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简介
黄炎培杰出教师事迹材料
黄炎培杰出教师事迹材料
黄炎培(1898年- 1982年),是中国近代教育家和文化名人,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大师、社会活动家和国际友人,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开创者之一,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炎培以其卓越的学术造诣、崇高的教育理想和杰出的人格魅力而闻名于世。
他担任国立北平大学(今清华大学)校长期间,致力于推动教育改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并提倡“实事求是”的学风。
他提出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对中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抗日战争期间,黄炎培带领北大师生撤退到西南,保护了教育资源,继续办学,并组织了一系列的抗敌文化教育活动。
他坚决主张保持学术独立和师生的自由思想,并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英才的学生。
1952年,黄炎培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致力于促
进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这期间,他积极推动实施义务教育制度和发展职业教育,提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教育公平与普及。
除了在教育领域的贡献,黄炎培还积极参与社会和国际事务。
他是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主席,并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了联合国大会。
他积极倡导国际间的友好合作,为中外教育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炎培的教育事迹和思想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教育的巨星和国民教父。
他的人格魅力、卓越才智和高尚的教育理念,不仅为中国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世的教育家树立了榜样。
简述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简述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黄炎培(1890-1983),号楚南,湖南省宁乡县人。
他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和推动者,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工人运动的先锋”,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爱国民主主义者和职业教育家。
黄炎培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致力于发展职业教育,组织创办民众教育馆和农村教育实验区等职业教育机构,为中国早期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黄炎培从政治活动、教育救国的失败中汲取了经验,决心依靠教育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1925年5月,他在广州创办全国最早的民众教育馆,举办职业补习夜校、职业补习学校,使农村贫苦儿童免费入学。
1927年8月,黄炎培创办上海民生公学,实行五四新文化的办学方针,开辟新的思想阵地,唤醒民众,提倡科学与民主。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他再次北上,回到湖南,以个人财产创办湖南自修大学。
不久又联合一批进步教育家创办上海大学,实施中西会通的办学原则,探索走出“中国的康庄大道”的有效途径。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支持国民党左派。
在1926年大革命高潮的推动下,他赴武汉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部长兼湖北省党部指导员。
同年9月,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党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和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部长。
在北伐过程中,他注意调查研究农民运动,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报告》。
在黄埔军校成立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指挥反击国民党右派叛乱,维护了革命统一战线。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黄炎培逃离武汉,避居上海,建立起第一个农村教育实验区,倡导平民教育。
八七会议后,受党中央委托赴武汉参加南昌起义的筹备工作,并参与领导了广州起义,任中共广东省委委员、广东省苏维埃政府委员。
起义失败后,黄炎培辗转香港、上海,参与组织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国劳动协会。
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期,在抗日救亡的时代洪流中,黄炎培坚持实业救国和职业教育救国的办学方针,积极投身于工人运动和爱国民主运动。
1933年,他创办并任董事长的职业教育社,传播新知识、新技术,努力探索适应时代需要的办学路子,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炎培生平
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
黄炎培,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
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
曾字楚南(一作号),改字韧之(辛亥年在上海赵凤昌惜阴堂讨论国事会议记录签署。
后见1915《学生会会报》、1917杭州《教育周报》),一作讱之,,又改任之(署见《学生会会报》),别号观我生,笔名抱一(见《小说月报》)、同父(见解放前《展望》)影射名王培芝(见龙公《江左十年目睹记》),人称珐琅博士(早年欲以抵制舶来品的搪瓷器皿,曾在中华职业学校设置珐琅科,附设珐琅工场,提出“劳工神圣,双手万能”口号,以致遭到少数人的讥刺为“珐琅博士”)。
1878年10月1日(清光绪四年九月六日)出生川沙镇内史第,早年父母双亡。
1887年随外祖父发蒙,接受传统教育。
迫于生计,年未弱冠,即在家乡任塾师。
1899年时在松江府以第一名取中秀才。
1901年入南洋公学﹐选读外文科﹐受知于中文总教习蔡元培。
1902年后又中江南乡试举人。
1903年返乡兴办小学堂。
期间,开始接触严译《天演论》等新学书籍。
次年在乡办校,因鼓吹反清被逮捕,一度入狱,在江苏巡抚“就地正法”批文到达一小时,由基督教外籍牧师保出,逃亡日本,一年后事息归国,继续兴办学校。
1905年参加同盟会。
辛亥革命前,先后创办和主持广明小学和师范讲习所、浦东中学,在爱国学社、城东女学等新教育团体和学堂中任教,并参与发起江苏学务总会。
辛亥革命后,任江苏都督府民政司总务科长兼教育科长,后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全力以赴改革地方教育,全面规划建设了省立高、中等学校和县立小学,省教育会副会长,上海申报馆旅行记者。
1908年与童世亨等共同创办浦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浦东最早的供电设施。
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方针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方针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代写论文思想开我国职业教育之先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
黄炎培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提出了“社会化,科学化”的办学方针和“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强调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并以“敬业乐群”为校训。
一、黄炎培简介黄炎培(年~年),上海浦东川沙人,我国知名职业教育家、政治活动家、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奠基人,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黄炎培于20世纪20年代总结出来了自成体系的职业教育思想,称作“小职业教育主义”。
“小职业教育主义”思想,沦为了当时及日后职业教育的关键教育体系,具备非常大影响力。
二、职业教育定义及目的黄炎培将职业教育定义为:“职业教育之定义,就是简有教育方法,并使人人依其个性,赢得生活的供给与快感,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
而其目的:一为求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经商之准备工作;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工作;四为国家及世界加深生产力之准备工作。
”从黄炎培对职业教育展开的定义中可知他将职业教育的内容、范围及目的性搞了归纳,注重职业教育与其他种类教育的不同之处。
对职业教育办学目的,黄炎培指出“它并使并无业者有业,埃库谢业者乐业。
”“并使读书的动手,动手的读书,把读书和用料并起家去。
”在此黄炎培概括出来职业教育的目的,并融合职业教育之特征展开总结,突显出来职业教育的社会促进作用。
三、职业教育办学方针黄炎培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必须秉持“社会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办学基本方针。
他对这三个方面展开了表述,其中“社会化”就是指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适应环境社会发展须要,通过教育水平的提高,对社会产生较好影响;职业教育融合社会市场需求,去同时实现技能型职业人才的培育与训练,意即艺术职业教育必须更多地给学生们提供更多课堂教学的机会,通过具体内容的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去强化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及应用领域技术的深化。
“素”名远扬 黄炎培一生素食享高寿
“素”名远扬xx一生素食享xxxx黄炎培(1878—1965),字任之,别号抱一,江苏省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
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职业教育的首创者。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等职。
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
他也是新中国的建国元老之一,也是新中国开国首任四位副总理之一。
黄炎培先生从25岁开始办学生涯,蒋介石也慕名将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送去就读。
黄炎培的学生中,有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革命家张闻天、数学家华罗庚、历史学家范文澜、电影艺术家谢晋、秦怡。
越南开国主席胡志明、缅甸开国总理吴努都称黄炎培为“我的老师”。
黄炎培先生享寿87岁,吃素历史长达50年,连毛泽东主席也知道,戏称其为“黄道素食”,可见他老人家是“素”名远扬。
关于黄炎培的素食情况,他本人在自传体《八十年来》一书《素食的由来》一节记叙说:一九一七年六月游新加坡海滨,亲眼看到捕鱼人出海归来,船上满载活鱼,渔夫一一将鱼破腹,挖掉心脏,投入另一空船,鱼儿跳跃几次才死去。
人类为了果口腹,这样地残杀生物,使我感触很深,立下了素食的志愿。
当时我的爱人王纠思关心我的健康,请上海两位名医为我检查,认为素食对我的身体并无害处,就开始素食。
曾先后作《不忍歌》、《素食答客问》。
我之所以能坚持素食几十年,一由于成了习惯,不易改变;二由于医生认为素食好,可以减少病患。
两次动大手术,都由医生认为血液较清。
胆固醇一般占56%以上,而我只44%,所以动手术保证无害,因此更增加了我素食的信念。
可见,黄炎培先生是因为看到渔夫残忍地杀鱼的境况,觉得人类自己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儿残杀动物太残忍,从此决定吃素的。
1933年7月,黄炎培已素食十六载,他与朋友到开封做客,主人盛情款待,以新捕捞来的黄河鲤鱼待客。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2)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一、引言黄炎培(1898-1982),字幼臣,江苏无锡人,中国教育家、国际教育理论家。
他是近代中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对于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观点黄炎培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需求导向黄炎培强调职业教育要紧紧围绕社会的需求来开展,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他认为职业教育应当以社会发展为导向,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需要充分了解和把握社会的需求,精确掌握社会的需求动态,以此为基础来制定和调整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2. 技术与人文并重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
他认为单纯追求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不够的,职业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既要有良好的职业技能,又要有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
3.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践是检验理论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丰富理论知识的内涵和实际意义。
4. 职业道德的培养黄炎培强调职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他认为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技术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会如何正确行使职业职责,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做一个品德高尚的职业人才。
三、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实践和影响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在他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并且对于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黄炎培积极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他的职业教育观点,先后在国内外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和演讲,广泛宣传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唤起了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和重视。
其次,黄炎培倡导的综合素质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
黄炎培:现代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理论体系
未 就 。北 洋 军 阀 政 府 曾 两 次任 命 他 为 教 育 总 长 ,也 都 坚 辞 不 从 。 1 1 9 ,在 上 海 发 起 成 立 中 华 职 业 教 育 社 并 任 董 7年
事长 。
: 抗 日战 争 时期 ,黄 炎 培 任 国 民参 政 会 参 政 员 ,1 3 9 9年 1 ,参 与 发 起 “ 一 建 国 同志 会 ” 1 4 1月 统 。 9 1年 3月 ,黄 炎 培 等 发 起 成 立 中 国 民 主 政 团 同 盟 ,任 中央 执 行 委 员 、常 委 ,并 一 度 担 任 主 席 。 后 历 任 民 盟 中 央 委 员 、 常 委 、 民 盟基 金
在黄 炎培亲 自撰 写的 《 教育大辞
典 》 中 明确 规定 职 业 教 育 的定 义 是 :
“ 教 育 方 法 ,使 人 人 一 方获 得 生 活 用
之 供 给 与 乐 趣 , 一 方 尽 其 对 群 之 义
8l
一 刊 月
务 ,名 日职 业 教 育 。 “ 教 育 皆含 职 ” 凡 业 之 意 味 。 盖 教 育 云 者 ,固授 人 以 学
识 、 能 而使 之 能生 存 于 世 界 也 ” 职 技 ,
心 ,是 为 个人 谋 生 之 准 备 。 中华 职 业
教 育 的 目的 ,后来 经 过 不 断 修 正 ,确
为原 则 ,须 与 社 会 各 界 多 接 触 , 得 取
所 谓 “ 民化 ” 就 是 指 办 职 业 教 平 ,
黄炎 培 是 我 国现 代 职 业 教 育 的 先
。 论职业教 育的本质 :职 业性 、 成 专 门 工 作 , 而职 业 以 兴 ” 职 业 就
是 “ 劳 力 或 劳 心 换 取 生 活 需 求 的 用
黄炎培简介
• 创办抗日救国学校 • 为抗日救国事业筹集资金 • 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黄炎培在慈善事业中的贡献
• 资助贫困学生 • 关心弱势群体 • 为慈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炎培在社会影响与地位的评价
黄炎培的社会影响
• 在教育界具有很高的声望 • 在政治界具有广泛的人脉 • 在社会各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04
黄炎培的社会活动与影响
黄炎培在社会团体与组织中的参与与作用
黄炎培在社会团体与组织中的参与
• 参与发起国民党 • 加入民主同盟 • 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
黄炎培在社会团体与组织中的作用
• 在政治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 • 在教育领域具有很高声望 • 在社会团体与组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黄炎培在公益事业与慈善事业中的贡献
黄炎培的家庭与婚姻生活
黄炎培的家庭观念
• 重视家庭和睦 • 提倡男女平等 • 关注子女教育
黄炎培的家庭背景
• 原配夫人:盛宣怀的女儿盛谨 • 二夫人:画家姚茫父的女儿姚玉芙 • 三夫人:黄郛的侄女黄志彧
黄炎培的婚姻生活
• 与盛谨女士育有四个孩子 • 与姚玉芙女士育有一个孩子 • 与黄志彧女士育有五个孩子
黄炎培的纪念设施与遗址
黄炎培的纪念设施
• 黄炎培纪念馆 • 黄炎培故居 • 黄炎培纪念碑
黄炎培的遗址
• 中华职业教育社旧址 • 黄炎培创办的职业学校遗址 • 黄炎培抗日救国活动遗址
黄炎培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黄炎培研究的历史
• 20世纪初开始研究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 新中国成立后,对黄炎培的研究更加深入 • 改革开放后,黄炎培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03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黄炎培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改革主张
黄炎培简介 黄炎培 简历
黄炎培简介黄炎培简历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黄炎培- 生平简介1878年10月1日出生川沙镇内史第,早年父母双亡。
1887年随外祖父发蒙,接受传统教育。
迫于生计,年未弱冠,即在家乡任塾师。
1899年时在松江府以第一名取中秀才。
1901年入南洋公学﹐选读外文科﹐受知于中文总教习蔡元培。
1902年后又中江南乡试举人。
1903年返乡兴办小学堂。
期间,开始接触严译《天演论》等新学书籍。
次年在乡办校,因鼓吹反清被逮捕,一度入狱,在江苏巡抚“就地正法”批文到达一小时,由基督教外籍牧师保出,逃亡日本,一年后事息归国,继续兴办学校。
1905年参加同盟会。
辛亥革命前,先后创办和主持广明小学和师范讲习所、浦东中学,在爱国学社、城东女学等新教育团体和学堂中任教,并参与发起江苏学务总会。
辛亥革命后,任任为江苏都督府民政司总务科长兼教育科长,后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全力以赴改革地方教育,全面规划建设了省立高、中等学校和县立小学,省教育会副会长,上海申报馆旅行记者。
1908年与童世亨等共同创办浦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浦东最早的供电设施。
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
1914年2月至1917年春,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山东、北京、天津等地考察了五个月。
随中国游美实业团体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座学校,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尤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
1915年4月,随农商部“游美实业团”赴美报聘,考察教育,撰写《旅美随笔》。
黄炎培还到日本、菲律宾、南洋各地考察。
每次考察均有记录,并结集出版。
他认为办教育如同治病,知病源才能开好药方,做到对症下药。
“外国考察,读方书也;国内考察,寻病源也。
方书诚不可不读,而病所由来,其现象不一,执古方治今病,执彼方治此病,病曷能已。
”所以,他都是从中国实际需要出发进行考察。
1917年赴英国考察,同年5月6日,联络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
革命先烈的学习典范黄炎培
革命先烈的学习典范黄炎培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他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杰出领导者之一。
黄炎培的一生充满了奋斗和牺牲,他的精神风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典范。
本文将介绍黄炎培生平事迹以及他对中国革命和教育事业的贡献,希望通过对他的学习,我们能够在今天的社会中发扬他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黄炎培早年的成长和学业黄炎培于1886年出生在江西省饶州市的一个富绅家庭。
从小,他就展现出了刻苦学习和勤奋努力的品质。
在家庭的熏陶和教育下,黄炎培缺乏纨绔子弟的傲气,对学习充满了热情。
他从小就在家里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
黄炎培在求学过程中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学习能力。
他在学院学习期间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奖学金和荣誉。
他对西方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使得他成为一个坚定的改革者。
他毅然决然地选择走上教育事业,并为之奋斗终生。
二、黄炎培的参与革命运动黄炎培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杰出领导者之一,积极参与了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
他深受思想启发,认识到了封建社会所带来的种种不公和困境。
他坚定地站在了革命的一方,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社会变革。
黄炎培参与了多次革命运动,积极为国家的独立和民主事业奋斗。
他被誉为有着深远影响力的“五四”运动的先导者之一。
在这个运动中,黄炎培提倡新文化运动,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国家建设,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和社会革新。
三、黄炎培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黄炎培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秉持着“教育是国家的希望,学校是教育的灵魂”的理念,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
黄炎培的教育改革措施在当时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
他积极倡导素质教育,主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他还提出了实施“校长负责制”和“教师专业化”等重要方针,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黄炎培创办的南京讲堂也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这些人才在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事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炎培简介
生平简介
• 1878年10月1日(清光绪四年九月六日) 出生川沙镇内史第,早年父母双亡。1887 年随外祖父发蒙,接受传统教育。迫于生 计,年未弱冠,即在家乡任塾师。
• 1899年时在松江府以第一名取中秀才。
• 1901年入南洋公学﹐选读外文科﹐受知于 中文总教习蔡元培。
• 1902年后又中江南乡试举人。
• 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破“不为官吏”的 立身准则,欣然从政。
• 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 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 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 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黄炎培的书法
1965年12月21日病逝于 北京。骨灰安放于北京西 郊八宝山革命公墓,夫人 姚维钧的骨灰也安放于此。
• 1941年,与张澜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 治同盟,一度任主席
• 1945年又与胡厥文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主 建国会。同年7月应邀访问延安。写成《延 安归来》一书,如实介绍延安。1946年在 上海创办比乐中学,探索兼顾升学和就业 双重准备的普通中学。至1949年前,先后 又创办重庆中华职校、上海和重庆中华工 商专校、南京女子职业传习所、镇江女子 职校、四川灌县都江实用职校等。
谢谢欣赏
பைடு நூலகம்
•
小组成员 李勇 尹中洲
•
桑悦 韩鸿波
•
韩敏 王丹丹
章沁茹 仰小霞
• 1908年与童世亨等共 • 同创办浦东电气股份 • 有限公司,为浦东最 • 早的供电设施。1913 • 年发表《学校教育采 • 用实用主义之商榷》 • ,提倡教育与学生生 • 活、学校与社会实际 • 相联系。
• 1917年赴英国考察,同年5月6日,联 络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 起中华职业教育社。次年,创建中华 职业学校。此后数十年时间的教育和 社会活动主要通过中华职业教育社来 展开。
民国初期黄炎培教育改革思想述要
民国初期黄炎培教育改革思想述要黄炎培(1889年-1986年),字昆山,号米田,曾用名黄福臣,江苏靖江人,中国教育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曾任南京政府教育总长、民国行宪政府教育部长等职。
他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之一,在民国初期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思想和主张,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黄炎培主张全面改革中国的教育制度,他认为中国的教育问题根源在于思想观念的问题,主张“以道为本、以教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他认为,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倡人格教育,以培养有道德、有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为目标。
在教育方法上,黄炎培主张改革以德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主张从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多方面进行改革。
他提出了“合理增加历史、地理、公民、道德、政治等相关知识,增加技术、职业教育的实用性,推行学科知识、普及教育并重”,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还提出了分层次、分类型的教育制度改革方案,主张推行终身教育制度,提倡教育与社会的紧密结合。
黄炎培还关注教师培养问题,他主张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培养,提倡师范教育的发展。
他提出了教育家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提倡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学识水平和教育理念,并且要有修养、有思想、有学问、有行为、有国际视野。
黄炎培的教育改革思想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实用主义教育主张,并在中国教育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思想不仅在民国时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践,也对后来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黄炎培一生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他的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经验对于当代中国的教育领域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黄炎培历史周期律具体内容
黄炎培历史周期律具体内容黄炎培,原名黄立宝,1893-1958,一生研究历史学,熟知中国古代历史,且结合新史学、新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提出了一套历史发展周期律思想,即著名的“黄炎培历史周期律”。
他的历史发展周期论被称为“火把历史论”,为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项思想,对中国历史演变及思想史均有重要贡献。
黄炎培历史周期律在性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系列重复发生的历史时期,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相互关联性,用历史时期概念来描述它,主要指的是一个时期内的社会性质的形成与发展,这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社会性质的发展与变化的历史周期。
历史周期的基础是每一个时期的历史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每一时期历史变迁的客观性分析。
黄炎培历史周期律是一套可以观察历史发展规律及把握历史趋势的学说。
根据黄炎培历史周期律,历史本身即包含着一定的规律性,所以可以根据这些规律对历史进行解读,进而把握历史大趋势,用以预测未来。
黄炎培历史周期律讲的是时期性,它把历史视为一段有程序性的洪流,将历史运动分为几个不同时期,每个时期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每一时期都是新的东西出现、发展和消失的过程,新的性质出现而旧的性质消失,历史继续推进。
黄炎培历史周期律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一种规律性的过程,其发展的模式也是一种周期律它会从一个时期过渡到另一个时期,每一次的时期变迁都将带来一些规律性的社会结构变化,比如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而这些结构变化会影响一个时期中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按照黄炎培历史周期律的观点,历史的发展进程具有可预测性,对于把握历史趋势、做出正确的历史判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从黄炎培历史周期学的观点来看,历史发展不是一个一级联动的过程,而是一个多级联动的过程,随着历史发展,不同时期的历史经验将被积累,有些经验会蕴含在当时时期乃至之后的更长时间里,每一时期都有动态性变化,形成一个新的时期。
这就意味着,历史上每一时期所处理的过程和问题,不仅是当下的问题,也涉及到过去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黄炎培与昆山第一任民政长方还的交谊
黄炎培与昆山第一任民政长方还的交谊黄炎培(1902年-194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之一,他曾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立法院立法委员等职务。
昆山是中国江苏省的一个县级市,位于苏州市南部,以富饶的土地和美丽的风景闻名。
黄炎培与昆山第一任民政长方还的交情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
1934年,黄炎培担任中央政治保卫局的局长,期间他对昆山进行了一次考察,并亲自前往探望方还。
方还是当时的昆山县民政长,他非常关心民生,致力于改善民生条件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黄炎培对方还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和支持,认为方还是一个有能力、有为民情怀的政府官员。
在考察期间,黄炎培与方还进行了多次座谈,共同探讨如何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他们对于如何解决农民问题、改善农田水利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
黄炎培对昆山第一任民政长方还交了一个非常好的朋友。
他除了在工作上与方还合作密切外,还经常在私下里与方还保持联系。
黄炎培在昆山期间,曾多次邀请方还到上海进行交流和讨论,甚至还曾邀请方还到他的住所做客,共进午餐。
黄炎培与方还的交谊不仅仅局限于工作和生活上的交往,更体现在他们对于国家命运和人民福祉的共同关心和努力。
不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私下的交往中,黄炎培和方还都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积极为推动社会进步、改善民生而努力。
这段交谊遗憾地在1947年黄炎培不幸去世后破裂。
黄炎培的离世给方还带来巨大的伤痛和失望,他失去了一位亲密的朋友和合作伙伴。
尽管如此,方还一直保持对黄炎培的崇敬和缅怀,对于黄炎培留下的精神和政治遗产予以高度赞扬和继承。
黄炎培与昆山第一任民政长方还的交谊是一个充满历史意义的故事。
他们之间的合作和友谊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联系,更体现了他们对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共同关心和追求。
这段交谊彰显了黄炎培博爱、为民情怀的政治理念和方还支持改善民生、促进地方发展的务实作风。
这种友谊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中,成为后人学习和追求的榜样。
开国元老、副总理黄炎培,素食50年
8“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特别专栏栏目编辑:侯叔霞*****************我党早期领导人中,不乏高寿之人。
他们历经战争年代,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但仍然得享高寿,这无疑跟他们坚定的革命意志、高尚的个人品德,以及善于养生是分不开的。
本专栏选取部分领导人进行介绍以飨读者,并以此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开国元老、副总理黄炎培,素食50年⊙佚 名黄炎培先生,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
他也是新中国的建国元老之一,是新中国开国首任四位副总理之一。
黄炎培先生从25岁开始办学生涯,创办了赫赫有名的“浦东中学”,与南开中学有“北南开、南浦东”之称。
黄炎培的学生中,有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革命家张闻天、数学家华罗庚、历史学家范文澜、电影艺术家谢晋及秦怡。
越南开国主席胡志明、缅甸开国总理吴努都称黄炎培为“我的老师”。
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破“不为官吏”的立身准则,欣然从政。
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1965年12月21日病逝于北京。
黄炎培也是个作家、诗人、书法家。
他的文章峭拔清健、傲岸不群;笔歌墨舞、酣畅淋漓;诗初学温、李,继复寝馈李、杜,思力沉厚、趣味隽永、章调铿锵,兴到落笔,虽语必工,富于著述。
著作有《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新大陆之教育》《东南洋之新教育》《中国商战失败史(合作)》《中国教育史要》《对外贸易史料》《淞沪抗日史料》,诗集《断肠集》等数十种之多。
黄炎培先生享寿87岁,吃素食50年,连毛泽东主席也知道,戏称其为“黄道素食”,可见他老人家是“素”名远扬。
(摘自传奇养生网)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黄炎培的那些事
黄炎培的那些事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会涉及到一些有名的历史人物,黄炎培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来梳理一些黄炎培的考点。
一、人物简介黄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江苏省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人。
中国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中国民主同盟主要发起人之一。
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
1965年12月21日逝世于北京。
二、生平经历1901年入南洋公学,选读外文科,受知于中文总教习蔡元培。
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
1915年4月,随农商部“游美实业团”赴美报聘,考察教育,撰写《旅美随笔》。
黄炎培还到日本、菲律宾、南洋各地考察。
每次考察均有记录,并结集出版。
他认为办教育如同治病,知病源才能开好药方,做到对症下药。
“外国考察,读方书也;国内考察,寻病源也。
方书诚不可不读,而病所由来,其现象不一,执古方治今病,执彼方治此病,病曷能已。
”所以,他都是从中国实际需要出发进行考察。
1917年赴英国考察,同年5月6日,联络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
次年,创建中华职业学校。
此后数十年时间的教育和社会活动主要通过中华职业教育社来展开。
三、职业教育思想1.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职业教育的作用:“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职业教育的地位: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的地位应是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
2.职业教育的目的为“劳动者文化、业务水平的提高”,“造就新型知识分子”服务。
3.职业教育的方针社会化:强调的是职业教育须适应社会需要。
科学化: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
4.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等。
黄炎培简介
黄炎培简介黄炎培:第一个喊出“毛主席万岁”的人1878年出生于上海浦东的黄炎培,于1917年创办中华职业社及学校后,自此从事教育事业达32年。
北洋政府、国民政府都曾许黄炎培以官位,但他坚辞不就,在当时的中国,他在社会上享有清高、廉洁的美名。
黄炎培在投身教育事业的同时,也参与了大量的社会和政治活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成立国民参政会,黄炎培作为国共两党之外的社会贤达,成为国民参政员。
1941年黄炎培发起民盟并任第一任主席;1945年他创立民建并任第一任主委。
1945年抗战胜利,黄炎培、傅斯年、章伯钧等六位国民参政员受邀参观了延安。
在那里,他与进行了一场著名的谈话。
黄炎培说:“余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
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
……”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其实,就在毛泽东与他进行这席所谓“周期率和民主”的谈话之前不久,毛泽东在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就已口头传达,在打倒了国民党以后,中共的斗争对象就是民主党派。
黄炎培在延安见到的王实味,就是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因言获罪被关起来,后来在1947年被杀害的。
在“延安整风”中,三万多中共干部中居然抓了一万多名“特务”出来。
黄炎培回到重庆,写了《延安归来》一文,为中共争取民意,特别是争取知识分子,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当时赴延安访问的六位国民参政员中,只有傅斯年头脑清醒。
傅斯年对其他参政员对毛泽东的恭维深感不屑,他表示:章伯钧早年曾参加共产党,章在延安的表现可看做是“由第三党归宗”。
1949年3月,黄炎培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辗转到达北平。
当天晚上,刚进北平西郊的毛泽东设宴款待黄等二十多位知名民主人士。
第二天,毛泽东又单独设晚宴招待黄炎培,两人畅谈时局直到深夜。
黄炎培家风家训及简介
黄炎培家风家训及简介 黄炎培家风家训及简介_名⾔名句_⼀品句⼦黄炎培家风家训精华:理必求真,事必求是:⾔必守信,⾏出踏实:事闳勿先,事繁勿慌:有⾔班信,⽆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
——黄炎培给孙⼦黄孟复的座右铭。
【简介】黄炎培(1878-1965年),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
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和理论家,他以毕⽣精⼒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
提出“劳⼯神圣,双⼿万能”⼝号。
中华⼈民共和国成⽴后,历任中央⼈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业部部长等职。
黄炎培送给孩⼦的这幅座右铭是要告诉他们:做⼈⼀定要追求真理,不被纷杂的邪说所诱惑,以⾄于误⼈歧途。
凡事⾸先要探求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按客观实际去做。
讲话应当守信⽤,⾏动应当踏踏实实,不轻浮。
事闲的时候,最易养成慵懒的恶习,要警策⾃⼰,抓住时间,勤奋⽤功,切莫荒疏了学习。
事忙繁杂的时候,易⽣急躁的情绪,⼀急躁就会因冲动⽽做出缺少理性的事来,⼀定要沉着冷静,切忌慌乱。
说话算数别⼈就会相信,没有私欲就会变得刚正,理直⽓壮;对待同志和蔼可亲,像春风⼀样暖⼈,对坏⼈坏事像秋霜⼀样凌厉,在原则是⾮上,应该爱憎分明,不可模棱两可。
外表随和,内⾥严正,养成谦虚谨慎的作风,不要锋芒毕露,盛⽓凌⼈。
这12句话,深刻地阐述了做⼈应有的修养。
他曾跟孩⼦们谈⼼,讲到⾃⼰的⼩时候,“记得我⼩时候不好好读书,你们的祖母临终前痛⼼地对我说:有谁像你这样闲荡过⽇⼦呢?你看,爷爷奶奶是怎样劳作的,你的⽗亲义是怎样⾟苦,农民们⼀个个都忙不过来,只有你,既不认真读书,义不好好做事,怎么对得起⼈呢?’这番话我⾄今难忘。
我希望你们也要记住祖母的遗训,从现在起学做家务、学会照顾⾃⼰,长⼤了才能为国为民做实事”。
在这样的教育之下,黄家的⼦孙刻苦读书,求实奋进,很多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成就斐然的专家学者。
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
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黄炎培,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
他毕生精力奉献于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黄炎培在吸取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反思中国自办新教育以来的问题和教训,在不断探索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完善的职业教育思想。
20世纪20年代初期,经过洋务运动和维新教育的相继推进,促进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其中普通教育和实业教育是两个热点,但第一个10年过去了,普通教育发展速度远高于实业教育,而且黄炎培通过考察发现经过普通教育的学生走向社会之后其学习的知识技能毫无用处。
与此同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起来,需要大量技术和管理人才。
由此黄炎培积极探寻中国教育的弊病及救治之道,1917年他发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标志其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
他认为职业教育目的在于“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使无业者有业”即通过职业教育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培养人才,同时解决社会失业问题,使人才不至于浪费,“使有业者乐业”即通过职业教育形成人的道德智能,使之胜任之职、热爱所职,进而有所发明创造,造福社会人类。
根据教育目的,他认为不仅要有针对职业教育专业知识,还要有职业道德教育,并把其基本要求概括为“敬业乐群”。
“敬业”即热爱自己职业、尽职尽责,有为所从事的职业和社会做出贡献的追求。
“乐群”即有高尚情操和群体合作精神,有“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奉献精神。
教育的要旨有三:首先微观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其次是“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宏观的是“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针对教育目的和教育要旨,经过数十年的实践,他提出了“社会化和科学化”的教育方针和“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
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包括:办学宗旨的社会化—以教育为方法,而以职业为目的;培养目标的社会化—在知识技能和道德方面适合社会生产的各种人才;办学组织的社会化—学校的专业、程度、年限、课时等需根据社会需要和学员的志愿和实际条件;办学方式的社会化—充分依靠教育界和职业界的各种力量。
名人联萃黄炎培
名人联萃黄炎培黄炎培(1878-1965),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字任之,清末举人。
早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教育司长、省教育会副会长、省议会议员。
曾参加讨袁运动。
1915年赴美考察教育。
1917年在上海发起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任董事长。
次年创办中华职业学校。
抗日战争期间,任国民参政员,参与筹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1945年7月访问延安,同年发起建立中国民主建国会。
1949年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主任委员。
遗著有诗集《红桑》等。
天地示人真善美;山河还我北南东。
抗日战争期间自题春联公朴为民主而死;民主为公仆而生。
挽李公仆聚以成仁,民之主也;青天白日,人可杀乎。
挽李公仆、闻一多大量容人,小心处事;正身率物,屈己为群。
自题死生以之,为中华民主奋斗;知行合一,是先生教育精神。
代民盟中央挽陶行知向以爱国主义为教育中心,今后当结合国际主义;向以一般青年为教育对象,今后应特重工农青年。
题厦门集美鳌园毋忘孤苦出身,看诸儿绕膝相依,已较我少年有福;切莫奢侈过分,闻到处向隅而泣,试问你独乐何心。
自题书斋蒿目时艰,痛公等罹难,已成社会国家之悲惨损失;伤心永别,感吾侪后死,应为团结民主而加倍辛勤。
挽叶挺、王若飞等“四·八”死难烈士生平多莲幕文章,立功在定国先,惟吴下云阳尤不朽;余事作枌乡教育,下笔尽惊人语,开江南风气而非师。
挽邹芸巢学生在学校里座谈,暴徒在群众中掷弹,是谁指使那个凶手;最高学府何等尊严,青年生命何等宝贵,请你扪着自己良心。
挽昆明“一二·一”惨案遇难烈士几百青年,三间老屋,如此鞠躬尽瘁,到死方休,为人可以师矣;廿年朋友,万方风云,回忆亡命归来,望门投止,道义何敢忘乎。
挽原上海城东女校校长杨白氏物则棉铁,地则江淮,盖其自任天下之重如此,远处着眼,近处着手,凡在后生,宜知勉矣;早岁文章,壮岁经济,所谓不作第二人想非耶,孰弗我有,孰是我有,晚而大觉,尚可憾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炎培简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成立国民参政会,黄炎培作为国共两党之外的社会贤达,成为国民参政员。
1941年黄炎培发起民盟并任第一任主席;1945年他创立民建并任第一任主委。
1945年抗战胜利,黄炎培、傅斯年、章伯钧等六位国民参政员受邀参观了延安。
在那里,他与毛泽东进行了一场著名的谈话。
黄炎培说:“余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
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
……”
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
其实,就在毛泽东与他进行这席所谓“周期率和民主”的谈话之前不久,毛泽东在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就已口头传达,在打倒了国民党以后,中共的斗争对象就是民主党派。
黄炎培在延安见到的王实味,就是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因言获罪被关起来,后来在1947年被杀害的。
黄炎培
在“延安整风”中,三万多中共干部中居然抓了一万多名“特务”出来。
黄炎培回到重庆,写了《延安归来》一文,为中共争取民意,特别是争取知识分子,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当时赴延安访问的六位国民参政员中,只有傅斯年头脑清醒。
傅斯年对其他参政员对毛泽东的恭维深感不屑,他表示:章伯钧早年曾参加共产党,章在延安的表现可看做是“由第三党归宗”。
1949年3月,黄炎培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辗转到达北平。
当天晚上,刚进北平西郊的毛泽东设宴款待黄等二十多位知名民主人士。
第二天,毛泽东
又单独设晚宴招待黄炎培,两人畅谈时局直到深夜。
这是其它人士没有得到的殊荣,使黄心潮澎湃。
到第三天,北平市市长叶剑英在国民大戏院开欢迎会时,黄炎培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口号:“人民革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据说,在民主人士中,黄炎培是首先喊出这个口号的。
一辈子不肯当官的黄炎培,此时以七十四岁高龄当了国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后又于1954年当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
自此,黄炎培目睹了土改、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反右”、“彭德怀庐山反党”、“三年大饥荒”、“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等运动。
1957年,黄炎培的三儿子,水利专家黄万里因反对在黄河三门峡修坝建水库,被打成“右派”,黄炎培为了自保,竟与儿子断绝来往,还写诗表示要学习做“新人”。
黄炎培去世于1965年,即“文化大革命”的前夕,这也许是他的幸运,死得
其时;否则在这场运动中,命运难料。
名人资料.网www。
mrzl。
com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