘蛛昆虫 理化学环境 温度,湿度,尘埃,有害气体,通分,
光照,蓄舍基本结构
31
动物环境因素对动物疾病的作用和影响
. 养殖场建设 厂址选择、圈舍设计、管理防疫等
. 饲料、饮水 饲料是动物的营养物质,营养与免疫是影响机体健康的
两大因素,营养好坏直接影响免疫力。 水是人和动物体内的重要溶剂,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
三、病原体在人和动物之间的自然传播是指水平传播, 以接触感染方式为主,可以是直接接触(皮肤和粘 膜),以可以是通过媒介(生物或机械媒介)间接接 触(呼吸道、消化道、虫媒)。
54
、皮肤和粘膜传播。皮肤和粘膜接触发病动物或发病 动物含有病原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的环境和物 品,病原体通过皮肤和粘膜侵入。如被狂犬咬伤,接 生布病羔羊,抚摸发病动物,接触疫水,通过破损的 皮肤而发生感染。
. 监测范围:规模养殖场、散养畜禽、屠宰场、畜禽交易 市场、动物隔离场等。
.监测对象:某病的易感动物和病原体赖以生存的环境(土 壤、水源、饲料、粪便等)
. 监测分类: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应急监测是发生疫情 时,对疫区和受威胁区易感动物进行的监测,包括疫区封
39
.监测方式、方法 可全面监测或抽查,包括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测及流
感染不一定发病
22
3. 动 物具 有易 感性
易感性是指动物对某种病原体没有抵抗力而容易感染 动物易感性是先天性的,由动物遗传特征决定 影响动物易感性的因素:种、年龄、性别、个体、 免疫
23
4. 适 宜的 外界 环境
气候条件影响动物抗病能力 气候条件影响病原体的致病力
气候条件影响生物媒介和中间宿主的生命力
人畜共患病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一、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病原体是指细菌(革兰氏阳

第一章 动物防疫与检疫

第一章   动物防疫与检疫

2. 疫情诊断 接到疫情后,立即现场核实、诊断 3.采集病料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采取病
料,送有关实验室进行诊断。
4. 调查疫源
2. 疫情控制
“边报告,边调查,边控制”原则
隔离患病动物
根据疫情初步诊断,将动物分为三类: 患病动物:有明显特征症状 可疑感染动物:无症状,但与病畜有接触 假定健康动物:无症状且无接触
动物疫病发生的条件
病原体是疫病发生的必要原因
1. 环 境中 存在 病原 体
病原体的数量、毒力、稳定性是疫 病发生的基础
动物易接触到病原体
2. 动 物受 到感 染
病原体侵入到动物体
感染不一定发病
易感性是指动物对某种病原体没有抵抗力而容易感染
3. 动 物具 有易 感性
动物易感性是先天性的,由动物遗传特征决定
7. 应激
改善和控制到位环境的措施
1. 养殖场的建设符合到位防疫要求
场址地势高燥,远离交通干线、屠宰场和畜禽交易市场,场与场、场
内各建筑物之间注意“卫生距离”,特别是种畜禽场。场内清洁道与 污染道分设,防止交叉污染。
2. 科学饲养管理
饲料、饮水卫生
科学饲喂 饲养密度合理 全进全出
影响动物易感性的因素:种、年龄、性别、个体、 免疫
气候条件影响动物抗病能力
4. 适 宜的 外界 环境
气候条件影响病原体的致病力
气候条件影响生物媒介和中间宿主的生命力
动物疫病的流行过程
流行:指疫病在动物中广泛传播。流行结果:发病畜禽 数量不断增加(个—群,群—群),波及的地域范围不断 扩大
流行过程:动物疫病发生—传播—终止的全过程
区域化管理: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无疫区)

动物防疫基本知识

动物防疫基本知识

动物防疫政策落实
落实国家政策
各地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动物防疫工作,确保各项 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完善地方政策
各地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动物防疫管理模式, 不断完善地方政策,提高动物防疫水平。
对违规行为的处罚
对违反动物防疫规定的行为,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包括罚款、责令停产停业整 顿、吊销营业执照等。
提高养殖户防疫意识
通过培训、宣传等多种方式,提高养殖户的防疫意识和技能,使其能够正确应对动物疫病突发情况。
04
动物防疫政策与法规
动物防疫法规体系
中央立法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动物防疫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 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明确规定了动物防疫工作的方针、 原则和措施。
地方政策
各地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 地方性的动物防疫政策,如《XX省动物防疫条例》等。
动物防疫工作涉及多个领域, 包括兽医、卫生、环境、交通
等多个方面。
动物防疫是一种社会责任,需 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
共同参与和配合。
动物防疫的重要性
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动物疫病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 威胁,因此动物防疫工作对于 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
义。
促进经济发展
动物防疫工作可以减少动物疾病 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动物生产效 益,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新城疫是鸡和其他家禽的常见病毒性疾病, 可导致大规模的死亡和产蛋下降。
口蹄疫
禽流感
口蹄疫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病毒性疾病,主要 影响偶蹄类动物,如牛、羊等。
禽流感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病毒性疾病,主要 影响家禽和野生鸟类。
疫情的防控措施
疫苗接种

动物卫生防疫基础知识课件(共20张PPT)《动物疫病防治》

动物卫生防疫基础知识课件(共20张PPT)《动物疫病防治》

动物饲养场建筑布局的防疫要求
3.动物饲养厂生产区入口处要建宽于门口、长于汽车轮一周半的 水泥结构的消毒池(车辆消毒通道)和值班室(严格管理出入人 员),以及更衣、淋浴、消毒室(人员消毒通道,该室应单一流向, 出、入口分开)。 4.畜(禽)舍入口要建宽于门 口、长1.5米的消毒池。 5.动物饲养场四周要建筑围墙或 其屏障,防止人和动物进入场内。 6.有条件的饲养场要自建深水井 或车辆消毒
生产区内、外车辆、用具必须严格分开 ,生产区内车辆、用具只限在生产区内 使用,不准出生产区; 生产区外车辆、用具不准进入生产区, 必须进入时,需经主管领导批准,经认 真消毒后方准进入。
六、环境卫生
环境卫生
搞好环境卫生,对保障动物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饲养场的环境卫生包括畜(禽)舍卫生和生产区卫生。
(一)畜(禽)舍卫生
为了杀灭畜(禽)舍内的病原微生物,保证动物健康,必须建立畜 (禽)舍卫生、消毒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 每天清扫畜(禽)舍走道、工作间、用具、设备、地面,及时清除粪便; 每天清扫、洗刷、消毒料槽、水槽; 经常进行带畜(禽)消毒; 饲养人员要坚守岗位,不得串栋; 畜(禽)舍内用具要有标记,固定 本舍使用,不得串用; 饲养人员在接触动物、动物产品、 饲料、饮水等前必须用消毒水洗手;
二、动物饲养场建筑布局的防疫要求
动物饲养场建筑布局的防疫要求
动物饲养场的建筑应当按照保护人畜健康,人员、动物、物资运转单 一流向,利于防疫,便于饲养,节约用地的原则,结合当地自然条件 ,按人、畜、污的顺序,因地制宜地进行建筑。
动物饲养场建筑布局的防疫要求
1.要分区规划。职工生活区、行政管理区、辅助生产区、生产区、 病死动物和粪便污水处理区应当分开,相距一定距离并有隔离带或 墙,特别是生活区和生产区要严格分开。

动物防疫基本知识

动物防疫基本知识

消毒措施
定期对圈舍、场地、用具等进行 消毒,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人员管理
饲养员和兽医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防止人为传播疫病。
卫生与消毒
卫生管理
保持圈舍清洁,及时清理粪便 、尿液等,减少细菌滋生。
消毒制度
定期进行全面消毒,杀灭病原 微生物,防止疫病传播。
个人卫生
饲养员和兽医应注意个人卫生 ,避免交叉感染。
发挥专业组织作用
支持和引导动物防疫专业组织的发展,提高其在技术咨询、培训 、应急处置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多元化的防疫体系。
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动物防疫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成果,提高我国动物 防疫工作的民参与动物防疫的氛围。
02
完善政策法规
制定和完善动物防疫相关政策法规,强化动物防疫工作的法制化管理
,提高防疫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03
加强部门协作
加强农业、卫生、海关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动物防疫工作。
科技进步的推动
创新检测技术
积极引进和研发先进的动物疫情检测技术,提高检测的 准确性和时效性,及时发现和防控动物疫情。
职业教育
在职业培训机构或技术学校中,开展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动物防疫培训,强调 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职培训
定期培训
针对从事动物防疫工作的专业人员,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专题讲座,更新和提升 其在动物防疫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进修学习
鼓励在职人员参加各类进修课程和学习班,与同行交流和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 综合素质。
饲养管理
01
02
03
合理饲喂
根据动物种类和年龄制定 合理的饲喂计划,保证动 物营养需求。
增强免疫力

动物疫病防治知识解答

动物疫病防治知识解答

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动物疫病防治知识解答1、问:动物疫病分为哪几类?答:《动物防疫法》第4条规定,根据动物疫病对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动物疫病分为以下几类:一类疫病,是指对人与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等措施的;二类疫病,是指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等措施,防止扩散的;三类疫病,是指常见多发、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

2、问: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什么方针?答:根据《动物防疫法》第5条规定,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

这是因为预防是动物防疫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能够从疫病源头上加强控制,及早发现动物疫病,降低损失和危害,促进动物产品的出口。

3、问:各级人民政府对动物防疫工作负有哪些职责?答:根据《动物防疫法》第6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统一领导,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制定并组织实施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乡级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群众协助做好本管辖区域内的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4、问:哪些动物疫病需要实施强制免疫?答:根据《动物防疫法》第13条规定,国家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

目前国家对一般地区的禽流感、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实行强制免疫。

对无疫区实施强制免疫的病种,除上述四种,增加了鸡新城疫。

5、问:各级人民政府、单位和个人如何做好强制免疫工作?答:根据《动物防疫法》第14条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

乡级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本管辖区域内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做好强制免疫工作。

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履行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义务,按照兽医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好强制免疫工作。

经强制免疫的动物,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免疫档案,加施畜禽标识,实施可追溯管理。

6、问:如何做好动物疫情监测工作?答:根据《动物防疫法》第15条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动物疫情监测网络,加强动物疫情监测。

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第1章

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第1章

对病原微 生物的影 响
对传播媒 介的影响
对动物的 影响
1、夏秋季节:细菌性疾病 较多 2、冬春季节:病毒性疾病 多件 3、口蹄疫每2-5年流行一次
(五)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
• 1、对传染源 • 2、对传播媒介 • 3、对易感动物
社会因素
• 1、对传染源 • 2、对传播媒介 • 3、对易感动物
第四节 动物环境卫生
一、动物环境卫生的概念
环境:作用于家畜机体的一切外界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 方面。
动物的环境:是指动物周围空间对其生存和生产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
种种因素的总和。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和群体四个方面 动物环境卫生:动物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对动物健康和生产性能发生的 影响。 动物环境卫生学:研究外界环境因素对家畜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规律,
(三)寄生虫对宿主的危害
1、机械性损伤:固着、移行、压迫、阻塞、破坏 2、营养消耗:抢夺营养、干扰代谢、影响消化吸收机能 3、毒素作用 4、引入病原性微生物
(四)寄生虫感染宿主的途径
经口感 染
经皮肤 感染
接触感 染
经胎盘 感染
(五)影响畜禽寄生虫病的因素
1、宿主的防御能力 2、营养因素 3、年龄因素
某肉鸡场某鸡舍有30000只鸡,出现了传染性支气管炎,第一天发现患病 100只、感染200只、死亡20只;第二天新增病鸡300只、感染500只,死 亡100只;第三天新增病鸡500只、感染1000只、死亡300只。计算各天的
发病率、感染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
第二天发病率=(300+100)(第二天新发病例数)/(30000-20-100)(畜群动物平均 数)×100% 第二天感染率=(300+500+100)(感染传染病的动物数)/(30000-20-100)(检查总 数)×100%

动物防疫基础知识概述

动物防疫基础知识概述

动物防疫基础知识概述动物防疫基础知识概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动物防疫在保护动物健康和人类健康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动物防疫的目标是预防、控制和消除动物疾病,减少对农业、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动物防疫的基础知识,包括其重要性、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

一、动物防疫的重要性动物防疫对于维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动物疾病会导致牲畜生产力下降、畜禽大量死亡和养殖业经济损失。

一些动物疾病还可通过食物链传播给人类,对公共卫生构成威胁。

及早采取动物防疫措施,预防和控制动物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通过动物防疫,我们可以保障食品供应的安全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动物防疫的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动物疾病的预防是最有效的控制方法。

预防包括定期的兽医检查、疫苗接种、卫生管理和健康监测等。

预防性措施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发生,降低经济损失。

2. 集中防治:对于已经发生的疾病,应采取及时的控制措施。

这包括隔离感染动物、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消毒和清洁措施等。

集中防治可以遏制疾病扩散,减少病原体的存活率。

3. 综合施策:动物防疫应采取综合的方法,包括兽医学、流行病学、营养学和卫生学等。

通过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进行动物防疫工作。

三、动物防疫的主要措施1. 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动物疾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接种疫苗,动物可以获得免疫力,从而抵抗疾病的侵袭。

疫苗接种需要根据不同疾病的传播途径和动物的需求来制定接种计划。

2. 动物检疫:动物检疫是控制动物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在动物进出口、转运和贩卖过程中,应进行检疫工作,确保动物健康和安全。

检疫工作包括检查动物的健康证明、进行实验室检测和隔离。

3. 疾病监测和报告:监测动物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对于及早采取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兽医部门应建立健全的监测系统,及时收集、分析和报告疾病信息。

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传播趋势,制定相应的防疫策略。

4. 卫生管理和环境控制:良好的卫生管理和环境控制是防止动物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第1章课件

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第1章课件

三、动物疫病的流行过程
(三)动物疫病流行过程的特点
根据在一定时期内发病动物数量的多少和传播
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四种表现形式 :
1.散发性
如破伤风
2.地方流性 如巴氏杆菌病、喘气病
3.流行性
如猪瘟、蓝耳病
4.大流行性 如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
三、动物疫病的流行过程
(四)影响动物疫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对流行过程有影响的自然因素,主要气候因素 (气温、湿度等)、地理因素(地形、海拔高度等)和季 节等。
一、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的方法 1.询问调查 2.现场观察 3.查验有关资料 4.实验室检查 5.数理统计
一、流行病学发调生疫查情时要了解的内容:
⑴最初发病的时间、地点、发病季节、传播速
度及蔓延情况,疫区的各种畜禽的数量和分布
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情的况,步发骤病和畜禽内的容种类、数量、年龄、性别及
• 免疫无规定疫病区: 在规定期限内,某一划定的区域没有发生
过某种或某几种疫病,对该区域及其周围一定 范围内允许采取免疫措施,对动物和动物产品 及其流通实施官方有效控制。
一、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有关概念
• 监测区: • 缓冲区: • 感染区: • 自然屏障: • 人工屏障:
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立的目的、意义
• 制定疫情监测规划和计划,科学、全面、准确 地开展动物疫情监测预报,是做好防疫工作的 重要内容。
具体要求
根据动物防疫法,结合本省、本地实际情况。
1、每年进行两次省级以上的实验室检查
2、每月进行一次流行病学调查(选3个乡-2个村-20 个养殖户=120个养殖户)
3、检测方法
流行病学调查 临诊症状检查

第一章 动物防疫与检疫讲解

第一章   动物防疫与检疫讲解


清洁养殖及建立无疫区等),防止疫病的发生。

预防是动物防疫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采取紧急、严
厉的综合措施,迅速扑灭疫情,终止

传播和流行。

预防、控制、扑灭三者互为补充、互为目的。疫
病的预防要求采取控制、扑灭措施;而及时控制、 扑灭疫情,则是最有效的预防。
动物防疫工作的方针和原则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社会因素
流行过程表现形式: 1.散发 2.地方性流行 3.流行 4.大流行
第二节 动物疫病的预防措施
一、动物环境卫生 1. 环境 2.动物环境: 饲养管理环境 饲料、饮水;饲养方式密度,规模等 生物学环境 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虫卵,其它有害鼠类、蜘蛛
性菌、阴性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病毒、 寄生虫(线虫、原虫、吸虫、绦虫)等微生物或寄生 虫。非生命的致病因素不包括在内。
二、在流行病学上,动物是人类疾病发生、传播必不 可少的环节,病原突破了人类的中间屏障,动物和人 类对病原都具有易感性,是动物源性疾病。
三、病原体在人和动物之间的自然传播是指水平传播, 以接触感染方式为主,可以是直接接触(皮肤和粘 膜),以可以是通过媒介(生物或机械媒介)间接接 触(呼吸道、消化道、虫媒)。
3. 动 物具 有易 感性
易感性是指动物对某种病原体没有抵抗力而容易感染
动物易感性是先天性的,由动物遗传特征决定
影响动物易感性的因素:种、年龄、性别、个体、 免疫
4. 适 宜的 外界 环境
气候条件影响动物抗病能力 气候条件影响病原体的致病力
气候条件影响生物媒介和中间宿主的生命力
动物疫病的流行过程

加强动物防疫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加强动物防疫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系统疾病的传播的方式。即食用患病动物及产品和被病源污 染的食物引起的疫病传播 。如绦虫病 、 炭疽 、 结核病。 ( 3 )接触传播 : 通常分为直接接触传播 和间接接触两种 。直 接接触传播是在没有任何外界 因素参 与下 , 传染源与易感者 直接接触而引起疾病 的传播 , 例如狂犬病 等。间接接触传播 是易感者 因接触被 传染源排 泄物或分 泌物所 污染 的 日常生 活用 品如 毛 巾、 餐具 、 门把手 、 电话 柄等所造 成 的传 播 , 多种 肠 道传染病 、 某些 呼吸道传染病 、 人畜共 患病 、 皮 肤传染病等 均可经此途径传播 。 ( 4 )虫媒传播 :是以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 而造成 的感染 , 分 机械性传播 ( 如蝇传播痢疾 、 伤寒等 ) 和生 物性传播 ( 如蚊 传播疟疾 、 丝虫病等 ) 。采取防蚊 、 防蝇和杀灭病媒 昆虫等措 施, 可防止这种传播 。可传播疾病 的虫媒有 蚊 、 蝇、 蚤、 虱、 蜱 和螨等 。经 吸血节肢动物传播 的疾病为数极多 , 例如 鼠疫 、 斑 疹伤寒 、 疟疾 、 绦虫病 、 附红细胞体病等。 ( 5 )土壤传播 : 是指易感人群通过各种方 式接触 了被病原体 污染的土壤所致 的传播 。经土壤传播 的疾病主要是传播 一些
肠道寄生虫病及 能形成芽孢 的细菌所致感染 。如传染源的排
扩散的为二类疫病 ( 7 7种 ) 。 ( 常见多发 、 可能造成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经 济损
失, 需要控制和净化 的为三类疫病( 6 3 种) 。
1 . 2 传 染源 传染源 是指病原体能在其 中寄居 、生长繁殖 , 并排 出体外 的任何 动物 。病原体指可造成人或动物感染疾病 的微 生物 ( 包括 细菌 、 病毒 、 立 克次 氏体 、 寄生虫 、 真菌) 或其 他媒介 ( 微生物重组 体包 括杂交体 或突变体 ) 。病原体危害 的 大小取决 于病原体或毒素 的毒力 、 致病性 、 生 物稳 定性 、 传播 途径 , 病原体 的传染性 , 实验室 的性 质或职能 , 涉及病原 体的 操作 步骤和方 法 , 病原体 的地方 流行性 , 有 效 的疫 苗和 治疗

动物疫病防治基本知识ppt课件

动物疫病防治基本知识ppt课件

接传染人是当前全球面对的严峻挑战。截止2007 年8月12日, 全球309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192人死亡;我国25人感染,
16人死亡。13年因禽流感感染人,而对养禽业造成上千亿的 损失(禽类产品消费大大下降)。
2005年6~8月四川省发生人- 猪链球菌病,导致204人感染, 38人死亡。
我国是乙脑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占世界发病的80%以上。 狂犬病已夺去了我国数万人的生命,仅2007年1~10月全国共报告狂犬病 病例2717例。发病数仅次于印度,居全球第2。今年1-7月我州共有9个县市 21个乡镇32个村发生34起1犬伤多人事件,疾控部门采集14份肇事犬脑组织 送检,阳性12份,阳性率为85.7%,因狂犬病死亡4人。另据禄丰县疾控中心 2012年对县内扑杀的犬随机采集犬脑组织542份样品送检,阳性24份,阳性 率达4.43%,说明犬带毒现象的存在。 布氏菌病、结核、炭疽等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时有发生,今年我州共报 道人感染布鲁氏菌病例3例(有个地方)。
动物疫病防治 基本知识
一动物防疫的地位和作用
(一)动物防疫是保障畜牧业发展和畜产品安全的重要措施
1.动物疫病和残留仍是阻碍畜牧业发展的瓶颈
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是制约养殖业发展的两大风险。市场风险可以通 过转变养殖方式、调整养殖规模和改变营销策略等降低市场风险。而动物疫 病严重威胁着养殖业的发展,危及公共卫生安全。一旦发生疫病,轻者生长 受阻,生产性能降低,饲养周期延长,浪费饲料,消耗医疗费用,增加养畜 成本,还造成药物残留,降低畜产品质量,带来食品安全问题;重者将使整 个养殖业毁之一旦,血本无归。畜牧经济学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畜牧业经 济效益=(良种+良法)×疫病预防控制-(良种投入+饲养成本+人工等费 用)。一些动物疫病还直接传染给人,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俗话说“家有万 贯,带毛喘气的不算”。因此,了解和掌握动物疫病发生和发展规律,加强 动物疫病的防疫,建立和完善“防疫制度化”。即:完善防疫设施,建立和 健全防疫制度,并实施科学的疫病综合防控措施,强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畜禽疫病的发生,保障畜禽健康发展和畜产品安全,降低 和规避疫病风险的重要手段。 动物疫病包括生猪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第1章动物防疫基本知识

第1章动物防疫基本知识

21天未发生 21天未发生
疫区示意图
7.疫源地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 7.疫源地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 疫源地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 ①传染源的活动范围 ②传播途径的特点 ③周围的免疫状况 8.疫源地消灭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疫源地消灭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8.疫源地消灭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传染源已经被消灭(治愈或死亡) ①传染源已经被消灭(治愈或死亡); 消灭了传染源排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 ②消灭了传染源排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 ③所有易感动物度过了该传染病最长潜伏 而无新病例或新的感染。 期,而无新病例或新的感染。
③经产道传播,④经初乳传播 经产道传播, ⑤经人类传播
⒊易感动物群 ——是指对某种病原体或致 是指对某种病原体或致 病因子缺乏足够抵抗力而易受其感染的动物。 病因子缺乏足够抵抗力而易受其感染的动物。 影响动物易感性的因素主要有: ◆影响动物易感性的因素主要有: ⑴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 动物群体的外界因素; ⑵动物群体的外界因素; 动物特异性免疫状态。 ⑶动物特异性免疫状态。
二、防制应急预案
㈠什么是防制应急预案? 什么是防制应急预案 ——为防止和尽量减轻重大动物疫病给人畜带 为防止和尽量减轻重大动物疫病给人畜带 ㈡防制应急预案的内容 来损害,在发现重大疫情时,能够及时、迅速、 来损害,在发现重大疫情时,能够及时、迅速、 ⒈组织指挥系统 高效、有序地采取紧急措施,控制和扑灭疫病, 高效、有序地采取紧急措施,控制和扑灭疫病, ⒉疫情分级及防治原则 为此而预选制定的综合性应急处理方案, 为此而预选制定的综合性应急处理方案,称动物 ⒊紧急疫情的扑灭程序 疫病防制应急预案。 疫病防制应急预案。 保障系统(资金、物资、人员和技术力量保障等) ⒋保障系统(资金、物资、人员和技术力量保障等) 5.其它 5.其它

动物防疫基本知识

动物防疫基本知识



21天未发生 21天未发生
疫区示意图


7.疫源地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 7.疫源地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 疫源地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 ①传染源的活动范围 ②传播途径的特点 ③周围的免疫状况 8.疫源地消灭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疫源地消灭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8.疫源地消灭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传染源已经被消灭(治愈或死亡) ①传染源已经被消灭(治愈或死亡); 消灭了传染源排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 ②消灭了传染源排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 ③所有易感动物度过了该传染病最长潜伏 而无新病例或新的感染。 期,而无新病例或新的感染。
㈣疫源地
传染源存在或被传染源 传染源 1.疫源地 ——是指有传染源 1.疫源地 排出的病原体污染的地区。 污染的地区。 污染的地区
2.疫源地与传染源的差异? 2.疫源地与传染源的差异? 疫源地与传染源的差异
①含义方面:疫源地比传染源更广泛. 含义方面:疫源地比传染源更广泛. 广泛 防治方面: ②防治方面: 传染源要进行隔离、治疗和处理; 要进行隔离 对传染源要进行隔离、治疗和处理 疫源地要进行封锁、检疫、预防接种、 要进行封锁 对疫源地要进行封锁、检疫、预防接种、消毒 等综合措施, 等综合措施,才能防止疫源地内传染病的传播和 防止新疫源地的出现。 防止新疫源地的出现。
群体 感染 发病
——研究各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规律, 研究各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规律, 研究各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规律 采取有效的对策 措施,预防、控制以至逐 对策和 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预防、控制以至逐 步消灭疫病在畜禽群中的发生和传播的科学。 消灭疫病在畜禽群中的发生和传播的科学。 疫病在畜禽群中的发生和传播的科学
㈡流行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

动物防疫的基础知识

动物防疫的基础知识

客观评价免疫效果
• 猪的免疫应答是一个生物学过程,受到机体遗 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可能提供绝对的保 护,大多数猪只对抗原的免疫应答呈中等水平, 而一小部分猪只则免疫应答很差。因此,疫苗的 保护不是百分之百。即使如此,一般60%~70% 的保护率就足以有效地阻止疾病在猪群内的传播, 所以,其免疫接种的效果还是相当显著。
6、药物与激素因素

性激素对免疫应答有抑制作用,如睾丸激 素、雄激素等对猪的免疫应答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使用含性激素药物时应注意猪群免疫水平的 改变。 地塞米松、痢特灵、氯霉素、卡那霉素及 某些磺胺类药物等对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 抑制作用,影响猪的免疫应答。 一般而言,活菌苗免疫接种的同时不能使 用抗生素及其它抗菌药物;免疫前后两天内不 能对猪舍消毒。
动物免疫的基础知识
免疫的定义
• 免疫是指动物机体识别和消除非已大分子 物质,用以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 性、保护性的反应过程。 • 免疫接种:是给动物接种抗原(疫苗、菌苗) 或免疫血清等生物制品.激发机体产生对 相应病原体的特异性抵抗力,使易感动物 转化为非易感动物,从而达到保护个体乃 至群体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目的。
7、管理与环境因素

温度、湿度、密度、通风、有害气体浓度等;运输、 转栏、换料、用药及免疫接种等以上问题处理不当都 会对猪只产生应激,这些应激能刺激脑下垂体产生促 肾上腺皮质激素,而肾上腺皮质激毒能损伤T淋巴细胞, 对巨噬细胞也有抑制作用,还可增加IgG(免疫球蛋白) 的分解代谢,从而对免疫应答产生影响。 只要环境适合,就大大减少动物发病机会,即使 抗体水平不高也能得到保护,如果环境差,环境中有 大量的病原体,抗体水平较高的猪群也存在发病的可 能,而且多次免疫虽然能使抗体水平很高,但并不是 疾病防治要达到的目标,因为高免疫力的本身对动物 来说就是一种应激,有资料表明,动物经多次免疫后, 高水平的抗体会使动物的生产力下降,因而搞好环境 与接种疫苗在疫病防治中同等重要。

动物防疫基础知识培训

动物防疫基础知识培训

七、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制度
《动物防疫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染疫动物及其排泄物、染疫动物产品,病死 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尸体,运载工具中的动物排泄物以及垫料、包装物、容器
等污染物,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处理,不得随意处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的意见》 国办发〔2014〕47号 发布日期:2014年10月20日
四、动物卫生消毒制度
《动物防疫法》第十七条 从事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以及动物产 品生产、经营、加工、贮藏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照本法和国务院兽医主


管部门的规定,做好免疫、消毒等动物疫病预防工作。 1、规模场应根据生产实际,做好日常消毒。对圈舍、场区内道路等环境定期进 行清扫、消毒,每次消毒间隔时间不超过7天,定期向消毒池内投放消毒剂。在 出现畜禽发生病死亡时,应立即对所在圈舍进行局部强化消毒,对病死畜禽尸体 做好无害化处理。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消灭老鼠,割除杂草、填平水坑,以防蚊、 蝇孳生,消灭疫病传播媒介。 2、散养户也要注意栏舍的卫生,有条件的可以定期进行消毒。 3、稀释度:消毒浓度适当,才能达到消毒效果。要仔细阅读说明书。疫病期消 毒浓度应比日常消毒浓度提高2-10倍。一般来说,消毒浓度愈高,杀菌力越强, 但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消毒药的效果不再增高,如75%的酒精杀菌效果比90% 的好。 4、消毒剂的用量:按需配制、污染场所多用、现配现用。 5、科学使用消毒剂:病原体的种类很多,一种消毒剂不可能杀死各种病毒、细 菌和寄生虫。长期使用一种消毒剂,病原体会产生抗药性。要选择多种消毒剂, 交替、配合使用,以提高消毒效果。酸性、碱性消毒药,不能混合使用。
二、猪瘟
猪瘟俗称"烂肠瘟"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疫病,是威胁养猪业的主

动物疫病防控基本知识

动物疫病防控基本知识

动物疫病防控基本知识
动物疫病防控基本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动物疫病的传播途径:动物疫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食物链传播等途径传播。

了解不同疫病的传播途径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2. 掌握动物疫病的症状和诊断方法:了解动物疫病的症状和诊断方法,有助于及时发现疫情,进行有效的防控。

3. 严格动物疫病的监测和报告制度:动物疫病的监测和报告制度是防控动物疫病的重要手段。

养殖场、屠宰场等单位应按照规定进行疫病监测和报告。

4. 加强动物疫病的预防措施:预防是控制动物疫病的关键。

养殖场、屠宰场等单位应加强动物疫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定期消毒、隔离病患动物、接种疫苗等。

5. 严格动物疫病的处理措施:一旦发现动物疫病疫情,应立即采取严格的处理措施,包括隔离病患动物、扑杀病死动物、销毁病害产品等。

6. 加强动物疫病的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养殖户、屠宰场等单位和广大群众对动物疫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形成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

7. 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动物防疫基本知识》课件

《动物防疫基本知识》课件

动物防疫的起源: 古代的动物疫病 防治措施
动物防疫的发展: 现代动物防疫体 系的建立和发展
动物防疫的重要性: 保障动物健康,促 进畜牧业发展
动物防疫的未来展 望:加强国际合作, 共同应对动物疫病 挑战
动物防疫相关法律法规的介绍 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监管和执行 违反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处罚和案例分析
及防治措施
动物防疫的实践与 应用
动物防疫的重要性:介绍动物防疫在保障人类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动物防疫的实践经验:分享在动物防疫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包括疫苗接种、疫情监测、隔离治疗等方面的具体措 施。
动物防疫的应用案例:介绍动物防疫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包括成功控制疫情、减少经济损失等方面的具体案例。
非传染病的特点: 由非生物因素引起 的疾病,如营养缺 乏、中毒等,通常 具有散发性、突发 性等特点,对动物 的健康造成一定危 害。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水传播、食物传播、接 触传播等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 言简意赅,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防疫意义:保护动物健康,促进畜牧业发展, 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防疫措施:定期接种疫苗,加强饲养管理,做 好环境卫生等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 言简意赅,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防疫意识:提高公众对动物防疫的认识和意识, 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 言简意赅,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预防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动物免疫力;定期进行疫苗接种;严格控制传染源,防止疫 情扩散。
诊断技术:通过观察、检查、试验 等方法确定动物疾病种类和病情
诊断和监测技术在动物防疫中的应 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防疫免疫基础知识
1、免疫、免疫接种的概念
①免疫:指动物机体识别和消除非已大分子物质,用以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性、保护性反应。

②免疫接种:是给动物接种抗原(疫苗、菌苗)或免疫血清等生物制品.激发机体产生对相应病原体的特异性抵抗力,使易感动物转化为非易感动物,从而达到保护个体乃至群体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目的。

在预防传染病中,免疫预防接种是最经济、最有效、最方便的手段。

2、免疫接种的分类
①预防免疫接种:为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平时有计划地给健康畜禽群进行免疫接种。

②紧急免疫接种:发生和流行传染病时,为迅速控制和扑灭疫病的流行,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内尚未发病的畜禽进行免疫接种。

③临时性免疫接种:临时为避免发生某些传染病而进行的免疫接种。

如引进、外调、运输畜禽时,为避免途中或到达目的地后爆发某些传染病,而临时进行的免疫接种。

3、疫苗的种类
①菌苗、②疫苗、③类毒素。

习惯上。

把以上3种生物制品简称为疫苗。

目前常用的疫苗有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
a、弱毒疫苗:是利用毒力减弱的细菌或病毒等微生物经大量繁殖后制成的活苗,如:猪瘟、兔化弱毒苗NDIII系.IV系苗。

弱毒苗需低温冷藏,通常制成冻干苗可大大延长保存期。

b、灭活苗:将病源微生物(强毒或弱毒)大量繁殖后,采用物理或化学的(如甲醛)方法使其失活,但仍保留免疫原性制作的苗。

如:w、Q疫苗,不需低温保存(只要保鲜),接种途径只能注射(皮下或肌肉),常加入免疫增强剂(佐剂),能提高免疫应答和免疫期。

4、疫苗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疫苗选择:要充分了解当地传染病发生的种类和流行状况。

常发病、常见病及危害严重的疫病必须列入常年免疫计划,如猪瘟、ND、W、Q等疫病。

②接种途径和使用方法:接种的途径有滴鼻、点眼、刺种、注射(皮下、肌肉)、饮水、气雾,每种疫苗均有最佳的接种途径。

总的原则:弱毒苗应尽量模仿自然感染途径接种,如:NDIV系弱毒苗以滴鼻、点眼方式进行。

灭活苗均应注射(皮下、肌肉)如:w、Q疫苗(HC疫苗注射)
a、肌肉注射操作要点
部位:选择肌肉发达的部位,如颈侧、臀部等,
方法:左手固定注射部位.右手拿注射器,针头垂直刺肌肉内,左手固定注射器,右手将针芯回抽一下。

如无回血,将药慢慢注入,若发现回血,应变更位置。

若动物不安或皮厚不易刺,可将注射针头取下,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紧针尾对注射部位迅速刺入肌肉
然后接上注射器,注入药液。

b、皮下注射
鸡:左手拇指与食指捏取鸡腹部皮肤,形成皱襞,右手持注射针管,在皱襞底部稍斜快速刺入皮肤与肌肉间,缓缓推入药液,注射完毕,药棉揉擦。

羊:左手拇指与食指捏取羊颈侧下或肩胛骨的后方皮肤,使其产生皱襞,右手持注射器针管在皱襞底部稍斜地快速刺入皮肤与肌肉间,缓缓推药,注射完毕,将针拨出,立即以药棉揉擦、使药液散开。

疫苗注射时和接种后要注意观察畜禽状态,有无反应(应激)。

免疫程序:科学方法应先血清学检测抗体;通常散养:HC、25
日龄左右一免,60-65曰龄二免。

③疫苗质量、保存、运输
A、质量:是免疫成败的关键,弱毒苗通常为真空冷冻、干燥后密封于小瓶内,油乳剂灭活苗如被冻结或油水分层等均应报废:评价好坏主要看接种后抗体水平。

B、保存:弱毒苗放普通冰箱或更低温度下保存,保存期1—2年;灭活苗通常是液体;宜在0—10℃下保鲜(冷暗处)保藏,保存期一般一年。

C、运输:均应注意冷藏(用保温箱或加冰块)避免强烈振荡破碎。

D、使用:a、准备接种的畜禽必须健康的;b、取出后应及时使用(不能反复放回冰箱);C、充分摇匀;d、剩余的疫苗应集中无害化处理;e、一畜一针;f、接种完毕,洗手、消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