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马哲真题

合集下载

人大马哲01-09真题

人大马哲01-09真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01一、解释下列范围每题5分,共20分)1、物质与运动2、个性与共性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4、社会结构二、指出下面这段话出自何人何著作,并谈谈你队这段话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20分) 这种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以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开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消灭。

三、如何理解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20分)四、谈谈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20分)五、用上层建筑能动反作用的原理说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0分)2002一、解释下列范畴(每题5分,共20分)1、从抽象到具体2、自由与必然3、肯定与否定4、真理的相对性二、指出下面这段话出自何人何著作,并谈谈你对这段话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20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势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20分)四、怎样理解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互为前提和互为基础的。

(20分)六、试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20分)2003一、解释下列范围(每题6分,共30分)时间和空间主体和客体矛盾的同一性生产方式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二、如何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关系。

(30分)三、如何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30分)四、论述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30分)五、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及其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试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指的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指的是客观实在性,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答: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科学方法,它强调事物的内部矛盾和斗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概念指的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概念指的是人的主观性,即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认识。

5、什么是唯心主义?答:唯心主义是一种认为精神或思想是第一性的哲学观点,它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精神或思想是世界的本原。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有什么区别?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有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是精神的或者是思想的。

7、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概念。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概念指的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基础。

8、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发展”概念。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发展”概念指的是事物的前进性和上升性,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发展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马哲期末考试试题答案一、简答题1、请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答案: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既不同于唯心主义把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原,也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用纯粹的自然科学来代替哲学上讲的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包括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而且包括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

2、请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马哲自考试题及答案

马哲自考试题及答案

马哲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以上都是答案:D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 多样性B. 客观性C. 实践性D. 物质性答案:D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在于()。

A. 它的实践性B. 它的科学性C. 它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D. 它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答案:A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标志着()。

A. 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到了顶峰B. 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成熟C. 哲学研究对象的转变D. 哲学研究方法的转变答案:B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

A. 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B. 可以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C. 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D. 一种抽象的客观存在答案:C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

A. 人脑的机能B. 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C. 人脑自生的D. 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答案:B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C.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D.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答案:B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是指()。

A. 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B. 社会的精神生活条件C. 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的精神生活条件D. 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答案:C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意识是指()。

A. 社会的精神生活条件B. 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C. 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D. 社会的精神生活条件和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答案:A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 阶级斗争B. 社会基本矛盾C. 革命D. 改革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

A. 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C.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D.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答案:ABCD1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具有以下特性()。

(整理)人民大学哲学考研真题.

(整理)人民大学哲学考研真题.

精品文档
哲学专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逻辑学、美学、宗教学、伦理学、管理哲学中任选两个单元。

以下是马哲和美学的题目:
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关于三个社会形态的划分和五个社会形态的划分的含义及其联系时什么。

2、请阐述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3、请阐述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含义与意义。

4、请用矛盾分析法阐述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美学:
1、与道德活动、认识活动相比,审美活动具有什么独特的特点,是否意味着审美活动与道德活动、认识活动无关?
2、审美体验中人的心灵特征是什么?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3、为什么怪石头、怪人、怪松……大家都会觉得美,如何理解“画丑为美”?
4、翻译刘勰的《文心雕龙》的一段古文,并结合古文谈谈审美主体个性差异的根源是什么?精品文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中国大学生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基本原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真题。

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__________。

A. 唯物主义。

B. 唯心主义。

C. 辩证法。

D. 形而上学。

2.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__________。

A. 实证主义。

B. 辩证唯物主义。

C. 形而上学。

D. 唯心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__________。

A. 阶级斗争。

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D.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贯穿于__________。

A. 社会制度。

B. 社会发展。

C. 社会变革。

D. 社会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是__________。

A. 公有制。

B. 生产资料私有制。

C. 社会主义。

D. 资本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最终目标是__________。

A. 实现共产主义。

B. 实现资本主义。

C. 实现社会主义。

D. 实现封建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

1.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是__________。

A. 反对帝国主义。

B. 维护民族利益。

C. 维护国际利益。

D. 维护国家利益。

2. 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是__________。

A. 维护国家利益。

B. 维护民族利益。

C. 反对帝国主义。

D. 维护国际利益。

以上就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一些真题,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这门课程,深入学习,掌握其核心理论,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哲专业试题及答案

马哲专业试题及答案

马哲专业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A. 唯物主义B. 辩证法C. 历史唯物主义D. 唯心主义答案:C2.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A. 唯心主义观点B. 唯物主义观点C. 辩证法观点D. 形而上学观点答案:B3.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A. 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B. 因果律、必然律、偶然律C. 矛盾律、因果律、必然律D. 矛盾律、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答案:A4.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C. 阶级矛盾D.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答案:A5.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科学技术C. 人的主观能动性D. 经济基础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生产中价值的源泉和形成机制,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

2. 解释什么是剩余价值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答案: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从雇佣劳动者那里获得的超出劳动者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日或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劳动者在创造自身劳动力价值之后,继续工作以创造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来源,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关键。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 论述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

答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所导致的。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导致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进而引发经济危机。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危机的频率和强度都会增加。

马哲试题及答案(全套)

马哲试题及答案(全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单项选择题答案】1.C 2 。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考试题与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考试题与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考试题及答案1、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C)A.古希腊罗马哲学B. 中世纪唯名论哲学C.德国古典哲学D. 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C.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 )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C. 一切唯物主义哲学D.一切思辩的哲学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 )A.掌握基本理论B.亲自参加实践C.理论联系实际D.虚心向人求教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D )A.实际存在B. 运动变化C.可感知性D.客观实在性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D)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7.时间和空间(C )A.同物质运动无关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

这说明( B)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B.实践第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10. 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B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C. 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11.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

这说明( D)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2. 真相和假象的区别在于(D )A.真相是客观存在的,假象是主观想像的B.真相是表现本质的,假象是不表现本质的1、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C)A.古希腊罗马哲学B. 中世纪唯名论哲学C.德国古典哲学D. 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C.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 )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C. 一切唯物主义哲学D.一切思辩的哲学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 )A.掌握基本理论B.亲自参加实践C.理论联系实际D.虚心向人求教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D )A.实际存在B. 运动变化C.可感知性D.客观实在性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D)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7.时间和空间(C )A.同物质运动无关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考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考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考试题及答案1、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CA.古希腊罗马哲学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C.德国古典哲学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C.一切唯物主义哲学D.一切思辩的哲学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A.掌握基本理论B.亲自参加实践C.理论联系实际D.虚心向人求教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DA.实际存在B.运动变化C.可感知性D.客观实在性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7.时间和空间CA.同物质运动无关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B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B.实践第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1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这说明D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2.真相和假象的区别在于DA.真相是客观存在的,假象是主观想像的B.真相是表现本质的,假象是不表现本质的C.真相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表面D.真相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4.宋代陆游的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在强调B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15.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AA.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B.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C.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D.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16.在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C.以多数人的意见定是非D.以实践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定是非17.人类与动物界的最根本的区别是DA.人类有意识,动物无意识B.人类有群体组织,动物无群体组织C.人类有宗教信仰,动物无宗教信仰D.人类会制造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动物则不会18.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地理环境是DA.自然条件的单纯富饶B.草木繁茂、雨量充足的热带C.土地肥沃、雨量适中的平原D.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多样性19.人口因素可以C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20.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D.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关系21.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A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22.下列各组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有B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B.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D.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2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D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同B.社会发展不受人的思想动机的影响C.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D.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2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D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C.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5.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26.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CA.政治路线B.组织路线C.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D.思想路线27.在制约科学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中,最主要的是CA.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B.社会制度的先进或落后C.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D.哲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或错误28.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CA.社会秩序的稳定B.民主程度的提高C.生产力的发展D.自然环境的改善29.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AA.个人对社会所作奉献的多少B.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C.个人知识才能的多少D.个人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30.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DA.两个不同的阶级B.两条不同的道路C.两种不同的结果D.两种不同的状态二、多项选择题3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这是因为ABCA.它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自己的重要观点B.它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C.它把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D.它把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汇集起来E.它把现代社会科学的成果汇集起来32.下列各项表述中正确说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关系的有ACDEA.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B.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搞好了,精神文明建设自然就搞好了C.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互为条件D.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要协调发展E.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智力支持和思想动力33.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有ACE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E.物极必反,乐极生悲34.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ACEA.否定是自我否定B.否定与肯定的区别C.否定中包含着肯定D.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抛弃E.否定是“扬弃”35.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ABCD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C.相互依存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E.第二性与第一性的关系36.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作用的有BDA.人口密度的大小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人口状况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C.人口增长的快慢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D.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E.人口的结构和人口分布状况决定国家的强弱37.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有BCDA.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关系B.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C.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D.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E.政治上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38.下列各项属于无产阶级政党选择革命的形式和道路的基本原则有BC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惟一形式的原则B.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C.由各国共产党自己决定、反对国际组织发号施令的原则D.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的原则E.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原则39.下列各项属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有ABDA.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人们的眼界B.剥削阶级的偏见曲解历史的发展C.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不高D.认识上的直线性和片面性E.保守落后思想的消极作用40.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系是ABDA.世界观决定人生观B.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基础C.人生观对世界观有重大影响D.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E.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有必然联系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6分4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7分42.简述真理标准的辩证法;7分43.简述劳动在从猿到人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6分44.简述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与社会分工的关系;6分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2分,共24分45.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的重要意义;12分46.运用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论说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意义;12分47.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12分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三、简答题41.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7分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真正把握住了时代的潮流;2分2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的全部优秀成果,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从而成为完备而彻底的唯物主义,使哲学第一次成为科学形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伟大认识工具;3分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为时代的发展服务,又不断地用新的实践经验充实自身,使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2分42. 简述真理标准的辩证法;7分答: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坚持真理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2分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是指: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此外没有别的标准;第二,无限发展着的实践对人们的一切认识都能做出确定的检验;2分3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是指:第一,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做出确定的检验;第二,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具有相对的近似的正确性,还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3分43. 简述劳动在从猿到人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6分答:1劳动促使类人猿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从而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这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标志,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2分2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推动了语言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2分3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在生产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结成了生产关系,在此基础上,人们还从事其他社会活动,形成其他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人类社会;2分44. 简述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与社会分工的关系;6分答:1社会分工与职务高低同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大小有一定的联系;一般说来,一个人所任职务越高、从事的工作越重要,他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也越大,贡献也应当越多,与此相应,他的社会价值也应越大;2分2不能把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与社会分工和职务高低的关系绝对化;职务高低、工作不同,不是人的社会价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他是否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以及贡献的大小;一个人为社会所做的贡献越多,他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如果一个职位很高、担负重要工作的人,不能恪尽职守,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是以权谋私,不择手段地向社会索取,他不仅没有社会价值,而且是社会的蛀虫;相反,一个从事普通工作的人,只要尽心尽力地为社会做贡献,他的社会价值就高于前者;4分四、论述题45. 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的重要意义;12分答:1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实际工作中,应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4分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顺利解决创造条件;4分3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等;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进步;4分46.答:1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一,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第三,交往是科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第四,交往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2自从历史进入“世界历史”以后,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特别是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以来,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着;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分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利用世界各国的自然资矗巴夤南冉芾砭椋岣呔眯б妫铀傥夜缁嶂饕逑执ㄉ璧姆⒄埂5诙谡紊鲜敌卸酝饪牛欣诟谋洳缓侠淼氖澜缯沃刃颍⒑侠淼氖澜缯沃刃颍丛炝己玫暮推轿榷ǖ墓驶肪场5谌诳蒲幕鲜敌卸酝饪牛欣谖夜萍既瞬诺呐嘌涌煳夜萍肌⑽幕⒔逃乱档姆⒄埂6分47.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12分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着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着标志;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2分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它把变革旧世界和改变现存事物作为自身的任务和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就是通过人的能动的活动,特别是通过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实现对旧世界的改造,并用共产主义的新世界去代替它;4分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一方面是指它自身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是指它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离不开其他社会实践,也离不开科学的实践;它在科学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给科学实践以世界观的指导;4分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它的革命性是按照客观规律对旧世界的变革;它的科学性是坚持在对旧世界改造中遵循客观规律;2分。

人大马哲真题

人大马哲真题

2011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真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一辨析1. 理论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2. 科学技术对社会具有双重作用。

3. 经济体制具有独立性,可以不与经济制度联系。

二简答1. 价值的特性2.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过程的统一3. 市场经济对人思想产生的影响三论述1. 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 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分析2008念得国际经济危机原因3.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内容是什么、怎样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一辨析1. 做到以为一个人的利益文本,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2. 中国共产党力道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二简答1. 建设社会主义系农村的总要求。

2. 简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与意义。

3. 简述统筹兼顾的科学内涵。

三,论述1. 论述怎样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

2. 论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变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3. 论述学习型政党的建设。

4. 《关于建国以来的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一.辨析10*3=30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2.国家垄断资本就是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

3.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

二.简述15*3=451.为什么实践是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首要、基本的观点?2.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整货币量的方法有哪些?3.苏联十月革命后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三.论述25*3=751.试论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哲学依据,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2.试论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及主要内容。

3.试论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飞跃。

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一.辨析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马哲试卷与答案

马哲试卷与答案

马哲试卷与答案一、单选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广义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什么?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3、李白诗句中有“坐地日行三万里,……”说明了什么?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得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家(代表人物: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事物发展规律是社么?事物的内在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6、马克思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什么?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7、科学家……说“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说明什么?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现实直接的品格。

8、真理和谬论之间的关系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9、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取决定做用的因素是?生产方式。

10、“手推磨产生了封建社会,蒸汽机产生了子资本主义社会”这句话揭示了什么?物质生产的发展要与相应的生产关系相适应。

11、什么是社会形态?指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性。

1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创造使用价值。

13、如果部门生产力下降,在同一单位时间内创造的实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价值量增加。

14、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来说: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1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哪里?它只能暂时是一些矛盾得到缓和,但是这些矛盾加深和复杂化。

17、共产主义制度有巨大的优越性的根本保证是?创造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劳动生产力。

18、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存在的经济关系?实行商品经济和市场。

19、共产主义社会必经的阶段和必经之路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 619 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考研真题

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 619 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考研真题

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619 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考研真题
业务课名称:619 马克思主义理论
考生须知: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其他纸上无效。

2.答题时必须使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做答,用其他答题不给分,不得使用涂改液。

一、名词解释(6*5=30)
1.主观辩证法
2.人工智能
3.社会总产品
4.物质生产方式
5.《共产党宣言》
二、简答题(15*3=45)
1.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对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超越。

2.简述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3.简述社会平均利润理论。

三、论述题(25*3=75)
1.试述马克思关于资本特性和规律的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价值。

2.试述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3.试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马哲622和801真题回忆版

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马哲622和801真题回忆版

622中西哲学史
中哲
1、孟子对心的功能的论述以及陆王心学对孟子心的理论的继承
2、论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派在格物致知学说上的异同
3、论述戴震的理欲关系思想以及其影响
4、论述中国哲学史上的有无问题
西哲
1、巴门尼德为什么说“存在者是无生无灭的”?
2、托马斯·阿奎那对于上帝存在的证明,论述其中两个
3、洛克的物体“第二性质”是什么?以及第二性质与第一性质的区别
4、莱布尼茨的单子相关,具体忘了
801哲学专业综合马哲
1、马克思“法的关系正如国家形式一样……根源于社会物质关系的总和,这些物质关系的总和又被称为市民社会,要到政治经济学中寻求”谈谈对比的理解
2、恩格斯关于“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一段话,谈谈对此的理解
3、论述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
4、论述马克思的时代观
5、“实事求是”的哲学内涵
6、简述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往下翻还有。

马哲选择题

马哲选择题

(一) 单项选择题1.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 变是世界的本原B. 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C)2.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说明A. 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 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 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 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A)3.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A. 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 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D)4. “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段话说明A.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B. 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 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D. 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A)5.广阔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B)6.“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D)7.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实践高于认识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C)8.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这标志着C.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D.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升华(B)9.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A)10.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完整版)马哲试题及答案

(完整版)马哲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第六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存在( B )A、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C、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D、就是指社会环境2.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使( C )A、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被揭示出来B、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得到证明C、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科学的论证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得到了充分说明3.在从猿变人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C )A、类人猿的生理结构B、类人猿的生活特点C、生产劳动D、气候变化4.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A )A、制造使用工具B、具有宗教信仰C、具有语言文字D、具有思想意识5.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B )A、地理环境B、生产劳动C、社会环境D、社会意识6.理解整个人类发展史的钥匙是( B )A、阶级斗争发展史B、生产劳动发展史C、政治制度演变史D、宗教信仰变迁史7.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 D )A、全部自然界B、劳动资料C、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D、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 D )A、对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才能实现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9.许多地方环境污染发展成为社会公害,这是( D )A、渔猎时代的环境问题B、新石器时期的环境问题C、农业社会的环境问题D、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10.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 C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11.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 D )A、人们的思想观念来实现的B、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来实现的C、民族习惯和氏族信仰来实现的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来实现的12.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状况是( D )A、人口多,密度大B、人口少,增长慢C、人口不增也不减D、与物质生产相适应13.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A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1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D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15.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 )A、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B、地理环境的优劣C、人口增长的快慢D、社会风气的好坏16.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A )A、生产力的发展B、科学文化的发展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生产方式的发展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7.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观点是( A )A、辩证法的正确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18.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 A )A、都受社会条件的限制B、都不受社会条件的限制C、都是主观随意进行的D、都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19.社会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区别在于( B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B、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得到实现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D、自然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20.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共同点是( B )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B、它们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C、它们的实现都是无需人参与的客观过程D、它们都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过程二、多项选择题1.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除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有( BD )A、使类人猿建立群体组织,过群体生活B、使猿脑变为人脑,推动语言和意识的产生C、改变猿的生活方式,使其具有杂食性D、使猿的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手E、使猿能离开大森林,到地面上生活2.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除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有( CE )A、国家政权B、科学技术C、人口因素D、民族构成E、地理环境3.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 ACD )A、指的是生物圈B、指的是劳动资料C、指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D、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E、指的是全部自然界4.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类对地理环境依赖关系的有( CD )A、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场所D、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必要的自然资源E、地理环境可以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5.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马哲考题及答案1-7套

马哲考题及答案1-7套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1-7套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40分)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A.哲学观点 B.道德规范C.国家政权 D.艺术形式4.原因是指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 B.来源于实践的认识都是真理C.实践就是真理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C.产品分配形式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 D.机械论12.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 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C.人们自觉的革命活动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1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A.人们的主观努力 B.进行思想斗争;C.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D.社会实践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所以静止也是绝对的 D.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运动也是相对的15.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性质是A.对抗性的B.非对抗性的C.既有对抗性的一面,又有非对抗性的一面 D.基本上是对抗性的16.真理的内容是A.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17.质和量的关系是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的关系C.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原因和结果的关系1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19.相对真理是指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任何真理都没有确定的内容C.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错误 D.任何真理都需要反复地检验20.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B.经济基础服务于上层建筑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经济基础产生于上层建筑21.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A.唯心论的错误 B.机械唯物论的错误C.二元论的错误 D.庸俗唯物论的错误22.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 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23.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1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C.僵化的经济体制同先进的政治制度的矛盾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25.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A.矛盾 B.普遍矛盾C.特殊矛盾 D.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26.事物的度是指A.事物的质变 B.事物的量变C.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D.关节点或临界点27.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B.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C.科学文化水平 D.人们的生活水平28.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这是指A.人民群众可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人民群众可以制定社会规律创造历史C.人民群众可以改造社会规律创造历史D.人民群众自觉地按照社会规律创造历史29.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A.完全适合B.基本适合C.基本不适合 D.完全不适合30.从产生上说,意识是A天赋的 B.独立自生的C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对物质的反映31.历史唯物主义对人民群众作用的肯定是A.内在地包含了对包括历史人物在内的个人作用的肯定B.不包含对个人作用的肯定 C.是对个人作用的否定D.是与肯定历史人物的作用并列的32.假象和本质的关系是A.假象不是本质的规定 B.假象是本质的全部规定C.假象是本质的一种规定 D.假象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33.下列哪种现象属于必然性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瓜内有多少粒种子,早已确定,不多不少C.只刮风,不下雨 D.感性材料多了就变成理性认识3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运动变化的观点 B.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35.决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该社会的A.政治制度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C.阶级力量对比 D.政党的成熟程度36.国家是A.与人类社会同时产主的 B.封建社会产生的C.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D.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37意识是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C.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38.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 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9.热爱领袖同反对个人崇拜的关系是A绝对对立的 B.热爱领袖必然导致个人崇拜C.反对个人崇拜必然会否定或排斥领袖的权威D.一致的40.辩证的否定是指A.外力否定B.自我否定C.任意否定 D.甲变乙,乙变甲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各有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个以上是正硬的,把正确答案选出,选中后将答案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马哲专业考研试题及答案

马哲专业考研试题及答案

马哲专业考研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

A. 矛盾的观点B. 联系的观点C. 发展的观点D. 实践的观点答案:D2.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客观实在性B. 运动C. 变化D. 多样性答案:A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 多样性B. 物质性C. 客观性D. 绝对性答案:B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

A. 反映B. 决定C. 基础D. 条件答案:A5. 下列哪一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A. 实践性B. 科学性C. 革命性D. 抽象性答案:D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 人与自然的矛盾B. 人与社会的矛盾C.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矛盾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答案:D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

A. 阶级斗争B. 社会革命C. 科学技术D. 社会基本矛盾答案:D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

A. 线性规律B. 循环规律C. 螺旋上升规律D. 随机规律答案:C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

A. 创造者B. 旁观者C. 领导者D. 跟随者答案:A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完全同步B.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C.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规律。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2. 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的观点。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真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一辨析1. 理论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2. 科学技术对社会具有双重作用。

3. 经济体制具有独立性,可以不与经济制度联系。

二简答1. 价值的特性2.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过程的统一3. 市场经济对人思想产生的影响三论述1. 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 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分析2008念得国际经济危机原因3.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内容是什么、怎样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一辨析1. 做到以为一个人的利益文本,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2. 中国共产党力道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二简答1. 建设社会主义系农村的总要求。

2. 简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与意义。

3. 简述统筹兼顾的科学内涵。

三,论述1. 论述怎样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

2. 论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变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3. 论述学习型政党的建设。

4. 《关于建国以来的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一.辨析10*3=30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2.国家垄断资本就是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

3.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

二.简述15*3=451.为什么实践是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首要、基本的观点?2.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整货币量的方法有哪些?3.苏联十月革命后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三.论述25*3=751.试论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哲学依据,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2.试论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及主要内容。

3.试论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飞跃。

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一.辨析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2.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前一社会的残余和新社会的萌芽。

3.因为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因此,二者在质上和量上没有本质区别。

二.简答1.简单论述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和历史局限性。

2. 简单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3. 简单论述收入分配制度中效率与公平的含义及关系。

三.论述1.试论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标准。

2.描述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次宏观调控,并阐述其政策和措施。

3.试论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联系和区别。

2009年马综真题一,辨析1,新干涉主义盛行是当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一种表现科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一.辨析10*3=30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2.国家垄断资本就是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

3.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

二.简述15*3=451.为什么实践是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首要、基本的观点?2.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整货币量的方法有哪些?3.苏联十月革命后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三.论述25*3=751.试论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哲学依据,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2.试论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及主要内容。

3.试论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飞跃。

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一.名词解释6*5+301.思想政治教育 2.公民道德规范 3.灌输 4.疏导 5.榜样二.简述15*4=60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点。

2.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4.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三.论述30*2=601.试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2.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坚持的根本问题”的认识。

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一.辨析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2.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前一社会的残余和新社会的萌芽。

3.因为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因此,二者在质上和量上没有本质区别。

二.简答1.简单论述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和历史局限性。

2. 简单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3. 简单论述收入分配制度中效率与公平的含义及关系。

三.论述1.试论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标准。

2.描述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次宏观调控,并阐述其政策和措施。

3.试论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联系和区别。

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实践一.简答1.简单论述毛泽东对工业化道路探索的内容及意义。

2.为什么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认识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二.辨析1.人权主要是指人在政治上享有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2.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因而必须由资产阶级领导。

三.论述1.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2.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

3.结合三代领导集体的论述,谈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2006年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试题科社思政中特专业用1. 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必要性。

2简述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3/简述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贡献和缺陷。

2.辩论题:1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2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因此,生产价格和价值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没有区别。

3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一社会的残余和一社会的萌芽。

3论述题:1. 论述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标准”。

2. 描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次宏观调控的不同特征,分析我国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及宏观调控的政策和措施。

3. 试述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联系和区别。

一.简答题:1. 简述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2. 为什么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3.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二.辨析题;1. 近代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因而由资产阶级领导。

2. 人权主要是公民在政治上应该享有的自由和民主权利。

三.论述题;1. 论述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2. 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厂历史过程的起始阶段。

3. 结合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有关论述,阐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一,名词解释。

1.托马斯.阿奎那2.《君主论》3.政治管理4.政治社会化5.福州船政局6.谭嗣同7.拒俄运动8.府院之争二.简答题;1. 简述政党的作用。

2. 简述当代中国国家结构的特点。

3. 简评《天朝田亩制度》。

4. 简析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三.论述题;1. 如何理解“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2. 试述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党对革命的理性选择。

一.名词解释。

1. 邓中夏2.古天会议3.“八一宣言”4.“二月提纲”5.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二.简答题:1简述第二条战线的历史作用。

2.简评新中国建立初期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3. 简析“一月风暴”。

4. 简评中共十一大。

三.论述题;1. 评论抗日战争时期的共产党敌后战场与国民党正面战场。

2. 评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过程。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试题当代中国史专业用一.名词解释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马演初3.统销统购4.“一纲四目”5.七千人大会6.孙志刚事件7.红卫兵8.包产到户二.简答题;1. 简评20世纪50年代中期对胡适思想的批判。

2. 简析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

3. 简评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

三.论述题:1. 试述《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与当代中国史研究。

2. 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浦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谈谈你对上述讲话的理解。

2007年科社共运中共党史特色理论专业政治学原理一.名词解释;1.共和制2.官僚自主性3.操纵性权力4.司法独立5.议会主权6.民族国家二.简答题;1.简述社会资本与集体行动的关系,《很重要》2. 简述政治参与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3. 利益集团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4. 内阁制政府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5. 政治统治合法性有那些基本获得方式。

四.论述题;1. 试述代议制民主的优缺点。

2. 运用政治学原理,试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式。

3. 结合国内政治或国际政治,说明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2007年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公产主义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业综合考试一.简答题;1.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什么?2.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经济实质是什么?3.简述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

二辨析题;1.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全球资本主义化。

2.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3. 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东欧剧变的最根本原因。

二.论述题;1. 论述《共产党宣言》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2. 论述《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3. 论述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新挑战。

2007年中共党史专业中国近现代史1840到1949一.名词解释,1.《时务报》2.“预备立宪”3.中华革命党4福建人民政府5.黄炎培6.《抗战建国纲领》二.简答题;1. 简论述《马关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 简评中国同盟会及其纲领。

3. 概述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三民主义作的新的解释。

三.论述题;1. 试论如许维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2. 评蒋介石《中国之命运》。

2007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各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一.辨析题;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3. 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垄断代替了私人垄断。

4. 马克思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科学。

三.简述题;1. 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货币量的手段。

3. 十月革命后苏联所采取的新经济政策具有哪些重要的特征。

四.论述题;1.试论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和基本内涵,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重要性认识。

2.试述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和主要内容。

4. 试述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