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卷-最新学习文档
高二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
高二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1.孔子是儒家文化创始人。
下列主张属于孔子思想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民贵君轻”、“政在得民”C.“兼爱”、“非攻”、“尚贤”D.“以法为本”、“法不阿贵”【答案】A【解析】B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孟子的思想;C是墨家思想的代表墨子的思想;D是法家思想的代表韩非子的思想。
故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2.(16分)哈佛大学图书馆内有副对联“文明新旧能相宜,心理东西本自同”,赞叹了人类文明在时空上的传承与交融。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期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
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材料二】民国成立这十年来,政治现象诚然令人呕气,但我以为不必失望。
从甲午、戊戌到辛亥,多少仁人志士,实在是闹得疲筋力倦,中间自然会发生一时的惰力。
但我想这时代也过去了,……从新觉悟,从新奋斗,后方的战斗力,更是一天比一天加厚。
在这种形势之下,当然有一番新气象出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材料三】过去通常认为,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前后,毛泽东等人才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肇始于李大钊1918年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一过程有近百年之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希腊人“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时的精神取向。
孔子提出了哪些“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当时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活动有何相通之处?(6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后方战斗力一天比一天加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当时的思想政治领域中“一番新气象”的具体表现。
(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中,其核心原则及理论成果是什么?(4分)【答案】(1)人文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8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时规范练8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7浙江台州期末,24)《稷下赋》云:“治平有术,齐国振兴。
……稷门附近,设立学宫。
……学士之盛,车毂雷鸣,举袂云摩,气贯长虹。
……有教无类,不殊卑荣。
……最为老师,乃属荀卿,三为祭酒,智超群英。
”这反映出()A.先秦教育发展B.儒学成为主导C.太学开始创建D.荀子创办学宫2.(2017湖南长沙二模,24)荀子主张,上天降生百姓不是为了伺候君主,相反,上天立下君主是为了人民。
这一主张体现了()A.法治思想B.礼治思想C.仁政思想D.民本思想3.(2017山东临沂一模,3)韩非子“观往者得失之变”,创作了《孤愤》《五蠹》。
秦始皇读后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
秦始皇感叹的原因是韩非子()A.主张集权政治和耕战思想B.适应潮流最早提出法治主张C.成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D.文章构思精巧并且寓意深刻4.(2017江苏盐城期末,2)“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夏日葛衣,冬日鹿裘。
其送死,桐棺三寸(薄葬之意),举音不尽其哀。
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
”下列思想主张与材料出自同一学派的是()A.为政以德B.严刑峻法C.无为而治D.“兼爱”“非攻”〚导学号25390096〛5.(2017全国卷临考冲刺卷三,24)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时价值。
”这说明()A.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B.“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C.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D.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6.(2017四川黄金大联考,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又提出:“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1.先秦经典《尚书》多次提到“民主”:“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即“天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为民主。
”对材料中“民主”的正确理解是( )A.“民主”是指最高统治者B.中国的民主政治早于西方C.成汤是民主的领导者D.商朝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的民主政治早于西方、成汤是民主的领导者、商朝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显然本身都是错误的说法,所以,对材料中“民主”的正确理解只能是A.“民主”是指最高统治者,其实,一开始“民主”本来就是指最高统治者。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民主”是指最高统治者2.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另立新君)。
”这一思想在18世纪的欧洲最有可能被用于宣传论证A.君权神授的思想B.卢梭的社会契约论C.人是万物的尺度D.三权分立的学说【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材料中孟子强调对由过错的君主纳谏,不听者就另立新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内容有一致性,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人民根据个人意志投票产生公共意志,如果主权者走向公共意志的反面,那么社会契约就遭到破坏,人民有权决定和变更政府形式和执政者的权力,包括用起义的手段推翻违反契约的统治者,B符合题意,而ACD的表述均与题意内容不符,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卢梭社会契约论3.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孔子和孟子都强调:A.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B.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C.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D.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选编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析版-文档资料
2019年高考模拟历史精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1.先秦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含糊地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
”这反映出荀子()A. 游离于民本与尊君的两端,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B. 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C. 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适应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D. 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以说明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本质B根据题干中“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可知是荀子是从尊君的角度来论证君民关系的,故B项正确.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故A项错误.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荀子的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对“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的分析理解.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对荀子的思想主张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韩非子》说车匠希望人富贵,棺匠希望人死亡;又说工匠造恶劣器械,骗农民的钱.苟子想禁止工匠在家制造器具.这说明了()A. 工匠可以出卖制造品B. 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非常发达C. 市场假货泛滥D. 韩非子和荀子主张手工业收归官办D材料释意:韩非子指出车匠、棺匠以及工匠,以自身营利的思维角度出发,希望人富贵、人死亡、造不良器械;荀子的观点则点名了此题的题眼:禁止工匠自己在家制造器械工具,他们两者的共同观点是:禁止工匠个人制作器具,那么结合选项:A、工匠可以出卖制造品与本题没有任何联系,故排除;B、初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发达,属于对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情况的评价,与此题无关,故排除;C、从此题,不能看出市场假货泛滥的现状,故排除;D、结合材料,韩非子与荀子都希望禁止工匠个人制作器具,那么就是主张手工业收归官办,强化对手工业的监管;故选D.此题以韩非子与荀子的观点为考查的切入点,考查了我们对韩非子与荀子思想观点的把握,以及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此题以材料中提示的信息为考查要领,这就提示同学在解答题目时,在对课本基本知识点掌握理解的基础上,要结合材料中的具体情境,强化对材料中语句表示意思的理解,而不能只是对课本知识一味地照搬.3.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以下主张属于荀子的是()A. “人而不仁,如礼何?”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第 1 页C.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D.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D战国时期的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又吸受了其他学派的思想,使儒家学派成为蔚然大宗.A项是孔子思想,B项是孟子的思想,C项是道家的辩证法思想,D项中体现了儒家“礼”思想这外,还强调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以及墨家的“尚贤”思想,故符合荀子的思想.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中各派的思想主张,着重了解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表现.本题涉及到百家争鸣中儒家、道家思想,特别要求了解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发展方面的贡献.注意各思想家思想主张上的相同点和区别.4.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A. 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B. 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C. 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D. 老子反对世袭为官制度C“不尚贤,使民不争”意思是:不提倡具体的贤能德行,才会避免民众效仿形式而争夺贤名,人们才会各安其分,以利于选拔真正的贤能.由此可见,老子强调的是选贤,不是下层平民间的斗争,故A项错误;墨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故B项错误;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是在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的背景下提出的,因此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故C项正确;春秋时期实行的是世袭为官制度,老子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故D项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理解老子的思想.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要求了解百家争鸣中各派主要思想家的主张,联系社会背景,理解这些思想产生原因.5.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课题35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作业
三十五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萧公权认为,西周时期社会秩序井然,人际关系和谐,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促使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墨家和儒家同情于封建,这都具有复古或守旧之色彩。
先秦诸子的这种复古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变革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B.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C.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D.先秦诸子思想走向趋同【解析】选C。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产生与发展,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而社会战乱频繁的现状又使得思想家们留恋西周时期的井然秩序,故选C;社会变革符合历史发展潮流,A说法错误,排除;先秦诸子的复古情绪与小农经济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B;各派核心思想不同,“趋同”一词说法欠妥,排除D。
2.(2021年湖北适应性测试)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下移到民间,如庄子所言“道术将为天下裂”,之后渐有思想解放的局面。
“道术”在当时分化为( ) A.分封制度 B.诸子百家C.礼乐制度D.三纲五常【解析】选B。
诸子百家学术争鸣是对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活跃局面的写照。
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分裂战乱,因不同的治国之道和治国之术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故选B。
分封制度是西周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制度,故排除A;礼乐制度是西周维护等级秩序的制度,故排除C;三纲五常是汉代董仲舒的思想,故排除D。
3.《荀子·君道》记载:“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
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这表明荀子( )A.倡导礼法并施B.强调君主专制C.主张重视人治D.具有法治精神【解析】选C。
“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强调人治的作用,故选C;“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强调人的主体作用,排除A;强调君主专制的是法家,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强调法治对人治的依赖,排除D。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1.“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
”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 )A.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C.法家、墨家D.墨家、道家【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百家争鸣。
材料体现了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区别。
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家的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墨家2.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③宗教思想始终没有得到广泛传播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儒家思想的发展的原因。
根据所学知识,③的观点不准确,有一些朝代宗教受到统治者的推崇而获得广泛传播。
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发展的原因3.“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
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
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这种主张应出于()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理解分析的能力。
本则材料大意是:(在圣人进行了土地货财男女之分之后),确定了分配的方式却没有管理的制度,故而立下了法律;法律虽然确定了,却没有掌管的,所以设立了官员制度;官员制度设立了却没有办法达成统一,故而君主就出现了。
材料论述了君主专制等主张,据此本题选D项。
另外本则材料选自商鞅的《商君书》,阐述上古以来政治体制的演变。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4.(25分)某班同学以“明清社会转型期的思想”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探讨了以下几方面的课题。
2018届人教版高三一轮通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测试
高三一轮通史(先秦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测试一、选择题(32分,每题2分)1.商鞅变法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能为这一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的是A.“节用而爱人”B.“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C.“天法道。
道法自然”D.“为政以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考查墨家思想。
墨家主张“尚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以才能选拔官吏,可以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因此选B。
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相互吸收,并不断融合。
儒学就是在吸收融合诸子其他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并在后来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以下对儒家思想相关的认识和评价,理解有误的是A.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其主要观点是仁和礼B.强调等级,强调被统治者应该顺从统治者的统治C.其内容的正确性、合理性,是其经久不衰的根源D.“百家争鸣”,正确认识儒学,对其批判性地继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相关内容——对儒学的认识和评价。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两项的表述,符合史实,正确;D项的表述客观,我们对儒学也应该持批判继承的态度,正确。
而C项的表述,具有片面性,儒学经久不衰的根源,在于其适应了古代中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即儒学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时代选择了儒学。
不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3.“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孟子的一个思想”指的是A.“仁义”B.“仁”C.“民贵君轻”D.“性本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卷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卷1.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
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A.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B.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C.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D.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2.《孔子家语·致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孔子认为对饥民实施救助的做法值得商榷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④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3.荀子不仅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传统天命论,还把“天”还原给自然,把人还原给社会。
这说明荀子A.清除了儒学中的迷信思想B.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C.接受了法家“人治”主张D.完善了儒家“德政”思想4.春秋战国时期某显学学派提出:“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这一学派A.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B.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开拓做出重大贡献C.代表作《道德经》为后世道教提供理论D.备受秦王嬴政赏识成为治国的思想5.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有学者认为:“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然则崇此害亦何哉?以不相爱生。
”为此他提出的解决方法是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B.既以非之,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C.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D.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6.韩非子认为,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
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练27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双基达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材料反映了当时( )A.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B.儒家思想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C.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D.“百家争鸣”加剧诸侯争霸的态势2.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是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一名句。
此名句出自( )3.《尚书》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4.“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
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
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墨子》)这说明墨子主张( ) A.反对厚葬 B.贤人治国C.兼爱交利 D.崇尚节用5.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提出“以宽服民”“以猛服民”的主张,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下面政治主张中,与子产的观点相吻合的是( )A.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6.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指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因此,他建议( )A.实行“仁政”来扩充人的善性 B.用礼乐制度规范人的行为C.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D.建立大一统的专制国家7.(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 )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8.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
新人教版10月31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之每日一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参考答案】C【解题必备】“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中国古代,“尊君”和“重民”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而儒家民本思想中的“爱民”“重民”“恤民”则常被后世引述。
这说明A.儒家思想能够制约绝对君权B.儒家思想推崇明君反对尊君论C.民本思想可以完善皇权政治D.民本思想顺应绝对君权的需要《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些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指的是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君臣、君民两个基本关系。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这反映出A.孟子立论的基础是儒家的道德体系B.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与孔子的观点截然不同C.在君民关系上孟子秉承了孔子“礼”的学说D.孟子用“民本主义”思想阐释君臣关系2.C【解析】本题考查法家思想。
由材料中的“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可知,此学派反对奴隶主贵族特权,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由“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些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可知,该学派倡导重农抑商。
综合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派是法家学派,C项符合题意。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
百家争鸣一、单项选择题1.孔子思想中主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2.《论语·乡党篇》记载,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马夫属“圉”,为最下等级之人。
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 ) A.孔子主平等对待下人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C.孔子“仁”的主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3.右图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 )A.有教无类B.启发式教学C.温故而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4.《论语·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段材料说明孔子()①既重视“仁”,又强调“礼”②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③认为“仁”和“礼”是相互矛盾的,两难选择④主“礼”“仁”并行,相互制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冉求胆小怕事,遇事畏缩,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抓紧,要立即去做;仲由敢作敢为,但做事鲁莽,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冷静,请教父兄后再去做。
这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是()A.有教无类B.温故知新C.因材施教D.当仁不让于师6.某人到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道德经》。
石刻上会出现的容是(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C.尽信书,那么不如无书D.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7.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
”(出自《道德经》)。
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A.唯物论思想B.辩证法思想C.无为而治思想D.民本思想8.“明礼义以化之,起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上述材料说明荀子()A.重视礼仪教化B.主礼法并施C.强调严刑峻法D.提倡为政以德9.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以下评论正确的有()①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壮大,这是墨家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②“兼爱”“非攻”反映了劳动人民希望平等相处、过安定生活的要求③“尚力”“节用”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德④因其阶级立场的局限,战国以后墨家思想不再受人们重视A.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0.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主“制天命而用之”。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育文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1. 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话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
士阶层的分化()A.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 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 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2. 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
上述现象反映的是()A. 学术气氛空前浓厚B. 出现百家争鸣局面C. 养士之风极为盛行D. 学术适应政治需要3.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其散文的特点是()A. 文字优美,想象丰富B. 推理与叙事相结合C. 严肃凝重,深沉慷慨D. 政治色彩浓厚4. 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
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A. 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B. 宣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C. 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D. 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5 战国时期思想的起源和流行具有地域特征。
如图是战国思想大致分域图(虚线为分界线),下列主张与代号对应正确的是()A. “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B. “行仁政,民之悦之”C.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D. “燔诗书,贱游学之人”6. 春秋战国时代贵族教育的内容,如六艺之学,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一般社会。
“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让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
贵族文化的下移()A. 反映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彻底结束B. 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C. 使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D. 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7. 有学者提出,东周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振奋和浪漫的一个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专题训练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专题训练1、右图是戴帝王冠的孔子像,这说明A、孔子的地位无比尊崇B、经考订孔子曾经做过鲁国国君C、孔子曾想谋反称帝称王D、孔子拥有帝王的权力2、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3、明太祖朱元璋读《论语》非常敬仰孔子,但读《孟子》就很厌恶孟子,《孟子》一书中哪一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温故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5、“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这是清代《弟子规》中的句子,反映了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全面发展B.注重儒家伦理教育C.提倡进行家庭教育D.渗透天人感应思想6、学完“百家争鸣”历史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科任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甲: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乙: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丙: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丁: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期初他就制定了班规,并严格执行A.甲B.乙C.丙D.丁7、以下图片(孔子讲学图)所示的场景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对学生述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B、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C、讨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高二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
高二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诸子思想。
依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诸子思想可以分为:主张“小国寡民”,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主张专制君主的是法家;代表平民阶层利益的墨家;主张民贵君轻、仁等思想的儒家。
所以应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诸子思想2.(12分)对于历史上“民本思想”传统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反映了中国思想史、政治史发展的重要特征。
视角一: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材料一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
(3分)这些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1分)视角二:明清时期的民主启蒙材料二(上古的君王)“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受其利”,他们“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后世君,主恰恰相反,“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根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2)依据材料二,黄宗羲提出了什么思想?(1分)这一思想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和历史影响?(1分)视角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材料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材料四(一)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二)……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
高中历史必修三高考真题选择题(百家争鸣)
•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 2.(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墨子》中有关于 “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 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 《墨子》( )
• 【答案】A
• 2.(2016·浙江高考·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 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 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 想的是( )
• ①儒家学派 ②墨家学派 ③斯多亚学派 ④智者学派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 【解析】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 记载,并未体现出其它学派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 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但并没有 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 项错误;《墨子》中的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知识是对 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 项正确;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贵族阶层是不太可能去研究 科学的,故D项错误。
• 3.(2015·四川高考·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 A.克已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荀子思 想主张
• 【解析】“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所提出的主张,而题干所 给出的时间是“战国中后期”,故A项错误;“礼法兼用”是战 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将儒家与法 家的观点相融合,故B项正确;“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儒家的 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观点没有融合其他学派 的思想,故C项错误;“选贤举能”是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墨 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观点也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D 项错误。
最新高三历史选择题强化专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尚书·周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方物之灵。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A.以民为本B.天人感应C.人文精神D.尊重自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惟人,方物之灵”强调的是人是万物之灵,具有人文精神;材料“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强调了人的重要性,具有人文精神,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故错误。
2.家乡情民族风歌曲《六尺巷》:“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街坊邻里常相敬,一段佳话永流芳……”该歌曲体现的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出自同一学派A.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B.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C.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D.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答案】A【解析】A项是荀子的仁政思想,符合题意。
B是道家思想。
C项体现的是“无为”,是道家思想。
D项主张尚贤,是墨家思想。
3.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提出“以宽服民”“以猛服民”的主张,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下面政治主张中,与子产的观点相吻合的是A.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家思想,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干材料强调法治的作用,属于法家思想。
四个选项中,A项属于法家思想,B项强调自然规律,是荀子的唯物论思想,C项属于孔子的儒家思想,D 项属于墨家思想,故答案为A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附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附答案1.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解析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的目的是对君主进行规劝,这不能说明儒者不能适应现实政治,A项错误;古代儒家学者中有许多思想家主张进行社会变革,如汉代的董仲舒,B项错误;古代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常把尧和舜作为古代帝王的楷模,这是对理想政治模式的追求,C项正确;以尧、舜作为古代帝王的楷模,不等于复古,D项错误。
2.《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答案C解析“当于民监”即以民为镜,体现出尊重民意、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
“兼爱”是要求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尚贤”是墨子的治国主张,反对任人唯亲。
“主权在民”是近代民主政治思想。
“道法自然”强调的是顺应自然。
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3.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答案B解析“克己复礼”是春秋晚期孔子的思想主张,体现儒家的思想;“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主张,是早期的民本思想;“选贤举能”是墨家的思想主张,A、C、D三项都没有体现融合的倾向。
“礼法兼用”是战国晚期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礼法兼用”体现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融合,故B项正确。
4.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国君们所需要的民众,一是要战时能为他们卖命,二是要平时能为他们效力。
这显然与主张实行严刑峻法,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法家思想相吻合。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第32讲 百家争鸣练习
第32讲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2017·蚌埠三模)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社会秩序B.强化中央集权C.构建平等社会D.缓和诸侯纷争答案 A解析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A 项正确。
2.(2017·湖南湘西自治州二模)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其对“仁”的内涵没有定义,论语中大约有60多处说到“仁”,意义各有不同。
这说明孔子的“仁”( )A.思想引领很不到位B.理论体系并不完善C.是无指向的空洞理论D.是具体的行为规范答案 D解析孔子的“仁”在为人处事、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规范引领作用,故A项错误;孔子为儒家创始人,思想独成一家,不能说理论体系不完善,故B项错误;60多处“仁”,意义不同,但每处都有具体的行为指向或思想引领,故C项错误;《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60多处“仁”,都是具体行为指导或思想引领,故D项正确。
3.(2018·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1)《论语》记载,子贡问孔子:“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孔子回答:“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材料说明( )A.管仲遵从周天子,维护周礼得到孔子肯定B.孔子极其注重习俗中的发式和衣冠C.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D.孔子因为管仲成功阻止北方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略而对他持肯定态度答案 B解析根据“不能死”可知管仲并没有按照周礼自杀,故A项错误;根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可知孔子肯定了管仲在维护以发式和衣冠为代表的习俗中的作用,故B项正确;管仲、孔子都生活在春秋时期,并非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管仲成功阻止北方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略,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卷
1.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
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
A.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
B.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
C.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
D.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
2.《孔子家语·致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孔子认为对饥民实施救助的做法值得商榷
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
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
3.荀子不仅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传统天命论,还把“天”还原给自然,把人还原给社会。
这说明荀子
A.清除了儒学中的迷信思想
B.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
C.接受了法家“人治”主张
D.完善了儒家“德政”思想
4.春秋战国时期某显学学派提出:“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这一学派
A.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B.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C.代表作《道德经》为后世道教提供理论
D.备受秦王嬴政赏识成为治国的思想
5.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有学者认为:“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然则崇此害亦何哉?以不相爱生。
”为此他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既以非之,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C.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D.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6.韩非子认为,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
这些思想“铸造了韩非子管理(治世)思想的独到价值”。
体现其这一价值的思想是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B.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7.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
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
A.“一家二贵,事乃无功”
B.“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8.肖云儒在《秦文明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一文中认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
孟子说天下一家;在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取天下的用法很多。
这种天下观
A.起源于宗法制分封制的实施
B.使古代中国没有民族的观念
C.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
D.塑造出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
9.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
这反映了道家
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
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
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
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
10.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这反映了诸子百家
A.在理论上求同存异
B.最终达到殊途同归
C.均为稳定统治服务
D.有相互融合的特点
11.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
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A.法家、儒家、道家
B.法家、墨家、道家
C.法家、墨家、儒家
D.道家、儒家、墨家
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13.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子》。
三代(夏、商、周)之时,民之秀者乃收之乡序,升之司徒,而谓之士。
——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二然战国者,攻伐最剧烈之时代也,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
故士之好武者正复不少。
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
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变化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D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B
6.【答案】B
7.【答案】A
8.【答案】D
9.【答案】A
10.【答案】D
11.【答案】A
12.【答案】A
13.【答案】B
14.【答案】变化状况:士人地位不断上升,成为四民之首;士人分化为文士与武士,社会性格相应变化,武士的社会作用相对突出。
原因:社会剧烈变动,分封制走向崩溃,礼乐制度遭受冲击;私学教育发展,“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新兴地主掌权倚重士人,推行军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