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 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天上的街市》,回答问题。
(1)“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中的“浅浅”一词应怎样理解?理由是什么?(2)诗人开始用“好像”,后来用“定然”,怎样理解这种词语运用的变化?(3)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诗人为什么要对这一故事进行大胆改编?(4)你认为“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这句诗写得好吗?为什么?【答案】(1)是河床很浅的意思。
诗歌中有“骑着牛儿来往”的句子,可见天河不深。
(2)“好像”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表示这是一种联想;“定然”是用肯定的口吻,表明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
(3)诗人憎恶当时人间黑暗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由、光明、幸福,所以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来表达诗人渴望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4)写得好。
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解析】【分析】(1)浅浅一词的本意是河床很浅的意思。
从“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诗句中就可知道天河不深;(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细读诗歌可知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比喻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比作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
最后作者用“定然”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3)本题考查本文主旨的理解分析。
结合本文主旨写作背景明确现实和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的不同,体会作者写作目的是体现了对理想的追求,对丑恶现实的不满;(4)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流星比喻为天上的人走动时拿在手里的灯笼;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流星很美,十分灿烂,像花一样的一朵,表现了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
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开头写“杨花”与“子规”点明什么季节?有何用意?(2)结合诗的背景和内容,说说诗人因为何而“愁”。
【答案】(1)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2)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解析】【分析】(1)“杨花”即柳絮,每年春末,杨絮开始漫天飞舞。
杨花本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别的花都在枝头,绿叶相扶,格外妖娆,而杨花却要离开枝头,漫天飞舞,这给春天增加了一种况味,杨花的漫天飞扬,也就预示着百花将凋、春天将逝,杨花这一意象,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惜春伤感的象征。
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这种鸟春末时从南方飞来,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据此可知诗人“愁”的原因是: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故答案为:⑴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⑵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点评】⑴本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初一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题附答案
初一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题附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董颖①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③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④。
【注释】①董颖:北宋诗人,作者是一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③摩挲:用手抚摸。
④钓舟:行舟。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构思新颖别致,以双鸥相伴来衬托诗人的孤寂。
B. 此诗思路严谨,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由所见到所思。
C. 一二句分别写静景与动景,动静结合,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
D. 用“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了秋景的辽阔澄明,也使形象鲜明突出。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诗的三四句。
2.阅读下面的诗歌,同答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
(2)后两句诗,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阅读刘禹锡《秋词》,完成问题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应傍战场开中“傍”的意思是________。
(2)这首诗写的是中国哪个传统节日?你从诗中哪些词看出来的?(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秋行》徐玑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诗人描写了鸣蝉、________ 、________ 、等景物,有动有静,以动衬静,构成了一幅安谧恬静的早秋风景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古诗文阅读《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答案】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天净沙•秋》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后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这是作者的心中之景。
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仿照《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据此拟写即可。
故答案为: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点评】同样的景物,甚至同样的词语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有时甚至有天壤之别,这取决于诗人的情感,也取决于诗人的写作写作背景、人生取向。
2.阅读下列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诗歌,回答以下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哪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主要描述了一幅什么图景?(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如何的感情?【答案】( 1)潮水上升,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广阔,正是顺流行船,一叶白帆恰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画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处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分析】【剖析】( 1)注意这两句诗描绘的光景有:江潮、江岸、船帆,注意形容词和动词“平”“阔”“正”“悬”,既然题目要求描述画面,就要在脑筋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适合、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
如:潮水上升,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广阔,正是顺流行船,一叶白帆恰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画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联合诗歌最后两句剖析,能够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处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 潮水上升,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广阔,正是顺流行船,一叶白帆恰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画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⑵ 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处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评论】⑴ 本题考察描述诗句情形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好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第一要剖析诗句中的意象和境界,并在脑筋里想象这样的境界,而后再联合诗意进行描述。
描述的语言必定要适合、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 本题考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感情,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绘的光景特点上推测,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感情的句子理解,三是联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阅读下边的诗歌,达成后边的题目。
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任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高低”二字与第一句诗中的哪一个词语照顾?(2)后两句诗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答案】( 1)任意(2)诗句运用了对照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盼望摆脱约束,神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列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分别解释“临”与“澹澹”。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的手法和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临:到达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2)日月星辰似乎都在沧海的胸怀之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融情入景,以大海吞吐日月的虚景,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解析】【分析】(1)“东临碣石”东行登上碣石山。
临:到达、登上。
“水何澹澹”海水多么宽阔浩荡。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故答案为:⑴临:到达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⑵日月星辰似乎都在沧海的胸怀之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融情入景,以大海吞吐日月的虚景,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点评】⑴本题考查实词的解释,解答时根据句意回顾所学认真作答即可。
⑵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________的感慨。
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2)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语文七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题附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题附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宿牛群头①(元)胡助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②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③供晚厨。
【注】①牛群头:地名。
②拙:同“茁”。
③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本诗和《天净沙·秋思》都写到了干枯的树木,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附】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3.古诗词阅读。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冷露”写出中秋月夜的氛围。
(2)“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问,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老病常常会令人自哀,但作者却不自哀,原因是什么?(2)诗中最能直接表达作者心志的意象是什么?5.阅读刘禹锡《秋词》,完成问题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6.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小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成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孤”二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处境?(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7.阅读古诗题春晚①(宋)周敦颐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②数点傍林飞。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古诗文阅读《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答案】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天净沙•秋》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后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这是作者的心中之景。
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仿照《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据此拟写即可。
故答案为: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点评】同样的景物,甚至同样的词语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有时甚至有天壤之别,这取决于诗人的情感,也取决于诗人的写作写作背景、人生取向。
2.阅读下列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下列对本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悦耳动听,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友人旅途的艰难,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惋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想象奇特,感人至深。
【答案】(1)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2)B【解析】【分析】(1)我把自己担忧的心拜托给明月,让它伴着你一直到夜郎西部。
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人格化,像一个知心人,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同情、担忧和关心安慰。
(2)B项,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落尽”描绘了花朵凋零的凄凉画面,“子规啼”又让人想到杜鹃啼血,更增添凄凉氛围,故首句写景句渲染的是悲凉氛围。
故B错误,选B。
故答案为:⑴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⑵ B【点评】⑴该题考查了重点语句的赏析,赏析格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回答该题目时,可参照此格式来回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2.读辛弃疾的《西江月》,完成下列各题。
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词中的哪些词语看出来的?(2)“路转溪桥忽见”写的是哪里的景象?(用词中的一句调整语序后问答)(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和“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中的景物描写都反映了夜行人怎样的心情?【答案】(1)夏季。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秋夜寄邱员外①(唐)韦应物怀君属②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③应未眠。
【注释】①邱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与韦应物常有唱和。
②属:正值,恰逢。
③幽人:幽居隐逸的人。
(1)本诗首句点明季节是秋天,我们还可从诗句的________、________等地方看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秋词(其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行秋(宋)徐玑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的景物,但是描写的对象不同,【甲】诗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而【乙】诗则描写了秋天的四种景象,分别是秋蝉、秋柳、________、秋叶。
(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的景物,但是诗人的心境是不同的,请简要分析。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唐)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①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①翻:义同“反”。
(1)这是一首写与故人相逢会聚的诗。
标题中“________”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________”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有人认为这首诗伤感多于惊喜,你赞同吗?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中能直接体现作者对友人的感情的一个字是“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初一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卷附答案
初一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卷附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宿牛群头①(元)胡助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②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③供晚厨。
【注】①牛群头:地名。
②拙:同“茁”。
③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本诗和《天净沙·秋思》都写到了干枯的树木,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附】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诗歌鉴赏。
书湖阴先生①壁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注释】①湖阴先生:王安石寓居金陵紫金山下时的邻居。
②排闼:推开门。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请你展开合理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两山排闼送青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
3.诗歌鉴赏(甲)西洲曲南北朝乐府民歌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甲)(乙)两首诗所写的季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知识卡片,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
4.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唐)李益寒山①吹笛唤春归,迁客②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释]①寒山:地名,在今正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泅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
②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
作者此刻被贬滴,也属“迁客”之列。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2)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闻笛声,但笛声所引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5.读下列诗行,完成以下题目:如梦令·春思【北宋】苏轼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
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开头写“杨花”与“子规”点明什么季节?有何用意?(2)结合诗的背景和内容,说说诗人因为何而“愁”。
【答案】(1)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2)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解析】【分析】(1)“杨花”即柳絮,每年春末,杨絮开始漫天飞舞。
杨花本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别的花都在枝头,绿叶相扶,格外妖娆,而杨花却要离开枝头,漫天飞舞,这给春天增加了一种况味,杨花的漫天飞扬,也就预示着百花将凋、春天将逝,杨花这一意象,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惜春伤感的象征。
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这种鸟春末时从南方飞来,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据此可知诗人“愁”的原因是: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故答案为:⑴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⑵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点评】⑴本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诗歌赏析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情怀。
(2)请简要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答案】(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解析】【分析】(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这两句前一句问,后一句答,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这两句炼字炼句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故答案为:(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解答时需要理解诗歌内容大意。
(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2)“剪不断,理还乱”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答案】(1)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发潭州杜甫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拟归洛阳,终因时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惟以舟为家,漂泊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
本诗作于大历四年离潭州赴街州时。
(1)古人的诗作中常常提到“酒”,下列诗句所表达的饮酒心情与本诗中诗人心情最接近的一项是()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B.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C.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D.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2)诗的颔联写景很有特色,试从景与情的角度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欲作家书意万重”中的“作”的意思是。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临发又开封”?(3)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小题。
行秋(宋)徐玑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请写出诗人在前两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
4.古诗词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题目“龙标”与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依序分别指________和________。
(2)诗歌首句以“杨花”“子规”起笔,从全诗看,起到什么样的作用?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画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
(写出两点即可)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夜步十里松原①郭沫若海已安眠了。
远望去,只见得白茫茫一片幽光,听不出丝毫的涛声波语。
哦,太空!怎么那样地高超,自由,雄浑,清寥!无数的明星正圆睁着他们的眼儿,在眺望这美丽的夜景。
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
他们一枝枝的手儿在空中战栗,我的一枝枝的神经纤维在身中战栗。
【注】①十里松原:即千代松原,在日本九州岛北端的博多湾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大海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
B.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大海的夜景。
C.这首诗写的是山水相连、天地一体的美丽的夜景。
D.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夜行者的观察和感受。
(2)“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既然是“沉默着”,怎么能“赞美”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哪几处景物?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案】(1)D(2)“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
抓住了大海静谧,夜空高远、雄浑,松原古老、欢快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广阔美好的静夜图。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的鉴赏。
本诗的内容包括两部分:景物描写和作者的心理感受。
故此答案D。
(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内容的理解即辨析能力。
沉默是指没有言语上的无声,但赞美并不一定要有声。
他们无数只手臂都高擎着指向天空,这种肢体语言已经激烈的表示了他们的崇敬之情,而在微风吹动下,看起来他们的手臂更像是在战栗,仿似被这天宇的浩瀚之美震撼了,惊住了。
“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及描述诗歌画面的能力。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夜步十里松原①郭沫若海已安眠了。
远望去,只见得白茫茫一片幽光,听不出丝毫的涛声波语。
哦,太空!怎么那样地高超,自由,雄浑,清寥!无数的明星正圆睁着他们的眼儿,在眺望这美丽的夜景。
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
他们一枝枝的手儿在空中战栗,我的一枝枝的神经纤维在身中战栗。
【注】①十里松原:即千代松原,在日本九州岛北端的博多湾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大海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
B.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大海的夜景。
C.这首诗写的是山水相连、天地一体的美丽的夜景。
D.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夜行者的观察和感受。
(2)“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既然是“沉默着”,怎么能“赞美”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哪几处景物?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案】(1)D(2)“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
抓住了大海静谧,夜空高远、雄浑,松原古老、欢快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广阔美好的静夜图。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的鉴赏。
本诗的内容包括两部分:景物描写和作者的心理感受。
故此答案D。
(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内容的理解即辨析能力。
沉默是指没有言语上的无声,但赞美并不一定要有声。
他们无数只手臂都高擎着指向天空,这种肢体语言已经激烈的表示了他们的崇敬之情,而在微风吹动下,看起来他们的手臂更像是在战栗,仿似被这天宇的浩瀚之美震撼了,惊住了。
“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及描述诗歌画面的能力。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
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开头写“杨花”与“子规”点明什么季节?有何用意?(2)结合诗的背景和内容,说说诗人因为何而“愁”。
【答案】(1)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2)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解析】【分析】(1)“杨花”即柳絮,每年春末,杨絮开始漫天飞舞。
杨花本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别的花都在枝头,绿叶相扶,格外妖娆,而杨花却要离开枝头,漫天飞舞,这给春天增加了一种况味,杨花的漫天飞扬,也就预示着百花将凋、春天将逝,杨花这一意象,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惜春伤感的象征。
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这种鸟春末时从南方飞来,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据此可知诗人“愁”的原因是: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故答案为:⑴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⑵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点评】⑴本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夜步十里松原①郭沫若海已安眠了。
远望去,只见得白茫茫一片幽光,听不出丝毫的涛声波语。
哦,太空!怎么那样地高超,自由,雄浑,清寥!无数的明星正圆睁着他们的眼儿,在眺望这美丽的夜景。
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
他们一枝枝的手儿在空中战栗,我的一枝枝的神经纤维在身中战栗。
【注】①十里松原:即千代松原,在日本九州岛北端的博多湾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大海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
B.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大海的夜景。
C.这首诗写的是山水相连、天地一体的美丽的夜景。
D.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夜行者的观察和感受。
(2)“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既然是“沉默着”,怎么能“赞美”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哪几处景物?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案】(1)D(2)“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
抓住了大海静谧,夜空高远、雄浑,松原古老、欢快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广阔美好的静夜图。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的鉴赏。
本诗的内容包括两部分:景物描写和作者的心理感受。
故此答案D。
(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内容的理解即辨析能力。
沉默是指没有言语上的无声,但赞美并不一定要有声。
他们无数只手臂都高擎着指向天空,这种肢体语言已经激烈的表示了他们的崇敬之情,而在微风吹动下,看起来他们的手臂更像是在战栗,仿似被这天宇的浩瀚之美震撼了,惊住了。
“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及描述诗歌画面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夜步十里松原①郭沫若海已安眠了。
远望去,只见得白茫茫一片幽光,听不出丝毫的涛声波语。
哦,太空!怎么那样地高超,自由,雄浑,清寥!无数的明星正圆睁着他们的眼儿,在眺望这美丽的夜景。
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
他们一枝枝的手儿在空中战栗,我的一枝枝的神经纤维在身中战栗。
【注】①十里松原:即千代松原,在日本九州岛北端的博多湾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大海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
B.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大海的夜景。
C.这首诗写的是山水相连、天地一体的美丽的夜景。
D.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夜行者的观察和感受。
(2)“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既然是“沉默着”,怎么能“赞美”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哪几处景物?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案】(1)D(2)“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
抓住了大海静谧,夜空高远、雄浑,松原古老、欢快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广阔美好的静夜图。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的鉴赏。
本诗的内容包括两部分:景物描写和作者的心理感受。
故此答案D。
(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内容的理解即辨析能力。
沉默是指没有言语上的无声,但赞美并不一定要有声。
他们无数只手臂都高擎着指向天空,这种肢体语言已经激烈的表示了他们的崇敬之情,而在微风吹动下,看起来他们的手臂更像是在战栗,仿似被这天宇的浩瀚之美震撼了,惊住了。
“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及描述诗歌画面的能力。
诗文中写出了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星臧克家我爱听人家把星叫作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星星是它的子民,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渺小得没有名字,它们用自己的光圈,告诉自己的存在。
仰起脸来,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一,二,三,你数!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1946年8月4日午于沪(1)“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传达出诗人希望现实生活中________。
(2)诗人用“星星”象征________,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如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节诗中“自己的光圈”指什么?(4)这首诗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答案】(1)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2)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渺小,默默无闻;数量都很多(3)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4)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众,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
【解析】【分析】(1)结合这首诗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排挤”,利用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想把他的合伙人从挤出去。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排挤,而诗人创设的这个理想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没有排挤,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团结互助。
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把现实和理想联系起来即可知道诗人用“星星”象征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二者的共同之处比较多,如数量都非常多;都非常渺小,都很平凡,默默无闻等。
(3)星星虽然很渺小,但也有自己的光圈,也能给浩渺的夜空做出自己的贡献,联系其象征意义可知,“自己的光圈”也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4)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给我们创设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他们互相帮助,团结合作,每个人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诗人之所以创设这个理想的境界,就是他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满。
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⑵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渺小,默默无闻;数量都很多⑶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⑷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众,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涵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体会诗句的内涵。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诗歌的形象一定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而要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则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关键语句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其表面意义的基础上再结合诗歌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主旨的能力。
分析诗歌的主旨,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附诗歌鉴赏】《星星》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自己深切的感受。
诗歌赞颂了大自然中茫茫银河里不可胜数的“星星”,它们是那样的纯洁、无私,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全诗采用了象征的手法,以“星星”象征广大的人民群众,它们亲密无比、纯真团结。
“星星”虽然渺小,但它们却用它们的光圈,驱赶黑暗和邪恶,充分展示了它们的存在和价值。
从诗人对“星星”的赞美中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历史作用的深刻认识,同时又从诗人对“星星”所聚居的“另一个世界”的赞美中,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
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开头写“杨花”与“子规”点明什么季节?有何用意?(2)结合诗的背景和内容,说说诗人因为何而“愁”。
【答案】(1)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2)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解析】【分析】(1)“杨花”即柳絮,每年春末,杨絮开始漫天飞舞。
杨花本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别的花都在枝头,绿叶相扶,格外妖娆,而杨花却要离开枝头,漫天飞舞,这给春天增加了一种况味,杨花的漫天飞扬,也就预示着百花将凋、春天将逝,杨花这一意象,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惜春伤感的象征。
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这种鸟春末时从南方飞来,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据此可知诗人“愁”的原因是: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故答案为:⑴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⑵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点评】⑴本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3.阅读诗歌《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日”和“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C.“生”与“入”用了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阔”是本诗的传神之笔,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A(2)C(3)同意。
“阔”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4)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故选A。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妙处。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生”字“入”字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故选C。
(3)本题考查炼字。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4)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1)A;(2)C;(3)同意。
“阔”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4)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点评】(1)据此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赏析。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妙处。
答题时应注意,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生”字“入”字使用拟人。
(3)本题考查炼字。
答题时应注意,理解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阔”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江面广阔浩渺。
“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意已浓的景象。
(4)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通读全诗,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抒发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寒夜【宋】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