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rkheim
涂尔干社会学的基本观点 -回复
涂尔干社会学的基本观点-回复涂尔干(Emile Durkheim)是法国社会学家,他对社会学有着独特的观点和贡献。
他的基本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实体、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社会集体意识和社会分工。
首先,涂尔干认为社会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它不仅仅是个体的总和,而是具有自身的特征和规律。
他通过研究社会现象,提出了“社会事实”的概念,指的是社会的普遍存在、强制力和独立于个人意志的特征。
社会事实是社会存在的重要标志,它们可以通过行为规范和组织形式等方面体现出来。
其次,涂尔干关注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社会生活的稳定。
他认为社会秩序是社会必须维持的基本状况,它涉及到社会的正常运作和个体的归属感。
为了实现社会秩序,涂尔干提出了“社会规范”的概念,即社会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的规则和准则。
社会规范可以分为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两种类型,它们具有强制力和普遍性,是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础。
第三,涂尔干认为社会规范和集体意识是密切相关的。
他指出,人们内化了社会规范并将其视为个人行为的指导原则,这种现象称为“社会集体意识”。
社会集体意识是社会规范在个体心理中的反映,它通过个体的思维、行为和价值观念来传递和表达。
社会集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秩序和社会一体性的重要保障,它在个体和集体之间建立了联系和互动。
最后,涂尔干强调社会分工的重要性。
他认为社会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通过分配不同的角色和职责来提高社会效率和生产力。
社会分工使得个人在特定领域内形成专业化的能力和技能,同时也增加了社会的凝聚力和互动性。
涂尔干主张合理的社会分工能够促进社会秩序的维护和个体自由的实现。
通过对涂尔干社会学的基本观点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研究重点是社会实体、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社会集体意识以及社会分工等方面。
他的观点强调了社会的独立存在和特征,并探讨了社会秩序和社会一体性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社会学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迪尔凯姆的四种自杀类型
迪尔凯姆的四种自杀类型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迪尔凯姆的四种自杀类型法国社会学家EmileDurkheim(迪尔凯姆,旧译“涂尔干”)在《自杀论》一书中,试图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解释自杀的原因。
他认为,当个体与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
自杀起因于个人在社会中经历的“不适应性”,可概括为四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类是利己型自杀(Egoisticsuicide)。
迪尔凯姆认为,处于社会中的人,必须以他为之服务的社会作为生活前提,他需要一种高于自我的生活目标和意义(如宗教徒的生活目标是宗教信仰)。
西方近代个人主义的发展使个人与家庭、宗教和社会相脱离,从而使一些人感到生活空虚并失去目标。
当“个人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变得松弛的时候,当个人远离社会生活、并表现出极端的个人主义”的时候,这类自杀就有可能发生。
第二类自杀是利他型自杀(Altruistisuicide)。
这类自杀,产生于过分屈从于一种社会目标和意义,与社会紧密的结合使个人失去了自主性。
因此,当个人过度整合于社会时,这类自杀就可能发生。
利他型自杀的目的,是满足社会规范的要求。
第三类自杀为失范型自杀(Anomicsuicide)。
这类自杀,由社会混乱所导致。
迪尔凯姆认为,欲望与满足欲望的手段之间的不平衡,是一切生物痛苦的根源。
动物的生理机制为其欲望划定了界限,而人的欲望却是无止境的,占有的越多,欲求越多,所获得的未能满足需求反而刺激了新的欲望。
欲望有界限,人们才会感到满足和快乐,而欲望的限定只能来自社会。
正常社会所形成的等级秩序,总是能够被大多数成员所接受。
当社会成员认为这种等级原则合理,自己应处在某一特定阶层中时,他就欣然地接受该阶层给予他的限定,欲望与手段也就有了平衡的可能。
当社会发生动乱、变迁时,人们失去了种种秩序和规范,欲望与手段不协调,行为混乱而无节制,遂造成种种痛苦,导致自杀率升高。
第二讲 杜尔克姆:社会学主义的巨擘_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社 会 事 实 的 特 征 社会事实的外在性
社会事实对个人 具有强制性
社会事实的普遍性
必须把社会事实看作“事物”。
社会事实必须根据社会事实来解释。“一种社会 事实的决定性因素,应该到前在于他的那些社会事实 中去寻找,而不应该到个人的意识状态中去寻找。”
对社会学进行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
1、对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方法、研究原则等体现了“社会学主义”,坚持了 实证主义原则,从客观的社会事实出发考察社 会现象。 2、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论及其一系列社会学理 论概念,充实了由孔德开启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的构想,使社会学方法论具有实质性的内容。 他运用统计方法对自杀现象的研究 ,用人类学 资料对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宗教研究,是社会 学理论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范例,从而结束了 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的状 况,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结论一
社会整合过低易于引起过高的自杀率
结论二
社会整合过高易于引起过高的自杀率
结论三
社会整合过低易于引起过高的自杀率
高
自 杀 率
社 会 整 合 度
高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的发表显示杜尔克姆的研究 重心从物质性社会事实(如 法律和自杀率等)转移到非 物质性社会事实——宗教。 杜尔克姆认为:宗教崇拜在 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崇拜。
思想渊源
迪尔凯姆
孟德斯鸠
卢梭
孔德
托克维尔
迪尔凯姆著作的中译本
社会唯实论
社会整体观
主要 理论倾向
社会功能论 实证科学观
社 会 唯 实 论
社会是具有客观性的独立实体, 先于个人并决定个人的本质。但社会 的实体性仅指社会具有不同于个人特 征或不能完全通过个人特征加以认识 的特殊实在性。
解读迪尔凯姆
<2>、迪尔凯姆提出了社会事实作为社会 学研究对象,阐述了社会事实之间存在的 结构、功能和因果的关系,制定了一系列 社会学研究的实证规则,充实了由A.孔德 开启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构想,使社会学 方法论具有实质性的内容。他运用统计方 法对自杀现象的研究,用人类学资料对澳 大利亚土著居民的宗教研究,是社会学理 论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范例,从而结束了 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 的状况。
No.2 Major Works
《社会分工论》1893年;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895年; 《自杀论》 1897年;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年。 《教育学与社会学》1922年; 《社会学与哲学》1924年; 《道德教育》) 1925年; 《论社会主义》1928年; 《法国教育学的演变》1938年; 《社会学的原则》1950年; 《实用主义和社会学》1955年; 《社会学杂 志》,1969年 中文译本的作品 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迪尔凯姆:《自杀论》,冯韵文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迪尔凯姆:《迪尔凯姆论宗教》,周秋良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 涂尔 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3)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为涂尔干晚年之作。他试从原始初 民社会的基本互动方式,建构并认识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元素。 同时通过归结出一个社会构成的最基本要素有:神圣世俗之 分,图腾崇拜,仪式,节日活动,氏族等要素,结合社会学 的分析角度阐述这些元素的社会性,认定宗教也是一种社会 事实。另外涂尔干还从上述延伸出崇拜团体(氏族)内依照 神俗二分所建构出来的世界观与分类系统。按照神圣性,依 次可以透过氏族的分类与诠释(包括对于善恶的观念),开 展出对整个世界的观点与认知架构。 该书重点分析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原始宗教,即氏族图腾信 仰)。其材料取自英国学者在澳大利亚的实地考察报告,还 借助了美国学者对北美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的考察资料, 为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实际操作指南。涂尔干虽然并未 在该书完整陈述自己终身研究的奥义,而上述几个元素的归 总,对后世社会科学影响甚巨。但该书中因为取材及论述的 问题,也遭到一些学者的批评。
社会学家-——迪尔凯姆
迪尔凯姆, EmileDurkheim(18581917)又名涂尔干,。 , 与《社会学年鉴》创刊 人,法国首位社会学教 授法国社会学家,社会 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
社会学学科贡献
迪尔凯姆提出了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阐 述了社会事实之间存在的结构、功能和因果的关系, 制定了一系列社会学研究的实证规则,充实了由A. 孔德开启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构想,使社会学方法 论具有实质性的内容。他运用统计方法对自杀现象 的研究,用人类学资料对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宗教 研究,是社会学理论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范例,从 而结束了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 的状况。迪尔凯姆丰富、精深的社会学思想,对社 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还把社会事实分为“运动的状态”和“存在的状态”,前者指与思想意识相关的现象,亦称“团体意识”;后者是社会上一切组织和有形设置。迪尔凯姆注重研
主要学术思想
社会学的对象和方法 迪尔凯姆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生 理学、心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社会事实具有不 同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特征和特殊的决定因素。它先于个 体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持久。它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 是先行的社会事实造成的。社会事实以外在的形式“强制”和作 用于人们,塑造了人们的意识。这种“强制”既指人们无法摆脱 其熏陶和影响,又指对于某些社会规则拒不遵从将受到惩罚。 迪尔凯姆认为,一切社会的观念都具有这种强制力;人类大多 数的意向不是个人自己生成的,而是在外界的引导、熏陶和压 迫下形成的。社会高于个人,社会事实无法用生理学、个体心 理学以及其他研究个体的方法来解释,而必须用社会学的方法、 观点解释。他说,宗教、道德、法律、社团、协会、语言,以 及服装样式均属社。他还把社会事实分为“运动的状态”和“存 在的状态”,前者指与思想意识相关的现象,亦称“团体意识”; 后者是社会上一切组织和有形设置。迪尔凯姆注重研究前者。
社会事实和社会学——埃米尔迪尔凯姆和他的社会学方法论
社会事实和社会学——埃米尔迪尔凯姆和他的社会学方法论埃米尔·迪尔凯姆(Émile Durkheim)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社会事实的研究以及他提出的社会学方法论对现代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迪尔凯姆通过对社会事实的研究,试图揭示出社会的规律和秩序,并通过提出一种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是存在于社会中的客观存在,它们是社会行动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了社会的行动。
社会事实具有强制性和客观性,它们可以限制和引导个体的行为。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包括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社会组织等,它们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础。
迪尔凯姆提出了一种集体意识的概念,即社会事实存在于社会中的集体意识中。
个体通过社会交往和社会化的过程,将社会事实融入到自己的意识中,并通过遵守社会规范来实现社会秩序。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对个体的行动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个体的行动是社会事实的体现和延续。
为了研究社会事实,迪尔凯姆提出了一种科学的方法,即社会学方法论。
他强调要用社会实证主义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即通过实证和数据来验证社会理论。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应该是一门客观而科学的学科,它应该通过建立理论框架和进行实证研究来揭示社会现象的规律和原因。
迪尔凯姆还提出了一种研究社会事实的方法,即比较研究法。
他认为,通过比较不同社会的社会事实,可以揭示出社会现象的共性和特殊性,并进一步理解社会的规律和变化。
迪尔凯姆的比较研究法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论在当时是一种革命性的思想,它对现代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迪尔凯姆的方法论引领了社会学从哲学和历史学走向科学的转变,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他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提供了启示。
总之,埃米尔·迪尔凯姆通过对社会事实的研究,揭示了社会的规律和秩序,并通过提出一种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
功能主义的名词解释
功能主义的名词解释功能主义是一种社会学理论,旨在分析社会系统中各个组织和机构的功能和作用。
功能主义关注的是社会系统中各个部分是如何互相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以及它们如何共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一、功能主义的起源功能主义的思想起源于19世纪早期的欧洲,由社会学家Émile Durkheim首先提出。
当时欧洲正经历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Durkheim认为社会的功能是指各个组织和机构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和相互依赖的方式。
他通过研究社会规范、道德价值观和宗教习俗等内容,认为这些社会现象在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功能主义的基本概念1. 功能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系统中各个组织和机构都有一定的功能,它们各自承担着特定的社会角色和责任。
这些功能在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教育系统的功能是培养人才和传递知识;司法系统的功能是确保公正和维护法律秩序。
2. 相互依存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系统中各个组织和机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它们互相依赖,通过相互作用来达到共同的目标。
这种相互依存是社会运行的基础,确保社会系统的协调和稳定。
3. 社会秩序和稳定功能主义认为社会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社会秩序和稳定。
不同的组织和机构通过履行各自的功能来促进社会的正常运行。
只有当各个部分相互协作和相互依赖时,社会才能达到稳定状态。
三、功能主义的应用领域1. 教育功能主义对教育系统的研究认为,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合格的人才和传递知识。
教育机构通过规范学生的行为和提供必要的技能,为社会提供了各种专业人才和劳动力。
此外,教育还承担着社会化的角色,传递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2. 组织管理功能主义在组织管理领域的应用也很广泛。
它认为一个有效的组织应该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清晰的权责关系。
不同的组织部门通过相互协作来实现共同的目标,确保组织的正常运转。
3. 社会控制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控制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础。
埃米尔 杜尔凯姆
人物简介
涂尔干1858年4月15日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 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
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 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W.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人类大多数的意向不是个人自己生成的,而是在外界的引导、熏陶和压迫下形成的。社会高于个人,社会事 实无法用生理学、个体心理学以及其他研究个体的方法来解释,而必须用社会学的方法、观点解释。他说,宗教、 道德、法律、社团、协会、语言,以及服装样式均属社会现象,都是社会学特定的研究对象。他还把社会事实分 为“运动的状态”和“存在的状态”,前者指与思想意识相关的现象,亦称“团体意识”;后者是社会上一切组 织和有形设置。迪尔凯姆注重研究前者。
谢谢观看
自杀论介绍
在《自杀论》一书中,迪尔凯姆试图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解释自杀的原因。他把自杀划分为 4种类型,即 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
利己型
迪尔凯姆认为利己型自杀产生于极度的个人主义。
社会的人必须以他为之服务的社会作为生活前提,他需要一种高于自我的生活目标和意义。如教徒的生活目 标是宗教信仰。
在近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在意识、信仰上的差异也日益增大。但是社会没有瓦解,人们也 没有分离,这是因为古代维系团体的共同意识逐渐被分工制取代,社会分工使每个人在消费上依赖于其他人。分 工使社会像有机体一样,每个成员都为社会整体服务,同时又不能脱离整体。分工就像社会的纽带,故谓之“有 机团结”。
批判早期人类学家对宗教起源的解释
迪尔凯姆批判了早期人类学家对宗教起源的两种解释:万物有灵论和自然崇拜论。他说,这种解释说明不了 为什么在对于自然、生理现象的误解露出破绽后,宗教还能持续下去,直到今天。他认为,宗教不是要给人们一 种对于物质世界的描述,而是服务于社会。
论杜林关于“世界统一于存在”观点的哲学实质
论杜林关于“世界统一于存在”观点的哲学实质【摘要】杜林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是在物理学与哲学的结合中提出的,其核心在于一切事物都是由存在构成的。
他强调存在本身就是统一的,并且存在是更为基础的事物,而不是属性或关系。
杜林的哲学实质在于揭示存在本身的基本特征和本体结构。
但这一观点也受到了一些批评,比如存在论者认为世界的多样性不能简单归结为存在。
杜林的观点也与现实主义存在一定的关系,都关注于对现实的探索和揭示。
杜林的观点对于现代哲学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启示,引发了对于存在本身的深入思考。
通过对杜林的观点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世界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杜林,世界统一于存在,哲学实质,现实主义,观点批评,影响与启示。
1. 引言1.1 介绍杜林(Durkheim)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著作《社会分工的制度》和《人类分工分配的规律》等成为了社会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在杜林的哲学思想中,最为著名的观点之一就是“世界统一于存在”,这一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杜林认为,世界是统一的整体,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和联系力量将一切事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他强调了人类社会的凝聚力和共同体意识,在他看来,社会是由各种不同的个体和力量组成的,但它们又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观点正是基于这种对社会的理解而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体的行为和选择都受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理解和研究社会现象需要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不能简单地把社会现象和个体行为割裂开来。
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杜林的哲学实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的运行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1.2 研究背景杜林关于“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是他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而他的哲学思想则深受当时哲学界的影响。
爱米尔·涂尔干
爱⽶尔·涂尔⼲爱⽶尔·涂尔⼲爱⽶尔·涂尔⼲出⽣1858年4⽉15⽇法兰西第⼆帝国埃⽪纳尔逝世1917年11⽉15⽇(59岁)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巴黎公民权法国国籍法国⼈研究领域社会学家母校巴黎⾼等师范学院学术指导德·库朗⽇受影响于亨利·柏格森、让·饶勒斯、孔德、卡尔·马克思施影响于绝⼤多数社会学家与⼈类学家爱⽶尔·涂尔⼲涂尔⼲(法语:émile Durkheim,1858年4⽉15⽇-1917年11⽉15⽇),⼜译迪尔凯迪尔凯姆、杜尔凯姆杜尔凯姆等[注 1],是法国犹太裔社会学家、⼈类学家,与卡尔·马克思及马克斯·韦伯并列为社会学的三⼤奠基⼈[1],《社会学年鉴》创刊⼈,法国⾸位社会学教授。
涂尔⼲的主要的思想集中于四部巨著:《社会分⼯论》(1893年)、《社会学⽅法的规则》(1895年)、《⾃杀论》(1897年)、《宗教⽣活的基本形式》(1912年)。
这些⽬前都被视为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基础著作。
作为现代社会学的开拓者,涂尔⼲⼀⽣出版了⼤量关于教育、宗教、⾃杀、法律和犯罪的论⽂和专著,为社会学的学门化和科学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对确⽴社会学为⼀门独⽴学科做出了巨⼤的贡献。
⽬录[隐藏]1 ⽣平1.1 早年1.2 中年1.3 晚年2 主要理论及著作2.1 集体意识与《社会分⼯论》2.2 社会事实与《社会学⽅法的规则》2.3 实证主义与《⾃杀论》2.4 《宗教⽣活的基本形式》3 其他思想3.1 教育3.2 犯罪与刑罚3.3 法律4 著作列表4.1 著作4.2 已有中⽂译本的作品5 相关条⽬6 注释7 出处8 参考⽂献⽣平[编辑]早年[编辑]1858年4⽉15⽇,涂尔⼲⽣于洛林的埃⽪纳勒[2],其⽣长在⼀个传统的法国犹太家庭,他的曾祖⽗、祖⽗和⽗亲都是犹太教拉⽐[3][4]。
涂尔⼲⾃幼在家庭熏陶下学习了希伯来⽂、犹太教圣经和犹太法典,但在青年时决定放弃家族传统,⾛向世俗领域从事社会科学的⼯作[4]。
反杜林论的名词解释
反杜林论的名词解释杜林(Durkheim)是法国社会学家,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社会中,以其对社会秩序、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的研究而著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学者开始对杜林的观点产生了质疑,并提出了一种被称为“反杜林论”的观点以对抗他的理论。
反杜林论的核心思想是对杜林的理论进行批判和反驳,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社会个体的过度关注、社会观念的决定论和对社会的静态观察。
下面将逐一解释这些观点。
首先,反杜林论者认为杜林过分关注社会整体,而忽视了个体在社会中的作用。
杜林主张社会是超越个体的独立实体,是由各个个体所组成的共同体。
他认为个体是社会的产物,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决定了个体的行为。
然而,反对派则认为个体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个体的想法和行为是社会形成的结果。
他们主张个体的意识是独立的,有自己的意愿和选择。
其次,反杜林论者批评杜林的社会观念过于决定论。
杜林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现象的根源,并通过各种社会机构和规范得以传播和维持。
他主张社会观念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个体行为的变化是由于社会规范的改变所导致的。
反对派则认为个体的意识和行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
他们主张个体的行为是由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最后,反杜林论者对杜林以静态观察社会的方式进行了批评。
杜林主要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来研究社会规律和道德价值。
他认为社会是一个静态的整体,具有稳定的结构和规范。
然而,反对派则认为社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中。
他们主张通过对社会变化和冲突的观察来理解社会规律和道德发展的过程。
综上所述,反杜林论是对杜林社会学理论的批判和反驳。
它主张个体在社会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批评杜林的社会观念决定论,以及对社会的静态观察方式。
这一论述对现代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发了对社会问题深入思考的需求,并促进了社会学理论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迪尔凯姆的犯罪学理论 简介+功能+正常+失范
迪尔凯姆及其犯罪学理论一、生平与著作达维德·埃米尔·迪尔凯姆(Émile Durkheim,1858年-1917年)(Durkheim 又被译为“涂尔干”、“杜尔克姆”)是19世纪后期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在其社会学著作中对犯罪作了大量的研究。
他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社会规范对个人的控制等来解释犯罪与刑罚,从而开创了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思想的另一种犯罪学思想传统。
迪尔凯姆的犯罪学理论是19世纪社会犯罪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对20世纪西方犯罪社会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关于迪尔凯姆的一些基本介绍。
迪尔凯姆于1858年4月15日生于法国东部孚日省一个名叫埃皮纳勒(Epinal)的小镇,这是一个犹太人的居住地,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犹太教教士,因而迪尔凯姆小时候便在家庭的熏陶下学习了希伯来文、犹太教经书和犹太教法典。
但长大以后,迪尔凯姆却并未子承祖业,而是在一位天主教女教师的影响下一度改信天主教,后来又毅然放弃家族传统,走上了自己喜欢的道路,即从事了实证科学的研究。
但迪尔凯姆的这个选择并非偶然,而是源于1870年普法战争的爆发,在战争中,他的家乡被普鲁士的军队占领,人们饱受战争的摧残。
迪尔凯姆认为,宗教不能解释这一切,宗教不是来自神,而是一种社会现象。
因此他开始对社会现象加以特别关注。
虽然这时候他并没有按照父亲的意愿去信仰犹太教,但也没有和犹太人断绝关系,他的很多朋友和日后的学生都是犹太人,而且,他早年不同的宗教体验对他的宗教社会学思想的形成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迪尔凯姆的人生可以说是充满了磨难。
他父亲在他19岁时就去世了。
迪尔凯姆在当地中学毕业后,于1879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习。
在大学期间,他深受历史学家德·库郎校长的影响,接触了当时初具雏(chu)形的社会学,认识到共同知识和宗教对社会团结与整合的重要性,对他以后的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斯·韦伯简介
马克斯·韦伯马克斯·韦伯(生于1864年4月21日-卒于1920年6月14日),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德国政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被公认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
马克斯·韦伯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社会学创立以来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
公认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其他二者为卡尔·马克思(Karl Marx)与爱米尔·杜尔凯姆(Durkheim)。
其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他的成就开创了比较社会学、理解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指出了理性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系统的阐释了东西方宗教伦理差异对于社会现代性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他和迪尔凯姆被认为是宗教社会学最早的开创者,也是宏观社会学的集大成者。
其学术成就之宏大精深,影响之深远,在社会学界乃至整个世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他的思想体现了一个博大的智慧之神。
韦伯的早期著作通常与工业社会学有关,但他最知名的贡献是他后来在宗教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上的研究。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开始了他的研究,文中他显示出某些禁欲的新教教派—尤其是卡尔文教派,教义逐渐转变为争取理性的经济获利,以此表达他们受到上帝的祝福。
韦伯主张,受到这种理性教义基础扶助的资本主义很快便会发展的越来越庞大,并且与原先的宗教产生矛盾,到最后宗教便会无可避免的被抛弃。
韦伯在后来的作品里继续研究这样的现象,尤其是在他对官僚制和对于政治权威的分类上。
在马克斯·韦伯看来,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是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制度。
他认为组织的合法权威有三种:个人崇拜是权威、传统式权威和理性合法的权威。
其中只有理性合法权威才是理想组织形式的基础。
韦伯并将国家定义为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的实体,这个定义对于西方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
• 劳动分工的三种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反常形式: • 失范的分工—由于缺乏充分而有效的社会规范, 因而使得分工过程中各个机构、各个部分之间的 关系得不到正常规定和调节。 • 强制的分工—在违背某些当事人本性和意愿的情 况下通过某些外部的强制手段来实行的分工。一 种情形是社会通过某些强制手段迫使人们接受某 种与其嗜好和能力不相符合的工作岗位;另一种 情形是社会通过某些强制手段迫使人们接受某种 违反等价交换原则的分工形式。
• 失范性自杀不仅会由于社会动荡而引发,而且也 会由于家庭动荡而引发。在整个欧洲,离婚率与 自杀率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 19世纪欧洲主要国家中自杀率的变态上升主要是 由于个人主义过度发展、社会整合程度过度降低 导致利己型自杀过度增加所致。因此,要消除这 种不正常的自杀现象,关键的措施就是要在新的 社会条件下重建新的社会整合。 • 什么样的团体才适于完成这样一项重建社会整合 的任务呢?不是国家,不是宗教团体,也不是家 庭,而是职业团体。
• 《社会分工论》的主要思想 • 现代经济生活存在着的法律和道德的失范状态, 并不是由劳动分工引起。 • 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所谓失范状态虽然跟 劳动分工的迅速发展有一定的关联,但并非源自 于劳动分工本身,而是源自于其他方面的因素。 • 迪尔凯姆认为,劳动分工的发展或工业社会的出 现是由于“社会容量”(即人口的数量及关系) 和“社会密度”(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频率 和强度)的增加所导致的人们之间生存竞争不断 加剧的结果。
• 3. 失范性自杀 • 由于人们的行动缺乏适当的规范以及由此引起的痛苦而导致的自杀行 • 为。 • 在经济危机期间骤然增加的自杀现象实际上与社会秩序的重大变 更有关。一旦社会秩序出现重大更迭,无论是骤降的好运还是意外的 灾难,人们自我毁灭的倾向都会格外强烈。 • 和动物不同,人的欲望并不完全是由生理需要所决定,如果没有 适当的约束,它是可以永无止境地增长的。未加遏制的欲望总有一天 会与现实的可能性产生冲突,使人们痛苦不堪,陷入精神危机。为了 避免这种精神危机,就有必要对人的欲望加以限制,使之与人们的能 力相一致。而个人本身是没有能力来对自己的欲望加以限制的,这种 限制必须要有一个他们尊重并自愿服从的权威来进行。社会的法律和 道德规范,在一定时期就具有调节人们欲望的作用。但当社会被严重 的危机或幸运的骤变打乱时,其调节、约束作用便会暂时地消失,结 果扰乱了人们的精神平衡,导致自杀率上升。
04 迪尔凯姆:社会学主义的巨擎
——费孝通:《生育制度》
3. 以社会事实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意义
确定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学的学科基础
毫无疑问,对社会学来说,它要存在就必须首先拥有自己的研 究对象。必须关注不属于其他学科范围的现实。
——迪尔凯姆:《自杀论· 序言》
社会学与哲学的分离
将社会事实视为物,进行经验的实证研究,避免了社会学 哲学化 心理学研究对象:个体内在的心理学事实 社会学研究对象:个体外在的、具有强制性的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社会事实的特征
附:费孝通类似迪尔凯姆的描述
我们长大了的人觉得在这世界上做事能应付自如,左 右逢源。须知这是从十多年的种种不自由中挣得的自 由。社会的桎梏并不是取消了,只是我们熟悉了。苟 其我们真能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则我们 在这些社会的重重规则下,自能如一个熟练的球员在 球场上,往来奔驰,随心所欲而不逾规了。……在养 成这套习惯时,一路有碰壁的机会,被呵斥,被鞭策, 被关在黑房间里,被停止给养的威胁,种种不痛快, 不自由的经历是免不了的。
拉采尔的政治地理学
拉采尔的政治地理学
拉采尔(Émile Durkheim)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其《社会
分工论》和《自杀论》为现代社会学的基石。
除此之外,他还有一本
著作《社会学基本概念》,其中就包含了他的政治地理学观点。
他认
为政治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国家和国家内部的地
域差异。
政治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国家意识",并强调了地理因素对
国家的影响。
拉采尔将国家看做是一个社会整体,在此基础上便可以探讨国家
的地域差异。
他认为,国家的地域差异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
1.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
例如,地形和气候条件会直接反映在国家内部人口分布、经济产业结构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
2. 历史渊源:国家的历史背景也是决定其地域差异的因素之一。
中国、印度、罗马等古代强国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特点对其政治地理产
生了深刻的影响。
3. 文化传统: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也会对其地域差异产生影响。
例如,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儒家思想,对其政治、社会和文化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于以上因素,拉采尔认为政治地理学是一门具有独立性和独特
性的学科,可以通过分析地域差异来深刻理解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_Durkheim_的变脸
辨析与杂谈Durkheim 的变脸曹保平(赣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江西赣州341000)Emile Durkheim(1858~1917)是现代社会学的创始人,他的重要书籍被翻译成中文,他也频频 光顾 许多中文社科类书籍。
不过他在中国却分身有术,善于变脸,简直可称得上是外国名人变脸之最了。
请看:迪尔克姆 遨游于!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杜尔克姆 名垂!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杜尔凯姆 大谈!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第2版);杜尔干 描绘!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9);!西方语言学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1995)中他是 德克海姆 ;!法汉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中他为 迪尔凯姆 ;!普通语言学史人物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中他又成了 涂尔干 。
在 google 网站查找相关记录如下:涂尔干 #33页, 迪尔凯姆 #22页,杜尔凯姆 #10页, 杜尔克姆 #6页,杜尔干 #4页, 德克海姆 #4页,迪尔克姆 #1页。
页码多少或许能说明哪个更有名气,但并不能说明哪个更理直气壮。
Durkheim很有名,但他自己不想也不会变脸。
是中国人给了他在中国这么善变的本领。
为什么这么能变,究其原因,却也不能说跟他一点儿关联也没有。
原来,他的名字的拼读跟汉字的拼读方式不同。
Durkheim到底怎么念,不同的中国学者可能会有不同的念法。
有人按字母的组合想当然分成Durk和heim,结果就把他叫成 德克海姆 了。
其实Durkheim是个法国人,法语中Durkheim的Dur不会有汉语 德 的类似的音。
如按英语的读法念,倒也差不多。
但英语里Durkheim中的 kheim 大概也只能读成[keim],听起来像 给姆 。
称Durkheim为 德克海姆 给人的感觉就是叫错了人。
Durkheim是法国人,当然应该按法语的拼读来念。
自杀的社会学理论
自杀的社会学理论关于社会和文化对自杀行为的影响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Email Durkheim于十九世纪末提出的。
根据与社会整合程度的不同,Durkheim将自杀分为如下三种类型(Durkheim曾经提出了缩命性自杀的概念,但是没有进一步阐述):1.利己性自杀:自杀者缺乏或丧失个体社会联系,没有和重要的社会团体整合在一起。
缺乏家庭整合作用可以用于解释未婚者、丧偶者的自杀率高于有稳定婚姻关系者,特别是有小孩者。
农村社区比城市社会有更强的社会整合,所以自杀率较低。
新教徒之间的联系比天主教徒松散,因此其自杀率较高。
2.利他性自杀(altruistic suicide):自杀者与社会的结合过度密切,个体为团体的利益而牺牲自己,如日本士兵在战争中的自杀,几年来某些宗教和政治信仰者的自杀式爆炸等。
3.失范性自杀(anomic suicide):在社会制度重大变革及政治动乱中,个体感到无所适从,失去了一般的道德、行为规范而致精神颓废,感到理想破灭(disillusionment)、失望,则出现自杀。
Durkheim认为这是十九世纪西方国家自杀率升高的主要原因。
我国文化大革命中知识分子的自杀可称为这类自杀的典型例证。
经济情况和社会地位急剧变化,感到无所适从而自杀者也属于这一类。
几十年来,Durkheim的观点遭受了不少的批评,但社会关系在自杀病因中的地位一直没有受到怀疑。
Sainsbury(1955)报告美国某地28个自治镇三十年间自杀率的改变,发现自杀率与社会隔离(如独居,社会流动性(social mobility)及社会解体(social disorganization)有关。
其中社会隔离最为重要,对自杀率的影响比贫困更为明显。
Paffenbarger和Asnes调查了哈佛大学和宾洲大学的225名自杀死亡的学生,发现这些自杀者与对照组比较,童年期父母离异或父母死亡的比较明显地要高一些。
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显示:社会不稳定、政治危机、失业、贫困,社会关系恶化以社会心理刺激的形式作用于个体,在个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与健康素质)不良、或刺激过于强大的情况下,导致个体精神崩溃,成为自杀的主要原因。
西尼尔的节欲论名词解释
西尼尔的节欲论名词解释1. 西尼尔的节欲论简介西尼尔的节欲论是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西尼尔(Émile Durkheim)提出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西尼尔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社会团结的形成与个体的节欲行为密切相关。
他认为,个体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为社会秩序和和谐做出贡献。
2. 西尼尔的节欲论的核心观点2.1 社会秩序和节欲的关系西尼尔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持需要个体的节欲行为。
个体的节欲行为是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遵循,是对个体欲望的自我控制和抑制。
只有个体通过节欲行为,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2.2 节欲与社会团结的关系西尼尔认为,个体的节欲行为不仅能够维持社会秩序,还能够促进社会团结的形成。
个体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能够建立起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使社会成员之间产生共鸣和认同感,从而增强社会团结。
2.3 节欲与个体自我发展的关系西尼尔认为,个体的节欲行为不仅对社会有益,也对个体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有积极影响。
个体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能够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意志力和自律性,从而提高个体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潜力。
3. 西尼尔的节欲论的实践意义3.1 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传承西尼尔的节欲论强调个体的节欲行为对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的重要性,提醒我们要遵守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只有通过节欲行为,才能够传承和弘扬社会的正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3.2 培养个体的自我管理能力个体的节欲行为需要自我控制和抑制欲望,这对个体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出了要求。
通过节欲行为,个体能够培养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意志力和自律性,提高个体的自我管理能力,使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和挑战。
3.3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体的节欲行为不仅对个体有益,也对社会有益。
个体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能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只有个体通过节欲行为,才能够建立起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事实
• 外在性:社会事实外在于个人,自成一类 • 约制性:对个人产生约束(sanction译“强制”
不妥,还包括正面诱导)
工业社会的道德科学家
• 一般称为实证社会学, 自称道德哲学家
• 社会学的问题在于怎 样用科学去研究道德
• 考察道德的社会作用、 历史发展和当代处境
• 核心问题:社会团结 Solidarity。注重这方 面社会结构的变化及 制度、实践和信念的 相应变化
涂尔干的著作“体系”
• 实证主义社会学经典:《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自杀论》
埃米尔 ·涂尔干
Emile Durkheim 1858 — 1917
开创社会学学科制度化地位
• 巴黎高师 • 受圣西门、孔德、康德
影响 • 1887任波尔多大学社会
科学和教育学教授 • 1896创办《社会学年鉴》
(日后斯特拉斯堡大学 布洛赫等人历史年鉴) • 1902任索邦大学教育学 候补教授 • 1913任社会学教授
觉或先验的理性推断不同)
——其存在独立于个人意愿的现象 ——只能通过“外在”观察研究的现象,如统计指
标
• 所以最好译作“客观现实”。但个人意愿和社会 现实之间存在复杂关系,无法脱离理解——:认 知旨趣、格式塔、意识形态等
• 所谓社会事实自成一类。——社会学帝国主义?
带有情感的社会学主义
• 社会事实如果是物,那么它对人的外在制约就构 成马克思所谓“人的物化”。要活的基本形式》
• 重建经典传统:《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教育 思想的演进》《原始分类》《哲学讲稿》等
• 涂尔干的研究范式转换 → 对涂尔干的研究范式 转换 → 社会学史的研究范式转换
• 从实证社会学到社会学其他传统;社会学与教育 思想、政治哲学、人类学等的早期联系
• 现代社会对“异质成分”实施的权力/知识策略, 促成福柯等对癫狂、违规、犯罪、性倒错乃至疾 病和死亡这些反常和失范现象的历史分析
社会分工论留下的重大问题
• 社会的人际互赖关系,比传统机械团结更为有力 的整合,真能缔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吗?有无可 能对陌生人产生“邻人之爱”?互赖产生的集体 意识与宗教般的集体信仰之间的差距
• 有机团结社会的法律主要是恢复性法律,重要的 在于重建公正的事物状态。这些法律是已分化的 个体之间有条件、有规律的共存组织机制
社会的“法律”
• 犯罪是有用的(潜功能),因为犯罪由集体意识 的界限来规定;集体意识通过代表自身存在的特 定机关处罚犯罪,加强人们对集体意识的感受强 度,证明其自身存在的牢固基础
经验主义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两类社会事实
• 涂尔干社会理论带有机论色彩,如social body和social organism,结构与功能, health与pathology等概念。社会既指整体, 也指结构;既是根源,又是目的
• 对两种不同性质的事实区别对待:
——应该是什么就表现为什么的事实,即正 常normal现象
个人互赖;而失范存在是因为缺乏集体力量;缺 乏出于调控社会生活的目的建立的群体或缺乏对 这种群体的认同
自杀:社会的缺席的在场
• 表面上个人与自杀发生关系,本质是社会的。这 个社会意味着什么?面对死亡时又意味着什么? 什么时候社会在场,什么时候缺席
• 当个人完全从属于社会,社会成为共同体——社 会主义;当个人完全脱离社会,社会成为原子式 个人集合——过度的自由主义,这两者都导致自 杀率上升
• 正是失范这种社会的缺席状态,使秩序化、等级 化和normalization成为社会学研究主题
• 规范只能通过偏离确认,功能也只能因为被破坏 才得以揭示。生命只是通过不适应、挫折和痛苦 才能升华到关于自身的意识和科学。社会也必须 通过驱逐、流放、隔离和禁闭等手段,才能彻底 祛除异己、异端和异类,维护自身的神圣秩序
自杀的原因
• 为证明自杀率是社会变项的函数,先排除非社会 的因素:心理原因;宗教;遗传;气候等
• 后探讨自杀的社会原因,分为三类:egoism、 altruism和anomie
• 唯我/利己型:只考虑自己,不与社会群体融合, 使个体具有生命力的欲望不能在具有权威和义务 的群体中实现
• 唯他/利他型:个体过分依附社会 • 失范型:规范丧失 • 利己型是因为社会各部分没充分整合,不能保证
• 凡能从外部对个人产生制约,普遍存在于社会各 处,以其自身方式独立存在(独立于它在个人身 上的表现),都叫做社会事实
• 内心敌人:塔尔德——模仿论,社会学研究所有 人都在干的事情。涂尔干认为因为有社会这个外 在性的墙,产生了压力,才产生了它的事实
如何理解“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 察”
•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的过渡性 • 涂尔干至少在四个意义上使用“物”: ——其特征独立于观察者的现象 ——其特征只能通过经验研究来评价的现象(与直
• 社会分工中有功能的整合,但找不到整合之上附 加的东西。还需要集体意识,但不能集体化;个 人主义,但不能唯我主义。
• 托克维尔:由于个人主义而完全丧失公民参与的 机会,所以丧失力量,可能成为占有型或功利型 个人主义,对美德有巨大腐败作用。批评斯密
• 以制度方法使美德不腐败?看不见的手,用社会 算术算集体福利,但社会不腐败不等于个人美德
——应该是什么却未表现为什么的事实,即 反常abnormal或病态pathological现象
对于社会事实的两类解释
• 如何解释社会事实:功能解释和因果解释
• 说明一个事实的效用,并不等于说明这个 事实如何产生,为何成为这个样子
• 因此在解释社会现象时,必须分别研究产 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历时态]和这个现象具有 的功能[共时态]。而且应该先研究前者,再 研究后者
• Organic solidarity:通过不相似建立社会团结, 通过分化构成的现代社会意识。正是由于个体的 差别,社会才得以发展。个体社会成员差别越大, 互赖就越强。不在场的相互依赖。个体依赖社会
分工与团结的思想渊源
• 苏格拉底谈正义——分工的问题。古典时代谈分 工和禀赋与自然技艺如何整合
• 古代实现社会不同部分的分化,要一个整合的力 量,古代具体的人—现代看不见的手。斯密论市 场的编织
• 萨特:现代社会的形象就是公共汽车上的人的聚 合,彼此礼貌,没有传统情感的冷漠路人
• 涂尔干的积极看法:聚合背后的有机联系:社会 有机体。分工并不一定导致完全利己、原子化, 陌生的工人之间有情感关联,有机团结
• 卓别林等早期资本主义形象活在滕尼斯的社会体 中。滕尼斯的“社会体”转为涂尔干的“有机团 结”的重建,需要外在干预,使社会从失范到正 常
• 托克维尔:分工的原则越是得到实行,技艺越是 进步,工匠们就越退步。马克思论异化
• 涂尔干与德国浪漫派和自由主义的关系,对斯密 的批评,对滕尼斯的继承:机械团结(共同体) 与有机团结(社会)。Solidarity有情感意涵,非 unity。后用社会整合integration/统合cohesion
分工与团结的现代处境
• 积极自杀与消极自杀
• 反对诉诸研究者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当事人动机做 区分依据,主张只考虑外在特征:行动和结果
• 问题在于,无论研究者还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行 动者,这些“外在特征”总是借助一系列解释过 程才能完成。不能简单将外在特征看成社会的、 客观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并非简单对立
• 社会学分析的不是个体的自杀事件,而是社会的 自杀率。这是实证社会学基本模式——“聚合”
• 研究分三部分。首先考察劳动分工的功能,即与 之相应的社会需要
• 其次确定分工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 最后区分出它主要的反常形式。病态学可使我们 更好地理解生理学
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 Mechanic solidarity:依靠的是个人之间差别很小, 同一集体的成员具有共同情感、价值观念、道德 规范,承认同样的神圣事物,这种社会没有分化, 通过社会一致性实现团结。面对面co-presence的 相似,个人直接融于社会
• 《自杀论》是道德统计学的发展顶峰。证明《社 会学方法的准则》的好机会。因为自杀似乎最具 个人性,如能发现它由各种社会因素决定,证明 社会学力量。自杀率高低可证明整合程度高低
从研究自杀实践道德科学
• 道德科学:如何对道德进行科学的研究?在这个 研究方法下的道德是何种道德?
• 道德要能为科学家研究,就必须是某种事实。斯 密的道德是一种情感,情感能成为事实吗?
• 日后许多结构功能主义者混淆这两种分析, 用功能的存在来解释为何会产生
《自杀论》的由来
• 涂尔干1889年-90年波尔多大学讲的社会学课程
• 社会分化带来社会进步,但现代社会并不比古代 人幸福,自杀率更高
• 18世纪自杀仍是道德问题。到19世纪成了社会问 题,更准确说是政治问题。成为“生命权力”的 一部分。国家开始控制臣民生命
• 科学操作可计算,但观念、道德情感如何算? (边沁、爱尔维修的苦乐计算、幸福计算)
• 自杀论的研究:道德事实不是心理事实,反对心 理还原。通过集体性事实可避免形而上学家常犯 的错误:“应然—实然”。(《驯服偶然》:技 术模式取代形而上学模式。由国家来解决社会道 德问题 )
自杀的界定
• 直接或间接由死亡者本身完成的积极或消极的行 动产生的死亡情况,死亡者自知会产生这种结果
• 只有当社会整合程度达到最佳值,自杀率最低, 故须找到个人与社会的最佳衔接点
• 失范不是anti-norm,是anomie
《社会分工论》的主题
• 博士论文的主旨:起点是考察个人品性与社会团 结的关系。为什么个人越自主,就越依赖社会? 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研究随着迅猛膨胀的劳动 分工过程而产生的社会团结的转型过程。尝试根 据实证科学方法考察道德生活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